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2024-07-06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精选8篇)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点滴

1.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兼职心理老师对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健康团体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三个年级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有侧重点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七年级:入学适应、学习方法指导;八年级:青春期心理调试;九年级:升学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方式: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等。

2.建立平度市初中第一个心理咨询室,重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多次参加平度市、青岛市、山东省、全国的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拥有平度市首批心理学科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学能手,承担平度市、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与文化知识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或作专题讲座;与班主任工作结合,通过班主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4.每年11月份心理健康周。活动主题每年根据情况设定,内容包括心理知识图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及心理社团成立大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社团团体活动、许愿林活动、心理问卷、心理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等。同学们在活动中系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在参与活动中加深了体验,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5.为了真正掌握沙盘游戏治疗的真谛,专程到城阳王京平老师处学习沙盘技术,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回校后积极参加平度教体局组织的沙盘教研活动,并利用周一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对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培训,购置了心理沙盘,开展小组团体辅导。

6.学校校本课程编委会于2009年12月编写了《心灵的对话》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篇2

一、“先成人, 再成材”, 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我担任教师工作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先成人, 才能真正成材, 也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教育, 我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堂教育的优势, 另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 利用谈话、主题班会、板报、班干会、团支部会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同时, 我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配合家庭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和家长一起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 使之深入思想成为一种成材的内驱力。

二、“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尊重感化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人格,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 违反纪律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师与他们稍一接触, 好像有点效果, 略一深入, 竟连家长到校也不奏效。面对他们, 我不是采取惯用的批评、说教和找家长的方式, 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学习上的困难, 我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在生活上的困难, 如生病、经济上有困难等, 我直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深入他们的宿舍指导他们整理内务;课余时间找每个学生谈心;抓住人人都有上进心的心理及时给予表扬;班会时给他们创造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次两次, 我坚持不懈, 不厌其烦。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时间、耐心和情感之泉能浇灌出希望之花。现在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早自习成了班级上来得最早的学生, 期中考试时有3名学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成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成功的典型。这个过程也建立了我们深厚的师生感情。

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保持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心理完善的特殊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常常出现“断乳期”, 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突出, 渴望自主, 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幼稚的特点:偏激、易激动、好冒险, 存在着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再加上“升学”的高压, 会使其心理焦虑过度。因而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平衡心理状态, 使其有效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 “胜不骄, 败不馁”, 尽快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 排除自我压抑。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它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即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能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摆脱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这样的学生才是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见的班会课、讨论课外,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写周体会。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复杂, 不太容易将想法说出来, 但在自己的周体会上他们却会有所流露, 师生情感可以在这里交流。这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 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建议, 是教师自我检测的镜子, 最终可加强班级管理。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让他们解除任何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篇3

关键词: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一线教师率先发动,继而政府推动,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由教师“个体”的自发行为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行政行为,依托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经过几年的跨越性发展,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完成,心理辅导课有了相对固定的课时安排,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日趋规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了从自发、自愿的“教师游击队”向专业化队伍的飞跃。本文拟就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问题与反思作一番阐析,作为一个发展的案例求教于同仁,以共同探讨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以专业化为核心

2001年以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部分教师与学校的自发行为,缺少专业指导以及统一部署。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设立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依托行政力量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由此,零星的、自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式开始转向有计划的、行政推动方式。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近几年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化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一)完善制度建设,组建四级组织网络与专业支持网络,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发展

浙江省依托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条途径进行:

1.完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鉴于2001年以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个“量”的扩充阶段,这一阶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组建组织网络与建设教师队伍。2001年以来浙江省指导中心颁布的10个文件中有7个涉及组织网络与教师队伍建设。在量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下一阶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将转向考核评估制度的完善。

2.组建组织网络。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组建四级(省、市、县、学校)组织网络,将学校一级纳入行政组织网络进行建设;二是组建专业支持网络,诸如公益性的辅导热线,弥补行政管理下辅导资源的缺失。

(1)组建四级组织网络。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成立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求各市、县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时要求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机构,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省指导中心的推动下,2001~2005年,浙江省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的快速组建期。到2005年12月,浙江省市、县、学校一级辅导中心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72.8%、54.5%,全省层面的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建成,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级指导中心的人员组成基本上是以兼职科研员为主,中心主任一般由教育局领导担任,中心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组织队伍的地域特色决定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色: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局的统筹下整合各方面资源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组建专业支持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的推进不仅需要行政组织网络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一套专业机构(诸如心理教研网络、心理辅导站或心理热线等)的支持。因此,浙江省部分市、县(如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等地)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后,开始在常规的心理辅导途径之外尝试开设心理热线或心理辅导网站,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

浙江省各地的心理热线基本上由市教育局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具体工作,是一种公益性的热线,主要利用晚上与双休日时间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生。热线的工作人员由各市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丰富经验的来自学校一线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他们基本上是凭借一腔热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计报酬和收入。

