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

2024-07-05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共4篇)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 篇1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

杨瑞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小孩为什么要学美术,是为了做画家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一直以来,社会上泛滥着各种急功近利的少儿书画比赛,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以争第一和获大奖来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并把获奖的孩子称为“小画家”,有的甚至还将其与“大师”相提并论!这种畸形的导向使孩子们失去了从美术中所真正要获得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改革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强调学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创作的过程中去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丰满人性和情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发展记忆力和认知力。社会和学校实际很少做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重要,特别是校外教育。

不仅我们的老师,家长,而且要让我们的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究竟是为什么画画?在现在这些功利性的大奖赛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就这样做了,老师为获奖而教学,学生为获奖而创作,往往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二、三十个孩子的风格都差不多,在比赛中,老师就是导演,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行动,而不是孩子们自己去真正的创作。我参加过许多评奖,全国各地看过很多,盛受到学校里给孩子们的导向观念很不正确,经常到学校的展览栏里看到 “小画家”之类的称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杂志报刊也以“小画家”来称誉获奖的孩子,对此我很反感。这样小孩会真的把自己当作神童,洋洋得意。做一个画家多不容易,做画家也有标准。一个孩子即使有天赋,但也还只是个孩子,还得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人文修养,要有工作经历,相当的阅历。这样去引导孩子是不合理的,它违反了儿童认知的规律,儿童美术创作本质上是审美体验,提高他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是好的,恰如其分的鼓励也是必须的,但是采取不正确的做法,只是一种廉价的鼓励。所以,不仅社会和学校要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老师和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孩子们才能在良性的教育环境里健康的成长。

李绵潞(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作为一个中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真伪,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这一切必须从青少年时候开始。儿童绘画,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良好途径。

一幅完整的儿童画,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画面结构和对绘画材料的恰当运用,这是一幅儿童画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儿童绘画月活动首先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再通过头脑记忆进行简单而概括的再现。要学会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可以多描绘一些反映周围生活场景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例如,足球赛、展览会、游乐园或对战争、暴力的看法等等。

我们可以选择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这对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非要选择水粉或者水彩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多种绘画表现形式。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给同学们多欣赏一些资料,眼界更加开阔一些,思维更加活跃一些,注意寻找孩子们思维的瞬间闪光点。对于客观事物的表现不一定以“像”为标准,主要是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的独创性,就是很好的儿童绘画作品。杨永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杜编审,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人人看得见的,又似乎是神秘的。美术创作可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从大自然到人们日常生活;从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明,到现代科学创新的畅想。美术教师把学

生的目光引向美的渊源,去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和审美的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创造美的自觉和主动权。如果对身边美的事物缺乏敏感,单纯地讲究技术,这就本末倒置,收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美术是形象的艺术,不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

何韵兰(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少儿美术教师可以是传授技艺的师父,也可以是为孩子播下爱和美的种子的心灵园丁。后者,是当今中国紧迫的需要。今天学习美术的孩子都应该把这一段帮助他开启心智、树立自信、提高审美水平的学习融入他的心里历程和精神生活之中。对少儿美术教育成就的真正评价只能在孩子心中。少儿美术教师因热忱和科学的投入,将和孩子们一起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也许这是比奖杯更有价值的回报。在此,我向优秀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杨景芝(首都师范关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秘书长):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基础是什么?他们绘画的基础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力、感知力和理解力。儿童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并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那些动人的生活事物,感悟生活之美,从而创造符号进行艺术表现。因此,生活是儿童绘画的源泉。

辅导儿童绘画时,画什么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绘画题材其实到处都有,孩子生活周围的一切内容都可以画。画人、画静物、画动物、画风景,只要认为好看的,有意思的形象都可以画。画创作需要有形象素材,光靠想象画有一定难度,可以让他们看实物,也可以看VCD让儿童通过形象得到视觉刺激,然后经过联想发展画面。因此,画创作时不要根据参考书的形象来拼凑画面,这样容易形成成人化、概念化的画面。有了题材内容怎样去表现呢?其实,绘画的表现形式很多,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儿童简便易行的方法,将主要的形象表现出来,色彩不要过于复杂,使画面大的效果强烈、醒目,具有形式美惑。侯 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 《美术》教材副主编):

