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期刊

2024-08-01

少儿科普期刊(共8篇)

少儿科普期刊 篇1

新媒体是个不断发展升级的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下, 传统的少儿科普期刊应该不断发展升级自己的办刊理念, 才能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做大做强。

1 少儿科普期刊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想找到发展良方, 少儿科普期刊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1.1 同质化问题严重, 缺乏精品

目前, 我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数量并不少, 但精品极少。很多期刊没有认真分析和找准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 而是盲目地照搬同类期刊的成功内容, 却对少儿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思考, 内容缺乏深度, 没有个性, 结果势必导致同质竞争的问题突出, 风格大同小异, 版面内容千篇一律。

1.2 内容平庸, 人云亦云

很多少儿科普期刊对于热点选题总是“你做我也做”的态度, 大家做出来的文章角度都差不多。有些编辑甚至有这样的心态——“反正这届孩子毕业了就不看我们杂志了, 把以前的内容改改就能继续糊弄下一届孩子”, 所以不断地“炒冷饭”。这样平庸的内容明显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1.3 缺乏新的办刊理念和经营之道

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筹稿方式比较陈旧, 板块设计和栏目策划缺乏创意, 缺少有新意、有分量的好文章, 而且在做期刊选题的时候, 压根没有考虑过选题的二次售卖甚至是更多次的售卖。在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 这样的理念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和审美情趣。

1.4 传播手段老套、互动交流滞后

新媒体讲求个性化定制, 可以实现面对面实时传播各种信息, 满足读者的实时需求, 而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这一功能, 输在了起跑线上。传统期刊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中间环节——组稿、审稿、编排、校对、印刷、发货流程用时比较长, 一个周期最快也需要十几天。这样一来, 当读者拿到杂志时, 杂志上刊登很多所谓热点都已经不再是热点。而编辑干脆就做越来越多的没有时效性的内容, 使杂志的可读性进一步降低, 恶性循环。与读者互动方面就更是传统媒体的老大难问题。十年前, 有些少儿科普杂志每个月能收到几百甚至上千封读者来信, 如今连收到的电子邮件量都已经大大减少, 何况是传统的纸质邮件?很多编辑都是靠自己的臆测来确定读者喜欢什么内容, 而并不知道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样的问题, 少儿科普期刊的未来何去何从?

2 新媒体影响下少年儿童读者的新型阅读方式

阅读是少年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 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途径和阅读内容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正经历着转型, 我们能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浅阅读

研究发现, 38%的少年儿童选择通过网络去寻求未知问题的答案。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下, 孩子们很容易从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我们能从网上查到的东西, 孩子们同样也能查到。这种信息收集方式有优势, 也有弊端。过于依赖网络会阻碍少年儿童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

大数据就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如此海量的信息中当然也挟杂着大量的无效信息, 少年儿童想更多更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 只能放弃深度阅读, 进行浏览式阅读。

2.2 短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 期刊、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正在逐步被讲求“短平快”的网络媒体所替代。少年儿童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在随着这种趋势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短时间和短内容的阅读方式, 对阅读时间比较长或者内容比较长的信息的忍耐力越来越差。短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们在选择读物时抛弃长篇的文章, 更多选择短小浅显的文章。

2.3 杂阅读

由新媒体所构成的电子阅读系统已经成为了一座的空前强大的“图书馆”, 而新媒体时代的少年儿童越来越依赖这个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图书馆”去获取他们所要阅读的内容, 他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杂。研究表明, 有些孩子喜欢边听歌边完成网络作业, 边聊天边写作文等, 在不同的事情间进行着切换。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往往是浏览性的、消遣性的。

2.4 互动阅读

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多媒体时代, 更是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互动方面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新媒体使得少年儿童也有了公共话语权。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 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自主地选择内容以外, 他们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或转发信息。这种互动性使得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阅读时显露出个人风格。

这样的新型阅读习惯是否存在着某些弊端, 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少儿科普媒体应该引起重视, 积极地思考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并且加以引导。

3 新时代的少儿科普期刊应求变

3.1 要有明确细化的读者定位

要通过研究和分析市场, 将原来宽泛的市场定位明确化, 只有细化了读者定位, 编辑在内容的选取上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使杂志的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发挥, 进而促进杂志发行量的不断提高。

3.2 打造少儿科普期刊精品

所谓精品刊物应从在政治、文化方向上, 在内容的选择上, 在形式上, 在语言文字上及版式、装帧上各个方面精心打造。良好的品牌可以加强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精确的市场定位,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精品的基础;不断创新内容,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品牌的关键;独特的编排风格, 是少儿科普期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保障。

3.3 努力培育广告增量

目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广告版面十分有限, 许多期刊甚至根本没有广告收益。其实, 正是这种滞后使我国的少儿报刊广告业成长空间巨大。长期以来, 广告商对少儿期刊的广告价值认识不足, 这种观念上的误区, 严重地制约着少儿期刊广告经营。要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在做强报刊品牌的同时, 推广品牌, 充分利用少儿科普期刊发行量大的优势, 重视广告经营的个性化策划。

3.4 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当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发行主要依靠邮发和校网代理发行, 仅靠发行量创收。未来的发行方式很可能更多地以网络为载体, 邮发和校网这种传统的发行优势资源一旦萎缩甚至丧失, 少儿科普期刊的生存必然面临巨大的考验。

不少少儿科普期刊只有纸质版本, 官方网站也只是将纸质版本的内容原样上传, 基本没有挖掘和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扩展期刊的经营思路无非就是做电子版, 再不然就是建个网站, 建几个读者交流QQ群什么的, 现有的编辑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带手就能把这些活干了。其实, 这种认识非常肤浅。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长期管理经营, 所得到的效果必然是隔靴搔痒。

以网站为例,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网站和网页数量不断增长, 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内容, 如健康、环保方面的内容受到广大网民欢迎。不过, 我国多数科普网站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约有310万个网站, 其中有近八成网站处于闲置状态, 科普网站只占1%, 其实还大有发展潜力。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认为无论网站还是电子版, 其内容都应该基于纸质版本。其实这种思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纸质期刊的网站和电子版应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内容, 以全新的理念办刊, 拓展经营思路, 有效地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3.5 不断延伸服务内容

如今, 少儿科普期刊的卖点是什么?答案是应该卖服务。

少儿期刊应该积极挖掘资源优势, 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不断拓宽服务项目, 利用少儿图书、少儿用品、教学培训、夏令营、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的活动, 与新媒体联手, 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

