恢复影响

2024-07-31

恢复影响(精选12篇)

恢复影响 篇1

森林资源是人类一项宝贵的生态资源, 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虽然我国地域辽阔, 但是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 尽管如此, 还是有大量的森林被不合理的砍伐, 使得森林的覆盖面减少, 进而引起许多自然灾害。人工造林正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善, 增大我国的森林覆盖面, 使林业真正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 成为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并且为国民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然而, 在人工造林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人工造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农牧民造林技术的缺乏

我国人工造林相比于其他国家起步晚, 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 使得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在科研水平、科技管理、项目转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导致造林效果不明显, 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再就是目前农牧民知识水平低, 缺少相关的造林技术素养, 对各个环节的造林技术要求理解不明白、不透彻, 加之林业经济效益长期性特征, 农牧民有着不重视的思想, 导致施工不规范, 直接影响造林成效。

1.2 缺乏监督管理

对于造林项目, 缺乏专业的监督及管理是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体现在在栽种前期、中期及后期。前期是指栽种前的准备工作。一些地区的工作人员, 由于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或是责任心不强等原因, 在对种植地的选取, 处理方面不得当, 如湿度、肥沃度不合理等, 使得不适合这种树木的生长, 或者是对树苗选取时, 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树苗的生长特性, 导致树苗在这种环境下无法正常的生长。栽种中期是指树苗在栽种时的处理工作。对于选育出来的树苗, 在栽种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掌握好这些树苗合理的栽种方法, 使得种下去的树苗多, 存活的树苗少。如在栽种时, 没有选好树与树之间的间距, 导致树苗之间由于采光、汲取土壤养分不足而存活率降低。栽种后期是指树苗栽种完之后对其进行的管理。很多时候, 人们对栽种树苗的激情较高, 前期投入也较大, 可是在树苗种下去之后往往就会由于各种原因而疏于对其的管理, 使得树苗在刚种下去时长势还很好,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就会由于病虫害或营养不足等一些原因而存活不下来。管理者缺乏对植物进行后期的保养管理工作, 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管理人员自身没有这一意识,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相关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 使得管理人员力不从心。在没有完善的保养、护理设备的情况下, 不得不看着这些树苗一棵棵的倒下。

1.3 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森林的年龄结构和组成结构越复杂, 森林就越稳定, 就越不容易遭受病虫危害。但是, 在我国的人工造林中, 纯林占90%以上。在这些纯林中, 又以针叶纯林为主。由于针叶的灰分含量低, 又不容易分解腐烂, 致使地力不断退化, 林地生产力持续下降, 培育的林木一代不如一代。由于针叶纯林结构简单, 导致林地干燥, 枯枝落叶减少, 故针叶纯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远远不及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林, 而且还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1.4 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 农地造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人工造林更新面积的不断增长, 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一是抚育率低, 如:2009年度全国人工造林更新抚育率分别只有71.16%, 新造林地杂草欺苗、压苗现象普遍, 严重影响林木生长,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质量;二是新造林地以间种农作物为主, 本末倒置, 没有给新造林木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影响苗木成活、生长;三是新造林地放牧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由于林业周期长, 见效慢, 而间作农作物见效快, 加之近几年国家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提高粮食价格等政策措施的出台, 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增, 造成新造林地特别是退耕地林粮间作普遍, 林木被压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日益显现, 退耕地造林甚至出现了复耕现象。

2 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2.1 扩大了植被覆盖面, 增加了各个种类植物的数量

由于现在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越来越严重, 一些植物正在不断地减少, 如果再以这样的情况进行下去, 存在的植物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植被的减少, 会使得环境破坏更加的严重, 气候改变加快。然而, 由于气候的改变, 一些种类的植被会因为无法适应改变后的气候而面临着绝迹。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造林更新的作为将是巨大的。既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开采, 那么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并且通过人工造林, 使森林覆盖面积不至于减少的太多。这样既满足着经济发展的需求, 又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为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做出了很多大的贡献。

2.2 维护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森林的庇护, 它们在其中可以得到自己生存下来所需要的东西。一旦森林减少, 就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根据生态学的观点,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食物网, 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食物链, 与其他的生物共同完成着自然界的正常的活动, 当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消失时, 就会破坏食物链的平衡, 进而影响食物网的构成。所以, 维护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由此可知, 人工造林, 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给生态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结语:现今, 不可避免的要对森林进行采伐, 但是对森林的过度开采回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进而危害人类的生存。所以在采伐森林后如何做好恢复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人工造林应用得当对生态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维护人类在自然界的主导地位显得很是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认识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加快对生态系统的重建。

参考文献

[1]马祥庆, 叶世坚, 陈绍栓.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00 (11) .[1]马祥庆, 叶世坚, 陈绍栓.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00 (11) .

[2]刘明志.试论合理确定森林轮伐期[J].农林工程, 2011 (4) .[2]刘明志.试论合理确定森林轮伐期[J].农林工程, 2011 (4) .

[3]王仁卿, 张淑萍, 葛秀丽.利用宫胁森林重建法恢复和再建山东森林植被[J].山东林业科技, 2002 (4) .[3]王仁卿, 张淑萍, 葛秀丽.利用宫胁森林重建法恢复和再建山东森林植被[J].山东林业科技, 2002 (4) .

