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共12篇)
少儿美术 篇1
一、少儿美术双语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美术是语言与非语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当中可以巧妙的结合。少儿可以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 也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我, 相互了解, 相互沟通, 逐渐达到生活中欣赏美、绘画中运用美。在绘画作品时, 少儿将自己的开心、愤怒、伤心、难过等情绪表现出来, 美术富与少儿想象力、创造力等特点, 少儿在美术课堂中展示自己多彩的一面, 教师鼓励少儿大胆表现自己, 幼儿通过教师的授课内容、说话的表情、肢体的动作来与教师配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美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少儿在美术课当中轻松学习外语, 有利于提高少儿学习外语的兴趣。在美术课中融于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画画当中轻松学习外语。
双语渗透原则, 在美术教学初期少儿在美术与英语将结合的课堂当中学习英语会感觉不适应, 教师采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单词、或一个简单的句子与少儿交流, 逐步推进双语教学, 简单的单词会使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 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 逐步使其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少儿在美术课堂当中对英语的学习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 由一个一个简单的单词到一个简单的句子, 由简单的一个句子到几个句子, 再由几个简单句子到复杂的句子。在美术有丰富的课程, 开设的课程有少儿卡通画、少儿水粉画、少儿彩泥, 少儿剪纸等。教师在授课当中边展示图片边说英语, 少儿有了画画的氛围的课堂中在掌握了美术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英语知识。要基于少儿的英语水平, 大多还达不到运用双语自由切换的程度。能将英语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到美术课上, 要了解少儿英语书本上的内容, 结合美术课内容进行授课, 将英语课所学单词和句型运用到美术课堂中, 更好地营造双语课堂氛围。另外, 在美术课堂当中情景教学也是提高少儿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少儿置身于情景中, 提高少儿兴趣, 让少儿在快乐当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英语教育。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切合少儿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 在引起他们兴趣的同时起到了调动他们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 教师在少儿参与课堂活动表达时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对其肯定, 鼓励少儿参与活动时, 多用英语进行表达, 培养双语思维习惯。教学实践中美术双语教学的优势是理由场景进行教学, 少儿可以在绘画课堂上发挥想象, 对理解英语是很有帮助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在美术课堂上的双语氛围慢慢被同学所接受, 学生在乐于画画的课堂上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句子, 慢慢培养其英语语境。
二、少儿美术双语教学的类型
(一) 少儿美术双语教学之语言传递的双语教学方法
指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授课时运用双语与少儿对话、少儿通过教师的诱导和鼓励也运用英语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这就要让少儿在美术课堂上自由地发挥想象并将想法用英语大声说出来, 然后再将所说所想画在画纸上。如:在授课时, 教师将准备的图片一一展示予学生, 学生将卡片上的图画内容简单用英语进行表达。
(二) 少儿美术双语教学之肢体感知的双语教学方法
指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授课时肢体动作配合讲课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具体, 肢体动作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连。在课堂上少儿也易于接受其所学内容。教学中因为少儿词汇量的缺乏,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提不起兴趣, 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中的手势动作, 表情语气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
(三) 少儿美术双语教学之培养语境的双语教学方法
少儿掌握英语词汇不多, 在交流中不知如何表达, 缺乏自信。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少儿在课堂中得表现。在教学当中伴随着少儿词汇量的增加, 将逐步提高英语词汇量、逐步锻炼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逐步实现全英教学。在美术课堂当中用英语交流, 对于英语水平不好的少儿更要以鼓励为主, 慢慢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指教师组织少儿进行动手的练习、实验的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英语。动手实践的双语教学方法使少儿在美术课堂上动手、动脑与说英语相结合。与大家相互之间要多鼓励, 形成良好氛围。
三、少儿美术双语教学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也不单单是掌握汉语的要求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英语最为国际通用语言, 既是一种交流工具, 也是一种文化。掌握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发展需要。教育学家认为, 少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在这个最佳时期学习给予少儿轻松愉快的英语语境, 将美术课与英语课相结合是提高少儿英语兴趣的关键。少儿是在美术课堂中运用英语交流, 将所学所用所想在画纸上画出来。即学会画画也学习了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到哪里就将教具展示, 借助场景展示让学生明白教师此时说的意思, 通过长期的重复, 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单词和句型。双语教学使少儿接触和美术学科当中的知识, 并运用英语相互交流。在美术课堂上的英语单词从会听、会写、直至会用都是保证美术双语课堂的顺利进行。在美术课堂中将英语知识和美术内容进行整合, 使之融会贯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使少儿在双语学习中掌握两套交际手段和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培养其英语语境, 为今后的学习外语作铺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是实现美术与英语相结合的保证, 运用英语教学使外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是英语教学的又一支力量。英语教学是一门必修课程, 一门重要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 每周固定的课时量, 教学形式单一。新课程改革要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这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 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幼儿美术双语教学丰富了美术课程内容, 提高其中价值。推进少儿美术双语教学教育研究给少儿提供了一个轻松游戏的美术场景, 让少儿习得美术技能知识的同时英语口语进行提高。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美术课程中直观性强, 少儿可以通过教师设置的绘画氛围、英语语境, 加之准备的作品、图片来感受美术双语教学的魅力。
摘要:在保持少儿对美术课堂充满兴趣的同时进行双语教学, 使学生将画画与英语结合起来。借助美术课直观性这一特点, 在少儿乐于上美术课时增强对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美术,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殷毅.双语教学的实验与探索[J].河南教育, 2000 (6) .
[2]赵乐.上海市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006.
[3]张谦.中小学双语与双语教学:理念与模式[J].教育科学, 2002 (10) .
