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地区

2024-10-10

卢氏地区(精选10篇)

卢氏地区 篇1

秦岭造山带中分布有三个大的花岗伟晶岩带:东秦岭伟晶岩区、宝鸡伟晶岩区和宁陕伟晶岩区。河南省卢氏地区伟晶岩带属于东秦岭伟晶岩区, 具有范围大, 伟晶岩数量多, 矿化好等特征。区内目前已发现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点) 共4处, 包括中型1处, 小型2处, 矿点1处, 大多为含铌、钽、锂、铍和铯的共伴生矿床。

研究区内针对稀有金属矿产的工作大多开展于20世纪70~80年代, 如成都地质学院第七教研室[1]、栾世伟[2]、陈西京[3]和陈尚迪[4], 研究主要集中在东秦岭地区花岗伟晶岩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和成因讨论方面, 对其中稀有金属矿产研究程度较低。随着国家对“三稀”矿产资源 (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元素) 的重视, 近年来, 部分学者对区内伟晶岩中的稀有金属矿产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如卢欣祥等[5]和白峰等[6], 但总体研究程度还是较低。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构造演化背景

研究区位于栾川断裂以南商丹断裂以北的秦祁昆岩浆岩省北秦岭构造岩浆岩带, 为秦岭造山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结合带。整个构造演化历史经历了前造山 (Ar-Pt2) , 主造山 (Pt3-T2) 和后造山 (T3-Q) 三个构造演化阶段[7,8]。与伟晶岩矿床密切相关为主造山阶段中的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1.2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极为发育, 按活动时代可分为新太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三个岩浆活动阶段, 以古生代最为强烈, 次为中生代和新太古代。与稀有金属矿产密切相关的为志留纪灰池子岩体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花岗伟晶岩脉群。

灰池子岩体位于豫陕边界, 出露面积在河南省境内约占1/3左右 (图1) , 被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秦岭花岗伟晶岩的母岩[9~10]。岩体为一复式混合花岗岩基, 由三个深成岩体组成, 从早到晚依次为蔡家沟岩体、淇河岩体和明朗河岩体[11]。岩性组成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英云二长岩, 具有高Si O2、Al2O3、Na2O, 低Ti O2、Mg O和K2O的特征, 为I型花岗岩。

花岗伟晶岩脉主要分布于狮子坪强变形带以南, 侵位于中元古界长城系峡河岩群、古元古界秦岭岩群及灰池子岩体的内接触带。花岗伟晶岩脉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围绕灰池子岩体从近至远可分为:黑云母型花岗伟晶岩 (Ⅰ带) 、二云母型花岗伟晶岩 (Ⅱ带) 、白云母型花岗伟晶岩 (Ⅲ带) 、含稀有金属矿物型花岗伟晶岩 (Ⅳ带) (图1) 。各类花岗伟晶岩脉的岩石特征见表1。

注:1.稀有金属矿产地;2.黑云母型花岗伟晶岩带;3.二云母型花岗伟晶岩带;4.白云母型花岗伟晶岩带;5.含稀有金属矿物型花岗伟晶岩带

2 区域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2.1 区域矿产特征

研究区内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共4处 (图1) 。按照主要矿物成分可将矿石类型划分为白云母微斜长石型、白云母钠长石微斜长石型和锂云母钠长石型三种类型, 其中白云母钠长石微斜长石型为最主要的矿石类型, 而锂云母钠长石型的矿化最富, 有用组分钽、锂、铌、铷、铯、铍等的含量明显比另两类高。

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 部分板状, 少数透镜状和网脉状, 但脉体形态复杂多变, 大小不一, 大多有分叉和膨胀收缩现象。矿脉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如官坡01号伟晶岩脉就表现出良好的分带性, 可分为钠长石化细粒石英锂辉石带、钠长石化粗粒石英锂辉石带、钠长石化含铯榴石石英锂辉石带、钠长石化石英白云母交代集合体、石英中钠长石交代集合体、粒状钠长石集合体和石英钠长石锂云母交代集合体。

矿石组成复杂是区内稀有金属矿的主要特征之一, 目前累计查明矿物种类已超过40种, 其中矿石矿物13种, 分别为细晶石、黑钽铀矿、锰钽矿、锑钽矿、钛钽铌矿、锰辉石、磷锂铝石、锂云母、铯榴石、铯锂绿柱石、锆石和锡石等, 包含钽、铌、锂、铍、铷, 铯、锆、铪、锡等有益组分。

围岩蚀变普遍, 较发育的有钠长石化、白云母化, 通常蚀变强烈发育处矿化较好。

2.2 空间分布规律

大型构造控制花岗伟晶岩脉和稀有金属矿的空间分布。东秦岭伟晶岩脉的整个分布范围受两条深大断裂带控制:北至栾川断裂带, 南到商丹断裂带, 而这两个断裂带间区域被认为是北秦岭造山运动的重要区域。同时, 商丹断裂带被多数人认为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缝合带。王登红等[12]认为伟晶岩及其相关矿床同样可以作为构造演化尤其是造山过程的示踪标志, 尤其是规模大、分带性好、矿种多元素全的伟晶岩矿床代表了造山后的产物。袁见齐[13]认为伟晶岩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如古地块边缘断裂带, 不同构造单元的结合带等。可见, 栾川断裂带和商丹断裂带对伟晶岩脉及矿床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 截止目前发现的南阳山、蔡家沟、七里沟和白庙沟稀有金属矿产全部分布在北北西向的狮子坪强变形带中, 可见狮子坪强变形带对成矿有着关键的作用。

次级小断裂和层间裂隙为伟晶岩脉和稀有金属矿产提供很好的赋存空间。从伟晶岩脉和矿体的野外分布特征及产状可以发现, 它们基本上都产在次级小断裂和层间裂隙中, 尤其是张性裂隙, 顺张性裂隙形成的伟晶岩脉大都具有跟好的稀有元素含矿性。

灰池子复式岩体及花岗伟晶岩带直接控制稀有金属矿产的产出空间位置。整个伟晶岩脉群围绕灰池子岩体成带状分布 (图1) , 伟晶岩带的性质决定了矿产的种类。在黑云母伟晶岩带中集中形成伟晶岩型铀矿, 如东秦岭的伟晶岩型铀矿;白云母伟晶岩带中分布有中小型的白云母矿;含稀有金属矿物伟晶岩带对应邹天人等[14]提出的锂云母带, 为铌、钽、锂、铍和铯的主要产出带。

2.3 成矿时代

含铌钽锂矿花岗伟晶岩脉尚无同位素年龄, 成都地质学院[1]测得的伟晶岩白云母K-Ar年龄364~439Ma。此外对于同源的灰池子花岗岩, 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 (421±27) 和 (434±7) Ma[15]。灰池子岩体东南端大毛沟岩株白岗质花岗岩株ICP-MS锆石U-Pb谐和曲线加权平均值 (41 8.3±8.8) Ma, 与南侧花岗伟晶岩脉中的光石沟铀矿的成矿年龄405Ma、412Ma、418Ma基本一致[16]。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锂矿形成灰池子花岗岩体周围的收缩裂隙, 时代应与光石沟铀矿的成矿年龄相同, 与灰池子岩体可能存在30Ma的时差, 时代仍为志留纪。同碰撞的灰池子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脉, 在时代上依次晚于丹凤岛弧火山岩及二郎坪弧后盆地北侧的俯冲型中酸性杂岩, 时差较为协调。

2.4 成矿物质来源

对于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很少, 因此只能通过同源的灰池子岩体的物质来源进行间接的验证。前人普遍认为灰池子岩体为碰撞型花岗岩[17~18], 但李伍平等[19]通过对灰池子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源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灰池子花岗岩是由深部下地壳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Adakitic质岩。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 大离子亲石元素 (Rb、Ba、T h、S r等) 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 (N b、Ta、T i、Z r) 相对亏损。岩体亏损的N b、T a、Ti、Z r元素恰是含稀有金属矿物型花岗伟晶岩的指示元素, 与灰池子岩体同源的铌钽锂矿形成于岩体侵位之后的补充期岩浆-流体活动, 成矿物质从根本上来自俯冲熔融的新元古代洋壳。

