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侵华

2024-09-29

列强侵华(精选6篇)

列强侵华 篇1

【考情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两年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本专题知识涵盖了整个近代中国史中政治史的基本内容,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2.从考查的形式来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兼有,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解析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

3.试题切入以周年纪念、时政热点及事关民生等现实性强的材料为主,论及近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等主流意识;材料多以新情境、新史观、新问题等呈现。

4.2015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列强侵华等方面,而且多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及中日关系现状、民主与专制等。

5.自主命题省份多采用全国卷的命题形式,如试卷结构、试题结构基本一致,考查信息提炼和史学方法等。

由此,在备考2016年高考时,建议着重关注下列几个方面。

1.识记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掌握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各阶层历次抗争的史实及其影响。

2.把历次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纵向的比较,认识各阶层抗争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

3.注意模块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必修二及必修三的相关内容相链接。可以联系必修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理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背景;联系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了解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联系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等内容,体会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思想不断解放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促进作用。

4.全面评述历史现象,牢固树立 “知识联系”的思维意识。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只看到政治的侵略,也应该看到经济与文化的侵略。评价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只看到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应看到它客观的积极作用。

5.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与线索。从近代开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需要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如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等。

6.把历史现象与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注意复习周年纪念大事;对时政长效热点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等进行历史反思。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第6题)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的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答案与解析】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以及推动根据地农业的发展都是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并不是其实质,A、C、D三项错误;实质应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考虑,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变革,B项正确。

变式练习梁启超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 “君民共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全体国民。”从国家主权归属的角度而言, 它们反映的实质是

A.由和平改良转为暴力革命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及封建制度

C.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由主权在君转为主权在普通人民

【答案与解析】C A项仅为革命方式的变化;B项不符合国家主权归属的角度;D项错在 “普通人民”;材料的实质都是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示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紧扣抗日战争即可。

【参考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地抵抗日军的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之后,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变式练习图1为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时所构建的知识框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知识框架图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对知识框架图进行修改,建议合理, 紧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即可。

【参考答案】建议:增加革命纲领一目。理由:《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这两个革命纲领贯穿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 至关重要。

【重点突破】

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侵略的基本方式

(1)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政治侵略: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4)文化侵略: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意图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列强侵华的主要危害

(1)政治上:严重地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1领土主权遭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2司法主权遭破坏: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权、关税权、在华驻兵权。

(2)经济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2通过勒索赔款和提供政治贷款, 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3)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4)列强无视中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还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5)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对列强侵华的主要认识

(1)从起因来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从一 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动机和目的来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权利,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来看:除了日本全面侵 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胜利。

(5)从影响来看:对中国产生了双 重的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二、近代中国百年抗争的艰难历程

1.各阶级的斗争

(1)农民阶级: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具有革命性,说明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地主阶级:从1840年开始,地主阶级爱国将领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行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蕴含了近代化的新方向。

(3)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派主张改良立宪, 开展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先后进行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其领导的改革或革命的失败。

(4)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标,先后开展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百年抗争呈现的主要特点

(1)主题明确: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历程艰难: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走俄国人的路”(中共成立初期)———“走自己的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三个阶段。

(3)阶层广泛:主要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4)阶段明显:19世纪以反侵略或反封建为主,20世纪初开始把反帝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学习对象也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3.从百年抗争得出的基本结论

要把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争

1.基本表现

(1)确定革命纲领:1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2中共“二大”从国情出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探索革命道路:1中共成立后,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走中心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加强自身建设: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1935年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 “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实际上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1945年,中共“七大”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1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在国民革命中得到了实践。21935年,面对民族矛盾的上升,《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1937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开展了全民族的抗战。4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重庆谈判、 参加政协会议,争取民主和平。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确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再到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指出: “(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里的“机会”

A.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B.意在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意图

C.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借口

D.说明《南京条约》的平等合理性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A.违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则

B.体现了中外完全平等、开放交往的理念

C.凸显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至尊风范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3.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

A.在《天津条约》中首先规定

B.损害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C.在《北京条约》中首先规定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图2为某同学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及其影响做的整理笔记。

老师批阅了该同学的上述笔记,认为 “影响”需要加上“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那么其相对应该增加

A.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相关条约

B.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C.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

D.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及其影响

5.对于洋兵“会冒烟的棍子”(来复枪),清军和义和团的对策是“往自己头上倒上鸡血,以求刀枪不入”,其结果可想而知。这表明

A.部分国人积极反帝,可贺

B.政府和民众联合反帝

C.部分国人观念滞后

D.军事武器比社会制度更重要

6.读图3的漫画,漫画中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序幕

B.引发了台湾人民义愤填膺的斗争

C.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D.导致了辽东地区最终被割让

7.读图4。在这里,“八国联军里的中国士兵”可以说

A.充当了帝国主义侵华的爪牙

B.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名声大震

C.成为当时国人称颂的“华勇”

D.加速了列强联合侵华的步骤

8.孙中山在《致黄兴书》中指出:“所以失败者,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这句话强调辛亥革命失败的

