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验光

2024-08-01

综合验光(精选7篇)

综合验光 篇1

随着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的普及, 在成人小瞳验光中, "客观式电脑验光仪+综合验光仪主觉精调"的验光方法为越来越多的验光师所采用, 传统的医学检影的重要地位有被弱化趋向。为了提倡"医学检影联合综合验光仪主觉精调"这一更符合眼球动态、精细、复杂特点的验光模式, 本文选择2007年1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成人近视164例 (328只眼) , 应用电脑验光、检影验光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上述三种验光方法在成人近视验光检查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4例 (328只眼) , 对检查均合作, 其中女性92例 (184只眼) , 男性72例 (144只眼) ,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26.6岁。全部病例均经眼科检查, 排除眼前节炎症、圆锥状角膜、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及其它眼疾。

1.2 方法

所有病例检查均由作者本人操作。先用日本生产的TOPCON KR-8800型电脑验光仪验光, 采取自动三次测量模式并取其平均值;然后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带状检眼镜进行检影验光, 检影距离为1 m, 将活动推板推向最高位作平面镜检影, 镜的偏动方向与光带垂直, 检查时嘱患者注视5 m处能看清的视力表字体, 使整个检影过程始终保持调节肌弛缓状态, 用镜片中和法寻找中和点或逆转点及散光轴, 其结果再联合+1.00D, 得出检影验光结果;最后用日本生产的TOPCON DK3100型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 步骤是:首次单眼最正球镜的最佳视力, 首次单眼球镜红绿平衡, 交叉圆柱镜确定柱镜的轴向和度数, 2次单眼最佳视力, 2次单眼红绿平衡, 再对双眼平衡进行调整, 使视力一致, 调节一致, 综合双眼的隐斜测验确定双眼主觉屈光不正度数。对电脑验光、检影验光、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需统计的数据包括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等。测得的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结果比较见表1。

从表1看出:电脑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5.2104±2.1450) 明显高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分别为-3.0122±1.9984和-2.9604±2.0285) , 电脑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分别与检影验光、主觉验光测得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电脑验光测得的柱镜屈光度 (-1.0888±0.8182) 和散光轴位 (148.2895±49.9303) 分别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柱镜屈光度 (分别为-1.1250±0.8221和-1.0592±0.8030) 和散光轴位 (分别为149.5395±50.2074和149.7368±50.1258)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检影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与主觉验光测得的比较, 差异也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进行屈光检查多采用他觉验光和主觉验光相结合的方法。电脑验光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客观验光方法, 其采用红外线为光源, Scheiner双针孔原理设计视标, 并与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相配合, 附加自动调试系统使视标对准被检眼和自动雾视调节放松装置, 具有操作简便、快睫及自动打印结果等优点, 其可迅速测定眼屈光度, 被检眼对好位置后20 s全部结果即可显示。电脑验光法作为一种客观验光检查法, 在现代医学和商业验光配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 电脑验光的准确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调节因素、调节痉挛、验光仪本身的性质、验光人员的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患者的合作、精神状态、眼病等[1]。电脑验光仪虽然附加有自动雾视调节放松装置, 但仍然易受近刺激反应引发的调节影响, 出现近视度数偏高、远视度数偏低及散光轴位偏差[2,3], 尤其对调节力强者, 单纯使用电脑验光往往不准确, 因此, 电脑验光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孙玉敏等[4]对屈光不正患者的研究表明, 小瞳电脑验光与主觉验光的球镜屈光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柱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结果相同或极其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向艺[5]比较电脑验光与主觉验光的结果, 除轴位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外, 球镜值、柱镜值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本文的结果显示, 电脑验光测得的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分别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其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明显高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p<0.05) 。电脑验光结果与检影验光和主观验光结果的差异值得重视, 电脑验光的数据只能提供临床参考, 不能直接作为配镜处方。

检影验光原理是根据视网膜黄斑部和该眼远点为一对共轭点这一性质, 由检查者通过检影镜等设备根据视网膜影动情况来判断和确定被检眼的远点, 即可确定该眼的屈光类型及其异常度数。自从1859年Willian Bowman发现了视网膜特殊的反射运动, 视网膜检影逐渐成为屈光检查的重要手段, 并被认为是一种较准确的客观测量屈光不正的方法[4], 其重要地位尚无可替代。这种检查法不需病人诉说, 只由检查者根据检查结果测知屈光状态, 故可用于不可能或不可信赖时, 如小孩、聋哑、精神迟钝的成人。虽然检影验光精确度较高, 但是对检查者检影水平要求高, 且操作繁琐、费时、效率低, 有经验的验光师仍需花几分钟时间, 此外, 对患者瞳孔大小和配合程度也有一定要求, 瞳孔太小、配合欠佳会增加验光难度, 影响检影结果[6]。马华贞等报道[7], 在成人近视患者, 散瞳前电脑验光与主观验光、散瞳后电脑验光的球镜值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柱镜值及轴向结果相同或极其相似,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李仁芳等[8]对14岁以上屈光不正患者182例 (364眼) , 就其电脑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及试戴三者的度数结果相互比较显示, 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与试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而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及试戴结果与电脑验光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更符合人的屈光实际需求, 数据更精确、更科学。本文的结果表明, 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明显低于电脑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而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 检影验光与主觉验光比较以及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分别与电脑验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可见, 电脑验光不能取代检影验光, 检影验光不能代替主觉验光, 对成人近视患者, 必需结合主观验光, 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最佳矫治数据。