作品,版画、国画、油画棒、彩色水笔画,多有教师辅导的痕迹,这反映出我们的辅导水平整体上还不够开放,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希望从这一届比赛中,更多的教师能从北京和广州的两个展览中受到鼓舞,能从美术家的创新中得到借鉴,能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孩子从中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技法,把我们的比赛搞成代表我国儿童美术最高水平的比赛。新世纪的来临,带来了许多现代艺术创作的观念,它正和着现代社会的节奏,与民族民间美术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这说明了一批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始终在进行不倦的探索。他们运用新的艺术观念,从传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采用了综合的手法,从材料上、技法上和形态上把水墨、设计、雕塑、油画棒等等 “混为一谈”,超越了单一画种的界限,带给美术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 美术教师要不断地学同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关注当前艺术综合发展的趋势。如果只满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学到的一点东西和现有的专业水平就能教学,那你辅导的作品就难免有陈旧感。美术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看画册,多上网站浏览。

其次,我们不但要教儿童技能,还要教儿童一些新的观念。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渗透艺术的综合,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等,都是教给孩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开阔视野,认识现代艺术和民族民间美术的价值,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每当我看到一些比赛中总有不少的学生交上一些临摹的传统国画时,就为他们的老师着急:这真是对学生的误导!相反,有些送来的国画尽管是一些技法上的探讨,如以淡墨和白广告色画出来的画,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技法上看,它不如传统笔墨纯熟,但从观念上看,它要远远地胜过前者。因为孩子从教师那里懂得了“笔墨当随时代”。每次评画,我们都以期待的眼光,盼望着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出现,也许是工具材料的创新 也许是材

料的综合运用;也许是传统题材的现代诠释。总之,盼望着推陈出新。因为在新作品的后面,肯定会有一些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湖南湘西的作品,好就好在他们能把苗家、土家族的东西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些虽是出自现代的儿童之手,但首先是因为有一批观念新的教师,有了一批好名师就不愁没有好作品。而那些只是重复用黑油画棒勾线,用其它颜色填色的作品,我们看了至少有三十年了,为什么就不 “思变”呢?究其根源就是教师没有“思变”。在香港评画,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以装置艺术进行表现的大有人在。无论是表现孩子与父母缺少勾通,还是表现对环境的保护等内容,都发挥了装置艺术的长处。而内地的作品、版画、国画、油画棒、彩色水笔画,多有教师辅导的痕迹,这反映出我们的辅导水平整体上还不够开放,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实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和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来制定。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其致命弱点一是师资的缺乏,二是传统写字教学模式的落后。沿用传统的“笔画定位”教学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容易分散学习者对汉字整体构成的注意力,使之成了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符合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而不以汉字结构的内在组合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拘泥于临摹范字的外在形式,则是另一个误区。

如何解决传统写字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呢?我认为,应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掘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汉字看成是一个形象的物体,那么写字就会产生形象的思维,若无思维的支撑,物体即会产生模糊,书写即会遭到困难。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持,认识能力就会快速提高,便可获得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之效。书法的形象思维来自于两个内容,一是形,二是意。形是反映物体面貌的主要来源,即结构,意是表现物体精神的主要所在,即笔法。形在先,意在后。我们教书法或写字,也一定要先教形,而后教意,绝不能颠倒。视觉,是人的视力与思维的共同反映,它表现的是人对某种物体表面现象的反应,而视知觉,同样也是人的视力与思维共同反映,但它表现的则是人对这个物体的表面现象和内在因素的同时反应。视觉往往处于人的肤浅思维中,而视知觉则往往来自于人的深层思维和进一步的思想过程中。无论是视觉还是视知觉,都需要学习和引导,需要锻炼和实践。视觉是一种半完整性的思维过程,它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认识差异,而视知觉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你感悟到真正的外表与内涵的共同内容。如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字进行对比时,人们往往认为颜体的字较宽,柳体的字较长,而实际上,颜体字比柳体字要更长,正因为颜体字的主体较宽,加之笔画又粗,因而造成了人们的错觉,只有真正具有视知觉能力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真正内容所在。因此,我们的写字教学必须重视视觉和视知觉的教育,通过汉字的形象与内在关系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

齐凤阁(深圳关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芝委会委员《中国版画》杂志执行主编): 从接受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儿童版画是一个复杂的艺术载体,小小的画面不单要表现儿童自己的审美意识,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我们主张不应让孩子的版画承载更多的成人意识。在创作中,教师指导是必要的,但不应明显留有教师指导的痕迹,更不应由教师代笔。突出孩子的主体意识,发掘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才是指导教师的高明之处。

少儿版画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能否遵循这一规律,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创作,而且决定着作者即人的塑造。从版画绘、刻、印过程复杂,制作性强这一特性来讲,较之其他画种,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应该在中小学大力普及版画教育。而且,少儿版画活动对于推广普及版画知识,培养、积蓄版画的后备力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构筑未来祖国版画大厦的基础工程,对开创我国版画的新局面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少儿版画教育不仅应受到教育机构及学校领导的重视,而且应受到美术机构及版画组织的重视。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 篇2

