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心理特点(精选12篇)
“90后”心理特点 篇1
“90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 “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 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新一代大学生群体, 客观认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如何结合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 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思想辅导员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1. 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个性外显而张扬, 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90后”大学生既躁动又不安, 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尽可能给予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 除了学校的文化课, 家长还给他们报了各种培训班, 他们大多都有一技之长,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
2. 思想开放独立, 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 敢问、敢说、敢闯, 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 发育得更早, 知道得更多。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 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 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 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 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 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 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
3. 敢于面对现实, 目标明确。
“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 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渴望在大学里不断发展自我。因此, 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 容易确立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条件
1.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他们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 进入生长稳定期, 中枢神经发育基本成熟, 已经具备进行抽象、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
他们的知觉能力成熟, 观察具有目的性、敏感性、系统性、深刻性和稳定性;抽象思维形成, 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认识更主动自觉, 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自我概念更丰富、完整、稳定, 自我体验内容丰富仍有波动、敏感而带有情景、自尊与自卑交织, 自我完善愿望强烈, 独立意识强烈;爱情交往的愿望强烈。
3.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社会角色渐显。
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问题, 说到底就是解决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问题, 这个过程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消亡的。在各种社会联系中, 最基本内在的关系是责任关系。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 是一个人承担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建设者的后备力量, 是人才的预备队, 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这些都为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推行自我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 变师为友, 促进师生心理和谐。
“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 民主意识强烈, 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老师还只是会一味地高姿态说教, 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教育者要学会放下架子, 变师为友, 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 相互尊重而不抵触。
2. 教育者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 受教育机会增加, 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 还要加强扩大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素质。
3. 注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要满足的程度, 因此要增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要尊重、满足他们的主体需要, 从而发挥主体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90后”大学生的需要丰富而又具体, 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分时间、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鲜明, 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理念、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方法去探索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浩浩, 周子葳, 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4) .
“90后”心理特点 篇2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带给人们太多的视觉不适,乃至心理、行为、管理不适。加强“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研究,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一、“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素描。“90后”学生聪明,吸收知识能力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习易浮于表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使他们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才,有积极的自我预期和学习信念,但学习的外部动机强烈,内部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抗干扰能力弱,学习心态易受环境影响。他们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但偏于书本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
他们敢爱敢恨,注重快感享受,但体验不深刻,也不太注意他人感受,情感表达方式反传统。他们重视与同伴的感情交流,但忽略亲情,与父母的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普遍增多,且偏向灰色、封闭。如有的学生有孤独感、空虚感;有的学生情绪消沉、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学生有偏执心态,厌倦心理,特别是厌学情绪普遍。
他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同辈认同感很强,从众心理很浓。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决断犹豫,行为冒失、轻率。抗挫折的能力很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十分依赖,容易成瘾。
他们崇尚个性张扬,世界观偏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宽容,反传统、反主流。他们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强调实惠、实用,并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不爱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爱好广泛,尤其爱新玩意,如劲舞、爱Party、爱视觉美等,但容易喜新厌旧。他们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喜爱玩“火星文”、冲浪QQ个性空间等。
2.行为特点素描。一方面他们已近成年,渴望独立,热衷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不成熟,装嫩,拒绝长大,爱摆弄幼稚行为。他们的反哺意识弱,常与父母冲突;嫉妒心比较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
他们的消费不考虑实际经济收入,追求名牌,好比较。他们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常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学习、明星、社团、电脑、网络、MP3、MP4、手机、游戏是他们的话题中心,他们的生活很现代,他们的生活很精彩。
他们崇拜非传统明星,追求非主流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喜欢“非主流闪图”“非主流繁体字”“非主流照片”等。
他们性开放、易冲动,性行为低龄化,尤其痴迷电子言情、色情小说和网络电子书。
有新闻传播媒体这样看这幸福的一代:听ipod,玩PSP,看《火影忍者》,吃奶片,写“火星文”,画兔斯基,崇拜周杰伦,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
概括地说,“90后”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就是“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二是认同感强,实践能力比较弱;三是参与性比较强,辨别能力比较弱;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五是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
二、“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系统研究。关于其心理、行为特殊的原因分析也比较零散、浅显。本文仅作一些粗浅的尝试。
1.教育让新一代的底气更足。社会稳定、经济优越、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90后”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富足。沐浴着太平的盛宴、滋补着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使“90后”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由于吃得多,锻炼得少,“90后”的体质却是下降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合理,对孩子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训练的投入更多,这也是“90后”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原因。但是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孩子得到的外在学习动力更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增大了。
2.社会表达个性的物质条件更成熟。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影响深刻。“90后”学生有更多自主消费的选择权和能力,父母宽松的消费态度和社会普遍加深的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又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了一把火。
3.虚拟的世界改变了新一代的精神寄托。互联网的刺激无处不在,海量且良莠不分的信息、恣意挥洒的QQ个人空间,以及声、形、动画并茂的网络游戏等,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拖向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4.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一早一晚的“时差”导致“90后”学生难以把握自己,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90后”学生大多处在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自身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对于自主性和依赖性反差极大的“90后”学生而言,这样“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会表现得更明显。
5.代际差异的影响。两代人生活世界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成人权威性地位的下降和“90后”学生的茫然及盲目的反叛。尤其是今天教育的非科学做法加重了他们的反叛性。从科学教育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眼下对于“材”的认识,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全面,于是,怎样根据“材”质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的惯性,普通学校很难有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小学校,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照搬对“70后”那样的灌输模式,而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消除了,而是扩大了。
三、“90后”学生的教育对策
1.正确评价,理性看待“90后”
“90后”学生是一个问题突现、争议四起的青年群体,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褒贬不一。但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可爱和优势的一面,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偏失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的。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90后”健康成长
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缝康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心理普查,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90后”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更要特别关注。
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建构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生生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体验亲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尽量减少外界和网络各种负面因素的刺激。要避免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避免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的缺失,因为许多不愁吃穿的“90后”最突出的问题恰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烦恼郁闷。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络迷恋”。人生从游戏开始,伴随游戏发展,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能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是减轻他们网络游戏、虚拟依赖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学校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及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9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新生刚入学,学校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问、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渴望个人获得发展,这时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更要学会面向未来,全面做好个人规划。