少儿美术 篇2
一,教学目标:1聆听有趣的故事激发绘画热情,并未画面添加丰富场景。2初步培养孩子的造型能力和特色能力及规则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色彩:09号黄色宝宝,朱红色,黄绿色宝宝。2提醒孩子涂色先浅后深,黑色最后再用。三,教师材料准备:8开素描纸,水粉(群青),范画。
学生材料准备:油画棒,调色盘,排笔。
四,教学过程:1,点名。2讲评作业(上周手工课上出现的问题)⑴名字写的太小,拼贴时太紧。⑵剪条条时应该一样大小,拼出名字公整一些。3导入:1小朋友喜欢吃鱼吗?鱼好吃吗?小鱼分为哪几部分呢?你们最喜欢吃鱼的哪几部分呢?小鱼什么形状呢?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鱼呢?吃鱼的时候从那个地方开始吃呢?喜欢吃鱼头吗?小鱼身上像三角一样的是什么呢?小朋友钓过鱼吗?小鱼生活在哪里呢?4讲故事。《小黑熊钓大鱼》
小黑熊向小花猫学钓鱼,小花猫带他到河边,可小黑觉得鱼太小了,小花猫说:“海里小河里没有大鱼,大海里有。”小黑熊坐火车到大海,大海那么蓝,他高兴极了,拿着鱼竿坐到海边钓了起来,他钓到了一只大龙虾,小黑熊说:“小龙虾你太小了,还不够我塞牙缝的。我要钓大鱼。”小黑熊又接着钓啊钓,还真调出来一条鱼。可他还是嫌太小了。突然他看到了大海里浪里翻涌小山一样,大鱼对他说:“听说你要钓大鱼,我来了,要不要呢?”
少儿美术中的授人以渔 篇3
请不要总觉得孩子任何事情都应该做的很好,比别的孩子优秀。请记住他只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请正确,合理,适度的评价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其实不然。只是由于认知和年龄的有限,不知道如何表达罢了。
儿童画其实是儿童的自我表现。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望。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展现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是伴随着儿童的动作心理和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
一岁,两岁的孩子涂涂画画,是满足动作和心理上的愉快感。对他们来说是在做某项特殊的工作,是愉快的。是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绘画表现。两岁,三岁就能画出像圆,或类似的图行,他可能会告诉你是妈妈或者是他写的字。这个时期是象征期,形象思维的图画表现。四岁,五岁的儿童画已经能明显的表现内容,已经对事物有了概念。用太阳和小鸟表示天空,用线表现地面等。这个时期是属于概念画。
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轻松的氛围,需要自由思考。如果我们不断的向孩子施加这样那样的要求,使孩子们时刻处于怕做错,怕画错,担心自己画的不好的压力和束缚下,是不可能画出好的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下课爸爸妈妈来接他回家更重要了,那么一到每周孩子上美术课的这个时间孩子一定会很不情愿,因为他不快乐,不喜欢。所以我一直说,给孩子报各种班的前提是孩子喜欢,如果孩子不喜欢完全没有报的必要,可以先去发展孩子喜欢的。儿童同样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能力的欲望,孩子们的各种潜能,都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的,绘画的美和情绪表达总会透过童心童趣感染孩子们的心灵。“各有其美,各美其美。”通过绘画展现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认识,表现自己的情绪,愿望。家长要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老师能供给的又是什么,选取供和需的平衡。
现在全国大部分画班,老师都采取的是传统的方式“模仿画”。老师只用照着讲,孩子照着画。不用太多的专业知识和太多的精力。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见效快,觉得孩子短期得到提高。老师给出一张范画,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要画...。现在来看看应该怎么怎么画。一笔一划的让孩子们照着画,连涂色也一样。评价的标准就是看谁画的像。画的越像,就是越好。我自己是非常反对这样的方法的。孩子只是被动的去模仿,时间长了孩子就懒了,产生不动脑的惰性。孩子们也没有通过绘画的这个过程表现自我,展现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更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模仿画我觉得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比如说需要进入美术类的高中。在初中阶段需要一个系统,严谨的学习。这个时候就要强调专业性和像不像只说了。所以,如果家长是想让孩子跟着我,让孩子画的有多么像的话,那我恐怕要让您失望了,我教不了。我不会“授人以鱼”,只会“授人以渔”。
我觉得我对孩子们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教授和教学。我一直是这么对家长说的。绘画不只是是单纯的图形和颜色的堆砌,他很重视画外功夫画内学。比如说,我之前上过的《地球妈妈生病了》。我没有给出范画,构图和具体画什么内容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但是每个孩子所展现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知识,智力,思维来决定画什么,用什么颜色。所以我觉得课前的引导很重要,孩子们感兴趣的,能接受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孩子们才能敢于大胆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该多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尽可能的多帮孩子们积累多种生活经验,丰富孩子对大千世界的认识。使孩子逐渐养成爱想,爱问,爱问观察的好习惯。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孩子们问到我们不知道问题时,不要敷衍孩子随便给出一个答案。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都不同,这是由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三四岁的小班的孩子,使他们愿意画,敢于在自己的笔下大胆绘画,讲出自己画的是什么像什么,学习一定数量的颜色和图形。四五岁中班孩子,象征图画的基础上画出概念画,并表现出乐于绘画,乐于讲述,能用句子讲出画里物体的联系和关联,通过绘画展现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学习许多颜色和图形,以及颜色的搭配和图形组合的能力,观察,想象力,表现力明显提高。五六岁大班孩子。画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面,灵活的组合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绘画语言,讲述自己的绘画意图或者围绕绘画主题讲出生动的故事。
我总会在他们绘画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绘画特点和独特的闪光点。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正确适度的引导。每节课后,我都要评画。让孩子们讲讲今天自己画的是什么。同时也是倾听习惯的培养,别的孩子讲的时候小朋友在听的过程中也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孩子们讲自己画的时候也是一个复习和思考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同时也是想让家长进入孩子的绘画世界,通过孩子讲述我们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连续坚持的讲述非常重要,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对孩子们一定是有好处的。
在课程安排上,我是做了一个系统的规划。但是前期的话,妈妈们可能会觉得比较简单或者没有大的收获。看不见在画班画很多物体,很多颜色。但是我不想去那么给他们上课,绘画技巧任何一个懂美术有美术功底的人都可以去教授。但是我希望孩子们在我身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并且这些东西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并且是长期的。在课程的安排中会涉及到健康,科学,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我只是希望孩子们能获得多样的,丰富的知识。我不是简单的灌输死板的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进来感知事物的特征。比如说在后面的主题课《鸡和蛋》的课程分为四课时。一课时让孩子们认识母鸡和小鸡,通过观察能讲述出鸡的外型及外型特征。蛋的外型和特征。引导孩子凭自己的感官画出鸡和蛋,并讲述。二课时,给孩子们讲蛋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动物的蛋大小,颜色是不一样的,并能找出不同点。通过蛋宝宝找妈妈的游戏,让孩子在打乱的图片中,找到对应的蛋和妈妈。引导孩子蛋并有细节特征,自己加上故事情节,并讲述。三课时,让孩子动手了解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从切开的熟鸡蛋中进一步观察,玩手电筒照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蛋壳上画装饰画。四课时,了解母鸡生蛋,破壳出小鸡,小鸡变大鸡,母鸡生蛋的循环过程。鸡蛋和生活的关系,如可食用。让孩子们触摸鸡蛋,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做鸡蛋加入白醋的实验。让孩子自己观察和触摸鸡蛋,于下节课告诉我观察结果,其实是让孩子们获得保护牙齿的知识。孩子们大脑里的知识体验就像是图书馆里堆放的图书,杂乱无章,需要找出一本书来要耗费很大的力气,而我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分类,建立检索目录。
孩子们的画中可以没有大小比例,可以讲一切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让不会说话的动物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把不同角度和无关联的东西画在一起,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容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漫无目的的去观察,注意力又受兴趣的引导。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有系统的观察,循序渐进的启发孩子,让孩子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刍议 篇4
一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 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 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 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 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 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
第一, 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 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 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 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二, 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 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 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 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
第三, 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 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 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 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 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
