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2024-08-18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精选12篇)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1

新课改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 如何利用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呢?

一、活化教材资源

对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材的选择、加工、创造。比如, 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都配有插图, 教师不应该拘泥该课插图的单一要求, 可适当变换调整, 一图多用;旧图新用, 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 有利于将知识点有机地衔接起来, 一举多得;将教科书、练习册上的文字内容作一些变化, 把原来孤立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 根据教学的进度、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要求或形式上由易到难逐渐变化, 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教科书上的练习、短诗不要简单处理, 应当加以补充利用。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在课前、课间、课后说说、读读,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语感。如, 把教材中意蕴深长的诗歌配上熟悉动听的歌曲来突破难点;录制配乐诵读的磁带, 为欣赏、练习和模仿提供蓝本, 既辅助了教师教学, 又便于学生课后自我操练、自娱自乐。插图和录音磁带的开发, 不仅活化了现有的教材资源, 还达到了丰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内部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如, 班级活动、学生自身的特征等等, 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 教学《遨游汉字王国》时, 学校正在开展“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的活动, 于是, 我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 组织全班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了“啄木鸟行动”, 即消灭错别字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不但清除了校园内的错别字, 净化了语言环境, 同时还帮助学生纠正了错别字。

三、开发社会资源

1. 开发家庭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 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 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 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节假日, 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 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找准别人讲话的中心;学会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通过交往, 学生不仅了解了风俗民情, 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 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参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 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可能让学生时时处处去了解, 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 必须接触社会, 融入社会。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时事, 思考某些社会问题, 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 向社会开放。如, 针对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事实, 引导学生开展“保护家乡水资源”活动: (1) 查阅资料, 并进行讨论:水污染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导致出现水污染?水污染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查阅资料, 进行讨论) 。 (2) 开展调查活动:观察家乡的河流中有没有漂浮的垃圾?河边有没有工厂?河岸上有没有垃圾?水的颜色怎样?等等 (小组合作, 调查访问) 。 (3) 写调查报告, 并发出保护家乡水资源的倡议 (写作)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仔细观察, 用心思考, 搜集材料, 参与讨论,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过程, 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 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

总之,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 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相信只要教师树立资源意识, 勤于探索, 敢于实践, 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关键词:语文教学,开发,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2

论文摘要:从正确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浅议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从而阐明了人才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只有开发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才能满足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才资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所谓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是指企业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作用等等。企业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企业现有人才的潜力,有效地发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广泛地选拔人才。同时企业更要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不断造就人才。对每一个企业来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仍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首要途径。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南阳鸭河口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鸭电公司)为例谈谈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

一、鸭电公司概况

鸭电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新型发电企业,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装机容量310万kW,一期2×350MW和二期2×60MW燃煤发电机组,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投入商业运行。公司有职工513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47人,仅占职工总数的30%左右,低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比较大。公司职工平均年龄为33岁,青年职工占总人数的85%左右。根据公司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的人才资源开发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为适应新型发电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公司加大了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工作力度。

二、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

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组织,成立专班,落实专人,明确职责,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为此公司制定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负责公司员工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在职职工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的管理工作以及公司人才资源开发方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

三、公司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途径

1.正确地选拔和培养人才

在电力行业和电力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竞争显得十分激烈。鸭电公司作为电力系统首批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最初全面招聘人才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和构建多种机制有效地从员工队伍中发掘各类人才。

公司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立足盘活企业内部人才存量,逐步提高企业需求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根据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应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盘活本企业现有人才存量。调配和有效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扩展其才能,提升其进一步为企业发挥智力的积极性,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就鸭电公司而言,在培育人才方面要坚持贯彻当前和长远需要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

结合的方针,加快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步伐,强化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培育培训工作。培养和开发企业内部人才,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后续学历教育制度。学历教育作为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人才开发途径,目标是使人才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以后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公司本着广开学路、大开才路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力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暂行规定》,每年按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总额2%的标准落实继续教育经费。根据公司目前青年员工多、学历偏低的现状,为尽快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公司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了企业发展的规划之中,建立健全了员工后续学历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制订了《职工学历教育管理办法》,鼓励岗位成才、自学成才,支持员工参加自学、业余、函授等不脱产形式的学习或进修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凡通过电大、函授、自考、成教等形式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员工,可享受同等学历待遇,并可按公司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公司还针对实际情况,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企业管理大专班、电厂热能动力大专班和专升本三个班,利用业余时间将老师请进来对员工进行授课、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使公司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使公司拥有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是加强职工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公司的培训工作要面向生产服务,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注意实效”及“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系统性、实用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按照岗位规范标准的要求和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在职职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企业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任职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制度。坚持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出发,把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优化培训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全员培训,主要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培训,对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培训,对操作技能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积极热情地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主动学习和掌握第二技能,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我们将存在于企业组织各部门、各领域的三个层次人员加以区分。其中,基层员工以技术能力的培训为重点,高层管理者以创新决策为重点,中层管理者二者兼顾,而人际关系能力对各层次人员都很重要。认真抓好员工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转岗培训等,使员工培训规范化、法制化;要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实现现有人才的增值。从机制上促进人才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以人才的优势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鸭电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电力企业,员工比老企业少得多,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就需要有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需要,公司针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不同的培训方案。对运行系统的值班员进行全能培训,制订《运行全能值班员培训方案》,把原来的汽机、锅炉、电气等单一专业的值班员培训成全能值班员。也就是对汽机专业值班员进行锅炉和电气专业培训,对锅炉专业值班员进行汽机和电气培训,对电气专业的值班员进行锅炉和汽机专业培训。经过培训学习,第一阶段达到跨专业监护操作,第二阶段达到跨专业独立操作,进而成长为全能值班员,为公司稳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对检修工坚持一专多能培训,使检修工人人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在公司机组的日常维护、大小修中充分发挥了一专多能的强大作用。

三是要坚持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挥其在企业职业培训、考核、劳动组织管理和工资分配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职工队伍中树立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观念,自觉地在提高岗位业务技术能力上下功夫。公司员工按国

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取得岗位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严格规范鉴定行为,提高鉴定质量,确保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对那些在生产中业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技艺技能高超的优秀年轻操作技术工人,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破格提前鉴定、聘任技师的政策,保证企业操作技能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四是要重视并发挥技术骨干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与优秀青年工人签订师徒合同,搞好“传、帮、带”,使青年工人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经验和高超技艺,增加本领。通过培训、交流、研讨、攻关、成果发布、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技能交流,更多地影响和带动岗位操作人员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促进队伍整体技术素质的提高。五是加强思想教育,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职工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日本的经验表明在经营获得成功的公司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先进的设备和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因为它能从根本上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使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得到全体员工的正确理解和支持,从而在执行中自觉努力地去完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鸭电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将公司办成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努力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潜力。