3.培养其精神气质,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90后”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锻炼。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学习型社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敢于创新,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引导学生敢于实践应用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把学校的每个方面都建设成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教学资源丰富而便捷的开放体系。
5.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
“90后”心理特点 篇3
关键词:90后医学生 心理特点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04-02
在当前的各大医学院校中,本科、专科的在校生大部分都是90后,而且很大一部分是95后,他们与以往的80后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医学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却是简单而严肃、神圣而缜密的救死扶伤,这就需要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和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这无论对培养他们将来拥有系统的医学知识技能还是塑造凝重的敬业精神都有着深根固本的作用。该文将就如何在新一代的医学生中推行核心价值观进行初步的探讨。
1 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90后医学生是时代的产物。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效能远超传统媒体,网络使世界范围的联系亲密无间,铺天盖地的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国内外思潮的冲击下,90医学生思想前卫、虚荣、迷茫;满嘴网络语言、微信、另类的发型等等让他的前辈们目瞪口呆。在现在社会,他们的父母的工作节奏比以前的为父母者更快,事业压力更大,创造的财富更多,90后出生就物质条件丰富,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短,而且独生子女很多,他们普遍有一种孤独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的自私自我思想,他们失落、空虚,继而寻求刺激安慰自己,也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
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就是张扬、傲慢、任性、怪异,而掩藏在背后的则是孤寂和无奈。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的叛逆意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缺乏团队忠诚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有69.5%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4%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以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他们的思想早熟,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他们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看似复杂圆滑,却又直接暴露,单纯而又脆弱;他们在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有时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果敢直接,却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 却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1]
在我校随机抽班调查中,每次都随机找几个人,让他们写10个他们班级同学的名字,但是除了班干部之外,很少有人能写满10个名字,一下课,人人都抱着手机在忙,与网上的虚拟人交流时他们侃侃而谈,平时在生活中和身边的人交流却很少,沟通能力很差。不会与病人有效沟通的医务工作者怎么能准确把握病人的病情?他们很少关怀别人,沉浸在自己的自我世界中,在将来的工作中又如何对病人做到人文关怀?价值观日趋功利,更是与治病救人的天职冲突;心理脆弱,更是不适应当前的医疗环境。他们将来担当的是我国将来重要的医疗护理任务,没有健康乐观的心态,没有坚定执着的追求,那国人将来生病了,能放心把性命交给他们吗?
2 如何在90后医学生中间推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基于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证人们行为取向的正确。因此,帮助90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90后医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八大提出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总结为8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范围包括社会全体成员,但具体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来说,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期许要高于一般的社会成员,因此其核心价值观应有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改行的很少,其核心价值观和医务工作者应当一致,可以总结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
如何在90后医学生中推行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前文说到90后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叛逆,单纯的说教有时不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90后他们基于他们自己的一套不完全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东西一旦定型是很难改变的,而90后正处与三观的成型期,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导致网络上有一句话的流行:30年来三观尽毁。在这样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推行核心价值观,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在90后医学生中推行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为医学生负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在教育过程中,我校尝试着采取了三种方法: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首先紧跟中央精神,把握时代潮流,增强教师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论水平,让他们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医学教育者,一言一行,一日三省,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把正能量传达给学生。每一次上课,都要求他们以最大的努力来备课,讲课内容尽量丰富多彩,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来引导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训教学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人都手把手教学,对他们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力求严谨,时间长了,学生上课时不自觉的就严肃起来,医学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严肃到近乎枯燥的过程,学生学的认真严谨,将来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最大的尊重。[3]
(2)跟紧时代,提倡教师与时俱进,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和90后医学生进行交流,就一些与医学伦理有关的内容和他们一起讨论,尤其是一些具有视听效果的影像资料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医患纠纷、医闹事件、回扣风波等敏感话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这样他们在看过视频后并参与积极的讨论,从中也可以体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相对的公正性,教师在发表意见时,一定不要用教育的口吻,要从人性出发,一点点的娓娓道来,用自己成熟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视频,这就使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到了极致:只要能以心及心,守正不阿,自能百邪辟易。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带领他们参加一次献血,集体进行一次医学生宣誓等,这些都可以增加他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他们作为一名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情感也会因此得到升华。
(3)在课外的接触中,教师要以一种看待自己孩子、自己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把他们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在交流中,要以博爱的心态来面对学生,首先尊重学生,才能使他们学会尊重人,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尤其从事医学行业的就是来守护这个奇迹的,教师付出的努力,收获的是每一个生命绽放出的最璀璨的花朵。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主流的、有正能量的书籍,大家看完后在上课前几分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一下交流。要让他们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将来再医疗工作中能时刻以病人为重,成为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一年来,在学校的大力鼓励下和教师们的执着努力下,90后医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显著提高,班级氛围也更加融洽,人际交往能力也在一年多来的努力下增强了,一年后,再让他们写出同班同学的名字,他们基本都能全部写出来。道德是一个很难评判的虚无而又实在的东西,不求能改变他们,只是让他们将来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过程中,在一些节点,想起曾经的一位老师,曾经和他们说过的一些话,手把手教学时那瞬间的认真。
3 结语
90后医学生具有他们别于以往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中间推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90后医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优点,同时也要把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医务工作者独有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薪火相传下去,靠的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精神,也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医学伦理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2]唐焕韶,范晓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90后”心理特点 篇4
一、“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
好奇心强, 知识面广, 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与“70后”、“80后”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求知欲望更为强烈, 知识面更为宽广。传统教育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 由于国内高校中教学方法的陈旧, 枯燥的陈述, 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堪其苦, 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热情。然而包含着大量信息、精彩纷呈的互联网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他们畅游网络世界, 或收集信息, 或学习知识, 乐此不疲。网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 思辨精神和语言能力。网络冲击着传统教学理念,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0”后的大学生还表现出极强的维权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普法教育的深入, 大学生们的权益意识增强, 善于拿出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与“70后、“80后”的学生相比, “90”的大学生思想较为独立, 自信心强, 遇事时, 往往会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90”后大学生反叛意识极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他人的感受, 对别人的做事的方式十分敏感, 却很少关注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待师长的善意批评, 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不愿付出, 缺乏毅力。
“90”后学生在交友时表现出较强的功利心, 他们在择友时过多的考虑到个人利益, 对于可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就极力拉拢, 否则就敬而远之。他们很乐意分享朋友的快乐和幸福, 但对朋友的困难和痛苦却不愿意分担。“90”后的学生往往拈轻怕重, 虚荣心强, 不愿承担责任。
思想行为懒惰, 散漫成性。
“90”后的学生几乎都有懒惰的习惯, 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一些老师反映“90”后的学生普遍存在经常迟到, 屡教不改,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等现象。90”后的学生在走路和说话时都会透出一种散漫的气息。
二、管理方法
面对新时期“90”后大学生管理工作诸多的挑战, 积极探索适应“90”后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成为教育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 应该怎样对“90”后的学生引导和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关爱学生从细微入手。
关爱学生, 取得学生的信任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每一位学生, 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辅导员在开学时, 可通过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着重了解学生情况:一是了解学生在原学校最喜欢什么, 最不喜欢什么, 原任老师的姓名、年龄、所任学科、爱好、优点和不足之处:二是关于家庭状况、父母工作、爱好、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三是学生本人的特点、爱好、兴趣、高中学习成绩、自己的优缺点;四是询问学生对新班级、新宿舍的印象和感受、愿望等;这将为班级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更新观念, 尊重学生。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教育理念过分凸出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个双向的交流过程。笔者认为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要摆脱过去“重智育, 轻德育”的观念,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学习生活的挑战。要摈弃“老师至上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 用真诚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排忧, 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严于律己, 润物无声,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
(3) 善于运用教育技巧, 因材施教。
在找到“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心理特征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个体心理差异。教育者要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4) 规范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 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制度的完善中, 要征求学生的意见, 关心他们的诉求。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 要注意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三、结论
