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特征

2024-08-12

早期心理特征(通用7篇)

早期心理特征 篇1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 需血液透析长期替代治疗[1,2,3]。尿毒症患者早期常不能接受疾病发展的事实, 对血液透析的恐惧, 经济上负担重, 家庭不合, 精神苦闷, 又无法改变环境, 使之长期处于一种克制情绪, 烦躁易怒的情绪中[4]。笔者通过近3年细心的观察总结, 有效的采用多种形式的心理护理, 使我科在尿毒症患者护理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进展和提高, 现将尿毒症患者早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科收治尿毒症患者150例。男81例, 年龄23~81岁;女69例, 年龄24~80岁。都是初患尿毒症的患者, 需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3次/周, 4~5h l次。

2 尿毒症患者早期的心理特征

2.1 悲观绝望

患者在知道了已经得了尿毒症之后, 一般情况下会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一残酷的现实, 整个人的心情会沉入谷底, 对自己的将来会感到无比的灰暗和失望, 每天都会过的不开心, 感觉生命就要到了尽头。

2.2 惶恐

这种心情是从上一心情进一步变化而来。患者常常会想到非常可怕的结果, 每每想到自己的后果就会极度恐惧和悲伤, 自己为家庭和事业拼搏的一切都将要付之东流, 整个后果让患者既恐惧又无法面对, 于是每天都会惶惶不可终日, 悲伤恐惧的度过一天又一天。

2.3 愤怒

患者往往在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会与自己失之交臂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比的烦躁和烦恼, 相应的自制力也会相应的大幅度下降, 整个人就会变得极负攻击性, 整个人的脾气也会变得暴躁不安, 可能会将自己的不公采用暴力的方式施加给自己的亲戚和身边的人。

2.4 自私

患者在得病的早期往往会比较自私, 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对于医护人员会非常的敏感, 总会觉得很多事都不顺利, 也可能会做出比较幼稚的行为和举动。

2.5 焦虑不安

中年人在得知自己患有尿毒症之后一般会感觉有很多顾虑, 担心自己的家庭, 这样就时常会有焦虑的心情。

2.6 孤独

患者在经过疾病痛苦的折磨之后会感觉自己在被命运所捉弄, 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孤独感, 对待事物也会表现出麻木冷漠的心态。

3 心理护理

3.1 鼓励和支持

对于悲观绝望和恐惧的患者, 精神支持非常重要。给他们读报纸和杂志上关于尿毒症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并深入浅出地向患者介绍, 让患者了解医学在尿毒症方面, 已有很大突破。通过充分的透析治疗及药物对症治疗, 有些患者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一部分患者能回归社会, 通过把实际例子介绍给他们, 现透析生活10余年的患者很多见, 有报道有些患者存活了30年以上, 让患者逐渐找到了对抗疾病的希望, 从而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争取信任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自信、技术熟练、果断果敢的形象, 让患者感觉到非常强的安全感和依靠感。所以这就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做到仪表端庄、动作敏捷、与患者交流的时候言语得当, 让患者增加相应的安全感, 从而进一步稳定患者的不安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3 宣泄

对悲哀过度的患者, 要巧妙引导使患者得到宣泄。护理人员, 要采用移情法, 设身处地扮演患者角色。同患者亲切交谈, 而倾听他们内心的痛苦, 抒发他们内心的积怨, 此时我们再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让患者得到安慰和解脱, 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容忍

就是护理人员, 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焦躁情绪。对患者的不良心理, 要宽容大度, 容忍、克制。

3.5 转移

对患者不正常的情绪, 要设法转移。我们让患者参加必要的活动, 如讲故事、说一些有趣的传说、听音乐, 还可以给患者找一些书、报、杂志、小说。

4 讨论

经过对尿毒症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心理护理, 我深深体会到: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方法得当的心理护理, 使尿毒症患者不仅能接受一个正确的治疗, 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 减轻心理负担, 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 树立正确、豁达的生死观, 使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更好的回归社会, 真正的理解生存的意义, 真正安慰了家人, 使患者的生命在不断的希望中延伸。

参考文献

[1]关广聚, 时一民.临床血液净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8-95.

[2]王质刚.血液净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68.

[3]Jeremy L, Julie M, 王梅 (译) , 等.牛津临床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9-172.

[4]姜瑛, 王心明, 陈云波.透析必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6-28.