如今是新媒体时代, 也是大数据时代。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 马云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代表, 成为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顾问。这不仅仅是英国政府的一种政治手段, 也表明了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马云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手中的大数据, 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兴趣、习惯等重要信息, 进而调整对华的贸易政策。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同样能够了解当前的少年儿童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传统的少儿科普期刊大都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读者介绍知识。而我们能介绍的大部分知识对于当前的少年儿童来说, 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得。其实读者需求的并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谈资, 是信息。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他们去伪存真, 为它们私人订制。

以《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为例, 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儿童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超过217万, 每天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很快就会得到博主的回复。其中最常见的问题类型是读者发来他见到的某种动植物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东西”, 或是他见到的某种现象, 问“这是为什么”。这种“这是什么”或“这为什么”的问题平均每天大约有2000个。读者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不但得到了为它们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与刊物形成了深厚的友情, 这才是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有的读编互动。

3.6 巩固自身优势, 给读者一个购买的理由, 让孩子的父母安心, 让孩子舒心

少儿科普期刊与新媒体相比较, 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

第一, 少年儿童接触网络等新媒体, 容易接收到不良信息或是虚假信息, 使他们得到错误的认识, 甚至沉湎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指出, 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研究者认为,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 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 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 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正规出版的少儿期刊, 在社会上具有公认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这一点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很重要。另外, 我国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已经大大加强, 立法也正在逐步完善。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指出, 保障网络安全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也为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蓝皮书在新媒体发展的十大未来展望中也提到了新媒体传播立法正在提速。在网络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少年儿童通过网络获得的有益信息就会更多, 而少儿科普期刊整应该是这些信息的主要的提供者。

第二, 少儿科普期刊具有弥补或推进教育的功能, 因此学校老师会组织开展导读, 而网络等新媒体则缺少这一优势。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少儿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要配合新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给少儿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少儿科普期刊不但可以卖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可以私人订制的课程, 而这些也都是服务。

第三, 少儿科普期刊还便于学校展示和推荐, 便于少儿读者和家长收集。这些优势使得少儿期刊在面对新媒体蓬勃兴起时, 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任重而道远。少儿科普期刊只有求新求变, 才能求得新发展, 取得新效益, 站稳脚跟, 赢得市场, 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新媒体发展有怎样的未来展望?在新媒体时代, 少儿科普期刊面临哪些问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少年儿童读者形成了什么新的阅读习惯?少儿科普期刊应该如何相应地求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数据,少儿科普期刊

参考文献

[1]宁萍.新媒体时代少儿期刊发展之我见, 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 2015.

[3]邹佳伶, 杜胜男, 张昭容, 等.新媒体对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 2014.

[4]张军辉.新媒体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台湾少儿科普刊物考察 篇2

科普,亦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科普文章必须将艰涩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简化,让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消化、接收。

科普的用法在中国大陆通用已久,但早期台湾地区并不惯用科普一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张之杰,1983)。原本台湾地区的科学性文章通称为“通俗科学”,用来区别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科学文章则称为“儿童科学读物”。

由于儿童时期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每天除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外,也应该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台湾南投地区小学4、5、6年级的调查统计,有45.5%的儿童平日以阅读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其中又有72.8%喜欢阅读儿童科学读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儿童有主动阅读儿童科学读物的习惯(萧名均,2009)。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少儿科普是少儿课外教育极受重视的一环。

市售刊物以阅读对象来区分,成年人阅读的为一般杂志,而成人以下的刊物即为教育类。适合学龄前儿童(3~6岁)阅读的刊物,称为幼儿杂志;适合小学生(6~12岁)阅读的刊物,为儿童杂志,而适合中学生(12~18岁)阅读者,则称青少年杂志。

由于笔者从事儿童月刊出版工作多年,对相关刊物较有涉略,因此以儿童科普期刊为主,并将年龄层扩展到青少年阶段,对台湾现有的少儿刊物进行统整,再从中了解少儿科普教育的现况。

1研究方法

由于少儿刊物具有分龄的特色,受众局限在特定的年龄层,多半为家中有适龄人口的家长订阅,销售方式以直销为主、店销为辅,在一般书店无法取得完整的出版讯息,因此本次考察的少儿刊物主要取自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儿童馆收藏,另外也由台湾图书馆调阅部分刊物。

在台北市立图书馆的期刊架上,至2012年持续出刊的儿童杂志共有20种,其中有4种以学龄前的儿童为阅读对象,另外有7种主要内容为英语、作文和艺术等,完全未涉及科学性文章,因此不在本次调查范围,最后计有9种少儿杂志为本次考察目标,此外在台湾图书馆则补充1种少儿杂志。

杂志内容描述取2012年出版的期数,除了概括性地介绍之外,还针对各杂志科学篇章选择,各篇章的格式和文图配置情况进行简述。

2少儿杂志简述

在本次考察的10种少儿杂志中,《新小牛顿》是唯一的少儿科普杂志。《新小牛顿》于2004年由《小牛顿》转换而来,至2012年3月共出版90期。杂志主要的阅读对象是5~10岁的儿童,亦即小学中低年级,因此杂志内容标有注音符号,字级较大,文图比为图像多于文字。杂志页数共82页,杂志的主题与科学相关,但也包含部分社会、人文、地理等篇章。综观2012年1~3月号的《新小牛顿》,杂志在每期都有特定主题,该期杂志所有篇章皆围绕主题而成。就笔者规纳,2012年1月号(88期)主题为“企鹅”,2012年2月号(89期)主题为“热”,2012年3月号(90期)的主题则为“树”。以90期内容为例,相关篇章便有《山上的台湾二叶松》、《妙手回春的树医生》、《树木家族点点名》、《大树小杀手进攻了!》、《树木家族点点名》、《守护行道树的好朋友》、《啄木鸟敲敲敲》、《爬树小精灵──树蛙》、《在雨林的顶端散步》、《树啊!我想认识你》、《帮老园丁种树》、《大树的回忆》。

除了《新小牛顿》之外,其他9种杂志都是综合性杂志,但有部分篇章属科普范围。

《新生族教学月刊》创刊于1991年,至2012年3月共出刊252期。虽规为综合性杂志,但属性与杂志不同,由封面上印有“国语”、 “社会”、 “数学”、 “自然”与“生活科技”字样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教学的补充教材。全本杂志并无主文,而是由各学科的题库组成,其中科普相关内容占的比例颇高,单期123页中有12单元、51页属科学性题库。