恢复影响 篇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畸形矫正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的适应证包括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论何种疾病只要X 线片显示有关节破坏征象即可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术后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感染、髋关节脱落等并发症,为此围术期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年1 月- 年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1 例,女21 例,年龄55~85 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2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6 例,男34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1.9±2.4)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9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 例,创伤性关节炎5 例,股骨头坏死11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3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35 例,骨水泥固定11 例;术前Harris 评分12~42 分,平均(31.09±2.15)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29 例,右侧者27 例。对照组36 例,男27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0.6±2.8)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7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 例,创伤性关节炎3 例,股骨头坏死8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2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29 例,骨水泥固定7 例;术前Harris 评分10~43 分,平均(30.84±2.38)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19 例,右侧者17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 良肢位摆放干预,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其能够使术后关节相对稳固,从而预防预防术后关节出现病变模式,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

(2) 早期康复干预,早期康复主要在于恢复关节功能,在康复锻炼和治疗中预防髋关节内旋超过中立位等过大禁忌动作,锻炼方法包括踝泵部、臀肌收缩、足跟滑动、髋关节屈曲等,康复锻炼效果较好者可逐步练习高椅坐位。

(3) 巩固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切口愈合、肌力恢复及疼痛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期间可增加柔韧性综合功能训练,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双腿交叉上楼等易导致人工关节受力过大动作,同时指导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蝶式牵引、提踵练习、哈壳式运动及坐位曲髋等训练。

(4) 术后晚期康复干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后可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交替性上下楼梯,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可逐步增加至90°,亦可进行单膝贴近胸壁练习,完成较好者可进行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在不引起疼痛前提下进行仰卧位直抬腿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部伸肌、外展肌肉等抗阻训练,逐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感及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1) 术后12、24 周采用MX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测定,通过骨盆倾斜角度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倾斜角越大说明髋关节稳定性越高,通过运动弧度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弧度越大说明关节活动度越高。

(2) 关节术后功能采用Harris 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日常活动、步态、行走辅助、行走距离、畸形、活动范围共计7 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及总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佳,总分在0~100 分,90~100 分表示关节功能优,80~89 分表示关节功能良,70~79 分表示关节功能可,70 分以下者表示关节功能差。优良= 优+ 良。

(3) 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

(4) 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 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5 个维度及74 个单项,每个单项分为5 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__ (%) 表示,比较采用字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2.3 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GQOLI-74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 篇3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对产妇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妇科护理方法,没有任何干预措施。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治疗组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排气、拔除尿管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泌乳量充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产妇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及术后恢复均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护理干预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1-02

剖宫产手术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妇或者胎儿的原因致使胎儿无法正常分娩,而由医师采取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一种过程。剖宫产手术是产科最为常见的手术,它是保障母婴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指征也有所放宽,要求剖宫产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产妇对麻醉知识相对缺乏,术前常常出现焦虑、精神紧张,甚至过度担心的心理,部分产妇会因应激心理的产生致使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代谢行为的异常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因此,对产妇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对剖宫产术及术后恢复均有一定的作用。选择我院自2012年1~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22~32岁,平均25岁,孕周35~41周,平均38周:对照组年龄23~34岁,平均26岁,孕周36~41周,平均39周。上述产妇既往均身体健康,且排除有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史。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质、产后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治疗组产妇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产妇给予传统妇科护理方法,没有任何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干预如下。

1.2.1产前护理。产妇术前要做好心理护理,避免过度紧张以及焦虑的情绪,保持愉快以及平静的心情,可以通过听些优雅的音乐来放松精神。术前一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多休息。并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嘱患者术前12h禁食,4h禁饮。用剃毛刀备去腹部以及腰部等处毛发,并做好腹部及其外阴部的清洁,对于脐窝较深的患者需要提前进行清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肾功、血型、电解质等术前的辅助检查,并即时查看各项检查结果,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皮试。术前将患者的隐形眼镜、首饰等取下,以免术中脱落或影响手术。

1.2.2产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剖宫产术后2h内,容易发生宫腔积血。因此,护士在术后2h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min测脉搏一次,每2h测血压1次,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小便颜色及其尿量,观察尿管是否通畅。

(2)术后多翻身:由于麻醉药物容易致使肠蠕动抑制,引起不同程度的肠胀气,而发生腹胀。因此,术后宜增加在床上的活动量,多做翻身动作,不仅能促进麻痹的肠肌蠕动功能及早恢复,使肠道内的气体尽快排出,而且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取半臥位:剖宫产患者术后需要卧床,活动较少。易出现恶露不易排出的情况,但如果患者产后采取半卧位,并积极配合多翻身,就会促使恶露排出,避免恶露淤积在子宫腔内引起感染,促进子宫复位,也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

(4)产后注意排尿:为了防止术中损伤膀胱,在剖宫产术前要给予患者插导尿管,待麻醉药物的效果消失后,膀胱才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之后才能拨掉尿管,一般术后一有尿意,就鼓励产妇自行解尿,以减少插管时间,避免引发尿路细菌感染。

(5)产后的饮食:在木后6h内产妇应当禁食,如果觉得口干,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一下干裂的嘴唇,也不能喝水。术后6h可给予进食流质饮食,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如蛋汤、米汤等,但要忌食牛奶、豆浆以及胀气食物。排气后可给予半流质饮食1~2d,如稀粥、汤面等,之后再慢慢转变为普通饮食。

(6)促进泌乳:婴儿的吸吮可以促使子宫的收缩、减少子宫的出血、促进泌乳,有利于伤口恢复,增加母子感情,也有利于婴儿早期的智力发育,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减少胀奶带来的痛苦。

(7)保持清洁:术后要密切观察阴道的流血情况,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勤更换卫生巾。一般术后的产妇出汗较多,因此,嘱其家属帮产妇勤擦洗,湿衣服及时换洗,避免着凉。术后2周以内,禁止淋浴,防止腹部切口沾湿,可采用擦洗,对于恶露未排干净的产妇,要禁止盆浴,防止脏水入阴道,每天给予外阴冲洗2次,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来院就医,避免伤口感染迁延不愈。