简述现代美术早期特征 篇2

1 艺术思潮的变革逐渐与传统决裂

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的建立和完善, 使模仿客观对象确立为绘画不可动摇的基础, 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它是西方工业社会到来之前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艺术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照相术的发明对写实的艺术构成了强烈的冲击, 画家感到震撼和危机, 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印象主义的探索就处在这一时期。1874年, 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在巴黎展出, 批评家用“印象派”这一名称潮讽这批画家, 印象派由此而得名。印象主义的探索得益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问世, 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 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印象派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了这个世界, 任何具体的物象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印象派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 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这种审美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 进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因此, 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 它的产生打破了自古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形成的艺术传统, 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进入20世纪以后, 在一系列的现代绘画探索中, 俄国画家马列维奇尝试消除作为具象艺术根基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对立, 以及孤立“纯粹”的符号。马列维奇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 不断探索着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最终创立“至上主义”画派。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 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代表作品《黑色正方形》成为了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 是马列维奇自己视为艺术中纯粹创造的第一步, 这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作品, 标志着传统绘画时代的终结。

2 美术的探索由写实的再现转变为抽象

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写实传统的反叛, 共同的特征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现代抽象艺术运动又分别朝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发展;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 青年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 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 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 促成了立体主义的形成。构成主义以反艺术的立场, 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 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 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 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 变成组构和结合, 透过结合不同的元素以构筑新的现实。最纯粹的抽象运动是荷兰的风格派, 它在观念意识上最强调精神, 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 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避免用曲线和斜线, 仅用垂直线和水平线, 从而使立体主义风格迈向抽象, 蒙德里安则是把客观的抽象艺术理论发展到极至的画家。代表作《百老汇的爵士乐》, 画面布满了水平、垂直的线条和跳跃闪烁的小色块, 没有一点具象的图形, 已完全摆脱了客观物象形体对画家创作思维的束缚。因此, 人们将这种探索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野兽派绘画则以高更的艺术实践为出发点, 把欧洲从传统的色彩概念中解放了出来。随后, 后印象主义大师凡高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表现主义社团的康定斯基, 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 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 此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开端, 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 我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 所表现的完全是纯抽象符号的确立与变奏, 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 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 被后人称为抒情抽象或热的抽象。

3 绘画由自然主义发展为主观的表现

印象派努力探索外光和色彩的结合, 目的就是对光与色的表现。新印象主义在作品中诠释了现代光学的色彩与理论, 强化科学的表现因素。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所探究的是形态在有限的空间中重新构建。从后印象派开始, 画家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 凡高则是一个完全表现主观情感的大师, 他在画面中毫无保留的精神渲泄被后人称为“表现主义之父”。

19世纪末, 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 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和挪威人蒙克, 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 表现内在世界, 用“表现”取代“再现”。到了20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起源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 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着重情感、主观表现的特点, 提出艺术“不是现实, 而是精神”、“是表现, 不是再现”的口号。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表现主义由于强调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在造型上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 因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表现主义反对印象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 要求表现比日常生活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出现, 他们或者着力于表现强烈的自我心灵感受, 或者强调于潜意识的客观描绘, 充分表明了现代艺术表现心灵真实的特征。

4 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运动的启迪

俄国十月革命后萌发的构成主义, 提出“所有的艺术家都该到工厂里去, 在工厂里才可能造就真实的生命个体”。构成主义者希望建立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 将艺术家与大量生产、工业联系起来。艺术被置于“服务、构成”的一个新社会位置, 构成主义者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 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 这个立场成为世界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各国专职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等, 表明现代主义设计形态已趋成熟。

荷兰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 通过建筑、家具、产品、企图创造一个新的秩序和新的世界, 而这个新世界的形式是与“风格派”的平面设计与绘画紧密相连, 甚至是从平面中发展出来的。风格派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 并对包豪斯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风格派的艺术实践是多方面的。除蒙德里安在绘画领域取得的无以伦比的成就外, 里特维尔德在建筑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所设计的席勒住宅展示了风格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一战结束后, 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运动席卷欧美, 包豪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 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格罗皮乌斯对美学风格的看法作过极具哲理性的阐述:“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 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科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的创立者, 他赞赏飞机、汽车、轮船的设计, 因为这些设计没有受到任何传统的束缚, 完全是按照功能与技术的要求设计的。他主张设计应表现简洁、秩序、逻辑的理性美, 应表现出对象本身的直线、比例、空间、体量的美。密斯则强调时代风格, 主张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赖特注重功能, 认为建筑设计应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对建筑空间的有机安排与调度、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不同表现力及两者的协调性等。现代美术的探索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推动世界的现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 现代文化思潮的变革促使了西方现代艺术不断地被创新、不断地被超越。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 成为现代艺术创造的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 从此艺术的目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表现艺术家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 这种表现, 体现在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了艺术的内部和艺术本体, 艺术家也毫无顾忌地在探索和尝试着多种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语言和造型语汇。所谓“新”的崇拜也就成了现代艺术的主体, 而探索实验性的艺术就成了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流。早期的现代艺术在探索表现的方面尤为强烈, 画家们尝试用自己的画笔触及到生命的各个领域, 一切在尝试中进行, 一切又都在进行中实验。没有任何审美的法则;没有终极目标;有的只是不断的创新和实验。因此, 实验性也就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总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篇3

