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精选9篇)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1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通过多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及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方法及措施,以求达到生物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生物教学不能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最有实效的。因此,我们应找准生物学科的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生物教学互补,使心理教育的内容与生物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需要在课堂内寻找一些契机,在课堂中有效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使学生的品性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积极探索适合本班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去努力探索和创新。要在课堂内建立一个“民主”的氛围,积极营造一些思维深度广及趣味性也十分强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于课堂,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自强心,让学生心中更有动力和欲望,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此外,不应该让学生只留在生物课堂上学习,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交流中,触动学生心底情感。有一位学生这样和我说:“在上第一节生物课前,由于别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也就使我对生物失去了兴趣与信心。没想到第一节课这么有趣,我想好好学习生物。希望老师能够给我帮助,也希望同老师能够交朋友”。学习对老师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都可能会为其提供学习动力进
而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点拨和启发。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验课堂教学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素材,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在教学的时候使用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对生物科目产生浓厚兴趣。生物的实验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任何一个实验的时候,都应该有意识的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融入到里面去,同时将实验活动有效的串联起来。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时,鼓励胆小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参加到活动中来,锻炼其动手能力,让平时较为内向和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多多表现,积极鼓励他们,使其逐渐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由于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做了讲解,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象都可以较为迅速的发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找些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同学,让这些同学来回答这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当同学回答完毕之后,不管回答的结果是否让人满意都需让其它同学用掌声进行鼓励,采取这样的激励方法后,平时内向的这些朋友也会找到自信,在生物课中更加自信。在大部分的的实验过程进行,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分工,只有小组成一起努力,方能使实验成功,这也就使同学间的凝聚力得到加强,此外,共同的努力而成功的实验,使他们有集体荣誉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的真谛。生物实验本身便是充满了有魅力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想亲手做实验。但有时候实验的挫折或者失败会对其形成打击,导致其放弃实验。因此,在实际的实验过程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上面,而是应该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白生物知识所在,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巧妙的把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中进行梳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生物学科。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里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具有爱的品格。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尝试,的确有所收获。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老师不能再作为“一言堂”的主人,学生也不再“唯师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我们表现出的态度、讲话的语气必须和蔼可亲,对待学生的问题不论简单或是幼稚、荒谬,甚至尖锐,我们都应耐心地进行解释讲解。我在提问学生时,一定不忘了说“请XX同学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一定记得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
是平时基础差的同学或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更需略带夸张地给与鼓励,对答错的问题,及时更正,但不去嘲讽学生,做到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重。激励性语言如“你说得真棒!”、“你思维很敏捷”“你想得很全面”等会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另外,平时闲暇时间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生崇高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不会爱学这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我知道,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来源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来源于优良的性格品质。一位遇到困难不低头,笑口常开、积极进取的老师,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1)课堂上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的确有这样的感受:当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时,我会发现学生们也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围绕在我身边,问这问那,表现得兴奋异常;偶尔有一天我由于身体不适,蹙着眉头走进教室时,我很快便感受到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的,多数学生不说话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无精打采,甚至竟有个别学生趴在桌子上开始打盹了!那次体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情绪了。我在走向教室之前,一定先到镜前看自己一眼,看看是不是有精气神,是不是已在脸上写上了快乐!其实,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一下子,所有烦恼,甚至身体些许不适,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也许,这就是所谓“入境“的感觉吧!
