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特征

2024-10-10

犯罪心理特征(共11篇)

犯罪心理特征 篇1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引起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这一指使犯罪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的好奇与疑问。为了更好地分析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有必要明确一下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研究对象与体系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经常接触到的一般社会团体犯罪的区别。具有很强的可教育性和再次塑造性, 这也就是我们着重研究未成年的犯罪行为, 分析未成年的犯罪心理从而找到突破口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频率, 降低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危险。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的内涵

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定义略有不同。美国的联邦立法和各州立法中, 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大都指向年龄未满18岁的自然人。 (1) 所有未成年人必须在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人 (父母或监护人) 的监护下生活。 (2) 中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3) 在英美国家, 推出一个新的词汇, 引入“少年罪错” (4) 这一概念, 把一些专门由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定义为犯罪。所谓的少年罪错不仅仅由联邦法院制订实施, 由各州所界定的犯罪行为也属于少年罪错的范畴。而在美国, 少年罪错 (5) 这一术语既包括少年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 同时一些未成年人的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

2.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是指支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背后的心理学的原因。未成年人模仿以及从众心理十分强烈, 青春期的反叛心理, 盲目从众的心理, 强烈的猎奇心理是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喜欢以成年人自居, 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且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 这是未成年人事实与财产有关的相关犯罪的主要的驱动心理之一。

3.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特点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波动起伏并且情绪十分不稳定。生理上形成自我, 但是对身体上的自我存在极端的不满以及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的情绪特点具体表现为: (1) 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幅度较大, 极容易因为琐事极度欢快或者极度悲伤; (2)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同伴开放, 难以向能够信任的大人袒露心事; (3) 反叛性:反叛传统, 不喜欢遵循常规。

(二) 研究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不强, 处于人生的转型期, 易于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容易在好奇观念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犯罪行为。因此, 从源头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存在的教训和错误, 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

1. 未成年人常见的犯罪行为

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性格的未成年人呈现出来的犯罪是不同的, 例如在经济比较贫困的偏远地区, 财产性的犯罪是主流。暴躁易怒无法有效能告知自己情绪的未成年人,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主流。

2.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征

从犯罪年龄上看, 呈现出小龄化得趋势。从犯罪动机来看, 与财产有关的违法行为数量激增。从犯罪动机来看, 犯罪动机趋于多样化从而导致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从犯罪性质来看, 相比于财产性犯罪的发生频率, 暴力性质犯罪日趋增多。而从犯罪的形式的方面来看, 其行为的残忍性, 犯罪心理的变态性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想象。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所著, 他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始祖。他认为导致犯罪不仅有个人原因, 外界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因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心理隐私, 而外因则是来自于外界的影响。 (6)

(一) 行为者内因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 他们普遍存在着许多形成犯罪前奏的危险心理, 例如青春期的反叛心理, 盲目从众的心理, 强烈的猎奇心理, 过度模仿成人心理。导致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1. 文化水平低, 法制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

在未成年人时期, 未成年人应该被引导建立一个正确而切合实际的思想, 然而现实中很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一味强调独立, 很容易走入死角, 更有甚者还会挑战法律的权威, 最终自食苦果。

2. 交友不慎导致在一些损友的错误引导下走上歧途

当下社会, 媒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再加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方便简洁, 网络交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虚拟的网络世界优劣相关, 网络交友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青少年容易结交一些不良青年。

3. 自我意识强烈

现代未成年人普遍早熟, 但是其内心并不成熟, 心理活动强烈时难以自我控制。在心理成长过程中, 未成年人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在一些外界环境刺激下, 有时还会萌生出自己尝试一下的冲动。

(二) 论外界条件的影响之外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1. 家庭所起到的法制教育作用

社会是有无数的家庭作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于未成年人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具体体现在:

(1)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单亲家庭组成结构单一, 家庭生活压力通常只有一个人来承担, 亲子关系不健康。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失, 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个紧张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给子女带来的往往是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错误的家庭管教方式。骄纵溺爱带来的后果是未成年人性格的扭曲, 个别父母忙于工作挣钱, 只关注于孩子的物质生活, 疏于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管理和教育。作为家长应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2. 学校至关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

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意孤行, 仍旧坚持落后的填鸭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模式带给孩子的只有应付考试的能力, 个人品德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同样的提升。

3. 社会潜移默化的法制宣传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发展并没有与之并驾齐驱。一些腐朽思想对于青少年来说仍然难以分辨和抗拒的诱惑, 对他们的三观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与防护措施

(一) 针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采取的措施

有意识的主动使自己多读书, 读好书, 听名人讲座、看励志电影, 时刻告诉自己要保持纯洁、健康的心理状态。除了树立正确的三观, 未成年人应有正确的生活的态度, 脚踏实地, 正确对待自身人生目标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平衡。

(二) 针对外因所采取的措施

1. 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避免争吵和矛盾, 因此家长应与孩子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孩子可以与父母做朋友。学校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父母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正确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仍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中心, 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课堂上加大法制精神的宣传力度, 以一个可以迎合孩子喜好的方式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3.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首先, 要加强文化市场以及娱乐场所管理, 严格审查各种文化和娱乐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 严格控制娱乐场所对未成年的进入, 政府和社会可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立, 为未成年人提供课余时间的可去之处。

(三) 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之中的特别程序一章中单独规定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程序, (7) 彰显出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例如对于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不公开审理原则更是彰显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尽可能的减少刑事案件给其未来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在附加条件之内的犯罪行为, 尽可能避免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改过自新之后受到当时自己年少轻狂或者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的影响。

四、结语

本篇文章旨在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犯罪团体近几年来出现的日益尖锐的犯罪问题以及通过分析其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以及支配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来总结出其一般的规律, 通过一般的规律来分析特殊的个体不同的犯罪行为, 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甚至避免犯罪, 维护社会和谐。

摘要:文章以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与犯罪行为特征分析为题目,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作者的观点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首先明确概念, 介绍了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和体系。接着明确了写此篇论文的目的, 也就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和意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不同特征展现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根据内因与外因提出针对不同原因的不同防护措施。然后分析我国刑法中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程序, 分析其立法精神, 突出我国重视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再教育和保护。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内因与外因,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美国<少年法庭法>.

[2]美国<联邦青年矫正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王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论版, 2010 (4) .

[6]张为先.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1 (6) .

[7]王林.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罪与罚[J].法制与社会, 2010 (22) .

[8]徐春华.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 (10) .

[9]王文浩.缺失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中国犯罪学会论文集 (2010年度) 》, 2010年

[10]林淼.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及预防[J].法制与社会, 2010 (18) .

[11]李嘉.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0 (28) .

