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

2024-08-18

心理特征(精选12篇)

心理特征 篇1

儿童在患病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 如恐惧、焦虑、盲从、孤独、愤怒等, 这些不良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 了解环境的心理状态, 掌握患儿心理特征, 采取相应的对策有重要的意义。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患儿的心理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护理操作过程中, 告诉家长教育患儿的正确方法, 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能引起的不适。告诉家长让孩子面对疾病, 克服不适感是对待病痛的正确方法。家长教育患儿方法与护士的方法一致时, 可增强患儿对护士的信任, 这样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特征 篇2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 心理 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肺结核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4-02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形成心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还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掌握其心理变化,以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心理特征

1.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时难以进入病人角色。表现为否认疾病的存在或严重性。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上的应激,避免过分的担忧与恐惧,但一概否认则会贻误疾病的治疗。多疑心理的患者到多家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后具有恐惧心理,以为患了不治之症,害怕传染给他人、影响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增加负担;害怕受到歧视,特别是年轻患者,害怕影响婚姻和幸福。

1.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金虹、蒋琴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7.78%和66.67%[1]。表现为失眠、不安,抑郁寡欢,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长期焦虑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1.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患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缺乏,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患呼吸道传染病而受到歧视。常常表现为孤独、自卑,失去正常的社交[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及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特别是反复咯血、反复住院的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

1.4抗药心理:因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知识的缺乏,加上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的改变等不良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原因,悲观绝望心理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坚持规则服药,产生抗药心理。据冯剑平,王小英统计:18岁以下患者不按时服药率为40.00%;女性服药不依从比例占34.21%;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患者服药不依从比例占40.82%[3]。

2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力争让病人在认识自己疾病的基础上把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抗病状态[4]。

2.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认识,按照“引导合作型”和“互相参与型”的模式,让患者在尽快进入病人角色,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对多疑、恐惧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肺结核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向患者解释只要坚持规则全程服药,几乎全部新病人都可治愈,且在接受治疗2周内,痰菌可呈阴性,对周围人群已无传染性。

2.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运用疏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焦虑心理状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督导患者用药,安慰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家人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减少患者被社会及周围人群遗弃的孤独感。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让患者自我总结负性情绪的激发事件或者影响因素,并注意避让,增强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2.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如画廊、宣传册、街头、村头宣传),让人们明白70%-80%的肺结核患者,其痰菌是呈阴性无传染性的。痰菌阳性患者在咳嗽时用纸巾捂住,不随地吐痰,注意房间通风,是不会传染的,以消除患者被歧视的自卑心理。对悲观绝望患者耐心解释该病是容易治愈的疾病。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心理上指导患者如何克服治疗时产生的不适,增强坚持服药治疗的信心。对于复发患者分析引起复发的诱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以良好的心态坚持规范用药。

2.4抗药心理:治疗结核病,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管理,实施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药物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隔离[5]。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认真的向患者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及全程治疗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做到坚持规律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免产生耐药性。告诉患者若完成全疗程治疗,可有95%以上治愈机会,否则可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产生耐药而难以治愈。告知患者常用抗结核药的用法及不良反应,如利福定、利福平宜早晨空腹服用,服后1h内勿进食牛奶等食物,以免阻碍药物吸收,异烟肼宜上午服,以免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处理。

3讨论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受到别人歧视,易产生自卑、悲观心理,甚至有焦躁和绝望情绪[6]。而结核病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良情绪可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致使免疫力下降,结核杆菌生长活跃,造成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加重,进一步影响到转归。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心理护理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准确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节制,恢复其正常的心态。改善不利康复的行为,督促规范服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虹,蒋琴.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3.

[2]崔金娟,李复华.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10):53-54.

[3] 冯剑平,王小英.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及服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50.

[4]任兰花.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81.

[5]伊勇.波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7(1):129.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4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迷茫、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 本院的设备和技术达到了了现代医疗水平。不管是就医环境还是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门诊患者尤其是首次就医的患者, 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或者是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 往往来到门诊大厅后不知所措, 加上对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抱有怀疑的态度, 患者的迷茫、恐惧心理表现得更加明显。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由于现在医院就诊、诊疗的规范化, 医院将专业和科室都划分得非常细致, 患者在一系列的诊疗过程中, 要经常性的往返各科科室和部门。每个患者都希望尽早做完这一系列的诊疗过程, 尽早明确自己的病情。若患者多次往返, 常表现为焦急、烦躁, 甚至情绪失控, 极易引起医患间的冲突, 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1.3 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来, 部分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好的行为, 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同样, 患者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尽早得到医生的救治, 但是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患者都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 但对于医生开出的药物和诊断结果心存疑惑[2,3]。还有些患者对医生开出的药物并不能理解, 担心药物没有作用;还有些患者希望医生能够详细地为自己做检查, 给自己开“好药”, 认为贵一点的药效果好些。

1.4 不满情绪

门诊患者经过多个环节, 最后到观察室输液时, 若继续等待时间过长或不能“一针见血”, 许多患者就有不满情绪。此时护士解释工作不到位, 极易产生护患冲突, 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应尽量营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如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供患者输液时用的液晶电视等。在大厅设立导诊台, 由导诊护士及时给患者进行分诊和就医指导, 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往返。

2.2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患者进入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门诊护士, 因此作为一个好的护士人员, 一定要以美观整洁的仪表, 亲切的微笑与热情的问候出现在患者面前,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对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门诊护士在接触就医人员时, 要讲究说话的技巧, 灵活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技巧的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 让患者的情况稳定舒适,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以期治疗达到好的治疗效果[4]。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优质服务善待患者, 是医护人员起码的素质和心理状态。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 倡导人性化护理, 注意察“言“观色, 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 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预测患者的需求, 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 解决患者的疑问, 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 善待每一位患者。

2.4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认真实施查对制度, 做好各项操作的告知工作及注意事项。适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如所患疾病、用药目的、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防治方法。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做到动作轻柔, 并用恰当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2.5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

为了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以熟练、细致的技术操作, 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服务于患者, 这样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优化服务态度, 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 “因人施护”, 满足患者心理需要, 使患者心情愉快, 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门诊护士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心理特征几其心理需求, 同时还应该及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门诊工作中, 提高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晓泼, 吴平, 李莉.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2 (26) :12.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7:167.

