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特点

2024-09-29

学习心理特点(精选12篇)

学习心理特点 篇1

学生时常感叹:物理真难学!如何抓住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对初二学生而言, 刚刚接触物理, 对物理有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适当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利用学生追求“新”、“奇”、“趣”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初学物理时,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甚至一些新颖、奇特的东西异常敏感。可能一种现象、一个实验、一幅漫画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此, 任课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新”、“奇”“趣”上做文章。例如, 在上初二绪言课时可选择如下几个演示实验: (1) 展示一个可爱的卡通玩具, 然后将其放在讲台上, 教师拿一个塑料桶罩住卡通玩具, 说声“走———”, 移开塑料桶, 卡通玩具不见了 (塑料桶内固定几个很强的磁性球, 卡通玩具内藏常铁块) , 通过魔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锥形轮自动从“低”处向“高”处滚动。 (3) 用漏斗吹乒乓球,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 通过漏斗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看到乒乓球不下落。这几个演示实验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当然, 只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是不够的, 教师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只有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才会有新发现。在学了光学知识后, 要求学生观察毛玻璃黑板与穿衣镜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哈哈镜与普通平面镜又有何不同?同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 (如牛顿、奥斯特、法拉第等人) 从不经意的日常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故事和另一些通过长期不懈观察而发现真理的故事, 以引领学生从“看热闹”过渡到“看门道”。

二、利用学生“钟情”直观、形象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 兴趣盎然, 对干巴巴的、抽象的东西, 兴趣索然, “难入角色”。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化。

1. 做好教材中的各个实验, 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和可信度。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改进某些实验, 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比如, 讲到摩擦起电现象时, 可以提示利用学生身边的塑料尺、塑料笔等物品, 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的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2. 对于那些较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可通过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如船闸的介绍,

绝大部分学生从未见过船闸的结构及轮船通过船闸的具体情景。因此, 学生对此感到不好理解。教学中, 可用玻璃和乳胶粘一个船闸模型, 放上水并用小纸盒代替轮船模拟轮船通过船闸的过程。通过模拟演示,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教学效果远胜于空洞的描述。

3. 搞好随堂小实验。

如在讲“压强”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做两个随堂实验:取一支圆珠笔, 让笔尖压在一个手指上, 先轻后重, 比较两次手指的疼痛感, 可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2) 再用这个手指分别顶住这支圆珠笔的尖端和平瑞, 比较两手指的疼痛感, 又可得出“压力相同时,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 引入压强概念, 就水到渠成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

教学过程中, 可将一些较难理解或难实现的物理现象规律, 通过多媒体生动再现给学生,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中, 播放大白鲨咬断海底电缆的视频, 学生从视频中看到大白鲨咬破海底电缆, 造成短路引火烧身。从而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生产中, 一定要安全用电。

三、利用初中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 创设“成功”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从成功中激发兴趣, 从成功中领悟道理,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最佳的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

学习心理特点 篇2

(一)人类学习的社会性(间接性)――间接经验为主

人类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以外,还在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社会传递保存下来,而个体从出生以来,就是通过与成人的交往,通过在学校里与教师的交往,进行学习,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经验;还通过与同代人的交往而获得大量的社会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丰富的,这是动物学习中所不可能的。

(二)以语言为中介

人类是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学习的。由于有了语言,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有了语言,使人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有可能掌握概括、抽象的经验,因为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备考资料

用巴甫洛夫学说来讲,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给人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制,而且使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也具有了与动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儿童掌握了语言,以此为中介,才可能由低级的以知觉过程为主的心理功能,转为高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功能。

(三)积极主动性

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因此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所以人是在积极地作用于环境,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动物学习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剖析幼儿学习特点 篇3

【关键词】幼儿 学习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4-01

一、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1]。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满足。幼儿园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的素质获得良好发展。如可使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包括有语言的趣味性,教具、学具的趣味性,演示方法的趣味性等等,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语言的趣味性,即教师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求教师在与幼儿对话交流中,使用浅显易懂、带有拟人化及想象性的语言,以增强幼儿对教师语言的正确把握以及深入理解。教具、学具的趣味性,是教师在制作教具、学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能力、兴趣、注意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原料,制作促进活动进行的教具与学具,如小班幼儿可利用动物手偶来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实物教具展示活动内容。演示方法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自然现象中的雷、电时,即可利用周围环境和PPT来情景再现,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课讲故事时,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上演舞台剧;这些形式不拘一格,根据幼儿兴趣设定,使活动可进行得顺利而有良好效果。

