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2024-06-26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共12篇)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 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 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 与农村学校无关。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 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 (1)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1]。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方案的设计, 因此,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积极、稳步的推进,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 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 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 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 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 认为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把校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 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 从范围划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资设施、场所、人文资源以及各种文娱活动,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和设施;学校的教师、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规、校容校貌等人文资源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

家庭资源包括学生家里提供的报刊、电视、图书、学习用具等以及学生家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支持配合, 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达成一致,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家庭资源与学校共享。

社会课程资源极其广泛, 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村落、党群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 如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泛的网上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等。

(二) 从形态划分, 包括物力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和精神资源

物力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 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 、家庭环境设施、地理环境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 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亲属以及社区相关机构中的人员等;精神资源包括书本知识、个人经验、历史文化传统、校风班风、学习风气、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区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 从作用、价值和功能划分, 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材料, 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不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课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 如与课程运行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等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划分方式, 比如从价值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三、挖掘地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 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

(一)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孕育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江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特别是楚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闻听三国事, 每欲到荆州”。荆州由于其重要、独特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代, 荆州更是魏、蜀、吴三家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部三国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可以看作是荆州之争的历史。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 基本上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三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群英荟萃的众多文臣武将, 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竞相亮相, 角逐较量, 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璀璨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学习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 挖掘自然地域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 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 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 去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 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 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舞台, 更是一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它为我们综合学习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 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可能相对来说比城市学校贫乏 (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 更没有网络资源) ;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农场田园、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比不上的,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 作为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外, 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家兽禽饲养基地、乡镇企业发展、乡村群众文娱活动、民俗活动等, 也可以经过加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

(四) 挖掘农村人力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而言,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比农村学校要好, 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比农村地区要高, 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地区, 教师既要从事教育教学, 又要从事生产实践, 这使他们了解当地的生产活动、风俗民情及环境资源, 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展开。另外, 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生产劳动能手, 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活动主题。此外, 农村有的民间艺人会剪纸、泥塑、制作家具等, 他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的机会, 请家长或通过家长推荐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作指导, 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 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空, 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天然优势, 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的课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对它的课程价值的认识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 农村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 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 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 充分关注地域特色, 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来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一17.

[2]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72.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2

摘要:旅游业被称为当今世界的“无烟产业”。特色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旅游的新热点,素有“古老的热带高原大陆”之称的非洲,其特色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市场非常广阔。作者从非洲特色旅游资源谈起,试着从开发现状中找出非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指明在全球背景下,发展非洲特色旅游业的举措。关键词:非洲;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举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更渴望精神需求。旅游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休闲等因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了,人们希望在旅游中能感受奇特的异域文化、社会生活、风土民情、体验平时鲜为人知的海底世界、太空生活等,获得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满足个性化要求和好奇心,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特色旅游正是适应这种个性化的休闲方式,根植于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多质性的土壤中,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世界性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非洲特色旅游业的积极意义(1)拉动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色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吸引文化性强、体验要求高、寻求自我实现满足的游客的旅游需求,可以有效刺激旅游需求,加大游客旅游投入,促进国家旅游收入水平的增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快旅游目的地旅游结构的优化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很多景区一窝蜂似的进行旅游开发,景点特色不强、吸引力较小。特色旅游的发展会增加这些景点的竞争难度,促使旅游地做出适当合理的选择,同时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将不同旅游向往的人们引向不同的旅游目的地。这样就会适当减少人们对海岸、雨林、野生地及原生态文化等承载力有限的旅游地的压力,使旅游地区的目的地旅游结构得到优化。

(3)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一般来说,国际间的旅游能实现全球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目的地的转移,使财富再分配,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全球经济协调发展。因此特色旅游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非洲地区虽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但是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如将特色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加大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在开发类型上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4)有利于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

非洲旅游业要实现由亚非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宏伟目标,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必不可少。大众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情况下,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对于推进非洲旅游强国的建设将大有裨益。

(5)实现旅游生态环境的改变

特色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新的旅游形式,其小众化发展方式会促进旅游者对环境的关注,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使旅游者在得到休闲和精神享受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色旅游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开发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格局,丰富了旅游内容,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旅游空间,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增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

非洲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联系得到加强,也使得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各种国际性的会议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形式已经成为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媒体。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非洲概况

(1)非洲的自然地理概况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邻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的苏伊士运河基本上公认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非洲大陆东到哈丰角,南至厄加勒斯岛,西到佛得角,北至吉兰角,面积3020万平方千米,大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成为世界的第二大洲。

非洲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此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最著名的是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而它形成独特的沙漠景观,也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非洲东部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举世闻名的东非大裂谷就位于这里。除了沙漠,非洲也有枝繁叶茂的森林和广袤无际的大草原。非洲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沿海岛屿不多而且面积较小。非洲是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达750m,沿海地带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在非洲的西北沿海,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则位于东部,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非洲基本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全境年降水量较少。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这一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一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是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降雨量非常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为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则是热带草原气候。多样的气候塑造非洲千姿百态的旅游景点,那里乔木遮天蔽日,藤萝攀缘交织,万里海滨椰风轻拂,风帆点点,一座座古城旧堡里阳光明媚,热带植被千奇百怪,水底动物各竞神姿。(2)非洲社会经济概况

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陆。各国的经济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控制。许多国家独立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采取了有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上,正在改变过去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单一经济”状态。全洲农业人口约占全洲总人口的2/3,许多经济作物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咖啡、花生各占世界总产量25%左右,可可、丁香、棕榈油、棕榈仁的产量分别占50-80%,还有棉花、剑麻等。工业大部分为农畜产品加工。重工业较发达的有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等。但是非洲目前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它的工业基础薄弱,管理和科技水平都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也不发达。在非洲现有的56个国家和地区中,由于人口、文化、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都不相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也有差别,从而导致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非常悬殊,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部分非洲国家发展非常快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已经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利比亚、南非和博茨瓦纳等;但刚果、利比里亚等国的收入却在贫困线以下,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标准——“1天1美元”,这是1990年世界银行所制定的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标准。由此看来,非洲大部分国家仍然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虽然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但进入21世纪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还是去的较好的成绩。在当代世界新形势下,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新气象,非洲各国的政府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了经济建设、民族振兴的轨道。对于工农业相对落后的非洲来说,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一条发展经济的捷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非洲特色旅游资源的概况(1)自然风景资源多种多样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构成的天然景观。非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在东非高原,当落日黄昏笼罩四野的时候,以“非洲五大兽”为主的热带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追逐奔腾,位于远方的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耀眼的金晖仿佛来自天国。在内陆非洲,干旱无雨,骄阳似火,辽阔无垠的稀树大草原与萨赫勒地带的灌木狂野及无边无际的半荒漠大戈壁,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而依次过渡,一直伸到炙热干旱的撒哈拉大沙漠与克拉哈里大沙漠深处。非洲的羚羊、斑马、长颈鹿、河马、黑白犀牛、虎、狮子等哺乳动物和猩猩等灵长类动物,400多种的鸟类和海龟等特有海洋动物,都极富有观赏和科研价值。众多的珍禽异兽事非洲有“动物世界”之美誉,是世界上天然动物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天然动物园有70多处。其中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中巨象成群、猛狮出没;赞比亚卡福埃国家公园则以丰富的鸟类和稀有红毛羚羊引人入胜;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集聚为特点,天然动物园观光的奇特性、惊险性和趣味性,对喜欢冒险、猎奇和寻求刺激的欧美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非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璀璨的古代文化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众多名胜古迹。东非地区的古人类遗址,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的庞贝柱、底比斯古城遗址及其神庙、地上陵寝,突尼斯的迦太基遗迹,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岩洞教堂,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南非的旺徳韦克山洞,以及塞内加尔、肯尼亚等国的奴隶堡,大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天然遗产名录而加以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其中尤以金字塔和奴隶堡更加著名。

埃及金字塔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已发现的80余座金字塔中,以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500年)第二个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虽经几千年风雨侵蚀,仍然巍峨壮观,而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造型奇特、风韵神秘,令游人赞叹不绝。

