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景观

2024-10-04

村庄景观(精选4篇)

村庄景观 篇1

通常我们将村庄景观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即原始村庄景观、传统村庄景观和现代村庄景观。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村庄景观向现代村庄景观转变过程中, 人地矛盾突出, 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 导致村庄无序建设, 建筑样式混杂而脱离本土特色。通过对这两类景观过渡中规划创新方式的探讨, 对农村新景观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 村庄景观空间格局类型选择的创新

现今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不再过于依赖自然环境, 村落空间结构逐步转变。在转变中, 应结合农村地形地貌特点, 不可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区规格方正的组团空间, 应保留传统自然形成的丰富多变的村落空间, 使村庄景观特色性更加明显。

1.1 因地制宜, 优选景观空间布局

从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上讲, 最为明显的构型有5种, 分别为均匀型分布格局、团聚式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和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如中国北方农村, 由于人均占有土地相对平均, 形成的村落格局多是均匀地分布于农田间, 各村距离基本相等, 是人为干扰活动所形成的斑块之中最为典型的均匀型分布格局。又如许多亚热带农业地区, 农田多聚集在村庄附近或道路一侧, 而在丘陵地区, 农田往往成片分布, 村庄集聚在较大的山谷内。村庄景观空间布局类型的选择, 将会奠定村庄未来景观的发展基调。

1.2 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法规

农村居民点布局混乱, 相对分散, 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农村普遍存在建新不拆旧的问题, 村庄向外扩张, 形成了许多“空心村”。而随着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热潮的持续, 农村土地荒废, 房屋空巢现象严重, 通过土地流转、迁村并点, 整理复垦等政策, 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 这样可以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有助于居民点集中景观改造, 营造自然农田景观与人造村庄景观相结合的良好景观格局。

2 农村建筑设计创新

农村建筑样式是农村景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直接奠定了整个村落的景观风格, 所以她的美观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景观的整体形象。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沁入农村, 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取代了传统施工技术, 为住宅建设提供了新的建造方式, 也因为审美的差异, 加之农村对建筑形态的总体风格约束较少, 建筑形式混乱, 过分追求大房间、大建筑面积, 导致建造了大量的外观一致、形式突兀的独立式别墅式住宅。虽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但却缺乏特色, 而且破坏了村民之间历史遗传下来的聚落生活模式, 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村貌和建筑特征。故此, 应始终坚持“建筑是因风土的延续而活着”的原则。深挖地方特色, 尽量避免趋于共同化发展。

3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大部分农村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缺乏配套的景观设施以及公共绿化设施, 致使街道成为村民活动的唯一场所。由于村民的公共意识和环保意识不高, 村庄周边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系统被损伤, 导致村落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对农村景观的品质提升奠定基础。

4 保护农田景观, 丰富农村植物种类

农田景观种类很多, 有水稻田、麦田、棉花田等, 它们在农村景观结构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 是在景观功能上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农田景观的基调作用将对整个农村景观的类型与品质有直接影响。

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 农村越来越忽略对乡土植物种类的保存和多样性的保护。在农村景观规划中, 应合理的选择和配置特色绿化树种, 奠定农村绿化基调。优选骨干树种, 搭建农村绿化格局。力求投资少, 收益大, 且便于管理, 既能满足绿化功能的要求, 又能美化居住环境, 改善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和小气候。农村绿化景观应以经济作物为主, 观赏绿化为辅。村庄居住区的绿化, 特别是宅院和庭院绿化, 除种植观赏性植物外, 农民可以种植一些药材、瓜果和蔬菜类的花卉和植物。同时, 实行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对院墙、屋顶平台、阳台进行棚架绿化、篱笆或栅栏绿化等, 强化绿化效果。

摘要:村庄景观规划中的创新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是在本土地域文化中寻找代表性符号, 将这些代表本地文化精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色留住, 并作适当强化。保留好的村落形态与农村肌理, 协调好新旧环境的关系, 发扬地域的景观特色, 引导和规范农村景观建设。

