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特征

2024-09-12

音乐心理特征(共12篇)

音乐心理特征 篇1

项目编号:2011JYTY087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也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 来分析音乐功能的心理机制、音乐才能的发展特征, 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 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但更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人类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特征、规律、行为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揭示和指导作用。因此, 这一学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等对人的心理活动都会产生细腻甚至巨大的影响。心理反应形式因人而异, 具体的反映情况和内容要视具体作品中的具体音乐要素共同作用而定, 并且还要考虑社会、时代变迁, 听者个性, 当时心境等因素, 但影响却大同小异。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 主要是以音响效果这一物理属性进行传播。人耳作为声音“接受器”将这一信息传输给大脑皮层, 接受到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在这一完整的听觉机制作用下, 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在此, 本文通过情绪和情感两方面的心理反映情况来探讨音乐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绪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外界客观事物符合或者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的时候, 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音乐作为一种客观事物, 也必然会引起个人的心理反应.由于情绪具有极端的复杂性, 所以当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态时, 个人所表现出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关于情绪的分类, 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就提出过“七情”说, 即喜、怒、哀、惧、爱、恶和欲等, 可见从秦汉时期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就早已发现并研究过人的这种心理活动。音乐也可以导致个人在情绪方面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荀子曾曰:“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 则乱。先王恶其乱也, 而行其行, 正其乐, 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 哭泣之声, 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 歌于行伍, 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 郑卫之音, 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 舞《韵》歌《武》, 使人之心庄。” (《庄子·乐论篇》) , 可见古人就已发现音乐可以唤起欣赏者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一问题,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研究。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主体方面:由于社会活动的差异性, 根本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个体。客体方面: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世俗音乐﹑宗教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人情绪方面的影响亦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影响便错综复杂。

从调查的结果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音乐本身肯定不具备神奇的杀人魔力。并且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说:在听完这首音乐想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心理暗示。首先大家在欣赏音乐之前大多都已了解这首音乐背后的故事, 这是显性暗示。这些故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其次歌曲中低音的运用、调性的变化处理以及歌者的演唱是隐性暗示。这样就使听者产生了共鸣, 情绪受到影响并加剧了情绪波动的幅度, 从而导致了极端反应。音乐曲调太过悲伤, 影响到听者的心理因素, 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反应, 并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 从而间接的影响到生理因素:有的听者反应为出现胸闷、心跳加速或头晕的现象, 而更极端的人也就产生自杀的行为动机。

在欣赏的过程中, 听者往往会将听到的各种音乐融合自己的心理活动, 并去体验作者所要描述的音乐情景和音乐思想, 从而导致听者在自己的情绪中找到某种相应的对应点。因此, 当听到抒情、优美、安静之类的音乐时, 欣赏者会表现的平静、舒展和松弛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欣赏雄壮、激昂、热烈的音乐时, 又会表现的激动、兴奋甚至心潮澎湃 (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但当欣赏悲伤、冷酷、阴暗的音乐时, 对应的也会产生抑郁、忧伤、烦躁甚至萎靡不振的情绪反应。

以此为依据, 西方的音乐心理学家则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物理刺激, 以脑神经学科为基础,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式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应, 求出一般的规律。在一些研究项目中, 他们更关注音乐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共同指出:刺激性音乐倾向于导致焦虑的增长, 而镇静性音乐则会使焦虑的状态趋于缓解。从某种意义上, 这也成为音乐治疗学的发展依据, 体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情感是指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作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中介桥梁, 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 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但情绪和情感又是有区别的, 二者相互依存。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情感与个人的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及音乐兴趣等众多因素相关联。因此, 与情绪相比, 不同的人同样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对个人的情感影响也同样各不相同。最基本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 但同时它们又使音乐更有效的作用于人的内心, 对音乐的情感表现会起着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作用。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研究心理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内容来解释并研究音乐对个人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心理活动的影响。研究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人不同的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 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 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心理特征,情绪,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评述.心理科学.2003, 1

[2]赵冬梅 刘志雅.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2

[3]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4]马达 金世余.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5]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音乐心理特征 篇2

神经症患者病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现实处境不相称,但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反复求助医生,到医院检查。病程多迁延,容易引起周围人对他们的歧视,以为他们是装病偷懒、折磨别人,这反而加重患者的自卑心理,使患者认为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们,看不起他们,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神经症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出现了偏差:过分关注自身感觉,轻视别人的忠言,只相信自己,绝不相信他人,甚至轻视他人。有过分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过分夸大危险,感觉处处有危机,从而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过分担心自身健康,感觉患有重病,四处求医,虽然多次检查均显示正常仍坚信患有重病,产生疑病心理。目前医院多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亲属过分关注患者,患者整日无所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症症状上。另外,多个患者相互暗示,亦加重神经症症状。心理护理

