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学习

2024-06-05

心理和学习(通用11篇)

心理和学习 篇1

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体现在多方面, 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特点以及智能结构特点等, 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只有了解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特点和智能结构特点, 才能选用针对教学内容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增强知识学习与行业实际的联系, 实现思考与技能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角度, 对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一、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心理

(一) 学习态度端正, 但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在学习过程中, 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较认真地完成学习作业, 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但是, 不少学生有讨厌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 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公共理论课, 他们都缺乏学习兴趣。理论课中抽象的知识较多, 难于理解, 而学生基础差, 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弱, 开始学习时没有足够重视, 后续学习跟不上进度, 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 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 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另外, 学生对饭店行业了解甚少, 比较陌生, 还有部分学生并非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二) 学习需求增多, 但学习意志不强

中职学校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 由于就业导向明显, 学习的需求逐步增加, 学习的渴望也进一步加强, 不仅希望学到相关知识, 也期待能在技能上得到训练和提高。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缺少刻苦勤奋、顽强拼搏的毅力, 意志力较差,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容易屈服于面临的困境, 以致学习不能持续到底, 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体而言,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普遍意志力差, 学习过程中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难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进而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 学习意识增强, 但学习能力不足

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 追求内心世界中存在的“本我”,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以及发展自我上。他们在心理上以独立人格出现, 在学习上自我意识增强, 期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成绩, 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突出自己、展现自我。即使以往并不突出的学生, 由于来到新校园, 学生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有所表现, 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 学生通常在入学时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由于中职学生从初中阶段升入高中学习, 刚刚接触专业课程, 还未适应中职学校的专业学习, 学习能力较为欠缺, 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听不懂, 不能融入学习的现象较普遍。这种对自我学习提升的要求和自身学习能力较弱所引发的矛盾, 容易使学生有挫败感, 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兴趣爱好广泛, 但学习自卑感较重

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对时尚、潮流、网络以及新事物等都有浓厚兴趣, 对影星、歌星、球星等比较关注。总之, 他们对学习以外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和感兴趣, 加之很多学生是初中阶段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长期承受教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的歧视, 长此以往, 不仅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对学习产生自卑感和恐惧心理, 而且这种情绪的蔓延, 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同时, 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一些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 学习能力、竞争能力较差, 对未来的发展似乎看不到希望。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一回答问题就满脸通红、胆颤心跳, 担心回答得不对;有的学生在技能操作中总认为自己笨手笨脚, 所以在操作时畏手畏脚, 不敢放手去做。

(五) 动手能力较强, 但学习动机缺失

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生性活泼、性格开朗, 喜欢动手操作, 模仿能力强。如餐巾折花、托盘、摆台、铺床等各项技能的训练, 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后都能达到标准要求, 甚至有些领悟力较强的学生, 经过多次练习后, 餐巾折花的技能要求不仅达标, 而且餐巾折花的种类远比教材上丰富形象。但是, 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够明确, 又缺乏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者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致于学习缺乏动力, 甚至有的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如有的学生认为反复练习铺床、餐巾折花、摆台没有什么意思, 到了工作岗位自然就会熟悉, 所以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不认真听讲, 实践操作时也懒懒散散。

(六) 表现欲望较强, 但学习目标不明确

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表现欲望较强, 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勇于在教学活动中踊跃参与、充分展现自己, 期盼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但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 组织纪律不强、学习成绩不够好, 受到批评指责较多, 他们的需求和烦恼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充分关注, 少有机会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 造成他们自我效能感低下, 在学习上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盲目状态, 致使他们在中职学校的专业学习中, 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习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

(一) 观察能力较强, 但记忆能力较弱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重要能力。“细微之处见精神”, 饭店工作头绪繁多, 提倡“零缺陷”服务, 任何细节都与饭店服务水准息息相关, 所以服务工作需要细致的观察力与敏锐的洞察力。因此, 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 都很重视和强化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注意在知识学习和操作训练过程中, 激发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善于察言观色、诱导学生服务细致入微, 强化学生关注和发现服务工作中细小的、不引人注意的细节, 学会把握服务的关键时刻, 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记忆能力是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繁多, 涉及的部分知识为条款的罗列, 显得比较单一琐碎, 尤其是其中的工作职责、任务流程等标准和规范, 需要学生尽快熟记和掌握。而该专业学生学习动机比较欠缺、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目标不太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技能操作训练不到位。如学生客房清扫顺序知识的学习, 记忆不牢或混淆不清, 就会造成客房清扫顺序颠倒、环节遗漏、清扫服务不到位等后果, 使技能操作训练时间超出预期计划。

