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特点

2024-10-15

音乐心理特点(精选11篇)

音乐心理特点 篇1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的分析, 阐述如何从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入手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1.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与好奇心

儿童心理学分析, 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的就学, 不喜欢的就不学, 或不爱学, 即使你强迫他学, 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儿童时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思维和判断, 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只是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好奇心, 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带动下去学习, 而且这种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 有可能逐步淡化。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与之相仿, 因此, 要使学生真正用心去学习音乐,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从好奇心的角度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成绩的提升也会较为明显。

2.感性认识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的理解能力较成年人差, 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一旦儿童对一项活动有了好奇心, 他们便会用心去模仿, 包括教师的口型、面部表情以及手足动作, 他们都会尽力去使自己模仿得比教师还要“潇洒”。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儿童的感性认识, 从而促进理性认识的提高, 较快地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掌握。

3.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先天而来的个性, 儿童也是如此,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儿童的个性特征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兴趣会越来越丰富。例如: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 而中原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豫剧, 这和地域熏陶是分不开的。所以儿童如果在生活中经常受音乐的熏陶, 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 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从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入手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以音乐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比如以优美的歌声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 从而激发学生也想歌唱的愿望;以熟练的技巧为学生演奏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学生们就会迫切地也想要学。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 引导学生探索音乐,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起始于对声音的探索。第一节课就要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 如我们的敲门声、脚步声等都蕴涵着节奏和旋律。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 它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通过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课的学习要通过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 这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要把学生的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 就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 让学生听的目的明确, 在聆听中就会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在音乐中找到答案,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 。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音乐。如一曲优美的儿歌给我们带来欢乐;一首口琴曲让学生成为一名小小演奏家。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体验到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

3.根据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儿童发散思维, 拓展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儿童的发散思维不够丰富, 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可以拓宽他们思维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加强, 从而使他们逐步具备独创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2) 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创新, 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

要使学生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 必须引导学生多参加音乐方面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相结合, 使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从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出发, 掌握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发掘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教育,心理,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勃.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精神因素方面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5) .

[2]傅丽娜.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音乐心理特点 篇2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模式和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音乐传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以移动端为重要平台,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

关键词:新媒体;音乐传播;创新路径

当前,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新变化,各种音乐平台发展迅速,成为音乐传播的新路径。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为此需要探索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音乐传播的现状

1.移动端成为重要媒介。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其传播方式一直困扰着艺术家和音乐传播者。直到1887年,伯林纳发明唱片之后,音乐传播就开始摆脱了文字、符号、乐谱等媒介形式的束缚,开始以直接记录音乐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后,音乐传播的介质随着技术本身的更迭先后经历了唱片、卡带、CD、数字媒介和移动互联网几个阶段。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以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2.自媒体是主要平台。新媒体时代,音乐能否大范围持久传播主要在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技术的改进,二是互联网技术,三是能否抓住用户资源。而自媒体作为一种技术,解决了音乐文化海量存储和传播的问题,使其存储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自媒体对音乐音频、视频等的数字化、融合性录入、分析和发布,以及带来的便捷、高效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的体验,使其逐渐成为音乐传播的主流形式。此外,自媒体具有便捷、自主、实时等特点,其传播的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态丰富,极大地改变了受众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为音乐传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

二、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交互。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源呈现出多元交互的特征。一方面,传统音乐传播源由单一转向多元。传播者已不再局限于音乐网站、音乐创作家、音乐经纪人、乐队,受众也开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者,传播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音乐传播主体开始呈现出交互性特征。创作者与创作者、受众与受众、创作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及时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黏性。2.音乐产品海量丰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存储能力迅速提升,也推动了音乐产品的海量生产和大规模传播。以“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站为例,该网站每日新上传的歌曲多达一万多首,其中,原创歌曲超过两千多首,翻唱原创伴奏作品数量超过一千万首。可见,音乐文化产品已经呈现出海量化发展趋势。3.传播渠道交互、融合。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各种传播平台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进一步融合,这提升了音乐传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例如,网易云音乐等这类音乐平台开始和社交平台相互合作,实现了渠道的内嵌,用户能够将音乐平台上的音乐分享到各类社交网站,以提升作品的传播力,这是传统媒体时代音乐传播难以比拟的优势。4.受众对音乐的需求细分化。新媒体个性化传播使音乐受众日渐定向化、精准化和细分化。一方面,音乐产品服务商生产的内容被不断细分化和精准化。目前,新媒体平台音乐文化产品的形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运营商类(如百度音乐、网易音乐)音乐文化产品,曲库类(如)音乐文化产品,电台类音乐文化产品,社交网站类音乐文化产品,音乐商店类音乐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音乐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仅包含传统的点对面形式,还出现了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方式。而移动互联网随时沟通、随时在线、随时评价、随时分享的特性也增强了音乐传播社交化的趋势。

