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2024-10-0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精选8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篇1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XX年9月--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XX年10月—XX年年8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XX年年9月--2010年6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10年6月--2010年12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7、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篇2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而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碍。 因此, 教师要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 从而能够在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 将自身的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革, 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 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就会使小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与此同时,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大量的功课作业, 使得小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 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 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 从而导致其自身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

( 二) 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一样的,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 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 这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 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 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对其的教育,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久而久之, 就会使小学生在心理压抑许多事情。

二、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 一) 明确教育的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这样教师就能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 从而能够对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而不会盲目的信任别人, 小学生也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感, 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 与此同时, 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 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 举个简单例子,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 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明确教育目标, 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能够尽量的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 二)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加强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而不是隔三差五的对此辅导, 这样不但浪费人力、时间, 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小学生起到作用。 因此, 教师要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 对学生进行辅导, 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 才能有效的教育小学生。 所以, 教师要能及时的学习心理课程, 从而提升自身知识文化和自身的教学水平,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辅导。 例如: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烈, 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因此, 教师要能够对小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和他人的批评, 使学生能够把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 当作一种警醒, 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 三) 教师应与小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的心理健康, 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 主动的与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与教师的对话兴趣, 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学生之间树立良好关系, 当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朋友, 学生就会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教师, 从而使教师能够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因材施教。 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的将往能力, 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小组, 对其构建一个话题,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之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教师要想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就要能够根心理学习教学手段,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教育,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 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金蕾.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J].教育评论, 2013 (03) :37-7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篇3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2003~2004年,在本地区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实现异步咨询和同步咨询。

八、成果方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篇4

情绪的源头

例: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共同来探讨一些问题: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你的爸爸妈妈买了一件你非常喜欢的衣服送给你,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非常想穿着这件衣服去上学,可是妈妈执意让你等到过年的时候再穿,你会不会生气呢?会不会伤心呢?(学生回答„„)在晚上看电视,看到非常恐怖镜头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回答„„)

其实,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兴、害怕、生气、伤心、恐惧等等都是大家所表现出来一种情绪,那你们时时刻刻都跟这个情绪打交道,你们对情绪又了解多少呢?究竟什么情绪才是好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情绪”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起来体验吧!

1、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音乐,用心去听、去感受。

2、听这段音乐时,你的情绪产生了哪些变化?欢快、幸福——恐慌——悲伤

3、小结:刚才一段简短的音乐就引起了情绪上强烈的波动,我们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环境、事件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情绪体验,既有欢快的、愉悦的、幸福的,也有烦恼的、忧愁的、沮丧的,甚至还有痛苦的、悲伤的情绪体验。

(构思:通过一段能引起情绪强烈波动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情绪的变化。)导言:音乐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不同的事情更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体验一下。

1、游戏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将气球绑在左小腿上,当师说到“情绪”二字时,生就用其右脚赶快去踩爆旁边同学的气球,而自己的气球防止不要让他人踩到。(学生伴随着音乐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游戏)

2、学生体会:刚才的游戏中,你都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学生自由说)(构思:通过“踩气球”游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利用“身边的事儿”回顾情绪

1、刚才在“踩气球”中,我们的情绪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下面有哪位同学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身边的小故事呢?说一说你遇到过什么事情,当时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学生说说自己曾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3、师小结:多种多样的情绪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活,这里有很多情绪都能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感觉,对我们的生活、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情绪。但也有一些情绪会让我们对生活感到很很烦恼,我们把这些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者是不良情绪。

(构思:让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于情绪的认识更全面也更深刻)导言:不良情绪不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话,往往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这不,小亮就与同学发生了一件极不愉快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件事吧!

播放课件,认识消极情绪

课件情境:

1、在电脑课上,由于其他同学认为小亮不会操作电脑,就嘲笑他,小亮就大怒,出手打人。

(1)小亮这种做法对吗?他有怎样的情绪体验?(2)面对同学的嘲笑,小亮应该怎样做?