3 区域成矿模式

古秦岭洋经历中—新元古代扩张之后, 在早古生代转入收缩时期, 于志留纪发生聚合碰撞。早期俯冲板片的消融, 产生了以高Sr、低Y为特点的I型花岗岩浆, 在岩体侵位之后, 源区残余流体随之上升, 产生围绕早期岩体展布的大量的花岗伟晶岩墙。根据邹天仁等[15] (1975) 的理论, 区内伟晶岩脉成因应为岩浆分异自交代, 早阶段以结晶作用为主, 后期以交代作用为主, 铌钽锂矿的形成主要在后期交代作用下形成。在交代作用下, 岩体周围自内向外形成黑云母化、白云母化和锂云母化的带状分布, 锂矿的形成主要与锂云母化密切相关。在通常环境下, 稀有金属元素与K、Na以易溶络合物的形式赋存在充满F、Cl、B、CO2、P的成矿溶液下, 随着成矿作用发育到一定程度, 温度和压力下降, 稀有金属络合物被破坏, 产生碱质的交代作用, 稀有金属元素随之结晶成矿。富含挥发组分的含稀有金属矿物的伟晶岩带分布在最上方或最外侧, 形成了带状展布的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锂矿, 也标志着碰撞造山阶段的结束。

摘要:对河南省卢氏地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 认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灰池子复式混合花岗岩基为花岗伟晶岩脉群的母岩, 并为稀有金属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关键词:金属矿,研究,卢氏地区

答“卢氏结构”问(二) 篇2

答:结构大师说人的自然体态失去了先天的朴素的平衡,似乎还真有点道理。不过且慢!大师讲的先天,先到什么时候呢?先到天地之初?先到人之初?天地之初人类根本不存在,朴素的人体平衡从何说起?人之初时不过是父精母血,“后天”的人尚未成形,朴素的平衡从何说起?如果先到“后天”人的父母,那么那“先天”的体态与“后天”并无差别。如果先到孕育之时,那么胎儿是屈曲一团,连舒展都极其有限,他的平衡状态又如何指导后天直立人的行为呢?

结构大师力言人的自然体态不科学,真是连最起码的科学道德都不讲了!众所周知,人的自然体态是千万年来生命的进化和大自然优选优育的结果,人类今天的体态一定是最适应在地球上生存的特定的体态。出于特殊运动的需要,某些局部运动模式可以临时稍作调整,但那特殊状态一定是、也只能是暂时的,特殊时期一过,人身必然要回复自然体态。这是铁的自然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

大师说卢氏结构是对人体自然结构机制的“再组织”,不知卢氏结构是怎样改变人体结构再造生命系统的?我见过不少练过卢氏结构的人,他们的举止行为无异常人,胳膊、腿也没有一点错位,一切原照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若会因卢氏结构的短期修正而改组,卢氏结构只怕就不仅仅是拳学界的一角风景,而笃定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了!

大师一再说婴儿状态是最理想的体态,这里我想问的是,如果母子二人遇见了危险,那时节是母亲保护婴儿呢?还是婴儿保护母亲呢?答案不问可知!婴儿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见义勇为自然无从谈起了!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人在婴儿时期肌肉无力,筋骨软弱,站不起、爬不动:天气冷热都影响到体温的变化,皮肤娇嫩经不起日晒风吹:从头到脚都需要精心呵护,些微的闪失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苍蝇蚊子打上门来他束手无策。连老鼠那样微不足道的小坏蛋对他来讲都是超级杀手。这样根本无法适应人体碰撞的体态,怎么可能是搏击的最理想体态呢?

大师推崇“牛背状态”的桩态,我是深深不以为然的。为什么呢?因为背脊高拱、腹肋松垂是老牛、瘦牛和病牛的体态。基本上是脊背宽平腹肋紧绷的。卢氏结构至少是一个“健康状态”吧?那么它的桩态怎么会像病牛呢?同时直立人的体态,怎么能和伏地的走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呢?

要说起活体结抗,这个名词确实是有意思。说是活体,至少表示对抗的双方是活人而不是死人。请问诸位,有谁见过活人打死人的吗?古时是有一个,他叫伍子胥。那么有谁见过死人打活人的吗?大概没有。武侠小说上倒是有一个,她叫梅超风,但那是黄老邪抡着她打的。

连小孩都知道,人与人对抗一定是活人对活人。那么在对抗前加上活体。岂不是废话吗?莫非卢氏结构还有死体对抗的形式?那么死体对抗是怎样的一种格局,大师为什么不附带交代呢?

问:听先生这一番话。真使我们大跌眼镜。真没想到先前曾使我们心驰神往的至理妙论,原来这般经不起推敲。请问先生,书上的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难道全是空穴来风吗?

答:如前所说的种种说法可以肯定不科学。但要说它们全是人为的杜撰,也未必尽然。其中固然不能排除结构大师故弄玄虚拿读者开涮的内容。但肯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练功者的感觉的朴素的叙述。例如“无负担步法”、“重心放在体外”,事实上讲的是身体的暂时失重状态。即重心超出支撑面的瞬间的体态。又如把地球引力由制动力变成驱动力,事实上指的是利用势能加强行动的情形。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山头上向下扔石片。往上扔往前扔,石片都只会落在半山腰。但是如果向前下方斜扔。石片就可能一直飞到山脚下。那么把石片从半山腰移到山脚下的那一部分力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地球引力。由此而论。变制动力为驱动力的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点道理。正如地球的转动造成的种种视觉现象一样,大家都习惯地说:“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天亮了!天黑了!”而不说地球转过来了转过去了一样。虽然不科学,但却是多数人的切实感觉,也就俗成定例听之任之了。即使是哥白尼、伽利略,当他们领儿女去看日出时,不是也会说太阳升起来了吗?那么,卢氏结构为什么就不可以用无体重负担走走步呢?

一般地说,通俗无伤大雅。但是作为一门严肃学术,名词术语尽可能科学化规范化,对确立学术的品位和地位,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卢氏结构固然可以用通俗语言说话,但最好早日统一采用科学语言为宜。

问:大凡习武专修一门的人,一般来说功夫都比广修泛修者深。请问先生,卢氏结构是专修好?还是和其他学术兼修好?如果专修卢氏结构,可不可以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

答:和各种单项职能学术一样,卢氏结构不是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仅是这个体系中一科的精彩发展。因此卢氏结构可用于强化多种学术手段。却难以直接作为实用手段投入使用。南此可以知道,卢氏结构适合与多种武技兼修。不适合作为独立应用技术专修。

卢氏结构所练出的整体的贯通力、牢固的问架结构和浑然一体的动势。总的来说是以桩式为主体来展示的。但是搏击实战的每一次对抗每一下击打,必然具体地展示局部、展示尖端、展示技法,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就不是可以千篇一律地用桩态解释的。有些练卢氏结构的人说卢氏结构不讲拳法、不讲腿法、不讲技法、不用发力……只要抱定桩架,“起手”一接触对方就会一败涂地,持这种说法的人。不是对卢氏结构一无所知,就是对拳学一无所知,再不然,他就一定是心怀叵测想把读者引入歧途!因为不论多么高级的拳法、接触时必然有形有法,任何流派的技击都脱不出踢打摔拿人体碰撞的范畴的。

卢氏结构可以强化踢打拿的劲力,但它绝不可能取代踢打摔拿技术!如果说对徒手搏山卢氏结构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话,对于冷兵。它的价值就微乎其微。因为冷兵靠的是灵巧的运动和准确的落点,对间架结构和功力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这一点,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可作证明。

我接触过的练卢氏结构的人,其中表现优秀的,都是原来已有相当的功底而后参研卢氏结构的。究竟有多少人白手起家练卢氏结构大获成功,这一点还得靠事实证明。在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之前,谁都没有理由说专修卢氏结构就可成为全能武学专家。

由于卢氏结构疏远了众多的拳

学内容,疏远了冷兵,主研徒手桩态,所以专修卢氏结构只可能达到桩态的高水平,不可能达到武功的高境界。缺少踢打摔拿的兼修和冷兵的精研,武学的完整性不具备,高境界从何而来?“高”尚且不能,“最”字不提也罢。

所以我认为,卢氏结构可以借助众多的武技而辉煌,众多的武技可以借助卢氏结构而威风。把卢氏结构孤立于常规武技之外的想法是愚蠢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问:老李!你好没道理!你竟然把一门划时代的超前武学批讲得如此这般,我向你表示强烈的抗议!我们的卢氏结构对桩功的解释和运作,绝对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前人没有,其他各武术派别也没有!肯定没有!如果有。那么他们一定是剽窃了卢氏结构,或者是把卢氏结构的二改成了他们的一加一!没错儿!肯定是这样!