犯罪心理特征 篇2

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实施犯罪。网络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罪名,而是某一类犯罪的总称,其基本类型有两种:针对网络的犯罪和网络扶持的犯罪。

(一)针对网络的犯罪表现形式有:

1.网络窃密。利用网络窃取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是网络犯罪最常见的一类。当前,通过国际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国际犯罪分子每年大约可窃取价值20亿美元的商业情报。在经济领域,银行成了网络犯罪的首选目标。犯罪形式表现为通过用以支付的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清单等来达到窃取公私财产的目的。

2.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网络病毒是网络犯罪的一种形式,是人为制造的干扰破坏网络安全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手段。网络病毒的迅速繁衍,对网络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网络病毒在我国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熊猫烧香”。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透过下载的文件传染。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宣布,李俊以及其同伙共8人已经落网,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

3.高技术侵害。这种犯罪是一种旨在使整个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以造成最大破坏性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世界上第一个将黑手伸向军用计算机系统的15岁美国少年米尼克,凭着破译电脑系统的特殊才能,曾成功进入“北美防空指挥中心”电脑系统。

4.高技术污染。高技术污染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侮辱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面广、速度快,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控制,造成的损失将不堪设想。

(二)网络扶持的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网上盗窃。网上盗窃案件以两类居多:一类发生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一类发生在邮电通信领域。前者的主要手段表现为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在邮电通信领域,网络犯罪以盗码并机犯罪活动最为突出。

如:2012年4月7日,孙某到江苏无锡公安机 关报案称,其支付宝登录密码被人修改,账上的4.7万余元人民币被人于当日凌晨分九次转入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账户内。案发后,无锡网安支队在第一时间调取了受害人网银账户的交易记录,发现犯罪嫌疑人将盗取的资金全部充入某网络交易平台的账户上。办案民警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辽宁将罪犯刘某某成功抓获。这就是通过计算机下达指令从而成功实施的网上盗窃。

2.网上诈骗。网上诈骗是指通过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拍卖诈骗在各类网上诈骗中名列榜首,这跟网上交易的模式有关。在网上拍卖,买主和卖主不用直接见面,拍卖的东西也是“虚拟”的,人们主要通过在网上竞价的方式来达成交易。这就给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以可趁之机。他们故意以虚拟的身体注册,并在网上极低的价格拍卖一些贵重物品,受骗者往往中标后付了款却收不到商品。山东泰安的王先生,他在雅宝拍卖网上通过网上竞价的方式购买了一部Nokia8810手机。汇款给卖主后,王先生就和这位名叫 “kiss590069”的物主失去了联系。经调查发现这位“kiss590069”还通过类似的方法,骗取了另外四位网友的钱。后在警方的介入下才得以挽回了损失。

3.网上色情。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的开放网络,即所谓的“网络无边,法律有限”。有了互联网,无论大人小孩只需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查阅色情信息。因特网赋予传统的传播淫秽物品行为以更大的广泛性和更高的集中性。网络色情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a.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Forum或者BBS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在网络上设置贩卖淫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

b.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卖淫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卖淫活动。

4.网上赌博。在网络时代,赌博犯罪也时常在网上出现。各国刑法都规定了管辖权制度,一般都能在其本国主权范围内处理这种犯罪。

例如:台湾35岁的林姓男子,曾和妻子、女儿长期担任某基金会的义务工作人员,从1998年7月起,在自家开设“网页广告点石成金术网站”,并且提供赌博网站的超链接,诸如加拿大的“开运城”、“CASINO”等,让上网的人去赌博,而他则从中赚取25%,作为介绍赌博的佣金,至1999年9月17日止,共获利2,700美元。2000年6月30日台湾高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

5.网上洗钱。随着网上银行的悄然兴起,一场发生在金融业的无声革命正在开始。网上银行给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顾客只要有一部与国际互联网络相连的电脑,就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理该银行的各项业务。这些方便条件为“洗钱”犯罪提供了巨大便利,利用网络银行清洗赃款比传统洗钱更加容易,而且可以更隐蔽地切断资金走向,掩饰资金的非法来源。

6.网上教唆或传播犯罪方法。网上教唆他人犯罪的重要特征是教唆人与被教唆人并不直接见面,教唆的结果并不一定取决于被教唆人的行为。这种犯罪有可能产生大量非直接被教唆对象同时接受相同教唆内容等严重后果,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弥漫性。

2011年5月,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利用网络盗窃机动车专案,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通讯群组交流盗窃、改装、销赃机动车的技术和经验,利用互联网接收订单并发布销售赃车信息。经过细致摸排和线索梳理,共发现58个涉案网络通讯群组,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查明涉案人员838名,涉案被盗车辆1120辆。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 Z通过网络相互勾连,在网上公开承接销售盗窃车辆等刑事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网络犯罪的特征:

第一,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所有收到邮件的人。

第二,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账号和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2011年8月26日晚,上海虹口区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香港籍中年女子陈某遇害。经查,主犯沈某因不满被受害人陈某降职,于当年2月通过网络认识杜某,提出花15万元雇凶杀人。杜某随后通过网络物色到以杀手集团自居的高某和牟某,高某和牟某又继续通过网络物色到有意杀人的费某和崔某,最终由年仅19岁的崔某实施了杀人行为。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和互动性,使得犯罪嫌疑人敢于在网络上公开承接杀人等暴力刑事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计算机犯罪始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迅速增长,八十年代形成威胁,美国因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已在千亿美元以上,年损失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英、德的年损失也达几十亿美元。随着社会的网络化,计算机犯罪的对象从金融犯罪都个人隐私、国家安全、信用卡密码、军事机密等等,无所不包。而且犯罪发展迅速。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出现至少几起或几十起计算机犯罪,到1993年一年就发生了上百起,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金融行业发案比例占61%,平均每期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单起犯罪案件的最大金额高达1400余万元,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而且这类案件危害的领域和范围将越来越大,危害的程度也更严重。计算机犯罪涉及面广,从原来的金融犯罪发展为现在的生产、科研、卫生、邮电等几乎所有计算机联网的领域。

数字时代盗窃犯罪特征研究 篇3

[关键词]盗窃犯罪;方式特征;对象特征

21世纪以来,中国正日益迈入数字化时代,国家、社会管理以及市场经济高度依赖于以有关终端及其运作软件为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然而,数字化的经营管理在节省社会资源,降低工作成本的同时,却难以避免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上的失误及其他程序瑕疵。这一点,人们不论从经典“许霆案”,还是 “电信版许霆案”,①均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针对此类案件的定性,争议观点较多:除了主张定盗窃罪的观点之外,还有主张定侵占罪以及诈骗罪的,更有认为属于民法上合同纠纷的。纵观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完全沿用传统的解释法来诠释关涉数字失误的有关财产犯罪的构成要件内容,实在难以厘清有关侵财行为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本文拟结合“电信版许霆案”,就数字时代盗窃犯罪特征提出一己之见。

一、盗窃方式特征:利用数字终端故障行窃

利用数字技术上的瑕疵②或管理上的漏洞行窃,是数字时代盗窃犯罪的行为方式之一。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可见,我国刑法未就盗窃犯罪的行为方式作出叙明罪状式的具体规定。

(一)传统的秘密窃取行为释义

秘密窃取是传统刑法理论对盗窃罪认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盗窃罪区别于抢劫、抢夺、诈骗等其他财产犯罪的主要特征。关于“秘密窃取”的解释,通说指行为人采取主观上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保管者或经手者发觉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首先,关于“秘密”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一般认为盗窃罪的秘密具有主观性,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以为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不知晓,即使在客观上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知晓也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特征,且行为的秘密性主要针对占有行为而言,并非贯穿于盗窃罪的全过程。因而不论实施行为前是“公然”还是实施行为后被人发现,均不影响行为的秘密性。其次,盗窃罪的秘密具有相对性,是指行为时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不知晓,表现为在盗窃行为发生时,财物人无意志或违反财物人意志。财物人无意志,是指财物人未发觉盗窃行为;违反财物人意志,是指财物人发觉了盗窃行为,但行为人拿走财物的当时与财物人的意志相违背。另外,“窃取”一词中“窃”字本身具有秘密不为人知的含义,即盗窃类型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秘密地将他人的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的行为。秘密窃取的行为类型表明盗窃罪的本质特征是财物占有的转移是基于行为人的非法秘密取财,而非被害人的过错。如果财物占有转移的根本原因是被害人的过错而非行为人的取财,则行为人的取财行为不符合秘密窃取的行为类型要求。

具体到“电信版许霆案”,陈氏夫妇在无意间发现用异地购买的电话卡给固话充值卡费不扣除的“秘密”后,心存侥幸的认为运营商未发现其计费系统出了纰漏,运营商应该不会知道是谁转移占有了相关电信服务支配权并获取了相应的电信资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侥幸心理才进而进行了多次恶意充值。可以说陈氏夫妇是在自认为电信公司没有发现、也不会发现的情况下实施的恶意充值行为,因而具有主观性特征。然而,“电信版许霆案”中陈氏夫妇使用的电话充值卡(续费卡)以及用以充值的手机号码和手机信号均是电信部门合法卖出的,充多少值、充多少次都是电信部门机器系统认可的,因此充值行为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窃取”。那么,其充值行为是否符合秘密窃取的相对性特征呢?

