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论文

2024-10-16

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论文(通用2篇)

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论文 篇1

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论文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其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从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一、从众心理基本概述

“从众心理”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认知、观念、行为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转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的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1、从众心理的分类

从众心理可以根据表里是否一致分为“内心的从众”和“权益的从众”两种。其中,内心的从众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从众,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个体也会保留集体的意见,是一种比较坚定的从众;而权益的从众则表现为“表里不一”的从众,是出于无奈或是压力的被迫从众,除去集体压力,个体就会恢复原来的态度和行为,属于动摇性较大的`从众。

2、从众心理的形成

从众心理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包括:

其一、个体的性格、能力、气质等内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奇菲指出“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差等这种人容易产生形成从众心理。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期,一旦集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某种行为自己不敢也不愿“反潮流”,怕受到其他人的非议和排斥,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内因。

其二、从众心理形成的外因主要是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学校里普遍存在重“教”而轻“育”的情况会使学生易形成从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使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很注重团体意识。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是群体给予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这使中国人尤其注重周围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舆论,对中国人的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作用。

3、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第一、学习的从众。学习上的从众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正向的即同班级、同宿舍、同乡间互相学习、互相鞭策,共同进步,另一个是反向的即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

第二、消费从众。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攀比,易虚荣。从笔记本电脑到到对iphion手机的钟爱,说明当今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增长,对于家境好的或许这些只是正常消费,可对于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来说,就变成畸形消费了。

第三、恋爱和性观念的从众。在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着“不挂科、不谈恋爱大学等于白上”,这种不良习性和观念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忘记了读书的“主业”,偏离了人生的正常轨道。

第四、网络从众。上大学后,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分,受旁人影响,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中,既荒废了学业,也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希望。

此外,大学校园还存在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等现象,这些都要引起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正确引导。

4、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和自身冲突之间寻求的解决方式。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生同样如此,他们只有融入集体中,与同学保持一致,才不至于成为“另类”,获取心理平衡,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第二、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道德行为的社会化道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自觉遵守的,是群体共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强烈的社交、求知欲、自我期望值高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其必须从众。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促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第三、盲目从众易导致个体个性、创造性的丧失从众是个体意志、观念屈从于群体,所以,盲目的从众会使个体丧失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会使得个体自我意识退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

第四、被动的从众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长期的盲目被动的从众,会使个体精神压抑、心理失衡,甚至出现自我心理丧失,真实的性格退化,最终会导致心理障碍。

二、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1、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习惯在其群体中存在着明显的类化现象,因此,应该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营造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破除“权威定势”、营造科学积极的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权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思维领域内人们总是习惯引证权威的见解,而忽视其到底是否科学正确,形成“权威定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良行为,提高综合素质。

3、实行“导生制”、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应对团体压力的能力

“导生制”是指在高年级大学生群体中选取优秀的学生来引导低年级学生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导生制”以“导”为本,可以给学生提供可参照的坐标和榜样,把学生引导到“思想上有凝聚力、政治上有向心力、学习上有竞争力”的优秀群体中来。大学生所面对的团体,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时就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是非能力,教会学生勇敢、有技巧的拒绝,才可以不畏群体的消极压力而盲从。

思想政治教育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拓宽思路,正确认识、把握、利用从众心理。

以从众心理为切入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论文 篇2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努力把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离校前的思想政治工作, 帮他们解疑释惑, 排忧解难, 做好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各种准备。

因此, 笔者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思想特点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但诚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逐步完善, 当今的高校毕业生参与竞争、接受挑战的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他们通过积极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推销和展示自己,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但同时,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部分毕业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在自荐书上做起手脚;还有的毕业生出现违约和毁约的现象, 不仅影响其他学生就业, 还使学校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时种种不诚信的现象, 透视出当今毕业生诚信意识欠缺, 忽略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

二、自我价值观念增强,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大局观念相对淡薄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的选择, 同时, 又十分渴望实现自身价值, 他们深感个人能力和学识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部分毕业生过分考虑自身需要, 一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忽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 缺乏大局意识。此外, 部分毕业生组织观念淡薄, 在校期间不关心集体,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三、思想活跃, 情绪敏感, 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在即将由学校踏入社会的转折时期,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毕业所带来的婚恋问题, 都会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有些毕业生能够结合社会的需要对个人的预期目标做及时的调整;而另外一些毕业生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过分忧虑、烦躁、紧张等种种不良心理状态。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的思想情绪较为敏感, 加之生活阅历较浅, 认识问题不成熟, 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考虑今后自己的择业问题、婚恋问题和人生发展方向问题的时候, 容易产生心理误区和障碍。

四、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对策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 高等学校“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毕业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求, 找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以满足毕业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 以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顺利找到就业岗位为切入点, 扎实开展工作。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毕业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 教育他们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过程中来实现个人价值, 要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2.加强高校毕业生生涯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第一, 引导毕业生正视现实, 转变观念。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形势, 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职位要求, 正确把握时代和社会要求, 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情况, 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第二, 是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当前, 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新旧世纪交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社会的发展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应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保持务实的择业心态和就业目标;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 既着眼与当前又考虑长远, 既考虑个人利益也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教育学生自觉投身到最艰苦的地方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3.加强对毕业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努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标尺, 倡导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规范思想道德与行为, 强调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毕业生争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公民。

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毕业生中需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认知职业道德的内容,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 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4.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针对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形成的挫折、郁闷、烦恼、焦虑、自卑、怯懦、失落和冷漠等不良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面对面谈心、在线交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 及时进行认真疏导, 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化解心理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定位, 正确对待就业中所遇到的种种不正之风和某些不合理现象, 勇敢面对现实,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5.加强毕业生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法律自我保护能力

在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 将面对一个法制的社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聘请法律专家、相关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从求职到就业、从工作到日常生活, 对可能需要的法律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指导, 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8) .

[2]年大琦.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10) .

[3]雷随斌.论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内容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

上一篇:河北省二本大学排名下一篇:地产营销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