1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发展概况

日本以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后发性与其在亚洲历史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明治维新的成果, 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国内环境, 开始片段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 并视为社会之害而反对社会主义。因而影响了日本国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学说, 自此社会主义失去信仰基础。但是这一介绍行为客观上对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与认识的非彻底性。

此外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斗争经验, 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并没有充分结合, 注定马克思主义不能引导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早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学说的同时, 接触到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 并大概地介绍到中国。社会主义非信仰者的介绍客观上为中国思想界注入新鲜血液, 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到群众中去。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是那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因为与欧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的存在, 近代中国革命任务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以帝国主义为革命对象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规模的弱小和自身的未成熟性、大多工人文化素养的欠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自然落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肩上。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全面、不系统以及其传播方式的单一, 又不利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接受。

经历长期的失败,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不断磨练并迅速成长起来, 完成自觉性的转变, 继承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传统, 尤其是反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工人运动自觉性的增加、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性、彻底性展现到极致。到了五四时期, 中国共产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人无产阶级的力量, 开始深入工农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结合起来。自此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2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比较

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无产阶级的出现则是中国社会的新景象。一战至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工人无产阶级有了自身的特点, 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大部分工人都出自于贫困农民以及下层劳动人民。

在日本, 黑船事件后国门破开,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浪潮中, 美国等其他欧美列强开始入侵日本, 幕府垮台后,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引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西方列强中的一员。在“置产兴业”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愈发发展, 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就愈加明显,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而激化社会矛盾。而政府却沉浸在经济发展的成果里, 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社会矛盾更加严重, 工人阶级对统治阶层的不满情绪不断膨胀。

虽说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都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压迫, 但民族矛盾才是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觉悟性与斗争力量差异的决定性原因。可以说日本早起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 但其阶级特征并没有优于中国, 反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认识到了工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迫切需求, 并预测到其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军的可能性, 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比较

在中国, 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制度的面前, 清政府败下阵来并沦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而中国早期思想家并没有摆脱封建儒教的束缚, 对清政府尚存幻想, 等于对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政治主张宣告了死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借社会主义之名粉饰着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 但这一过程中介绍了马克思与其著作、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以及欧美工人运动的状况。十月革命让中国感受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能量, 工人无产阶级的重要地位得以发掘。自此, 马克思社会主义越发顺应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迫切需求。

而19 世纪70 年代社会主义学说先传到日本, 紧跟其后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而当时日本政府把社会主义看做是社会之害, 反对社会主义。经过20 多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日本政府废除了与各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并成为列强一员, 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弊端以及日本扩张倾向的弊害暴露出来, 这时作为社会之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社会价值。日本早期的“社会问题研究会”与“社会主义研究会”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论而不是阶级斗争理论。显然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直到十月革命后才认识到推翻日本帝国封建主义是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唯一道路。然而资产阶级统治早已像金城汤池一样得以巩固,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足认识与着重点的不同, 注定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融入到日本工人物产阶级队伍中去, 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顺应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等各正面要素, 马克思主义才能融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可以说,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基于各自国情、思想基础等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宿命。

4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比较

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以及之后的工人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外国资本主义。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得以发展。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组织形式和一定规模的斗争方式。五四时期, 罢免卖国贼和拒签巴黎和会不平等条约则表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下层民众具有巨大能量, 自此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开始正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日本早期工人阶级则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 而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引起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日本早期工人运动并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 而是为了改善现实状况的自发性运动。

可以说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像中国一样具有良好坚实的阶级基础与思想基础, 这无疑给日本工人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 日本早期工人运动也不像中国一样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而是形成了日本式的非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 注定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与工农阶级缺乏足够的联系。

5 小结

从以上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否定爱国主义, 幸德秋水在《二十世纪怪物之帝国主义》一书中就写到“爱国主义即是猛兽”, 因为在当时日本爱国主义就意味着军国主义。

通过分析还发现, 首先,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反对封建主义。而日本具有一定的、非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 至少日本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和平方式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其对封建帝国主义认识的不足。

其次,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大部分是在认清资本主义本质后选择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理想。而日本早已是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社会主义者关心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