A.根源所在B.客观原因

C.主观原因D.外在因素

9.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指出:“晚年的孙中山,不再简单地以东方、西方或者肤色差别来划分世界,而是把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他呼吁全世界‘受屈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而所谓‘受屈人民’也包括 ‘压迫民族’中的‘受屈人民’,以及虽已强大然而真诚支持世界各国‘受屈人民’的苏联。”这段话

A.重新解释了民权主义

B.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C.丰富和完善了三大政策

D.意味着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

10.读图5。这些信息体现的五四运动的主流是

A.自由与平等B.民主与科学

C.爱国与进步D.平等与博爱

11.读图6。五四运动的爆发

A.有其雄厚的经济根源

B.有其广泛的阶级基础

C.有其深刻的社会危机

D.有其深远的思想背景

12.《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指出:“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A.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

B.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导力量

C.三罢斗争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是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

13.图7是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的成效显著

B.大革命中,各阶层纷纷加盟

C.土地革命初见端倪

D.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力量鱼目混珠

14.宋庆龄说:“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 “内部条件”最主要是指

A.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

B.中共的三大英明决策

C.国民党“一大”的积极推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深入人心

15.表1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成立到取消期间的重大史实。其说明

A.中共走向成熟和发展

B.国共两党分分合合

C.阶级矛盾主导革命进程

D.国共两党分道扬镳

16.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长征作了这样的评价:“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材料认为长征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的主要理由是中共和红军

A.有顾全大局的革命意识

B.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C.有同群众患难与共的意志

D.有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

17.“鬼子”顾名思义“像鬼一样的人”,由于英、法等西洋人“肤白、金发、蓝眼、高鼻子”,与中国人的外貌明显不同,故他们被称为“鬼子”。 后来“鬼子”成为日本人的“专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人们所说的“鬼子”就是指日本人。中国人普遍称日本人为“鬼子”应该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九一八事变后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

18.图8是一幅题为《日本近卫首相剖腹之期不远矣》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作者

A.揭露日本侵华的野心

B.泯灭国人抗战到底的信心

C.表达日本侵华的贪心

D.戳穿日本自取灭亡的用心

19.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B.共产党军队的重要贡献

C.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D.国民党军队的重要贡献

20.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地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里的 “小康”是指

A.经济发展与稳定B.政治民主与团结

C.社会进步与平等D.生活幸福与安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8分,第23小题16分,共50分)

21.(16分)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同维护民族利益的事迹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佳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目前中国和世界反革命的力量暂时还是大于革命的力量”,而且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 加速革命的发展,需要“招收广大的人马,好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中国目前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

———《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的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四项保证是: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坚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三1938年武汉成为抗日临时首都时期,人人都觉得风雨同舟,兴高采烈。但到1941年统一战线快决裂时,美国观察家们看到的却是国民党和中共两个政党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招收广大的人马”的所指及其历史条件。(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共提出四项保证的基本用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共这一举动的主要意义。(5分)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三中作者所说的“统一战线”“决裂”的具体内涵。(3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基本认识?(3分)

22.(18分)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革命的紧要关头, 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而汪精卫决定与共产党决裂,7月15日,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决议案。它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打仗、 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决议案总结了创建红军和农村根据地以来的经验教训,着重强调了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北上抗日;但是红军长征是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古田会议决议》 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7分)

(3)长征是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策略的重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革命策略的主要变化。(8分)

23.(16分)近代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围绕 “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不懈探索。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辞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民国初年,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党会既多, 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的负责人)踌躇志满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隐含的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的优秀个人品格。(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5分)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时,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材料三,简要叙述这一转变。(6分)

(4)综上所述,你对近代民主革命各阶级的不懈奋斗有哪些感想?(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A 5.C 6.A 7.A 8.C 9.B 10.C 11.C 12.B 13.B 14.D 15.A 16.B 17.C 18.D 19.D 20.B

二、非选择题

21.(16分)(1)所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条件:国内外形势有利(当时中国和世界反革命的力量暂时还是大于革命的力量); 中国革命长期性和残酷性的要求(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要把当时的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4分)

(2)用意:敦促国民党接受五项要求,实现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实现全民族的和平、民主和抗战。(2分)意义:促使国民党接受中共提出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意味着共产党对国民党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政策转变的实现;意味着国民党的内外基本政策已由内战、“剿共”、妥协转向和平、统一、抗日,加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民族抗战的实现。(3分)

(3)国民党制订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并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3分)

(4)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的屈辱历史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使命和愿望;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时,阶级矛盾要从属于民族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原因; 出于阶级利益的根本差异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本性,国共对抗是必然的。(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22.(18分)(1)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陈独秀等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影响。(3分)

(2)有利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规定了红军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总结了创建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7分)

(3)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再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从右倾错误到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从“左”倾错误到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从瑞金到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从1927—1936年的内战到1937年的国共合作抗日。(8分)

23.(16分)(1)爱国主义。(3分)

(2)现象:政党政治。(2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3分)

(3)转变: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方式。(3分)中共 “二大”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国情出发,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成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方针。(3分)

(4)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切合时代的要求;各革命阶级的诉求要服从国家与民族的总体利益。(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列强侵华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及太平军的反抗斗争; 2.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做标记 教师点拨做批注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带★号的是学困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___________。★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的罪行是。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领土_________平方千米。

4.在中国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

5.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的军队名称 是______________,洋枪队的统帅是美国人________。

8.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是在________战斗中。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3.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

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A.得到巨额赔款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 4.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在()

A.金田起义以后

B.定都天京以后

C.攻占长江中下游后

D.连克常州、苏州、松江后 5.下图中B处是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给俄国的()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改订条约》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6.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尼布楚条约》 7.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8.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9.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强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B.以战争为主要侵略手段C.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使》

请回答:

(1)文中提到的“伙伴”、“果园的主人”究竟是指谁?“果子”指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为什么?

