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特色化(共12篇)
资源特色化 篇1
摘要:省域、市域、县域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市域性”是市域高校的典型特征。本文着眼于市域资源与地方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讨论如何立足实际,将具有市域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好,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市域资源,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1 地方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具有明显地区性质的高校,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郴州职院、常德职院、岳阳职院、邵阳职院等。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 169所,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占高职院校总数的5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市一级区域内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地方性是这类学校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些院校一般位于某一地区(市),当地政府是主要管理部门和投资主体;第二,招生来源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学生主要源于当地;第三,学生毕业主要在当地就业,学校承担为本地区(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任务。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如下一些困难与劣势:第一,生源受限,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第二,上级拨款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差,学费收取难,办学经费明显不足;第三,学校名气不大,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不太信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盲目攀高,在专业设置方面照搬本科院校“大而全”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省会大城市的学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又具有如下显著优势:
第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地方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为当地政府,招生主要源于当地,这些都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学校可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打破地方高校与市域之间不太来往的“屏障”和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市域地区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合格人才,开拓自己的办学发展空间。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服务方向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地方高职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和大学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地方高职院校因处在某一地区市域内而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依托市域内的地理自然资源,特别是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可以培育市域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
2 市域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将市域资源,特别是将具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
市域特色资源,是指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种资源禀赋优势。相对于别的市域,它又是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优势[1]。这当然是一个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可以将这个定义进行推广,凡是具有市域、地方独特方式或特点的东西,都可以归纳为特色资源的范畴。市域特色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自然矿产,手艺、产品、文化都可以看作是市域特色资源,包括市域特色文化资源、自然特色资源、经济特色资源和人力特色资源。
市域特色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好市域特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市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市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市域资源。例如,利用好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等名扬世界的市域文化资源开展学科专业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力,还可以在国内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利用好市域自然资源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因为市域自然资源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一旦学科专业建立,就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及紧靠广西桂林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办了地方导游、旅游管理等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研究方向,提高了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
3)利用好市域经济资源和当地的支柱产业办学,不仅能为当地经济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长丰汽车集团(全国知名企业)等市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开展“订单”办学搞“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工型人才,满足了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4)利用好市域人力资源这一市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使地方高职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设计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因为当地各界的成功人士、公司企业里面的骨干分子、农村中劳动致富的典型,都是办学可资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大多数都是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在校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创业经历、专业技术以及现身说法,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3 如何利用市域资源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建设包括科学应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市域资源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用武之地[2]。
3.1 在科学应用研究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出奇制胜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利用开发着手,走出校门,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对地方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和拉动作用,达到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工业经济领域,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在应用研究上大做文章。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升级的研究进程中来,将研究领域锁定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地方传统的产业如何实现升级换代,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新型的龙头支柱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先导项目。
3.2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域资源和经济结构。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当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的思想。调整专业布局和布点,减少专业设置和低水平的重复,提升传统产业,新设与市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地区市域的文化、自然、经济、人力资源都可以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利用市域资源建设的学科专业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市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地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例如利用当地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不同的资源优势作用,可以创造地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可根据靠近海洋和港口的便利条件,在课程的安排上,多开设一些与海洋生态、资源有关的专业课程;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其自然特色资源丰富,则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与本地特色资源技术开发有关的课程。如茂密的森林,是林业和生物学专业天然的实验室;偏远的农郊,是农业专业的天然果蔬基地;多条江河的水利资源,正好是发展水电类专业的潜在优势;连绵的高山和丘陵,也可以成为路桥专业和汽车专业进行特有教学、实训、科研的最佳场地。
3.3 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互动应用之路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应用性。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等方面可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培养出切实需要的人才。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及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短训班,为推动地方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挥职教骨干作用。
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企业中的骨干分子现场作业等校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仿真的成长平台,让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快速成长,从而缩短人才适应实践的预备过渡期,做到“零距离”上岗,使得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体现出应用性较强的特色属性。
3.4 在服务方向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服务地方之路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办学特色化建设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3]。在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部门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地方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促进市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服务地方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的进程当中来,为提高本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霓娜.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0):80-81.
[2]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11-12.
[3]彭爱萍.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7):17.