2.合理利用人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是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重要措施,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治本之策。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转换企业用人机制,公司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通过竞争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开、高职低聘的制度。对企业中青年科技和管理骨干,可实行低职高聘,连续高聘三年以上的,可推荐破格晋升相应技术职称。企业可推行“末位淘汰制”,对于末位人员,解除合同或予以辞退。对竞争上岗人员要层层签订岗位聘约,明确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依据合同进行管理,按照岗位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岗位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客观、量化的岗位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职务升降、奖惩任免、辞职辞退等制度结合起来,以岗定责,以责定薪,人随岗动,薪随岗变,易岗易薪,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要用好人才,通过使用性开发提升人才价值。人才使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仅仅培养人才、拥有人才是不够的。人才的价值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并得以提升。人才拥有量的多少,只是潜在地反映组织的价值和创造能力,只有通过使用性开发,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现实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抓好人才配置和使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不断提高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水平,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做到“尊重其知识,问计于斯人”,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物质待遇留人,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3.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如果企业面对新形势的发展不能及时补充、调整人才战略,没有引进急需的人才,将会在行业中形成一种与其他企业间的人才落差,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在国际国内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而当前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知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发挥作用所取得的明显效果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承认。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企业人才政策的支点应是为知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营造适宜的创业环境;而企业人才政策的重点则应是在稳定企业现有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企业严重短缺的知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

吸引人才需有优惠的政策,事实表明,优惠的政策有磁石般的效应,谁的政策优惠,谁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外企通过高薪酬、高福利等优惠条件吸引公司内大量优秀人才,2009年一年中,鸭电公司有23名优秀人才流失到外资企业,有值长、控制员、技术员等,已给公司的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现状,公司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有关措施和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人才资源建设。一是要尽快建立一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机制。事业留人,就是要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事业有成,充分体现人才的自我实现价值,这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保证。感情留人,就是要通过感情投入,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人、信任人的氛围,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借助公司的人文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待遇留人,就是要建立人才使用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岗位责任、考核激励、工资、晋升、奖励等各项制度,为人才提供相应的优惠待遇,体现其劳动的使用价值。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留住人才和吸引企业急需人才的工作。吸引与活用相结合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制订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采取调动、聘用、兼职、讲学、科研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人才,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人才引进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引进人才要与稳定人才相结合。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稳定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二是引进人才要与改善企业人才队伍结构相结合。重点引进企业生产经营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以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三是“引才”要与“引智”相结合。吸引和引进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还要在思想上改变过去引进人才就是调入的概念,接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路。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形式。各类人才既可以到企业长期工作,也可以开展短期服务,既可由企业出资、出项目,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技术项目,也可聘请专家学者为企业兼职顾问,共同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不定期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

四、结语

总之,企业要积极研究探索人才资源开发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人才资源发展的首要途径。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工作,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水平。人才资源开发既重视人才数量增长,又注重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既重视选拔高知识层次的拔尖人才,又注意选拔那些通过刻苦自学、长期积累、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养开发;途径探讨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面临的挑战

第一,各个企业将会更加激励的抢夺优秀人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很多大型的跨国企业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进入了中国市场,我国也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制定了海外发展的规划。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之内得到了流动和配置,国内的企业不单单要迎接外国知名企业的人才争夺的挑战,同时还必须要面对国内各大企业的竞争。另外,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很多人才都会为了更加广阔的晋升空间而去选择更好更大的企业,国内中小型企业面对的人才流失问题也会更加严重,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内企业人类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带来了更新的挑战。从各种电话视频会议的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距離变得更短,也将市场变得更小。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而这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这一问题,科技的发展虽然带动了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国内企业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工作。

第三,对国内的企业来说,应该要尽快的构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制度。知识信息渐渐成为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企业必须要保证自己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来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这样才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得以发展。但是从目前国内企业所采取的分配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法来看,依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要努力构建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体系,这是我们必须且应该立即着手的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途径

(一)人才的培训和发展

人才的培训与发展作为企业人类资源培养与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本分,它对于企业员工而言,科学的培训工作可以帮助他们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以更加全面的展现,增强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是企业必须要尽到的职责,利用培训活动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个人发展通常来说是指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员工的培训应该结合相应的流程来开展,另外还必须要注重培训活动的广度与深度等问题。

(二)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是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工作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善于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基本的这些素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要掌握,而他们能否主动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对于企业是否可以做好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内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构建薪酬福利体系

企业薪酬福利制度通常来说主要有薪酬体系以及福利体系两种。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体系时,应该要充分的考虑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解决好工资关系,因为企业内部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差异,每一名员工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处于不同岗位的员工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就觉得了工资关系的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提升企业员工积极性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科学的评定内部各个岗位,进而了解不同岗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在这一基础之上让员工工资与市场的劳动力价格更加平衡;第二是应该做好员工工资总额的管理工作,为了增强薪酬制度对员工所起到的激励作用,不同岗位的月薪应该适当的向高调整,另外还要结合员工的个人业绩给予适当的提升。只有让企业薪酬福利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员工的个人成长管理

当前,企业职工的个人经历发展逐渐成为了很多白领人士提高自身价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而经历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国内企业留住和吸引优秀人员的重要方法,逐渐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工作的有效手段。国内企业和西方很多大型企业采取了相似的方法即是“轮岗”以及“挂职培训”,但是这两种手段很容易受到企业管理者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企业人才的培训往往是为了让员工可以朝着符合企业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很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是非常了解自己真正的目标,而这样的企业培训属于一种狭义的员工成长培训。所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个人成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借鉴和利用西方优秀企业的经验与做法,结合员工自己的意愿与目标,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评价来进行科学的调整。西方企业对员工的发展一般来说非常尊重员工的意志,通过有必要的培训,进而帮助员工尽早的实现个人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断发掘出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尽可能的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让他们的潜力在自身的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作者单位: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瑾.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时代金融.2011(15):50.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4

1.1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人口统计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年江西省农业户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情况普查数据整理分析 (见表1) , 江西农业人口数为3223.45万人, 其中16--35岁之间的农村人口占1060.54万人, 占农村人口总数的32.90%, 占16--60岁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7.04%。可以看出, 16--35岁之间的农村青年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此年龄段劳动力人口数在所有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占主导地位, 占到16--60岁之间劳动力总数的57.04%, 占到总劳动力人口数的52.24%, 是15岁以下, 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6倍。

