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2024-05-18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共7篇)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1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的通知

(苏建村[2007]134号)

各市、县(市)规划局、建设局(建委):

为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实施,满足农民建房需求,我厅制定了《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和检查督促,切实做好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农民按照规划有序建房。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七日

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

一、基本任务

依据乡镇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村庄布点,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布局,满足当前农民建房规划管理需要,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

二、规划依据

1、乡镇镇村布局规划

2、《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6年试行版)》

3、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三、技术要点

1、尽量采用现势地形图,一般比例尺不小于1/2000。

2、预测村庄用地规模及用地拓展方向,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3、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布局。

4、确定村庄主要道路框架。

5、提出相关的建设要求

(1)住宅。明确住宅设计原则(包括居住模式)、建设标准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2)公共设施。应明确配套设施的标准、类型、项目和控制指标,确定其布置的方式,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3)基础设施。应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标准、等级、规模及位置,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6、明确村庄近期建设内容。

四、成果要求

1、规划说明,简要说明图纸表达的内容

2、现状图

3、平面布局规划图

4、基础设施规划图

五、验收和审批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必须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县(市)建设局进行验收,上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2

截止2012年全疆共有行政村8700多个, 而未编制规划和需要修编的行政村约8600个, 缺乏村庄规划的建设指导严重阻碍了新疆村庄建设, 导致村庄环境风貌差、土地浪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为改善村庄环境, 加强对村庄建设的指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五年内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两年内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任务”,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 为切实做好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时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 通过走访和调研, 并征询基层管理部门、规划编制单位的意见, 分别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 (乡) 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XJJ047—2012) 。

由于新疆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 在组织新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 下文分别予以论述。

1 新疆村庄的分布及现状建设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面积广阔, 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气候、生态环境、农业牧区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南北疆在气候、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南疆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和建设用地较少, 生态环境脆弱, 多为沙漠和山脉, 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另外, 南疆地区民族构成多为维吾尔族, 农业人口占比大, 农业经济及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农业发展条件差。北疆地区则除沙漠外有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类型, 大部分能够从事农牧业生产, 土地承载力水平较南疆高。北疆地区气候温和适中, 水资源相对富集, 自然和生态环境好, 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 特色农畜产品丰富。

(2) 按村庄所处地貌环境划分, 新疆境内村庄主要有平原型和山区型两种类型。平原村庄主要以农业为主, 交通便利, 环境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 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山区村庄, 多是牧业或半农半牧业经济。由于村庄地处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差, 导致山区经济发展缓慢, 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下。从村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 无论是山区村庄还是平原村庄都存在村庄规模小、分布分散、地形复杂等问题, 无法配置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 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 多数村庄存在建设用地紧张和宅基地面积过大, 土地紧张和土地浪费并存的现象。

(3) 新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由于干旱少雨, 水资源严重匮乏;森林稀少, 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 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明显,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及其脆弱, 致使自然灾害频发。每年3~5月的大风、沙尘暴和低温雨雪灾害, 6~8月的干旱、暴雨、冰雹和山洪、泥石流灾害, 9~10月的低温冷冻、11~12月的雪灾为主, 局部地区突发的地震、蝗虫等自然灾害, 已基本形成季节性和规律性。

2 村庄规划技术规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和指导思想

针对新疆特殊的区情, 经多次研讨后编制组认为, 新疆地域广阔、农村情况复杂, 千差万别, 村庄技术规程要兼顾村庄规划编制的覆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 村庄规划应侧重于土地集约利用, 规划好生产和生活用地, 根据切实留村农业人口的需要来控制好村庄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结合国家、执政权相关政策制定合理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考虑弹性控制的要求。

其次, 要重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 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的人畜混居, 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状。

第三, 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新疆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突出, 有很多历史悠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景色优美的历史村落, 规划应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保护, 传承发扬村镇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打造各具特色的村镇风貌。

第四, 要注重发挥产业特色。应结合新疆特点, 针对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农村产业特色, 与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 加强产业规划。

3 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内容

村庄规划技术规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后续的村庄规划, 为加强规划工作的有效性, 应首先规定村庄规划所必备的基础性内容, 这些基础性内容也是针对新疆村庄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的。编制组认为新疆的村庄规划基础性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规划范围划定和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规划范围的划定是规划工作的前提。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造成的很多村庄行政村、自然村范围不明确, 有些集中在一起, 有些行政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确定行政村规划建设范围时, 原则上是以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的村庄进行规划, 但是对其他紧邻的居民点或基础设施需要统筹纳入的居民点, 理论上都应纳入规划范围。另外, 对农业耕作点与居住地距离较远的村庄, 农民在农忙时集中居住在农业耕作点 (保留几户至十几户的规模即可) , 规划范围把耕作点纳入, 并考虑为生产服务和基本生活服务需要。