综合验光仪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主要验光设备, 是将各种测试镜片组合在一起, 用于屈光和视功能的检测, 其散光表、蜂窝视标和交叉圆柱镜对患者进行散光度和轴位的确定较为准确。通过规范的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 可减少调节因素的影响, 达到最佳矫正视力, 并获得双眼调节平衡, 从而达到双眼视标同样清晰, 用眼舒适、阅读持久的目的。综合验光仪条件下的主觉精调, 虽可能通过各种平衡视标, 对屈光状态进行精确分析, 但这种"精确"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首先, 这种精调是主观的, 依赖于被检者的自我感觉和判断, 虽然多数人和多数情况下可信度较高, 但少数人和少数情况下, 也可能判断失准或前后判断矛盾, 如瞬目前后对红绿平衡视标的判断不一, 试戴前后对调节平衡视标感觉各异等, 因此, 完全依赖于被检者的主观感觉, 不符合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次, 由于验光仪紧贴被检者面颊部, 及其厚度较大, 镜片狭小等原因, 综合验光仪的主觉精调, 本身存在近感受性调节和近感性集合的影响。而检影的注视目标为5m以外, 面颊部亦无遮挡, 基本上可排除近感性调节和近感性集合的影响。因此, 医学检影虽不够精细和用时较长, 但作为临床最成熟、最客观的检测方法, 即可弥补主觉精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使验光师在主觉精调时"心中有数", 又可使主、客观两种检测方法互为补充, 相互印证, 对动态、复杂的眼球屈光系统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 为科学、合理的矫正处方提供最可靠、最坚实的数据保证。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在成人近视验光中, 电脑验光只能提供大致的屈光不正范围, 而医学检影联合综合验光仪主觉精调才是最准确、最可靠的验光方法, 应大力提倡。

摘要:目的比较成人近视患者自动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三者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的差异, 探讨其在成人近视验光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4例 (328只眼) 成人近视患者进行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 将三种验光方法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电脑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5.2104±2.1450) 分别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 (分别为-3.0122±1.9984和-2.9604±2.0285)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电脑验光测得的柱镜屈光度 (-1.0888±0.8182) 和散光轴位 (148.2895±49.9303) 分别与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测得的柱镜屈光度 (分别为-1.1250±0.8221和-1.0592±0.8030) 和散光轴位 (分别为149.5395±50.2074和149.7368±50.1258)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检影验光测得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与主觉验光测得的比较, 差异也无显著性 (p>0.05) 。结论在成人近视验光中, 电脑验光只能提供大致的屈光不正范围, 而医学检影联合综合验光仪主觉精调才是最准确、最可靠的验光方法。

关键词:电脑验光,检影验光,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

参考文献

[1]孙强, 贺翔鸽, 刘少章.自动电脑验光仪及其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0, 20 (6) :383-384.

[2]林翔, 李瑞庄.儿童散瞳前后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21) :127-128.

[3]陈伟文, 陈桃英.儿童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的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7) :103-104.

[4]孙玉敏, 李莹, 金玉梅.成人近视不同验光方法的差异和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 (11) :1225-1328.

[5]向艺.电脑验光与主觉试镜验光结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00, 14 (6) :242-241.

[6]周清, 陈剑, 吕冠僖, 等.老年人小瞳下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的比较[J].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6 (6) :830-831.

[7]马华贞, 何剑峰.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在成人近视验光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05, 27 (5) :662-664.

[8]李仁芳, 熊斌.电脑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及试戴三者度数的比较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4, 24 (4) :410-412.

老视与老视的综合验光仪验光 篇2

1) 1855年H.yon Helmholtz提出了调节的生理机制理论。当眼视远时, 睫状肌松弛, 晶状体悬韧带紧张, 晶状体变扁平;当眼视近时, 睫状肌收缩, 晶状体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变凸。该理论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调节及老视机制的经典理论。

2) Schachar调节假说。Schachar调节假说认为:晶状体悬韧带分三部分, 即前部、赤道部和后部悬韧带。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 前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减小, 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 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 出现老视。

2 年龄与调节的关系

人出生早期调节范围很大, 约为15~25D, 调节力在15岁开始下降, 每年约下降0.25~0.4D, 到了40岁左右, 眼的调节力不足以舒适的完成近距离的工作, 老视症状开始出现。

远视眼在年轻时, 其近点比正视眼远, 视近时所用调节力大, 老视眼的症状要较早出现。近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近, 视近时所需调节力小, 较晚出现老视症状。

3 老视眼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在阅读时看清楚小的字体, 就不自觉地拉长阅读距离;视近物不能持久易疲劳, 阅读数分钟后即显模糊, 易串行, 字迹成双最后无法阅读;较暗的环境下阅读困难。