(二)如何理解“通过数字终端行为”的秘密相对性

数字化时代,数字终端愈来愈成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之辅助执行人,既可以利用机器来签订合同,也可以来履行和变更合同。而且机器在处理交易事项时,亦可作具有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然而,这并非机器本身作为交易主体,而是作为交易主体的人在机器上预设了意思表示程序,机器表示内容的法律效果由其所有者承担。但机器毕竟不是人,由机器作出的意思表示要受交易方式和程序设定的严格限制,只有符合程式设定的交易行为后果才会被事后追认。如果机器失灵,且这种失灵显然为消费者明知时,交易后果便不具有法律效力。

具体到“电信版许霆案”,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电信资费计费系统意思表示能否代表电信公司的意志?若电信计费系统能代表电信公司意志,则多充值的资费可视为电信计费系统代表电信公司所做的处分行为,按此理解陈氏夫妇占有资费的行为并不违反电信公司意志。若电信计费系统不能代表电信公司意志,则陈氏夫妇恶意充值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电信公司的意志,完全符合“相对性”的要求。

电信资费计费系统从其本质上来讲,是电信公司资费的计算工具。资费计费系统本身不能作为交易主体,只能根据作为交易主体的人所预设的程序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这里之所以称之为“操作”而不用“交易行为”是因为从法学意义上进行考察,行为是指与人们意志有关的那些法律事实。因此电信计費系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存在“交易行为”的,只能对符合程序的命令进行简单“操作”,即将相关数字终端用户的费用予以扣除或添加。因此“交易行为”只能是电信公司的“交易行为”,电信计费系统只是“辅助电信公司完成交易行为”,并不代表电信公司的意志。只能说电信计费系统在符合预设程序的辅助交易行为完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电信公司意志的外部表现。而在系统程序出现漏洞的情况下,等于是电信公司丧失意志。既然电信计费系统不能代表电信公司意志,那么陈氏夫妇利用电信计费系统纰漏恶意充值的行为当然违背了电信公司的意志,这对于长时间没有发现该纰漏的电信公司来说,当然符合“行为秘密性”中的“相对性”特征。因此,虽然行为人采用真实合法手段恶意充值, 但在电信公司方面不知情的情况下, 秘密将相关资费据为己有的行为仍然构成盗窃罪。

二、盗窃对象特征:财产及财产性利益

关于盗窃罪的侵害对象,我国《刑法》第264条明确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盗窃罪。可见,我国刑法的盗窃对象为公私“财物”。

所谓财物,一般认为其既包括资财,也包括物品。其中,物品通常表现为实物形态;资财则既可表现为实物形态,也可表现为非实物形态的财产性资源。例如,电力、煤气等即为非实物形态的财物[1],其也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虽然,通说将盗窃的标的物限定为动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表现为商品服务形式的财产性利益③也逐渐成了盗窃的标的物。所谓财产性利益,狭义而言,它仅指财物以外的有其他财产价值属性的利益。此类利益既可表现为积极利益,也可表现为消极利益。积极利益是指取得权益之类的、能增加经济价值的利益;消极利益则是指免除债务之类的、因减少财产损失而产生的利益[2]。而诸此财产性利益,在数字化时代,更多的表现为有关经营性服务所产生的利益,包括出口配额、网络虚拟产品、电信服务以及消费点数等[3]。

我国《刑法》对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限定为公私财物, 但却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解释。事实上, 作为刑法中的“财物”与日常生活观念中的财物并不完全等同。日常用语中的“财物”不表示权利义务关系,只表示单纯的物。而刑法中的“财物” 除表示物本身的含义外, 还表示对该物的一种法律关系, 即所有权关系。根据我国的刑法精神, 综合各种刑法理论, 参照刑法典与相关的司法解释, 笔者认为, 只要同时具备可支配性、可被秘密转移占有、具有客观经济价值并能为交易标的特征的物均可视为财物, 而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作为盗窃对象的财物应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理解。对于存在所有者和占有者主观感情、主观价值的物, 只要依立法的规定和社会一般认识的理解, 认为其价值值得保护的, 也可说是财物。即便对于其所有者而言不具有积极价值, 但具有经他人之手加以恶意利用的消极价值时, 也应视为财物。只有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没有价值的物, 才能说不是财物。

总之,只要财产符合传统刑法理论体系中盗窃罪犯罪对象具备的全部特征,均可以成为盗窃犯罪对象。“电信版许霆案”中陈氏夫妇窃取的是电信服务支配权,而电信服务支配权代表着相应的电信资费,属于财产性利益,当然属于盗窃对象范畴。

[注释]

① 2007年1月至3月期间,云南昆明的陈明应和饶金桃夫妇,利用电信计费系统漏洞,用异地购买的充值卡对固定电话恶意充值,并为2471部公用电话“优惠充值”牟利,涉案总额达41万余元。昆明盘龙区法院对陈氏夫妇以盗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及罚金5万元,并责令被告退赔赃款41万余元。该案也称作电信版“许霆案”。详见2008年7月22日《今日说法》。

②本文所指的数字瑕疵,主要指软件编程人员在编制有关数字终端之应用程序的过程中,难免发生的数据计算错误或软件设计漏洞等情况。

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明确规定:“将电信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由此可见,司法解释其实已经确认“财产性利益”可成立为盗窃罪的侵害对象了。

[参考文献]

[1] 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三)款.

[2] 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8.

[3] 分别见深圳中院(2006)深中法刑二初字第90号窃取纺织品出口配额案;北京海淀法院(2007)海法刑初字第25号利用网络漏洞套取网络币案;浙江高院(2004)浙刑二终字第241号徐建明利用网络漏洞恶意使用电话卡案。

犯罪心理特征 篇4

研究表明, 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周围环境和犯罪主体消极的个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中, 笔者结合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 着重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常人格中的消极因素, 其中包括性格、情感和情绪、智能、意志、个体意识倾向性和气质等方面的消极特征, 同时针对这些心理, 对如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及转化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供读者探讨。

一、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一) 犯罪青少年在性格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 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态度, 并且做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它是贯穿在一个人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通过研究发现,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具有外向型、怯懦型性格的人数比例比较大, 而具有适应型、安详机警型性格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前者。主体的性格缺陷使他们面临复杂的事物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和局限, 很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 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二) 犯罪青少年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特征

人的情感、情绪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我国古代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说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犯罪青少年在情感上的表现比较淡薄, 不深刻, 维持时间短, 会轻易向对他施以感情拉拢的人表示好感。情绪易暴易怒反应强烈, 并且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引发缺乏理智的激情犯罪, 从而不计后果地去伤害他人, 而待平定后往往会后悔, 造成严重后果的, 也会惧怕。

(三) 犯罪青少年在智能方面的特征

智能是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人利用过去的经验以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违法犯罪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不够成熟, 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 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 就会无视道德和法律, 认为敢打斗就是有本事, 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 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特征

1. 缺乏自制力;2.错误的目标选择;3.易受引诱和盲从;

