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理特点

2024-06-07

就业心理特点(共12篇)

就业心理特点 篇1

一、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

目前,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大部分学生就业心态平和, 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当地经济社会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有用人才。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就业状况。

(一) 焦虑心理。

由于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 金融危机的冲击, 企业不景气,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绝大部分高职生都会提前思虑, 对就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甚至紧张。据调查, 年级越高焦虑程度越高, 特别是临近毕业的阶段;专业技能差, 无特长爱好的学生比专业技能好而有特长爱好者更焦虑;女生比男生更焦虑。如焦虑心理不能很好地调适和调整, 就会使高职生产生“学习迷茫”、“就业迷茫”, 无所适从, 进而盲目学习和盲目就业, 严重影响高职生的学习、就业与成长。

(二) 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繁荣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也带来了副作用, 即拜金主义思潮的滋生;加上青年一代生存成本的增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功利思想越来越有市场。因此许多高职生在就业时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声誉”、“脸面”。就业时盲目追求物质总量, 首要考虑的是工资、奖金、“三保” (医疗、养老、意外保险) 、住房公积金和其它物质待遇。而很少考虑或不考虑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个人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的匹配度、个人成长与岗位的匹配度。过分关注眼前利益, 无视长远利益, 过分关注生存需要, 轻视发展需要。因此物质总量的高低就成了许多地方高职院校高职生就业的重要的或唯一的标准。

大多数高职生追求和选择在社会评价中处于优势的单位和企业, 如国企、外资和合资企业、品牌企业、事业单位等, 这种就业是盲目攀高, 有些高职生眼见身边的同学素质或能力不如自己都能找到好工作, 不管物质待遇, 还是单位名声都比自己好, 不顾个人条件和特点一定要超过他 (她) , 不超过他 (她) 就没有“面子”, 在同学中就抬不起头来, 缺乏自信。要的是在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和社会人士面前的“荣耀”。

(三) 依赖心理。

有一部分高职生由于性格的原因或缺乏实践锻炼, 或家庭教育中过分溺爱, 就业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没有把就业当作自己的责任, 或没有把就业当作锻炼自己、磨砺自己的途径, 而把责任推给别人, 推给学校, 推给自己的父母和亲戚朋友, 即“等、靠、要”的思想, 实质上是被动就业。所以就出现就业时的拒绝心理、依赖心理, 不管学校推荐就业还是家人、亲戚朋友介绍就业一概以工资低、工作辛苦和不适合自己等理由拒绝就业。“啃老族”的出现就是依赖心理的结果。

二、地方高职院校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成因

(一) 经济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引起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实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经济产生副作用, 即拜金主义的产生, 重金钱、重实惠的思想滋生;生活成本增高。

(二) 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评价中对人成功的评价, 物质财富和金钱仍然是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几千年来, 我国封建阶段的思想仍占据人们的头脑, 如“光宗耀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三) 学校对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欠缺。

如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落后;指导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素质差;实践性教学欠缺等。

(四) 学生本身因素。

地方高职院校学生性格内向, 家庭教育中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不注意参加实践锻炼, 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 缺乏对就业前景的了解, 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对自身长处和劣势没有认知, 缺少主见。

三、地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教育对策

(一) 教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地方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讲座及报告、宣传栏、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改变不良的就业心理。一是要培养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国家, 热爱人民, 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努力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把就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就业,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服务西部, 服务三农, 服务基层企业和小型企业;把就业与个人发展、成长结合起来, 选择自己感兴趣、利于发挥自己专长和优势的岗位。做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物质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对个体一生的职业选择、设计、发展进行培养和指导。职业生涯教育可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利于学生明确未来奋斗目标, 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调控学习行为, 发展学生个性。职业生涯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要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一是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 制订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配足教学课时, 开展师资培训等;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开展系列生涯教育讲座, 聘请校内外专家或成功人士给学生举办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讲座, 让学生了解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活动,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 如自身素质分析指导、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和方法的指导、方案撰写与评估指导等, 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自己和社会;有计划地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活动, 为学生实施和检验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平台;创设良好校风,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抓好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教师的言行举止、敬业精神、责任感等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花大力气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的优良环境, 给学生成长提供可以自由翱翔的“蓝天”和富有营养的“土壤”。

(三) 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

第一, 通过多种形式途径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树立就业信心。第二,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改变以往的讲授式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 以活动课程模式的设计就业指导课程, 让学生阅读、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 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 形成就业技能。第三, 开展就业技能训练。通过与企业合作, 召开真实的用人招聘会,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组织模拟招聘会和模拟面试等活动, 使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技能得到训练, 提高就业素质。

摘要:目前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大部分学生就业心态平和, 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心理特点, 如焦虑、功利、依赖心理。笔者认为地方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心理特点

就业心理特点 篇2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大学生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而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迎合自我优势与兴趣爱好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专业是否对口也没有考虑。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是偏爱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的体制内单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也说明这种趋势走向。

五、很多大学生期望从事低风险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压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力不足,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等自身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走向。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恐慌症,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高风险职业的过分排斥。

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要好,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高,而且身心要健康。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当然了,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据统计,在山西省招聘会上,有近90%的单位有“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难度。

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就业心理越来越成熟,就业的期望把握的适中;就业的意识明确,选择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的地域跨度大;选择自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等等。

八、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学生普遍枪手,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与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相对严峻,在将近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本领是很难找工作的,因为文科生大都一样,社会实践经验少,没有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和综合知识不牢固等,这些劣势将会成为我们找工作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

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自己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又不安于现状,随时做好违约的准备。

十、就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及其有限,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岗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中职生特点及就业特殊性 篇3

关键词:中职生特点;人才;企业文化;针对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73-02

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企业并不认同学校优先推荐的学生。另外,经过长期的毕业生追踪调查还发现,在企业里成为技术能手或走上管理岗位的相当一部分人,却是曾经在学校并不被教师看好甚至是被视为另类的学生。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为什么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今天,怎样的中职生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不同需要?