表1江西省农业户16-35岁之间农业户从业人员分布情况单位:人

另外, 据调查, 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9.5岁, 比全部农村动力平均年龄低8.6岁。其中, 省外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28.1岁, 县外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8.4岁, 乡外县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30.6岁。由此可见, 全省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中, 仍以15--3 5岁之间的农村青年为主, 而且呈现出年龄越小外出务工地点越远、年龄越大外出务工地点越近的特点。这一现象比较符合青年的年龄特点。

1.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受教育情况

由于历史、政策等各方而的因素, 我国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 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很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 (2004) 显示, 初中文化程度依然占据主流, 中等教育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高等教育人数虽然很低, 但也明显升高。下面通过2004年调查与1999年调查对农村青年受教育情况的比较, 可以看出5年来农村青年受教育情况的变化, 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1999年和2004年的调查结果, 若从其所占有效百分比来看, 可以发现农村青年接受教育的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文化程度较低人数所占百分比的明显降低和文化程度较高人数所占百分比的明显增大。2004年与1999年相比, 文盲降低了0.8个百分点,

降低46.7%;小学降低了4个百分点, 降低80%;中等教育 (含职中;高中、中专) 提高了6.8个百分点, 增加81%;高等教育 (含大专和大学) 提高了4.5个百分点, 增加54%。这些变化正是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充分体现。但是, 不容乐观的是, 相隔五年的调查结果均表明,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 农村中等教育结构依然很不合理。因而, 分析得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表现为: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 但依然偏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依然严重偏低, 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其中近三分之一仅接受了小学阶段教育, 高中和中专、大专以上程度人员仅占极少的比重, 仍有8%的人未上过学或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农村教育结构虽日趋合理, 但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滞后。仅以2003年为例,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农村基础教育人数 (不含高中) 占全国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学生总人数的55.26%, 但仍以小学阶段为主, 初中阶段教育继续萎靡不振, 高中程度更显凤毛麟角;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和转岗培训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占农村总人口的0.57%;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7.38%, 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1.61%。

1.3 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化情况

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化代表着农村整体劳动力的职业分化。从表3可见, 绝大多数青年都离开本土本乡, 离开农业生产岗位, 从事非农工土作。在被调查的2040名农村青年中, 加上农村个体户, 只有28.3%的青年在家务农;出外打工、从事商业活动及没有固定职业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占到总人数的71.7%。

2 主要开发措施

2.1 建立新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及体系

以职业中学教育为主、高中教育和中专教育为有力补充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 在建立起上述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同时, 还必须建立起有力的保障机制。

一是立法体系保障。为适应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的要求和国家财力的快速增长的形势, 适当时候改革现行中等教育管理体制, 修订《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技术教育法》和高中阶段教育有关规定中与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部分, 逐步建立起以对农村青年实行免费中等教育为方向的农村中等教育新法规, 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青年享有平等的中等教育权利, 已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管理体系保障。建议以省 (市) 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为主, 由省 (市) 一级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农村中等教育进行管理、投资和负责。这样, 就把县 (区) 一级政府解放出来, 可以集中精力、财力来一心一意地抓农村基础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农村高级中等教育管理权限上划后, 学校办学公务经费、基建费、修缮费等等以及教师工资和补贴, 也应相应的上划至省 (市) 一级财政, 由省 (市) 财政直接按照学校办学规模、人员定额和经费预算下拨学校, 中间不需要经过市 (地区) 和县 (区) 两级中间环节。

三是学校条件保障。目前农村中等教育条件的改善已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建设速度。正是因为艰苦的办学条件和因办学条件和办学师资力量而导致的落后的教学质量, 使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仅为36.3% (2004年) 。剩下的近64%的初中毕业生只好回家务农或干脆外出打工。保障农村中等教育办学条件的唯一希望在国家, 在中央政府和省 (市) 级政府。对于落后的不发达的农村, 依靠国家财政,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 用几年的时间, 分地区分步彻底解决农村中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问题;对于较发达或已脱贫的农村, 依靠地方各级财政, 利用各界社会力量, 巩固和加强农村中等学校的建设, 特别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

2.2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和方向

具体来说,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突出以下重点和方向:一是给予农民转岗就业所需的基本工作知识和技能。二是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等方而的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从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三是了解党和国家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各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四是传授其作为现代化新型农民所必需的现代农牧渔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 以及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生产知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分省区市农业户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情况普查数据整理, 三农数据网http://www.sannong.gov.cn/tjsj/pcsj, 2001-11-0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分省区市农业户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情况普查数据整理, 三农数据网http://www.sannong.gov.cn/tjsj/pcsj, 2001-11-01

[2]《中国统计年鉴》 (200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版[2]《中国统计年鉴》 (200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版

[3]岳杰勇, 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改革与战略, 2008, 07[3]岳杰勇, 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改革与战略, 2008, 07

[4]窦鹏辉, 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西北农林大学, 2005.04[4]窦鹏辉, 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西北农林大学, 2005.04

[5]冯晓燕;张兔元;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5[5]冯晓燕;张兔元;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5

[6]刘文辉;李小红, 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价格月刊, 2007, 09[6]刘文辉;李小红, 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价格月刊, 2007, 09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5

富民县永定中学陈飞鹏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正文: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而且随着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我们甚至可以说课程资源缺乏是新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大的问题。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数学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不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

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的学习和教学取向。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广大的初级中学来说,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造成中学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不足和文本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更迫切的需要各学校和教师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要对数学课程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

1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 及网络、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等。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二、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长期以来,文本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这使人们常常误以为文本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文本教材有限的教育内容致使数学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探究性,同时也熄灭了教师创造性智慧的火花。

1、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学生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2、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掌握更多资源。

三、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基本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在内容定位上主要应涵盖两大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二是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

课程资源的开发,这类课程资源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更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在目前的条件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基本途径:

第一,开发实践活动材料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计数器、钉字板、立体模型、校园设施)供学生开展实践,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材料。

第二、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

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录像带、光盘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重复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

第三,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 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

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它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在互联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 教育网站。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教师要通过创建校园数学网站或个人网战,建立起数学信息资源库,链接外校及其他教育网战。

同时,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共享资源,避免课件的低水平重复,也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软件,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