(4)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和美国想法类似,你知道他是谁吗?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讨

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除了上述原因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下面的“天王府西花园”说明了什么?

列强侵华 篇3

【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涉及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史、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命题主要呈现以下规律:

1.从考查题型看,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都有出现。

2.从考查内容看, 两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都属于常考常新的高频考点。而且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 将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设问进行考查, 如考查鸦片战争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等。

3.从试题设计来看, 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既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预计2014年高考专题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仍将是高考命题人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试题将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新史观解读新材料的能力, 备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一要区分不同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 认识其前后的关联性, 要求学生牢固识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二要提高对西方列强侵华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 既要看到其主观的掠夺性, 其主导影响是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又要看到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 日本侵华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中日关系”联系密切, 重点应把握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形成珍爱和平的价值观。既要从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还要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也要相对客观地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 突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的价值取向。

第三,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革命都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的最重要内容, 对此可以做一些专门的整理和练习。

第四, 从综合的角度看,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中国近代的革命阶级, 都对中国革命和近代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高考试题比较重视对三者革命性的比较, 要求考生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备考复习中, 要做到论从史出, 加深理解。

第五, 注意摒弃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来重新审视本专题原有的历史知识体系, 更新观念, 形成全新的历史认识。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3年浙江文综卷·17)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 诸国安然而享之, 一国所求, 诸国群起而助之, 是不啻驱西洋诸国, 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参考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以近代一位有识之士的言论入题, 考查学生对新情境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一国所得, 诸国……享之”“一国所求, 诸国群起而助之”,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针对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近代史上, 西方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 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 因而是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故B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居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侨民按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题干材料与此无关, 排除A项。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 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列强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题干材料与此无关, D项错误。

变式练习一位美国学者指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 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 (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示例2 (2013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30)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 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参考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 准确认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题干材料虽体现了对农民暴动的重视, 但突出强调的是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的无产阶级发动的“革命高潮”联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可见其重点在“城市”、“无产阶级” (即工人) ,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坚持的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排除;C项在材料中虽有所体现, 但并没有反映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所在, 排除。

变式练习20世纪30年代前期, “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 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示例3 (2013年浙江文综卷·19) 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 可以用来佐证

(1) 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2) 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3) 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4)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参考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以1945年7月7日颁发的一枚纪念章入题, 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材料,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纪念章的文字“抗战八年纪念”、“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再结合题干时间“1945年7月7日”综合判断。1945年7月7日颁发抗战八年纪念章, 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1) 正确。新四军抗日活动主要在江淮地区, 八路军抗战主要是在华北地区, 因此 (2) 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3) 而与图片中的“冀鲁豫” (河北、山东、河南) 相吻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 与题干时间不符, (4)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变式练习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 (1938年) 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1)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2)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3)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4)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答案:C

【重点突破】

1.对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认识。

(1) 从原因来看: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 攫取侵略权益,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 从目的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 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

(3) 从发动者来看: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

(4) 从规模来看:战争涉及的地区不断扩展, 危害的程度不断加深。

(5) 从结果和影响看: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 每一次侵华战争, 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 中国自然经济在其促进下加速瓦解,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都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3.分析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及其原因、启示。

(1) 不同: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城市中心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 原因: (1) 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 掌握武装, 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 周密准备;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 临时政府前线失利, 后方空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是农业国, 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联系, 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2) 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 启示: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 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反对教条主义。

4.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原因。

(1) 历程。

(1)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制定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纲领, 这表明中共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还不太清楚。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 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要取得胜利, 就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3) 从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导致大革命失败。1927年“八七会议”,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前后, 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4) 从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是,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导致起义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总结经验, 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5) 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在遵义会议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方针路线、重大决策的确定, 都受到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和影响。长征途中,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扩大会议,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2) 原因。

(1) 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 注意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制定自己的方针和政策。

(3) 中国共产党能够排除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5.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不同。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 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统一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 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 任务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统一战争的任务是“打倒列强, 除军阀”, 实现国家的统一。

(4) 两党的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是党内合作。

(5) 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革命统一战线的军队和政权则是由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国民党掌握。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存在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7) 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 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存在矛盾和斗争, 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 坚持到抗战的全面胜利。

6.比较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

7.认识抗日战争的特点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特点。

(1) 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 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具有双重性, 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 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 前期积极, 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 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 两战场相互配合, 相互依存, 贯穿始终。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抗统战线的建立, 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 以斗争求团结, 始终高举抗日大旗,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 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 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胜利原因。