资源特色化 篇2
课程论文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中 国 重 庆
2014 年 6 月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藏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以极具旅游特色的西藏为例,在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的基础上,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这一例子阐述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 , 境内海拔 7000m 以上高峰有 50 多座 , 其中在 8000m 以上的有 11 座 ,有 “世界屋脊” 之称。西藏高原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极具特色的西藏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西藏美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以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去西藏的人。西藏给平常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灿烂的格桑花、蓝蓝的天空、开阔的草原,一望无垠。真正去过西藏的人才能领略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1.地文景观
(1)山脉
西藏高大山脉之间,还有许多分支山脉,山峦重叠,名称繁多,使整个高原成为一个“大山的海洋”。这些高大的山脉成为了西藏的骨架,与蓝天相称,撑起了风情空旷的西藏。这些高原上的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差不过千余米,形成“远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点。[5]
(2)峡谷
西藏是世界上峡谷最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藏东三江峡谷。对于“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这一称号,幽深险峻、景观奇伟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名副其实。峡谷呈马蹄形,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以南伽巴瓦峰为南侧,加拉贝垒峰为北岸。两江悬崖壁立,束紧大江,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守卫着大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m,最宽处约200m,全长为370 km。悬崖直落江面,湍急的江水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2]
2.水域风光
(1)河流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km2 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这里有独特的“三江并流”,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平行自北向南流走,在瓶颈处波涛汹涌,景象壮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4万多km2,流域平均海拔4500m左右。
(2)瀑布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兴拉山下的藏布巴东瀑布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首。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是两个瀑布。在相距600m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m(瀑布群二)和33m(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m,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天象与气候景观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人文自然资源
生活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为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
1.建筑与设施
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无论是在城镇、宗山、宫殿还是寺院均具特色。著名的布达拉宫,适应了当时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度,同时烘托了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和气氛。在民居方面,由于放牧方式和季节的不同,当地民居分为了冬帐房和夏帐方之分,冬帐房以木棍为框架,上附有防寒牛毛做的毡子。夏帐房是用自用布、帆布等制作的,结构简单,拆装、携带都很方便。[7]
2.旅游商品
西藏的特产最著名的是冬虫夏草,产于那曲、昌都等地,为补养药。西藏地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加之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图
案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3.3.人文活动
西藏民族文化蕴涵了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鲁番王朝开始,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西藏,对佛教的尊崇一直持续到现在。佛教教徒也会在每年七月、冬季农闲的时候举行朝圣。每年自西藏传统的体育活动赛牦牛、斗牛就是藏族独有的。“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6]
二、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开发现状
西藏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游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观光旅游,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二是体育旅游,包括登山探险、漂流滑雪、骑马划船等;三是专业性旅游,包括组织科学考察和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等。[3]
西藏旅游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形成了以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串联着拉萨、昌都、日客则等地区,外通成都、大理等地。同时由于位置较偏僻,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全面,住宿条件差,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现状分析及开发建议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由于西藏的地势很高,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4]
其次区位条件差,西藏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
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方面,对于外部交通来说,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地质脆弱,冻土等因素对于交通产生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目前青藏铁路已经正式运行了,但是由于其路线的局限性,为出行的游客带来了不能直达等不便。另一方面,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西藏内部的交通系统,修建铁路、公路,使个地区产生联系,形成整体。同时也要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产生直接联系,以便人们的出行。
对了旅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依赖性强,对经济的分配属于传统型,严重得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应积极得宣传倡导新的思想,让人们摒弃旧的思想观念,肯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建设丰富的旅游单体,增强旅游资源的丰度。
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二)保护策略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了周边坏境的保护问题。[1]
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防止由于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对于西藏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众多佛寺是保护重点。中国对西藏文物的保护投资超过了二亿,如对著名的古格遗址、托林寺的壁画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护。
2.恰当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把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西藏来说,在草原日益退化的今天,应着重注意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合理得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无知造成的。对此应大力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贯穿这一思想。
4.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硬性得保护旅游资源,为杜绝破坏行为作出铺垫。在宏观上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特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如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5.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星耀.旅游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朱桂凤.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何星亮.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5
[5]多吉旦增.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003
[6]佚名.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2013
资源特色化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信息资源
[作者简介]陈俭峰(1972- ),女,浙江诸暨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任,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91-02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内涵和必要性
1.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内涵。所谓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化,主要是指依据图书馆所依托的高职院校办学要求和特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本地区文献资源分布状况等,对信息资源建设采取区别的态度,从而使信息资源形成自身风格,具备发展优势,更好地完成其所承担的服务和教育职能。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院校办学需要的信息资源。
2.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必要性。(1)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特色化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有效实现其职能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是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一方面,通过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行业等信息资源,为地区和企业行业提必要信息以实现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学习服务,或创设学习环境来实现其教育功能。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特殊的行业背景、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图书馆只有根据本校的行业背景、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服务和教育的职能。(2)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是有效实现高等学校资源共享的前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就是图书馆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特色不仅是优势,也是资本,它是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特色化,使信息资源内容相对来说重复率较低,使信息资源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的节约意义。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高职教育发端于1980年的职业大学,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高职院校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都在借鉴本科院校的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不例外。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明确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目标定位。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许多图书馆往往照搬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目标定位,而本科图书馆建设目标定位是根据本科院校教育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提炼而成,并为其服务的,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属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其教育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照搬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学术中心的目标定位,易导致信息资源服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此外,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积累时间短,资源量不足,为符合办学条件,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短期内加大投入力度,大量采购,而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建设指导,采购盲目性强,随意性大,不相关、半相关信息资源过多,服务价值不高,导致图书馆服务和教育功能有效性下降。
2.信息资源内容建设学术化特质明显。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两个方面。其中,电子资源的建设通过购买数据库实现,如购买万方、知网等以学术研究、学术会议为主数据库;纸质资源以购买出版的学科类图书为主。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是本科院校初级的缩微版,注重信息资源的学科系统性,学术化倾向明显,这与其多样化、技术化、操作化和行业化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信息资源建设方式的单一化。信息资源建设方式的单一化包括了信息资源建设主体的单一化和信息资源建设途径的单一化。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内部人员协同部分教师采购信息资源来实现。而许多专业性和应用性的信息资源并不是采购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各方面配合,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采集方式才能获得。