《地球公民365》创刊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出刊81期,每期页数120页,该杂志内文并无注音符号,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读者年龄层应为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阶段。杂志内容包含8大领域,其中生态记事、科学常识两个领域属科普范围。在81期中,共有6单元、32页为科普文章,内文大多为论说文,中间穿插漫画和插图。

《小学生巧连智》是日商巧连智多媒体学习月刊,包含知识阅读本、DVD和网络。知识阅读本每期56页,阅读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杂志内文均标有注音符号,版面以图为主,文字量较少。杂志内容配合小学学科,其中科普相关的内容主要为自然与生活科技,隔期出现数学篇章。

《大嘴鸟亲子教育杂志》原名《大嘴鸟亲子数学》,1996年10月创刊,于2008年5月更改为现名,原为介绍幼儿园和小学数学为主的数学杂志,改名后为综合性月刊,阅读对象为5~12岁儿童,文字部分有注音、部分没有注音。杂志每期54页,其中科普文章占2012年3月号(186期)的5单元、24页,除了自然与生活科技相关篇章之外,还固定有数学资优生介绍和《数学评量》,是该杂志的特色。

《国语青少年月刊──少年飞讯》于1995年10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版196期,为国语周刊杂志社出版的月刊,适读年龄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文章皆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全书112页,在196期中有22页为科普文章。

笔者任职的《小达文西》杂志于2006年1月创刊,至今出刊76期。每期96页,适读年龄为小学生,除少数篇章外,杂志内文都含注音,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在2012年4月号(76期)中,共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表现方式大多为图文各半,每期有固定数学漫画单元。

《未来少年月刊》为天下远见集团在2011年1月才创刊的新杂志,至2012年4月出刊16期。由于《天下远见》为台湾知名杂志,旗下的少儿杂志有许多名人参与撰稿,内容也比其他少儿杂志具杂志感。每期126页,在16期中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除文图篇章之外,还有动手做实验单元。

《TOP945》为市面上少见的双周刊,由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康轩文教集图于2003年1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刊210期,分为初阶版和进阶版,初阶版适读年龄为幼儿及小学低年级,进阶版适读年龄为小学中高年级,内文皆有注音标示。在进阶版每期有72页,科普文章在210期有1单元、8页,209期则有4单元、17页。

《幼狮少年》为台湾最老牌的青少年综合月刊,由1976年创刊至今已出版426期,每期110页,科普文章所占比例较少,426期只有1单元、4页,425期则有2单元、7页。由于适读年龄为初中生,文字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

3结论与讨论

台湾地区由于少子化,少儿刊物的生存不易,科学专门性的杂志更是少数,1978年4月创刊的《少年科学》、1984年3月推出的《小牛顿》、1986年10月创刊的《小小科学眼》和1985年2月日本授权的《哥白尼21》等杂志皆已陆续停刊。至今仍持续出刊的少儿科普杂志只有《新小牛顿》和《少年牛顿》,这两种杂志是在2004年由《小牛顿》杂志一分为二而来。

科学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学科,这些基础学科在学校已有相关课程教授,但家长订阅科学刊物的目的仍是补充课本的知识,并使自然科学成绩进步,因此杂志内容与一般少儿科普书籍内容差异不大。在成人科普刊物中常见的科学新知,由于内容较艰涩难懂,不易转化,在少儿科普刊物中极少见。

不论是少儿科普杂志,或综合性杂志的科普文章,内容都以生物和生态为主,理化较少,数学更是少见。大量的生物相关单元,可能是因为简单易读,且较受少儿喜爱之故。然而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若仅传达单一学科的讯息,无助于科学向下扎根。

科普刊物除了以文字传达知识,还常利用插画与照片解说。尤其在少儿科普刊物中,图片占版面很大,且当读者群年龄层愈低,图片愈多、文字愈少,可见图片对少儿科普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科普杂志必须注意的图片的选用和解说。

参考文献:

[1] 张之杰. 科普与科学艺文[J]. 科学月刊,1983(6).

[2] 萧名均. 小学教师、家长与学生对科学类儿童读物的阅读观点与阅读状况之调查研究[D]. 台中: 台中教育大学,2009.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 篇3

关键词:少儿,科普图书,出版,主体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主要是创作者和编辑, 并由出版社把二者连接在一起。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主体对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创作者

创作者是少儿科普图书作品出版之源, 优秀的创作者打造、锤炼出优秀的精品内容, 创作者在整个出版链中意义重大, “源之不存, 流安在”。国内许多畅销和经典的少儿科普图书, 基本上是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作者创作的。比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 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电子》、《细菌世界探险记》等。公盾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要“为少年儿童写出更多优秀的科普读物”, 并且从原创作者、科技工作者、翻译家等方面探讨了已经取得一些成绩的少儿科普创作和翻译;[1]但是我国却面临着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者奇缺的局面, 并且大有青黄不接的严峻态势。我国专业的少儿科普作家少, 优秀的更少, 而且老少比例严重失调。“1990-2001年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科普创作的主力军, 但其会员在50岁以上的占到了60%;北京市科协2000年对北京地区的七百五十多名科普作家的调查显示, 近80%的人在50岁以上;科学普及出版社对78位多产科普作家的统计中, 60岁以下的只有9人, 占总数的11.5%。”[2]从长远来看, 年轻科普作者少将会影响科普创作的活力。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之源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缺少文字作者和绘画作者两个方面。首先几十年来, 在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我国的少儿科普出版事业中的努力收获了一些回报, 但是科学家们的本职工作不是科普创作, 不能强求科学家或者相关的专业人士一定要为少儿科普创作做出贡献。少儿科普图书写作起来不容易, 见效需要很长的时间, 获得的报酬与付出还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 许多作家都不愿创作少儿科普图书。再看看绘画作者, 插图和绘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科普读物水平的提高, 可是在我国出版界, 认真对待少儿科普图书绘画的创作者真是少之又少。由此观之, 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实在不容乐观。少儿科普创作队伍是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关键, 没有好的作者很难产生好的作品。因此, 积极地挖掘和培养少儿科普创作队伍应是少儿图书出版业必须认真面对和全力解决的问题。社会亟需专业作家、科技工作者、教师、翻译工作者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添砖加瓦。