第四、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一方面可以从这些场所中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中的人文遗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总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新课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只要广大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积极努力,就一定能使这片“希望的田野”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细说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及途径 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原则 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38-02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和依据,它不仅包括学生使用的教材,还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笔者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去展开论述这一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可选择和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很多,但是不是每一种资源都可以用来开发和使用,为了保障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几种原则。

1.优先性原则

学生们在学校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有很多,而这些知识并不是我们学校所能全部包揽的,为了更好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选择和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课程的成本,并且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开发,从而使课程资源中的最优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典型学生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定学生的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的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只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教师群体的一些情况,比如教师资源的多与少,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与低等,这些都会在有形或无形中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只有充分考查,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专业的开发与运用。

3.经济性原则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无论是什么样的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都要设计到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一项资源花费巨大,学校可能是无力承受的。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而去开发课程资源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进行社会调查

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为了更好的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应该走向社会。社会的发展比学校要迅速,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应该适时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的新的课程资源。

2.审查学生活动

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各种素材。为了更好的开发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现在的学生是进步的一代,他们不仅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拥有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一些奇异的想法,其实这些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探索经历,这样以来,不仅能促进学生们的发展,还能丰富课程资源。

另外,指导学生搜集课程资源。学生们搜集的课程资源虽然比较零散,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指导,使这些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与筛选,形成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课程资源库。当学生们有学习需要的时候,便可以去自己建立的资源库中找寻一定的知识与答案,这样以来,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慢慢地这样的方式还能在无形中影响其他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开发实施条件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且每个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根据本地区、本校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与利用。要开发实施条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摆脱那种将开发校本课程视为编写教材的误区,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背景和条件,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用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来建设自己本校的课程内容。

二是,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像图书馆、实验室、活动室、专用教师都是开发课程資源中必须注重的内容。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还应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这虽然是隐形的课程资源,但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

三是,学校应将校内的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课程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内资源才永葆活力,永不枯竭。

4.研究教师教学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师素质决状况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必须把建设教师队伍放在第一位,通过这一关才能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与发展。

在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必须树立课程资源的理念,成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与学习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获得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教材的开发中,应将那些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开发,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将教学实践和理论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用教材而非教材”的先进理念。

5.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但不是每一种都适合拿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利用校外资源时,我们要细致挖掘。挖掘那些具有隐含教育价值的资源,像,社区内的积极价值观、社会道德风尚、典型的民俗风情、先进的人物观念等,并且要通过教学的途径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以来,校外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月佩.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5期.

[2]赵丽娟,马臣.综合性学习例谈[J].新课程(初中版),2006年12期.

浅谈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篇7

一、秸秆还田

农作物经机械收获籽实后, 把剩余的秸秆切碎或整秸还田, 分覆盖还田和深埋还田。前者是将秸秆先覆盖地表一段时间, 下茬作物种植时随耕种翻于地下;后者是同时配合深翻将秸秆直接 (加入秸秆快速腐蚀剂效果更佳) 深埋于土壤中。两者都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肥, 培肥地力, 增产、增收、环保的效果。但实践证明前者还具有蓄水、保墒、减少水分蒸发和雨水径流, 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和地表扬尘的作用。适合一年一季种植区, 尤其是干旱风蚀区, 是一项“三效”并重, 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秸秆养畜

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饲草料饲喂牲畜, 发展养殖业。最普遍的方法是将农作物秸秆经氨化、碱化、糖化和微生物等处理后饲喂牲畜, 其较传统的整秸或切碎直接饲喂, 可提高适口性、利用率, 提高饲草品质和转化利用率。可代替部分精料, 即使少用一半的精料也可获得相同的增重, 降低饲养成本。此外还有秸秆固化饲料加工技术, 是采用压缩 (固化) 成型机械设备, 将秸秆含水量降到16%以下, 粉碎后按配方添加辅助原料, 经高温、高压挤压成型。固化饲料不仅具有熟化、适口性、采食率高 (可提高30%~60%) , 且营养成分高, 节约精饲料的优点;同时因容积大、体积小, 便于贮存、运输;而且使用方便, 只要用水喷湿, 即可膨松, 饲喂损失小。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优质精饲料, 其市场开发潜力极大。上述方法不仅可广开饲草料来源, 推动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秸秆过腹, 粪肥还田, 培肥地力, 又可促进粮食增产, 使农牧有机结合, 持续共同发展;还可节约化肥, 避免长期施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和面源污染,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秸秆气化和秸秆发电

秸秆气化是采用热解气化法, 在缺氧状态下使秸秆不完全燃烧, 产生大量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 再经冷却、除杂、去焦处理, 送进储气罐, 经管网输送给农户。秸秆气化成本低, 热效率高, 气化热效率达70%以上。据测算, 每千克秸秆可产生燃气2~2.4立方米。一个四口之家农户的炊事用能每天只需4~6立方米, 每立方米燃气按0.15元计算, 一年需300元, 与燃煤相比可节约300元燃料费;而且每户用可燃气折合秸秆2~3千克, 每户可节省大量的秸秆用于其它开发项目, 增加收入。目前, 该技术已在全国示范推广300多个工程, 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又减少秸秆直燃时CO2气体及有害气体排放在大气的污染, 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解放了农村妇女。百姓戏称其为“两人燃火, 全村做饭”, 便民利民的“锅下工程”。

秸秆气化发电是秸秆气化后, 利用可燃气推动燃气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此项技术代表为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的机组, 已先后在江苏、黑龙江等地, 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建立许多台发电机组, 其包括秸秆气化、气体净化、燃气发电三个过程。该技术容量较小、灵活性好, 为工厂、农村提供电力, 既减少了环境污染, 又充分利用了再生能源, 应用范围广。

四、秸秆固化燃料

秸秆固化燃料是利用生物质固化成型机将松散的农作物秸秆粉碎, 压制加工成颗粒或块状燃料。其生产过程无需烘干、加热, 单位产出电耗低, 成型燃料容度大, 热值高 (1.1~1.3吨/立方米, 3800千卡/小时) , 与传统秸秆直燃相比, 能量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 热值相当于中质煤, 且产品方便贮存、运输, 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技术应用不仅使大量的秸秆资源被利用, 减少火险隐患和环境污染, 同时改善农村传统炊事采暖用能方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用能档次, 又增加农民收入。

五、秸秆生产食用菌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是培育食用菌的良好原料, 可用来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 也可用来生产灵芝等药用真菌。

六、秸秆造纸、造板

秸秆作为工业原料, 用于造纸、生产建筑板材、可降解包装材料等。

七、秸秆产沼气

将秸秆与人畜粪便混合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 用于做饭、照明、取暖等, 也可用于生产。而沼液作叶面肥喷洒和对水浇灌, 防虫灭病增产;沼渣做有机肥, 培肥地力。