一、当今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在企业中,人员可划分为五种:人财、人才、人材、人在、人灾。“人财”是指为企业带来财富的人;“人才”是指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这些人满足了企业某种特殊需求;“人材”是指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人;“人在”是指对企业可有可无、人在心不在的人;“人灾”是指给企业带来灾害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带来社会财富,还会消耗掉社会财富。“人财”是企业间争夺的关键,“人才”是企业保护的对象,“人材”则需要企业通过培养使他们转化成人才,而“人在”和“人灾”,企业不能给他们生存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极易获取,然而,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源素质却无法通过数量来替代。企业对人才素质有最基本的要求:①做人诚实。作为影响企业未来的人才,首先应以诚信为本,这是对企业人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②做事守时。守时就是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有的公司老总称要“态度”好,也是遵守制度纪律的一种具体体现;③勤奋好学。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断培训是企业和人才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改进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和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企业和个人保持持续的竞争力;④吃苦耐劳。吃苦耐劳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也是员工必备的素养;⑤团结和谐。21世纪是一个追求双赢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在这种环境中,需要人才有较强的人际协调素质和沟通能力,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也要知道别人在考虑什么、关心什么,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避免误解和失误,达到共同的目标;⑥爱岗敬业。“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在任何一个用人单位,爱岗敬业是对新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干一行要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⑦开拓进取精神。企业要发展,高层决策固然很重要,但员工尤其是骨干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绝不可缺少,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⑧团结务实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不论是什么岗位,都离不开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只有这个团队的力量形成了合力,才会兴旺发达。

总之,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来源于内部人才素质的不断优化。通过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的八类人才是: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的人;综合素质好的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人;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人;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带着激情去工作的人。针对这样的要求,中职学校应有侧重地培养学生,以适应现代企业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措施

中职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通过中考以相对偏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中职生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下被认定为“中考失利者”,走进中职学校第一天起就普遍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不足。那么,传统的中职学校培养方式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即使培养出“好学生”也不一定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培养有灵活性的、适应不同企业需要的全方位高技能人才。

1.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

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三好学生”,其标准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但在实际评定过程中,学习好才是首要条件,“德”被理解为人缘好、踏踏实实不惹事,“体”被曲解成运动技术好,却忽视了最主要的身体素质。实际上,考试成绩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依据。但是,许多企业的“优秀”概念早已悄然发生变化:不再需要高分的“好学生”、恃才傲物的“人才”,而是能吃苦耐劳、以企业为家、为公司做贡献的员工。因此,要重新树立人才标准,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有用即人才。学校应该把“做健康人、做社会人、做职业人”作为德育课程的主题。一年级突出做健康人的教育主题,以法纪校规、行为习惯、礼貌与沟通、职校学习生活规划和珍爱生命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做合格的职校学生;二年级突出做社会人的教育主题,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民主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三年级以人生哲学、工作哲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做优秀的职业人;四年级以具体的企业实践训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适应不同企业的工作情况。

2.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规划职业生涯,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传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在社会化早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连接。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恰跨越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在注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一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每个社会化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特征的发展,依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特质、身体条件而进行特殊知识与特殊能力的传授,强调人的自我成长,以及人与环境的协调、互动,这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分吻合。

3.充实中职生的精神世界,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今天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不是单一的“操作工”,而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劳动和智慧发挥技术革新和再创造的作用,也应当在社会闲暇生活中充分享受高尚精神生活的愉悦和乐趣。因此,应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4.注重企业文化的学习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或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及其文化。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学校应以企业对毕业生是否喜欢、社会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客观依据,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依赖于职业技术的发展。成千上万个职业构成了城市的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劳动者世代更替、一脉相承,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在各个不可或缺的职业岗位上创造财富和文明,而职业教育肩负重任。

参考文献:

[1]聂海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学论坛,2010,(2).

[2]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8,(1).

就业心理特点 篇4

一、就业存在侥幸投机心理特点

大学生“裸考”的社会现象, 说明当代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成功, 就业存在侥幸投机“撞运气”的心理特点。很多的毕业生把找工作看成是一次赌运气, 所以报名参加各类考试。他们“裸考”的心态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说不定运气好就能进面试, 多碰几次运气, 总有一样能成。但是毕业时的繁忙, 如毕业时写论文、找工作、准备研究生考试, 复习公务员考试资料, 再加有的多岗位超低的录取比例, 最火职位竞争激烈程度已近“万里挑一”, 这让不少毕业生不抱任何希望。许多毕业生报名也就是来凑个热闹, 采取“裸考”的方式, 抱着跟买彩票中大奖的心理。找工作“撞运气”的心理特点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没能很好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选定明确目标进行良好职业规划, 而是处在“广泛撒网”的“撞运气”状态中, 参加各类笔试面试, 最终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存在盲目跟风, 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特点