2 编辑

作为图书质量把关人的编辑, 是少儿科普图书出版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对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影响。编辑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和审慎的思维, 而作为一名少儿科普图书的编辑更不能缺少的是其创新的意识和观念, 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这一点, 许多研究者都有共识。如刘晓芳提到了“少儿科普读物编辑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少儿科普读物的选题拓宽与深化, 编辑应该有主动培养选题创新意识和能力, 并且应该做到紧密关注科技发展, 适应少儿读者习惯, 把握趋势等”。[3]何龙认为“少儿科普读物编辑的创新关键的是编辑观念 (意识) 的更新”[4], 并且认为“优秀的现代少儿科普读物, 应该是融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科普读物的要求, 也应该是对科普编辑人员的要求。优秀的少儿科普图书编辑应该是“融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高素质质量把关人。少儿科普读物编辑的创新意识和人文意识有助于少儿科普读物的选题拓宽与深化, 编辑应该主动发掘和培养选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并且应该做到紧密关注科学技术领域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发展, 把握好少儿读者的习惯和科学发展趋势。

目前许多不正确的看法认为编辑少儿科普图书是“小儿科”, 这就低估了编辑的价值, 小觑了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的意义。当然也有一些编辑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在偏离科学的轨道上渐行渐远, 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郭臻曾就自己编辑少儿科普读物的体会谈到“编辑不能纯粹的追求‘奇’与‘怪’, 而是应该深入到科学中去, 从知识的本身挖掘力量, 力求让科学与文艺结合, 做好图书质量把关人。”[5]真正负责任的编辑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真负责, 绝不会让伪科学从眼皮底下溜走, 贻害少儿读者, 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3 出版社

出版社主体是编辑和创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劳动成果——图书产品的最终缔造者和传播者。我国目前有30多家专业少儿出版社, 500多家出版社大部分设有少儿编辑部, 还有众多的少儿图书出版工作室, 它们为繁荣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发光发热。但是出版社自身存在的机制问题制约着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发展。许多出版社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就把出版少儿科普读物精品当作一个系统的工程来抓,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积极引进国外少儿科普读物、组织编创各类少儿科普读物。[6]其做法在我国目前的少儿科普图书出版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大多数出版社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出版少儿科普图书, 这也是我国目前引进版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要实现少儿科普图书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现存的出版社发展模式还远远不够完善, 这是需要出版社长期不断努力探索的过程。

4 结论

总之,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主要是由创作者、编辑和出版社组成, 他们既是组成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部分, 又是推动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认清和了解目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对症下药, 解决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实际问题, 推动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公盾.为少年儿童写出更多优秀的科普读物[J].人民教育, 1979 (3) .

[2]杨虎, 王伟.1990-2001年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状况调研报告[J].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 2004.

[3]刘晓芳.少儿科普读物编辑的创新思维[J].新疆新闻出版, 2004 (2) .

[4]何龙.融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少儿科普读物编辑的创新之路[J].科协论坛, 2002 (12) .

[5]郭臻.编少儿科普读物的一些体会[J].中国出版, 1982年07期

少儿期刊编辑的三重门 篇4

内容新:重中之重

时效性是期刊不同于大众图书的一个显著特征,少儿科普期刊也不例外。当下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科学创意、科技成果、新鲜资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与少儿科普图书相比,少儿科普期刊更侧重于向小读者们传递和展现最新的科技动态、新近发生的科学事件以及最热门的科学议题,以新科学资讯为主,辅以经典科学知识的介绍,摒弃陈旧、重复、拼凑地讲述科学,杜绝肤浅地堆砌知识,以“新”为主导,充分发扬科普期刊的时效性,让“新”成为内容策划的活力。基于此,笔者在自己从事的少儿科普期刊《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中策划了“探索发现”“科技在线”“超级变变变”“另类新知”等一系列体现创意、体现新意的科普栏目,选取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知识信息,开拓孩子们的眼界。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标题新”“立意新”也能为期刊的内容增色不少。如果说,栏目的内容是醇香的酒,那么栏目名、文章的标题名就是酒的标签。假如标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就很难让读者有品尝的冲动。栏目策划的“新”元素,贯穿于期刊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期主题的策划、选定和取舍,都要考虑其“新”的程度和“热”的程度。将富有新意的选题、策划、排版、互动有机组合,企划出当季孩子们最关心的科学话题。用持久的、卓越的新意来吸引小读者,同时注意栏目组配和排版呈现,在创意的引领下一步步地呈现科学事件,讲述这些科学事件背后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将经典的科学知识融入新锐时尚当中,是少儿科普期刊策划中“新”的内涵。

画面奇:开启智力

画面奇指的不是奇怪和诡异的图片,而是通过科学殿堂的魅力,激发起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欲望。神奇,代表着未知、探索、瑰丽的遐想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这些元素全都很好地契合了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质。凸显科学的神奇之处,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令他们产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积极寻找“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神奇的科学画面能很好地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并让青少年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意趣方面的体验。例如,2014年初,笔者根据小读者们的反馈,对《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的封面进行了整体性的策划和设计,将原有的手绘图改为清晰的全景实图照片,富于冲击力的科学画面,更富张力地向读者呈现出科学的神奇。在图片选用上,笔者更多地选取了一些稀有、美观、抽象、绚丽、带有悬疑色彩的图片,比如三角洲的卫星云图、缩微的雪花、几何螺旋状的罗马花菜、“魔戒之眼”星云团、沙砾上的生石花等,这些图片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极富视觉冲击力,并且无法一眼辨识出图片反映的究竟是什么物体。符合这些要求的图片并不好选取,需要从千千万万的图库中一一挑选出来。挑选出合适的图片后,笔者对图片进行了二次加工,配以生动别致的漫画,故意“误导”孩子们:这是什么,这是孔雀的尾巴吗?其实是卫星云图。这是什么,一座绿色的宝塔?其实是罗马花菜。这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加上耐人寻味的提问,可以让儿童读者在拿到杂志时就被封面深深地吸引住。儿童读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阅读,而谜底会在封底揭晓。这样的设计排版方式将杂志的封面和封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的神奇和阅读的期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告诉孩子们:世界真奇妙。

虽然画面奇是吸引儿童关注的一大法宝,但是如何把握好奇的尺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奇观、奇景、奇物固然吸引人,但作为少儿科普期刊,承载“奇”的载体,必须是和谐的、舒缓的、瑰丽的、令人愉悦的,不能为了奇异诡谲,单纯地只考虑视觉冲击,不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为了夺人眼球,不加证实而使用网络图片,宣扬怪力乱神、子虚乌有则更是不可取。