二、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2]。

有的教师往往不相信幼儿,怕幼儿不会做或秩序乱,喜欢自己先示范,然后再让幼儿操作,结果幼儿的思维和尝试机会就少了,长此以往,幼儿会产生一种依赖感和一种惰性心理,他们不愿自己主动观察、思考,这样会大大地阻碍幼儿的思维发展。反过来,我们相信幼儿,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叠被子、洗毛巾、分发食品等都可由幼儿自己来做,在锻炼的过程中,有时也许会有效率低下等现象,但久而久之,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手、眼、思维,使动手参与能力不断增强。

三、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的,“教育活动内容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当孩子降临人世,他就开始了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

唯有经验的积累才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幼儿园、班级可以开设不同的区域活动,建立医院、超市、银行、理发店等现实中必须要接触到的各类场景,模拟演示。甚至可以带孩子走进市场、各类场所去感知,尝试各种体验活动,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开阔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的生活能力。结合季节特征,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认识季节,远比在课堂上老师的一再告知要效果显著。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同时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经验。

四、个别差异性显著

个别差异性显著是幼儿的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特点[3],这就更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才能使其不断成长。如;对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应更多地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平时与这些孩子多交流,使他们逐渐能摆脱不爱说话、不爱交流的习惯。而过于活跃的孩子,则必须教会他们规则,在特定场合要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而不是一味吵闹。同时接受能力有差异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认真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扬长避短。

五、模仿性强

在幼儿期,由于智力发育和实践经验的相对不足,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首先从模仿开始,模仿父母、老师成为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一个特征。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样重要,父母、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家庭和简单粗暴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有的孩子在刚入园时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强、有暴力倾向,必然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那么进入幼儿园后,老师的影响逐渐增强,如老师常做的动作、常说的话,幼儿会模仿,老师待人接物的态度,幼儿也会模仿。鉴于幼儿的这个特点,就要求老师的言行举止有礼有节、穿着打扮大方合体。

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别差异,就能使幼儿园、教师在制定发展计划以及引导孩子时正确对待,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开展保教工作,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使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雪霞,谷英,谈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2]陈纳.论经验的完整性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学习心理特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3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5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5.1±10.2) 岁;病程1~32年, 平均 (4.8±3.2) 年;其中尿路结石20例, 尿路感染16例, 尿道口异常14例, 前列腺肥大8例, 性功能障碍7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24例;年龄55~80岁, 平均 (65.4±11.3) 岁;病程1~30年, 平均 (5.0±3.1) 年;其中尿路结石19例, 尿路感染18例, 尿道口异常12例, 前列腺肥大11例, 性功能障碍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根据外科护理特点与患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

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 泌尿外科在外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泌尿外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 由于护理不到位等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率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 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现今, 老年男性患者居多,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衰退, 麻醉和手术预后都比较差, 因此, 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准备: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同时检查心、肺、肝、肾器官的功能, 排除禁忌证;术前2d减少饮食, 术前清洁肠道、进行肠道消毒。 (2) 预防感染:由于泌尿外科的治疗周期较长, 因此预防感染十分关键。患者卧床期间, 定期进行体位的变换, 同时辅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 防止局部压疮的出现;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会阴部位, 防止阴部瘙痒;抬高上肢促进静脉回流, 改善患者水肿状况;注重口腔卫生, 定时刷牙漱口, 一旦发生异常需立即汇报给医生。 (3) 饮食护理:根据泌尿外科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的日常饮食遵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磷的原则, 可给予适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另外尽量给予患者喜好的食物, 以避免食欲不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泌尿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绝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群,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中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 导致机体衰竭, 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 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此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高[2]。对他们的内心也是严重的打击, 有时会有孤独、寂寞感, 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待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像子女一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 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家常, 能够容忍他们的脾气;了解患者的爱好并且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 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 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 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态度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心理护理的区别与联系, 确保患者始终相信护理人员,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 (8±95) d, 对照组为 (8±14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患者就诊时要忍着病痛还要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 难免会有抑郁、烦躁等情绪。首先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忧郁等情绪, 对此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考虑的前提下, 应该调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60%, 无噪声、强光刺激等。

护理工作在避免尿道感染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术后每日需要用冲洗液对膀胱进行清洗, 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护理不合理, 可能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的感染;选择合适的时机拔除导尿管以预防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尿管通常留置3~5d,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每天清洗尿道外伤以预防尿道感染的出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病史患者的抵抗免疫能力降低, 同时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补体水平下降, 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 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护理管理有更高的要求[3]。

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切实为患者考虑, 在手术过程中, 不要谈笑风生, 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态度温文尔雅, 让患者有安全感。整个手术过程中, 最好不要出现器械间的碰撞声, 所有参加手术的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沉着冷静, 用清醒的头脑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定期外派出去学习。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 其目的是在生理心理上给予最大的满足状态, 降低不适程度[4]。医疗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用药原则对于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好处, 达到治疗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充分了解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与患者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护理, 促进护理的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圆满完成, 同时也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文莉.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 :159, 161.