事实上,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三个问题是有一定关联的,缺乏明确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目标定位,不仅会造成信息资源内容建设的学术化,也会导致信息资源建设方式的单一化,因此,如何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效地服务于高职院校办学,是当前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内容和对策
1.确立明确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建设,首先要确立符合高职教育性质和所依托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目标定位。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其中,“高等性”是层次定位, “职业性”是类型定位,它们共同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功能。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服务和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和营造教育气氛的信息中心。其次,高职院校是面向地区和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办学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比地区公共图书馆或本科院校图书馆更要重视与行业和地区的沟通,成为主动向行业和地区开放,主动服务行业和地区,促进校企联系,推动行业和地区发展的信息服务中心。
2.突出整体信息资源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等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以市场、职业和技术为标杆,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课程方面,以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以项目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行动为教学方式,强化实训实习。在师资方面,以“双师素质”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综上,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人才培养方式,都要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特有的应用性和专业性特点。
3.兼顾信息资源的地方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办学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服务的,这一目标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上,也体现在图书馆为地区和企业行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当中,而图书馆为地区和企业行业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转过来又密切了高职院校与地方和企业行业的联系,为自身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多元化提供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时,要兼顾信息资源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兼顾信息资源的地方性就是要系统采集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收藏地方历史文献及研究资料等,使图书馆成为地区传统的“桥梁”和“窗口”;兼顾信息资源的行业性实质上与信息资源的专业性有所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岗位针对性很强,围绕人才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信息资源其实就是行业性信息资源。这些专业性信息资源是系统、全面的采集,而由于专业性信息资源还包括了反映当前前沿的技术工艺等系统、全面的信息,因此,相对于行业或企业自身收集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信息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先进性,使得图书馆成为行业信息中心。
4.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和方式多元化。信息资源内容的应用性、专业性和地方性决定了信息资源建设单靠图书馆内部人员的采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实现地区、行业、学生、教师和图书馆多个主体参与信息资源建设。而地区、企业行业、学生和教师都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这就为图书馆将其纳入建设主体提供了可能。地区、企业行业、教师和学生这些建设主体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地区相关部门能提供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资料、政府部门的政策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等;行业企业能提供本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最新行业科技成果、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各种工艺流程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以及技术设备的最新动态等;教师能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企业技术服务成果、企业实习笔记、教学笔记、教学视频、自编教学讲义或教材等;学生则可提供实验、实习和实训报告、毕业设计等。每个主体在信息资源建设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各主体的优势,采取不同的信息资源采集方式,有效地利用各主体的优势,如资源购买、联合汇编、资源整合等。
[参考文献]
[1]李松妹.网络环境下高职图书馆功能的定位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5).
[2]胡崇奎.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开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2).
资源特色化 篇4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红色产业 篇5
——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策划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革命老区同全国一样,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老区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自1990年7月3日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海南省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琼崖根据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南红色旅游网主要涵盖老促会介绍、老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三个版块,把老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优势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宣传出去。以发展红色产业为主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特色资源饮品——枸杞醋饮 篇6
宁夏杞叶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枸杞鲜果为原料,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鲜枸杞系列产品,并实施专利技术,年生产常温保鲜枸杞原汁500吨、枸杞醋饮5000吨,产品得到国家和国际有关组织的认证。
“杞叶青”枸杞醋饮,以常温保鲜枸杞原汁为原料,配以无菌去离子软水及少量糖浆,不添加任何防腐剂、香精、色素,采用先进调配工艺和灌装生产线,完整地保留了鲜枸杞纯正特色,纯天然、原汁原味,富含多种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生物碱和多种维生素,32种常量及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生物活性因子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b—胡萝卜素、茄红素、叶黄素等)、甜菜碱,无需人为添加即成天然功能性饮品。
“杞叶青”枸杞醋饮口感清爽、色泽鲜亮,口味独特,可护肝明目、养颜美容。口感酸甜爽口,具有花蜜清香,生津止渴,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目前本产品向全国招收代理商和合作伙伴,望为人类健康事业携手天下的经销商朋友共创辉煌。
招商电话:0953—2056066,2051066
挖掘本土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篇7
一、以课题研究构建办园特色
“九五”期间, 我园加入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 “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的研究, 确定子课题“乡镇幼儿科技教学活动材料投放的研究”进行全园性实证研究, 发动教师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注意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广泛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启发幼儿大胆探索, 并满足不同幼儿探索的需要。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把科学的材料投放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与各科之中, 形成“重材料投放促科技教育唯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继续发挥本土优势, 选择“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和“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 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 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进一步丰富“重材料投放, 促科技教育, 唯素质发展”的办园内涵, 为实现幼儿园的个性化发展筑就新的历史平台。
二、以园本实践积淀办园特色
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坚持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一日活动中, 鼓励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对教材进行选择、改编和创造。 如依靠教师群体的智慧, 积极利用符合本地区特色资源, 更好地为实施园本化课程服务, 设计“稻草系列”、“麦秸系列”、“竹管运动人”、“包粽子”等十多篇科技制作活动, 采用实物流程图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为主学习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制作活动的兴趣。
如材料的投放、 方法的选择、 环境的创造及师幼的互动等, 引导带教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教学策略下的教育理念, 然后自己内化, 结合本班的实际, 参考研讨组的建议, 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园本教研的形式以“个体一课多研, 群体连环跟进”的方式进行, 以“会走的纸杯”为例谈磨课前设计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的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试教发现绕线这个技能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 线绕得均匀了才能流畅地把线拉出来, 放下线时橡皮筋才能快速地弹回去, 陶泥块就像轮子一样转动起来, 纸杯就能走路了。
磨课后修改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绕等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活动前设计的流程为:1教师出示作品, 激发幼儿制作兴趣;2出示实物流程图, 讲解示范, 突出重点;3幼儿观察流程图, 学习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遇到问题克服解决;4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磨研教师认为观念要开放, 要坚持“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 更要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技能, 获取知识, 并进行对比实践研究。
把活动的流程修改为:1幼儿玩玩具, 老师抛出问题,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发现制作流程;3出示实物流程图, 突破重难点;4在实际制作中自主学习, 遇到问题克服解决;5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对比实践研究, 发现该流程适合于幼儿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对教师的提问及教师适时的介入进行磨研。 如当发现会走得纸杯的秘密后, 提问幼儿做这个会走的纸杯需要哪些材料? 又是怎么做的? 回形针是怎么把纸杯和橡皮筋固定的?结合幼儿的发现逐步出示实物流程图, 让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索和个别孩子的尝试引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为以后组织类似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活动模式。
三、以环境营造凸现办园特色
我们坚持课程、环境、特色的有机整合, 注重以环境创造凸现办园特色, 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真正主人。 具体在四个层面:1.定期组织幼儿到专门的科技创新操作室和科技长廊进行活动, 旨在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操作的品性。 设置了材料区 (资源包) 、工具区、制作区、探索区、展示区。 制作区有专门适合幼儿的榔头、切割机、冲床供幼儿敲敲打打, 实地练习。 2.班班都创设了自主科学探索区, 其中以自然角的块茎、种子发芽实验为主要方面, 辅以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探索需要的针对性材料, 让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拓展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科技制作的空间, 可以供幼儿个体或合作探索, 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3.角色游戏通道渗透科技教育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大胆想象、创造, 中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汽车, 大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江南水乡的房子、船、桥和等, 小班幼儿在学习基本技能系鞋带、围巾, 穿衣服扣扣子的同时, 学习折围巾、衣服, 并进行简单包装。 4.我们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 发动家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 进行亲子科技创新画和科技小报的制作, 并展现在南北联廊, 供教师、家长、幼儿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四、主要收获与成绩
1.为教师之间互动、 学习、 借鉴提供平台, 增强教师的群体研究能力, 提高园本教研的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提高教师挖掘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素材的能力, 提升教师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丰富了厅廊环境资源, 增加厅廊环境的本土气息, 使办园特色更明显。