答:有理不在嗓门高,快不要做出难看的样子吧!关于卢氏结构的来龙去脉、事实真相,我相信你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至少你们和我一样清楚。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就不会花大力气在文过饰非上用功了!

你们说卢氏结构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请问它的哪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呢?它的混元势,不就是太极的抱球式吗?它的子午桩,不就是太极的提手、行意的子午桩三体式吗?它的反冲式,不就是太极的提手、八卦的托掌吗?换个名词,就成了前所未有吗?

卢氏结构的功架要求,不就是内家拳的常规标准吗?“正颈”不就是太极的“顶头悬”、形意的“上顶上挺”吗?“平锁卸胛”不就是太极的“沉肩坠肘”、形意的“膊尖下垂”吗?“回胸”不就是太极的“含胸拔背”、形意的“于口肩扣背”吗?“矫正脊桩”不就是太极的“尾闾中正”、“立身中正”、“拔背”,形意的“中平正直”吗?“卷肱滚肘”不就是太极的螺旋劲吗?“涨腕撑指”不就是形意拳的甲欲透骨吗?“束腰”“下气”,不就是八卦掌的束肋下气吗?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一直讲下去!难道换一个说法,事物的本质就彻底改变了吗?

“卢氏结构”的“立圆”“横圈”“斜向立圆”,难道不在它极力贬低的“身体做立圆、平圆、斜圆的整体运动”之内吗?它的“大圆之内有各环节组成的小圆”、“就是人体内部运动轨迹上的一幅太极图”,难道脱出了古人的“天人合一”运动(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一边公转一边自转的模式类推人体运动形式)的古训了吗?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技术。它的就是金豆子人家的就一文不值?为什么别人的水只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而已、而它的(埃曲二欧)就是生命之源,世上有这道理吗?

不客气地说吧。卢氏结构上有的,中国古拳谱上都有。要不,为什么大师们在推广卢氏结构时,必定要冠以“中国原传拳法”的名号呢?既然是中国原传拳法,是什么就说什么好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说成是“卢氏结构”呢?

当你开口闭口说谁的学术和你一样就是抄你的时,你应该想到谁的学术和人家一样就是谁抄了人家的推理。秦人不会抄汉人的,元人不会抄明人的,因为时间位置的关系,这是铁定的。你的学术是什么时候披露的?人家的学术是什么时候公之于世的?人家的学术十年前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在武术界公开传播了,你的学术“千呼万唤始出来”,至今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着如此的时间差,你竟还好意思说人家抄了你!读者朋友来评评这个理,大家说是谁抄了谁的?

有一个人,吃母亲的奶长大,反而对人说他母亲是贱人:穿朋友的衣服去赴宴,反而对人说他朋友是叫花子,振振有词,毫无羞色,那张唯我独尊的法相。难道不正是天底下最可憎的嘴脸吗?

大师,你认识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不可能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师你呀!

问:先生,如今全国东南西北,这也推广卢氏结构,那也推广卢氏结构,如果我们要学卢氏结构,买书买谁的书为好?拜师拜谁合适?谁的书不是伪劣产品?谁的拳是正宗真传?

答:这件事你不能问我,应该问卢正文先生。关于卢氏结构,他是第一权威人士。卢先生说谁的好谁的就好;卢先生说谁得了真传,谁就是真传!

当前,所有打着卢氏结构的文图资料,没有一本是卢氏结构专辑:没有一本是原汁原味的卢氏结构:没有一本是卢正文先生的原著:也没有一本是卢先生亲自示范功架口述功法的善本。当前的“卢氏结构”都是用自己的拳照代替卢先生的练功照,用自己的见解代替卢先生的原话,我咋看咋像“x氏结构”——他姓什么就叫什么氏结构。实在难以叫人相信这就是卢氏结构。我认为,在卢正文先生原著的范本或手稿影印本公开之前,所有的“卢氏结构”都只能做参考读物,做不得正规教材!

目前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人头一天对人说自己学过卢氏结构,第二天便见他函授、面授一齐开业。我们既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跟卢正文先生学过,是不是真的具备传人资格,也不知道他拍卖卢氏结构是否得到卢先生授权。翻印改编卢氏结构是否合法。如果他的这些行为均未经卢正文先生许可,那么他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侵权——卢正文先生的合法权益亦即卢氏结构的知识产权,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剥夺了!

一群掠夺卢正文先生的知识产权的人春风得意,全然不把卢正文先生放在心上。他们欺负卢老“心太软”,全然不顾卢氏结构“很受伤”,他们的良知哪儿去了呢?人,怎么可以这样?这类事。说到情上叫欺师灭祖,说到法上叫无法无天。朋友你和似这般欺师灭祖、无法无天的“名师利友”打交道时,是不是应该小心一点儿?

问:曾有大师对我说,如果跟他学卢氏结构,必须“倒空我的杯子”,把我以前所学的全部抛弃。请问先生,卢氏结构真的和其他武技格格不入吗?我原先学过的东西,真的是一无是处,纯害无益吗?

答:如果有一个管道工,许诺给你架自来水,在铺设管道之前。他要你先填平你原有的水井、扔掉你挑水的水桶,打破你盛水的水缸,你干不干?

你一定不会干!水管通水之前,你是绝不会放弃原有的供水系统的。因为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了,等到自来水到来时。你很可能已经不需要水了!

看见天上的雁你会扔掉手中的烧鸡吗?不会吧?那么,你怎么可以一听大师的许诺就赶紧放弃已有的成绩,你难道没听鲁迅先生说过:别人许诺给你的东西千万不可以当真吗?

早些年,在武林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功成名就的青年武术家仰慕一位武学宗师的功夫,诚恐诚惶地拜倒在宗师脚下,尽弃所学死心塌地地改修宗师的绝学。从此,一个风云一时的青年武术家不见了,他“倒空了自己的杯子”成了宗师的忠实信徒。许多年过去了,这个青年武术家武功尽失,一无所长,凄凄惨惨地沦落为一条陋巷的更夫。又许多年过去了,更夫无声无息地从人间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去。没有人知道他晚景如何,没有人管他从哪来,到哪里去。

当这个青年人拜在宗师脚下时,许多功夫不如他的人却不肯倒空自己的杯子。他们凭着并不精绝的武功投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驰骋沙场一个个成了英雄,当了将军。如果你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宗师的衣钵传人现在还在传授把武术家变成更夫的绝学。你还会乖乖地倒空自己的杯子吗?

你先前已经选学了一门武功,并且已有相当的成就,足以说明你练的东西原本不错。既然不错。为什么要放弃呢?据我所知,各个学术流派的人拜访卢正文先生时,卢先生总是就他们各自原先所学加以指导,从来没有要人倒空杯子、尽弃所学。那些只不过是接受过卢先生学术指导的人。凭什么就叫人倒空杯子从头学他的呢?

事实上许多拳术的真传,和卢氏结构的发现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那肯定不是学术的原貌,而是你没得到真传。以拔背为例,许多练太极的人仅知道上拔,并不知道左右拔,于是就认为太极拳的拔背不正确。岂不知太极真传的要求是节节拔,并没说脊椎拔肋骨不拔!如果顺脊椎上下拔、顺肋骨左右拔,你说它和卢氏结构哪点不同?所以,依我之见,你与其去迷信大师。不如去恭敬自己的老师,多得点真传,比妄自菲薄好得多。

对于卢氏结构,你必须客观地对待。和所有武技一样,卢氏结构既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既有通用性,也有局限性。卢氏结构推荐的桩态同样各有其适应性和针对性,绝不是像某些人讲的那样一个桩态就包罗了拳学的全部内容。例如当你用手肘摆打对方头部时,你就可能“平锁”,当你用肘臂击打侧后方目标时,你就不可能“回胸”;当你打撩拳抛拳时,你就不可能“卸胛”:当你做过桥摔时,你就不可能“后升前降”“重心出体”。一个混元势,左右两个变而,如何能取代踢打摔拿的千姿百态!