充分尊重和理解患者:护士必须掌握精神科的有关专业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要同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要求要委婉拒绝,使病人心服口服。对于症状的改善,要给予真诚的鼓励,使患者看到希望,增强占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的关爱行为是治疗神经症的良药:护士是患者住院期间接触最多的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护士与患者交谈时,音调进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柔和、悦耳的交谈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使患者有愉快感、安全感,进而密切护患关系。还可以轻拉患者的手或轻拍患者的肩膀,全神贯注听患者倾诉,使患者不良心理得以宣泄,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密切观察病情,减少伤害行为:虽然多数人认为神经症比其他重性精神病病轻,但是患者精神痛苦的程度却重得多,自伤、自杀时有发生。由于病人智能和意识均正常,其行为计划周全,隐秘性强,成功率高。因此,护士对这类患者更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

音乐心理特征 篇3

【关键词】音乐 心理 教学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兴趣使然,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音乐欣赏教学中,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范唱范奏、课件上的诗文配乐、利用图片展现出直观的意境描绘,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清晨》的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关于清晨的歌曲,比如班得瑞的《清晨》,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展现出清晨美好的时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到清晨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主动性和审美兴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这时,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还自编自排,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字语言一样,音乐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语言中的情感,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音乐的创作来自情感,情感的抒发也需要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达。音乐离开情感就不复存在,而音乐性上教育要是脱离了情感也不会是真正的音乐教育。音乐巨匠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鲜明的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极富艺术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曲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是精神力量,也可以是行为力量。例如教唱《七子之歌》能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尚未回归的游子的牵挂,深刻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挨打,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唱起这些爱国歌曲,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音乐心理特征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 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 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 (1) 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2)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3) 等为依据, 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4) 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 其实真正教的, 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 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 (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 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 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 (2) 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 逐步健全, 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 (3) 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出现了“第二性征, 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 (4) 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 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 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 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 也有别于成人,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 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 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 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 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 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 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越来越复杂。同时, 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 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 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 见到不台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例如:在取得成绩时, 他们振奋, 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一旦失败, 则叉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 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 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 自尊心日益增强, 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 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 不像儿童那样顺从, 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 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 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 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 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 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 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 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 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 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 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 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 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 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 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 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 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 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 (5)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 体验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 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 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欢节奏欢快, 能够带给他们快感的流行乐, 这些音乐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 喜欢新鲜的心理, 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 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 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 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 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 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 自我意识的表现。

3. 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 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坚持体验性,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 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 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 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 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 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6)

3.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 中学生精力充沛, 富有朝气, 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寻求刺激, 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 没有兴趣的话, 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 引发他们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 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 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 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给予理解和帮助, 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 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 动静结合, 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 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 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 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 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 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 节奏的特点, 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 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 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 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 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 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 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 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 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 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 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 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 显得比较笨拙, 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 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 拉近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 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 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 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 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 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 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常是随心所至,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了,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 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的健全,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刺激大脑思维, 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的。

还有, 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 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 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 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 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 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 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 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 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 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 耐心帮助,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 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 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 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 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剧变, 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 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 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989.

[3]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4]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视障学生心理特征 篇5

(一)感知觉特点

1.视觉渠道完全堵塞或者严重受阻,难以获得外界事物的视觉信息。

2.认识活动主要靠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功能。

3.手作为主要的触觉和动觉器官,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自古有“以手代目”之说。

(二)言语和思维特点

言语特点:

视障儿童虽然靠着听觉能通过自然的交往途径掌握语言,但是离开视觉功能的积极配合,其语言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影响。

1.容易发生构音障碍

2.对词义的理解缺少表象

(三)个性发展特点

1.气质倾向

研究表明,黏液质与抑郁质类型较多,胆汁质与多血质较少。

2.性格特点

(1)自我概念弱,自相矛盾现象突出,不善于自我调节。

(2)意志特征:坚毅性、依赖性与不果断性。

(3)情绪性:钻牛角尖,情绪易波动、消沉。

3.视障儿童的兴趣

(1)对声音有较强的兴趣。

(2)对音乐有较好的情趣和爱好。

(3)学习文科的兴趣高于理科。

(4)有一些特殊兴趣:爱摸、爱拆

(5)总体来说,兴趣不够广泛。

4.能力特点

(1)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嗅觉能力比较强。

(2)语言模仿能力较强。

(3)听觉记忆能力较强。

(4)定向行走能力薄弱。

(5)应变能力弱。

(6)部分儿童操作能力弱。

(7)适应社会能力弱。

(四)障碍感觉

通常把盲人及时察觉障碍物的能力叫做障碍感觉。视力残疾的儿童定向方式取决于外部条件及个人的经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物体的高度、天气的情况、地面的性质、声音的强弱、盲人的主观状态。

