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特点

2024-08-01

政治心理特点(精选12篇)

政治心理特点 篇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关乎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现在大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很多是刚刚跨出校园的大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庞杂,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对于辅导员来说,总结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能够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当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它渗透于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影响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若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源。所以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在我国的国情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被赋予更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不适应、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2)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危机,增进身心健康,保障校园稳定,从而稳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 大一新生

1.1 心理特点

大一新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这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他们最典型的心理冲突当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3)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一些学生甚至长久困在这种焦虑感中难以自拔,从而产生退学、不顾家人反对擅自离校等过激行为。

1.2 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1.2.1 主观原因

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生,是家庭与学校的宠儿,进入大学一下子“平庸化”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一些农村贫困家庭出来的心理比较敏感学生在接触到来自各地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时,产生自卑心理。

1.2.2 客观原因

(1)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专门人才。中学生学习家长天天督促,老师天天辅导;大学更注重自学能力,要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入校的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反差太大的学习生活,加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适应。(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要自理。另外由于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宿舍关系处理的妥否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人际交往。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原因,辅导员在做工作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同时使思想教育工作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顺利推进。既不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为他们解决了内心困扰的问题,并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师生的感情,为以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从“适应性”着手,开展大一新生心理普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教育方向和方法,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针对不同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开展座谈会、演讲、组建团体辅导小组等,在增加学生熟悉度的同时把各类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要以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载体,把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博大精深,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大学阶段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三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理念。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会积极寻找出口,例如到心理咨询中心,或者请教心理学老师,不再是以遮遮掩掩的方式来消极对待,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正是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

2 大二、大三学生

2.1 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大二、大三学生相对来说对学习和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增强,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观察和分析,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虽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人格的发展仍然没有真正完善,但是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显著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注重自我教育。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准确,使他们在思考、谈论、评价社会问题时,往往主观色彩浓厚,言谈片面幼稚,不十分切合实际。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不相协调,可能成会困扰他们的问题。

另外,这个时期大学生最显著特征是生理逐渐成熟,所以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4)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因而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这个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而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5)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

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这个时期的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首先通过日常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座谈让学生意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勇敢地面对现实,不回避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对待自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表里如一、内心坦荡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迎接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要正确处理恋爱受挫,要正视现实,学会换位思考,能找到自己感情宣泄的正确出口,坚决杜绝过激的想法和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

3 毕业生

3.1 心理特点及其原因

毕业生经过几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学习,心理活动的内容极大的丰富,随之而来的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比较迫切,希望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择业形势,他们过高的期待往往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极易引起强烈的冲突情绪。这一心理特点支配和指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态度,还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正视目前的就业严峻现实是大学生必备的择业心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针对毕业生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特点,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调整择业心态,积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应社会择业未来发展趋势,变危机为机遇。

首先,要帮助毕业生从多种渠道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岗位格局以及相关信息动态,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放平心态,更新择业观念,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规划;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学会扬长避短,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职业选择。再次,在择业的过程中,排除心理干扰,克服消极心态和不良择业心理十分重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着重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弱点:患得患失的焦虑心理;对用人单位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的急躁心理;脱离现实、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完美主义心理;缺乏自信与勇气,不敢面对竞争的自卑心理;过分追求安逸、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个人专业与发展的功利心理;盲目被动、消极等待、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熟人的依赖心理。(6)最后,让学生明白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很多人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并不鲜见,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就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

4 小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33页)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成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为此辅导员老师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在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方面多下功夫,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脉相承的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中贯彻实施,达到“无为而为”的境地。

摘要: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当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它渗透于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影响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所以,对于辅导员来讲,能够结合各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①郑华萍,姜丽萍,孙媛媛,郭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105.

②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3.

③刘红委.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6.

④⑤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2(1):52.

⑥黎富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就业难.人民论坛,2009.5.

政治心理特点 篇2

高中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按照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科学地修正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一种元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找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对症下药,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升自己的学习状态。

二、自我放弃,学业绝望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自我封闭,抑郁孤僻;或者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荒废学业。更有甚者,自我封闭的学生可能会形成抑郁症;自我放纵的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对这些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对生活产生扭曲的理解,影响他们的一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将进一步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会为下步工作作好铺垫。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更需要老师耐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2、积极鼓励,找回学习乐趣。在和这些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之后,要积极的影响改变他们的观念。不论是自我封闭还是自我放纵,都是对自己在学业上的一种绝望,一种自卑和不自信。我们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要自卑,对自己来说关键是重视高中三年的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在学业上找到胜利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3、因材施教,铺设成才之路。在使这些学生找到愉悦和平静的学习心态之后,要合理的帮他们构建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终究会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如有艺术特长,可以尝试学习艺术专业,将来报考艺术院校;如有体育特长,可以尝试学习体育专业,将来报考体育院校;如有影视兴趣,可以尝试将来报考影视类的艺术专业,等等。并且告诉他们现在所学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有沉住气,多学一点,尽量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让他们树立其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有理想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改变他们自我绝望。

三、自以为是,学业自负

考入北中这所重点中学,确实不易,都需要有一定的实力,于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他们学习上非常自负,其实水平不见得多强,能力不见得多高,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系统,浅尝辄止;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涂。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对于学生个人可能会难以提高成绩,对于班级可能会形成一股不良的学风。

对于这样的学习心态,我们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1、挫折教育,消磨浮躁。面对盲目自信的人,必须让他们自己受挫,碰得头破血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意识到都是自己自负惹的祸。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在分析考试成绩时,针对他们马虎粗心的做题状态进行严厉批评;也可以通过让其当众演示某一问题的思路,指出其局限性,对他们强化一种需要谦虚谨慎的意识。

