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通用12篇)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 篇1
厌学,全是孩子的错吗?
厌学是当今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学生在认知与情绪体验上的偏差如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兴趣倾向、智力水平等,外因上则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影响最为关键,它是个体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的起源,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厌学心理的发生与其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呈直接相关,当然,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富有直接责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对青少年加以合理引导。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干预:
唤醒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青少年成就动机的表现之一,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与其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及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但相关研究显示,影响学习动机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青少年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此,唤醒学生成就动机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其重塑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管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动机。
除此以外,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可能自身也有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方法和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总是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毕竟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意志活动,只只有当个体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意愿时才能有足够的意志行为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这还与一定的认知因素有关,如在上世纪80年代在学生中流行的“寒窗苦读”的身影为何现在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呢?难道那时的学生都那么爱学习吗?绝对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这无形之中会激发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比而言,在20年后的今天,读书对一个人前提和命运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谁还愿意在这方面去折腾呢?所以,这也不难理解学生为何会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导致当今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从根本上摆脱厌学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才是处理厌学心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捷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积极迁移时,学生才更容易走进老师,才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教诲,也更容易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则会激化逆反心理,导致厌学心理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存在心理与行为偏差的行为在这方面表现地更为明显,更加需要老师们主动走入其内心世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才能帮助其摆脱厌学心理,从而减少厌学厌学的发生,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发生并非总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与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有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当厌学心理发生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学生个人问题,更多的还需要弄清楚厌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和老师。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 篇2
一、早期教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早期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 广义上来讲是儿童在小学之前的教育都是早期教育, 狭义来讲只是在小学之前阶段的早期学习。有些国家出现提前正式教育儿童学习读、写、算的实验, 主张早期教育应该主要发展智力, 同时, 一些专家认为母亲怀孕时期的胎教也属于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对正常儿童或偏离正常的儿童进行有组织和计划的育儿环境刺激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儿童在语言、认知、动作、行为以及能力等全方位的良性发展, 进而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的大脑, 而从人的生理发育来讲, 大脑发育先于身体发育, 这是早期教育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生理基础。儿童早期的心理发展是与大脑的迅速发展相一致的。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是在幼儿时期 (0-3岁) , 此时期良好的育儿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脑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理方面的发展。儿童时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很多经验与行为知识在此时期最容易获得且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过了这个关键期, 儿童智力发育就达不到最好的状态。
二、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智力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阶梯式的发展, 最早体现在运动功能上, 良好的运动功能可以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育, 而儿童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正是基于此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这又进一步促进儿童良好的人格发育, 因此, 早期教育中针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训练要有适量的运动训练。与此同时, 要在早期教育中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能力训练以使其智力得以全面发展, 例如, 颜色、序列、对应关系、数等智力概念的学习。当然, 如果儿童运动功能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那么其智力概念的建立依然会非常不稳定, 所以, 良好的推理能力、空间知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儿童运动功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另外,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等) 也是其智力发育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习惯需要孩子从小养成, 这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 认为能够读写一些英语单词、说一些故事的儿童就是智力高的孩子是片面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认为具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以及知识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且很少有行为问题的的孩子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同时, 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性格与行为的良好发展。国内一项对儿童是否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对比研究表明, 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在责任、劳动与取向方面表现强烈, 这说明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在事物识别、劳动行为的了解方面提升自信, 在发挥其主观能力的同时, 也会促进儿童的性格发育, 进而提高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
结语
早期教育决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和身心特点来进行, 决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 也要注意采取正确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 处于儿童时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要求, 比如视觉是从3月-2岁;情绪控制是从2-30个月;3-6岁是个性形成期等等。根据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儿童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在尊重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 基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要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性格、品质以及行为的良性发展, 以便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发挥自身的能力。
当然, 早期教育决不是教孩子背几首诗或几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 也不仅仅是孩子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兴趣班如音乐、美术培训班等只是就某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它应该是对孩子在上小学前所进行的提高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智力、习惯和良好性格的教育。早期教育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 也会为孩子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利春, 张静.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6) :767-769.
[2]何杏燕.儿童早期教育与心理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 :386-387.
[3]郭运燕.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7 (11) :181-182.