(1)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 因此得道多助,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 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 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 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 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 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 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 两大战场相互依存, 相互配合, 坚持到抗战胜利, 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8.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及其依据、影响。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改编) “ (它) 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不随己愿地遭遇到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坚船利炮的挑战。这次战争开端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也使中国发展现代化的进程被严重滞后。”“它”是指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改编) 魏源曾记述, 由于奕山等人歧视残害当地人民, “粤民久不平, 而英人初不杀粤民, 所获乡勇皆释还, 或间攻土匪, 禁劫掠……故虽有擒斩敌人之赏格, 无一应命。当洋兵攻城, 居民多从壁上观。”南海义勇甚至因为有人被湘兵诬杀而大举哗变, 与湘军相互仇杀。及至英兵千余自四方炮台回至泥城淫掠, 这才激起三元里一带民众愤起倡义报复。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政府迫害民众丧失民心

B.国内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民众愚昧无知盲目自大

D.民族观念国家意识淡漠

3. (改编) “中国警察渐渐害怕在街上被人看见与外国人在一起, 广州籍的仆人们都离开了外国雇主的家。”“联军尽力维持广州的治安:增加了巡逻队、管制交通、关闭一些城门。”这些由英国人巴夏礼发回本国的信件内容说明了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的情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被占领

C.八国联军引起广州城内的骚乱

D.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南方城市

4. (改编)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 真是大错, 但即令助之, 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 万国皆通商, …… (但) 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B.主张自由贸易, 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D.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5. (改编) 北洋舰队后期, “操练尽弛, 自左右总兵以下, 争携眷陆居, 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 海军岁例巡南洋, 率淫赌于香港、上海。”军事训练形同虚设, 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视察弄虚作假。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在于

A.清朝统治腐朽

B.武器装备落后

C.军队素质低下

D.主动放弃制海权

6. (原创) 去年8月份日本政府炮制出“购岛闹剧”, 再一次将钓鱼岛主权之争推向高潮, 引发了中日关系的剑拔弩张。以下历史史实中与该事件的历史成因直接相关的是

A.日本制订侵华的既定方针

B.中国被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7. (原创) 时人记载:“若纸烟, 若小眼镜, 甚至洋伞、洋袜, 用者辄置极刑 (乱刀砍死)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 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 洋纸一张, 途遇团匪搜出, 乱刀并下, 皆死非命。”这体现了义和团

A.盲目排外B.反对清政府

C.痛恨学生D.团员不识字

8. (改编)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先后降旨, 所定罪名……永不减免”该条款最可能源自于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 (改编) 右图为某人某一时期所写日记, 这则日记可用来研究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0. (原创) 过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不同时期的对联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以下对联中能反映民国初期历史情景的是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帝制休共和昙花一现, 军阀乱民主风起云涌”

C.“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D.“并肩同步长征路, 齐心共谱幸福歌”

11. (原创) 下列对下图漫画的理解, 最准确的是

A.准确揭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B.呼吁实业救国, 以挽救民族危亡

C.号召工学商联合起来打倒卖国贼

D.表明五四运动已取得了初步胜利

12. (原创) 1922年1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在发刊词中指出: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 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当作“第一要务”。与此相一致的是, 中国共产党

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C.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3. (改编) 1923年3月, 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 并支援了武器, 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指示:“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 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

A.孙中山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者

B.苏联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苏联支持国共两党实行第一合作

D.苏联成为支持国民党的重要国际力量

14. (改编) 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 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 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 在仅仅两三年之内,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国民革命军建立

15. (原创) “从前我们骂 (孙) 中山专做军事运动, 我们则恰恰相反, 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现在虽已注意, 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据此, 毛泽东强调的是

A.“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城市中心论”断无希望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6. (原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 毛泽东在修改《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时,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一些深奥的语句如把“不虐待儿童”改为“不准大人打小孩”, 把“废除聘金聘礼”改为“讨老婆不要钱”。毛泽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粉碎国民党“围剿”奠定群众基础

B.在根据地推广白话文教育

C.让群众容易理解工农革命政权的主张

D.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素质

17. (原创) “长征途中, 在这支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里有用法语唱《马赛曲》的, 有用俄语唱《国际歌》的, 有跳非洲黑人舞的, 甚至还有用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宣讲革命真理的。正是这些高水平的造反者, 不仅取得了伟大长征的胜利, 还最终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具有

A.高昂的革命斗志

B.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C.国际主义的视野

D.勇于造反的牺牲精神

18. (原创) “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 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 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7月4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解放日报》这篇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新中国成立

19. (原创) “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 有许许多多的面向……我们过去可能认为蒋介石是万恶之源, 其实现在看来跟历史未必能够吻合, 比如说抗战, 蒋就非常坚持抗战, 这个确实是历史事实。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 蒋做得每一件事都好, 也不尽然。如果他做得每一件事都好, 他也就未必能在中国大陆失败。” (汪朝光《认为蒋介石是万恶之源不符合历史》) 据此, 对蒋介石的评价, 应该