4.为幼儿自主、创新学习提供平台, 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资源特色化 篇8
一、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
(一) 转变资源观念, 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 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 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 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 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 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 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两线四镇” (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 为载体, 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 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 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 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 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 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 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 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 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 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 立足地理气候资源, 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 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 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 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 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 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 突出产品品质优势, 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 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 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 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 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 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 完善城镇功能,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 (白音察干镇) , 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 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 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 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二、关于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 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 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 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 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 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 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 这样,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 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 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 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 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 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 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 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 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 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 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 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 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 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五) 立足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资源特色化 篇9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 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 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 与农村学校无关。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 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 (1)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1]。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方案的设计, 因此,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积极、稳步的推进,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 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 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 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 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 认为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把校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 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 从范围划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资设施、场所、人文资源以及各种文娱活动,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和设施;学校的教师、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规、校容校貌等人文资源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
家庭资源包括学生家里提供的报刊、电视、图书、学习用具等以及学生家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支持配合, 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达成一致,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家庭资源与学校共享。
社会课程资源极其广泛, 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村落、党群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 如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泛的网上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等。
(二) 从形态划分, 包括物力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和精神资源
物力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 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 、家庭环境设施、地理环境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 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亲属以及社区相关机构中的人员等;精神资源包括书本知识、个人经验、历史文化传统、校风班风、学习风气、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区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 从作用、价值和功能划分, 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材料, 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不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课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 如与课程运行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等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划分方式, 比如从价值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三、挖掘地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 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
(一)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孕育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江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特别是楚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闻听三国事, 每欲到荆州”。荆州由于其重要、独特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代, 荆州更是魏、蜀、吴三家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部三国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可以看作是荆州之争的历史。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 基本上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三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群英荟萃的众多文臣武将, 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竞相亮相, 角逐较量, 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璀璨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学习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 挖掘自然地域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 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 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 去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 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 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舞台, 更是一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它为我们综合学习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 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可能相对来说比城市学校贫乏 (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 更没有网络资源) ;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农场田园、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比不上的,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 作为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外, 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家兽禽饲养基地、乡镇企业发展、乡村群众文娱活动、民俗活动等, 也可以经过加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
(四) 挖掘农村人力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而言,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比农村学校要好, 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比农村地区要高, 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地区, 教师既要从事教育教学, 又要从事生产实践, 这使他们了解当地的生产活动、风俗民情及环境资源, 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展开。另外, 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生产劳动能手, 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活动主题。此外, 农村有的民间艺人会剪纸、泥塑、制作家具等, 他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的机会, 请家长或通过家长推荐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作指导, 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 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空, 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天然优势, 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的课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对它的课程价值的认识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 农村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 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 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 充分关注地域特色, 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来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一17.