浙江省筹建市、县一级的心理热线与辅导中心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校心理辅导站难以覆盖的部分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或心理援助;另一方面则在于为学校的心理辅导特别是个别辅导工作提供更高一级、更专业一级的转介及督导的支持网络。

专业支持网络作为浙江省一股重要的心理援助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行政管理之下辅导资源的缺失,满足了教师、家长与学生对心理辅导的强烈需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支持网络还存在明显缺陷:一是结构松散,基本上是以自愿的方式组织。缺少资金与制度的保障;二是功能单一,覆盖范围有限,目前,专业支持网络的指向对象以学生群体为主,主要承担辅导工作,尚不具备对其他辅导机构的督导功能。

(二)参考国际经验,完善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设计,使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浙江省以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即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浙江省的学校心理教师上岗认证制度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进行设计:

1.细分专业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专业内容,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以班级活动课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以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我们认为,相对于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具有更高的专业要求,应该有专门的咨询理论与技术的训练,因此,要求我们在培训、认证中引导、细分这种专业要求。

2.强调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培训,更需要一定的实践操练,新的资格证书的专业等级应该与教师的实践积累挂钩,还需要一定的督导。

3.注重专业督导。上一级资格证书的持有者负责对下一级资格证书持有者的活动课设计以及个案辅导的督导工作,以保证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因此,浙江省的心理教师上岗认证制度,分A、B、C三个等级,并具有以下两点鲜明特色。

(1)在职责划分上:A级资格证书的发放对象为县(区)心理辅导中心的负责人,负责对区域内B证教师的督导;B级证书发放对象为学校辅导站站长,负责对本校C证教师的督导与考核;C级证书发放对象为一般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三个资格证之间职责明确。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2)在认证设计上:A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于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术;B级资格证书的认证重点在于心理辅导课的操作实务;C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如,申请B级资格证书,需获得C级资格证书后个别辅导的实习时间累计超过2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

浙江省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设计,参考了西方各国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从业要求,从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两纬度对专业等级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常规的督导机制引导教师的专业实践与发展,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一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从行政层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三)以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

浙江省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一个综合的载体,是学校一级的组织机构,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其中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的配置、辅导课的开设与辅导室的建设等方面。

2001年以来,浙江省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研究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浙江台州为例;二是以基地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的方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宁波为例,参考的是台湾模式;三是以评选促发展,通过心理辅导站的评选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以杭州为例。在这三种发展模式中,第一种出现了中断与停滞;第二种影响有限,仅限于宁波等地;就实践效果而言,第三种发展模式最佳。目前,浙江省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主要借助的是第三种发展模式,兼顾第一种模式。

以下,本文将着重介绍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中心理辅导课的开设以及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

1.心理辅导课的开设。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性目的为导向的,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保证心理辅导课的正常开设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2001年以前,浙江省各区县对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由学校自行安排。2001年开始,浙江省部分地区通过心理辅导站的等级标准对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但实施的自主权仍在学校。

由于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意见,浙江省学校层面心理辅导课的开设相对增幅缓慢,根据我们的统计,到2005年12月,浙江省只有25%左右的中小学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目前,浙江省高中阶段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学校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和职高,小学比例最低,任课教师基本上是以兼职为主,平均每周3—5节。在年级安排上,小学与初中基本上覆盖所有年级,或安排在中高年级;而高中则基本安排在高一年级。

在心理辅导课的开设方式上,浙江省大致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一是校本课程中设立心理辅导课,由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授课,两周一次或一个学期不定期安排一些主题,这是部分特色学校的行为;二是在班队活动中开设辅导课,由班主任授课,这部分学校占大多数;三是在地方课程安排辅导课,这类学校的数量目前在逐步增加。

在教材使用方面,浙江省的心理辅导教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省编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有上海、北京等地的教材或读本,也有学校自编教材,多数情况是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参考有关辅导资料组织教学。

综观上述,浙江省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开设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课时安排,在班队活动、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中安排课时,并且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日益繁荣。其主要的困难在于学校心理辅导课基本上是单独设立,没有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缺少统一的、以校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同时,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心理辅导课的实际效果也难以评价。

2.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截至2005年,浙江省约30%的中小学已设立辅导室,高出开设辅导课的学校数5个百分点。从分布上看,目前,浙江省中小学辅导室主要集中在初中、重点高中及职业高中,在地区分布上,杭、宁、温三地占大多数。

在设立辅导室的学校中,高中设立辅导站的学校比例最高,接近半数;其次为初中与职高,约三成左右;小学设立辅导室的学校比例数最低,不到两成。在开放时间上,高中与职高一般是在中午与课外活动两个时间段开放辅导室,每周的开放时间在6~8小时;小学则一般每周安排两至三天的中午开放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只有2~3个小时。