[4]班彩霞, 万喻.儿童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1) :107
专家视角:单亲家庭的心理解读 篇3
非离婚而致的单亲:
丧失、悲痛、忽视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那些因病或事故而致单亲的家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处理丧失和悲痛。双亲之一会让悲痛控制住自己,而无法将注意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此时会面临丧失、悲痛和忽视的多重心理压力。此时单亲的父亲或母亲应尽快从哀悼中走出来,将注意力和重心放到更需要关心和抚慰的孩子身上,让孩子重拾安全感,最大程度地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源于离婚的单亲:
父/母要处理的三个心理问题
源于离婚的单亲家庭,首先要处理的是单亲的父/母的心理问题。
挫败感与补偿心理
离婚往往导致双亲之一心理上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需要补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婚姻,却可以控制孩子;无法在婚姻上成功,却可以借孩子的成功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因此他们急切地渴望控制孩子,渴望孩子成功。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比普通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小学、中学就读,以便考上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失败的婚姻往往使他们(尤其是单亲母亲)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失去信心或者发誓从此不娶(嫁),而将生命中所有的希望和能量全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这使得孩子从小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双重压力。在这样重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在承载着父母的重负前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潜意识的性利用
离婚时间较长的父母,可能会遇到性满足的问题。原来在婚姻内正常的性满足现在没有了,孩子成为潜意识中的性目标。尤其是在由异性组成的单亲家庭,比如单亲母亲和儿子或单亲父亲和女儿组成的单亲家庭中,更易出现这种潜意识里的性利用,在意识里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性渴望或性需求。有的家庭甚至由此出现性乱伦。
婴儿式依恋
离婚后的父母,会更多地感受到孤单和寂寞,在感情上对孩子产生婴儿式的依恋,潜意识里恐惧孩子因长大而离开自己,而让孩子不离开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她不能独立,所以,这样的父/母很可能对孩子百般溺爱,使他们事事依赖他人,成为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无法应对的人。
使离婚后单亲溺爱孩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离异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自己亏欠了孩子,因此下意识地从情感上和物质上都尽量满足孩子,以补偿自己的过失,并借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建议尽快结束单身和单亲家庭状态,建立新的感情生活和婚姻,减少因自己的潜意识需求而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源于离婚的单亲:
孩子可能出现的四个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比父母承受更多的压力,出现比父母更多的心理问题。
从内心的撕裂到丧失、被弃感
离婚前,父母通常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彼此冲突和攻击的过程,孩子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离婚采得小。每一次冲突和争吵对孩子的内心都是一种撕裂,内心的冲突和对攻击的内化会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冷漠和暴力。父母之一的离开,就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
不安全感
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内心忠诚的冲突
在孩子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同他们,这就是对父母的忠诚。然而,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对路人或仇人,他们彼此否定或攻击。当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对另一方时,孩子就遇到了忠诚问题:如果不反对另一万,就意味着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被反对的一方。不论怎么做,都注定要落得失败的结局。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自卑与内疚
父母的离婚往往使孩子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同时,孩子还会因自己不健全的家庭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父母离婚在客观上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怀疑,他会认为如果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就不会放弃自己;而现在父母之一离开自己,正说明了自己不好,不可爱,因此有可能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来替他们做出离不离婚的决定。在如此情形下,离婚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重负,让孩子永远背负着不可饶恕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针对孩子上述的心理特点,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专家提示:
避免“婚内单亲”
“婚内单亲”是指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心理上却只感受到一个单亲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或是双亲之一有外遇,或是双亲之一不照顾家庭。单亲家庭所面临的仅仅是角色的缺失,而“婚内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所面临的还有角色的破坏。
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篇4
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但心理性因素在引起选择性缄默症方面占重要地位。尤其在一定的外在事件引起儿童心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作用于特定的性格特征时,极易引起 儿童缄默的出现。一 般而言,此类儿童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亲人死亡、危及生命的经历以及频繁的家庭搬迁等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有研究证明搬家频率或更换学校、幼儿园的频率较高非常容易引发该病。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发生率高,印证了这一点。另据调查许多此类儿童的家庭具有一 些典型特征,如过度依恋、父母过分控制儿童,过度保护,过分严格要求,不信任外界和陌 生人,婚姻不幸福,父母很少给儿童练习讲话的 机会等。许多此类儿童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少数患儿还有多动、抽动 障碍、遗尿、遗粪等异常表现。因此选择性缄默症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本文中的小芸,既非先天性耳聋、智力低下等器质性障碍,也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同时也 不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引起她缄默的原因显然是 心理性因素。小芸的父亲做生意,常年不在家。而妈妈在小芸之后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相 互之间年龄仅相差一岁。不难想象,妈妈自然疏于照料大女儿。年幼的