“90”后的学生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其心理特点带有浓厚的时代和社会烙印, 教育者要与时俱进, 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 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以满足社会对“90”后的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曾秋菊, 浅议“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魅力中国, 2009[1]曾秋菊, 浅议“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魅力中国, 2009
[2]王光旭.浅谈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华章, 2010[2]王光旭.浅谈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华章, 2010
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篇5
班级:10营销3ZW
学号:10211326
姓名:肖瑜
2010年秋季,以“ 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 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 “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6.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做事最得体,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7.目光较远,功利性行为明显。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忧患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没用的就不闻不问,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并不积极,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90后”心理特点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调查研究
他们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集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于一身——人们将这个特殊的一代冠以“90后”的称号。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
(一)社会背景
“‘90后大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和“80后”大不相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对“90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都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青年,他们的价值观更倾向于务实,过早地就开始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家庭环境
“‘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也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在生活上的独立能力很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他们失去了许多自由,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家长都是忙碌的,他们要为家庭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与他们在心理上的疏通和交流,致使“‘90后大学生”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意识。
(三)教育环境
“90后”成长的教育环境也很独特,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当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90后”的成长过程中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培养了多才多艺的“90后”,一方面也造成了“90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形成各种心理疾病的现实。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
(一)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实际调查
为了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更真实的了解,我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学院校对2009级和2010级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68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能较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为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在“您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59%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经常”,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还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说明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来说,“‘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在家人的爱护和宠爱之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感受,习惯了更多地关注自我,更强调个体意识的体现,他们更习惯于有自己的见解,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
2.自信心充足,认知能力不足。对于“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56%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有29%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有着比较充足的自信心,“‘90后大学生”因为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充分,大多数都多才多艺,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形成了比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制订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计划和未来发展目标。
3.求知欲望强烈,抗挫折能力弱。对于“您认为自己能否很快地接受新事物?”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49%的大学生选择了“能”,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能”,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对于“您对未知的事物会感到强烈的好奇吗?”这一问题的统计中,有62%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有19%的大学生选择了 “不知道”,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奇,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因为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经常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4.富有爱国热情,政治观不稳定。对于“您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吗?”这一问题的统计,有91%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没有大学生选择“不是”这一选项,剩下9%的大学生选择了“我不清楚”,这充分说明了“‘90后大学生”都是非常有爱国热情的,他们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或者与外国发生国际矛盾时,他们的爱国热情就会高涨,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如何对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限于表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的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2]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梁艳.职业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编号:1210042;类别:教育决策咨询专项)
作者简介:
张炜(1980— ),男,籍贯:秦皇岛,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专业学位: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心理特点 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教育对策,心理健康
1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心理特点分析
(1)追求个性,易以自我为中心。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家庭和亲戚的呵护与关注,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容易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持久下来,他们便养成了任性、张扬的个性。这样的性格特征是重视一己私利,社会责任感淡薄,不知道要获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是先尊重别人,总是把自己的感觉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2)渴望成功,但缺乏坚强的意念。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着很好的家庭条件,从小就被送去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见多识广,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异的表现,比如电脑、才艺、社交等,他们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但由于90后学生大多从小受父母与亲人的呵护,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表现欲强,盲目追求个性与时尚,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空虚,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处于模糊状态,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3)接受事物快,但辨别能力差。时代的发展变化给90后作新的尝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他们更易于获得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但由于90后缺乏一定的阅历,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往往不够深入,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真正认识事物,因此总是会带来一些不尽人意的后果。思想得到更大地解放,思维也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为活跃,这是90后大学生的一大优势,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拓宽知识面,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以及宽广的信息平台做支撑,90后大学生成为了新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
(4)思想早熟,但心理承受能力弱。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文化的日益繁盛,造就了90后大学生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成熟的一面,他们的早熟,让他们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宽容。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对的提高,很大程度是因为90后大学生并不像70、80后一样,90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得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相对较少,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平坦的成长道路简介地降低了他们对抗挫折的能力,这也是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挫折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卑、失落和悲观厌世等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析
2.1 利用新媒体特点,占领网络阵地
新媒体是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堡垒。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法制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应的思想教育阵地。通过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的开发,吸引大学生登陆学校的相关网站,及时获取丰富的、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报、校刊等的作用,把这些校园媒体也打造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
2.2 增强集体管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家庭和社会提供的良好氛围中,促使他们养成强烈的自主意识以及张扬独立的个性。但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与生活的体验,使得90后缺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是一个开放性集体,在大学里,90后大学生应积极融入到各种集体中,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到集体荣誉给个人带来的快乐,才能更好地重视集体,增强集体意识。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集体的有效管理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2.3 拓展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社会实践
90后大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承受挫折的能力大都不如70、80后,而他们终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步入社会,针对这一情况,大学思政工作更应注重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鼓励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解决一些难题。同时,学校还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余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动手操作和组织协调能力。面对90后独特的性格特征,学校对各种由学生自发兴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应及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品格在活动中得到升华,而不仅仅是获得娱乐。
2.4 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价值趋向多样,平等意识、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强烈。高校思政工作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把握90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90后大学生大都不喜欢模板式的教育方式,他们普遍偏向“务实”的教学,而对填鸭式的思想理论具有很大的抵抗心理。针对这种情况,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以往的重说教、重灌输的教育方式,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寓教育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与精神追求。
3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应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走向,站在创新的高度去探索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走一条有特色的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道路,着力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张林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思考[J].科教信息,2009(3).