再次,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人民群众的信赖, 尤其是工农无产阶级的支持。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得到工人无产阶级与民众的太多信赖。

这些差异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时期, 第二国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忽略暴力革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片山潜与普罗列汉诺夫的握手以俄国工人代表苏维埃革命的失败而告终, 俄国苏维埃革命并没有给日本提供可吸收借鉴的经验;而中国则直接从俄国十月革命得到了启示并付诸于实践当中。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日本的封建帝国主义性质, 不推翻天皇制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十分清楚国家性质, 以此为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最后还取决于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差距。除直接行动派以外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否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而直接行动派虽然认清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但其自身也具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成熟性和对阶级基础的认识不足等局限性;中国早期社会主义信仰者在经历长期失败后放弃了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承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以上则是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最终不同走向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2]方昌杰, 宋官德.日本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史[J].延边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S1) .

[3]金熙德.日本近代哲学史纲[M].延边大学出版社, 1988.

[4]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仲涛, 汤重南.日本史[M].人民出版社, 2014.

早期心理特征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妇科住院的30名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年龄20~33岁, 平均 (27.04±1.74) 岁, 初次妊娠者21人, 已生育者9人, 孕周<12周, 临床表现仅有少量阴道流血, 无明显下腹痛及腰痛, 无妊娠合并症。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我国龚耀先教授199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成人版) 进行测试[4]。EPQ评估标准:量表有88个陈述句构成, 回答以肯定答“是”, 否定答“否”;根据规定分别计1分或0分。EPQ是由P, E, N和L 4个量表组成, 主要调查内外向 (E) , 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 (N) , 精神质 (P) , 三个个性维度, L是一个效度量表也叫测谎量表, 主要是考量量表的真实性。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 由调查者发放问卷, 讲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 问卷不记名, 当场填写, 即时收回。问卷30份, 有效回收率100%。将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

2 结果

2.1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与常模EPQ得分比较

P、E、L三项量表数据虽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而N量表,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为17.22, 常模为10.66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 证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其结果见表1。

2.2 3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P、E、N、L量表分布情况, N量表得分在13分以上者达29人, 普遍存在情绪不稳定, 其结果见表2。

3 讨论

所有的妇女在孕期时焦虑增加, 焦虑是伴随妊娠发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反应[5]。孕妇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如孕早期孕妇情绪波动过大,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高, 就可能导致畸形, 或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而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异常情绪状态[6], 对身体健康不利。本次调查显示, 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处于应激社会紧张刺激的心理状态, 在焦虑、抑郁等方面表现差异。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 如夫妻双方对胎儿的期望值高, 高龄孕妇, 不孕症治疗后怀孕的和习惯性流产的孕妇都急切盼望生个健康的孩子, 一旦发现阴道流血和腹痛等不适, 孕妇和家属都会表现出高度的紧张、恐惧, 多由于担心孕妇安危、胎儿发育和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会影响将来的生育功能, 所以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异常的心理变化。

这种应激社会紧张刺激心理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因为应激心理破坏了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 降低了人体抵抗力, 促使疾病发病率上升或机体疾病的加重。心理学家认为:由应激社会紧张刺激的心理, 可产生不良心理行为, 并转变为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泌尿及生殖等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 在中枢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之间发生相互影响, 起到中介作用[7]。根据先兆流产患者的特点, 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比往常更加神经过敏, 容易出现无缘无故担心, 晚上睡眠不好, 甚至常做噩梦、心情难以平静等。抑郁症状表现为:有时觉得闷闷不乐, 情绪低沉, 担心发生便秘, 容易疲劳等。患者在入院时和对胎儿进行相关检查检验前后, 焦虑抑郁症状表现尤为明显。

4 对策

4.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主动服务,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是与患者访谈沟通的必要前提, 在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规章制度的同时, 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对患者基本生活状况和工作及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症状方面如睡眠、饮食、疲劳、性欲和焦虑等问题在目前身体疾病中都有一定作用[8]。用关爱的形式接近距离, 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为下一步护理打下基础。

4.2 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周围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这就需要护士态度真诚亲切, 语气温柔委婉, 忌用床号、代号称呼患者, 各种护理操作要细心熟练, 并从生活上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减少嘈杂音, 安置在安静以及同一类患者同一房间, 避免与焦虑患者同住, 以免低落的情绪互相影响。保持环境清洁、整齐、舒适, 以减少感官刺激。

