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特点(通用11篇)
90后特点 篇1
今天, 在大学校园里, 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 (简称“90后”大学生) 。再过一两年, 大学校园里会全是“90后”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一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应把他们放到其成长的社会大环境里观察评判, 并给予科学的消费指导。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1. 他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 各项改革事业蓬勃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因此, 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全面、直接受益者, 丰衣足食, 生活无忧, 而且作为独生子女备受父辈、祖辈的关爱和呵护, 有强烈的生活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2. 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潮中成长。
20世纪的1992年起, 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因此, 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 在自费上学, 自主择业, 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 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 就业的压力和竞争, 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强,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成长。
互联网的建立, 电视的普及, 通讯的发达, 交通的便捷, 使他们观察世界的视野更宽阔了, 交流沟通的平台更高远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是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 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 更多地采用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物。
4. 他们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生活里成长。
消费主义发端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流行,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五点:一是在消费上以自我为核心, 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 而不顾这种自我满足给自然界, 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什么后果;二是崇物主义至上, 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三是享乐主义盛行, 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四是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 更多的商品被当做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五是社会普遍的消费思潮是高消费是个人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民族品格的“节约, 节俭, 节制”的观念被一些人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因此, 90后大学生他们生于这个时代、长于这个环境, 他们的消费观念必然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二、“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9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成长于中国经济发展飞速, 社会变化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观念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1. 乐于追逐消费时尚。
他们对社会的消费时尚, 感应是灵敏的, 追逐是乐意的。今天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件衣服, 一种打扮, 一款手机, 一台电脑, 明天就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它们的影子, 而且很快就会流行于校园。可以说,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任何时候都不乏消费时尚流行。
2. 存在消费攀比。
不少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动机是“其他同学有, 我也要有”。而且认为, “名牌可以显现自己, 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 因此, 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一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一些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 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消费攀比时时可见。今天你过生日请了两桌客, 明天我过生日至少也要请两桌客;今天你有一款手提电脑, 明天, 至迟后天我也要有一款笔记本电脑, 虚荣攀比, 消费盲目。
3. 消费浪费严重。
不少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 浪费现象严重。无论是过生日, 考试得高分, 还是入选学生干部、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吃饭, 社会上流行的“人际投资”也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食堂就餐, 剩菜剩饭很多, 甚至一些学生是吃一半倒一半, 惜珍粮食的意识很淡薄;电脑手机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 不少学生大学四年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 手机一年换一部是常事;有的学生谈恋爱, 一月花上三五百不算啥, 用父母的钱, 很是大方。
4. 消费中的民族情感浓。
9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是比较强的, 因此, 他们在消费中认同国货。在大学校园或闹市街头, 都会看到他们积极为国货做宣传、做推销, 引导人们购买国货。而且当日本前首相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时, 他们提出“抵制日货”, 当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到干扰时, 他们倡议不要进“家乐福”, 当国家尊严受到伤害时, 他们会把消费作为武器, 坚决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 他们热爱自然, 重视环境, 主张绿色消费。
三、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积极可取的方面, 但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有更多值得关注和引导的方面, 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 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首先它是受个人的经济基础制约的,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 因此、更要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 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 树立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的思想, 反对超前消费, 慎行借钱消费。
2. 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
要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上的消费潮流和消费时尚, 不可盲目跟风赶潮, 理性认识各种消费现象。要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 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协调发展, 个人消费以满足生活、工作、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坚决反对崇物主义, 享乐主义, 坚决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
3. 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热爱自然、节约资源, 爱护环境的意识, 倡行生态型消费, 做可持续消费的推行者, 勇敢地承担起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摘要:要正确认识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应把他们放到其成长的社会大环境里观察评判。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经济建设高速增长, 社会变化日异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但是, 他们的消费观念需要科学引导, 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引导
90后特点 篇2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作者: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议园网】内容提要: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潜在群体构成。市场之所以启动是因为产品或服务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拟出所谓的消费者,而不是依据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做出。
近十年来市场中不少企业或商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事例说明:市场营销的战略思想就是:研究消费者心理特点与变化趋势,并依据其特点制定营销策略,才能在营销中立于不败之地。相比之下,仍许多企业和商家虽口头上也说“以消费者为中心”,但长期的“思维定势”在头脑中形成的还是以我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市场越做越小,生意越来越难做。怎样做才能把握住当代消费者心理脉搏,赢得未来市场,取得更大的业绩,也许学习本文之后会给经营者们带来一些启示。(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大学给中国高级经理人培训讲稿部分内容,部分内容已在《销售与市场》、《品牌》等杂志发表)课题1:消费者心理特点由哪些内容构成
市场营销的成功简言之就是:如何确保企业或商家所做的要与消费者所想的是一致的。
消费者心理特点是指:了解消费者所想的东西(认知),他们所感受的东西(情感),他们所做的事情(行为)以及被这些所影响的事情和地方(环境)。
由于每一位消费者在上述各个方面的差异性,才使得其消费行为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显示出多样性,也使得市场变得多姿多彩。正像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企业要想获得最大利润,他们需要去预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不少商家的营销思想还是“以产品为中心”和“以我要的消费者”为经营理念,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只是在上述观点下,将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简称4P)加以组合应用于市场中。如今的市场营销要求经营者从消费者角度观察每一件事情,并且围绕着消费者需求与期望去制定营销计划并实施计划。只有这样消费者在市场上才能找到他们要买的东西并且乐于去买这些东西。
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潜在群体构成。市场之所以启动是因为产品或服务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拟出所谓的消费者,而不是依据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做出。
案例1: 几年前我在给一家美容化妆品做咨询时就发现各类女士美容化妆品广告几乎千篇一律地塑造理想的目标消费者是:收入丰厚、时间充裕、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职业女性或家境丰裕、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追求完美的青春女孩等等,显然不可能形成市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原因就是营销策划人员从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来做了改变思路,做了较为完整的市场调查后情况有了变化。记住:化妆品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与职业的女性诉求点是不一样的。
分析消费者心理的现状、特点、与变化趋势,就要树立从动态角度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这种动态的研究消费者行为主要有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买什么,二是为什么买,三是向谁买,四是什么时候买,五是什么地方买,六是用什么方式买。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受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以及动机、感知觉、经验、信念、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还受到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媒体以及外来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千变万化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多样性行为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课题2:80后、85后消费者心理特点分析