就新疆的区情来看, 山区半农半牧型村庄首先面临的是建设用地稀缺的问题, 村庄建设用地选址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 应避开各类保护区, 噪声源、蓄滞洪区、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区, 同时应避开风灾、雪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地段。并符合卫生要求, 工业污染后的用地禁止作为村庄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场、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另外, 新疆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并且空间分散, 有很多文物处于农业耕作区域内。新疆作为资源型经济区, 近年来逐步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 因此, 对于新建、扩建的村庄, 建设用地选择要避开这类文物点和资源开发区。

3.2 村庄布局规划要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 集约节约用地

村庄布局规划是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 村庄用地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合理配置生活和生产设施用地。在这一过程中应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妥善解决当前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大的问题。疆内多数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处于150m2/人到600m2/人之间, 有些偏远地区或牧业村人均用地面积更大。为此, 规划应根据确切的留村人口规模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 逐步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并且要坚决贯彻一户农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宅基地规模应尊重历史形成的现状, 新建村庄宅基地应结合县域人均耕地和当地农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 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指标。

3.3 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新疆多数村庄在公共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建设投入上欠账较多, 为此, 应根据镇域设施统筹规划落实公用设施布点;依据村庄规模, 确定道路等级和宽度;安排变电站、公厕、垃圾收集点等设施;单户分散或多户集中建设沼气池,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污水集中有组织处理排放。

3.4 住宅和院落布局

新疆多数农村的特点是院落面积较大, 庭院经济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前文所述的用地浪费多由宅基划定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造成, 导致庭院经济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此, 规划要求保留合理的庭院经济区域规模, 规划体现一定的延续性, 不能硬性规定庭院经济的使用。例如在一些村庄规划中考虑了集中养殖的圈棚, 由专人管理, 把农民独户饲养的家畜集中饲养, 但是在庭院中仍然需要保留少量的家禽养殖和照看病畜的设施。

3.5 防灾减灾规划

新疆是灾害多发区域, 南疆是地震多发区, 因此要着重考虑建筑抗震要求, 加强避灾场所的规划建设。在山区需要考虑的是雪灾对牧业的影响, 以及地质灾害对居住点的影响。平原地区多是风灾, 给农作物带来灾害。另外, 新疆虽然是降雨少的干旱地区, 但是在春季的融雪性洪水和短时间的中大型的降雨都会带来严重的洪灾, 其破坏力不可小觑。防灾规划贯彻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 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安全。

4 新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内容和特色

以上文所述的在村庄规划中应具备的主体内容为基础, 制定了村庄规划技术规程, 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村庄布局、公共设施、住宅与院落、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工程设施、绿地与景观环境规划、风貌保护规划、防灾减灾规划、规划成果要求等12个组成部分。在内容和特色上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4.1 村庄规划因地制宜, 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

根据建设类型分为改 (扩) 建型、新建型、村庄撤并型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提出不同的规划建设要求, 而在村庄布局的模式中, 除了基本的集中式和开敞式两种模式外,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 又分为平原地区模式、山区模式。村庄布局模式可分为集中、开敞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方式, 并延展出多种组合布局方式 (见图1) 。住宅建筑布局充分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和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 灵活布局, 设计多样, 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建筑给予保护, 建筑外观突出地方特色并与环境协调等。

绿地布局应做到公共绿地结合村庄出入口与公共设施中心及沿主要道路规划, 常住人口大于1500人的中心村可设置独立的小型公园。

4.2 加强空间管制, 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依据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除必须撤、迁、并的村庄, 应立足于以村庄整治为主, 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 并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自然村合并的村庄, 应采用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 选择一个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现状公用设施和建设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 其他自然村应控制发展。

村域规划往往是在村庄规划中被忽略的一项内容。村域规划应结合产业规划, 统筹村域土地利用, 除去农业种植区域外, 村域规划还应考虑乡村工业和农业生产设施布局、仓储设施布局等。

4.3 公共设施布局落实镇 (乡) 域公共设施统筹配置的要求, 并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

在制定村庄规划公共设施内容时, 提出应统一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 在镇 (乡) 域规划的指导下安排村庄工程设施。公共设施配置按中心村、基层村选配, 牧业型基层村还增加了兽医站。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 工程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提出了分为公益型公共设施 (保障政府公共政策) 和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 强调生产、教育、医疗等公益型公共设施必须配建的要求。各项设施配建采用建设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两种方式确定, 并按中心村、基层村分别明确。

4.4 加强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规划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针对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点, 在村庄规划中要求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民族特色,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做到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在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的保护和体现, 使地方历史文脉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结合各村庄区位环境、产业基础、资源特色、发展意愿,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并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 确保开发建设与景观生态保护相协调, 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 并实现人居环境的“天人合一” (见图2—5) 。

对于符合历史文化名村要求的村庄, 应及时申报并按照要求保护及规划。新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名镇、名村还隐没在山区、戈壁。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民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申报意识的加强, 很多乡镇、村庄也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在规程中设立了风貌保护章节, 明确提出了“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条件的村庄, 应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要求。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及规划应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内容执行”的要求, 对村庄历史、自然、文化、风貌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在规程中以图文形式给管理者和编制人员作出不同地区村庄风貌保护的引导。