在人员配置方面,设立辅导室的学校一般配有2—7名辅导员,轮流值班,以兼职人员为主,其中初中、高中与职高有部分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在年接待率上,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年来访者在100人次左右,平均每天接待1~2名学生。

在硬件配置与资金投入方面,浙江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发展领先。随着浙江省校舍改造工程的完成,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显著改善,目前我省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室基本上都是单独设立,建筑面积在10—30平米左右,并且配有电脑或测试软件。

综观上述,目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有30%的中小学已设立辅导室。从辅导室的配置标准来看,多数学校配有独立的辅导室、有固定的时间保证、有一支相对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基本能够承担起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任务,每年100人次的接待率基本能够证明这一点。但由于缺少相关制度的保证,目前,浙江省的心理辅导室在年接待率以及辅导工作的规范化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

二、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反思与展望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并且缺少发展的保障制度与督导机制

2001~2005年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省11市100%建成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除台州、丽水两市之外,其余纳入统计的市、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覆盖率均达到100%,总覆盖率达72.8%。但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到2005年12月,全省只有25%左右中小学开设了心理辅导课,30%的中小学设立了辅导室。

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站建设推进缓慢,原因如下:

1.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尚未真正转变观念,未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部分学校领导尚未转变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辅导功能,或作为一支“救火队”,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进行整体的规划,并以学校课时紧张为由,拒绝将心理辅导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2.相关制度的缺失

(1)在职称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教师的职称系列一直未能解决,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专业建设的进程。2001年,省教育厅在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之初就提出,要从2001年起,将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范围,但具体的人事制度一直没有出台,期间有人数不少的专职教师辞职、转行。直到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的职称评定文件中同意部分优秀的心理教师申报德育教师系列,心理教师的职称问题总算基本解决。

(2)在课程设置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每学期开多少课、课程的安排与导向,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行决定。学校自主安排活动课的开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特色,兼顾本校学生的需求,但其弊端是显然易见的,缺少内容的系统性,同时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

3.缺少后继的督导与评估措施。在学校层面,由于没有将辅导站建设与等级学校、示范学校的评估挂钩,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动力。在教师层面,由于没有跟进的督导与考核机制,没有将教师的辅导实绩与资格等级及职称挂钩,有许多获得心理健康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并没有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便教师有兴趣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少制度的保障,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仍以单兵作战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团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缺少定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全省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缺少调研与监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个体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本地或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取辅导内容与辅导策略,一种“适切”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校为本”的,应该由学校根据指导纲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修正。为了制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学校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美国、香港等地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监测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各州或各区域还会定期发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指导本州或当地的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在浙江省内,虽然有零星的课题研究关注了本地学生或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有组织的,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对中小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几乎是空白。在学校层面,仅有杭州部分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但目前其功能主要限于为辅导教师重点监测部分学生提供依据,而没有将其作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在区域层面,鲜有对本县或本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与监测,因此,对这些群体的心理干预往往缺少有针对性的措施,极大地影响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此外,在2001—2005年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还缺少对全省范围内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监控。作为一种行政推进的手段,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为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但由于省指导中心缺少对全省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监控,因此,在2001—2005年期间,省指导中心并没有对五年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实施策略进行调整,最终在2005年底的调研中发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与省五年规划落差极大,区域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区域间:据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4年统计,杭州市除滨江区以外,各区、县(市)886所中小学中,已经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有622所(占学校总基数的70%)。而据发展速度较快的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5年统计,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仅有360所(占学校总基数的24.3%)。而像丽水、衢州、台州等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加缓慢。

区域内:即使在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的杭州几个县、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区的5个城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100%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县(市)的情况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富阳、淳安2个地区100%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桐庐、萧山、余杭3个地区55%-70%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而临安、建德仅有39%、21%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

可以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前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全省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监控的缺失,使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年发展规划的执行大打折扣,影响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发展进度。

(三)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缺少以校为本的发展计划的支持,心理辅导室的设立缺少制度与标准的保障

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总体课时数较低,并且缺少保障。平均每学期安排3~5课时,基本上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由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师自主决定课时;二是游离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之外,缺少以校为本的发展计划的支持,课程内容与年级安排上缺少系统性。如高中年级的心理辅导课基本上安排在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作为升学导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2.浙江省心理辅导室建设尚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辅导室的设立标准尚未确立,接待率有待提高。如何提高接待率是浙江省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接待率不算低,每年有100人次来访者,但问题在于可能有许多来访者并没有心理问题,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目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辅导员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在心理辅导室等待来访者,少有通过筛选、排查进行主动的干预。

二是相关的工作条例(辅导员守则、个案的辅导记录与回访、督导等)尚需建立与完善。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专业伦理也有要求,作为一个基本的要求,辅导员应尊重来访者,并为来访者保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辅导员很容易突破规则,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小学心理健康特色教育经验介绍 篇4