4.3 给予细心的生活照顾。

如睡眠前协助关闭门窗, 放下窗帘。指导患者采用促进睡眠的方法, 如睡前看书、听音乐、洗热水脚或喝热牛奶等, 再教会患者一些放松技术, 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以增加睡意。在饮食方面给予指导, 不要吃辛辣刺激难消化的食物等。在安胎治疗期间, 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需配合辅助的治疗, 如卧床休息 (除了大小便外, 尽量少走动) 、严禁性生活外, 还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情绪, 补充足够的营养。

4.4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

先兆流产的原因很多, 除了常见的器质性因素外, 精神因素也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焦虑、抑郁异常心理变化使先兆流产症状加重, 所以对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患者因其心理状况较复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要发挥其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 鼓励患者说出心理的担忧, 宣传有关先兆流产的知识,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妊娠和先兆流产的有关知识, 注意围产期保健, 保持健康的心态。让患者消除心理负担的同时, 明白孕期不良的情绪会产生负面影响。有人调查研究孕期焦虑和抑郁对于产科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表明孕期的焦虑与早产、非自主宫缩、第一第二产程宫缩乏力显著相关[9]。在征得医生的同意下, 适时将患者病情资料和良性检查结果告知患者以取得配合。

4.5 发挥家庭支持系统作用。

社会支持是当一个人患病的时候,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包括家庭、朋友及其他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 患者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其焦虑、抑郁心理相对越轻[10]。传统的家庭观念, 性别歧视, 家庭几代单传都会使孕妇产生焦虑、抑郁异常心理变化。护理人员要从关心体贴患者入手, 疏导劝慰患者, 多给患者和家属介绍成功的例子。同时要做好其丈夫的思想工作,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护理, 而忽视了与患者家属及朋友的沟通, 忽视了社会支持对患者的作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也是构成社会支持的一部分, 其一言一行同样影响到患者心理。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的症状及原因, 采用循证护理方法, 将临床经验与科研相结合, 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善于运用、提供社会支持, 让患者感受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 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 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人格特征, 探讨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早期先兆流产住院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对3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测查, 并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EPQ的神经质 (N) 维度分数高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患者情绪不稳定, 以焦虑、抑郁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结论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状况, 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消除其焦虑、抑郁等情绪, 缓解其心理压力。

关键词:先兆流产,人格特征,护理,艾森克人格问卷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任新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王华, 李春东, 顾瑛.产前健康教育对孕产妇焦虑和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6 (21) :2484-2486.

[4]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 1993.

[5]朱茂灵, 颜秀梅, 苏文红.妊高征监测与临床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7) :879-880.

[6]曹秋云.高龄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10 (10) :729-730.

[7]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战燕, 彭卫焕, 崔保忠.自然流产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6) :83-84.

早期心理特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搜集整理了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32例, 其中男22例, 女10例, 年龄36~79岁, 平均 (59.8±1.2) 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17例, 消化道出血11例以及贫血4例。病程2周~3个月。

1.2 方法

观察分析32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和肿瘤部位分型等方面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具体观察指标包括50岁以上的患者和小于50岁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比较;32例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比较以及肿瘤大小直径长度比较等。食管、胃换个结肠浅表肿瘤的病变可以分为Ⅰ型 (隆起型) 和Ⅱ型 (平坦型) 以及Ⅲ型 (凹陷型) , 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将3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消化道有无出血和肿瘤的具体形状大小进行分别的分析比较, 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计算, 检验的标准显示为α=0.05。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与内镜分型

经过外科手术以及手术后的病理证实发现, 肿瘤仅仅是胃部黏膜以及黏膜下层和癌灶的病变。具体病变部位包括:上区共9例, 其中贲门有7例, 胃底有2例;另外有11例处在胃部的中区, 包括胃体的9例和胃角的4例;剩余有9例位于下区, 这7例集中在胃窦部位。

肿瘤病灶的大小分别有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2 cm, 剩余19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则<2 cm。内镜分型为Ⅰ型3例, Ⅱ型19例和Ⅲ型10例。10例Ⅲ型内镜分型的患者均为低分化腺癌, 浸润深度均达到了黏膜的下层部分, 其中有7例出现了淋巴结的转移。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32例早期胃癌患者均顺利通过了活体组织的检查并一一进行了快速尿毒酶的试验, 其中有11例患者检验结果呈现阳性, 阳性率为34.4%。

2.3 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率

32例患者中, 黏膜下层浸润的患者共15例, 包括7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患者有17例, 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类, 包括17例未分化型, 癌细胞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层的有12例, 伴随有淋巴结转移的有5例;分化型患者共有15例, 浸润至黏膜下层的共5例, 1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现象。