(1) 坚持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维 (2) 依据阶级属性进行评价 (3)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结合 (4) 在历史时空中具体评价

A. (1) (3) B. (2) (3)

C. (2) (4) D. (1) (4)

20. (原创)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中发表《抗战宣言》, 郑重宣布:“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 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发表此讲话的重要意义在于

A.正式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实现

D.预示着中国的抗战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21. (原创) 1937年8月的《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的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 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 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 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 相机转移攻势。”据此, 平型关战役

A.是太原会战中最悲壮一幕

B.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C.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

D.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22. (原创)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 可是去延安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很多知识分子是用两条腿走几千里路到延安的。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巨大

B.知识分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C.知识分子踊跃参加联合政府建设

D.知识分子在沦陷区生活艰难

23. (原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份土改文件里有这样的记载:“在分土地的时候, 如果本村有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现役的官兵家人, 一视同仁, 一样分地。”在战场上, 解放军向国民党军喊话:“兄弟赶紧过来吧, 回家吧, 你们家分地了。”结果造成国民党军队成建制地往这边投诚。这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战胜国民党的原因之一是

A.战略战术得当

B.人民参军参战支持解放战争

C.挖蒋根争取民心

D.国民党军心涣散, 军无斗志

24. (原创) 1947年8月7日, 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 不要后方, 不向后看……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 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这次进军是指

A.向井冈山进军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25. (原创) 1949年北平和谈前, 毛泽东留国民党方面和谈代表黄绍站、刘斐一起吃饭。当谈起各人爱好时, 刘斐趁机将他心里仍有疑虑的一个问题试探地问毛泽东:“主席, 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晓得些, 晓得些。”刘斐追问道:“您爱打清一色呢, 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听了立即说:“平和, 平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和为贵’, 只要和平就行。”在这里, 毛泽东实际上说明了中共对和谈的态度是

A.以打促和, 迫使国民党接受和谈要求

B.以极大耐心促成和谈成功

C.只要和谈, 共产党可对国民党既往不咎

D.通过和谈尽早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26.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当时, 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 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 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 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 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 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 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 苏军从旅顺口撤出, 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 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 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 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79年)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4分)

(2) 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10分)

(3) 根据材料二, 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签约国家的主要特点。 (4分)

27.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 半边缘化 (这里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 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 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 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都处在相互依存的互动之中, 或推动社会的变革, 或阻碍社会的变革。大致说来, 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 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 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 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观点。 (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28. (经典题改编)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强调党今后的任务是“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实现这一斗争策略的具体方针是:第一、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争取群众;第三、要在暴动中组织共产党人占多数的、工农民权独裁的临时革命政府。

———瞿秋白“八七会议”上的报告 (1927年8月)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 (1)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 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 (2)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及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3)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实行民权统治, 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4)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 改编为革命军, 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并待命出动, 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

材料三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 保证国内和平, 实现民主, 改善民生, 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 实现全国的统一, 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我们必须坚持和平、民主、团结, 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25日发表的《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四中共方面……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 (豫北不在内) 各地之部队, 由上述地区, 逐次撤退, 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

请回答:

(1) 材料一体现出革命发展的倾向是什么?这种倾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5分)

(2) 材料二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脱离了中共“二大”的精神?请说明你的理由。 (3分)

(3) 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目的。 (4分) 材料四是如何体现材料三的精神的? (2分)

(4) 通过以上材料, 你得出的认识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26. (1) 趋势;1919年之前, 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 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 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 没有实现平等权利。 (4分)

(2) 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破坏了中国社会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 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6分, 答出三点即可)

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新中国完全废除、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4分)

(3) 特点:分别审查, 根据条约内容 (平等、不平等) 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 采取不同对策。 (4分)

27.答题思路与评分标准:

(1) 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主要观点: (1) 中国近代半边缘化与内部衰败重叠、互动;革命化的过程与现代化的过程相互影响, 但不能等同, 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变革。 (2) 半边缘化加速了内部衰败, 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化转化。 (3) 近代革命延宕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有利于近代化, 但也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 (4) 中国近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2) 答题要求: (1) 可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观点展开论述, 但必须明确表述观点。 (2分) (2) 评论要就半边缘化、内部衰败、革命化、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等角度引用史实, 多角度评论。 (12分) (3) 表述要准确、清晰、有条理。 (1分)

28. (1) 倾向: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 (2分)

影响:缩小了革命阵营, 增加了革命的难度, 埋下了“左”倾错误的祸根。 (3分)

(2) 没有。 (1分)

理由:民族独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 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 (2分)

(3) 目的: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富强;巩固世界的持久和平。 (4分)

体现:让出八个解放区, 收拢整编领导下的军队。 (2分)

(4)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斗争策略;在斗争中走向成熟。 (3分)

列强侵华 篇4

侵华罪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历史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顿时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是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的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那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去感受那辛酸的一幕,探寻何来外侮为何受欺。

【自主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中“自主初探”的问题自主学习本内容,解决基本的基础知识,同时将疑惑问题记好以便于组内交流。

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说说列强犯下的罪行。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割占土地最多的是哪个国家?、了解金田起义的时间、地点;太平军的由来、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结果。

