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特征

2024-10-12

学习心理特征(精选12篇)

学习心理特征 篇1

一个世纪以前,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以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为背景, 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未来趋势,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创业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时至今日, 创业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知道, 创业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 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又是创业学习问题。Minniti (2001) 就指出, 创业过程中充满了学习活动, 其本身可以看做是学习某项新技能的过程。

从本质上而言, 创业学习的特征源自于创业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 在下文中, 我们将分别从环境、认知以及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创业学习的特征。

一、创业学习的环境特征

创业者的定义是那些力图于发现、评估以及开发有利益的机会的个体 (Shane和Venkatarman, 2000) , 因此, 成功的创业不仅需要创业者有发现、利用机会的创新能力, 也同样需要他们具备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承担高风险的能力。显然, 许多的商业机会在一开始是以一种非常粗放的方式显现在创业者的思想中的, 因此它们需要经过其它的信息加以补充才能变得可行, 才能获利。

Ravasi和Turati (2005) 从三种环境条件出发, 分析了它们对于创业学习的影响。首先, 对于新可能性的探索会影响创业学习。创业者必须面对高度的模糊性。其次, Stevenson等 (1985) 指出的那样, 创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常是需要许多不同的人的贡献的, 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与创业者的知识及技能形成互补, 这意味着创业者在评估商业机会可行性和可获利性的时候需要外部的帮助。再次, 有限的资源是第三个环境条件。很多研究者都曾指出创业者最经常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资源的高度稀缺, 体现在企业所需要的金融资本以及其它物质资本及时间上的有限性等。而由稀缺的资源所带来的难题会经常性的反映在创业者所需做决策之时, 如应该去追寻哪条路径, 哪种想法更应该得到延续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各个因素都将创业学习置于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环境之下。

二、创业学习的认知特征

创业者在创业阶段面对的问题通常都是很新颖的问题, 而创业者就是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Swinth (1971) 指出, 复杂且新颖的问题是指那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 问题的解决或是针对一系列的风险或是针对公司目标的实现。这些新问题是创业者在之前的经历中没有遇到过的, 他在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变化或企业经营目标调整时出现, 因此, 创业者具备的经验在面对这些新颖的问题时可能没有太多的价值。

创业活动的执行从实质上而言是创业者所做的一个创业决策, 而创业决策任务的特征是具有高风险性及高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而创业者在任务新颖且缺少以往相关经验的情况下, 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 在这之中, 存在着大量试错的过程, 因为他们无法确定未来的结果, 所以得更多的依靠以往的经历和他人的经历。在创业决策的认知过程中, 创业者只能采取启发式的认知方式、基于事例的决策理论模式定来做决策, 从而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增加对有利的预期结果的概率的估计。

三、创业学习的过程特征

从认知的观点来讲, 创业活动可以被看做是创业者对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构建, 这些知识结构包括技术、路径等, 即将初始的直觉转化成可见的新产品或服务已达到服务市场的目的 (Schumpeter, 1936) , 因此Aldrich (2000) 认为创业者需要去创造新的知识去服务他们的创业活动。比如, 一个新创企业需要获利, 需要争取市场份额, 这就意味着创业者需要解决如何去达到这些目标的问题, 同时又要避免消极的经历,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 创业者需要学习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供给自己的企业, 因此, Block等 (1985) 将这一个过程比做一个不断实验和学习的动态过程。

Guglielmino等 (1993) 指出创业学习是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自觉的发生的, 创业者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计划、执行和评估, 并根据所追求的利益与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再定义并对学习路径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期间, 创业者的实践与试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知道, 随着创业过程的进行, 创业者几乎一直处在不确定性程度高的环境下去解决新且复杂程度高的情境之中, 在这种情形下, 创业者在解决问题是几乎是无先例可循, 这也加大了他们犯错的几率, 而错误能够警示创业者之前所做的不正确的假设, 并且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更加细致的分析, 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创业者舍弃了一些路径, 同时又让另一些路径继续发展。

Petkova (2008) 指出, 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 创业者会因为创业结果与原有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对原有知识进行调整、更新, 甚至删除。这是因为在初始阶段, 创业者当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创业者已经无法用原有的知识实现理想的结果, 他们就会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检查, 如果觉得确实无法适应新问题的应用, 创业者就会寻找新的信息来对原有知识进行修正, 因此, 新知识的产生是随着创业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可以认为, 创业者在应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时, 可能会出现错误, 这个错误会让创业者去审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对它们进行纠正, 在此基础上, 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行动模式, 继续试错, 直到达到满意的结果。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创业学习是随着创业者实践的不断进行, 由于创业环境等的改变, 导致了创业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可能已经无法适应解决新问题的需求, 使得创业者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 并加大了创业者犯错的几率, 而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特别是错误的产生使得创业者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 他们需要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更新,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试错, 以最终适应新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创业学习的过程特征。

摘要:随着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了创业者或创业组织的学习问题上。本文分别从创业学习的环境、认知以及过程三个方面出发, 阐述了创业学习的特征, 以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创业,创业学习,特征

参考文献

[1]、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000, 25 (1) 1、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000, 25 (1)

[2]、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nd ed.Harvard Univ.Press, Cambridge, 1936, MA.2、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nd ed.Harvard Univ.Press, Cambridge, 1936, MA.