4.5 强调村民参与, 规划应反映村民意愿

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多数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民存在着语言上的沟通障碍, 加之对村庄规划建设了解不足, 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难做到参与规划, 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给村庄规划编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要求在规划调研、编制、审批等各个环节, 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征询意见、公示规划成果, 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

为此, 在收集基础资料阶段, 必须做到入村入户调查, 对村民的生产方式、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村庄建设情况、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宅基地、住宅状况、村民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意愿等资料收集, 并发放调查表至每户, 对少数民族地区要求调查表由少数民族设计师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并亲自前往编制村庄发放问卷, 成果必须附调查表 (村、入户、汇总表) , 每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不得少于该村户数的80%, 有效问卷数不得少于70%, 规划成果广泛宣传, 使得村民人人参与规划, 了解规划, 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5 结语

村庄规划编制两年完成, 是自治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结束了新疆村庄无规划建设的历史状态, 自治区村庄规划规程制定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主要围绕指导高质量地完成村庄规划工作, 并且能科学地指导农村建设;如何落实在农村规划中尊重民意、保障民生的政策要求, 如何能更广泛地使村民参与到规划自己的家园当中, 将村庄历史文化记忆很好地延续;如何编制符合实际, 达到村民满意、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的村庄规划。农村的规划建设是个大课题, 受限于学术水准和实践能力, 在制定该技术规程时, 很多问题无法面面俱到, 很多地方考虑还不够成熟, 以此文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从事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摘要: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主要依据“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历史文化与传统村落、完善公共设施与各类工程设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内容为重点, 针对新疆地域广大、村庄类型丰富、生态敏感性突出的特点, 强化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注重风貌保护, 对指导全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村庄规划,技术规程,新疆村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 .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 .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 2005 (8) .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3

关键词:广州;村庄规划;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49-05

一、村庄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简单回顾

到2012年底,广州共完成两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是1997-2000年的全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二是2007-2009年的全市行政村(主要分布在白云、番禺、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11月,全市5个区、2个县级市共计1139条行政村中,完成了1075条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另有64条行政村因涉及整村搬迁、异地安置,或已纳入城中村编制范围的行政村不再编制村庄规划。

(二)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为破解两轮村庄规划实施“落地难”问题,广州为2013年启动的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搭建了科学的管理组织架构,全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一是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任组长的村庄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村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督促检查三个专责工作组。广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挂点督导村庄规划编制。二是落实编制经费资金投入。为更好地编制村庄规划,各区(县级市)都按行政村数量配置了编制经费,聘请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从动员到现状摸查都充分听取村民对新增分户、建房、产业发展的诉求,尽量把村民的合理要求反映和体现在村庄规划中。四是部门有效联动。本轮村庄规划发动和动员国土、房管、公安、统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尽可能让职能部门的管理意图和需求能够体现在村庄规划中。

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正按照相关工作方案和计划如期推进,但在编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用地规模不足

当前,广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见表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356.8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41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9.7平方公里,但是《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落实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仅为213平方公里,要实现该目标,需要从2012年起每年减少约20平方公里,村民显然无法接受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规模编制的“减法”式村庄规划;甚至有部分村庄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本没有建设用地。因此,在本轮行政村规划编制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支撑,依据土地供应现状编制的村庄规划依然面临“落地难”问题。

表1 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建设用地规模现状与规划情况

2012年(km2)2020年(km2)超出(km2)

广州市415213202

白云区835033

番禺区847113

花都区992772

增城市503614

从化市673334

注:此表建设用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二)新增分户及农民建房需求不断

广州从2001年起基本上停止了农民建房的审批工作①,不再审批宅基地,农民公寓建设又无具体的文件规定,导致农村建房无序,新增分户也一直积压,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根据现状摸查结果,到2020年,花都区新增分户约3.08万户②,历史欠帐分户1万多户;增城区新增分户约4.9万户,历史欠帐分户2.2万户;番禺区新增分户需求为4.7万户。由于新增分户及农民建房需求日益增长,而建房审批又无合理渠道,造成农村住宅违法建设形势较为严峻,广州有集体产权证的村民住宅占住宅总数的比例约50%左右,另有50%左右的农民住宅没有合法手续。

(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粗放

一方面广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粗放管理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亟待提高。以农民住宅建设为例,广州农村既存在着大量新增分户的建房需求无法满足的同时,已有农民住宅实际面积大大超标,“一户多宅”现象十分普遍,农民建新房后,旧有住宅不退出,仍然占用建设用地。据《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数据显示,1996-2010年,广州农村居民点用地呈持续增长态势,由32778公顷增加到40554公顷,广州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所占比重分别为50.21%、17.08%、30.69%、2.02%,村庄用地比例超过30%,农村居民点所占比例过大是造成广州市建设用地效益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指引(试行)》③,广州市十区农民住宅用地基底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80平方米。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已有农村住宅建设绝大部分区(县级市)都超标,番禺区户均住宅基底面积128.39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308.13平方米;增城户均住宅基底面积186.2平方米,显示出农村住宅建设不够集约,是农村建设用地紧张的根源所在。

nlc202309040929

(四)空心村整治面临诸多困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村都建设了新村,新村集聚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而在新村建房的农民,原有在旧村的宅基地与房屋均不退出,旧村逐渐衰落、凋蔽、荒芜,人口稀少,建筑陈旧,逐渐演变成了空心村。空心村整治遇到的难点在于:一是在旧村原址拆建。旧村住宅均有权属,且各权属人宅基地面积均较小,因而农民不愿意在原址拆建,宁愿另辟新址建设;二是拆除旧村异地新建。由于各村除了建成区外,均为非建设用地,新村落地难度大。此外,广州还有不少具有传统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大都已经废弃,虽然大部分村民希望对这些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但由于缺乏维护资金使这些古村落保护举步维艰。