奴隶堡是与当年欧洲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时用来关押被捕捉、诱骗来的黑人的据点。在残存的奴隶堡中,以塞内加尔戈雷岛上的奴隶堡保存最为完美。这是一座坚固的木石结构建筑物,现在已成为塞内加尔历史博物馆,过去关押奴隶的囚室、炮台和一门门锈迹斑斑的大炮,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而加以重点保护。(3)独特的风土民情

非洲人口众多,民族部落构成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各民族受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贝宁维冈的水上村庄等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马赛族等的奇特服饰,形形色色的婚姻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宗教节日庆典,古老的酋长制遗风,高昂激越的音乐,粗狂刚健的舞蹈,扣人心弦的体育竞技,制作精巧的手工艺品等,都吸引着异国他乡的游人。

4、非洲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1)非洲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非洲大陆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旅游资源,有着种类丰富、内容多彩、强烈的热带风情、观赏游览价值高、知名度大、开发潜力无限等特点。目前非洲已经在利用它所具有的奇特自然旅游资源——热带雨林、大草原、沙漠等,积极开展科考旅游、生态旅游、探险体验旅游等多样化的现代旅游活动。例如利用撒哈拉大沙漠粗犷而原始的自然景致,大力开展沙漠体验旅游,极大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等主要客源市场探险旅游一族;利用东非大裂谷景致带,开发建设以裂谷、雪峰、火山、高原为主要内容,湖光山色冰火俩重的自然风光旅游黄金线,吸引了大批以科考、观赏旅游为主的游客;利用非洲世界顶级的热带植物资源,开辟成立了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天然狩猎区、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园等,吸引了大量的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多种类型游客。非洲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逐渐进入成熟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提高拓展它的内涵。非洲旅游业的知名度在日益扩大,目前在世界各地,只要一提起非洲,除了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在世界七大奇迹中同时占有俩个奇迹的神秘古国埃及、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南非、堪称天然野生动物园的肯尼亚、享有“非洲夏威夷”之称的塞舌尔、风光旎旖的迷人岛国毛里求斯等之外,人们还会对尼罗河、撒哈拉大沙漠、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维多利亚瀑布、马拉维湖及各国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保护区等充满无限憧憬。(2)非洲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是非洲旅游资源的优势。然而论及单个旅游资源和景点,品位不高,规模小,风度不够等突出问题使非洲旅游资源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很可能进入瓶颈时期。目前,除了埃及金字塔、非洲大草原、东非大裂谷等这些世界著名的旅游精品项目外,没有其他独一无二的人文等方面的旅游产品,因此,如何提高品位、丰富内涵、突出特色、优化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和空间布局,扫除阻拦非洲成为旅游强国的障碍,提升非洲特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5、非洲特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以来非洲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由于近年来非洲政局动荡不安、内战不断、自然灾害严重、经济陷入困境等原因,非洲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1)近几年以来非洲旅游业发展缓慢,部分国家甚至出现衰退现象。

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洲大陆也在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激烈的体制转换过程让非洲的政治局面陷入动荡之中,这给经济、社会都带来影响,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因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动荡不安的环境,使非洲旅游业严重受损。例如,1990年的海湾战争给埃及、突尼斯等国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使其收入大幅度下降,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内战、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原因,造成旅游业大滑坡。例如赞比亚,1982年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收入4700万美元,而到1987年则降为12万人次,收入只有560万美元左右,而且从1987年之后就一直没有复苏。(2)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除了北非的一部分国家之外,大多数非洲国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都是十分有限的,这与非洲国家目前经济困难是密切相关的。投入的不足导致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缺乏或者不配套,例如交通线路、运输工具不足和落后,旅游饭店不足或档次太低,导致旅游区的进出很不方便,生活方面的不舒适致使旅游者望而却步。除此之外,非洲旅游业还缺乏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也导致游客数量下降,旅游收入降低。总之,发展非洲旅游业的投资软硬环境都不理想,亟待改善。

(3)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非洲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研价值都是一流的,但是不少国家却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重大意义,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导致许多世界知名旅游景点仍处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由于没有优惠的投资政策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来进行开发,使许多投资者徘徊观望,这不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4)非洲各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北部非洲旅游业发展较快,而南部非洲除南非之外,其它国家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根据调查,去非洲旅游的游客一般都会选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北部,而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的南部非洲则相对比较冷门,很多南部非洲国家甚至到如今依然游客罕至。

6、全球背景下发展非洲特色旅游业的举措

(1)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打造非洲旅游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或者企业,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共同扶持旅游业。非洲地广景美,具有非常好的旅游系原,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开发到最佳水平,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就会对非洲的经济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非洲诸国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巨大贡献作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本国的旅游业。

(2)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

目前非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单纯的依靠本国的力量,不仅资金有限,而且人员缺乏。这就需要国家推行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例如外国企业来本国投资开发旅游资源低税或者几年内免税,这样就可以调动外商的积极性,来非洲投资办企业,不仅可以发展旅游业,还可以解决非洲的就业问题,促进国际间交流。(3)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

虽然非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可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还是鲜为人知。必须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电影、报纸、图片、书籍、网络、旅行手册等,广泛向世界宣传非洲各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尽可能扩大影响,招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风光独特的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乐于购买的纪念品,这也是旅游收入的一大组成部分。非洲各民族人民生产、成活方式各异,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其手工艺品如象牙雕刻、木雕、石雕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一向为外来游客所喜爱,应该大力开发。同时应在工艺水平、造型艺术、质量色彩等方面大胆创新、精益求精,主要应突出非洲特色,以满足游客的要求,扩大销售额,获取更多的外汇,这样即可为投资商带来利润,也可为振兴非洲民族经济做出贡献。

(4)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非洲国家众多,景点不胜枚举。一个国家的旅游吸引力再强再好,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发展模式,推行统一的货币,使用统一的语言,旅游签证全洲通行。饭店、餐厅全洲连锁,形成大非洲旅游集团,国与国联合,集中力量发展旅游业,再加上非洲自身区别于其他洲的独特的旅游资源,那么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将势不可挡。当然,由于非洲国家太多,政治经济条件复杂,这个计划的推行是庞大而且艰巨的。但是可以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个洲或许困难,也可以试着地区联合。如北部非洲旅游区,以埃及、摩洛哥等旅游发达国家作为主导,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开发旅游业,增加旅游综合吸引力,分区分片,再逐步推广至全洲。结语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与农村学校无关。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1]。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因此,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积极、稳步的推进,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认为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主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校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从范围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资设施、场所、人文资源以及各种文娱活动,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和设施;学校的教师、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规、校容校貌等人文资源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

家庭资源包括学生家里提供的报刊、电视、图书、学习用具等以及学生家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支持配合,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达成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家庭资源与学校共享。

社会课程资源极其广泛,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村落、党群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如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泛的网上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等。

(二)从形态划分,包括物力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和精神资源

物力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家庭环境设施、地理环境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亲属以及社区相关机构中的人员等;精神资源包括书本知识、个人经验、历史文化传统、校风班风、学习风气、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区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从作用、价值和功能划分,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材料,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不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课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如与课程运行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等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划分方式,比如从价值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三、挖掘地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孕育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江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特别是楚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由于其重要、独特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代,荆州更是魏、蜀、吴三家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部三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荆州之争的历史。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基本上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三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群英荟萃的众多文臣武将,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竞相亮相,角逐较量,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璀璨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学习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挖掘自然地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挖掘社会生活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综合学习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上,农村学校可能相对来说比城市学校贫乏(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更没有网络资源);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上,农村学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农场田园、民俗风情等,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比不上的,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作为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外,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家兽禽饲养基地、乡镇企业发展、乡村群众文娱活动、民俗活动等,也可以经过加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

(四)挖掘农村人力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而言,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比农村学校要好,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比农村地区要高,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地区,教师既要从事教育教学,又要从事生产实践,这使他们了解当地的生产活动、风俗民情及环境资源,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展开。另外,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生产劳动能手,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活动主题。此外,农村有的民间艺人会剪纸、泥塑、制作家具等,他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的机会,请家长或通过家长推荐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作指导,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空,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天然优势,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的课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它的课程价值的认识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充分关注地域特色,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来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一17.