4. 顽固性。

(五) 犯罪青少年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的特征

1. 畸形需要。

犯罪青少年往往有极强烈的物质需要和占有欲, 他们把自己的享乐或谋生方式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 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常见的犯罪动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 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者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3.兴趣趋于畸形。犯罪青少年对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兴趣比较低, 对外部的动作和物质的兴趣比较高, 认为生活就得享受, 要吃好喝好穿好, 寻求一些刺激, 甚至不惜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4. 错误的人生观。

(六) 犯罪青少年在气质方面的特征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显示出自己的气质特色。但是, 从总体上说, 并没有发现哪一种犯罪事实与哪一种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都不是造成犯罪的必然因素, 犯罪青少年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神经活动不平衡、易冲动有关。

二、帮教和转化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措施

(一) 立足于教育, 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每一位父母都应通过负责的教育和自己的榜样作用, 为孩子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增强法制意识打下基础。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使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教育, 抓好学生人生目标、志趣、需求、道德等方面的导向教育, 为青少年辨明是非奠定扎实基础;三要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调动相关职能部门, 从活跃、净化文化环境入手, 大力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 清扫文化垃圾。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让青少年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 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将守法变成一种自觉。

(二) 立足于预防, 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目前, 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由于管理有漏洞, 不同程度上存在黄赌毒现象, 并成为涉足流连于此的青少年互相纠合和传染陋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加强沟通, 联手行动, 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管理, 同时要抓好限制不适宜中小学生进入的公共娱乐场所的落实, 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感染”不良习气的机会。

(三) 立足于挽救, 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一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 强化打击震慑作用。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 大造“严打”声威, 狠狠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形成“伸手必被抓”的态势, 从而增加犯罪风险。二是对特殊对象要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及时有效矫治、教育和挽救有劣迹的青少年和已经犯罪的青少年, 地方可考虑筹资组建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可以把那些经常违法犯罪, 但由于年龄小而免予刑罚处罚的少年送到工读学校或少年管教所去学习, 以思想、法制教育为主, 同时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 这样既可以减少社会的隐患, 又可以使这些少年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 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浅析司法干警职务犯罪新特征 篇5

摘 要:近些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干警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多发高发现象,涉案级别、涉案数额逐年上升,从已经查处的案件看,有些令人触目惊心。在新形势下,纵观相关案件,可以发现司法干警的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些特征与趋势。

关键词:司法干警;职务犯罪;特征

一、罪名广泛

从近些年所办案件看,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虐待被监管人、私放在押人员、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非法拘禁、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案件居多,以及实施的与履行职务行为有关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刑讯逼供案等。以下案例可以说明这个特点:

(1)之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本次专项检察活动与张某案有直接因果关系。利用不当手段获得减刑、假释,前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张某案堪称典型。2007年2月,张某因犯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一审获刑15年,当年9月即因“在狱中检举他人犯罪”立功,二审改判10年。2010年6月、12月,张某又因检举揭发他人犯罪和一项发明专利,分获立功和重大立功奖励,减刑4年1个月28天,于2011年1月刑满释放。张某获释后马上携带情妇逃往美国,造成严重后果。后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确认张某减刑案背后存在徇私舞弊,广东省武江监狱也请求公安机关协助对张某进行追逃,引发舆论强烈不满。后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的法院干部、监狱干部、律师事务所律师40余人进行立案侦查。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共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254人予以收监执行,其中包括厅局级罪犯18人。通过纠正违法和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依法、公正、规范进行。

(2)江苏东海立案查处连云港市首例社区矫正领域渎职案件。经查,2011年初至2012年5月间,犯罪嫌疑人赵某在担任东海县桃林镇司法所副所长期间,未严格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赵某多次通过编造、伪造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电话汇报记录等方式应付上级检查,最终导致该镇上河村三名社区矫正对象长期脱管。并且该三名社区矫正对象于2012年3、4月份在上海崇明县盗窃绿化带树木,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三十余万元。该三名犯罪嫌疑人均被上海市崇明县人民法院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犯罪嫌疑人赵某涉嫌玩忽职守一案已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

(3)台州温岭一司法所所长为犯罪分子出据假证明案。2007年1月,蒋某因非法经营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因蒋某是温岭城东街道人,所以其缓刑期间的社区矫正工作便由温岭市司法局城东司法所依法执行。但从2010年开始,司法所就和蒋某失去了联系。同年7月22日,该所工作人员从公安部门获得消息,同年4月27日,蒋某在缓刑期内,因涉嫌非法储存危险物质罪被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公安分局网上追逃。工作人员随即向周临淼汇报了此事。

2011年6月,蒋某亲属通过他人找到周临淼,希望能以城东司法所名义向屯溪区法院出具蒋在户籍地表现良好,愿意为蒋某提供社区帮扶以及建议对其适用缓刑的证明。然而依照相关法律,蒋某因重新犯罪被列为网上追逃对象,便不能再被判处缓刑,但周临淼仍为他出具了证明。6月24日,屯溪区法院采信了这份证明,并据此认定蒋某具备帮教条件,遂以非法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判处蒋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温岭检察机关认为,周某身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为犯罪分子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应当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4)福建福州连江县一司法所原所长林某因滥用职权罪和受贿被判刑。原某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罪被判刑,缓刑考验期间,两次送茶叶并宴请林某,并通过熟人打招呼,要林某“多关照”。于是,林某擅自允许原某在缓刑期间多次出境美国,让他的弟弟顶替其进行社区矫正活动,还授意工作人员在原某的社区矫正档案上造假。此外,林某还接受了罪犯陈某的月饼、购物卡等礼品,两次要求陈某为自己在酒店的个人消费买单。林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共计收受他人贿赂7540元。后来,司法机关发现了原某的脱管事实,撤销缓刑并收监执行。

日前,连江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9个月。

二、59岁现象较为密集

经过科学缜密布控和周密的外围取证,安溪县检察院发现了年近五旬的凤城司法所所长张某涉嫌受贿的线索。经查,张某于2011年4月至2014年7月间,利用担任司法所所长的职务便利,在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请假、日常监管等工作中,收受社区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等15人送的现金3.25万元、购物卡4000元及价值4100元的硬盒中华香烟、联想平板电脑、手机等物品,为社区矫正对象谋取非法利益。经立案侦查后,安溪县检察院以受贿罪向该县法院提起公诉。近日,安溪县法院以张某犯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与上述之人一样,如果信仰坚定,用正确的价值观做人生的引导,一定会选好权欲和修养、贪欲和原则孰轻孰重这道简单的选择题,也不会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了浓重的败笔,继而葬送了本应自由幸福的晚年生活。

三、低职级者违法违纪占据一定的比例

一些涉案者多为手握一定权力的人员。其中,不仅有高级领导干部,也有低职级的一线干警。他们有的正处于年富力强、家庭安定、事业稳定期。并被单位、家庭寄予厚望。而在人生的重要关口“落水”, 无疑对单位、家庭、个人是一个重大损失。

四、“小人物”的“蚁贪”现象屡屡再现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腐败类型,主人公大都是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职务相对不高,但是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在短则几个月或者长达三五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里,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持续地贪污受贿。有人称之为蚁贪,即“蚂蚁搬家式腐败”。如江西省宜黄县司法局一名普通出纳员,在发现单位财务存在漏洞,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第一次“多”拿了单位工资4125元。在此后的四年半中,他利用制作工资表的职务便利,通过修改工资表数据、制作虚假工资表等方式,作案上百次。截至案发时,他将单位工资款470余万元“神不知、鬼不觉”地揣进了自己腰包。

多起案件表明,一些曾经视为“苍蝇”的基层干部,所涉及的资金规模之大、贪腐程度之严重,远超人们想象。从犯罪心理学上看,这类犯罪因单次涉案数额较小,不会唤起嫌疑人的恐惧心理,且其认为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久而久之发展成惯犯,涉案金额也积少成多。

