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

2024-08-01

运用知识(精选12篇)

运用知识 篇1

在物理竞赛辅导中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就必须强化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 可从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做起。

一 将物理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一些复杂物理问题, 可以利用数学推理, 先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 充分运用已有的代数知识来分析、求解, 则解题思路清晰, 过程简洁明快。

例1:如果将两个定值电阻R1和R2以某种形式连接起来后, 两端仍与该电源接通, 则R1消耗的电功率为9W, 如果将这两个电阻改换另外一种形式连接起来后, 两端仍与该电源接通, 则R1消耗的电功率为16W, 且通过R2的电流为4A, 那么电源的电压和电阻R1和R2的阻值各多大?

分析:该题中由于没有给出电路的连接情况, 需要学生们自己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电路的连接情况,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 利用相应的电路特点和概念, 就可列出电学方程组。

解:利用P1=I21R1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得出

利用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

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

从而解出R1=9Ω, R2=3Ω, U=12V, 代入原方程检验无误, 三根皆是原方程的解并具备物理意义。

二 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某些与图形有关的复杂物理问题, 可先利用几何知识构建几何图形, 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上的几何问题, 利用几何知识来解决。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在离地面3000米的高空以680米/秒的速度水平飞行, 某刻, 它飞过地面上一人的正上方, 问此后还要经历多久, 此人才能听到轰鸣声?人最初听到的声音, 是不是在人的正上方发出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分析: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故在飞机飞过后, 其轰鸣声不可能传到飞机的前面, 而只能传到飞机的后方及其两侧的一定范围之内。下面我们先来确定这一范围。

如右图, 当飞机在水平飞行时, 某刻位于A1点, 历时t而飞到了A点。当它到达An点时, 它原来在A1点所发出的声音已传播到以A1圆心, 以R1=V声t为半径的圆 (在空间则是一球) 的范围之内。同理飞机经过A2、A3……诸点时所发出的声音传播到的范围是图中∠MAnN (在空间则为以A1An为轴旋转的锥形) 区域之内, 而AnN和AnM则是声音传到的区域和尚未传到区域的分界线, 显然, 它是图中那些圆的公切线, 以α表示图中的∠MAnN, 则有:

上式中V声和V飞分别表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飞机的速度。

解:如图设A1An为飞机的水平航线, 人位于地面上的B位置, 当飞机飞到An处时, 其声音才传到人耳中, 则由前分析有

则飞机由D飞到An所用的时间为秒, 即飞机飞过人的正上方7.6秒后, 人才能听到飞机的声音。

从几何图形上看, 发声点在人头顶上方的A1点, 距离头顶正上方D点的距离等于A1D=BDtanα=3000tan30°=1732米。

运用知识 篇2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什么?语文教学两大任务:扎扎实实地积累知识,熟练地运用方法;积累哪些知识:字音,词语,精美片段、文学常识。

一、字音、词语的积累运用分三个层次来讲: 为什么要学生整理易错字音

在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只能发现孩子能不能正确读准字音,落实到写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会读不代表能正确写出来。每次考试,就“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样基础的练习,错误的都很多。在我让孩子整理一课中自己易错的字音的时候就发现了孩子拼音的问题。于是,每学一课,我就让孩子自己把自己易错的字音整理出来,长此以往,孩子对字音就掌握得扎实了 学生如何整理易错字音

1、每学一课带着整理这一课易错的字音,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自己整理,班级集中交流,老师再根据孩子的共性问题补充、强调。

3、自己整理自己有个性的东西,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归类整理的 字音、词语的积累:

整理的效果如何

1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文中易错字音。2.对准确辨别字音,并准确注音。3.比如:浑身解数的浑,有的孩子就写成“huen” “成千盈百”的“盈”写成”yeng”;琥珀的“珀”写成“puo”;百宝匣的“匣”写成“jia”;还有我们平时就一直误读的音,比如“订正”的“订”,平时我们习惯读成“ding”第四声,实际上,它的争取发音是“ding”

第一声;还有一些读时变调的字音,孩子都误以为它就是那个音,比如“凛冽”的“凛”第三声,孩子容易误读成第二声。这些易错的字音如果平时不注意强调积累,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哪些写的不对了。

对词语的学习积累主要是要在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能够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和这个字或词有联系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会用。比如在学习“成千盈百”的“盈”时,孩子们把经营的“营”、晶莹的“莹”,应该的“应”放在一起区别比较,通过字形联系字义从而达到会用。因为比较理解了这些字,在孩子自己整理词语出题的时候就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选字填空

颐和园中,成千()百的孩子喜()()地奔跑着,()面碰上了冰心奶奶,冰心奶奶带着他们欣赏着花瓣()莹润泽的海棠花,并告诉他们,花儿开得这么好,()该好好爱惜,好好经()。

整理了词语,孩子能够把自己整理的词语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我觉得孩子不仅真正掌握了这个字,还把以往学过的字综合起来,建立了知识的体系,形成了知识树。以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正确运用这几个字。我们学字,学词,学句,学篇不就是让孩子能自己这样用出来吗?通过整理积累我感受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样的积累才有效。

二、文学常识、精美片段的积累运用:

文学常识:每一课里关于作者或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文学知识、课后的作家卡片、名著便览除了让孩子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下来的,还引导孩子收集关于这个人物的事迹,总结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除了思想的引领,还启发他们这样的事迹,品质,我们可以在哪一类作文中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这样逐渐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举例说明。(冰心课例)

精美片段:

1、指导理解内容

2、指导有效背诵。3拓展运用。

例子:背诵《早》这一课的第四节,这一节课文没有要求背诵,但是我认为这一节作者描写梅花的方法非常好。作者用精美的语言,很有条理地描写了梅花的“多”“美”“香”“开得早”。为我们的孩子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具体描写起到了典范的作用。于是,我再引导孩子一句一句地读、思,思这一句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梅花的什么特点。这时候孩子们就发现作者除了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直接描写以外,还运用了比喻、想象等修辞方法使得自己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然后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写作情况思考,这一段的描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时候孩子就能从课文中走出来,把自己的写作和课文作对比,从而找到自己不能描写具体的原因。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孩子自己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或事物,孩子写得就具体多了。

下面展示一下我班孩子的作品:

三、单元梳理、凸显自主。1.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梳理? 1.)走出课文,统观单元。

由零散的单篇课文,走入完整单元的主旨核心。2.)整合知识,及时巩固。

及时巩固,省时省力。2.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梳理? 3.单元梳理的效果如何?