第四, 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往往追求速成, 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 而不是美不美, 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 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 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 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 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 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 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 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 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 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 该“画得像了”, 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 这个要求是正常的, 7~10岁的少儿, 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 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 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
但是, 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 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 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 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 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第四, 学会欣赏。家长是孩子作品的第一欣赏者,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正如前文所述, 如果单纯以相似度来评价少儿的画, 我们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孩子的手脑局限起来, 将孩子的思维禁锢起来, 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教师要求的“技巧”, 不明白教师为何而生气, 在不断地否定与自我否定之后, 慢慢开始排斥、厌烦美术。
所以说, 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画面的尝试性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赞赏要比告诉他们像与不像更令他们兴奋, 更能激发和推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主动性。
少儿美术理念 篇5
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1、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 ①智慧成长 ②感情成长 ③社会成长 ④知觉成长 ⑤生理成长 ⑥美感成长 ⑦创造性成长。
我们可以根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拔苗助长”。
2、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3、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画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画。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 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
●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承受力和阳刚之 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你才有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通行证”。
●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应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
陶艺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篇6
【摘 要】陶艺是中国绚丽多彩的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更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一滴。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少儿在学习陶艺时的特点,是使陶艺教育原理和活动动手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寓乐于教,把陶艺更好的融入到少儿美术教育中去,同样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少儿陶艺 中国传统文化 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57
中国的英文名词是“China”,而这个英文单词也有陶瓷的意思。可见“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中占据重要地位。陶艺,广泛地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与绘画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陶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使少儿了解中国民间民俗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培养少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灵性,审美观点,艺术素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趣味性。
美术教育专家认为:少儿美术发展过程是人类美术发展全过程的缩影。幼儿最初的美术作品类似于原始美术,通过有效的美术教育,少儿可以遵循着人类美术发展的步伐逐渐步入现代美术的殿堂。现在的美术教育教于少儿画几幅画显然并不能满足少儿的本身需求,显得过于狭隘,为了适应社会教育必须要为儿童美术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陶艺。陶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爱玩是孩子的本来的天性,会带给少儿无边的稀奇感,更可以令少儿自发的爱上它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陶艺教育就是在少儿玩泥巴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少儿陶艺教育是少儿教育中的关键组成片段。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的艺术教育中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少儿的情感与视觉同时获得满足和愉悦时,培养少儿对美的感受力和对艺术的创造力,相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与陶艺的结合将会对少儿日后美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少儿陶艺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名未来的美术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少儿继承民间传统文化。而陶艺正是这样一种传播民间文化的媒介,陶艺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比较长久,这种艺术充满了天然的气息与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将陶艺融入到少儿美术教育中去。然而针对“陶艺”教育这方面真正得到关注的还是近10年的事情,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纲领》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在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造型表现领域”也明确提出:尝试用纸材、泥巴等通过折、捏、揉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可见我国教育部已经重视到陶艺的这部分的教育,并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以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开设了陶艺实验室为例,川师附小为了丰富学生的校本课,美术组特开设了陶瓷艺术校本课。开课以来深受学生喜爱。
然而在社会上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中虽说也开设了陶艺课程,但也只是小规模的范围,这是其一;并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的陶艺老师十分稀缺,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其二;收取费用较高,使学习陶艺投入的财力物力显得过大,普通大众的接受程度不够,不能形成像简单绘画那样的成熟市场,这是其三;陶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是其四;由于宣传力度的不够,家长认识不到学习陶艺的好处,这是其五。还有很多社会上的原因导致陶艺教育的道路比较难走。
陶艺虽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也十分重视,但是少儿家长对陶艺的态度却没有真正摆到正确的位置。在少儿被陶艺所吸引时,家长往往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打消少儿学习陶艺的积极性,例如:泥巴很脏会弄脏衣服、玩泥巴是在浪费时间和价钱好贵等为理由。这些都直接反应了家长没有认识到学习陶艺对少儿日后发展的好处,更广泛的说并没有认识到集成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是陶艺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少儿学习陶艺的益处
泥土和水是人类生命生活依赖的重要因素。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和水创造出的人类,可见泥和水对我们人类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再回想过去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任何高科技娱乐工具的年代,人们的童年时期都是怎么度过的?富有创造性的人们就地取材,通过玩泥巴来让自己感到快乐。
常言道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始然”。如果我们通过陶土这一媒介来授予少儿一些知识和技能,我们便会发现少儿使用原始材料的能力是出自于自身的本能,使少儿在陶艺学习中不断地寻找自己、发展自己和释放天性,把天性变成一种创造美得潜质,同时也起到了对少儿“美”的熏陶。并且,陶艺与其他课程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在搓、揉、捏、拍、堆、扔组成形体时,少儿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了少儿的小手肌肉与眼脑相协调的能力再者还启发智力;还培养感知力、观察、创造力和动手力;提升多角度观察能力,突破思维定式,增强空间感以及想象力等。
陶艺更是一种对少儿情感上、生活趣味和审美观念上的教育,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体现着少儿最真实的想法、理解和兴趣。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陶艺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教授少儿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与是一种意在提升少儿艺术能力和民族认同感的人文课程,展现素质教育的成果将陶艺和少儿美术教育相结合,使少儿了解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与领会民族精神,同时增加了体量造型和色彩感知方面的技能。
三、陶艺教育日后的发展方向