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M.R.所罗门认为(2009):“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所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今天的营销界普遍认为: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必须比竞争对手先想到消费者心里去。
如今中国的80后一代有9000万之多。从人口世代划分理论来说,这个群体常被称为新新人类或N一代(Neo-Generation),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4-2-1的家庭。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
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并不拥有财富,不过是纯消费者,出手之间吸引着数以万计厂商的注意力。
今天的80后多数都是喜欢有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最好还不贵,要是有优惠活动,就再好不过了。如喜欢更换自己的手机,要是没有钱买新的,就更换手机的外壳和颜色,总之新鲜就好。最新的研究表明(2006)80后一代他们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80后这种独特的消费心理对厂家和商家们也许有所启示。如我觉得今天我买了某个东西让我感觉很高兴,那我就觉得该东西买得值,哪怕它其实用处不大。80后们有时对产品质量上乘并非有所心动,只有在合适的机会抓住他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我感动了,喜欢了,紧接着也就掏钱了。这也许就是体验式营销产生的原因吧。要与80后沟通便要够“酷”,够“爽”,够“潮”,广告题目亦因应变得中西合璧,好玩一点。
80后在媒体接触上有一些新的特点,广告与营销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用电视接触80后目标群,他们的收视成本往往比其他任何收视人群都昂贵。而且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远少于一般收视群,覆盖亦不高。但在线机会几乎是27~36岁黄金消费群的两倍。电影院也较27~36岁多出一倍,80后看杂志的几率较高,特别是自己喜好的题材,但覆盖率不高,整体来说,80后看报纸时间较少(这亦是全球这个年纪的一个现象)。
80后们喜欢尝试新的品牌,意味着宣传品牌过去的历史未必帮助提高忠诚度。80后更重视自己的工作前途而相对会花少些时间与家人一起。即代表他们以“个人”为重。因此80后亦重视对于外表的吸引力的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很留意潮流趋向,而且会为遇上新颖及奇特的东西而兴奋。
案例2:
2006年奥美广告公司对中国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的调查表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手机换个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饰。难怪你们可以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还是中国的上海,看到几乎同样装束的年轻的女孩子:她们的头发漂过几绺,上衣一定是露肚脐装或几乎裸露的吊带装,牛仔裤上面总有几个破洞,当然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饰物。她们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
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与营销人本身就是80后,他们更容易与80后们拉近距离。要学会找到80后的特征元素,让你的品牌与他们产生概念对接,这正是当代广告与营销人共同的观点。80后是非理性、非秩序的感性群体。
针对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特点,经营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80后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偶像或意见领袖)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同类社群,大家有共同兴趣及目的,通过口碑传播,最为有效。如能用上姚明,专门设计推出电脑及在线游戏,把品牌及产品巧妙混入其中,让参与者可与偶像一起跨越障碍或打篮球,最为有效。
第二,80后对高科技产品及新事物的兴趣及接受度都异常高,在广告传播方面,可多用通讯(手机)或影音技术的载体把流行文化传送给他们,因此Podcast,动感地带等正中了下怀。第三,对于各种新媒体,网络对80后最有杀伤力。最新CNNIC报告(2008),18岁以下用户占14.9%,18~24岁用户为38.9%,加在一起已是53.8%。而且他们都每天在各种地方上网,在外能用WiFi便用无线,或者在网吧社群,用网络已炉火纯青。他们会支持在网上的活动,包括80后作家,歌手,偶像。重点是他们参与选出来的。用网络并不局限于“影像”,整个“感官体验”。
第四,要打造80后娱乐新时代。既然知道他们喜欢用什么媒体,知道他们喜欢哪个偶像,又知道他们爱参与,爱体验,爱口口相传。而“玩”是80后生活的主体,其中一个调研指出,“玩”的花费可达他们日常消费的1/3。那娱乐内容怎样教会他们“怎样玩”以及通过何种载体让他们觉得“好玩”便是关键。
如可口可乐在美国设立了一个职位,类似“80后生活总监”,这位朋友整天与80后青年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文化,喜好,各种媒体运用,然后把可乐要配合、带领的都做好,有些卧底营销的味道,但肯定比闭门造车好得多。
记住:只有了解80后消费心理特点,才能赢得明天的营销。
目前在营销实践中有人认为简单地划分与分析80后特点有点过于笼统,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85后这一概念正在兴起(2001)并越来越引起营销界的关注。这一群体在独立性、自主性、自我张扬表现方面比80后前期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在经济上比起90后有了较为充实的基础。他们中一批人正在进入各行业的中层管理或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就倾向,成为时代的领跑者之一。
从营销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85后最受广泛认同的描述是“流行与时尚的领跑者,自主与创造的拥护者,娱乐与表现自我的狂热者”。但最广泛认同不等于最精确描述。
自85后的概念提出后,经过近10年变迁,目前正引起人们的重视,造成85后消费观念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他们成长环境迅速变化。作为最初始的触发点——成长环境的变化是85后“新”的根本因素,而近5年则个性化、自我意识形成、生活方式变化成了与85后沟通的根本与源头。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85后的成长与观念。
85后自我以及个性化促成对品牌个性的认同。如同几年前提出85后概念可能并不会引起营销界的重视一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85后消费正逐步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85后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也就据此引发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说个性化中的80后显得是被动的接受规范,那么85后对自己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效果更主动、更深远。社会角色、经济能力的剧变让85后对自己重新定位,此时他们对品牌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于没有明显个性品牌反应的钝化,不因时而变的炫酷的品牌很可能成为85后嘲弄的对象,过去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表明80后对品牌迁移极快,品牌忠诚无从谈起。但今天越来越多的85后正在发生变化,对品牌忠诚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国产品牌开始产生好感,从近三年的体育用品营销业绩就可以看出。李宁、联想、爱国者等一批国产品牌正在成为85后的首选。85后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互联网的运用,已进入虚拟社区阶段的互联网给85后以更多的自由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通过播客、博客等对产品、品牌表达自己的看法。
85后一代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或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他们崇尚个性彰显,特别是敢于标榜自我,他们渴望成名,尽早出名。这是上一代人(70后和80后)不敢想象的。
记住:作为商家或营销人就要深入研究商品在85后的消费心智中代表什么,能满足他们什么需要和利益。特别是品牌形象要不断出新,他们父辈喜欢的儿子不一定喜欢,现在不少企业维持品牌理念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85后喜欢跟风走,明星对他们的影响大于广告。85后一代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喜欢在网上购物与团购。这可能是85后区别于70后、80后消费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你看精明的85后会在实体店里看好衣服,记下价格,然后去网上淘价格更便宜的相同款式,服装、家电、化妆品、家居用品。面对网络的冲击他们一致认为商场提供的是生活方式样本和实际购物体验,这些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有人研究认为85后一代更喜欢网络与娱乐结合的营销模式,他们对广告有天生的“免疫力”。要通过传统的广告形式打动85后现在看来是不容易的。他们对传统媒体并不感兴趣,有的已基本不看电视,而相反,趣味性的、体验式的、互动性的网络营销活动更能打他们,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针对85后一代营销方式一定要应消费者而变,网络营销也许就是最适合85后一代的。因为今天的85后若没有网络、手机是无法想象的。他们获取商品信息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传统的广告可能已打不中他们。因此商家要学会借助各种网络工具、游戏等加强与85后消费者的沟通或热点话题的营造。难怪微软最新的办公软件中一定有游戏,因为用户绝大多数是85后一代,对此我们的经营者又能了解多少呢。课题3:90后一代消费者心理特点分析
在分析了80后、85后的特点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90后一代的特点。相比于逐渐成熟,甚至“奔三”的80后,90后的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特点使得诸多商家摸不到头脑。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规则,在洞察90后的整体特点后,商家们会为之兴奋的,因为这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利润处女地。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8岁到16岁之间的中国儿童中,超过70%都有上网经历。现在,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这种生活特征,致使新E时代(主要是90后一代)出现了“宅女”、“宅男”这类特殊的群体。这可能是90后最大特点之一。
这些孩子在蜜罐中长大,却以孤独的姿态无病呻吟,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这种赖在电脑前的“宅”一族,正是让传统商家最为头疼的一伙人,人家不来你的商店,你能怎么办?话又说回来,“宅”一族则给了网络商家与网络媒体发挥的巨大空间。遍寻90后的网络足迹,网媒是90后关注度最高的平台。具体地说: 1网络游戏:“不会玩网游,必须是落伍”是90后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论是劲舞团、卡丁车或魔兽世界,都是90后挥霍时间的舞台。
2视频网站:90后是真正的“声色一族”,土豆网、优酷网、新浪播客给了太多非主流参与的机会。
3非主流论坛:受“哈韩”、“哈日”风潮影响,90后中出现了大量“大眼睛、长睫毛、穿着个性”的非主流一族。他们聚集在非主流论坛,张扬个性,互较长短。
4网上商城:“宅男”也好,“宅女”也罢,总还是要购物的。既然传统商店逛起来麻烦,就不如坐在电脑面前“淘宝”或者“易趣”了。和80后、70后不同,90后在购物网站上消费大胆并且前卫,不仅购物数量惊人,而且很多高价品也被其收入囊中。
5手机网络:现在还有只靠电脑挂QQ的吗?照相还用随身携带DC吗?就现在的手机功能来看,完全具有上网、听歌、看电影、看视频、拍照、玩游戏、翻译等功能。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只要拿着手机,他这一天就不会寂寞。
商家若能够注意到90后的特点,也就不难找出相应对策进行销售推广。
记住:所有策略都是互动营销方式共同指向极度想表现自己的90后一代。不是好的产品就能征服90后,不是父母的想法就能左右90后,不是自吹自擂的品牌就能搞定90后。9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90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90后心中的“好”与“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们对商品的感性认识要远远超过理性认识。认为好就“赞”,认为孬就“喷”,是90后感性思维的直接表现。要想获得90后的好感,不用让他们“感动”,而要给他们“激动”。90后更注重消费时能够体验到“非常”“与众不同”的感觉—让他们参与,让他们“爽”,他们高兴就买单。
互动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用于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为企业的市场运作服务。在互动营销中。互动的双方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尤其强调,双方都采取一种共同的行为。
互动营销的表现方式:目前的主要有付费搜索广告、手机短信营销、广告网络营销、博客广告和电子邮件市场营销等,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营销人员和目标客户之间的互动。
针对90后一代实施以下营销方法
方法1:娱乐体验
在过去,舞台是明星的舞台,专栏是专家的专利。而今天,这些出身草根又身怀绝艺的孩子可以通过播客播放自己的电影,通过专栏书写自己的文字。同样,前些年的《超级女声》同样利用了这个原理,通过这些栏目与网络新工具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一夜成名。试想,既然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可以一夜成名,那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是否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一夜成名呢?