资源特色化 篇10
长汀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的客家本土文化, 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本土资源, 有效建构有乡土特色的游戏, 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感知、思考、发现、体验生活, 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 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 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主题活动, 了解客家文化
为让幼儿了解客家特色文化的神奇魅力, 我们深入挖掘客家本土文化中可利用的本土资源, 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小上海——长汀”主题活动并生成子主题——“我是汀州小导游”。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 一起看有关的电视节目或画报;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 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在“我是汀州小导游”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幼儿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让家长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首先, 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查询下载一些有特色的风景名胜 (龙潭公园、客家山寨丁屋岭、曲凹哩等) 、古建筑 (如十大名街——店头街、唐代古骑楼、古城门、古城墙、跳石桥、太平廊桥等) 的特色图片和视频。
其次, 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长汀神奇建筑的美丽, 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留影, 讲述神奇的传话故事等。
再次, 教师与幼儿交流各自的参观见闻。在谈话中, 孩子们谈到了“古城墙城门很神奇、龙潭公园很神秘、客家母亲源广场很壮观很好玩、太平桥廊桥很别致有特色”等感受, 小朋友们在参观交流与讨论讲解的过程中, 逐渐了解了家乡特色的建筑物和人文景观, 慢慢强化了热爱家乡的观念, 并对自己家乡产生了热爱之情, 为自己是长汀人而感到自豪。
最后,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把相关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以及富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图片和幼儿留影的照片布置在主题墙上让幼儿观察, 播放小城大爱、大美汀州风景、小朋友们外出参观古汀州生态游玩的视频等让幼儿观看。通过教育合力, 小朋友们对主题的开展兴趣更浓了, 对客家神奇的建筑特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创设本土主题环境, 感知客家本土特色
建构游戏的开展应以幼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深刻感知印象为基础。为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客家建筑的神奇特色, 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 创设富有本土特色的环境, 让幼儿和环境互动。除在班上创设班级主题墙, 还在园内创设大环境。
如在楼道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设计古汀州一日游旅游路线图, 小朋友们把自己熟悉的图片或作品在旅游路线上展示并标示出来, 使墙面成为游戏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在幼儿园小晒台布置富有客家古城汀州特色的景点:精巧别致的客家两层古民居 (汀州古典骑楼) , 雄伟壮观的古城墙 (三元阁) , 古色古香的跳石桥 (桥墩、桥面、凉亭) , 形象逼真的龙潭公园 (千年乌龟、机灵小猴、腾空蛟龙等) , 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启蒙教育。
家长利用接送幼儿的有利时机, 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特色建筑, 感知各部位的名称、形状、结构特征、组合关系 (如房子是有层次的, 房顶有尖, 有圆, 房角是往上翘的, 太平廊桥上桥面两边是翘角的亭子等) 。
园中布置“秀丽山城——汀州”立体场景以及“客家母亲源广场”“客家山寨——丁屋岭”的背景图。抬头仰望, 天花板上挂着百家姓红灯笼;在迎面可见的小舞台上, 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风景图片, 孩子们一入园就可以到此玩拼图游戏, 还把相应的图片摆在相应的旅游路线图上进行讲解和介绍。
幼儿园处处洋溢客家本土文化的气息, 幼儿每天耳濡目染, 每天受到客家富有特色建筑文化的视觉冲击和熏陶。我们真正把幼儿园打造成了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本土文化环境, 让环境成为会“说话”的对象, 加深了幼儿对客家古汀州神奇建筑物的印象, 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想建构、要建构游戏的积极性。
三、收集整理本土材料, 彰显客家乡土特色
建构活动是一种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以想象为中心, 利用各种建构材料和废旧物品, 通过手的创作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重现文化景观。
在了解和感知客家本土文化神奇特色的基础上, 活动前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并确定建构活动的主题和建构所需的材料, 彰显客家本土元素。
如在讨论生成了“我是汀州小导游”的游戏主题以后, 幼儿以“小导游”身份导入活动, 老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古汀州一日游”景观规划图, 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回忆旅游景点中景物的主要特征, 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什么, 然后老师、家长与幼儿齐动手, 收集富有本土特色且随手可得的各种可利用材料。如竹制品 (竹枝、竹块、竹筒、竹板、竹竿、竹梯等) 、石头、瓦片、稻草、木块等自然类材料;纸箱、纸筒、纸盒、蛋盒、油瓶等各种生活类材料, 小朋友们把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带到幼儿园, 教师和幼儿一起将收集材料归类整理。
幼儿自主交流设计规划图, 幼儿分区域按意愿自选“建构牌”, 喜欢搭建什么区的景点, 就将该景区的“建构牌”挂在胸前, 每个区的小朋友协商分工, 一起交流讨论用什么材料建什么, 怎么建, 可以用到哪些辅助材料, 运用什么方法搭建既稳固又富有造型美, 尽显客家特色的乡土游戏。
四、合理利用本土材料, 建构乡土特色游戏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建构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给幼儿更多想象创造的空间, 让幼儿主动参与, 自主建构, 大胆想象, 创造性地重现家乡优美、神奇、独特的景观。
如“我是汀州小导游”主题活动中开展的大班建构游戏“一江两岸”“客家山寨——丁屋岭”等活动中, 活动前老师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可以如何利用这些辅助材料, 在小朋友们热烈讨论和协商过后, 有趣又有特色的建构活动拉开了序幕。
小朋友们用蓝颜料画汀江河的波纹, 上面铺设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画好的鹅卵石, 、拼搭的轮船、小鱼等;一江两岸用竹筒、竹片、树墩、纸板、奶粉罐等做成;幼儿用平铺、延长、围合等方法搭建铺设栈道, 栈道旁用竹枝和竹片围成栏杆。