2、精妙指导,折服自负。自负的人,往往有一定的资本。要让这样的学生听进老师的指导意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必须通过老师深厚渊博的知识,精妙科学的指导使学生深深折服,从而使他们自惭形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彻底审视自我,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心态。

3、及时鼓励,强化改进。当学生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对探索新学法修正旧习惯的意识。只有真正地把这种改进意识牢固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理机制中,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审视学习,改进学习。

四、急功近利,学业苛求

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紧张急切情绪,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的期望过苛求过于关注是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调节学生的心理:

1、调低期望,缓解压力。有实力的学生往往非常自信,自己有较高的目标和要求,成为压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负担,它不但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激励,反而使学生焦虑压抑。此时,要引导学生调低期望值,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

2、摆正心态,快乐学习。应当引导学生尽量摆脱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成绩、高考和名牌大学上,引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看法,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因为这些学生学有余力,所以应该充分的享受这种学习的快乐,不可苛求自己,要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此外,在上述这些学习心理的调解过程中,我们认为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

2、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才可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问题,才可能科学的设计解决方案,才可能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落实解决方案。

3、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具备了令学生折服的个人魅力,才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才有助于解决策略和方案的贯彻执行,才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4、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教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是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

总之,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课题,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中二年级

一、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二、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退步比较严重。

解决策略:

在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第二步,定阶段性目标,将目标具体可量化,然后一步步向前迈进。

第三,要培养自信。获得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每一点小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培养自信;

高中三年级

班主任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压抑失望,烦躁不安等等不良心理因素汇集在一个学生一身,同时汇集成班级文化的主流。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高三心理,营造出张驰有度的高三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最终自信地走进高考考场,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重要了。作为带领学生冲刺高考的我围绕着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也许它并不正确,但它的确是一种尝试。

结合这两年当高三班主任的体会,我认为高三学生的心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制造心理压力期、缓解心理压力期、激励冲刺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调节对策。

第一时期制造心理压力期(8月——12月)

高三,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流汗、流泪、还有那内心的煎熬。作为班主任,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走好中学时代的最后一段旅程。按照常规,一进入高三的学生应该自然而然地形成紧迫感。可是我觉得今年的高三学生到9月开学时仍没有形成高三氛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召开“备战高考,你有准备了吗?”的主题班会,并请来上届优秀毕业生谈他们的备考心得;请本班的重读生谈高考失败的教训,然后请学生代表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上台表决心。之后,利用专栏、黑板报等教室环境渲染这种进入高三需备战的氛围:如设置“愿望树”专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对高考的期望贴出来;黑板报的主题是“迎战高考,奋力拼搏”;同时还每天更换“距离会考(一模、高考)**天”的提示牌„„这些都在塑造高三需要抓紧时间的氛围,从而影响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压力。

进入十月后,我决定给已经初步形成的高三氛围升升温。中段考完了,此时的黑板报成了班级学习竞争的大擂台,总分前15名和单科成绩前三名者在“风云榜”上有名,同时特设“我超越了自己”专栏,鼓励进步的学生。学生,都需要一些学习的动力。而竞争,就是最好的动力!每一次考完试,榜上的名字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谁不希望自己能登上榜首,傲视群雄呢?正是一次次的打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班级里学习气氛日益浓厚。

第二时期缓解心理压力期(12月——4月)

我认为从12月到二模期间是学生心理最容易出现事故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高考上,六年的辛苦努力,就为了最后这一搏!紧张,紧张,还是紧张!对高考的恐惧,家长殷切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加上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的些许变化都会造成学生焦躁不安。越到最后阶段,学生的紧张心理越严重。这时期学生的心理承受已达到极限,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如果处理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其自暴自弃。我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缓解学生压力上。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一)单独谈话

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谈心法是比较好的。单独的谈话对学生很重要,不是说教,而是倾听,让学生将自己的担忧和问题说出来,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指导,像朋友一样与他们聊天,以便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使他们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时间和正确确定最后一段时间的复习方向;使他们确立迎接高考的平常心态和信心。面对考试进步的学生,我说“学习进步了,说明你是有潜力的,你这段时间的状态是好的,坚持下去,高考肯定没问题!”而面对考试退步的学生,我说“没关系的,这又不是高考,考差了不等于就是一件坏事,通过总结,让你发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也是一件好事吗?通过及早发现问题,吸取教训,就必然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二)缓解家庭压力

高三学生一大部分压力,来源于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左右着许多家长和家庭,对学生施加的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特别大,有些学生坦言不愿进家,不愿面对父母,尤其是不能听父母的唠叨。父母有

时的教育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为此在召开家长会时,我把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分析,然后把事先收集到的学生对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家长,请家长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高三,体味高三的苦;要求家长放下架子,继续做自己孩子的朋友,并且是知心朋友。这种做法是帮助学生有效的消除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家庭外部环境宽松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没有了,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良苦用心,这对于高三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家长会的后续效果非常好。

(三)通过活动缓解压力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做到一张一弛,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取得优良的成绩。我鼓励学生下午放学后或早上起来去跑步,另外让班干部适当组织一些例如唱歌、讲故事等活动,周末也可利用适量时间来进行打球、散步等运动,课间多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学朋友聊天开开玩笑,听听音乐等,放松自己,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第三时期 激励冲刺时期(4月——6月)

二模以后,距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已经意味着复习备考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备考复习,已感觉到了身心的疲惫。怎样在这个阶段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冲刺阶段,有赖于教师激励作用的发挥。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调适 篇3

一、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家人和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

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人到老年,感知觉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表现为感觉迟缓,对微弱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細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有所减退,对事物的认识渐感模糊,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同时,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会逐渐明显,多年以前的事情可能记忆犹新,而对眼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容易忘却,有时甚至会出现错构和虚构的现象。这些认知能力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产生。

