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

2024-06-12

运用问题(精选11篇)

运用问题 篇1

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清晰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用图像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 而且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 甚至还可以解决用解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运用题目给定的图像解答物理问题

在运用题目给定的图像解答物理问题时, 首先要做到:1.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以及物理量的单位, 明确因变量 (纵轴表示的量) 与自变量 (横轴表示的量) 的制约关系;2.看图线本身, 注意观察图像中的图线是直线、曲线, 还是折线, 分析图线所反映物理量的变化趋势, 进而明确图像反映的物理内涵;3.看交点, 分清两相关量的变化范围及给出的相关条件, 明确图线与图线、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截距) 、图线斜率、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在看懂以上三个方面后, 进一步弄清“图像与公式”“图像与过程”“图像与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与变通, 以便对有关的物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1.如图1所示, 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 一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 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金属杆重 ()

A.5N B.10N

C.20N D.40N

解析:由图像可知, F·x=8N·m, 为定值, 故, 即G·0.8m=8N·m, 得G=10N, 故选B。

二、根据题设去作图、运用图像解答物理问题

在运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时, 还需要具有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图像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是:1.认真审题, 从题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 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 (有时还需确定原点的坐标) ;2.根据题意, 找出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关系, 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像;3.由所作的图像结合题意, 运用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 求出相应的物理量。

例2.部队集合后出发沿直线前进, 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 当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1的A位置时速度为v1, 求

(1) 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2的B位置时速度为v2是多大?

(2) 部队从A位置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为多少?

解析 (1) 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 即有公式v=k/d (d为部队距出发点的距离, v为部队在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 根据题意有v1=k/d1v2=k/d2

∴v2=d1v1/d2

(2) 部队行进的速度v与到出发点的距离d满足关系式d=k/v, 即d-1/v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如图4所示, 由题意知, 部队从A位置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即为图中斜线图形 (直角梯形) 的面积.由数学知识可知t= (d1+d2) (1/v1-1/v1) /2

∴t= (d22-d21) /2d1v1

三、通过图像间的相互联系解答物理问题

在有些问题中, 题中所给的图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这时, 可通过图像间的相互联系解答问题。

例3.如图4所示电路, 电源电压U0不变, 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 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 合上电键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6所示, 则 ()

(1) 根据图像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_____cm处, 电源电压U0等于_____V;

(2) 电阻R等于多少欧姆?

(3) 从断点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 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为多少欧姆?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是多少欧姆?

解析: (1) 根据图像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5cm处, 电源电压U0等于1.50V

(2) 当电流表读数为I1=0.15A时, 电压表读数为U1=1.35V

则:U1=U0-I1R得R=1Ω

(或当电流表读数为I2=0.30A时, 电压表读数为U2=1.20V据U2=U0-I2R

解得R=1Ω;也可由过断点后的其他电压、电流值计算得出)

(3) 当x=5cm时, 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1

当x=10cm时, 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

U1=I1R1

得R1=9Ω

U2=I2R2

得R2=4Ω

故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是ΔR=R1-R2=5Ω

所以从断点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 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是1Ω。

该滑动变阻器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R总=9Ω+5cm×1Ω/cm=14Ω

运用问题 篇2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运用“语文意识”,解决数学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语文意识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85

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同属基础学科,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语文意识”来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可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还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一、读懂——边读边思

一谈到阅读,许多学生就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专利”,数学教师谈阅读,似乎是越界了。其实,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读题,也就是不会阅读。认真读题是正确审题、解题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就很有必要。

例如,一根钢丝全长30米,第一次截取全长的,第二次截取米,第三次截取剩下的,求这根钢丝还剩下多少米?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没有真正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就很难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呢?教师要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这道题中,经过读题,学生可以明白,一共截取了三次,第一次截取全长的,即(30×),第二次截取米,第三次截取剩下的,这是多少呢?在边读边思中,学生很快发现,剩下的(第三次截取的)就是[30-30×-]×。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读题,读通读懂,以达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的读题不能仅仅是读,也不是读过一遍了就算完事,只有像语文学习那样,边读边思,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才会智慧如泉涌,流于笔端,学习数学才能更加简单、轻松。