卢氏鸡蛋壳质量性状分析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8枚卢氏鸡鲜蛋, 来自于卢氏鸡主要产区内农户散放饲养的鸡, 鸡蛋没有经过刻意挑选, 从当天鸡所产蛋内随机取样。从产出到测定的时间不超过3 d。

1.2 测定工具

千分尺、游标卡尺、粗天平、平皿、角匙、注射器、剪刀、软纸、干布、漏勺等。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测定项目包括蛋的密度、蛋重、蛋壳占蛋重的比例, 蛋的钝端、中间和锐端的蛋壳厚度。蛋壳质量性状的测定方法按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手册》的方法进行。

密度的测定:盐水漂浮法测定。

蛋重的测定:测定前用清水将蛋壳表面清洗干净, 晾干后用粗天平测定, 精确到0.01 g。

蛋壳重占蛋重比的测定:将蛋打开后把蛋黄和蛋白倒入平皿内, 用角匙把蛋壳内残留的蛋白清出, 之后用软纸擦净蛋壳内壁 (保留内、外壳膜) , 用粗天平测定, 精确到0.01g。计算蛋壳重量占蛋重的百分比。

蛋壳厚度测定:分别取蛋的钝端、中间和锐端的蛋壳碎片, 大小约0.5 cm2, 去掉内、外壳膜后用千分尺测定, 精确至0.01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密度的测定结果

58枚被测定的卢氏鸡蛋的平均密度为1.11, 按照<1.10、1.10~1.12、>1.12分为3个级别, 3个级别所占的比例 (数量) 分别为:5.17% (3枚) 、93.11% (54枚) 、1.72% (1枚) 。从测定结果看, 卢氏鸡蛋的密度较高, 而且蛋的密度变异幅度比较小。

2.2 蛋壳重占蛋重的比例分析

在所有样品的测定中, 平均蛋壳重量为6.14 g, 蛋壳重占总蛋重的比例平均为11.12%。按照蛋壳重占蛋重的比例分为4个梯度:>12.00%、11.00%~11.90%、10.00%~10.90%和<10.00%, 4个梯度所占的比例 (数量) 分别为13.79% (8枚) 、48.28% (28枚) 、34.48% (20枚) 、3.45% (2枚) 。

绝大多数卢氏鸡蛋的蛋壳重量占蛋重的比例在11.00%~11.90%, 低于10.00%和高于12.00%的很少。

2.3 平均蛋壳厚度分析

58枚被测定的卢氏鸡蛋平均蛋壳厚度为0.32 mm, 钝端、中间和锐端平均厚度相应为0.32 mm、0.31 mm和0.34 mm。按照>0.35mm、0.30~0.35 mm和<0.30 mm分为3个级别, 钝端蛋壳厚度在这3个级别内的分布比例 (数量) 相应为5.17% (3枚) 、82.76% (48枚) 和12.07% (7枚) ;中间蛋壳厚度在这3个级别内的分布比例 (数量) 相应为17.24% (10枚) 、79.31% (46枚) 和3.45% (2枚) ;锐端蛋壳厚度在这3个级别内的分布比例 (数量) 相应为36.21% (21枚) 、62.07% (36枚) 和1.72% (1枚) 。

2.4 不同部位蛋壳厚度分析

在58枚被测定的卢氏鸡蛋中, 钝端蛋壳比中间和锐端蛋壳更厚的有5枚, 占8.62%;中间蛋壳比钝端和锐端蛋壳更厚的有10枚, 占17.24%;锐端蛋壳比中间和钝端蛋壳更厚的有43枚, 占74.14%。

3 结论与讨论

3.1 卢氏鸡蛋的比重较大

蛋密度反映禽蛋的新鲜程度, 卢氏鸡蛋的平均密度为1.11, 达到了良好的水平。邱祥聘等 (1983) 认为, 选种时要求蛋的密度不小于1.07或1.08。黄炎坤 (2000) 对笼养鸡蛋的测定结果:白壳蛋的密度平均为1.07, 褐壳蛋平均为1.08。这也说明在散养情况下的鸡蛋密度大于笼养鸡。

3.2 卢氏鸡蛋壳重量占蛋重的比例较高

邱祥聘 (1983) 所描述的蛋壳重量占蛋重的比例为10%;本次测定的卢氏鸡蛋的蛋壳重量占蛋重的比例为11.12%, 与张德斌等 (1998) 的资料中介绍的数据相似, 资料中介绍不同类型和来源鸡蛋的蛋壳重量占蛋重的比例在10.5%~11.37%之间。

蛋壳重量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蛋壳的厚度和致密度高。这也是卢氏鸡蛋在收拣、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破损率比较低的重要原因, 也是存放期间鸡蛋的失重率较低的重要基础。

3.3 卢氏鸡的蛋壳厚度略低于笼养鸡

笔者研究测定的结果中, 卢氏鸡蛋的平均蛋壳厚度为0.32 mm, 与魏忠义 (1999) 中对于蛋壳厚度的描述相符。黄炎坤 (2000) 报道, 笼养的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的鸡蛋, 平均蛋壳厚度分别为0.33 mm和0.34 mm, 略高于笔者研究测定的结果。

3.4 不同部位蛋壳厚度存在的差异性不固定

卢戎卢氏与河南卢姓来源 篇4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

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2.复姓改姓卢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卢蒲氏,出白桓公,亦为卢氏,皆齐之卢也。望范阳(今河北涿县)”。有人认为这是源自姜姓的又一支卢氏。

3.异族改为卢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奚斗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

4.他姓改姓卢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范阳雷氏与卢氏同在一地域,以卢氏为著姓,又“以卢、雷声近,故亦改为卢焉”。该支卢氏,有的于唐代已迁至河南。《新唐书·卢祖尚传》说:“祖尚自云,本姓雷氏,后音相讹,改姓卢氏,望弋阳(今河南潢川)。”《元和姓纂》卷二另载:“三原仓部郎中卢云,本姓阊氏,蜀州司马,上元中准制改为卢氏。”

5.赐姓。《隋书·卢太翼传》记载,河间人章仇太翼,“善天文,隋炀帝赐姓卢氏”。

事实上,卢姓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来源,诸如《潜夫论·志氏姓》举卢氏、原氏,“皆赵赢姓也”。也有人以为炎帝之裔孙封于卢(今湖北南漳东北),故为卢姓。《文选·蜀都赋注》引《风俗通义》佚文举汉代赛人(巴人的一支)有“卢、朴、沓、鄂、度、夕、袭”七姓,显然,赛人中的卢姓应有其独立的来源。总之,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卢姓的来源,情况颇为复杂。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除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旧姓为卢姓,唐代范阳雷氏音讹改为卢氏后迁居河南的一支卢氏,及由高氏肇启的中国卢姓主体外,姓氏专家还注意到唐宋以来陆续迁居河南的卢氏的几种情形:

1.唐宋时期自范阳徙居河南。《新唐书·卢携传》记载,宰相卢携“字子升,其先本范阳,世居郑(今河南新郑)”。《新唐书·卢鸿传》记载,画家卢鸿“字颢然,其先幽州范阳人,徙洛阳。博学,善书籀,庐嵩山”。此外,诗人卢照邻、卢仝等,祖籍均为范阳,前者落籍密县(今新密市),后者落籍于玉川(今河南省济源市的旧名)。北宋宰相卢多逊曾祖得一从范阳徙居河内(今沁阳市)。