2.老年人的智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这并不是全面性的。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晶体智力优势仍存。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远胜于中青年人。而且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坚持用脑有利于老年人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3.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改变,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以及对死亡的忧虑等消极情绪。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一些疾病的出现,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性生活事件的冲击,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4.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有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个性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因健康和生活状况产生的不安感;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产生的焦虑感:子女成家另住后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有的老人猜疑心、嫉妒心加重,变得爱发牢骚,好管闲事,固执、刻板等。人到老年,个性虽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基本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的,即老年期的个体性格特点总体是中青年时期个性特点的继续,而且中青年时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对老年期的适应产生影响,如年轻时乐观开朗的人,年老时对事、对人也多持乐观的态度。

5.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在这些层次方面的需要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老年人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逐渐接近,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往往会成为普遍及首要的心理需求。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及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孤独寂寞感会油然而生。他们渴望融入到群体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得到归属感;家庭成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追求天伦之乐,渴望家人团聚、儿女常回家看看,是爱的需要。但现阶段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老人、两个成年子女、一个孙辈的倒三角式家庭结构以及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或在外地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一些老人希望有家人陪伴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老年人对于受尊重的需要也并未减少。有的人离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荣誉等,加之身体状况的蜕变以及劳动能力的降低,不免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加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老年人越到老年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想法越强烈,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仍然旺盛。

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临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生理年龄只具有相对参考价值,而以是否出现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及更年期精神症状等作为认证标准。对老年人心理往往有两种观点:一是丧失期观,即进入老年期则进入了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如社会地位、身体等;另一种观点则是毕生发展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追求,有老年人的作为,有老年人的快乐。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适,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提倡五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与人同乐、助人为乐)都是很重要的。

1.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历经艰辛和磨砺,有拼搏、有辉煌、有挫折、有跌宕,无数印记留心头。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了,昔日风光不再有,有某些失落感、惋惜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过于纠结、苦闷那就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崭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过去的拼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回报,晚年生活有自尊、有自信,而且轻松自在,这就足够了。这样老年人才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自得其乐。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老年人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了兴趣爱好,便可以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也许你会说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其实不然,老年人可以寻找和培养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比如去公园悠闲散步、观鱼赏花、打拳跳舞、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或者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还可以参加合唱团、舞蹈队、表演班等,这些都是很适合老年人培养的兴趣爱好。

3.天伦之乐。中青年时期在外拼搏了大半辈子,大量的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人到老年,正是回归家庭、享受亲情的时候。闲来无事做做家务,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帮助子女照顾和教育孙辈,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不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假如子女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漂泊在外,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经常与他们联系,同样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快乐。多和家人沟通和交流,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4.与人同乐。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并不等于要疏远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老年人离退休了,放下了工作或生产重担,与其待在家里烦闷,不如走出家门多交些朋友,构建人生的“第二社会圈”,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结成新的活动团队,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要学得随和一些、开朗一点,热情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交往久了,生人成熟人,熟人成朋友,老年阶段的生活自然会愉快很多。

5.助人为乐。人到老年,尽管没有了固定工作岗位,但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其实许多老年人都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许多老同志积极地为社会奉献余热,服务大众,帮助他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必能增加自己的快乐。

老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历经沧桑和风雨后迎来的美好夕阳红。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用积极的理念体验人生,培养“五乐”精神,晚年同样可以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政治心理特点 篇4

一、注重实际思维水平, 增强受教育者的信服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而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水平。因此, 根据受教育者的思维特点, 用科学的道理启发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 切实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信服感, 帮助受教育者明辨是非,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是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问题的根本,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1.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科学性, 要把真理性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真理的力量就在于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进步趋势, 掌握真理才能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揭示社会和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彻底性, 满足受教育者对真理的追求。任何对事实的歪曲、对真相的掩盖、对受教育者的欺骗, 最终都会导致受教育者的否定和教育的失败。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 为受教育者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注重价值性。科学性回答的是真与不真 (或真的程度) 、善与恶、有用与无用等问题。同时, 我们不能否认, 并不是所有具有科学性的东西都一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受教育者还要从自身价值的角度对它进行审视和取舍。科学的东西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而拒绝接受, 不科学的东西也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有价值而盲目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究竟哪些教育信息能够被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接受, 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本身所体现的科学真理, 而且取决于广大受教育者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 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如果我们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不讲它的价值性, 或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体价值, 不重视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相脱节, 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缺失, 受教育者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势必会形成“真理归真理, 对我没有用”的心态, 难以引发受教育者的接受渴求。因此, 把受教育者视为受教育的主体, 就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需要, 满足受教育者的思想诉求, 化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当前,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广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空前凸现, 受教育者在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注重个体利益的追求和个体需要的满足。从根本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指导, 也是一种服务,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研究其本身与接受者的关系, 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其价值性。只有把揭示客观真理与满足受教育者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感召力、吸引力, 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接受对象, 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领域。

2. 以理服人和以事服人相结合。

通过摆事实的方法把道理讲透, 在青年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得十分普遍。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这种方法有时收效不大, 一方面在于教育者没有把事实摆足, 或是教育者了解的事实过少, 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在于教育者没有把道理讲透, 或是教育者没能掌握更多、更好的道理, 无法讲透。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讲道理和摆事实两者都不可偏废。光有理, 没有事, 受教育者很可能会认为这个道理是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只有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所讲的道理, 正确的道理才能被大家所接受。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排忧解难, 多办实事好事, 就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看到, 现在受教育者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只讲空话, 不办实事, 既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 又会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