[3]赵光, 张丽娜.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384.

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篇5

人的一生伴随着生理的和心灵的病痛。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理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有生命的欲望,我们就会战胜病魔好好的活在这阳光的世界上;而心灵的病痛则让我们苦不堪言,折磨着我们的灵魂,让那些调节能力和毅力薄弱的鲜活生命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他们离我们而去呢?因为他们没有心灵病痛的良药------心理学!他们有的心灵生病或者服药太少或者太多、有的压根不知道还有要可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心理学,心里有一股想自我剖析的冲动。像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也心理有个底,生活中客观一点。但是呢!有时你的心理让别人来分析更容易,所谓的当局者迷。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打好基础。所以我也决定来个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这些文字可能描述不全面也不是很专业准确,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这第一份我系统的自我客观认识。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性格、能力、气质、智力等。前者比较复杂,后者也比较奥妙。我来自我解剖一下。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的性格:

(一)现实态度特征:1,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偏向于爱祖国,爱集体,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礼貌。但是行为表现还不够积极,还有些漠不关心,也没有实际行动表现于爱祖国,有同情心。我一向主张每个人都做好最好的自我,独立。自我认为很诚实,很正直,以后有经济绝对慷慨资助有需要的人。2,对劳动工作的态度:偏向于勤劳,但有时也十分懒惰,有责任心但是还是有点粗心大意,马虎,节约。对家庭和父母:思想前卫,希望自己为自己、父母而活,不想结婚,认为没有能力养育孩子而让孩子不优秀是对孩子的命运不公,自己也累。3,对自己的态度: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有理想。自信但很客观,很现实。

(二)意志特征:1,自觉性:对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有时过于独断,武断,考虑不够周全。2,坚定性;毅力不够顽强,但精力比较充沛,能总结经验,不为不符合实际的愿望所驱动。但是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境界还相差甚远,当然也不是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3,果断性:能迅速作出决定,当机立断,积极采取行动,但有时考虑不够周到,勇气可嘉,但有时会武断。4,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比较难控制自己的言行,比如上网,情绪等。但也不会为所欲为,任意妄为。5,勇敢: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勇于承担责任,愿作出牺牲,但不勇武。

(三)情绪特征:1,情绪强度: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也不太容易手舞足蹈,欣喜若狂。2,情绪稳定性:比较稳定,不会忽冷忽热,喜怒无常。3,情绪持久性:情绪持续时间正常,不会过长或者稍现即逝。4,主导心境:基本上是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不会一直抑郁低沉。气质: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PS:与我们平时说的气质不同。我的气质:偏向于胆汁质和多血质:我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心境变化距离、具有外向型,有时也很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交朋友、但是注意力转移快、没有固定的爱好。

(四)能力与智力:能力是自己的努力的,智力是天生的,二者综合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力!对于智力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这是天生的、是我不能左右的,但是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努力能使他的智力有所提高,具体有多少的提高,这里面的可变的因数太多了。能力:我是以情商和逆商来比量自己的。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有人就说到,态度决定一切!

首先:我的认识自身的情绪。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自己。先前再一本书上记下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人不是知道自己有多少缺点,而是知道自己有多优点,并立志努力去发展开发他们。”我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我能否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在这方面我不能说做的很优秀,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处任何环境都是一种表情而没有变动,我想他可能不是属于我们人类。我尽可能的控制的情绪,什么场合该笑,该严肃-----我得把握有个度;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我认为这是成功的关键,是动力!倘若我没有了激励,我的生活将是一片黑暗和没有尽头的低谷。前不久学校一个研究生跳楼走了,我很为他汗颜和悲哀,要是他自己多一点自我鼓励和激励,我相信他会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有了激励相伴,这些不顺心事变成了提高自己的工具和助推器;生活有了挑战,生命才多彩,生命才有珍惜和回忆!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家长,他们教导我是老百姓的孩子,我应该自己好好的努力,无论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或是在未来的事业征途上。做人要厚道,多给别人留点余地,也给自己多了一个朋友和条道走。凡事换位思考,多为别人想点事。世界是公平的,有得就有失去,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大学四年即将结束了,我深爱我的专业,他很有挑战性,让我全方位的提高自己。我相信优秀的人都是生活的行家,为自己和他人思考着。换位思考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最基本的素养;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这可是门大学问,我的见解由生活学习经历决定了,在老师和长辈看开来很浅薄,需要提高的太多。我很喜欢和乐意比我优秀的人和长者交流。古人曰“与贤者人自贤之”,他们的话语让我反省和思考,这样会提高我生命的效率!人际关系的管理就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调节,此情此景此人是什么身份,言语的表达和自我礼仪等等。这仿若我们穿衣服,礼服,休闲、整装在什么场合得体一样。