2.明初自洪洞县徙居河南。明初洪洞移民散居河南各地,扶沟县江村镇的“周坞卢氏”,始祖卢成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迂民而来。该支卢氏现有1万多口人,分布于扶沟、开封、通许、鄢陵、太康等县的60多个村庄。卢东超先生提供的鄢陵《卢氏宗谱》(1986年续修)称:“太祖讳成,胞弟奉诏令自山西洪洞移居河南,一居扶沟,一居许昌,一居河北。居扶沟即讳成族,是扶沟卢氏之鼻祖也。”由于明初洪洞移民的传说在河南流传已久,少数假托山西移民的河南卢氏,可能另有其源。不过,专家指出:“(明代)河南地区接纳的移民成分是相当简单的,大部分的移民来自山西,只有少部分的移民来自江西、山东和其他地区……即使有假托山西移民的其他移民,其人口必定不会很多。”(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明末清初自江西、江苏北迁河南。明末清初,江西南昌塔田村卢氏,次第北迁,共50多支,大部分失去联系,唯有虞城县张集镇卢庙村卢氏,世系不紊,延续至今。河南商丘一带卢氏,亦有于明初从江苏一带北迁的。1924年《商丘卢氏家谱》记载:“祖上卢青、卢晴兄弟从武为明洪武丁酉年十月渡江止应天府。曾任左右侍郎,祖籍扬州府江都县庆乡人。”

明清以后,陆续徙居河南的卢姓可能还有其他复杂的历史背景。诸如荥阳《崔庙卢茔碑记》说:“公讳朝臣,皇明硕儒,原籍洪洞,本系之始祖也。其先前世系失考,相传为唐宰相卢怀慎之后。天启年间,兄弟八人为避闯王之乱,流居中原。”限于文章篇幅,不一一详举。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横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六“河南道虢州”说:“卢氏县,本汉旧县,春秋时西虢之邑。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府卢氏县”说:“本虢之莘地。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李吉甫仅仅用“或言”推测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之间可能的关联,而一向被学术界称为我国古代史料最准确、内容最丰富、结构最严密的地理沿革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则完全肯定了李吉甫的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得仙的推论,因而成为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说法。

然而,随着对先秦史研究的深入,以上说法日渐受到学者们的质疑。《竹书纪年》明确记载:“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晋出公十九年为公元前456年,卢氏作为城名已见于文献记载,而且《水经·洛水注))有“(洛水)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等记载。1997年四川省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墓葬出土的战国韩“七年卢氏令戈”铭曰:“七年卢氏令韩岁厥工9币司马队作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墓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由此推断,战国时期韩国已设置卢氏县。秦代封泥中有“卢氏丞印”。由此可知,秦代也有卢氏县。因此,汉唐以来,以卢氏为汉武帝时始置县,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得仙于此的说法,不足为信。

春秋战国之际,黄河之南、秦岭以北散居着多支戎族,文献中称为阴戎。其中介于韩、魏之间伊洛流域的戎人或称伊洛之戎。《后汉书·西羌列传》说,战国初年,“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开、陇,自是中国无戎寇”。杨宽先生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载‘晋出公十九年(公元前456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水经·洛水注》所引)’,就是韩、魏共并伊洛阴戎的事。卢氏当是阴戎中一支的名称”[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专家的分析,东周时期位于伊洛地区的卢氏自然可以称为卢戎。东周之前卢戎所在,文献提供的较为可靠的信息颇为有限。

商代甲骨文中屡屡有卢方的记载:

卅卢方伯……王永,大吉。(《屯南》667)

卢伯,其乎飨……(《合集》28095)

卜辞卢方地望,学术界分歧颇大。李雪山先生以为“卢方在今河南西部卢氏县一带的可能性极大”(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较有道理。《尚书·牧誓》所列随武王伐纣的八国族中之一的卢,学术界多认为和《左传·桓公十三年》所记“卢戎”有关。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疆域表卷四·楚》云:“今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有中卢镇,为卢戎国。”卜辞卢方和周代文献中的卢戎之间有无关联,由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极为有限,难下定论,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自商代到战国、秦汉时期,今河南卢氏一带分别被称作卢方、卢氏,卢氏地名由来已久。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虽然高侯封邑于卢,但“其后因以为卢氏”,则表明高侯并非卢姓始祖。有史可据者,卢氏最早名列史册者,唯秦博士卢敖。所以,有的姓氏学家认为,卢敖才是卢姓的开姓始祖。《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推断河南卢氏县得名与卢敖于此成仙有关,尽管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但将河南卢氏与卢姓开姓始祖卢敖相联系是历史真实的巧合,还是古人记忆的错位,值得很好的研究。

《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下,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曰:“凡言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有的学者以为,卢氏县“是卢戎(卢人)迁徙和聚居而得名”(卢美松:《中华卢氏源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按照“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原则,则商周时期卢方、卢氏所在的今河南卢氏县一带,极有可能就是东周以后河南一带卢姓最早的起源地。惜文献记载失传,此方面的信息并不明显。今暂作假定,等日后资料丰富后再进一步申论。

精准扶贫的“卢氏四部曲” 篇5

河南省西部的卢氏县在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战略中, 被确定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工作重点县。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 卢氏把脱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打造产业扶贫,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1) 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如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关键。卢氏县依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超过2855元的贫困认定标准等要求, 从今年2月开始, 全县2300余名县乡村组干部进村入户, 对全县352个行政村贫困人口进行摸底调查。4月中旬以来, 组织了精准识贫再复核, 村村进、户户到, 用四看 (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 , 三问 (问农户、问邻居、问村组干部) , 两算 (算准收入账、算好支出账) , 两会 (贫困户初评会议和终评会议) , 两公示 (对初定贫困户名单和正式名单分两次进行公示) 的“43222”精准识别工作法, 让进入名单的贫困户名副其实, 退出的贫困户心服口服。 (2) 多想法子让农户致富。全县110个省定贫困村和36个县定贫困村都派驻扶贫工作队;对驻村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和所驻乡镇党委双重管理, 形成“队员当代表, 单位做后盾, 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对非贫困村的7204户贫困户安排3368名公职人员结对帮扶, 实现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公职人员帮扶全覆盖。 (3) 以产业支持为脱贫利器。卢氏县地处山区, “果、牧、烟、菌、药”五大特色产业开始凸显优势。县里研究制定了发展核桃、连翘产业具体的奖补政策, 采取免费发放苗木、以奖代补等形式,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的非建档立卡群众人均至少种植30棵核桃或300株连翘, 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还倡导1个能人大户帮带10户以上贫困户, 让贫困群众依靠种养、经销林产品增收脱贫。 (4) 脱贫征途不落一人。为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 县人社局、扶贫办、农牧局等多个部门协同对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底数、就业与培训状况、培训意愿等进行摸底调查, 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进行劳务用工技能培训, 打造出了卢氏滑模工、卢氏月嫂等劳务品牌。据介绍, 今年已组织培训122期、9414人 (次) , 组织劳务输出5.9万人, 为626名创业者发放政府贴息创业担保贷款4934万元, 其中贫困户387户3036万元。“十二五”期间, 卢氏县共有1.28万户、2.47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县里采取对贫困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 确保脱贫一个、验收一个、销帐一个, 返贫的重新录入, 做到脱贫到人、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下一步, 该县将按照先易后难、分批分步的原则, 将脱贫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年度, 确保2018年大头落地, 努力实现2019年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县摘帽的脱贫攻坚目标, 确保同步小康征途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来源:农民日报)

卢氏鸡品种性能的测定报告 篇6

1 体尺体重

1.1 卢氏鸡各月龄段平均体尺体重测量

详见表1。

1.2 卢氏鸡成年鸡体重和体尺

详见表2。

2 生产性能

2.1 生长速度

卢氏鸡在120日龄前生长发育较迅速, 以后逐渐缓慢下来。与饲养条件, 育雏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卢氏鸡羽毛生长较快, 小鸡一般在出壳后2.5~3个月龄时, 除主翼羽和尾翼外全部长齐。

2.1.1 卢氏鸡绿壳蛋品系生长发育情况

详见表3。

2.1.2 卢氏鸡 (散养) 生长发育情况测定

详见表4。

2.2 产肉性能

2.2.1 卢氏鸡屠宰性能测定

详见表5、表6。表6卢氏鸡屠宰性能 (2007年2月河南农业大学测定400日龄公鸡15只、母鸡14只)