3. 教育和示范相结合。

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说服人,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这句话概括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威力的来源:既要以理服人, 又要以身作则。教育者的行为举止往往是一种无声的影响, 受教育者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他走, 照他的样子做。实践表明, 凡是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 教育者的模范作用大都比较好;而那些问题较多的单位, 教育者在以身作则方面往往有问题。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的同时, 教育者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受教育者,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情况下, 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不是光靠说理就能解决的, 还要靠身教。因此, 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树立真抓实干、真学实练、勇闯难关的形象。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光身教, 有时候就会启而不发、带而不动。因为言教是身教的继续和升华, 离开了言教, 身教的作用就不会得到最有效地发挥。

二、最大限度地吸引注意, 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度

现代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满足个体兴趣的事物, 容易成为人们的注意对象, 进入人们的认知视野。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 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受教育者的注意力, 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强烈刺激吸引法。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相对情况下, 凡是受强烈刺激作用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个道理,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在关键环节上加大刺激强度, 即在开头、结尾、重点等关键处多下功夫。如开头要不落俗套, 力争第一句话就引起听课者的注意;结尾要含义隽永, 耐人寻味;讲到重点、难点处提醒听课者注意, 并选用最佳的道理和例证进行讲述, 还可以配以激昂的语调和起落分明的动作, 重点词和观点可用彩笔予以板书或标上醒目的符号等。二是对比刺激吸引法。心理学研究表明, 刺激物同其背景的对比越鲜明, 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一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讲两面理, 既要讲好正面的道理, 也要点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歪理, 在正反面的强烈对比和反差中启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三是新异刺激吸引法。心理学认为, 在人们的认知背景中,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个体的注意对象, 但是只有新奇的东西才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 进而使人产生探究的好奇心。如授课的新内容、新问题、新教具等, 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要有时代感, 要紧跟形势, 反映新时期的要求, 即使是老观点, 也要赋予新内容, 讲出新意来;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新的信息, 采用新的教育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提高受教育者的关注力。四是期待刺激吸引法。人们期待的事物最能引起人的注意。根据这一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尽可能同受教育者急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挂钩, 力争做到课堂上讲的正是受教育者想了解或百思不解的问题。例如: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 切实回答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中涉及的一系列急需的问题, 回答与受教育者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三、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 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所谓期望效应, 是指教育者的期望能激活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从而使受教育者取得所期望的进步。期望效应的思想基础是对受教育者潜能的信赖, 是教育者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寄予的期望。每个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 这并不妨碍教育者对他们寄予期望。此外, 每个受教育者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这种要求、愿望和潜能是一种内隐的潜质, 它在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它一旦被教育者的期望和爱心所激发, 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展现其积极的方面。相信受教育者的潜能是期望效应的前提,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设置期望的起点和依据。为此, 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期望教育观。建立期望教育观是发挥期望积极效应的基础和前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 教育始终有一个目标, 使受教育者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向更高一级的目标靠近, 获得成功。没有这种目标, 就无所谓教育;同样, 没有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念, 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期望教育观是一种新的理念, 相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成功的愿望, 也都有成功的潜能, 应以此教育信念为依托, 对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方式、要求、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应坚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潜能, 相信受教育者都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 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并接受合适的教育,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思考力、觉察力和创造力的成功者。

二是及时给予表扬。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均表明, 教育者的期望影响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预期判断。被高期望者的努力如果及时赢得奖励和表扬, 那么努力学习就得到了强化;相反的, 被低期望者因失败而受到批评, 那么他们可能认为集体是他们的“惩罚源”。因此, 当受教育者取得进步时,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他们体验到努力的收获。一旦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言语或非言语的肯定评价时, 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那赞赏的语气、鼓励的微笑中, 通过主动地分析、综合, 获得自我认知的信息, 激活心中的情感需求, 产生自我奖赏的满足感, 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与动力, 不断激励自己去实现更高一步的目标。

三是确定合理目标。期望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激励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期望值相关, 如果受教育者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即受教育者主观上认为达到教育者预设的目标的期望概率很高, 他们就会有信心, 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受教育者认为目标高不可攀, 可望而不可即, 犹如海市蜃楼, 或者是目标太低, 易如反掌, 唾手可得, 则难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因此, 受教育者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 表现为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 表现为他们还不能独立地解决困难, 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落差幅度可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即“教育最佳区”。期望目标应建立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 即教育者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确地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由于这样的目标富有挑战性, 实现这个目标, 受教育者既有一定的把握, 又没有充分把握, 要想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 因而能最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内在持久的心理动力, 激励和推动他们努力去实现自我, 不断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其平.教师非言语评价的心理效应[J].教育评论, 2000, (3) .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篇5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根据心理特点确定工作重心 篇6

一、一年级组建班级让孩子迅速适应新环境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离开环境宽松的幼儿园,他们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又好奇,又害怕,甚至还有点儿不知所措。个别孩子大哭大闹拒绝上学或是着急上火生点儿小病,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一时期,班主任首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较快地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教师。一年级的班主任切忌一脸严肃地面对孩子,更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的不足,而应对他们多微笑,用一些传达关心体贴的肢体语言化解他们的抵触心理,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如抚摸他们的头,握握他们的手,为他们掖一掖衣角,帮他们理一理发丝。

在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中,爱是主旋律。班主任应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话语面对学生,引导他们与同学、教师建立较为密切的情感联系,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主任的正面情感表达是孩子学习爱的基础。教一年级时,即便孩子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笔者还是常常对他们说:“老师喜欢你们,老师爱你们。”因为笔者明白,严厉的批评不见得有效,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细心的指导不仅可以使孩子明白该怎么做,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融人新集体,笔者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春天,我们一起去郊游,和小草、小树说悄悄话,让他们和父母一起玩纸战车游戏,在游戏中交流情感;秋天,我们组织了采摘活动,到果园、菜园摘果子、挖花生、拔萝卜,开展“寻找种子宝宝”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使他们爱上了这个名叫“书香中队”的班级,形成了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二、二年级制定班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比较依赖和信任教师,此时教师应着手制定班规,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笔者专门安排了一课时召开“第一届班务协商会议”,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班规。这种民主的做法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并最终通过举手表决制定了《班级规则》。《班级规则》有奖也有罚,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主动守规矩、坚持按规矩办事呢?笔者认为,在班级日常活动中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很重要。二年级时,笔者在班上启用了“我是棒小孩”好习惯养成评价体系。笔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评价表格,将评价标准细化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自我评价,尝试通过多方监督、指导、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每周五的班会课上,孩子们会总结并展示自己本周的“三方评价”成果,笔者则会从细节人手,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鼓励或批评。对本周表现优秀的孩子,笔者会用“好习惯花蜜”奖励他们。当学生获得“好习惯花蜜”的次数累积到5次时,笔者又会邀请他们抽取“无敌幸运星”。