(3)如果你是小亮,你会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2、在数学期中考试中,李明错了两道题,得了95分,他对自己很不满意,天天指责自己:“我真笨!这么容易的题还做错了。”(1)李明这种想法对吗?他有怎样的情绪体验?(2)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做?

(构思:通过一段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片断,让学生明确不良情绪如果不合理控制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开展讨论,寻求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师播放课件出示以下情境,请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片段,帮助调节情绪

1、小新是班里的电脑小高手,而他在这次的电脑竞技赛中却没有拿到名次,他难过的流下了眼泪。

2、红红做数学遇到难题,冥思苦想都解答不出,他觉得很烦恼。

4、爸爸本来说好暑假带我去郊游,可又没兑现,真没劲。

交流:小组代表说说小组交流后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给方法取个名字写在黑板上。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说法灵活归纳总结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1、积极心理暗示法:我能行。下次再努力。

2、注意力转移法:听听音乐、看看书、散步。

3、合理宣泄法:找人说说话、唱唱歌。

4、学点精神胜利法:问问自己:“为这样的事影响我的情绪值得吗?”

(构思:寻求方法调节不良情绪。注重全体参与,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寻求调节情绪的方法,逐步明确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情绪就是能产生正面结果的情绪

积极情绪的主要表现有: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这里所说的小学生情绪是就广义而言的,也就是说,是泛指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2.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发展 3.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例2听故事。

小月前几天遇到了一件不顺心的事。好几天她都一直阴沉着脸,不说也不笑。别人问她怎么了,她头一低就躲开了。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她就疏远了,她的学习成绩也下降了。看到这些情况,班主任王老师把小月叫到她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月,老

师知道你心里有事,希望你能说出来,好吗?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好,把烦恼总是放在心里不释放出来,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与同学的关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有坏处。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找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把心里的话告诉他,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变好的。你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吗?如果值得,你就尽管跟我说吧!”小月听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哇”的一声哭了。小月哭了半天,王老师慢慢地擦干了她的眼泪,接着说:“你尽管哭吧!这对你有好处。”小月不哭了,感激地向老师倾诉了长时间闷在心里的事,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发现,小月变了,又跟以前一样了。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小月为什么近几天与同学关系疏远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②王老师告诉小月一个什么道理? ③小月哭了,王老师为什么没有阻止,反而让她继续哭? ④你能说说小月向王老师都倾诉了什么吗? ⑤假如你有了不愉快的情绪,会对谁倾诉呢? A.爸爸 B.妈妈 C.好朋友 D.老师 E.自己(写日记等)倾诉是宣泄调控情绪的一种方式,即当产生消极情绪时,向好朋友、老师、父母或自己倾诉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并接受他们给予的劝慰和帮助,这样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和从外界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调整引起消极情绪的认知过程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调控消极情绪的目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遇到不顾心的事不要憋在心里,只要你尽情地诉说了,一切都会好的。

(2)自我宽慰。

教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

小亮过生日,请了几个同学到他家来玩。小刚和小明带着礼物来到他家。这时已经来了两个同学,只见桌子上摆着半瓶可乐。小刚想:“我们来晚了,还给我们剩半瓶,真不错!”而小明却想:“怎么把可乐都喝去这么多了,真倒霉!”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同一种情况,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呢? ②你愿意用什么办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自我宽慰的方法,就是当我们遇到了让人心烦的事,产生了不良情绪时,可以努力从积极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要从消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使自己的心理得到一定的安慰。(3)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会用手掌图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烦恼和忧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憋在心里,只要你尽情地诉说了,一切都会好的。

2.当我们感到情绪不好的时候,请把令你烦恼的事告诉知心朋友。

3.如果你没有知心朋友,请把令自己烦恼的事写出来,然后自己回答三个问题:(1)我为什么为这些事烦恼?(2)这些事对我有什么用?有什么影响?(3)烦恼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最后,将自己的烦恼整理成文字,使自己对烦恼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烦恼。

4.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关键是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五单元 生命的空间