在区域活动中江的沿岸利用竹筒里装饰的美丽树枝, 上面挂满果实来表示其沿岸景色。河面上用竹筒绑成柱墩垒高成“桥墩”, 纸板、竹梯、木块作“桥面”, 用硬纸板进行镶嵌拼插成两边翘角的亭子, 再在亭子上画瓦片, 翘角亭上挂上红灯笼。纸箱盒画成砖块围成汀州古城墙, 用大纸箱挖出拱形的城门, 城门上竖起竹竿, 高高挂起小朋友们在区角活动中制作的百家姓灯笼;小朋友们用木墩、竹筒、木条和竹块搭建两层“古骑楼”, 用报纸、泡沫做成不规则的大小怪石 (有的像乌龟、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腾空而起的蛟龙等) , 竹片和竹筒搭建凉亭, 活灵活现的“龙潭公园”展现在眼前, 富有特色的汀州美景展现在眼前。孩子们看到这些由自己收集、制作的本土废旧材料变成了形象的造型, 兴趣更浓了, 玩得特别投入。
挖掘农家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 篇11
关键词:农家资源;幼儿教育;特色区域
由于多数农村幼儿教育缺少基础设施,教育经费紧张,因而挖掘本土资源,寻找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因素加以利用,能够有效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农村幼儿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一、区域活动中农家资源材料的挖掘
利用农家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的主要方式即使用农家资源中的农产品、工具等材料为依托促进区域活动的实现。目前,我园立足于当地实际,发挥当地优势,创造生动、个性的区域活动,根据家乡发展特色,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材料收集活动。
1.教师主导进行农家资源材料挖掘
教师是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收集具有教学意义和农家特色的资源,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以便利用。或者是展开教育交流会,将不同农家材料进行展示分享,拓宽材料收集的品种。例如,某教师收集到永春芦柑、永春老醋、永春佛手茶等,而另一位教师主要收集到漆篮、纸织画,还有若干牛姆林植物叶子和果实。在交流会上,这两位教师就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丰富自己材料收集的品种。将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如分为植物类、民间工艺类等,提高教师设计区域活动的效率。
2.教师督促下家长主导进行农家资源挖掘
家长身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当地的农家资源具有比教师更加强大的认知和来源。教师可以通过督促、辅导家长收集当地资源材料。可以列举一些富有农耕文化气息的材料,有针对性地邀请家长帮助收集自己无法收集到的材料,如手摇“风鼓”、脚踏“踩臼”、双人“推磨”等农业用具。以家长为主导的收集方式拓宽了材料收集的渠道,使材料具有全面性。同时,家长将收集到的农业劳动用具带到学校,进行交流。利用家长交流会向家长宣传各种农家资源材料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家长合作的积极性,拉近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使家园共育得到尽善尽美。
3.教师带领下幼儿自主收集材料
幼儿自主收集材料扩大了特色区域活动的影响力,幼儿不仅能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且能在收集材料的时候学到知识。如在教学中,通过相关农作物的图片介绍,从而使幼儿认识到胡萝卜、白菜等蔬菜以及劳作工具。之后带领幼儿到特色蔬果园亲自种植各种蔬菜,让幼儿参与种子的收集、种植、管理、收成、分享劳动成果。在整个种植的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并享受到农耕带来的乐趣。
二、区域活动中农家材料的应用
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承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发挥主要教育作用的是收集到的农家材料。它是幼儿掌握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等的重要载体。幼儿通过操作,实现自我发展。
1.植物材料的应用
教师组织种植活动,有效地利用植物材料。幼儿同教师一起种植柑橘树、蔬菜种子。定时组织幼儿去浇水、除草、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引导幼儿做好记录,可以通过画画、符号等方式,记录这一阶段植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蔬菜成熟期,组织幼儿进行蔬菜的采摘活动,让幼儿知道各种蔬菜的食用部位,并指导幼儿进行蔬菜的清洗,在这一阶段,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辅助材料,如牙签、塑料刀具等帮助幼儿进一步使用蔬菜材料进行创作。比如,蔬菜动物拼接、蔬菜拓印等,充分发挥蔬菜的作用。
2.自然材料的使用
在农村中,沙石泥土是随处可见、随时可取的材料。教师将教育的目标带入到这些材料中。如美工区,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泥沙进行染色,教会幼儿如何分辨颜色。然后让幼儿事先画好一幅画,用五颜六色的沙子代替彩色笔给图画上色,增进趣味性和创造性。永春森林覆盖率达96%,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木材和石头进行创作活动。如建构区,幼儿可以通过思维认知和想象能力,将木材、石头分为桌椅、厨具、电器等物品,尽可能将所有材料使用到并将其组建成一个家的样子。这样,就加强了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创新。
3.当地特色农家资源的利用
当地特色文化能够促使农村幼儿园形成独特的区域活动。福建永春被誉为“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同时是我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重点地方产煤县。我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深入挖掘农家资源,创设了富有本土特色的“香韵阁”“茶艺馆”“永春咯滩”等特色区域。如将神香交易场景搬到活动中,使幼儿模仿如何介绍产品,如何进行钱物交易;或是将制作永春老醋的糯米、红曲等材料搬到活动中,由专业制作人员教幼儿如何制作老醋,增强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区域活动中农家材料的投放特征
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多重意义,能够促使众多形式的区域活动顺利开展,所以要加强对区域材料的认知,重视其发展。
1.区域材料投放应具有多样性
幼儿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段,相同的区域材料投放到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开拓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例如,永春被誉为“中国芦柑之乡”,芦柑产量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芦柑组织各种区域活动。在数学区,指导幼儿进行芦柑的买卖活动,如一个芦柑卖1毛钱,3个芦柑可以卖多少钱;在益智区,组织幼儿利用芦柑皮进行拼接各式图案;在巧手区,组织幼儿进行剥芦柑大赛。因此,对于单一材料的使用方法具有多样性,应加强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让幼儿能够在一次次的操作、思考中获得不一样的趣味。
2.材料投放应具有阶段性
幼儿由于年龄的差距,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一样的能力。如大班的幼儿能够自主使用剪刀,懂得自我保护,而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自我控制力还未发展,无法进行材料的接收和活动的参与。所以教师在展开特色区域活动时,应注意材料投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沙土材料的投放,对小中班幼儿来说,教师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沙子城堡的堆积,挖掘沙子“逃生”隧道;对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沙子进行染色,从而给图画上色等难度较大的活动。