三、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存在的问题

音乐心理特点 篇3

[关键词]儿童 音乐学习心理 教学方法改进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3.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创编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创编练习可设计出多种形式,例如,为乐曲命名(就是给从未听过的乐曲起名字),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下,用简短的词语来描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切的。例如學生给《百鸟朝凤》一曲的命名有:《鸟的天堂》、《森林的鸟儿》、《鸟儿在歌唱》、《赛歌会》等。虽然大家的命名不尽相同,但都符合音乐的基本情绪。同学们在欣赏中精神高度集中,选择最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概括出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首先要有既定的目标,继而凭借记忆力的转化,联想与想象的引导,概括能力的关联以及其它有关能力作用的运用,才会有新颖鲜活的音乐作品问世。

音乐心理特点 篇4

教师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初中生的种种“危险期”心理, 音乐教师该如何在常规的学科教学中, 科学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乐观接受新生事物、畅想未来呢?我觉得,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心理品质能力, 即音乐教师的认知能力、意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以及音乐教师的个性展现能力。

音乐教师的认知能力是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能力。音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敏锐的观察, 观察他们的音乐兴趣, 对不同音乐的不同反应。从对学生学习的热情、态度等的观察反馈教学效果,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音乐教师良好的意志能力是有效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做到沉着、自制、耐心和保持行为一贯的坚持性。具体表现有, 教师在遇到某种特殊情况时, 不可以用粗暴的态度呵斥学生, 以换来暂时的安定, 这种安定后面反而孕育着更大的骚动;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机智、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 学生被教师所持的平静态度所感染, 才能真正地安静下来;在对待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时不可失去信心, 不可随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谨记教师自身的特殊职责, 教学中做到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 进行不懈努力,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也会直接影响学生, 对学生个人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音乐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是美育课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对各种乐曲都具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真实地、生动地表现出来, 帮助学生感受和加深理解教师所提示的音乐形式与内容, 从一定程度而言, 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师生情感的融入多少。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情感的、冷若冰霜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马卡连柯认为:“不掌握面部表情、不能给自己的脸部以必要的表情, 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 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理论的讲解也应该讲求教学语言的组织, 授课声音要清晰, 音色要悦耳动听, 详尽清晰并富有表情地把音乐信息传达给学生。

音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音乐心理, 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那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呢?

第一, 重氛围, 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 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 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 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 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 体验音乐所表达情感。比如, 在教唱《赶圩归来阿哩哩》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姑娘们赶圩归来喜悦的场面, 我首先播放录像, 让学生观看视频, 并了解歌曲的特点, 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此时, 学生们跃跃欲试, 我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 各组经过一番商榷, 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 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其实在这一环节中,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彝族民歌的韵律。让更多的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二, 重交流,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信息交流, 才能实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相互补充, 共同完善。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性格孤僻的孩子, 这一部分孩子平时沉默寡语, 性情孤僻, 无论干什么事都显得那么唯唯诺诺。音乐教师不可忽视这部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丑小鸭”, 而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 在教唱《让世界充满爱》时, 每一次响起满含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时, 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 我让学生每个人都来谈谈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 学生们从国家的大事谈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 连平时那些沉默寡语的“丑小鸭”们也纷纷敞开胸怀, 说出自己的小秘密。可见, 在师生温馨交流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 更能够在这种交流的平台上学会沟通, 走出精神困境。

第三, 重实践, 突出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来达到其目的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如在教唱《渴望春天》时, 我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 在前一节课就将此歌按组布置下去, 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景象。等上课时, 各个组将组里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 然后我把《渴望春天》的歌曲教唱给同学们,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画面能与歌曲联系起来时, 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比喻的, 教师不失时机地再加以鼓励, 学生喜欢音乐艺术是发自内心的。