五、来自管理的缺失

一些单位虽然建章立制,但却形同虚设。对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监督缺失,管理不到位。对赃款赃物、罚没款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特别是在资金的管理、审批、使用、审核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一些干部把公款当作“唐僧肉”,肆意挪用、侵吞。一些窝案串案往往与“小金库”密不可分。私设“小金库”是一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由于小金库的存在,单位主管人员和有关财务人员私分、贪污或挪用小金库的款项,最终走向犯罪深渊。可以说,“小金库”是滋生犯罪的温床和腐蚀干部的催化剂。

六、权钱交易手段多样 ,群体性特征明显

一些案件中,有的利用节假日以“友谊”的名义收送现金、卡、物或邀请外出度假、旅游;或应邀赌博,邀请者故意输给被邀请人的形式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手段多样。从查处的案件来看,犯罪过程开始从个体单独作案逐步向团伙作案转化。在查处案件时,往往会出现查处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窝串案现象较为突出。

七、错位的价值观及不良嗜好催生职务犯罪的现象频发

云南曲靖市一司法局出纳员,因深陷于网络赌博游戏不能自拔,将自己的工资、积蓄输光以后开始将黑手伸向单位的公款,在两年间利用职务便利,通过现金支票提取现金不入账的方式挪用公款达数百万余元,全部用于网络赌博游戏。后案发。

八、作案手段隐蔽,程序法律无用化思想严重

因为司法干警作案手段隐蔽,取证量特别巨大,造成查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受贿与渎职犯罪往往交织相伴,是犯罪领域的孪生兄弟。

犯罪人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篇6

1 人格与犯罪人格

人格即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包括: 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性格; 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即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特质和倾向性构成,它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犯罪人格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素质论观点: 犯罪人格被看作犯罪人特有的异于正常人的人格,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此类理论有遗传理论、体质理论、智力低下理论和人格障碍理论等。精神分析论则用无意识的观点来解释,主张犯罪人格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认为婴儿生来就是犯罪者。上述理论均忽视了犯罪人格的社会性质。西方关于犯罪人格的研究,近年来多数学者从社会化过程来分析犯罪人格的形成,认为犯罪人格是由于人格的非社会化和不完全社会化造成的。实际上,犯罪人格既有其先天的成分,也有其后天的成分,犯罪者并不都具有犯罪人格,犯罪者人格与一般人的人格并无两样,而犯罪人格者虽然不是天生的犯罪者,但至少比正常人格者或其他人格异常者更容易成为犯罪者。

犯罪人格,是指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 导致犯罪人格缺陷的心理表现

任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具体来说,犯罪就是外在环境诱因和内在人格缺陷相结合的结果。然而那些可以成为犯罪的诱因是与个体的主观心态、人格缺陷分不开的。常见导致犯罪的人格缺陷心理有以下几点。

2. 1 敌视社会和他人的心理

对社会环境和他人抱有负面的看法,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报复社会的潜意识。在这种社会态度的作用下,个体不仅难以适应社会,而且还会使其在犯罪时没有心理压力,使犯罪变得轻而易举。敌视社会和他人心理的存在,使个体不用经受犯罪前的心理痛苦和压力,较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 2 漠视自己的生命和前程

个体敌视社会和他人,表现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也表现出对自己生命和前程的不尊重、不珍惜,不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甚至对死亡无所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缺陷非常具有犯罪倾向。

2. 3 缺乏共鸣和移情的能力

共鸣,是指与他人情绪体验的同一性。移情,是指与他人在情绪体验上互换位置,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缺乏共鸣和移情的能力,是人格缺陷的一个重要方面。

2. 4 思维偏激极端、相对剥夺感强

思维偏激者往往处事较为极端,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别人相比较感到自己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剥夺了而感到不公平的一种心理不满状态,与绝对剥夺相对应。相对剥夺感高的人容易产生反社会意识,导致违法犯罪。

3 影响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格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通过满足个体需要,使个人接受该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行为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在思想、行为上逐渐接近成人,最后变成一个被家庭与社会所接受的社会成员。这种经由社会熏陶与学习训练而从自然人变到社会人的过程,就叫作人格社会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相伴随而生的,在个体身上发生着两个过程,即反射与内化。这两个过程的完成程度不同则个体适应社会与反抗社会的程度也不同。新生婴儿生活在被人类所规定安排的社会环境中,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会将所属团体特有的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行为规范等 “反射” 到人格体系中,经过“内化”形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格社会化的研究,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以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和以柯尔柏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认知论等。

犯罪人格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其形成实质上是一个人格非社会化或不完全社会化的过程。犯罪心理的产生与人格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人格的非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的缺陷孕育着犯罪心理的基础。社会化人格和反社会人格的区别,是一般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犯罪人格并非先天遗传。那么,导致人格异化成犯罪人格的主要因素有:

( 1) 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形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法。父母积极的鼓励和民主的态度,以及使儿童体会到亲子之爱,有利于保持儿童稳定的情绪,形成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对人友好的态度。反之,则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希利认为: 儿童早期家庭关系中的情绪障碍是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 2) 学校的教育功能对人格社会化程度的有效影响。对学业的不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不融洽容易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如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民主作风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而专横或放任的态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出现任性行为。

( 3) 特殊文化环境和文化冲突是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特殊文化是与一般文化相对而言的。例如: 在大城市的犯罪者密集区,在贫困和下层阶级的居住区,在边远地区与未开发地区等处可看到的特异习惯、风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就是所谓的特殊文化。在这种文化( 亚文化) 背景中成长的人,其所作所为往往容易具有与大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倾向。文化冲突的概念,最初是由塞林( T·sellin)提出的。他认为异质文化的冲突往往使人格社会化出现障碍,令人无所适从走上犯罪道路。

( 4) 个人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着人格的社会化进程。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决定着他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从而决定着他的行为和目的,影响着他的能力和性格。

影响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怎样通过控制这些因素阻止犯罪人格的形成,从而减少稳定的犯罪人格倾向和犯罪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 犯罪人格的特征分析

犯罪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环境影响和教育,造成人格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以致不能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导致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犯罪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4. 1 犯罪者不同年龄段的人格特点

犯罪人格者幼年时都有很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他们在家庭发生变故或离家出走前大都表现良好,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青春期前后出现生存性的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普遍原因是贪图享受、盲目讲究哥们义气、法律意识淡薄、报复、性好奇等,还有任性、自私、学习失败、父母管教方式不当等。成年后,犯罪不断升级。由于他们的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陷,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进入社会所必需的观念、态度,没有掌握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种早年缺陷在错过关键期后很难弥补。

4. 2 社会认知的偏执性

犯罪人格者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已经形成的各种错误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以偏赅全,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代替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基本社会化有明显的缺陷。具有犯罪人格的人大多有过离开家庭、辍学、孤身流浪等经历。导致他们离开家庭的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缘故,如父母一方去世、有人服刑、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家庭缺乏真正亲情、父母有酗酒、赌博,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等。

4. 3 情感的扭曲性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的扭曲性表现为情感的低级性、情境性、易变性、激情性、应急性、偏执性和情感倾向性倒置。犯罪人格者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往往把自己应负的罪责推诿于社会和他人,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毫无自责和悔改之心。

4. 4 犯罪意志的顽固性

犯罪人格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犯罪人在多次犯罪得逞后,尝到了犯罪的甜头,满足了个体的不良需要,从而也养成了犯罪恶习。缺乏改恶从善的坚强意志,表现出犯罪意志的顽固,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的畸形意志力。