(二) 想象能力较丰富, 但思维能力较弱

想象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饭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 只有不断在服务与管理工作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提高饭店服务的软硬件水平。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观察能力较强外, 还喜欢无拘无束的想象, 形象思维比较活跃, 这种特点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在学习活动中发挥想象能力,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 学生不仅能根据教材及参考书上的样式折餐巾花, 而且能自己创造出具有新颖的样式和富有美感的作品;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中西餐摆台, 而且能进行有创意的宴会摆台,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维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 抽象思维能力比较缺乏, 对知识及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有限, 不习惯对专业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比较归类, 加之自身又懒于动脑、惰于思考, 所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领悟不透, 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缺乏主动探究、积极处理的意识。因此, 在专业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活跃的特点, 强化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 表达能力较强, 但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团体协作、对外关系、社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饭店服务行业对口语要求高, 要求表达清晰流畅, 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一般外语会话, 这样才能与客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才能使服务能够满足客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如果表达能力较强, 语言幽默风趣, 则能让客人感到身心愉悦、心满意足。对于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口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未来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状况。而大多数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 由于平常比较活跃、表现欲望比较强、个性开朗大方, 愿意表达、敢于表达, 因此, 具有口语表达能力较好的特点, 有利于促进他们进行专业学习, 为今后融入职业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饭店行业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其所包含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 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的知识, 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且也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 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己去思考、实践、探索、创新, 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 再转变成“我会学”。由于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不善于思考和学习、自学能力比较欠缺, 因此, 在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 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在教授餐巾折花时, 除教会他们基本折叠方法和基本形状外, 可让学生课后通过阅读、思索和向他人学习, 进一步掌握餐巾折花的技能技巧, 深化餐巾折花的构思和创意。

(四) 操作能力较强, 但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职学生的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饭店业的产品构成、性质特点决定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用性, 涉及多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 对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技能操作要求高, 如翻台动作是否熟练、餐巾折花是否美观、餐饮摆台是否规范、斟酒是否符合要求、房间整理是否到位、铺床动作是否迅速等, 都关系到饭店的服务工作和质量水平。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很多学生, 虽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 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 动手能力比较强, 由于经常练习和训练, 在动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上表现较好, 能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 到逐步形成动作连贯, 最后达到自动化、协调化的复杂过程。

创新能力即学生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饭店服务行业尤其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 开拓出新的领域,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推陈出新。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 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又不太勤于、善于动脑, 学习常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追根问底、深入探索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因此, 在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专业实际及学生特点, 更新思想、善于挖掘, 及时抓住培养创新思维的契机,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探究的习惯、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发展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新春, 乔志宏.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彭志斌, 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全国旅游职业院校协作会.旅游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2007)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4]张元.职业生涯设计: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汝勇健.沟通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6]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心理和学习 篇2

【关键字】浮躁;防止和矫正;教育;

摘要: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常见的知识性、方法性错误外,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浮躁心态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浮躁的成因,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浮躁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1.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学生上课没有集中精力,没有全神贯注,上课效果不理想体现在:学习的时候粗心,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再三思考、没有联想、没有对自己提问。一种似乎掌握的感觉左右了自己,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认为自己懂了。

1.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有些学生总是有一种小聪明的感觉,总是觉得他懂了。岂不知,这个“懂了”的感觉害处太大了。因为,一旦自认为懂了,就会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就不会再去准确记忆书上的知识点,应用条件等。也就是说,这时候,对于问题的学习就停止了。另外孩子们有一个错觉:认为会做作业了,就是学懂了。其实,这样会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靠。这是我要着重引导孩子克服的一个浮躁的地方。

1.3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这也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很突出的不良习惯。急于完成作业,为完成作业而做题,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初衷。这里面,也有自己辩解的一个地方:做题多了就掌握内容了,就学会了。你得做多少题,才能正真掌握课本知识?才能避免自己熟练而快速无误地做题?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经常在课本上、习题集上、作业本上贴着一些贴片,上面是更正的内容。经常见他们做着做着就开始涂抹,认真的能力降低了,浮躁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

1.4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任务完成后认真检查、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这也是成年人的工作方法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缺少了检查归纳这一环,做练习和做作业就纯粹变成了完成任务了。纯粹就考试或者做作业做练习来说,做完后认真检查一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

1.5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

这是自认为聪明的学生经常出现的浮躁现象。觉得太麻烦,反正很简单,反正自己都懂了,反正自己会了,所以就不认真改正了。其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做完题后,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使他们长出一口气,也就在这里,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2导致学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2.1自身方面 首先是当今孩子普遍存在着较弱、任性、吃不了苦、自我意识强烈、思维离奇、想入非非等心理因素。其次是认知上的偏执,浮躁心理者总是只看到别人的收获而看不到人家为之付出的汗水,总希望侥幸获得成果而不想从点滴小事做起,面对激烈的竞争,只想投机取巧,少劳或不劳而获,或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2.2外界环境方面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

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最后是学校教育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学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只重视面上的高分,却不注重塌实地学习。

