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健康教育刍议

2024-08-01

少儿健康教育刍议(共5篇)

少儿健康教育刍议 篇1

问题的提出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 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1 从少年儿童心理需求入手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不成熟, 但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 抓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这一关键时期, 从解决儿童的心理需求入手, 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使学生获得安全感这里说的“安全感”不是指人身的安全, 而是指人际关系上的一种信赖和宽容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有权利在一个感到支持、有序的很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这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因此,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 (1) 以更多的宽容和耐心来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坚持正面教育, 立足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引导, 使学生心悦诚服, 逐步弃旧图新。但是, 有的教师往往从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 不原谅、甚至不能容忍小学生犯错误, 采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极端手段对待学生。这不仅伤害学生的感情, 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 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乃至严重后果。对于教师来说, 宽容和自律, 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 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 (2)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就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 正确处理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具体心理问题和网络人格引发的心理问题三个方面。网络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是: (1) 认知障碍。网络内容丰富, 网络活动随意。青少年好奇心强烈, 自控力薄弱, 长期触网, 极易造成认知的困惑与惰化。个体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 能做的往往只是麻木接受而无法自己思考与整合, 思考空间被封锁, 对网络能带给自己什么、自己上网为了什么认识模糊。研究发现, 50%的个体不能自制地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收集过多的对现实无甚意义的信息;60%~80%的人难以目标明确地在网上搜索。过于庞杂的网络信息, 干扰人们的思考和价值取向, 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 引发“消化障碍”。在网上, 青少年不再需要主动概括、积极反思, 形象思维能力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缺乏, 看待事物肤浅化、感性化, 思考问题平面化、单向度。网络正削弱着我们的思考力。 (2) 情感淡漠。网络的出现, 无疑让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闭锁倾向找到了新的发泄渠道。

3 培养少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少儿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是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这句话足以体现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 也是最关键时期, 因此, 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促进幼儿行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认识到位。顺应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变。21世纪的人才, 需要有广阔的胸怀, 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行标准。德育教育不单纯局限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培养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不打架、不骂人的行为上, 而是在这基础上, 扩展到教育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学会互相协作、严守纪律,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 必须在知行合一, 知行协同的教育下实现幼儿快乐而健康的成长;创设环境。注重实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行为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实施的, 各种条件和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4 少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当好班主任, 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认为要“攻心”为上, 使之与班主任产生心理认同, 从而能够心理互补、心理相容, 最终达到心理优化, 这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首要条件。实施“攻心”策略, 还要灵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攻心”手段。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而且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发育特点及心理特点,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认真研究教学特点, 形成了“创设情境→引进内容→讨论分析→研究方法→扩展延伸”5个环节教学策略, 切实可行地培养了学生缝全的人格,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索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 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 学校分好、差班, 考试排名次, 搞题海战术, 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 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 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 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 焦虑产生了。另外, 不当的教育方法, 例如, 教学方法不灵活, 带有惩罚性, 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放纵和保护, 孩子依赖性强, 以自我为中心, 怕吃苦, 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如腐败现象、暴力色情等) 。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6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 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 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 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学校教育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民主主义与教育[M].杜威, 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杜威.明日之学校[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3.

[3]爱弥儿[M].卢梭, 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109.

[4]虞永平.项目取向幼儿园课程及在我国的实践——兼议“田野课程”[J].幼儿教育, 2001, (6) .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58~61.

[6]郑雪, 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24~228.

[7]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6~117.

[9]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51.

[10]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1]杨海燕, 李志强.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问题[N].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15 (1) :18~20.

少儿健康教育刍议 篇2

我国当前2~12岁少儿超过2.2亿,基数庞大,少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民众对子女教育认识逐渐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少儿接受教育年龄逐渐提前,早教由此催生。另外,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适龄少儿择校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最关键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幼升小、小升初培训市场火爆异常。

从人口层面看,我国80年代出现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目前对应的育龄妇女数量仍未达到顶点,新生儿数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较大缩减。根据年龄阶段推算,未来几年早教市场上升空间巨大;且2012年左右,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入学高峰。少儿教育市场仍将快速发展。

4.中等职业培训

从教育资源方面看,我国每年普通初中毕业生人数远大于当年普通高中可吸纳人数的两倍。国家从教育体制及政策上逐渐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见图3)。