(五)盲相

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解析 篇6

关键词:仪式音乐 符号 特征

在音乐的领域里,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中的形态、语言等,并且音乐中所包含的奥秘,也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可以表达出来的,是需要我们对音乐领域长时间的探索和分析,一层一层的感知音乐的美感,探索音乐中的奥秘,其中仪式音乐是音乐符号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对音乐符号的结构、功能及意义都有本质上的体现,更是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不管是从仪式音乐的特征,还是从仪式音乐上的欣赏角度出发,它都能把音乐符号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它也受到广大人民所喜爱,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一、符号在音乐领域中代表的意义

符号在音乐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了解、表达、欣赏音乐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一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曲目都是有一个一个的音乐符号组成。例如:《梦中的婚礼》、《贝多芬交响曲》、《森林歌声》等。音乐符号的不同代表的音乐形式也是不同的,相应的感情表达也是不同的,一首完美、经典的曲子的组成是由各个部分的音乐符号组成。例如:音符、音调、节拍等,在由乐器演奏的方式展现给世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能走进音乐的感情世界,从中找到情感上的精神寄托。

音符是音乐组成的重要部分,一首有感情的经典曲目都是以音符为基础,同时,也是人们感知音乐方面的重要表达,它也是人们在认识音乐的基础工具,更是在教育界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换个角度来说,音乐符号更是人类在精神上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寄托,用声音传达感情,听音律释放情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得到释放。

二、符号在仪式音乐中代表的意义

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有很多符号的存在,例如:建筑符号、语言符号、数学符号等,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中,符号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有很多的符号看似很简单,但是所包含的意义却很丰富,它相当于在一个文化环境中所推出的代表。

符号在仪式音乐中代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仪式音乐对演奏的音乐和演奏的场地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仪式音乐中的符号就是这样要求的象征,也间接的反应了表达形式,尽管在仪式中有很多的符号。例如:诗词、手势、呐喊等,但是,音乐符号的表达却能将仪式中包含的感情和象征表达的淋漓尽致。

仪式音乐有它特定的音乐和演奏场所,代表的意义独特,同时也可以是庄严、欢快、轻松的,这样演奏形式的不同,音乐符号的表达也是不同,是我们人类不同情感的化身,在由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形式,传达到人们的脑海中,使每一个音符都触动人们的心弦,让这种无声的语言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仪式音乐中的符号象征力

有很大一部分人们把仪式当作是一种庄严的象征,那么,仪式中所包含的形式都是象征意義上符号,音乐是人类在听觉上的感知形式。符号,它是把简单的事物简单化的象征,另外,它也是我们人类重要的表达形式。

音乐也是重要的表达形式,自然与符号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听觉上的感知形式上,音乐符号在某种意义上看起来有不太像象征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音乐符号相比其他符号,他的表现难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仅仅要通过人的嗓音发音的形式,还要通过各种的乐器进行一个一个音乐符号的组成,所以,他的表达形式要比其他符号表达形式复杂的多,那么,仪式音乐中符号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表达方式和象征意义自然也不是那么简单,仪式音乐利用简单的符号表达复杂的内容,这是对演奏形式、乐器、场地的象征,更是对仪式音乐中所包含庄严、欢快、轻松感情的象征。

四、仪式音乐的表现力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仪式的形式也越来也注重,音乐是仪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更是某种重大节日、重大仪式上的无声语言,仪式音乐上的语言、形式等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尽管音乐不像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语言那样,对我们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是,音乐却是我们感情的流露,撩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这样的语言受到了我们广大人们喜爱,是一种庄严的象征,是轻松、欢快、感情的表达。

五、结语

很多人说音乐是用来听的,用来欣赏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工具。其实,音乐更是一种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我们每一个人情感都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相应的寄托,它是对我们感情世界的一种慰藉,而仪式音乐则是音乐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代表了音乐上某种意义和感情上的象征,它具有音乐上的轻松、欢快,也有仪式上的庄严,在通过不同音乐的演奏形式和特定的演奏场所,让人们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仪式的重要性和音乐上包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洋.分析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J].音乐大观,2013,(05).

[2]黄汉华.音乐符号能指-所指问题之词源学思考[J].音乐研究,2011,(05).