[3]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4]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科纵横,2008(12).
[5]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6]范益民.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分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90后”心理特点 篇8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强, 合作意识薄弱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家长的娇宠下长大, 追求另类, 自我意识极强, 凡事强调个性, 拒绝平庸, 富有挑战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因为家长的长期溺爱导致“90后”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 心理承受能力弱
“90后”一直顺风顺水地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 受到的伤害就是前所未有的大, “90后”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 自尊心极强。
(三) 崇尚民主、平等
“90后”生长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对于民主平等的口号, “90后”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遇到不平等现象, 他们据理力争, 但是他们在为平等宣扬的过程中, 容易冲动。
(四) 感情丰富, 喜欢交友, 然而缺乏交友技巧
“90后”大学生热情爽朗, 情感丰富, 愿意交友, 但是却缺乏交友的技巧, “90后”大学生爱憎分明, 对能够使自己信服的人毫不犹豫地表示钦佩, 对看不惯的人也能毫不犹豫表示不屑,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剩, 交友极其谨慎。
二、“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一) 个性张扬, 非常崇尚自由
“90后”大学生个性非常张扬, 对自己认识比较深刻, 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十分清楚, 自信心爆棚, 极有个性, 但是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就比较薄弱, 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 只考虑自己, 不顾全大局, 考虑不周。“90后”大学生对自由的崇尚程度也是远比之前的大学生更深刻, 崇尚自由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崇尚自由过度, 就会使得他们憎恶集体制度的束缚, 导致不服从集体的管教, 个人主义盛行。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在一方面来说是他们的优点, 但是过度的话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遇到事情, 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这就显得很自私。
(二) 沉溺网络, 漠视周围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 网络信息技术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通过网络可以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网络成为“90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网络, “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反应更加敏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为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会造成一些“90后”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遇到问题, 懒于思索, 直接“内事不明问百度, 外事不明问Google”, 沉溺于网络营造的虚拟刺激之中, 对周围的人或事显得漠不关心。
(三) 独立叛逆, 内心敏感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 顺风顺水, 没经历什么挫折, 内心孤独而敏感, 一句稍微重一点的话就使得他们义愤填膺或者心灵受伤, 虽然他们生长环境不错, 但是他们反而非常独立, 也非常叛逆, 常常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网络上“90后”崇尚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代表。
(四) 现实主义,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部分“90后”受到社会的影响, 年纪轻轻就功利心十分重, 不谈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也不谈什么崇高光明的理想, 金钱至上, 推崇“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90后”获取资讯的途径很多, 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功利面, 使得他们看淡世间的人情冷暖, 变得十分现实, 这样导致他们遇到任何事, 首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 学习方面的影响
学校是做学问的场所,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只是调剂, 学习才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才能对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在学业上心理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 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安排得那么紧凑, 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 这就造成学生过度放松自己, 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方式上,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消极情绪在心底滋生, 还有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没有兴趣, 心底十分抵触上课, 一提到有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 就感到非常厌恶, 还有的学生挂科门数过多, 提到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消极负面的心理,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二) 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 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学生往往自信开朗, 抗挫折能力强, 所以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90后”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90后”学生缺乏沟通技巧, 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稍欠火候, 交不到自己意象中性格相合的朋友, 有时候往往还将别人得罪于无形中,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内心非常渴望结交朋友, 却往往迈不出心里的那道坎, 挫败和压抑感随之而来, 这就造成他们越发孤僻自卑, 沉默寡言, 甚至减少外出的次数, 成为一个“御宅族”。
(三) 恋爱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恐怕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希望, 大学时期的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处在恋爱中的人往往心情愉悦、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大学时期的恋爱有很多正面的影响, 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摩擦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 容易造成落落寡欢, 过分自责的负面情绪, 恋爱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大受打击, 情绪极度不稳, 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对于学校和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 就业方面的影响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推广, 国民的受教育面积逐年扩大,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不胜数, 社会上的岗位供不应求,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90后”大学生在学校被当成天之骄子般对待, 在家里被奉为珍宝, 这就导致他们非常自信, 对职位、薪金等期望要求比较高, 但是社会上的人才竞争激烈, 大学生由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在找工作的时候, 大部分企业不愿将重要职位交到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手上, 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在就业难的大局面下, 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茫然、恐惧等消极的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求职表现。
四、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 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 崇尚自由, 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理想追求, 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惘, 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克服心理障碍。
(二) 加强文化氛围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 文化氛围的建设意义重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和品性。比如, 高校经常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修养提升、展现魅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软件条件是一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 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做到平衡, 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广博, 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相关知识, 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还要不间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相关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个性化服务
“90后”大学生是一群崇尚个性的群体, 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将“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考虑在内,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特点, 又能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例如, 可以通过团队辅导、心理访谈等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 “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大学的主力军, 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 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90后”大学生,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采用科学的方法, 完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15) :79-83.
[2]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8 (17) :223-225.