逆商(AQ)——作为立体的人构成的一个重要侧面。所谓“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逆商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相反,那些逆商低的人则常常畏畏缩缩、半途而废、最终一败涂地。可口总裁古滋•维塔说:“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古滋•维塔是高逆商的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他超越了。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他成功,所以就说他逆商高。的确,人们对成功者的评价往往是“马后炮”,在他们成功以后再总结其成功的要素,而不能有“先见之明”。同样的,以往人们常常凭借直观感觉来看待一个人对困难的态度,认为这个人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亦或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等等,这种观察是模糊不清的,对个人的培养锻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首先,我心目中的逆商:

——逆商告诉你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并如何战胜它而取得成功;

——逆商可以预测在逆境中你所持的态度;

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逆商都将决定你面临逆境时是继续成长,还是会一瘸一拐,甚至倒下。逆商是营养丰富的土壤,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你的态度、你的能力、你的表现如何展现,展现到什么程度,就像花园里的土壤成分一样,逆商也可加强、丰富起来。

其次,我认为高逆商者充满了人生欲望:欲望是产生成功愿望的最原始火花,是成功的源泉。高逆商者充满了人生欲望,他们会对成功表现出狂热的兴趣,遭遇逆境时自然就能够奋勇向前;而低逆商者对事物则不感兴趣,缺乏生活激情,自然容易知难而退。

有了生活的欲望和对成功的追求,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跌倒中爬起,继续前进,最终达到目的。挫折并不可怕,因为他既没有毁灭希望,也没有封杀所有通向成功的道路。真正可怕的是,在挫折之后丧失了进取精神而自甘于沉沦。

每个人都会有难题,都会遭遇困境,高逆商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就会认为是一种挑战,是磨练自己意志,增强进取欲望的机会,而低智商者遇到一个困难时,则会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认为是天意要扼杀他,而怨天尤人。

逆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扼杀。关键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你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就是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这些胜利就是成功之路上的一个个阶梯。每当你取得了一个胜利,你就增长了一些智慧,也就向成功的立体人靠近了一步。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变化是一条无情的规律。对于个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一点:成败决定于你的心态,决定于你有没有进取的欲望。

一位斯巴达人对母亲抱怨自己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儿子,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是长的吗?”

人在挫折面前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而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寻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逆商。我很庆幸,我父母是从小不惯我,让我学会了独立和想办法。我不敢说我泰山压顶很从容,但也不至于慌乱得不知道去求生存。

择业的依据:心理特征 篇6

据国际职业分类词典介绍,现代社会职业有3万多种。谋生、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是构成职业的三个要素。为了能在千万种职业中挑选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职业,作出明智的抉择,下面几方面应予重视。

(一)性格。它是成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人的性格千差万别。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内部,把性格分成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内向型者沉默寡言、小心谨慎,在工作、学习上善于思考,内心情感体验丰富,但视野较窄、容易产生自卑感。外向型者爽朗、大方、能言善辩,在工作和学习上反应较快,说干就干;但情绪多变,往往缺乏坚持性。设想要一个沉默寡言、小心谨慎的内向型性格者去从事推销、公关业务,往往难以胜任。而外向型性格者善于社交,思维灵活,很适合公关。相反,要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去做打字员或图书资料工作,他很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二)气质。它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特征。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是指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及动作、言语的强弱和快慢等。

气质还具有性别差异,男性一般较大胆、情绪易振奋,抗争精神较强,具有男子气质;女性一般较文静、羞涩、胆怯,多情善感,具有女子气质。心理学家把性别气质的强弱称为“性度”。性度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女孩,女子的性度有些淡化,具有男子的某些气质;有的男孩,男子性度较弱,具有某些“姑娘儿”的气质。男子性度较强的人,适合当指战员、运动员,或从事机械、建筑、地质、冶炼等行业的工作;男子性度较弱的人,合适做文秘、财会、艺术等行业的工作。性度较弱的女子,可成为一流的运动员、高级脑力工作者;性度较强的女子,则适合做美容师、服装设计师、会计师或文秘工作等。性度中等的男女,可从事其他一般的职业等。

(三)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抽象概括力、综合分析力等心理特征的综合,构成一个人的一般能力。如果能力在某种领域里得到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等等。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多地在智力方面反映出来。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在实际工作中还应结合个性的其他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考虑。

音乐的心理特征 篇7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也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 来分析音乐功能的心理机制、音乐才能的发展特征, 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 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但更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人类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特征、规律、行为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揭示和指导作用。因此, 这一学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等对人的心理活动都会产生细腻甚至巨大的影响。心理反应形式因人而异, 具体的反映情况和内容要视具体作品中的具体音乐要素共同作用而定, 并且还要考虑社会、时代变迁, 听者个性, 当时心境等因素, 但影响却大同小异。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 主要是以音响效果这一物理属性进行传播。人耳作为声音“接受器”将这一信息传输给大脑皮层, 接受到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在这一完整的听觉机制作用下, 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在此, 本文通过情绪和情感两方面的心理反映情况来探讨音乐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绪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外界客观事物符合或者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的时候, 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音乐作为一种客观事物, 也必然会引起个人的心理反应.由于情绪具有极端的复杂性, 所以当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态时, 个人所表现出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关于情绪的分类, 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就提出过“七情”说, 即喜、怒、哀、惧、爱、恶和欲等, 可见从秦汉时期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就早已发现并研究过人的这种心理活动。音乐也可以导致个人在情绪方面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荀子曾曰:“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 则乱。先王恶其乱也, 而行其行, 正其乐, 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 哭泣之声, 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 歌于行伍, 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 郑卫之音, 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 舞《韵》歌《武》, 使人之心庄。” (《庄子·乐论篇》) , 可见古人就已发现音乐可以唤起欣赏者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一问题,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研究。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主体方面:由于社会活动的差异性, 根本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个体。客体方面: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世俗音乐﹑宗教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人情绪方面的影响亦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影响便错综复杂。