[2] 朱丽敏, 梁迎春.心理护理的实践与认识[J].工企医刊, 1998, 11 (3) :83.

[3] 唐淑芝.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2) :153.

[4] 霍立志, 石汝骥, 闫会秋, 等.B超引导下治疗肾下盏结石11例报告[J].首都医药, 2007 (8) :30.

高中学习特点 篇5

要尽快适应,首先要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些特点。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量大

高中三年共开设十几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量都很大。除此之外,高中还开设一些发展 特长,加深、加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和各种课外活动。这些都使高中成为求学时代获取大量知 识的重要阶段。

●难度大

高中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强。很多知识是经过不断“提纯”,再加上“浓缩”而成,抽象 概括水平要比初中高得多。由于教材的抽象概括性强,不少高中学生适应不了,认为太枯燥,太难懂。高中课程的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进度快。如果跟不上进度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 ”或“欠债”现象。

●综合性强

到了高中,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的知识,“单打一”不灵了。由 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科没学好,往往影响好几科的学习。其中又以语文和数学对各 科的影响面最大。

●系统性强

高中学习是初中学习的深入和发展。不象初中阶段,很多学科是新开设的,与小学的学习往 往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少学生,到了高中学习水平很难提高,甚至发生严重的掉队现象,原 因之一是初中的知识没学好,拉了高中学习的后腿。至于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系统性就更 强了,一步落后,往往会造成步步落后的严重局面。

●理解性强

高中学习对理解的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很难掌握基本概念的实质和范围,更难以抓 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想不通过理解就去记忆或运用现成的结论,简直太困难了,事实上也行不通。

●能力要求高

由于以上特点,要想真正搞好高中的学习,就要具有较高的能力才行。如观察能力、阅读能 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如果上了高中,不注意在 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不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注意想象能力的 培养(如空间想象能力),就会使高中的学习越来越困难。

此外,到了高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放手了。学习中的不少环节几乎全要自己独立去完 成,例如,预习、记笔记、课后复习、作业、单元复习、考后分析、学习小结等等。老师对 学习的检查不再象小学或初中那样严格、那样具体;课后有了较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老师的 指导不太具体了,课后时间不再全由做作业填满了;上课时,老师也更多地采用启发和引导,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通过动脑筋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来明辨是非,通过自 己实验得到结论。由于学习难度加大,家长的辅导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具体,再想依赖 家长依赖老师已经不行了。高中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来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寻求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调适 篇6

一、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家人和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

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人到老年,感知觉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表现为感觉迟缓,对微弱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細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有所减退,对事物的认识渐感模糊,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同时,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会逐渐明显,多年以前的事情可能记忆犹新,而对眼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容易忘却,有时甚至会出现错构和虚构的现象。这些认知能力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产生。

2.老年人的智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这并不是全面性的。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晶体智力优势仍存。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远胜于中青年人。而且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坚持用脑有利于老年人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3.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改变,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以及对死亡的忧虑等消极情绪。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一些疾病的出现,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性生活事件的冲击,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4.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有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个性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因健康和生活状况产生的不安感;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产生的焦虑感:子女成家另住后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有的老人猜疑心、嫉妒心加重,变得爱发牢骚,好管闲事,固执、刻板等。人到老年,个性虽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基本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的,即老年期的个体性格特点总体是中青年时期个性特点的继续,而且中青年时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对老年期的适应产生影响,如年轻时乐观开朗的人,年老时对事、对人也多持乐观的态度。

5.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在这些层次方面的需要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老年人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逐渐接近,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往往会成为普遍及首要的心理需求。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及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孤独寂寞感会油然而生。他们渴望融入到群体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得到归属感;家庭成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追求天伦之乐,渴望家人团聚、儿女常回家看看,是爱的需要。但现阶段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老人、两个成年子女、一个孙辈的倒三角式家庭结构以及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或在外地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一些老人希望有家人陪伴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老年人对于受尊重的需要也并未减少。有的人离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荣誉等,加之身体状况的蜕变以及劳动能力的降低,不免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加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老年人越到老年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想法越强烈,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仍然旺盛。

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临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生理年龄只具有相对参考价值,而以是否出现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及更年期精神症状等作为认证标准。对老年人心理往往有两种观点:一是丧失期观,即进入老年期则进入了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如社会地位、身体等;另一种观点则是毕生发展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追求,有老年人的作为,有老年人的快乐。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适,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提倡五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与人同乐、助人为乐)都是很重要的。