谈到陶艺教育日后发展方向,要从国家政策、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入手。
(一)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陶艺教育顺利发展的基石,在小学、初中的美术课中都开设了陶艺的相关课程,少儿在3—10岁期间提前学习陶艺正是对日后义务美术教育中美术学习的一个提前热身。社会教育中的陶艺教育主要是指社会中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少儿陶艺课主要以陶土为主,注重少儿的年龄特点,通过陶艺教学挖掘少儿的潜能、个性和艺术,在陶艺教学中理解尊重少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陶艺教师应始终以少儿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少儿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尽可能的让少儿充分的释放天性,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在陶艺作品充分表现其心中的喜、怒、哀、乐。作为美术教育工作的承接者,任务便是努力地传播艺术文化,在拥有陶艺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进行陶艺与地方特色的融合,培养少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陶艺课程培养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将会对少儿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总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少儿到当地博物馆、美术馆、陶艺吧进行参观,开阔少儿的眼界。
(二)家庭教育
在学习陶艺过程中,可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在我们调查走访成都的番茄苗少儿艺术里,“番茄苗”的教师组织少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陶艺作品。家长和少儿都乐在其中,十分愉快。这样的教学组织可以改变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长大后不会当陶泥艺术家,学陶艺并没有用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使少儿家长参与其中可以让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习陶艺对少儿发展的好处。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加强教学效果,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孩子与家长的感情更进一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从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亲子互动的教育,使上课方式更加多样性,陶艺的独特形式使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更容易使少儿接受,这便是家庭教育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对陶艺这门学科的宣传度、认同感和接受力。对日后陶艺教育市场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教育
民间民俗文化陶艺走进课堂,美术培训机构等,在少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不仅得到国家的鼓励,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走进社区,为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得到了充分的条件。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陶艺,去宣传学习陶艺对少儿日后发展的益处,去开拓陶艺市场的前景。注重把陶艺知识融入学校、社会和家庭,让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向得到一致,对我国传统文化陶艺的继承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少儿陶艺,开发了自身的智力,锻炼了手、脑、心得结合,激发了求知欲,更好的了解了陶艺这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在美术的视角下和自身的创造力下,感受到了民间民俗陶艺的趣味性,使少儿在继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陶艺上有了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陶艺教育中也要紧跟时代潮流,积累我国传统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丰富文化资源,在教授陶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我国传说、人物和神话故事等一些故事性题材和有中国当代特色的事物进行趣味性结合从而创造制作出陶艺作品。教会少儿学会接受、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从而创造出赋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时代吻合,积极向上的现代陶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泽艺.议我国少儿陶艺教育现状[J].艺术教育.2015(05)
少儿美术教育心得与思考 篇7
然而, 通过笔者在多年少儿美术的教学中的一些观察发现:当今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许多因素对少儿美术教育影响较大, 比如教师因素、家长因素等。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简要探讨。
一、教师因素
在影响少儿美术教育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因素尤为重要, 因为教师在整个少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承担着“教”这个重要的角色, 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 乃至影响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一名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绘画功底, 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懂得和关心少儿的心理的发展。否则, 如果教师采用片面的教学方法, 将对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英国当代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 进而增进其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因此, 教师在少儿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重在挖掘孩子们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老师在讲解时应以鼓励孩子们绘画兴趣为主导, 不要过多的讲究美术专业知识, 如技巧和用色等, 应强调一个“像”字。如果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将使孩子的潜能或想象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从而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应该启发孩子所有潜力, 让所有喜欢画画的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因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要我们用各种形式去发现, 去激发, 用实践来启发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在画画中感受到童年时期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在学校及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 充满对画画的浓厚兴趣, 喜欢上丰富的生活, 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挖掘他们的潜能和想象力外, 还应注重孩子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在上手工课的时候, 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几乎不承担任何小的劳务, 所以, 上完手工课之后都不知道清理好桌面等, 因此, 在上手工课的课程中, 可以利用孩子们对教师的敬畏来要求孩子们在上完课之后要做好桌面的清洁整理, 然后才能给予表扬。这样能培养孩子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二、家长因素
家长是孩子们生活成长中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孩子们最为亲近的人。家长对于孩子们美术兴趣的培养也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不管学什么, 兴趣最重要, 它是推动最有效力的内部动力之一, 可以引领少儿进入任何一种学科领域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们绘画兴趣的培养, 而不应该盲目的“追崇”, 也不应该一味地把培养孩子的画画作为一项必备的特长, 作为今后升学加分的工具。
家长切忌不可把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和能力作为一种“时尚”, 看见周围街坊邻居同学都在学, 或者看见有些孩子画的画很漂亮, 又或者是家长自己哪方面特长比较薄弱, 让自己的孩子去学, 总是拿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例如, “你看看那位同学画的真漂亮, 画的真像, 用颜色用的多漂亮”等一些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话。有些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 就已经厌倦了, 有些不太喜欢画了。家长着急来与笔者沟通, 笔者会开始问问少儿自己内心的想法, 然后给他们开导、鼓励、信心。有的孩子是学习科目太多, 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而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画画, 是家长逼着来学的, 这样笔者会劝导家长让孩子暂停一段时间学画画, 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多考虑一下是否真的对这个爱好感兴趣。
家长应该要协调教师与孩子以及课堂之间的关系, 使教师、家长都要重视起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采取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兴趣, 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绘画是孩子心灵的表现, 也是他们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想象和创造力表达着人之初最美好、天真的情感。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使人吸收前人很多优秀文化, 激发其创新意识。家长应该在少儿美术教育的活动中与教师一同让孩子们展现其天真、活泼的童真, 同时,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聪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 如何激发起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正确的辅导方式至关重要。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时会抓住儿童心理, 关注他们的一些内心活动、生活动态、兴趣爱好, 以及每个孩子不同性格特点。在黑板上示范时, 会举很多例子, 用边讲解边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完成, 要求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 以及喜欢的东西、爱好不一样, 给他们进行不同的讲解、不同的肯定与鼓励, 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 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在用色时, 也会发现很多不同, 有些儿童喜欢深色, 有的喜欢用漂亮浅色欢快的颜色, 而有的喜欢一直使用一个单一的颜色等情况。这样在用色的课堂里, 笔者开始让少儿大胆地用色, 不要问老师用哪个色, 自己喜欢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 这样一节彩色课之后, 就会发现不同学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和敏感度, 以便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 根据不同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结论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 通过对少儿进行美术或其它艺术门类的教育, 能有效提高少儿眼、手、脑的协调性。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美术教育, 这对其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事美术的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本着重在启发的原则, 综合平衡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影响, 对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进行正确的培养, 把心思多放在如何激发少儿的创作潜能上, 如何提高辅导水平上, 使辅导方式多样化、趣味化、有效化, 而绝非盈利化, 以求的一时名利。只有这样, 才能使少儿美术教育在真正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鹤.论当代少儿美术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18 (S) :225-226.