大学生“裸考”也凸显出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随大流, 人云亦云, 缺乏个人主见, 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不少应届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 对自己工作定义不清晰, 快毕业了感到很茫然, 在面临各种毕业去向时不知所措, 而盲目从众。看见其他同学报了考研或是考公务员, 自己就盲目跟风, 根本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 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

如考研, 全国2010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 较2009年增加13%, 近十年翻两番, 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人数纪录, 而在2001年则只有46万人报考。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继续深造, 只是随大流地报考了研究生, 这样就很难花时间很好地复习, 很容易导致最终‘裸考’。”

三、就业存在“精英意识”和求稳定的心理特点

“裸考”也体现出大学毕业存在“精英意识”和求稳定的心理特点。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精英教育”过渡到今天的“大众化教育”, 就业制度从以前的“统包统配”到如今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 但是由于父辈们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对大学生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受家庭传统文化所影响, 仍存在精英意识, 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和就业时追求稳定的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所以, 在择业时大学生们往往更倾向于公务员此类有地位又安稳有保障的职业, 而不愿意选择临时的、具有挑战有风险的职业, 更不用说去自主创业, 他们认为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才是大学生最好的选择。因此, 许多的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很大工作难找, 有的同学甚至毕业了就待在家里作“啃老族”, 也不愿意到私人企业去工作。

比如历年的公务员考试, 人数逐年的增加, 表现出大学毕业生“裸考”一族正在壮大。如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从2003的87609人增长到2012年的96万人, 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主力军。虽然公务员考试2012年录取率才1.44%, 而且最热职位的参考人数比例是4221:1达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但是来自岗位本身的诱惑的公务员这个“金饭碗”, 促使百万大学毕业生踏入“国考”考场, 不管能不能考上, 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 先报名考试才是硬道理。

大学毕业生“裸考”显示出的以上心理特点应该引起高校就业部门的重视, 特别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而不是把生涯规划只停留在理论上和拘泥于课堂上, 要采用多种形式, 如开设模拟招聘活动、生涯设计大赛、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更新就业观念。在就业问题上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说要认清自我,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弄清自己的条件 (优势、劣势) , 摆正自己的位置, 根据自己的情况, 形成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 而不是盲目从众。并且, 要适当表现自己, 做回自己, 而不是强调与他人的统一。不要拿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 要培养择业主动性, 果断地做出自己对职业规划的选择和决定, 平时要注重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 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引导大学生们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 认清就业形势和自己所处的时代, 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 使自己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 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就业区域由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耿铁军.浅析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管院学

[2]王宗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OL]光明日报, 2007 (11) .

就业心理特点 篇5

2012-7-3 10:11:44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华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据华县统计局及劳动服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大约为55000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约29.5%,2011年一季度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为54726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9.4%。由于国家对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约增加274人,增长0.5%。

二、农村从业人员的结构特点

(一)性别结构,男性居多

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就业以男性为主,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2012年一季度乡村男性劳动力转移人数约为28190人,占总转移人员的51.3%。

(二)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2012年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接受培训的人数约为23000人,占总转移人数的41.8%,其中:女性约为11000人,占转移就业前接受培训人数的47.8%。就业培训形式有两种:引导性培训人数约为13000人,占总培训人数的56.5%;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约为9800人,占总培训人数的42.6%。从培训情况看,接受培训人数尚未过半,还需有关部门加大动员力度,力争人人都能接受培训,提高华县转移就业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树立华县人对外的良好形象。

(三)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据华县劳动就业服务局预计:2012年一季度,华县向县外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约为19756人,占总转移就业人数的35.9%;省外转移人数约为32000人,占总转移人数的58.2%,其中:长江三角洲转移就业约8574人,珠江三角洲转移就业约9037人,华北地区转移就业约3610人,东北地区转移就业约1963人,西北地区转移就业约1619人,西南地区转移就业约1381人,其它地区转移就业约4857人;境外劳务输出约为87人,占总转移就业人数的0.2%。从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输出地。在外出农民工群体中,半数以上是跨省流动就业,还有35.9%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在省内流动就业。

(四)乡村从业人员从事行业分布

据统计局2011年调查预计:2012年一季度乡村从业人数约为 157765人,其中:从事一产的人数约为126417人,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80.1%;从事二产的人数约为8429人,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5.3%,其中工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2.3%,建筑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3.1%;从事三产的人数约为22919人,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14.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约总乡村从业人数的3.5%,住宿和餐饮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2.1%,其它行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7.3%,交通运输及信息传输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1.6%。

三、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人口素质瓶颈和资源约束瓶颈日益显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势在必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态势,也为我县劳动转移指明方向。

(一)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趋势

总体来说,华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呈两大趋势。一是流动就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二是流动方向的集中化不减,分散化增加。

1.受需求与供给因素的直接影响,华县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从需求看,就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密切相关,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样如此,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就业。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呈现规模扩大和素质要求提高的总趋势。一方面,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从目前来看,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种的用工需

求将主要由农村转移劳动力来满足。这种持续扩大的就业需求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供给看,目前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流动就业方式实现向城镇的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华县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及其转移工作有力推进,必然导致华县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相应扩大。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很显然,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加将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华县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也必将进一步扩大。