3浮躁心理的防治

学生的浮躁心理已成为他们提高成绩的重大障碍,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改变浮躁心理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3.1 立志教育。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长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3.2习惯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3磨练教育。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3.4榜样教育。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心理和学习 篇3

一、历史学习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历史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二、历史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依赖心理。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在历史学习中,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①期望教师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②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模仿、照搬。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容易导致解题出错。这种心理具体表现为:①未弄清题意,就急于作答。②没有准确链接所学知识,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⑧被设问蒙蔽,未采用辩证的、全面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仅看表面就作答。④答题后,忽视对历史问题进行整体回顾和反思。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定势。一方面它有利于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历史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這种定势思维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学生偏重历史结论而忽视历史过程,衡量学习效果只重分数,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进行有创造性的讨论和研究。

此外,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克服心理障碍的钥匙——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1,平时养成四个习惯:预习——记笔记——思考——温习。

预习时要做到:扫除文字阅读障碍;在重难点、存在疑惑的地方作相应的标记,以便上课时“有的放矢”。上课时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画批,以便主次分明,系统掌握知识,有效提高记忆效率。“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

2,使用“七注意”学习法,学会读课本。

(D注意课前说明,明确学习目的。②注意课文目录,形成知识框架。⑧注意章节导言,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④注意正文,牢固把握基础知识。⑤注意注释、文献材料等,丰富历史知识。⑥注意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⑦注意书后大事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3,使用快速记忆七法,提高学习效率。

①口诀记忆法。如学习战国七雄相关知识时,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口诀,可轻松记住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及它们各自的方位。

②化简记忆法。可通过抓住关键词、关键点等,对繁琐知识进行抽象简化,以降低记忆难度。

③形象记忆和谐音记忆配合法。此法要求学生敢于联想、善于联系,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生动的形象。

④特征记忆法。运用特征记忆法,要求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准确抓住历史知识的独特之处,善于观察、归纳、总结。

⑤中外联系记忆法。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将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这样不仅方便记忆,还有助于形成大历史观。

⑥比较记忆法。如比较同属于资产阶级改革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进行记忆。

⑦图示记忆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可通过形象的图形表述出来,进行记忆。如记忆清朝疆域时,可以在图上勾画出来,并设计成“米”字形,从西面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记忆。

4,复习四步法。

①知识整合。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②联系比较。以某知识点为主要出发点,联系比较,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

③史论结合。进行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把基本的理论观点融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

④感受历史。通过系统复习,感受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得到启发。

历史复习这四步之间互相关联,知识整合是前提,是基础;联系比较、史论结合是核心,是关键;感受历史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

心理和学习 篇4

一、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 主要表现为: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中数学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转变。

初中数学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因式分解先看什么, 再看什么, 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而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内容的整体数量增多。

高中数学课的设置内容丰富, 知识面广泛, 在高一、高二要学习完高中三年所有的知识内容, 高三进行全面复习, 并有数学“会考”和重要的“高考”。

二、学习高中数学的不良心理表现

1. 松懈心理。

高一阶段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 不少学生进入高一后便认为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 不妨先放松一下, 这样就导致数学学习松懈, 成绩停滞不前或下滑, 继而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

2. 焦虑心理。

进入高中后, 由于学习科目多, 难度偏大, 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 怕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 如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节, 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 忧虑和恐惧等情绪, 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

3. 自卑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很难, 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同时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 有自卑感, 他们对自己的学业, 前途, 未来没有希望, 被动地学习,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学生学习成绩差, 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对学习自暴自弃。

4. 畏惧心理。

同学们对于高中数学的自卑心理进而可发展为对数学的畏惧, 尤其表现在考试前或考试中, 内心非常的紧张和恐惧, 考试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注意力不能集中, 头脑模糊, 有时一片空白, 严重者还会出现大汗淋漓, 头脑轰鸣, 写不出字, 甚至晕倒的现象。

5. 应付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 今后如果不搞数学专业, 那么数学几乎是没用;持应付的态度学习, 认为只要进了大学校门, 数学对付着能够及格就行。

心理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行动上的错位, 行动上的错位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 同学们应该正确认识关于数学基础不好会影响高中学习的问题。如果数学基础不理想, 千万不要泄气, 更不能有应付和放弃的想法。数学学科系统性很强, 各学科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明确了这些, 同学们应该把高中数学的学习当作新的学科来学, 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高中数学的正确心理和习惯

1. 积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数学中培养兴趣是无比重要的。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同样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在学习数学时, 要克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 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数学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 喜欢几何, 可以多做这方面的题目, 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体会数学中蕴涵的美,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来带动其他章节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勤奋、坚韧的学习态度。

中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数学题目浩若烟海, 尤其是高中数学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 要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勤奋坚强的品质。要吸收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体会这些数学思想给我们的启迪。