90后大一学生的特点与引导 篇9
一.作者通过日常工作接触, 发现90后大一学生主要性格特点及行为倾向包括以下几点:
1、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受家庭背景及网络普及、教育民主化等时代特点影响, 90后新生更渴望表现个性、证明自身价值, 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与众不同, 接受非主流文化, 大量“火星文”、“脑残体”等在网络上泛滥的文字及语言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 也表现出他们对获得社会的关注的渴望。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现实关注度不足的矛盾, 让更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在虚拟世界快意情仇, 纵横驰骋。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不愿与他人分享, 合作能力相对差, 其中很多大一学生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 更有甚者在宿舍也很少说话, 致使他们感到孤独、被忽视。最终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不强,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做冷眼的观众;班级凝聚力下降, 相互之间推卸责任、争夺荣誉等, 缺乏团队组织忠诚感, 既不利于团队的合作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2、适应和自理能力差, 依赖性强
对于习惯了呵护备至皇帝生活式的90后来说, 离开家庭和父母并作为新生到陌生的环境学习和生活, 往往表现出鱼儿离水般的不适与痛苦。离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时代, 一头扎进复杂的“校园小社会”, 面对逐渐微妙的同学关系, 自负心理、自私心理、松懈心理、自卑心理便在某些同学心中悄然产生[1]。更普遍的表现为不习惯没有老师时刻督促, 大量的课余时间白白浪费在发呆、网游、睡觉与创业臆想中, 不知道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觉学习、积极思考, 导致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小说家的角色;不能试着自己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碰到问题第一反应是向父母和老师求助, 作者工作中遇到很多类似的琐碎小事, 如学生打电话问应该买什么牌子的牙膏, 宿舍灯怎么不亮了等等, 家长直接打电话问学生证如何挂失、身份证如何补办等等。
3、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分析9O后的生活背景: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具有明显成效, 成长中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良好, 看到的几乎是笑脸和阳光, 在呵护和赞扬声中跨入大学校园, 充满着无限的优越感, 这样使他们形成了“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心理模式。而进人大学后, 周围多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自己学习很难再有优势;其他同学各种的特长导致自卑心理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许多消极情绪甚至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同学说“我中学最崇拜奥赛得奖的同学, 现在宿舍就有两个, 相比之下我算什么”。在学生会 (班委) 选举落选后找老师抱怨, 认为选举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导致自己的才能没能充分显露出来。因听到舍友议论自己学习努力却没拿奖学金而找老师哭诉, “这些人太坏了, 我和他们四年住一个宿舍会压抑死的”。有调查显示:有72.3%的90后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会在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有5.1%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能够“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2]。如何提高90后新生心理素质, 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是学生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4、同窗隔阂显现, 代沟矛盾冲突增强
进入大学, 由于自信不足, 对新生活不满, 不适应新环境或心理素质差无法承受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等各种压力, 90后新生在改变面前、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然而, 强烈的归属感又会让他们抱怨身边找不到知己, 渐渐就会发展为和同学有隔阂, 甚至产生矛盾。“9O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思想必然造就90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教师、家长的眼里, 觉得90后大学生聪明过人, 知识面广, 却很难教, 很难管。而在一些90后大学生眼里, 大人们则真的是“老土”, 还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 觉得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不可避免, 而且难以沟通、无法逾越。用他们的话说, 所谓代沟不是以时间与年龄来划分, 而是以思想分歧为界限来确定。所以大到专业发展、做人处世的观念, 小到穿衣吃饭, 高校师生之间以及家庭亲子之间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都可能产生分歧。当今大学师生在观念上形成的隔阂日趋明显, 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教育管理矛盾的加剧。
二.教育引导策略
针对90后不同的特点, 要真诚地帮助学生, 做到管理教育同步进行, 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做好引导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等,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9O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针对90后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尊重、激励、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采用适当的方法, 与学生以心交心, 解决他们的困惑, 化解各种矛盾,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教育模式上,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多向沟通转换;在教育重点上, 由过于死板的宏观目标向学生的实际需要转换。当前正值信息化时代, 网络对“90后”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增进与学生的交流, 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消除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自然能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这种交流方式也能使教育模式得到更好地过渡, 双向的交流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90后新生心理素质偏弱、适应和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加强高中和大学的心理对接, 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平时注意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 提高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引进心理测试等有效方法, 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细节, 善于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对于问题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平时多加以心理疏导, 帮助问题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3、开展各类活动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专业认同感的重要阶段, 是其纪律观念、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要适时适地多开展活动, 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讲授、辅导、座谈、实地参观等方式, 让新生尽快了解大学生活, 了解学校, 了解专业, 适应环境, 转变学习方法, 确立奋斗目标, 设计好四年大学生活的蓝图, 并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生活德育离不开真实的体验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利己主义严重, 功利主义浓厚, 公德意识不高, 缺乏团队精神等现象, 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鼓励学生关心公益事业、多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使学生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得到锻炼和考验, 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也使他们逐步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 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摘要:“90后”大学生正是当今校园的生力军,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显现出来的新特征,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90后大一学生性格特点及行为倾向进行分析概括, 提出了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引导
参考文献
[1]傅激:试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理论与当代, 2008, 3, 44-46
“90后”心理特点 篇10
一、“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
根据媒体分析, 中国的“90后”大概具有以下特点: (1) 近视; (2) 喜欢QQ不喜欢MSN; (3) 讨厌父母把自己和别人比较; (4) 追星问题严重; (5) 对动漫情有独钟; (6) 忠于原味; (7) 不能保证每天刷两次牙; (8) 吃饭时听的最多的是“手要捧着碗”; (9) 每星期五好好计划这个周末, 但很难实现; (10) 晚上效率极高; (11) 有问题, 百度一下; (12) 大人讲话总要插一句; (13) 恐龙战队奥特曼必看过; (14) 在众人面前下过狂言; (15) 地理历史盲; (16) 会用火星文; (17) 爱剥皮; (18) 认为我很重要; (19) 手机要么振动要么铃声很怪; (20) 喜欢一个人在家; (21) 爱去小店淘宝; (22) 爱听或讲笑话; (23) 经常早饭中饭并在一起吃; (24) 对语文课文不满; (25) 喜欢just do it; (26) 每天家—学校—家, 三点一线; (27) 报喜不报忧; (28) 不看新闻, 爱看报纸, 对重大事件表示震惊; (29) 桌肚里总有一本课外书, 没事儿偷着乐; (30) 对“80后”不屑。
结合实际观察和研究, 我认为“90后”的高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90后”的高职学生好奇心强, 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较强。
“90后”的学生大部分会使用电脑, 许多家庭已经为孩子专门购置了电脑, 学生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在网络世界里, 他们的知识面被极大地扩张了。这一点在城市里非常明显, 从个体来看, 他知道得越多, 想知道的就越多, 这就导致“90后”学生普遍好奇心强, 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但是他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学习无关, 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 等等。
2.“90后”的高职学生追求时尚, 崇拜明星, 张扬个性,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穿名牌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只要家庭条件充许, 非名牌不穿, 有个别学生更是走上了极端, 不顾家庭条件, 硬要买名牌。手机也成了学生追求时尚的象征, 追星族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 有歌星、影星、球星、作家等, 当然也有知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等, 但比例却小得可怜。个性张扬是“90后”学生的一大特征, 在校外, 在校内, 在课堂上, 几乎在所有的场合, 只要一有机会, 他们就会把个性张扬出来。“90后”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 很少关注家长、亲人, 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 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90后”的高职学生追求快乐, 追求幸福, 但不愿付出, 缺乏毅力。