(五)农民公寓建设缺乏政策指引

由于广州市仍然未出台农民公寓建设指引、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导致农民建房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虽然广州远郊村庄的村民对建设农民公寓接受程度不高,但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城边村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新增分户人口逐年增加,而且地理位置靠近城市中心区,村民对于建设农民公寓有积极性,但苦于广州市迟迟未能出台建设农民公寓的政策措施,这些村庄迫切要求广州市尽快出台广州建设农民公寓的政策措施或实施意见,以缓解建设用地不足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六)农民对村庄规划认同度和支持度有待提高

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较低,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前两轮村庄规划都未能较好地落地实施,导致农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对村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都产生了怀疑,认为本轮村庄规划编制依然是浪费人力、物力,不会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建房、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二是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不够了解,甚至还有恐惧、排斥心理,认为通过现状摸查,担心政府会“秋后算帐”,使农民自身利益受损,因而对村庄规划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消极情绪。此外,由于行政村下属的各经济社的经济发展和利益诉求不一样,因而村在协调、权衡各经济社发展方面存在难度,客观上也导致对村庄规划的支持度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针对上述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一)树立村庄规划编制的创新意识

1.坚持疏堵结合。本轮村庄规划一定要对农民建房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引,引导农民建房朝着政策有指引、报建有渠道、批准有公示、实施有监督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尤其要坚持疏堵结合,放开正常的报建和审批渠道,大门要开;又要控制不合理的建房需求,后门要关。既要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开动脑筋,走出一条符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广州土地资源现状与管理要求的农民建房的创新之路。

2.坚持上下结合。以往村庄规划之所以实施落地难,部分原因在于已有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是“自上而下”,在充分体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意图的前提下,没有考虑和顾及村集体及广大村民的需求。有鉴于此,本轮村庄规划要坚持上下结合,政民互动,重视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意见表达和反馈机制,多倾听村委会及广大村民对村庄规划的合理化建议及发展诉求,使基层的发展要求和合理诉求能够较好地体现在、融合在村庄规划中。

3.坚持城乡并重。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必须坚持城乡并重的理念,既体现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要求,又要反映农村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对城中村、城边村,考虑到城市发展需求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农民建房、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尽量向城市标准靠拢和看齐;而远郊村则尽可能体现农村的发展特色。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通过编制村庄规划,挖掘村庄特色,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二)多种途径弥补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足

1.探索建设用地指标市场流转途径。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生态环境治理、“迁村并点”工程、农村居民点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鼓励村集体自主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市场,整治后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市场流转,制定市场流转土地整治节余用地指标的配套政策,还利于农,还地于农,提高村庄复垦闲置用地的积极性,实现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在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用地挖潜、腾挪置换等方式,将用地规模优先安排用于规划期内村庄急需的建设项目,并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边界和用地规模,优化村集体用地布局,强化土地用途分区,保障村庄规划落地实施。

3.通过“三旧”改造,深入挖掘村集体土地利用潜力。建议今后在农村地区建设产业园区,原则上以镇(街)为单位,把各个村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土地入股形式,在镇(街)集中兴办的产业园区实现各村利益分配。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用地配置方式,选择耕地保有量较大的3个北部山区镇作为试点,按照耕地保有量的一定比例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以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建设用地指标而且发展困难的行政村。

(三)合理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需求

1.制定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核发的操作办法。对于远郊村,规定在固化界限范围内的村民住房建设,允许采用单家独户的形式建设住房。对于符合“一户一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手续完善的农民建房,规划部门准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为农民建房开通正规的报建、审批渠道。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核发,采取村民自行申报,村加盖意见、镇审核,然后在村公示的形式予以确认,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套取建房指标的村民予以重罚。