第四, 重真情,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说:“你的表现、演唱是最棒的!”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 学生们不善于表现, 其实他们是害怕被同学们嘲笑。在每一节的音乐课中, 教师都要给予每一位表现的学生以积极的评价,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不经意的鼓励的赞扬, 却真真切切地给了他们无限的自信。鼓励赞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 是最廉价的东西, 但正是有了这些廉价的东西, 才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 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总而言之, 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性的艺术, 它对人的感情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音乐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效地利用教材内容, 运用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 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就能培养学生的性情, 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们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教师要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心人, 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艺术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曹理, 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

音乐心理特点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特点

音乐教学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受到我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拓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大文豪托尔斯泰说:“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使更多的人体验和分享,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内涵。”可见音乐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音乐的体验性

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性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音乐课非常简单,一台录音机,一盒磁带,外加一根按放音键的手指,就全当是完成了音乐教育的现代化。音乐的特性在这样的课堂中根本无从展现,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开发。教育的真正意義并不能得到实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既然音乐是感性的艺术,那么,音乐课必将是充满感性的。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感性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实现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的教学特点就在于:要求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过程中,不能出现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这样学生会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音乐则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音乐的情绪性

总结作曲家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创作就是不断地在自身的心灵中容纳他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表达内容。因而,我们的学生应该从聆听音乐作品中了解作品的整体情绪发展。学会在音乐中去体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验音乐的包容,在欣赏中感觉音乐情绪的波动,是那么的微妙,这同时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例如,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在幼年时曾经目睹他的故乡被毁灭的情景,作品《祭广岛者的哀歌》描写的就是这一悲惨事件。这个作品倾注的是作曲家全身心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发展情绪,用自己的情绪、情感去体验作品,设身处地的感觉,会让人不知不觉中融入音乐的世界。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音乐的特质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身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发挥音乐的特殊功能,发挥音乐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2]王力波.列子译注,2003.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学校)

音乐心理特点 篇6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生理变化显著且快速, 青春心理开始萌动, 学生对新生事物也开始感到好奇, 或是对很多事物存在迷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 也会去模仿很多电影明星的装扮或是行动方式。

1. 抓住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 提升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 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乐器, 有条件的话, 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乐器实物, 教师或者是一些会相关乐器的乐声进行小段的演奏, 让学生感受到乐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的优雅与魄力, 并为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演奏名人接触乐器初期的故事, 并耐性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领会到音乐的美妙, 从而促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当中。

2. 抓住学生喜欢流行乐曲的心理, 实现寓教于乐

随着人类步入到新媒体时代,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铺天盖地,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喜爱, 远远超出对音乐课本上一些经典音乐的喜爱。要想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成果,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并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不能认为课本上的经典音乐作品就是高雅的, 而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就是不入流的。

例如, 若开展教学过程中直接为学生介绍肖邦、李斯特, 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陌生, 难以提起其学习兴趣, 若在课程开展之处, 为学生播放周杰伦的《夜曲》, 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能够成功引出肖邦与李斯特, 作为浪漫派的作曲家, 二人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学生很容易对二人的相关作品提起兴趣。

二、强化学生交流沟通, 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 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性的音乐学习, 再加上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个性化强、自尊心强等特点, 一些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的初期, 存在紧张、自卑心理。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学生尊重他人, 在有人上台演唱时, 作为观众, 不能嘲笑、挖苦同学, 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掌声鼓励。在观看学生演唱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手势、微笑、延伸等一些细节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以便于其能够树立起自信心。这个阶段的学生, 通常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一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也可以通过接龙、针对性的齐唱等一些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 不仅有利于其演唱水平的提升, 对于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了解学生情感心理, 善于运用情感教学

初中生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较深, 但遇到事情经常不知所措, 没有自己的主张, 或者是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往往是懂得一点道理却不深刻, 缺乏对自己情感意志的控制, 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情感意识非常薄弱。在面对挫折时, 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或出现消极的逆反心理。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一些经典作品来继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从而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讲《神州大地———锦绣山川》这一课时,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整个单元都是在讲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高原山川的音乐作品, 其教学目标应是教会学生演唱《青藏高原》, 同时欣赏《黄土高坡》, 从而深刻的体会藏族及陕西汉族不同的音乐风格。刚上课时, 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青藏高原》这首歌, 音量不要太大, 慢慢的展示青藏高原的风光图片, 以及各类视频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的兴趣。接下来, 再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音乐片段, 引导学生着眼于这首歌曲的节奏及情绪, 或者是力度等方面精析这首歌曲的节拍、风格等, 老师本着师生平等的态度, 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学生亦可直观且生动的了解我国地方性风土人情, 到了学唱时更容易入情入境了。