关键词:村庄景观,本土特色,创新

村庄规划中农村景观的塑造 篇2

关键词:农村景观,村庄规划,影响因素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大多数地方似乎歪曲了建设的概念,大肆兴起的仅仅是盖新房。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改建后的农村往往类似于大城市的居住区。在很多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里,城市的一切都是好的、美的,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的“微缩模型”。农村本应该有农村的特点。在我国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既不丢失其自身具有的乡土气息又能又快又好的发展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塑造什么样的农村景观环境就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1 农村景观的构成

1.1 农村景观的定义

由于农村景观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农村景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通常称为农村,农村景观可以概括为:受人类原始活动影响而在形态上发生某些改变,并在不断变化中的生产性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属二类自然景观范畴。

1.2 农村景观的要素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应该说是各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或基本未受到影响的景观。包括地形地貌、大气、水体、植被、土壤等等,是形成各类景观的基础。2)聚落景观。聚落景观是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之别,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空间、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方面。3)生产景观。生产性景观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方面,它是人类劳动留下的痕迹,农村景观的美基于农业用地的生产性,具有生产的能力是这种土地利用类型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前提。这种产出性的生产功能是农业景观的基本功能,它给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也正是基于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使得农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与魅力。

2 农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及农村景观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农村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有效的治理监管措施;加上农村自主建设,自主发展,造成了如今农村现状混乱,环境较差,污染严重等现象。根据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的调查,在被调查的十个村子里普遍存在没有污水处理措施、垃圾随处丢弃、河道乱搭乱建且污染严重等现象。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可以惊奇的发现农村过去宁静平和的环境已经荡然无存,更不要提有特色的乡土风貌和田园风景。

2.2 建设及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划。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落后观念等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农村景观格局非常混乱,人居环境也很恶劣。虽然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农村居民有了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但是缺乏良好的引导使得农村建设混乱,建筑形式土洋结合,与环境极不相称。2)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农村一户多宅、空房闲置等现象普遍存在;建不建房,在哪里建房,建什么形式的房都由村民自主决定;房屋建设不集中,零星分布。这些都是导致土地利用不集约的原因,并且对村容村貌有很大的影响。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我国的农村是十分普遍的。对外交通不通畅,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家政等事业落后,这是很多村庄的通病。没有集中供水,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片面追求“现代”“城市”。农村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模式,在建筑形式、环境景观上也趋于西化,殊不知如此一来,别人的东西没学到手,自己已有多年的传统也被丢失殆尽。景观设计上也出现了与现实不符合的现象,比如追求大尺度的广场,可是大多数“广”是有了,“场”却没了。

3 农村景观的影响因素

1)商业。商业影响了传统聚落民居的空间布局方式。传统内聚式的相对封闭的居住格局由于商业的介入而改变,转变为采用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大大发展了街道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如今,商业街也往往成为小范围内的重要景观带。2)水系。水系是形成传统聚落的基础,传统聚落的形成受水系的影响很大,水系形成了聚落发展的核心地带,大多数的居住聚落都是依水而生,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各类景观的塑造上都离不开水,水是具有灵动性的,既可以是景观的主体,也可以是其他景观节点的联系带。3)道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道路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道路应该成为农村景观的联系通廊,将村内外的绿地因子与水系相连通,形成有机、联系的绿网结构。4)农村聚落空间。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刘沛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4,5]。

4 农村景观的重塑

农村景观体系可以用“点、线、带、块、面”来概括。在结合农村地域条件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将农村、农田、道路、河流、池塘、山地、林地有机组合,建设相连通的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