“90后”的高职学生在交友上追求快乐至上, 在一起有快乐可言, 便在一起玩耍、学习, 一旦感觉不到快乐就立即散伙, 他们很乐意分享朋友的快乐和幸福, 但对朋友的困难和痛苦却不愿意分担, 即使能分担一些, 一般不能持久。“90后”的学生阅历丰富, 更成人化, 比如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 像班长之类的工作学生都很愿意做, 但劳动委员工作的脏活累活, 就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 有功利之心。虽然他们为追求一时的快乐和幸福付出了很多, 但仍不愿意为追求一生的幸福和快乐作出牺牲。他们希望过一种快乐的、幸福的简单生活, 但宁肯生活在网络里的虚拟世界, 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的生活, 因为这种改变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 “90后”的学生是消极而不是积极的, 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他们流行的说法就是:“我就这样了, 你看着办吧!”
4.“90后”的高职学生懒惰, 散漫成性, 自以为是。
“90后”的高职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受尽宠爱, 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教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都有懒惰的习惯, 不同的学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有, 不交作业的学生有, 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迟到, 且屡教不改。他们散漫成性, 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自习, 甚至不上课, 上课时心情好时听听, 心情不好是便看窗外的风景, 还自认为是调节心情, 对学校的规定不是记不得就是不执行, 等到被处分时才知道学校原来还有这样一条规定, 他们在走路和说话中都会透露出一种严重的自由散漫的气息。他们往往自以为是, 不把老师和家长的告诫当一回事, 还认为我都这么大了, 不用你教。
二、对于“90后”高职学生的教育
“90后”学生成长于中国改革的蓬勃时期, 他们享受了家庭的富裕和科技的发展, 接触了新的科技产品和前卫的信息技术, 对网络和游戏有着积极的追求。在个性上, 由于从小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 因此, 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受挫。他们追求时尚和既得利益, 做事却缺乏耐心和毅力。由于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原因, 他们一般听不了批评, 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样的教育对象, 老师和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1. 教师方面。
首先, 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态, 低下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 而不能摆出一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样子。高职学生基础确实较差, 但是他们的信息涉入量和对信息的敏感性并不低于成年人, 甚至有些信息的把握比我们还要迅速, 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 必须是适应他们的新情况、新特点。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仅凭经验, 可能会出现“高射炮打蚊子”的现象, 即使我们的动静再大, 威力再强, 但是面对他们, 我们仍然是无能为力。这也是很多的优秀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的原因。其次, 教师在面对“90后”高职学生时, 要针对他们容易受挫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现在部分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自尊, 他们更多地把家庭的条件当成自己显示的对象, 认为谁的现代化产品多, 谁的用品贵, 谁的用品科技含量高, 谁就“有面子”。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导向。一个人的尊严是靠他的品质决定的, 没有好的品质的人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信心也是如此, 部分“90后”的高职学生做事往往只靠热情却缺少计划和耐心, 一旦受挫他们的信心就一落千丈, 所以在教育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计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只有这样, 这些新时代的骄子才能胜任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2. 家长方面。
家长应该更新观念, 在平时的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关心孩子的心灵快乐。都说“90后”一代是幸福的一代, 然而父母们有时会纳闷:为什么我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 他却一点儿也不快乐?这是因为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的生存需求。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优裕生活条件, 只是生理需求, 这是最底层的需要, 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需求, 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父母们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 应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孩子的心灵。
(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温暖的家是他们这一代最重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湖北武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 我认为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和意义。
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必要性
1.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的定义, 具体来说, 有如下5种理解:
(1) 定义一
归属感是指员工在企业中能有家的感觉。在这一层次上, 感情、人文因素大于经济因素。人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的利益等都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而员工的归属感又是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条件。
(2) 定义二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 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
(3) 定义三
所谓归属感, 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团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 并受其影响而获得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归属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它深深植根于人的心底, 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4) 定义四
社会心理学把人们的这种个人对特定群体与组织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称为归属感。与归属感相反的是疏离感, 人们的归属欲求如果能得到满足, 则人们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协调的内心感受, 觉得自己有所归属、有所依赖。
(5) 定义五
所谓归属感, 是指管理者率先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仁和的气氛, 在鼓励竞争的同时, 同事之间又不乏亲近感。
2.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归属感的定义, 我认为第三种理解更符合对学校归属感的要求。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所在系、所在学校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 是一种主观感受, 是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获得其在精神心理上的满足。
学校归属感教育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还能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校组要的幸福标准。一个家庭无论多么贫穷, 只要家里有幸福恩爱的父母, 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富有的。父母要尽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温暖的成长环境。
(3) 维护孩子的尊严。“90后”一代是权益意识增强的一代,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还小, 就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 忽视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父母要给孩子话语权, 要多维护孩子的尊严。
(4) 相信孩子的自主理财能力。告别了贫穷的“90后”, 手里有了存款和零花钱, 在消费方面更加自主。时代给了他们新的挥洒天地, 但他们必须成长为懂得理财的一代。
(5) 向孩子学习。“90后”是生活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环境下的一代。信息传播便捷迅速, 使他们与成人的界限消失, 成人懂的他们懂, 成人不懂的他们也懂。这些不仅改变了他们的
妍
织的活动, 而不是缺少对学校的相应认同和喜欢, 游离于学校的具体建设和活动之外。学校归属感教育对学校在如今教育发展尤为迅猛的形势下, 能够帮助学校保持求同存异的特色, 使学校能够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认识和认同, 进一步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在信息化时代, 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虽然是好的, 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作为普遍年龄在17岁至24岁范围内的大学生来说, 对社会尚缺乏主观的认识, 而社会在道德层面上, 如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这或多或少地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 容易导致大学生归属感的缺失, 使其容易陷于信仰迷茫和对个人缺乏相应认同的境地, 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迷乱;责任意识淡薄;社会公德失范;缺少艰苦奋斗思想;拜金主义严重, 缺少奉献精神。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临这些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是必然要求。学校归属感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相应的帮助和影响, 尤其是在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归属感。
二、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实施和具体内容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学生, 对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 双方应该有个互动的关系。从学校方面而言, 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校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的水平和素质, 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和依恋;从学生方面而言, 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 逐步培养对学校的认同和深入认识。
1.在学校内部形成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从简单意义上说, 学校是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直接责任者, 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中占有重要比重。校园文化建设, 除了包括对校园的基础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外, 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我认为,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我校的校训只有简单八字:“厚德、笃学、求实、拓新”, 字字都反映出我校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 因此, 我们需要将其深入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 使之深入人心。
要进行大学生归属感教育, 就需要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 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大学生的归属感教育中。一线教师要为人师表, 在把课上好的同时, 利用课堂学习和教育吸引学生, 使之对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和认同, 从而上升到对专业、系级和学校的喜欢。学工管理人员, 生活方式, 而且改变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在媒介使用方面, 他们甚至已经成为父母之师。因此, 家长向孩子学习并加强引导, 或许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