四、制定科学考核措施, 满足学生自尊心理

音乐课程的学习, 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曲, 而是要起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陶冶情操的目的, 并要引导学生学会领略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出的情感。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特点, 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并不是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天分, 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音乐课程考核的过程中, 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措施,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以便于发现每个人自身的闪光点, 并要给予其相应的鼓励,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好奇心强、自尊心强、好胜心强、认知水平不高、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特点,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其实际的心理特点, 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非常的必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初中音乐对于学生的课外兴趣、艺术认知水平的培养,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但是出于该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 制定出符合其心理特点的音乐教学策略非常的必要。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音乐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强.创设音乐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北方音乐, 2015, (19) .

浅析标题音乐特点 篇7

标题音乐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小说、戏剧、诗歌、绘画,李斯特为标题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常用人易于理解的文字写成的序言,放在一首器乐曲的前面,用以防止欣赏者错误的解说,而使他注意到全曲或曲中某一部分诗的境界。”[1]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等,由于其具有明确的内容、情绪和愈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感受能力方面非常有利,在教学上培养音乐感和表现能力方面得到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标题交响曲、序曲、交响诗、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叙事曲等,是标题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作曲家柏辽兹、李斯特在此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是欧洲音乐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家,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不仅表现手法丰富,而且规模宏大、气势豪迈,为浪漫乐派标题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作中柏辽兹为了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使音乐与文学融合起来,把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他的交响乐仿佛是用音乐写成的小说,为了使曲子的内容更容易被听众正确理解,他在整个交响乐作品的前面和第一乐章的前面都加上详细的标题,如《幻想交响乐》,作者为它加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幻想交响乐》是一部自传式的作品,其内容与作者本人的爱情有关。182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英国剧团在巴黎奥德翁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柏辽兹在观看演出时深受感动,并喜欢上了在《哈姆雷特》剧中扮演欧菲丽亚的女演员艾特·斯密荪,但遭到拒绝。他情绪极度低落、苦闷,于是构思了这部表现个人爱情和失恋的幻想的标题交响乐。1832年《幻想交响乐》上演时,斯密荪出席了这次音乐会,她领悟到《幻想交响乐》的主题正是写她自己时,深受感动,于是在1833年二人结婚。

此外,十九世纪早期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为标题音乐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李斯特与柏辽兹共同享有“标题音乐伟大创立者”的称号,他所创作的《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一样,同为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形式中的杰作。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浪漫派作曲家,还首创了标题交响诗这一浪漫主义交响音乐领域中的新形式。后期的作曲家将这种体裁形式发展到更加辉煌的阶段,从而人们便越来越深入细致地体会出李斯特作为这一形式的奠基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李斯特除了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以外,还是一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并以他的天才技艺和狂放气质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作有两部交响乐和十三首交响诗,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都体现出他所主张的标题音乐的原则,他认为音乐和文学、绘画等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音乐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因此,他力图使音乐和文学、绘画相联系,开创了单乐章交响乐体裁的先例,这一点正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以雨果的同名诗创作的《玛捷帕》,以席勒的同名诗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哈姆莱特》,等等。

李斯特把标题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首创了“标题交响诗”这一新体裁。交响诗也称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具有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被称为“诗的管弦乐”。它的题材也大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其特色是通过乐队的音响来讲述故事。

总之,标题音乐通过柏辽兹、李斯特等诸多音乐家的不懈努力,呈现出种类繁多的景象,形成了标题交响曲、音诗、音画、交响叙事曲,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为标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的标题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音乐标题化手法被大多数音乐家所采纳,其通俗易解的标题内容和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摘要: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音乐作品, 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 其渊源可追溯到十六世纪以前,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得到诸多音乐家的重视, 得以盛行。

关键词:标题音乐,标题交响诗,柏辽兹,李期待

参考文献

[1]姚爱莲.浅析浪漫派钢琴标题音乐及教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 (3) :65-69.