[3]、Stevenson, H.H., Gumpert, D.E.The heart ofe ntrepreneurship[J].HarvardB usiness.R eview.1985, 85 (2) 3、Stevenson, H.H., Gumpert, D.E.The heart ofe ntrepreneurship[J].HarvardB usiness.R eview.1985, 85 (2)

学习心理特征 篇2

(1)小组目标(Group Goal):

任何合作学习的小组都具有小组的学习目标。

(2)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

在合作学习的合作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承担小组中的一件独立任务。

(3)成功的均等机会(Equal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在合作学习中,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对小组作出贡献。

(4)小组竞争(TeamCompetition):

它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竞争。

(5)任务专门化(TaskSpecialization):

它是指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接受独立的子任务。

(6)适应个人需要(Adaptationto individual Needs):

学习心理特征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全体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兴趣;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感情支配多于理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占主导地位。十三四岁的年龄,毕竟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不是特别的到位和准确。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在教学环节中去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英语课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中,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兴趣常常建立在猎奇、求异的基础上,初一新生对英语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怀有学好英语的愿望。能否上好第一堂外语课,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对他们以后能否学好英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上第一节课时,我用启发式问学生:“你们是否接触过英语?”学生回答:“没有。”我又问:“Bye-bye是什么意思?”学生高声回答:“再见。”此时我表扬他们说得对,并解释说,其实英语早就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比如,每天看电视时,荧屏上出现的CCTV,电话、电视中常听到的“Thank you.”“Yes,sir.”等等。这样一启发,学生觉得英语就在身边,很自然地与英语缩短了距离,减少了陌生感、忧虑感。接着,我给他们讲英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二、切实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是指挥或导演,学生是演唱的主角。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需要互相帮助关怀,但他们记忆力、好奇心、求知欲强。如,课本中的问答部分,可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教单词时,可让学生根据语音规则争先拼读,然后由教师纠正发音并领读;学习课文前可先来个“英译汉”比赛,看谁译得快,译得准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热情高昂、跃跃欲试的气氛之中进行学习。又如,教名词复数形式时,教师可以说出几组名词,每组的第一个词是单数形式,第二个词是复数形式。教师边说边出示图片,让学生辨别每组词的不同之处,学生会立即说出答案。然后,教师再问,学生会自己总结出,教师再作解答,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叛逆期的学生贪玩、好动,不满现状。也有些学生表现出消沉、多疑的现象。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每节课应该使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应该使尖子生能发挥学习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有意识、有计划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唱、演、画、做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经过自我努力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四、重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可见,课堂教学应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进行语言操练。每节课都要确保一定量的集体训练和学生个人操练。如,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或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相互问答,做模拟表演或语言游戏,进行会话比赛等,这样做无疑对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而且,教师应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并充分运用幻灯片、錄像、电影等教学手段,创造语言环境,尽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英语。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要坚持,如,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数课文、听写等。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唱英语歌曲、讲小故事、介绍国外一些风土人情等。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无私敬业的进取精神,大胆创新改革,勇于探索实践,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课堂变成英语操练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德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2]何旭明.学习兴趣的唤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音乐的心理特征 篇4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也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 来分析音乐功能的心理机制、音乐才能的发展特征, 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 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但更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人类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特征、规律、行为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揭示和指导作用。因此, 这一学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等对人的心理活动都会产生细腻甚至巨大的影响。心理反应形式因人而异, 具体的反映情况和内容要视具体作品中的具体音乐要素共同作用而定, 并且还要考虑社会、时代变迁, 听者个性, 当时心境等因素, 但影响却大同小异。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 主要是以音响效果这一物理属性进行传播。人耳作为声音“接受器”将这一信息传输给大脑皮层, 接受到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在这一完整的听觉机制作用下, 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在此, 本文通过情绪和情感两方面的心理反映情况来探讨音乐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绪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外界客观事物符合或者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的时候, 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音乐作为一种客观事物, 也必然会引起个人的心理反应.由于情绪具有极端的复杂性, 所以当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态时, 个人所表现出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关于情绪的分类, 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就提出过“七情”说, 即喜、怒、哀、惧、爱、恶和欲等, 可见从秦汉时期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就早已发现并研究过人的这种心理活动。音乐也可以导致个人在情绪方面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荀子曾曰:“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 则乱。先王恶其乱也, 而行其行, 正其乐, 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 哭泣之声, 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 歌于行伍, 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 郑卫之音, 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 舞《韵》歌《武》, 使人之心庄。” (《庄子·乐论篇》) , 可见古人就已发现音乐可以唤起欣赏者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一问题,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研究。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主体方面:由于社会活动的差异性, 根本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个体。客体方面: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世俗音乐﹑宗教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人情绪方面的影响亦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影响便错综复杂。

从调查的结果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音乐本身肯定不具备神奇的杀人魔力。并且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说:在听完这首音乐想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心理暗示。首先大家在欣赏音乐之前大多都已了解这首音乐背后的故事, 这是显性暗示。这些故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其次歌曲中低音的运用、调性的变化处理以及歌者的演唱是隐性暗示。这样就使听者产生了共鸣, 情绪受到影响并加剧了情绪波动的幅度, 从而导致了极端反应。音乐曲调太过悲伤, 影响到听者的心理因素, 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反应, 并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 从而间接的影响到生理因素:有的听者反应为出现胸闷、心跳加速或头晕的现象, 而更极端的人也就产生自杀的行为动机。