1.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历经艰辛和磨砺,有拼搏、有辉煌、有挫折、有跌宕,无数印记留心头。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了,昔日风光不再有,有某些失落感、惋惜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过于纠结、苦闷那就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崭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过去的拼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回报,晚年生活有自尊、有自信,而且轻松自在,这就足够了。这样老年人才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自得其乐。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老年人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了兴趣爱好,便可以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也许你会说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其实不然,老年人可以寻找和培养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比如去公园悠闲散步、观鱼赏花、打拳跳舞、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或者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还可以参加合唱团、舞蹈队、表演班等,这些都是很适合老年人培养的兴趣爱好。

3.天伦之乐。中青年时期在外拼搏了大半辈子,大量的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人到老年,正是回归家庭、享受亲情的时候。闲来无事做做家务,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帮助子女照顾和教育孙辈,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不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假如子女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漂泊在外,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经常与他们联系,同样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快乐。多和家人沟通和交流,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4.与人同乐。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并不等于要疏远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老年人离退休了,放下了工作或生产重担,与其待在家里烦闷,不如走出家门多交些朋友,构建人生的“第二社会圈”,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结成新的活动团队,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要学得随和一些、开朗一点,热情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交往久了,生人成熟人,熟人成朋友,老年阶段的生活自然会愉快很多。

5.助人为乐。人到老年,尽管没有了固定工作岗位,但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其实许多老年人都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许多老同志积极地为社会奉献余热,服务大众,帮助他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必能增加自己的快乐。

老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历经沧桑和风雨后迎来的美好夕阳红。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用积极的理念体验人生,培养“五乐”精神,晚年同样可以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职校生心理特点分析 篇7

一、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

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动,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及各方面条件,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良好的自我信念,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为主,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富有竞争性的活动,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竞争意识、竞争精神的一方沃土。参与文体活动不仅可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还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一些轻松、活泼、欢快、有趣、配有优美旋律的音乐课和体育活动是散心解闷、转移不良情绪、获得愉悦心情的有效手段。

中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中学生普遍觉得课程作业太多,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连难得的休息日也被各门课程作业所占据。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教师与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生造成压力太大。所以,我们社会、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摒弃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要实行减负,不仅要减少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而且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心理减负,让其健康成长。

(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少年一生的幸福作准备的。中学生时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 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 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3. 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 自尊与自卑同在。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期是孩子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其知识面较窄、心理不成熟及自控能力低等特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出现一些困惑、不安与迷茫,从而产中很多心理问题。要消除成长过程中因教育方法等不当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4):289-2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2(5):446-447.

[3]张天亮,翟静,刘金同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87-8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 L一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5]罗清旭.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9,4(2):34-36.

[6]李淑民,钱福家,王殿春.家庭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1990,4(1):15-20.

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 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6. 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都喜欢多结交一些朋友,愿意和身边的人和好相处,甚至希望家长、老师与他们志趣相同,能够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朋友。但毕竟他们心理很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7. 其他不良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有些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盗窃等违法活动;性关心心理,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孤傲,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适应时代之所需,培养思想政治合格、文化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身体健康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辅导、教育等方法,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 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 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据笔者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系有一个班的班长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学校必须利用与企业的独特教育资源,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使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毕业时既能迅速上岗,又具发展潜能,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担心度,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心、努力学习提供了保障。例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与省内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洽谈,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先声班”、“百佳惠班”、“康缘班”、“万邦班”、“恩华班”等的开办,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企业所需,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6.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学、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从而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使他们生活不再感到无聊,无暇顾及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东西,不再沉迷上网游戏和寻找情感刺激。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馨园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社员们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因为年龄、家庭、专业等的特殊性,心理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或问题。故我们要掌握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特点,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靳占忠.中国农业教育,2005,(1).

[2]王仁清.教育与职业,2005,(3).

[3]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172-187.

浅述心理会谈特点 篇8

关键词:心理会谈,语言特点,对话原则

一、心理咨询会谈

1.1心理会谈的定义

会谈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交流。会谈是“为达到预定目标的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这种交流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形式进行的”。会谈是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会谈成为心理咨询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心理咨询会谈即为心理治疗时进行的对话。

1.2心理咨询会谈目的和任务

第一, 倾听。治疗师必须仔细倾听来访者讲述的经历, 问题和忧虑。第二, 解释。治疗师根据来访者讲述的经历和症状解释背后产生的原因。第三, 合作。来访者参与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困扰并做出积极改变。对治疗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来访者的所思所想并且帮助他们自己找到原因所在。

1.3心理咨询会谈原则

和日常对话不同, 心理咨询会谈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 因此为了谈话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 和来访者的谈话内容必须保密。第二, 时间限制。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维持在50分钟左右一次, 并且要严格遵守时间。时间限制可以促成有效率和成果的对话。第三, 咨询师必须对来访者的问题表现出无条件的包容和理解。