方法2:心情体验
90后是感性的一代,也是“看心情”行事的一代。同样,今天的心情适合喝葡萄味道汽水,明天也许就是橘子味道。既然你心情多样,我就给你多种选择!打开可口可乐的官网,你就会发现这里纯粹是一个年轻人的社区。可口可乐的“创意永恒之塔”、美之源的“玩趣搭机拉大奖”、芬达的“芬达酷玩瓶”、雀巢冰爽茶的“冷言冷语”、雪碧的“雪碧HIGH一下”,所有这些都能够让参与者在游戏与展示创意中感受各产品独有的品牌核心价值,让参与者的每种心情都获得一种不同的体验。
方法3:功能体验
90后是声色一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感受,才能让他们感到新、奇、怪,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拿冰纯嘉士伯来说,其官网就特别为“不准不开心”一族准备了丰富的手机铃声、手机墙纸、屏幕保护、手机版广告、电视广告、电脑墙纸、电脑屏保等声色大宴;而“测测你的开心指数”户外广告牌,更是将触觉体验植根于消费者心中。企业如果能够提供“五感俱全”的“感受”,那么搞定90后将更具实效。
课题4:8090后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在过去20年里,获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中国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家庭财务支配中的发言权,大概是上下5000年来最高的。调查表明(2008),在购买大额商品时,如房子、汽车或多种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表示她们能做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的女性会与配偶商量后作出决定,但她们的个人偏好仍然会对最终决定或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在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加之年轻人经济收入的迅速增长,第三次单身浪潮正在袭来,这也使得单身女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如今,在中国一线市场,中国女性的消费“决策权”早已经从传统的食品杂货、化妆品、服装,发展壮大到旅游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数码产品、奢侈品(中国女性的奢侈品消费占市场的55%)、房产、汽车等新的精神高端消费领域,而中国二三线女性消费市场,正在迅速成长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市场消费已经进入“她世纪”。
案例3:
最新一次调查(2010)显示,在北京的450万驾车者里,女性占到1/3,达150万人,这一趋势在上海、杭州、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有强劲表现;从几家汽车经销公司的销售状况来看,目前女性购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平均已经占到总销售量的30%左右,而且根据业内人士预测,这个数目还将有大幅度增长。2009年有关机构的市场调研中有意识地分析了女性轿车的消费情况。调查发现,度身定做女性车在中国还真是有市场的。但女性汽车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她们的特点,如在汽车前座底下设有一个黑色的帆布箱,可以放高跟鞋;遮阳板上有可以拉开的化妆镜;副驾驶前面的储物箱里,设计了纸巾盒和放饰品的地方;后座有可以伸缩的衣架,其中间座位的靠背上设计了收放式小桌板,上面可以放两个杯子和零食等等。
调查表明(2005),年龄在20~30岁(80、90后)之间的知识女性是未来营销中最有价值顾客群体之一。她们是户外运动、自我形象与自我发展等营销项目的主要消费者。而且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越冲,追求时尚没商量。调查还表明,年轻知识女性在选择商品时,一般来说影响她们消费的因素依次是品牌、自我形象(体验)、质量、价格,而其它阶层的消费者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未来女性市场关键是深入了解她们的内心欲望,开发满足她们需求的项目,才能财源滚滚。
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女人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一观念正在深入人心,现在也成了许多职业女性的座右铭。分析其内在动机,对于女性而言,一间房子在心理层面等同于独立、自主和安全感,在现实层面则等同于长线投资和经济收益。有调查表明,在2009年,以个人名义购房的女性比2008年增加了60%,女性由此开始成为购房主力,并且单身女性的买房意识明显强过单身男士。据统计,每10个女性购房者中,就有3个是未婚。面对女性购房者数量增加的现象,社会学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独立性和自主性正在增强,特别是年轻一辈。在面对房屋这种大宗购买对象时,男性往往首先考虑是否继承父母的房产或者购买的房屋是否适合未来家庭的居住等等,而女性对购房的看法则大多出于是否满足自己当下居住需要。这种社会观念的不同,是造成女性首次置业的年龄小于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对房地产经营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记住:“荷包掌握在她手中”在本世纪它不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甚至还演变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模式,成了影响产品销售观念与策略的根本点。经营者今天如何适应当代女性消费心理特点,设计营销策略正在成为经营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最后谈谈2000年后新生一代消费者。这一代人最大特点是由他们的父母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一切都顺利,没有受到钱的困扰,加上商品的极大丰富,正因为如此,2000年后的孩子消费上更加追求品牌、奢华,他们的家长们也不惜代价,从奶粉、尿布、童车到学习用品、服装,还是各种电子产品那一样不是名牌,尽力去满足他们。他们可能是我们国家最早具有品牌消费理念的一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的投入真是不惜血本。如今大城市里的几周的早教培训费就达万元,甚至更多,但有的还是报不上名。各种择校费高的惊人、离谱更不在话下。至于小学生就出国留学,中学、大学组团留学一浪高过一浪,相应的商机一眼看出。
90后特点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90s Generation
ZHOU Yan-yang1, WANG Jun-chao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Department of Sports,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Henan)
【Abstract】 Nowadays, students of the “90s generation” are generally at the age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90s generation” marked by the times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ideas on sports by different methods. It focuses on adjustment of teaching that should be made b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oder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90s generation”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1前言
用“×0后”来指代一个年代的人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这要追溯到“80后”概念的提出。“80后”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用来指称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被各个领域广泛借用。自从“80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就出现了“90后”、“00后”等概念,分别用以指代1990年以后和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90后”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青年,泛指1990年到1999出生的所有中国青少年〔1〕。
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义不容辞地搞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时代在变,教学对象在变,教师不能固守自己以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吃“老本”思想,应根据时代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适时提高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知识更替的速度,走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本文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体育锻炼观念,并就“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9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2.1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中国物质、精神、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生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许多在70后、80后大学生中很少接触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P5等,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必备的工具。由于中国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让他们应接不暇,在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正值精力旺盛、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最强的时期,对于新事物的感知学习应用能力很强,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与探究欲,因而也对于学习新事物乐此不疲。
2.2张扬自我个性,团队协作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是处在祖父母和父母的溺爱之中,形成了“4+2+1”的新型家庭结构,在祖父母,父母两辈人的眼光里,他们就是焦点,他们就是重点,因而他们看待社会的方式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地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习惯于别人都服从于他自己,而不习惯于与人合作交流,缺乏团队意识。
2.3信息和知识面丰富,思维多元化
“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环境优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孩子长大后擅长唱歌、跳舞、乐器等等,多才多艺。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90后”大学生从小就受到网络知识的熏陶,网络海量的知识使他们知识面宽广,思想早熟且多元化。
3“90后”大学生体育课观念
3.1对体育课及体育课的作用认识较薄弱
通过教师随机上课抽查,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体育课理解为打打球、跑跑步、做做游戏等,显然,对体育课的认识很片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3.2态度积极,体育运动倾向性强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体育竞技和大众体育迅猛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相对于“70后”、“80后”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积极,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爱好,但是普遍谈体育课色变,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体育活动,不喜欢受体育课和教师的约束,男同学表现得尤为明显。
3.3选择项目上“避重就轻”
在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90后”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存在着“趋乐避苦”、“避重就轻”现象,总体表现在:重娱乐性强的项目,轻技术动作单调枯燥的运动项目;重体力消耗小的项目,轻体力消耗大、出汗多的项目;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兴项目,轻传统运动项目,例如网球、瑜伽、轮滑等新兴的项目,在大学选项课中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对武术,田径中的铅球、跨栏,跑这些相对单调的项目,学生选择的较少。
4建议
“90后”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会年龄群体,有人用“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穿的是名牌”来形容21世纪的大学生,笔者通过教学活动中的接触,发现“90后”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追求个性,思想奔放不受约束,敢于大胆提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2〕。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守着自己大学时候的老本,坐吃山空。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高要求、高标准,不时给自己充电,弥补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知识缺陷,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适当的调整:
4.1教学项目、内容方面
针对“90”后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学生的终身体育培养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关注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突出“新”和“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2〕。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以传统教学项目为基础,积极引进新的运动项目,比如开设富有时代特色的攀岩、轮滑、跆拳道等;再比如开设一些民间、少数民族盛行的跳绳、拔河、武术、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斗鸡等运动项目。这既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又迎合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充实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4.2教学手段方面
有趣的教学方法手段常蕴涵着创新的意念,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探究心理,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式,开拓思路。面对“90后”大学生,应继承和发展过去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法的同时,研究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指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基础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角色等方而的转变。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师应该树立“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教师利用自己的课堂指导作用,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运动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4.3教师态度
面对充满活力、朝气四射的“90”后大学生,体育教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不能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心态,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关系。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流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5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要在遵循体育教学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学生的人群特点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步伐。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善于总结群体特点,充分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用他们善于接受的模式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兴趣,让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151-153.