她被送到私立全托幼教机构,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照料,必然她的心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期是儿童与照 料者间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在她尚未形成 安全依恋时便独自生活于家庭之外的环境,很容 易产生对于环境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和对环境的回避行为。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选择性 置缄默症呢?如果您的孩子符合以下五点,就要引起注意了: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持续时间超过 1个月: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 言)引起的言语问题;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 障碍等发育或精神疾病。但由于一些其他的儿童 心身疾病(如 :儿童精神分裂症 伤寒、舞蹈 症)也会伴随经常性或暂时性的缄默不语,需要 小心加以鉴别,所以建议家长还是需要寻求专业 人士的诊断。一 旦确诊,该如何治疗呢?治疗主要采用心 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最好是能以幼儿园或学校为基础将患儿的父母,老师和心理治疗 师三者的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不 管是家庭、幼儿园、学校还是治疗室中多以正负强化方式的行为矫治方法效果较好。治疗早期 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只要患儿能小声说话或仅仅耳语就及时地给他奖励,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直到用正常大小的声音讲话时才给他奖品。等患儿交流增多后逐步减少、停止鼓励,甚至反对。有计划地诱导患儿使用言语交流。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 篇5
强迫症的实质就是内心存在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之间的冲突,一方明知道这些观念、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再现这些观念和行为,但其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理专家认为,这其中往往有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因素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假设,精神分析疗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强迫症治疗实践中,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精神分析疗法是一套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非常重视求助者早年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动机,并认为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在于早年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心理冲突,认为只要找到了这些冲突,并在催眠的状态下帮助求助者化解这些冲突,那么强迫症状也就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精神分析疗法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事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并有助于解决某些情绪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早期干预 篇6
姓名:吴晓福、姓名:吴晓福、张森 学校: 学校:成都市泉水路小学校 地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嘉泽路 39 号 邮编: 邮编:610081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1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早期干预
文章摘要:众所周知,家庭变故中受害程度最大又最无辜,影响最深远的受害者是未 文章摘要 成年的孩子,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各种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多 存在人际关系障碍。主动帮助和善意引导是我们应该伸出的援手,否则将来受伤害的是更 多无辜的人,甚至上升为社会问题。早期干预 关 键 词:单亲 社会化 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的单亲家庭,其子女在成长过程 中因家庭的变故(如父母长期分居、离异、服刑或去世等),由此带来的亲子关 系的调节、适应等问题,再加上单亲家庭教育的不当或滞后及学校教育的漠 视等弊端,往往会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出现心理障碍,如:安全感缺失由此脆 弱胆小;缺少爱抚要么放任不羁要么封闭自卑;感觉被抛弃过由此悲观敏感 或个性极端、偏执等心理问题。形象的说这些心理问题要么像刺猬一样对周 围保持高度警戒防卫,要么像河蚌则用厚厚的贝壳保护自己瘦小的身体。仔 细分析多体现为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社会学家认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形式,良好的 人际关系又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并且,据精神卫生 临床研究,所有精神障碍都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笔者在针对所在小学的单亲家庭儿童做问卷调查后,又针对有特殊个案 的学生做跟踪心理辅导后,通过整理分析认为单亲家庭学龄儿童在学校的问 题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各种障碍 人际关系的各种障碍。小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初 人际关系的各种障碍 级阶段,而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儿童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 或缺陷,最终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家庭的不幸,内心的无助 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要求
2
尊重和同情的需要。在现实的际遇中,他们年龄小缺少沟通能力,又没有求 助的意识,靠自己在懵懂中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片面偏颇的认识。随之而形成的个性凸现为两面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 存。由于单亲家庭变故的遭遇给孩子心灵留下的阴影在没有得到抚慰,扫尽 阴霾时,这部分单亲家庭学龄儿童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入 格入态比
其他学生慢,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的需要,在校表现常引起同 学的嘲笑及老师和家长的反感、困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感到抬不起头被 歧视、冷落,显得极脆弱不自信,充满了挫败感。如果不加于正确疏导它将 危害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一生。童年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潜意识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冲突将一步步妨碍正常的心理功能的发挥(如 集中注意,良好的记忆,有条理的思考,相对稳定的心情,做抉择并付之于 有效行动等)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如不能上学,不能交朋友,不能与他人 合作,造成人际关系障碍等)。通过调查,90%以上的单亲是因父母离异造成,众所周知在矛盾冲突不断 的离异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孩子们。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受离异影响 最直接的是亲子关系的变化,这一巨变造成的很多问题因家长的认识有限或 忽视,而学龄儿童无法宣泄和表达其痛苦,因此在学校则多表现为违纪行为,上课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打架、懒惰、不愿意上学等。就典型的心理问题现罗列如下:
3
典型心理 问题
产生原因及 心理机制 通过行为破坏团队的气氛,或对他 人采取攻击性行为,意图引起他人的重 视和注意。监护人较极端的管教方式,要么长 期的冷落,要么过度的放任,缺乏必要 的管理和沟通,缺乏对欲望和潜意识的 正常表达方式。
易混淆的情况 及区别 少儿多动 症多与先天遗 传有关,而过分 好动或攻击性 行为多在后天 形成。