广西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体育旅游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促进广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

一、广西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腹地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东北门户,地理区位优越。同时,广西又位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处于横贯中国东部、南部、西部的泛珠江三角区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心位置,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唯一有陆地和大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交通方面,广西拥有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及150多条国内外航线,已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如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优越的政策环境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旅游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等,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体育旅游产品。同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每年秋季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加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海洋战略及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广西体育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三)丰富的客源优势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2012年,广西全区接待游客2.11亿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1659.7亿元,同比增长29.9%。国内外客源分布比较集中,境外游客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德国。充足客源的存在为广西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只要积极发展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客源优势,即可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广西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一)自然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南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8%,位居全国第四位。“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地貌形态的形象概括,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广西总面积76%,自然风光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适宜旅游。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特色突出,等级和品位高,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为代表、遍及广西各地的自然山水体育旅游资源;南临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有以“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为代表的环北部湾沿岸滨海风光和休闲度假胜地体育旅游资源;有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中越边境高山漂流群等探险性体育旅游资源。

(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约70万年前,现今广西区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分属桂林郡和象郡。广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发历史较早,其中不少地方在汉、唐时期就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桂林靖江王城、靖江王陵、甑皮岩,柳州白莲洞、都乐岩,崇左石林、宁明花山崖壁画、桂平西山、兴安灵渠、昭平黄姚古镇、凭祥友谊关、桂平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梧州骑楼城、容县真武阁、陆川谢鲁山庄、北海海上古丝绸之路、胡志明足迹之旅、邓小平足迹之旅等,都是广西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的精萃。

(三)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广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水、回、彝、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区。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是广大体育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据有关资料统计,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8项,其中以壮族最多,达194项;其次是瑶族,有87项。如壮族打扁担、打榔、唱春牛、舞狮、舞龙、群龙争珠、打铜鼓、射弩、赛龙舟、蚂拐节、枪击滚石、爬芭蕉树、背篓球等;瑶族打猴鼓、打泥脚、打箕圈、瑶拳、盘瑶拳、跳围塘、拉排带等;苗族打泥脚、打草球、跳芦笙、赛马、苗拳等;侗族踩石轮、骑木马;仫佬族群龙抢珠;京族拉吊、抓活鸭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和独特魅力,依托这些项目开展体育旅游,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领悟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

三、广西体育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休闲观光体育旅游的开发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是广西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广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提高休闲观光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如利用漓江、柳江、西江、兴安灵渠、红水河、阳朔遇龙河的精华段开展沿岸徒步、竹筏漂流、划船、垂钓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利用“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百里柳江”开展自行车、高尔夫、定向越野、农家乐烧烤等项目;利用龙胜龙脊梯田、资源资江-八角寨、程阳风雨桥等开展民族民俗风情考察、体验体育旅游;重点建设和完善桂林山水、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新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通灵-古龙山生态峡谷群、南宁环大明山、贺州姑婆山、昭平桂江、柳州大龙潭-都乐岩、百里柳江、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武宣百崖大峡谷、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容县天堂山、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金秀莲花山和圣堂山、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钦州八寨沟、龙州弄岗等旅游景区的休闲观光体育旅游开发。

(二)康体养生体育旅游的开发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将体育与旅游紧密结合,既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秀景美色,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观;又可以置身于大自然中,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强身健体,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依托广西良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体育旅游,建设一批滨海型、山水型、森林型等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以巴马为重点,以长寿养生为主题打造盘阳河流域长寿养生带;以大明山、姑婆山、十万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天堂山、大瑶山等山体为依托发展生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发展滨海长寿养生、康体运动旅游产品;依托传统的中医文化、壮医和瑶药文化,发展医疗保健、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以桂东南休闲养生温泉带、贺州温泉群、龙胜温泉、象州温泉、嘉和城温泉谷、九曲湾温泉为基地,发展温泉疗养、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产品。

(三)滨海度假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沿海地区南濒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1020公里,岛屿近100座,岛屿岸线461公里,形成了丰富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既有优美的亚热带、热带滨海风光,又有浓郁的海洋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拥有许多优质的水体和沙滩,其中最具有开发价值或潜在价值的沙滩有北海银滩、东兴金滩、天堂滩-蝴蝶岛沙滩、大平坡沙滩,三娘湾沙滩、涠洲岛南湾沙滩。利用这些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可以开发高质量的海水浴场和各种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如潜水、垂钓、帆船、帆板、冲浪、伞降、划板、游艇、摩托艇、沙滩球类项目。北部湾海域内岛屿众多,主要岛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优越,部分岛屿特色鲜明,如涠洲岛旅游区、防城港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还可以开展海岛生存、海底探秘、水上素质拓展训练等体育旅游项目。最终形成以北海涠洲岛-斜阳岛旅游区、钦州三娘湾海滨生态度假区为重点,进一步带动北部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保护中心、海洋湿地公园等区域滨海度假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户外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发

桂北和桂西都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发育良好的岩溶峰林地貌,再加上大量的原始森林、峰峦幽谷、溪泉瀑布以及多样的溶洞和天坑,给探险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绝佳的活动场所。如阳朔因其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奇峰耸立,怪石嶙峋,成为“户外运动的天堂”和“攀岩胜地”,聚集了大量国内外专业攀岩运动员和爱好者。目前阳朔攀岩线路已超过600条,成为我国最好的户外攀岩场所之一。

广西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溶洞约有10万个。择其优者开展洞穴探秘和岩洞科考,在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让人美不胜收。比较著名的有桂林芦笛岩、柳州都乐岩,武鸣伊岭岩、北流勾漏洞、玉林龙泉洞、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等。百色乐业县拥有以大石围天坑群为代表的28个天坑,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可以开展天坑探秘、洞穴探险以及地质科考等项目。广西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已经开发的探险体育旅游有资江探险、龙谷峡探险、百色原始森林探险等,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溪谷峡流较多。

依托南宁大明山、防城港十万大山、桂林猫儿山、贺州姑婆山、玉林大容山、六万大山、容县天堂山、金秀大瑶山、河池九万大山、岑溪天龙顶、融水元宝山、百色岑王老山、贵港天平山浦北五皇山等森林公园,发展登山、探险、漂流等森林探险体育旅游产品。保护好生态环境,控制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适度建设背包露营地。整合以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大峡谷群、龙州弄岗自然保护区、崇左石林、那坡玄武岩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资源,推出中越边关探秘游。

(五)节庆赛事体育旅游的开发

广西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节庆和赛事丰富多彩,如“桂林阳朔攀岩节”、“河池罗城攀岩节”、“五排河国际大众漂流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均在国内外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立足北海国际沙滩旅游文化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崇左国际边关旅游节、三月三歌节、盘王节、斗马节、河灯节、红衣节、抢花炮、斗鸟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芦笙节以及京族哈节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庆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积极开展野外拓展、水上竞技、汽车拉力、滑翔跳伞、溪河漂流、山地越野、高尔夫等体育旅游活动。借助和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柳州水上极速运动、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越国际龙舟赛、中越跨境自行车友谊赛、桂林国际帐篷节等特色品牌体育旅游产品。

四、结语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5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开发研究》

内容提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灵魂。论文认为新疆旅游资源在开发价值、开发潜质、开发前景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其特点和个性决定新疆旅游属于典型的民族旅游,并且影响新疆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定位。

关键词:新疆;民族旅游资源;