【师生互动点拨精讲】:、如何认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

播放相关视频,谈体会说认识:、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大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充分暴露出侵略者罪恶的嘴脸和丑恶的行径,使我们认识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暴行,它永远警示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出示地图与表格,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印象深刻。

、英法——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占领土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特点

⑴趁火打劫

⑵武力相逼,调停为诱

⑶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⑷步步蚕食

4、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先后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它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

列强侵华 篇5

近年来, 高考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考查重点如下:

第一,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武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迫使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如2011年海南历史卷通过材料解析题考查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2012年重庆文综卷对《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考查。

第二, 近代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抗英、甲午黄海海战、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等) 与中华民族觉醒的艰辛历程, 即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断抗争, 阻止了列强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企图得逞,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爱国精神。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 要求考生分析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等。

第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以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为基础, 要求考生明确地从整体上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民主革命斗争,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2011年福建文综卷要求考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2012年山东文综卷考查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等。

【金题点睛】

示例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3题) 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重要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调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近代化的相关知识。近代化是指资本主义化, 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等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有:政治上, 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上, 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成为社会思想的主导观念;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使得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段。而国民革命运动最重要的意义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据此可得出答案为D项。

变式练习与鸦片战争相比,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主要有

(1) 列强侵华的规模更大, 范围更广 (2) 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3)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4)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A. (1) (2) (3) (4) B. (1) (3) (4)

C. (1) (4) D. (2) (3) (4)

答案:C

解题技巧: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打开中国的市场是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 排除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排除 (3) 。通过比较, (1) (4)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故选C项。

【重点突破】

一、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表现及其影响

1. 近代以来列强屡次侵华, 不同时期侵华的特点不相同

(1) 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主要侵华国家首先是英法, 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 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加紧商品输出, 掠夺原料。

(2)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剧。它们在继续对华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 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 再到“以华治华”。

(3)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 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侵华的主要手段都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2. 表现

(1) 政治上: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为对华主权的破坏和侵犯。列强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控制中国海关;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中国的外贸自主权;干涉中国内政, “以华治华”。

(2) 经济上: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 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近代前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 前一个时期以商品输出为主;后一个时期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商品输出中, 列强迫使清廷开放通商口岸, 攫取商业特权;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开设工厂、设立银行、修建铁路等。

(3) 文化上: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主要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 传教布道、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 还包括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奴化教育等。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 其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 以巩固和扩大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3. 影响

(1) 消极影响:中国主权被破坏殆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2) 积极影响: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 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中华民族抗争史的基本特点

1.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背景等条件密切相关。

(1) 反帝反封建相结合。中华民族的抗争, 有时以反侵略为主, 有时以反封建为主, 同时, 这“两反”总是相结合的。

(2) 中国人民的敌人内外勾结, 异常强大、凶残, 尤其是日本法西斯主义者。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曲折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3) 反抗斗争的潜能巨大, 人民爱国的凝聚力强, 具有强大的革命动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核心, 坚持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农民是主力军。

(4) 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 人民武装的革命战争起决定性作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 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 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 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5) 中华民族的抗争是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最为典型。

(6)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 百折不挠, 最终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清除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 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能够自立自强;勇于救亡图存, 打败任何一个妄想灭亡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全方位剧变,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 中国政局发生变化

满洲贵族势力减弱, 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廷被迫启用汉族官僚。清王朝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 再到妥协投降, 继而“借师助剿”,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 以奕讠斤、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3.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4. 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 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状况进一步暴露, 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5.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 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四、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和远东地区局势的影响

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2) 19世纪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中国社会的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 洋务运动破产。

(4)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 还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5)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 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 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2. 对远东地区的影响

(1)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且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国家。

(2) 日本的扩张遭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 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

五、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及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日本发动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结果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了, 但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1. 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

(1) 组织领导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清廷消极避战, 妥协退让, 贻误战机。而抗日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用和平方式解决了西安事变, 终于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 联合抗日。国共两种抗日力量各自担负一定的战略任务, 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共同抗日。

(2) 民众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 清廷不敢放手发动民众进行反侵略战争, 清军孤立作战。抗日战争时,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 战略战术因素:甲午中日战争中, 清军陆军坐失良机, 而北洋舰队避战保船, 放弃制海权, 最后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 开辟敌后根据地, 配合正面战场, 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4) 国际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 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抗日战争期间, 国际环境有所改变, 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26国发表宣言, 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2. 两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历史灾难。但是中国甲午战败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1. 相同点

(1)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2. 不同点

(1) 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 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 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4) 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 中国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5) 从世界革命阵线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 演变的过程

(1) 从合作到对抗:

(1) 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 国共两党在1924~1927年首次合作。这次合作壮大了革命力量, 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 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共两党关系破裂, 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对峙时期。

(2) 从再次合作到内战:

(1)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此后不断扩大战争, 使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再度合作, 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 这种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 国民党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弃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 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蒋介石发动内战, 国共再次走向对抗, 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 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 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 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 走向对抗。

(3)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 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 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八、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 中共成立后