----------小学心理健康特色教育经验介绍

光明小学位于市区南郊,与盐徐高速、新长铁路相邻。几年来,我校逐渐成为一所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各方面工作突出的区名学校,现有学生1073名,20个教学班,60名教师。我校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并在近几年来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身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时有出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立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我校为了贯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2002年我校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再三酝酿,成功申报了市十五课题《矫治学生心理障碍,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建立了心育课题组。市、区教育学会秘书长、教研室主任莅临我校参加了开题仪式,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研究目标,给予了理论性的指导,在几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工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使心理健康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如下特点: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顺利、有效的开展,第一就是解决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尤其是领导们的认识问题,才能解决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1、收集有关教育文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充分领会文件精神,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2、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学布置学期心育工作,并随时的依具体情况,具体任务召开小组会议,领导亲自参与心育工作的决策与计划。

3、校领导带头外出参观学习外地经验。把握心育工作的新形势和具体操作方法,学校主要领导及有关教师先后参加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年会,学习省内外心理健康先进校的宝贵经验。

二、全方位落实,多种途径实施,建立和完善心育体系。

(一)、管理渗透,学科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心育目标。班主任工作是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能较好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与重要保证;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育目标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在备课和论文撰写方面广泛的涉及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

(二)、增加经费投入,提供保障,营造自然和谐的心育氛围。近两年,学校投资四万余元兴建了文化长廊,布置了开心小屋,制作宣传版块,名人字画。根据各楼层学生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设计心育主题,如:“自信我能行”、“从小立志”、“心存高远” 以及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专栏设计,辅之各班门前可更换内容的宣传板,起到了让每个墙壁都说话,每个环境都育人的心育效应。

(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较完善的体系。

1、建立网上家长学校。2008年10月,我校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使每位家长和教师的心灵深受触动,从中受益匪浅,并把在讲座中所感所学运用到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学生中去,加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高心育效果。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各种主题班队会、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9.15地球清洁日、10月1日国庆节演出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渗透,培养了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3、利用心理健康课,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讲座,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心小屋,为学生排忧解愁。我校心理咨询室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室内设计清新淡雅、简洁大方、舒适实用,充分体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孩子们在开心小屋翻翻书籍,下下棋,弹弹琴,听听音乐,也可以与爱心姐姐交流谈心,让心在这里休息,让心得到宁静。我校心理咨询室曾多次接待参观学习的心理健康领导和教师,并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也是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亮点。我校陈海建、耿俊霞老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为全校师生服务。

心理咨询室几乎每天都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直接的见心理咨询老师,也可以向设在二楼的“爱心信箱”投信,信箱每天都开启一次,以便心理咨询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烦恼和问题。

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我校定期对学生进行SCL-90心理问卷调查,让学生知道了心理上的不足,让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近两年我校逐步地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并虚心地向这方面做得好的兄弟学校学习,如今我校心理健康档案已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6、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展示板和由学生自己创办的“心灵鸡汤”手抄小报,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益处和重要性,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全校师生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追求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健康。

7、编排校园心理剧启迪学生塑造健康心灵。校园心理剧就是把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编成剧本,让学生自导自演,进行情境再现,在排练过程中对不良行为的认识和纠正,不良情绪的宣泄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教育有很大帮助,小演员们只要有时间,还自发到每个班去巡回演出、情境的再现唤醒了学生的觉悟,产生了共鸣,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8、征集快乐种子——传播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情,一个快乐分给两个人就是两个快乐,在愉快时思维敏捷,火花迸发。基于这个观点,我校定期开展征集“快乐种子”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配合,共收到近300份来稿,有的用文字描绘,有的用线条勾勒,有捧腹的幽默,有益智的急转弯,有共分享的成功喜悦,有至爱的人间真情„„快乐无所不在,收获丰硕。通过“回音壁”、“开心树”撒播全校,相 信校园内外快乐花朵灿烂开放。

三、重视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教育成果。

我校在在2001年就参加了盐城市“十五”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并荣获“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另外,我校许多教师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其中有三十多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评比获奖,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增添了亮点。

几年来,我校还特别注重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正是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为主,现已积累了数十课,成为心理教研工作的另一个特色。在上学期,我校心理教研组把几年来开发的有关心育方面的校本课程系统化,分上中下三册编辑成教程,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

几年来,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曾两次接待市区领导、专家来校参观,并成功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受到参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赞扬。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目前,我校正在探索家校互助式教育模式,正在研究如何把家长培养成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守护者,让孩子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当前的学习与活动,并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篇5

值此艳阳高照,和风徐来之日,我们欢聚一堂,为了学生的未来,畅谈经验,虽然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到一年时间,可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一学科。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所谓的心,指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它就象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在蓝天中飞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在这里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浅知拙见,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指导。

一、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

如果你问一位孩子“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还包括一个人思想心理上的成熟稳定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二、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在不少孩子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专家曾经对1647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心理健康的占78.9℅,中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6.4℅,严重心理问题的占4.2℅。主要表现为: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为什么在小学生会有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1、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如何使孩子生活的更好,更适应挑战,一些家长打好提前量,只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除了学校的作业外,还有课外的各个补习班,使学生在学海中过早的苦游,感受不到成长中的乐趣。