每个获得幸运星的孩子都有一项“特权”,那就是同学、教师和家长要帮助他实现一个幸运心愿。孩子们的幸运心愿不仅充满了童真童趣,还非常发人深省。有的孩子会请家长帮他买一本期盼已久的书籍;有的孩子想和爸爸、妈妈睡一个晚上;有的孩子想当一周班长;有的孩子希望妈妈在指定的一天里一切都听自己的安排;有的孩子希望周末不用上课外辅导班或是兴趣特长班,而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好好地玩两天。孩子的心愿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需求,笔者从中悟出了不少教育方法和理念,并在家长会上与家长们交流探讨了这些问题。

“好习惯花蜜”和“无敌幸运星”有效地激励了孩子。为了得到这些奖励,不少孩子开始自觉地遵守班规,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教师不在的时候,小于部会维持好班级秩序,孩子们也会自觉遵守纪律,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养成。

三、三年级塑造品格从细节入手引导教育孩子

进入三年级后,班主任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上。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呢?笔者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中得到了一点儿启示。

白同学不小心损坏了一本班级图书,按照班规应该照原价赔偿。可是他还在上学,怎么挣来赔偿的钱呢?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帮助父母做家务,用父母给的服务费来偿还。小家伙干得很卖力,没过多久就偿还了图书款。我请他在班上讲述了攒钱还书的经过,对他负责任、守信用的优秀品质大加赞扬,使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一个春日的早晨,王同学从花坛里折了两枝桃花送给我。我首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伤感地说:“桃花虽然好看,可你把它折了下来,我就再也看不到它长满绿叶、结满果子的样子了。以后的春天,它也无法开出美丽的花了。”这几句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的话语使王同学很受触动,他当时就后悔了,事后他还写了一篇日记向两枝桃花道歉,表示自己再也不会折花了。

学校水房的白墙上被溅了一片墨水印,天翼和龙龙两个小家伙看见了,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用砂纸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印迹打磨掉。我听说了这件事,不仅在班上表扬了他们,还拉着他们的手去德育处和校长室,向领导汇报他们的事迹。两个小家伙自豪极了,其他同学也非常羡慕他们,还决心向他们学习,爱护环境卫生。

我的班上有一名学习虽然优秀、性格却孤僻冷漠的孩子。期末评优时,他因为票少而没能当选优秀学生。他感到很失落,并且归罪于同学,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公平。我知道后就主动开导他:“你没当上优秀学生,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也不是因为大家对你不公平,而是因为你从不和别人交往。你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盒子,别人不知道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又怎么会知道你很优秀,放心地把票投给你呢?所以你要多交朋友,在同学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这样大家才会了解你、喜欢你……”接下来我还从细节上对他进行指导,告诉他怎样才能交到朋友。这个孩子从此开始改变自己——每天中午主动和大家一起抬饭箱;和同学一起打扫卫生;邀请同学到家里玩……他生日的时候还给老师和同学每人发了一块糖,说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幸福。期末的时候,他高票入选“成功奖”学生,成为学校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之一。

开学不久,学校为学生配发了崭新的桌布。最初的两周,笔者只是提醒学生把桌布带回家清洗。到了第三周时,笔者没有提醒学生,不少学生还是自觉地把桌布带回家清洗了。于是笔者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条短信:“今天是周末,有37个孩子主动把自己的桌布带回家清洗,在此对这种细心又爱整洁的好习惯提出表扬。”

这条短信不仅表扬了自觉清洗桌布的学生,也鞭策了没有自觉清洗桌布的9名学生。短信发出后不久,有家长这样回复:“一件小事,您却做得有声有色,我儿子受到表扬很自豪,正在认真地洗桌布呢!”还有家长特意打来电话:“孩子要回学校取桌布,做第38个被表扬的。”就这样,我在细节中渗透品格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了爱干净的好习惯。

政治心理特点 篇7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特点

就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 其政治情感的主流是好的, 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认识和情感上的误区。总起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1. 民族情感浓厚

我国大学生都有着坚定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大事的关注热情, 迫切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迅速改变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尽快扫清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都突出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的时事政治, 不关心政治, 缺乏政治情感的个别现象存在。

2. 功利性目的的政治关注

这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政治情感。少部分大学生仅仅把政治追求当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当作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工具。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漠不关心。

3. 心理特点决定政治理性不足

政治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 理论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看待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时, 虽已具备了理智看待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没有实际政治经验, 难免会用理想的眼光看待一些政治现象,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情感的双重性。

4. 政治观念缺乏稳定性

总体上来说, 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当前我国的主流政治观念, 政治情感比较稳定。但在当代信息社会, 价值多元, 各种观念纷纷登场, 给政治情感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造成很大冲击, 再加上现实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 也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左右摇摆, 引起政治情感的冲突。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探索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个体价值。但是,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单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 却淡化甚至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 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是与自己无关的外在东西, 也就很难引起他们的接受需要, 不能产生持久强大的学习动力, 失去了建设自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所以, 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对策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