1)点:指庭院绿化美化。庭院是指家前屋后空闲地及住宅房屋间的院落。庭院绿化可以使每户居民院落具有优美的小环境,以提升民居的景观视觉和生态环境质量。村庄庭院绿化美化可采用“林木庭院绿化”“果木庭院绿化”“绿化美化庭院绿化”“综合式庭院绿化”的模式进行。居民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种植花木。2)线:指农村的街道空间绿化。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还是形成绿化通道、形成农村景观轴线的主要途径。道路绿化规划要认真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充分体现其保护、美化环境的功能,科学、正确地选择适宜树种。绿线的形成,有助于与农村外部的带、块、面空间形成贯通的绿色景观廊道。广场往往与线性的街道空间相联系,是农村居民日常娱乐、休闲、交流的户外空间,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日常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因此做好街道绿化美化工作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带:这里所指的带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a.绿带,即农村建设区周边地区的保护绿带,形成环农村保护景观林带;b.水带,即穿插于乡村之间的水系水网。在农村存在许多村办企业和工厂,还有许多外来投资企业,必须要建设隔离绿带,将工业与居住、农田隔离,防止工业对它们造成污染,并起到协调两者环境景观的作用;在农村传统聚落和新区之间,建设景观林带,将二者隔离,是对旧区的保护措施,起到对新老建筑景观融合、协调的作用。4)块:是在村域范围内的成片绿地、公园、广场等。根据当前农村的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村落也迫切的希望除了自己的田园风光以外,整个村域都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景观体系。5)面:在农村有着大片大片的田地、林地、牧场,在农村景观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规划时要对景观作整体创意,构筑以农村田园为景观基调的绿化空间,力求在不同的地貌创造出不同的田园景观。农田旁有大小各异的片林,田埂上也有成排的各种类型的乔木林,这些都共同组成了一组完整的绿化景观。在农村外围可有条件的设置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山地护林、滨水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环镇林带等为绿色生态隔离屏障,以道路、水系为连接带,将农田、林地、公园、广场绿地相连接,起到生态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侯兴琼.有关农村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对策[J].山西林业,2005(4):75-76.

[4]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1996,9(1):44-48.

[5]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村庄景观 篇3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景观风貌

到2009年初, 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 村镇建设大大改善了中国乡村的面貌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也为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给乡村带来的是更快的建设速度和更广阔的建设领域, 村庄景观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建设滞后、认识偏差、规划水平有限、生态退化、管理欠缺等原因, 村庄景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 亟需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原则进行规范和约束。

(二) 村庄景观风貌的概念及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村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村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其中自然景观风貌是人对自然景观要素所呈现的状态的整体感知, 包括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共同形成的不同村庄地域的景观基底,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人文景观风貌是人对人为景观要素所呈现的状态的整体感知, 主要表现为村庄聚落景观、农业生产生活性景观以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本文主要针对人文景观中的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山西省村庄景观风貌现状

(一) 概况

山西省地处暖温带干旱气候区, 地理风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 中部从南到北依次是运城及临汾、太原、忻定、大同五个盆地平原分布其间。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风景区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及临县碛口镇西湾村、平遥县岳壁乡梁村、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等历史文化名村, 人文景观较为丰富。

(二) 目标村庄的选择

目标村庄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 期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涵盖不同类型和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既包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又包括历史遗存的古村落, 既包括以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性景观为特色的村庄又含有其他生产生活性景观的村庄, 既包括风景区内及周边的村庄又涵盖远离风景区的村落, 以及不同聚落形式的村庄, 最终跨越两市三县四镇乡, 确定了9个样本。

(三)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现状

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 其中物质要素是人文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指具有色彩和形态, 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物质因素, 主要表现为村庄聚落景观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非物质景观主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等。村庄聚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 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景观, 主要包括村庄整体布局、道路街巷、房屋建筑物、活动场所空间、基础设施等。

1. 村庄整体布局

传统的村庄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平原、河谷和丘陵, 其次是草原和山地。村庄的自然形态一般沿江河呈条形, 丘陵地区呈扇形、平原呈圆形, 山地呈点状分布。常见的村庄布局有集中型、组团型、带型、放射型、灵活型、象征型六种, 从调查来看, 9个村庄的布局形式见表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村庄布局形式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 依山而建的村庄大都采用非字式、一字式的带型布局方式, 或随山势呈条列式的灵活布局方式, 而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大多采取组团型、集中型等布局形式。