环境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开展区域活动时,应充分依靠当地的农家自然环境资源,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教学作用的材料,开展形式多样,层层推进的区域活动。目前,农村幼儿园具有先天发展不足的缺陷,应该在后天依靠当地优势进行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从而奠定农村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红梅.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J].好家长,2014.
[2]王雯.利用家乡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0.
[3]于芳.“农家小院”的春夏秋冬:利用乡土资源打造特色主题活动[J].山东教育,2015.
广西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体育旅游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促进广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
一、广西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腹地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东北门户,地理区位优越。同时,广西又位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处于横贯中国东部、南部、西部的泛珠江三角区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心位置,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唯一有陆地和大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交通方面,广西拥有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及150多条国内外航线,已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如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优越的政策环境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旅游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等,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体育旅游产品。同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每年秋季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加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海洋战略及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三)丰富的客源优势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2012年,广西全区接待游客2.11亿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1659.7亿元,同比增长29.9%。国内外客源分布比较集中,境外游客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德国。充足客源的存在为广西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只要积极发展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客源优势,即可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广西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一)自然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南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8%,位居全国第四位。“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地貌形态的形象概括,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广西总面积76%,自然风光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适宜旅游。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特色突出,等级和品位高,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为代表、遍及广西各地的自然山水体育旅游资源;南临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有以“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为代表的环北部湾沿岸滨海风光和休闲度假胜地体育旅游资源;有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中越边境高山漂流群等探险性体育旅游资源。
(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约70万年前,现今广西区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分属桂林郡和象郡。广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发历史较早,其中不少地方在汉、唐时期就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桂林靖江王城、靖江王陵、甑皮岩,柳州白莲洞、都乐岩,崇左石林、宁明花山崖壁画、桂平西山、兴安灵渠、昭平黄姚古镇、凭祥友谊关、桂平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梧州骑楼城、容县真武阁、陆川谢鲁山庄、北海海上古丝绸之路、胡志明足迹之旅、邓小平足迹之旅等,都是广西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的精萃。
(三)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水、回、彝、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区。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是广大体育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据有关资料统计,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8项,其中以壮族最多,达194项;其次是瑶族,有87项。如壮族打扁担、打榔、唱春牛、舞狮、舞龙、群龙争珠、打铜鼓、射弩、赛龙舟、蚂拐节、枪击滚石、爬芭蕉树、背篓球等;瑶族打猴鼓、打泥脚、打箕圈、瑶拳、盘瑶拳、跳围塘、拉排带等;苗族打泥脚、打草球、跳芦笙、赛马、苗拳等;侗族踩石轮、骑木马;仫佬族群龙抢珠;京族拉吊、抓活鸭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和独特魅力,依托这些项目开展体育旅游,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领悟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