2、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同虚设,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还有一些偏僻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在学生的成长中,没有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3、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没有了父母贴心的教育,很多孩子几乎成了离异家庭的“牺牲品”。

4、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诸如网络游戏,凶杀、色情等信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对孩子的心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安排

本学期我所教的是五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性成熟的现象,尤其是女孩子,这同社会文化传播,营养的改良,人文观念进步的刺激有直接关系,本着五年级学生这些生理心理的特点,按上级的要求五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共安排八课时:《我也能行》、《让怯懦离开你》、《谁都不喜欢他》《让紧张远离你》、《同学哭了》、《多彩的情绪》、,《欲速则不达》、《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我在选材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跳出自己故事的圈子,来观察自己,学会换位思考。激励学生做一个乐观,充满活力的阳光男孩或者女孩,让学生知道你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四、教学方式

1、在每课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产生视觉享受或者刺激,走进学生的内心,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联系学生实际达到师生共鸣,例如:在教学《多彩的情绪》这一课时,我采用的各种情绪表情差异很大,有夸张的老革命的大笑,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哭和怒等,利用这种反差产生视觉效应。问:你在高兴时是什么样子的,不高兴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快乐的情绪能够让人一身轻松,所看到的景物更美,利于学习和生活。

2、注重多种方式的引导,如现场采访、情景表演、新闻调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按照上面要求特别安排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应该说是一场及时雨,在本课教学中,我先是对学生做了现场采访: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什么这么恐惧?导入本课,我能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闪着亮光。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艾滋病的的传播上,我平静的直言不讳的地介绍了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告诉学生们洁身自好是多么重要。

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开始的时候,学生边表演边捂着嘴在笑,在此教学环节中,我做了特别的指导,告诉学生:你是故事中的人物,要去打动你的观众,不要和观众共鸣,慢慢学生就进入境界中,达到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篇6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鸡西市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及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培训。两天中我们聆听了全国知名班主任佟德、王升江、李晓丹三名专家的精彩报告。三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体会、专业化发展要求、心理调节等,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示。我认真作好听课笔记,报告结束后,在学习听课笔记的同时,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了深刻的反思,主要是对照专家的报告反思自己班主任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少事业幸福感

佟德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有五个阶段:择业、创业、乐业、敬业、爱业。她对班主任工作的体验是:“我幸福、快乐、有成就感”。很多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幸福感,我认为幸福感是工作力量之源,创新之母。正像佟老师所说的那样,他们传授知识诲人不倦;关心疾苦无微不至;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治病救人;一起生活亲如姐妹;交流思想心心相印;关心心理健康走进心灵。反思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感受是:怕苦怕累,长期因竞争处于压抑忧虑的状态,因工作的失败而产生逃避心理,工作上偶然有的一点喜悦也稍纵即逝,根本谈不上有幸福感。从三位专家的报告来看,任何一位班主任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有失败的经历,但他们怀着对班主任工作的执著的追求依然满怀热情的走到学生中去,这一点是我需要学习的。另外,变逃避为接受这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正所谓“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实”。

二、缺少专业化素质

王升江老师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作了一些深刻的讲解。她指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5点特性,班主任专业化内容应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五个方面,并具体讲解了其应包含的具体内涵。对照王老师的报告,自己深感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不足。我从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其中几年也订阅过一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杂志,但近几年来,由于评职称的需要,自己主要学习研究方向对准了英语教育,班主任工作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和直觉,更缺少进修和学习,有时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效产生了怀疑,有时甚至认为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发展和学业提升,甚至可以说决定了几十个家庭的命运和未来。我深深感到,并不是时间不允许,而是自己的懈怠导致了对班主任专业素养学习的停顿,作为一个班主任,应无时无刻地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班主任专业化素质。

三、缺少心理学知识

李晓丹老师在谈“师生沟通的艺术”时强调了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是班主任有效进行师生沟通的一把金钥匙。卢家楣教授在谈“调节心理、把握人生”时提到,班主任学习研究心理学知识是调节自己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引导学生调节心理、把握人生的需要。对照两位专家的报告,我深感自己心理学知识的匮乏。我自己所留存的一些心理学知识还是18年前在上大学时学的心理学知

识,工作多年来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加强学习。我自己也常常感到郁闷烦恼,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怎么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注意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注重引导交流,但自己深感还缺少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培养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的几点经验 篇7

1 爱岗敬业, 心系患者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首先要喜欢自己的职业, 诚如南丁格尔所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护士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是倍受抬爱,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要从心里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 护理劳动是光荣的[2]。毋庸置疑, “白衣天使”这个称号是有其深意的, 所以作为一个护士, 首先应该热爱这个职业, 把大医精诚思想和南丁格尔精神贯彻在临床护理的各个细节中, 从而“燃烧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肯定自己”, 达到“照亮患者、温暖患者、关注患者、心系患者”, 践行和完成护理工作的崇高使命。