八、秸秆编织

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篇8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总量过大, 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人口构成不合理;老龄化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状况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学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专1.57%;大专及以上0.40%。另据报载, 我国农村平均每1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 该类技术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0.06%, 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和农业生产的日益发展,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逐渐演化为收入上的差异。而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13亿人口, 9亿多人在农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差的问题已经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 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 劳动力供给过大, 结构不合理, 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 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 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 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类农民中, 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 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一) 提高基础教育, 增加再生价值, 加强职业培训, 提升使用价值

首先, 注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合理分配城乡教育教学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农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 大幅度提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通过著名的卢卡斯人力资源溢出模型, 我们知道, 人力资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产出成正比, 因此加强基础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再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学校和企业实现全面合作, 开展校企联合培训, 以市场为导向,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降低培训成本, 减少农民工负担。加强了人员的技能素质, 提高了人员的生产熟练性, 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全面提升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二)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合理分配资源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人力市场通过对各地区和企业用人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从而提供及时和准确人力资源的供求信息;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档案, 提供网络人力资源平台, 畅通人力资源供应渠道;通过建议和指导合理分配各地区人力资源, 对人力资源经行合理分流。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和健全, 可以为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向和就业方向提供准确的讯息, 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 加快城镇建设, 增强对人力资源的容纳能力

加快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强城市对于人力资源的容纳能力。首先发展城市经济, 增强城市的工作容纳能力, 城市的经济发展了, 可以提供更多的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 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增强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能力。其次, 建立和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 使城市对更多的人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保障, 增强了城市的生活容纳能力。目前, 我国的户籍制度、医疗制度、以及各种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的限制没有被取消,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的容纳能力不足。城市的容纳能力提升, 直接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眷率”的提升, 是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是解决人力资源转移, 使农民转化为市民最为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爱丽.荆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长江大学, 2013.

[2]朱虹.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徐本禹, 王雅鹏, 周磊.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69-74.

[4]胡建平.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10:212-213.

[5]朱盛毅, 朱金蓉.基于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安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乡镇经济, 2009, 12:81-85.

[6]胡建平.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主成分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03:619-621+641.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9

一、发挥优势, 积极开发利用校内美术课程资源

在开发利用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方面,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美术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 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 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之一,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体知识、思维方式等都是美术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重要的素材性资源, 而学生这一最富有活性的课程资源更不容忽视。

1. 以教材为引子, 搭建学习平台。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可以教材为引子引出相关的更为丰富多采的内容, 在教学中利用环境和高科技手段让学生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 拓宽他们的视野。

2. 以物象为引子, 引发学生思维。

美术是形象的表现, 但它离不开思维, 思维是美术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 教师要以具体的画面中的物象来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真正使其在审美的同时为创造美做好准备。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勇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外国绘画欣赏之二”这一课时, 当看到荷兰画家凡高画的《星夜》, 有些学生会感到很吃惊:“这是什么大师的杰作?我也会画!”“风景画还可以这样随意地画?”面对学生如此多的质疑, 教师要耐心地引导, 帮其解惑。风景画不一定再现, 不一定逼真, 只要画出景物的美, 画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景物, 再对照大师的作品, 是不是有奇特的感受?说出来, 与同学一起分享心得。

3. 以评价为引子, 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兴趣是美术欣赏和创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是重要的隐性的资源。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挖掘他们每个闪光点, 鼓励他们,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从而激发他们坚持学习绘画的兴趣。我们应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有意识地将它转化为求知欲, 并刺激其产生表现欲, 使他们把求知欲和表现欲转移到发展绘画兴趣上去。

4. 以技法为引子, 引发创新。

单一的绘画方法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多样的绘画方法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画“美好的童年”这一命题画时, 我引导学生考虑新的表现方法, 改变一贯的水彩绘画方法。学生有的用油画棒, 有的用橡皮泥, 有的用彩纸剪贴, 还有的用吹塑纸等版画工具, 形式多样、灵活。另外, 我还及时引导他们的构思、构图, 开拓主题, 鼓励他们创造出美好动人的形象, 最后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激活了学生绘画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 学校开设的美术兴趣小组、美术活动课、选修课, 以及各种活动, 如艺术节、漫画节、科技节等, 都是课堂的延伸, 只要组织得当, 都是可利用的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

总之,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开发利用自身美术素养这一课程资源, 从而实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目的。

二、立足本土, 积极开发利用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1. 走向自然, 强化写生。

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下册课本中的前几课都有关风景和人物写生, 正符合了学生注重写实的心理需求, 也说明了写生的重要性。但教师往往考虑到学生人数、纪律、安全、环境等外在原因, 以引导学生临摹课中范画为主。临摹固然在解决技法上起到了很好的功效, 但作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 效果远远不及写生。如对于“人物速写”这一主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请几位学生上台摆出不同姿势, 让其他学生来画一画, 通过观察和描绘, 学生更易发现某些细节特征, 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快速。再如对于“风景写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大自然中, 造型上不要求形似, 只求动人、感人即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娴熟的技法, 而且能加深写生的感受。

我校地处乡村, 恬静幽美的田野风光是乡村特有的自然条件, 应该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野风光、乡村生活, 实地写生。学生因为观察细致, 体验深刻, 绘画的质量很高。当美术课程教学把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的时候, 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 而成为宝贵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2. 走近佳作, 强化示范。

画廊与美术馆, 往届学生或其他同龄学生装裱上墙的优秀作品和校外美术馆的书画展览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对有“闪光点”的作品, 教师可以搞学生佳作欣赏的小型画展, 这样会引来大批学生的关注, 而他们也会非常高兴地参与到对这些作品的创作、评价和欣赏之中。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 因为它给他们一个学习、交流和促进的平台, 教师有一个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应该说, 这是对环境的非常价值的利用———以环境所形成的艺术气氛去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除了勤于展示“闪光点”作品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展览, 带领在书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经常前往观看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书画作品的相关介绍,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专家的经典评论作对比, 在思想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这些社会公共设施和学习资源, 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有选择性地进行拍摄、记录, 然后回来进行“展示与讨论”, 以不断发挥出美术学习的“场效应”。

三、因势利导, 积极开发利用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 (尤其是信息的传播) 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各种传媒资源越来越来密切。网络通讯、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享受, 而且给教育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这些媒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待开掘的美术课程资源。时代是开放的、现代化的, 而学习资源是社会化的, 丰富的社会资源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资源的获得方式应该是现代化的, 因此, 我们完全有必要引进电脑并发挥它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