二、能说——述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说”的训练,尤其是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根据题意所得的解题思路说一说,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工人师傅把一块长20厘米,底面直径为15厘米的一个圆柱形钢锭,锻造为一块底面直径为9厘米的圆锥体零件,你能求出这个圆锥体零件的高度是多少吗?”在学生经过认真审题,明晰解题思路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想如何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告诉别人,这就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糅合、规整,然后再用语言来表达。经过思考以后,有学生就说“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圆柱形钢锭锻造为圆锥体零件以后,它们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圆柱的体积就等于圆锥的体积,通过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先求出圆柱的体积,然后知道圆锥的底面直径和体积,就可以求出圆锥体零件的高度。”运用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解题方向更明确,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根据数学问题特点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总结、内化,还使学生能说会做,不再是学习数学的书呆子,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

三、会写——合理改编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编条件或者补充条件的应用题,这其实和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脱不开关系。因此,要想保证学生数学问题改编得完整有序,就需要把语文写作中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例如,兴华小学三年级拥有故事书100本,四年级的故事书比三年级多20%,______?(至少填写两个)。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所有的问题考虑完全。学生很快得出了:1.四年级的故事书有多少本?2.四年级的故事书比三年级的故事书多几本或三年级的故事书比四年级的故事书少几本?3.三、四年级一共拥有故事书多少本?在这里,学生只有运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逐层拓展、增加难度等)才能使改编出来的数学问题符合要求。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扩充方式(适当增加形容词、名词、动词),如果运用到数学补充条件的问题中,学生对于每次应该添加哪些条件才会显得更加胸有成竹,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语文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还有许多,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不用把目光局限于一种思维上,要敢于突破各种屏障和束缚,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确保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运用估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篇4

实际问题是指以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科学研究中的某些实例为素材的物理问题,实际问题取材于现实,信息量大、模糊、条件隐蔽。实际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整理素材,选取数据,建立模型并运用物理方法进行求解。估算思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估算思维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解答计算题的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建立实际问题的物理模型。对所求物理量的数量级或取值范围进行推断和估算的过程。估算思维是一种直接思维的集中表现,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

实际问题,一般来源于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实例,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利用科学史料,展示物理情景

【例1】古希腊某地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6月21日上午某时刻,在北半球的A城,阳光与铅直方向成7.5°角下射,而在与A城地面距离为L的B城,阳光恰好铅直下射,射向地球的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计出地球的半径,试写出估算地球半径R的表达式。

解析:这是一道取材于科学研究史的估算题,必须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一物理问题。题中已给出:太阳光理想化为平行光,地面上各处的铅直方向与该处的地球半径重合,弧长等于半径与所对应的角的乘积。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A城,还是B城,其铅直方向都垂直于地面,并指向地心。A城阳光与AO的夹角为7.5°,B城的阳光与BO重合,由几何条件知θ=7.5°,即,因AB=R·θ,AB=L,故。

二、利用自然现象,展示物理情景

【例2】目前飞鸟撞击飞机已被公认为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之一,试估算飞鸟与飞机相撞时的撞击力。

解析:本题取材于飞行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已知条件非常隐蔽,但经分析后不难发现,一般飞机的速度和质量远大于小鸟,因此可以认为飞机与小鸟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且碰撞后飞机的速度不变,若以小鸟为研究对象,即可按动量定理求解。

设飞机的飞行速度为v=300m/s,小鸟的质量为m=1kg,体长L=0.25m,则碰撞的时间,对小鸟,由动量定理得:

可见,此冲击力非常大,对飞机而言,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机场上空应确保无飞鸟出现。

三、通过基本常识展示物理情景

【例3】地球半径约为R=6.4×103 km,试估算地球周围大气的总质量。

解析:本题取材于自然常识问题,由常识可知,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强为p=1×105 Pa,可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气体的重力产生的,即每平方米上空的空气重力为G=1×105 N。质量为m=G/g=1×104 kg,所以地球上空大气的总质量为M=4πR2 m=4×3.14×(6.4×106)2×1×104=1.54×1018 kg。

四、从研究过程中展示物理情景

【例4】地核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6%,地核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4%,试估算地核的平均密度为多少?