2. 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中心的教学对策

若想改变教育对象的思想,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了应具备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政治观点理念外, 还应当充分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马斯洛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理解, 即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 了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把握心理活动规律,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大学生的意识、心理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特征。由于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性和两面性表现得更加明显。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断地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采取新的方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2) 掌握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被现代管理科学推崇为“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特别强调人性、人本位, 而人的品质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而且有优和差的区别, 能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获得发展的个性是好的个性品质, 不能适应并难以发展的个性品质是不好的个性品质。

(3) 研究大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生理的、自身等原因, 存在着对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障碍的恐惧等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并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 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用恰当的方式排解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绪。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

1.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我国当代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1) 我国当代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使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用当代国家的发展来教育大学生,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 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也造成他们之间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良莠不齐。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特别注意区分他们的家庭背景, 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仅会使同学之间生活水平高低不同, 更会造成他们在对事物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3) 要结合社会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当代中国, 不可否认, 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风气。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我们要结合这种实际现象, 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让他们认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2.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我国当代的政治发展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 他们的思想政治问题关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 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发展。

不管社会的改革和开放如何深化和扩大, 不管形势发展要求学校实现怎样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管理创新, 作为社会主义的学校, 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始终不能动摇的, 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在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 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摘要:党的十七大以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称“概论”) 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到了重要的议程。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 (1990年以后出生) 的政治心理特点, 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出发点, 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政治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袁勇睢.论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228.

[2]常素梅.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对策分析[J].苏州工职院, 2007-03.

[3]王娜, 姜振逵.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大学学报, 2006-05, 16 (3) .

政治心理特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3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5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5.1±10.2) 岁;病程1~32年, 平均 (4.8±3.2) 年;其中尿路结石20例, 尿路感染16例, 尿道口异常14例, 前列腺肥大8例, 性功能障碍7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24例;年龄55~80岁, 平均 (65.4±11.3) 岁;病程1~30年, 平均 (5.0±3.1) 年;其中尿路结石19例, 尿路感染18例, 尿道口异常12例, 前列腺肥大11例, 性功能障碍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根据外科护理特点与患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

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 泌尿外科在外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泌尿外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 由于护理不到位等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率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 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现今, 老年男性患者居多,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衰退, 麻醉和手术预后都比较差, 因此, 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准备: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同时检查心、肺、肝、肾器官的功能, 排除禁忌证;术前2d减少饮食, 术前清洁肠道、进行肠道消毒。 (2) 预防感染:由于泌尿外科的治疗周期较长, 因此预防感染十分关键。患者卧床期间, 定期进行体位的变换, 同时辅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 防止局部压疮的出现;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会阴部位, 防止阴部瘙痒;抬高上肢促进静脉回流, 改善患者水肿状况;注重口腔卫生, 定时刷牙漱口, 一旦发生异常需立即汇报给医生。 (3) 饮食护理:根据泌尿外科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的日常饮食遵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磷的原则, 可给予适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另外尽量给予患者喜好的食物, 以避免食欲不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泌尿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绝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群,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中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 导致机体衰竭, 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 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此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高[2]。对他们的内心也是严重的打击, 有时会有孤独、寂寞感, 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待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像子女一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 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家常, 能够容忍他们的脾气;了解患者的爱好并且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 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 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 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态度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心理护理的区别与联系, 确保患者始终相信护理人员,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 (8±95) d, 对照组为 (8±14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患者就诊时要忍着病痛还要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 难免会有抑郁、烦躁等情绪。首先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忧郁等情绪, 对此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考虑的前提下, 应该调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60%, 无噪声、强光刺激等。

护理工作在避免尿道感染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术后每日需要用冲洗液对膀胱进行清洗, 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护理不合理, 可能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的感染;选择合适的时机拔除导尿管以预防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尿管通常留置3~5d,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每天清洗尿道外伤以预防尿道感染的出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病史患者的抵抗免疫能力降低, 同时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补体水平下降, 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 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护理管理有更高的要求[3]。

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切实为患者考虑, 在手术过程中, 不要谈笑风生, 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态度温文尔雅, 让患者有安全感。整个手术过程中, 最好不要出现器械间的碰撞声, 所有参加手术的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沉着冷静, 用清醒的头脑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定期外派出去学习。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 其目的是在生理心理上给予最大的满足状态, 降低不适程度[4]。医疗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用药原则对于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好处, 达到治疗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充分了解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与患者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护理, 促进护理的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圆满完成, 同时也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文莉.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 :159, 161.

[2] 朱丽敏, 梁迎春.心理护理的实践与认识[J].工企医刊, 1998, 11 (3) :83.

[3] 唐淑芝.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2) :153.

[4] 霍立志, 石汝骥, 闫会秋, 等.B超引导下治疗肾下盏结石11例报告[J].首都医药, 2007 (8) :30.

政治心理特点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辅导,心理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 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与发展。但在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欠缺,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高考这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后, 高职生中许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进而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 最终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 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辅导机制, 以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职生迅速走向成熟和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后, 在他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并由此形成了他们不同于中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自我意识增强, 但发展不成熟高职生自我意识增强, 首先表现在高职生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经常把自己划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并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要求自己, 以追求自我完善。其次, 高职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认识自己, 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尊感、自信心。但由于高职生社会生活知识、能力、经验不足,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缺少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难以理解人、尊重人, 常常显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 也有少数高职生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当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遭到某种挫折时, 便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但带主观片面性高职生由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 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主张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愿沿用别人提供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但高职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发展较慢, 常常因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想当然的境地。

情感丰富, 但情绪波动较大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展开和社会性需要的增多, 高职生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强烈, 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 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政治性。高职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不断地由弱变强, 但是当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时, 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表现出两极性, 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 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 造成消极后果, 一些高职生也常常因此而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意志水平明显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在大学学习阶段, 多数学生已逐步自觉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及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但处于意志形成时期的高职生, 其意志水平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的发展相对滞后。