每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资源特色,必须寻找自己的亮点,创立自己的品牌,适合自己的路[1]。新疆旅游也是如此,把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成现实的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业,才能够使之成为特色区域经济。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过于关注开发对策、模式等具体问题,而忽视了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和由此导致的系列关键问题。因此,重新分析新疆旅游资源特色,并且进行特殊和正确的旅游定位,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拙作试做讨论, 1.1.1 个性鲜明,1.1.1 文化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依托,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世界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的时代[2],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成为各地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3]。新疆旅游资源质都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为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其特色主要是:(1)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新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浑厚的文化积淀,其中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叉;(2)年代久远古老。新疆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文化算起,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保留了大量的古城、驿站、古道、寺庙、碑牌、古墓、洞窟、岩画,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3)演化层次分明。新疆文化发展阶段依次是:史前时期的文化积淀;汉唐时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汇聚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文化的铁勒化;隋唐时期新疆民族文化的突厥化;辽宋金时期新疆民族文化的回鹘化;元明清时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定型;近现代时期新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4];(4)“异域”情调浓烈。民族史上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纵横驰骋、迁移、创造和构筑了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化形成了独具异彩的浓郁西域风情。新疆今天大多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浓郁的西域风情,是古代西域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受民族流的影响,古西域曾是羌人、塞人、吐火罗、匈奴、月氏乌孙、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蒙古等众多古民族活动和交融的大舞台。目前居住着47个民族、13个主体民族。各族人民饮食习俗、宗教信仰、民族体育、歌舞艺术多彩多姿,使得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5)区域差异性强。一方面,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

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各种文明不断涌入西域,在此搏击交融、荟萃交流、聚集沉淀。得天独厚的开放型环境,使西域文明在交融中博采众长,逐步形成雄浑博大、灿烂辉煌的新疆文化。截然不同于东北松辽平原采集、渔猎、农业兼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西北黄河上游以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青藏高原以具有本土特色的藏传佛教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同于东南、西南丘陵红土地带以宗法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一方面内部差异性大,天山以北是草原畜牧经济孕育的游牧射猎文化,天山以南是由绿洲农业经济产生的城邦农业文化,边界地区是由丝

1.1.2 自然特色。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具有鲜明内陆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事象[5]。主要表现是:(1)自然环境方面:新疆在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大陆干旱区特征,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降水和气温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例如,年均温北疆约-4℃~9℃,南疆为7℃~14℃.冬寒夏热,1月气温北疆约-20℃~15℃,南疆约-10℃~5℃,7月均在22℃~26℃;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数千百万年以来,风化作用强烈,地面沟壑纵横,裸露石层奇形怪状,山地波状起伏,松散砾石五颜六色;四季多风,每遇大风,黄沙遮天,激荡回旋,如同鬼哭狼嚎,形成“魔鬼城”等景观;(2)动植物方面;以旱生群落为主,植被占优势的是草地,森林覆盖率只有1.68%。著名的动物品种有大肥羊、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驴、四爪陆龟、河狸、雪豹、白额鹤、黑鹳、白肩雕、大鹅等。重要植物有布麻、橡胶草、阿魏、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胡杨林等[6];(3)地理区位方面: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相邻国家最多,国境线最长,批准开放陆路口岸最多,对外开放山峰最多,1.2 组合好,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点是能够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和开发后能产生效益。那就是说只有能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才是旅游资源[7]。新疆不但地理类资源、文物类资源和文化类资源类别众多,而且空间和类别组合均好,便于转化为产品,1.2.1 类别组合好。

主要是:(1)类别多。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在中国现有的68种旅游资源类型中,新疆有56种,且多为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素有“世界民族博物馆”、“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但是我国现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资源,全部是围绕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来分类认定与评价的,而对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进行具体分类与评价[8]。实际上,新疆的旅游视觉环境(原生态的底质与景观的协调度)、自然环境(负阳离子的多少、天空的洁净度、气候的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透明度、气色味道;植被覆盖率;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人文环境(城市特色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节庆)、社会环境(好客度、安全)等是一种“差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样一来,其丰富度大大提高;(2)总体融合好。新疆多样性资源在类别上互相融合。冰峰与火洲共存,沙海与绿洲为邻,高山与湖泊做伴,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避免了自然景观或者民族风俗单调和同质的缺陷;(3)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组合均好。如民俗旅游资源就有自然组合,唱歌、跳舞、服饰、饮食、宗教等可以在同时、同地得到展示,有利于游客观看欣赏,也降低了开发成本;(4)各区域类别组合好。只有克州和塔城地区的旅游资源组合指数由于自然等条件情况特

殊,组合指数在25以上,资源组合很不协调;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州旅游资源组合指数在20以下,各项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较好,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乌鲁木齐、博尔塔拉州、和田地区的资源组合指数接近25,各项资源的组合状况稍不协调[9]。

1.2.2 空间组合好。

新疆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是:(1)从类别上看,综合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疆和东疆,以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最为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地州,以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最为突出。便于进行重点开发和确定开发方向。(2)从丰度看,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从质量看,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南北疆各地州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北疆旅游资源的总体质量优于南疆[10],有利于 “增长极” 的形

1.3 潜力大,1.3.1 具有互补优势。

主要表现是:(1)与东部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新疆的许多景和风情都是东部不具备的。而现代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往往会追求大漠草原、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荒山野林等所谓非现代性、原始性和落后性的旅游产品,这在理论上就可以使得新疆民族地区天然具有优势使得东部与新疆具有市场和资源的双重互补性,符合市场和游客观赏需求;(2)民族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相比较具有互补优势。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农业资源是新疆发展的优势资源,新疆经济主要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以采掘和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型的发展思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原因:一是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以再生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资源储藏量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会凸现;二是在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上,新疆基本处于最初级的上游,对下游产业依赖度高,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下,加上新疆非常有限的运输条件,一旦下游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定会波及上游产业,最后势必造成人去矿空,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眺望未来, “唯自然资源拉动型” 不是未来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选项,因此,民族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1.3.2 符合市场需求。

生态旅游、特种旅游、沙漠旅游以及其他旅游将成为下个世纪的旅游新时尚。新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资源特质与未来旅游需求具有较高的吻合性。主要表现是:(1)符合生态旅游需求。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与人口快速膨胀,人类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意识渐渐觉醒,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也愈加强烈,绿色思潮兴起;生态旅游作为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第一步,以观赏山林野趣、领略自然风光、充分享受自然美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新疆奇异的自然风光和农家乐趣,适合游客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精神放松、消除疲劳、增强体魄、克服机体功能衰退,维系自身身体健康。(2)

符合探险旅游需求。探险能够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自我实现、寻找新奇、精神宣泄、回归自然、感受死亡的需求,是国际旅游市场的新宠。而新疆沙漠广大,戈壁纵横,是中外探险家向往之地。(3)符合文化旅游需求。随着消费者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求知欲望尤为强烈,近年来,世界各地作文化旅游的人不断增多,而且各阶层的人都加入到文化旅游的行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风景。而新疆并且几乎每一处特种旅游资源都透露着丝丝缕缕的人文气息与文化韵味,形成了多个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区,赋予新疆民族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符合商务旅游需求。地区经济的一体化,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使商务旅游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11]。新疆与八个国家接壤。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边境线总长5400公里, 2.2.1

旅游性质的定位决定旅游的开发方向,而资源性质又决定旅游性质。因此,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分析旅游性质是新疆旅游开发的关键和起点。但是,学术界

几乎鲜人进行专门分析,觉得和开发部门也无暇顾及,导致新疆民族旅游形象失当,产品定位不当,决策失误,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本论文结合此前资源特色分析,认为新疆旅游应该定位为民族旅游。理由是:

2.1.1 新疆旅游资源属于民族旅游资源。新疆旅游资源以文化为主要内涵。自然环境往往对人类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会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新疆干旱区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塑造、孕育了新疆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社会,也最终构成了三大类旅游资源:以大山系、干旱区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文物古迹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新疆各民族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旅游资源。表面看,新疆的旅游资源是合三为一的复合体,但是其实质和精华是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只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衬托。游客的动机是为了“猎奇”。不单单是为了观赏自然、领略山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疆的世居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获得对新疆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下古代文化遗产和当代活化社会文化形态的认知和了解[12]