1) 老视眼早期的表现是调节力的不足, 或者调节反应的迟钝。再继续发展, 可以成为视力疲劳。调节的努力, 合并引起集合的过度, 这也是产生不舒服的因素。

2) 调节疲劳时有头痛、眼疲劳和眼部发痒。老视眼的早期, 有些人出现恶心, 头晕等干扰症状。

3) 老视患者晚上看书有不适感, 因晚上灯光较暗, 使视分辨阈升高, 瞳孔散大, 在视网膜上形成较大的弥散圆, 因而使老视眼的症状更加明显。

4 老视的治疗

1) 配镜治疗:配镜的原则:看远时能达到正视的状态;看近时, 习惯的阅读距离要大于近点距离, 所以老视的矫正应在正确的和完全矫正的基础上, 加上一定量的正球镜, 使眼在看近时使用一部分调节, 保留一部分调节, 一般应保留1/3~1/2的调节力作为储备力量, 从而具有最佳视力, 且保持舒适状态。

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 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 提出年龄与老视的经验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虽然人眼的调节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但个人的老视眼症状的出现, 不但取决于年龄, 也取决于屈光状态, 还随个人的个体差异, 生活习惯, 工作条件和照明条件的不同有所改变。故而, 老视症状出现的年龄应根据各种条件全面考虑。

2) 手术治疗:改变角膜的老视手术:单眼视法:多焦点PRK或LASIK手术;特制的老视矫正术, 射频传导热角膜成型术。改变巩膜的老视手术:前睫状巩膜切开术;巩膜扩张术。改变晶状体的老视手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调节性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激光晶状体修饰术。

5 综合验光仪及其在老视验光中的应用

1) 医学验光包括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客观验光是整个验光过程的起点, 其准确性对主观验光起一定的参考作用。单凭电脑验光结果作为配镜依据是不科学且欠准确的, 因为根据电脑验光仪的工作原理, 近视患者测出来的度数有可能较实际偏高而远视患者度数则偏低, 另外, 散光轴向也易出现偏差。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现代视觉要求不仅是要看得清晰, 而且要舒服和持久,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考虑到假性近视、隐斜及双眼平衡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综合验光仪来完成。

2) 年龄相关老视附加度数经验值的产生是以正视眼为前提, 并且近距离工作的距离设定在33cm的位置。老视眼镜度数不准确, 会出现头晕、头痛、眼痛等视疲劳症状, 使患者对配戴老视眼镜产生恐惧;更有甚者, 老人会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不治之症, 产生焦虑感,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综合验光仪是目前老视验光的最佳设备。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 进行精细的主观微调验光, 包括初次MPMVA、初次红绿测试、交叉柱镜精确散光、再次MPMVA、再次红绿测试、双眼均衡等规范步骤的实施, 在双眼调节刺激等同的基础上取得最合适的远用屈光矫正。然后在双眼基础上检测老视眼调节参数, 充分了解老视患者的调节状态, 这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范围等测定。所以综合验光仪在精确老视验光中具有极大优势,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融合交叉柱镜 (FCC) 初步确定老视附加度:在完成远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 设置近用瞳距, 双眼放置±0.50D交叉柱镜, 被测眼的习惯阅读距离处放置FCC视标, 合适照明。询问被测试者哪条线更亮更清晰, 被测试者报告水平线比垂直线清晰, 以每次+0.25D在双眼前同时逐渐增加正球镜, 直到被测试者诉水平和垂直线同样清晰, 所增加度数为老视的初步附加量。

b.负相对性调节:正相对性调节 (NRA/PRA) : (NRA/PRA) 测量的目的:检查被测试者在总的辐辏需求固定双眼视的情况下增加和降低调节的能力。如老视附加适当NRA/PRA的绝对值应当相等。NRA/PRA测量是在获得老视初步附加的基础上进行, 近视力表置于被测眼习惯阅读距离处, 注视最好近视力上一到两行的视标, 先测NRA:双眼同时加正球镜, 每次+0.25D直至第一次出现持续的模糊, 记录总的加光量, 回到初始值, 重新确定视标是清晰的。测PRA加负球镜:每次一0.25D直至第一次出现持续性的模糊, 记录总的加光量。老视的附加精确调整: (NRA+PRA) /2+老视初步附加量=老视附加量。

c.最后确定老视附加:根据被测试者的习惯距离进行±0.25D的调整, 并进行试镜架试戴即可完成老视的验配。

摘要:老视 (presbyopia) , 俗称老花, 是一种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 眼调节下降, 引起视近困难, 这种现象称为老视。老视的诊断标准为:眼看近时, 调节幅度已减小到难以看清楚或者不舒服的程度。配戴凸透镜使眼的近点移到习惯工作距离以内是矫正老视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综合验光仪利用多组透镜及验光视标配合使用, 可以对人眼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测, 从而精确老视的验光。就调节机制假说中对老视现象的解释、调节与年龄的关系、老视的症状和治疗及综合验光仪在老视验光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关键词:老视,眼调节,验光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3]瞿佳.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王光霁.视光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析如何科学验光配镜 篇3