音乐心理特征 篇7

一、西方现代音乐风格及特征

20世纪音乐内容:题材出现更多表现自然科学或抽象概念的作品, 其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变化, 按传统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如下。

旋律方面:现代派作曲家们打破以一个主音为核心的固定旋律线条和走向规律。由短小及零碎的动机组成, 不流畅, 临时记号多, 不对称、不呼应, 甚至没有句逗, 缺少规律, 不声乐化, 追求一种充满活力, 紧张而有序的旋律曲线。

和声方面:频繁出现各种不协和音响, 不协和和弦不再需要解决。打破三和弦之间对比统一关系。11和弦, 13和弦多次使用, 除了三度结合外, 还有四度、五度、二度结合等。例如:米罗的《巴西的怀念》中使用四度叠置的和弦。配器与曲式方面:讲究和声部线条清晰, 由和声织体转向复调织体, 打击乐成为主要乐器, 强调独特音响, 色彩、音色的重要性被空前强化。“偶然”因素的介入, 曲式产业不固定的形式等。

调性方面:随着勋柏格无调性音乐的问世, 没有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区别, 无调性、多调性、经常突然转调甚至音与音之间互不连贯, 只是强调单个孤立的音响。著名的作曲家有勋伯格、贝尔格、梅西安等。其中, 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末乐章《圆舞曲》被认为是第一首使用十二音系列的音乐。

在节奏方面:摆脱标准节拍、方整式节奏的束缚, 多采用自由多变, 捉摸不定, 不限于单一节拍形式, 没有规则乐句。多种奇数节拍及复杂多变的组合形式, 从城市生活、工厂机器中、东方原始艺术中寻找不同寻常的节奏, 使人们在听觉上保持一种警戒状态, 紧张而充满活力。

二、对音乐风格的感受与判断

(一) 音乐创作的背景元素

了解一部作品的音乐风格, 首先应了解名曲创作时代背景、民族风格及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如表现主义音乐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奥一个现代流派、社会矛盾加剧, 国内动荡不安, 艺术家对世界绝望, 恐惧情绪用极端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表现主义艺术否认传统的有关艺术中美的观念, “美和真实是两个不可能结合极端, 既然现实是那么黑暗、可怕, 反映现实的艺术也就不可能那么美好” (勋伯格) 。因此, 作品中主人公经常是一种畸形、反常、病态、怪诞小人物形象。音乐特点是:零碎、急剧跳动的旋律, 尖锐的不协和和弦, 不清晰的结构。音乐材料分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的表现提供依据, 特别是对作品内涵的揭示在视唱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 音乐风格与特征元素

音乐风格与特征包含力度、速度、节奏、调性、旋律等。对音乐风格的感受与判断要以下几方面去掌握:

(1) 音乐材料的分析:以上例勋伯格《管弦乐变奏曲》OP.31为例。作为《管弦乐变奏曲》中的主题旋律, 全曲24小节, 1—5小节是序列的“原形”, 6—12小节是原形向上增3度移位的“倒影逆行”, 第13—17小节是序列原形的“逆行”, 18—24小节是原形向下小3度移位的“倒影”, 24小节中展示了十二音序列的四种基本形式。弄清基本材料之后, 再进行了音程分析。“原形”音程结构中“bb1-e1”、“#C1-g1”为减5度, #f1—be1为增二度这些增减音程, 为全曲难点, 作为构唱练习内容, 应反复练习。旋律采用四三拍子, 节奏采用。二八前休, 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及二拍附点等节奏型, 节奏较为规整, 类似歌唱性的圆舞曲。乐句不对称, 力度对比幅度不大, 基本是P—PP—P—PP, 以修止符为换气点, 句法呼吸自然、清晰, 整篇乐句富有歌唱性。以上分析为音乐表现提供依据, 加上正确的视唱, 作品音乐表现则自然准确。

(2) 重视乐曲的对比:画家是利用光和影, 画出优美的绘画, 音乐则是以明暗为对比。在音乐中, 有曲式的对比, 表情记号的对比, 调性对比, 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对比, 对比的运用范围, 表现的张力更是西方现代音乐作品特征。现代音乐中突破“对称”、“方整”模式, 淡化节拍的作用, 使节奏、节拍丰富多彩, 增加复杂化。如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8/9的重音分析为例, 重音没有遵循传统8/9拍强弱弱次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节拍关系, 是按下列格式不规则出现。1、5小节强拍落在第一、第五拍, 2、3小节强拍则是第四拍、第三拍, 节拍随意自由。常规的拍子不规律的重音, 打破了节奏模式的均衡感。因此在视唱时, 先做读节奏练习, 强化重音的清晰与力度, 弱化传统节拍规律, 寻找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不同拍子 (相同单位拍和不同单位拍) 的频繁交替, 节奏组合的多变、自由拍子、无节拍等等都是视唱教学中需要有序训练的难点。