[2]岳海波.少儿美术教育之我见[J].其他学科教学, 2002, (19、20) :111-112.
[3]乔国锋.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现状[J].安徽文学, 2009, (3) :300.
浅论少儿美术教育的科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少儿,兴趣,美术教育,引导
教育是人发展之本,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里少儿教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特殊的位置。重要在于它是整个教育事业能够进行下去的基础, 是社会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 特殊在于它位于婴儿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现代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 少儿教育主要包括德、智、体、美、情、财六个方面, 其中美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儿童认识美, 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初级阶段, 更是集培养品德, 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教育。早期的少儿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素质的培养, 并未做到将品德, 智力, 情感的培养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由此可见, 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少儿美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 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之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有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她们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是少儿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 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 是对大脑中事物的记忆恢复, 孩子的涂鸦是画出她们的想法和喜爱的东西。成人时常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孩子却不会,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把握这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以开发兴趣为主, 孩子的喜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 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 寓学于乐。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适当的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延续孩子的兴趣, 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当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的, 孩子在快乐游戏里展开丰富的想像,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 《印第安人之帽》一课中, 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传统活动, 并且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和他们一起来开一个印第安人的舞会。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也引起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之中, 老师也应该把握少儿的绘画心理, 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科学的美育, 使其健康成长。所以, 延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让孩子更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重引导, 激发自我创造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少儿时期每一个没有经过错误的引导和过多的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是我们成人不可及的。科学的引导是激发孩子创造天赋的关键。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式, 表现孩子独有的个性, 从小形成创新思维受益一生。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想像出多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达到的教学成果应该是: 同样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画出的作品确是不相同的, 传统的 “老师画一笔我画一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少儿独有的丰富的想像。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 教师的引导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又分为课前引导和少儿创作过程之中的引导。课前引导则在于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 让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间。在课程导入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 “视, 听, 说”这三种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引导。视, 即少儿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在课堂上, 观察是少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教师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给孩子创作一个这样的情景, 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观察到重点。听, 即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在脑海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音乐与绘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让少儿以音作画, 将音乐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说, 即老师通过优美柔和、情感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述故事或对课程主题的情景再现。通过故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要知道他们总是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课程的导入, 孩子在画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 不知道该用哪个颜色、不知道画什么好的等等。这时我们老师不能过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该画什么, 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像。让少儿大胆的尝试各种颜色各种绘画方式, 鼓励孩子创造五颜六色的神奇画面。
三、多鼓励, 提高自信心的培养。
受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家长用画的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孩子绘画作品的标准, 当孩子满心欢喜的把自己的画作拿给家长看时, 得到的回答却是 “怎么乱七八糟的, 你看别的小朋友画的多好……”殊不知这一行为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看来画画是玩, 我们不要让它成为孩子的负担, 满足和支持他们的绘画意愿,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看懂他们的画, 多些鼓励与理解,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作为老师在提高自身的同时, 也要注意做好对家长的改观。面对一些不懂少儿美术教育观念的家长,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式, 协调好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交流, 少儿美术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家长也因该端正心态, 不可急功近利。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关爱, 尽量避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同时也学习了知识。
总之, 科学的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更是少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少儿美术教育从孩子手、脑、眼各个方面进行培养, 对其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正确解读少儿绘画的世界,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少儿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让少儿美术教育变的趣味化、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乔国锋.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J].安徽文学, 2009, (3) :300.
[2]朱翠云.少儿美术教育心得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体育与艺术) , 2011 (6) :156.
[3]林雪.注重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美术教学探索[J].艺术科技, 2015, (5) :26.