一、科学验光配镜法概述

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相比, 差距甚大, 普通验光配镜的目的只是为了看清楚, 由于未考虑视功能的其他方面, 则容易出现视疲劳, 头晕等症状, 导致近视加深。而医学验光配镜不仅仅是提高视力, 其强调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验光, 是眼镜和眼睛的协调使用, 是双眼视觉功能的提高, 除了精确检查每只眼的屈光度数外, 还必须检查双眼平衡、眼位、调节力、瞳距等, 不但精确度高, 科学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 还要达到舒适, 对眼起到保健治疗作用。它针对的主体是人而不仅仅是眼球, 根据各个配镜者不同情况, 将传统的验光与眼部检查密切结合, 更注重眼部视觉功能判断, 按照综合检查结果正确评估视觉功能和屈光状态, 给予合理的屈光矫正处方及视觉功能训练方案, 从而达到配镜科学、持久、舒适、美观的质量标准。由于自身调节作用可使验光结果有误差, 所以配镜应该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散瞳验光。

1、散瞳验光主要用途

(1) 12岁以下的小孩, 由于调节作用很强, 如果不散瞳, 验光度数的误差会很大;

(2) 某些诊断性验光, 眼底及屈光间质检查均正常, 而视力较差, 需要用验光的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的问题时, 需散瞳验光;

(3) 12~40岁的屈光不正病人, 原则上第一次都要散瞳验光, 第二次换镜时, 如屈光度数改变不大, 散光也不明显时, 可根据原镜的度数进行小瞳孔验光后加减;

(4) 对比较复杂的屈光不正, 如度数比较大的远#近视散光, 混合散光, 高度近视, 高度散光等, 需进行散瞳验光;

(5) 高度远视眼, 调节力也比较强, 最好也散瞳验光。

2、散瞳验光的主要优点

青少年近视, 散瞳验光是非常必要的, 它的主要优点是:

(1) 避免青少年睫状肌调节过强, 或松解调节痉挛, 使主观验光变为客观验光, 验出的度数更加精确无误;

(2) 避免了由于调节痉挛而产生的假性近视或散光$同时, 对假性近视也起到了治疗作用。

二、验光配镜的误区

1、视力下降一定是近视眼

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而一些眼病同样可以引起视力下降。如:先天异常、青光眼、斜视、眼底病变等。所以在验光前首先要进行眼部健康检查, 以排除单纯屈光不正以外的眼病。在排除了其它眼部疾病的情况下, 我们认为在验光的过程中, 雾视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我们知道, 人的眼睛时刻处在调节状态, 只有充分的雾视, 眼睛得到完全的放松, 才可以得到准确的光度。14岁以下的青少年, 应该首选散瞳验光。这是因为青少年眼睛肌肉的调节能力强, 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后, 由于肌肉痉挛可以造成一种近视的假象, 即假性近视。所以青少年刚刚出现视力下降时, 一定要到正规的视光中心进行系统的眼部检查, 散瞳验光, 以确定是否是近视还是散光或远视等。一定要弄清屈光不正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排除假性近视, 不要轻易扣上近视眼的帽子, 在不该戴镜时戴上眼镜。

2、框架眼镜是最安全有效的选择

框架眼镜可以有效地矫正一些屈光不正。但框架眼镜不是万能的, 它有很多缺陷, 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的患者如采用框架眼镜, 看到的物像明显缩小、放大或变形, 只能通过镜片中央视物, 视野严重受限变窄, 而且镜片明显增厚、加重, 给鼻梁、太阳穴造成极大负担;高度屈光参差的患者, 即双眼光度相差2.50D以上, 双眼成像大小形态相差较大, 在大脑中无法融合成一个像, 就会出现头晕、头疼、极度不适, 这时只能牺牲光度较高的一只眼, 这样不但无法形成良好的双眼视觉, 还会使光度高的一只眼逐渐形成弱视、斜视。至于眼镜框给容貌外观造成的改变、给运动带来的不便等等, 更是框架眼镜无法解决的矛盾。针对以上种种情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是一种矫正视力的高科技产品,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矫正视力, 更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

三、配镜后的不适表现

1、视错觉

视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 与视觉的心理因素有关。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只要条件具备, 它就会产生。这种视觉现象非常有趣, 有时相同的视信息会有不同的视感觉, 有时不同的视信息会有相同的视感觉。顾客时常会诉说一些莫名的症状, 比如:戴镜后有时感觉物体变远, 有时感觉物体变近;眼镜配戴水平但就是感觉一高一低, 近视眼戴眼镜感觉眼球变得突出或凹陷等等。视错觉的现象也表明了视觉并非简单的再现外界的物理空间。

2、眼镜的局限性

眼镜架在鼻梁上, 镜架与头部同步运动, 由于眼球转动的相对独立, 视线 (视轴) 不能总是与眼镜片的主光轴重合, 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轴外像差的变化及棱镜效果, 以及双眼镜片不同区域棱镜效果的对称性等问题, 这些都是眼镜自身克服不了的光学缺陷, 只能靠使用者通过适应性训练解决。

四、配镜后如何科学戴镜

1、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包括学前班儿童) 患近视眼经散瞳检查屈光度在中度以上, 部分病例可能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外斜视, 这类近眼配镜后, 必须经常配戴并需半年复查一次。对于弱视, 双眼视力不平衡者, 除常配戴矫正眼镜外, 还需配合遮盖法治疗。

2、青少年轻度近视, 可在看远时戴镜, 看近时取下。中高度近视无论远看和近看都必须长期戴镜。这个年龄戴镜, 有不少家长认为“眼睛屈光度会越戴越深”, 其实近视度数的加深主要取决于用眼卫生, 而与戴不戴眼镜没有关系。

3、青年患者如为近度近视, 没有自觉症状, 由于调节力强, 可以暂时不必戴眼镜, 但假如近视度高, 严重影响视力仍需配戴矫正眼镜。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343-346.