解析:设地球的质量为M,体积为V,由题意得:地核的平均密度。由地球的质量可研究近地卫星的运动,也可研究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其大小近似等于物体与地球的万有引力,即,所以,kg/m3,ρ核=2.125ρ地=1.2×104 kg/m3。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篇5

在生活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

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在课始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大茶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杯子的形状,在纸上简单的画出杯子的样子。学生在观察了几幅图后,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杯子画出的结果会不一样呢?”会提出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学生喜欢把自己当作一个发现者,让他们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才有兴趣去解决“自己”问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物体全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又如:《年、月、日》一课,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根据年历,观察二月份的天数,有什么发现?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通过观察天数有什么规律,然后总结出平年、闰年的变化规律。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活动操作中,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在“做中学”,从指尖上获得智慧,在动作中找到知识。因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去猜测、质疑、发现,从而形成数学结论。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轴?不同的图形在对称轴数量上的不同?初步地“识”对称、体悟特征,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知识的形成、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

又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课始设计十余道有关除数是5的口算除法,让学生完成后,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学生都能很快发现余数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后面的练习题,学生也觉得容易得多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总结的规律。还有“倍的认识”“平均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理解概念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而且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也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例如:《数学广角》一课,教师将这节课设计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情境,带领学生参观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将旅程中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如“衣服的搭配”“线路问题”“破译门上的密码”“午餐搭配”“拍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小组合作,分别统计:本年级参加兴趣活动小组的人数;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的情况;各班种植蔬菜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有了初步体会,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法等有了亲身体验。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讨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会枯燥和乏味了。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探析 篇6

一、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简而言之,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开展经济补偿的过程中, 把当前闲置的保险基金用于投资或者融资, 从而获得资金的增值。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

尽管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 但是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保障, 同时保险总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2001年我国保险总资产达4591亿元, 运用额达到3702亿元;但是发展到2012年底, 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 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二)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当前,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 同时保监会也采取了相关措施, 逐渐放宽保险投资准入条件。根据最新规定, 符合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银行存款、权益市场投资、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另类市场投资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成熟, 用于存款、债券的投资比例逐年下降, 而用于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加, 资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

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波动较大。据资料统计表明, 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 收益率最高的达到12.17%, 最低达到4.63%。而2011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达到3.6%, 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

三、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尽管在2012年底, 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 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但是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从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来发分析, 这种资金运用结构都能够满足要求, 但是不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国家 (资金多投向于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 相比,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

(二)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风险表现为:一、资金运用规模较大, 投资水平不高, 资金在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再投资风险隐患;二、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较高, 应对市场利率波动能力较差, 从而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三、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如今, 保险资金多投向于短期投资, 存在加大的流动性风险。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

据国际专家表明, 保险公司要想得到稳健运营, 收益率必须达到7%以上。近年来, 我国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领域, 但是受投资政策、投资技术、人才素质等因素影响, 保险资金并未达到有效投资, 保险资金的收益率较低。自2001年到2012年,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为4.6%。

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一) 健全保险法律, 拓宽投资渠道

要想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是很重要的, 这样才能够从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但是保险业也应该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逐步得到规范。

(二) 建立起高效运行机制,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首先, 对资金进行专业化运作, 实施专业化管理;其次, 逐步建立起灵活的投资决策机制, 以便在善变的市场信息中提高决策水平;再次,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制定出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

(三) 建立起风险管控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 如何管理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要结合寿险和非寿险的期限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保险资金要制定出不同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匹配。

2、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要对资金运用进行分类监管, 根据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了解存在的风险, 同时要把风险投资资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与此同时, 立法部门健全法律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 制定出具体的参考标准, 以便随时才查阅自身风险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系统, 建立起资金运用数据库, 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数据系统中, 这样就便于及时了解资金的运用状况。此外, 逐步建立起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便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化解。

(四) 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 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要想其实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投资人才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严格保险资金运用从业人员准入资格, 完善资格认证及审查制度;二、重视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三、保证投资人才具备多项技能, 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金融市场、投资周期等资讯。

参考文献

[1]汪晓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09年4月

[2]光洁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8月

[3]傅伟力.关于我国保险呢资金运用问题的探析[J].2011年6月

运用心理效应 转化问题学生 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共同组成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在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的素质发展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应当充分利用个性心理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解开其心理的障碍,积极培养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华生本人曾宣称,“历代为骗子、为凶手、为窃贼、为娼妓所生的婴儿,只要是身体强壮,没有缺陷,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教养成善良的人。”

二、运用心理学效应,转化问题学生的必要性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学生过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是一项艰巨的育人工作,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只有了解了这类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此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若能将心理学效应运用于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中,将使转化工作事半功倍。