单位:g

2.2.2 卢氏鸡胸肌成分分析

详见表7、表8。

3 产蛋性能

3.1 产蛋量

群众散养鸡在野外自由采食情况下, 年产蛋150~180之间, 若稍加补饲产蛋量显著增加。

单位:只、g

3.2 产蛋规律

散养卢氏鸡在不补饲情况下, 一般在每年2~3月 (农历正月、二月) , 高产鸡在元月 (农历十二月) 开始产蛋, 4~7月中旬为盛产期, 9~10月左右仍有一个小盛产期。一般情况, 母鸡每产1~2枚蛋休息一天, 盛产期中可连产5~6枚蛋休息一天 (高产母鸡有时能连续产蛋60枚休息一天) 。

3.3 蛋品质量测定

详见表9、表10、表11。

4 繁殖性能

4.1 开产日龄

卢氏鸡散养母鸡最早开产日龄为170d左右, 营养良好可促使性成熟提前。母鸡开产体重平均为1.17kg, 产蛋重为44g。公鸡开啼日龄为88日龄, 体重平均为0.657kg。育种场母鸡开产日龄为120d左右, 母鸡开产体重1.5kg, 初生蛋重为36g。公鸡开啼日龄为56日龄。

4.2 种蛋受精率

种蛋受精率达94.6%。

4.3 受精蛋孵化率

受精蛋孵化率为93.69%, 育雏成活率达98%以上。

4.4 产蛋数

4.4.1 入舍母禽产蛋数

155枚。

4.4.2 母禽饲养日产蛋数

170枚。

4.5 蛋重

开产蛋重为44g, 平均蛋重为54.74g。

4.6 就巢性

卢氏鸡第一年很少就巢, 第二年之后, 就巢性增强, 就巢期多在夏、秋两季。群众散养户多选择2岁以上老母鸡抱孵, 从事自繁自养, 卢氏绿壳蛋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保存和发展。较大规模养鸡户 (30~50只/户) 对就巢母鸡采用强制离巢的办法进行醒巢。离巢以后, 10d左右便可继续产蛋。

4.7 换羽

卢氏鸡每年换羽一次, 大约在10月份左右开始停产换羽。

5 营养要素及特性

卢氏地区 篇7

1 农作物种植现状

近年来, 卢氏县农作物结构和品种的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 粮食作物小麦面积由原来的21万亩调减到16万亩左右, 减少31.2%;2015年秋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5万亩, 其中玉米面积16.1万亩, 占秋播面积56.5% ;大豆播种9 万亩, 占秋播面积31.6% ;马铃薯1.5万亩, 占秋播面积5.3%;红薯1.3万亩, 占秋播面积4.6%;其它瓜菜杂粮等0.6万亩。

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品种布局的区域化、合理化, 从近两年全县秋作物品种普查的结果来看, 大豆品种由原来的6个减少到4个, 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个, 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38.9%, 良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6.7% (见表1) 。 玉米种植品种万亩以上的有7个品种, 播种面积12.2万亩, 占玉米总播种面积16.1万亩的75.8% (见表2) 。 马铃薯良种3个, 占播种面积1.5万亩的93.3% (见表3) 。 红薯栽植品种3个, 占播种面积1.3万亩的84.6% (见表4) 。

总体来看全县品种布局趋于合理, 绝大多数地区各类作物的主栽品种明确, 品种搭配稳定, 良种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5.4%, 这是全县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的重要因素。

2 主要措施

2.1 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近年来, 卢氏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 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 提升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力度和品种试验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先试验后示范, 再大面积推广的原则, 不断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开展送技术、送农资下乡活动, 组织承担省、市、县安排秋作物品种试验, 累计参试品种135个, 对不同试验、示范点品种进行综合考察, 并提出品种利用意见及主推品种、主推技术, 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目前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 为秋粮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2.2 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加强种子管理, 营造依法治种氛围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 大力宣传普及《种子法》, 对于提高全县人民以法治种意识, 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农业信息网平台、举办培训班、农资下乡、市场检查、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 开展种子法律、法规宣传, 组建农业执法大队, 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制定《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方案》, 严厉打击品种假冒侵权和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 全县加大了打击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 查处了五起经营假种子案件, 让违法人员接受了处罚, 并受到了教育, 使种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3 存在问题

3.1 种植单一品种比例较高, 品种缺陷表现突出

近5年来, 由于品种审定逐年增加, 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数量急剧增多。 一是品种审定后生产者对品种表现没有进行追踪观察, 一些经销商片面追求利益, 夸大宣传盲目推广, 引进品种未经试验, 直接推广, 个别品种在卢氏山大沟深、 小气候多环境下, 没有发挥品种优势或表现较差;二是2014年由于前期干旱后期长时间阴雨, 为玉米大斑病侵染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致使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

针对品种种植现状和在该地区表现情况, 全县采取了示范、对比、观摩等措施, 使部分群众认识到该品种的缺陷, 2015年全县改种其它品种, 使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4.5万亩下降到3万亩。 但该品种因脱水快、品质好、抗虫性强, 市场收购价格比其它品种高出0.2~0.4元/kg等优点, 且综合性状优于其它品种, 是全县北山丘陵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2015年单一品种比例仍然较高, 2015年7月中旬受到反复阴雨天气的影响, 在高温高湿情况下, 大斑病持续蔓延, 病率高达60%~100%、病株率达到100%, 病情指数达62%, 若在5~6月份发病, 将会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

3.2 品种布局尚未合理, 主导品种推广亟待加强

主导品种推广应用在部分地区进程缓慢, 在适种区得不到全范围的覆盖, 使得一些淘汰品种还在使用。对经过筛选确定推广的主导品种, 宣传推广工作还有待提高, 大田生产和各区域尽管品种数量减少, 良种化程度有所提高, 但品种布局还有待调整, 有些地区仍然种植品质低劣、抗病力差、丰产性能不高的一些淘汰品种, 不能形成较高的商品价值, 对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缺乏后劲, 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的制约。

4 思路与对策

4.1 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的科学管理, 以法治种

加大宣传和种子市场监管, 进一步规范种子经营行为。 在因地制宜引进和推广新品种的基础上, 及时掌握和了解品种的更新及丰产性、 抗逆性, 坚决限制、淘汰未经审定和生产中有缺陷的品种, 消除多、乱、杂现象, 打击套牌侵权经营假劣种子行为, 保护农民利益, 维护种子市场秩序。

4.2 合理布局, 强化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开展培训、示范、观摩, 宣传和引导农民应用良种和良法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 确定主推品种, 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 逐步改变一个地区高频率的种植单一品种的生产风险, 各级政府、农业、服务组织、种子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 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建立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 使农民对新品种有及时准确的认识, 从而增强示范效果, 为品种更新、合理化种植打好基础。

4.3 加强病虫监测, 强化信息进村入户

卢氏地区 篇8

激电法在寻找金属矿的电法勘探方法中是比较有效果的[1]。把工作区的地质实际和成矿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 选择激电法作为基本的勘探方法, 勘探的主要目的是对1:10 000中间梯度法扫面进行分析, 找到激电异常区, 并在这个异常区域布设综合剖面, 分析和确定矿体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大小。

1 工区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秦岭褶皱系北秦岭褶皱区, 区域上出露的是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地层, 断裂构造复杂岩浆热液活动频繁, 岩石变形变质强烈。

1.1 构造

这一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 断裂构造发育, 总体呈现北西西向展布, 断裂带显示多次变形的特征。

在朱阳关—夏馆断裂与南部的狮子坪断裂之间发育有背斜褶皱, 由峡河岩群地层组成, 轴向300°, 倾角40°~70°, 受断裂影响, 背斜褶皱发育不完整。

1.2 地层

该区成矿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峡河岩群、中元古界宽坪岩群、下古生界二郎坪群。

中元古界峡河岩群为一套中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钙硅酸盐岩夹杂质大理岩及中基性火山岩组合, 分为寨根岩组 (Pt2z.) 和界牌岩组 (Pt2j.) 。岩性为石英岩、含云母长石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等。界牌岩组的锑元素含量是区域岩石平均含量十几倍, 是金、锑多金属矿的成矿源岩。