2.1.2 新疆旅游引发的是民族文化变迁。民族旅游不仅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旅游活动,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族群(ethnic group)关系。新疆由于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经济的后发性、速效性,选择以旅游作为实现现代化诉求的途径属于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外来游客属于强势文化的代表和携带者,新疆各民族(包括新疆的汉族)则是相对弱势文化群体,以特色资源为媒介而形成的新疆族旅,自然在本质体现为一种族际的交流或跨文化的观察与体验,结果也必定是异文化对撞、交流、冲突,导致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发生量变、质变[13]。因此,新疆旅游的定位应该是民族旅游,2.2

新疆地脉、文脉与差异化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的内涵集中起来可以把握与提炼为以下几组关键元素:奇玄浩瀚的大漠风光;雄浑辽阔的草原景观;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风云际会的边疆战争;绿洲孕育的农业文明;神秘诱人的西域历史;多民族认同的穆斯林文化;浓郁纯厚的民族风情;神秘异常的遗址古国;旖旎秀丽的边塞山川;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位;日新月异的时代建设。因此,新疆民族旅游形象要突出“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4],总体定位可以是:“千载西域边陲风,“千载西域边陲风”:以往人们只要说起新疆,就马上联想到古代西域,西域可以为新疆所用,惟新疆独尊。西域文化把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与宁夏回族风俗旅游与西夏文化、西藏、青海的藏文化旅游等区别开来,能够开发成为新疆具有垄断性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且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于海内外旅游者来说都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可以采用领先定位的方式,主打“西域”品牌,“活力亚心人文情”:游客对于新疆的本地感知形象比较传统,分散在历史悠久的一系列代表事物与景观上,局限于神秘、雄浑、广袤、奇特、迷人、荒凉、好奇,不利于形成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要想找到发展的突破点,必须找准自身的特色,建立新形象。实际上,新疆是西亚中亚的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发展变化巨大。“活力”能够表现出新疆新气象、新发展和新变化,改变在人们心目中旧有的负面印象,与传统的影响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产出一种强烈的语言冲击感,给人以感染力、鼓舞力、号召力,吸引外国以及外地旅游者注意。“亚心”可以从地理位置上改变了西域遥远的印象;“人文情”与前面的“边陲风”对照,前者说古,后者论今,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激情,同时又有亲和性,可以迎合与满足都市游客

2.3

根据资源特色,应该制订完整的文化坐标系,完善与深化新疆民族旅游产品谱系结构,在主导产品的主题下,通过增加品种构造“产品群”,加强产品开发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多元化,开发应该重点拓展自然风光观光系列(水域景观、地文景观、气候生物景观)、文化遗址景观系列(历史纪念地、碑碣、石刻、古代水体建筑工程、古塔、石窟、佛洞、革命纪念地、陵园、纪念碑、清真寺、千佛洞、岩画)、历史名人文化系列(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军事名人、宗教名人、古代使者、外交家、艺术家、探险家等)、民俗风情系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活动、民族生态农业)、娱乐休闲系列(夜间演出、歌舞表演、卡拉OK、电动游戏)、度假旅游系列(周末度假、野营度假、避暑度假、森林度假、节庆度假、夏令营、新婚度假、会议商务度假、康复养生度假等)、都市旅游系列(商务会议、贸易洽谈、庆典活动)、康体系列(桑拿、游泳、网球、保龄球、医疗保健、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生态医疗、生态健身、生态减肥、生态美容、森林疗养、野味食疗等)、特种旅游系列(修学考察、野外探险、野外生存训练)、民族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实用品、文化旅游商品)

2.4

针对新疆资源分布、特点,可以构建新疆民族旅游板块空间模式,划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个民族旅游圈,东疆民族旅游圈包括哈密、吐鲁番旅游区,南疆民族旅游圈包括塔西南(克孜勒苏旅游区、喀什、和田)和塔东北旅游区(巴音郭楞、阿克苏),北疆民族旅游圈包括乌鲁木齐大都市旅游区(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和边界旅游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其中北疆以乌鲁木齐为龙头,开发以亚心风景名胜区和包括自然景观与文化遗址的八大胜景;昌吉应完善建设天池风景区;吐鲁番应重点综合开发“绿色长廊”葡萄城建设,完善古城文化遗址旅游风景区,特别是要对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重新进行地包装,推出精品景点,使之成为国际旅游新亮点;伊犁、塔城、博州地区应重点发展边境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特别要突出塞外江南风光游;阿勒泰应重点开发以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草原旅游、度假旅游和河湖漂流旅游。东疆开发哈密地区以东天山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特色的旅游;南疆重点开发民族风俗和自然风光,如喀什河漂流、自驾车环疆游、自驾车罗布泊探险、徒步塔里木河胡杨带科考游、徒步“和田寻玉”游等[15]

3.3.1

3.1.1 国际客源市场定位。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海外客源市场大体可分为传统观光型客源市场和边境旅游购物型客源市场两种类型。根据近年所做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显示,传统观光客源市场占到市场总额的61%,边贸型客源市场占到39%。传统观光客源市场呈稳步发展趋势,主要由日本、西欧、北美、亚洲其他国家(除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客源市场构成,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乌鲁木齐、吐鲁番、天池、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地;边贸型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伊犁阿勒泰、喀什等地区和塔城地区的边境口岸(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吉木乃、塔克什肯等口岸)以及乌鲁木齐市、喀什市等。经历了急剧发展膨胀而又迅速

3.1.2 国内市场结构分析。

新疆国内游客区内游客多于区外游客,以区内市场为主,其比例在70%以上。在全部被调查者中,区内游客占70、91%,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占29、9%。其中,最多的是来自江苏、陕西、甘肃、广东、浙江、四川、北京等;区外市场以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广东几省市为主,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是次要市场,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16]

3.2

开发利用新疆特色旅游资源,必需瞄准目标客源市场。首先是发展区内旅游,倡导新疆人游新疆,新疆人宣传新疆;其次是发展周边购物旅游市场,发展边界贸易,重点开拓中亚、西亚市场;再次是发展入疆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开发以长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唐等为重点的旅游客源地;最后应注重开发独联体、日本、西欧市场,兼顾美澳、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17]

参考文献: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游戏资源 开发利用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有吸引力的事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曾经提出过“教学游戏化”的观点,他认为教学的游戏化可以使读书、生活变得更加趣味盎然,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进步的更加迅速。在幼儿园中开发和利用特色游戏资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在我国,游戏教学在幼儿园中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教师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游戏活动,以游戏的激趣功能为中心,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锻炼功能,充分利用游戏资源,进而实现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联系生活,探寻生活游戏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游戏几乎是幼儿童年的全部。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生活,将生活与游戏有机结合,以此充分发挥游戏帮助幼儿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学习文化道德的作用与价值。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生活引入课堂,从生活中获取灵感,汲取一些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游戏,以求幼儿能从这个有生活息息相关的游戏中感受到童年的乐趣,进而拉近幼儿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过家家、老鹰捉小鸡、踩影子之类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不需要任何材料资源,而且简单有趣。如踩影子的游戏,就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教师只需要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让他们互相踩对方的影子。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幼儿们能很容易体验到踩影子的快乐所在,同时提高协调及运动能力。模仿是幼儿的一大天性,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都喜欢模仿一些成年人的行为或是活动。为此,教师就可以将幼儿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开展一些像是过家家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幼儿在扮演妈妈、爸爸等角色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交流,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交流互动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游戏的生活化有利于幼儿认识生活、体验情感的表达、实现自我的提升。

二、基于环保,设计绿色游戏

环保这一理念,已经在“社会不断进步、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下深入人心,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世界充满绿色,环保行为已经变得刻不容缓,环境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幼儿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保教育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了一种必然。为了更好地在幼儿教学中开展环保课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绿色游戏”,将环境、生态等优秀理念融入游戏中。对我们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水的重要性和掌握如何节约用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在扮演小水滴的过程中体验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开展以“如何节约用水”的问题竞赛活动,看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如为了教会幼儿保护花草树木,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园中的一些绿色生态设施利用起来,组织幼儿进行“绿色”参观,使幼儿在参观过程中感受生态之美。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些细心的幼儿发现有虫子在伤害这些花草树木,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点,带领幼儿们开展捕捉害虫的小游戏,在游戏结束以后,幼儿在初步了解到哪些昆虫是害虫,哪些昆虫是益虫的同时,还能切实地感悟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要保护花草树木。环保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获取了如何进行环保的方法与途径。