三、运用心理学效应,转化问题学生的具体举措

(一)巧用“罗森塔尔效应”,对问题学生多一份 信任和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于1968年在一所小学所进行的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 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科任老师,并嘱咐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名单上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这是个善意的谎言。不过,正是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使得教师对这些学生尤其关注,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期望、信任和赞美。由此,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这一份特别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变得自信、自尊、自强,并尽力达到老师的期待。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难以规避的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由错综复杂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用积极的情感来改变和缩小这种差异,用健康的心理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有这样一位男生,父母双方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平时,由于奔波生计,无暇管教孩子, 遇到问题也往往采取家庭暴力。该生已经出现由懂事听话向叛逆转变的苗头;而且,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该生目前学习成绩的落后,使他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但是,我始终相信这个天真可爱的少年拥有一颗善良并且积极向上的心。于是,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与该男生进行了真心诚恳的交流,客观分析了他值得肯定的方面: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单纯又可爱,且有上进心。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这些优良品质,在学习上迎头赶上。我还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老师都会尽力去帮助他,让他相信老师!同时,我告诉家长,这名学生入学后行为表现和学习进步很大, 让家长放心。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家长对该生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不再经常指责和批评。渐渐地,我发现这位男生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在我和家长的鼓励和赞扬下,这个孩子找到了自信和希望。通过这个案例,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

(二)妙用“角色效应”,让问题学生多承担一份 责任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会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色效应。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班主任应通过班级制度和班级文化规范每个班级成员的行为,对每个班级成员构成一定的角色期待。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个性也是多侧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为使角色效应发挥最大效益,班主任应根据个性与角色互补的原则,针对问题学生个性中存在的缺陷, 鼓励问题学生分担具有挑战性的班级角色,使其在活动中得到适当锻炼,以弥补问题学生个性的不足, 促进问题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在班级管理中,我利用“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 根据问题学生的实际表现,用适当的角色来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问题学生具有班级主人翁意识。 如,刚接手初一新班级的时候,我在班级里采取了 “值日班长制”的管理形式。具体做法是:每天由两位值日班长(从班干部中产生)负责管理班级从早上交作业开始,到早自读,再到课堂纪律、检查班级卫生、 督促做好“两操”、处理偶发事件,记录好人好事等。 后来,从值日班长的班级日志中,我发现违反班级规定、破坏课堂纪律以及调皮捣蛋的名单总是集中在那几个“难剃头”的学生身上,而且值日班长对他们束手无策。思来想去,我最后决定由这几个“捣蛋者” (即行为问题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来,封他们为“值周班长”,采用值周班长制度,即每周由三位值周班长来当家管理班级,每三位值周班长当中必有一位是问题学生。这样一来,这些问题学生当了 “官”之后,他们就会在心理上把自己列入班干部的行列,就会觉得自己某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老师的承认和肯定,应该好好表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而不应带头违反纪律给老师添麻烦。一周结束的时候, 这几位值周班长会在一起分析本周班级的表现情况,总结表现好的方面,讨论存在的不足,共同商量对策;并且他们会召集本周表现较差的学生开会,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实现由教师管理到学生自主管理的转变。此外,我还对值周班长设立了考核和奖惩制度:如果当周的六项评比名列年级前三名,那么将给该周的值周班长每人加10分,并在月末进行奖励;如果当周的六项评比没有进入前六名,那么值周班长就得写反思,检讨自己的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在这样的制度实行之后,收到了较大的成效。同时, 这几位“问题生”的行为习惯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增强。

