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恢复(精选7篇)
认知恢复 篇1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它会直接影响患者其他功能障碍的恢复。而在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上肢功能恢复明显慢于下肢,且常常伴发肩痛、肩手综合征屈曲挛缩等症状,因此,作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除了做系统的康复治疗外,着重于认知功能训练以改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使患者的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2例,均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明确诊断,为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平均年龄(52.5±6.1)岁;病程40~116 d,平均(78.1±14.5)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平均年龄(53.4±6.8)岁。病程41~120 d,平均(80.6±13.5)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每周5 d,2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猜测游戏、删除游戏、迷宫、电脑游戏等;(2)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短文复述、拼图等;(3)思维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切苹果等;(4)计算能力训练:十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5)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物品分类训练、假设问题处理,并将这些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3 评定方法
(1)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2]。每位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评定一次,训练两个月后再做一次评定,评定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注:治疗前后对比,a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P<0.05
2 结果
如图表1所示,经训练后所有患者的MMSE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指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用、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异常。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同时认知训练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脑皮质增厚,树突分支增加,神经元体积和密度增加,营造一个利于神经生长的环境[3]。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4],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重要意义[5,6]。上肢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物品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进行认知训练间接或直接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训练前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训练后两MMSE及上肢Fugl-Meye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结果显示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实施认知训练,增加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新的通路,不仅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肩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定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2]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71.
[3]RODR IGUFZ F A,KOF IDIS C,MU NTE T F,etal.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ming.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19(2):160-173.
[4]程海玲.无错性学习对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25-826.
[5]林海燕,徐海前.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浙江预防医学,2003,15(4):72.
[6]郎红娟,朱银星.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康复训练.心血管康复杂志,2007,16(1):5-7.
认知恢复 篇2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2)首次接受康复治疗;(3)年龄<75岁[8];(4)脑出血或脑梗死;(5)发病到康复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admission interval,OAI)≤6月;(6)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7)无明显语言障碍,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有多发性硬化、癫痫、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2)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无效;(3)缺乏足够的交流能力;(4)病例资料显示入院及出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的评定者不是同一人。
1.2 分组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为分组标准,该量表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最高30分,评定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瞬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9]。文化程度为文盲者量表分≤17分,小学程度者量表分≤20分,中学程度者量表分≤22分,大学程度者量表分≤23分者为认知功能障碍[10]。其中对于认知功能的评定主要为量表中的第3、4、5分项目,总分11分[10]。根据李春波等[11]及Brent等[12]对研究结果第3、4、5项正常的基线分数总和为9分,以此作为分组的标准,中学及以上程度者<9分为试验组,≥9分为对照组,小学文化程度者<7分为试验组,≥7分为对照组。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共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年龄50~75岁,其中脑梗死92例,脑出血90例。右侧偏瘫患者84例,左侧偏瘫患者98例。文化程度:大学30例,中学106例,小学46例。其中试验组106例,对照组76例,平均受教育年限试验组为(7.44±2.56)年,对照组为(8.04±3.06)年。2组一般情况比较除出血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 研究方法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全面系统地评价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效果及预后[13]。量表包括上肢33项检查项目,共66分;下肢17项检查项目,共34分,总分100分。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3 d通过该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及出院时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总分值作差比较,分别得到FMS增加、FMX增加、FMZ增加分值。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记为M(Q),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组FMS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5.06,对照组为58.97,2组F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FMX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FMZ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6.02,对照组为57.62,2组FMZ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注意代表了基本的思维水平,记忆、交流、解决问题和其他较高水平的认知和知觉功能性活动都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障碍是指当进行一项工作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分散,是脑损伤常见的后遗症[14,15]。