2. 道路街巷

乡村道路包括乡村地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间道路、村间道路以及田间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 从调查来看, 各村庄的对外交通基本可以满足其可达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在村庄内部交通上, 传统的村庄道路街巷大多具有较丰富的变化形式, 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区村庄, 往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 而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村庄道路格局则相对呆板, 呈现出比较规整的布局。

在道路街巷的铺装材料上, 各村在主要道路上一般都为一块板的水泥铺地, 各支路则一般都保持着富有特色的地方材料如石板、卵石等, 而完全城镇化的新村如南城新村则完全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材料铺装, 如规整的花岗岩、水泥、沥青路面等。

在村庄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上, 道路普遍较为狭窄;部分村内次级干道还是裸露地面, 由于垃圾堆放, 沿土路环境卫生质量较差;村庄道路绿化普遍欠缺, 行道树种单一。

此外, 道路系统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乡村古道的保护, 这是村庄景观建设和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在所调查的几个村落中, 仅在闫家寨村能从其保留的安置在各主要干道节点上的关楼上看到古道的遗迹, 而其他几个村落道路系统没有完善, 特色元素大都已经遗失。

3. 建筑风貌

在建筑风貌上, 由于建造年代、功能以及村民建房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原因使得建筑样式大都趋于雷同或十分突兀, 造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对比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 而经过统一规划的村庄的建筑样式大都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民居的特色与传统, 一些公共建筑也大体上是统一模式, 没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此外, 还有些村庄仅对村庄外立面的建筑进行了统一的规划, 治标不治本。

4. 绿化景观

新农村绿化的主要内容有街道绿化、宅旁绿化、休闲园地绿化、庭院绿化、村庄外缘绿化等。调查发现各村庄绿化缺乏整体规划, 多数村庄缺乏完整的对外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 绿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 大多数还停留在一般的街道绿化、村庄外缘绿化上。除少数几个村子如闫家寨、大寨在房前屋后种植有少数植物, 大都缺少宅旁绿化, 尤其是道虎壁村, 几乎很难见到绿色。同时由于各自独立成户, 独门独院, 房前屋后和庭院绿化自主性较强, 不易形成整体景观, 庭院绿化中最为普遍的是各家种植的蔬菜瓜果等。在对名木古树的保护上, 仅上桥头村和大寨尚存几棵古树并对其进行了保护。

5. 公共活动场所

在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上, 除个别村庄如大寨、闫家寨在村口设有集散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外, 其他各村几乎没有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空间, 房前屋后、道路街巷成为人们聚集聊天的场所。宅前屋后私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 缺乏系统的规划。

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能源、电力、水的供应、垃圾处理、雨水粪便排放及与它们相关的各种管线的布置。从调查来看, 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尤其是在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及垃圾处理、公用厕所等方面。

三、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思路

从以上对村庄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可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提高, 村庄自然环境逐渐变好, 街道、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多数村庄在景观上仍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 而在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中, 大多风貌不佳, 原有的村庄风貌在逐渐被破坏或者改变, 越来越向城市靠拢, 更像是扩大化了的城市, 因此农村传统景观风貌的传承和新旧协调成为农村景观规划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一) 以原住村民为主体, 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传统村庄景观风貌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 是其地域文化的外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变化来自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变化, 因为他们才是该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其传统生活氛围、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的同时, 应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离开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传统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 只有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村落传统景观保护才是有价值和可实施的。

(二) 基于村落原有形态, 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村落从选址开始, 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 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然而, 目前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大都简单地将城市中的景观风貌照搬全抄, 农村特有的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在规划中, 需要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 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 构建完善的农村景观风貌安全格局。

村庄景观的生命在于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的特色保护及民俗文化的认同五个方面, 它们是构成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护与延续村落的活力与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五种功能的挖掘、辨别、整合和传承, 构建完善的村庄聚落景观安全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引入新的景观和开发建设项目。