中共在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它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些斗争虽取得一些胜利, 但二七惨案却使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必须建立革命联盟, 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2.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其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大革命失败。

3. 大革命失败后

此时, 革命转入低潮。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三大武装起义的受挫说明, 在中国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曲折的革命历程中, 大胆创新, 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但王明等人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盲目暴动, 冒险进攻,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被迫长征。长征途中, 遵义会议从组织上和军事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党开始走向成熟。

4.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的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政治路线。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 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 党在统一战线、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建设各方面都走向成熟, 显示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老一辈革命家在探索中逐步确立符合国情的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 于1945年取得了抗战胜利。

6. 抗战胜利后

此时, 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争取和平民主, 中共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粉碎了美蒋反动派“假和平, 真内战”的阴谋。

7. 全面内战爆发后

中共采取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并及时展开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最终取得了胜利。胜利前夕, 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经过筹备, 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新中国成立, 从此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九、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 第一次机遇

(1) 1911年,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 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2)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 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 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 第二次机遇

(1)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并促使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2)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 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 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 第三次机遇

(1) 抗日战争胜利后, 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 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悍然撕毁政协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 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 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又破灭了。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 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 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改编) 2.《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 违者处死……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 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1) 列强将中国民众当做主要惩罚对象 (2) 清王朝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3) 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4) 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A. (1) (2) B. (2) (3) (4)

C. (1) (2) (4) D. (3) (4)

(改编) 3.观察下图并阅读简介,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下列对圆明园大水法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1) 建于清朝初期 (2) 毁于西方列强侵略 (3) 反映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 (4) 体现西学东渐的影响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4)

(原创) 4.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 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 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 如有词讼及科罪, 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原创) 5.《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 是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原创) 6.某著名历史学家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场正义的运动, 只有情感是不够的, 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 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改编) 7.“从18世纪以来, 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 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改编) 8.1919年, 《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 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 什么公理, 什么永久和平, 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 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D.护国运动

(原创) 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 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原创)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 其中1949~1956年处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 抗日烽火

B.民族独立, 获得新生

C.国共对峙, 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 力挽狂澜

(改编) 11.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 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下面两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 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原创) 12.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编) 13.九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 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 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 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 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 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 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立场

(原创) 14.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的建议, 建立战地动员会, 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 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得知此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改编) 15.《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 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是‘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 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改编) 16.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 国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 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原创) 17.1949年5月, 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 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 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A.上海解放后, 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拥戴

C.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改编) 18.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 最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 实现近代化

(原创) 19.在某次战役中, 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 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 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 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 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 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原创) 20.某同学在讨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的原因”时, 给出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改编) 21.孙中山认为, 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 殊不可当, 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 外国人才知道, 中国还有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改编) 22.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 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 影响也不大, 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 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

(原创) 2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 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进行武装斗争B.开辟农村根据地

C.领导城市暴动D.建立统一战线

(原创) 24.“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原创) 25.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 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改编)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 《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 (4月28日) 、《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 一人首揭。……振兴实业。四万万众, 人足家给。轶美驾欧, 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 《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囻”的用意是什么? (2分) 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2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4分)

材料三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 那么, 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 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 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2)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 不可阻挡了”的。 (6分)

(原创) 27.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 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 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 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 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共产党摆脱1927年和1934年两次危机的措施。 (各答出两项措施) (6分)

材料二中共十六大对党章作了一些修改, 为我国迈进小康社会制定了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定义在原有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试用1935年到1941年中共的重大政治决策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6分)

材料三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 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3) 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 (3分) 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 (2分)

(改编) 28.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1912年,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说明当时所呈现的新气象。 (6分)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 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 中国人民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声。

(2) 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民发出这一“呼声”的原因。 (2分)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2分)

材料三1949年9月25日, 由毛泽东、周恩来出面, 召开了一次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座谈会。会上, 关于《义勇军进行曲》, 有人认为可暂用作国歌;有人认为其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作为国歌不妥, 最好修改一下歌词;有人则认为应该完整地保留, 作为国歌。最终, 大家觉得完整地保留为好。从此, 田汉与聂耳的不朽之作《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新中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 你认为原封不动地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4) 在新时代下, 你怎样理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D 5.C 6.A 7.C8.C 9.B 10.B 11.B 12.C 13.D 14.A15.C 16.C 17.B 18.D 19.C 20.D 21.C22.A 23.B 24.C 25.C

二、非选择题

26. (1) 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强调主权在民。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的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 国家积贫积弱。

(2) 分析: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

27. (1) 摆脱1927年危机的措施: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序幕;创立革命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摆脱1934年危机的措施:开始长征及召开遵义会议, 在组织和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领导抗日民主运动;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形成国共合作抗战局面。

(2) 说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 发表抗日通电, 改编红军, 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召开洛川会议, 制定人民战争路线,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 以斗争求团结, 很好地处理了皖南事变,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 言之成理即可) 。独特贡献:形成毛泽东思想 (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28. (1) 政治上: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原因:20世纪30年代, 日本加紧侵华, 中华民族出现严重危机。表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以此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原因:让我们居安思危。

(4) 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团结一致,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列强侵华 篇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课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和太平天国运动.本课教学设计意在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体现历史的现实感,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身边处处是历史的痕迹, 历史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课内容将与几年前热议的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我国圆明兔首鼠首的事件相联系, 以兔首鼠首来牵线搭桥, 线索引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可以以此为契机, 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的历史积淀, 了解政府保护历史遗迹的举措, 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体现历史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教育功能.