一、对于自己生命的不完美,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有新的打算

1、改变自身的形象。

2、发挥自己的长处。

3、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并接纳自己生命的不完美。

二、我怎么看自己?(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1、我很活泼。

2、我很爱帮助别人。

3、我会唱歌。

4、爸爸妈妈说我是他们的宝贝。

5、很多伙伴都喜欢和我一起玩。

三、重新认识我的不完美

我的缺陷:()

曾经带给我的苦恼:()

小学生心理健康方案 篇5

(一)会议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推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二)参会人员:自治区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石嘴市第六中学、石嘴市锦林小学)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区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及申报第三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会议时间、地点:20xx年4月21日全天。8:40之前到教育厅101会议室报到。

(四)会议要求: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都要准备汇报材料。汇报材料要体现学校工作特色,突出重点、语言精练,杜绝泛泛而谈,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会议采取互动方式进行,参会人员可在现场提出问题,汇报学校要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请所有特色学校将汇报材料和ppT,于4月10日前发送至xx邮箱。会议不安排食宿,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一)活动内容

1、做好弱势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2、做好初中毕业年级考前心理辅导工作

3、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活动地点

区属各学校

(三)具体要求

1、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

2、深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广大班主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3、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开展学生团体辅导或训练活动;

5、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讲座活动;

6、组织师生观看积极向上的心理电影;

7、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剧排演、心理团体游戏辅导活动;

8、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篇6

1、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教育幼儿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克服因嫉妒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教育幼儿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2、教育幼儿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互相不服气,甚至互相瞧不起是不会进步的。

3、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理解故事和练习绕口令,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一起进步。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学会克服因嫉妒而产生的不满情绪,虚心向他人学习。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及图片、录音机及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看到别人有的地方比你强,你会怎样做呢?老师这里有一个故事,名字叫《数星星》,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鱼和小青蛙是怎样做的?”

(二)展开

1、出示挂图并为幼儿讲述故事《数星星》,引导幼儿懂得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而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

(1)鱼妈妈为什么说小鱼很聪明?

(2)开始时小鱼数的泡泡多还是和小青蛙数的星星多?小青蛙看到小鱼比它强,是怎样做的?

(3)过了一段时间小鱼又和小青蛙比赛,结果如何?小鱼看到小青蛙比它强,又是怎样做的?

(4)小朋友,如果你看到别人有的地方比你强,你会怎么做呢?

(5)小青蛙和小鱼为什么能在数数竞赛中得到金牌?你该怎样向它们学习?

2、出示两副结果不同的图片(明明和亮亮进行比赛,明明冠军,亮亮第二),向幼儿讲解其中内容后教师提问问题,并让幼儿分组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理解让孩子知道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互相不服气,甚至互相瞧不起是不会进步的。

1)教师提问:

(1)小朋友认为哪个结果好?为什么?

(2)如果你的`小伙伴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会怎样想?

2)幼儿分组讨论,互相向自己的小伙伴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自己遇到后会怎样做。通过幼儿间的讲述及讨论,让幼儿知道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输赢,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好成绩。

4、学习绕口令《毛毛和涛涛》,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要嫉妒别人的长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的短处。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一起进步。

(三)结束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教师, 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 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 使之恢复正常状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那样就顾此失彼, 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方面,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 让每一个孩子能够生活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环境之中。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 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创设和谐、宜人、优美、安全、舒适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 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 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 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 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 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 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行为得到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 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 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 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 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教育, 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 成立心理教育校刊, 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 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 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 一个人格健全的自我。

三、心理健康教育伴我成长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 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 大脑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 要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达到自愿学习, 自主学习的状态,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乐, 老师教得轻松。

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已经不再是主体作用, 而是引导主体———孩子们的作用, 是主体的服务者。孩子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各式各样, 学习也千姿百态,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即因材施教。学习的类型各异, 有的先天性能优越, 有的天生不尽人意。这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作两项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 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从而能适应社会, 正常地成长发展。

师生真诚相对, 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 真诚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能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 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 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 成年人渴望理解, 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只有深入地理解学生, 才能成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機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上一篇:巧设白名单 让信任的程序运行更快下一篇:毕业典礼家长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