卒中患者常突出表现在注意的质量下降,选择性、集中性减退,排除无关刺激,关注、追踪既定目标的能力下降[5]。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遗忘,指部分或完全地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16]。二者作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是其功能恢复较差的强预测因子[4,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影响。2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总体上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试验组,说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如入院时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年龄、病程的长短等[18],但是本文研究更进一步细化了认知功能对脑卒中康复预后的决定性影响。这类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在训练中难以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动作姿势,对学习新的东西并且记住感到非常困难[14,16]。肢体运动功能再学习亦如此,以前建立的运动模式随着病变消失了,新的运动模式的建立要经过很长时间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能掌握和巩固,所以较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康复效率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慢。
2组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差异不明显,说明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相比,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容易受到认知功能的影响。这与Cirstea等[19]认为的对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程度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这一观点相似。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以作业活动为主要康复训练方法,需要更多认知功能的参与,有效利用运动的关键信息及调整运动行为以提高效率。与下肢粗大运动相比,侧重于精细作业活动的上肢运动与注意的目标指向性有关,更需要高级脑功能的参与,如需要患者集中注意力,在不受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康复训练中只需关注认知功能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而忽略其对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的康复训练,患者对训练内容的注意程度及记住一个训练项目所花费的时间都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产生影响。
认知恢复 篇3
关键词:丁苯酞,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改善作用
认知障碍是脑梗死疾病后恢复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在50%以上,部分患者在脑梗死后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的痴呆,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期进行早期的药物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1]。丁苯酞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药物,并且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研究了丁苯酞在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方面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6月收治的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4例进行研究,并且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患者的选入标准如下:患者符合临床上关于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障碍诊断的标准,并且经头部CT检测确诊,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患者患有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病史或是长期服用镇静药物治疗等情况,并且患者在患病前不患有失语症或是文盲等。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的年龄在36~51岁之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严重程度等数据资料不计入研究统计中。并且P>0.05表示资料差异不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按照同样的降压、调脂等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丁苯酞针治疗[2],剂量为100m/次,一日两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针治疗,剂量为100ml/次,一日两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并且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治疗副作用,对症进行处理。
1.3 治疗效果评价
在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且结合患者治疗并发症来综合的判定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并且P<0.05表示数据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评分
从数据上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在治疗后评分都有所改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细的数据见表一。
2.2 治疗并发症统计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了3例恶心,腹部不适3例和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症状1例和腹部不适1例,患者自行恢复无需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治疗并发症。
3 讨论
脑梗死后恢复期会有很多的后遗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认知功能障碍,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不仅给患者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负担。研究发现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就细胞区的细胞坏死或者凋亡[3],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受损,导致胆碱神经系统释放胆碱的能力下降,并且脑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导致氨基酸的比例失衡,使得认知功能减退,出现认知障碍。
临床上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比较多,比如神经营养因子;钙离子抑制剂和脑细胞代谢营养剂等,但是治疗效果差。丁苯酞是临床上治疗抗脑缺氧缺血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体内谷氨酸的释放,纠正抑制性氨基酸的失衡,从而减少脂质的过氧化,减少氧自由基的出现。其还能干扰体内花生四烯酸的正常代谢途径,减少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加脑能量的代谢作用,从而防止患者出现缺氧性的认知损伤,明显的提升缺血性的记忆障碍,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治疗并发症上看,两组患者在治疗中仅出现了恶心等并发症,并且无需任何治疗患者可自行恢复,说明丁苯酞的治疗会出现的并发症少,临床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在治疗中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采用丁苯酞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患者出现的治疗并发症少,在治疗后认知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采用丁苯酞用于脑梗死后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可以有效的延缓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从而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德艳,陈捷.丁苯酞对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海南医学,2014,21(3):31 43-3145.
[2]危英,李海军.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31(11):79-81.