3.同伴互动,增强趣味。

在进入单元梳理时,引导孩子借助自己整理的每一课的内容自己出一份单元卷,出试卷的过程中,孩子要对自己易错的字音、词语、课文中的重点进行梳理,自己对照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接着,同学互相交换检测,然后,自己出的试卷自己批改,并负责给做错的孩子讲解,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管是出试卷,还是给同伴改试卷,给同伴讲解,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这种不留痕迹的巧妙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知识巩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老师,不能把所有的任务全权放手给孩子,老师要查看每一个过程,逐渐引导孩子形成自己反思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下一阶段开展学讲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展示一下我班每一课孩子整理的知识点和这一单元孩子自己出的试卷,我觉得非常好,比我们买的练习册针对性还要强,里面体现孩子创新的东西很多。

四、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方法的积累运用

说到学习方法,我们都能罗列出很多:预习课文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听说读写的方法,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等,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形成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也很重视教给孩子方法,可是到了运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只是用在我们讲的那一课里,换一个地方就不会用了。反思这个问题,我想,是因为孩子学习时对这个方法比较模糊,缺少规律性的总结、认识。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对一类问题的学习是不是可以给他概括一个规律性的模式,有一个规律性的模式,孩子思考理解就有了方向,迁移的时候就能运用自如了。

中高年级,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的理解是孩子要形成的主要能力,教学中我对如何

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总结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1、关键词语我注意了动词、形容词的理解:

动词的理解格式:本意+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特征

比如:在教学《泉》时课后有一道题是: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说泉水,为什么用的词不同。A:泉水从地下往上涌。B:“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这里的“涌”和“冒”都有流动的意思,该如何区别理解呢?我让孩子先看这两个词的词性,这是两个动词,对动词的理解我们用上面的格式来思考:本意+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特征。“冒”:往上升,流出来+(事物)泉水+(特征)多,速度慢。综合起来就是:泉水流出来,突出了泉水的多,流的慢。“涌”:本意:水或云气往上冒+事物(泉水)+特征(水多,流的速度快)。综合起来就是:泉水从地下流出来,突出泉水的多,流的速度快。

形容词的理解格式:词语本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事物+特征

比如:《暖流》中:他背得抑扬顿挫„„对抑扬顿挫的理解我们可以先说它的字面意思:声音高低起伏,语调停顿转折+事物、谁(江主席)+特征(形容背得绘声绘色,有感情)。综合起来就是:声音高低起伏,语调停顿转折,形容江主席背得绘声绘色,有感情。

平时理解词语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的类型分门别类地给孩子这样一个基本格式,让孩子积累这样的格式,孩子解释词语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孩子就容易迁移运用了。

2、特殊句子理解方法的积累运用

理解特殊句子时(所谓特殊句子就是指含有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格式,如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理解“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

飞泉„„”这一句,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这样理解: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棠花开得多、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使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的作用;排比节奏鲜明,曾强语势;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设问: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主题,富有感染力;通过具体语言的学习引导孩子积累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按照这样的格式思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知识网络的建构和运用 篇3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9题试题(材料略)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上述三问分别考查了“市场经济 ”“价值观”“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等四个知识网络,具体如下。

答案(略)

高考考纲规定的能力考核要求有四项,其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地与相应知识挂钩,迁移出相应的知识点。如果考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正确联系,就无法准确解答此题。因此,在高考政治复习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并加以灵活运用,有助于考生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多角度建构知识网络

1. 分模块、抓标题,建构主干网络

高中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4个必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四级标题:单元、课、框、目。这些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复习时应组织学生绘制出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课知识网络图,建构起主干网络。这样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弄清每一个考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清因果,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中去把握这个知识点。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二问考查的“价值观”知识网络,实际上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知识网络,建构如下:

2. 抓主线,建构专题网络

把教材的内容按主体、主题、性质等分门别类,建构起专题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从而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安徽卷第39题第三问,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两个主体知识的理解,考生在备考中可以围绕这两个主线,延伸和辐射出相关知识链,建构起“文化传承”“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网络。

其中,对于“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网络,可作如下建构:

3. 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因果网络

要真正掌握和理解某一重要知识点,就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此,我们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中心,建构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因果网络,克服解题时产生的知而不全、思而不达等现象。

如解答安徽卷第39题第一问,应作以下思考:①“诚信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市场经济为什么呼唤道德诚信”——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③“市场经济中怎样讲诚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经济活动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针对不同模块中的相同(相近)内容,建构同类网络

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存在许多相同与相近的内容,如科技与自主创新、群众观、国家(《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责任等,《生活与哲学》中一起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它们相互交叉与渗透,这也为综合试题的命题提供了可能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要能够打破模块界限,建构同类知识网络。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三问,就是围绕“思想道德”这一共同知识,从不同模块角度来组织命题的,也就是说在《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诚信,在《生活与哲学》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离不开道德标准,在《文化生活》中更有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门章节。能否做好这道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考生有否关注过这些相同相近知识,有没有建构过同类知识网络。

二、灵活运用知识网络

建构了知识网络,不等于能运用自如,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网络的灵活运用。

1. 研究典型高考试题,探寻运用规律

高考试题设计科学、规范,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高考试题,确定它们是如何通过立意考查知识的,怎样从知识网络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的,从中找出考查规律,培养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二问,考查的知识网络是“价值观”,但究竟怎样运用呢?是否这个知识网络中所有的知识点都要使用上?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该题属于“启示”类的题目,这样,我们就能从“价值观”这个网络中调出所有有关“启示”类的知识,舍去无关知识;这还不是最终答案,再结合情境中的“道德典范”素材,我们还可舍去“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些无关知识,从而最终把答案锁定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价值选择”等相关知识上。

2. 优选生活情境材料,尝试运用网络

高考政治不回避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社会生活材料是高考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源泉。因此,备考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当然,关注社会生活材料,不可能面面俱全,要以能反映与教材主干知识相关的信息材料为主要内容,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要求的主要论述、我国或我省月份GDP、CPI走势,党和国家近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等。进而针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整合,运用一定的知识网络恰当设问,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网络的能力,使考生能顺畅地实现“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在知识网络中捕捉这些要点—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安徽卷第39题以食品安全、道德典范、弘扬美德等为情境材料,这些生活材料考生并不陌生,关键是在备考中是否关注过它们,在关注过程中有没有提取与教材知识相关的信息,并从知识网络中迁移出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3. 精做各地模拟试题,增强运用能力

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在学生审题解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通过适当做一些模拟试题(尤其是各地较大规模的模拟考试题),在学生审题解题过程中培养运用知识网络的能力,从而达成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实,安徽卷第39题考查的“思想道德”问题,在各地模拟试题中也出现过,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和题型不同而已。考生如果能通过做模拟试题,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去运用这些知识网络,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江苏省苏州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试题”就与安徽卷第39题类似。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轧,肇事车辆逃逸。短短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社会舆论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

【参考答案】

《政治生活》: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②人大需通过行使立法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鼓励助人为乐的行为。③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生活》: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背诵:知识运用与创新的基础 篇4

一、理解不是海市蜃楼

很多人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背诵。对中学生来说,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当然好, 但那些不能一下子理解的知识通常也需要积累。如: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多是从《论语》《孟子》《左传》等经书中选文, 要学生一下子理解是有难度的。怎么办?学习鲁迅先生“拿来”, 先把它背下来, 然后再像牛吃草一样, 去反刍, 慢慢咀嚼, 慢慢品味。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理解是要以“识记”的知识量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 理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死死地记住, 牢牢地背会, 又哪来积累呢?