(8)早期活动:只要体力允许,产后就应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有利于子宫修复,避免肠粘连以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1.2.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排气、拔除尿管、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泌乳情况。

2结果

两组产妇术后护理效果的比较:经过护理干预,治疗组术后开始进食、排气、拔除尿管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泌乳量充足。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我们通过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对剖宫产患者实施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使患者术后进食、排气、拔除尿管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都可提前,并且泌乳量充足,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剖宫产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保证母婴平安,促进产妇术后恢复,有利于母乳喂养,避免手术后的并发症。同时通过人性化服务建立了护患之间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是剖宫产最佳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

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篇4

1 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分析

1.1扩大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

在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很多。造林更新就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造林更新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人工完成的, 造林更新的地点一般选择的都是裸露的岩石、地表等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进行人工造林更新工作的开展, 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

1.2增加了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在没有树林存在的地方, 如果存在植物的话, 也仅仅是比较单一的草本植物。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生态恢复的进展。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必要的造林更新。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相应物种的数量, 生态恢复的速度与质量也就越好。因此, 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促进作用也体现在这方面。

1.3维护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造林更新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维护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绝大动物的栖息环境都是树林, 采用造林更新的方式, 可以人为的打造一定的树林提供动物们生活、栖息的场所。使得动物们有一个可以生活、活动的场所。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也能够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2 造林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造林技术不成熟

造林技术是一项专业的、综合的技术它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了解地理知识、生态知识以及环境知识。需要相关的造林设计人员能够了解每一种树的习性与生存条件, 以及各树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然而, 现阶段我国的造林技术是比较不成熟的。虽然我国在很多的地方都开展了造林更新工程。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而这主要的原因是造林技术的不成熟。

2.2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不全面

在进行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管理方式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使得相关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管理制度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准则, 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是问题之一。

3 促进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影响的有效途径

3.1提高相关的造林技术

想要更好的开展造林更新工作, 促进生态恢复的速度与质量, 就需要提高相关的造林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相关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力度。专业的人员是造林技术的产生体, 是造林技术发展的关键;想要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造林技术除了进行自主研究以外, 还要适当的进行吸收与借鉴。借鉴国外造林技术的发展经验。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造林技术。使得它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3.2完善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

完善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进行造林更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有些时候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失败的经历。对这些内容加以记录与保管。可以在后期的造林更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给其他的造林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技术指导。想要完善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找出以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造林更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造林更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进行档案管理追求的一个目标。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 不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还可以使得不同地区进行造林更新的相关信息共享。是一项符合时代发展的措施;还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造林更新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是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准则与约束。可以有效的促进造林更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此外, 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

4 结语

以上是本文对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承认, 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因此, 希望相关的人士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从而使得造林更新能够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 为环保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资源的采伐与环境的破坏逐渐的增强。大自然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人们提出反抗: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酸雨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逐渐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因此, 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将会介绍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希望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关键词:植树造林,造林更新,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姜涛.浅析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J].民营科技, 2014 (01) .

恢复影响 篇5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对患者术后恢复及避孕的影响。方法80例实施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自愿选择静脉麻醉下的人工流产,对照组自愿选择普通人工流产。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发热、腹痛、B超检查结果、流产后避孕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各疼痛程度方面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发热、腹痛、B超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在避孕措施选择方面基本一致(P>0.05)。结论静脉麻醉下的人工流产患者术中痛感方面优于普通人工流产,不影响患者流产后选择避孕方法。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后恢复;避孕方法选择;静脉麻醉下

当前,临床上,实施无痛人工流产人数逐渐增多,通过静脉麻醉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其对患者术后恢复和避孕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明确。为此,本次研究以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术后恢复及避孕情况,现将详细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6月~6月收治的80例实施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40例患者自愿选择静脉麻醉下的人工流产,作为观察组;40例患者自愿选择普通人工流产,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26.5±2.5)岁,平均人流次数(3.1±1.2)次。80例患者均为健康的早孕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按人工流产标准方案进行人工流产手术。观察组:实施静脉麻醉下的人工流产。流产患者术前均禁食6h,静脉麻醉用体积分数1%异丙酚2.5~3.0mg/kg静脉推注,推注时间45~60s,随后实施人工流产手术[1]。术中,对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监测。术中,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为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术后3周及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1.3评价指标以患者的术中的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发热、腹痛、B超检查结果、流产后避孕措施选择为评价指标[2]。疼痛程度分级:0级:完全无痛,配合度较高;Ⅰ级:轻微痛感,易忍受,能保持合作;Ⅱ级:中度痛感,呻吟不安,配合度不高,较难忍受;Ⅲ级:重度痛感,无法忍受。

1.4统计学方法本次数据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疼痛程度比较两组在各疼痛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3±4.9)min和(11.4±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疼痛程度和手术时间,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发热、腹痛、B超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避孕措施选择比较术后6周,对患者随访,统计其避孕方法,两组选择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和其他避孕方法的人数分别为,14例和12例,5例和6例,15例和14例,6例和8例,各避孕措施选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中,有26例使用避孕套,占32.5%;有29例使用宫内节育器,占36.3%,此2种方式为患者术后主要避孕方式。

3、讨论

人工流产是一种解决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其对妇女身心的创伤较为明显。对患者实施麻醉技术,可有效缓解,甚至解除术中疼痛感,使手术更加符合人性化的理念。本次研究中,两组术中在各疼痛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无一例为Ⅱ级和Ⅲ级疼痛,而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和12例患者为Ⅱ、Ⅲ级疼痛;手术时间两组分别为(14.3±4.9)min和(11.4±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观察组患者需要进行麻醉,所以导致其手术时间增长。