在欣赏的过程中, 听者往往会将听到的各种音乐融合自己的心理活动, 并去体验作者所要描述的音乐情景和音乐思想, 从而导致听者在自己的情绪中找到某种相应的对应点。因此, 当听到抒情、优美、安静之类的音乐时, 欣赏者会表现的平静、舒展和松弛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欣赏雄壮、激昂、热烈的音乐时, 又会表现的激动、兴奋甚至心潮澎湃 (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但当欣赏悲伤、冷酷、阴暗的音乐时, 对应的也会产生抑郁、忧伤、烦躁甚至萎靡不振的情绪反应。

以此为依据, 西方的音乐心理学家则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物理刺激, 以脑神经学科为基础,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式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应, 求出一般的规律。在一些研究项目中, 他们更关注音乐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共同指出:刺激性音乐倾向于导致焦虑的增长, 而镇静性音乐则会使焦虑的状态趋于缓解。从某种意义上, 这也成为音乐治疗学的发展依据, 体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情感是指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作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中介桥梁, 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 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但情绪和情感又是有区别的, 二者相互依存。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情感与个人的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及音乐兴趣等众多因素相关联。因此, 与情绪相比, 不同的人同样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对个人的情感影响也同样各不相同。最基本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 但同时它们又使音乐更有效的作用于人的内心, 对音乐的情感表现会起着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作用。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研究心理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内容来解释并研究音乐对个人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心理活动的影响。研究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人不同的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 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 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心理特征,情绪,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评述.心理科学.2003, 1

[2]赵冬梅 刘志雅.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2

[3]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4]马达 金世余.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聋儿家长的心理特征 篇5

孩子失聪后,家长大致分为理智与非理智两种类型。

(一)理智型

理智型占家长的少数。

对自己孩子的命运,同样感到痛不欲生,起初,有的也怀疑医生的诊断,总希望有药物或方法能治好孩子的耳聋,到处求医问药,几经周折后,能较快冷静下来,以他们的爱心和毅力领孩子走上艰辛的康复之路。

他们有的自学听力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丰富自己,有的甚至辞职,一心扑在孩子的训练上,这些家长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终能聋而不哑,回归社会主流。

(二)非理智型

非理知型占半数以上,一般可分为:

1、迁怒他们,攻击行为

确诊后,象受到极大侮辱,当场发火;有的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甚至离婚,把孩子推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2、倒退行为

个体受挫后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简单的方式应付挫折情境。

如盲目再生,重男轻女等。

3、负罪

面对孩子感到内疚,有的负罪感,不能面对现实,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有的甚至想到自杀,抚养中百依百顺,不想让孩子多受一点委屈,从客观及主观都限制了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4、固执

通常指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或话语尽管无意议,还是继续这样做。

5、否认

一种潜意识的简单防卫机制,事实似乎不曾发生,自尊或逃避痛苦,不正视事实,自圆其说,有的抱着“说话迟”这种心理,不检查,等待长大就好了,不承认家族史,担心对方指责。关系破裂。

6、补偿

多花钱,不积极配合有效的方法,觉得付出了即可。

7、急躁

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

心理动词动量特征考察 篇6

关键词:心理动词 动量词 动量性

一、引言

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即物量、程度量与动量。物量属性可以通过心理动词与物量词的共现情况来考察(兰佳睿,2013);程度量属性可通过心理动词与程度副词的共现情况来考察(兰佳睿,2014);而动量属性则需通过心理动词与动量词的共现情况来考察。

下文首先明确哪种类型的动量词最能体现动量性,然后根据实际语料考察心理动词与动量词的共现情况。

二、动量词与动量性

邵敬敏(1996)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跟动量词组合,只有含有‘动量内涵的动词才有资格跟动量词组合。”“‘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范畴,它是动词的动作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动作越具体,动作性越强,它能组合的动量词也就越多;反之,它能组合的动量词就越少。而且,前者所能组合的动量词的层面也就越深入,后者所能组合的动量词的层面则越肤浅。如果没有什么动作性的动词,则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可能跟任何动量词进行组合。”可见,考察与动量词的共现情况也就是考察心理动词的“动量性”。

邵敬敏将现代汉语的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前两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处于动量词系统的第一层面是“通用量词”,包括“次数量词”(次、回)与“计时量词”(年、月、日、季、周、小时、分钟、秒钟、代、世、世纪、辈子、会儿等)。凡是可以自由地跟通用量词组合的动词叫“有量动词”。第二层面为“自主量词”,包括与动词同形的“同形量词”和“短时量词”“下”。第三层面为“借助量词”,主要是指跟动作有关的人体器官、工具及伴随结果,包括“器官量词”“工具量词”“伴随量词”(步、声、圈、程)。第四层面为“情态量词”,它们都是个别的专用量词,富有各自的情态特色,又分三个集合,一为“持续量词”(番、通、气、阵),二为“整体量词”(遍、顿、场1),三为“空间量词”(趟、场2)。