2.制定建设农民公寓的相关政策指引。对于城中村、城边村鼓励建设农民公寓,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行两证管理,合理引导农民“上楼”。一是落实农民公寓用地选址。在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规划中落实农民公寓用地选址,并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用地规模,保障农民公寓能够真正实施。二是形成示范效应。以征地拆迁安置区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几个标杆示范区或农民公寓拆迁安置区,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在白云区、番禺区先行试点,主要是针对新增分户农民,待取得成功经验和做法后再在全市推广。

nlc202309040929

3.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一是规定宅基地不能继承。明确要求原有房屋户主去世后,其占有的宅基地指标不得转移到已有宅基地子女名下,但给予货币补偿,通过货币一次性补偿形式取消该宅基地,逐渐减少宅基地指标,从而有效控制宅基地无限蔓延趋势。二是制定科学的分户办法。对村民只有一个子女的,要求必须跟父母一起居住,不得分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其中一个必须跟父母一起居住,不得个个新增分户。三是保障农民长期收益。对退出宅基地的村民,除了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外,还可以将宅基地与股份分红结合起来,通过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红比例等方式保障其长期获益。四是提供子女购房优惠。对退出宅基地的村民,其子女满足一定年龄或达到结婚条件的,允许其以优惠价格甚至象征性收费购买农民公寓。五是对空心村旧房进行确权。对空心村旧房一旦确权确认成功,就要抵扣日后新增分户指标,或是政府等价回购重新安置,让旧有宅基地彻底退出。

(四)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1.实施“空心村”整治计划。一是实行奖励措施。对改造并成功盘活利用“空心村”内建设用地的村集体,经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确认后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对拆除旧村进行补偿。拆除旧村后,原旧村地块既可以由政府收储另作他用,也可以复垦为耕地,无论哪种形式对拆除的建筑物进行货币化补偿。在原址或另辟新址建设的房屋鼓励建设农民公寓。在部分城边村,可以尝试先拆后建,旧屋拆除后才可建新房,村先建设一批周转房,村民在新房建好前可先安置在周转房,坚决防止和杜绝“建新不拆旧”以及产生新的“一户多宅”。三是是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通过有关部门认定后不予拆除,但经过适当经济补偿后,统一收回村集体,修缮后开发经营或作公共场所。

2.创新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一是合理布局村社集体建设用地。通过“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引导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转变散、小、杂、乱的低效用地模式,合理布局村社集体建设用地。二是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流转,适度集聚规模化经营。三是推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探索成立土地合作社为契机,引导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入股土地合作社,发展村社集体经济。

(五)协调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关系

1.下放管理权限,推动规划尽快实施。按现行规

定,广州村民住宅建设经所在的经济社、村委会、镇政府三级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区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联合审查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根据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建议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权限下放到镇政府或街道。区政府加强监督和监管,凡是发现不符合报建条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一经查出,对镇(街道)将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市。

2.采取建设用地规模镇(村)内平衡方式。建议制定灵活的土地管理政策,在每个村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采取建设用地规模村内平衡或者镇(街)内部平衡的方式,也就是土地管理部门控总量不控边界,根据村庄规划的要求,可统一建设用地位置的调整,从而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

3.加强镇(街)规划管理机构建设。目前,随着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检查等工作逐渐铺开,以及规划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规划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开展难度大,建议在镇(街)设立规划管理所,配置一定数量的编内工作人员,专人协助各镇(街)实施村庄规划管理。

(六)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政府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一是对于城中村、城边村,以发展服务业为主,通过“三旧”改造对现有旧村庄、旧厂房进行更新开发,发展商贸、商务、餐饮等服务业。二是对于远郊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三是对于耕地保有量较大的村,按照耕地保有量的一定比例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并在产业园区集中集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开发模式。

2.促进村社工业转型升级。一是解决园区用地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区(县级市)、镇(街)、村(社)共同筹集资金的方式,为园区补办用地手续,缴纳用地罚款,解决历史遗留用地问题。二是提升产业发展档次。以厂房、商铺出租为主的租赁经济,在原定租期到期后,根据各区(县级市)产业发展方向和副中心建设的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签约,适当提升产业发展门槛和发展档次。

3.对分散的村社物业经济进行归并,统一建设工业园区。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各区(县级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低端、落后的村社工业,关停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出租屋工业小区,将村社工业集中整理到镇统筹的工业园区,村社不再新建新的工业小区,节省出来的土地资源由镇统一规划建设,每个村以入股形式享受分红,改变以往村社工业遍地开花的做法,尝试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村社工业发展新路,改变农村低效用地方式。

(七)加强对村庄财政资金投入

1.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适当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对没有达到贫困村标准,但又相对贫困的村庄实施重点扶持,加强文化、卫生、体育设施,以及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并加强后续管理,适当增加后期维护运行资金投入,确保设施长久发挥作用,造福于村民。

2.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以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为契机,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按照村庄规划实施的轻重缓急,每个镇(街)选择1-2个村庄进行试点,把市、区两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归口到一个部门统筹集中使用,借鉴美丽乡村资金投入模式,先行对村庄规划试点实施集中投入,发挥“以点带面”作用,通过逐年建设不同村庄形式,逐渐覆盖全市域,增强村庄规划实施的展示度与影响力。

3.在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设立村庄整治专项资金。为筹集村庄建设资金,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建议在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空心村”改造、农民公寓建设等,专项资金只能用于旧房屋拆除补助、收回宅基地补助、基础设施配套、退宅还耕工程建设支出,坚持专款专用。

(责任编辑:汤钦乐)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4

摘要:村庄规划将成为村庄发展、建设事业的引领,而村庄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其所处的区域。本文通过论述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编制思路,探索一种村庄与区域、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方法,从而在村庄规划层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村庄规划;统筹;镇域