少儿美术 篇9
同曦少儿美术隶属于同曦美术院,是继同曦集团成功涉猎房地产、商业、铝业、篮球、文化传媒等多领域后、打造的又一文化艺术产业体系的全新举措。该院主要培养3岁(含3岁)以上的小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艺术改变生活”,整合同曦美术馆、国家画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资深艺术机构及名家资源优势,致力培养艺术骄子,推动国内外艺术创新与发展,创立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品牌。
我们的优势:
1、国家画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名校师资顾问团队、学员和家长有机会与艺术界资深名家面对面,获得最专业、权威的指导;
2、同曦艺术馆、同曦艺术网、《彩墨中国》、《美术聚焦》等同曦集团艺术文化产业体系平台。国内优质艺术平台,学员可随时免费参观、优秀作品参展、刊登,得到全方位艺术熏陶与才华展示;
3、同曦小艺术家俱乐部。美术院的小艺术家们的快乐艺术天地。
4、多媒体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功能齐备。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环保、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
5、小班制授课模式。6-12人/班,全方位了解孩子,跟踪每一个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
6、个性化教学。以多角度培养开发孩子的艺术修为为宗旨,制定符合孩子艺术成长的课程,增强学员的艺术体验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介绍
三、获得荣誉及资质
四、环境照片
五、学员风采
七、联系方式:13776408064赵老师
少儿美术 篇10
每个时代都对儿童美术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因为它必须面对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我国长期以“双基”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确实压抑了一批人的创造性, 妨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陈旧技法教学模式的实质有两个特征:首先, 把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标准化、概念化、公式化, 并以此评定好、中、差。其次, 往往以任课老师的技能、审美水平为示范, 确信唯有临摹才能学会。老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画, 依样画葫芦, 只有老师一个人的积极性, 学生是被动的。当学生用巨大的代价换得了所谓技法的时候, 他们可能已没有能力和欲望用技法进行来个性创作了。显然, 陈旧的技法教学模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摒弃陈旧的技法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的、灵活的, 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 是当今少儿美术辅导者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实践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谈“技”色变。某些教师过分强调开放化、多元化, 许多课看似热闹, 其实一堂课下来, 学生除了玩什么也没学到。全盘游戏化、空壳化的教育, 对学生危害很大, 这样会让学生华而不实。简单地否定“技法”作画, 不符合教学实情。
技法是什么?怎样教给学生技法?美术作品是作者内心的表达, 美术技法是用美术语言“说话”, 情感和美的载体。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鼓励表达或者激发创作热情, 让他们表现得自如挥洒、赏心悦目。
树立新概念技法教育观, 教师须具有探索的精神、宽泛的心态和不断进行艺术学习实践积累的体验, 为学生技法的形成、提高提供一个广泛空间, 让学生了解写实美、超写实美、夸张变形美、装饰美等;了解点、线、面、黑、白、灰等的美术组合规律;欣赏中国画墨分五色和西画色彩的神奇变化;欣赏达·芬奇、毕加索、林风眠等艺术家的表现风格……
新概念技法教育观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 去其糟粕。例如示范法, 可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广泛使用, 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要做到“导放结合, 范而有方”, 既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明了学习的目的, 借鉴学习, 又要激发自我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而不是完全搬抄;既要起到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又要给予学生发散的启示和自由联想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 就要和学生开展良好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既把教师的理解方法演示清楚, 又不断地交流看法与设想。如剪纸“手拉手, 好朋友”一课中, 教师的示范主要集中在折剪的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如何重叠反复折、如何画稿、如何仔细地用刀剪形、如何创作能连接的好看的连续形象等问题, 更关注对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发散的引导, 即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以此方法创造出哪些有趣的形象”, 并以范作的方式展现一些发散的构思, 把教学的导与放极好地结合起来, 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 发挥教师良好的示范主导意义。由此可见, 示范教学作为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即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法无优劣”, 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的要求下教师正确地把握与运用。
新概念技法, 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美及美的构成规律, 引发学生自己对美的联想和创造, 新概念技法是一种多元智能的“法”, 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法”。
二、创造性思维与技法教学两者并重, 相辅相成
(一) 创造性思维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表达。
人的情感思维在现实世界中是无形的, 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生成。“儿童画都是无师自通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因为绘画作为幼儿的第二种语言, 他们从握笔开始, 就信手涂鸦, 直到能表达对象的一定形体、特征, 主观描绘对象。整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识的提高, 一直在进步。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 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 看似无师自通, 但这一切与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分不开。正确引导和传授绘画方法, 关键在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主见和认识, 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抹杀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梦想。干预不能过度, 技法要传授。但技法不是目的, 而是表达的需要。要多方面引导、启迪, 让他们学会基本技法, 学会如何自如地表达想法, 使他们个性更加鲜明。
(二) 技法的教学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教师的“教”可谓抛砖引玉的过程,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思维和创作内驱力。例如, 在技法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 就须做到“范而不死, 举一反三”。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表现的难点, 直观而形象地感悟, 清晰有效地明了技法与步骤,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我构思, 而非给予“样本”、“明晰”思想。在示范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十分重要, 不应定位于教师的“真理”, “完全正确”, “从头至尾看示范, 听讲解”, 而应定位于老师介绍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老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应有自己更好、更多、更有意义的想法与方法等。这反映了理念的重要转变:以学生为主,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老师仅是一个引领者、启发者, 教学效果的实现者。如在三年级“立体造型”一课中, 我抓住“纸材立体化及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这一重点, 仅演示纸张立体化造型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想象与众不同的造型来, 讲讲自己的思路, 以便互相启发, 激活创造性思维。然后, 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 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 进行创造。在这样的技法教学中, 实现师生的互动, 诱导学生由此及彼, 由点到面,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实现自我创造的理想。
(三) 技法的丰富、完善、突破更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任何一种技法的最初形成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成果, 我们在学习前人的技法经验时, 不必一成不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的美术材质不断出现, 如水溶性油画棒、刮蜡纸、彩色沙纸等, 这必定促进更多新技法的出现。师生可按需选择, 大胆尝试, 以求更好地表现效果。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可以自行尝试创造出新的技法。如蜡染是我国流行已久的民间工艺, 朴实大方, 清新悦目, 富有民族特色, 但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 这种民间工艺在课堂上的运用就不太方便。如何结合实际, 进行仿蜡染效果的制作呢?我在高年级中开展了儿童仿蜡染美术技法的创造实验: (1) 画稿, 在素描纸上画好图案; (2) 着色, 用水粉颜料给画面上色, 水粉色须厚重, 染黑的部分须留白; (3) 制作冰纹, 将画晾干放在需要部位揉折, 一定要适当, 不要破坏画面效果; (4) 刷墨, 将准备好的画稿平铺于桌上, 用毛笔蘸墨汁在画面上有序地刷墨; (5) 冲洗, 将墨汁晾干后用流动水冲洗; (6) 晾干, 将作品平放于画板上阴干, 一张仿蜡染作品就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法建议, 如使用棉纸、油性蜡笔点缀等。一次新技法尝试完善, 让学生明白了“法无定法, 法为我用”的技法新观点。