次数量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表示动作的重复性,不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别的附加意义,语义最为单纯,可以自由地跟“有量动词”组合。计时量词则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都必然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部分形容词也可以与计时量词组合。而“借助量词”是个开放类,大多表示具体的动作而不用于抽象动作,与心理动词的共现可能性较小。情态量词在表量的同时,更注重表达动作的持续/非持续等情状特点。可见,次数量词是最能标示动量的,因此本文只考察次数量词和心理动词的共现情况。

三、“心理动词+次数量词”结构考察

(一)心理动词+N+次

根据语料调查,可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单音节心理动词有:“爱、猜、愁、懂、恨、想、盼、忍、信、怨”等。如:

(1)不可能作出一个计划:我今天去爱一次或恨两次。(1993年《人民日报》)

(2)果然,他只猜三次,便猜到了是谌容大姐。(梁晓声《感觉日本》)

(3)我强忍了几次,以为把它打败了,谁知道它改变了战术,每天早上进攻一次。(柳建伟《突出重围》)

可以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并列式心理动词有:

爱怜 爱恋 爱惜 崇拜 猜测 揣测 掂量 妒忌 分析 愤恨 感动 感慨 感受 感悟 怀恋 怀念 嫉妒 考虑 怜悯 恋爱 了解 谅解 领略 迷恋 迷信 缅怀 明白 佩服 钦佩 忍耐 忍受 容忍 认识 算计 思考 思念 贪恋 疼爱 体会 推敲 推算 忘记 羡慕 想念 信服 信任 遗忘 珍惜等。

(4)我不得不反复揣测多次。(《追忆似水年华》)

(5)方无隅把自己掂量九十九次。(网络小说《多情病患者》)

(6)总之,她每看一次,总感动一次,也似乎更了解晓风一点,她隐隐觉得,晓风已是个朋友!(岑凯伦《青春偶像》)

(7)我想在离开人间之前,再感受一次人间的温暖,这个普通少女的面颊是我和人间最后的联系。(《可爱的骨头》)

(8)现在对自己的作品我打算再认真考虑一次。(巴金《最后的话——致树基》)

可以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动宾式心理动词有:

吃惊 失望 担心 恶心 放心 关心 费心 怀旧 怀疑 满意 生气 释怀 着想等。

(9)他们每逢年终结帐一次,就吃惊一次……(1993年《人民日报》)

(10)又失望一次。(《读者》合订本)

(11)英国最新公布的一项社会调查发现,英国女性每15分钟就担心一次自己的腰围和体重……(网络)

可以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状中式心理动词有:

暴怒 鄙视 沉醉 痴恋 痴想 彻悟 沉思 淡忘 反省 后悔 幻想 回味 回想 回忆 默念 默算 偏爱 奢望 设想 妄想 相信等。

(12)现在每回想一次,都止不住心头发颤,热泪盈盈。(《读者》合订本)

(13)也经常回忆初恋,情感历程,如果那是苦涩的,无奈的,每回忆一次,便如心灵被剥了一次皮。(梁晓声《表弟》)

(14)我愿意冒一次受伤的危险,就再相信一次缘分。(网络)

可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动补式心理动词很少,在网络中只找到一例。例如:

(15)至少我曾被你择就了一回,看中了一次。(网络)。

可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主谓式心理动词有:“神往、心疼、心醉、自信”等

“V主+N次”搭配的实例也不多见。例如:

(16)让自己真正地神往一次吧,我梦中的夏威夷!(网络)

(17)这个视频我接连看了好几遍,每看一次都心疼一次。(微博)

可进入“心理动词+N+次”结构的定中式心理动词也很少,如“同情”:

(18)为了足球,同情一次切尔西。(网络)

(二)心理动词+N+回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单音节心理动词如下:

爱 猜 愁 懂 恨 记 迷 盼 忍 想 信 怨等。

(19)他须再猜一回。(老舍《四世同堂》)

(20)更荒唐的是,关芮竟能够在一节课内记三回漪曼的名字,这在律令里是不允许的。(网络小说《逆时钟》)

(21)那萧雨白忙一回,大家也白盼一回……(网络)

(22)同样的理由不能用两次,同样的事情不能忍两回。(网络)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并列式心理动词如下:

爱惜 懊悔 鄙薄 怅恨 猜测 猜度 猜想 猜疑 参悟 揣测 揣摸 痴醉 憧憬 崇拜 崇尚 崇敬 忖度 惦记 掂量 妒忌 愤恨 放松 分析 感动 感激 感慨 顾虑 感受 感悟 害怕 怀恋 怀念 衡量 悔恨 嫉妒 忌妒 惊喜 惊疑 敬畏 敬仰 宽容 克服 怜爱 怜悯 怜惜 恋爱 了解 领略 满足 迷醉 迷恋 迷信 缅怀 梦想 明白 恼恨 佩服 盘算 期盼 牵挂 钦佩 钦慕 钦敬 钦羡 忍耐 忍受 容忍 认识 思恋 思念 算计 思考 贪恋 疼爱 体会 推敲 推算 畏惧 畏怯 喜欢 羡慕 想念 信服 信任 厌恶 臆断 臆想醒悟 憎恶 珍爱 珍惜 追想等。

(23)不留神闷了,没准还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外国大作家佩服一通,崇拜一回。(王朔《修改后发表》)

(24)众人猜度一回,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网络小说《上古秘史》)