(三) 以乡土特色景观为载体, 营造完善的乡村景观节点

宜人的乡村生活, 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田园环境, 更体现在独有的乡土特色景观给予村民的精神满足。这些乡土特色景观往往与村落的开放空间相结合, 成为村落的公共性场地。同时, 在细部上, 结合现状, 针对不同级别的开放空间, 配以不同的景观小品要素, 如树、花坛、桥、石凳、篮球场等, 从而为村落社区注入活力, 营造富有乡土气息的意境。对每一个可以利用的乡村特色景观节点进行辨别、整合, 形成邻里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完善的村落开放空间体系。

四、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方法

(一) 整体景观格局

传统村庄的景观格局是基于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而逐渐形成的, 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们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尽管如此, 传统村庄的一些重要特质和优点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仍然是良好的典范, 例如聚落与乡村环境肌理的和谐统一、可识别的乡村景观标志、宜人的建筑和空间尺度、良好的交往空间等。因此, 在村庄整体景观格局的塑造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体景观格局的更新与发展充分考虑与地方条件及历史环境的结合; (2) 内部更新区域与外部新建区与在景观格局上协调统一; (3) 赋予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 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 (4) 加强路、河、沟、渠两侧的景观整治, 有条件的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休闲带; (5) 突出聚落入口、街巷交叉口和重点地段等节点的景观特征, 强化聚落景观的可识别性; (6) 采用景观生态设计的手法, 恢复村庄的生态环境。

(二) 建筑风貌

乡村建筑风貌的更新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 确定不同的更新方式。在村庄聚落内部, 建筑风貌的更新与发展面临三种方式: (1) 保护。对于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乡村建筑, 应予以保护和修缮, 作为聚落发展的历史见证。 (2) 改建。对于聚落中一般旧建筑应视环境的发展及居住的需求, 在尽量维持其原有样式的前提下进行更新, 如进行内部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对于聚落中居民自行拆旧建新造成建筑景观混乱的建筑, 如建筑形式、外墙装饰及颜色更需进行改建, 这也是目前聚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拆除。对于无法改建的旧建筑, 应予以拆除。在村庄聚落外部, 即新建的区域, 相对来说, 建筑风貌具有较大的设计空间, 但需要将当地传统建筑中衍生出来的新的可供选择的建筑语言替代当前普遍的无美学品质、千篇一律的新建筑, 这同样适用于撤村并点重新规划建设的村庄。 (4) 置换。对于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群可以考虑将整个村庄保护起来, 将村中居民置换出来, 在附近开辟新的地块进行安置。如新南城村就采取该方法将平遥古城整体保护起来并开发其旅游产业, 城内原住居民大部份被安置到城外新建的小区中。

(三) 公共空间

人们在户外的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对于村民来说, 必要性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洗衣、烧饭等活动;自发性活动包括交流、休憩等活动;社会性活动包括赶集、节庆、民俗等活动。在村庄中, 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 就会产生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空间。

1. 必要性活动——劳动生产空间

现代农民最需要的生产场地是用来晒粮食的晒场, 为了保证农民的粮食及时晾晒, 同时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日常生活休息, 就必须为农民创建合理充足的劳动生产场地。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整体规划布局, 集中在村庄外围。 (2) 对于大型村庄,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 可以在正常标准的基础上加宽中心街道的铺设, 或在中心街道周围加设小型晒场, 类似城市道路建设中的车行道与人行道的格局。

2. 自发性活动——邻里空间

新农村建设要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空间环境, 营造温馨友好的公共空间氛围, 来创造机会增进邻里交流。创造良好的邻里空间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整体空间的规划上, 改变旧村落散乱的格局, 对村内的空房、旧房进行修葺或拆毁, 拆毁的基地上用来新建住房, 也可以创建能为村民提供交往机会的邻里交往场所。二是丰富和完备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为村民夜间串门、上街闲聊、娱乐提供必要的照明条件, 为夏日午后人们乘凉、休闲提供一个轻松愉悦, 能遮阳庇荫的空间场所, 为农闲时街头打牌下棋的人们提供简易古朴的石桌椅等。