从调查的结果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音乐本身肯定不具备神奇的杀人魔力。并且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说:在听完这首音乐想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心理暗示。首先大家在欣赏音乐之前大多都已了解这首音乐背后的故事, 这是显性暗示。这些故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其次歌曲中低音的运用、调性的变化处理以及歌者的演唱是隐性暗示。这样就使听者产生了共鸣, 情绪受到影响并加剧了情绪波动的幅度, 从而导致了极端反应。音乐曲调太过悲伤, 影响到听者的心理因素, 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反应, 并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 从而间接的影响到生理因素:有的听者反应为出现胸闷、心跳加速或头晕的现象, 而更极端的人也就产生自杀的行为动机。

在欣赏的过程中, 听者往往会将听到的各种音乐融合自己的心理活动, 并去体验作者所要描述的音乐情景和音乐思想, 从而导致听者在自己的情绪中找到某种相应的对应点。因此, 当听到抒情、优美、安静之类的音乐时, 欣赏者会表现的平静、舒展和松弛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欣赏雄壮、激昂、热烈的音乐时, 又会表现的激动、兴奋甚至心潮澎湃 (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但当欣赏悲伤、冷酷、阴暗的音乐时, 对应的也会产生抑郁、忧伤、烦躁甚至萎靡不振的情绪反应。

以此为依据, 西方的音乐心理学家则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物理刺激, 以脑神经学科为基础,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式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应, 求出一般的规律。在一些研究项目中, 他们更关注音乐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共同指出:刺激性音乐倾向于导致焦虑的增长, 而镇静性音乐则会使焦虑的状态趋于缓解。从某种意义上, 这也成为音乐治疗学的发展依据, 体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情感是指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作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中介桥梁, 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 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但情绪和情感又是有区别的, 二者相互依存。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情感与个人的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及音乐兴趣等众多因素相关联。因此, 与情绪相比, 不同的人同样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对个人的情感影响也同样各不相同。最基本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 但同时它们又使音乐更有效的作用于人的内心, 对音乐的情感表现会起着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作用。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研究心理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内容来解释并研究音乐对个人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心理活动的影响。研究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人不同的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 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 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心理特征,情绪,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评述.心理科学.2003, 1

[2]赵冬梅 刘志雅.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2

[3]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4]马达 金世余.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8

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有安的情绪, 顺利完成分娩。是当代妇产科护士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怀孕到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 孕产妇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因急躁、紧张、惊恐常可引起宫缩乏力, 致产程延长, 造成滞产, 胎儿宫内窘迫, 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 因此应该注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使她们在最佳状态下分娩。

1产前孕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人, 临床上产妇多为初产妇, 无经验, 加之社会家庭对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 更增加了对分娩的精神紧张程度, 大部分孕妇临产前的共同心理活动是紧张、焦虑、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关心, 怕分娩时疼痛, 怕出血, 怕难产, 担心胎儿不正常, 一旦出现产兆常表现出心慌意乱, 吃睡不宁, 高度的紧张心理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以至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使分娩不能按正常进行, 因此, 需我们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 医风和熟练的专业技术, 高度的责任和同情心, 善于掌握孕产妇的不同心理, 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1]。

我们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 解除紧张心理, 要以热情, 亲切的态度向孕妇介绍病房, 待产室, 产房的环境及有关妊娠与分娩的知识, 宣传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的好处, 耐心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 以取得她们的信任, 同时要使孕妇注意饮食和休息。使其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行, 消除临产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 增强自信心。第二,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对临产孕妇要同情, 态度诚恳热情, 关心体贴照顾她们, 给予她们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让孕妇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 使她们得到安慰, 增强安全感, 做到相互信任理解。第三, 护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 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 能使临产孕妇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在进行操作时态度要认真, 动作轻柔, 手法准确熟练, 观察细致 (如监测胎儿情况及孕妇生命体征) 记录及时, 并将产程进展情况主动告之临产孕妇。让她们感到自己被重视, 增强她的信心和安全感, 以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产妇的顾虑。与此同时应保证临产孕妇的正常进食和睡眠, 使她们从精力, 体力和心理上为顺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 频繁的子宫收缩, 引起疼痛发生, 形成产妇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希望减轻疼痛和尽快结束分娩[2]。此时护理人员的主要心理任务就是对疼痛的护理, 产妇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产妇对疼痛敏感, 阵痛感觉强, 有的虽然疼痛但能控制, 有的痛得难以忍受, 大声喊叫, 不能自我控制, 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终于导致宫缩乏力极易造成难产, 护理人员对自控能力强的产妇要多鼓励, 并告之产妇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 对自控能力差的应多接近, 给予安慰, 陪伴, 不要对她们批评, 训斥和表示厌烦。宫口即将开全时, 会产生各种恐惧心理, 部分产妇大声呻吟或喊叫, 这时护理人员应守在产床边, 尽量多给产妇交谈, 因分娩是剧烈的体力活动过程, 出汗多, 应及时用湿毛巾擦汗解除不适, 宫缩间歇时, 给她们适当喂点食水, 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告诉她们分娩是自然生理现象, 指导她们正确的屏气方法用力方法, 只要鼓足勇气, 思想放松与接生人员配合就可以顺利尽快结束分娩。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另一心理任务是让家属特别是丈夫陪伴参加整个分娩过程, 可起到精神支柱作用, 在这艰难的时刻, 得到丈夫的温暖, 安慰和支持, 对临产孕妇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满足, 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转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了耐痛阈, 使分娩正常、自然、健康完成。

3 产后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胎儿胎盘娩出后[3]。

分娩结束, 产妇有一种轻松感, 此时产妇的心情, 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性别及一般状况的关注, 如胎儿娩出后发现异常情况或婴儿性别不符产妇心愿时, 暂不告之产妇, 待胎盘娩出, 按摩子宫至子宫缩复良好, 再告之产妇实情, 这样可避免产妇过度紧张造成大出血, 如胎儿无异常情况, 可及时地告之产妇胎儿一切正常及性别, 待婴儿断脐后抱至母亲胸前, 进行胸贴胸, 腹贴腹, 母婴皮肤接触, 并帮助婴儿吸吮母亲双侧乳头, 以促使子宫收缩, 减少子宫出血, 增进母子感情, 并刺激乳汁分泌, 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馨平, 刘爽.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8, 3:87.