宋代苏轼有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把背诵放在首位的。古代七八岁的小孩就开始读《诗经》《尚书》, 里面古字成堆, 他们都能理解吗?随着人生阅历多了, 智慧多了, 才能理解, 哪里能等到理解以后再背呢?这里要说的是古人也是非常注意积累的。《墨子·亲士》中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 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荀子·劝学》中亦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二、运用不是无中生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责任重于泰山, 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夙夜在公, 勤勉工作, 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夙夜在公”一句出自《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 夙夜在公。”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 习总书记说:“党风廉政建设, 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出自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古文观止》) 。

2004年3月30日, 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结束的中外记者会上, 当被问及中国现状时, 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两位伟人的诗, 一是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当被问及感想时, 他引用林则徐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当被问及台湾问题时, 他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山苍苍, 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

可见记忆很多知识, 才能灵活运用, 才能信手拈来。

三、联想和想象不是天马行空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物, 由于某概念而引起相关的概念。这某人某事某概念必须是事先就储存在大脑中。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必须以记忆为基础。记忆储藏了联想和想象的宝贵积累。这也就是说联想和想象必须和丰富的知识结伴。丰富的知识是积累的沉淀。古人强调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知识越积累越丰富, 越丰富思想才会越敏锐, 想象、联想能力才会越活跃。如:朱自清的《绿》一文中, 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 如果头脑中不记住这些形象, 又怎么会联想出不同的绿呢?

可见, 如果不记住一些人事或概念, 联想恐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大家都说“温故而知新”, 其实就是从旧知联想到新知。虽然联想具有自由而超越的特点, 但它决不是天马行空, 不受拘束的, 它受一个人知识积累的量的约束。

联想力的强弱, 往往可以视为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的权重。俄国诗人普希金指出:“我们说的机智, 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 而是那种使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来的能力。”可见联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知的内容, 使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利用值, 所以说从联想的角度看, 如果不是平时的积累又怎么能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呢?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知识的积累只有牢记才能联想, 熟记才能拓展。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作后盾, 又怎么能拓展思维呢?刘勰说“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联想到千年之外, 万里之遥, 是必须有基础的, 只有有了基础才能厚积而薄发, 勤读助思, 多背助想。

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

创新指创造革新, 也就是说要有创造性。如果头脑中空空如也, 连基本的储存都没有, 又怎能创新呢?对于基础的东西必须熟记, 牢固掌握才能吸收、内化然后创新。

这里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典故“邯郸学步”。据说古代邯郸人是很会走路的, 他们很讲究走路的姿势和风度。于是燕国一个年轻人便赶赴学习。他全力模仿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和“风度”, 结果并没有学会, 反而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了, 最后只好爬回去。我们说这个燕国人无非是羡慕别人, 想模仿别人, 补自己之不足。这无可厚非, 可如果你连自己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 又怎么去模仿呢?如果这个燕国人牢牢记住自己的“姿势”和“风度”, 到了邯郸再能扬长避短,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自己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说不定他的“姿势”和“风度”到现在还是大家模仿的范本, 又怎会成为千古笑谈呢?

要想推陈出新、点铁成金, 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脱胎换骨”, 才能“反其意而用之”。如: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的咏梅之词, 反其意而用之的。陆游原词只是抒发了一个品格清高但无力改变现状的知识分子的寂寞、悲愤情绪;毛泽东所作不仅充满着“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的顽强斗志, 而且还表现出一种把个人的联想和欢乐完全和整个革命事业融为一体的宽广情怀。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小时候就背了许多书,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 有一部《古文观止》, 这是两百多篇的散文选集。” (巴金《赞歌集·谈我的散文》) 有这样雄厚的基础, 才有惊人之作的问世, 这不正是在多读多背的基础上, 才能创新的最好例证吗?中学生如果能在中学时期多读多背多积累, 相信很多同学将来也会有一枝生花的妙笔。

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 篇5

带动我区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运用能力整体提升

为了集中宣传试点工作经验和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在行业内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创新环境机制改善,区工信局组织我区河北华通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唐山贺祥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梦牌瓷业有限公司申报省级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

惠达卫浴、贺祥机电、梦牌瓷业、华通线缆四家公司通过组建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和技术单位的合作,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减少产品及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并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制成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企业的科技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到目前四家企业申请专利260项,其中发明18项、实用新型111项、外观设计专利131项。2013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40%、68%、95%、51%。

这四家企业的申报将带动我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运用能力整体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驱动战略创造有利条件。为2015年选拔行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奠定基础。

科技和节能科

李跃彬

学习运用默会知识 篇6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过度追求语文知识的外显性学习,对于默会知识的了解较少。学生在课堂中只学习了外显知识,在课堂中表达的机会少了,且学习的知识无法直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还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学习默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默会知识概念分析

默会知识这一理论是由英国思想家迈尔克提出的,心理学家滕伯格认为默会知识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默会知识强调了人们的领会能力,需要人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把握。默会知识通常是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知识,人们无法直接的观察到一个人拥有的默会知识[1]。教师想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默会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默会知识进行培养,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2.小学生学习默会知识的作用

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属于对立统一的,显性知识是默会知识表现出的一部分,而默会知识则属于显性知识的拓展。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没有明确的规范,个人的经历以及特点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于默会知识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授显性知识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而这些内容也无法通过语文课堂直接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默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实际运用

3.1在教学情境中运用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通常强调的是知识的情景性,学生获得默会知识通常与特殊问题或者情境有关,是对特殊情境的综合把握,因此默会知识产生作用与情境有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个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属于重要的资源,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并创立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2]。例如教师在讲解《荷花》一文时,就可先引导学生创立教学情景,唤醒学生的默会知识,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看待荷花的,再挑选一些学生扮演课文的角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荷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就能够体会到文中人物感到荷花的感受,能够充分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综合素质。