二、心理咨询会谈的步骤

2.1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成功的前提。倾听不仅包括聆听, 还包括参与对话。咨询师不仅要仔细听还要不时做出适当的回应, 以帮助会谈的顺利进行。

2.1.1倾听目的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重要一环。通过倾听可以尽量收集来访者的背景信息, 建立基线。良好的倾听可以鼓励来访者吐露心声,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2倾听的基本技巧

2.1.2.1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

倾听不仅要听还要参与会话。因此治疗师必须和来访者进行互动, 表现关注和理解。问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问题可分为两类: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旨在得到开放式回答。一般来讲就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它要求来访者详细讲述他们的经历而不是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开放式问题可以有效的开展话题, 引导来访者详细讲述自己的经历, 充分收集信息。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反, 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这种问题用于信息收集, 澄清事实, 缩小话题范围等等。这样治疗师可以很好的控制对话, 主导谈话向好的方向发展。

2.1.2.2鼓励和重述

鼓励和重述是指对来访者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最小回应如“哦”, “嗯”等。治疗师一般通过重复关键词来表现他们对特定谈话内容的关注, 并鼓励更加深入的对话。举例:

来访者:“我在人群中会很容易感到紧张。这次他们都注意到我的紧张, 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那么多人看着我, 我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这个对话, 治疗师可以用几种方式回应:“所以你在人群中会感到不自在”;“你觉得他们看出你很紧张。”通过重复这些词语和句子, 鼓励来访者继续谈话。另外, 对特定词语的重复可以强调特定的信息, 以此讨论更多的相关信息。

2.1.2.3反映感受

要深入来访者的内心, 光是收集详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高度的共鸣治疗师必须在情感上和来访者沟通。在心理咨询会谈中, 治疗师通常如此回应“也就是说当他…时你感到沮丧?”“你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吗?”反映来访者的感受可以使治疗师有机会窥探来访者对特定事情的情感介入程度。上述例句既是反映感受又是说明语句。反映感受可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情感, 并快速的缩短双方的距离。特别是当来访者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时, 反映感受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感受。

2.2解释

在倾听了来访者的问题之后, 治疗师必须对其陈述的事实和信息进行解释。

2.2.1复述

除了重复, 复述也是一种有效的回应。说明语句不仅是简单重复而是重述对话主要意义和内容。在下面的案例中, 治疗师将来访者的语言用自己的话再次表述出来, 特别是和来访者内心相关的关键词。复述可以帮助治疗师检验是否真正了解来访者的内心, 也为来访者提供考虑问题的另一种方式。

治疗者:我想你刚才说了那么多, 主要意思就是你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好, 让人都觉得自己挺聪明、挺能干、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对吗?

来访者:晤, 差不多吧, 我什么都想做得十全十美.

治疗者:愿做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人?

来访者:嗯 (点头) 。

通过复述对方的话, 治疗师和来访者可以确保自己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从而达成一定程度的共情。

2.2.2重新阐述

解释过程就是要明确治疗问题。重新阐述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治疗师可以通过重新阐述将对话变得更容易理解, 同时澄清一些事实。重新阐述包括三个阶段:明确需要重新阐述的内容, 暗示重新阐述的需要, 重新阐述。重新阐述有多种方法, 举一个列子:当来访者漫无目的的谈论自己的问题时, 治疗师可以说“也可以这么说…”来帮助他理清思路。使来访者接受这种思路, 开始更深入的谈论。

三、总结

学习心理特点 篇9

一、提供学员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在我国, 教师培训一般都是由各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是行政命令式的, 大都不是出于教师的主动要求。这也容易导致参培教师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培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 突然从讲台走上听众席, 由教师成为学员, 部分教师也对这一角色的转变很不适应, 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学员往往表现为对培训教师、培训内容指手画脚, 凭自己的好恶随意“点评”。但是一旦让他们由“观众”成为“演员”, 他们往往就会积极参与, 毫无保留地谈自己教育教学的成就与体会, 在公众面前展示最好的自己, 这也是由成人的独立人格和需要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如果能考虑到成人学习的这一心理特征, 适当地提供学员展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舞台, 就会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

例如我在给中学教导主任培训班讲“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专题时, 考虑到教导主任一般在教学上都是一把好手, 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力量, 属于“教育, 我们有话要说”的一类。所以, 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 我在培训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正式培训前, 我先给所有参培学员几个热点问题, 请他们认真思考, 要求他们将思考的结果发送至我的邮箱, 我还告知他们, 到时市教育频道记者到场, 全程录像, 要做一档关于素质教育热点问题的电视节目。收到学员的邮件后, 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学员的思考。后来在培训现场, 我由主讲人成了主持人, 学员由听众成了嘉宾, 我有意让不同观点的学员进行思想的碰撞, 并见机进行适当点评。学员讨论非常激烈, 发言异常精彩, 大家对素质教育方面的几个热点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二、满足学员一线教学实际的需要