(25)刘松不满地咕哝着,李婉晨娇美的面容倒是让他惦记了几回,不过他倒也没有痴心妄想过什么。(网络小说《三界内外》)

(26)这具体的叔健,和抽象的叔健,轮流在她脑中涌现,教她恼恨一回,思念一回,决绝一回,系恋一回……(苏雪林《棘心》)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动宾式心理动词如下:

吃惊 担心 担忧 动心 当真 恶心 发愤 放心 关心 费心 寒心 怀旧 恋旧 劳心 满意 生气 失望 死心 疑心 在意 着急 着想 注意等。

(27)这让早已准备好说辞的海格纳又白操心一回。(网络小说《空之贤者》)

(28)我这个傻弟弟,总归也算是动情一回了。(网络小说《到古代去做驱魔人》)

(29)火车服务太差,坐一次火车,就被恶心一回。(微博)

(30)洛敏听得忍不住笑起来:“终于有人让你服气一回,真是难得。”(网络小说《蓝色憧憬》)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状中式心理动词有:

暗恋 暗喜 暗笑 暴怒 鄙视 沉醉 痴爱 痴恋 痴迷 痴想 畅想 彻悟 沉思 淡忘 多虑 反感 反思 反省 后悔 幻想 回想 回忆 假想 空想 蔑视 默念 默算 凝想 偏爱 窃喜 奢望 设想深信 深思 深省 体谅 妄想 相信 遐想 玄想 悬想等。

(31)其中数学十一分,和其他科目比起来,还是中游水平,着实让父亲暴怒了一回。(网络小说《人间败类之黑瞳》)

(32)“鄙视老师”作为文章的题目,倒是让我也有一些同感:我也要鄙视一回老师了!(网络)

(33)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晚上,会让自己彻底地沉醉一回,痛快地喊叫一回,有时还大哭一回。(网络)

(34)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里,一日拿出来看几回、哭几回、痴想几回。(《读者》合订本)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动补式心理动词很少,如“看中”:

(35)不知何时也能幸运一回,让养熊大村、养马大乡、养羊大县、养猪大省给看中一回,给戴顶官帽,当回政务官。(《天府早报》)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主谓式心理动词有:“心疼、心醉、自信”等。

(36)桂婶于心底早咒骂过那名欺骗戏羽的刺客千次、万次,每心疼一回,便骂一回,那人却恍若失踪般,始终未出现……(沈苇《竹笛戏羽》)

(37)自卑了这么久,该自信一回了。(网络)

可进入“心理动词+N+回”结构的定中式心理动词很少,如“同情”:

(38)昨天因为上网费同情北京人一回,看来今天还得为房子再同情他们一回。(人民网)

综合以上考察结果,可与次数量词“回、次”搭配的心理动词在全部心理动词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结构中出现的数量词不表示确切的数量,且“一”在结构中的使用率最高。

四、心理动词动量性特征分析

邵敬敏(1996)指出,情态量词可以一分为二:一为开放性情态量词——持续量词(番、通、气、阵)当它与动词组合时,所表现的行为是开放性的,它的量是模糊的,缺乏整体观念;一为封闭性情态量词——整体量词、空间量词。它们与动词组合时,所表现的行为是封闭性的,量是确定的,有整体性。具有动量性的心理动词其动量多数是可持续的,也是模糊的,表现在这部分心理动词多与开放型情态量词搭配,很少与封闭型量词搭配使用。

(39)他需要冷静地,好好地思考一番。(林如是《一个陌生男子的来信》)

(40)在吃了午饭之后到下午做饭之前有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呆在一间无人的房子里,她不可能不乱想一气。(池莉《一去永不回》)

与“动作动词+N+次/回”结构相比,“心理动词+N+次/回”结构在时间表达上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起始点与终结点。如:

(41)a.教科文组织的大会两年召开一次。(1995年《人民日报》)

b.圣诞,我愿意相信一次圣诞老人。(微博)

例(41)a中的“召开一次”有明确的时间起始点和终结点,而例(41)b中的“相信一次”没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结点,无法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到什么时候结束,只是一个模糊的表达方式。

五、结语

通过实际语料调查,可以看出与动量词共现的心理动词所占比例并不多,且共现时在数量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动量性并不是心理动词的显著特征。具有动量性的心理动词,其动量性是模糊的,这一点也明显区别于动作动词。

参考文献:

[1]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Z].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2]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修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4]兰佳睿.心理概念的程度化对比分析——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程度

量表达方式考察[J].东南传播,2014,(3):66-68.

[5]兰佳睿.心理概念的类化与物化——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物量表

达方式考察[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46-50.

[6]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86-90.

[7]秦洪武.汉语“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情状类型和界性分析

[J].当代语言学,2002,(2):90-157.

[8]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

1993,(3):181-189.