3.2改变师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尊卑的关系较为明确,影响了学生运用默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师生地位,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默会知识与学生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且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视角与感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常与教师的感受不一致,此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运用默会知识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能以教师的身份镇压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运用默会知识理解课文,且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3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默会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述中组织语言,从聆听中学习知识,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因此教师应当以文本为基础,指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实践,从听说读写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汉字入手,利用汉字的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记忆汉字,利用同音、汉字的象形等特点,还可用用编字谜以及加减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默会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记忆汉字。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当布置一些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制作手抄小报或者进行小作文比赛等,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运用默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4组织交流默会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默会知识的运用程度也不同,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已经掌握的默会知识[3]。通过默会知识的交流,就能够得到整体的认同,最终使全体同学都能够正确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整体水平。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头脑风暴的过程,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例如在讲解《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时,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默会知识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感受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想法,更深入的理解文中两只兔子的想法,提高语文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运用默会知识的空间,可从在教学情境中运用默会知识、改变师生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默会知识以及组织交流默会知识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供默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有效运用概念 夯实基础知识 篇7

充分认识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的关系、概念 间的属种关系、概念的概括与限制,对于高中生初步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技巧,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使之形成积极的综合探究能力具有十分现实与积极的意义。

一、利用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阐述】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性的思维形式,事物具有许多属性与特性。必须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性,才能准确地把握概念,为有效判断、合理推理建立逻辑基础,从而使所 学知识构 建较为完 整的逻辑 体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方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与特性,简言之内涵是事物质的规定性。概念的外延是具有该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集合体,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包含的范围,简言之,外延是事物类的规定性。

【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理解与把握很好地说明了注重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现实意义与作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以上论述明确了物质概念的内涵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即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的外延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现象。。

从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中就可以得出以下知识。1.物质概念的外延最广(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其内涵为最小(客观实在性),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2.物质具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这是物质与意识的唯一区别,除此之外物质与意识无区别。3.由此得出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4.意识是主观的,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 意识而单 独存在的。5.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从而形成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观)。6.由此衍生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方法论)。

二、利用概念的属种关系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阐述】

概念间的关系实质是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概念的外延反映了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类,因此概念间外延关系即指类之间的关系,而属种关系在类之间的关系中尤为重要。所谓属种关系是指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外延之间存在真包含关系,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为种概念。种概念继承了属概念的属性并增添了新的属性,使内涵深化,外延缩小。利用具有属种关 系的概念间外延与内涵反变关系科学原理,就可以清晰地分析属种关系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区别,从而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具体运用】

关于联系与矛盾的概念关系的理解用概念的属 种关系来论证显得简洁高效。世界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学生对于联系包含矛盾,还是矛盾包含联系;是联系导致矛盾并推动事物发展,还是矛盾导致联系并推动事物发展的论点纠结不清,其症结就在于对联系与矛盾的关系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联系的内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外延为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而矛盾的内涵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外延是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联系与矛盾之间存在属种关系,在外延上矛盾真包含于联系,在内涵上矛盾是继承联系内涵又增加了对立统一关系,是对联系概念内 涵的深化。显 然结论是:联系蕴含 矛盾,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利用概念的概括与限制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阐述】

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是准确理解与把握概念的两 种思维方法。前面提到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间存在反变关系,即内涵扩大相应的外延缩小,外延扩大相应的内涵缩小。而概念的概括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是思维中的个别上升到一般,由事物的特殊性归纳出普遍性的方法,是种概念上升为属概念的思维过程;而概念的限制就是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是思维中的一般到个别,由事物的普遍性演绎出特殊性的方法,是属概念演化为种概念的思维过程。由于高中生学习特点与新课程教学特点,概念的限制的使用更为普遍与现实,下面具体阐述概念的限制的运用。

【具体运用】

物品是具有一定自然属性的实体对象,劳动产品是建立在物品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的经过人类的加工使之具有符合人的需要属性的对象,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之间存在 属种关系,并且是对概念的逐层限制,随着三者内涵的逐步深化,其外延也逐步缩小,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理解各自的属性和三者之间的科学联系。1.从外延角度,物品真包含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真包含商品,那么劳动产品与商品就继承了物品的自然属性,在经济学中称之为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 客观存在 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 移的,具有物质性的特点,通过此实现了经济学渗透哲学思想,实现知识模块间的相互联系,提升了学生思维的高度与宽度。2.劳动产品是经过了人有目的加工后的物品,是自然属性与满足人个体需求属性的统一体现,体现了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且当把劳动产品经过交换上升为商品时,满足人个体需求属性又转化具有被他人与社会认可与接受,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属性,从而得出只有商品才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商品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3.至此学生对商品概念的理解深刻又精准,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与价值之间存在一一映射关系,即商品一定具有价值,当一个物品具有价值一定是商品,两者都是社会属性的结合体与深刻体现。4.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价值)的基础与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首先是物品,具有自然属性,并且人类正是在尊重物品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升华,只有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商品交换才体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原始的平等与公平,使商品的使用价值顺利回到消费领域,最终体现商品的本意。

四、总结

教学效果充分检验与证明了运用概念夯实基础 知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且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有效运用概念,对学生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运用概念就要充分认识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间的属种关系以及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运用贯通法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篇8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地组织起来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远大于部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和.创造心理学研究则表明, 新的发明创造主要决定于整体性认知框架的转换, 而整体性认知框架的形成则在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贯通法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以系统性为导向, 贯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希尔伯特曾指出:“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生命力正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1]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性主要包括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所谓逻辑性, 即数学概念和命题的排列是以它们赖以生存的思维顺序展开的.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 严谨的逻辑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而数学教材中一切数学概念的展开都是以概念间的联系为依据, 并形成概念系统, 所有数学命题的建立都是以学科公理为基础,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所谓连续性, 即数学知识间的过渡是连续的, 先行知识与后继知识之间是连续地发展.所谓层次性, 即数学教材本身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结构系统.一般都是先安排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再逐步呈现其下属概念和下位原理.数学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系统性, 即注重数学知识间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 从宏观上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某个概念时, 教师首先要在宏观上认识这个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弄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与相邻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由基本概念构成的概念系统, 然后再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这个概念逐步构建起一个概念网络.网络的结点越多, 概念系统就会越完善, 实现转化、迁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如实数概念的教学, 可以把实数进行分类, 写出分类表, 通过分类表指出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有理数再到实数的扩充过程, 进一步比较各种数集及其运算性质, 从而指出数概念的扩充原则以及各种数集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可清晰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中学数学中许多定理彼此紧密联系, 教完这些定理之后, 应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形成数学命题体系.如学习了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和切线长定理以后, 可以通过运动变化的观点, 生动巧妙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给以量化, 统一成圆幂定理.