[2]尼克斯.大作曲家对标题音乐的见解[J].音乐艺术, 2005, (1) :8-15.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特点 篇8

1 旋律与节奏

蒙古族的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 旋律极富装饰性 ( 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 , 其旋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 气息宽广, 悠扬辽阔, 演唱时节奏和速度十分自由旋律中的装饰性细节难以纪录。虽然可以发现各旬之间的内在结构规律, 但要找到方正结构是较难的事。2、在旋律进行中, 长音和密集节奏的华彩性短旬之问的对比, 以及用密集的同音反复来构成的颤动着的长音。其次,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结束, 有着独特的游牧文化特征, 主要是羊尾式的结束、牛尾式的结束、马尾式的结束。

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以音值的长短交替为节奏要素, 从而形成有灵活又不失稳定的核心节奏型组合。但是, 由于蒙古族长调民歌一直都是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播的, 因此, 它的节奏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灵活多变, 一般通过丰富的节奏模式来体现旋律的规律。比如在 《栗色马》这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中, 最常用的节奏模式就是8 分音符和2 分音符的各种组合形态, 从而组成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核心节奏型的长短结合规律性运动规律, 使得歌曲悠缓、舒展。

2 调式与音阶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式特征主要是运用民族五声调式, 其中以羽调式、徵调式最为常见, 其他调式较为少用。根据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收录的142 首蒙古族长调民歌, 调式运用的频率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 羽调式、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总体上来看, 东西部、西北部以及综合区域的长调民歌中都大量使用羽调式、徽调式, 稍有区别的是宫调式仅在东西部大量运用, 而商调式则在西北部和综合区域大量使用。由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基本构成要素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体系, 因此, 只有当乐音变多, 音值拉长, 且在强位置出现的时候, 才会造成调式调性发生一定的变化。此外,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式调性中, 也有一些游移和变换的现象发生。具体而言, 就是音阶不变的情况下, 主音进行游移和变换; 或者是主音发生暂时性的游移, 最终又回到原先位置上而引发的调式调性变换; 或者是两个调性相互对换而形成整体上的旋律改变。无论是何种情况的调式游移和变换,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 都不是很普遍的现象, 事实上,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最为常见的调式运动形式仍然是单一的民族五声调式, 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主要作用。

蒙古长调属于民歌的一种形式, 自古以来缺乏系统、严谨的歌唱及乐器技法记载和音乐理论指导, 因此, 其音乐往往通过口头传诵, 其音乐体系仍然属于五声音阶调式体系。但是, 由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还使用不同数量和情况的其他乐音, 从而使得旋律有了不同的起伏规律。蒙古族长调民歌除了运用基本的五声音阶以外, 还经常使用变宫清角、变徽、清宫等四个乐音, 进而也有了五声、六声、七声调式的运用。其音阶特点为: 五声音阶是基础, 清角音和变宫音运用较少, 主要起色彩性的装饰作用。在 《杭盖—我的家乡》这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中, 属于C徽调式的清角音只出现了一次, 但却在整体上起到了点缀作用。

3 演唱风格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 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 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朝鲁、哈森塔娜的文章 《蒙古族长调演唱方法新探》记录了第一代歌唱家、第二代歌唱家、第三代歌唱家的演唱方法, 表明了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 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 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小平在< 蒙古族长调牧歌演唱技巧形态初探》一文中指出, 蒙古族长调牧歌是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她是千百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特殊技能技巧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另外, 呼麦也是蒙古族较为特殊演唱方式, 呼麦的发声方式命名与长调演唱技巧虽不能简单地加以等同, 但其发声意识与原理在某些方面却是极其相似的。长调的调式观念与呼麦一脉相承, 初期的呼麦音乐形态朴素而简单, 这与较早期的长调民歌形态一致, 但二者在各自的后续演变中均向纵深发展。总之, 蒙古长调的演唱方式有别与其他民歌的演唱, 其别具一格的唱腔形成了其特有的演唱风格,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 长调作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代表音乐, 其独具特点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方式受到广大群众以及学者的关注, 草原般辽阔的音乐风格也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标签。独特的唱腔、自由的旋律与节奏以及传统的民族无声调式形成了蒙古族宽广而辽阔的音乐风格。长调不仅是蒙古族特有的音乐, 也是我国音乐不可缺少音乐元素之一,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与保护, 我们应在欣赏这种音乐同时, 积极地去传承与发扬, 使蒙古长调永远的流传下去。