本次研究中,术后3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发热、腹痛、B超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患者采用异丙酚麻醉后,未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术后6周,再次对患者进行随访,询问患者的避孕方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统计结果来看,流产方式并未影响患者对术后避孕措施的选择。统计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26例使用了避孕套,占32.5%,为主要避孕方式。陈静等[3]相关研究中,患者选择避孕套避孕的比例为21%~24%,也为主要避孕方式,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研究发现使用麻醉剂后,会诱导患者出现一定的欣快感,减轻患者对人工流产手术的惧怕感,所以减轻了人流手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伤害。术中,普通人工流产对象由于处于清醒状态下,受到机械牵拉刺激时,神经兴奋性增高,疼痛感更为明显,对医生的依从性较差,可能干扰医生的操作,而静脉麻醉下,患者的配合度较高,因此,可在人工流产中使用静脉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水英,龚豪勇.杭州市不同年份人工流产妇女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19(4):349-351.

[2]陈世强,程怡民,魏虹,等.年轻妇女重复流产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12,23(9):1264-1266.

恢复影响 篇6

【关键词】术前访视;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由于麻醉、术中暴露、牵拉、切割、缝合以及出血、疼痛及炎性反应等原因,致使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暂时处于麻痹状态,功能减弱,加上术后切口疼痛,患者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更不愿意下床活动,因而极易出现术后并发症【1-3】。为了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2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观察者患者给予了完整的术前访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胆囊切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患者均为初次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O.O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术前访视,访视时间为术前一天,访视内容包括:(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谈话环境。首先详细阅读病历,对患者资料全面了解,以礼貌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介绍自己来访的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从交谈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其感受。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焦虑和烦恼,有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摆脱无助感。(2)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简单步骤。一般患者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我们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了解手术和麻醉方式,对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进行评估,使患者对手术的大致过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因不可预知而引起的焦虑,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1.3观察指标和方法。术后第一天开始监测记录2组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术后疼痛值(疼痛测量采用VAS视觉模拟尺【4】)、拔除引流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3讨论

3.1术前访视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各项需求,满足患者正常合理的要求。建立相对信任的关系,让患者体会到安全感、控制感和护士对其的尊重。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以后的手术治疗及护理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术前访视可提高患者认知和应对能力,有助于缓解其术前焦虑等不良情绪。Johnson“准确期待论”认为,应激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越强,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造成的生理紊乱也越严重,但如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则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5】。术前访视为观察组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胆囊切除手术的知识、麻醉过程,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使其对手术成功和术后恢复产生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

3.3焦虑是手术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性威胁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的焦虑情绪与病情之间有密切关系,焦虑情绪越严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6】。术前访视时鼓励患者说出焦虑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是通过术前访视降低其焦虑程度,并教给患者适当的放松方法,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

3.4术前访视中强调了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疼痛的减轻也为提早下床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肠胃蠕动,使肠胃功能较快恢复拔除引流管时间缩短和首次肠道排气时间提前。可见完整有效的术前访视可以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术后身体恢复,提高治疗和保护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华妹.护理干预对妇科腹部手术后应用硬膜外持续自控泵镇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全科护理,2009,7(4):851-852.

[2]罗洪.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9-40.

[3]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肠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4):918-920.

[4]Watanabe S,Koyama K. 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with convenient digitizer . Anesth Esiology, 1989,71(3):481.

[5]Johnson JE. Effects of accurate expectations about sensation on sensory and distress components of pai J personality social. Sychology, 1973,27:261-275.

恢复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210例。年龄21~75岁, 平均38.3岁。其中良性疾病患者145例, 恶性肿瘤65例, 行直视手术患者148例, 行腹腔镜手术62例。

1.2 调查方法

报告表记录患者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的相关项目, 包括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观察反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症状、体征, 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记录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

年龄小于40岁患者较大于40岁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 两组患者排气、排便率为50%时, 对应中位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提示年龄是影响腹部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年龄越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快, 考虑与生理代谢旺盛有关。

2.2 术前有无设定全流质饮食第一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

术前24 h时内全流饮食组与无流质饮食组比较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延迟,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提示术前缩短手术前全流饮食时间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h

h

2.3 不同手术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

手术时间越长,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相对延长,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提示缩短手术中操作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加快。

h

*与手术时间<2 h组比较, P<0.01;△与手术时间2~4 h组比较, P<0.01

2.4 术后不同血钾水平与胃肠功能回复的关系

血钾正常组患者较血钾异常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提示术后血钾水平是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电解质因素。

h

3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新兴的并被迅速接受的术后康复概念, 主要内容是在围手术期采取经过整合、优化的系列措施, 尽量减少对患者内环境干扰, 弱化手术对生理、心理的创伤应激, 旨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费用。其中有效促进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是关键[1,2]。目前, 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客观评价中, 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仍是主要监测指标[3,4]。近来, 国内外学者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了诸多研究, 集中于手术方式、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麻醉药物、术后镇痛方式、是否微创手术、与机体应激反应等方面。本文主要观测患者的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患者年龄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其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器官代偿能力会逐渐下降, 对手术、创伤的应激能力增强, 免疫抑制和防御炎症性反应能力减弱, 肠道蠕动功能回复时间延长, 影响早期进食。年长患者腹肌力量及盆底肌张力下降, 容易导致术后排便动力减弱, 进一步加重胃肠蠕动功能的紊乱。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0岁患者较年龄大于40岁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 提示年龄越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快。