意境对美术的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和灵感是欣赏和创作的动力。因此, 运用多媒体从多层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如教学《彩塑鸟》这一课时, 学生尽管对鸟类有一些了解, 但对具体形象却比较模糊, 要想用泥塑出各种生动的鸟儿生活情景, 最好先去看看有关故事。教师可采用电脑播放画面, 把诸如《乌鸦喝水》、《百鸟贺寿》等故事中的鸟和周围美丽的风景尽情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 学生会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神奇的童话故事中, 产生新奇感, 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创作热情, 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鸟类故事来。

2. 运用多媒体, 让学生在美术鉴赏中互动学习。

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 教师可利用电脑技术, 配上音乐和解说词, 这样不仅能营造美的气氛, 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数码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利用多媒体能灵活自如地任意放大或缩小图片, 非常清楚地观察画面局部, 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利用Photoshop我们可对一幅画进行多种风格的处理, 例如版画、水彩、模糊等, 也可修改明暗、颜色等, 让学生从多角度对画面加以分析, 把握艺术特色, 丰富欣赏课的教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欣赏与修改,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教材潜在的资源。

3. 运用多媒体, 引进互联网, 拓展学习平台。

信息时代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 处理新信息。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内容丰富, 易于修改, 能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色。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 可把单纯的理性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习者, 变传统说教为直观生动的演示, 而且可以把课本之外乃至整个互联网上的资料引入到课堂上来,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 增强学生的认知空间, 有时还可让学生直接参与, 变单向的教学为互动教学。

总之, 我们唯有积极思考, 立足实践, 探索开发利用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科学途径, 才能有效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金玉峰.中学美术教学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07.

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篇10

为了让现有的企业文化资源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必须加强企业文化资源开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就是企业文化塑造工程。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常见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 资料研发。

资料研发是指综合利用企业相关文章资料进行的考察调研方法。对企业这些文案资料,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查看阅读层面, 而是要像采矿一样, 深入矿山, 去研究, 去发现, 去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资料研阅是资源开发的十分艰巨、十分扎实的基础工作。在实践中, 搜集和研阅的主要资料是:企业所在地地方志;企业所在地地方年鉴;企业历史沿革资料, 如企业志、厂史等;企业近年印制的企业简介、企业画册、企业图书;企业当年及其上年的工作总结报告;企业近年自办报刊及内部简报;主要领导人的个人简历和业绩资料;主要领导人近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企业近期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公司章程及主要制度文本;企业组织架构基本情况;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企业近年文化建设工作相关资料;企业近年使用的理念, 如标语、口号、广告词等;企业员工手册及相关行为准则;企业近年表彰的优秀人物介绍;企业近年荣获各类表彰奖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资料;企业近年客户和员工满意度调查资料;企业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危机处理资料;企业近年员工培训活动资料;企业形象标志内容及使用情况;大众传媒近年间对企业的正负面报道;所属行业法规、政策及态势;其他相关资料等等。

2. 个人访谈。

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的工程中, 资料研发是一项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而企业的大量信息、特别是企业文化所涉猎的人的意识形态领域, 往往不是以书面形式而存在, 未能形成文字资料。因此, 要开发人们头脑中资源, 必须探入人们的头脑, 尽可能地挖掘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真实思想, 就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个人访谈。

个人访谈是搜集信息开发资源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企业当事人的直接面谈, 包括对企业高层领导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的个人访谈, 可以填补企业文化咨询顾问知识结构的缺陷, 并能增加咨询顾问对该企业的认识和知识。这种访淡, 由于是双方直接面对进行适时沟通, 避免了调查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深度化, 可获取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明确的信息资源。

3. 问卷调查。

个人访谈得到大量的企业文化信息特别是人们主观意识, 这为企业文化基础资源的定性分析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感性的素材。但满足不了企业文化资源开发进行定量分析的需求, 而在严谨的科学的考察调研中, 定量分析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调查问卷是为了配合资源开发达到调查目的和收集必要数据, 而设计出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用来收集有关参与者认识、态度、意愿、理念等主观性情况, 也可以反映咨询项目所需要的客观性数据。问卷调查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 (1) 调查问卷的设计:确定所需的信息、选择问卷的类型、填表人员基本情况设计; (2) 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问卷填写人的选定、问卷填写的保密性、问卷填写的真实性; (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运用SPSS 11.0社会统计软件工具进行。

4. 故事征集。

企业员工中蕴藏着巨大的企业文化资源, 等待着人们去开发。企业文化来自于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资源。而企业实践往往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过, 推广某个理念, 讲故事是一种很可取的方式。企业故事是企业理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讲故事则是企业理念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理念故事化, 故事理念化, 通过原汁原味的企业文化的故事, 来传播和诠释企业文化的理念,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在企业开发企业文化资源的工程中, 故事征集就是方法之一。故事征集一般要先明确征集的意义, 确立征集的主题, 并阐明征集的方法。

现场环境观察。企业环境体现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 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深人企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生活环境现场实地观察, 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考察调研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一是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 通过对企业所处自然环境的观察, 可以了解企业的生存环境, 企业的环保意识, 企业的发展前景。二是工作环境观察。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 优化企业工作环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工作现场的观察, 如对车间布局、生产秩序、产品包装、物料存放、设备设施、现场管理的观察, 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生产安全文明状况及员工对企业的工作态度等;对员工服饰、员工仪容、员工举止的观察, 可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从办公室面积大小和陈设装修, 可以判断企业的权利意识和等级观念等等。三是生活环境观察。企业的生活环境对企业员工的健康、人格的自我评价以及归属感都有直接的影响。

5. 专题研讨。

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中, 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 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高层经营者研讨会、中层管理者研讨会、基层员工代表研讨专题等。专题研讨会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设定专题, 二是要善于引导。

二、企业文化资源的评估

把企业文化资源发现出来, 开发出来, 还需要去鉴别、去分择等等, 即诊断评估。几乎所有企业, 在未对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开发评估前, 对自身的家底是模糊不清、心中无数的。评估对企业所基于的地域特色、行业大势、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现实契机等进行分析, 将各种要素界定在特定的研讨范围内, 以文化视角审视其背景要素, 探询该企业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评估将对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管理方针、经营思想等进行判断, 对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基础资源进行评估, 这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设计提供重要和充足的依据;评估将对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负面因素, 尚存的难点和差距进行诊断, 以期引起关注和改善。同时, 在评估的过程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思考, 逐渐形成企业文化主体设计的思路。