青春期性意识觉醒, 但比较幼稚高职生的性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为热烈、幼稚、新奇, 同时又有阶段性。高职生性心理矛盾常以隐晦的方式表现并具有相当强的自尊心。有些高职生, 一进大学校园, 没有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就开始谈情说爱, 最后往往以失恋而告终,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高职生追求爱情的日新月异, 滥用感情, 多角恋爱;有的高职生为了追求性刺激, 互相玩弄, 逢场作戏;有的高职生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荒废学业等等。由于高职生的恋爱观尚未成熟, 对异性的追求带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生理上成熟但对性知识、性道德知之甚少, 部分高职生情感热烈而不能自制, 容易冲动而不思后果, 因此, 在恋爱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心理矛盾的产生。

人生观己具雏形, 但又尚未成型高职生的人生观是其个性意识倾向性中的核心问题, 在高职生的心理结构中, 也处于最高层次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职生的思维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所具有的水平, 自我意识也已达到能观察分析自己的程度, 形成人生观的条件基本具备。实际情况表明, 高职生入学之前, 除少数人外, 多半还处于人生观萌芽的阶段, 多数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所迫, 不得不把人生问题的考虑推迟到上大学以后再说。上大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经常在回顾自己, 而且对自己有清晰的看法, 理想人格正在心目中形成, 内在需要与价值观念的联系开始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见识和阅历, 他们在思索人生问题时深感力不从心, 常常显得焦虑不安, 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指点, 期望学校和教师多给予关心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摆脱茫然感。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生的个性心理问题一是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高职生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 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高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二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 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 高职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 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 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 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 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 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 可以说高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高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一是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 冲动性强, 理智性差。二是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 高职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高职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 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置身于外。三是感情容易遭受挫折, 抗挫折能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 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职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 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高职生稍遇挫折, 就觉得受不了, 产生厌世心理。四是情感严重压抑, 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 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 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增大, 常常有身心疲惫感, 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高职生,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高职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高职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只求能够过得去, 甚至是得过且过。二是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高职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良。不少高职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四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五是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高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教师, 对学习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心理辅导方法

高职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高职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疏导渗透法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者通过辅导帮助高职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认识能力, 让受教育者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心理问题, 把学生的心理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教育方法。高职生的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 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 寓教于乐, 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 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方式。一是分而导之, 是指对高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渗透。根据不同的情况, 分而导之又可分为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等形式。二是因势利导, 是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争取主动, 在掌握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帮助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 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正确分析形势, 按照高职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 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解决。三是启发诱导, 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指导高职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心理认识的心理辅导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激发受教育者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 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 自觉学习和仿效, 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法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 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这样, 可以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 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 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 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 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 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 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 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 最常见的是正面典型教育方法和反面典型教育方法。正面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的思想的人或事, 在高职生群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方法。反面典型是指反映落后的、错误的心理和行为, 在高职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和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 它是相对于正面典型而言的。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 自觉应用反面心理典型开展教育, 防止反面典型自发蔓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反面典型教育方法, 可以使高职生从正面与反面的比较中明确我们所要提倡、肯定的心理行为的正确性, 并对我们所反对和否定的错误心理行为有所警惕, 进行防范和抵制。

对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 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样, 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心理特点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中职位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情绪波动比较大, 逆反心理比较强, 情感比较脆弱, 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也是让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管理中职学生比较困难, 因此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要解决他们心理问题,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根据调查,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年龄在14~18岁之间, 根据专家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和他们同龄的学生比较, 中职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 产生厌学心理

据调查, 目前31.7%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第二, 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 同时对学习的认识不足, 认为学习是老师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被老师和家长强迫学习。

2. 自身心理矛盾

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 表现差, 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被父母和老师忽视、训斥、责备, 这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变的自卑, 同时也会出现自傲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理强, 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3. 情感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中, 情绪波动比较大, 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 抗压能力差, 并且社会性的的情感突出的表现为冷漠。

4.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中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比较敏感, 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 缺乏与父母教师进行良性正常的沟通交流, 网络交往不正常。

5. 个性强烈, 问题重重

中职学生个性比较强烈, 对自己的成长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 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自律能力比较差, 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很容易走上歧途, 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 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当中, 比如:手机, 电脑游戏, 不良网络信息浏览, 不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中职学生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很多心理问题, 主要有厌学问题、自身心理矛盾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强烈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很好的解决策略, 那么让我来具体看看有哪些策略。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 建立心理档案, 做好管理工作

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那么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机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室, 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管理, 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对新生做好心理档案, 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 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在班级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为心理委员, 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充分发挥同龄人心理辅导作用。

2. 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 需要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心理健康知识, 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 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力量,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节目, 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赛, 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 利用学校宣传橱窗, 适时设计宣传专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 团结和组织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

3. 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 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针对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 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 让他们学会如何积极的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开展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讲座, 如何正确上网讲座, 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讲座,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让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 开展集体活动, 注重心理训练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中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点来进行, 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活动, 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中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展开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设计大赛、心理游戏比赛, 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教育活动, 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 促进自己的成长。

结语

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特殊对待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不容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乐观, 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 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 充分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效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探索解中职学生心理问题, 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N].中国教育报, 2005-1-22-3.