(2)注重积累,开阔视野,与时代同步
现在社会发展快,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的话题每天都在变,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很新奇。他们总是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们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和他们产生共鸣。为此,我们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为此,我通过多种渠道,如订阅《百科知识》《家庭科技》《健康时报》,自己摘录电视科技节目,做读书笔记,积累剪报等,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知识,了解社会、了解新生事物,以期能够与学生交流,与时代同步。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生物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生物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牢牢把
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为祖国培养出身体和心理同样健康的优秀接班人,当然,这得靠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委员
中等职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 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环境变化, 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及问题。教育部早在2004年7月就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中等职校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职校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然而, 当前中等职校普遍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 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因此, 探索既适合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制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朋辈心理辅导理论, 结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1,2,3]。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普及心理知识;关注精神成长,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增强耐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在学生中树立真诚、宽容、互助的积极理念,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卫校校区) 三年制中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护理专业6个班、助产专业2个班, 随机抽取3个班为实验班, 另3个班为非实验班。
1.2 方法
在班级干部编制中增加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经由本人自荐、班级推荐并通过心理辅导教师考察而产生 (部分班级产生两名) 。心理委员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 然后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 在班级开展工作。
担任心理委员的条件: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心理学感兴趣, 对班级心理健康活动有热情, 具有服务意识;性格乐观、开朗,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善于与人沟通, 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委员培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共开展活动8次, 每周一次, 每次1.5小时。活动的主题包括:相识在这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己悦纳他人、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宽容学会沟通、请让我来帮助你、怎样做心理委员、迎接未来。活动主要采用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
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包括: (1)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全班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定期从学习、生活、交往、感情等方面将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向班主任及学生科进行报告。当班级学生中出现下列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 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学生科: (1) 有明显的精神障碍; (2) 因心理问题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 (3) 因心理问题离校出走、离家出走; (4) 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残、自杀、杀人或实施其他过激行为, 或有实施这些行为的倾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交流, 每月出一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黑板报, 组织一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可主动联系教师共同举办, 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 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学生, 必要时建议其向心理咨询教师寻求帮助。 (5) 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
1.3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及自编主观自评量表[4]。其中主观自评量表是用来了解心理委员参加培训前后主观感受的变化, 共8项, 分别为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接纳自己、信赖他人、相信自己、关心他人、控制情绪、与人沟通。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 以刚参加培训时为0作为标准, 让心理委员在培训结束时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心理委员培训前后SCL-90均值比较 (见表1)
注:*P<0.05;**P<0.01
表1显示, 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后, 症状自评结果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 刚参加培训时为0
2.2 心理委员培训后主观自评量表变化结果 (见表2)
表2显示, 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后, 在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控制情绪及与人沟通等方面均有进步。
2.3 实验班级前来咨询人数增加
实验班级前来咨询的人数显著多于非实验班级, 表明实验班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提高。有一位实验班级的心理委员发现一位学生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并及时向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汇报, 从而使该学生得到及时治疗, 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2.4 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后学生的反应
学生非常欢迎心理主题班会, 认为对大家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进行讨论这种形式很好, 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3 讨论
心理委员制度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另外, 在班级干部编制中增加心理委员, 有利于促进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常规化。
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会轻易向教师诉说, 而更倾向于与同学交流。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中间, 最能直接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并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危机干预。
心理委员自身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能力是其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委员培训的有效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 是指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5]。心理委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不仅增强了自我认识, 学会了沟通技巧, 而且可以将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运用于心理主题班会中, 迅速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由于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时间尚短, 学生心理变化的定量数据还未收集, 关于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代莉.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 :63-64.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12) :1044-1045.
[3]张锡钦.浅议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6) :181.
[4]林静.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9) :769-770.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3
“二三制”的网状组织管理模式是指“市—区—校”三级网状组织,运行“教育行政—高校专家—专职教师”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市—区—校”三级网状组织是指珠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珠海市教育局负责组织领导,专设珠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成员由教育局主管局长,德育科领导和专家组成,委员会下设“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靠在珠海教育学院,负责执行指导委员会的决定和计划,承担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业务指导的任务,成员由珠海市心理学专家组成;区级设相应的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校级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队伍。采用“教育行政—高校专家—专职教师”管理三结合的垂直管理模式,行政领导定方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高校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队伍进行具体实践。
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划性,有利于教育行政、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业务配合,建立“四优势、五功能”的指导模式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在珠海教育学院,在珠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上发挥了装备、人才、机构、地理四大优势。
珠海教育学院是珠海市惟一一所师范类高等院校,教学设备完善、场地充足,中心前后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实验室、团体辅导室、个体辅导室、心理档案室、心理测验局域网,成为省内地市级中心设施最齐、装备最好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之一。珠海市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基本聚集在珠海教育学院,它集培训和培养于一身,担负着培养本市小学教师和培训初中教师的任务,在把握政策、对外交流、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及联系中小学方面起到独到的作用。中心位于市中心,5公里半径范围内,中小学数量达15所之多,对中小学的业务咨询及指导服务都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师资培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具备五大功能:一是指导功能,承担协助教育部门对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业务指导的任务;二是研究功能,承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和总结推广实验成果的任务;三是培训功能,承担组织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提高的任务;四是咨询功能,承担中小学心理咨询和指导的任务;五是辐射功能,普及中小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服务家长及社会,为其他中小学起示范作用。
活动切入,实践“德育三融合”的教育活动模式
“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它与德育的目的殊途同归。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寻找结合点,在良好的心态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高校心理专家与中小学专职教师共同探讨德育的新路子,把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入班会课及德育活动之中。首先让每个班主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让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把学生当成一个有自尊的人来对待”,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切入点。而在德育活动中(如升旗仪式、少先队、共青团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耐挫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把班会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结合起来,或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这是中小学校的“德育三融合”,也是班主任全方位去关心、爱护学生的途径,更是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机会。