2.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总体上仍然是流向发达地区,但流向更为广泛,呈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城乡比较利益所导致的,因此劳动力转移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集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仍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输入地。但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对农民工吸引力有一定影响。同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从而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提供新的选择。一些农村劳动力将选择在本地或本省或其他相邻地区的城镇就业,流向将趋于多元化。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三大问题,亟需解决。

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仍然存在。虽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如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2.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政府对农民工工资、维权等方面的进一步重视,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权益问题正在得到改观。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解决这方面问题,仍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3.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过

就业心理特点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临床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4-01每一位老年人走进医院住院时,都是思虑万千,心情不定,忐忑不安。我们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其生理特点,对这些住院的老年患者,都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其服务效果得到了老年患者和患者家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和赞誉。在临床护理中选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护理效果,为临床老年住院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最佳的疗效,使老年患者心理宽松安然。消除住院的一切疑虑,给治疗效果打开了一条阳光通道。小面将我们近年来了解掌握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老年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明显的下降的减低,其下降的减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疾病的病理原因。如脑血栓小脑萎缩等。时常造成老人不能与其他人共享各种信息。如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有的也影响面部表情及感情交流。老人讲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交流信息。其主要表现:反应能力较慢,考虑问题时间延长,眼花耳聋,视力及记忆力下降或明显减退,個性较强、孤僻、任性、唯我正确等。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心里不安思虑万千,每位住院治病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这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住院的头几天,自己总在想,总在琢磨,我得了什么病,重不重呀,好不好治呀,什么时候能治好呀,有没有危险呀,什么时候出院回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老人不明确住院的原因和病情如何,因此,在思想上产生焦虑和心里不安。从而表现出烦躁、心情烦闷、不思饮食、睡不好觉等。

2.2老人住院时间长,缺少家人和亲人的陪伴,使老人在思想上产生孤独和寂寞。这样的老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和沟通,很少于他人聊天,在老人住院期间很少有人前来看望他,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整天陪护。然而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经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天天闷卧病床上。

2.3悲观和消极这些老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无所作为了,前程是日落黄昏。心理脆弱,患病后产生了悲观和失望的心理,不愿去看病,怕给家庭造成困难,故要回家养病,产生了悲观和消极。

2.4恐惧和紧张有些重病和癌症的老人,总认为自己的生命快到终点。治疗是无用的,同时自己害怕死,因此在思想上产生恐惧和紧张。

2.5焦虑和多虑有些老年患者性格固执,有钱舍不得治病,整天心事重重。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好都对,对别人总是半信半疑。整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一点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了,所以天天都是疑病。

2.6情绪不稳这些老人如同小孩一样,情绪十分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激动,发怒、急躁、成天鸡蛋里挑骨头,对家人和医护人员总是急头摆脸,有的还爱蹦、爱喝、对人还嬉皮笑脸的,情绪难以稳定。

2.7过分依赖别人有些老年患者为自己清闲自在,总有依靠别人照顾的心理,事事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能做的事都不愿去做。适应了在别人照顾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这对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都是不利的。3临床心理护理

3.1在老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和这些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向他们说明住院治疗的好处,时常向他们汇报疾病的治疗情况及好转情况。使这些住院老人,心中有底,安心、放心、高兴。我们随时都嘱咐他们治疗疾病时,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开心,心情要舒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3.2在饮食上,我们医护人员经常告诉这些住院老人,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少吃盐,少吃咸菜,多吃些豆类制品及营养高的而不油腻的食物。同时叮嘱他们加强睡眠时间,加强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和下棋等。这些对身体早日康复都有极大的好处。

欧洲国家就业服务组织特点研究 篇7

欧洲国家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一般来说,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隶属于劳动部门或是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 工作人员享有准公务员待遇, 它的优点是能较好地执行政府的就业政策;二是由政府、工会和雇主组成的三方委员会管理的公益性自治机构, 由法律规定其劳、资、政三方的关系;三是私营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

欧盟各国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5000多所, 工作人员16万多人, 其中, 法国736所, 1.7万人;英国1100所, 3.6万人。从对欧盟中15个成员国调查的数据来看, 有1800万人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登记。其中, 就业人员300万, 未就业人员1500万。总体看来, 在同失业作斗争, 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发展成为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欧盟将治理失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求各国采取“自行解决与加强成员国合作”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 呼吁各成员国之间开展合作, 共同应对。欧洲就业服务机构在1997年正式成立, 其在创造更好的工作及与欧盟有关的政策协调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1997年, 欧洲发展战略提出到2010年, 各成员国的就业宏观指标为: (1) 就业人口不低于70% (即劳动参与率要达到70%) ; (2) 妇女的就业率要达到60%; (3) 要使25%的失业人员得到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并重新回归劳动力市场。欧盟国家改善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着眼点是从市场变化、企业需求及求职者的变化出发, 变行政管理为服务式企业, 为失业者提供“个性化”的连续服务, 特别是针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进行个案管理, 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联合政府其他相关机构, 加强就业服务部门各职能间协调配合, 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计划,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一般情况下免费向求职工人和用人雇主提供服务, 有的国家, 如英国、挪威在为雇主提供一些高级专业人才的招聘服务, 或为雇主提供一些劳动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时收取一定的费用。