上述是关于西方现代音乐与视唱教学的一些想法, 作品音乐风格问题复杂而微妙。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作品中其处理和表达方法则不一样;同一作品, 不同演奏和演唱者处理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如法国视唱 (雷蒙恩编) 与法国近视现代视唱 (布尔诺威尔) 虽属同一国家, 同一民族, 由于时代不同、音乐表现、艺术手法却风格迥异。总之, 在视唱教学中, 特别是西方现代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 没有文化知识的积累, 深刻的音乐体验及敏锐听觉力及分析判断力, 则很难做好。

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基础乐科, 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本文拟从西方现代音乐的形式及特征、西方现代音乐的作品元素几方面对西方现代音乐的视唱教学中绝对听觉训练、音程构唱等提出探索, 强调现代西方音乐视唱是否能正确把握作品、理解表现作品的内涵, 其关键应是掌握其音乐风格特征。

关键词:音乐风格特征,西方现代音乐,视唱练耳,绝对听觉

参考文献

[1]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武汉:湖北文艺出版社, 2003.

[2]钟子村.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3]孔云霞.针对现代音乐现象加强绝对听觉训练[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7.

[4]孙虹.视唱练耳音乐性思考——技术与音乐风格[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8.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8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分娩前后产妇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9

1分娩前产妇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1.1 心理特征

(1) 产妇临产后住院, 特别是初产妇, 大多对分娩认识不足, 对医院环境不熟、人际关系陌生等可使其产生恐惧、不安、焦躁心理。 (2) 对生男生女的顾虑、是否健康, 有无畸形的担忧心理。 (3) 在性意识方面的羞怯心理。

1.2 心理护理

(1) 改善医院环境、抓好病房管理。努力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密切护患关系。热情接待产妇、介绍入院须知, 介绍病室病友, 使他们相互了解。讲解分娩知识, 鼓励产妇树立信心, 使其痛阈提高。临产后不时关心、陪伴产妇, 指导产妇宫缩时配合呼吸及腹部按摩以减轻疼痛, 配合使用无痛分娩技术, 切实减轻分娩的疼痛。 (2) 了解产妇及其家人所期盼的胎儿性别, 说明生男生女都一样的道理。说明胎儿出生后绝大多数健康, 畸形的可能性极小, 万一有缺陷也要经受得起挫折, 敢于正视现实。 (3) 产检时应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如果是男医师检查, 应有护士在场。

2分娩后产妇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

2.1 心理特征 (1) 胎儿娩出后, 产妇首先关心的是胎儿的性别, 其次是是否健康, 有无畸形。满意者往往过度兴奋难以入睡, 不满意者, 往往灰心失望、唉声叹气。 (2) 产后宫缩痛引起的疑虑与恐惧。 (3) 新生儿的安全方面, 如啼哭、溢奶、黄疸等引起的焦虑、担心。 (4) 担心出院后有关的母婴健康问题。2.2 心理护理 (1) 胎儿娩出后, 如性别符合其愿望者, 可如实告诉, 并向其表示祝贺, 说明休息的重要性, 以促进乳汁的分泌和产后的恢复。如不如愿者, 可在附属物娩出后, 委婉地告知新生儿性别, 说明健康是最重要的。如有健康问题或畸形者, 劝说其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2) 对产后宫缩痛者可给予按摩, 必要时应用止痛药物, 说明是生理现象, 以缓解其紧张心理。 (3) 实行早吸吮、多吸吮、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做好乳房的护理, 溢奶的预防和处理。指导产妇如何辨别新生儿的生理性、病理性啼哭, 以及对黄疸的辨别, 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以减轻其焦虑。 (4) 做好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给婴儿沐浴的方法, 说明婴儿的消化情况, 如何观察婴儿的大便, 以及如何做好保暖工作。嘱产妇定期作产后复旧检查。

流行音乐的美学特征 篇10

在掌握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之前,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与把握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具体言, 音乐艺术具有以下几大美学特征:

(一) 内涵美

音乐既可以作用于人的生理状态, 又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它通过声波对听觉器官的刺激, 引起人的生理反应 (如呼吸、脉搏、血液、内分泌、脑电波等的变化) , 并引起人的动作、情绪反应。同时音乐还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与社会生活情景、民族心理特质相对应, 最终影响到人的情操与人格。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晌十分深广, 它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成感性的形式, 在提升人的审美感受力的同时, 给人以教育, 不仅对人的智力开发给予大力的促进, 例如提高人的记忆力、创造力等, 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也有深远持久的作用, 例如意志力、自控力、注意力、性格、情操等。为此, 音乐在美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都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地强调音乐的美育作用。中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家王光祈, 也都提出过美育与“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社会中, 音乐的教育作用, 成为它内涵美的集中体现。