[2]汪芳润.近视眼[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29-143.

验光镜片箱中心位移的检定 篇4

验光镜片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几何中心与光学中心一直, 但在加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光学中心位移是指验光镜片的几何中心与光学中心分离了, 镜片的光学中心没有在镜片的中心处。眼光镜片上标注的屈光度是指光学中心处的度数, 如果使用光学中心位移超误差的验光镜片给人眼验光, 显然所得到的矫正屈光度就有误差了, 继而所配制眼镜的质量及舒适度就很难保证了。这样不但起不到矫正视力的作用, 严重的话还会损害眼睛。由此看来, 计量部门对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是十分必要的。验光镜片光学中心位移的检定, 只是验光镜片箱检定中的一项, 但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配制眼镜的质量。

在验光镜片箱检定规程JJG579—2010中对光学中心位移的检定方法是这样规定的:将被测镜片刻字面朝上放在焦度计的镜片支座上, 移动被检镜片, 使被检镜片的几何中心位于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处。为减少测量误差, 应细微转动镜片, 使垂直方向的棱镜度为零。此时, 在水平方向得到的棱镜度示值, 即为被检镜片的光学中心位移。在这条规定中, 使镜片的几何中心位于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处是关键, 因为只有镜片的几何中心处于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 才能实施对眼光镜片中心位移的检定。镜片的几何中心和支座的几何中心都是没有标注的, 无法直接将镜片的几何中心放于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处, 那么如何使镜片的几何中心位于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呢?研究者经过反复地实践与论证, 总结的方法如下, 供大家参考。

1验光镜片几何中心的标定

选一屈光度为0.12或0.25的球镜片, 正负都行, (注意:屈光度越小, 越接近平光镜, 几何中心与光学中心更容易趋于一致, 几乎没有光学中心位移。) 在被选镜片上画两条直径, 交点即为该镜片的几何中心, 为区别焦度计的红印油, 用黑笔打点标记。

2使镜片的几何中心固定于焦度计镜片支座的几何中心

将验光镜片放在焦度计的镜片支架上, 使成像中心与分划板中心重合。然后打点, 此印点即为镜片的光学中心。观察此点与先前的几何中心印点是否重合, 如果不重合, 换一验光镜片继续前面的动作, 直至找到两点重合的镜片。一般情况下, 屈光度数最小的镜片几何中心与光学中心都是重合的。

再次把此镜片放在焦度计的支架上, 然后用右手转动镜片台移动柄, 左手扶稳镜片, 使镜片支架上的验光镜片边缘与镜片台靠紧;继续转动镜片台移动手柄, 使镜片与镜片台同时移动, 直到镜片的成像中心与分划板的十字线重合。标记镜片台落在镜片支架标尺的刻度, 此刻度就是焦度计上该镜片的几何中心位置。也可以转动镜片台刻度环, 用刻度环读数标记镜片的几何中心位置。

眼光镜片的几何中心在焦度计的镜片支架上的位置标定好后, 检定验光镜片时, 只需要将镜片台推到标定好的位置, 将被检镜片放在焦度计的镜片支架上, 按下镜片固定器, 将被检镜片固定好, 轻推镜片, 使靠近镜片台的镜片的边缘紧贴镜片台;再轻轻转动镜片使被检镜片的成像中心与分划板的十字线重合、垂直方向的棱镜度为零, 此时, 在水平方向得到的棱镜度示值, 即为被检镜片的光学中心位移。

因为验光镜片箱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 外框尺寸都是一样的。所以, 对于一台焦度计只需要标定一次几何中心位置。如果在检定过程中发现连续多片眼光镜片的中心位移都偏大, 第一要及时检查镜片台是否处在标定好的位置上, 如有偏移, 就要重新调整镜片台, 使它重新回到标定好的位置上;第二用卡尺量被检镜片的外径, 看眼光镜片的外框尺寸是否有偏差, 如果是这个问题, 只需要重新标定镜片台的位置, 方法如上。如果被检镜片的外框尺寸没有偏差, 就可以认定是验光镜片的中心位移的误差。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眼光镜片几何中心如何位于焦度计镜片支架几何中心的问题, 为正确的检定验光镜片箱提供了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文丽.光学中心位移检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 J G 5 7 9—2010.

[2]杨晨皓, 汪芳润.关于验光配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建议[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9) :892-893.