3.2 术前饮食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系

传统的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成为常规, 目的在于使胃充分排空, 预防麻醉期间的吸人性肺炎, 并被列入教科书而沿用至今。但是, 术前禁饮食用于腹部外科病种手术的方法已经受到质疑。术前禁饮食引起的脱水、饥饿感、医源性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 从而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不良后果受到关注。1999年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根据监测结果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 要求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支持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观点[5]。有研究表明术前禁食6 h, 禁饮2 h, 手术前一日晚餐进食半流质食物能够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6]。全流质食物所供营养素不足, 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饥饿感及电解质紊乱, 本组患者采用手术前一日晚餐开始半流质饮食 (粥、汤粉、汤面) , 保证饮食含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 结果显示术前全流质饮食24 h组较无全流质饮食组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术前全流质饮食时间是影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

3.3 不同手术时间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系

手术、麻醉、组织暴露等时间越长, 手术创伤、麻醉用药量越大,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慢。本研究提示手术时间分为小于2 h、2~3 h、大于等于4 h三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提高, 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 已有取代传统开腹手术的趋势[7]。在一项关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部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 腹腔镜手术时间较开腹时间长, 但术中出血量减少, 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8]。

3.4 术后不同血钾水平与胃肠功能回复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 手术过程中组织破坏、输血以及麻醉等因素, 会引起血清钾离子浓度增高, 术后3 d内不主张补钾[9]。其实不然, 手术前患者精神紧张等应激反应因素, 促使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 它通过β2受体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对钾离子的摄取, 从而造成应激性低钾血症[10]。另外腹部围手术期患者不能正常进食, 导致钾摄入不足, 同时术后输含葡萄糖液体, 在胰岛素作用下大量K+转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以及手术后胃肠减压、腹腔、胆管引流等, 导致部分K+急性丢失等, 都可造成术后低钾血症。低血钾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兴奋性降低, 失去正常舒、缩能力, 导致肠麻痹引起腹胀等, 是影响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因素[11]。本组显示, 术后不同血钾、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术后血钾水平正常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说明腹部手术后早期补钾对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有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寻找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干预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术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小于40岁、缩短术前全流饮食以及手术时间、实验室指标正常有利于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论: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术后快速康复的基础, 患者年龄等4项观察指标是影响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指标。

恢复影响 篇8

关键词:雪灾,林分,影响,原因,生态恢复措施,安徽宣城

2009年11月15—17日, 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 宣城市积雪达20 cm, 持续的低温和积重, 给宣城市的森林资源造成了重大损失。对宣城地区的主要林分灾害情况开展了调查和评估, 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对生态的影响作了分析, 并提出生态恢复措施。

1 雪灾对林分的影响

11月中旬降雪, 前期温度较高, 降温幅度大, 大多林木还未休眠, 芽组织尚在生长, 组织水分充足, 冰冻时间长会导致严重冻伤, 将影响第2年的林木生长, 有些南方树种甚至会冻死。雪折、雪压导致大量林木受损, 挫伤林木组织, 树木为愈合伤口会消耗养分, 也会使林木生长受阻;同时受伤组织容易感染, 导致发生森林病虫害。大量枯枝落叶, 恶化了林分环境, 影响了林分通风和透光, 改变了林分固有的微生物环境, 对林木生长不利;同时可燃物比例增加, 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隐患[1]。

2 发生原因

一是低温降雪、冰冻不化、积重难负是森林资源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原因[2];二是降雪时间早, 刚刚入冬, 许多树木处在在生长期, 树叶未脱落, 树木水分还集中在顶部, 重心向上, 积雪后重心更是上移, 容易造成伤害;三是营区内林分一直处于封育状态, 林木自然整枝强度大, 林冠集中在树梢, 容易断梢和腰折、翻蔸等。就个体而言:毛竹因体型细长, 枝叶大多集中在顶部, 积雪后容易造成暴裂和翻蔸灾害, 因此受灾最为严重。阔叶树尚未落叶, 宽大叶片积雪承载面大, 积雪量重, 冰冻不化就造成了大量的劈裂和腰折现象。

3 生态恢复措施

3.1 竹林灾后清理与复壮

毛竹普遍受到雪灾影响, 雪折、翻蔸现象严重, 应对竹林进行清理。一是对严重妨碍交通或竹林管理的毛竹及时伐除;二是结合雪灾清理进行竹林抚育, 除保留少量健壮阔叶树供益鸟栖息外, 将混交其中的杉木和受损阔叶树全部采伐利用, 为竹林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对毛竹清理必须在出笋前结束, 新竹开枝散叶以后进行, 过早砍伐, 对竹林更新不利。对于弯曲竹和断梢竹 (断梢部位较高) 可将竹株梢部斩去, 对翻蔸竹、劈裂竹要全竹砍伐[3]。

竹林复壮, 一是可采用蔸内施肥。即3月中下旬, 将前2年和灾后伐竹的竹蔸用钢钎打通全部竹节隔 (约30 cm) , 每蔸灌入尿素100~200 g, 适量浇水后再用泥土封口;二是限期禁笋, 灾后2年笋期禁止挖笋, 灾后第3年也仅可适当疏除后期退笋;三是限额采伐, 竹林清理后, 在第3年秋季前禁止伐竹, 第3年秋季至第7年夏季只可采伐灾前留存竹, 之后方可实行丰产林采伐制度。

3.2 乔木林灾后清理与复壮

乔木林处于封育状态, 林下被压木、枯死木多, 健壮木自然整枝较强, 生长环境差, 不利于林木抵御风雪和病虫灾害, 应结合雪灾清理进行适当抚育, 伐除劣势木, 保留健壮木, 控制适宜密度, 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60~0.65即可, 使林分透光、通风, 并改善林分卫生条件, 以提高林分质量。对于林分内断稍林木, 根据其枝量的多少, 决定砍和留, 对无法恢复生长的应及时伐除, 腰折、劈裂、翻蔸林木灾后无法恢复生长, 需要进行伐除, 及时利用[4]。