摘要: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 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 其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结构及织体诸方面都有其独有的民族特征, 演唱风格与技术难度较大。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 有其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旋律、节奏节拍以及调式调性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古,长调,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乌兰杰.《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J].人民音乐, 2006, (01)

[2]李泽兵, 张丽娜.《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步履维艰》[J]思想工作, 2007:11-12

[3]夏敏.《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3)

勋伯格音乐创作特点 篇9

音乐的种类形式繁多, 有些音乐听上去优美, 令人心情愉悦;有些使人激动, 让人充满斗志昂扬的勇气;有些使人悲伤, 充满暗淡的色彩;有些让人有翩翩起舞的冲动, 令人激情四溢。但是, 听《一个华沙幸存者》的感受却是另外一番天地, 它的独特性甚至不被很多人接受, 然而它的确表现了曲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这就是表现主义音乐, 勋伯格是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所创作的《一个华沙幸存者》把表现主义音乐发挥到了极致。

《西方音乐通史》一书中提到:表现主义这个流派是最早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的, 然后才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常常与印象主义相对立而言。如果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 那么, 表现主义就是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印象主义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以及它们周围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它强调的不是客观物体的外貌, 而是艺术家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勋伯格说:“作曲家力求达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表现主义者往往把自身内心的体验当作创作的唯一依据, 用自己主观对现实的理解来代替真正的现实。

从情感的层面上来看, 为什么表现主义音乐充斥着强烈、紧张的情绪;为什么拥有悲痛、绝望的非常态心理;又为什么塑造奇特、恐怖的形象?之所以表现主义音乐有这些特征, 是和它产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 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20世纪初, 德国统治集团不仅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而且在国内加紧压榨劳动人民, 实行专横统治, 致使社会矛盾加剧, 动荡不安。表现主义者用自己的艺术表示了对社会的强烈抗议。卢那察尔斯基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表现主义艺术家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 把他们对世界所感到的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 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曾经有人引用勋伯格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 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就是这样一部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用的作品。它由勋伯格自己作词, 叙述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杀害华沙的犹太人的事件, 是勋伯格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勋伯格本人就是犹太人。二战结束后, 勋伯格得知希特勒把全欧洲成百万的犹太人赶到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 然后又把他们赶到达豪和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毒死。这一历史事件, 使勋伯格深受震动。这是一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录, 是华沙集中营里一个幸免于难的人的自述, 他揭露了纳粹的罪行。于是, 勋伯格写出了这部不朽的杰作。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 勋伯格运用了表现主义音乐创作最主要的手段——无调性音乐进行创作, 他运用十二音体系作曲法刺耳的音响, 使这部作品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全曲的和声完全是由序列组成的, “和弦”极不协和, 音响刺耳、尖锐, 节奏复杂交错, 无调性的序列进行给人以动荡不安、紧张恐怖的感觉。正是这种无调性作曲技法所带来的这种特殊效果, 才恰如其分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忍、狰狞的丑恶面目, 使世界人民世代牢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创伤。

《一个华沙幸存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管弦乐队加朗诵;第二部分是祈祷的犹太人合唱加管弦乐队。整个作品可以看成是自由混合的二部曲式。当朗诵者用愤慨的情绪吟诵了这个幸存者的真实经历后, 犹太人的合唱在紧张、恐怖的管弦乐伴奏中进行, 直至结束。速度也逐渐沉缓下来。

《一个华沙幸存者》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十二音音乐的作品。当那金属般阴冷的音色, 刺耳混乱的和声, 朗诵者歇斯底里的控诉混杂在一起刺激着我的耳膜时, 我仿佛置身于一团令人窒息的绝望浓雾中, 一种真实的恐惧感将我包围。相信所有人听到这首作品都会有这种感觉。人们早已被古典、浪漫时期各种优美旋律磨出厚厚老茧的耳朵, 在听到这样尖利刺耳、凄厉冷峻的音乐后, 都会产生本能的对抗。听惯了和谐悠扬的曲调, 听惯了各种为朗诵诗所作或激昂或缠绵的配乐, 谁会乐意去欣赏这样一首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呢?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一个华沙幸存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与人们审美习惯相背离的现代派表现主义无调性音乐, 也在当今的专业音乐创作领域被作曲家们所青睐。我们能够在《一个华沙幸存者》中感觉到如此身临其境的恐惧, 你无法不折服于音乐的魅力。