[2]吴瑞平, 胡亚美.现代妇产科临床与护理.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008.

心理特征 篇9

1 心理特征

1.1 焦虑忧郁、恐惧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康复时间较长, 有的患者对病情反复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某些事情的变化比较敏感、比较烦心, 情绪不稳定, 尤其是初发病患者对周围环境生疏, 又因患病之苦, 角色转变不能很快适应, 往往焦虑或恐惧, 不肯轻易透露心事, 常常表现为闷闷不乐, 不愿和他人交谈。

1.2 孤独、压抑、自卑

由于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使患者行动上受到一定的约束, 与外界相对隔离, 担心自己患病给家庭、经济、婚姻、事业等方面带来影响, 害怕自己的病传给家人, 不愿与外界接触, 因而思想负担重, 有孤独、压抑自卑感。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1.3 悲观失望、抑郁

绝大多数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了肝炎, 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尚缺乏根治办法, 恢复较慢, 且复发率高, 并发症多, 顿时感到前途渺茫, 不知所措, 思想负加重, 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

2 心理护理

2.1 患者入院时接待热情、亲切, 详细做好入院介绍, 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 消除陌生感。

耐心倾听患者述说,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疏导, 多与患者交谈, 多关心体贴病人, 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使之消除焦虑忧郁心理, 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2 尊重患者, 同情理解其心理感受, 与患者建立信任可靠的关

系, 讲解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怎样消毒隔离, 比如日常生活中, 接触过的被褥衣服进行暴晒, 各种食具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煮沸消毒, 家庭实行分餐制或碗筷隔离等, 讲解疾病恢复期的护理, 注意休息饮食, 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等, 减轻其不必要的担心。2.3护理人员应表现出最大的同情心, 耐心教导患者, 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的有关知识,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采取鼓励和必要的保证, 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或减轻失望情绪, 同时积极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 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使其看到治疗疾病的信心。

总之, 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 既存在着生物因素影响, 又存在着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护理是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往过程, 了解患者思想顾虑及家庭、社会、环境影响, 对患者施加有效的心理护理,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自身状态, 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 且病程长, 住院期间进行严格隔离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均有恐惧、忧虑、悲观、孤独等心理特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平衡比其他疾病更为重要。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心理护理知识, 针对不同患者, 进行耐心解释、劝说、疏导, 以消除影响疾病的不良因素, 使患者身心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通过观察, 对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对减少肝炎的慢性化倾向可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均林.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22~226.

心理特征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盆腔的确诊患者病例96例,其中患者年龄在21至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8岁;患者病程在0.5至7年不等,平均病程3.6年。所有患者的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确诊。

1.2 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盆腔的确诊患者病例96例,对其比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心理特征,并对护理人员针对其心理特征所进行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概括。

2 结果

进过我们对抽样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类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包括孤独抑郁、恐惧焦虑、疑心重等3个方面,我们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保证患者情绪良好、给予必要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大胆表达思想、创建良好的就医环境等5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的心理问题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对病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患者心理特征

2.1.1 孤独抑郁

大多数家庭不和,经济条件差,病情几度反复,治疗收效甚微的患者容易出现该症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极度自我克制,对自己的病情讳莫如深。

2.1.2 恐惧焦虑

患者由于对治疗的方法和过程不是十分了解,对预后十分担心,因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害怕等,常伴有头晕、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2.1.3 疑心重

患者对诊断和检查结果产生怀疑,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不足,多以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居多,该类患者较敏感,甚至会出现神经质的症状,担心自己患有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

2.2 护理

2.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的对患者进行巡查,与患者主动热情地谈心,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思想负担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心理病机进行认真分析,尽快取得患者信任,这样能够获得一些患者过去从未透露过的与该病发展有关的资料信息。

2.2.2 保持患者情绪良好

以诚恳和关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接触,对精神因素在该病治疗过程中重要性向其讲解,说明情绪对血流的影响,情绪不好会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而使盆腔有疼痛感,鼓励患者自主调整情绪,以便对治疗进行积极配合[4]。

2.2.3 给予必要心理支持

应使患者知道,无论疼痛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对目前疼痛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与综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并举症状相同或相似的患者治愈康复的案例,使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得到增强。

2.2.4 鼓励患者大胆表达思想

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这会导致患者对病情程度产生错误估计,使治愈变得更加困难。此类思想轻则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重则有可能发生不测,导致患者轻生。所以护士要鼓励患者大胆表达思想,对自己的症状进行客观的评估[5]。

2.2.5 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保持病房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安静、舒适,如为患者开放专门的娱乐室,准备多种娱乐报刊供患者阅读,并有专人负责更换。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进行听音乐、聊天、练气功等娱乐活动,使患者的注意力转移,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6]。

3 体会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必要且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尽快的摆脱病魔的困扰恢复健康,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给予重视并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对患有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系统的总结,对相应的护理办法进行阐述,为今后临床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供可靠依据和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盆腔的确诊患者病例96例,对其比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心理特征,并对护理人员针对其心理特征所进行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概括。结果 进过我们对抽样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类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包括孤独抑郁、恐惧焦虑、疑心重等三个方面,我们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保证患者情绪良好、给予必要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大胆表达思想、创建良好的就医环境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的心理问题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对病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结论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必要且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尽快的摆脱病魔的困扰恢复健康,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给予重视并进行推广。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解军波,李萍.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3(1):88.