欧洲多数主要国家都经历过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 禁止或限制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 除英国等少数国家一直允许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在一定范围运营外, 葡萄牙 (1989年) 、丹麦 (1990年) 、荷兰 (1991年) 、瑞典 (1993年) 、德国 (1994年) 、芬兰 (1994年) 和奥地利 (1994年) 先后解除了对私营中介的禁令。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先后承认了包括劳务派遣机构在内的私营职业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后, 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在欧洲各国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从总体来看, 欧洲各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一些针对长期失业者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基础就业服务工作, 而私营机构往往更有针对性、更能贴近客户需求, 其在针对高级人才介绍服务和劳务派遣方面占据了优势。由于欧洲各国公共就业服务十分发达, 而且各国政府一般对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向劳动者收费严格进行限制, 所以其很难盈利, 所以劳务派遣成为私营职业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劳务派遣的基础是三方关系, 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分别与派遣人员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和商务关系, 现今, 欧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劳务派遣市场。私营职业中介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存在着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竞争方面, 为争取生存空间, 赢得竞争优势, 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 不断通过加强自律改善行业形象, 积极宣传自身的价值。到1995年, 英国有1558家人才公司从事固定职业的中介服务, 1758家人才公司从事短期职业的中介服务;中介固定职业的职位34万个, 收入5.8亿英镑, 从事短期职业的中介业务收人23.7亿英镑。在合作方面, 两类机构日益加强联系, 往往结合两者的优点, 既体现公共政策、为政府解决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二、欧洲国家就业服务组织特点

1.施行三方协作的培训管理体制。

欧洲国家把再就业培训作为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大力发展各种就业培训, 职业培训正朝着政府、工会组织和雇主三方相互协作的培训管理体制的方向发展。通过三方协商,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职业培训制度。欧洲不少国家, 如瑞典、法国等采取了市场化的培训管理方式, 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瑞典等国根据劳动部门有关标准, 对全国范围内成立的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 经认定合格的机构, 本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按照当地就业岗位需求, 向其预订培训项目并输送学员。在培训的种类方面, 类别多样, 与就业紧密结合, 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英国政府持续实施青年培训计划, 对16岁左右的中学毕业生和青年进行职业培训, 每年都有约30万青年参加培训;在德国, 职业培训最突出的特点是“双轨制”学徒培训, 通过政府、工会组织、雇主明确各方权责, 学员可在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3年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培训, 毕业后直接留在本企业工作, 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欧盟国家的职业咨询与指导比较全面, 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工作机会、个人发展规划方面、教育与培训方面、社会福利方面等等, 在多个方面提供咨询、培训指导。

2.就业服务机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建立高信息化、一体化和个性化服务。

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 建立竞争优势, 欧洲各国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西欧国家非常重视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更为便捷快速的收集、处理和传播岗位信息。法国自治性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全国就业中心, 变管理为服务, 通过与劳工部签订5年期限的“进步协议”, 确定了其促进就业的责任目标, 通过建立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职业库, 为求职者和雇主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服务。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体, 特别是青年失业者推出“个性化”管理计划, 为其提供求职、择业、培训、实习一揽子陪伴服务。在英国, 社区职业中心为失业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目前, 英国政府正在推行新的试点, 准备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失业津贴机构、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私营和志愿机构的合作伙伴等集中在一起办公, 以便提供综合性服务, 方便失业者。

3.高信息化和发达的网络建设使欧盟各国的就业服务开放性比较高。

如, 在芬兰, 不同国籍的人都可以到芬兰地方就业办公室查找芬兰劳动力市场的相关信息, 并可以寻求加入其劳动力市场的帮助和建议。

4.各种性质的就业服务机构既竞争又合作, 互相弥补、相互影响。

在欧洲, 从总体上看, 私营职业中介机构补充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不足, 其发展并没有削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地位。私营机构只在劳务派遣和高级人才介绍服务方面占据了优势, 但由于私营职业中介机构有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 在其竞争下, 欧洲国家的一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产生了危机感, 也设立了一些收费服务的项目, 甚至有的也建立了劳务派遣机构。但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 有些国家政府与私营中介机构进行合作, 开展了一些项目。在竞争中,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改革自身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 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则更为严谨的通过自律和政府管制来提高自身的形象。总部在布鲁塞尔的CIETT是劳务派遣机构的国际行业组织, CIETT于2006年修订了成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在英国, 由贸易工业部就业规范监管司来对一般私营职业中介机构进行管理, 贸工部大楼内设24小时投诉热线, 接受来自全国的投诉电话。

5.在欧洲一些国家中, 社会团体能对就业服务组织施加影响。

如在丹麦, 就业服务组织分为14个区, 每个区的劳动市场委员会由社会团体代表和地方权威人士组成, 他们有较大的权力。在荷兰, 2006年, 经过雇主、工会、审计组织等13个社会团体谈判, 诞生了证书与注册相结合的鼓励私营就业服务组织自律的方案SNA体系。

尽管我国和欧洲国家的国情不同, 各国就业服务组织的体系和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 但在研究欧洲国家就业服务组织现状和特点时, 我们能汲取他们做得比较科学的方面, 结合我国就业服务组织现状及我国国情来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进而合理规划和改革我国就业服务组织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 欧洲经济虽有小幅度的增长, 失业率却有增无减, 为降低失业率, 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措施和政策。特别是重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就业服务具体情况不同, 但在研究欧洲国家就业服务组织现状和特点时, 我们能汲取他们做得比较科学的方面, 结合我国就业服务组织现状及我国国情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进而合理规划和改革我国就业服务组织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就业,就业服务组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赴意、比公共就业服务培训考察报告之二:欧洲就业服务的基本情况.2005-07-28.