(三)善用“异性效应”,给问题学生多一份约束

异性效应是一种主体间人际关系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心理学上认为,“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研究发现,在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 引起冲突,影响学校气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因此,教师应利用异性效应的凝聚功能,促使学生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团结友爱,建立真正的友谊;教师应借助异性效应的完善功能,使男女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还应通过异性效应的激励功能, 促进男女同学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和发展。尤其在问题学生的转化中,异性效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问题学生的转化中,我充分借助了异性效应的力量,给此类学生增加了一些压力,多了一份约束,使转化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学生(钟同学),父母离异,长期跟随父亲生活; 父亲动辄打骂,由此造成了该生叛逆性格,喜欢与年级里不爱学习的学生混在一起,抽烟,打牌,欺负弱小同学;在班级行为散漫,课堂上随便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在所有人眼里可谓是一名严重的问题少年。 最令我头疼的是,课堂上他无视纪律,放任自己,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我与科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约谈过家长,借助年级的力量,采取了各种方法, 结果,收效甚微。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消息:该生喜欢我们班的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林同学)。青春期的少男特别在乎异性的看法, 希望在异性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表现好一点,引起对方注意,并希望给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看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人肯定还记得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柯景腾的高考是因好学生兼班长的沈佳宜而改变的。我想,此时“异性效应” 应该可以发挥作用了。我放弃了简单乏味的说教,而是在班级开展了一次有趣的主题班会课-----《谈谈我心目中的男神女神》。我让每一位学生课前写一篇文章介绍他们心目中男神和女神的形象,课上进行发言;班会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当钟同学上台发言的时候,我抓住机会问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女神,他支支吾吾道,“因为她漂亮可爱,乐于帮助别人,而且学习好。”紧接着,我提问了林同学对男生的要求,她很配合地谈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男生应当尊敬长辈,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积极阳光,刻苦努力,有责任感。我又问她:“你认为上课违反纪律, 破坏课堂秩序属于尊重他人的表现吗?”她义正言辞地说:“当然不是。这样做不仅不尊重老师,更是对同学的不尊重,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学习权利,我最不喜欢课堂被个别同学打断的现象发生。”这时,我发现钟同学低着头,抿着嘴,似乎很紧张,因为林同学提到的这几点正是钟同学所欠缺的。通过这次互相谈论心目中男神和女神形象,男女同学之间互相约束和互相鼓励。从那以后,我发现钟同学上课违反课堂纪律的次数减少了。看来林同学的话对钟同学产生了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抓住契机,善于运用此种效应,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瓶颈。

总之,我们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进行教育,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用心和慧眼去观察学生,用炽热的爱心和真诚的信任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建立与教师、学生和谐的关系。

摘要:问题学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棘手的问题。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是一项艰巨的育人工作,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角色效应”和“异性效应”这三个德育心理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可取得积极的效果。

运用画图策略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篇8

一、借助画图的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浓厚的兴趣才有探究新知的欲望, 才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的不懈追求.教科书通过呈现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 对纯粹的文字并不感兴趣,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若创设动笔画一画的活动, 不仅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且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教学中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小动物数量关系, 经历“倍”的形成过程, 形成对“倍”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环节一:画一画

师:前面, 我们已经数出了各种小动物的数量了.猴子和鸭子最调皮了最机灵了, 它们想比一比它们的只数, 我们来帮忙.请同学们画圆分别代表猴子、小鸭的数量.

环节二:比一比, 认识倍

师:谁比谁多呢?除了对多少进行比较外,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按3只一组, 圈一圈.看看, 6只小鸭里面有 (多少) 份3只小猴那么多.把小猴的只数看作1份, 小鸭的只数就有这样的2份, 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通过画一画比一比, 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利用画图策略, 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数学海洋中, 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 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二、借助画图的方法, 分析数量关系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 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活中大量的数学问题总是夹杂着复杂错乱的文字信息, 对于粗枝大叶的孩子来说那就难上加难了.利用画图法, 可以把各种数学信息的关系表示得十分清晰, 把纯文字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 降低解题难度.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学习有关加减法混合运算之后又安排了学习“火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有三个重点:一是会读图, 能理解各个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二是能用实物图或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三是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非常喜欢运动.有一天他在操场上做行走练习, 先向西走了50米, 然后向南拐走了20米, 又向东拐走了20米, 又向北拐走了20米.现在他的位置离出发点有多远?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以蓝点为出发点, 向西走50米, 再向南走20米, 再向东走20米, 最后向北走20米, 黄点就是现在的位置.

解决这个问题, 只看文字想象小明走路变化的过程比较困难, 而画图让我们很容易看清小明走路的变化情况, 这个问题也就变的很简单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借助画图的方法, 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华罗庚先生曾赋诗:“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 几何代数流一体, 永远联系莫分离.”那我们又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呢?

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硬纸片长是10分米, 宽是7分米, 将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剩余的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首先:学生需知道如何在这张长方形的硬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是二年级下册认识正方形的特征时解决过一个常见的数学生活问题.画图如下:

其次:要知道7表示大长方形的宽、又表示正方形的边长、还表示小长方形的长, 最后利用公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7×4=28 cm

小长方形的周长: (7+3) ×2=20 cm.