(6) 尊重孩子的朋友。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 几乎是孤独的一代。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灵就要关注他们交友, 培养他们的交友技能, 因为伙伴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最重, 伙伴是父母不能代替的。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后”心理特点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09-02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解析
1.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倾向
虽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自由竞争环境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但是市场有着自身的缺陷,市场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使得他们过分功利化。“90后”偏重于学习专业知识,譬如体育生学习体育技能,师范生学习教师技能,理工学生偏重实验等。更有许多“90后”去考取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证书,例如会计证、律师证等,只为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够谋得一席职位。而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是草草了事,对其认识出现较大偏差。另外在入党评优的选择上,以“有利于找工作”为目的的“90后”大学生占多数,只有一部分学生是发自内心真正地信仰中国共产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这无疑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对于交友观,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还是比较单纯,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但也不乏存在个别群体,为了个人利益交友。相比较就业观与入党评优观来看,交友观的功利主义色彩相对较弱。
2.个性张扬、差异性大、对政治普遍怀疑
“90后”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群的最显著特点在于个性特征,个性特征的差异表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首先,他们个性张扬,爱自我表现。在服装、个人用品、发型的选择上崇尚与众不同,敢于追求潮流前线,以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爱用不同的形式活跃在校园舞台上,如舞蹈、音乐、演讲、辩论等吸引众人的目光。在恋爱方面,他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群体的观念,思想较为开放。在思想意识方面,个人独立意识较强,往往追求自我主张,对上一辈灌输的思想、纪律束缚较反感。其次,“90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大。个体差异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何况个体的形成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其中,差异性最显著的在消费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人士的消费差距拉大,大学生群体亦是如此,两极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部分学生平日里的餐饮消费大致在500~600元期间,而部分学生则开销过大,甚至不惜花上千元买一张演唱会门票。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上的不合理,呈现出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走势[2],把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消费。第三,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部分“90后”对政治普遍怀疑,从一开始入党态度坚定到后来的动摇甚至不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因入党光荣、崇拜中国共产党而加入党员队伍到为了就业,甚至无奈入党。部分“90后”大学生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中大肆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现象批判。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些大学生看来似乎已经失去了普遍的号召力,这个群体表现出来更多地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3]。
3.视野广阔、交往空间变化、具有网络双重性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90后”大学生往往能够在网络中凭兴趣和情绪、摆脱舒服、舒张个性、大胆宣泄、追求流行。网络的发展拓展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扩展了交友空间。在网络的世界里“90后”保持并发展其独特兴趣和交往空间,不再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方式。同时,信息的网络化为“90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插上了有力的双翼。然而,“90后”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中极易产生错误,进而形成双重人格[4]。所谓双重人格就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独立人格,也就是两种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出现。而网络双重人格则是一个人在网络中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总之,有一天没有网络的陪伴,他们的心理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显示出烦躁、不安定的情绪。可见,虽然网络的存在,让“90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时代的信息,但也同样成为了他们过度依赖的载体,甚至部分“90后”还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
4.自尊心强、受挫力弱、反叛意识强烈
“90后”大多是计划生育实施后的一代,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在万千宠爱的环境下成长,自尊心极强。他们有时一意孤行,不易接受他人意见;总喜欢听到别人的表扬和称赞,不喜欢直截了当的批评,即使是自身存在问题,也不愿轻易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当事情发生偏差时,“90后”往往是从他人身上寻找错误,坚持自己不会犯错,对旁人态度也较为敏感。如果说把“90后”大学生的外表比作是雄鹰的话,那么他们的内心就是一只雏鸟。因为这个群体普遍受挫力弱,极易受到打击。当学习、生活或者工作受到重大挫折时,“90后”往往很难恢复信心,甚至会走入死胡同,因此而一蹶不振。然而,“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过多的关爱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成长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禁锢,表现出一种反叛心理[5]。他们的这种反叛是在渴望独立与无法摆脱对他们的依赖的矛盾当中产生的,在与身边的同伴或长辈的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据理力争,哪怕无力反驳亦坚持己见;在看待社会问题上,他们的反叛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更偏向用批判性的目光。
二、“90后”大学生教育方略
1.坚定党的信念,强化主流价值观教育
现如今,“90后”大学生普遍热衷于追求自我个性发展,更推崇所谓的“非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受到的冷落[6]。因此我们需要突出共产党的理念信念教育,只有信念的坚定,才能更好地鞭策“90后”大学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把握时代发展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抓住根本,深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更是要深入挖掘党的知识精髓,体验党的精神力量。其次,加强主流文化熏陶,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应当受到国人的追捧。“90后”大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会明辨是非,分清主次,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使思想教育发挥实效,必须使学生相信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而这个先进性不是来自书面,而是来自现实。
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
“教学活动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活动。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时间长久、角度广泛、作用力强的特点”[7]。要想从根本上改变“90后”大学生不良的行为特点,就得从教学活动着手,而改变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是改变教育方式与教育工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单方面的宣讲不如互动式的教育。当代的年轻人普遍有着很强的自由感以及正义感,独白式的宣讲容易使他们联想到不平等待遇甚至是专制独裁。而对话式的交流在学生们看来既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人独立思考的尊重,并且能够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让教育者深入到受教育者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从而进行有效得引导。其次,古板的书面教育不如结合现代科技有效。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通过现代科技、时代课题来表达思想政治动态,比用十几年前的思想政治内容来教育学生,效果势必更加明显。
3.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培养,形成健康光明的心态
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在工作、学业、情感上遇到的种种挫折,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中,特别是一些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重新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同时开展一些心理知识讲座、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等形式,矫正“90后”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学生广泛的兴趣、大范围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学会从正面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观念,其中也包括恋爱观、事业观、人际交往观等等,以更加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的黑暗与复杂。在大学期间教育者应当提供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多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职业选择上以兴趣为主导。另外,如今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症结所在[8]。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将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结合,引入其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这一过程当中,加强学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愉悦的心态。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推广,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渐渐地离不开网络。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便捷性,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特别是网络氛围的凌乱性和杂乱性[9]。“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因此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立“信息海关”[10]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方略。首先,需要从教育工作者入手,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引领者,要优化自身的知识文化构造,深化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有效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在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网络的表达是具有隐匿性的,大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在网络中表达观点,教育者应当以网民的身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交流当中。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论坛等载体,巧妙地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话题当中。其次,教育部门、家庭、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网络氛围。“90后”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分子,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无法全面抵制网络不良影响。还需要建立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11]。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规范网吧、网络信息,广泛建立具有可读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让主流文化深入到学生所触及到的每一个交流,同时家庭要加强监督,通过三方合力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会,孙祥广.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科学审视[J].世纪桥,2010,(3) .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3]杨佳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21.