干预措施 系统脱敏疗法 ——由家长和学校 配合,同伴协助,及时发现,及时引 导或制止,并明确 其错误。(多在低年 级适用)
好动
因受到强烈的刺激如父母的激烈争 吵、殴打、迁怒、离异,产生不安全感 导致对单亲的过度依恋。父亲或母亲在离异后对子女的过度 恋母(父)保护、过度溺爱或管制,导致子女在与 单亲长期相处中,与外界发生相对隔离,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惧怕与外界相处,或惧怕失去单亲,乃至产生人际交往困 难,甚至无法正常学习。
在校表现为 厌学、无法呆在 学校,易被视为 懒惰、故意违纪 等。
认知领悟疗法 ——通过沟通、分 析,让孩子明白其 行为的幼稚性,采 取措施,逐步分散 注意集中点,并适 应学习环境。(多在 高年级适用)
多因自卑引起,不会处理或缓和在 社交恐惧 社交过程的产生的心理冲突,没有得到(表象多 良好的引导或缺乏爱护。为孤僻内 先天的属于抑郁质,后天成长中没 向)有得到良好的引导,或受到强烈刺激后,产生的与外界交流困难。
易与自闭 相混淆。
。社交恐惧 的动因是想社 交但处理不好,而自闭是缺乏 社交的前提。
引导其放下自 卑感,培养社交兴 趣,培养社交中可 展示的能力,并鼓 励参与社交活动,让他体会社交的成 功。
上课或交谈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 短,易转移,经过提醒后能集中但持续 注意力集 时间不长。多由于潜意识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冲 中困难 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的发挥或导致 社会功能受损。
易被视为 开小差,故意不 认真学习,受到 教训、惩罚、强 求。
采取行为训 练,逐步适应学习环境的要求,消除 不安全感和心理冲 突。
因家长的认识水平有限,单亲家庭学龄儿童的问题心理多表现在学校由老 师发现,其实质内心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建立上,因此需 要家庭教育同步启动,通过家校配合采取有效的行动,比如:矫正性情绪体 验,启发、鼓励、积极暗示,友好关系的体验,获得成就感等,按照接受、
4
理解、沟通、调理的步骤实施,来消除焦虑感,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泥 潭”快乐的成长。接受: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由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苛求甚至 接受 伤害造成,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从家长自身找原因,宽容学生,接 受学生的现状。对同样经受了心灵煎熬的家长来说要从自己反省也是一个痛 定思痛的过程,不要轻言放弃,那将是一生的痛。再说接受是早期干预的前 提条件。理解: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那么改变也需要一 理解 个“耐心的折磨”,切不可期望过高,也不要太过放松。而这个变化过程也是亲 子关系的改善、重塑过程,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假以时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早期干预的起步阶段。沟通:改善、重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工作的重点在于身体的接触和语 沟通 言的沟通,而不是说教,甚至打骂。不管年龄长幼都需要倾诉表达和感知“被 爱”。家长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和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来建 立沟通。家长们要把生活的艰难困苦先放在微笑背后,在孩子读书、做作业、玩游戏时尽量多陪伴他们一会儿,有条件的和孩子一起饲养一两只小动物,在互动过程中低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其宣泄、减压,逐步让孩子养成沟通的习惯,为改善、重塑创造条件。沟通中逐步掌握分寸,因为是自己带大的孩子, 秉性好恶自己知道,应该不难。调理:如果确认孩子出现了的心理问题,那么请一定要向专业人士或机 调理 构求助,心理问题还不是心理疾病,但比一般的疾病更难“治疗”,需要使用 科学的方法为佐料,用爱心
的文火慢慢煨,方能烹出一锅美味的 “心灵鸡汤”。科学的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家长学校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讲座,有条件的家长
5
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有时间可以看看 CCTV—12 及各地方台的心理 讲座和案例分析。我们不能苛求家长和老师都成为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但现实给我们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逼迫我们抓紧时间尽快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实的需 要。愿天下亲子相爱相守直到永远!愿如花的少年绽开绚烂的花朵!
参考书目: 《心理治疗的基础》钟友彬著 参考书目:
6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 篇7
杨瑞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小孩为什么要学美术,是为了做画家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一直以来,社会上泛滥着各种急功近利的少儿书画比赛,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以争第一和获大奖来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并把获奖的孩子称为“小画家”,有的甚至还将其与“大师”相提并论!这种畸形的导向使孩子们失去了从美术中所真正要获得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改革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强调学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创作的过程中去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丰满人性和情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发展记忆力和认知力。社会和学校实际很少做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重要,特别是校外教育。
不仅我们的老师,家长,而且要让我们的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究竟是为什么画画?在现在这些功利性的大奖赛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就这样做了,老师为获奖而教学,学生为获奖而创作,往往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二、三十个孩子的风格都差不多,在比赛中,老师就是导演,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行动,而不是孩子们自己去真正的创作。我参加过许多评奖,全国各地看过很多,盛受到学校里给孩子们的导向观念很不正确,经常到学校的展览栏里看到 “小画家”之类的称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杂志报刊也以“小画家”来称誉获奖的孩子,对此我很反感。这样小孩会真的把自己当作神童,洋洋得意。做一个画家多不容易,做画家也有标准。一个孩子即使有天赋,但也还只是个孩子,还得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人文修养,要有工作经历,相当的阅历。这样去引导孩子是不合理的,它违反了儿童认知的规律,儿童美术创作本质上是审美体验,提高他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是好的,恰如其分的鼓励也是必须的,但是采取不正确的做法,只是一种廉价的鼓励。所以,不仅社会和学校要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老师和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孩子们才能在良性的教育环境里健康的成长。
李绵潞(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作为一个中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真伪,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这一切必须从青少年时候开始。儿童绘画,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良好途径。
一幅完整的儿童画,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画面结构和对绘画材料的恰当运用,这是一幅儿童画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儿童绘画月活动首先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再通过头脑记忆进行简单而概括的再现。要学会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可以多描绘一些反映周围生活场景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例如,足球赛、展览会、游乐园或对战争、暴力的看法等等。