诸如上题数量关系复杂, 用一般的思考方法难以发现解题线索, 借助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后, 即可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变化, 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借助图形,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 学生轻而易举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用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 然后“按图索骥”, 便能很快发现解题的线索, 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运用图象巧解物理问题 篇9

一、运用v-t图象解题

v-t图象能够把繁复的物理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 让人一目了然, 这样解题过程就会变得简洁起来, 从而使求解过程得以优化。

例1:一辆小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已知这辆车共运动10s, 总位移是20m, 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画出小车的v-t图象 (图1) , 用v-t图象中所围的“面积”来表示位移, 可以得出。

即,

这道题如果按照加速度来求解的话, 就会比较复杂, 而借用v-t图象, 把小车的运动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解答就变得简单多了。

二、运用P-t图象解题

在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中, 运用P-t图象解题就会使复杂的题目变得简单起来。

例2:一个质量60kg的学生, 跑100m需要用时12s, 假如他在运动全程受到阻力是固定值, 前2s内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的10s则保持在2s末时的瞬时功率值不变, 仍然是做直线运动, 最后的一段时间是匀速运动。已知他在匀速运动时速度为11m/s, 求:这位学生在跑全程中的平均功率和受到的阻力是多少?

解:画出这个学生的P-t图象 (图2) , 可看出他做的功为

全程阻力f所做的功Wf=-100f,

当F=f且P=Pm时, ,

根据动能定理, 可知WF+Wf=12mvm2-0,

这个学生做功的平均功率。

运动中受到的阻力为。

在这道题中, 这个学生的运动全程包括三个过程, 即匀加速、变加速、匀速, 这样在前进中的力也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做功的过程就比较复杂, 如果仅仅通过分析笔解, 难度比较大, 可是借助P-t图象来解题, 就变得比较明朗了。

三、运用F-v图象解题

在F-v图象中, 过图线上某点与坐标轴所构成的矩形面积表示输出功率的大小, 即面积越大, 输出的功率越大。

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 牵引力F和运动速度v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当机车的速度由va增大到vb的过程中, 关于汽车输出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保持不变D.先增后减

解:把图中的直线ab延长, 与坐标轴相交后构成直角三角形。经过三角形斜边的中点c作出内接矩形 (图中阴影部分) , 由数学知识可知, 这个内接矩形的面积最大, 也就是这段时间汽车的输出功率最大, 即则机车速度由va增大到vb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选项是正确的。

四、运用F-s图象解题

在F-s图象中, 用线条和坐标轴所围的区域表示力所做功的大小, 面积越大, 做功越大, 第一象限的面积表示正功, 第四象限的面积表示负功。这样, 做功大小就一目了然了。

例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 受到如图4所示的F1和F2两个水平方向的作用, 那么在物体运动位移不断增大的过程中,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物体的动能一直增大

C.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D.物体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解:在F1的图线上任选一点a, 并通过a作出三角形的内接矩形 (图中的阴影部分) , 矩形面积表示的就是物体前进的过程中F1和F2对物体做的总功。我们知道当a点是三角形斜边的中点时, 矩形的面积最大, 也就是做的总功最大, 根据动能定理可知此时物体动能最大。所以在物体位移不断增大时, 动能是先增大后减小, 选项A正确。

运用心理效应转化问题学生 篇10

一、海“纳”百川,体验成功

化学大师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定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班上小玮同学个性好冲动,喜欢用拳头和同学说话,别人只要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做出激烈的反应,大打出手。不但本班的同学受过他的欺负,就连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经常挨他的拳头。多次批评、说服,但收效甚微,我很头疼。为了规范他的行为,我不但与家长及时联系、向其他教师请教,也翻阅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经过调查和研究,我发现他的行为就像书中所说,是一个典型的恐惧发泄心理的过度反应。这种学生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一点谋略,与其强攻不如智取。于是,我一边观察,一边寻找着教育的最佳契机。