[2]刘小玉,李丽芸,张淑明,等.毛冬青甲素对大鼠实验性输卵管炎性阻塞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3(8):478.

[3]经燕,李仁杰.慢性盆腔炎治疗中成药的选择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6,30(6):15.

[4]李荐中,刘忠立.医学心理学与现代心理护理[J].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出版社,2008,14(5):103-104.

[5]魏玉峰,王瑜贤.盆炎活血汤加吲哚美辛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13(9):53.

邪教信众心理特征及其矫治 篇11

摘要:邪教信众的心理异常按轻重表现分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它是一种独特的“成瘾”现象;它具有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的精神病样症状。针对邪教信众中广泛存在的这种非常态心理的特殊性,首先,应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成因;然后,根据其心理特点,应用尊重、团体治疗、理解和共情等原则进行全面的家庭一社会心理干预和矫治;另外,对邪教信众除了从心理上进行干预之外,还必须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辅助干预和治疗,以营造和谐的社会、家庭人际环境,消除其焦虑、烦躁和矛盾心理,帮助其脱离暗示性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中图分类号:B8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2-0025-05

邪教问题自古有之,现今已然成为全世界的一大公害。在历史上,邪教相对正教而言,是与正统的传统宗教、或与统治阶级、主流社会认同的意识形态相抵触的一套神学说教,并由此形成为一股反社会、反政府的势力。在现代,邪教相对于被政府承认的传统宗教和准宗教社团而言,是指那些不被政府承认的具有反主流文化、反社会、反人性的倾向,并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的具有破坏性的“膜拜群体”。在我国,《刑法》第三百条中对邪教进行了界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邪教是人类社会的毒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它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精神健康。有的邪教与反政府势力相勾结,危害国家安全,煽动信众对抗国家、政府。善良的人们一旦加入邪教,受到邪教组织的精神控制和蛊惑,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异常。邪教信众的心理异常表现按其轻重程度,可划分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两种症状。

邪教信众的这种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性,又称为“心瘾”,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组织或行为存在心理渴求。当一个人形成对某种行为或物质的心理性依赖后,就会感到必须从事某种活动才能维持自己情绪或心理上的幸福感。心理性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对人的影响和生理性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即药物成瘾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成瘾更广泛的定义为“任何强制性的习惯模式”。

一、邪教信众的心理状态及其成因

国内学者对法轮功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患者普遍出现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病态人格倾向。法轮功精神痴迷者的精神障碍和一般气功习练者所表现出的精神障碍明显不同,它起病快,出现抑郁、自杀、自伤等症状的频率较高,具有高度自我毁灭倾向和伤害他人的倾向。国内出现过法轮功精神痴迷者精神分裂的现象,表现为自罪妄想。还有学者发现法轮功痴迷者会出现懒散、幻想、妄想、被控制感、行为怪异、有病拒医、情感下降等等神经症性和精神病性症状。精神依赖者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人士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都在宗教活动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精神依赖者对邪教团体的活动具有病态的依赖性。精神依赖者通过过度参加邪教团体的活动满足其心理、社会需求,其症状与依赖某种药品/物质者的症状相同,这两种人都通过某种强迫的、习惯性的行为来满足其心理和社会需求。

由精神控制所导致的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虽然也具有精神病样症状,但是这种状态和精神病样的妄想具有本质区别。妄想是精神病的一种病理现象,它属于思维障碍,只有通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才能得到治疗。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是一种南精神控制造成的崇拜教主和邪教信念的群体效应,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符合“超价观念”的定义,即超过常人理念的一种观念。从文化渊源上说,它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可以叫做亚文化超价观念。超价观念仅用药物治疗是不会收到实效的,需要我们在对邪教信众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进行心理评估诊断的基础上,采取家庭一社会心理模式来进行综合矫治。

二、邪教信众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的心理评估、诊断和心理治疗

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由于受邪教组织的精神控制所致的“成瘾”现象,往往已经形成“固化效应”,类似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强化和自我强化。虽然刺激因素已经消失,但是邪教组织用于加强“强化效应”的奖励(成佛或法力增强、精神升级、得道成仙等)和惩罚(魔会取性命、沦为常人、功力消失等等)措施依然存在于受害者的脑海中,表现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存在心理戒断样问题,即在停止练功初期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症状。这种邪教瘾癖现象类似于吸毒者的“药物瘾癖”,都需要不断地寻找毒品,以避免断药时生理心理戒断症状的痛苦。痴迷者反复地练功,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病理惰性兴奋灶增强的生化或生理性变化”,以至于需要练功,一练功,就会兴奋,产生满足感;有些人甚至在不练功时,只要想到或看到所谓“大师”画像,也会出现不可遏制的精神兴奋和难以控制的求功行为。一旦阻止他们进行所痴迷渴求的活动之时,痴迷者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戒断样症状。痴迷者停止邪教痴迷活动初期易出现的心理戒断样症状包括:(1)情绪反应,如恐惧感,自责、自罪感,失目标感,失自我感,感情漂浮感,心理空白感,烦躁,对立感,自卑感,孤独感,冷漠感,逃避现实感,疑惑感,对人不信任感,空虚感,自我不信任感等等。(2)思维反应,表现为思维混乱、判断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适应灵活性下降、存在邪教残余观念、从众心理。(3)身体反应,如乏力感、僵硬感、不适感。(4)今后担忧,包括对日常生活、人际关系适应、身体健康、社会生活等担忧。