3. 社会性活动——集体活动空间

现代乡村居民除了日常交往外, 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加, 如健身锻炼、儿童游戏、文艺表演、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等,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活动场所, 可以视作农村的集体活动空间, 大都位于村中心较为宽广和开阔的地段。对于新建的乡村聚落, 场地的景观规划应体现现代乡村生活特征, 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同时它也是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本村特色的场所。因此, 对集体活动空间的设计营造, 不仅要体现其功能性, 更重要的还要体现其独特性和标志性。

(四) 绿化景观

绿化能有效地改变村庄整体景观, 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村建设中, 村庄绿化需要整体的规划设计, 合理布局, 不仅要为乡村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 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 最大限度地创造出经济效益。由于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村庄绿化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尊重群众习俗的原则,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对于有保护价值的传统聚落, 要以保护人文景观为主, 不千篇一律强调绿化覆盖率;对于旧村更新改造, 要照顾到当地的经济实力, 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对于新建的乡村聚落, 则可相应提高绿化标准。具体实施方法可以: (1) 以村为单位, 统一规划、集体栽种。在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溪河水边、道路两旁等要根据具体空间的特点, 栽种相应的树种, 搭配乔灌木, 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绿化格局, 体现地方特色。 (2) 充分发挥农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好房前屋后绿化。 (3) 保旧植新, 在保留和利用原有数木的基础上, 植新补缺。对村庄周围街道河塘边原有的树木在保留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样的乔灌木填补原有绿化的空缺, 使之成为完整、连贯的绿化带。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村庄景观迎来了新的建设时机, 同时村庄景观规划与建设的盲目性、自发性、无序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对村庄景观风貌进行控制, 成为该时期村庄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村庄景观构成中的人文景观入手, 结合山西省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 针对人文景观风貌中最为直观的村庄聚落景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的控制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6

[3].蒋爱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山东牟平及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新农村创建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6

[4].代琛莹.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6

村庄景观 篇4

自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提出乡村景观的概念以来, 乡村景观的特点、类型、评价与规划等迅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但直到目前, 关于乡村景观仍未有统一的定义。

另一方面, 随着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农村的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更是对农村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进而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影响了农村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为改善农村的这一现状, 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党和国家于200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自此, 我国的乡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 村庄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的焦点和核心。然而,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 乡村景观、村庄景观、乡土景观、村落景观等提法屡见不鲜, 人们对乡村景观、村庄景观等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作者生于农村, 且长期在园林系统工作。通过多年的思考, 提出“村庄景观”的概念供商榷。

1 村庄景观概念与特点

1.1 村庄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最早见于《圣经》, 有美丽的风景的含义。目前, 有关景观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地理学领域认为:景观是指“自然地域综合体”, 生态学则认为景观是“差异性的生态系统”而园林界则更倾向于《圣经》中的定义, 认为景观是“美的、具有观赏性的风景”[1]。村庄景观是景观的一种类型, 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的, 类似的还有乡村景观、乡土景观等不同的提法, 目前以乡村景观的提法较为普遍。关于乡村景观,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金其铭认为, 乡村景观是指结构、功能相似或共轭, 自然基础、发生过程相似, 利用方式相对一致的、相互联系的、协调统一的空间复合体[2];王云才则将乡村景观界定为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3], 谢花林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定义乡村景观为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的镶嵌体[4];刘滨谊则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指出, 乡村景观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生态5大价值的、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5]。借鉴前人的研究, 本文所述村庄景观是指农村地域内, 以村庄为核心, 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单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 具有生产、居住、生态、文化传承和独特风貌的地域单元。

1.2 村庄景观的特点及其与城市景观的区别

村庄景观是在农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是乡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村人文景观复合形成的景观。由于农村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十里不同俗”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 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村庄景观。村庄景观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的, 具有和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以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为特征的田园景观。村庄景观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是比较典型的农业景观, 自然和近自然是其区别于城市景观的最主要特征;