人们认为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当作曲家放弃了调性, 瓦解了曲式, 当音乐打破墨守的成规不惜走向极端, 不再履行它“使人感受美”的本职功能。这个时候, 它的存在还有多大的意义呢?这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样的音乐失去了节制而变得杂乱无章, 指控这是对艺术的造反。但是我认为,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在艺术领域, 我们应该把对审美的定义放到更深一个层面。就拿《一个华沙幸存者》来说, 这种表现主义音乐虽然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态”的心理, 无论从当时的法西斯侵略者, 犹太受难者, 还是从后来的曲作者与听众的心理角度, 它都是“非常态”的。这种“非常态”即使与“积极、乐观、向上”等这样的词眼相对立, 但是它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可以说这是一种“揭丑”的行为, 而这种“揭丑”更是为了后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正面与负面都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的。这种表现主义音乐将人内心的不安定、恐惶、焦虑甚至是很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恰恰符合了人们另外一种审美心理, 这样的音乐自然不会失去其艺术价值。

总上所述, 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空前膨胀的结果, 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走向极端后的一个必然产物。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创作的精神实质是表现主义, 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心理动因。从社会角度看, 体现在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中的那种超越理性的极度恐惧、激动不安以及压抑而扭曲的心灵独白和情欲释放, 映射出当时欧洲深刻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给人造成的灾难, 特别是精神灾难。从文化角度看, 上述这些非理性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家的人文思想中理智与情感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是前所未有的, 带有很强的绝对性, 同时也是勋伯格开启的自由无调性创作大门的内在动力。

摘要: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是巨大而频繁的社会变迁和动乱。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处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和美学观念之中, 忧虑和不安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否定现实和探索未来成为一些艺术家的奋斗目标, 那种维系了几个世纪的西方社会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的艺术审美标准, 都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统治地位。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认为作曲家们应该用音乐来表现真实的自我, 以对立的姿态审视现实,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忠实地再现现实。

关键词:勋伯格,无调性,表现主义

参考文献

[1] (美) 杰米·詹姆斯著, 李晓东译《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英) 杰拉尔德·亚伯拉汗着顾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

[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外国音乐辞典》,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

[4]杨民望编着《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

[5]庄曜着《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敦煌壁画音乐的主要特点 篇10

敦煌音乐是因敦煌莫高窟佛教寺庙而兴起、兴盛的,但源自世俗音乐,故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音乐情景。本文所谈是敦煌壁画音乐的主要特点。

敦煌壁画音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乐器类型多种多样,乐伎形式栩栩如生,展示出的乐舞场面宏伟壮观,形成了举世无双的风格流派,是国内外罕见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史的博物馆,是中国音乐史、乐器史、佛教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个特点:

1、独创性

敦煌壁画音乐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例如石窟壁画中的乐器图像达6000多件,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乐器齐全,天乐、俗乐融为一体,乐伎演奏形式丰富多彩,大、中、小型乐队的演奏场面宏伟壮观。与其它石窟音乐相比,都没有如此的独创性,它开创了壁画音乐的先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因此,不仅具有无可取代的观赏性,而且学术研究价值甚大。

2、开放性

敦煌壁画音乐,其产生、形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要壁画需要,不管是中原、西域、本土音乐,大量吸取,广泛使用,这就大大地拓展了敦煌壁画音乐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容和风格。例如在开凿最早的第272窟(北凉)的壁画上绘制出从西域传来的曲颈琵琶,排列在显要位置,由天宫乐伎演奏,颇为引人注目。这是出现最早的一件西域乐器,可以看出开放性的良好开端。再如北魏和西魏的洞窟中,西域传来的箜篌运用得非常多,大都是系有七根弦的小型箜篌。可见当时箜篌的体积并不大,弦数也不多。七根弦的箜篌,与中国音乐的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七个音正好相合,二者之间的联系值得探讨。隋唐以后,箜篌的体积扩大了,弦数增多了,音域也拓展了,表现力也丰富了。这说明箜篌传到中国之后,已经演变成中国式的箜篌了。与此同时,中原乐器的阮咸、筝等和敦煌本土乐器的凤首琴、凤首阮、五弦花边琴等运用更为广泛,使开放性的特点更加明显。敦煌壁画音乐发展到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大开放,敦煌壁画音乐得到了大发展。