政治心理特点 篇11

【关键词】高职生    网络成瘾    人格特质     干预对策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 16.1%的大学生经常上网, 72%的大学生一有时间就上网,46%以上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此,我们选取了南昌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期望通过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心理特质对网络成瘾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学校网络管理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江西省三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60 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63 人; 大一学生114 人,大二学生116 人,大三学生118 人; 文科学生196 人,理科学生152 人。

1.2研究工具

1.2.1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调查量表( 简称16PF)

1.2.2 网络成瘾问卷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 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由8 个项目构成,对其中的5 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可做出网络成瘾的判断。

2 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所抽查大学生中共有42 名网络成瘾患者, 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1%。

2.2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性别差异比较

进一步对实验组在性别方面的检出分布进行差异比较发现,在网络成瘾学生中,男大学生28人,占男大学生人数15.1%; 女大学生14人,占女大学生人数8.9%,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专业差异比较

对网络成瘾在文理科方面的检出分布发现: 高职生网络成瘾人数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2.4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年级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在年级方面的检出分布进行差异比较,大三学生比例最高,占16.1%; 其次为大一学生,占13.8%; 最低为大二学生,占6.9%,大一、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2.5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进行了检验,可以看出,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中多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其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试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等人格因子的得分,实验组明显低于控制组; 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因子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

2.6网络成瘾与高职生心理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实验组得分与各人格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为: 其与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聪慧性显著性负相关;其与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试验性、独立性相关不显著。

3 分析讨论

3.1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分析

研究的高职生网络成瘾人数为42人,占比为12.1%。这与电脑的普及率增高,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普及有关,大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移动4G等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让更多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上网方式。

3.2高职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网络成瘾的人数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女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男女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第二,男女自律水平有关;第三,男女大学生现实活动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3.3高职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大三学生网络成瘾人数比例最高,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6.1%; 其次为大一学生,占13.8%; 大二学生再次之,占6.9%。尽管这一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网络成瘾人数分布上,大一和大三年级是高峰。这可能与各年级学业自由时间有关。

3.4高职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研究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不良的性格特征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这与Young教授的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职生网络成瘾和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自律性等呈显著性负相关,和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呈显著性正相关。

3.5结论

高职生网络成瘾率为12.1%; 男生成瘾人数明显多于女生;其他各项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人格因子影响中存在较大差异。

对网络成瘾者和网络成瘾倾向者进行个别访谈发现,心理因素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猎奇心理;②孤独心理;③逃避心理;④抑郁心理;⑤焦虑心理。

4 建议及对策分析

高职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而是网络使用不当造成的,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网络成瘾,干预的策略也要因人而异。

4.1抢占校园网络宣传的高地,冲淡网络成瘾学生对不良信息的依赖

要抢占校园网络宣传的高地,努力提升校园网站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把校园网真正建设成广泛吸引高职生、受高职生关注、为高职生喜爱的重要平台。例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开通“旅商通”掌中宝APP软件,旨在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去冲淡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4.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网络成瘾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学校要丰富高职生的业余生活,应创造条件,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快乐而有意义,要鼓励他们的进步,从而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增加网络成瘾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4.3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助,减少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孤独和焦虑

给予网络成瘾学生更多关注、关心,他们的心理孤独和心理焦虑就会得到缓解,进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关爱。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及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来缓解网络成瘾学生压力;家长应给予网络成瘾学生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学生干部应及时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沟通,并多给予同学之间的友情,让他们融入群体生活。只有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关心和关爱,把工作精细化,才能更好地缓解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孤独和焦虑。

4.4加强学生心理治疗和干预,舒缓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教会学生疏导消极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当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时,能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高职生作为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高职院校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力量,通过抢占网络宣传的高地,多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干预等方式引导网络成瘾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回归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4-06-15.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04) : 281-283.

[3]杨容,郑涌,阮昆良.成瘾(IAD) 实证研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0(05) : 40-43.

[4]宋珺,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 : 758.

职校生心理特点分析 篇12

一、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

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动,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及各方面条件,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良好的自我信念,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为主,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富有竞争性的活动,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竞争意识、竞争精神的一方沃土。参与文体活动不仅可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还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一些轻松、活泼、欢快、有趣、配有优美旋律的音乐课和体育活动是散心解闷、转移不良情绪、获得愉悦心情的有效手段。

中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中学生普遍觉得课程作业太多,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连难得的休息日也被各门课程作业所占据。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教师与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生造成压力太大。所以,我们社会、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摒弃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要实行减负,不仅要减少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而且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心理减负,让其健康成长。

(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少年一生的幸福作准备的。中学生时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 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 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3. 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 自尊与自卑同在。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期是孩子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其知识面较窄、心理不成熟及自控能力低等特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出现一些困惑、不安与迷茫,从而产中很多心理问题。要消除成长过程中因教育方法等不当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4):289-2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2(5):446-447.

[3]张天亮,翟静,刘金同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87-8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 L一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5]罗清旭.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9,4(2):34-36.

[6]李淑民,钱福家,王殿春.家庭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1990,4(1):15-20.

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 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6. 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都喜欢多结交一些朋友,愿意和身边的人和好相处,甚至希望家长、老师与他们志趣相同,能够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朋友。但毕竟他们心理很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7. 其他不良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有些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盗窃等违法活动;性关心心理,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孤傲,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适应时代之所需,培养思想政治合格、文化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身体健康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辅导、教育等方法,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 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 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据笔者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系有一个班的班长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学校必须利用与企业的独特教育资源,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使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毕业时既能迅速上岗,又具发展潜能,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担心度,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心、努力学习提供了保障。例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与省内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洽谈,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先声班”、“百佳惠班”、“康缘班”、“万邦班”、“恩华班”等的开办,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企业所需,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6.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学、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从而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使他们生活不再感到无聊,无暇顾及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东西,不再沉迷上网游戏和寻找情感刺激。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馨园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社员们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因为年龄、家庭、专业等的特殊性,心理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或问题。故我们要掌握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特点,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靳占忠.中国农业教育,2005,(1).

[2]王仁清.教育与职业,2005,(3).

[3]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172-187.

上一篇:无损探伤检测下一篇: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