需要的现实性和动机的强烈性, 是成人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但在培训中,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尽管培训专家授课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但由于内容脱离教师的一线教学实际, 忽视了教师职业角色的现实需要, 培训的实效性其实很不理想。常常被一线教师笑称为:“说起来头头是道, 听起来纷纷叫好, 干起来没有门道, 回头看有些胡闹。”这种问题应该是在我们培训中引起重视, 我们应该为促进参培教师的业务能力而服务。

在给新教师培训班讲《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设计解读》专题时, 我充分考虑到学员的实际需要, 特别注重体验环节的安排。比如在培训中, 我想让学员围绕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 各自进行教学设计。学员设计完毕后, 我连续播放了几个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名师课堂教学片段, 引导他们品味分析, 然后再让学员各自比较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并从中选择大家都认为比较精彩的设计, 集体修改, 最后再请设计者借班上课, 检验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环节培训教学, 让学员真正掌握了一些教学设计技巧, 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教学实际需要。

三、利用学员丰富且具个性的经验

参培教师有些已参加工作多年, 往往都已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有些还极为丰富且具个性。这些经验都会影响教师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会影响到他们对培训内容的认识和评价乃至兴奋度。如果在培训中能对学员的经验适当加以利用, 就能激发起学员参培的内驱力, 提高学员的培训参与度, 从而提升培训课堂的效率。

在给骨干教师培训“有效教学”这一专题时, 我精心剪辑了几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每播放一个片段后, 就让学员围绕几个思考题分组讨论, 解读教学片段的精彩之处。我也会随机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之中, 由于参培教师好多已经是各校的骨干教师, 在“有效教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 必然会激活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并使他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培训实际上是一种教师与学员双方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培训一定要关注参培学员的心理特点, 激发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真切体验到培训学习的乐趣和幸福, 实实在在地学有所获。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发挥它的独特功效,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为教育的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从成人学习心理特点的角度, 论述了提高教师培训效益的三点措施:①提供学员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②满足学员一线教学实际的需要;③利用学员丰富且具个性的经验。

关键词:成人学习,心理特点,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孙世路.成人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2]励学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篇10

1 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否认和怀疑

患病早期, 病人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 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 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不接受治疗, 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这阶段应帮助病人建立信心和希望, 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加强病人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 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1.2 愤怒和失望

病人一旦被确诊, 将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 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 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 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 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 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 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情感脆弱, 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时父母遗传的结果, 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对此类病人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用宣泄法使积聚在病人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 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 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 让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1.3 焦虑和恐惧

糖尿病难以治愈, 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加之病人对糖尿病的知识知之甚少, 病人存在许多误解, 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惧怕死亡;或对治疗过分关心, 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病人的情绪, 给病人以支持、鼓励, 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 知道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 帮助病人制定生活作息表,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使病人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1.4 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 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 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 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让病人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使病人协调自己的不良心态,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5 厌世和自杀心理

患病时间长, 并发症多且重, 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病人, 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 认为无药可救, 自暴自弃, 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这类病人,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依赖, 主动与病人谈心, 合理提供治疗信息,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 帮助病人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病人, 促使病人克服厌世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 应严防病人的自杀行为。

2 结语

学习心理特点 篇11

工业化社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各种学制的大学应运而生,为各种职业和岗位培养了大量人才。人们在按照专业和学制设置的大学里学会了生存技能。由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机械化,人的一次性学习往往能够支撑他一辈子的社会需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劳动岗位的转换速度力口快,一次性传统的院校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了出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朗格朗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教育是一个从生到死不间断的终生过程,它应当是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一次性的终结型教育,到终结的时候了。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在其中不再是为青年人进入具体的生活做准备,而是为他们继续学习做准备。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的一生都处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过程当中。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与训练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它是人在一生中各种培养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种要素和各种方式,也涵盖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既有学校教育和学校学习,又有社会教育和社会学习;既有正规教育和正规学习,也有非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一切教育机会和学习机会、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的统一结合和有机构成。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体制。近年来,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指导本国教育改革的一条原则,致力于建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和实践。教育者的任务是以“终身教育;原则,为指导,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意识和“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学习者的职责就是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不断工作、终身学习、终身奉献。

二、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客体化与主体化的转换

朗格朗虽然强调了终身教育。但他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教育”而不是“学习”上。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人们一般都把教育与学习等同起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教育就是推进人们学习的广种活动;而学习往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事实上,二者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社会活动过程,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特别是进入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差异更加明显。