二、以核心内容为统领,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对于一个由若干相关章节内容组成的数学单元来说, 其内部知识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而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必定有其核心内容.所谓核心内容, 就是指在单元知识结构中能够对其他知识起着统领、整合和解释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或基本规律, 在单元复习中只有注重运用核心知识统领并整合其他知识, 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单元的逻辑结构, 形成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例如, 在复习《解析几何》这一单元的知识时, 就要抓住其核心内容———解析法.解析法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内核, 也是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方程的上位概念, 解析几何知识结构直接依解析法而展开, 因此, 解析法在解析几何知识中居统领地位.在解析几何知识单元复习中, 必须运用解析法去研究推导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的典型方程, 帮助学生掌握曲线的点、对称轴、焦点、离心率、弦、切线等有关元素, 树立曲线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意识, 掌握转化的基本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明确解析法与其他各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本单元的整个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为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为红线,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中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中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反映数学知识间纵向联系数学知识系统的线;另一条是反映了数学知识间横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系统的线.这两个系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对促进学生把握学科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淡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也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若明若暗, 严重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处理数学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对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科的发展中, 数与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内容上相互渗透, 方法上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中学数学的代数、函数、三角、几何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内容和思想.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复数与坐标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可用图像表示;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坐标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二次曲线;等等.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有助于把代数、函数、三角、几何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 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 或者将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

[案例1]已知a, b都是小于1 的正数, 求证:

该题似比较复杂, 但当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思考, 问题就可化简.因为a, b都是小于1的正数, 且题中的根号所表示的几何意义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因此可考虑利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如右图) , 其对角线.

按照题意, 将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矩形, 其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于是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以例题变式训练为手段, 帮助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例题变式训练不仅适用于平时对各知识点的教学, 尤其适用于各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在各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能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相关知识串成线、连成面, 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融会贯通、生成新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变式训练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可变性和梯度性.所谓典型性, 是指所选择的例题应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大;所谓可变性, 是指该例题应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生发性, 围绕这个例题能引发大量的变式;所谓梯度性, 是指变式生成的难易要有“度”, 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尽可能注意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地呈现给学生.

[案例2]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满足f (4) =1, f′ (x) 为f (x) 的导数, 已知y=f′ (x) 的图像如图所示, 若两个正数a, b满足f (2a+b) <1,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

A. (1/5, 1/3) B. (-∞, 1/3) ∪ (5, +∞)

C. (1/3, 5) D. (-∞, 3)

此题综合性较强, 涉及导数、线性规划和直线的斜率等内容, 知识覆盖面较广, 具有典型性.在解题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提取已知信息, 进行发散思维、有效转化.由导数过渡到线性规划, 再由线性规划过渡到直线的斜率.

解题思路:由已知导函数的图像可知f (x) 在区间 (0, + ∞ ) 上是增函数, 从而可得区域, 而可视为过已知区域内点 (a, b) 和定点 (-1, -1) 的直线的斜率, 于是通过画图可得选项C.

对于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题目, 如果到此结束, 不给出几个变式进行强化, 学生仍然对有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不能融会贯通, 稍微变形便会不知所措, 找不到解题方法.因此, 有必要顺水推舟给出下面几个变式练习:

变式设f (x) =ax2+bx, 1≤f (-1) ≤2, 2≤f (1) ≤4,

(1) 求f (-2) 的取值范围; (2) 求b/a的最小值; (3) 求a2+b2的取值范围; (4) 求a2+b2-4a-2b+5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本质特征, 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达到“会一题, 通一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希尔伯特.数学问题, 数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1.

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盈利途径研究 篇9

知识产权一词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现在也简称为“IP”,其原意为“知识所有权”或者“智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属于民事范畴,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按照国际惯例将知识产权主要分为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三大类,现在还出现了新的知识产权形式———域名。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引进外商和外资投资。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决定了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时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逐步增值,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法律赋予申请人一定的权利,并由法律保护这些权利使申请人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对该权利的垄断使用权,从而获得“收益”,继而调动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国家通过不同的法律指导人们如何运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可以垄断使用的知识产权获得收益,权利申请人要充分利用这些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以从分利用。

三、知识产权盈利的途径及法律依据

1. 自己研发技术,自己申请专利,专为己用

自己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形成科技成果后自己申请专利,然后自己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盈利模式。此种方式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容易形成垄断,可以获得高于同行业竞争企业的超额利润,是借助知识产权盈利的最基本模式,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初目的所在。

2. 用知识产权开辟市场和保护自己的市场范围和市场份额,并通过转让、许可或合作,直接获得收益

随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的加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也越来越活跃,专门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的知识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地出现。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或是合作是除专为己用外的第二大知识产权盈利市场。

3. 把知识产权当作投资,体现股权价值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作价出资;无形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因此,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可以用知识产权作为资本,来投资给企业,可以坐享其收益。

4. 利用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知名度,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实现占有价值

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生产销售的效益,还可以仅仅凭借拥有知识产权而获得更高市场效益。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往往代表了企业的经济和科研实力,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无疑会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竞争者及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现其对知识产权的占有价值,从而使企业处在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5. 通过维权获得收益,实现知识产权的专有价值

知识产权在其保护期限内,具有独占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一旦发生侵权行为,除了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外,还有赔偿损失和返还不当得利的惩罚措施。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十种责任形式,其中第四种为返还财产。是完全不同于赔偿损失的另一种责任形式。TRIPS协议第45条规定,司法部门应有权责令侵权者向权利所有者支付费用,其中可以包括适当的律师费。在适当的情况下,即使侵权者不知道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应该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活动,缔约方也可以授权司法部门,责令返还其所得利润或支付预先确定的损害赔偿费。

6. 用知识产权从银行取得资金,实现其财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75条规定的可以质押的权利就包括: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利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另外,根据中国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境内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本人或他人合法拥有的、已发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做质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信贷政策发放贷款或提供其他授信。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还具有财产权,这样就可以用来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是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加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加速发展。

7. 巧用外国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点。比如中国专利局授予的专利权或中国商标局核准的商标专用权,只能在中国领域内受保护,其它国家则不给予保护。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使用中国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不侵犯我国专利权,所以,我国公民、法人完成的发明创造要想在外国受保护,必须在外国申请专利;反之相同。因此,企业可以使用国外的而没有在中国注册的知识产权获利,且不构成侵权行为。

8. 借助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优惠政策,间接获利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形成核心知识产权是国家高新企业认定的首要条件,该办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达到下列其中一项数量要求:A、发明或者植物新品种2件以上;B、实用新型7件以上;C、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或者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7件以上。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可以首先可以享受所得税率优惠,高新企业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相当于在原来25%的基础上降低了40%;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减少企业运作风险和负担;最后,企业还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相应的认定补贴。这些都是借助知识产权,间接获得资金、降低企业风险,减少企业运作成本等间接盈利方式。

参考文献

[1]E.A.鲍加特赫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法[M].知识出版社,1980,2.