文字趣:编辑功力

对任何一本儿童读物来说,趣味元素不可或缺。因此,笔者在策划栏目内容时,常常和美编通力合作,对来稿进行二次加工:叙述性段落以图片来分割,整幅图片佐以趣味形象的说明文字,枯燥的科学说理则改造成为轻松幽默的漫画,采用漫画加实图的表现形式,并在下面附上一句话说明图片内容,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例如,笔者在读者调查中发现,《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的“军事栏目”的支持率不高,原因在女孩子对枯燥、冗繁、生冷的军事题材兴趣索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在新的一期“军事栏目”中,笔者选择了迦太基大战古罗马的主题,将文中涉及的战争路线、武器装备等知识点全都换成生动有趣的卡通图片讲解,以轻松幽默的呈现方式来阐述战争的进度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化繁为简,使得当期的“军事栏目”一跃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

少儿科普期刊的“趣”,重点在于富有创意的编辑和二次加工。如果说,栏目内容策划是建房子,那么丰富的趣味性就是房子美丽的装修,它持续地吸引着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在各个房间穿梭。同时,栏目之间的阅读节奏,将科学漫画和纯科普文学的组合搭配,也大大减少了阅读时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感。一段简单的科学叙述、一个科学原理的揭晓、一张平铺直叙的原色图片等,只要在编辑的过程中融入妙趣横生的阅读元素和创意亮点,都可以变得有趣有益。同时,编辑在选稿的时候,须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带着兴趣,毫无压力地参与阅读和动手实践,乐在其中。持久地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每一期的内容深得人心,唯有从“趣”上入手。

如果说,新、奇、趣,只流于形式,只是吸引小读者接近科学的外衣,那么在玩与学当中感悟知识背后所传递的丰富情感和人文主义情怀,才是一本少儿类科普杂志真正所要传递给孩子们的内核。对一本少儿科普期刊而言,科学人文主义情怀在文字中的渗透,大大增强了科普文字的可读性,让孩子们阅读之余,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有关于科学精神的启发。作为一名少儿科普期刊编辑,应更多地挖掘文字背后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感染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热爱科学、勤于发现、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种子。总而言之,科普期刊编辑在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创意,不断萌生新点子,才能令内容更出彩,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微探 篇5

在国内图书出版市场, 少儿图书板块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但是少儿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 与国外少儿图书成功“走进来”相比, “走出去”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本文以少儿科普图书为例, 探讨一下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原因以及相应策略。

1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原因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 阅读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差异

众所周知, 把握好国外读者的文化特征是实施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关键, 而受众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背景、阅读传统和社会环境。

1) 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审美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如:有的少儿科普书里涉及老师与学生对立关系的情节, 这与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相冲突, 很难为其所接受;

2) 阅读传统的差异。由于历史传统、人文背景不同, 因此每个国家的少儿科普书读者习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料。而中国少儿科普书往往是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 有的表达得过分详细、过分全面, 冗长的文字淹没了实质性的信息, 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是科学论文的通俗版;而且多运用问答模式, 忽略了小读者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乐趣, 将侧重点放置于灌输知识方面。这使得能在中国热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对象国有可能遇冷。

1.2 发展底蕴不足

要实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 首先要使少儿科普图书拥有“走出去”的底蕴。这就要求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领悟水平结合起来, 作品要兼具艺术系与科学性, 在这一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原有文本简简单单地翻译出来。

1.3 目标受众市场不明确

目前国内很多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制作是基于上级指定的任务, 只要达到上级的要求, 拿到国家补贴, 对于出版社来讲就算完成任务, 并没有注意实际达到的宣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的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很少考虑受众群的需求, 大部分图书的内容也并非外国读者关心的题材。

1.4 对国际市场和行销渠道认识不足

大多数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过程很被动, 坐等外界出版商发现。由于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 因此错失了许多优秀作品走向国外市场的良机。如何调整宣传公关策略, 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国读者的眼球,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 促进我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实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 首先要从营销方式、合作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次要把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输送到国外, 以便使国外民众熟悉并接受。从这两方面看, 国内的少儿科普图书实现“走出去”战略,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1 要了解目标市场

我们过去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 而不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 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了解目标客户有什么特点, 才能跟他们分享我们能够提供的内容。

1) 选题要有针对性。若要让书的内容能激起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 让国外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购买我们的少儿科普图书, 就必须选题对路, 用对象国读者喜欢的方式走近读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思路, 区分不同的受众市场, 策划有针对性的选题, 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

2) 选题要有先进性、创新性。客观讲, 目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与国外同类图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文字所占比重太大, 缺少精美图片, 尤其是震撼性的文图设置和出人意料的设计几乎没有, 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较为固定且带有死板倾向。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 最重要的是在保证自己文化品质的前提下, 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此外, 国外有很多人也很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 这就要求实施少儿科普书“走出去”战略时, 在选题方面除了重点考虑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外, 更要加入时代元素。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实践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出版人, 首先要把住的是中国文化的根, 也就是在实践中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之所在。

2.2 要进行本土化操作

外宣少儿科普书本土化操作, 是指为迅速适应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 淡化母国色彩, 在产品定位、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 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1) 作者的本土化选择。作者的水平高低是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方面。不同的作者对选题的理解可能不同, 再加上编写能力有所差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的作者完成同一个选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巨大差异。所以, 对作者的选择需要扩大选择范围, 放眼全球。比如说创作德文图书, 如果选择了德语专家, 而且这个专家又是在德国土生土长的, 其好处自然不用赘述。如《中国日报》就选择了美国本土比较知名的专栏作家、专职评论家来给它供稿, 这使得该报的海外覆盖率大大提升;

2) 译者的本土化选择。通常我们在确定一本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选题之后, 有时还需要确定译者。如果没有好的译者, 那么再好的选题也会遭到冷遇。中国少儿科普图书要打入对象国市场, 翻译环节很关键, 一定要适合对象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精通本国语言的国外汉学家, 是最理想的译者。

此外, 中国少儿科普书一旦进入海外, 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 还要顾及经营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实践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出版人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 着眼于市场需求, 把握市场机遇, 迅速形成规模, 结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龚莉.“走出去”的内涵要丰富.中国图书商报, 2009, 10.

[2]张凌凌.国际化视野在选题策划中的体现.编辑之友, 2010, 4.

[3]陈光.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的使命与探索.出版广角, 2013, 6.