[2]劳动保障部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考察报告.2004-10-13.

[3]中国就业促进会赴欧洲考察团考察报告———欧洲私营职业中介机构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新趋势.2007-09-10.

融入校企文化的就业观教育特点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文化,就业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学校与社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职学校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文化教育中, 真正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这将对职业学校大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沟通交流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且已成为高职教育能否更好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融入校企文化, 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与企业气质相适应的整体形象的构建, 统一规范员工服装、办公文件规范、宣传用品等, 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形象气质。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 制度文化不仅要管人、还要服务人、培育人。目前, 高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在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普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汲取企业优秀的文化内涵和管理经验, 不同程度地营造企业管理的文化氛围, 稳步推进学校与企业制度文化的对接, 是高职学校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轨道, 也使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连接, 为校企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内涵是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师生的共同目标、精神信念及正确树立价值观等的体现。高职学校努力突出办学特色, 大力弘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秉承着面向企业、突出技能、提高素质、服务就业的教育方针, 重技能、育人才、促就业是学校倡导的教学风范, 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 成功引领着高职学校教育的精神制度建设。

二、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 不仅要向高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学习,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还要依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具有深层文化氛围的企业进行相互融合和渗透, 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优势, 突出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 培养面向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 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可以缩小高职学校和企业文化的差距, 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间接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 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消除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迅速融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氛围, 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加强学生职业观和就业观的教, 充分认识实现零距离的就业目标。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 要着力以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为核心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扩大活动影响范围,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技能, 在高职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寻找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 实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企业文化走进校园, 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得到对接, 增强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使学生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的良好熏陶, 实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三、多方面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 积极推进高职 学生就业

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校要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制定计划上, 开设企业所需专业, 促成与企业合作办学, 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开展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企业的实践活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实训, 顶岗实习都在企业内进行, 要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依据专业特点, 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高职学校不断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普遍根据高职的特点去与企业寻找契合点, 相互渗透融合。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工作特点, 在学校内部开设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类专业, 着重强调实习环境与企业环境类似, 且高职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要在企业中完成, 学校设置的实习实训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安排, 并在实习车间张贴与企业车间相同的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范, 使学生感受置身于企业中。

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企业根据用工需要, 委托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并提出培养的质量要求, 受委托的学校则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高职学校与用人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 按照双方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课程可着重设立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教学计划, 以满足企业对学生从业的各项要求。

大学生就业, 一直是各个高职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同时就业工作也是高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建到企业中, 让企业到学校, 是打造学生零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民刚.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19-22.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01) :56-57.71.

[3]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43-44.

就业心理特点 篇9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是指学生对就业的理想、目标、要求、前景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基本观点、态度和追求, 是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 也是对所选择行业和对自己事业的一个初步构想。毕业生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 有助于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培养优良的职业精神, 并为之不懈奋斗。反之, 就业价值取向消极, 则会使学生不能规划出切合自身的职业前景, 在就业与择业道路上周而复始地迂回、徘徊, 以致一事无成。

二、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一) 就业态度积极, 但自主创业热情不高。高职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 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强, 所以学生对就业前景看好, 大多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一是专业能力方面, 积极参与专业技能培训, 热衷于考工考证, 为毕业后更好就业奠定基础。二是社会能力方面, 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 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但受传统文化影响, 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自主创业, 当然自主创业对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 即使有创业意愿, 但由于各种阻碍因素, 最后只好选择放弃。

(二) 就业区域和行业性质的意向变化, 针对自身特点更理性。高职学生往年就业区域意向一般倾向于大城市, 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 薪酬相对较高。但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 工作方面的巨大压力, 以及对从业者本身素质的高要求, 压缩了高职毕业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在行业选择方面, 以往有的学生可凭关系, 走门路, 在体制内找到所谓的“铁饭碗”。随着政府部门选拔人才更加透明, 公平。高职学生的竞争力不够, 所以学生一般更愿意选择回到生源所在地, 依靠父母或亲戚的人脉关系, 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生活压力小, 人际关系融洽, 幸福指数更高。这也反映了“90后”年青人不愿吃苦, 图享受的特点。

(三) 就业价值追求过高, 就业选择盲目性大。在影响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 学生自我价值意识占主导地位, 高职学生也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 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 高福利的工作来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对职业价值完全依照自己的理解, 这样难免受到社会普遍意识影响, 没有对即将从事的行业和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的行业有正确的认知, 产生从众心理, 就业选择盲目性大。

(四) 就业感受与预期差别大, 稳定性差。刚毕业的学生对就业环境缺乏了解, 理想主义色彩较浓, 职业期望值较高;也受家庭的影响, 家长认为学生多年努力学习, 举全家之物力精力, 大学毕业后就必须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尽快回报家庭;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下, 人力成本上升, 普通农民工的薪酬也大幅增加, 对比起来造成学生心理落差大。而在高通货膨胀的经济条件下, 医疗、住房、教育、物价等都比较高, 生活成本逐年增加, 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使得学生就业感受与预期差别大, 因此不愿安于现状, 骑驴找马。希望通过不断跳槽来改变现状, 工作稳定性差。