〔2〕刘俊霞,王宁军,储伶丽.“90后”大学生激励式教育手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67-168.
〔3〕查文彬.体育教学内容改造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130-132.
90后大一学生的特点与引导 篇4
一.作者通过日常工作接触, 发现90后大一学生主要性格特点及行为倾向包括以下几点:
1、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受家庭背景及网络普及、教育民主化等时代特点影响, 90后新生更渴望表现个性、证明自身价值, 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与众不同, 接受非主流文化, 大量“火星文”、“脑残体”等在网络上泛滥的文字及语言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 也表现出他们对获得社会的关注的渴望。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现实关注度不足的矛盾, 让更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在虚拟世界快意情仇, 纵横驰骋。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不愿与他人分享, 合作能力相对差, 其中很多大一学生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 更有甚者在宿舍也很少说话, 致使他们感到孤独、被忽视。最终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不强,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做冷眼的观众;班级凝聚力下降, 相互之间推卸责任、争夺荣誉等, 缺乏团队组织忠诚感, 既不利于团队的合作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2、适应和自理能力差, 依赖性强
对于习惯了呵护备至皇帝生活式的90后来说, 离开家庭和父母并作为新生到陌生的环境学习和生活, 往往表现出鱼儿离水般的不适与痛苦。离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时代, 一头扎进复杂的“校园小社会”, 面对逐渐微妙的同学关系, 自负心理、自私心理、松懈心理、自卑心理便在某些同学心中悄然产生[1]。更普遍的表现为不习惯没有老师时刻督促, 大量的课余时间白白浪费在发呆、网游、睡觉与创业臆想中, 不知道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觉学习、积极思考, 导致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小说家的角色;不能试着自己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碰到问题第一反应是向父母和老师求助, 作者工作中遇到很多类似的琐碎小事, 如学生打电话问应该买什么牌子的牙膏, 宿舍灯怎么不亮了等等, 家长直接打电话问学生证如何挂失、身份证如何补办等等。
3、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分析9O后的生活背景: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具有明显成效, 成长中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良好, 看到的几乎是笑脸和阳光, 在呵护和赞扬声中跨入大学校园, 充满着无限的优越感, 这样使他们形成了“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心理模式。而进人大学后, 周围多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自己学习很难再有优势;其他同学各种的特长导致自卑心理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许多消极情绪甚至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同学说“我中学最崇拜奥赛得奖的同学, 现在宿舍就有两个, 相比之下我算什么”。在学生会 (班委) 选举落选后找老师抱怨, 认为选举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导致自己的才能没能充分显露出来。因听到舍友议论自己学习努力却没拿奖学金而找老师哭诉, “这些人太坏了, 我和他们四年住一个宿舍会压抑死的”。有调查显示:有72.3%的90后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会在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有5.1%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能够“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2]。如何提高90后新生心理素质, 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是学生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4、同窗隔阂显现, 代沟矛盾冲突增强
进入大学, 由于自信不足, 对新生活不满, 不适应新环境或心理素质差无法承受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等各种压力, 90后新生在改变面前、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然而, 强烈的归属感又会让他们抱怨身边找不到知己, 渐渐就会发展为和同学有隔阂, 甚至产生矛盾。“9O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思想必然造就90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教师、家长的眼里, 觉得90后大学生聪明过人, 知识面广, 却很难教, 很难管。而在一些90后大学生眼里, 大人们则真的是“老土”, 还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 觉得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不可避免, 而且难以沟通、无法逾越。用他们的话说, 所谓代沟不是以时间与年龄来划分, 而是以思想分歧为界限来确定。所以大到专业发展、做人处世的观念, 小到穿衣吃饭, 高校师生之间以及家庭亲子之间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都可能产生分歧。当今大学师生在观念上形成的隔阂日趋明显, 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教育管理矛盾的加剧。
二.教育引导策略
针对90后不同的特点, 要真诚地帮助学生, 做到管理教育同步进行, 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做好引导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等,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9O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针对90后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尊重、激励、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采用适当的方法, 与学生以心交心, 解决他们的困惑, 化解各种矛盾,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教育模式上,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多向沟通转换;在教育重点上, 由过于死板的宏观目标向学生的实际需要转换。当前正值信息化时代, 网络对“90后”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增进与学生的交流, 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消除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自然能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这种交流方式也能使教育模式得到更好地过渡, 双向的交流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90后新生心理素质偏弱、适应和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加强高中和大学的心理对接, 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平时注意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 提高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引进心理测试等有效方法, 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细节, 善于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对于问题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平时多加以心理疏导, 帮助问题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3、开展各类活动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专业认同感的重要阶段, 是其纪律观念、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要适时适地多开展活动, 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讲授、辅导、座谈、实地参观等方式, 让新生尽快了解大学生活, 了解学校, 了解专业, 适应环境, 转变学习方法, 确立奋斗目标, 设计好四年大学生活的蓝图, 并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生活德育离不开真实的体验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利己主义严重, 功利主义浓厚, 公德意识不高, 缺乏团队精神等现象, 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鼓励学生关心公益事业、多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使学生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得到锻炼和考验, 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也使他们逐步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 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摘要:“90后”大学生正是当今校园的生力军,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显现出来的新特征,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90后大一学生性格特点及行为倾向进行分析概括, 提出了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引导
参考文献
[1]傅激:试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理论与当代, 2008, 3, 44-46
90后特点 篇5
【关键词】“90后”;“非主流”;高等教育
一、“90后”与“非主流”
同“80后”一样,“90后”是对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的简称。
广义的非主流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中不占统治地位甚至遭受否定排斥的文化,而本文要讨论的“非主流”文化指的是当前在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中一种以追求个性为特征的文化。
“90后”一开始便以超乎寻常的自我中心、“非主流”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巨大的摩天轮,灰暗的砖墙,破败的街景构成的PS照片,传达给人们一种颓废、冷漠气息。人们便习惯于用堕落、放纵、自以为是无理、傲慢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印象。新生事物必然要面对传统的质疑,在批评“90后”诸多不是的背后,隐藏的是群体价值观的不认同和部分媒体渲染的过度丑化。我们也必须看到,“90后”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改善,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使他们对于人生与未来迷茫,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理解脱的需要使他们在困顿之际诉诸“非主流”。因而,“非主流”本身并不等同于“堕落”,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90后”情感的喧泄和个性的表达方式。
二、“90后”的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自我实现的发展。高等教育应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其自我实现。以下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简述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1.自主性
传统教育中被动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历来为现代教育学者所诟病。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传授知识这一原本单向、刻板的过程摆脱了裹足不前的尴尬。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大量拥有学习自主性的学生是自主学习大范围出现的前提,因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非主流”文化对于自主学习的强调恰好与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找到了最佳契合。这种完全出于个人爱好的学习热情,在多数枯燥乏味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掌握中显得尤为难得与可观。在始终强调自主学习重要性的当今大学,将“非主流”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向专业课程,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有力辅助。
2.独特性
“非主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个性,也就是个体的独特性。无论是花哨的奇装异服,还是朦胧的烟熏妆,都在彰显一个态度:我与众不同。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知识,而独特性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指标。个性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段时间内长期遭受压抑的品质。对于“优秀“的衡量标准的过于整齐划一,使许多学生的个性刚刚萌芽即被同化。当个性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研究者争相热议的话题,“非主流”的个性特征无疑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参照,无论它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90后”大学生从骨子里是不缺“个性”的。
3.创造性
独特性是创造性紧密联系的。每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往往伴随创造。新奇怪诞的个性展示方式,“雷”人的语汇,天马行空,不拘一格。“90后”对于独特性的追求必然要求发挥创造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带来的即是“非主流”事物的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对火星文的实用价值持保留态度,甚至有学者认定其是对传统语言的纯粹恶搞和颠覆,却不得不惊讶于它所包含的大胆尝试和娱乐精神。火星文从审美到个性的“眼球效应”,以至已经有专业人士针对此推出了专门的输入法,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已经不需要争论来给出答案。科学研究领域一贯主张开拓创新,积极创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如能将“90后”的创造性加以引导,对于提高现今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包容性