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计量方案探讨 篇5

关键词: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计量保证方案,测量不确定度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为了保证军队各级医疗机构所用的验光镜片箱量值准确、统一, 全军医用光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和各军区医学计量站都建立了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测量标准。此项标准建立以来, 各单位都是通过将主标准器焦度计送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方式进行溯源。

国家检定规程规定此项标准的检定周期为1年, 各军区医学计量站每年都必须送检一次,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焦度计属于精密光学仪器, 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 长途的搬运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此外, 在中国计量院检定合格的仪器, 经过长途运输后计量特性有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传统的溯源方式不能保证在两次溯源之间的时间段焦度计性能稳定。

为了更加合理地解决军队医学计量技术机构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的溯源问题, 在全军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的具体指导下, 全军医用光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开展了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计量保证方案的研究。

1.2 计量保证方案简介

计量保证方案 (Measurement Assurance Programs, MAP) 就是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 对测量过程进行统计控制, 通过对“核查标准”和“传递标准”的测量建立控制参数。可定量地确定被测量的量值相对于国家基准或计量标准的总不确定度, 并验证总不确定度小到足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从而保证测量结果准确、统一, 量值可溯源到国家基准。

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计量保证方案的实施过程, 实质上是在主持实验室与参加实验室之间形成一个闭环回路的量值传递系统, 其过程如图1所示。

参加实验室以顶焦度标准镜片为核查标准进行测量, 建立起过程控制参数, 并将测量数据报送主持实验室。主持实验室通过对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确认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然后, 主持实验室向参加实验室发放传递标准 (顶焦度标准镜片) , 参加实验室按要求接受量传, 并将测量结果报送主持实验室建立质控档案。最后, 由主持实验室向参加实验室签发计量保证方案 (测量过程) “在控” (或“失控”) 报告 。

2 操作流程

参加实验室应参照本操作程序进行测试。

2.1 测量点选择

(1) 球镜片选择顶焦度标称值为±2.5D、±10.0D、和±20.0D的标准镜片。

(2) 棱镜片选择棱镜度标称值为2.0Δ、10.0Δ的标准镜片。

(3) 柱镜片选择顶焦度标称值为5.00D的标准镜片。

2.2 重复性测量

(1) 开机, 仪器处于适当的测量状态。

(2) 针对每一个测量点, 连续测量一组 (6次) 核查标准值。

(3) 记录测量数据。

2.3 稳定性测量

(1) 针对每一个测量点, 一年内测量4组核查标准值, 每组测量6次, 记录测量数据。

(2) 测量方法同重复性测量。

2.4 传递标准的测量

(1) 开机, 仪器处于适当的测量状态。

(2) 针对每一个测量点, 连续测量一组 (6次) 传递标准值。

(3) 记录测量数据。

3 测量过程的建立及控制检验

3.1 组内标准偏差 (sw)

用连续测得的一组核查标准值计算出标准偏差sw是表征对核查标准测量过程的短期随机误差项, 即表征短期测量的重复性。

应用重复性测量测得的数据计算:

undefined

式中:Sw——组内标准偏差;

Cwj——第j次核查标准组内测量值;

undefined—核查标准测量组内平均值;

n——重复测量次数;

n-1——自由度。

3.2 组间标准偏差 (Sb)

组间标准偏差Sb表示测量过程的长期变动性, 是长时间内测量出的许多组核查标准值计算出的许多组内标准偏差的方和根值。以组间标准偏差表示长期稳定性。

应用稳定性测量测得的数据计算:

undefined

式中:Sb——组间标准偏差;

undefined—核查标准组间第i组测量的平均值;

undefined—核查标准组间测量平均值。

3.3 合成标准偏差 (Sc)

组内标准偏差与组间标准偏差的合成称为合成标准偏差Sc。

Sp=[ (Sw12+Sw22+…Swm2) /m]/2

Sc= (Sb2+Sp2) 1/2

式中:Sc——合成标准偏差;

Sb——测量值组间标准偏差;

Sp——m个组内方差的合并均方差。

3.4 测量过程的统计检验

建立过程参数后, 为了确保测量过程处于连续的统计控制之中, 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检验。统计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对于一个测量过程只有t检验和F检验均在控, 才能认定该测量过程在控。

(1) t检验是一组测量对其单次测量的统计控制。

设统计检验量为tc。

undefined

式中, Ai为测量样品的测量值。

当tc≤3时为组内平均值在控, 否则为失控, 此时应查明原因, 予以处理。

(2) F检验是长期稳定性测量中对其一组测量的统计控制, 每组测量均应进行F检验。

设统计检验量为F,

undefined

若:

F≤Fα (v1, v2) , 则组内标准偏差在控, 否则为失控, 此时应查明原因, 予以处理。

式中:

Swj——第j组组内标准偏差;

Sp——除被检验组外的所有被统计组的组内标准偏差平均值 (合并标准偏差) ;

Fα (v1, v2) ——临界值

v1——被检验组的自由度;

v2——合并自由度;

α——显著度。

3.5 建立控制限并给出控制图

(1) 组内平均值控制图

对每个核查标准的所有测量数据按时间为横坐标, 测量值为纵坐标, 首次测量时间与初始算术平均值为原点, 绘制成图, 控制上限为为undefined, 控制下限为undefined, 构成该核查标准测量值的控制图, 如图2所示。