三、心系乡土,挖掘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凭借其特有的魅力与特性,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形成、促进了幼儿智力及身心的发展、满足了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民间游戏所展现的内容大多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劳作与生活的写照,其集乡土、民俗、幽默于一体,能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陶冶情操,是幼儿有针对性、下意识模仿与想象反映生活现实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就民间游戏而言,它主要是由民间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游戏中的角色分配、材料应用等,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组织和控制的,正是这样,民间游戏充分体现出了幼儿的主动性,适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民间游戏的种种特点,有机选择和创编,积极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以此拓宽幼儿特色游戏课程的内涵。例如“摸瞎子”这一民间游戏,教师就可以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其进行创新,设计成新的游戏,即“池塘捉鱼”的游戏。让全体幼儿完成一个圈,当做“池塘”,然后选出一个幼儿,将其眼睛蒙住,再选一些幼儿到“池塘”里扮演“鱼”,幼儿们或是唱歌,或是拍手,以此营造游戏氛围,当蒙住眼睛的幼儿捉住“鱼”,游戏就结束了。这样的游戏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能锻炼幼儿的听力和运动能力。像是翻绳、拉大锯等民间游戏,都是幼儿游戏课程可以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

总而言之,幼儿特色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更涉及了我国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与创新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学的发展,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和教师就要积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游戏资源,以生为本,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实现学习与娱乐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范晓丽.浅析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亚太教育,2016.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7

四会市地处珠三角的前沿, 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 只要因地制宜地开发美术资源, 把它变成校本课程就一定能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从而实现新课改目标。

一 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

我校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电子阅览室平台, 各班级建设了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 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 扩展学习资源, 开阔视野。在学校的网络教室中, 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络中的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 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 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 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在教学《意象艺术》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欣赏凡·高的油画作品《夜间咖啡馆》, 然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咖啡馆实景照片和《夜间咖啡馆》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艺术。最后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片和文字解释制作成课件, 在班上进行演示, 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最后再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络空间, 随时供学生参考, 这样就形成了美术资源。

二 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

我校是广东省绿色学校, 校园环境非常好, 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 绿意盎然。特别是几棵硕大的木棉树, 花开时节显得特别耀眼。木棉树最大的特点是先开花后长叶, 这有别于其他树木, 其生态特点就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每年四月是木棉花开季节, 我校初中老师在上初二第一学期国画课《木棉花》时, 就会领学生到校园里仔细观察木棉树的不同形状, 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木棉花色彩的变化, 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木棉的印象, 观察后, 老师再出示木棉花的国画作品, 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 (老师课前在木棉树下捡了几朵木棉花) 两者的区别。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获取了对木棉花的充分认知后, 接下来让他们临摹绘画, 这样, 许多学生的绘画形态逼真, 生动可感。

三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求美术教师能灵活多样地掌握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在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 从而获取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其实, 任何学校的周边区域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保守, 学生活动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 因此本来很好的美术资源因不被重视和利用常常浪费掉了。在教学中, 有时当我们把身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发掘出来, 并通过我们重新整理和艺术创造成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给领导、学生看时, 他们会感到非常惊奇、惊讶和惊喜。可见, 以家乡周边的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既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 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会市威整镇有个奇石河风景区, 周边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奇石。由于学校就在奇石河附近, 为了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资源, 老师常带领学生到奇石河采集造型优美的石头。回来后, 老师利用石头给学生讲述石头设计的基本方法, 指导学生制作彩绘石头, 把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变成美丽的艺术作品。每年我们都把学生的彩绘石头作品摆在校道两旁供全校师生玩赏, 使这些“神奇的石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现在学校美术科组已把彩绘石头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

四 合理利用校外地方经济产品资源

《新课标》指出,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发挥校外社会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 不断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对于农村学校来说, 由于它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经济产品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根据这一特点, 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我市是“中国玉器之乡”“他山之石, 四会成器”。四会所生产的翡翠玉器产品种类齐全, 款式多样, 品质上乘。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 培育了一大批玉雕工艺师, 生产出的玉器产品构思巧妙, 工艺精细, 有许多产品被评为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 评选出的珠宝玉器类金奖、优秀奖作品中, 四会占了大部分。我市有几所中小学在玉器街的附近,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加工制作玉器的家庭作坊和商铺。很多学生在放学途中都可以看到玉器的加工和摆件。根据这种有利条件, 我市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有关玉器工艺品的制作和鉴赏等课程。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一课时, 老师可直接带学生到学校旁的玉器加工厂, 实地观看玉器师傅制作玉器的工艺流程, 老师可结合玉器实例,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特点, 以及欣赏玉器工艺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深入地掌握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五 有效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标倡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四会有一个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的古镇——邓村, 其中以白龙村委会扶利村最为集中和最具规模。走进邓村, 溪畔、河边、山上、村旁,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竹林, 一条条小溪常年水流不息。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 为当地发展手工造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开掘地方文化资源,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 这样既使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的工艺过程, 又让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邓村古法造出的会纸, 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 还可作为制作面具、道具和绘画、书法之用。2004年, 广东省美术馆著名画家李钢就用会纸创作了名为《2004雅典阿提亚视觉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一组现代国画, 为我国7件参展作品之一。很多学生就利用这种独特环保的会纸制作出许多精美的装饰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每年的艺术节展览, 都能展出许多优秀作品。现在学校根据这种纸的特点开发出了脸谱校本课程。

当然,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复杂繁多, 学校和美术教师要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 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同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利用这些资源,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期充分体现这些课程资源的价值。

摘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地方经济产品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课程。

关键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美术教育, 2005 (1)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8

关键词:民族特色,游戏,幼儿园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和发展。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 它已真正成为了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幼儿园现有的自主游戏中, 一般都是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蓝本, 像娃娃家、商场、理发店等,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人的生活、拓展自己的经验, 使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如何让游戏更具新意, 在不违背游戏理念的基础上, 挖掘出适合本园特色的游戏题材、游戏内容, 让游戏的内涵有新的突破呢?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我们引入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及相关因素, 不断开发与利用, 让民族元素如一缕阳光, 照亮了幼儿游戏发展的前行之路, 让我们感到了新的快乐、希望与收获。

一、缘起———引入民族题材, 拓展游戏新主题

在我们开发与研究最初, 缘起于:

1. 一个家长的故事。

开学初, 幼儿园来了一位回族的孩子。每天, 奶奶来接她时, 总是带着回族特色的头巾, 有时还围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围裙, 特殊的装饰吸引着众多孩子的目光, 同班的孩子会对这位奶奶的到来问这问那:“奶奶, 你的围裙真漂亮, 是你自己做的吗?”“奶奶, 你们是哪里人啊?”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对感兴趣的问题的追问, 让我们有了一丝触动。

2. 一件遥远的礼物。

明明的爸爸到新疆出差了, 带回了很多新疆的土特产, 为了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明明爸爸特意让明明带了一些葡萄干、香梨来到幼儿园, 还让明明穿了一套新疆的民族服装。明明的装扮, 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 孩子纷纷用手摸了起来, 一个个孩子眼中都是羡慕的神情, 而吃着甜甜的葡萄干, 对新疆更是充满了期待。这一幕, 让我们触动之余开始了思索。