科技期刊科普功能拓展初探 篇6

但长期以来,业内单纯强调科技期刊的学术特性,忽视了其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普及功能。科技期刊应在保证学术权威的前提下,摆脱文章仅在作者、期刊编辑、科研工作领域读者之间流转的局限,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技术技能;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公众能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理解科学家的工作以及政府在科研产业上的布局,为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 需求分析

科普工作是指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根本任务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7年进行了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为2.25%,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可见,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亟待通过开展长期、系统、社会化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来改善。而科技期刊正是上文中所提的“科普工作中方式和途径”之一,应积极拓展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科技期刊可凭借其在科技传播领域所具备的专门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等优势,在坚持正确办刊方针的前提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以国家及区域性科技发展方向为指引,针对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领域,约请、采编反映重大科技发现、高新技术应用成果、民生领域科技产业最新进展的科学技术普及类文章,以普通公众易于理解的行文方式,将高深的科技知识请出殿堂,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2. 功能实践

《天津科技》作为一本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涵盖各科技领域、行业的科技类综合性期刊,在近年来的出版工作实践中,不断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秉承弘扬创新精神,传播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的办刊宗旨,积极拓展科普功能,成为天津市科普工作领域的一块重要宣传阵地。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科学技术领域始终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前瞻与保守、创新与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活动、科学政策等的争论,在拓展科普功能时,科技期刊需要也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科技期刊应宣传、贯彻国家及地区性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党政方针、各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刊载本地区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开发现状,解读其中支持项目的重点领域,使公众对本地区的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水平、资源开发现状等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起到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如,《天津科技》2010年第二期刊登了题为“我市新一批170项高水平大项目推出”的卷首语,向读者介绍了天津市2010年推出的新一批重大项目的所属领域、项目特点、建设进度,使公众全方位地认识到项目建设将为本市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县经济跨越发展,提升服务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

(2)普及科技前沿知识。

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而在面向普通读者开展科普宣传时,需要有一个对科技知识筛选、提炼和转化的过程,应在坚持科学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围绕百姓生产、生活、学习的实际需求,选取公众乐于且易于接受的知识片段,将艰深的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此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例如,《天津科技》自2006年起开设“直通滨海”及“创业基地”栏目,着眼于水、土地、能源等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膜技术、光伏发电、工程机械制造、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天津科技》2007年第二期,在“直通滨海”栏目刊登了题为“万亩荒滩披新绿,千顷盐渍结碧缘”一文,介绍了科研人员通过20余年的技术攻关,研究出了多项土质改善及植被绿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实施了重盐碱地绿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为将滨海新区建设成宜居的生态城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在向读者介绍相关科技知识的同时,还描绘出了科研过程的艰辛以及科技进步在天津城市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培育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做依托,需要得到懂得科技进步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公众的理解,需要科技产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尊重,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做依托。科技期刊在履行科普功能时,应立足于服务提升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天津科技》自2006年第一期开设“科技百年”专栏,面向读者群,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历史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从电话机、电视机、手表、汽车、无轨电车、自行车、纺织业、造船业、制药业、油漆制造业等领域入手,回顾了天津市多项在科技进步支撑下取得的历史性科技研发成果,以及在其带动下相关产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专栏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描写了天津的沧海桑田,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加深了读者对天津科技进步、科技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了解,使公众认识到科技进步在推动城市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潜移默化中为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求真务实的创新文化进行了媒介支持。

(4)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

近年来,在面对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传媒在有效时间段内,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科普工作,以权威和科学的解释,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公众困惑,缓解紧张情绪。科技期刊应凭借其在学术导向性上具有的优势,从科技角度出发,采编或约请深度性报道稿件为读者服务,为公众能够以科学的方法面对大灾大难提供科技保障。

如,2003年在SARS突发期间,《天津科技》2003年第三期刊登了时任天津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苑淑玲同志“防治非典科技是关键”一文,介绍了天津市SARS防治攻关专家组专业人才的基本情况、所具备的技术优势;SARS防治存在的关键问题、急需采取的措施,以及紧急启动的SARS防护及紧急救治实用项目的具体内容等。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天津科技》2008年第二期刊登了采编的稿件“抗震救灾,天津科技界在行动”,从科技角度描述了5.12汶川地震之后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救灾医疗队、天津大学、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天津市高新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在抗争救灾工作中的应用。

3. 建议

(1)调整编辑角色。

为拓展科普功能,编辑应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转变以往的角色定位,有目的性地约请或采编稿件并向社会借智。明确科技期刊在科普工作中的桥梁作用,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依靠科技领域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等,寻求知识传播源、扩大受众范围。将前沿科技中最重要的观点、最正确的认识、最社会化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生动的语言传递到公众身边,切实肩负起其传播科学、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任。

(2)保证科学性。

科技期刊拓展科普功能,刊登的文章必须具备科学性。文章要与期刊的办刊宗旨及科学属性相符,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从“真实、准确、成熟”等方面指导稿件内容,保证稿件的科学性;正确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规定,在秉持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此外,稿件内容还应全面反映时代面貌,应贴近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符合科技进步的规律,重点反映科技创新领域能产生引领意义的政策、重大举措及项目等。稿件内容只有符合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能够理性、科学地展现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科技进步取得的成就,这样的科普宣传内容才会具有生命力,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体验科技创新的氛围,并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

(3)增加可读性。

稿件内容应做到吸引读者。在开展科普工作时,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必然从科技领域相关从业者扩展到普通公众,因此传播内容就必须要考虑到普通公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期刊编辑应针对农民、职工、干部以及社区居民等科普工作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在卫生保健、减灾防灾与公共安全、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领域,确定科学原理已经经过证实无误的,适合并易于用文字表达的内容组织稿件。科普稿件数量应占期刊文章总数的10%以上。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应充分拓展科技期刊的科学技术普及功能,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搭建一座知识的桥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福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4-5.