我们可以选择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这对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非要选择水粉或者水彩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多种绘画表现形式。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给同学们多欣赏一些资料,眼界更加开阔一些,思维更加活跃一些,注意寻找孩子们思维的瞬间闪光点。对于客观事物的表现不一定以“像”为标准,主要是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的独创性,就是很好的儿童绘画作品。杨永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杜编审,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人人看得见的,又似乎是神秘的。美术创作可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从大自然到人们日常生活;从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明,到现代科学创新的畅想。美术教师把学
生的目光引向美的渊源,去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和审美的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创造美的自觉和主动权。如果对身边美的事物缺乏敏感,单纯地讲究技术,这就本末倒置,收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美术是形象的艺术,不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
何韵兰(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少儿美术教师可以是传授技艺的师父,也可以是为孩子播下爱和美的种子的心灵园丁。后者,是当今中国紧迫的需要。今天学习美术的孩子都应该把这一段帮助他开启心智、树立自信、提高审美水平的学习融入他的心里历程和精神生活之中。对少儿美术教育成就的真正评价只能在孩子心中。少儿美术教师因热忱和科学的投入,将和孩子们一起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也许这是比奖杯更有价值的回报。在此,我向优秀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杨景芝(首都师范关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秘书长):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基础是什么?他们绘画的基础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力、感知力和理解力。儿童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并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那些动人的生活事物,感悟生活之美,从而创造符号进行艺术表现。因此,生活是儿童绘画的源泉。
辅导儿童绘画时,画什么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绘画题材其实到处都有,孩子生活周围的一切内容都可以画。画人、画静物、画动物、画风景,只要认为好看的,有意思的形象都可以画。画创作需要有形象素材,光靠想象画有一定难度,可以让他们看实物,也可以看VCD让儿童通过形象得到视觉刺激,然后经过联想发展画面。因此,画创作时不要根据参考书的形象来拼凑画面,这样容易形成成人化、概念化的画面。有了题材内容怎样去表现呢?其实,绘画的表现形式很多,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儿童简便易行的方法,将主要的形象表现出来,色彩不要过于复杂,使画面大的效果强烈、醒目,具有形式美惑。侯 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 《美术》教材副主编):
作品,版画、国画、油画棒、彩色水笔画,多有教师辅导的痕迹,这反映出我们的辅导水平整体上还不够开放,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希望从这一届比赛中,更多的教师能从北京和广州的两个展览中受到鼓舞,能从美术家的创新中得到借鉴,能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孩子从中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技法,把我们的比赛搞成代表我国儿童美术最高水平的比赛。新世纪的来临,带来了许多现代艺术创作的观念,它正和着现代社会的节奏,与民族民间美术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这说明了一批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始终在进行不倦的探索。他们运用新的艺术观念,从传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采用了综合的手法,从材料上、技法上和形态上把水墨、设计、雕塑、油画棒等等 “混为一谈”,超越了单一画种的界限,带给美术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 美术教师要不断地学同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关注当前艺术综合发展的趋势。如果只满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学到的一点东西和现有的专业水平就能教学,那你辅导的作品就难免有陈旧感。美术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看画册,多上网站浏览。
其次,我们不但要教儿童技能,还要教儿童一些新的观念。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渗透艺术的综合,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等,都是教给孩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开阔视野,认识现代艺术和民族民间美术的价值,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每当我看到一些比赛中总有不少的学生交上一些临摹的传统国画时,就为他们的老师着急:这真是对学生的误导!相反,有些送来的国画尽管是一些技法上的探讨,如以淡墨和白广告色画出来的画,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技法上看,它不如传统笔墨纯熟,但从观念上看,它要远远地胜过前者。因为孩子从教师那里懂得了“笔墨当随时代”。每次评画,我们都以期待的眼光,盼望着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出现,也许是工具材料的创新 也许是材
料的综合运用;也许是传统题材的现代诠释。总之,盼望着推陈出新。因为在新作品的后面,肯定会有一些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湖南湘西的作品,好就好在他们能把苗家、土家族的东西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些虽是出自现代的儿童之手,但首先是因为有一批观念新的教师,有了一批好名师就不愁没有好作品。而那些只是重复用黑油画棒勾线,用其它颜色填色的作品,我们看了至少有三十年了,为什么就不 “思变”呢?究其根源就是教师没有“思变”。在香港评画,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以装置艺术进行表现的大有人在。无论是表现孩子与父母缺少勾通,还是表现对环境的保护等内容,都发挥了装置艺术的长处。而内地的作品、版画、国画、油画棒、彩色水笔画,多有教师辅导的痕迹,这反映出我们的辅导水平整体上还不够开放,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实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和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来制定。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其致命弱点一是师资的缺乏,二是传统写字教学模式的落后。沿用传统的“笔画定位”教学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容易分散学习者对汉字整体构成的注意力,使之成了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符合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而不以汉字结构的内在组合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拘泥于临摹范字的外在形式,则是另一个误区。