[9]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

文,1996,(2):100-108.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7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8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迷茫、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 本院的设备和技术达到了了现代医疗水平。不管是就医环境还是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门诊患者尤其是首次就医的患者, 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或者是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 往往来到门诊大厅后不知所措, 加上对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抱有怀疑的态度, 患者的迷茫、恐惧心理表现得更加明显。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由于现在医院就诊、诊疗的规范化, 医院将专业和科室都划分得非常细致, 患者在一系列的诊疗过程中, 要经常性的往返各科科室和部门。每个患者都希望尽早做完这一系列的诊疗过程, 尽早明确自己的病情。若患者多次往返, 常表现为焦急、烦躁, 甚至情绪失控, 极易引起医患间的冲突, 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1.3 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来, 部分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好的行为, 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同样, 患者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尽早得到医生的救治, 但是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患者都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 但对于医生开出的药物和诊断结果心存疑惑[2,3]。还有些患者对医生开出的药物并不能理解, 担心药物没有作用;还有些患者希望医生能够详细地为自己做检查, 给自己开“好药”, 认为贵一点的药效果好些。

1.4 不满情绪

门诊患者经过多个环节, 最后到观察室输液时, 若继续等待时间过长或不能“一针见血”, 许多患者就有不满情绪。此时护士解释工作不到位, 极易产生护患冲突, 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应尽量营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如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供患者输液时用的液晶电视等。在大厅设立导诊台, 由导诊护士及时给患者进行分诊和就医指导, 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往返。

2.2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患者进入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门诊护士, 因此作为一个好的护士人员, 一定要以美观整洁的仪表, 亲切的微笑与热情的问候出现在患者面前,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对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门诊护士在接触就医人员时, 要讲究说话的技巧, 灵活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技巧的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 让患者的情况稳定舒适,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以期治疗达到好的治疗效果[4]。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优质服务善待患者, 是医护人员起码的素质和心理状态。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 倡导人性化护理, 注意察“言“观色, 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 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预测患者的需求, 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 解决患者的疑问, 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 善待每一位患者。

2.4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认真实施查对制度, 做好各项操作的告知工作及注意事项。适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如所患疾病、用药目的、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防治方法。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做到动作轻柔, 并用恰当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2.5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

为了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以熟练、细致的技术操作, 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服务于患者, 这样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优化服务态度, 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 “因人施护”, 满足患者心理需要, 使患者心情愉快, 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门诊护士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心理特征几其心理需求, 同时还应该及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门诊工作中, 提高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晓泼, 吴平, 李莉.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2 (26) :12.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7:167.

[3]赵光, 张丽娜.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384.

遵循心理特征学好语文 篇9

1. 记忆是基础。

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与思维, 都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 运用语言尤其如此。冰心老人曾说:“积累词语, 像银行折子一样, 存得越多, 支取才会越多。”郭沫若也说:“胸藏万汇凭吞吐。”这应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记住与掌握丰富的口语与书面材料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一个人的语言的最佳发展时期是小学、初中阶段, 孩子的最大特点是机械记忆力很强, 趁这时让他们多熟读背诵优秀的古典和现代诗词文章, 会让他们终身受用。即使一时不大理解也没关系,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他们会逐渐理解的。我们总是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却从不说“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实际上, “理解”与“记忆”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而且这两者都有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往往需要许多次地反复才能得到加深和巩固。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的《春》一课时, 学生赏析得津津有味, 我见机不可失, 又为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写景散文《荷塘月色》, 并要求背诵。虽然此文是高中的课文, 但是里面写景的优美文字却可以应用到学生写作中。学生在接触与记忆的过程中, 由不理解到有所了解, 由此达到熟稔和自主应用的程度, 对阅读和写作的益处不言而喻。

2. 感受是根源。

学语言得靠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体味, 别人是不能替代的, 因为语言反映客观事物, 只有把语言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人才会懂得语言的意义。但是,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眼目睹, 这时就要用自己头脑里“贮存”的事物表象、生活经验, 或者说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记忆等去联想、想象、分析、比较, 以求得间接的知识, 从而获得对语言的理解与体味。例如学习文言文《口技》一课, 文中口技表演者栩栩如生地模仿夜深人静时, 一家四口熟睡后“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现在城市里生活的学生别说听见老鼠的叫声, 就是看见都少, 那么怎么帮助学生理解呢。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先听、然后想、最后看, 获得感受后, 再赞叹表演者技艺高超。这个事例说明从生活实践中获得了深刻的理解与体味, 才叫“语感”。如果没有这种生活实感, 单凭给学生的解释, 总会觉得抽象空洞, 难以体会。所以说语文教学中, 学习语言须学生自己切身体验。

3. 训练是手段。

语文课的“训练”, 是由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背、写、听、说、思的特殊的语文实践和基本策略。所谓“训”, 是教导, 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推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是讲解, 即教师对语文知识 (包括语文学习方法) 的传授;是启发和点拨, 即教师引导学生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键, 与学生平等对话, 启发诱导, 激活学生思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与表现的评价。所谓“练”, 是练习, 即为了巩固语文学习的效果而进行的反复练习。语文课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读、背、写、听、说、思的特殊训练的语文实践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 记住更多的词语、句子, 记住更多的典范的诗词文章, 并逐渐对他们加深理解与体验, 可以使学生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

以上三点, 概括地说就是记、感、练。这三方面反映了人学习、运用语言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社会环境中遵循心理特征学语文, 人文教育的鲜花就会在潜移默化中, 在学生的心田里潜滋暗长。

吕晓艳,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教师。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遵循心理特征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记忆是基础;二.感受是根源;三.训练是手段。