认知恢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0例,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50~78岁, 平均65.5岁;均行头颅CT或MRI确诊, 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 (欧兰同) 800 mg/次, 2次/d) , 疗程为90 d,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同时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记忆与智能评分。
1.3 疗效标准
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 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组MMSE总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且位于轻度认知障碍级别, 与对照组MMSE评分相比,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也有显著性 (P<0.01)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的的总有效率 (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6.0%) ,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病中多发和常见的疾病, 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由危险因素 (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 明显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 (如白质疏松、慢性脑缺血等) 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目前急性脑梗死恢复期认知障碍的发病率较高, 在老年人中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2,3]。
奥拉西坦注射液 (欧兰同) 为奥拉西坦的灭菌水溶液, 极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成分奥拉西坦为新一代脑代谢改善药, 目前已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奥拉西坦是一种新的环GABA衍生物, 能够激活腺苷酸激酶, 增加对胆碱摄取的亲和力, 同时促进脑代谢, 提高大脑对氧、葡萄糖的利用, 有效改善记忆障碍, 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 对缺氧的大脑有保护作用, 能提高记忆, 改善思维, 增强学习能力。有报道, 奥拉西坦可明显提高梗死部位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 提高其认知能力[4]。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MMSE总评分与对照组MMSE评分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治疗组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6.0%) , 以上提示脑梗死恢复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使用奥拉西坦后MMSE评分明显升高, 而该量表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视空间功能和运用能力等亚项有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 奥拉西坦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5-140.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认知恢复 篇5
关键词:奥拉西坦,脑梗死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脑梗死疾病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是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症状, 其中脑梗死恢复期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很高, 预后差[1], 近年来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MCI是一种在正常认知水平和出现认知障碍的一个过渡阶段, 早期干预的意义非常重大, 可以有效缓解病情的发展。我院研究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将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得明确的成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6例, 对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程、治疗前的Mo CA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前瞻式分析。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45~66岁, 平均 (55.5±2.5) 岁;患者在治疗前的Mo CA评分<26分;患者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9例, 专科学历12例, 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7例, 病程1.9~40 h, 平均病程20.95 h。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8例;年龄42~74岁, 平均 (58±3.6) 岁;患者在治疗前的Mo CA评分<26分;患者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7例, 专科学历12例, 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有9例, 病程2.1~47 h, 平均 (24.55±1.9) h;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通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患者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Mo CA评分均<26分者入选。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脑缺血或者脑出血患者;排除精神病史患者。
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 在注射之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2], 混合均匀之后静脉滴注, 4 g/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减用量, 使用2周观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注射液的执行标准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H11802005。我院对对照组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 依达拉奉用于治疗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病变, 依达拉奉注射液亦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用适量生理盐水稀释之后使用, 2次/次, 使用30 mg/次, 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Mo CA量表的评分, 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进行。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Moca评分, 此量表从患者的注意与集中、记忆、执行能力、语言、抽象思维、视结构技能、计算和定向能力等多方面来评定患者的认知, Mo CA量表的总分是30分, 以26分为分界, 正常认知的评定分是≥26分的, 认知障碍在26分以下[3]。对量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褥疮等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o CA评分的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Mo CA评分 (19.8±3.5) 分, 治疗后的Mo CA评分 (27.3±1.8) 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Mo CA评分 (18.9±2.9) 分, 治疗后的Mo CA评分 (26.9±2.3) 分,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和参照组之间的数据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并发症:肺部感染虽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在脑梗死患者中发生概率很大, 但是两组患者治疗之后均未出现此不良反应;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激性溃疡[4],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此不良反应;长期体位不变导致的皮肤局部缺血坏死的褥疮表现, 由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也均未发生。两组患者的治疗具有安全性, 没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并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变化。
讨论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以及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此病多发生在50岁的以上的老年患者中, 男性患者相对多于女性患者, 常常会伴随一些头晕头痛、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执行能力障碍等临床表现, 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巨大伤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而且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 家庭也会受到重创, 近年来脑梗死早期的认知障碍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由于脑梗死具有高发生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 所以早前诊断和及时干预有积极的医学意义。而Mo CA量表是一种对MCI的评定工具, 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测评方法之后对患者进行评定, 对防治脑血管疾病具有推动作用。我院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治疗, 该药品是一种吡拉西坦的类似物, 可以促进磷酸胆碱和磷酸乙醇胺的合成, 有效地提高患者大脑中的ATP/ADP的比值, 大脑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 这种新型药物是环GABA的衍生物, 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 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的缺失, 不仅治疗效果显著, 并且是一种耐受性佳的低毒药物, 对身体的肝肾功能、血液、呼吸等都没有影响, 具有明显的可靠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文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o CA评分 (27.3±1.8) 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 (26.9±2.3) , 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奥拉西坦作为治疗脑梗死早期认知障碍的药物具有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袁祖琴.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10) :6-47.