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发展部门发布的2008年教育政策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快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同时,将其列入为“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进步,就业与职业结构随之转变。从农业、矿业,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服务人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工人总体求人倍率大于1,技师求人倍率为2.2,各地出现高级蓝领技工荒。

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逐年攀升。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为810.02万,招生比例上升49.1%,未来几年招生人数将稳定在800~850万;在校生人数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中要实现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00万人的目标。

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刍议 篇3

一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 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 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 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 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 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

第一, 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 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 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 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二, 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 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 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 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

第三, 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 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 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 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 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

第四, 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往往追求速成, 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 而不是美不美, 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 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 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 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 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 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 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 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 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 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 该“画得像了”, 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 这个要求是正常的, 7~10岁的少儿, 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 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 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

但是, 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 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 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 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 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第四, 学会欣赏。家长是孩子作品的第一欣赏者,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正如前文所述, 如果单纯以相似度来评价少儿的画, 我们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孩子的手脑局限起来, 将孩子的思维禁锢起来, 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教师要求的“技巧”, 不明白教师为何而生气, 在不断地否定与自我否定之后, 慢慢开始排斥、厌烦美术。

所以说, 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画面的尝试性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赞赏要比告诉他们像与不像更令他们兴奋, 更能激发和推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主动性。

刍议少儿舞蹈的性质和特点 篇4

关键词:少儿舞蹈,本质特征,舞蹈

少儿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的外在体现, 其包含了众多的特点:首先, 舞蹈服装的设计和应用必须适应的需求最大化的舞蹈表演, 轻盈合体, 舒适和方便, 能适应各种大小振幅走势。其次, 通过造型的塑造, 用不同的形式和颜色的服装作为舞蹈的渲染手段, 不同的舞蹈表达不同的情绪。同样, 也根据夸张的舞蹈表演, 浓度和功能的方法, 抒情优美的舞蹈服装设计必须勇敢特殊装饰随和, 避免接触日常生活风格相似。强调的结构和使用的彩色服装的变化, 使它更加协调舞蹈的表演, 以提高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少儿的舞蹈美学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 需要有唱歌的天赋条件, 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和技巧, 还要有更深厚的艺术修养, 主要包括音乐修养, 文学修养, 审美修养等。因为, 最终舞者传达给观众更多的不仅仅是动人的与配乐相和的舞蹈。此外, 还要把握作者的意图, 舞蹈主旨, 音乐风格和审美意义的解释。没有艺术涵养作为舞者的底蕴, 全面, 充满审美意识是不可能的传达。对于少儿舞蹈的教学, 必须从小就养成少儿对舞蹈细节的注重, 让少儿舞蹈学习者从小就养成对舞蹈艺术的深入了解, 从小养成小儿舞蹈学习者浓厚的舞蹈学习兴趣。除了舞蹈的来源以及历史文化以外, 舞蹈所着的服饰与是舞蹈者所要注重的细节之一。

舞蹈和舞蹈服饰的存在形式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舞蹈的内涵是需要得到舞蹈服饰表达, 但只有在舞蹈的表演下, 舞蹈服装的艺术设计才能尽显光彩, 两者相互融合, 相互依托, 构成了完整的舞蹈艺术形式。对于舞蹈演绎者而言, 一套合身的舞蹈服饰更能展示舞蹈者的动态美。就像我国传统舞蹈中的“袖舞”, 其飞舞的长袖就充分的表现出了演员双臂的动态的美。表演者可以夸大外部动力表现, 在表演中挥舞着长袖, 使用这些夸张动作, 展现人体的动态效果。有时, 应用合适的衣服, 提供了编舞者较多的创作灵感, 表演者通过对服饰的应用, 实际的感受到其夸张的表现形式,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少儿舞蹈的教育性

对少儿的舞蹈教育, 必须从舞蹈内容出发, 让少儿进行着重学习与理解, 舞蹈服饰浓厚的表现力, 可以形象的体现出少儿舞蹈的教育本质。舞蹈服饰的应用可以更加鲜明的塑造人物形象。对于舞蹈服饰的应用, 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藏族的舞蹈《母亲》, 它的舞蹈形式摒弃了以往舞台的色彩光鲜夺目, 大胆采用了人物所着的白色粗布衣, 外套色彩浓厚, 质地厚实的长袍设计形成人物形象的外部造型。这舞蹈服装不仅描述人物的身份, 年龄, 性别, 还向观众表达了舞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俗。另外, 《秋瑾》这一舞蹈剧也鲜明的表达出了其特点,