三、不同学龄时段, 技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各有侧重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学画从4岁开始进入涂鸦期和象征期, 从6到8岁为表现期, 8岁以后才进入初级写实期。在绘画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绘画的兴趣浓厚, 创造热情高涨, 在绘画时往往天马行空, 恣意驰骋, 富有激情, 产生了不少具有审美价值的好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 学生的创作力明显下降。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面貌, 开始脱离儿童的天真, 拙朴而追求成人的表达能力, 出现了半成熟半幼稚, 既不是儿童画, 又不是成人画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为技法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平, 甚至对美术失去了兴趣, 许多学者称这一特定年龄段为“少儿绘画转折期”。
由此, 我把小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段:儿童画表现期 (1—2年级) 、少儿美术转折期 (3—6年级) 。
幼儿经过了绘画涂鸦期与象征期, 到了6至8岁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力的发展, 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 可以较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 这是学画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 而且要深入心灵, 不仅用手画, 而且要用心画, 激发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和联想性。儿童画表现期是儿童敢想敢画的高峰期, 老师要多创思鼓励, 少技法干涉, 把每一个孩子看成一块天然的玉, 有其内在的品质。教育需要的可能只是不断地雕琢和润泽, 使之更具光华, 彰显天然的珍贵。
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 审美逐渐形成, 知识面的扩大,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童画的幻想转向理性想象和科学的幻想。兴趣分化、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等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语言发展角度看, 此时学生书面语言表达逐渐成熟, 更喜欢以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见, 作为言语功能的儿童画已暂时失去意义。他们开始把绘画当做审美对象, 尤其是女生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幅画中的情绪气氛, 对写实作品更感兴趣。在这个转折时期, 他们绘画的题材从陈述事物转变为刻画具体对象, 表现手法从注重二维图像转向追求三维的视觉真实, 主观上希望描绘得逼真而客观。技能跟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 力不从心, 进步困难, 画面拘谨, 构图小气, 造型呆板且越画越小, 用尺和橡皮修改的痕迹随处可见, 画面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气, 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写实的、抽象的、古典的、现代的, 让学生领会写实并非绘画的唯一技法, 并排最高目标。引领学生多观察自然, 体验生活, 多积累题材和内容。在教学中逐步认识到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 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 增加技法教学的分量。让他们学“法”用“法”, 欣赏、观察、临摹、目识心记, 让他们既画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又在临摹中可以“得意忘形”, 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意识, 在保持儿童画特点的基础上吸收适合儿童特点的优秀的教学方法, 从而渐渐提高表达能力, 走出“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困境。
少儿美术 篇11
校外少儿美术创作材料意识随着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表达与多元面貌的发展,许多创作者通过突出某种材料的肌理与美感方面的特质来表达自我思想,以引起更多的关注。这种艺术圈的创作动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内外的少儿美术教育,使其在呈现出更为缤纷的作品元素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材料运用的问题。
一、校外少儿美术创作中材料的运用现状与反思
笔者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从事校外美术教育工作多年,参与了部分少儿美术大型赛事(如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大赛广东赛区分点、已举办多届的“小手画出大世界”少儿绘画比赛等)的整理与汇总工作,在惊叹参赛作品面貌与媒材丰富性的同时,也发现了以下问题日益突显:第一,材料随意使用,与主题表现毫无关联;第二,盲目堆叠多种材料;第三,对新型材料趋之若鹜,缺乏考虑其美感与适用性;第四,材料运用的水平、象征意义与创作者的操作能力与认知水平不相符等等。但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同一主题,往往愈是新型的、丰富的材料,愈是特殊的技巧技法,愈容易获得理想的比赛奖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材料乱象”成为一个循环之势:创作运用多种材料,培训机构招生更理想、家长青睐程度更高,竞赛获奖更容易,这又驱使了下一波的创作继续化身“材料艺术的实验地”。
笔者认为,应当深思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了的学生视角:孩子们能否感知不同工具材料的美感?能否较为熟练地运用材料?在创作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想法?鉴于此,笔者提出在校外少儿美术创作中注重材料意识的培养,以此回归至创作问题的本体思考。
二、材料意识在少儿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当代艺术对作品理念的新诠释,许多新材料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如谷物外壳、树叶等自然材料;橡胶、金属、报纸、石膏等生活材料;饮料瓶、破蛋壳、卫生卷纸筒等废旧材料;声音、光、电等影像材料等。现今,材料的内涵与外延愈发宽泛、自由,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一切,皆是艺术材料。
在少儿阶段的美术创作中培养材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少儿加深其对材料美感的印象,提高对材料的审美感受力,丰富创作的艺术手段;其二,在材料运用中,会涉及画、转、握、挤等多个精细动作,有利于锻炼其脑与手相协调的能力;其三,材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材料是艺术创作表达的载体,是作品构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自主选择材料的意识,锻炼创作思想的准确表达;第四,艺术创作是私密的、独创性的个人想法体现,大胆分享艺术用材构思,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避免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与千篇一律的创作面貌。
三、校外少儿美术创作中材料意识的有效培养策略
1.以名作赏析提高对材料的审美感受力。在创作活动前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名作中所用媒材的独特美感,有针对性地穿插讲解材料的表达语言,并对比分析同一种工具材料中的不同技法对主题表达的特殊意义。
2.以同种材料的单元教学强化技能技巧。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少儿对自己较少接触的(或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普遍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去适应:大体了解工具、初步掌握技法、娴熟运用技法、融技法于创作。前两个阶段在一课时内可以带过,但要实现较为娴熟地运用技法、并在技法练习中蕴育创作妙想,则需要3至4课时的保障。对于校外美术教育每周末仅仅一课时的上课时间量,若频繁地变换工具材料,学生不熟悉材料的习性与特点,画面效果自然不佳,这反之迫使老师要降低创作要求(如临摹较为简单的范例、不追求作品的完整画面等)来改善现状。
3.以同一主题的多材质表现丰富材料意识。在指导小学中、高年级的主题创作中,笔者发现即便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多种材料,但每当领到创作任务时,往往只会单一地想到“黑线笔描边加彩色笔或油画棒上色”,缺乏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这与材料意识的淡薄、创作印象的浅表是密切相关的。经过“同一主题的多材质表现”的训练后,学生能突破传统材料的桎梏,主动思考材料选择对于主题表现的影响,提高了创作的综合能力。
4.以创作构思说明深化材料运用与主题表达的认识。近年来,旅美美术教育学者梁蓝波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层面,强调“研讨”训练法在促进学生思考作品本体的技术与精神追求、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互学互进的良好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美术作品理念图》,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理念、主题、形式及其所受的影响这几个方面书写个人的创作理念。
由于校外少儿的美术教学多是由教师统一准备材料(或布置材料),因此学生在创作时全然不需要考虑材料的因素,缺乏认识媒材的重要性,也很少思考材料选取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笔者把“材料”一并纳入《创作构思说明》,让学生认识到“材料”与“形象”“构图”“色彩”具有同等重要性,有助于使其在构思中形成关注材料的思考习惯。
材料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悟其美感、娴熟运用、为我所用,才能使少儿在不断深入的创作中体悟艺术的妙趣,增强美术创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威.材料·观念·创意——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材料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2]国文燕.材料在校外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4,5.