培训跟进,实行“由点带面”的师资培训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为此,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BC证分层培训骨干教师的活动。A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全国的心理学专家授课;B证培训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负责授课;C证培训由各地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组织专家授课,形成了三级培训体制。C证培训的课程课时由省指导中心确定,授课教师的资格由省指导中心确认和组织集体备课,学员接受培训后由省指导中心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
根据省指导中心的提议,从2002年11月起,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珠海市开始“由点带面”的培训。“点”是在市拱北中学、香洲一小、香洲二小、珠海教育学院附小四所学校举办全体教师的C证培训;“面”是对珠海市的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培训,以行政手段要求每所学校至少应有一名C证教师,且为了方便学员,中心送教上门,到斗门区实验小学设培训点。
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一是调动了珠海市心理学的师资力量,组成珠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二是根据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缺的情况,培训了115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B证教师),使大部分学校可以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实行由点带面的培训,点的培训可使几所学校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部学生,全程跟进渗透,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面的培训可使每所学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
课题牵引,实行“科研三协作”的操作模式
科研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也是其深入开展的保障。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提供以下途径:一是积极发动各试点学校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二是鼓励各试点学校参加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活动;三是举行珠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赛。这种“科研三协作”的操作模式,增强了普教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现象与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同时,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感觉又会促使教师以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典型引路,推动“促进学校”向“示范学校”提升的竞争模式
为探索珠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子,中心在珠海市选取了13所中小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试点,在试点学校中以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切入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培训学校心理咨询员,并成立珠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探讨我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在试点学校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竞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2001年,省指导中心开展“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通过竞投,先后有6所学校荣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这一举措使得珠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
示范学校在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等方面,都有丰富而切实的经验,为其他学校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为了示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心经常召开示范学校的经验交流会,定期做计划、总结,使示范学校更加专业化,带动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区域推进,以“小网络辐射大网络”,构建良好心理环境的新模式
珠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学生—家长”的小网络,辐射“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体现在社会生活里,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心的心理学专家经常到中小学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珠海市已有92所中小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及心理咨询室,占全市学校的40%;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5172个;开展个别辅导13387人次;进行团体咨询5729人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482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410次;为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开设专题讲座100余场;举办大型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和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举办校际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摩活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奖等。这些活动形式根据需要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生与家长相结合等多种教育活动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4
课题批准号:XJK01AZ015
课题类别:重点资助课题
学科分类:心理教育
课题主持人:詹浩波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望城县第一中学
主要成员:李玉上黄碧明谭春兵谭灿良
一、理论基础
要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某种模式,我们必须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我们还得从分析心理教育的内涵开始。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1]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有统一的预设的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以个体的心理能健康地发展为目的,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没有统一的预设的标准;其次是教育的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材,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最后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不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具有心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育手段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训练为主,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还有家长和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平等交流。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但这种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那种素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因此,本课题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界定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教师、学生和社会心育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维护和促进中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学专业心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但只要我们从课程的视角来思考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全新认识。由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良好的心育环境的作用下学生获得的一种自主的或自发的心理体验,根据“经验即课程”的课程涵义,我们可以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在课程的场域中,作为一门广义的校本课程来设计。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就不只局限于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和专业设施,它还包括学校的所有教师、学生、家长、校园心育环境和社会心育资源。这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可以建立在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并具有一定的校本特色。从而使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根据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取向和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特别注重教育的过程,要着眼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构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没有预设的统一标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轨迹不是教师预设的曲线,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中“伊底”、“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用一种高尚的人格来实现“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用这种“超我”来控制自己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某种情绪冲动,控制某种本能的、潜意识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以教师为施教主体的师本教育,而是以尊重学生心理自然为前提,以提升学生心理生命为
目标,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生本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考虑中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作用,把中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资源来考虑。
基于以上思考,校本课程论、课程生态论、生本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我们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其分析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三)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模式
(四)中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
(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
(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模式的理论建构,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及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广义心育课程的场域中,在生本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上来寻找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的调查,我们采用了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我们来寻找相应的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对于模式的建构和操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分析、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本,由主导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型的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协助型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每所学校都可以立足自身教育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与学校的其它教育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4.家庭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环境的优化是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5.学校德育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只有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使德育的各种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三)我们按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八所实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下列成效:
1.各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2.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增多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学校管理中体现了诸多人文关怀,改善了学校的人际关系;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使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5.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和心理自助意识明显加强;
6.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整、恢复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推广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已在湖南省重点重点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交流,获得了广泛的共识。由于我们在全省八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了实验,实验证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农村省级示范性高中,而且还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十分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级各类中学推广。
六、社会效益
我们按照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各实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各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心育能力,解决了部分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各校学生的违纪行为都明显减少。我们设计的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各中学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在指导各校立足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成果目录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发表论文
1.《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8期;
2.《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13期;
3.《浅谈校园心育文化的构成与构建》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博览》2004年第7期;
4.《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本管理模式研究》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5.《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一文发表在《当代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6.《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构建中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文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2期;
7.《浅谈“团体心理”与体育教学》一文发表在《中外教育学刊》2004年第11期。
(三)获奖论文
1.《农村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浅析》获省级论文评优一等奖;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一个系统》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3.《差生的心理特点及团体策略》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4.《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四)获奖课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一课获长沙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一等奖。
八、待研问题
本课题还有下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怎样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怎样建构一种内化在教师行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5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中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中职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本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所以,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生的生源特点与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特别是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后,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影响巨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依托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适应性教育;(2)自我意识教育;(3)挫折教育;(4)情绪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学习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际交往教育;(9)择业心理教育。
三、增加灵活多样的活动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教学活动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和适应。同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素质较高的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心理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能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二)注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篇7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 (1) 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 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 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 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 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 但也存在局限性, 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 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2)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 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 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 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完善认知, 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帮助, 克服心理障碍。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 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 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 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 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 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 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 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 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 (3)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 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 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 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缺乏操作性, 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 泛泛而谈, 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 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 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 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 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例如, 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 他们崇尚自由, 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 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 (4) 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 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 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 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 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 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 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 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 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 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 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 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 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 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 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 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 (5)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 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 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 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 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 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对于西方的经验, 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鉴, 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 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 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 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6) 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 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 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 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7) 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 调适性教育为次, (8) 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 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 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 也要生活化, 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关系到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是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新时期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进行研究, 旨在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注释
1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 2013 (14) 240-241.
2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 (4) :247-250.
3 梁日宁, 郑文清, 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 2015 (7) :45-45, 47.
4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28 (10) :53-55
5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3 (6) 205-206.
6 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J].世纪桥, 2015 (2) :63-64.