(2) 组内标准偏差控制图

以每组测量的标准偏差为纵坐标, 测量时间为横坐标, undefined为控制上限, 绘制出组内标准偏差的控制图, 如图3所示。

4 量值传递

参加实验室建立过程参数后, 在测量过程受控情况下方可使用传递标准进行量值传递。其方法为:球镜片传递标准TD, 由参加实验室作为未知被测样品测量, 测得值为XD, 则可得到测量值与传递标准值的偏差ΔD, 其值为:

ΔD=|XD-TD|

ΔD符合表1规定, 则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顶焦度测量结果受控, 否则为失控。

同样测量棱镜片传递标准TL, 测得值为XL, 可得到测量结果与传递标准值的偏差ΔL, 其值为:

ΔL=|XL-TL|

若ΔL符合表2规定, 则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棱镜度测量结果受控, 否则为失控。

5 不确定度评定

参加实验室测量传递标准的测量总不确定度为U, 其值为:

undefined

式中:Um——传递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主持实验室给出;

Ur——工作标准测量传递标准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Uy——工作标准测量核查标准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参加实验室将传递标准测量结果报送主持实验室, 由主持实验室计算参加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 并签发计量保证方案 “在控” (或“失控”) 报告。

参加实验室测量过程处于“失控”情况时, 应立即查找原因, 改进后重新建立过程参数, 在过程参数处于受控情况下, 重新用传递标准进行量值传递。

6 结论

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方式相比, 验光镜片箱检定装置计量保证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 计量保证方案不仅检定了测量标准的仪器和配套器具, 而且考核了整个实验室的能力, 包括设备、人员、环境条件、测量方法等等, 使测量标准的量值真正传递到测量现场。

(2) 参加实验室的核查过程保证了测量过程的长期可靠性。

(3) 实现了闭环的量值传递。

(4) 无须长途搬运测量标准, 保证了标准器具的安全,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减轻了计量技术机构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JJF 1044-1993《放射性核素活度计量保证方案》 (试行)

[2]JJF 1045-1993《长度 (量块) 计量保证方案》 (试行)

[3]JJF 1038-1993《直流电阻计量保证方案》 (试行)

验光镜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篇6

关键词:验光镜片,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按国家检定规程JJG579-1998的规定,对新出厂及修理后的验光镜片箱,要求其箱中的球镜片,柱镜片的单项合格率一律不得低于90%,同时要求球镜片、柱镜片和棱镜片的整箱合格率不得低于85%。合格的验光镜片发给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发给检定结果通知书,然而对验光镜片箱中的验光镜片测量不确定度未作要求,为了更科学、准确、完整的表述和利用测量结果,按国家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表示》要求,选取一组验光镜片,分别为+2.50m-1s、-10.00m-1s、-20.00m-1s;柱-0.12m-1c、-5.50m-1c、+2.50m-1c;棱1、2、6。分别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 测量方法

按国家检定规程JJG579-1998的要求,验光镜片的检定使用测量范围为0~25m-1,不确定度为0.02~0.03m-1,分辨力为0.01m-1的一级焦度计为标准器,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出被检验光镜片的顶焦度值。要求环境温度为(205)℃,相对湿度85%RH

2 建立数学模型:D=d+c

其中:D——验光镜片顶焦度实际值;d——测量结果;c—一级焦度计的修正值,单位均为m-1。

3 方差和传播系数:

传播系数:

4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4.1 A类评定

测量人员在测量时对镜片进行光学对中,由于镜片的位置差异等因素造成焦度计的探测光束落点位置变化引起的不确定度。由于温度(20 5)℃,湿度85%RH变化引起焦度计的示值发生变化引起的不确定度。

上述原因造成焦度计探测光束落点位置变化,引起的顶焦度测量误差产生不确定度,主要体现在重复性测量过程中。

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用实验标准差来表示。

例举:以球镜片+2.50m-1s为例,重复测量6次(规程JJG579-1998要求3次),测量值分别为:2.48m-1、2.47m-1、2.48m-1、2.47m-12.48m-1、2.47m-1。

用白塞尔公式计算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得到:

以六次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

同样根据验光片检定记录各镜片的实际测量值重复性标准不确定度见表1。

4.2 B类评定

按检定系统框图(JJG2090-1994)和上一级检定证书得到顶焦度一级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02~0.03)m-1(K=3)因此一级顶焦度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k=0.03m-1/3=0.010m-1

由仪器自身原理和结构仪器的不确定度:一级焦度计的分辨力为=0.01m-1,其均匀分布的区间为由此得到一级焦度计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因此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以球镜片+2.5m-1S举例: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同理列表分别算出各验光镜片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见表2。

6. 扩展不确定度

以球镜片+2.50m-1S举例K=2时

同理列表分列算出各验光镜片的扩展不确定度,见表2。

7 评定结果

综合验光 篇7

关键词:儿童,近视眼,散瞳检影,验光方法,探讨

为有效的缓解儿童近视眼越来越高的患病率, 提高儿童保护眼睛的意识, 经常采取检影验光的方法来矫正儿童视力。检影验光的方法虽然有很多, 通常都是使用阿托品来麻痹睫状肌的方法, 这种方法弊端比较明显, 比如操作步骤繁多, 而且药物作用时间比较长, 最重要的是有些儿童患者出现了副作用。所以说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一、散瞳验光概述