如何解决传统写字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呢?我认为,应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掘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汉字看成是一个形象的物体,那么写字就会产生形象的思维,若无思维的支撑,物体即会产生模糊,书写即会遭到困难。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持,认识能力就会快速提高,便可获得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之效。书法的形象思维来自于两个内容,一是形,二是意。形是反映物体面貌的主要来源,即结构,意是表现物体精神的主要所在,即笔法。形在先,意在后。我们教书法或写字,也一定要先教形,而后教意,绝不能颠倒。视觉,是人的视力与思维的共同反映,它表现的是人对某种物体表面现象的反应,而视知觉,同样也是人的视力与思维共同反映,但它表现的则是人对这个物体的表面现象和内在因素的同时反应。视觉往往处于人的肤浅思维中,而视知觉则往往来自于人的深层思维和进一步的思想过程中。无论是视觉还是视知觉,都需要学习和引导,需要锻炼和实践。视觉是一种半完整性的思维过程,它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认识差异,而视知觉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你感悟到真正的外表与内涵的共同内容。如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字进行对比时,人们往往认为颜体的字较宽,柳体的字较长,而实际上,颜体字比柳体字要更长,正因为颜体字的主体较宽,加之笔画又粗,因而造成了人们的错觉,只有真正具有视知觉能力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真正内容所在。因此,我们的写字教学必须重视视觉和视知觉的教育,通过汉字的形象与内在关系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
齐凤阁(深圳关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芝委会委员《中国版画》杂志执行主编): 从接受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儿童版画是一个复杂的艺术载体,小小的画面不单要表现儿童自己的审美意识,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我们主张不应让孩子的版画承载更多的成人意识。在创作中,教师指导是必要的,但不应明显留有教师指导的痕迹,更不应由教师代笔。突出孩子的主体意识,发掘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才是指导教师的高明之处。
《浅谈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 篇8
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失眠语言的教育活动。这种早起阅读活动,向幼儿提供集体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发展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了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进入学龄期的正式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早起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早期阅读帮助幼儿形成发展的学习动机、态度,而并非
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幼儿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活动的与书面语言相关的态度、期望、情感、行为,初步培养了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早期阅读对于幼儿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阅读扩大了幼儿生活、学习的范围。文字符号
通常可以让幼儿用来表达他们的经历、情感、想法。另外,早期阅读使幼儿的交流的范围从面对面的楼与交流扩展到了通过图画、文字符号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间接交流;另一方面,早期阅读使幼儿可以突破现实的局限,走向想象的世界。
(二)早期阅读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读写”信心。幼儿
通常可以玩读写游戏开展他们的早期阅读活动,如:乱涂乱画、假装读写,他们可以看想看的图书、写自己想写的字、编自己想编的故事。这些读写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读”和“写”的信心,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读写活动的思考和尝试,会滋长幼儿学习读写的欲望,使他们在正式学习书面语言时不会产生畏惧感、失去自信心。
(三)让幼儿间接的了解到书面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为正
式的阅读做准备。有相关研究发现,经过早期阅读培养的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早期阅读与幼儿后来的读写水平有着很高的相关关系。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幼儿懂得了“读”和“写”的初步规则。
(四)早期阅读提高了幼儿的自我调试能力。幼儿可以在早期阅读中建立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这对于他们后期进入学校的书面学习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幼儿获得较高的阅读水平。
(五)享受阅读的乐趣。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早期阅读活动,向幼儿提高了集体学习阅读行为的环境。在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起学习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某些幼儿阅读的特别需要。
二、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具备的条件
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到早期阅读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真正为幼儿的后续发展起到教育作用。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这种环境的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高阅读经验,所以需要向幼儿提高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教育环境。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场所,将阅读材料放置在孩子随手可即的地方,让孩子能够对图书进行阅读、探索和提问。这样不仅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的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例如:在布置区角活动室,可以配上文字,如:“积木角”“种植角”等文字标签
(二)提供具有表象性质的阅读材料
幼儿认识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高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趣的图文并茂的故事,有实在意义并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字,能帮助幼儿形成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即书面语言能够即刻引起他们接通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这样有利于幼儿逐步认识到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不断更新图书角内容,注意提高图书阅读时间,并指导幼儿读书。
(三)提倡整合的阅读材料
幼儿的早期阅读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提倡整合额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整合;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整合;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方式的整合。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应当成为帮助幼儿获得早期阅读经验的整合活动。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1、提供优美的语言环境。正确的发音,规范的语法,清晰的语言,以此构筑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给幼儿一种舒适感和美的享受。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应该为孩子树立语言的典范。