4. 5 犯罪人格对惩罚的耐受性

作案后没有被及时抓获的所谓成功强化了侥幸心理,逐渐固化为犯罪人格,犯罪人格对于拘押、受审和刑罚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一般的惩罚不易产生顺从行为。

4. 6 犯罪人格具有极强的人身危险性

人身危险性的具体表现有: 错误的信念体系、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折状态、自我发展意识欠缺、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惯化。已经形成犯罪人格的人,犯罪动机简单而作案手段残忍。犯罪人格者在长期远离正常人的家庭社会、长期脱离亲情感受的背景下会对社会和他人变得越来越无情,越来越失去人性而滥杀无辜。

4. 7 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

犯罪人格者对于司法机关的教育改造和说服教育不易产生认同感,或表面认同顺从,内心抵制排斥。由于以上的人格特征,必然导致个体对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否定与蔑视。

4. 8 犯罪人格的稳定度取决于异常社会化时间

女性犯罪的形成、特征及其预防 篇7

一、女性犯罪的形成原因

1、女性犯罪形成的性别因素犯罪并不是特定的人生来具备的行动,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攻击性与他周围的状况发生联系从而具体化的结果。[2]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因素,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度与同龄男性相比更快,其心理健全的发展过程早于男性。这意味着女性心理成熟期较短,心理境况相对稳定,不易受外界特别是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能够保持自身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因而从理论上说,女性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较低。因上述特点,导致女性对生活的理解更早,对社会压力和生活艰辛更敏感,在负面情境中带来的心理矛盾和打击影响更大。

2、女性犯罪形成的社会因素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人们对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以及与这一期望相关的一整套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不是天生的,是社会所赋予的。[3]女性不仅是作为一个总体的人或“女人”,而是作为多种不同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中,包括:母亲、女儿、妻子、同事、下属等等。女性在家庭或工作中要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处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现在女性角色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包括: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家庭事业难以兼顾等等。

二、女性犯罪的特征

男女两性在生理结构、心理机制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犯罪手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男性犯罪在手段上多采用具有主动、进攻性的暴力手段;而女性由于受到自身条件所受限制,更多采取的是非暴力、隐蔽性强的犯罪手段。女性犯罪较为突出的行为特征:

1、暴力手段较少,初犯偶犯较多。

男性可以凭借自身体能优势实施犯罪行为,以获取成功的机会。女性受自身生理因素和社会角色影响,不具攻击性,不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初犯较多且犯罪的偶发性较强,女性犯罪份子很多都为初犯。她们或在偶然的机会临时起意;或由于嫉妒心理、心胸狭窄,从而一不小心走上犯罪道路。

2、犯罪原因多为社会角色受挫。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女性定位于家庭,一般不存在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冲突。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职业女性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家庭。但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和文明又不能为女性胜任这些社会角色提供充分的社会资源,现代女性处于空前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3、犯罪形式多为共同犯罪。

女性作为社会中的弱势角色,其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女性单独作案的能力弱,因此,女性犯罪中共同犯罪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与男性犯罪相结合,并多服从于男性犯罪,充当男性犯罪的辅助者。

三、预防女性犯罪的途径

1、提高女性文化水平。

知识水平决定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在碰到挫折时,具备较大的承受能力。并且能用更为理性、积极的方式解决。反之,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容易用非理性甚至暴力的方式。因此提高女性文化水平有利于预防女性犯罪。尤其是在农村女性的义务教育工作应该继续得到重视。帮助女性就业,从源头上防止其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2、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对法律知识空白的女性来说,她们不懂得用法律作为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而是选用极端的非法的方式。因此,必须加大女性的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3、大力加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互动式预防。

家庭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有着基础性或者说关键性的影响。社区对家庭的矛盾调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社会氛围对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和控制,应该是社会多个环节相互配合的互动模式。

4、充分重视对女犯人的社会娇正工作。

管教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女犯的认知和情绪,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女性罪犯做针对性的甚至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运用教育改造手段来有力提高她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矫正其恶习,增长其知识,培养其技能。培养起女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

总之,对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与控制,需要社会各界多管齐下,任重道远。尤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女性自身角色面对更复杂、更多重的情况。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奈德.犯罪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间庭充幸.文化与犯罪——日本战后犯罪史.[M].群众出版社

试论经济犯罪的特征及发展 篇8

关键词:经济犯罪,经济体制,犯罪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在案发范围、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犯罪查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扰乱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突出的问题,正确认识经济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对我们打击犯罪、 预防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经济犯罪,主要就是指在商品经济领域内,相关人员为了谋求更高的利润而采取一些违法措施,其严重的侵害了国家经济法律的相关规定,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应该针对其具体的违法行为及其恶劣后果予以相应的惩罚,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学者希尔,当前,这种经济犯罪行为越来越普遍,其影响也越来越恶劣,必须要引起国家和社会足够的关注。

一、经济犯罪的类型

我国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术语,在这个法规中经济犯罪被称为“经济领域中的犯罪”。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犯罪形式。

笔者认为,从实质意义上来看,经济犯罪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领域。即所有发生在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均归结为经济犯罪。二是经济秩序。这是以犯罪所侵害的国家经济秩序为出发点的。三是公职人员的腐败犯罪。针对经济犯罪的主要定义和相应的类型构成来看,其所具备的特点也就比较明显了,从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经济犯罪主要具备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这种经济犯罪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损害的就是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秩序是该犯罪的客体组成部分;(2)针对这种经济犯罪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进而对于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破坏;(3)从经济犯罪主体的角度来看, 几乎所有的经济犯罪人员都是主动采取的经济违反行为,也就是说其犯罪基本都是故意而为,仅有少数是过失经济犯罪;(4)对于这种经济犯罪的具体主体责任人来说,既可以是社会个人,也可以是整个的经济性单位。

二、经济犯罪的特征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来看,其恶劣程度越来越明显,涉及到的金额也越来越高,并且经济犯罪的数量与日俱增,其经济犯罪的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到了传统的贪污、偷税抗税、诈骗、制造伪劣商品、行贿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行为,还涉及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问题,比如证券欺诈盗窃商业秘密、侵犯著作版权和操纵市场、信用卡诈骗等都属于新型的经济犯罪行为,对于这些经济犯罪类型来说,其不仅仅具备着以往经济犯罪的一些基本特点,其隐蔽性越来越强,智能性也越来越明显,控制和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大,并且对于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并且从经济犯罪的主体责任人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经济犯罪人员具备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也正在用这种文化素质来进行更为危险的经济犯罪,在具体的经济犯罪手段上,其使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等都被用来进行相应的经济犯罪,进而也就导致其经济犯罪更为隐蔽,也更为巧妙。

相勾结的经济犯罪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其主要就是指相关的经济活动参与人员联系相关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进而利用他们的职务便于利进行相应的经济犯罪活动,这种犯罪问题在当前越来越明显,并且因为这种经济犯罪行为有内部人员的参与,所以其危害更为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带来的更大,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集体犯罪问题,这一类经济犯罪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经济市场秩序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

三、经济犯罪的现状

针对上述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来看,这些经济犯罪问题的控制和侦查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经济犯罪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司法机关要想切实做好具体的经济犯罪处理工作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克服侦查阻力,提升其经济犯罪侦查破案的水平。

经济犯罪的现状是:一是经管财经的人员犯罪多。对于这种具体的经济犯罪问题来说,因为其属于经济学范畴,所以经管财经类的人员就具备着较为明显的犯罪能力,进而也就容易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经济犯罪。二是窝案、串案越来越多。成组织的经济犯罪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经济犯罪的发生都是一窝人共同参与犯罪,合伙作案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顶风作案势有抬头, 犯罪率有所上升。从具体的经济犯罪数量上来说,当前的经济犯罪越来越多,犯罪率逐年提高,屡禁不止,顶风作案问题极为明显。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经济犯罪总量呈增长发展的趋势。 所涉及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当前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市场所涉及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比如金融行业、外汇行业以及税收问题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而也就给了相当多的一部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相关的经济犯罪,并且其犯罪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