[2]尹田.法国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1998,56—58.

运用知识 篇10

以下以2016高考全国I卷及2016广州一则作文题为例,具体说明运用逻辑知识促进论证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概念”的知识直指思维本质,提高写作思维“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作文的关键概念与作文的主题思想间具有重要相关性。2015年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2016年的漫画作文,都隐含着“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的要求,这个“关键概念”,也就是作文材料中的思维着力点、思维生发点。准确地理解概念,其实也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材料含义。

如2016全国卷中的漫画,涉及到的人物(优差生)、分数(进退)、面上印痕(奖惩)、表情(痛苦与喜悦)等几要素,便是材料中的“关键概念”。不对这些概念进行思考、辨析、概括与定义,就无法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与含义。

对“关键概念”进行分析、提炼与定义,能够多层次地不断挖掘写作深度:基础层次,是否准确、扣题;中等层次,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较高层次,作文是否深刻、具有思辨性。

因此在论证过程中,要给重要概念“下定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以揭示概念的内涵。亦即用“某概念是什么”的句式,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概念本质,一针见血地揭示主旨内涵。

如2016高考全国I卷范例:

一个打在“退步2分”的优生脸上的掌印,体现的是对退步、失败的惩罚与无法容忍,其实质是充斥于家长和社会之中的一种“苛求完美、厌恶失败”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然而完美稀缺,失败常有,面对成绩进退,我以为,追求完美而不强求,正视失败而不恶视,才是教育良方。

文章给“掌印”这一概念下定义,先在浅层将之定义为对退步与失败的惩罚,然后更进一步将之提炼、概括、定义为急功近利的教育观,挖掘出掌印这一概念的社会内涵、教育内涵,既“切合题意”、“突出中心”,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谓深刻精辟。

二、运用“划分”与“判断”的知识,提高写作的“思辨性”

思辨,即思考与辩论、辨析。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思辨性有明确要求,如2015年全国卷、2016年广州一则作文题,都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明确指令。2016全国I卷作文题虽然没有明文要求,但把优差生、进退、奖惩等图案要素放在一起,也隐含了进行对比、权衡与选择之意。

运用逻辑知识可从两方面提高写作的思辨性。

一方面,可运用“划分”的知识对概念进行划分,揭示其外延,对不同“事物(概念)内部关系”进行比较辨析。

如2016广州一则作文,三则新闻都同属“暖闻”,然而其暖点又各有不同,应对其作进一步划分以体现彼此差异。有差异才能比较;有比较才能进一步权衡、选择。

如将油条哥的暖闻划分为“道德人性之暖”,将医生父子的暖闻划分为“人情之暖”,第三则新闻划分为“社会关怀之暖”,则同一概念之中便出现了区别与差异,有利于考生作进一步的思考辨析。

另一方面,可运用“判断”的知识表现辨析、权衡与取舍。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有所断定”与“有真假”是判断的两个基本逻辑性质。有所断定指的是对思维对象的肯定或否定;有真假指的是判断本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为真,不符为假。

对相应的“暖闻”有肯定或否定的断定,其实就是对相关现象和事理的一种选择。三则新闻,对其一进行肯定判断,也意味着对另两则的否定,这就是最简单的“选择”。

其次,可借用“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等判断形式进行权衡与选择,激发思辨火花。

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假言判断包含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选言判断其实就是选择复句;联言判断实质是并列复句。综合运用这些语言形式,可对思维对象进行更深入、详细、多维的比较推理,深刻呈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与差异,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判断会更具思辨力度。如:

如果所有从业医生都像材料中的医生一样为公忘私,那么医患关系便可趋向和谐;如果所有机构都像画展主办方一样以人为本,那么弱势人群也将享受更多的阳光温暖。但我依然认为,只有当所有人都如油条哥那样拥有人性底线时,源自于人的光辉与温暖才有可能催生出如善良、良知、无私等美好之花。因此,油条哥的新闻,其“暖”之代表性,更胜其它两则新闻。

文段先用了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就……),体现了对两则暖闻的思考判断,而后话锋一转,通过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才……),展现了首则新闻在“暖意”代表性、现实必要性上与前二者的差异,最终作了一个优劣、高下的断定。整段话在整个内在语言逻辑上有深刻的比较和分析,有意思上的转折与递进,体现了层次丰富的逻辑推理过程,极具说服力与思辨力。

三、运用“推理”与“论证”的知识,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创性

论证包括论题、论据、论证方式,对应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它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在议论文写作中,它可理解为通过论据真实性来确定论点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涉及到推理与论证的逻辑知识比较复杂、繁琐,在此仅选择其中的论证方式进行介绍。根据推理形式的不同,可将之分为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

(一)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即根据一般性原理推理论证某一特殊性论断的论证。这在议论文教学中体现为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由于这种手法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思维难度较大,所以往往不甚受欢迎,也常为语文教师所忽略

但演绎论证是必然性论证,论证严密度、强度大,说服力强,广大一线师生应该重视并加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理论素材,加强理论素养,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

2016全国I卷作文,有文章使用理论进行演绎论证,取得极好效果。

如用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去论证赞赏后进、鼓励进步的“吻痕教育”。该效应的本义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图中的“差生”虽然进步甚微,但通过长期的赞美与赞赏,却能能从心理上帮助孩子不断进步,不断达到预期要求,甚至产生奇迹。

又如用“塞里格曼效应”去论证优生所受到的“鞭策教育”、“棍棒教育”的严重后果。该效应指人或动物不断地受挫后,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

又如“吉格勒定理”: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起点高,期望高,才能成就至高,优生也才能更优。

使用理论进行演绎论证的最大价值,在于考生不光说清楚了“知其然”的问题,而且说清楚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从通用理论的必然性、一般性的角度提升了论证的理论高度,制造了更广阔、更深刻的思维场域,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千篇一律的归纳举例论证的文章中,借助理论进行演绎论证的文章也更能凸显个性色彩,易于在茫茫文海中脱颖而出。

(二)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即以归纳推理的形式,根据特殊性论断证明一般性原理的论证。归纳论证(例证法)是议论文教学的常见手法。由于方法易掌握,思维难度低,故深受学生欢迎,以至于各种素材秘笈、书籍泛滥成灾。从发展学生更复杂、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这种热潮是值得商榷的。

(三)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即运用类比推理所进行的证明,常见的“类比法”、“比喻论证”,均可归入类比论证的范畴。