一次,在学校组织的太极拳比赛中,我发现他表演得很认真,动作收放自如,一招一式颇具韵味,很有集体荣誉感。发现了这个闪光点后我及时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且真诚地邀请他做我们班的小教练。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发现他无所谓的表情中有些不好意思的意味了。在训练中,他就像一个真正的教练,教得很认真。当同学们向他露出羡慕而钦佩的眼神时,小玮就教得更认真,更有耐心了。每当空闲时,我便找他聊天,对他以前的事情绝口不提,只是天马行空式地聊天。谈话后,每当看到他的闪光点时,我都及时表扬,并在家校连心卡上写了很多鼓励的话。通过电话、喜报和家校网告诉他的父母“小玮也有闪光点”“小玮同学进步了,请多多鼓励孩子”。渐渐地,小玮变得有礼貌了,懂得谦让了,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秘密,老师的接纳对学生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同时要利用他的特点规范他的行为,既可以让他尝到甜头,还可以为班级做出一定的贡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他、关心他;在行为上激励他。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南风”暖心,行为矫正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强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

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很多学习不好或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融洽、心理欠健康的学生,他们一般都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很倔强,但在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反之,如果对其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转化学生最大的障碍。对于这些孩子,借助“南风”效应,关心爱护他们,会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适时行为矫正,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个叫小锋的男孩,上课时他“扑哧”闹一个怪声音,或是站起来做几个动作,有的时候干脆就钻到桌子底下不出来了。我往往很恼火,将小锋训斥一番。可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做不仅耽误了其他同学的时间,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和家长沟通后,我得知他有多动症,而家长在长时间的付出后已经很疲惫了。同学们的嘲笑、家长的放任让小锋变得很脆弱,心理异常,有破罐子破摔的表现。每次看到小锋的眼睛,我总会被刺痛,再也不能这样了,我要让小锋重拾自信与勇气。

于是,每次上课,我都留心观察,看看小锋究竟什么时候喜欢做这些动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明察暗访,我终于找到了他打乱课堂的规律。每当发现他有动的趋势时,就让他擦擦黑板、拿本书、发作业等,用行为来规范行为。当他达到我规定的要求,就会给他一定的奖励。但如果出现不适宜行为则予以惩罚,或扣回红星。课下,我总会和他谈会儿心,拍拍他的肩,告诉他这节课会倾听了,又进步了。这时,从小锋的眼神中,我总会看到羞涩和喜悦。在“我们是和谐一家人”的主题班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帮助小锋制作了不良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号召同学们做“行为小天使”来帮助小锋。同时我也请他的父母坚持住,不放弃,在对孩子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继续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除了积极给孩子用药治疗外,更要发挥亲情的优势,多与孩子交流、谈心,了解孩子的困难所在并帮其解决,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在众人爱的滋润下,小锋的行为慢慢地得以改善。如今的小锋,再也不会钻到桌子底下不出来了,他已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更容易受到感动。因此,对于特殊孩子,我们一定要做到冷静沉稳,可以用奖励来代替惩罚,以赞美来代替批评,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不仅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对症下药,使用合适的方法,更需要家长、同学们的配合,这样才能多管齐下,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等待”花开,适时疏导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威尔士先生小时候因为口吃而受人嘲笑,过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他的母亲发现这一切后,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不过你心里想得比嘴巴说得快而已。不要着急,慢慢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会说得和你心里想的一样快!”显然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一句“不要着急,慢慢来!”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世界电气巨头。这就是“等待效应”。

教师对待问题学生,同样需要像“杰克的母亲”这样的等待。面对他们多年积淀而形成的陋习、落下的功课,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一蹴而就”,甚至“改头换面”,“永不再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发育均未成熟。我们要像杰克的母亲那样那样,充满信心,用赏识的眼光告诉学生“不要着急,慢慢来!”给他以充分的信任、无尽的等待。做孩子心情的调节师,在“等待”中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摆脱陋习,走向成功。

一个叫阳阳的小男孩,总是无缘无故地站在教室门口,不愿意进教室,哪怕是考试,他也站在外面,不肯进来。无论你怎么进行沟通,他也不肯开口说话。为此,家长伤透了脑筋,我也苦恼了很久。可对他,我始终没有放弃。为打开他的心结,我苦思冥想,积极寻找对策。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的失败,但我又一次次的重新再来。最终,他被我的真诚打动,愿意用写的形式沟通。尽管他写的东西七零八落,思维散乱,但我还是从中看出了端倪。原来由于性格十分内向,他的反应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关心,他的心理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所以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以引起别人的重视。这是一个被家庭教育忽视和遗忘的孩子呀!我怎么能再去责备他呢?于是我坦诚表露了自己,说自己平时还不够关心他,同时也如实分析了他这样做的危害,并再三启发他:有想法、有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要告诉父母,告诉老师,学会倾诉。对于困扰他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尽力和他一起分析,一起解决。休假日,我走进他的家庭,和他的父母一起寻找问题的所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的建议下,我和家长共同为阳阳建立了一个“笔谈本”,我们可以在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刚开始时,阳阳的表达还有些拘谨,有些词不达意,渐渐的,阳阳对我不再设防,我们坦诚相对,走进了彼此的心灵……症候终于揭开了,笑容又重新回到他的脸上。在我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他愉快地走进教室,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事实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我们只有“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无私地倾洒爱的雨露,才能彼此无间,才能心心相容;学生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健康的心理品质必将成为指引他前进的航标,引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走向明亮的远方。