2、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幼儿看书时,大多不会按顺序翻阅,有的孩子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封面,看书时应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阅,按照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图画故事要一幅接一幅有序地去看。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幼儿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和动物现象,感受他们相互之间的心理活动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前后画面之间的关联。
3、多给幼儿鼓励和赞赏。鼓励和赞赏是幼儿做任何事情的“良药”,是他们语言发展的催化剂。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它能给幼儿带来自信,能激发幼儿更高的积极性。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及时地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在阅读活动中同样如此。即使孩子出现错误了,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应给予鼓励和赞赏,再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语言规则。
4、在阅读活动中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同样的图书,不同的人在理解上往往出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因此,在幼儿阅读图书时,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不追求整齐统一的讲述。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
(三)、创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环境在早期阅读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
亲子共读是儿童早期阅读在家庭中开展的常见形式。积极有效的亲子共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有益补充。家长应重视亲子共读活动,每天抽出一定量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各种有趣的读物,可以采取朗读、复述、讲述、谈话、讨论、问答、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还能有效增进亲子情感,对儿童认知及情绪的健康发展十分有效。
心理专家指导 篇9
“高考表面上是考成绩,其实说到底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调节好心态对高考(微博)至关重要。那么,走上考场的学生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健为考生支了这几招:少想结果。高考结果不是靠想出来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对高考结果的预期 和担心上,必然会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焦虑之中,反而没有心情去做该做的事情。
“喜欢”错题。平时考试和模拟中出现的错题,也许是你习惯性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你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因此,要利用最后的一些时间,心平气和地研究这些错题,力图通过错误,找到走向正确的途径。
不怕紧张。紧张并不是你的敌人。适度紧张实际是有利于能力发挥的。只有过度紧张才会影响你。
忘掉自己。上了考场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二件事情是忘掉自己是谁。忘掉自己的模拟成绩,忘掉自己的志愿。
先答会的。在考试时,要先答那些自己会的题。遇到不会的要跳过去。这样就可以保证不轻易丢掉该得的分。同时也会使自己慢慢地出现顺手的感觉,有利于自己的发挥。
不对答案。结束一门考试后,要及时把它忘在脑后,马上开始准备下一门考试。不要对答案,对答案的唯一后果就是让自己闹心,影响情绪。
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篇10
现在也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络依赖,如闻名全国的陶宏开教授,独到的方法已经帮助了很多孩子成功地戒除网瘾。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时,还可以遵照医嘱来采取药物治疗。
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当前,许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往往忽视孩子正确的娱乐活动,仅仅给予孩子物质上的照顾。
以上就是初三网小编为大家总结的青少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场五大困境 心理专家支招 篇11
案例:
我总是太在乎领导的评价,如果领导表扬了我,那几天就特别有干劲;反之,如果领导批评了我,就会意志消沉,无心工作,严重的时候还会失眠。讨厌这样的自己,如何才能不被领导的评价左右情绪?
专家建议:
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很正常的。周围人就是自己的镜子,通过对方的反馈,可以照出自己的长与短。过分在乎的话,意味着长久以来你对自己欠缺一种客观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通过别人认同自己才能认同自己,缺少自己对自己独立的观察和了解。
像你这样的情况,在听到别人的评价时,会分辨不清是带有他本人感情色彩的评价,还是对自己客观的反应。容易把二者混在一起。当别人提出带有自己偏见或情绪化的看法时,你会认为那就是你,受它暗示,从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的心态不成熟,领导一说什么,你就没了主心骨。在你看来,领导代表着一种权威,如果领导的评价不高,那就是天塌下来了。别像个小孩子一样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把领导针对某事的消极评价放大,不能就事论事,否定自己的全部。
如果要调整这种心态,你需要在某个时刻,发现自己对领导的批评反应过激,认识到对自己的肯定和接纳不够。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放松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从紧张的情绪中走出来;然后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撑点,痛定思痛,好好观察自己的心态。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肯定和接纳自己,如果自己跟自己相处得好了,自然跟领导也能相处好。
案例:
之前在工作中,对领导产生了一些意见,渐渐发展成抵触情绪,越来越不爱和上司沟通,不想看到他,不想接他的电话,对他安排的工作总是提不起精神。
专家建议:
这要分情况来说,如果是领导处理问题不公,缺乏考虑,不理智,因为他的角色意识不清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并引起连锁反应,下属产生质疑情绪是正常的反应;如果是下级自己存在问题,只看到自己局部的得失,没考虑大局,在自我认知上有缺陷或者因为自身情绪不成熟,影响对上级的看法,对领导的一些不能理解的做法给予消极反应,那就需要下属自己调整心态。还有一种可能是沟通方式的问题,如果一个团体的文化是开放的,彼此之间容易沟通,抵触情绪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少,反之就会比较多。你可以对照检查一下,你的情况是属于哪一种,然后对症下药。
案例:
我有一个同事,总是在背后跟其他同事说我的坏话,说我的身材差,穿衣品味差,没能力只懂得巴结领导,每次我都被气得想要找她理论,但一想同在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好撕破脸皮,就作罢了,
对于这种人,我应当怎么应对?
专家意见:
首先,这个世界上要想没有人说你的坏话,那是不可能的。一个团体内部,相互评头论足,是人的本性,也是正常的。别人有权利评价你,你也有权利评价别人。当你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时,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说过别人的坏话,通过说别人的不好来显示自己的好,说张三不好时其实就是在显摆自己多优秀,这是一个人心理状态走向健康的必然经历。
但是有权利评价不代表就可以过分评价,我们并不欢迎以评价别人为乐、且不自知的行为。爱评价别人的人是自我价值感不强的人,因为她常常怀疑自己哪里不好,通过贬低的言语暗示别人同时自我暗示自己还不错。看清楚这一点,就没必要计较她的行为,受她的暗示了。
案例:
工作好几年了,我还是迈不过社交的坎,不愿意和同事聚餐,更不愿意去和客户应酬,总担心自己说错话,表错情。碰上需要给陌生人打电话的状况总是一拖再拖,都影响到工作了,我要怎么改正呢?