护士护理的对象当然是患者, 无论对待什么样的患者, 都要一视同仁, 不应有任何歧视思想, 诚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华夷愚智, 普通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一般来说, 病人求医心切, 一旦进入医院, 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 悉心体贴关怀周到, 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3]。也就是说, 心理护理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心理护理就是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 它运用各种手段干预、减轻或者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促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4]。只要护士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态, 以人为本, 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 就能实现医患关系的融洽与医护质量的提高, 这不仅是对医院优质服务的形象代言, 更是在患者心中形成良好口碑的一个细节之一。

2 知识丰富, 涵养高雅

作为临床护士, 不能只了解一些护理的专业知识, 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要求, 所以, 护士在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灵活性、专一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稳定的自制力的心理素质基础上, 还要以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充沛的精力、高度的责任感、严密的慎独精神做好本职工作[5]。由此可见,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 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及护理技术, 还必须深入学习其他各个领域的知识, 特别是语言学、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等, 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 才能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才能针对病人的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 有效控制谈话的局面, 将谈话内容限制在病人需要的信息范围内[3,6,7,8,9]。所以对于护士的知识结构与自学能力要求甚高, 作为一个临床护士, 不能固步自封, 更不能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通常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势, 即已知的只是经验或者说已经养成的习惯, 会影响后面所进行的活动[10]。所以, 护理工作人员要摆脱经验的束缚, 要具备国际视野, 与时俱进, 不能用思维定势来左右护理的服务质量。疾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 人们的心理也往往有千头万绪, 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所以, 临床护理工作者, 应保持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艺术 (技巧) 以及高雅的涵养, 这样才会推动医院服务质量的全面跃升。

3 随俗为变, 万变归原

在临床护理中, 心理护理往往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除了护理工作者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态、高雅的涵养之外, 还要学会“随俗为变”与“万变归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入国问俗, 上堂问礼, 入家问讳临病人问所便”[11], 无独有偶,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过邯郸, 闻贵妇人, 即为带下医;过洛阳, 闻周人爱老人, 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 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这就说明在临床中应该灵活运用, 不能呆板的把护理工作当成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来进行, 多对患者了解一点, 心理护理工作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

与此同时, 纵然面对护理对象的千变万端, 然而护理的宗旨是不变的, 应寻找护理患者的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这需要探求患者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这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变化, 找到关键症结, 探本求原,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壁立千仞, 百炼成钢

做为临床护士, 在护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难题或困难, 尤其是心理护理中的困难尤为突出, 所以心理护理的层次应上升到“人学”的高度, 就要学会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壁立千仞的个性, 这样才能经得起千锤百炼, 才能于临床护理中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护士, 必须要使自己的心理堡垒坚实, 才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人类的情感与心理是复杂的, 没有一定的特殊规律, 没办法全盘格式化, 尤其是在一些患者抱怨、刁难医护人员的时候, 心理护理的作用是巨大的, “良言一句三春暖”, “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没有在临床实践中将理论活化, 往往就会酿成一个僵局。达到这样的境界, 初出茅庐的初生牛犊是无法娴熟这一环节的, 必须在临床中“摸爬滚打”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之后, 才能升华的境界。

5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在心理护理的全过程中, 离不开学习。一般来讲, 医院对护士的学历要求并不是很高 (中专生也能进三甲医院) 所以,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要参加多次的学术论坛与技能培训, 方能不落俗套。然而, 这个时代, 并不是比学历的时代, 而是学习力竞争的时代, 唯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达到圆通的境界。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实现优质服务。

综上所述五点细节, 皆是笔者自踏入护理工作岗位时就开始长期思考、观察、践行的经验, “若能寻余所思, 则思过半矣”!

参考文献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赖琼.浅谈如何培养护士的心理护理能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09;7 (12) :20

李彦知, 杨建宇.论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的应用[C].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临床治疗及经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111~115

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8 (19) :103

罗丽兰, 蒿爱莲.护士的心理品质与护理差错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6 (24) :4905~4906

肖云.浅谈精神科护士的语言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8 (1) :80

陈志霞, 张素香.住院病人和医护之间的心理矛盾与解决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8 (9) :214

刘雪松.医护人员语言在术后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8 (12) :108

郑秀兰.心理护理技巧对不同病人应用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8 (11) :109~110

郭念锋, 虞积生, 马建青, 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7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篇8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技能;流畅经验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65-03