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探讨 篇7

1 军事科普期刊的特点

科普期刊是指面向大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的科技期刊。军事科普期刊承担着传播和推广军事科技成果, 介绍和宣传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国防知识, 及时准确地报导国内外武器装备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情报信息, 推介我国军事领域的伟大成就, 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使命, 并以其较强的专业性和特定的读者层面形成其自身的特点。军事科普期刊既要有学术期刊的科学性, 又要有一般科普期刊的知识性, 还要有休闲类期刊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同时又具有保密性。随着全球军事环境的变化, 军事科普期刊面向的不再仅仅是广大军事爱好者, 很多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研制的科学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军事科普期刊的朋友。

2 军事科普期刊的现状

2004年, 我国科普期刊约有430种, 约占科技期刊总量的9%, 但到了2007年只有300多种, 约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目前的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 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从科普期刊的现状看, 市场化所带来的科普期刊生存空间的萎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军事变革和国际军事环境的变化, 虽然给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相比其他科普期刊而言, 其发展依然很艰难。

2.1 市场认知度偏低

我国科普期刊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的, 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目前, 除少数发展较好的期刊社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外, 不少科普期刊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普期刊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作为商品, 其发行量便是衡量其市场认知度的标准。

目前, 我国的军事科普期刊只有几十种, 它们有的是已创办几十年的老牌期刊, 有的是经过改版的新刊。从发行量看, 有的达几十万册, 如《兵器知识》、《航空知识》和《舰船知识》, 这三大知识也堪称国内军事科普期刊的佼佼者, 但有的才10万册左右, 更多的才两三万册。我国是一个军事大国, 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几十万册的发行量显然不足为奇, 相比日本的《世界舰船》和英国的简氏, 还有太大的差距。另外, 大多数军事科普期刊没有像其他科普期刊一样进行广告经营, 也是市场认知度偏低的一个原因。

2.2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普期刊比较注重的是编辑内功, 所以市场营销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品牌战略。军事科普期刊大多属于主办单位的一个宣传平台, 还没有像对待产品那样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 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 这种办刊模式很难对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及时反应。二是缺乏市场观念。军事科普期刊的主办者大多是军工科研单位、部队以及有关团体协会等, 几乎都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 因此缺少走向市场的压力和动力, 虽然一些军事科普期刊也在积极走向市场, 但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特别是随着保密形势的严峻和保密要求的提高, 主办单位更加注重的是一本杂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2.3 市场竞争力缺乏

鉴于军事科普期刊的专业性和保密性, 我国主办军事科普期刊的单位并不多, 一般都具有相关行业技术背景, 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有的虽称作杂志社, 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只作为单位的一个部门或小组, 多则八九个人, 少则三五个人, 甚至两三个人, 他们除完成出版任务外一般没有经营任务。虽然随着期刊改革形势的发展, 有些期刊开始市场化经营, 但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杂志社也好, 编辑部也好, 还是作坊式办刊, 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3 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探讨

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 不仅仅是科普期刊从业人员有困惑, 其他科普媒体的创作同仁们也感到科普期刊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纷纷著文指出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策略, 这些都给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的想法, 军事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3.1 集约办刊, 实现规模化经营

任何一种产品如果没有规模就形不成实力。期刊也是一样。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加剧, 期刊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为了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 期刊出版必将走上以其主导产品为核心、多子刊扩张, 或主导期刊本身多版化、多主题化, 从而实现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路子。因此只有规模发展, 我国期刊业才能在大力开拓、大幅滚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实现出版实力的飞跃。

从科普期刊发展现状来看, 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之“造血功能”低下, 是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问题所在, 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 传媒的市场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科普期刊社必将改变依靠主管部门或政府的“输血”来维持生存的情况。科普期刊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接受挑战, 通过竞争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的经营模式, 才能提高科普期刊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

前面谈到, 军事科普期刊基本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和期刊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几十年来形成的这种办刊模式将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 由于现有的军事科普类期刊大多属于行业集团主管、成员单位主办, 所以应建立行业内期刊集约化办刊的发展模式, 统一规划期刊的定位后, 各编辑部人员关系不变, 分散办公, 但可以共享相应的公共资源, 特别是在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方面, 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样有助于形成行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行业期刊的发展, 从而推动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

3.2 创新理念, 打造品牌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 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办科普期刊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瞄准”特定的读者群体, 善于发现他们的需求与渴望, 构造有创意、有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选题, 赋予期刊以灵魂和生命, 着力打造品牌期刊。在期刊的创意与策划、栏目设置、采访组稿、装帧设计乃至印刷工艺方面, 都要抓住科普期刊的特点, 以满足读者的科技需求为主旨。面对更加人性化的社会, 科普期刊不仅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普及, 而且要将价值理念融入更多的人文色彩, 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办刊理念中去, 将科普期刊办成有思想、有知识, 既实用、又有趣, 图片精美、制作精良的能唤起人们潜在阅读欲望的期刊。《中国国家地理》就是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办刊理念, 强调期刊要找到人与自然、历史能够平等交流的朋友的感觉而取得成功。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是科普期刊发展所必须坚持的理念。

新军事变革和世界军事环境的变化以及台海关系等, 推进了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 也催生了众多军事爱好者。而他们获取这些军事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军事刊物和网络, 其中不乏军事科普刊物。一本科普期刊的内容能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直接意味着读者对这本杂志是否满意, “满意”是读者从科普期刊中所获得的效用。对军事科普刊物而言, 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前提下, 编辑部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读者的需求, 结合国内外军事形势策划专题栏目, 及时报道军事爱好者关心的内容, 满足军事爱好者的阅读需求, 提高满意度。随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广泛应用, 军事科普期刊也要向高端发展, 为广大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科研人员以及情报人员服务。所以, 军事科普期刊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面向不同层面的读者, 要不断拓宽栏目内容, 增加技术含量高的文章;在办刊理念上不能单纯地从读者的猎奇心理出发, 而是要肩负起传播国防科学知识、普及国防科学技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任。

3.3 细分市场, 界定目标受众

找准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是期刊经营成败的关键。通常在成熟的行业中, 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为该市场内所有的顾客提供最佳的产品服务。要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找到自己能够有效服务的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 而不是到处参与竞争。

界定目标受众, 是每种期刊必不可少的策略。但目前科普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贪多求全, 总是希望服务于更多的细分市场以扩大规模, 其实, 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只习惯于阅读与自己需求相吻合的期刊;因此, 只有在细分市场里找到自己的读者群, 并实实在在地研究读者需求, 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 才能获得更多的读者。

目前全国各类期刊近万种, 分工越来越细。就军事类的刊物来说, 在原有的《兵器知识》之外, 又分化出《现代兵器》、《轻兵器》、《坦克与装甲车》、《兵器》等, 还有《航空知识》、《航天》、《海洋世界》、《舰船知识》等, 陆、海、空、天全部“占领”了。有些期刊为了扩大市场, 从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或者旬刊, 这样势必增加运作成本, 而发行量不一定能如期所愿。像《生活科学大观》无所不包, 谁都适合看, 结果是谁都不看;而《微型计算机》仅仅因为“我们只谈硬件”, 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科普期刊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身角色扮演的真正价值。