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10

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有安的情绪, 顺利完成分娩。是当代妇产科护士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怀孕到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 孕产妇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因急躁、紧张、惊恐常可引起宫缩乏力, 致产程延长, 造成滞产, 胎儿宫内窘迫, 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 因此应该注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使她们在最佳状态下分娩。

1产前孕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人, 临床上产妇多为初产妇, 无经验, 加之社会家庭对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 更增加了对分娩的精神紧张程度, 大部分孕妇临产前的共同心理活动是紧张、焦虑、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关心, 怕分娩时疼痛, 怕出血, 怕难产, 担心胎儿不正常, 一旦出现产兆常表现出心慌意乱, 吃睡不宁, 高度的紧张心理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以至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使分娩不能按正常进行, 因此, 需我们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 医风和熟练的专业技术, 高度的责任和同情心, 善于掌握孕产妇的不同心理, 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1]。

我们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 解除紧张心理, 要以热情, 亲切的态度向孕妇介绍病房, 待产室, 产房的环境及有关妊娠与分娩的知识, 宣传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的好处, 耐心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 以取得她们的信任, 同时要使孕妇注意饮食和休息。使其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行, 消除临产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 增强自信心。第二,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对临产孕妇要同情, 态度诚恳热情, 关心体贴照顾她们, 给予她们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让孕妇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 使她们得到安慰, 增强安全感, 做到相互信任理解。第三, 护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 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 能使临产孕妇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在进行操作时态度要认真, 动作轻柔, 手法准确熟练, 观察细致 (如监测胎儿情况及孕妇生命体征) 记录及时, 并将产程进展情况主动告之临产孕妇。让她们感到自己被重视, 增强她的信心和安全感, 以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产妇的顾虑。与此同时应保证临产孕妇的正常进食和睡眠, 使她们从精力, 体力和心理上为顺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 频繁的子宫收缩, 引起疼痛发生, 形成产妇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希望减轻疼痛和尽快结束分娩[2]。此时护理人员的主要心理任务就是对疼痛的护理, 产妇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产妇对疼痛敏感, 阵痛感觉强, 有的虽然疼痛但能控制, 有的痛得难以忍受, 大声喊叫, 不能自我控制, 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终于导致宫缩乏力极易造成难产, 护理人员对自控能力强的产妇要多鼓励, 并告之产妇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 对自控能力差的应多接近, 给予安慰, 陪伴, 不要对她们批评, 训斥和表示厌烦。宫口即将开全时, 会产生各种恐惧心理, 部分产妇大声呻吟或喊叫, 这时护理人员应守在产床边, 尽量多给产妇交谈, 因分娩是剧烈的体力活动过程, 出汗多, 应及时用湿毛巾擦汗解除不适, 宫缩间歇时, 给她们适当喂点食水, 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告诉她们分娩是自然生理现象, 指导她们正确的屏气方法用力方法, 只要鼓足勇气, 思想放松与接生人员配合就可以顺利尽快结束分娩。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另一心理任务是让家属特别是丈夫陪伴参加整个分娩过程, 可起到精神支柱作用, 在这艰难的时刻, 得到丈夫的温暖, 安慰和支持, 对临产孕妇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满足, 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转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了耐痛阈, 使分娩正常、自然、健康完成。

3 产后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胎儿胎盘娩出后[3]。

分娩结束, 产妇有一种轻松感, 此时产妇的心情, 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性别及一般状况的关注, 如胎儿娩出后发现异常情况或婴儿性别不符产妇心愿时, 暂不告之产妇, 待胎盘娩出, 按摩子宫至子宫缩复良好, 再告之产妇实情, 这样可避免产妇过度紧张造成大出血, 如胎儿无异常情况, 可及时地告之产妇胎儿一切正常及性别, 待婴儿断脐后抱至母亲胸前, 进行胸贴胸, 腹贴腹, 母婴皮肤接触, 并帮助婴儿吸吮母亲双侧乳头, 以促使子宫收缩, 减少子宫出血, 增进母子感情, 并刺激乳汁分泌, 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馨平, 刘爽.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8, 3:87.

[2]吴瑞平, 胡亚美.现代妇产科临床与护理.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008.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心理特征浅论 篇11

关键词:初中学生 文言文学习 问卷调查 心理特征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实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了在传承语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意义外,对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也意义深远;对于社会而言,文言文教育能产生一种民族凝聚力,将古今的社会精英与广大的民众联系起来。因此,了解当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以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初2012级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无效问卷85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现将调查内容及结果总结如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问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状况、特征及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和目的分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和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当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无明显差异时,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动机的指向与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1、文言文学习动机较为功利

在问卷统计中,回答文言文学习目的“学习文言文是因为”老师影响有24%,为考试需要的有50%,回答自己喜欢的学生有26%。

按照心理学家的认识:学习动机共有四种类型:“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应试,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就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情景支配而不得不学。这种动机在心理学上应该称为外部动机,而非内部动机,是短暂、具体的动机。可见,学生对于教师、家长和社会不断强调和灌输文言文如何重要的话,并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实现目标愿望较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动机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学不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回答“你想学好文言文吗”时回答“想学好并愿为此努力”有60%,回答“不想学”的有4%,回答“想学好但不想太累”的有36%。