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主权进一步丧失, 土地被强暴割占, 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 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通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并逐步培养他们用历史眼光分析现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现实回顾过去, 以过去借鉴现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民族的强与弱, 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 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 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2.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历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要重视保存历史遗迹.

【教学过程】

导入:现实入手, 吸引学生兴趣

一、出示“兔首鼠首 (我要回家的) 心声”的漫画, 问”看到这幅漫画你会想到哪个新闻事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知道的事物入手, 吸引他们的注意, 激发他们关注时事的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出示新闻链接:2008年10月, 法国佳士得宣布, 将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后, 引发中国民众热议, 近百人组成律师团追索.2009年2月24日, 法国法院批准拍卖.2月26日, 蔡铭超拍得铜像, 但称因拍品无法入境而不付款.继续问“佳士得拍卖鼠首、兔首, 蔡铭超拍而不付款”这一引起热议的事件, 根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说明:由现实, 引入正题, 激发学生探寻现实事件根源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能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新课:以旧联新, 自主探究新知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教师问“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的签订, 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设计说明:以旧联新, 回顾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顺势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 并以此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2.自主探究, 根据屏幕提示寻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信息:时间、发动原因、发动国家、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设计说明: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寻找信息、总结归纳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1.火烧圆明园

(1) 从开头提到的“兽首”这一个点出发来着重介绍圆明园:“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让我们从十二铜兽首当中去感受.”师生共同了解圆明园十二兽首, 以此感受圆明园的价值.

【设计说明:本课重点是火烧圆明园,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价值, 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帝国主义的本性.选取和开头现实相呼应的兽首这一个教学点, 使整节课线索清晰, 加强了历史的现实感.】

(2)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 让学生列举英法联军的罪行.了解英法联军种种罪行的基础上, 讨论思考“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横行霸道?影片中为我们讲述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有金银财宝, 他们有野心和洋枪大炮) 想一想, , 还有其他原因吗?” (清政府的腐败, 一再妥协退让和中国的落后.)

【设计说明:通过分析思考影片中的内容, 在直观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掠夺的同时思考背后的原因, 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一个民族的强与弱与她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

(3) 联系现实, 介绍圆明园流失的12铜兽首的现状.设计“畅所欲言”教学环节, 新闻链接到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 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小组讨论:蔡铭超不会付款的理由你认为是什么?他说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请问是什么责任?

【设计说明:介绍圆明园铜兽首的现状,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让学生感知历史就在身边,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蔡铭超的话, 让学生树立了维护祖国尊严的责任感, 以及提高用历史眼光分析现状的能力.】

2.俄国侵占我国150万平方公里领土

(1) 根据地图, 填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示意图.计算俄国割让占我国领土面积的大小是我们江苏省面积的多少倍. (近15倍)

【设计说明:通过图表的方式, 更容易让学生分清楚条约与相对应割占了的领土, 培养学生读识图和列表能力, 直观感受俄国对我国的侵略.通过面积的对比, 让学生更直观感知150万平方公里有多大.】

(2) 针对库页岛的归属问题, 回顾《尼布楚条约》的内容, 认清俄国的本性.

【设计说明:回顾清康熙时候我们和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俄的边界, 带领学生理解什么叫“趁火打劫”, 这样的比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体味历史的风向.】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面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人民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设计说明:自然过渡到人民的反抗上来.同时说明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

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查看地图册, 讲述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全盛时期的概况.教师补充提问:太平天国曾在我们南京定都, 你知道我们南京现在有哪些太平天国的遗址遗迹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地图册, 看图讲解太平天国的兴起情况,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从总统府到瞻园到堂子街的壁画, 到政府已经在堂子街拆迁, 准备就地建太平天国壁画博物馆的事实,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感知历史就在身边,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 体现南京的深厚历史积淀, 体现南京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态度.】

3.太平天国抗击的目标是谁?取得哪些成果?最终结果怎么样?

【设计说明: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自主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结巩固

1.请分别列举本课中的侵略与反抗的史实.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单元标题就是侵略与反抗,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知识体系归类.】

2.单项选择题练习.

【设计说明:反馈知识点, 巩固所学知识, 指导答题方法.】

情感拓展

1.学习完本课, 你有什么愿望?

2.老师的愿望是什么呢?就是看我们伟大祖国庆祝60岁生日的阅兵式, 我想看我们钢铁长城的飒爽英姿, 我要看现代祖国的军事力量和军队精神.我想说有伟大的祖国在, 真好!

【设计说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祖国和人民遭受欺凌,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不断的提高,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

专家点评

历史有着自己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课意在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程度, 体现了历史的现实教育意义.首先, 本课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现实中的历史, 探究历史中的现实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上一篇: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下一篇:学习心理特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