舞者所着的服装让全场顿时准确地找到, 人物生活在剧中所表现的这样一个时代环境和角色, 人物自身不服输的性格。这件衣服的颜色, 款式, 还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意义。不同的舞蹈对舞蹈服装结构的要求也不同, 跳舞最重要的是四肢和腰部活动, 以达到最好的舞蹈动作, 舞蹈服装设计行业必须根据人体工程学和运动范围, 将构建适当的服装剪裁。例如, 可以使用连属或衬衫较低的衣服, 无袖, 大摆和其他的设计方法, 以适应身体的动作幅度。如傣族的舞蹈一般是比较拘谨的, 舞蹈者都穿着窄摆的筒裙, 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中特有的蹲提步和送胯步。由此可见, 舞蹈和舞蹈服饰的结构是相辅相成, 相互融合的。

三、少儿舞蹈的纯真性

少儿舞蹈在于对少儿舞蹈爱好的培养, 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性, 扎哈罗夫著名舞蹈理论家曾经说过:芭蕾舞蹈服装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颜色和风格的舞蹈演绎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舞蹈服装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颜色结构的变化, 形成舞动中一个美妙动人的色谱。所以, 舞蹈服装色彩的变化在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的进行舞蹈动作。女独舞的“孔雀灵”是中国古典舞蹈, 是音乐和绘画融合的成功舞蹈典型。它的颜色绚丽, 像极了一只飘逸空灵墨画的孔雀。孔雀醒目的蓝绿色的视觉观众占据了整场。舞者纯白色的舞衣, 结合运行在全身孔雀文林, 像孔雀竹草跳舞欢呼。在古代音乐凑, 让观众欣赏传统的中国舞者身体的扭曲, 倾斜, 歌曲的外在行动, 但也体验到中国传统舞蹈刚柔并济的内在精神, 形象地表现出了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使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深化舞蹈的意向。

四、总结

没有感情的舞蹈始终是空洞的表演,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情感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形式。舞蹈的情感是人的喜悦, 愤怒, 悲伤和喜悦和思想活动, 释放内心的情感。舞蹈服装颜色的定义, 只是第一反应是情绪化的。一般来说, 红色是温暖的, 黑色是可怕的, 黄色是明亮……和这些特殊的颜色也, 间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于是, 舞蹈服饰就充分的抓住了这一点,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 用整体的缤纷色调来加强作品的渲染力, 在适当的舞蹈动作中应用恰当的色彩。如《秋之歌》, 当农民收获的喜悦通过舞台表现时, 一般多采用金色, 红色进行舞台画面的渲染。与此同时, 色调和人物的舞蹈作品把内心的情感相结合, 类似中国的京剧, 在相同的颜色作为不同的服饰。红色一般被用来代表忠义之士, 白色被用来表示奸诈阴险心理等。所以说, 舞蹈服饰的色彩和舞蹈表演的融合, 就是整个舞蹈作品情感的补充和再现。

参考文献

[1]李曼.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变”与“韵”的审美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 (03)

[2]刁金玲.如何从生活中选取优秀的舞蹈题材[J].大舞台.2013 (02)

[3]杨领航.排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管窥[J].大舞台.2013 (02)

[4]陈科.新兴休闲运动排舞的特点及对民族健身舞的启迪[J].大舞台.2013 (02)

刍议电视少儿节目发展的创新途径 篇5

现阶段的少儿节目的编导以及主持人在制作过程中, 并没有切实了解儿童的需求心理, 不知道儿童真正想看的是什么, 还停留在“电视台播什么, 儿童看什么”的阶段, 只是通过这一个平台, 简单地向儿童灌输知识。这样一来, 电视少儿节目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没有吸引力而言。总的来说, 电视少儿节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成人化

少儿节目的编导都是成人, 很多电视节目是按照成人的眼光制作的, 其宗旨就是重教育、轻娱乐, 大大减少了少儿节目应有的童趣。很多小朋友在参加少儿节目的时候都是背诵编导设计好的台词, 缺乏小孩子该有的天真浪漫。这样一来, 受到成人环境的熏陶, 很多小孩子就会过早地进入成人的世界, 他们的说话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都变得老成世故, 渐渐失去了属于那个年龄段应有的天真无邪。