三、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尽管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 但同时存在注重个体价值, 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既看重经济因素, 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不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使学生就业消极, 择业盲目。实际上在就业方面学生既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又要兼顾社会需要, 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在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 从学生主观意志入手, 培养学生自我奋斗意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让学生意识到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只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知识基础。真正走向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 还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调整就业期望值, 准确定位, 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没有自我奋斗和社会磨砺, 图稳定享安逸, 就难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二)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就业方面要放手, 关注职业价值。现在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度疼爱孩子, 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 又要比别人过得好。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就近工作, 即使待业在家, 也不愿孩子出去吃苦打拼。还有的家庭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大学, 就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高薪的工作。所以他们对子女的职业抱有高期望值。另外, 父母认为找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才是首要, 却忽视孩子的想法。父母在孩子的就业方面大包大揽, 孩子的就业价值取向由父母的就业期望所左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家长要放手, 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在就业意识上淡化名誉利益, 在职业生涯中不仅要体现自我价值, 更多的是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样才能积极引导孩子的就业价值取向。

(三) 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价值。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通过学科专业的创新与融合, 建设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 为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要指导学生注重知识学习和运用, 重视各种能力培养, 加强素质提升, 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主动适应职业环境的专业人才。二是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 学生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就业方向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各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社会活动能力, 提升社会责任感, 重视团队合作,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才能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价值。

(四) 社会要创造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 让学生乐享就业价值。我们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别从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相联系, 实现自我, 奉献社会, 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努力工作, 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就业价值观。我们都应摒弃“工作有贵贱, 地位有高低”的世俗就业观念, 消除那些拉关系、走门道找工作的不正之风。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宽松有序的就业环境, 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做到各显其能, 让学生乐享就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嫦娥, 李华.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67~70

[2]何杰.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及引导手探析[J].学理论, 2014, 8:176~177

[3]高存福, 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92~93

[4]盖世洲, 刘雅宁, 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9:62~63

就业心理特点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3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5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5.1±10.2) 岁;病程1~32年, 平均 (4.8±3.2) 年;其中尿路结石20例, 尿路感染16例, 尿道口异常14例, 前列腺肥大8例, 性功能障碍7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24例;年龄55~80岁, 平均 (65.4±11.3) 岁;病程1~30年, 平均 (5.0±3.1) 年;其中尿路结石19例, 尿路感染18例, 尿道口异常12例, 前列腺肥大11例, 性功能障碍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根据外科护理特点与患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

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 泌尿外科在外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泌尿外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 由于护理不到位等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率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 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现今, 老年男性患者居多,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衰退, 麻醉和手术预后都比较差, 因此, 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准备: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同时检查心、肺、肝、肾器官的功能, 排除禁忌证;术前2d减少饮食, 术前清洁肠道、进行肠道消毒。 (2) 预防感染:由于泌尿外科的治疗周期较长, 因此预防感染十分关键。患者卧床期间, 定期进行体位的变换, 同时辅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 防止局部压疮的出现;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会阴部位, 防止阴部瘙痒;抬高上肢促进静脉回流, 改善患者水肿状况;注重口腔卫生, 定时刷牙漱口, 一旦发生异常需立即汇报给医生。 (3) 饮食护理:根据泌尿外科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的日常饮食遵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磷的原则, 可给予适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另外尽量给予患者喜好的食物, 以避免食欲不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泌尿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绝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群,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中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 导致机体衰竭, 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 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此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高[2]。对他们的内心也是严重的打击, 有时会有孤独、寂寞感, 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待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像子女一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 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家常, 能够容忍他们的脾气;了解患者的爱好并且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 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 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 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态度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心理护理的区别与联系, 确保患者始终相信护理人员,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 (8±95) d, 对照组为 (8±14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患者就诊时要忍着病痛还要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 难免会有抑郁、烦躁等情绪。首先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忧郁等情绪, 对此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考虑的前提下, 应该调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60%, 无噪声、强光刺激等。

护理工作在避免尿道感染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术后每日需要用冲洗液对膀胱进行清洗, 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护理不合理, 可能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的感染;选择合适的时机拔除导尿管以预防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尿管通常留置3~5d,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每天清洗尿道外伤以预防尿道感染的出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病史患者的抵抗免疫能力降低, 同时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补体水平下降, 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 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护理管理有更高的要求[3]。

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切实为患者考虑, 在手术过程中, 不要谈笑风生, 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态度温文尔雅, 让患者有安全感。整个手术过程中, 最好不要出现器械间的碰撞声, 所有参加手术的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沉着冷静, 用清醒的头脑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定期外派出去学习。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 其目的是在生理心理上给予最大的满足状态, 降低不适程度[4]。医疗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用药原则对于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好处, 达到治疗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充分了解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与患者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护理, 促进护理的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圆满完成, 同时也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文莉.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 :159, 161.

[2] 朱丽敏, 梁迎春.心理护理的实践与认识[J].工企医刊, 1998, 11 (3) :83.

[3] 唐淑芝.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2) :153.

[4] 霍立志, 石汝骥, 闫会秋, 等.B超引导下治疗肾下盏结石11例报告[J].首都医药, 2007 (8) :30.