当下的作文材料营造的情境越来越真实、具体、特殊,对考生背材料、宿构、套作的坏习惯造成了强有力的约缚,考生往往会因此而陷入打不开思路、无论据可用的窘境。对此,类比推理可以有效地打开思路,发展思维。好的类比推理具有形象生动、思维灵活的特质,可以摆脱“热门素材”被千万人所用的“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更能显示思维的独创性,符合作文评价“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如2016全国I卷某作文选段便是明证:

出现漫画中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者对起点有异的孩子期待不同,奖罚态度自然也相距千里。试想,若一棵年年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忽然减产,必使人们失望透顶甚至唾骂;而若一株久不开花的小草忽然结出蓓蕾,哪怕仅有一朵,人们反会对其赞赏不已。根本原因便是起点不同,期望不同。

小作者的类比论证以浅寓深,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有个性色彩与说理理趣,值得肯定。

四、结语

运用乡土知识进行地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乡土地理 地理教学 农业区位因素 南县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91-01

在地理新课程“一标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有四个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的。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全国文综开始分省自主命题的改革,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乡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乡土地理知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有什么作用呢?

1.有利于开放教学,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的开展教学。通过假期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上网搜索、查找部门资料、定期观察、咨询父母、采访农民等途径,将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于学生德育教育,我们总希望能在学科中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乡土地理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地理环境的真实形象,直接感受家乡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最为生动具体的美育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家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透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最有效的信息库和资源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材料,会使地理课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尤其是原理性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获得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双赢。高中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与乡土地理知识相联系。现以湘教版必修2中《农业区位因素》为案例说明。

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有关南县本地农业的图片或视频,包括水稻田、棉花、洞庭湖渔业、养鸭场、南茅运河旁种植的杨树等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说出:1.什么是农业?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图片或视频展现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看到的,非常熟悉且有一定的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运用乡土知识进行教学时,可采取案例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合作探究】

材料(一)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⑤生长在雨量较多,田地平整排灌方便的区域。

1.阅读教材和材料(一),以南县水稻生产为例,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提示:从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材料(二)家住明山镇苏河村的小明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是主要劳动力。家里种了五亩水田,使用杂交稻种、撒播技术,单产很高,有小型收割机一台、拖拉机一台,用于运输和耕地。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在棉花地里间作有黄豆、芝麻,秋季套作油菜,一年種植两季水稻,一季油菜。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二),以南县为例,思考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因素有哪些?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家住浪拔湖镇驿马头村的小军说:“我家有十五亩棉花地、五亩水田。前几年由于没有修路,卖粮难,卖棉花难。去年村公路修好了,棉花贩子、粮贩子开着三轮车、拖拉机挨家挨户上门收购棉花、粮食,而且棉花价格上涨,最高时达到6.8元每斤,很多农户受益。今年我家扩种了4亩棉花地。国家规定了棉花最低征收价,每年还给农户补助100元每亩,农民朋友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3.阅读教材和材料(三),以南县为例,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后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1:南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位于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种植业发展。

学生回答2: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因素有: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等。

学生回答3: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国家政策。(其它省略。)

这些材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见到或看到的,非常熟悉且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得出一个一个的农业区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归纳。

总之,除农业区位因素外,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城市化过程带来的问题、商业区位、人口迁移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可以渗透乡土知识,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应对新高考的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教学渗透要适时,教学方法要创新,师生安全要保证,课程资源要开发,相信随着高考文综的改革和培养公民综合素养的需要,乡土地理将越来越受关注。

参考文献:

[1]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厦门同安一中,林津津,厦门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集2009

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运用状况调研 篇12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于2012年7月中旬开始,9月初结束。调查者为会计专业刚学完管理会计课程的大三学生,调查前接受统一的培训。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得出的数据资料基本可信。本项研究得到管理会计知识在山东省企业中真实的运用状况,为该课程教学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二、调查内容与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涉及20个问题,调查信息如下所述:

1. 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

调查前培训时强调主要调查会计或财务部门主管人员的基本情况,因为主管人员主要负责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开展、运用及实施,对本企业情况可以全面把握。被调查者基本状况如表1:

2. 被调查单位的基本分布区域情况。

由于实施调查者分布于不同的地方,所以被调查的单位一般位于其家庭所在地。要求其尽量调查制造业。注册地以山东省省内居多,其中济南(8%)、泰安(11%)、临沂(12%)、淄博(13%)、枣庄(9%)、东营(7%)、潍坊(9%)、菏泽(14%)、聊城(13%),河南(2%),浙江(2%);单位性质分布于:制造业(96%)、服务业(2%)、金融业(2%);单位员工规模:10人以下占26%,100~1 000人占59%,1000人以上占13%;资产规模:100万元以内约占3%,100万~1 000万元约占69/%,1 000万~1亿元约占24%,1亿元以上约占4%;总体上看,被调查的单位涵盖了山东部分地区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3. 关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样本企业中近9成没有专设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或人员;84%的会计主管不参与企业重要的决策会议,即使参与决策会议会计主管的意见影响决策的程度非常微弱,只占5.5%;被调查者对会计主管职责的认识比较模糊和分散。

4. 相关人员对管理会计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笔者汇总了管理会计知识中常见的一些术语共计30项,想通过调查了解企业中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表3。

根据被调查者勾选情况,调查显示相关30项术语中,了解管理会计术语项目的范围处于5~29项之间,了解10项以下的占27%不到3成,11项~20项的占58%,20项以上的占8%;这些数据说明会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更谈不上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

5. 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

问卷中设计了“请选择您经常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结果如表4所示:

对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传统方法如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为87.5%,少数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6. 现有成本计算方法状况评价。

设计此问题欲了解当前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状况。您觉得现有成本计算方法: (1) 麻烦; (2) 不麻烦; (3) 准确; (4) 不准确; (5) 需要改变; (6) 不需要改变。

从表5汇总的调查选项可以看出:选择 (2) (3) (6) 的比例最高为26.8%,但次高比例19.5%分布在不麻烦、不准确、不需要改变的组合中。从中可以看出不少的成本核算人员已经在用不麻烦的核算方法、不管准确不准确的方法、也不愿意改变当前核算方法的状况。当然有的被调查人不熟悉可能只选择了部分选项在此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7. 企业预测状况。

企业对下一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水平、利润状况是否作预测,预测所采用的方法是哪种,见表6: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每个企业都会对资金占用、成本水平、利润状况进行预测,说明现在企业充分重视未来会计信息,但是企业预测采用的方法约80%以主观估计。利用历史数据以相关模型预测需要满足具体假设,其运用性受到限制,运用比例大约在20%,可以发现企业也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预测未来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和动力。