2.4 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32例早期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病变部位和体积大小等方面均和具体的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为可以加以对比研究。内镜分型显示为Ⅲ型10例患者中, 全部显示为低分化腺癌, 浸润深度均达到了黏膜下层, 其中有7例患者伴随着淋巴结的转移。而病理分化显示为Ⅱ型的患者有19例, 19例患者中仅有5例浸润至黏膜下层, 且均无淋巴结转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 详见表1。

3 讨论

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早期胃癌经过检查被及时发现治疗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内镜微创手术也让许多早期胃癌的患者避免了传统的手术治疗的风险, 并且治疗效果丝毫不差于传统手术的效果[2,3]。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需要确保淋巴结未出现转移, 并且需要提前对肿瘤浸润的深度进行判断。倘若微创手术后再一次出现淋巴结转移则需要对其进行补救, 从而导致患者忍受二次治疗的痛苦。由此可见, 手术之前对淋巴结有无出现转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所在。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32例患者肿瘤内镜分型显示为Ⅱ型和Ⅲ型的所占比例最多, 占患者总数的90.6%, Ⅰ型则相对较少。在患者大体分型中Ⅰ型和Ⅲ型较Ⅱ型浸润深度较深, 其中Ⅲ型患者早期胃癌均有黏膜下浸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 淋巴结转移率在60.6%以上, 因而此类患者并不适宜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情况下接受内镜微创的治疗方法[4]。

肿瘤体积的大小对于内镜治疗的方式选择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多项数据研究来看, 癌灶<2 cm的早期胃癌多显示为黏膜型内癌, 而当癌灶≥2 cm之后, 黏膜下层浸润的深度普遍会升高, 临床研究表明一旦癌灶的范围超过2 cm出现凹陷性病理分化时便不再适合应用内镜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5]。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病变部位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数据结果同文献相吻合。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疗条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条件也逐渐放宽, 但是目前并没有准确判断淋巴结有无出现转移的问题[6]。根据临床数据研究发现, 黏膜下层的浸润在内镜下大致可以分为Ⅲ型, 淋巴结转换率比较高, 因而不适合接受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由于本次实验研究所收集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 统计的效能不足, 肿瘤大小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同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具体关系, 需要不断持续收集更多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摘要:目的: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搜集整理了2008年12月-2014年12月, 笔者所在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共32例, 分别对其肿瘤部位、大小等病理资料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结果:32例患者中, 黏膜下层浸润的患者共15例, 包括7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患者有17例, 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内镜分型为Ⅲ型提示黏膜浸润可能性较大 (P<0.05) 。结论:内镜下大体分型为Ⅲ型的早期胃癌大都有黏膜下层的浸润, 伴随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 不适合采取内镜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早期胃癌,临床病理,浸润深度

参考文献

[1]奚豪, 朱延波, 蒋虹伟, 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1) :27-29.

[2]钱立勇.8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5 (4) :63-76.

[3]崔希刚, 陈俊强, 刘金禄.胃镜诊断49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2) :54-55.

[4]毛小菁, 曹永明.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23) :215.

[5]杨光建.早期胃癌60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24 (1) :173-174.

早期心理特征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 男42例, 女24例, 年龄48~81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进行第1次头部CT平扫检查, 头部CT平扫检查时间平均为 (2.56±1.32) h。其中10例行脑血管造影及动脉内溶栓。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 h后复查头部CT, 使用日本东芝公司螺旋CT, 扫描速度为1s, 层厚5 mm或 (和) 10 mm。

1.2 CT所见

大脑中动脉区改变54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32例次;豆状核境界不清27例次;皮质髓质界面不清, 呈现模糊均一低密度阴影30例次;脑沟变窄, 脑回肿胀两侧不对称、消失17例次;脑室受压变形10例次;大脑前动脉区征象改变5例, 双侧额极低密度4例;一侧颈内动脉区征象改变7例, 病变侧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 5例脑室、脑池消失, 呈大片低密度影;大脑后动脉区改变4例, 一侧小脑半球低密度改变4例次, 一侧枕叶低密度改变3例次。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11例, M1段9例, M2段多发7例次。死亡10例, 均为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患者, 余56例24 h后复查CT均获证实;12例溶栓患者低密度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 5例完全再通。

1.3 临床症状

6 h内出现意识改变50例, 其中浅至深昏迷15例, 意识模糊20例, 烦躁、躁动伴精神症状15例。一侧肢体完全瘫痪20例, 双下肢无力4例, 双眼同向凝视50例, 瞳孔等大12例。

1.4 脑血管造影结果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5例, 中央前支、中央支闭塞3例, 颈内动脉主干闭塞4例。