二是以村庄聚落为核心, 并以此为独特风格区别于其他村庄景观和城市景观。目前, 城市景观由于人为设计的缘故, 常常千城一景, 非常雷同, 而农村则不然, 十里不同俗是常有的事, 加之自然地理的差异, 各村经济收入的不同, 尽管是比邻的村庄, 其村庄聚落大小、形状、结构布局等都可能存在极大地差异, 村庄聚落景观彰显了村庄景观的个性, 但村庄聚落以外的外围景观却以农田、草地等农业景观为特点, 同一地区景观外貌类似, 可连城一片;

三是其要素构成与城市景观不同, 城市景观主要由建筑和人工绿地构成, 人文景观突出, 而村庄景观则是以农田、农舍、河流、水渠、牲畜、宅旁绿地等自然、近自然要素为主构成, 其要素的空间格局更是和城市景观不同, 多是不经人们有意设计而自然形成, 表现出不规则性和自然性。

1.3 村庄景观的构成

1.3.1 村庄景观的空间层次

村庄景观在空间上一般可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次:村庄外围景观。

主要由周边自然环境和农业环境构成, 其景观的风貌特征主要由自然地理地形、地貌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决定, 是村庄景观中面积最大, 分布最广的区域。由于同一地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差异较小且种植结构、生产方式相似, 因此村庄外围景观在同一地区具有相似性, 所以, 相邻村庄的外围景观可以连成一片, 构成村庄景观的基质, 彰显其乡村景观的特征, 展示其田园风光的美景。

第二层次:村庄聚落景观。

位于村庄景观的最内层, 是村庄景观的核心, 主要由村庄聚落的大小、形状、结构、外貌构成, 其景观风貌特征主要取决于村庄人口、经济状况、村庄文化、村庄聚落所处地形地貌等因素。即使毗邻的村庄, 也可能因为村庄选址的不同, 人口的不同, 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十里不同俗”村庄文化的差异, 导致迥异的村庄聚落景观。村庄聚落景观是村庄景观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村庄区别于另外一个村庄的根本所在, 彰显了村庄景观的个性, 是广大田园乡村景观中最重要、最有特色和个性的景观斑块。村庄聚落空间格局上主要有团块状、带状、散点状、组团状等结构分布形式。

1.3.2 村庄景观的构成要素

村庄景观由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等3个方面构成。

1) 自然景观要素。

自然景观要素主要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 是村庄景观中构成聚落立体框架的主要因素, 影响和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 种植制度, 村庄聚落选址, 甚至乡村文化, 因此, 是村庄景观形成的基础, 决定了村庄景观的基本空间格局和村落的整体形态。

2) 农业景观要素。

农业景观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类景观要素, 主要包括土地形态类如:梯田、农田、山坡等;水利类如:水库、河道、水渠、小溪、汪塘等;农业设施类如:蔬菜大棚、灌溉泵站等;养殖类如家禽圈舍、牛、羊等;农作物类如:果园、水稻、蔬菜等。农业景观要素反映了村庄景观的地域特色, 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

3) 文化景观要素。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的总和, 是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景观要素也因此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物质形态要素主要是受人类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影响产生的景观要素, 主要体现在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 非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乡风民俗等方面。村落文化景观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村庄布局、民居建筑、祠堂庙产、村规民约、民间音乐及饮食习俗, 还有精英人物的影响力等等。

2 村庄景观概念提出的依据

2.1 行政区划基础

村庄是农村聚落的统称, 具体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而农村或乡村, 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泛指非城市的广大乡间区域, 人类活动主要以农耕业为主。自然村, 有时也称为村落, 是农村居民以家族、户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聚居而形成的村落, 是专指农村的聚落空间。行政村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管理范围, 是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 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一个行政村可能包括若干个自然村, 也可能一个大的自然村分为若干个行政村, 有的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行政村的。两者的关系是, 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 也就是说, 几个相邻的自然村可以构成一个大的行政村。行政村由一套领导班子 (党支部、村委会) 管理, 其下属的不同自然村, 设置村民小组, 每组一个组长。自然村受行政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管理和领导。而大多习惯上称为某某村庄指的就是行政村。“村庄景观”概念中的村庄就是行政村的村庄。“村落景观”或“乡村景观”“乡土景观”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而用“村庄景观”概念更具体, 建设主体更明确, 且更能与行政区划保持一致, 便于统筹协调和管理。