首先,教育是指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由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主体是教师或者机构,教育者传授什么,怎样传授,受教育者只有被动地接受。学习,则把主体放在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知识探索过程当中去考察,充分揭示了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的过程,学习者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教育主要揭示政府及教育者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任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传授社会知识的社会活动:而学习则重在强调学习者个体所应当具有的主动探索和接受社会文化的本质。最后,教育是面向“历史”的,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将人类过去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告诉后人,而学习则是面向“未来”的,它使用人们

的思维武器不断“拷问”自然和社会,在未知领域不断遨游。

“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钦斯1968年提出来的,1994年8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对人增力口投资。”同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两次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思想。至此,人们在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同时,也创造性地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实现了教育观、学习观的一场革命。

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地应用它们。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受教育活动,更不是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教育活动,它由被动的受教育转变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重点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

三、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自我化与组织化的革命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团队学习”或“组织学习”,在这里,学习由只是个人为了谋生而进行的个体活动,转变为一个团队或组织为发展而进行的群体活动。建设“学习型组织”概念最先在企业得到响应,成功的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牙峨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

学习型组织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共同意愿。即將个人的意愿整合为企业的共同意愿,将全体员工凝聚在同一旗帜下,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团队学习。公司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整合个人的学习,使员工终身学习,形成企业前进的动力;三是企业战略只能是:学习,提高素质,创新,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创新,加快发展速度。

在世界性学习型社会发展浪潮中,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在全国上下蓬勃展开。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学习方案、措施和制度,筹措了经费,建立了各级学习组织,使学习有了保障。学习活动由单纯的个人自我获得知识和提高修养,转到围绕团队和组织目标进行学习。

四、个人学习到全民学习:个人化与社会化的变型

历史上,学习是一个很“私人化”和个体化的事情。在封建社会里,中国的“私塾”是有钱人的专利,穷人是根本上不起学的。工业化社会的学习也只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是为了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技艺,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也就是通过“干”这一主要实践形式来确定的,个人成功的很大因素是看你会干不会千。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如何学习,都不再是单纯的个体选择,这里没有了“个人空间”,而是社会运行的规范和定律。也就是说,不学习,你就会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掉:学习不好,你就会在生活竞争中落伍;不会学习,你就会在事业追求中掉队。同时,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尺度是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联系在一起的,你是否学习,你是否学得好,你是否会学,将成为重要的评价尺度。

全民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一些国:家已将终身教育法制化、体系化。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的时候,就在其中以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内容,随后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在1990年也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现代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为全民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农业社会的教育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民众与教育无缘,工业化时代教育倡导大众教育,为了自动化生产线来培养普遍的技术人才,并且主要强调的是被动的“教育”,尚未达到“学习”的认识;信息化时代,教育正在面向普通大众,网络的出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学习心理特点 篇12

依目前国内发展情况来看, 结合国内慕课的“名校模式”, 从慕课学习对象的基本分布上区分, 大致分为四种学习者类型。

(一) 高校学生。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 有效对传统课堂提供的有限知识来源进行补充, 加大对课程广泛交流和学习者互动实践性, 来开展慕课课程学习。

(二) 辅修学员。

希望通过慕课来大致了解其他非主修专业课程内容, 明确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为自己未来选修专业方向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 科研人员。

通过慕课获取该研究领域最新信息和成果, 拓展研究视野, 更新研究理念, 了解最新动态, 为科研人员选择研究项目选题和开题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同时, 还可以在科研过程中迅速掌握专业领域的研究框架和核心理念, 及时更新研究者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点的最新发展情况, 更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

(四) 校教师。

希望通过慕课的整体有效学习, 促进在各自专业领域知识更新、职业发展、理念拓宽等方面的有利发展, 同时及时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学习新的慕课授课方式。从慕课学习效果参与度高低上分为潜水者、被动学习者和主动学习者;斯坦福大学则将其分为观众、完成者、脱离式学习者 (只在课程开始阶段参加) 和取样学习者 (只在不同阶段使用学习材料) 。

二、学习者课程学习效果概述

(一) 从学习者角度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高校学生对慕课使用情况和感受最为真切, 不过诸多学习者发现了不少共性问题:

1. 课程开始前。

一方面是课程讲授时间有些长, 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大学英语 (口语) 》慕课课程来说, 课程主要以口语技能为牵引, 从纵深两个维度上提高学员对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视频课程共三十个单元, 分三十个课时讲授, 内容广泛涵盖了出国学习和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要话题, 持续时间为每周两小时, 周期长, 时长多。另一方面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前预备知识。以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平台为例, 开设的以北京大学本科生为主干的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实习》, 此慕课课程要求必须提前预习课程配套教材:《新标准C++程序设计教程》和《程序设计导引及在线实践》否则无法进行在线练习和编程练习等学习内容, 课程持续时间为十四周, 每周五至七个小时。