2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发病年龄偏高, 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起病危急, 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突发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凝视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 超早期 (6 h内) 溶栓有再通的可能。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 在局部血流完全阻断后10 min即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元坏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缺血区持续性缺血缺氧, 十几分钟后即可导致细胞离子泵衰竭, 而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 如供血得不到恢复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1]。但脑组织的水分每增加1%, CT值才降低2.5~2.6HU[2], 所以在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 梗死病灶才能在CT上显示。因此, 对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 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 特别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超早期脑梗死可以出现以下几种CT征象。①早期低密度:是脑梗死的特征性表现, 可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 临床伴有病变同侧Horner征, 双眼凝视麻痹和早期意识状态的改变;②皮质、白质分界不清: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最敏感, 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使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③豆状核和脑岛带征:CT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整个岛叶结构界面不清;④脑沟回、脑室和脑池的改变:出现相对较晚, 出现率比上述CT改变低, 主要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摘要:目的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 可为溶栓治疗提供机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6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CT平扫所见和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进行第一次头部CT平扫检查。结果①CT所见大脑中动脉区改变54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32例次;豆状核境界不清27例次。死亡10例, 均为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患者, 余56例24h后复查CT均获证实;12例溶栓患者低密度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 5例完全再通;②临床症状6h内出现意识改变者50例。结论对24h内的脑梗死患者, 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 特别是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林顺发.脑梗死的早期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航空航天医药, 2004, 15 (3) :179-180.

早期心理特征 篇7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家庭的关注。2009年2月27日,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至2008年, 我国居民脑血栓, 糖尿病, 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 6亿, 占全国总人数的20% , 其中高血压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只有30% , 同时这些病人中的治疗率只有25%, 控制率仅为6%, 糖尿病病人中, 能坚持做到规范治疗的也只有3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科学、规范、高质量的慢性病管理策略, 实现对人体慢性病的监护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慢性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护, 不仅能提前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 还能帮助他们合理用药, 减少医药开支。另一方面, 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紧缺, 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比较大, 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 5倍以上, 比如, 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拥有全国医疗资源的30%, 而占全国总人口30% 的城市却占有全国医疗资源的70% , 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因此, 实现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成为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 随着国家积极倡导“3521”医疗系统建设, 我国医疗领域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预计在全国会出现上百个医疗数据中心, 每个数据中心都将承载近1000万人口的医疗数据, 数量多、更新快且类型繁杂, 使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 这就产生了医疗大数据。医疗大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2,3]:

( 1) 数据巨量化: 区域医疗数据通常是来自于拥有上百万人口和上百家医疗机构的区域, 并且数据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照医疗行业的相关规定, 患者的数据通常至少需要保留50年。

( 2) 服务实时性: 医疗信息服务中会存在大量在线或实时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例如: 临床中的诊断和用药建议、健康指标预警等。

( 3) 存储形式多样化: 医疗数据的存储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结构化数据表、非 ( 半) 结构化文本文档、医疗影像等。

( 4) 高价值性: 医疗数据对国家乃至全球的疾病防控、新药研发和顽疾攻克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如何在海量的医疗大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战略性发展的方向,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将对疾病的管理、控制和医疗研究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目前, 云计算是已经普及并成为IT行业的主流技术。国内外都已经进入了云计算的研究热潮, 同时云计算技术也逐渐成熟, 大规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建立也在同时进行。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 由于数据越来越多, 对云计算的需求日益增长, 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5]。随着医疗数据的急剧增长,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运用云计算技术, 搭建合理先进的数据云服务平台, 为广大患者、医务人员、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和协助, 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搭建健康云平台, 通过对心电生理信号的提取, 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同时, 利用L1 - 逻辑斯蒂模型提取疾病风险因子, 防止重大突发疾病。

2 健康云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不再满足于不生疾病, 更看重于预防疾病和保健。虽然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但是在如何健康地饮食, 如何科学地预防疾病, 以及慢性疾病发生时如何长期地监控疾病等方面, 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状态。健康云平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监护和预警需求而产生的。用户使用24小时微型动态心电仪, 手持式三合一 ( 心电、脉搏、血氧) , 血压计、血糖仪等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检测, 通过USB与有线电视机顶盒连接, 支持蓝牙, wifi等无线技术与手机互联, 将生理信号数据上传至慢性病管理健康云平台,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用户的身体健康信息, 并将分析结果以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展示方式快速高效的反馈给用户。与此同时, 社康中心或医院的医生可通过互联网查看其管理的慢性病用户的生理指标情况, 根据用户的个人身体健康具体状况, 给出用户的日常饮食、锻炼和用药建议。一旦用户的生理信号检测异常, 健康云平台将自动给出预警信息, 通知用户前往医院就医, 同时将信息通知其家人和监护医生。图1为健康云平台系统概述。