7 吴文彬, 蒋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华章, 2014 (12) :181-181.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需求,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竞争的需求。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好多的心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难题时,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当代大学生带面对社会竞争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校必须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只有努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现象的出现,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重要位置。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人格,就必须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能力、知识、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大学生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学习如何做事,这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建立完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有不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减少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象的出现。
2、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看重,这一切的建立都需要大学生经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大学生在当代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是大学生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不会轻易的放弃,不会轻易的被打倒,哪怕被打到了,也能迅速的站起来。这才是真正成功者具有的素质,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追求、努力培养的素质。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这一要求,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只有经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的心理,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拥有好的气质和人格魅力,这将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接受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积极传颂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中国公民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所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二、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面对时代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国家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现象的出现引发人民的争议。只有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下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
1、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全方面发展。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当代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重点项目。以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保证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仅仅放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要求大学生心理不但要健康,还要完整、优秀,拥有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做新时代良好公民的典范。所以,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时候,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通过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大学生心里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社会各层都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应该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出一系列调整,不断适应社会现状。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深度,使大学生进行深刻思考,不断反省自身,改正缺点,建立优势。学校应该给大学生建立具体的目标,并督促他们去完成,积极进行社会实践,适应社会发展,感受社会形势,作出积极的改变,完成自身素质的升华。只有真正完成对社会的适应,才算取得一些成效,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在积极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3、建立心理辅导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邀请学校、学院心理中心的资深老师为心理辅导站全体成员、各心理辅导分站干部分别讲授相关课程,其中包括当代学生礼仪素养、报刊排版、新闻采集与写作、心理辅导站的发展及办公文书写作四大课程。通过将传统的座谈、讲座、心理沙龙及现代的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家访、素质拓展、寝室文化建设等形式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掌握调整心态、管理情绪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走向心灵的成熟,使心理辅导站成为学生心灵的温馨港湾。
三、结语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高校的使命,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学校的重点教学内容来实施。学校要通过努力创新来实现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升华,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而做出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1] 安振,高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z1):538-539.
[2] 陆竞文.淮北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中文信息,2015,(5):120-121.
[3] 汪隽.心理剧在大学生朋辈辅导中的应用探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3.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9
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王炳炳
教师
联系方式***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那么什么是幸福?如何做有幸福感的教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多年来,教师一直被尊为春蚕、红烛、太阳,然而这赞美的背后,教师的青灯黄卷,似乎离幸福很远。在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远离了创新;过重的工作负荷下,教师丧失了激情;如影随形的精神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然而教育的过程须使学生获得幸福。“人通过劳动把他的目的、观念实现在劳动产品中,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使人的本质对象化了”,马克思的话启示我们,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存在于我们劳动生活过程中,并通过过程显示出来。因此,我认为要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只要我们用激情、爱心、智慧、感恩和追求对待教育工作与生活,就会发现,我们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满怀激情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只有用自己旺盛的生命之火,才能点燃学生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能唤醒学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才能培植出学生那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教师只有用高雅的人格才能熏陶;才能浸润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师只有拥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学习的快乐传播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会让教育教学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章。
二、满怀爱心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在于为人师表......师爱是教育的核心”。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关爱、信任、鼓励、认可、高期望环境之中,他就会自信、自强、自立。拥有爱心的教师会从学生的调皮中看到童趣, 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受灵魂的律动,会为每个孩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老师会从学生点滴的进步中感受自我价值实现,毕业时、多年后,学生一句谢谢老师的真诚的问候,教师诠释了幸福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育也就要少一些功利,实现了其根本的价值与功能。
三、满怀智慧
当我们的心灵被分数禁锢,当我们的灵魂被成绩束缚,很多教师便在挣扎,更在迷茫与痛苦。幸福的教师,要满怀智慧。怎样才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最清晰地掌握方法,怎样使学生的记忆力提升,怎样让学生学会做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是的,如果我们用心地研究,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丰富学科素养的智慧教师,教育的道路会轻松许多。
四、满怀感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都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合作和讨论,可以使我们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观点,增进我们的友谊。我们的成长,是因为有团队很多人对我们的帮助与指导。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我们成熟的时候,把所有的知识、能力与经验无私地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因为水涨才能船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的也是自己。满怀感恩,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感动,懂得了回报。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与学校、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他人的微笑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幸福便油然而生。
五、满怀追求
以色列有句出自《圣经》的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面包只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学习则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墙上的格言“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与追求”。蝴蝶效应、青蛙现象......自然界的现象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人生境界的高低在于八小时之外追求。颜回针对物欲横流、人心逐利的社会弊端提出了这样的幸福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于漪老师曾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堂课一辈子,一辈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认为:“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自身学而不厌,是学生最直接、最直观、最鲜明的教育素材。“业精于勤”,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探索和漫游,它可以帮助我们采摘美丽的知识之花,帮助我们撷取璀璨的智慧之果;学习又是艰苦的,它需要我们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学习与工作有了契合点时,“振衣千仞岗,濯足万古流”的生涯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总结09-08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07-06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11-26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秀论文11-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论文10-13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10-0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07-12
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05-2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11-25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