“90后”主张个性的同时,却对异己文化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包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随时向大众发表观点成为可能。“90后”们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发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也从不轻视他人的平庸。因为在他们看来,平庸也是一种个性。谈到学术上的包容,近来一些“学术大家”的你争我斗,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学术争议本是时刻存在并不断萌生的,因为缺乏对他人立场的包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中,“升华”为了骂仗。承认并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包容,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大学课堂,应该是思想碰撞的课堂,撇开个人好恶,把学术分歧和阐述个人观点放在追求真理这一唯一目的上,才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学术的进步。
5.独立性
“90后”不满足于他人的安排,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宁可花几个小时钻研,也不愿意轻易向人求助。即使向外界求助,对于他人传授的解决方案,他们也持审慎的态度。“独立”治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人云亦云只会让学术走上毫无个性的抄袭模仿之路。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这种独立精神,才能避免被培养者对客体过分依赖。
6.时效性
“90后”对于时间也有独特的概念,他们深知年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因而把握时间,提高效率成为他们的重点。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新技能,第一时间在网络发布第一手消息,对新科技产品、新文化热点的追逐或许包含某种常人印象中的盲目与狂热,但对于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今天,把握时事动态,绝对利大于弊。相较于部分终日埋头于书堆的刻苦钻研者,“90后”已经在获取资讯的积极性上占了先机。二十一世纪是资讯时代,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对最新资讯了如指掌,否则创造新学术成果俨然是空谈。“90后”分秒必争,“非主流”式的颓废只不过是宣示个性的表象罢了,在迷茫困惑的迷离眼神下,藏着是一颗炽热奔腾的心。
7.实用性
“90后”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强调工具的实用性,为了做图学PS,为了做个人主页学css,asp,甚至为了提高电脑游戏效率学编程。他们相信有用的才是有意义的,因而迷恋网络教程,同时也迷恋于制作教程。因为需求和兴趣所进行的学习往往激发更为强大的动力。面对“90后”大学生,无法小视当需求和兴趣来临时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高等教育者所要做的是引导和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8.分享意识与合作精神
有人认为“90后”特立独行,目空一切,缺乏合作精神。这其实是一种误读。“90后”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共享文件,与他人合作投标私单,开设网店。尽管这是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都有的经历,但似乎“非主流”更热衷于此,他们的分享与合作更具有时间上的持久性和不灭的热情。
9.偶像观
“90后”没有偶像,他们的偶像只有自己,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然而从另一面看,“90后”是有偶像的,他们以更为理性客观地态度对待偶像,欣赏而不崇拜,向往而不盲从。这恰恰是反对盲目狂热崇拜者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同时也是自信的表现。
10.直率
在是和不是,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上,90后有明显区别于“70后”“80后”的直率,他们大多不愿意碍于情面勉强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样的处事方式常常会让前辈们觉得难以接受。然而这种直率,反应在学习上,就是对错误的直言不讳,对疏漏的不留情面。鼓励坦诚直率的治学态度,就是鼓励对科学的严谨客观。
11.蔑视权威
“非主流”对于权威的蔑视成为许多人视其“目中无人”的最有力根据。然而,“非主流”所蔑视的似乎“权威”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权威,因为他们使用的PS工具,津津乐道的非主流无一不是权威产品的延伸。实质上,他们反对的是“倚老卖老”,反对的是冗长繁琐的以资历排辈份的传统经验模式。他们相信“能者为尊”,却不接受“能者长为尊”。只要还有他们相信存疑的空间,他们都要向权威发起挑战。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中,正是缺乏了挑战权威的精神,因而抹煞了无数潜在的新观点新创造。随着更年轻一代进入大学校园,对权威说“不”的声音也将更多的出现。对权威说“不”,归根结底是一种怀疑与批判精神。科学的进步正是以对旧有知识的怀疑、批判、改进为前提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宏扬科学批判精神,同样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造性,创造学术成果。
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且完全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教育以人为本,面对即将或已经到来的90后大学生主体,尊重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为“90后”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1-6.
[2]王廷芳.现代心理学理论新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47-190.
[3]陈彤,张少华.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90后特点 篇6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市某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700名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632份, 有效率为90.29%。问卷以东北师范大学路海东老师设计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2]为基础,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修订《大学生性观念分问卷》。
2 研究结果
2.1 90后大学生性观念现状
(1) 对恋爱与同居的看法
如表1所示, 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 不同性别与年级的大学生在恋爱与同居的看法上差异显著, 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无显著差异。
(2) 对被包养现象的看法
90后大学生认为被包养可接受的占总人数比例为11.6%;认为大学生被包养是可耻占总人数比例为62.1%;认为无所谓的占总人数比例为26.3%。其中男、女大学生对被包养现象的看法有显著差异。
(3) 对同性恋现象的看法
90后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现象的态度, 如表3所示:男女生、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与否在这一观点上都无显著差异。
(4) 对待性行为的态度
90后男女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8.4%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 但自己做不到, 35.6%认为可以接受, 如果感情成熟自己也可以;而男大学生在这两项上的看法分别占23.6%和45.2%。
2.2 90后大学生性知识及性行为状况
从表5中可知, 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获得性知识的途径是课堂, 其次是讲座、黄色书刊或网站;男女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存在显著差异。
在与恋人同居时, 男女大学生是否会采取避孕措施的观点上, 男女大学生的选择有显著差异。
3 讨论与分析
3.1 90后大学生性观念的特点
性, 是人类的本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旅程上生理、心理最旺盛的时期, 对性的好奇以及对性知识的需求尤其强烈。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性观念非常重要!表1的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同居现象开始持较开放的态度。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生活相对充裕, 信息化程度高的的网络时代, 受到国内外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冲击, 追求新异、时尚, 个性张扬, 同居现象正被作为一种时尚从过去的“谴责”到“宽容”到“麻木”再到今天的“纵容”, 成为当代大学生甜蜜爱情的宣言。
社会上某某大学女生被包养的新闻屡见报端。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被包养是可耻的, 这与日常看到的现象有矛盾。一方面可能新闻报导中的案例现象是个例, 不具代表性, 它是经济社会金钱冲击下的“副产品”, 是文明社会的一个缩影。可见, 绝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虽然对同居现象较为开放, 但是在性道德上还是持有正确、健康的态度的。
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 男女大学生也呈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接受婚前性行为,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3]一致。可见, 男大学生在性行为的问题上更加开放和轻率。
表3的数据表明, 90后大学生大部分能接受同性恋现象。说明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上的同性恋现象持宽容的态度, 这与他们的个性特征及时代气息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对同性恋的态度悄然在变, 我国对同性恋现象持不提倡, 不反对的中立态度, 但传统的性价值观念还是对人释放着比较大的压力。
3.2 90后大学生性知识及性行为状况
90后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 其次是讲座、黄色书刊或网站、其他、展览。可见, 课堂是大学生性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的教育系统中, 在初中就开设了青少年生理健康知识课以及相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 但性心理、性健康的话题还是羞于出口, 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名不符实或者根本没有老师讲授, 只是学生自己看书摸索。近年来, 国家开始重视青少年性健康的教育,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初建》课题研究, 准备以北京市一些中小学为试点学校进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向学生发性教育教材, 这一举动, 引起了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关于“性, 要怎么说出口”的主题报导。中国的性教育既要含蓄, 又要达到目的, 举步维艰。从调查的资料看, 通过听讲座、浏览黄色书刊或网站来了解性健康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可见, 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讲座的平台,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性观念。学生也可以通过健康的上网方式来了解性知识。
表6的数据显示, 男女大学生在避孕措施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 30.9%的男大学生倾向于不采取避孕措施。可见, 总体上90后大学生的自我性保护意识不够强, 缺乏性疾病的传播与感染的相关知识。据北京某医院调查结果显示, 每月到医院终止妊娠的近千名女性中, 半数为未婚女性, 其中三成是在校女大学生。种种的现象, 表明, 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 容易盲目、冲动, 不计后果的发生性行为, 缺乏责任感。
4 对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反思
性及性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 也是人类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性健康教育应及早抓起。首先, 高校作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从现今的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看, 对大学生的性教育还很欠缺, 远跟不上青春期身心的发展, 很多同学对性知识存在困惑, 很少或根本没有自我的性保护意识。另外, 受到国外性开放的文化思潮影响, 部分90后大学生的性行为缺乏责任感, 有的大学生性价值观模糊, 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4]。因此, 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及时及早地利用各种条件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其次,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应以学习性生理知识为起点, 强化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和责任感意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需要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讲,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人格为基础的性纯洁教育[5]。大学生应形成为人负责、为己负责的责任意识。
此外, 高校在重视的基础上, 要制定一个性健康教育的机制, 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系统, 为大学生提供性健康知识与技能。高校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既可以采用课堂的常规讲授方式, 也可以采用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讲座等方式或者性生理、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可以充分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 做好大学生性教育的工作,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最佳场所。
摘要:性健康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性观念、性知识及性行为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性观念较开放, 男大学生在性行为的问题上比女大学生更加开放和轻率;90后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90后大学生的自我性保护意识不够强, 缺乏性疾病的传播与感染的相关知识。结论:性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亟待社会的关注, 高校应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性观念,特点与现状
参考文献
[1]高德伟.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杨南丽.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J].昆明大学学报, 2009, 19 (3) :82-84.