因此,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明白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在停止参加邪教组织的活动后,他们的自身和精神已经受到了伤害,这时要格外关注他们的“戒断反应”,注意他们反常的行为尤其是可能发生的自杀和他杀倾向。故对他们的心理治疗必须包括以下步骤:

(1)必须由专业医疗人员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身体检查,排除他们器官方面的疾病,评估他们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或确认他们身体有无伤害。

(2)收集他们临床资料,包括病人主诉、家属报告、摄人性会谈、临床观察和心理测验,然后排除他们是否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同时,要注意精神痴迷者也有不主动求医、幻觉、妄想等类似于重性精神病的症状。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的幻听、幻视属于假性幻觉,往往与思维联想和意识清醒相关联、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属于“超价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只靠药物治疗是不会起到作用的,必须通过耐心的情感式心理治疗才会起作用。

(3)由专业医疗人员检查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

者的精神状况,评估他们是否存在急性或慢性的精神问题,排除受害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危险因素。

(4)要完成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的心理/社会史调查,调查受害者是否有家族精神病史或生理缺陷,在参加邪教之前是否有人格缺陷或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等等。

在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后,开始单独的心理治疗,帮助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从邪教伤害中解脱出来,采取的步骤是:

(1)在心理治疗师和邪教受害者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使受害者感觉心理治疗对其而言是一个安全、可信的过程,帮助受害者建立起对精神治疗专家的信任。

(2)倾听和讨论受害者的精神需求,帮助受害者了解其精神需求是真实的、正常的。

(3)讨论受害者参加邪教团体的原因,使受害者相信,心理治疗专家尊重受害者追求生命意义的需要,让受害者通过健康的途径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4)通过书面文字和合法的精神领袖提供真正的精神源泉,帮助受害者重新评估邪教团体做法的有效性。帮助受害者纠正不正确的宗教信仰,使其避免继续受害。

(5)引导受害者重新对邪教团体的信仰和做法进行讨论,帮助受害者确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

(6)向受害者说明有害宗教团体是运用何种精神控制的策略来赢得受害者的信任的,这可以帮助受害者解除病态的内疚和耻辱感。

(7)向受害者说明邪教团体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和社会伤害,帮助受害者认清事实真相。

(8)向受害者说明人类基本的社会、精神和心理需求,帮助受害者学会如何通过正当健康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以避免其将来再次受到伤害。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尊重受害者对自己内心平静和生命意义的追求,所有的精神追求者在追求精神升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被伪冒的先知和罪犯欺骗利用的可能。如果受害者能意识到,只要他脱离邪教团体,对其家人遭受的损失负责,并配合心理治疗,他的心理治疗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一社会心理模式在矫治邪教信众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时的应用原则

1尊重原则

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是由于邪教团体利用人们的宗教需求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而采取的一种精神控制所致,所以我们必须记住,邪教信众的精神需求是真实的,他们是在寻求精神平衡时被人利用,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值得同情。我们必须尊重一个善良的人因其善意而加入邪教团体这一事实。心理治疗师应保守受害者的个人隐私,使其羞耻感和内疚感降到最低限度,这将对心理矫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如果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构成威胁,或心理治疗专家认为没有必要保守其事实真相,则无需强求保密。但是我们必须基于上述出发点,尊重和善意对待受害者。

2团体治疗原则

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已经没有能力来客观地看待邪教团体、邪教领袖和他们所谓的信仰,这时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心理帮助,受害者将没有足够的力量或无法认清他们被欺骗或被利用的事实,他们也无法主动脱离邪教团体。因此,只有家人、社区、团体与精神治疗专家合作,通过家庭、社会和心理三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可采用团体治疗的模式,即主要通过召开团体会议来帮助受害者脱离邪教团体。这种会议的参加者可以包括精神依赖者、他们的家人和亲近的朋友,合法的宗教领袖和精神治疗专家。会议的目的是在善意的气氛中讨论邪教团体如何利用受害者,如何使其受到伤害,从而达到矫治的目的。

3理解和共情原则

帮助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康复和摆脱邪教团体时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应同情、支持、接受这些受害者。(2)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时应保持心理治疗专业领域职业操守。(3)注意对方的反应和我方应对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邪教已经教会了他们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习惯,他们的讲话方式令人不舒服,我们应该明白他们这些令人不快的言行举止并非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邪教组织教化的产物,这也是对心理治疗师职业操守的严峻考验,务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应对不慎,很容易使对方重返邪教团体。具体而言,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和保持这样的态度:(1)开诚布公。精神治疗师的坦诚相待能让受害者效仿,这就要求精神治疗专家必须保证自己心理精神健康。(2)尊重和真心地关爱他们,而且要清楚地了解邪教是怎样伤害追随者,正常人是怎样被鼓动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3)让受害者感到安全和温暖,即做到尊重、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尊重,其意义在于给受害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使受害者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真诚,即精神治疗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受害者的关系之中。共情(empathy),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受害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受害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而积极关注则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咨询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受害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受害者及其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达到治疗目标。

四、社会支持系统在邪教信众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治疗中的作用

对邪教信众除了从心理上进行干预之外,还必须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辅助干预和治疗。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朋友、同事等的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在帮助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治疗的过程中,家庭、社区和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支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家人和社区是最早发现受害者行为异常的,他们了解受害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因此,他们能较早提醒社区的有关机构和心理治疗专家注意其异常形为,以免被邪教团体利用。而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通常自己是没有力量客观地看待邪教团体、邪教团体的领袖或信仰的,他们只有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才能脱离邪教团体。