三、广西体育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休闲观光体育旅游的开发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是广西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广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提高休闲观光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如利用漓江、柳江、西江、兴安灵渠、红水河、阳朔遇龙河的精华段开展沿岸徒步、竹筏漂流、划船、垂钓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利用“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百里柳江”开展自行车、高尔夫、定向越野、农家乐烧烤等项目;利用龙胜龙脊梯田、资源资江-八角寨、程阳风雨桥等开展民族民俗风情考察、体验体育旅游;重点建设和完善桂林山水、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新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通灵-古龙山生态峡谷群、南宁环大明山、贺州姑婆山、昭平桂江、柳州大龙潭-都乐岩、百里柳江、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武宣百崖大峡谷、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容县天堂山、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金秀莲花山和圣堂山、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钦州八寨沟、龙州弄岗等旅游景区的休闲观光体育旅游开发。
(二)康体养生体育旅游的开发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将体育与旅游紧密结合,既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秀景美色,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观;又可以置身于大自然中,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强身健体,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依托广西良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体育旅游,建设一批滨海型、山水型、森林型等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以巴马为重点,以长寿养生为主题打造盘阳河流域长寿养生带;以大明山、姑婆山、十万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天堂山、大瑶山等山体为依托发展生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发展滨海长寿养生、康体运动旅游产品;依托传统的中医文化、壮医和瑶药文化,发展医疗保健、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以桂东南休闲养生温泉带、贺州温泉群、龙胜温泉、象州温泉、嘉和城温泉谷、九曲湾温泉为基地,发展温泉疗养、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
(三)滨海度假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沿海地区南濒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1020公里,岛屿近100座,岛屿岸线461公里,形成了丰富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既有优美的亚热带、热带滨海风光,又有浓郁的海洋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拥有许多优质的水体和沙滩,其中最具有开发价值或潜在价值的沙滩有北海银滩、东兴金滩、天堂滩-蝴蝶岛沙滩、大平坡沙滩,三娘湾沙滩、涠洲岛南湾沙滩。利用这些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可以开发高质量的海水浴场和各种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如潜水、垂钓、帆船、帆板、冲浪、伞降、划板、游艇、摩托艇、沙滩球类项目。北部湾海域内岛屿众多,主要岛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优越,部分岛屿特色鲜明,如涠洲岛旅游区、防城港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还可以开展海岛生存、海底探秘、水上素质拓展训练等体育旅游项目。最终形成以北海涠洲岛-斜阳岛旅游区、钦州三娘湾海滨生态度假区为重点,进一步带动北部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保护中心、海洋湿地公园等区域滨海度假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户外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发
桂北和桂西都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发育良好的岩溶峰林地貌,再加上大量的原始森林、峰峦幽谷、溪泉瀑布以及多样的溶洞和天坑,给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绝佳的活动场所。如阳朔因其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奇峰耸立,怪石嶙峋,成为“户外运动的天堂”和“攀岩胜地”,聚集了大量国内外专业攀岩运动员和爱好者。目前阳朔攀岩线路已超过600条,成为我国最好的户外攀岩场所之一。
广西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溶洞约有10万个。择其优者开展洞穴探秘和岩洞科考,在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让人美不胜收。比较著名的有桂林芦笛岩、柳州都乐岩,武鸣伊岭岩、北流勾漏洞、玉林龙泉洞、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等。百色乐业县拥有以大石围天坑群为代表的28个天坑,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可以开展天坑探秘、洞穴探险以及地质科考等项目。广西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已经开发的探险体育旅游有资江探险、龙谷峡探险、百色原始森林探险等,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溪谷峡流较多。
依托南宁大明山、防城港十万大山、桂林猫儿山、贺州姑婆山、玉林大容山、六万大山、容县天堂山、金秀大瑶山、河池九万大山、岑溪天龙顶、融水元宝山、百色岑王老山、贵港天平山浦北五皇山等森林公园,发展登山、探险、漂流等森林探险体育旅游产品。保护好生态环境,控制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适度建设背包露营地。整合以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大峡谷群、龙州弄岗自然保护区、崇左石林、那坡玄武岩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资源,推出中越边关探秘游。
(五)节庆赛事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节庆和赛事丰富多彩,如“桂林阳朔攀岩节”、“河池罗城攀岩节”、“五排河国际大众漂流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均在国内外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立足北海国际沙滩旅游文化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崇左国际边关旅游节、三月三歌节、盘王节、斗马节、河灯节、红衣节、抢花炮、斗鸟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芦笙节以及京族哈节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庆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积极开展野外拓展、水上竞技、汽车拉力、滑翔跳伞、溪河漂流、山地越野、高尔夫等体育旅游活动。借助和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柳州水上极速运动、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越国际龙舟赛、中越跨境自行车友谊赛、桂林国际帐篷节等特色品牌体育旅游产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