2.2 自然环境基础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景观是指有差异性的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 景观强调的是景观内部的一致性和与外部的差异性。尽管同一地区的乡村或农村, 其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相对一致,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一致, 但不同的村庄可能在人口、经济收入、管理水平和村庄选址、村庄聚落结构、大小、空间格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且各村庄之间界限分明, 便于新农村规划设计, 村庄景观的概念更符合景观一词的生态学定义。

2.3 法律基础

我国《城乡规划法》中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 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 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 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为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庄规划理念, 创新和改进村庄规划方法, 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村庄规划范例, 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 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所有这些相关的文、法规都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了村庄景观概念提出的合理性。

2.4 便于新农村规划建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 对村庄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至为关键。提出村庄景观的概念, 一是符合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可以提高同村人的村庄归属感;二是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符合广大村民的共同意愿, 提出村庄景观的概念有利于团结村民, 凝聚力量, 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 村庄景观规划的基本思路

3.1 村庄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

村庄景观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 村庄景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资源现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需要, 地域文化特色, 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表现自然为出发点, 以资源合理利用、高效利用为手段, 以发展生产、改善、美化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宜人、舒适、生态、优美、和谐乡村为目标, 科学、合理规划、安排规划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 尤其是村庄聚落布局、空间格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等, 达到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健康发展之目的。

3.2 村庄景观规划的原则

1) 设计结合自然, 突出特色原则。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彰显自然应是村庄景观规划的首要原则, 更是避免“千村一景、千村一面”, 突出地方特色的最好途径。作为历史沉淀深厚的传统村落, 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俗等景观, 在村落景观规划中, 需要详细勘察和了解本村的资源和景观现状, 规划应突显村落特色, 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

2) 有利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

村落作为当前农业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其主要功能应该是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村落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景观和村落景观, 也是村落景观的美丽所在。通过村落景观规划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乡村旅游等多种经济。

3) 保护、继承、发展地域文化, 彰显文化特色的原则。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景观特色体现在依据自然地理环境、设计结合自然的规划原则上, 而要记得住乡愁, 就必须认真挖掘地域文化, 凝练、提升文化内涵。自然环境、民居院落、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构成了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 应加强保护。在村庄景观规划时, 应对其仔细研究, 反复推敲, 体现在整体规划设计之中, 使新的规划成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又发挥出延续保护地域乡土文化的作用。

4)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的原则。

村落是一个有序、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为生物自身和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及良好的生存空间。村落景观规划要尊重各种生态过程, 对村落周围环境作全盘考虑, 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 保护环境。

5) 功能合理、整体规划的原则。

村落景观规划把村落各种景观要素结合起来作为整体考虑。村落空间组织上要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 村落内各功能区的布局合理。

6) 公众参与、环境优美的原则。

自然景观能带给人诸如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听觉美等许多美的感受, 人文景观是一个地方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的具有地方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具有生态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唤起人们“乡愁”的情感, 所有这些, 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美学价值的原则。同时, 村落景观规划主要是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 因此规划必须得到村落居民的广泛认同, 让公众广泛参与, 这样才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 达到美化环境, 陶冶人的情操的目的。

摘要:简述了村庄景观的空间层次及构成要素, 论述了村庄景观的概念与概念的提出依据, 并结合村庄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 阐述了村庄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关键词:村庄景观,地理环境,空间层次,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团胜, 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金其铭, 董昕, 张小林.乡村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247-283.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1-12.

[4]谢花林, 刘黎明, 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 2003, 19 (3) :39-41.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自主学习下一篇:智能交通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