1引言

为有效推进村庄的有序建设,《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提出了村庄建设布局的规划内容要求,但村庄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更涉及到产业引导、空间统筹等一系列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区域进行思考的问题。2014年,针对村庄规划的编制,珠海市提出要以镇域村庄统筹规划为先导,强化各村庄规划在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本文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简要分析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2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2.1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

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践主要始于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规划”,“新农村规划”强调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规划内容更侧重于基础设施和住宅单元的布局。

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村庄规划的实践,普遍侧重于建设规划的内容”。为更好地指导村庄的发展、建设,珠海市近年开展的村庄规划包含了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建设项目等内容,兼顾了从总体规划到建设规划的层次。

2.2村庄规划编制存在地问题

2.2.1缺乏对村域范围的统筹。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村庄是农村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聚落单元,一般由村庄建设区和村域构成,村庄建设区是村民的生活集聚地,也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开展范围:村域一方面是村庄的行政管辖范围,另一方面也是村民经济活动的开展范围和可达范围。传统村庄规划侧重于村庄建设区的空间布局,无法全面分析村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2.2.2缺乏区域层面的定位考量。乡村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更需要需要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村庄的发展。对于农业村,经济作物的引入、观光农业的运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发展的规模性和风险性既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判断,更需要村庄间的联动合作:对于城郊村,服务业的活动高度依赖于周边城镇化或工业化的发展。

2.2.3缺乏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二元化安排,使村庄和城镇在空间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往往逐渐将村庄建设用地包围,却无法实现融合,形成“城中村”,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的“异类”。在当前土地制度下,虽然“城中村”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在村庄规划阶段能够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或许可以使“城中村”成为未来城市建成区中的社区单元。

3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3.1城乡发展的统筹观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改革长久失衡、脱节的城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乡村的自身发展难以从城市的爆炸式扩张中获益,而城市的要素流动也缺乏面向乡村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在结构层面产生一系列城乡矛盾。理顺城乡发展关系必须立足区域,将村庄视为区域发展的单元,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空间关系。

3.2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镇域村庄统筹规划通过综合分析镇域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等基础因素,挖掘发展潜力,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明确村居发展定位,并着重从发展方向、产业、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具体村庄规划的编制,以实现城乡之间、各村庄之间的统筹发展。

4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实践――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

4.1乾务镇概况

乾务镇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南部,距离珠海市中心城区46公里,共有16个行政村、2个社区。乾务镇以工业为主导,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村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临近镇区和园区的村庄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生活配套产业。

4.2发展方向的统筹

发展方向是对村庄长远发展的战略引导。从镇域来看,村庄可以看做点状分布的功能节点,村庄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的城镇化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

规划首先根据上位城市规划明确乾务镇域未来的功能布局,在此框架下,结合各个村庄的区位和发展条件,划分为城镇化型、城镇化兼顾农业化型、农业化型三类村庄。发展方向的确定可以使村庄在发展中有所侧重,与城镇化形成同步,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比如,确定为城镇化型的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紧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适时引导村庄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观光农业转型,避免因所处区域城镇化建设伴随的土地“农转非”活动造成村庄生产力的突变式丧失。

4.3产业发展的统筹

相对于城镇来说,村庄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且由村民主导,受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规划更强调对特色产业的引导。重点针对各村的功能区位、发展方向、资源特点,提出各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引导提升村庄产业的发展层次,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出村际产业的统筹重点,希望各村能凸显特色,实现空间上的错位?l展,集聚规模,实现同类型产业的抱团发展。

以镇区周边的乾东村、乾北村、乾西村三村为例,三村是“乾务飘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均组织有各自的“飘色”表演队,在文化的传承、利用上也有各自的计划。规划从镇域角度出发,提出三村应整合“飘色”的文化资源,共建文化基础设施,从而壮大“飘色”文化的资源厚度,形成合力,更好地拓展“飘色”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挖掘深度,以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和旅游节点,才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链条。

4.4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可达性、共享性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即是通过分析区域设施的可达性和村庄设施的共享性,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避免村庄在设施布局方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在区域设施可达性方面,本规划分析了小学、初中、医院、市场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并通过比较服务范围和村庄建设用地的重叠程度,一方面从服务村庄的角度,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建议,另一方面引导新村建设向更能接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区域布局。

在村庄设施共享性方面,特别针对村庄建设区接壤的村庄,规划分析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运动场地等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范围,从空间上对设施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布局的方向和措施。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各村单独规划建设造成的设施重复建设。

4.5市政工程的统筹

重点考虑各村庄规划的市政管线系统与区域市政管网的衔接。其中,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镇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污水管网,规划根据镇域污水系统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建设时序,近远期相结合,对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提出指引。从管网和设施布局上体现多村共享,减少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村庄规划在市政规划方面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5

随着嵊泗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规划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目前的规划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规划的指导作用还不能真正发挥。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编制,科学性、可行性不强。