通过消息服务引擎设计不同的消息协议, 健康云平台能够自适应地将大量的异构生理信号进行快速分析处理, 用户使用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的原始生理信号, 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储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 评估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 将检测结果和建议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用户, 向用户传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监控管理, 从而长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健康。

3 健康云平台生理信号挖掘

数据挖掘[6]就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由于海量数据不断增长, 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挖掘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该平台使用的Hadoop等关键技术以其高扩展性、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以及分布式海量数据框架, 使得海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成为现实。因此, 如何设计一个可选组件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以及满足需求是构建一个云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6层部署架构, 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2。其中每一层的功能描述如下:

( 1) 服务交互指用户可以通过3G移动电话, 数字机顶盒和浏览器等实现交互操作的顶层模块。通常包括从健康云平台收集、上传原始生理数据, 下载分析结果等功能。

( 2) 服务呈列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众多服务, 如wap, wab, 图像供给等之间的接口。另外, 节点平衡器也在这一层, 它可以提高并发能力。一些运行时的信息也被保存在这一层。

( 3) 一方面, 会话缓存存储用户会话使其在用户访问服务时, 能第一时间维持认证状态。另一方面, 利用高速内存加快对结果数据的访问。实际上, 这种会话的结构是一种庞大的键值对散列表。

( 4) 云引擎是结合基于消息队列的各消息驱动组件的调度器。它是调度任务和云计算运行的核心。

( 5) 医疗数据挖掘是一个算法簇。它的主要功能是融合从前端传回的数据, 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并且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中来通知用户, 如果需要其他算法, 也可以轻易的嵌入。

( 6) 云存储提供数据源给健康云平台处理。从人体局域网和大量图表数据中采集来的生理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密集型分布式处理, 同时使用如半结构化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 HDFS) 的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提供更具扩展性和更高效的访问。

其中医疗数据挖掘是整个健康云平台的核心部分, 由具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组成, 承担着最为重要的算法分析工作。它是一个算法簇, 配合从前端传输的数据, 并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同时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告知用户。它包括数据预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算法。

云计算中Hadoop提供了让程序员易于开发和运行处理海量数据应用程序的平台, 其分布式文体系统HDFS是一个可建立在通用硬件上可靠存储大数据集的文件系统, 具有高度容错性, 适合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 能够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 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 MapReduce是一种高效的分布式计算模型, 同时是一种用于处理和生成大规模数据集的实现方式, 它给程序员提供了一种高效编写并行程序的编程模式[7,8]。基于此, 我们开发了大规模人体生理信号特征挖掘技术, 大规模数据存储在HDFS上, 且通过MapReduce实现各种并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挖掘算法[9,10]。如图3, 对于海量健康数据的处理, 利用开源框架Hadoop, 将数据挖掘模型 ( L1 - 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以人体心电信号为例, 计算方法为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如图4是健康云平台客户端进行心电数据采集、上传和云计算分析后的部分web服务界面。图4 ( a) 是用户采集的原始心电数据的图形化展现, 图4 ( b) 是健康云平台对此次心电数据进行分析后的图像化展示, 分别从心动过速、二联律、心律不齐等指标给出诊断。同时, 建立L1 - 逻辑斯蒂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因子, 预防重大突发疾病。

4 结束语

本文自主研发了健康云平台, 采用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原始生理信号数据, 如心电图, 脉搏波, 血压值, 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中。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对生理信号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通过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相关因素。与此同时, 用户使用网络、手机或者电视访问健康云平台, 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做到疾病的早期预警。健康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预防医疗保健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 会对医疗信息的处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对医疗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运用新兴的尖端云计算技术, 设计研发了健康云平台。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存储大规模的异构多模态生理信号数据, 将数据挖掘模型 (L1-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让用户能实时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同时对用户的异常状况给出预警信息, 并通知其前往医院就医, 实现了对重大突发疾病的早期预警。

关键词:云计算,生理信号,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张璐, 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01:1-4

[2]许德泉, 杨慧清.大数据在医疗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301-304

[3]蔡佳慧, 张涛, 宗文红.医疗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及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292-295

[4]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04:168-172

[5]周迎, 曾凡, 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04:350-353

[6]周晏, 桑书娟.浅谈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4:9681-9683

[7]高汉松, 肖凌, 许德玮等.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05:7-12

[8]王小妮, 高学东, 倪晓明.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挖掘平台架构[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19-24

[9]谢桂兰, 罗省贤.基于HadoopMapReduce模型的应用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0, 08:4-7

上一篇: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下一篇:对外贸易全球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