有60%的学生愿意学好文言文,可见学生对学好文言文有期望。而另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学好文言文,显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或失望情绪存在。但36%的学生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了多数学生在没有强烈自主学习动机的前提下,为此付出的努力也不多,这一点是与动机倾向成正比例的。或许他们只是将文言文当作一考试项目去对待,是为了考上高中或得到家长、教师的赞扬而去学习,内心并不愉悦,因此没有多大激情去钻研学习。

3、愿在文言文学习中付出努力,但努力的程度不高

调查中显示学生中有36%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学习者学习语言是因为外来压力,那么内在的动机就会最小,而且学习态度就会消极,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实现目标愿望。所有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没有强烈的动机前提下,努力实现目标的愿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大多数中学生具有不太强烈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目的,也没有表现出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激情,当然也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并不是认知能力不足,而是在现阶段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没有特别的需要(文言文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几乎就不用学了,或者认为只是进高中的一块敲门砖),但就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能力,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形,身心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这又注定其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强烈的动机,但也有26%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说明,学生动机倾向的多样化。因此,怎样增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怎样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文言文变成广大中学生们的需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今后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习兴趣分析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一种个体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已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众所周知,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密不可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调查显示:认为文言文学习“有必要”的学生有82%,认为“没有必要”和“不能确定”的学生有18%,结合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来看,可见大部分学生承认有文言文学习的需要,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关于文言文文本,正如调查显示:初中学生中认为“文言文文章”有趣的有50%,认为没趣的有8%,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可见文言文选文(教材)本身对学生学习心理有较大影响,文言文中的一些优秀经典能打动初中学生的心,也有一些文言文选文不合学生的胃口。

另一方面,对文言文课堂学习感觉“不满意”的中学生有6%,“感觉较好”的有67%,而“没什么特殊感觉”的多达27%。以上数据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当前的课堂文言文学习满意度不高。因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文言文的学习。

(三)意志品质分析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支配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意志行动有许多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是互相联系的。

在调查中,当回答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马上寻求帮助的学生有59%,暂时不管困难的学生有27%,有14%的学生为困难烦恼。由此可见,文言文学习使初中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面对各种困难,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意志行动,这一点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不错,有一定的坚韧性和自制性。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面对中考及各学科的压力,肯定遇到了许多令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总之,有超过半数以上初中学生具有相当的意志力,他们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战胜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是万万不能少的。没有了这一点,学习任务完成不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使其始终坚持目的,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四)学习习惯及方法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1、文言文学习中师生、生生互动性差

根据调查问答“你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如何学习文言文吗?”有27%的学生回答“很少”,有32%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学生中,常常与教师、同学进行文言文交流的有41%。

2、文言文学习面临“学而不用”的尴尬境地

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使用文言文的情况反映在调查回答上为:使用文言文较多的学生有12%,有使用经历但很少使用文言文的学生有70%,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完全没有主动使用过文言文的学生达18%。

由此可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大胆进行交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总的说来,据调查结果分析所得,目前初中学生没有较强烈的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一般,意志品质较好,但学习习惯有待改变,学习方法有待教师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希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勉励引导他们学好文言文,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学习心理特征 篇12

1 心理特征及护理方法

通过长期对3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我们发现透析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抑郁 (约占70%) , 焦虑、暴躁 (约占20%) 及幻想、否认 (约占10%) 等类型。现将其不同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分述如下:

1.1 抑郁型

这类透析患者多数表现为情绪低落、失望、封闭自我, 甚至悲观绝望以至产生轻生念头。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 护理人员对待此类患者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 热情耐心, 细致周到, 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 向患者介绍经透析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例, 告知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顽症被我们认识或治愈。此外, 还需取得家属的合作, 从情感上多给患者以慰藉,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生活自理, 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处处需要别人照顾的患者, 对社会、对家庭仍是有用的人, 以增强其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作为护理人员, 技术操作必须准确、熟练、轻柔,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 感到可以依赖, 从而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配合透析治疗。

1.2 焦虑、暴躁型

这类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 甚至责骂家人, 特别是经济负担重的自费患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一方面渴望生存, 另一方面又担心维持透析的经济来源, 怕因此拖累家人, 所以时常焦虑不安, 矛盾、痛苦的心情无以发泄, 便迁怒于他人。对此类患者, 我们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耐心做好各种解释工作, 从多方面安抚患者的情绪, 并劝家属要多加忍耐、理解, 避免激怒患者, 使患者逐渐学会自我克制, 调整心态。对于完全自费的患者, 我们应尽量减少其支出,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情配合治疗。

1.3 幻想、否认型

此类患者对自己需要长期以透析来维持生命的事实难以接受, 对治疗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通过短期透析治疗, 可望恢复肾脏功能, 甚至到处求医问药, 以期奇迹出现, 一旦得知事与愿违, 很容易转化为前两种类型, 在平时身体素质较好、文化层次较低的早期透析患者中较为多见。对于此类患者, 我们应该循循善诱, 一方面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一方面又要耐心疏导患者, 使患者逐步接受事实真象, 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接受维持透析治疗的现状。由于文化素质、社会经验的不同,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 所以应利用宣传材料、黑板报等形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变化规律、注意事项、血液透析的应用、并发症、用药特点等知识,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适当的运动, 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对治疗和护理起到促进作用。

2 总结

上一篇: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下一篇:术后并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