一、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编制理念缺乏创新。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当地政府的意见文本化,而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更多体现出村庄被城市化的味道,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的不认同,无法有效的激发其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2、规划内容缺乏深度。多数村庄规划基本等同村庄整治规划,很大篇幅集中在农房美化、治污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而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设计篇幅过少,无法有效指导村庄发展。

3、编制过程缺乏互动。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规划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社区、村,公众参与明显不足。作为实施主体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村民意愿等的调查不重视,流于走过场,导致很多规划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4、规划表达缺乏动态。村庄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占有很大篇幅,设计单位往往试图采用简单的空间布局来描述村庄建设远景和实施手段,更多体现的是现状和远景建设成果两个静态比较,缺乏实施计划性的研究,缺乏实施过程各节点的动态描述,对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规划实施进程表达缺乏可读性,导致实施主体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无从着手。

二、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

为了解决目前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要求,以面向实施的理念来编制村庄规划。

1、提倡公众参与,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规划主体单位、设计单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闭门造车,更多的应该让规划实施单位和民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召开村民代表现场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的参与其中,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实现互动。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掌握村民意愿,总结规划需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的放矢,使村庄规划变为体现他们生活、生产意愿的规划,同时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2、强化村庄特色,体现村庄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人文风情的体验,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继承发扬村庄文化、把握村庄特色、挖掘村庄潜力,在规划过程中强化村庄的品牌性、认同性和归属性。

3、简化表达方式,提高村庄规划的可读性。为了便于实施主体对规划的理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应考虑村镇规划实施主体的特点,做到空间布局清晰、操作要求明确、成果表达形象。可采取图表结合、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将项目具体落实到文本上,提高规划的可读性,便于村民理解规划真谛,便于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规划。

4、编制预算方案,提高实施计划的科学性。规划必须根据村庄的经济能力和建设水平,对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如实分析,做到实事求是、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项目和远期项目建设的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篇6

文】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各市规划局、建设局,扩权县(市)规划局、建设局:

为指导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制定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附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 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 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 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空间上已经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统一规划。

第六条 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村庄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县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第七条 规划成果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八条 村民有义务对村庄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县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

第三章 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九条 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第十条 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二)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第十一条 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一)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二)公共建筑安排

1、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三)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四)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五)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第十二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一)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

(三)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 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应单独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制定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提出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需要适当简化。

第四章 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5图1书1表”,即5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第十五条 村庄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一)村域规划图(含区位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0-1:5000;

(二)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三)村庄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四)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五)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第十六条 村庄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村域规划;(3)村庄建设规划;(4)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第十七条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十八条 单独编制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般包括“2图1书1表”,即2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一)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图纸主要包括:

1、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2、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1)概述;(2)村庄环境整治目标和原则;(3)村庄环境整治具体方案;(4)村庄迁并引导措施;(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三)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近期环境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村庄,规划成果可适当增加图纸。

第二十条 本导则由河北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基于产业导向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 篇7

1村庄产业规划研究概述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对村庄产业发展的研究已成为村庄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规划就是围绕“生产发展”,从特色产业、用地布局、 设施配置的角度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

从国家层面来看,《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1993)中提出了要“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但没有涉及村庄产业规划具体内容。

从地方层面来看,一些省份陆续出台了关于进村庄规划的技术规范和导则,增加了产业规划内容,强调了农村产业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例如江苏省、天津市等7个省市。通过梳理上述技术规范,村庄产业规划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第一,提出产业发展方向。村庄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宜农产业,不局限于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观光休闲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第二,落实产业空间布局。村庄规划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各项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布局原则, 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本身的要求和规律进行布局引导。第三, 提供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例如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议以及农民增收措施。

从各地进行的村庄规划实践来看,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村庄建设的村庄在规划实施效果方面优势十分显著。笔者分析了2013年住建部优秀村庄规划试点案例,全部将产业规划作为单独章节,不仅提出了村庄产业发展的前景、条件、途径和策略或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再进一步提升,要求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村庄特色产业和农业经营形式,例如“一村一品”、“大户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发展模式和措施。

2产业发展与建设规划并重的规划技术路线

村庄规划中,产业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产业规划决定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建设规划决定了村庄的空间形态。在规划实践中,规划者应把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发展经济的同时着眼于打造有别于城市的生态景观。

为此,在规划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村庄规划,参照国家及地方标准、技术规范,综合考虑平石头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村庄规划的工作特点和内容:践行田野调查,对平石头村整体现状进行初步调查,分析村庄发展的优势;走访村民,做民意调查,分析现状产业的瓶颈;根据村民意愿,确定村庄未来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特色产业规划; 根据村民最迫切的脱贫要求,落实产业规划实施的路径及具体措施;实现农民增收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进行村庄人居环境改善。