3. 一份集体的智慧。

教育应顺乎天性, 注意因材而异, 应在仔细研究儿童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活动, 吸引儿童自觉、自主、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去, 使他们在充满乐趣、情趣和常识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训练新技能, 形成新能力。围绕这一理念, 也源于以上两件小事带给我们的触动, 我们立刻召开了“圆桌会议”, 进行民族游戏探索的想法也浮出水面, 选择哪几个民族, 能让幼儿接纳、喜欢, 又不违背孩子的学习规律。在综合考量下, 我们开发出了“江南水乡”、“歌舞新疆”、“蒙古情怀”、“藏族风情”、“宝岛台湾”、“锦绣傣族”等六大民族游戏区域, 让幼儿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初步的接触,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游戏更能体现孩子的能力与需要。

二、随行———挖掘民族资源, 提升游戏新内涵

关键词一:环境———重创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创造开展游戏活动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进一步提高对游戏活动的认识, 这是开展的必要条件。在游戏环境创设中, 我们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意, 鼓励家长参与, 创设了良好的游戏环境。

1. 整体规划, 游戏长廊从无到有。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设计幼儿园游戏长廊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立刻行动, 而是先进行了周密的整体规划, 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将大一班定位为“江南水乡”、大二班“歌舞新疆”、大三班“藏族风情”、大四班“宝岛台湾”、中一中二班“蒙古情怀”、中四班为“锦绣傣族”, 而此, 一套富有民族的民族游戏长廊, 也应运而生。

2. 合理创设, 游戏氛围风情浓郁。

好的游戏环境, 应该是符合幼儿特点的、最能满足幼儿需要的, 并能引发幼儿发展的, 这是评价游戏环境适宜性的主要标准。在创设游戏大环境的时候, 我们在深入研究各民族特点、风土人情的基础上, 重在本民族特色环境的迁移和利用。如在“江南水乡中”, 蓝印花布、特色招牌的大量应用, 将江南的特有景致都搬到了幼儿园, 让江南风韵尤为突出。而“歌舞新疆”中, 葡萄架、毡包的设置, 体现着浓郁的新疆风情, 再如藏族建筑挂画、哈达、水袖的装饰, 让人一下就感到了民族的特色。“锦绣傣族”中的小竹林、孔雀, 让人感觉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合理利用民族的特色装饰, 布置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游戏环境, 使每个走进游戏长廊的人都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3. 充满特色, 游戏材料丰富多彩。

民族特色游戏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必须保持民族的传统, 对材料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我们将一件件富有特色的游戏材料通过装饰、改造, 运用到我们的游戏中, 丰富了游戏材料, 有效地激发游戏新的活力。在乡土材料的开发过程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丰富的材料来源, 可以更好地为游戏活动服务, 满足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和开展。在江南水乡中, 凤凰水蜜桃、高庄豆腐、梁丰巧克力、拖炉饼、云片糕等材料的投放, 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了江南的特产和风土人情;像新疆游戏中, 各种新疆水果、用鞋架自制的烧烤架栩栩如生;在藏族风情中、美丽的项链、围裙、毡帽等等, 丰富而有特色的材料, 保证了幼儿游戏的开展需要。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保证, 充足的游戏材料, 可以使幼儿游戏开展得更深入, 也更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二:内容———重渗透

游戏来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生活。民族特色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陌生的, 没有经验的, 在开展游戏之前, 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进行了民族风俗的讲解, 让幼儿对民族的特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使游戏能更好地融入幼儿生活。

1.风俗习惯的渗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而且各具特色。如在江南水乡中, 有秀美的风景, 也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应该说, 孩子们从小到大, 对这些习惯也有了一些了解和感受。作为教师, 合理选择这些风俗习惯, 让它们走进我们的游戏, 丰富游戏的主题, 也能体现游戏的一个特色。如在藏族游戏中, 孩子敲门走进毡房, 盘腿坐下, 捧起妈妈送上的青稞酒, 用手指清弹三下, 一饮而尽, 在游戏中, 孩子对藏族的一些习惯有了了解。蒙古游戏中, 孩子手执马头琴, 十分投入地弹奏着, 让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善于表现的民族。幼儿在民族特色游戏中, 通过对特色游戏材料的操作, 了解了其他民族生活的简单习俗。

2.民族节日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节日。作为汉族的小朋友, 我们在几个重要的节日中做文章, 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如在庆祝春节时, 幼儿舞龙灯、剪窗花、做对联, 感受过年的乐趣;元宵节时, 赏灯、做灯、玩灯, 体验快乐;端午节时, 包粽子、挂香包、吃咸鸭蛋、挂艾草, 让幼儿在一系列活动中, 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幼儿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 在体验中有了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三:指导———重细致

游戏指导是幼儿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 教师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 注重游戏过程的指导, 才能将游戏引向深化。

1.观察, 民族特色游戏中的隐性指导。

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成人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通过对游戏的观察, 成人可以获取关于幼儿游戏的丰富信息, 能有效地指导和丰富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通过观察, 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 并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分析, 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一些心理。如在蒙古族游戏中, 亮亮来到烧烤店, 自主进行了烧烤, 随后, 他不是并不马上吃自己烧烤的东西, 而是开始东张西望, 又跑到了另外一张烧烤桌边上, 拿起桌上的调料瓶, 在烧烤好的食物上撒上调料, 随后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原来, 他想让自己烧烤的味道更好。老师在最后的讲评中, 进行了讨论, 让幼儿了解了亮亮的想法与做法。

2.参与, 民族特色游戏中的直接指导。

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通过角色参与到幼儿游戏, 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教师在幼儿旁边, 和幼儿玩相同的材料或游戏情节, 给幼儿提供榜样, 起示范作用, 达到指导的目的, 或者是教师主动参与或接受幼儿邀请参与游戏,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 来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这在民族游戏开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在江南游戏中, 老师看见孩子在娃娃家中无事可做, 就也来到了娃娃家, 并拿起放在娃娃家中的刺绣, 开始刺绣起来, 这时, 孩子看到了, 也拿了绣了起来。教师的参与, 指导了孩子, 且不露痕迹。

3.讨论, 民族特色游戏中的互动指导。

在游戏过程中, 当幼儿发生困难时, 老师也可以和他们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参考意见, 请他们讨论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使游戏顺利开展。这种互动式的指导过程, 体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四:形式———重体验

在民族游戏的探索过程中, 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 增强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积累经验, 使孩子获得提高, 我们在形式上开展了三项活动。

1.班级大交换, 感受别样风情。

在孩子已熟悉自己班级特色民族游戏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利用其他班级资源, 让孩子逐步扩大知识面, 我们开展了班级交换玩游戏的活动, 让孩子与其他班交换, 去感受其他游戏的魅力。一方面, 使幼儿园的游戏资源发挥了最大的利用价值, 另一方面, 我们也从孩子游戏时的快乐表情中, 看到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感受到了其他民族游戏的别样风情。

2.游客观光行, 体验自由自在。

每班组建一支由十人组成的观光客团队, 以游客的方式, 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游戏长廊中。在游戏过程中, 购买特色商品, 参与特色表演活动, 感受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 孩子在做游客的过程中, 看到的、参与到的经验都纳入了自己的经验库, 让经验转化于无形。

3.大小混龄游, 萌发游戏需求。

大带小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保留活动, 混龄活动不仅仅让低年龄的孩子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 也让大年龄段的孩子有了一份责任心。而在与民族游戏的开展过程中, 我们也尝试了大小混龄游戏, 让大班的孩子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游戏, 开拓小班孩子视野的同时, 也对民族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以后的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一举两得。

三、收获———感受民族文化, 采撷游戏新成果

民族特色游戏的开展, 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 同时使教师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得到了提升。

1. 让民族文化走进幼儿。

我们在探索民族游戏的过程中, 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了解了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激发了孩子对民族的探究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 让师幼能力得以提升。

幼儿在民族游戏过程中, 提高了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个性进一步和谐发展。而我们的教师, 也在民族游戏的开展过程中, 积累了指导经验, 拓展了视野, 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

3. 让幼儿园特色得以彰显。

民族自主游戏的开展, 使幼儿园的特色更为明显, 让所有走进幼儿园的人, 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氛围, 在探索民族游戏的道路上, 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9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10