中元古界宽坪岩群主要分布在瓦穴子——乔端断裂以北, 南侧与二郎坪群断层接触, 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组合, 为层状无序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是区内贵金属矿的成矿源岩。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主要分布于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以北, 为一套沉积—火山岩系, 是区内多金属矿的成矿源岩。分为大庙组、火神庙组。火神庙组是区内金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

1.3 侵入岩

本地区岩浆很活跃, 主要是中酸性侵入岩, 分布于晋宁期至燕山晚期。岩浆岩规模不均, 其主要特征是加里东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并且分布面积较大。频繁的岩浆活动, 促进了本区矿产的形成。

晋宁期以二长花岗岩体为主, 加里东期大部分是二长花岗岩体, 其次还有石英闪长岩体、辉长岩体。

燕山期主要出露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体, 与成矿关系密切, 为成矿提供了热源与矿源。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经微量元素分析表明, 金、锑含量普遍比区域岩石平均含量高4~5倍, 说明区内金、锑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紧密相关。

2 矿产分布情况

区域上矿产比较丰富, 属北秦岭金铜银等成矿带, 伏牛山金锑多金属成矿区。主要有锑、金、砷、铜、稀有金属 (铌、钽、锂、铍、铯) 、铅、铁、花岗石等矿产, 以锑、金等矿产的工业意义较大。

区内主要矿 (床) 点有:涧北沟金矿、银洞山、王庄、大红沟、大河沟、掌耳沟、庆家沟等锑矿、正沟金矿点、栗树坪金矿点、南阳山铌钽矿、七里沟铌钽矿等。除银洞山和王庄锑矿为中型矿床外, 其他则规模较小。

3 工作区岩石电性特征

3.1 区域电性特征

由资料可知, 第四、三系的电阻率和极化率很低。主要围岩中含堇青石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为中低电阻、中低极化。石英岩电阻次高, 中高极化;炭质页岩、炭质板岩显示低电阻、高极化。而区内含金、银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片岩及石英脉为高电阻、高极化。分析可知, 电阻率和极化率在本区内的矿 (化) 体与围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这就是使用电法勘查的一个首要条件。

3.2 工作区岩 (矿) 石电性特点

电性标本取自重点工作区的地表露头和采坑内, 一共采集测定标本38块, 测定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 出 , 工区黄铁 矿化绿泥 石化石英片岩、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片岩、硅化石英杂砂岩、黑色石英脉电性呈现高极化率、高电阻率特征, 极化率大部分在4.0%~10.0%之间, 最大值为18.11%, 电阻率一般在2 500~7 000ΩM, 炭质页岩电性呈现稍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特征, 极化率在4.0%~4.5%之间, 最大值为4.57%, 电阻率较低, 一般在100~400ΩM, 斜长角闪岩、闪长岩、变细碧岩、花岗闪长岩极化率较低, 一般在1.5%~2.5%之间, 电阻率不太高, 一般在500~2 000ΩM之间, 而含黄铁矿变石英杂砂岩、变砂岩, 具有高电阻率特征, 一般在5 000ΩM以上。

4 野外激电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1 工作方法

激发极化法 (简称激电法) , 是指在人工电场控制下, 分析地下岩石、矿石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之间的差异, 是电法勘查法之一。

激电法的常用装置有以下几种:中间梯度装置、偶极装置、近场源装置和联合剖面装置。此次勘测中使用的方法是激电中梯和对称四极测深。

这次野外勘探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 以短导线方式测量 , 供电时间 为8s, 周期为32s, 断电延时 为100ms, 最小供电电流为1.5A, 激电中梯测量点距为20m, 供电极距AB为1 400m (综合剖面为2 000m) , 测量极距为40m。

4.2 测线布置

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方向主要呈现北西西向, 以垂直构造方向来布置测线, 为北偏东。测线间距100m, 网格为100m×20m, 后根据测量结果, 在中部布置了综合研究剖面。

因该区雨水较多, 供电和接收条件都良好, 用多根钢质电极组供电釆, 接收用不极化电极。

4.3 数据处理与成图

这些被采集来的激电数据, 仅把电阻率经过简单地形改正, 极化率不进行地形改正, 使用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MAPGIS软件绘制图形。

5 激电异常的识别和推断

5.1 异常的判识

经过对工区视极化率ηs平面等值线图的解析, 根据 (表1) 所测的标本极化率值, 作者确定工作区极化率大于3.5% (经验值) 为异常, 为此在工作区确定出2个激电异常, 编号为Dη-1、Dη-2。

5.2 工作区异常分述;

Dη-1异常出现在测区中部, 其异常呈现条带状, 走向约80°~90°, 并且和构造带的走向大体相同, 长约200m, 宽约100m, 曲线南缓北陡, 具体位置在测区14线至18线的232~244号点之间, 视极化率ηs极大值为6.3%, 大部分在4.5%~5.0 %之间, 和此位置相对应的高阻很异常, 视电阻率ρs值在1 500~2 500ΩM之间。出露地层岩性为小寨组 (Pz X2) 黑云石英片岩变质岩, 激电异常和金银化探异常吻合很好, 经过分析可得出, 激电异常是含黄铁矿化金银矿化体引起的, 建议进行进一步验证。

测区主要的异常是Dη-2, 处于勘测区的中南部, 是似矩形的带状异常, 走向约100°, 和构造带的方向大体相同, 长约600m, 宽约200m, 曲线呈现南缓北陡形态, 具体位于测区14线至26线的202-224号点之间, 这个异常面积较大, 是高值视极化率异常, 视极化率ηs极大值为10.4%, 大部分在6.0-8.0%之间, 这个异常的中心区在14线至18线的206-220号点之间, 视极化率ηs值大部分在6.5%以上。和这个位置相对的是高阻异常表现, 视电阻率ρs值在1 500~3 000ΩM之间。出露地层为小寨组 (Pz X2) 黑云石英片岩, 激电异常和金银化探异常呈现良好的对应状态, 可以初步得出激电异常是因为金银矿化体的原因, 为矿致异常, 建议进一步钻探加以验证。

5.3为更深入地了解工作区电性地质体的产状和埋深, 在基本控制主要异常Dη-1、Dη-2位置上布置了14线激电中梯和测深工作, 绘制了综合剖面图。

分析综合剖面图 (见图1) 能够得出, 激电中梯ηs背景在3.5%左右, 在206-226号点中间有高视极化率异常情况, 对应位置为Dη-2激电异常, 在232-238号点中间有次高视极化率异常情况, 对应位置为Dη-1激电异常, 激电异常ηs值一般在5.0%以上, 对应的视电阻率为高阻, ρs在1 000~2 000ΩM左右。

由激电测深等值线断面图 (见图2、3) 可以看出, 198-216号点中间深部有高极化情况呈现, 234号点附近有高极化情况呈现, 190-216号点之间和230-236号点之间有高阻地质体的呈现。

把测深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反演 (带地形高密度电法二维反演软件) 得出极化率模型 (见图4) 、电阻率模型 (见图5) ,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 极化率模型在196-206号点之间120~250m深处有极化体存在, 在216-226号点之间80~150m深处有极化体存在, 极化体呈现南倾状态, 北部顶板埋深大约100米, 南部约250m, 238号点附近深50~70m左右有极化体。电阻率模型可以分析看出, 在198-208号点之间80~250m深度有高阻体, 在230-236号点之间50~80m深度有高阻体, 这也相互印证了这个区域有高极化高阻地质体。

图5电阻率模型解释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这次应用物探电法在勘测区域里发现了较有价值激电异常2个, 分别为Dη-1、Dη-2, 提供了新的找矿信息。部分地区及剖面上出现的性质不明异常, 需要进一步查证;激电Dη-1、Dη-2、异常, 与构造带的走向基本一致, 位于区内成矿有利部位, 推断为矿致异常, 建议在14线对激电Dη-1、Dη-2主异常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工程布置位置考虑在14线220号点和199号点。2014年1月, 根据此次物探成果, 对地质、物探、化探进行综合研究, 在该线220号点施工钻孔一个, 在130m见矿, 和物探结果吻合较好。