3案例规划及经验阐述

3.1平石头村基本情况

阜平县龙泉关镇平石头位于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区,省道从村庄南部经过,可达县城、保定市及京津等城市(见图1)。全村只有单一的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缺少水源,靠天吃饭,农作物收成低。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劳务输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为国家级贫困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造成对村庄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村庄道路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齐全,公共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3.2村庄发展瓶颈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平石头村的上位规划,例如阜平县镇村体系规划、龙泉关镇总体规划、龙泉关镇旅游发展规划等的详细梳理,不难发现, 上述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心村的发展建设方面,平石头村作为规划确定的基层村,村庄发展建设的引导内容较少。作为贫困村的平石头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扶, 多为基础设施、文化事业以及农业扶贫项目, 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全村的建设尚处于局部项目分散实施状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的贫困。例如新栽的核桃树5年后才能结果, 远水解不了近渴,农民的钱袋子鼓不起来。 村里组建了3个合作社,因农户入社资金门槛将最贫困的农户卡在了合作社外,入合作社农户占全村14%,最需要脱贫的农民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扶贫团体及专家实地参观指导活动频繁,多集中在项目投资,长远性和原则性指导层面上,缺少接地气、近期能见实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做法的指导。

3.3村庄及产业发展的规划路径分析

无论是村庄规划还是村庄整治规划,都不是平石头村民亟需的规划。村民最亟需的是能加入合作社,共享集体资源带来的富裕生活。现有的养鸡合作社和水磨坊合作社的产品品质极高,属于有机绿色产品,却因缺乏好的营销方法,无法卖出好价钱,不能形成品牌效应(见图2)。因此,村民亟需农产品的营销规划,让他们的钱袋子能鼓起来, 能够快速脱贫,能够实际操作的规划。基于村民脱贫的迫切渴望,与传统村庄建设规划不同,编制组与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村庄建设”的路径。立足于平石头村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实际情况,通过整合资金、 项目等现有基础,借助农村合作社、产销对接等新型运营形式,创新发展模式,以提高村民收入为着力点,以经济发展带动村民社会保障及村庄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在满足村民脱贫的迫切需要的同时,为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3.4以村庄特色产业发展、村民脱贫增收为目标的规划实践

3.4.1以传统方式生产农产品为村庄的主导产业规划

平石头村最大的优势是无污染的种植环境,耕作、加工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方式,在市场上独具特色。继续保持有机、生态方式种植玉米、马铃薯、小米,为消费者生产高品质、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

3.4.2以社会扶贫与村庄产业运营相结合的帮扶行动计划

为破解农民产业资本短缺问题,编制组改进了CSA(社区支持农业)运营模式,设计更为高效的NPO(非盈利组织)扶持农业模式 , 并将扶贫机制与之结合,将消费者生活成本转换为农户的产业资本,对接农户与消费者;帮助全体农户加入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全体农户参与利润分红;制定合作社章程,具备约束机制,村集体和社员农户需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NPO组织的协调下,让具有消费有机绿色产品能力和乐于参加扶贫活动的企业认领平石头村有机绿色农产品,提前支付消费款,合作社向认领企业供应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平石头村案例中,NPO扶持农业模式要比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节省3~5年的时间,通过用半市场化的模式,让农业生产合作的社员当年脱贫(见图3)。

3.4.3围绕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优化村庄土地利用

规划整合各功能区用地,原村庄建设用地进一步向中部整合,以平石头、杨家台、 西庄、腰洞石等4个自然村为基础,通过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形成村域中心建设区域,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特色产业按照分区发展、集中布局的原则,在村内土地现状使用基础上,发展传统农业, 结合现状林地,发展优势种植业,选择独立地段发展集中养殖,避免对村民生活造成干扰,远景通过挖掘武崖寨、大寨沟等自然与人文风光资源较为丰富区域,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见图4)。

3.4.4营造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美丽田园风光

为展现平石头村秀美的山村环境特征, 整体上采用路水相依、村随山势、山水人家等方式,将山水环境引入生活,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为休闲农业、户外旅游提供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根据入村方向,对主要道路进行整体线型改造, 局部截弯取直,拓宽和硬化,附设人行景观廊道,预留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人车分流、 舒适快捷、景色宜人的旅游线路和山乡景观。 在村内有绿地建设基础又处于相对人流集中的区域设置公园广场,提升形象 ; 沿溪流河岸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厕所和畜圈,优化滨水步行道路,并与人行景观廊道相接,串联村内绿地和广场,形成村内外步行网路系统 (见图5)。

3.4.5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规划近期可采用分散式排水方式;粪便污水应经化粪池等进行卫生处理或制作有机肥料,出水达到标准后引至村庄水系下游的低质水体或直接利用;养殖基地污水宜单独收集处理。整理电线杆及杂物,拆除村民自行架设的各种线路,预留宽带、有线及广播电讯通道,并与公共设施一起配套,为平石头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村内根据服务半径和游客分布设置2处公厕,13处垃圾收集点,沿主要道路每隔150米设1个垃圾箱,并加强管理,保持环境整洁,方便游客赏玩(见图6)。

4结语

村庄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继承传统、 注重特色等原则,在对村庄发展条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需求而不是按标准进行规划,利用村庄优势资源,灵活运用产业引导、 空间设计、公共政策等规划方法,系统化解决问题,从而引导村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上一篇:不要沉默的作文下一篇:初一几何证明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