运用数学思想,巧解图形问题 篇11

一、建模思想

例1甲、乙、丙、丁、戊、己六个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当比赛到某一天时,统计出甲、乙、丙、丁、戊五队已分别比赛了5、4、3、2、1场球,则还没有与乙队比赛的球队是().

A. 丙队B. 丁队

C. 戊队D. 己队

【解析】本题用算术或代数方法解,易陷入困境.用A、B、C、D、E、F六个点分别表示甲、乙、丙、丁、戊、己这六个足球队,若两队已经赛过一场,就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画线段这一数学模型,这样用图来辅助解题,形象而直观. 如图1所示,故选C.图 1

二、方程思想

例2已知线段AC∶AB∶BC=3∶5∶7,且AC+AB=16 cm,求线段BC的长.

【解析】方程思想是借助方程来求出未知量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本题中,可设AC=3x cm,则AB=5x cm,BC=7x cm. 因为AC+AB=16 cm,所以3x+5x=16 cm,解得x=2,因此BC=7x=14 cm.

例3如图2,已知∠BOC=2∠AOC,OD平分∠AOB,且∠COD=19°,求∠AOB的度数.图 2

【解析】方程思想是我们求解有关图形中线段和角的大小的重要方法. 在本题中,可设∠AOC=x,则3∠BOC=2x,∠AOD=∠BOD=3/2x,由∠AOD-23∠AOC=∠COD可知3/2x-x=19,解得x=38,2因此∠AOB=3∠AOC=114°.

三、分类思想

例4已知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线段AB的中点为P,AB=10,线段BC的中点为Q,BC=6,则线段PQ长为 ______.

【解析】很多同学对“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误解为“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三点”,造成答案的单一性. 事实上因未给出图形,故应考虑C点位置的多种可能进行分类解决. 本题分为两类(如图3、图4所示),不难求得PQ长为8或2.

C三点”,造成答案的单一性. 事实上因未给出图形,故应考虑C点位置的多种可能进行分类解决. 本题分为两类(如图3、图4所示),不难求得PQ长为8或2.

例5如图5,已知O是直线AB上一点,把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此时三角板可绕着点O旋转,请观察在运动过程中,∠AOC和∠BOD始终保持什么关系?为什么?图 5

【解析】显然,当三角板绕着点O旋转时,∠AOC和∠BOD的大小可以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同学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就图5这一种情形,就会造成答案的不完整. 实际上,除了图5外,图6、图7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研究问题包含各种可能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时,就要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本题分如下三种情况讨论:(1)如图5,∠AOC和∠BOD互余 . 因为∠AOC + ∠BOD +∠COD=180°,而∠COD=90°,故∠AOC和∠BOD互余.

(2)如图6,∠BOD-∠AOC=90°. 因为一方面∠AOD=180°-∠BOD,而另一方面∠AOD=90°-∠AOC,所以180°-∠BOD=90°-∠AOC,整理得∠BOD-∠AOC=90°.

(3)如图7,类似于(2)的方法,可得∠AOC-∠BOD=90°.

四、数形结合思想

例6已知线段AB,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CA=3AB.

(1)线段CB是线段AB的几倍?

(2)线段AC是线段CB的几分之几?

【解析】本题的呈现方式是图形式,而设问内容却是一个数量问题. 如果同学们不画出图形就不容易发现其数量关系,而一旦将画图视为自觉行为,其数量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1)4倍;(2)3/4.

以上介绍了4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数学思想方法不是靠老师灌输的,而是由自己不断反思、体悟出来的,脱离了问题来谈数学思想方法是毫无意义的. 另外,各种思想方法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发挥作用,有时需要多种思想方法共同起作用才能解决问题.

上一篇: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下一篇:《春天来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