而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源是最具有活力的资源。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山东省特色镇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 没有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 山东特色镇的产业升级就无从谈起。故此, 做好山东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具有较大战略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研究意义

尽管山东省特色产业镇获得较快发展, 但与广东、浙江及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特色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人”, 只有解决了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具体而言, 开展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意义有:一是有利于摸清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相关部门提供一手信息, 制定更具针对型的政策;二是有利于提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企业“人本”意识, 促进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三是有利于提高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升山东特色产业镇竞争力, 进而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特色产业镇的研究进行成果甚少, 在中国知网 (www.cnki.cn) 以“特色产业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共检索出6篇文章。以“特色产业镇”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为0。在有关的篇论文中, 也大多是关于特色产业镇建设的经验总结。在baidu、goole等检索工具上以“特色产业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发现较多的有关“特色产业镇”的网页。网页内容也大多是地方建设“特色产业镇”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 有关“特色产业镇”的学术研究严重滞后于“特色产业镇”的实践, 有关“特色产业镇”的规律性、系统性研究滞后于“特色产业镇”的经验性研究。在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 建立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模型; (2) 建立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3) 进行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

三、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 今后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地调查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分析山东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借鉴兄弟省份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经验, 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探索山东省特色镇高层次人力资源成长规律, 形成系统的、符合山东省实情的、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政策, 指导山东特色产业镇企业进行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具体而言如下:

1. 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研究。

应依据山东省中小企业办提供的信息, 实地调查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结构、来源、分布等基础信息, 取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面临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问题。

2. 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可通过实地及问卷调查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 (含离职的人员) , 分析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 结合外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分析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实效性。

3. 结合实地调查与山东省具体情况, 分析影响山东特色产业镇

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 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分析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成长规律。

4. 结合以上分析, 进一步研究、总结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

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探索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型与具体开发模式。

5. 结合影响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开展山东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研究。

6. 进行促进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围绕如何落实相关政策, 从企业、当地政府、省市级政府机构等角度, 研究促进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四、研究技术路线

在今后相关的研究中, 建议采取如下技术路线:

首先利用文献归纳法, 系统性的研究高层次人力资源的特征、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及有关特色产业镇特征等;

其次, 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向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了解有关特色产业镇的资料, 并进行抽样,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镇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 设计问卷, 进一步调查山东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的现状。

再次, 回收调查问卷, 进行相应统计分析, 全面阐述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 并进一步分析现有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及问题等。

再其次, 借鉴发达省份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分析影响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组织会议研讨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然后, 将初步形成的山东特色产业镇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相关主管部门、企业进行评价, 回收反馈意见, 进行研讨修正。

参考文献

[1]经伟, 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 政策[J], 2006/03.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11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特色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进行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镇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留守儿童在学生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学生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使得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挖掘乡土特色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学校位于大运河畔,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骆马湖边,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留宿古镇皂河“乾隆行宫”,这里也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江山春好处”,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而且在广袤大地上,还遗存和流传着不少脍炙人口的风物和传说;古镇也曾是著名的漕运通道、粮食仓储基地……这些都为我们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要想利用好这些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就首先得对皂河镇的地域资源进行盘点,摸清我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具备哪些条件,为接下来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1、调查皂河古镇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还有经济状况,民俗文化,革命历史:主要采用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咨询政府有关部门,网络查询等方式,尽可能地全方位地掌握皂河古镇的乡土特色。

2、整理有关皂河古镇的文本资源、图像资源:根据调查下来的相关情况,对所有调查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形成文本材料、图像材料。如皂河每年的龙王庙庙会,拍摄成纪录片,影像资料等,同时和镇文化站取得联系,搜集了大量资料。

三、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守很多的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地域性原则,就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以当地的乡土特点和条件为基本的准则和要求。我们学校所处的皂河古镇在地域上有它的独特之处:既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正好可以以皂河古镇的地域特色为基础,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根据手头上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以及学生的需要,我们将所有的皂河古镇的这些地域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一是皂河古镇旖旎的山水自然风光;二是皂河古镇的古迹;三是古镇的风物传说及革命烈士故事;四是古镇的乡村田园景色。我们根据这些资源编写了《古镇皂河》这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分别编写了湖光山色篇之《家乡的骆马湖》、《世界遗产——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历史古迹篇之《龙王庙的传说》、《乾隆行宫》、《陈家大院》;风物传说及革命烈士故事篇之《古镇传说》、《我心中的革命烈士》;田园风光篇之《家乡的绿色田野》、《农家风光》。

通过这么一次教材的编写我们除了使我们的老师、学生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外,更重要的是要教师们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四、以“校本教材”为实践载体,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开展,必须有固有的校本化课程资源作依托,实现开发和利用的和谐统一。我们学校就以《古镇皂河》这套校本教材为载体选择活动内容,进行主题式探究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分组实践”、“成果展评”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开发与利用,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篇12

关键词: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特色资源,开发利用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 综合实践课程属于高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板块, 全国各地各学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研究与探索, 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推动综合实践课程成为了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支撑。鉴于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时间紧张这样的状况, 各高中学校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运用中, 要抓住“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 又要兼顾学生的成长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环境,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健康成长。笔者所在学校针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中的特色资源进行了专门研究, 下面将作简要论述。

一、立足特色办学基础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开放性, 国家制定了刚要, 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进行具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更加接地气, 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办学工作水乳交融。因此, 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成果和基础与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校办学历史悠久, 在办学理念上鲜明地提出了“将文化建设融入办学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的尝试, 形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交融的良好局面。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我们开发出了“我为校园文化献策”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群策群力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求各个班级开展了班级环境文化布置、沟通交流文化探索、制度文化论证完善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进行了寝室文化氛围营造与评选活动等等, 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为校园文化的提档升级发挥了充分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融通性, 既有自身的特点与资源、教材支撑, 又要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到知识, 在实践课程中得到锻炼, 对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生物学科以及化学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为了提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素质, 我们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兴趣, 以及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在学校苗圃开展了无土栽培动手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制定植物培养基的配方, 自己动手进行无土栽培活动, 培育一些蔬菜和花卉, 与普通栽培的植物进行对比等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有了运用的舞台, 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也具有较好的作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 还可以和物理规律的验证结合起来, 和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知识结合起来等等, 构建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结合校园特色活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每一所高中学校在活动开展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无论是学生教育活动, 还是社会实践活动, 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活动等等, 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个性化特点,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将这些特色活动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也是提升实践活动成效的一大有力抓手。例如家长会活动每学期都会召开, 有些教师往往将家长会开成了优秀生的表彰会、后进生的批斗会, 不仅学生有抵触情绪, 家长也颇有微词。对此, 我们将家长会的形式与内容涉及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主题,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家长会的内容与形式, 最后进行方案的优选与完善补充, 作为班级家长会召开的形式。这样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他们有的提出, 家长会要重点表扬优秀的和进步的, 对存在问题的要着力探讨解决的办法, 避免直接说谁谁不好;有的学生建议家长会要变为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 必要时还要吸纳部分学生参加;也有学生建议设置QQ群、微信群等方式, 将家长会从一次聚会延续到经常在线, 便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笔者在学生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最终形成了学生认可、形式活泼、家长满意的活动方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陶行知先生认为, 生活即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教育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 否则教育活动就会丧失针对性。针对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深刻的环境污染问题, 特别是雾霾日渐严重的问题, 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探究雾霾形成的原因, 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整治, 还大家晴朗天空和清新空气。学生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以及实践探究, 对工业废气、电厂烧煤未脱硫、汽车尾气等原因逐一研究出来, 并结合本地区的主要状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控制机动车数量和提高排放标准、工业废气达标排放、严格落实秸秆禁烧、企业生产工艺改进等整治雾霾的措施, 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紧张, 压力较大, 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在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方面, 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心理知识辅导方面的实践活动, 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疏导知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 让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定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成长, 要能够融入各学科教学以及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国云.第二起跑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J].科学中国人, 2016 (12)

上一篇:绿色南京下一篇:无线查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