流畅经验是指运动员在动竞赛过程中,当外在挑战与个人内在能力间达到平衡,同时超过平均表现之上时候,运动员个人经历到身心完全投入、全神贯注,事后感到印象深刻,并充满价值的一种最佳的运动经验与心理状态。有的学者称此经验为最佳运动经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积极心理状态[8]。当运动员处于流畅经验状态时,其心理会感受到包括挑战与技巧间的平衡、动作与知觉的融合、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毫不费力的专注、随心所欲的控制、丧失自我的意识、时间感的改变与自成性的经验等九个维度的状态[9,10]。相关研究指出,流畅经验产生时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不仅有助于提升运动参与时的内在动机,而且也有助于运动员的自我成长与满足[6,3]。

心理技能是指对运动员运动表现时的心理状态具有引导作用的技巧,包含心理准备、压力管理和专注等内容;它是运动心理咨询专家、教练、运动员经常提及且在竞赛中运用的心理方法[11]。心理技能的实际策略非常多,如目标设定、负面思想的停止法、意象法等等,目前为各国体育界广泛使用[4,5]。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适当使用心理技能,可以有效保持运动员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和竞赛中的专注,同时降低竞赛时的焦虑以及提升运动表现[8,10]。

因为心理技能高低关系到运动成绩的优劣,而运动成绩的好坏又和流畅经验的感受具有密切关系,心理技能高低也可能间接和流畅经验的产生有关。Catley 和 Duda 在研究中指出:心理技能的使用能有效地提升赛前的心智状态,进而影响流畅经验的频率与强度[13]。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技能与运动流畅经验间的关系,特别是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通过那些因素影响对方,为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预测、选拔优秀心理素质的选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运动员竞赛中流畅心理状态的建立和赛前调控打下基础[1]。

1研究方法与程序

1.1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以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各高校的217位田径运动员(男性132位,女性84位,平均年龄(21.58±2.08)岁,平均从事运动时间(6.42±9.74)年为受试样本。在正式施测前,研究者与各高校教练联系后到各个高校,要求施测者指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待受试者完全了解后进行个人基本资料及运动员应对技能量表(Athlete Coping ScaleInvertory-28)填写。完成个人基本资料及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后,受试者将收到一份关于运动经验完成流畅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及竞赛成绩表现的问卷与填答说明,要求受试者在完成大运会相关赛程后予以填答,填答完成后交予教练,待收集整理完成后统一交回研究者。

1.2研究工具研究除设计一份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校别、参赛项目、运动成绩等)记录受试者各项信息外,同时采用流畅状态量表、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作为运动员流畅经验与心理技能测量工具。

1.2.1流畅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本量表是由Jackson与Marsh根据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流畅模式中的九个维度所编制而成,原量的编制初期共有54题,经测验394位选手,并以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得出最后的九个维度36 题的问卷型式(每维度4 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由0.80 到0.86)[8,14]。研究前期以国内高校364 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男227 名,女137 名,平均年龄为0.87±3.73 岁,从事运动时间平均为7.34±5.05)。原始资料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外运动员在感受流畅经验时候,感受的维度上不一致,原量表中“挑战与技巧间的平衡”、“身心合一”、“清晰目标”、“明确反馈”、“完全掌控”、“毫不费力的专注”六维度融合为同一维度,重新命名为“专注与反馈”,剩余三维度除“时间感的改变”由四题减为三题外,其他不变。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专注与反馈”Cronbachα系数为0.95,“自成性经验”Cronbachα系数为0.85,“丧失自我意识”Cronbachα系数为0.77,“时间感的改变”Cronbachα系数为0.64,累积的总解释变异量为55.50%,各维度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7.32%、6.90 %、6.60%、及4.68%。

1.2.2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Athlete Coping ScaleInvertory-28)研究以Smith、Schutz等的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所测得的总分代表运动员心理技能能力的高低,该量表分为逆境应对、压力适应、目标设定/心理准备、专注、免于干扰、自信心与成就动机及可塑性7个分量表[15]。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64~0.81,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一周后重测信度为0.47~0.87,全量表则为0.82[12]。量表经黄崇儒由体育专业的239名(男性150位女性89位,年龄(21±1.6)岁,运动经验为(8.1±2.8)a为受试对象进行中文化修订,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指出χ2/df=1.52,GIF=0.88,AGFI=0.85,MSEA=0.04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系数介于0.53~0.79之间,修订完成后得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将所得的测量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如下处理:1)以Cronbach α法检测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对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探讨各因素间关系。3)对各因素进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探讨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两组变量间的整体关系[2]。

2结果与分析

2.1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的相关分析研究对运动员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表1是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之间相关矩阵,由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r=0.40, p<0.05);在各分量表上,心理技能和专注与反馈分量表、自陈性经验分量表、丧失自我意识分量表间呈正相关关系,心理技能与时间感的改变分量表之间相关甚低。结果表明:当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愈好时,感受到运动流畅经验的程度愈大;流畅经验各分量表与心理技能间存在正相关情形,其中只有时间感改变分量表相关程度较低,其余各分量表皆达到显著水平。