就业心理特点 篇11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其专业特点、行业特性及其自身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就业中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表现出自身显著特征。首先,其就业率较高,且以自由职业为主。艺术类大学生通常希望在工作中能够展示个性,追求自由与理想,不愿受限于具体单位的相关要求,签约了较低。其次,就业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集中性,就业面较窄,主要集中在专业对口的行业。最后,择业灵活性较高,二次择业率较高,工作流动性较强。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问题

1.就业单位不够分散,人才需求分布不均

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仅制约着该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空间,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有很大的制约,进而影响艺术类人才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而艺术类就业单位多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会城市、沿海城市等,导致就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无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宽裕的就业面,“北漂”等现象即艺术类人才分布不均的直接表现。

2.行业集中性突出,就业面较为狭窄

艺术类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教育口径口弦,使得相应对的行业较为集中。如艺术院团、文化馆、影视集团等就业单位为表演系、舞台美术设计系、戏曲学院等院系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而这些行业显著的单一性质,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面无法有效拓宽,加之其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较强,更使得学生就业市场缩小。

(二)主观问题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矛盾显著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具有富有激情、有理想、情感丰富等特征,其在逐年不断增加的艺考大军中突破重围进入理想的院校进行学习,对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抱有很大希望。同时由于当前社会媒体对艺术行业存在“一夜成名”等不良的宣传,以及艺术学科学习、行业投入均具有较高的物质投入,使得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获得专业对口、薪酬福利高的职位,而该领域就业现实竞争十分激烈,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形成反差,继而影响其择业就业。

2.就业期望与自身能力存在脱节

艺术类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社会各方面影响,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过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职业规划与发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过于重视,多数艺术类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积累方面,人文社科等有助于增强其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的课程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种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定位性偏差,使得艺术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性经验等各方面的缺失使其无法较好地适应职场,甚至存在过度肯定自身能力的问题,相较于综合院校学生其在自我约束、集体意识等方面也不足,造成了无法满足自身就业期望的现象。

三、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

在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前,其对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此时若单纯采取测评的方式对其职业价值观进行明确,不仅可能出现测评结果与学生个体认知不符的问题,甚至可能完全相悖。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其职业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制定,坚持系统性、连续性及前瞻性的基本原则,将就业规划指导作为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作。一方面,应加强建设职业规划队伍,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为保障,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职业化、规范化、系统化,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了解艺术专业各就业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而结合学生实际给予有效、合理地指导。另一方面,应重视校内艺术类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构建融合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实训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教育支持。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增强就业能力

择业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在初入工作情境时所积累的经验,对自身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反思,家庭、社会以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科学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评价,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与择业需求,有目标地择业与就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社会层面

1.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强艺术类学科建设

一方面,应从优化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着手,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而系统地对全国艺术院校学科设置与建设进行调整。在评价学生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人格等各方面的基础上,纳入新的评价元素,包括学生个人的参赛及获奖情况,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文化知识体系等,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全国艺术院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地扶持,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艺术市场发展的支持。在当前我国文化艺术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其国际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各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艺术素质等要求更高。因此,国家应加强对艺术学科建设及其市场培育的重视,促进艺术院团不断健全完善其用人机制,为广大艺术类大学生提供职位与发展平台。

2.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机制

由于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乡二元化问题,使得社会劳动力的流动性不足,并且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去到中小城市就业的选择,使得就业市场呈现出“二元化”现象。因此,应继续对定向招生模式进行健全,如艺术院校应定向招收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艺术特培生,其毕业后回原地就业,进而实现对该地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国家还应继续探索适合中小城市吸收艺术类毕业生的相关就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促进艺术类人才的流动。

3.健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渠道、形式不断多元化、灵活化的趋势下,相关部门应在鼓励、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由择业方面给予支持:其一,构建完善的信息流通平台。其二,在财政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其三,对现有自由职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其四,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技术培训、中介服务等。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作为推进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事业,高校与教育部门应转变以往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认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围绕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就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学校、社会层面进行调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同时,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艺术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与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松.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4:114-117-123.

[2]徐咏.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闫辉.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124-127.

[4]袁庆华,王永亮,张龙.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49-50.

[5]王玉苓.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42-445.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篇12

1 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否认和怀疑

患病早期, 病人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 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 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不接受治疗, 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这阶段应帮助病人建立信心和希望, 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加强病人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 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1.2 愤怒和失望

病人一旦被确诊, 将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 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 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 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 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 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 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情感脆弱, 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时父母遗传的结果, 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对此类病人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用宣泄法使积聚在病人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 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 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 让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1.3 焦虑和恐惧

糖尿病难以治愈, 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加之病人对糖尿病的知识知之甚少, 病人存在许多误解, 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惧怕死亡;或对治疗过分关心, 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病人的情绪, 给病人以支持、鼓励, 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 知道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 帮助病人制定生活作息表,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使病人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1.4 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 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 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 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让病人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使病人协调自己的不良心态,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5 厌世和自杀心理

患病时间长, 并发症多且重, 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病人, 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 认为无药可救, 自暴自弃, 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这类病人,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依赖, 主动与病人谈心, 合理提供治疗信息,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 帮助病人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病人, 促使病人克服厌世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 应严防病人的自杀行为。

2 结语

上一篇:双文明建设下一篇:综合监督执法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