1. 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

在企业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中, 人的因素第一, 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 人的因素第一,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所谓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人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企”字没有了“人”就成了“止”, 止者, 停也;企业也就不存在了, 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包含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基本员工三个方面的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人中, 最核心的人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企业领袖, 而且还应当是企业文化的思想领袖。在有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家个人思想的扩大化, 他的思想资源, 往往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企业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以企业家的思想资源为源头, 围绕企业家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决策水平、创业意识、经营哲学、管理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各方面开展, 为评估分析积累丰富的素材, 找出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企业家个人特质的正面评估, 要符合实际, 恰如其分, 不能任意拔高, 但也不能评估不足。此外, 在对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方面, 除了对企业家个人特质进行评估外, 还必须注意对以最高领导人为代表的高层领导层这个企业家群体作出分析评估。在分析评估时, 在维护团结稳定的前提下, 不回避矛盾, 甚至把他们放置到问题的焦点中去分析, 既正面肯定他们的正面要素, 同时也恰当准确的分析他们存在的负面因素。

中层管理者文化资源评估。在现代企业中, 中层管理者一般指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企业里, 他们承上启下, 上传下达, 是企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在企业文化评估实践中, 除了重点把握企业家的思想资源外, 重点和主体的考察调研对象就是这个阶层的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多数是在企业成长起来的骨干, 也有的是引进的管理人才。当今不少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大多数用竞聘上岗的制度, 这个层面人员的文化心态, 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主流心态。在正面评估同时, 对中层管理者存在的负面因素, 也要加以中肯恰当地评估。

基本员工文化资源评估。这里所谓的基本员工, 是指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基层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则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 “以人为本”, “平等地对待员工”几乎已正式成为了国内国外的企业的共同信条, 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员工的文化心态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等地对待员工, 如何正确评估这种状况, 对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具有重要意义。

2. 企业文化外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外部资源, 包括民族、地域、行业、社会、政治等等文化资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外部资源很重要, 但相比较企业内部核心资源而言, 又不居于中心主体地位。

民族文化资源评估:在当代企业文化塑造中, 不少企业在其需求中明确地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 要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精华。民族文化资源评估要对这一资源现状作出恰当的判断。

地域文化资源评估:通过企业所在的地方志, 地方宣传图书, 甚至还拜访当地的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 了解当地的地理、交通、气候、人物、风俗、民族、物产、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 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员工素质、亲缘血缘、风俗习惯影响的现状。

行业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文化背景要素分析上, 其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 行业态势以及行业的行为习惯, 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评估的内容之一。不同的行业, 必然形成不同的行业特征, 比如电力行业, 历史形成的垄断特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消失;城市商贸企业, 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短兵相接;高科技的科研人员, 更强调的是激情创新……

社会政治文化资源评估:实际生活中, 企业所处的当地社会和当地政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企业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企业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多少英雄豪杰, 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功败垂成。

3. 企业文化内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内部资源涉及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牌形象等文化现状, 作为文化要素加以评估。

价值理念资源的评估:价值理念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的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未经自觉塑造、系统整合、精心提炼之前, 仍然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存在;有的企业甚至通过简单地整理, 形成了价值理念的初步框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 作出恰当的评估。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企业的历史背景, 是企业历史文化的沉淀。对一个企业的历史文化评估, 除了对其特征进行定性评估, 还可以按企业历史沿革分阶段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简要地回顾企业历程, 揭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每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要素。

企业体制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和企业战略在企业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因此, 体制必然要影响文化,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在评估企业文化时, 体制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体制已经定型比较稳定的企业, 在体制问题上还表现不烈。但在一些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企业, 其体制的因素表现文化心态就更加强烈。

企业经营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经营, 因此, 对企业的文化资源评估, 必然涉及企业的经营问题。企业文化评估企业的经营, 不是评估其实际运作, 而是反映其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文化。在当代企业的经营文化中, 主要涉及下列理念: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危机理念、竞争理念、发展理念。在考察企业的经营文化时, 往往是以这些理念为要素进行评估。

企业管理文化资源评估:管理不只是单纯的管理, 管理也是文化, 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 它包含管理机制, 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等。对企业作文化资源评估中, 管理文化经营涉及的是制度执行, 行为规范, 上下沟通等方面。

企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评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有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 在考察企业的文化建设时, 就要关注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是否指派专人负责。企业文化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 机构的人员是否接受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机构开展过哪些活动?企业是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等等。

企业文化资源评估还包含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企业标志、企业广告等资源的评估。对企业文化资源的评估, 要在对各种文化要素评估之后, 对整个评估作一个整体判断, 提纲挈领地阐明评估结论。

总之, 企业文化资源评估是对要开发出来的资源来个清仓查库全面盘点, 是要将开发的资源按照企业文化分类的原则, 让其各归其类, 归纳整理, 是摆事实, 讲道理, 把企业文化的现状, 条分缕析, 评析其表象, 透析其本质, 同时, 也是诊断企业文化的元素中有哪些不健康的症状, 哪些有害的病症。最关键的是要全面评估, 正、反两方面总结, 系统评价, 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以便在资源整合中扬长避短, 推陈出新。

三、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

当我们用各种调研考察方法, 把各个企业潜藏的、分散的、混合的企业文化资源, 包括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核心资源开发出来, 同时, 又根据“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原则, 对这些资源的价值也进行了评估后, 还要需要在开发评估的基础上, 对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企业文化资源整合利用, 就是将已经开发和评估的全部企业文化资源, 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 进行整理、提炼、升华, 以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实现最优化的整体效果, 塑造出独具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中, 企业形象文化都是在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和外显, 这涉及到“企业形象”的理念塑造以及实施、推进、推广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初, 王清, 张羽.企业文化资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5:2.

[2]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

[3]张德, 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俊心, 等.企业文化学——企业现代管理制胜宝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1.

[6]黎群.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7.

[7]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7.

[8]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9]托马斯.J.彼得斯, [美]小罗伯特.H.沃特曼.探索企业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5.

[10]强以华.企业:文化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9.