(一) 0~3岁的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 对于学习还处于懵懂的状态, 属于非自主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发声处于咿呀学语的阶段, 对于唱歌的学习和语言的学习一样, 儿童作为这时的学习者, 学习主体, 不能区分语言和歌曲的区别, 只是简单地学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儿童对于歌曲的学习、歌唱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与语言能力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二) 3~4岁的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表达进入了高速成长的阶段, 儿童已经能够准确地表达和重复语言。同时,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歌曲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这一时期的儿童活泼好学, 喜欢节奏欢快的歌曲, 特别喜欢歌曲高潮部分的演唱, 能够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但是, 在这一阶段的演唱中, 首先, 虽然儿童能够重复演唱出歌词, 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歌词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儿童对于歌词只是简单地重复, 并不理解歌词的意思和含义, 因此, 在演唱上并不能完整地领会和体现歌曲的感情色彩, 在演唱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汇, 儿童往往表现出迷惑, 不敢大声演唱, 而是含糊地一带而过。再次, 这一阶段的儿童, 对于演唱虽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儿童对于演唱的声调等存在不准确的差异性。表现为对于歌曲曲调的表现主要是说歌而非唱歌, 对于歌曲的曲调在演唱时经常走音跑调。最后,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自身身体特点, 肺活量较小, 呼吸频率较快, 整体呼吸属于频率较快的浅层呼吸, 孩子在演唱时经常是换气频繁, 打断和扰乱了音乐的节奏。

(三) 4~5岁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对歌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他们接触的歌曲比较多, 所以他们可以完整地唱出歌曲来, 音准和节奏方面错误也很少, 他们的表现能力也在加强,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能很准确地理解。年龄的增长, 发育也在慢慢完善, 对嗓音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能逐步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 一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 中断句子、中断词义的换气有明显改善。

(四) 5~6岁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能够记住歌词的内容, 同时, 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 对于节奏的把握和演唱过程中的换气等技巧具备了掌握能力。孩子的旋律感、音准方面进步更为明显, 不仅能掌握大小三度、纯四等, 还能准确地唱出旋律, 初步建立了调式感。孩子这一阶段的气息保持的时间较以前延长了, 能够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较自然地换气, 同时, 歌唱的音高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着重对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青少年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 通过教师范唱与学生试唱, 互动教学, 使学生正确掌握气息的运用, 以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变声期是人在青春期阶段的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对处于这一特殊阶段声乐学生应采取区别于成人的教学方法, 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教师应了解变声期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适当并形象的教学方法, 达到声、气、字的统一, 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处于变声期的学生, 由于声带充血, 发声的持久性差, 容易疲劳, 声音不太稳定, 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 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 教学中采用哼鸣、假声唱、微声唱、小声唱、混声唱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使变声期嗓音既得到有效保护, 又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法。

三、声乐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 打开腔体

我在教学中首先强调的是打开腔体, 即大家常说的打开喉咙。打开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深呼吸, 自如地深呼吸, 感觉一股凉气顺着鼻腔进入 (此时小舌头、软腭随之向上拉起) , 顺畅地通过后边的通道进入小腹站定, 这样腔体就打开了。

(二) 小腹支持

所谓支持, 就是把吸进来的气保持住, 不让它跑掉, 保持用吸气的感觉来歌唱。小腹支持是这样的, 保持吸气的状态, 小腹微微内收, 感觉声音是站在小腹上, 小腹源源不断地供气把声音输送出去。小腹的支持可以简化为支点的支持, 想象肚脐下的一点是一个弹性支点, 声音是靠这个支点的支持发出来的。

(三) 呜母音状态

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母音是呜、啊、噫, 呜有向上发挥的本能, 啊有向下发挥的本能, 咦有向前发挥的本能。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念, 用呜带啊, 用呜形成腔体状态, 用啊拓展声音的宽厚, 用噫形成声音的色彩。这三个原则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 学生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 切忌单一, 否则就不会形成完美的歌唱。

四、少儿声乐教育的特点

(一) 关注激发兴趣

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 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 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

(二) 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 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 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

(三) 在歌声中体验情感

孩子们的歌声是那么清脆、稚嫩、纯真、迷人, 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可是, 仅仅只是爱好唱歌是不够的, 同时把艺术通感运用到儿童声乐教学中, 运用视听结合的通感、美术及文学作品促使儿童情感产生共鸣。