音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更成为它的内涵美的智力支撑。为此音乐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与喜爱。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公共场所, 都播放着流行轻松的音乐。卡拉OK厅、歌厅、KTV包房等, 更是歌曲集中的场所。人们欣赏音乐、感受音乐, 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其内涵美, 受到情操的陶冶、人格的提升。

(二) 抒情美

音乐能以其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情感变化相对应, 通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 引起情感共鸣。黑格尔指出:"在音乐中, 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 作品与欣赏者的分力也消失了, 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 就是这个原因, 音乐是最具感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就是情感的化身, 它对于人的情感的影响, 有时甚至是超乎人们的意料的。例如法国作曲家鲁斯兰·理查德1932年创作的乐曲《黑色星期天》, 曲调异常悲伤, 在其问世的13年中, 竟有百余人因为听完此曲后过度悲伤而死去, 因此该曲被称作“魔鬼的邀请书”。1945年, 该曲被禁止与销毁。作曲家也在临终前发出忏悔:“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如此多的灾难, 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当然, 正面的例证更多, 例如当我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歌曲时, 我们都会热情澎湃、激动不已, 一种民族自豪感与奋发有为之情会油然而生。由此可见, 音乐的情感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三) 形象美

音乐艺术虽然是听觉艺术, 但它可以通过联想, 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由音乐引发的音乐形象, 无形中诱发着人的视听联想, 人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 通过联想与想像, 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创造出音画同步的意境。音乐形象既不具备文学描写的具体性, 也不具备绘画艺术的直观性, 但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多义性, 使它的形象美反倒具有更深一层的韵味和意蕴。为此, 流行唱法的演唱, 同所有的声乐演唱一样, 都要充分注意到音乐作品的形象美, 并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表现音乐作品的形象美。例如演唱流行歌曲《霸王别姬》时, 就要充分运用歌曲第一人称“我”的特定情境, 塑造出楚霸王项羽的“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的气概, 并想像出虞姬“用柔情刻骨, 换成豪情天纵”的巾帼女杰形象。唯其如此, 才能通过这首歌曲的形象美感染、感动观众。

网络用户常见心理特征 篇11

1.惯性

用户:“你们的排序按钮为什么没有了?”

客服:“亲,我们把它放在右边了,这样更加的明显哦。”

用户:“你们很闲吗?没事弄这个按钮做什么!”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将奶酪放在了迷宫的第三个格子,然后放一只老鼠进入迷宫,第一次的时候,老鼠先找第一个,再找第二个,最后在第三个格子中找到了,很高兴。第二次的时候,先找第一个,再找第二个,又在第三次的格子中找到了,很高兴。第三次的时候,老鼠直接去了第三个格子,找到奶酪。第四次,第五次,奶酪没有动。第六次的时候,奶酪被移入了第一个格子,老鼠看不到奶酪,于是生气,郁闷,焦躁,原地打转,却放弃了继续寻找。

人和老鼠一样,甚至比老鼠更加地具有惯性,更加地善于总结规律,更加地容易感觉生气和不爽。一旦他学会了用一个按钮,第二次一定会去原地按照原来的方法使用。如果位置或者方法和以前不一样,他会很不习惯,并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爽的改变。所以,如果产品经理要改变原有的规律一定要三思再三思,即使你知道你是在让原来的过程更加美观,更加方便,更加绚丽,也请考虑到原有老用户的习惯。在吸引新用户的同时如何让老用户少去学习是产品经理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2.我就是全部

用户:“你们的平台真烂,我商品的显示全部错了。”

客服:“亲,别人的都是好的。是不是你设置错了?”

用户:“别人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的商品显示出来就是错的!”

看上去蛮不讲理,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国王,他对他自己的全部负责,所以当我们很轻易的说少数人的时候,也应该去体会这少数人的全部世界,承认彼此的平等,也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给出反馈的用户帮助平台进行改进,他们是不领工资还不断帮我们提交bug的最优秀的用户测试工程师,对于如此无私的行为,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3.第一印象很重要

用户:“你们应该提供一个某某功能。”

客服:“亲,我们有的。在XX的链接上可以链接进去。”

用户:“我之前用过,一点都不好用。”

客服:“我们改进了,你再试试。”