[3]\[美\]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著.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邓琪颖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少儿美术 篇12
绘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它能给人美的感受, 陶冶情操, 提高动手能力, 丰富想象力, 提高创新能力。美术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儿童对美术课程的喜爱空前高涨。少儿美术教育在少儿的成长阶段的作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少儿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弊端制约着少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二、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对美术教学的改革不够
首先, 学校美术教学观念落后。中国早期教育强调美术技能的重要性, 要把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 觉得儿童什么都不懂, 不具备绘画能力, 要通过模仿来学习一切, 并从中来创造一切。中国人认为手把手的教孩子, 可以让他很快学会比较复杂的活动, 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儿童失去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 培养少儿美术教师系统不够完善, 在整体上缺乏少儿美术理论的深入系统研究。我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 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 幼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 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 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难以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二) 社会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 美术课程是与其他文化课程同等重要的科目, 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 80年代初, 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悬起一块横匾:“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在1983年, 《国家在危机中》一书的出版, 引起了全美国的重视。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 开始在深层次上改变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状况。而在我国, 小学美术课堂经常成为其它科目剥夺的对象, 学校的美术教师也常是由其它科目教师兼职上课,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 美术课程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
(三) 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 认为送孩子去学画画, 就是要孩子学会各种物体造型画法, 以画的像不像、涂颜色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等来判断孩子美术作品的好坏。其实, 造型、色彩只是绘画内容的一小部分, 对于初学绘画的少儿, 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的想象力, 用绘画这种表现方式大胆的描述自己的想法。家长不应该以功力的思想认为, 孩子能够画出一幅构图完整, 线条流畅, 色彩合理的作品才叫做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这样要求, 会使孩子思维受到局限, 最后失去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少儿美术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 学校改变教育方法
在教育观念上, 我国大多学校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育观念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极大的制约了儿童的发展空间, 应该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培养幼儿教师系统上, 应该重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培养, 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美术理论知识, 在教授课程时不只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的几个图形, 而是用有趣、富有鼓励性的语言, 让儿童更加清楚的明白图形创造的更深含义, 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教学方面, 首先, 幼儿教师应该避免填鸭式教师, 用积极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知识。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语言, 尝试用具体、形象、生动的词语引导儿童学习, 将偏僻、难懂的事物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更加直观的形象, 使得幼儿尽快学会所需知识。其次, 教师要学会用积极、鼓励的话语, 激发儿童创造的自信心。儿童的智力是有所差别的, 创造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教师正确的引导鼓励能够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极大的激发儿童创造性活动, 使得学生热爱创造、善于创造。再次, 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尤其是美术素质和能力发展规律, 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内容, 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
(二) 社会加大对教育关注度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 是民族荣辱兴衰的关键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应该落实美术教学的实施, 将美术课程摆到与其它文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只有国家加强重视程度, 才能逐步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鼓励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传授民间艺术瑰宝, 让儿童了解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美术内容, 引导启发儿童, 不断挖掘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 并将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在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探索中寻求新的形式与内容。
(三) 家长学习美术教育的作用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儿童对美的理解与鉴赏, 提高儿童的审美观。家长需要正确对待儿童的绘画作品, 绝不能单纯的以画的像不像来评判孩子的作品, 更不能将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其他孩子的绘画比较, 评判孰好孰坏, 这样会打击儿童对绘画的积极性, 更会在儿童的内心形成一个绘画标准, 这种标准往往都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家长对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切记不能随意指导, 告诉孩子天是蓝的, 云是白的, 这都是错误的做法, 家长只需要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 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绘画氛围即可。
总之, 少儿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正确的引导, 才能帮助儿童真正建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摘要: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 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它能给少儿美的感受, 提高少儿动手能力, 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激发少儿的想象力, 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 它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观察力、独创性以及自信心等方面, 起着重要和特殊作用。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小璐.《浅析幼儿创造力的产生和培养》.早期教育.2003第6期.
【少儿美术】推荐阅读:
少儿美术培训07-26
少儿美术教学08-10
少儿美术课程安排08-08
鹅鹅鹅--少儿美术教案06-06
新时期的少儿美术教育11-02
少儿美术培训班计划书07-03
八位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07-05
少儿美术教案——大汽车嘀嘀嘀06-26
少儿营养10-19
少儿编辑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