8. 计划和预算制定方面。

问卷中设计了以下问题:企业是否制定来年的目标利润计划;目标利润计划制定;企业通常编制下列预算的: (1) 销售预算; (2) 生产预算; (3) 料工费预算; (4) 现金预算; (5) 预计报表。

从表7数据可以看出,100%企业都制定目标利润计划,约73%的企业计划粗略,不到30%的企业制定详细的计划;几乎所有的被调查企业都编制销售预算和生产预算,30%的企业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编制料工费预算和现金预算,只有12.5%的企业编制所有的业务预算和预计报表。

9. 本量利分析状况。

调查表明,88%的企业进行了成本-产(销)量-利润的具体分析。可见企业在管理方面比较注重量化分析,改善了以往语文式管理思路。

1 0. 短期经营决策考虑的成本。

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时考虑的成本有: (1) 机会成本; (2) 差量成本; (3) 边际成本; (4) 沉没成本; (5) 付现成本; (6) 专属成本; (7) 联合成本; (8) 约束性成本。

根据统计,大约5%的样本企业在短期决策中只考虑常用管理会计成本观念中“机会成本、付现成本”的某一项成本;20.5%的企业同时考虑“机会成本、付现成本”两项成本;20%的企业考虑“差量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10%左右的企业考虑5项成本以上。这表明,在具体短期决策过程中,企业考虑的成本因素多少不一,但是可以看出,考虑的成本项目越多,说明决策者具备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素养越高。

1 1. 经营决策常使用的方法。

经营决策常使用的方法有: (1) 边际贡献分析法; (2) 差量分析法; (3) 成本无差异分析; (4) 概率分析法。

调查表明,只有六成企业作答,三成企业偏爱边际贡献分析法,该方法是最基本、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由于概率分析法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估计,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偏大,不易被相关人员理解和使用,因而为3%的低比率。

1 2. 财务人员与经营决策中沟通状况。

问题设计为:您与生产负责人经常就产品品种选择、材料或零件自制或外购进行协商沟通吗?据统计得到肯定回答的占88%,否定回答的占12%。据笔者分析,由于被调查人中近九成为财务人员,约六成为财务或会计主管,从88%肯定选择来看,财务部门与生产负责人交流与沟通比较顺畅,至于12%的否定回答可能存在岗位限制或非责任人情况不需要与生产部门打交道,因而无需经常沟通。

1 3. 财务人员与销售决策沟通状况。

您与销售负责人经常就产品价格进行协商沟通吗? (1) 是(85.5%); (2) 否(14.5%)。该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财务人员参与产品定价的程度。85.5%的被调查者能够经常与销售负责人进行协商和沟通,14.5%的否定回答显示可能存在岗位限制或非责任人情况不需要与销售经理打交道,因而无需经常沟通。

1 4. 投资项目决策指标运用情况。

长期投资决策方法有两类,一类为静态,不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静态回收期和会计收益率指标,另一类为贴现的指标如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涵报酬率指标。问题为“企业投资项目决策通常计算下列哪些指标?”选项有: (1) 静态回收期; (2) 会计收益率; (3) 净现值; (4) 现值指数; (5) 内涵报酬率; (6) 其他。统计结果如表10:

结果显示,总共有74%的企业回答了此项问题。回收期法和收益率法在投资决策中最容易被理解和使用,占5%的少数企业同时运用这两类方法进行决策。

1 5. 标准成本法运用状况。

企业是否制定了标准成本? (1) 是(82.6%); (2) 否(17.4%)。标准成本能否作为控制成本的工具发挥作用? (1) 能(99%); (2) 不能(1%)。约83%的企业制定了标准成本,并且标准成本在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都能作为控制成本的工具发挥作用。

16.责任制度执行情况。

企业内部设有责任制度吗? (1) 有(94%); (2) 没有(6%)。企业的奖励处罚措施执行: (1) 公正; (2) 公开; (3) 前后一致; (4) 需要改善。

从统计结果来看,94%被调查单位设有责任制度,超过半数的企业执行奖励处罚比较公正,公正且公开的比例只有16%,公正、公开且前后一致的比例并不高只有7%,16%的企业责任奖惩措施需要改善。

17.企业与顾客关系。

企业经常征询顾客的意见吗? (1) 经常(83%); (2) 不经常(17%)。可以看出,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企业在当今社会充分重视与顾客关系的处理,大多数企业能够征询顾客的意见,改善运营状况。

18.员工创新与学习能力。

企业是否注重员工创新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是(87%); (2) 否(13%)。从该问题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能够重视员工创新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19.影响企业价值重要因素。

在企业价值提高方面,下列选项中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 (1) 人力资源管理; (2) 生产管理; (3) 质量管理; (4) 会计与成本控制; (5) 财务管理; (6) 信息管理。

由于结果较分散,本文只就排列一致的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结果显示,要想提高企业价值,被调查者认为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占34%,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占38%,会计与成本控制最不重要的为40%,信息管理最不重要的占21%,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与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提升最重要。可见,会计和财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不算高。

20.管理会计知识作用。

认为管理会计知识对企业管理有帮助吗? (1) 有(100%); (2) 没有。是否想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 (1) 想(98%); (2) 不想(2%)。所有的被调查人都认为管理会计知识对企业管理有帮助,绝大多数人都有意愿学习,只有极少数表现没有兴趣,也许他并不是会计人员。

三、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详细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管理会计在样本企业中重要性不高,管理会计概念和方法在被调查的财务人员运用上不够普及,在企业价值提升方面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有的企业相关会计人员文化水平低,继续学习能力欠缺,不能主动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目前国内持证会计人员达1 500万之多,但高级会计人才和管理型会计师人才不足40万,且以过往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估计真正管理会计师人才缺口达600万之巨。

2. 企业对管理会计投入与关注少,会计人员执行动力不足。

大部分国内企业中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会计岗位,而是将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例如,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

3. 管理会计方法不好运用。

管理会计方法在运用中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而且管理会计观念在建立时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企业在照搬或套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不好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得企业会放弃使用或望而却步。

四、推广管理会计方法运用的建议

1. 多渠道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行管理会计师职业认证。

可以采取在学校设置管理会计专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大管理会计学时、职业机构远程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和形式培养管理型的会计人才,并设立相应管理会计师认证机构,结合类似与CPA考试的形式推行管理会计师职业化。

2. 改进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参与决策与管理的作用,建立改进管理会计新方法运用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知识和方法的积极性。

3. 重视管理会计方法运用的研究。

会计管理部门和相关协会应该加大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和高校教师联合开展研究,促进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为理论提供案例支持的良性研究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政治心理特点下一篇:物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