用户(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说过不好用,你看看,还有某某某都不是我想要的。”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接下来所有的关注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所以,不要责怪你的用户不够宽容,不够拥抱变化,不能理解你持续的努力,是你在之前没有竭尽全力去给他一个好的体验,一个满意的结果。所有单身的同学注意了,别随便糟蹋自己的形象,很可能在某一个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刻,你的Mr Right就出现了,然后你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重塑你的新形象。

4.相信熟人

用户:“我朋友说你们的这件商品很好,我也要一件。”

这是买一件东西最肯定的理由,经常在人多的地方听到一堆的女生在说这样的对话:“你的衣服很漂亮,在哪儿买的?”“在某某网站。”“快把链接发给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语都忍不住地微笑,感谢这些八卦的女生们,她们用言语证明了网购的价值,她们是网购最佳的代言人。

5.简单

用户:“能不能不要让我回答这么多问题,填这么多信息。我只是想买一件衣服。”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曾经想做成最简单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需求的深入,随着问题的展开,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个复杂不堪的产品。然后用户望而却步:“知道吗,我对你每一步的迈出和深入都需要勇气和热情。但是在得到真相之前,我不确定我的这种付出是否值得。”所以,别让潜力用户在漫漫长途中放弃。是我们的重重关卡将他们拒之门外。

6.文字图片结合

用户:“能不能在文字上直接给张图片?看着直观漂亮。”

用户:“能不能在图片旁边写上文字,否则不知道是在卖什么,干什么。”

人的头脑分左脑右脑,右脑喜欢图片、直接感觉;左脑喜欢文字,思考。有人喜欢右脑思维,有人喜欢左脑思维,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不用纠结,不用分类,让用户的2块头脑都得到充分的享受和利用吧。图片文字合理完美的结合是对不同用户最好的尊重。

7.搜索准确

用户:“你们的搜索真差,我找不到我想要的商品。”

客服:“能告诉我你想找什么吗?”

用户:“我就想要自己喜欢的东西。”

客服:“…”

也许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们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这是很多用户的心理,我也是。永远不要指责用户的无理取闹,就像不要指责女生的善变。如果你足够把她放在心上,你应该会知道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会买什么。她的每次浏览,每次点击,每次购买都在告诉你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些都是她给你的机会,不要浪费。

8.保护私隐

用户:“你们太过分了,你们把充气娃娃让我爸爸接收了,然后,然后……他还当场打开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隐和不想让人知道的信息,不可以想当然的将这些信息透露出去,信任的建立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信任的失去也许只是一瞬间,一个不小心的安全漏洞,一个不合适的需求,一次不小心的透露,我们就可能摧毁我们和用户之前长时间建立的信任关系。珍惜用户包括珍惜他提供给你的一切信息。

9.金钱安全

用户:“我把钱放在你们这儿安全吗?你确定吗?”

用户:“你确定我的退款能成功吗?我把货退还给他了,钱能拿回来吗?”

肖邦钢琴音乐的体裁特征 篇12

1 钢琴叙事曲

“叙事曲” (法文ballade) 是一种以表达故事内容为主的音乐体裁, 是指富于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肖邦之前、叙事曲只是声乐形式。肖邦创造性地将叙事曲应用到了钢琴作品中, 先后完成了四首气势磅礴结构复杂的钢琴叙事曲作品, 从而开创了钢琴叙事曲器乐体裁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内容上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有密切的联系。作品将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抒情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倾诉了怀念故国, 眷恋民族的感情。在创作上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在曲式结构、和声调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使叙事曲的音乐表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形成了肖邦叙事曲体裁的突出特征和独特的风格。

2 练习曲

“练习曲” (法文etude) 是指专门训练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 常常具有特定的技巧训练目的。肖邦有27首练习曲, 他创立了练习曲技术训练和艺术内容相结合的典范, 其完美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的练习曲具有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感情内容, 使练习曲发展为一种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体裁, 成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 这是肖邦对传统练习曲的突破。如:《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途中, 听到华沙起义失败沦陷的消息后创作的, 音乐表达了肖邦悲愤的心情,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充满了激愤的情绪和悲剧的热潮, 通常将这首作品称为《“革命”练习曲》。

3 前奏曲

“前奏曲” (拉丁文Prelude) 是指在作品前面演奏的序引。肖邦有24前奏曲, 它们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组曲中的前奏曲。肖邦继承了巴赫的传统, 每首都写成了独立的作品, 同样以24个大小调写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一首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 音乐情调丰富, 乐思简洁, 形式完美。前奏曲的音乐有的明朗静谧, 有的思虑不安、忧郁暗淡, 有的具有青春的欢乐, 有的富于戏剧性, 有的富于田园色彩, 或庄严悲痛, 或气势磅礴。如:《升f小调前奏曲》表现出战栗、焦虑不安和肖邦特有的激情。