从这种经济犯罪的危害上来看,随着经济犯罪数量和涉及数额的不断增加,这些经济犯罪问题的出新必然会给我国经济市场秩序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就会对于具体的社会个人以及团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随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其影响是极为恶劣的。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升,与外国的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经济犯罪受此影响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际范围内的联合犯罪越来越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恶劣,其控制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犯罪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针对这种经济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其经济犯罪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就显得极为必要,有助于经济犯罪的控制和侦查。

参考文献

[1]任克勤.经济犯罪案件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戴蓬.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要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3]程小白,蔡庭辉.经济犯罪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扬春洗,高格.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分析 篇9

一、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

2009年9月~11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人员到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未成年犯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16~18岁的占61.1%,16岁以下的占38.9%,未成年人犯罪以16~18岁为主,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1]根据2010年《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以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两种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0%和56%,而高中学历的人数只占4%。[2]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并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比较弱,网络游戏中更是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他们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以网络为诱因而引发的盗窃、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已屡见不鲜。世界各地的犯罪研究表明:“初次犯罪的年龄越小,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再次犯罪的次数越多,终止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二、“网上邀约”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

2009年9月上海检察院调查发现,一个名为“上海尊龙名社”的网络社团于2008年6月在某知名网站注册成立,招募未成年人及不满20周岁的青年加入,到2009年1月,该社团注册成员达169人,其中骨干成员18人。检察机关已经查出的尊龙名社成员在全市范围内的涉案共8件,有12名社团成员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据卢湾区检察院未检科的赵从萍科长介绍,本案中涉案的人员年龄都很小,大多是“90后”,有的刚刚成年,有的尚未成年,心智都非常不成熟。赵从萍表示,网上勾结,网下行动,可以称为“90后”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上海市检察院侦监处专家、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针对此案分析:“未成年人网络社团组织文化已渐成雏形,网上结社很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传统的团伙作案不同,“尊龙名社”在每次社团活动前都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属于典型的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纠集团伙实施共同犯罪,导致整个涉恶力量不断增长。检察机关称,除了“上海尊龙名社”,网上还活跃一批如“战堂”、“洪门”、“吴泾”、“大行”、“中兴”等网络社团,会员总数不下两三百名。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倾向于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时空的超越性、网络言论的自由开放性和对后果的不负责任性,使得网络交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青少年网民普遍的交友方式。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大多具有冲动性、冒险性和模仿性,使得他们更容易结伙犯罪、情境犯罪。不良社团不断引诱未成年人加入,从传统的小范围纠集发展到在网络上的一呼百应,实现了“网上吸纳扩展,网下深化联络;网上交流思想,网下共同行动”的虚实结合,社团的行动力和行为效应被快速的“放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上邀约”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角度讲,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犯罪动机的两极化趋势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一种犯罪动机是受非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青少年是为了“哥儿们义气”、“江湖情意”;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追求刺激而猎奇探密;有的是搞恶作剧或是因无聊而突发奇想;有的是为了炫耀实力满足虚荣心;有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等。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动机单纯幼稚,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实施犯罪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其年龄特征相符。根据未成年犯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793名未成年犯犯罪原因的统计中发现,“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33.52%,由于“好奇心”和“为了朋友义气”而犯罪的分别占13.44%和18.66%。[1]另一种犯罪动机则有很强的趋利性。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力支付高额游戏费用,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而实施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甚至是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攫取巨额经济利益。2005年1月4日,我国淫秽色情网站第一大案“九九情色论坛”案告破,警方一举抓获1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其幕后的操纵者是年仅19岁的王勇。王勇将该网站的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利用网络遥控指挥,与我国境内10多个省市区的不法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从事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主要通过会员注册、广告、网络空间出租等方式牟利暴利。因此,带有明显趋利性犯罪动机的犯罪行为应当成为当前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点。

四、高智能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的犯罪,尽管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是在校的学生,甚至是失学青少年,但由于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在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后,能够洞悉网络的缺陷漏洞,运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破坏。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犯罪等高智能犯罪不断增加,应引起学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起非法入侵公众多媒体网络案的主犯吕薛文,就是年仅24岁、只有高中文化的无业青年。1998年2月2日,吕薛文利用手提电脑多次入侵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广州主机,非法获得网络系统管理的最高权限,对该主机系统部分文件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一系列非法操作,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不易发现、不易识别、不易侦破。在网络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作案,作案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可以在任何地点作案,跨省甚至跨国作案;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多人甚至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网络犯罪甚至只需要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实施,犯罪不留痕迹,即使有作案痕迹也可轻易销毁。这类犯罪有目击者的可能性很少,证据难以固定,侦破难度很大。上文提到的“九九情色论坛”案就是我国审理的第一例境内外相互勾结利用境外建立淫秽色情网站服务器作案的典型案件。据公诉机关指控,该网站由19岁的福建人王勇创建,主服务器设在境外,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共有12名,分别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九个省市,这些情况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社会危害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有意或无意的网络攻击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上千万台计算机瘫痪,甚至对全球的网络造成破坏。我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是熊猫烧香病毒案。2006年底,25岁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短短两个月内使100多万台计算机受到感染,上百万个人、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在网络中实施涉及经济利益的犯罪,非法获利很大。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报告,2010年1月~11月,累计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20570个,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6%,这意味着每一天就要处理超过60个钓鱼网站。来自金山网络安全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10个月,平均每天新增的网购钓鱼网站有1500个。在超过4300亿元的网购产业中,有1亿用户曾遇到过钓鱼陷阱,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特别是国防、金融、航运等国家重要部门一旦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的虚幻性使其披上了一层文雅的面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错误判断,反而对它投以“崇敬”的目光。网络犯罪一般不具有暴力性,通常情况下不直接针对公众,其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尤其是黑客犯罪,不仅让青少年看不清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相反的是对黑客犯罪非常崇拜。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危害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 刘桂明, 路琦, 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4) .

犯罪心理特征 篇10

关键词 女性犯罪;特征剖析;预防控制

1 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1.1 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1.2 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判断力不高,从而社会经验不高,容易服从于权威,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因此,在实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女性犯罪具有从属性,犯罪配角性多见于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中。

1.3 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在情感方面具有“牺牲性”。在众多女性犯罪行为当中,这一特点也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其实她们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名誉,只是为了感情,便不顾一切地去实施、去投入、去“牺牲”。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

1.4 犯罪年龄低龄化。

女性犯罪的年龄相对男性来说是偏高的,但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感情的日益丰富,物欲和情欲的提高,女性才渐渐有了犯罪的迹象,因而女性犯罪多为财产类和性欲类。但是目前女性犯罪正在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率的年年提高,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是一个整体,女性犯罪作为犯罪整体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向低龄化和青少年犯罪提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现代女性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2.1 研究新的教育机制,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通过教育使女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我们必须将主要的教育工作放在青少年女性的教育上。首先,要建议学校在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其次,多方面观察学校的不良文化和习气,一旦发现应立即给予纠正,防患未然;再其次,关注青少年女学生的在校言行举止,建议学校多举办法治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律基本知识。

2.2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来解决各方面的矛盾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妥善处理好家庭的内部矛盾。相对稳定和睦的婚姻关系是社会和家庭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社会外部矛盾。鼓励女性多参加,丰富业余生活,主动地去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同时做好女性就业安置工作,尤其是待业在家未安排的青年女性和下岗的中年女性。