[4]谢秀莲.兰州市高校学生性观念与婚恋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3) :174-175.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篇7
1.1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90后大学生都渴望成才,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二是90后大学生富有思想,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度不高等问题, 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 缺乏集体意识, 只在乎自己的表现和利益, 完全不考虑他人的看法;三是90后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根本找不到事件的核心;四是90后大学生通常都很热情高涨、自信、个性张扬, 他们不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对未来抱有强烈的自信力, 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2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不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导致其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二是通常意志都比较薄弱, 不仅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还很容易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敏感并且容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四是基本不会在参加完活动后总结经验。
1.3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是积极、健康、务实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并且愿意为了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付出一定的努力, 同时他们也愿意进行集体活动, 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和专注力, 再加上部分同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往往在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没有成效的话, 或者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把这门课程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90后大学生都选择了用手机和埋头睡觉来充实课程,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 长此以往下去还会减弱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们的长远发展。
1.4行为特点
现在社会关于90后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平常看起来很成熟, 也很独立, 但是真正应对事情的时候很不知所措, 即假性成熟, 导致社会上90后假性成熟的原因主要是90后学生出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环境之中, 他们很容易就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 造成他们表面上好像懂得很多东西, 好像非常成熟, 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长大的, 没有机会或者能力来处理一些问题, 不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假性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
2 90后大学生管理对策
2.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者要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 帮助大学生把握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危机, 矫正行为偏差,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管理干部更要逐渐成为心理教育的积极追随者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 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关。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 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 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 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 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2人文关怀, 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教师应该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 比如对待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个特点既是缺点, 也是优点, 而不能仅仅把其定位成一个缺点, 应该最大程度的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90后大学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深受网络信息化影响的群体, 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新鲜事物, 这使得他们的眼界开阔, 视野宽广, 但有时也会让他们沉溺在网络的世界里, 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人员来说, 引导90后大学生消除感情障碍是当务之急, 应该使其意识到网络只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 绝不能沉溺在其中, 应该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 并融入大众, 应该利用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积极的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
2.3警示提醒, 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 虽然现阶段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些问题中看到那些大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的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规划未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强自律引导。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升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时期的重要性。所以,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高校管理者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 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鼓励90后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 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高校应从90后大学生欠缺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例如, 军训中90后大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的欠缺, 在常规教育中, 就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锻炼, 使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三是开展抗挫训练。从某些心理咨询机构调查和反馈的情况看, 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2.4尊重个体, 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其他年代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和个性, 他们几乎不接受任务形式的约束,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激发90后大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90后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 要想真正的调动起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应该充分的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借助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 不断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透、做出特色。
摘要:“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分析, 摸索出一条切实的具有时代特色、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 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此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90后,特点,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九龙.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J].江苏高教, 2009 (4) .
[2]莫飞平.大学生管理伦理化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 2008 (7) .
[3]任晓敏.更新观念健全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
[4]熊书银, 张晓云, 李旭东.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 2007 (3) .
[5]唐小平.大学生管理宜有“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9) .
[6]吴卓华, 赵志萍, 刘宁, 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5) .
[7]章小亮.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
90后特点 篇8
“90后”一代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崛起, 他们的喜好、心理特征以及消费意识都会影响着当今这个时代的购物消费方式的潮流趋势。
“90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喜新厌旧心理。喜新厌旧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 是促使他们进行持续消费的动力之一。尽管他们知道, 追求时尚与新鲜的事物不一定具有什么现实的价值, 但能给他们带来时时不同的新鲜感觉与美好心情。
第二、炫耀心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富裕阶层应运而生。他们期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赏, 因而富裕的人通过购买和使用具有卓越品质的、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来向大众传达关于自身身份、财富、地位的信息。可以说奢侈品消费代表着一种符号, 象征着成功和富裕, 它可以不断激发人们消费的欲望。
第三、从众心理。中国消费者自古以来都有一种想法, 那就是大家都买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可见, 他们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的结果, 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从众心理在“90后”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商家要尽快认知“90后”的消费心理特点, 只有敏锐地洞察“90后”的消费心理特点, 才能找到真正的商机, 营销决策才能正确, 营销策略才能会有效。
二、“90后”的消费行为
“90后”是独生子女居多的一代, 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 他们心中的“好”与“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90”后接受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等消费观念的洗礼, 消费行为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
第一、“90后”喜欢“酷!”“爽!”对于“90后”消费群体来说, 内在需求除了需求满足根本需求外还要求“酷!爽!”一句话“只需喜欢, 我就想买”, 买可口可乐, 绝不是由于好喝, 去麦当劳也绝不是由于汉堡美味, 买耐克也绝不是由于它的制造工艺、产品质量能比其他品牌好多少, 而是品牌表现的特性契合我的特性, 我就喜欢。“90后”更注重消费时能够体验到“非常”、“与众不同”的感觉——让他们参与, 让他们“爽”, 他们高兴就买单。
第二、“90后”热衷网购。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益普及, 我们“90后”一代, 超过70%的人有上网经历, 有超过一半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因此他们能及时接受到各种最新消息, 更倾向于省时省钱的购物体验。“90后”在网购方面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收入的24%用于网购, 淘宝网 (微博) 、当当网 (微博) 、京东、天猫、美团等, 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商城;网购、团购、代购, 使用电子优惠券等购物方式热潮便应运而生了。
第三、“90后”消费不失理性。“90后”的购物方式虽然追求自我张扬、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但是在购物时仍然是理性消费占主导。他们购物时品牌效应、朋友推荐、网络口碑的作用, 远远大于传统广告的作用, 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 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此外, “90后”崇尚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乐于接受产品传播和品牌塑造。他们喜欢尝试新品, 会为买到新版代言的产品而欣喜不已;他们喜欢尝试刺激, 一切新奇的好玩的东西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些对商家而言是巨大的商机。
三、营销策略
“90后”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目前让商家有些茫然, 传统的营销方式在“90后”面前面临失效的风险。企业必须深谙打动“90后”消费时代的营销之道, 针对“90后”的消费特点, 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一) 更新营销观念
与他们父辈克勤克俭、量力而出的消费观念不同, “90后”超前消费观念崛起, 花钱缺少节制, 挣多少花多少, 很少考虑为将来而储蓄, 敢于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 是他们的消费特点。他们思维活跃, 追求时尚, 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刚刚开始经济独立, 绝大部分还没成家, 没有家庭的负担, 心里被压抑许久的购买欲望在短暂的过程中得到爆发。他们处于社会角色转型的时期, 他们逐渐了解生活, 明白世界, 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新知识都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渴望度。“90后”希望获得物质、精神的双重享受, 他们将站在时代的前列, 追求着新颖与时尚, 他们领导着消费新潮流。企业在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时, 针对产品或品牌的功能和情感, 就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为品牌核心价值发展创造空间, 无论从产品本身的差异点还是从“90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 必须找出既能打动目标顾客又能与竞争对手产生鲜明区隔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 及时创新产品价值, 迎合新一代消费者, 企业的品牌战略发展空间才更为广阔。
(二) 树立品牌形象