4 谐谑曲

“谐谑曲” (意大利文scherzo) 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8世纪中叶, “谐谑曲通常用作奏鸣曲、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 代替小步舞曲。”[1]肖邦的谐谑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 同时又“远离了古典传统的风格”, [2]把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谐谑曲是独立的单乐章的艺术作品, 其结构庞大, 富于展开, 音乐形象对比鲜明, 能容纳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突进快速、活跃的三拍子、生动的节奏、突发的重音、切分音、急剧的力度变化、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大胆的转调等手法, 使谐谑曲不仅具有热烈、刚劲、诙谐、嬉戏、幽默、歌唱和富于幻想的特点, 而且表现出了戏剧性、哲理性的内涵和史诗般的气势。如:《B小调谐谑曲》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遭遇所产生的悲愤焦虑以及对祖国的忧思怀念之情。

5 夜曲

“夜曲” (意大利文nocturne) 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创立的一种体裁。肖邦的夜曲是在费尔德的基础上发展的, 早期的夜曲受费尔德的影响, 风格恬静华美, 多情细腻, 音乐形象单一, 带有伤感的情调, 如《E小调夜曲》。以后的作品则扩大了规模, 大多具有不同形象的对比, 常常表现出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征, 使夜曲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音乐意境, 如:《F大调夜曲》。肖邦的夜曲旋律悠长, 速度缓慢, 如诗如歌, 同时充满了激情和内在的张力, 在结构上大部分为三部曲式。他将歌唱性、宣叙性和装饰性的华彩熔合在一起, 伴奏织体变化频繁, 节奏精巧特异, 旋律错综交织, 音区对比并置, 和声色彩微妙, 形成了肖邦夜曲的典型风格。夜曲是肖邦小型作品中最具独特风格的一种,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6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 (mazurka) 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中速到快速, 强拍通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舞曲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肖邦一生从未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 他创作有56首玛祖卡。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 (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 为基础而创作的, 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 三种民间舞曲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3]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 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肖邦的玛祖卡有体现风俗生活情景的;有表现舞会欢乐优雅气氛的;有将风俗性、舞曲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结合在一起, 表现欢乐、忧伤、悲哀和沉思等复杂情绪的, 这种类型是最能够体现肖邦个人风格的, 如:《B小调玛祖卡》。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 常常为混合大小调, 大多数为抒情性的。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 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 其民族色彩鲜明, 乡土气息浓厚, 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7 波罗涅兹舞曲

“波罗涅兹”舞曲 (法文polonaise) 16世纪起源于波兰, 是一种民间舞曲体裁, 中等速度, 音乐典雅、庄重, 三拍子舞蹈节奏。舞曲常用于军队的仪式行列, 后来流行于宫廷, 进而在欧洲广泛流传。肖邦创作有20首波罗涅兹舞曲。他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 使舞曲增添了悲壮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 赋予了波罗涅兹舞曲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并非单纯地再现民间曲调, 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 其音乐结构对称严谨, 织体丰富多彩, 有较强的技巧性, 使舞曲具有鲜明的波兰民族色彩和音乐会艺术作品的性质。如:《降A大调波罗涅兹》表现了肖邦对苦难祖国的忧思,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的气概。肖邦成熟期的波罗涅兹舞曲, 创作手法大胆豪放, 音乐形象突出简练, 采用装饰音和密集的和弦织体, 节奏强劲有力, 具有丰满的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常表现出悲哀、忧郁、慷慨、激昂、雄壮和豪迈的情绪。

8 圆舞曲

“圆舞曲” (德文walzer) 是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 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 19世纪逐渐用于城市社交舞会, 后成为一种舞曲体裁被广泛使用。肖邦的圆舞曲从内容形式到表现方法都改变了传统圆舞曲的世俗性和应用意义, 他的圆舞曲旋律流畅如歌, 风格明朗清新, 想象力丰富, 技巧性强, 突出钢琴的织体特征, 已是音乐会上演奏的艺术作品。如:《华丽的大圆舞曲》就是一首技巧性强, 情绪昂扬奋发, 风格华丽辉煌的音乐会乐曲。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肖邦在对各种体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 尤其把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叙事曲、夜曲和练习曲等体裁形式提高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他的钢琴音乐体裁特征突出, 风格鲜明, 他为钢琴音乐体裁及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肖邦的钢琴音乐体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练习曲, 夜曲、圆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谐谑曲和叙事曲;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通过对其代表性体裁进行梳理分析, 旨在加深对肖邦音乐体裁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体裁,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4.

[2][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传承体系下一篇:手偶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