[1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4.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互动教学;情境;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开发学生资源

高中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彰显学生的个性,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

1.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会充分涌现出学生资源,加以利用則将产生新知识、新收获与新信息。互动交流能培养师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兴趣盎然,自我得到充分展现。通过互动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探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每次测验的试卷改完后,我都会把所有的题目分成9份,交给9个合作小组,让小组讨论、整理本组的答案,然后让每小组代表讲评,我则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倾听,不轻易评价对与错,而是了解他们思维的过程,然后问其他组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其他组会很踊跃地补充。

当你认真倾听,与学生平等交流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创新思维(或亮点),教师再智慧地加以利用,就能使课堂更加精彩,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充分地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合作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接受知识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提升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提出可供师生互动且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学习中所创造的情境必须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呈现有知识的源头或背景,而非突兀地给出知识点。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探究历史。比如: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一课时,先给学生看一段“崔永元带领队员们重走长征路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创设一个情境:南宁市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重走长征”的特色旅游路线,如果你被聘为这家旅行社的策划人,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推出哪几个景点?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感觉自己也是在课堂上重走长征路,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长征的过程。

情境的创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引起学生互动的激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创设情境时,提出可供师生互动且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激活学生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主、探究、

互动、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并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经验、知识、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兴趣、创意、态度及思维方式等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容易被激活,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探究所感悟到的知识比从教师那接受来的知识更深刻,更生动。具体方式如下: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与课堂展示相结合

课前教师需精心设计导学案,尤其要以课标为导向,在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代表展示或表演探究成果。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会提前让学生以拟人的手法写“圆明园的控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圆明园进行“控诉”。这一案例既能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知识,认真梳理史实,又能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魅力风采,还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内化价值观。

总之,让学生自主探究就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直接经

验,让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上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

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资源,也必将涌现出许多智慧,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教师需要在互动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从多角度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智慧,以此为契机,运用智慧进行知识、能力或情感的升华,从而使课堂更有魅力。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例如,在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分权制衡”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驴象智慧比拼”

环节,因为,在美国,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于是我把学生分成驴组和象组进行讨论。各组阅读思考本组的材料(时间:3分钟),再根据本组材料发现制宪时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文,前后左右桌讨论解决本组问题(时间:5分钟)。该案例因引入比赛环节,结果两大组讨论非常积极主动,且能提出预设的问题,两组推举的代表也回答得非常精彩,本组同学还能积极补充完善答案,尤其是让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令我满意。

3.课后学生自我梳理与研究学习活动相结合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感受、见解、创意或思维方式,因此,课后让学生去自我梳理就是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举措。比如,我每上完一课后,便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然后从中挑选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展示,这一做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做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有知识树型的,有图表型的,有文字浓缩型的,还有诙谐型的。我想,在学生制作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就是让我们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鼓励学生,欣赏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经验、知识、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兴趣、创意、态度,学生间的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错误等,即了解了学生资源,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然而,要想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必须鼓励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和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大胆质疑,敢于直陈己见,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多元的,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要以学生资源为起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朱慕菊,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2011C0307)阶段成果之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篇12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

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练习项目,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的全过程。

(1)科学地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教师在平时教学实际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等实际,科学地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课程内容资源的改造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需求,要淡化竞技性内容的学习,并对淡化竞技性项目进行改造,将那些枯燥、乏味、陈旧的内容改造成集新颖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新兴项目。教师可通过降低难度、改革评价标准、简化比赛规则及降低难度要求等方式加以改造运动项目。如:进行跳绳练习时,教师可改变以跳绳次数多少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的传统考核方法,而采用变换跳绳的花样来评价学生,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探讨跳绳的花样,而且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接触了许多以前体育教学中极少接触甚至没接触过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娱乐性强、动作易学、场地简单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教学课程资源注入了新的血液。如:轮滑、健美操与舞蹈、搏击操、街舞、跆拳道、散打等等。这些项目既深受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练习欲望,又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进行教学,让学生乐于参与并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开发利用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它们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学生极少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为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弘扬中华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有选择性地引入课堂教学中, 如:武术、跳山羊、跳“房子“、舞狮、抢红领巾,角力、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打陀螺等等各种民间体育游戏,都是我们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

(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体育内容资源。为了发挥课程资源在体育教学及课外运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锻炼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整合,让旧的体育课程资源以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学而不厌。例如,利用乒乓球球拍托球跑比赛;降低排球网高度让学生进行扣球练习;在墙壁上悬挂不同高度的篮球板,让学生进行扣篮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扣篮高手”;在跑道上设置不同距离的起跑线,让学生进行快速跑练习等等。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随时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且,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条件资源

体育课程的资源内容广泛、繁多,教师应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加以挖掘、开发、利用。

(1)开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不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教师的参与,不仅仅是体育教师,还要有其他教师的参与,甚至还有校医、家长、校外辅导员、社会人士、体育指导员及体育运动院校运动员、教练员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课程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智力来帮助完善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得到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如:邀请高校教练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校医为学生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让班主任协助开好趣味运动会比赛;科任教师协同做好学生的单项竞赛;让体育指导员为学生传授运动的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及锻炼方法等等。当然,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时,要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技术,学会锻炼的本领与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他们在体育场地和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但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面临着学生人数多、运动器材少、练习场地小以及其他体育设施不足等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抑制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影响到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尤其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方面在现有情况下对这种物力资源进行改善。①以现有体育器材为本,对其进行多种功能的开发。如利用跳绳做绳操和模拟拔河教学;如跨栏架除了平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钻栏、跳栏练习,也可以当作球门,让学生进行射门练习。②“变废为宝”,自制器材,改善教学条件。用废弃的木棒做接力棒;用空的矿泉水瓶装沙子当哑铃练摆臂;用轮胎外胎做滚动物、负重物、标志物、足球门、篮球圈等等。③改造场地,合理布局,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开发一场多用的场中场,如充分利用学校田径场边的小空地,改造成相对固定的游戏场区;在学校的广场上划分好排球区、跳绳区、健身操区等;在篮球馆场地区域外,布置几张乒乓球桌、组织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小型运动场也可以改造为小型田径场,然后内置篮球场、排球场等等。

(3)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资源是最经济、最简便,也是最富有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校以及周边乡村、城市所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学校附近的绿荫小道、田间小道、森林、蜿蜒的山道及湖泊、海滩等都是天然的、独特的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到绿荫小道进行耐久跑训练;在公园进行太极拳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蜿蜒的山道上进行冲坡跑;可以让学生在乡村所具有的“天然氧吧”里散步、有氧操锻炼;还可以让学生在空旷的田野上慢跑等;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很丰富,需要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进行规划,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组织活动,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适合学生的活动,同时还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遵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因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等原因对体育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而且能通过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而带来练习的兴趣与热情, 进而体验到在大自然中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水利建筑市场下一篇: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