社会支持系统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家庭人际环境,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以及尊重邪教受害者本人的心理感受和最初练功时的真诚动机,不否定他们的体验。在心理戒断样症状初期,消除其焦虑、烦躁和矛盾心理,使他们摆脱对立和敌意,建立起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欲望。因此,在他们摆脱邪教控制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鼓励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使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脱离暗示性环境,引导他们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或集体活动,扩展他们生活视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脱离邪教教友,也不再沉浸于病理心理中,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体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康复。

心理特征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甘肃省肿瘤医院于2003年4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69例,年龄21~35岁。未婚9例,已婚未育9例,其余均为已婚已育;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3例,高中以下36例;脑力劳动者28例,体力劳动者41例;家庭年收入≥4万元者39例,≤4万元者3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

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行设计的心理问卷调查表,分析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的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其中SDS和SAS量表测评得分>50分者,统计为抑郁和焦虑。

由专人发放问卷并向调查对象讲解,不加任何暗示,由患者自行填写;如不识字则由调查者逐一询问后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比较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中分别有61例(88%)和52例(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其中25例(89%)脑力劳动者存在焦虑心理,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担心术后会影响形体完美和性生活的青年乳腺癌患者分别为65例(94%)和57例(83%);分别有25例(7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23例(82%)脑力劳动者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明显高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和体力劳动者(P<0.05);高收入者中有31例(79%)认为有社交障碍,明显高于低收入者(P<0.05);有26例(87%)低收入者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明显高于高收入者(P<0.05),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对乳腺癌的心理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4,5],一致认为乳房缺损不仅造成了身体可见部分的缺失,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正处于事业和生活的黄金时期,其感情的脆弱和对恶性肿瘤的敏感决定了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从调查表中总结出患者主要心理特征,并提出合理的心理干预手段。

3.1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3.1.1 抑郁心理

对于青年乳腺癌患者来说,她们在心里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还要面对新的生活模式,乳腺癌患者会感觉无助,无力控制生活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还会在女性、母性、性方面产生不同于其他肿瘤患者的较大心理压力,本调查显示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较普遍的抑郁心理,共61例,抑郁率达88%。

3.1.2焦虑心理

调查显示,有52例(75%)的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焦虑心理。一方面,患者对手术疗效、预后的担心;另一方面,乳房切除后,对乳房缺失影响夫妻关系、自我形象的担忧,以及对工作生活难被他人及社会接受而焦虑等。不同职业者对癌症的焦虑程度不同,脑力劳动者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对癌症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较体力劳动者焦虑情绪更重。

3.1.3 形体残缺及性生活障碍

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中,分别有65例(94%)和57例(83%)的患者认为乳腺癌手术后会影响形体完美和性生活,而且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情况的青年乳腺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这充分说明青年乳腺癌患者在面临重新恢复正常生活或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挑战时期,更多地是关注其形体的完美以及配偶对她们的反应,很多女性担心自己对丈夫缺乏吸引力,导致性生活主动性差,也有的人担心性生活会影响康复而停止性生活。

3.1.4 社交障碍

青年乳腺癌患者正处在社会中承担家庭和事业上的多种角色的时期,手术治疗对患者形体造成较大的破坏,患者认为自己失去女性特征和女性魅力而感到自卑,所以回避社交来往,自我封闭、深居简出[6]。调查显示,尤其是高收入者认为影响社会交往的远远高于低收入者(P<0.05)。

3.1.5担心治疗效果和费用

跟所有癌症患者一样,青年乳腺癌患者对自身肿瘤心中无数,担心治疗效果,也担心治疗经费会让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调查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脑力劳动者对肿瘤有一定的认识,因而更加害怕肿瘤已转移、扩散,手术不能彻底清除或由于医生技术及手术条件达不到而使手术失败等;而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者则更加担心增加经济负担。

3.2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预

3.2.1 健康教育

要消除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乳腺癌防治基本方法和术后康复的健康教育。减轻患者的无助感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不确定感,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并让抑郁的患者多与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患者接触,尽可能使其受良性影响。调动家属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和患者一起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有效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3.2.2 心理疏导

青年乳腺癌患者由于术后乳腺的残缺而产生自卑心理,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根据这些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应同情患者的处境,给予安慰和鼓励,鼓励她们要热爱生活,接受现实,并告知术后形体的改变可通过戴义乳或乳房再造来恢复,使患者看到希望,提高自尊意识。同时解释患者乳房切除以后不会影响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也应承认乳腺癌根治术会给患者和其丈夫性生活带来不便和窘迫,患者会因身体的缺陷而羞于暴露自己,同时会担心性生活会影响康复[7,8,9,10]。针对这一心理问题,应告诉患者和其丈夫,此阶段可通过非形体接触的情爱来弥补这一缺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双方心理适应了这种现实会自然好起来。对于担心家庭经济的患者,应当鼓励其放下思想包袱,形成治病要紧的心态,并通知朋友和单位多关心探望,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11]。

3.2.3 家庭支持

家属是患者的最主要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基本的形式,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举足轻重[12,13],尤其是患者的丈夫,体贴、关怀、爱抚对妻子提高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可使患者克服自卑心,树立自信心。另外,医生要多指导丈夫,邀请他们参与治疗的选择、伤口整形及性关系的讨论,对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伴侣关系相当有益。在癌症康复中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夫妻情感交流,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对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的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影响,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采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和术后的康复治疗,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的困扰,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寻找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方法:对收治的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焦虑、性生活及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及经济收入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同。结论:根据不同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合理地利用心理干预手段,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十分必要。

上一篇: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下一篇:待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