[2]良慧.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8 (2) :55.
[3]马玉莉.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2) :122-123.
[4]顾庆波.应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的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 2013, 26 (10) :447-448.
认知恢复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接受高压氧舱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5例。在本研究中, 尽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但24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却持续存在;此外, 颅脑影像学检查 (如MRI或CT) 提示深穿支动脉供血区存在腔隙性病灶 (直径<1.5 cm) , 且病灶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相吻合。
高压氧治疗方法:本研究使用的是大型高压氧舱, 当空气加压至0.2 Mpa时, 患者进入高压舱并在戴好面罩后接受稳压吸氧。高压氧治疗全程吸入纯氧, 稳压60 min, 中间休息5 min。高压氧治疗以10次1个疗程, 患者每天治疗1次。
护理方法:在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护理, 其内容主要包括:详细告知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时间、患者进入高压氧舱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进入高压氧舱后的吸氧调节方法, 以及应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自我调节方法等, 并在患者出高压氧舱后及时询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以及嘱咐患者下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等事项。此外, 患者出高压氧舱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呼吸等变化情况。在本研究中, 舒适护理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所处的治疗环境及患者自身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同而实施的人性化舒适护理, 后者主要包括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通过开展心理舒适护理减轻患者对治疗舱密闭环境的恐惧感、开展生理方面的舒适护理帮助患者克服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适, 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舒适护理等。
焦虑评分标准: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对所有入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评价, HAMA量表共包括14个可反映焦虑症状的项目, 主要涉及精神性焦虑与躯体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焦虑心理状态评分是由两名专业的护理人员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 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症状谱的变化进行评分, 每个因子的评分采用的是0~4分的5级评分法, 其中无症状为0分, 轻度为1分, 中度为2分, 重度为3分, 极重度为4分;评分总分≥29分提示可能有严重焦虑, 21~28分提示肯定有明显焦虑, 14~20分提示肯定有焦虑, 7~13分提示可能有焦虑, <7分则提示没有焦虑[2]。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比较: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高压氧治疗次数:舒适护理组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所需高压氧治疗次数平均 (4.8±1.9) 次, 其中仅16.8% (20/119) 的患者高压氧治疗次数>10次;而常规护理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所需高压氧治疗次数平均 (7.3±3.3) 次, 其中29.1% (25/86) 的患者高压氧治疗次数>10次。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 舒适护理组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所需高压氧治疗次数 (t=6.85, P<0.001) 以及高压氧次数大于10次的患者比例 (χ2=4.382, P=0.036) 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心理护理效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焦虑评分总分均为≥7分, 其中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心理焦虑评分平均 (13.5±2.6) 分和 (13.9±2.4) 分 (t=1.122, P=0.263) , 且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焦虑发生率均100%。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患者护理后心理焦虑评分平均 (6.8±3.5) 分和 (10.3±5.8)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37, P<0.001) 。此外, 舒适护理患者护理后心理焦虑评分<7分的患者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2.1% (62/119) vs24.4% (21/86) ;χ2=15.877, P<0.001) 。
讨论
在本研究中, 我们以腔隙性脑梗死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和比较了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对高压氧治疗恢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过程的影响,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恢复所需高压氧治疗次数, 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临床开展有效的舒适护理将有助于缩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过程。由于患者在高压氧舱治疗期间的生理反应表现不一, 护理人员需要全程进行严密监视, 留心每一位患者的细致表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升压的速率, 让患者可安心、舒适地继续进行治疗, 不会对接下来的治疗程产生抗拒或恐惧的心理。在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舒适护理组患者在高压氧舱治疗后的心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该结果提示在高压氧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过程中给予舒适护理将有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心理[3], 且后者在缩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疗程中亦可能起作用。事实上, 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还应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 为同在高压氧舱接受治疗的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社交环境, 能够逐渐降低其不安、焦虑的心理, 尽快适应治疗。
总之, 对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伤患者, 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的同时做好舒适护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高压氧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价值。方法:收治行高压氧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5例, 其中119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 86例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舒适护理患者护理后心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 且舒适护理患者护理后心理焦虑评分<7分的患者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 。结论:舒适护理有助于消除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有效缩短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程。
关键词:舒适护理,高压氧,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永丹, 于海娜, 朴钟源, 等.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7) :14-16.