五、结论

浅谈少儿声乐教育的特点及要求 篇3

(一) 表演唱是以边唱边舞的形式把歌曲的内容, 表现出来。

孩子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也成为了歌唱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此, 在表现孩子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方面, 其手段愈多, 其效果愈强。只有声音和动作及表情的完美结合, 才能检验和证明儿童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程度。培养从内心情感上对生活和审美的感受能力, 达到“乐之为体, 以心为主”的目的。

(二) 因为表演唱不单要唱, 还要演。

这样, 老师们就要利用儿童在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 用各种姿势, 表情, 以模仿的方式表现描述抒发对大自然和各种美好事物的感受, 由此提高了他们组织音乐概念和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 这种表演和唱的相辅相成, 无疑会更加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素质。

(三) 少儿在表演唱中闻乐而舞, 闻声而动, 训练了大脑对

各器官的支配能力, 提高全身各部神经对音乐、旋律、节拍、节奏的理解和反应动力, 从而加强儿童乐感意识的深化, 加强儿童对音乐意境的体验。这种全部身心舞蹈与歌唱的协合作用, 比起单纯的歌唱, 其内容更加丰富, 从而也就更有益于对儿童大脑功能的锻炼和内心灵感的激发。

(四) 在表演唱中, 因其内容、情节、人物个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分为齐唱、重唱、领唱等形式。

同时, 也要求具有互相协调照应和随机应变的即兴表演能力。一方面能培养孩子稳定协调沉着冷静的心理和照顾全局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另一方面给孩子进入各种角色的机会, 开发培养他们具做有丰富个性的人。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进步, 无疑大有裨益的。

(五) 少年儿童本性好玩、好动、好模仿, 而边歌边舞的表

演唱形式, 满足了儿童自悦自乐的心理, 培养了动口、动手、动脑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了自身的价值和健康向上, 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以上我们叙述了少儿声乐表演唱的特点, 及在音乐教和德、智、体、美教育中的作用。我在少儿声乐辅导工作中十分重视表演唱的探索和研究, 并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几年来排演表演十余个, 其中《小老虎》, 《草原女孩》, 《小猪胖胖》, 等表演唱均在全国、省里演出获奖并得到专家好评。但是由于合唱与表演唱存在差异和区别, 所以训练与辅导也存在着不同。表演唱要求声音与形体并重, 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为此, 还要针对性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呼吸的运用。呼吸训练是合唱训练的基础课。表演唱活坚实”。美声唱法的这些原则是形成美声唱法严谨规格的重要途径。其咬字是以有利于“行腔”、保持“腔”的艺术规格为原则的, 例如《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首歌其中的一段, 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 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去等小二黑归来的纯朴可爱的形象。“清粼粼的水来, 蓝个莹莹的天”, 音乐清澈飘逸优美, 仿佛进入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乡村落。此时歌唱者声音应明亮、亲切、柔媚, 表现小芹那似山泉般纯净可爱的心灵。为了突出民族风格, 因此在声音位置、气息的动作和咬字、吐字方面需要调整, 声音位置比较靠前, 共鸣相对来说较清淡些, 声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向前移到软口盖和硬口盖的交接处, 中声区要求面罩部位共鸣感觉多一些, 唱高音时只需要将声音“作狭、作细、作锐、作深”像宝塔一样, 越到上面点越小, 充分显示我国语言的韵律美。歌词所具有的文学性使它表现的内容具体明确, 而这个具体内容往往是歌词的情感基础。例如《黄水谣》中“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应该用较强的声音唱得起伏有力, 而河水奔流的动态感要鲜明地体现在节奏的强弱交替和起伏翻腾的旋律上。“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演唱速度宜突然放慢, 低沉有力, 吐字咬字咬牙切齿, 力度变化幅度大, 旋律要唱得延绵、连贯, 充满凄凉、悲愤之情。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 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 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 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 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 所以, 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 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 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 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 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 要有爆发力, 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 又要从容自如的呼吸要比合唱复杂, 不仅要支持声音, 还要支持动作。优美的舞姿必然是深而舒展, 有控制的呼吸做为支撑。如果呼吸适应不了来自两方面的需要, 表演时必然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 难以把演唱坚持到结束。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大呼吸量, 全身心的投入歌唱与表演中。气要吸的深些, 饱满些, 呼吸的支持点不单在横隔膜, 而是全身各个部分都在分担这个力, 必然会减轻嗓音的负担。