3、融合性

敦煌壁画音乐具有融合性的特点。既有中原音乐、西域音乐,又有敦煌本土音乐,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唯一性的敦煌壁画音乐风格流派。例如壁画上绘有众多的阮咸、琴、筝、瑟、笙、竽、埙、排箫等中原乐器,还有形制各异的曲颈琵琶、五弦、箜篌等西域乐器;更有稀奇非凡的五弦葫芦琴、曲颈阮咸、五弦花边琴、莲花琴、指板胡琴等敦煌本土乐器。这些乐器大都组合在一起演奏,有时是中原、西域乐器的组合,有时是中原、本土或西域、本土乐器的组合,也有的是中原、西域、本土三类乐器的组合,方法多种多样,效果各有特点。因此,敦煌壁画音乐不是单纯、单一性的音乐,而是中原、西域、本土三种音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融合性、多样性、综合性的音乐。

4、民族性

敦煌壁画音乐是一种民族性较强的音乐。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居住着羌、氐、匈奴、鲜卑、羯、吐蕃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音乐,这些民族的音乐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了壁画上面。例如第275窟(北凉)双人吹角的供养人乐伎,就是身着少数民族的服饰,游牧民族的特征甚强。第297窟(北周)西壁一组载歌载舞的供养人乐伎,也是少数民族形象,二舞者双手举上头顶,扭腰出胯,形成S形,三乐伎分别演奏箜篌、曲颈琵琶、竽,为舞者伴奏,民族特色浓厚。另外,《西凉乐》是由中原音乐、龟兹音乐和西凉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融汇形成的。《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西凉乐》的影子在唐代经变乐伎中是有表现的。因此,敦煌壁画音乐可以说荟萃了众多民族音乐的成分,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5、现实性

敦煌壁画音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当时社会现实音乐生活的折光反射。例如第156窟(晚唐)南北两壁下部各有一幅气势恢宏的出行图,其中的乐舞场面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壁下部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它由一百多人组成庞大的阵容。其中乐舞场面令人惊叹!四对击鼓吹角者乘骑行进在出行队伍的最前面,鼓角相闻,威武壮观。还有一组八人乐队和一组八人舞者,进行着精彩的表演。他们既独立,又配合,以欢快热烈的气氛表达出对张议潮节度使的歌功颂德的忠诚心情,这是敦煌壁画音乐现实性的佐证。南壁下部《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的乐舞更加精彩。最前面的是杂技表演,一位表演者头顶着长竿,竿上有四位表演者巧妙表演,十分惊险。紧随其后的是乐舞表演,民间特色甚浓,特别在宋国夫人前面,又安排了一组乐舞场面,似在有意让其观看欣赏。乐舞服饰装扮,与当时现实社会人们的着装相似。这也是敦煌壁画音乐现实性的又一佐证。

此外,敦煌莫高窟开凿以来,寺庙里的佛教音乐活动不断,尤其是在释迦牟尼诞生日,达到了顶峰。这些都对敦煌音乐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篇11

1 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否认和怀疑

患病早期, 病人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 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 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不接受治疗, 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这阶段应帮助病人建立信心和希望, 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加强病人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 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1.2 愤怒和失望

病人一旦被确诊, 将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 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 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 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 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 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 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情感脆弱, 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时父母遗传的结果, 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对此类病人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用宣泄法使积聚在病人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 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 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 让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1.3 焦虑和恐惧

糖尿病难以治愈, 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加之病人对糖尿病的知识知之甚少, 病人存在许多误解, 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惧怕死亡;或对治疗过分关心, 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病人的情绪, 给病人以支持、鼓励, 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 知道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 帮助病人制定生活作息表,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使病人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1.4 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 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 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 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让病人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使病人协调自己的不良心态,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5 厌世和自杀心理

患病时间长, 并发症多且重, 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病人, 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 认为无药可救, 自暴自弃, 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这类病人,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依赖, 主动与病人谈心, 合理提供治疗信息,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 帮助病人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病人, 促使病人克服厌世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 应严防病人的自杀行为。

2 结语

上一篇:交互实现下一篇:国际货运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