3.3 观赏树木灾后清理与复壮

对于香樟、广玉兰、外松、水杉、蜀桧、紫荆、桂花、山茶等观赏树木, 雪压、雪折、雪倒明显的, 需及时清理。一是及早伐除翻蔸、腰折的外松和水杉, 清除部分冻死的南方阔叶树, 选择一些美观、大方、耐寒性高的阔叶观赏树木换栽。二是疏剪枯死枝叶, 雪灾后部分观赏树木, 如桂花、紫荆、山茶等树种会出现大量小枝和树叶被冻死, 应尽快剪去, 在春季发芽抽梢之前, 喷洒2~3次波尔多液, 以防止病害发生。三是扶直压倒木, 将新栽不久的蜀桧扶正, 在其主干倾斜一侧多培一些土, 踏实, 有必要时还应打桩支撑, 然后洗净枝叶上的附着泥土, 保持清洁爽朗。四是锯截断梢和断枝, 有一些观赏树木, 如广玉兰、香樟等, 主梢和大枝折断, 应及时在其主梢和大枝折断下方5 cm处截断, 处理干净截面后涂上石硫合剂, 待其萌发新枝梢后, 选留粗壮的一枝培育新梢;大枝折断的, 在锯截时可考虑冠形, 对外凸或过密枝条作适度缩剪和疏剪, 使树冠在4个方向上保持均匀。为防止再次发生冻害, 对其根部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如清沟排水, 排出其根系范围内多余的水分, 保持根系良好的通透性, 强化其吸收功能, 尽快恢复生长。此外, 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条件下, 给树蔸培土, 特别是对因雪压发生倾斜的树木, 强土固本尤为重要。另外, 为了防止意外病虫害 (如根茎腐烂) 的发生, 还应及时清理树木下枯枝落叶, 进行集中填埋和焚烧。当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 为了促进树势恢复旺盛生长, 可适量埋施尿素, 复合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对截枝、截干萌发的萌条及时修剪, 留壮去劣, 以达到复壮的目的。

3.4 灾后森林景观恢复

一是对雪灾受损林木进行清理, 及时伐除冻死、枯死、断梢、倒伏林木, 以免引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二是对雪灾造成的林窗进行补植, 综合考虑营区林分特点和功能以及树木的抗逆性, 选择一些抗雪压、抗低温、冠幅大的深根性乡土速生树种, 如枫香等进行及时补种, 并加强培育。在清理和补植后停止采伐, 进行封育, 直至恢复。

3.5 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

树木的折断、韧皮部冻伤、树叶和嫩枝的局部冻坏, 都可能引发此生病害, 如褐斑病、叶枯病、茎腐病、根腐病, 一些蛀干性害虫, 如天牛、小蠹虫, 小蠹蛾也会在树势生长不旺时乘虚而入, 引发大面积的后续危害。应积极配合生物防治部门做好上述病虫害的监测, 密切注意其发生、发展动态, 做好必要的准备, 有区别地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王秋华, 舒立福, 戴兴安, 等.冰雪灾害对南方森林可燃物及火行为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08, 44 (11) :171-176.

[2]刘晓红, 谭著明, 袁跃林, 等.湖南冰雪灾害至森林损毁的气象原因[J].林业科学, 2008, 44 (11) :134-140.

[3]张光元, 梁文斌, 龙云高, 等.冰雪灾害下毛竹受损率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 2005, 32 (3) :69-71.

恢复影响 篇9

1 研究背景分析

为了有效地对学生们的游泳专项技术和体能恢复情况进行探究, 文章以某院校的18名同学为例进行了研究, 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3岁。

将18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 试验前, 游泳水平和身体素质无较大差异。通过心率测试的方法, 对学生们训练过程中的连续心率指标进行研究, 并且数理统计处理所测数据。

2 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展开论述, 以150次/min作为游泳测试的平均心率标准值, 超出12~36次/min的平均心率为上中强度, 小于126~150次/min为下中强度, 不同的运动训练负荷量, 这样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机体, 这样在恢复期中, 能够较为明显的反映出运动训练负荷所带来的生理影响, 在游泳训练时, 一旦教师有效地把控了此规律, 这样对整个训练过程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 这样对学生们的运动量与训练负荷强度就可以有效地进行调整和把握。

2.1 游泳技能同负荷强度之间的联系

为了将训练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上来, 一般都是在负荷强度训练之后进行游泳教学训练技能测试的, 每5次训练进行一次测试, 这样对于不同运动负荷下的技能成绩可以通过表1来进行分析:该图主要是将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100 m游泳成绩曲线显示了出来。

2.2 负荷强度和心率恢复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程度和训练完成前的心率同保持相应强度连续工作的时间与训练中负荷安排有关。通过学生的恢复情况, 能够从侧面将负荷强度对学生机体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反映出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心率恢复率:

训练完成前的心率-单位时间中降低的心率/训练完成前的心率-训练前安静心率×100%=恢复率。

没训练时, 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学生休息10 min后的心率即为训练前相对安静的心率。

通过分析18人训练后心率恢复情况, 得出两种中下强度与不同强度训练的平均恢复率分别是:60.92%和53.71%, 特别是在2 min前心率降低的会更加突出, 维持在50%左右, 主要为51.72%和45.25%, 在相应的延长了时间之后, 就会明显的降低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率, 完成中上强度训练后的3 min左右, 31.62%、13.67%和8.48%分别为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率。33.62%、18.13%和9.23%分别为中小强度, 为了确保学生们都能够彻底的恢复到正常的心率状态, 需要相应的时间给予恢复, 越大的训练负荷强度, 就需要利用越长的恢复时间来完成, 在训练完成后的8~10 min后, 已经在94.12%左右控制着中下强度训练后的恢复指标, 对应的上中强度的训练才达到76.12%。