1.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品牌就是承诺, 它能传递优良的品质感, 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信心, 消除他们对产品认知的不确定性, 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品质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关键是要建立起“良好品质”的印象。我们要从何处下手呢?请记住, 一定要先从能够“看上去就好”的地方下手。品质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了就说好”的层面上, 要做到“看了就说好”才行。所以说, 品质形象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的改善才能满足打造品牌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广告形象。
面对推崇个性与自我的“90后”传统的媒介影响逐渐丧失了话语权, 怎样的品牌营销传播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动他们呢?喜欢标榜个性、重视原创的“90后”乐于跟随潮流, 敢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欣赏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 热衷网络文化、运动竞技, 他们重视通过媒体参与增强品牌个性的体验过程和乐趣。面对今天的“90后”, 过去那种只是投放几则幽默风趣或是狂轰滥炸的明星代言广告已经行不通了, 要建立良好的广告形象, 需要“二大一高”, 即“大媒体、大投入、高水平”。媒体大、形象就大;投入大, 形象就强;水平高, 形象就好。其实就这么简单。
3.新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 并且变化速度很快, 因此企业必须创新, 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所在, 对企业而言, 开发新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开发一样新产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个时间一定要比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时间短, 才能有市场, 纵观不少企业, 之所以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陷入绝境而一蹶不振, 正是由于对市场缺乏快速反应能力;而不少企业迅速调整产品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 很快扭转经营上的被动, 其诀窍恰恰在于它对变化了的市场能快速作出反应。对于注重自己的个性张扬、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 他们喜欢上微博, 喜欢把自己购买的产品放到微博上进行宣传, 炫耀别人还没有, 只有自己才有的最新商品。“我就要最新款的”是他们的口头禅。通过了解“90后”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了解他们对各种产品属性的评价, 企业可以据此开发新产品。一款名为小米智能手机的销量扶摇直上, 人气直逼苹果Iphone, 面对容量巨大, 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环境, 小米手机作为国产手机的一个品牌, 异军突起, 借用高配和软硬一体的创新和快速研发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认可和销量, 小米个性化的方式, 对于他们很亲切, 很有吸引力。
(三) 扩大营销渠道
1.网络营销。
在家上网, 是众多“90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家自然要把营销战场摆到了网络上。相较于网络广告, 网络“圈子营销”似乎更能深入的影响消费者。“90后”追求自我的同时, 又有很强的群体主义意识。QQ圈子、博客圈子、MSN圈子、开心网圈子……大行其道。在这些圈子里,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购买产品的体验, 也乐于接受别人的评价, 进而作为自己消费的依据。“90后”的这些做法会影响到他们圈子内的一部分人, 进而形成圈子内的口碑传播, 他们不自觉形成了企业网上销售宣传的渠道。企业可以依此在网上建立一个产品方面高效的营销手段:着力打造它的知名度。如小米手机, 该企业打造的网络营销就是成功的一例。在销售渠道上, 小米坚持选用电子渠道作为其唯一的销售渠道, 而当前随着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定制机的相继问世, 小米也真正实现了流通渠道的多元化。但不可否认的是, 单纯依靠网络销售的模式, 已为小米打下了它的知名度。
2.设限营销。
什么样的产品最酷、最值钱?当然是稀缺的产品。对于崇尚自我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 得到一款稀缺产品该让他们多么的疯狂、炫耀。如何制造稀缺?第一是限时。抢时省钱, 限时制造抢购。第二是限量。物以稀为贵, 限量制造疯狂。第三是限人。消费者每次只能进若干人, 其他人需要站在门外等待。在前一批购物者离开之后, 货架上的产品会重新更换。消费者乐此不疲, 将进入“限制范围”作为自己个性的体现和身份的象征, 实现了情感沟通。
3.促销创新。
走进各种大型卖场、超市, 或是旗舰店、专卖店, 经常能够看到各种促销活动, 特别是每逢节假日这种风气更是盛行, 各种促销信息是铺天盖地映入眼帘。正所谓好事不宜说得过多, 这种传统的促销重复次数多了, 消费者的兴趣也随之骤降, 关注与参与度也大为降低, 甚至很反感。因而不是现在的促销不起作用, 而是显得的促销太多、太频繁、太老套, 消费者都已经看腻了。然而站在品牌面前的“90后”这一庞大的消费群, 他们本身就很叛逆, 不愿墨守成规, 总是喜欢新奇的事物。无论在哪里, 他们都想成为最闪耀的一个, 对传统的观念很排斥, 总是会寻找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行事。对于这一特殊群体, 如果品牌促销还是以权威、生硬的身份出现, 形式依然是那么单调乏味, 并企图把某种消费观念强加给他们;那么, 这无异于玩火自焚, 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从而漠视品牌。“90后”有自己迷恋的“酷”, 对他们来说, 太老旧的方式倒不如不做, 过多的促销倒不如让其变得稀少, 这样反而会让他们觉得稀有, 这种销售策略会达到预期效果。苹果就是如此, 从来都不主动做促销, 但针对学生群体可评学生证打折扣;内部员工在任职期间只可享受一次7折优惠;每逢苹果品牌大事记、周年庆典等都有促销活动。如此稀少的机会, 却显得如此珍贵, 因而能吸引很多“90后”消费者。
总之, “90后”的消费者是最独特的消费者, 他们不是统一型号的“社会产品”。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思想也变得不再循规蹈矩。产品要卖出去, 品牌要生存发展, 离不开“90后”消费群体。要想抢占先机, 掌控这一庞大市场, 就必须针对“90后”消费群体制定出全新的品牌营销,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超.消费者心理与营销对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龚振.消费者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阮德胜.胥兴贵.浅谈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9年04期
[5]周涛.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0年18期
[6]赵俊芳.市场营销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对策研究 篇9
1. 拥有理想信念,但功利思想严重
“90后”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对国家、对党的认识普遍都比较积极正确,但在目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影响的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将能否有房有车;能否找一份赚钱的工作;能否嫁个有钱人等奉为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
“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从不愿与他人相同,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思想内涵都追求特立独行,常常与他人观念相左产生分歧。除此之外,自我为中心现象比较严重,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集体意识、集体奉献精神。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3.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
大多数“90后”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适应,甚至产生消极逃避思想。如有些“90后”的新生入学后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还要依赖父母;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会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来应对,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学工人员,在“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建设是现今高校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要求新形势下的辅导员能够根据“9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注重在思想、政治、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 举行集体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比赛、联欢会、班集体活动等,都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分不开,以便增强其上进心和自我克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集体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的欢乐时,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集体活动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90后”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从而改掉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3. 鼓励多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智
“90后”后的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消极退缩。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如三下乡、社区义诊义卖、关爱孤残老人等活动,尽量增加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采取实习、见习、兼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前接触社会,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勇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深受网络信息化影响的群体。他们新的特点、新的思维等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所在学校学生情况, 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分析, 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90后特点 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创新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
一、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成长在中国社会的“黄金时代”和“网络纪元”,这是一个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1]。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2],其中年轻的“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主力军之一,在“90后”的学生身上也能看到网络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显著特点。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强。“90后”的学生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可以熟练利用网络查询信息,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但是,网络信息浩瀚无穷、良莠不齐,学生们在快速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却有可能会因为过于依赖网络而缺少独立思考以及辨别信息的能力。
二是主动学习,好奇心强。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知识面被极大地扩张。从个体来看,他们知道的越多,想知道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90后”的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并且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表现出极强的处方学习能力。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和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使他们希望能同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喜欢自我表达,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3]。
三是喜爱社交网络。“90后”大学生是典型的“社交一代”,社交网络是“90后”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有QQ、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豆瓣、朋友网、微视等。“90后”学生频繁地“上人人”、“刷微博”、“写说说”、“晒照片”、发微视频,更新自己动态、关注别人变化,随时交换信息与观点,社交网络是学生们表达情绪、想法和交友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是“低头族”、“拇指族”。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4]。“90后”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重要群体,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WIFI的覆盖、3G、4G网速的提升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
但是手机上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在感觉课堂无聊的时候也拿出手机玩。课堂上,随处可见低着头玩手机的学生,他们成了典型的“低头族”和“拇指族”。
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需求
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教学方式、方法的总结,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已日趋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群体的需求。
一是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自始至终完全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递—接受”的单向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课堂上,“教师念教材、学生记笔记”,“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课堂枯燥无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大批的“拇指族”、“低头族”和“睡觉族”出现在了课堂上。
二是机械的考试方法。在考试时,“教师考教材、学生背笔记”,一张考卷定全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课堂不参与,考前“求重点”的行为并不完全是学生本身不努力,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一下现有的考试方法。如果平时课程本身没意思,学生肯定不愿意听,但是学生即使不听课,期末背背老师画的重点也可以“不挂科”,那么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面临“90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教学模式的老传统之间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化解?答案是:“创新教学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它包括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何找到新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5]。这些年,二外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在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1. 创新课堂模式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