2.2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的典型相关分析针对心理技能与运动流畅经验两组变量间,究竟通过那些典型因素影响对方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表2)。由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技能7个分量表与流畅经验4个分量表之间,有两个典型相关存在,两个典型相关系数皆达到0.05 的显著水准;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ρ1=0.53(p<0.05) ;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ρ2=0.43(p<0.05) ,控制变量中的“逆境应对"、“压力适应”、“目标设定”、“专注”、“免于干忧”、“自信心”及“可塑性”,主要通过两个典型相关因素影响流畅经验的四个效标变量的“专注与反馈”、“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及“时间感改变”。

控制变量在第一典型因素(χ1),可以有效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一典型因素(η1)总变异量的28%,效标变量的第一典型因素(η1),又可以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34.49%,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为9.01%,因此,控制变量通过第一典型因素(χ1与η1),可以解释效标变量的总变异量的9.01%。控制变量在第二典型因素(χ2)可以有效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η2)总变异量的18%,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η2)又可以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9.15%,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为1.64%,因而,控制变量通过第二典型因素(χ2 与η2),可以解释效标变量的总变异量的1.64%。

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在第一、第二个典型因素的重叠共计10.65%。表明控制变量中的“逆境应对”、“压力适应”、“目标设定”、“专注”、“免于干扰”、“自信心”和“可塑性”,经由第一、第二典型因素,共可说明效标变量中流畅经验的“专注与反馈”、“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改变”总变异量的10.65%,这两个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释流畅经验总变异量的46%。两组典型相关系数中以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较大,第二组的重叠仅1.64%,可见控制变量主要由第一个典型因素影响效标变量。

控制变量与第一典型因素(χ1)相关较高者为“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自信心”等三项,相关系数皆在-0.70 以上;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一典型因素(η1)较为密切者为“专注与反馈”,相关系数为-0.85,而其他三项“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与“时间感的改变”也与之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在第一典型因素中,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自信心”影响流畅经验的“专注与反馈”、“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改变”。由于相关系数均为负数,这表明心理技能中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能力越差,自信心不足的运动员,在效标变量中得分较低,越不容易在竞赛中感受到运动的流畅经验。关于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之间如何通过典型因素影响对方,如图1所示。

图1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间典型相关分析

上述结果与Gatley& Duda的研究结果相仿: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流畅经验的影响。当运动员赛前具有高度的信心、强烈的动机、专注和积极想法的心理状态时候,竞赛中的流畅经验感受也较为强烈[13]。在Jackson以非结构性访谈法对运动员流畅经验的质的研究中,提出当运动员具有较佳的心理准备、高度的自信心、积极的心理态度和恰当的觉醒水平时,能够促进竞赛中流畅经验的产生[16]。3结论与建议

对我国217名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感受作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员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关系方面,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呈现正相关;以心理技能七个分量表为控制变量,流畅经验四个分量表为效标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发现: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有两组典型相关存在。

流畅经验的理论架构源自于Csikszentmihalyi 多年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探讨国内运动员在流畅经验感受上的内容,结果与国外学者研究稍有不同,国内外运动员在感受流畅经验时候,感受的维度上不一致[7,8],原因可能是文化与语言上的差异造成。本研究对于心理技能及流畅经验间关系的探讨是以皮尔逊积差和典型相关分析式进行,得到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若能以准试验设计进行研究,如运动员进行目标设定、专注训练、意象训练等提升心理技能的训练后,观察受试者在流畅经验感受上的程度,研究将能更有效的支持实际情境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咏梅,孙延林,吉承恕,等.技能表现类项群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结构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61-763.

[2]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60-169.

[3] 王进.心理学流畅体验的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 2006,26 (3):94.

[4] 李实,孙延林.我国篮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21(3):40-43.

[5] 蒋满华,孙延林,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6):14-18.

[6] Susan A. Jackson, Robert C. Eklund. The Flow Scales Manual[M]. Morgantown, USA: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4:7-12.

[7] Csikszentmihalyi M, LeFever J.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815-822.

[8] Csikszentmihalyi.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1990/ New York,537-540.

[9] Kimiecik TC, Harris ST. What is enjoyment ? A conceptual definit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6,18:247-263.

[10] Jackson SA, Csikszentmihalyi.Flow in Sport. Champaign :Human Kinetic[M].1999.

[11] Williams JM.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th to peak performance. Mountain view[M],CA:Mayfied.

[12]Daw J, Burton D. Evalu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iate tennis players[J].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37-57.

[13] Gatley D, Duda J.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flow in golf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7,28:309-322.

[14] Thomas PR., Fogarty GJ.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in golf: The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preference[J].The Sport Psychologist, 1997,11:86-106.

[15] Smiths R E ,Schutz R.W, Smoll F I , Ptacek J 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itidimentional measure of sport-specific psychologicalskills: 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Psychology, 1995,17:379-398.

上一篇:关于商场节能降耗方案下一篇:icu护士长述职报告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