散瞳验光的实质是放松由于眼肌长时间的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疲劳, 从而得到眼睛真正的屈光状态。散瞳验光是应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 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进行验光。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较强, 验光时如果不散大瞳孔, 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 不能把调节性近视即所谓假性近视成分除去, 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文从门诊就诊中的众多近视眼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患者, 患者年龄在4-16周岁, 90例患者共180眼, 从检查报告中我们发现这其中有145眼处于单纯近视, 并没有其他症状, 而剩余35眼近视的同时还伴随着散光。

2方法

将这90例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三组, 第一组4-9岁;第二组10-14岁;第三组14-16岁。首先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 每个5分钟进行一次实验, 持续4次, 最后一次实验20分钟之后, 对上述患者进行检影验光并且将验光结果登记在案, 等到患者的瞳孔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之后, 再使用阿托品滴眼液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3次, 持续3天, 之后进行验光并且结果记录在案。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次验光应该由同一个医生进行, 避免因为医生不了解情况而出现误差, 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结果主要是以第一次试验所得屈光度为准, 所使用的复方托品酰胺不超过0.50D满足要求, 大于则不符合要求。因为实验中有散光的患者, 所得的散光屈光度计算的最终结果都加到近视屈光度中。之后要求再选择出30例患者作为第四组, 其年龄主要在10-14周岁, 其实验的方法与上述相同, 最后实验结束之后, 分别在20分钟以及60分钟之后进行验光, 将两次验光的结果进行对此, 如果实验中患者这两次的屈光度相差不超过0.50D即为合格, 而超过这个数值即为不合格。

三、结果

第一组两次验光结果符合35眼, 符合率为58.33%, 第二组两次验光结果符合56眼, 不符合4眼, 符合率93.33%, 第三组两次验光结果符合58眼, 不符合2眼, 符合率96.67%。统计学分析, 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没有非常显著差异, 第二组与第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第四组中两次检影验光符合者57眼, 符合率95.00%。不符合者5眼, 占5.00%, 表现为1小时检影验光屈光度增加。

四、讨论

验光的主要目的是检查眼睛的屈光状态以及程度, 进而为患者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使患者更加健康的使用眼睛, 保护眼睛。验光的分类方法有很多, 如果按照目的来分为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诊断性验光;第二个类型是配镜验光, 通常青少年患者都属于这个类型;第三个类型是普遍调查验光, 这种验光类型也被称为流行病学的验光;如果按照方案来划分, 可以将其范围四种验光类型;第一个类型是主观验光, 也就是说是患者主动要求验光, 以了解眼睛的屈光情况;第二个类型是客观验光, 患者没有主动的要求, 但是因为实验等原因, 患者主动配合验光;第三个类型以及第四个类型分别是动态以及静态眼光法。本文笔者所进行试验从目的上来划分属于配镜验光, 而从方法上看属于客观验光法。

人眼调节力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力越低, 本文使用的散瞳验光的主要应用原理就是通过药物使睫状肌处于麻痹状态之后, 进行检影, 而这其中使用的比较多的药物就是复方托品酰胺, 本文在第一次实验中所使用的滴眼液就是属于这个类型, 作为新型的散瞳剂, 其主要的构成成分有两种:第一种是托品酰胺, 其主要的含量是0.5%;第二种是新福林, 其主要的含量是0.5%, 这种新型的散瞳剂我国是在1982年研制成功, 至今使用已有30多年, 相关的技术都比较成熟, 也具有大量的临床经验, 因此选择这种药物进行实验比较安全可靠。这两种构成成分, 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副交感神经, 这里所指的交感神经主要是阿托品样;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这里所指的脚感神经主要是在肾上腺素上, 因此能够使睫状肌很快处于麻痹状态, 之后也能够非常快的使睫状肌从麻痹状态中恢复过来, 进而缩短实验周期, 总结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第二组以及第三组患者使用复方托品酰胺也使用阿托品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 而第一组实验对象的差异则比较明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第一组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小, 其眼睛的调节能力比较强, 复方托品酰胺也就起不到应有的麻痹效果。所以在配镜时, 要根据年龄来选择散瞳剂, 10周岁以上近视眼患者可以使用复方托品酰胺;而10周岁以下的患者就需要使用阿托品。

通过上述的实验对比发现, 如果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剂, 5分钟进行一次滴眼, 并且连续4次, 验光时间要距离最后一次滴眼20分钟最佳。如果托品酰胺的含量是1%, 其麻醉作用要在30分钟之后才能生效, 生效时间大约在40分钟, 如果托品酰胺含量是0.5%, 麻醉睫状肌的时间与前者相比比较短。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最后一次滴眼20分钟之后进行效果, 1小时之后在进行验光眼睛的屈光度不仅不会改善, 还会加强, 这主要是因为持续时间比较长, 药物功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眼睛的调节一部分的调节功能已经恢复。

参考文献

[1]饶小娟, 甘宇业, 兰长骏.混合影动检影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 (04) .

上一篇:少儿科普期刊下一篇:导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