我们将传统的说教型课堂,转化成引导型的课堂。从课堂的开始到结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能力培养。
(1)教材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首先,课堂教育的教材选择不再单一化,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始整理大量的案例,充实学生的课堂。目前,二外旅游管理专业已经编著的案例教材十余本,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来了解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的发展、酒店业的经营情况等,并组成“案例分析小组”小组讨论分析和总结案例。
(2)课堂展示引入时尚、新鲜元素。要想课堂吸引“90”后学生的关注,可以将学生们喜爱的时尚元素引入课堂,如动漫、流行语言、现场秀、新款网络游戏等,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2013年年初,在韩国的“骑马舞”红遍全球的时候,为了讲解景区营销案例,作者将张家界版的《江南style》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爆笑课堂。想让课堂吸引人,教师一定要下工夫,要经常与学生沟通,知道他们现在喜欢的是什么,也要经常关注相关专业的新闻动态、网络热点,及时与学生分享最新资讯。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比如面临就业压力,教师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相关岗位介绍等实用性的知识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
(3)开放问题。教师们提出的常规性问题以及课后作业,都会被学生们通过强大的网路搜索来找到答案。要想引起学生的思考,必须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关信息,但答案需要他们自己辨别信息并整理。比如,“清华、北大等校园算不算旅游景区?”、“武大樱花节,数万游客涌入校园,你怎样看待校园旅游?”对于这种开放答案的问题,学生们会在查阅书籍、网络,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后,给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这就比直接问学生“景区的概念是什么”要好得多。
(4)注重学生参与和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可以通过老师下达任务和布置作业来完成。比如,二外“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在学期初就会给学生分配本学期任务:每节课前三分钟,由1~2位同学进行“新闻播报”或者 “实事观察演讲”。“新闻播报”的学生要选取旅游行业内的热点新闻进行播报;“实事观察演讲”由学生准备行业热点新闻或者动态,并针对该新闻发表结合专业理论的评述。学生个人展示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也符合“90后”表现自我的心声。
此外还有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小组作业,作业内容有“新闻发布会”、“辩论会”等。“新闻发布会学生”要模拟国家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小组选取主题,推荐新闻发言人,并邀请媒体(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答记者问;“辩论会”在二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上已经举行了多届,题目也多种多样,比如“中国世界遗产地应当采取属地化管理还是垂直化管理”、“景区门票价格到底该涨还是该降”等。
2. 开展创新活动,丰富创新课堂外延
创新型活动又是创新课堂的延伸。可以通过创新型的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检验课堂学习成果,弥补课下活动的空白。
(1)“请进来”和“走出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教学空间向社会延伸,向学界延伸、向业界延伸。二外改变以往的“关着门教学”,将国际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开办“名师大讲堂”和互动沙龙。专家学者、企业家、管理者都可以作为“名师”出现在学生的讲堂、沙龙中。学生在讲堂中可以听到业界、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可以和专业的名师进行互动沟通。同时,还引导学生“走出去”,如参与国际游学项目、会议交流、国际比赛以及带领学生前往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进行现场教学。
(2)多样的课下活动。课下活动多种多样,如举办大型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二外每年举办“中国旅游——北京对话”,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届。学生可以亲临现场聆听旅游界最前沿的理论,了解最新动态。还可以举办大型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能力,如“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在比赛中还会引入新的旅游理念和技术,2013年“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就引入了“虚拟旅游”的全景技术,学生在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旅游景区特色。
(3)视频教学弥补课堂。除了课堂教学,二外旅游管理专业通过 “精品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方式来丰富课下教学。“精品公开课”是学校教师将优秀的课堂用视频记录下来,在校园网上对学生公开,让学生随时可以享受课堂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教育部评选出的国家级优秀课程在“爱课程”网站上的公开课堂,网民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按课时点击学习国家评选出的优秀课程;“微课”是将课堂知识点录成小段的视频,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下复习课上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会根据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特点,推荐给他们哈佛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课程,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并在课堂上交流感想心得。
(4)运用新型社交媒体,增强师生互动。社交网络既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咨询的平台,也是塑造为人师表形象和增强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渠道,老师们通过社交网络与学生互动,并且将自己调研活动、会议记录以及教学想法分享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互粉、互加好友,通过微博、空间、朋友圈等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教育。
3. 走在时代前沿,创新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90后”善于利用网络的特点,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带领学生了解和认识最新的网络特点,并将其应用到研究中,创新研究方法。比如,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来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样本的选取方法、完整数据的分析、善用网络最新但不必精确的数据,还有不必追求因果关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分析方法,将网络数据应用到他们的研究分析中去,如新浪微博的微指数分析。这些最新的实用分析方法能充实学生们的研究,给他们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1)学生考试方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关注期末的那张试卷,到了期末熬夜突击和找老师、找学姐学哥求“重点”成为学生的应对法宝。学生只关注期末的考试,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改变考试方式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首先要在课程成绩赋分标准上进行改革,二外目前是根据课程种类进行不同的课程赋分:选修课是40%课堂成绩+60%期末成绩,专业课是30%课堂成绩+70%期末成绩;其次还要在考核标准上进行改革,课堂成绩要包括考勤成绩+个人展示成绩+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加分,期末成绩包括期末作业成绩+期末试卷考试成绩。通过分值比重和考核标准的改革,试卷考试只占到了学生课程成绩的40%左右,“一卷定江山”的局面被改变,试卷再也不只是考核的唯一标准,相反学生会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面对课堂作业和展示,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教学考核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离不开教师的鼎力支持和学生们的反馈,新的教学评价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效果。新的教学评价分为教学打分和意见反馈,学生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必须在校园网对本学期每一门课程进行打分,才可以进行下学期的选课,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我上课,你打分”,教师一学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从教学评价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教学评价后,教师会收到教学评价报告,直观看到学生对自己课程的打分和评价,以及本课程在全校、全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学校还会以此作为参考进行教师的评优评先工作,评选“最受欢迎的课堂”和“最受欢迎的教师”等,教师教学考核的改革有利于督促教师进行认真的课堂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艳洁.“90后”来了[N]. 中国经营报,2012-06-28.
[2][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OL]. http://tech.hexun.com/2013/cnnic32/.
[3] 赵凌云. 浅谈“90后”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5]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1.
[6] 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
90后特点 篇11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1. 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个性外显而张扬, 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90后”大学生既躁动又不安, 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尽可能给予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 除了学校的文化课, 家长还给他们报了各种培训班, 他们大多都有一技之长,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
2. 思想开放独立, 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 敢问、敢说、敢闯, 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 发育得更早, 知道得更多。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 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 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 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 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 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 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
3. 敢于面对现实, 目标明确。
“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 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渴望在大学里不断发展自我。因此, 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 容易确立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条件
1.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他们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 进入生长稳定期, 中枢神经发育基本成熟, 已经具备进行抽象、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
他们的知觉能力成熟, 观察具有目的性、敏感性、系统性、深刻性和稳定性;抽象思维形成, 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认识更主动自觉, 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自我概念更丰富、完整、稳定, 自我体验内容丰富仍有波动、敏感而带有情景、自尊与自卑交织, 自我完善愿望强烈, 独立意识强烈;爱情交往的愿望强烈。
3.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社会角色渐显。
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问题, 说到底就是解决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问题, 这个过程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消亡的。在各种社会联系中, 最基本内在的关系是责任关系。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 是一个人承担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建设者的后备力量, 是人才的预备队, 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这些都为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推行自我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 变师为友, 促进师生心理和谐。
“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 民主意识强烈, 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老师还只是会一味地高姿态说教, 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教育者要学会放下架子, 变师为友, 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 相互尊重而不抵触。
2. 教育者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 受教育机会增加, 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 还要加强扩大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素质。
3. 注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要满足的程度, 因此要增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要尊重、满足他们的主体需要, 从而发挥主体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90后”大学生的需要丰富而又具体, 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分时间、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鲜明, 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理念、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方法去探索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浩浩, 周子葳, 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
【90后特点】推荐阅读:
90后思想特点09-14
“90后”心理特点11-06
“90后”大学新生教育特点探究07-16
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10-24
患病后心理特点06-27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特点09-03
网站特点07-14
命题特点07-15
成长特点07-15
疾病特点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