专家意见:
你这个现象很普遍,我在咨询中也碰到很多。社交焦虑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一遇到需要主持个会议、跟外单位的人打交道等状况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原因还是在于你太担心别人的评价,担心自己出错。担心的背后其实是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如自己预想的或如别人期盼的那样优秀。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想像出来的,心理学上把它叫做预期焦虑,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想到很多可怕的事情,想像的东西把自己吓着了。在社交场所产生的恐惧,都是由预期焦虑产生的压力。
中国的文化过多注重学科教育,而对心理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重视,很少提供这样的知识和体验,导致很多人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因为不了解自己,一到重要的场合,完全忘掉自己所具备的技能,更在意自己会不会出错,被自己的害怕和怀疑所控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平时要多做功课,跟自己对话,和朋友对话,问自己有没有自我怀疑,到底在害怕什么。如果原有的怀疑是9分的话,当看清楚自己的恐惧时,恐惧可能会降低到3分。把问题找出来,就可以预防怀疑情绪的出现。哪怕在第一次的实践中还是紧张,要给自己机会,告诉自己下次表现得会更好。
案例:
工作陷入了瓶颈期,身心都疲惫不堪,看着别人辞职去旅行充电,心里好羡慕,也想仿效。但心里总觉得,遇到困难就放弃,太像个逃兵了。在这两难的情绪中,越过越纠结,我该怎么办?
专家建议:
工作中出现倦怠是很正常的反应,是主观上的压力感和客观上带给你的压力情境太重了,包括自责带给你压力对你自己来说也是正常的。你的自责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审视自己。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的价值观被你内化了,你总担心自己不够好。
要学会平和地接受自己,想着“在我的身体条件和天赋下,今天我尽力了,一直以来我也比较尽力,努力在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就够了。对自己提出过高要求的人,在水面以下,其实他是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没有很好地接纳自己。就好比膨胀感强的人都是装扮得很强,用标签和社会地位装得自己很优秀,让大家觉得自己是个人。这样的人,社会高看他一眼,他才会有存在感,如果社会无视他,他也就看轻了自己。
心理专家帮你高考减压 篇12
随着高考一天天逼近,考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也在加重。如何才能使考生放下包袱,轻松应考?
1.自我加压型
减压妙招:郁闷时捏捏小皮球
“其实挺紧张的,奋斗了十几年,要是考不上大学,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小梅是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三考生,前一段时间,小梅根本静不下心去复习,一看到习题就想到高考成绩,一听到大学,就梦到自己落榜复读,感觉自己快垮了。“像我这样胡思乱想的其实挺多的,只是大家都不敢跟父母、跟老师讲。” 小梅说。
那么,她又是如何克服的呢?“有一次上网,看到网友建议,可随身携带一个网球、小橡皮球或是什么别的,遇到压力过大需要宣泄的时候就偷偷地挤一挤、捏一捏,果然有效。”小梅说,只要一心烦,她就拿出来发泄一下,总比在大家目瞪口呆之下歇斯底里地撕废纸、捶桌子要好得多,而且效果相当不错。
2.家庭压力型
减压妙招:把烦恼通通写出来
相比小梅的压力,很多考生的压力却来自家庭,家长们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而高考,作为孩子人生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备受父母关注,“妈妈总是说,别担心,即便考得不理想也没关系,其实妈妈最盼望我考出好成绩,压力好大。”高同学是长春市第六中学的考生,她说为了陪自己考试,妈妈已经请了假,而且天天接送,她最担心的就是考得不好,伤了妈妈的期望。
“这样的孩子一般心思都比较细腻,往往自己心里有想法却不愿意和家人、朋友交流,那么不妨尝试下自己为自己减压。”郑主任介绍,美国心理协会倍加推崇写作减压这种方式,即准备好纸和笔,以散文、诗歌、打油诗、随笔等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以买个密码本,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烦恼、压力、梦想通通写出来,可以让自己变得轻松起来。”郑主任说。
3.考试紧张型
减压妙招:多看绿色稳定情绪
相比于其他考生,这类考生的压力有点难度:平日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整天争分夺秒地学习,从不歇一会儿,用脑过度,渐渐地,思想不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从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发展到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与其相反的考试压力一族还有一种,那便是学习成绩中等,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非常紧张,考试前吃不好睡不香,心律紊乱。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推荐阅读:
心理专家谈强迫症的形成过程07-25
心理专家谈影响强迫症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11-20
心理学专家辞职申请书11-27
心理专家:高考来临 要允许孩子发脾气11-30
致家长:心理专家为您亮明考生心声09-25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07-05
专家谈说课12-04
城中村改造专家谈09-19
专家谈学英语10-16
专家谈预防狂犬病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