第二:音色的训练。少儿的声音训练, 主张轻声来歌唱, 使声音易于协和, 但表演人少, 这样演唱, 给观众以声音听觉上的不满足感, 缺乏气势, 没有声音个性, 不能充分表现儿童奔放, 活泼的性格和清脆明亮的嗓音特点。所以需要调正训练方法, 要求儿童唱歌时声音要略靠前些, 实些, 要让儿童有控制的放开嗓子唱, 这样能增加气氛, 给人以感染力和激情。让儿童放开音量并不是大忌, 它是建立在正确发声方法之上, 有坚实的呼吸支持, 全身心的歌唱, 不能把它同喊叫等同。通过实践证明:儿童适度, 合理的放开喉咙歌唱对嗓音并没有危害。相反, 增强了嗓声的承受能力和耐力, 使嗓音得到了锻炼。

第三:表演动作的活泼

少年儿童的本性是好玩、好动、好学、好问、对世间一切事务都感到新奇, 又富幻想, 特别是对符合自身特点, 心理需要的东西, 努力去模仿。所以, 设计动作时, 在不脱离生活的基础上, 尽量做些适合儿童特点又有个性的动作, 这样能充分地调动起演员的主观能动性, 排演起来顺利, 演出时真实感人,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排练表演唱《小老虎》时, 动作的设计是要孩子模仿小老虎的虎头虎脑的可爱, 虎虎生威的威猛。孩子个个精神抖擞, 飒爽英姿, 严肃认真。仿佛就是那威武的小老虎。

第四:歌曲情感的表现

在表演唱的训练辅导中, 不仅要引导儿童从内心理解音乐旋律和节奏, 用心灵去歌唱, 用真情实感去表演。还要善于开发和诱导歌词内容的理解, 不要强行灌输, 要把歌词编成有趣的故事, 使其形象化, 让儿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向作品内容规定的情境中去发展, 从而产生合乎内容情景的感情, 声情并茂, 使歌声具有灵魂。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少儿审美和表现美的情感, 教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在音乐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感受、表现, 会获得各种美好的情感教育体验。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 勇于艺术实践, 才能为少儿音乐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本人把对少儿声乐教育中的点滴体会, 作了初步的总结和探求, 认识粗浅, 有待于今后在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

, 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需要下功夫练习, 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歌唱中字、声关系的最高标准是既有准确、清晰的吐词咬字, 又有通畅、圆润、美妙的声音, 这种境界是由演唱者, 基于对字、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并以作品在情感、风格方面的要求为依据而巧妙调节才能达到的。彭丽媛在歌剧的《党的女儿》一曲《万里春色满人间》中一句“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中的地字, 很轻、很慢, 并有着很大气阻的字头a带出了一个地字, 非常深刻地表达了剧中人物对家乡亲人依依不舍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了既有清晰、准确的字, 又有松通、圆润的声音的最佳状态, 这就是演唱者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歌唱技巧。

5、总结语

总之, 歌唱语言的处理很不容易, 不仅要使咬字、吐字正确、清晰, 又要听意与唱腔结合起来, 通过语气, 语调和音乐语言表达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 刻画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唱歌不但要求姿势呼吸、发声方法正确, 咬字吐字清晰圆润, 更要求以情带声, 唱云则意满天宇, 唱水则韵饶青山, 并以此教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唱歌曲和音乐欣赏时渗透音乐, 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 增强合唱效果, 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 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 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音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歌唱的艺术》薛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2、《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7期

浅谈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4

顾名思义, 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的倾听的原则是指声乐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智能水平, 用耳听内容, 更用心“听”情感。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应是少儿可以接受的, 在教育实践中, 要以辩证性的手法, 贯彻和落实好这一原则。

1. 耐心原则

教学中, 沟通无时不在, 教师就少儿声乐表演中通过倾听有效地从学生的歌声、眼神、气息中提炼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倾听是一种交流, 更是一门艺术, 倾听如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但少儿声乐表演时, 教师应耐心倾听其演唱, 不轻易打断学生, 以免打击学生自尊心。更要用心倾听, 适时回应, 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 投入原则

众所周知, 情到深处难自禁。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 当教师全心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之时, 情感的碰撞会导致双方肢体语言的外在诠释。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将有意与无意相结合, 从学生的语言、表演、歌声中, 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 倾听出学生的困惑, 倾听出学生的思想, 倾听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之, 如果缺乏投入, 泛泛即止, 只能停留于表面, 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世界。

二、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之手段

1. 微笑倾听

孔子曰:“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声乐表演中, 教师的微笑即是对学生的肯定, 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也因此, 愿意听老师的话, 爱听老师的话。多一点微笑, 学生就能在原本枯燥的声乐教育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

2. 赞美倾听

善于赞美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美德, 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 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 即便学生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犯错也应语气婉转, 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并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以达到正确引导少儿声乐教育的效果。多一点赞美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日月明教学设计教案下一篇:二诊模拟演练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