2. 课程进行中。

一是容易出现视觉疲劳, 大多数是通过观看视频讲座等形式学习慕课课程, 往往令学习者单调、乏味, 易产生孤独感。二是有些课程缺乏导学设计, 学习者对于开展课程缺乏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课程指导等指导性内容。如国立台湾大学吕世浩的《史记》这门课程做得很好, 有导学课。三是师生交互模式单一, 缺乏课堂面对面的交流, 无法进行实时交流和有效沟通。

3. 课程结束后。

评价机制不灵活。学习者提出问题或提交作业、测试后, 通常使用同行互评、互答或机器评价、自动答疑的方式回复作业、测试情况, 基础水平有限, 从而导致问题解答、评价效率低下, 这些均无法与教授或助教给出的评价效果相比。

(二) 从平台架构角度分析。目前, 有两大问题阻碍慕课平台架构和发展。

1. 负载过大。

偶然出现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点击课程, 会造成短暂负载过大引起“启动风暴”的现象, 偶尔出现课程链接打不开或者出现视频丢失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学习者学习的进度。

2. 设备故障多。

平台的服务一般由多个服务器组成, 分别负责用户注册、用户视频浏览学习、在线讨论评价、用户大数据分析评价。然而, 由于服务器建设时间周期超过服役期限3年, 已经进入淘汰更新期, 出现的设备故障造成慕课业务中断, 甚至出现感染病毒、操作系统崩溃等灾难性系统故障, 会极大地影响学习者对慕课平台构建和学习效果。

三、学习者动机目的和能力要求

学习者动机问题目前还未形成标准统一的答案, 主要由提供慕课的大学基于学习者参与课程的情况为样本研究, 选课理由和动机目的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就是为了获得一个由教授签名的网络课程完成证书, 更多的学生则仅仅是为了观看完视频而已, 偶尔会参与到课程讨论社区, 甚至有学生仅仅学了极少个视频,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 动机目的。

1. 深入了解学科。大部分学习者分布在高等教育的学生中, 他们希望通过课程熟悉专业或专业外的课程内容, 明确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引起浓厚兴趣。

慕课平台新颖, 课程广度大, 开放性高, 互动性强, 很多学习者对新形式的平台充满好奇, 而课程又在兴趣范围内。

3. 内容资源丰富。

学科跨度、广度高的各类课程资源可以解决当前教师资源不足和精品课程短缺的问题, 课程均由全国、全世界优秀教师共同完成的, 课程内容丰富, 质量也有保障, 可以极大地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士、网络认证求职人士等对象的需求。

(二) 能力要求。

慕课毕竟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新兴教学模式, 技术成熟、应用度高, 是互联网智能学习中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模式。

1. 设备操作能力要求。

由于慕课需要学习者参与测试和实时互动等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人机交互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对软硬件应用熟练程度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操作网络信息和人机交互能力差的学习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英语掌控能力。

目前, 慕课在全球运营主要平台中, 课程内容均以英语为主, 很多课程温馨提示英语水平需要达到中等程度, 也有很多学习者在评论中提到“英语必须好, 否则有点吃力”、“感觉很多英语单词不理解”、“可能随时要上网查询单词, 学习起来有点难度”等诸如此类的学习交流和心得体会。

3. 学习者自制力。

在线视频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 没有了群体性、指导性、封闭性的学习氛围, 换来的是高度自主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自身学习状态能力, 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努力程度、专注程度有着较高要求。另外, 课程设计架构上有着明显的去中心化、自组织化、内容动态化等特点, 加之实时交流的多样化, 如果缺乏相应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 学习者很容易迷失自我。

四、提升慕课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学习者要有好的学习动机。

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固定自己的学习时间段, 保证学习计划的顺利开展, 务必要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 养成课前准备, 课中认真, 课后评论的学习习惯, 及时检查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二) 教学者要注重教学设计。

应给出参考课程供学生独立自学, 帮助学生作出学习课程最优选择, 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 还应努力把慕课数字资源融入传统课程, 贯穿于课前预习、课中作业、课后评测等学习环节。

(三) 课程建设要相辅相成。

慕课课程的建设要弥补现阶段大学课程设置的不足, 优化更新教材知识体系和框架, 应加大资金投入开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精品人文课程, 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跨度。

摘要:规模化的学习资源和开放化的学习过程是慕课独有的特点, 对学习者身份背景、文化知识等需求零门槛。然而, 学习者的高退课率和低通过率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根据慕课文献对学习者特征、效果以及动机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对提升学习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特征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林梅, 唐卉.大学生慕课学习经历研究报告——以大学为例[R].2013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

上一篇:列强侵华下一篇:课程资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