军事科普期刊要在市场化的今天, 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面对市场细分和读者阅读多元化的挑战, 就必须打造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名牌科普期刊。从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的需要出发, 在栏目设置上应坚持和强化自身特色, 使之鲜明突出, 通过自身的文化含量和风格特色, 赢得读者的认同。

科普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的结合点。军事科普期刊也是一样, 既要适合读者的阅读趣味, 也要发挥引导读者文化消费、提高阅读品位的功能, 在运作过程中, 要积极寻找市场引导办刊和刊物引导市场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赢得更好、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针对存在的市场认知度偏低、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和市场竞争力缺乏等主要问题, 从集约化办刊、创新办刊理念和细分市场三个方面对军事科普期刊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普期刊,军事期刊,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苏中.论科普期刊的产品策略[J].编辑学报, 2007 (12) :57

[2].孙际元.论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趋势[J].编辑学报, 2003 (8) :286-287

[3].张伯海.中国期刊发展面临四大突破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2-11-19 (3)

[4].刘明华.科普期刊的市场营销策略[J].辽宁经济, 2009 (2) :71

[5].陶璐.树立读者意识, 强化期刊竞争力[J].传媒,

[6].刘明华.关于提高期刊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探索, 2009 (3) :34

少儿科普编辑必备的七大素质 篇8

一、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少儿科普读物的读者群是广大少年儿童,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持久等,因此少儿科普编辑必须学会蹲下身来,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小读者。

已出版近半个世纪、印数超过1亿册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目前仍然是无法赶超的传奇,是科普界的超级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比如当时图书品种匮乏的出版背景,独创性地采用了问答式出版模式及百科丛书类型,等等。然而,本套丛书之所以能够常销几十年,深刻地影响我国几代读者,正是源于编辑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合适的作者,并与之通力合作。

二、将创新放在首位

出版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创新。而编辑作为出版业的核心生产力,肩负着创新的使命。对于少儿科普编辑来说,墨守成规是最可怕的,绝不能止步于普通读物,而应该尝试各种新点子,将无尽的创意注入图书之中。比如,可以将传统的科普内容融入文学读物之中,利用孩子喜欢的紧张探案、私密日记、法庭辩论等多种内容形式展现科学魅力;利用玩具书与书玩具、三维立体书、“声画全媒体”电子书、科普实验包、游戏动漫等多种外在形式,跳脱单纯纸质书的固有模式,让孩子动手动脑,在玩儿中学科学。

举个例子,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科普著作,但是如果只是出版译本就毫无创新特色。目前在市场上畅销的《昆虫记》类型图书,都是各大出版社的科普编辑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昆虫记”系列(语文新课标必读、无障碍阅读、励志版)将生僻词、重要人物、重点语句、引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精评,着重突出“无障碍阅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儿童彩图版)配上充满童稚的插图,畅销350万册,此外还有邀请知名翻译家重译的名家名译版、包装精美的珍藏版,等等。

三、良好的沟通能力

少儿科普作品的出版往往不是作者的个人行为,必须依靠团队进行缜密的选题策划和环环相扣的出版流程,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版权环节,常常会进行一场又一场马拉松式的商务谈判。对内要说服和统一出版集团内部的思想,对外要与编辑、作者或版权输出机构协商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编辑发挥观察能力、决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审稿环节,对于少儿科普作品来说,往往不仅包括专业性知识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照片、插画等说明性图片,因此,整个过程涉及的人员包括作家、插画家、摄影师、设计师等多个社会角色,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营销环节,往往要求少儿科普编辑与少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因此需要编辑具有独特的亲和力,要与孩子自如互动,以此获得第一手的市场反馈信息。

四、背景知识广泛

少儿科普编辑与一般的少儿图书编辑的区别在于,少儿科普读物的知识涉猎面更广,涉及天文、地理、生物、自然、数学、物理、化学等,因此,不仅要求少儿科普编辑的语言驾驭能力较强,而且必须是个“杂家”。优秀的少儿科普编辑往往有着科学背景,在进行市场调研、审理稿件以及与作者沟通等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更好地参与其中。

少儿科普编辑作为知识产业的从业者,不能只满足于旧有的知识储备,必须让自己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中,具备批判精神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少儿科普编辑还应当多结交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各学科的最新动态发展。

五、再创作意识

编辑修改稿件其实就是一次再创作。少儿科普编辑在审阅、修改稿件时,既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发掘原稿中的潜在价值,也要有“为他人作嫁衣”的精神,对稿件进行选择、优化和加工,并且在加工修改稿件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科学工作者的稿件,少儿科普编辑可以利用自己的出版经验,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对稿件加以润色;而对于文学造诣较高而专业性不强的作者来稿,编辑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出版经验,判断稿件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并加以改正。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作者面对编辑改回的稿件,情不自禁拍手叫绝:“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我没找到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就说明了再创作的重要性。

再创作并不是天赋,而是新时代的少儿科普编辑必备的个人素质。编辑在职业生涯中,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努力,获得再创作的能力的。少儿科普编辑不能拘泥于认为自己只是编辑这种思想,而应当时刻怀有再创作意识,与作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共同铸造科学性与普及性完美统一的少儿科普作品。

六、要有“完美主义”情节

在今天,“完美主义”这个词也许谈不上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然而一旦从事了出版行业,就意味着必须成为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从市场调研开始,经历图书选题策划、确定作者、组稿、设计版式、改稿、与作者沟通、印刷、营销等流程,整个过程都必须精益求精。少儿科普读物的读者群是广大少年儿童,传播的内容又是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图书质量必须严上加严,一旦出现了错误,尤其是科学性错误甚至伪科学,就会对少年儿童造成严重影响。

优秀的少儿科普编辑一心想完善自己编辑的图书,竭尽全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他们在书稿的质量上字斟句酌,为了某个独特的创意而绞尽脑汁,因为图书的某个细节而与排版部门“打架”,为了一张图片而辗转于各家图片数据库。

七、永怀热情

我国的出版业刚刚转企改制后不久,少儿科普出版面临更大的难题:体制改制后的余痛未消、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原创资源严重不足,等等。只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只有有耐心、有勇气、有担当的少儿科普编辑,才能开拓我国少儿科普出版业的继续发展之路。

总之,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科普编辑,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奉上内容丰富的科普盛宴,是每一位从事少儿科普出版的编辑人最大的心愿。这需要依靠编辑人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培养形成。我国的少儿科普出版,也将会依靠千千万万个这样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编辑人,逐步走向更为繁荣的明天。

上一篇:民用航空下一篇:综合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