2.3 加强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工作,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2.3.1 对女性犯罪人进行思想的教育,使其感到悔悟。很多女性由于社会经验不丰富,法治观念淡薄而触犯法律。因此,我们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犯罪人进行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的改造,普及法律知识,以法律来规范犯罪人的行为,同时应以情感来感化女性犯罪人,从而使其反社会心理、得过且过和甘于落后的心理、享乐拜金主义心理以及其他犯罪心理得以良性转化,从而提高了犯罪再进行的免疫力。

2.3.2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做好帮教工作和再就业的安置工作。首先要做好帮教工作,这会帮助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及时悔悟,以免更严重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要做好再就业的安置工作,不能因为曾经犯罪而失去继续生活的权利,为其安置工作,使其安居乐业,重新做人,从而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2.3.3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政策。首先要加强犯罪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严惩犯罪分子,对于女性犯罪人也绝对不能手软,因而提高法律的威慑作用;其次,从长远利益考虑,预防就是最好的打击。美国“地区自力更生学会”的创建人戴维·莫里斯在他于1983年写的一篇文章《有本地特色的经济》中指出:“预防疾病比医治疾病容易并且花费较少。同样,预防犯罪也比处理犯罪容易和较少花费。”

总之,对待女性犯罪分子,我们对其要进入积极的预防状态,这样才能从长远意义上解决女性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社会女性犯罪率降低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翔.女性犯罪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06).

[2]张香香.浅谈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J].学周刊,2011(24).

[3]朱文婷.女性犯罪的原因和防治对策[J].知识经济,2011(01).

犯罪心理特征 篇11

凉山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就出现了毒品犯罪及与毒品有关的疾病和社会问题。在2000年, 据不完全统计, 当年凉山州吸毒人员为6788名。其中昭觉县, 参与吸贩毒的人员竟高达2000多人, 是吸毒贩毒最严重的地区。

毒品给凉山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全州人力资源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因参与吸毒引起了当地大量吸毒者死亡。如昭觉县在1998年统计, 当年就有300人因吸毒死亡。另一方面, 毒品使大量人员返贫, 困难家庭数量大增。一般情况下, 一名吸毒者, 约需要发展10余名吸毒者才能维持其自身吸毒所需费用的开支。正是因此原因, 导致新吸毒人员不断出现, 更多的家庭遭到破坏, 进入贫困状态。

疾病方面, 凉山州于88年开始出现淋病报告, 89年出现梅毒报告, 95年出现艾滋病感染者。到97年性病已是88年的13.1倍。97年, 在对部分外流遣返人员中发现67例HIV感染者, 这些人都有通过静脉的吸毒史, 而凉山州外流人员超过上万人, 很难对这个群体进行全面检测。目前, 凉山州的性病、艾滋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淋病更是以近50%的速度增加。另外, 因吸毒而导致的卖淫嫖娼犯罪也非常严重。

二、凉山毒品犯罪特征

1、吸毒贩毒区域在逐渐扩大, 由最开始仅仅是在个别偏僻乡

村出现, 发展到现在中心城镇也已出现, 并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2、吸毒贩毒人群在不断扩散, 涉毒主要人群从农民转向城市

居民、机关干部等, 原来多是一些无业者, 现在许多有正当职业的人员也参与其中, 甚至出现了教师、学生、医生等。涉毒人员组成越来越复杂, 侦破相关毒品案件也越来越困难。

3、吸毒贩毒方式和手段由地下转为地上, 由个体转向群体。

近几年来, 吸毒人员群体已由过去零星、单独个体在秘密吸毒演变成现在呈小团体, 聚众在宾馆、居民楼、甚至市场、娱乐场半公开或公开吸食。手段也越来越向有组织、有计划方向发展。

4、运毒贩毒人员由过去靠贩毒获得的毒资来吸毒转变为只进行运毒贩毒而不吸毒。

这是由于国家打击毒品的力度不断加强, 加之以前贩毒人员因品尝“货物”染毒上瘾, 产生许多死亡的例子, 所以现在毒贩只为追求毒品的高额利润, 边贩边吸的现象已不多见。据统计, 现在贩毒人员中只有不到20%的人员存在吸毒现象。

5、女性参与贩毒现象突出。

由于女性自身生理结构的特点, 天生较男性更易携带和隐藏毒品, 特别是法律上规定可以对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犯罪缓期执行等, 这无形中助长了女性从事贩毒。现在女性贩毒者已经超过贩毒人员的半数以上。另外, 还有许多毒贩利用婴儿运毒、贩毒。

6、吸毒人员存在年龄低、文化低的状况。

据统计, 在吸毒人员中, 25岁以下的青少年及文盲占到一半左右。即便是在经济、文化较好的越西县, 小学文化以下者占到了80%。而在其它落后的地区, 文盲比例更高。

7、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增多, 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据统计, 全州涉毒案件91年以前, 平均仅有不到40起, 而97年则一下增加至2560起, 情况让人触目惊心, 打击毒品犯罪形式非常严峻。

三、禁毒工作的建议

凉山地区的毒品问题背景比较复杂, 这与该地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经济、政治发展水平, 乃至彝族民族性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凉山的毒问题, 要采取多种有力措施, 共同推动。下面就可行的措施进行一下探讨。

1、加大毒品危害性宣传, 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要打赢禁毒这场持久战, 首先要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觉悟, 因此要通过宣传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工作中,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 采取多种直观生动的宣传形式, 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禁毒的法律和政策, 及时对严厉打击贩毒的案件进行报道, 对吸毒导致的家破人亡的案例进行重点宣传, 以提高全民的禁毒意识和觉悟, 只有让人民群众深刻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及贩毒的严重后果, 才能从思想上起到教育作用。

2、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和家族在禁毒工作中的作用

毒品问题与当地人员的家庭情况、人文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密不可分。因此, 禁毒工作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和家族的影响力。在家庭中, 要对自控力差的子女加强约束, 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或孤儿, 政府和社区人员一定要重点关注, 杜绝这些孩子被引诱走向毒品犯罪道路。在教育上, 从小学教育就要开始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了解到毒品的危害, 远离毒品, 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 可以针对彝族地区家族的特点, 鼓励和调动有威望家族长老, 来宣传和开展禁毒工作。

3、发展当地经济, 扩大就业门路, 帮扶困难家庭

凉山地区因地处山区, 所以大部分为国家贫困县, 许多地区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 困难家庭非常多。针对这样的特点,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筹集资金, 帮助发展当地经济, 在税收等政策方面上给予扶持, 扩大当地的就业门路, 对合法经营和发展经济的行为都要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 对困难家庭要及时进行救助, 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途径, 使家庭能够尽快脱贫, 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4、在重灾区兴建戒毒劳教农场

建议在吸毒人员较多、较严重的地区将屡次反复吸毒的人员集中起来。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劳动, 来使他们远离毒品、强制戒毒, 以避免在无人监管或缺少必要的无毒环境下, 使吸毒人员重新走上吸毒道路。

四、总结

总之, 禁毒工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可以永远都不会结束。在这场战争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 加强禁毒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清除毒品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通过人民战争的方式来取得禁毒工作的胜利。

助的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特点及预防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编号:

摘要:我国凉山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离国境线较近, 在历史上一直是毒品输入我国的通道之一。近年来, 由于社会治安形式严峻, 毒品问题在凉山地区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本文对凉山地区目前毒品犯罪的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禁毒工作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凉山,毒品,禁毒

参考文献

[1]马林英.对凉山彝区吸贩毒问题的现状调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3) .[1]马林英.对凉山彝区吸贩毒问题的现状调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3) .

上一篇:水利卫星通信下一篇:卢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