参考文献

卢氏地区 篇9

【关键词】钦安卢氏医学;月经;阳气;冲任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8-02

钦安卢氏医学非常重视女性月经期间的调摄,在诊治包括月经病在内的各种女性疾病时,如值月经期,除了日常的防寒保暖、舒畅情志、忌生冷寒凉等措施之外,大部分情况下(特殊情况除外)均施以桂枝法加减温畅胞宫,使经血畅达。笔者认为这种对女性月经的调摄方法,充分展现了钦安卢氏医学理论及临床上的高度,故就目前思考所及,试论其临床意义。

1 经调则阳气周流有度

1.1月经与机体阳气周流消长之关系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有称“月信”、“月事”、“月水”,以示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作为女性最显著的生理特点,月经的周期与月周期是相应的,故《本草纲目》载“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1]”

对于在月周期中月亮的盈亏往复现象,知非氏在评注《医法圆通·女科门》时曾云:“夫太阴者,月也。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盈者,阴进,为阳,主长;缺者,阳退,为阴,主消。阳长阴消,以阳为运用。[2]”可见月亮的盈亏往复现象亦是阳气周流消长的显现,所以在与月周期相应的女性月经周期中,亦存在着阳气周流消长的机制。因此透过对女性月经情况的观察和了解,我们会对其身体状况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故古人有“妇女首先问经期”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亦认为:“(妇人)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月经)。[3]”

1.2月经调畅则机体阳气周流有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所以日月的运行不失其常,则四时昼夜就不失其常度;机体的阳气运行不失其常,则脏腑经脉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气血的运行亦不失其常度。钦安卢氏医学第四代传人卢崇汉先生曾说:“阳气还是我们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经脉发挥正常功能,以及精、血、津液输布的原动力。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得到阳气的激发,就能够各行其职,这样才能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4]”因此作为女性正常的生理节度,月经虽表现为阴血规律性的排泄,但实际是上还是由机体阳气规律性的运行去激发和推动的。

既然月经是由阳气去激发和推动的,那么钦安卢氏医学主动运用桂枝法加减温畅经血即是按照机体自身阳气的运行规律去护持女性最重要的生理节度,这样就会充分保证机体的阳气周流有度,以达到扶持和维护阳气的目的,进而扶持到生命的根本。所以卢崇汉先生曾言:“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去扶持和保护机体的阳气,就等于天的‘红日’能够正常的东升西降,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防治疾病的最基本的一个支撑点。[5]”

另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根据经文所述,如果月经能够调畅,按时来潮,则女性的机体亦能够在很大的层面上顺应阴阳四时的运行规律,从而起到“从之则苛疾不起”的效果。

2 经调则冲任二脉调和

2.1月经与冲任二脉之间的关系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脉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脉主胞胎,又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冲任二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可见月经与冲任二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女科撮要》中说:“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6]”故冲任调和则月经畅达,冲任不和则月经不调。

既然月经为冲任二脉所主,若月经因为诸多原因不能畅行,经血循经逆乱于上,亦会影响冲任的调和。而冲脉为“血海”,又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若冲任气血失于调和,则十二经脉以及五脏六腑的气血必然会随之而逆乱,进而就会给女性机体带来诸多显现或者潜在的危害。在《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中就对这些危害做了归纳:“若遇经脉行时,最宜谨于将理。将理失宜,似产后一般受病,轻为宿疾,重可死矣。盖被惊则血气错乱,经脉斩然不行,逆于身则为血分、痨瘵等疾。若其时劳力,则生虚热,变为疼痛之根。若恚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则遇经行时腰腿痛重,过期即安也。逆于头、腹、心、肺、背、胁、手足之间,则遇经行时,其证亦然。若怒极则伤肝,而有眼晕、胁痛、呕血、瘰、痈疡之病,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遂成窍穴,淋沥无有已也。凡此之时,中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愈,变证百出,不可言者。所谓犯时微若秋毫,感病重如山岳,可不畏哉![7]”所以月经不畅则冲任不和,百病从生,诚非虚语。

2.2经调则冲任调和

综上所述,保持女性月经的调畅对调和冲任,防治包括月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以及维护女性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说:“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8]”因此钦安卢氏医学在女性月经期间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去调和冲任、畅达经血,避免了因为经血不畅引起的各脏腑经脉气血的逆乱,真正实现了预防未病、调治已病的医学理念,这对防治女性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意义颇大。

此外,任脈又主胞胎,子宫既有主行月经的功能,又承担种子育胎的功能。经血畅达,亦可使冲任调和,胞宫无滞,为种子育胎创造有利条件。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说:“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9]”可见钦安卢氏医学在经期的调摄亦对种子育胎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10.

[2] 清·郑寿全.医法圆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5.

[3] 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340.

[4] 卢崇汉等.扶阳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

[5] 卢崇汉等.扶阳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

[6] 明·薛己.薛立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7.

[7] 宋·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0.

[8] 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340.

卢氏地区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2—3月,在河南省滑县和卢氏县的3所普通初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年级为单位,在七~九年级各抽取2个班,向被抽中的18个班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 04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有效率为94.3%。其中留守儿童675名,非留守儿童306名。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分别为323,352名;七、八、九年级学生分别为249,235,191名。

1.2 方法

采用张兴贵等[8]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共36个题目,包括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6个因子,采用7级评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

1.3 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17.0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然后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除在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2个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子及整体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学业及环境满意度方面存在年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八年级留守儿童的家庭满意度高于九年级;七、八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均高于九年级(P值均<0.05)。

2.3 不同留守情况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留守类型的儿童,其学业、自由、环境满意度及总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低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自由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随亲子联系频率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团聚频率的留守儿童在除学校满意度外的其他5个因子上以及总生活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检验表明,3个月内与父母团聚1次的留守儿童,其友谊、家庭、环境满意度及生活满意度均高于1 a及以上与父母团聚1次的留守儿童;其学业、自由满意度高于6个月或1a及以上与父母团聚1次的留守儿童;6个月与父母团聚1次的留守儿童的友谊、家庭满意度高于1 a及以上与父母团聚1次的留守儿童。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家庭、学业、自由、环境的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与陆建兰等[9]研究结论一致。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彭秀丽[10]对湘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整体的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家庭、学校、环境3方面的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喻永婷[11]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友谊、学业、环境满意度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胡芳等[12,13]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环境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关注并改进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应成为今后加强的内容。

本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但留守儿童家庭、学业与环境三方面的满意度存在年级差异。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有一定差别。彭秀丽[10]对少数民族七、八年级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七年级留守儿童友谊、学业、自由三方面的满意度均低于八年级留守儿童;喻永婷[11]的研究则发现,七年级留守儿童的友谊、自由满意度高于八、九年级;王新柳等[14]的研究发现,初一年级留守儿童对家庭、学校、环境、自由的满意度最高[14]。在本研究中,八年级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之所以高于九年级,是因为八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生活,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朋友身上,对家庭的要求自然少一些;而九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便多了一些对父母关心的期待。因此,对家庭的不同期待决定了八年级留守儿童的家庭满意度高于九年级留守儿童。

就留守类型而言,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学业、自由满意度及整体生活满意度方面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业满意度方面,对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留在家中陪伴他的母亲(父亲)能够对其学业状况实时了解,督促其学习,在孩子学习困难时提供有效的帮助[15];而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直接关心,其临时监护人也往往更关注孩子生活方面的需求,对其学业状况关心不够。因此,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业状况要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自由满意度方面,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其临时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其他人,他们更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生活问题。因此,他们会对孩子有更多的约束,导致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自由满意度较低。总体上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团聚频率都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满意度。本研究显示,父母与孩子联系越频繁,留守儿童的家庭、自由满意度及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不同父母团聚频率的留守儿童的友谊、家庭、学业、自由、环境的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宋淑娟等[16]对留守初中生的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联系、团聚的留守儿童,其生活满意度较高。以上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虽然他们存在逆反心理,但同时又对成人具有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更多的体现在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能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交流有利于他们成长。

摘要:<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中国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新数据显示,这一群体人数已达6 012.55万~([1])。由于长期亲情、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2-6])。这种影响有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对其生活质量

上一篇:犯罪心理特征下一篇:进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