[4]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刘莉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
[6]郑金香.青年价值观的发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121.
[7]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
[8]刘凤梅.”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9]孙丽,孙大为.内蒙古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10]郭桂玲.谈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11]李敏玉.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报,2012,(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篇12
1.1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90后大学生都渴望成才,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二是90后大学生富有思想,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度不高等问题, 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 缺乏集体意识, 只在乎自己的表现和利益, 完全不考虑他人的看法;三是90后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根本找不到事件的核心;四是90后大学生通常都很热情高涨、自信、个性张扬, 他们不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对未来抱有强烈的自信力, 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2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不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导致其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二是通常意志都比较薄弱, 不仅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还很容易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敏感并且容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四是基本不会在参加完活动后总结经验。
1.3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是积极、健康、务实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并且愿意为了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付出一定的努力, 同时他们也愿意进行集体活动, 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和专注力, 再加上部分同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往往在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没有成效的话, 或者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把这门课程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90后大学生都选择了用手机和埋头睡觉来充实课程,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 长此以往下去还会减弱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们的长远发展。
1.4行为特点
现在社会关于90后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平常看起来很成熟, 也很独立, 但是真正应对事情的时候很不知所措, 即假性成熟, 导致社会上90后假性成熟的原因主要是90后学生出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环境之中, 他们很容易就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 造成他们表面上好像懂得很多东西, 好像非常成熟, 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长大的, 没有机会或者能力来处理一些问题, 不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假性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
2 90后大学生管理对策
2.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者要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 帮助大学生把握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危机, 矫正行为偏差,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管理干部更要逐渐成为心理教育的积极追随者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 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关。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 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 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 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 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2人文关怀, 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教师应该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 比如对待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个特点既是缺点, 也是优点, 而不能仅仅把其定位成一个缺点, 应该最大程度的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90后大学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深受网络信息化影响的群体, 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新鲜事物, 这使得他们的眼界开阔, 视野宽广, 但有时也会让他们沉溺在网络的世界里, 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人员来说, 引导90后大学生消除感情障碍是当务之急, 应该使其意识到网络只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 绝不能沉溺在其中, 应该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 并融入大众, 应该利用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积极的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
2.3警示提醒, 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 虽然现阶段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些问题中看到那些大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的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规划未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强自律引导。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升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时期的重要性。所以,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高校管理者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 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鼓励90后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 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高校应从90后大学生欠缺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例如, 军训中90后大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的欠缺, 在常规教育中, 就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锻炼, 使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三是开展抗挫训练。从某些心理咨询机构调查和反馈的情况看, 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2.4尊重个体, 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其他年代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和个性, 他们几乎不接受任务形式的约束,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激发90后大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90后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 要想真正的调动起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应该充分的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借助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 不断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透、做出特色。
摘要:“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分析, 摸索出一条切实的具有时代特色、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 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此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90后,特点,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九龙.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J].江苏高教, 2009 (4) .
[2]莫飞平.大学生管理伦理化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 2008 (7) .
[3]任晓敏.更新观念健全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
[4]熊书银, 张晓云, 李旭东.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 2007 (3) .
[5]唐小平.大学生管理宜有“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9) .
[6]吴卓华, 赵志萍, 刘宁, 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5) .
[7]章小亮.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
【“90后”心理特点】推荐阅读:
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10-24
患病后心理特点06-27
90后特点05-28
90后思想特点09-14
“90后”大学新生教育特点探究07-16
90后心理调查问卷07-27
心理特点06-19
受众心理特点07-18
音乐心理特点10-15
就业心理特点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