但是, 也需要注意, 两种不同强度的训练, 在完成了1 min的恢复期后, 尽管训练完成前的强度差异较为明显, 分别是158.9次/min与168.1次/min, 然而, 分析其恢复率却不够明显, 从2 min之后开始, 才会逐渐的增大其恢复率, 在3 min时, 差异维持在7.3%左右, 在7~10 min后, 两种不同强度的训练在恢复率上才完成统计学上所给出的差异, 通常差异会维持在18%左右, 尽管在单位时间范围内不同训练强度的心率恢复上的差异只有几次而已。但是, 一旦没有进行恰当的安排, 极有可能造成学生过度训练, 从而出现严重的疲劳现象。

尽管上述试验是针对某一个院校中的一批学生进行的, 但是,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这样的分析论断是成立的。同样, 也会相应的减少标准差。这样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 对于不同阶段训练水平也可以用训练课后的恢复率来进行衡量。

2.3 训练过程中平均心率和恢复期之间的联系分析

在进行游泳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 在对训练负荷量进行评定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平均心率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理指标。因为在训练的过程, 教师对这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因为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地操控, 这样就造成教师很难有效地安排和进行训练负荷, 一旦在有关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这样, 将训练完成后恢复期心率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有效地找出来。所以, 文章还以该学校的18名学生为例进行试验分析, 回归计算这些学生恢复期和平均心率, 试验结果说明, 不同变量之间的紧密相联, r-0.3为相关系数, 所以, 可以为了能够准确的估算出其数值, 可以应用这样的方程进行计算分析:

0.45y+18.47=x;0.77x-4.74=y

3 结语

综上所述,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个院校在发展专业课的同时, 也开始大力进行课外体育运动的教学与发展。其中, 游泳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那么, 为了确保创造出更好游泳成绩, 有效地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地拥有知识和技术。文章通过上文着重的分析与讨论了上述两种相互关系, 能够清晰的发现, 完成游泳训练后, 学生恢复期心率与恢复率都能够比较客观的将游泳训练对学生们机体所带来的影响反应出来。然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生理指标, 对整个游泳训练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 从而将游泳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静妍, 朱林凯.负荷强度对游泳专项技能和体能恢复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563-565.

[2]冯燕.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的认知评价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67-69.

恢复影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2例,均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明确诊断,为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平均年龄(52.5±6.1)岁;病程40~116 d,平均(78.1±14.5)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平均年龄(53.4±6.8)岁。病程41~120 d,平均(80.6±13.5)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每周5 d,2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猜测游戏、删除游戏、迷宫、电脑游戏等;(2)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短文复述、拼图等;(3)思维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切苹果等;(4)计算能力训练:十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5)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物品分类训练、假设问题处理,并将这些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3 评定方法

(1)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2]。每位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评定一次,训练两个月后再做一次评定,评定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注:治疗前后对比,a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P<0.05

2 结果

如图表1所示,经训练后所有患者的MMSE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指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用、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异常。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同时认知训练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脑皮质增厚,树突分支增加,神经元体积和密度增加,营造一个利于神经生长的环境[3]。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4],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重要意义[5,6]。上肢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物品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进行认知训练间接或直接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训练前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训练后两MMSE及上肢Fugl-Meye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结果显示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实施认知训练,增加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新的通路,不仅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肩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定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2]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71.

[3]RODR IGUFZ F A,KOF IDIS C,MU NTE T F,etal.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ming.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19(2):160-173.

[4]程海玲.无错性学习对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25-826.

[5]林海燕,徐海前.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浙江预防医学,2003,15(4):72.

恢复影响 篇11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脑栓塞;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38-01

脑栓塞的大部分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缺损及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1]。笔者选取脑栓塞患者,对其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进行检查,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或肢体障碍,均采取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缓解脑水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用药一致;排除伴有严重肝、心、肾、肺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智力低下及精神病的患者。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9±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1±04)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80±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2±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保持病房内的卫生清洁,注意开窗,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安慰及鼓励,协助患者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使患者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待患者恢复意识后,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视频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及听觉的能力,指导患者简单的进行发音。待患者的病情恢复稳定后,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采用按摩、关节被动内旋及伸展等,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减少褥疮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及走路;指导患者上厕所、穿衣、洗漱及吃饭等,安排适量运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取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缺损更严重;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FM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脑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3]。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脑栓塞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脑血栓后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的语言障碍或者肢体障碍,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满意为主,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性,让患者感到更为舒适,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因为自身患有脑栓塞的缘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沉默寡言等,对治疗有一定的抵触,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及鼓励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训练及语言功能训练进行康复,减少患者残疾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艳红,方晶晶,郑素群,等. 优质护理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8):553-553.

[2] 许海雁. 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突发脑栓塞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35-37.

[3] 杨俊云,马晓虹,朱建美,等. 儿童急性心源性脑栓塞1例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3,12(10):1008-1009.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脑栓塞;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38-01

脑栓塞的大部分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缺损及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1]。笔者选取脑栓塞患者,对其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进行检查,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或肢体障碍,均采取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缓解脑水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用药一致;排除伴有严重肝、心、肾、肺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智力低下及精神病的患者。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9±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1±04)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80±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2±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保持病房内的卫生清洁,注意开窗,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安慰及鼓励,协助患者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使患者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待患者恢复意识后,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视频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及听觉的能力,指导患者简单的进行发音。待患者的病情恢复稳定后,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采用按摩、关节被动内旋及伸展等,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减少褥疮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及走路;指导患者上厕所、穿衣、洗漱及吃饭等,安排适量运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取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缺损更严重;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FM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脑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3]。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脑栓塞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脑血栓后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的语言障碍或者肢体障碍,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满意为主,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性,让患者感到更为舒适,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因为自身患有脑栓塞的缘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沉默寡言等,对治疗有一定的抵触,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及鼓励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训练及语言功能训练进行康复,减少患者残疾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艳红,方晶晶,郑素群,等. 优质护理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8):553-553.