[2]李清伟, 吴文源.加拿大精神病学学会“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诊疗指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 35 (2) :103-107.
认知恢复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于我院进行择期外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排除年龄高于65岁患者,剔除体质量指数高于30的患者,对于有精神疾病或瑞芬太尼及咪达唑仑药物过敏史者不予纳入。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2至64岁,平均年龄(35.21±2.21)岁;麻醉时间为109至182分钟,平均麻醉时间为(125.35±10.28)分钟。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咪达唑仑组、瑞芬太尼小剂量组及瑞芬太尼大剂量组,三组患者于年龄、性别、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上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停止食物供应,且于手术前1天及当前停止药物供给。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脉搏、血样饱和度及心电图。①咪达唑仑组给予的咪达唑仑予以静脉注射,初始计量为2毫克,而后以0.025 mg/kg-1/min-1的剂量予以静脉输注。②咪达唑仑小剂量组给予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予以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2毫克及0.05ug,而后别以0.025 mg/kg-1及0.05 mg/kg-1/min予以静脉注射。③咪达唑仑大剂量组给予2毫克的咪达唑仑及0.5 ug的瑞芬太尼予以静脉缓注,而后分别以0.025mg/kg-1/h-1和0.10ug/kg/min-1。
1.3 评价方法
以数字符号替换测验方法(DSST)及数字连接测验方法(TDT)为给药前后不同不同时段的患者认识协调能力进行评分[1]。
2 结果
三组患者DSST结果及TDT结果比较情况,详见表1。
注:与给药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尽管推荐使用的瑞芬太尼对咪达挫仑镇静患者术后的镇静效果没有直接的影响,患者在术后的康复情况较好。但是,其不良的反应主要出现在术后,在术后患者很可能会出现的呼吸抑制等现象。且在术中患者麻醉后康复水平,采用Aldrete进行评分可以发现,术中患者知晓率与瑞芬太尼的使用计量存在直接关联。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如果超过0.07μg-1,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明显增高。
两种麻醉药物均起到一种呼吸抑制协同作用,呼吸抑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并且随着使用剂量的减少,麻醉后康复效果也明显。对于采用咪达挫仑和瑞芬太尼镇静镇痛的患者,相关人员应该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工作,确保麻醉后能顺利苏醒。
经多番研究表明,咪达挫仑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患者短暂性认知功能丧失,咪达挫仑作为术前用药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短暂性受损的药物,能让患者在48h内持续遗忘,因此,使用咪达挫仑仍然是一种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其使用剂量的把握非常关键。瑞芬太尼能达到不一样效果,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2],因此,临床在选择镇痛镇静药物时,一定要避免在术后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以保证患者术后能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史继红,王昆,李成文等.瑞芬太尼对咪达唑仑镇静患者麻醉后临床恢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3):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