2. 说教化

现节段的少儿节目不再受到少儿观众的喜爱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说教意味太浓, 整档节目充斥着大道理, 缺乏娱乐性。试想一下, 小朋友在学校上完课回家, 看电视节目是应该为了一种轻松享受, 可是面对一板一眼的说教, 小朋友没有感受到轻松欢快的氛围反而会觉得比上课还要无趣。更有一些少儿节目在内容上充斥着乏味的宣讲口号, 大大降低了小朋友的观看欲望。小孩子真正喜欢的, 真正想看的节目就是轻松、愉快、充满互动的电视节目。

3. 商业化

由于现阶段的电视媒体竞争十分激烈, 很多小朋友在通过上电视展现自我逐渐变成一种作秀。小孩子过早地要学会各种特长, 跳舞、唱歌等等, 在各种节目中表演, 附带着讲故事, 这使得小孩子的成长缺乏了很多乐趣。

4. 喧闹化

电视少儿节目认为小孩子会喜欢花花绿绿的场景以及吵吵闹闹的剧情, 从开始到结束都穿插着各种造型以及各种歌舞元素, 看上去十分热闹, 但是, 看久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再加上很多嬉闹本身没有文化内涵, 久而久之, 小朋友就会没有观看兴趣。

5. 复杂化

很多少儿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 会从话题上下功夫, 但是其讨论“单亲问题”、“少年犯罪”等话题, 就显得十分沉重。这些话题对小孩子来说, 十分复杂, 也十分沉重, 会给小孩子带来一定的思想负担, 对小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不利的, 对他们的童年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电视少儿节目发展的创新途径

电视少儿节目是儿童获取知识、收获快乐的平台, 对于小孩子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电视少儿节目的创新, 是重视少儿观众成长的重要表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正确定位。少儿节目要遵循“为孩子说话, 让孩子说话”宗旨, 这就需要节目编导掌握少儿的兴趣所在, 以少儿的视角以及思维方式, 来制作少儿节目, 只有站在少儿的角度才能制作出他们喜爱的节目。小孩子就应该是天真无邪的, 在少儿节目中就应该充分解放孩子们的天性, 为少儿观众带去快乐。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打破成人的节目思维, 不断开发孩子的心智。在游戏的环节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可以制作一档“妈妈听我说”或者“爸爸听我说”等栏目, 能够小朋友讲自己的心里话, 增加亲子之间的了解。还可以打造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节目, 让孩子与家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与温馨。

其次, 要与儿童教育机构相结合, 做到寓教于乐。电视少儿节目与教育机构结合之后, 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优势互补。少儿节目与儿童机构结合就可以以电视媒体的形式, 通过可爱, 易懂的方式向少儿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制作一档通过动画课堂, 通过卡通小故事教导小朋友礼貌、诚实、勤奋等基本的价值观念。这样就能使小朋友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学到并养成好的品质。还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们一起观看, 这样就能了解孩子的心理, 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最后, 要注意节目的编排,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现在的电视节目门类繁多, 如果少儿节目编排不合理, 就会使少儿节目的观众越来越少。少儿节目要开发出品牌节目来吸引观众, 可以分几个年龄层, 针对不同的年龄层制作出不同的节目。比如三到六岁的幼儿期, 是孩子们想象力以及游戏心理最旺盛的时期, 可以制作一些类似于携手闯关的节目或者引进同类型的动漫;七到十一岁的孩子, 求知欲望最强烈, 可以在节目中穿插知识讲解;十一岁到十五岁是少年期, 孩子们渴望的是独立, 所以可以制作类似于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的节目。另外, 也要把握节目播出的时间段, 可以将节目分为日常版以及周末版。日常版可以编排各个动画片播出的时间, 周末版就注重娱乐节目, 使节目的节奏与孩子们生活习惯相适应。周末黄金档的少儿节目中央视少儿频道的《智慧树》以及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就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开阔孩子视野, 同时教会孩子们道理, 很受欢迎。

参考文献

[1]任晓力.试论地方电视少儿节目发展的创新路径[J].神州.2013 (03)

[2]武琼.浅谈如何提高中国电视少儿节目的收视率[J].价值工程.2012 (21)

上一篇:水利基建项目竣工决算下一篇:慢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