[2] 许海雁. 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突发脑栓塞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35-37.

[3] 杨俊云,马晓虹,朱建美,等. 儿童急性心源性脑栓塞1例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3,12(10):1008-1009.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脑栓塞;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38-01

脑栓塞的大部分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缺损及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1]。笔者选取脑栓塞患者,对其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进行检查,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或肢体障碍,均采取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缓解脑水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用药一致;排除伴有严重肝、心、肾、肺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智力低下及精神病的患者。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9±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1±04)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80±40)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42±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保持病房内的卫生清洁,注意开窗,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安慰及鼓励,协助患者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使患者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待患者恢复意识后,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视频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及听觉的能力,指导患者简单的进行发音。待患者的病情恢复稳定后,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采用按摩、关节被动内旋及伸展等,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减少褥疮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及走路;指导患者上厕所、穿衣、洗漱及吃饭等,安排适量运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取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缺损更严重;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FMA)评分[2]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脑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3]。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脑栓塞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脑血栓后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的语言障碍或者肢体障碍,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满意为主,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性,让患者感到更为舒适,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因为自身患有脑栓塞的缘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沉默寡言等,对治疗有一定的抵触,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及鼓励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训练及语言功能训练进行康复,减少患者残疾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FA评分、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艳红,方晶晶,郑素群,等. 优质护理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8):553-553.

[2] 许海雁. 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突发脑栓塞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35-37.

恢复影响 篇12

地球可分为3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使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产生的震波,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便发生地震。

2 汶川地震的自然环境现状

2.1 汶川地震前生态地位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中国东南与西北季风交汇区, 垂直地带变化明显, 气候类型多样, 为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生态功能及地位非常重要, 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生态功能的地位十分突出, 这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是中国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四川更是国宝大熊猫重点保护区域。

2.2 汶川地震现状

2.2.1 汶川地震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强烈大地震, 里氏震级8.0级, 矩震级7.9级。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1次地震, 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 (8.1级) 后的第2大地震, 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km2。

2.2.2 汶川地震对自然环境破坏特点。

与汶川地震伴随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森林资源被毁, 自然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野生物种迁移;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堰塞湖的形成与突发性的洪灾;泥石流、持续性的滑坡及土壤侵蚀;地表或地下水体污染;农村生活垃圾, 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的混乱堆放及其在环境中的扩散;动物、人的尸体腐烂后产生的嗅气及嗅液;涸水河道及河流、溪流两岸的碎物堆积;重金属、有机物及放射性核素等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及对环境的影响;畜禽粪便及沼液流入水体及居住环境;河流补给过程中淤泥堆积造成的危害;还有地震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 如地震引起使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进入大气环境, 包括煤烟尘、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等在内的复合污染物等。

3 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烈的地震诱发的灾害冲毁了大量农田, 造成耕地大量损失, 表层土壤严重流失, 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森林、草地等植被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形成原生裸地, 原生植被遭破坏, 高山峡谷区植被的水源涵养度降低, 气候调节能力减弱, 其它服务功能下降。这些影响可能会造成外来植物 (如紫茎泽兰) 的大量入侵和蔓延。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多条河流被阻断, 地震形成堰塞湖等。与此同时, 这一区域内的部分动植物生境 (栖息地和食物源) 被破坏, 珍惜动植物死伤严重、基因交流减少、多样性维持变得困难。地震严重影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四川羚牛等。

4 地震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

4.1 地震对植被影响的修复措施

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造成全市林地损毁约406.67km2。灾害发生后,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全力开展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工作, 在一年之中完成营林造林354.8km2, 森林覆盖率增长一个百分点, 并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 逐步修复全市生态环境。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以自然修复为主;坚持生态修复和重点工程相结合, 以生物措施为主;坚持建设森林城市和城乡绿化相结合, 加快构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综合开发和资源转化相结合, 加速推进灾后兴林富民步伐。

4.2 地震对动物影响保护措施

地震后及时救治大熊猫等保护动物, 部分保护动物在地震中会被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伤害, 如果伤情严重, 无法自我恢复, 或者无法逃离就需要人员的帮助。及时送到最近的保护所进行全面观察治理。重建生态家园, 地震破坏生态环境, 对动物栖息地进行重建, 恢复生态功能。

5 结论与建议

地震后应加大植树造林, 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等方法修复被破坏的植被。及时救治被保护动物, 重建生态园区, 扩大保护面积, 宣传保护意识。对堰塞湖的治理:滑坡堵江坝工程治理分析;滑坡堵江坝工程治理。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制定。地震水灾对策应贯彻以下原则: (1) 以预防为主, 把水灾杜绝在产生之前; (2) 重视薄弱环节, 对河流堤坝、泥石流、滑坡引起的水灾应予充分重视。对土壤重污染地区实行污染隔离, 对轻度污染土壤实行植物修复。控制水污染源, 停运重污染企业, 更新水处理设备, 加强污染清理, 重点防护工作。加强垃圾分类工作, 增设垃圾收集点, 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实行单独处理。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时, 应立即远离事发现场。立即关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储存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质的设施, 切断污染事故源。

参考文献

[1]徐世芳.李博.地震学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0

[2]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M].许厚泽, 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技术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环境改良下一篇: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