3. 形成自我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在学习过程中, 要遵循认识规律, 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 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 经常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4.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习数学不能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 更不能就题论题, 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应当注重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1) 课前计划和预习。预习中发现的难点, 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可进行补缺, 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 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既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 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 课堂听讲和笔记。要重视教学过程, 要积极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要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 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 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课后练习题。对于课后练习重要的不在做题多, 而在于做题效益要高。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 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 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 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这将大大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另外, 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 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通法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 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4) 课后复习总结。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要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有没有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 要反思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每学期, 大家准备一本数学学习“错题本”, 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 想想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怎么改正。

总之, 要想学好数学, 同学们首先要正确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克服对高中数学的不良心理, 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只有这样,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形成理性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高中生, 要善于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心理和学习方法。

心理和学习 篇5

与同事谈起英语教学,他们常发出感叹,对班级的差生无可奈何。长期以来在转化差生的问题上,我们英语老师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但往往收效甚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于特殊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政策”。近年来,我从差生的实际入手,来转化这一弱势群体,采用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和分块补救。

一、心理辅导

英语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卑的人格特征,这影响了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以及和其他人的正常交往。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英语学习受到挫折以后,对英语学习就缺乏信心,存在自卑、自轻等心理,一见英语就望而生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孤僻、不合群的特点,怯于参加自主性的教学活动。这种消极的自我无为,对学生的大脑的工作有极大阻碍和抑制作用,而积极的自我实现愿望对于学生的大脑皮层的有效工作有着巨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改善差生的自我意念,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实际上是开发学习英语潜能的辅导。因而,要转化差生,首先要从心理上辅导,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1.改变差生的不良意识,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学困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趣索然,沉郁少言,畏缩不前,是因为多次反复挫败的体验,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出于本能的一种逃避反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困生看到希望,成功的体验可以带来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喜欢上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对学困生要降低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困生具体的英语水平“量体裁衣”,设定他稍作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目标作为起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建立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用鼓励的眼神,和善的表情多多惠顾差生。让他们时常感到自己在教师的心目中占有与其它同学同等的地位。

2.设定适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自我实现愿望低的差生是最能从成功中获益的人,成功的快感能更快地激发差生求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既然差生的自我实现愿望与他们的同伴如何看待自己联系紧密,那么让差生的成功昭之同伴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到他们的成功,在评价方法上,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充满信心,从而达到肯定教育的目的。

3.树立学习的信心。要学好英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英语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否则容易忘记。差生往往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有放弃的思想,这是很正常的,学习英语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做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捉摸这一弱势者的情绪,发现他们的症结,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和情趣等。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成长的烦恼,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学做“伯乐”,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特长并“策之以其道”——使之巧妙应用于教学。英语教师如能做到对学困生“赏识自如”,那必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而又持久的兴趣,若不然,好不容易打开的心菲也会再次紧闭。

二、分块补救

1.音标辅导。差生之所以差的首要原因就是不会朗读,不能开口说,甚至说不上几个英语单词,导致以后的课程无法学习。进行音标辅导的目的,就是要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拼读、默读和朗读,会读了才会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读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背诵。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对单个音标的发音进行强化训练。大概用三天的时间,在以后的时间里常复习、常运用,完成了这一步就可以做到,独自的朗读单词,甚至是句子了。而且必须要求他们自拚自读单词和句子。这样,完成了分块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2.词汇和语法的辅导。对于这一步,可采用张思中教学法中的词汇超前和语法超前集中的原则进行,把他们分类归纳。如:把词汇分为词和词组,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这样,可以要求他们用上一段时间强行记忆。虽然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只要完成了这一步,那么,成功在望了。这时,他们便会发现自身的能耐,他们便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永久的学习英语的热度。

3.重点句型的辅导。每天辅导量不能太多,给学生3—5个句子既可,但要把他们编成一小段有意思的短文,或比较欢快活泼的歌曲或顺口溜等,便于记忆,寓教育了教于乐。

心理和学习 篇6

艺术高职学生既有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 他们在接受单一的刻苦的专业训练的同时, 文化课程相应减少, 他们聪敏、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强, 但认知能力弱, 社会阅历相对缺乏, 心理较脆弱, 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在他们面对一些重要人生发展课题—学习、情感、人际关系、择业等问题时, 也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 这些冲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解决, 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但是, 由于条件有限, 学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学习, 因此, 深入开展艺术类高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的研究已是教育研究中一项必要且重要的任务。

1 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逐步完善了递进式心理课程体系, 充实了学习内容

根据艺术类学生高职阶段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在专题学习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 并及时做了调整, 比如“ 压力与应对”的知识在入学阶段就应普及。 这是因为艺术类高职学生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面临着来自家庭、个人成长 (青春期) 、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 另一方面, 其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 有幼稚与成熟、世故与单纯、依赖与独立、盲动与自觉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参照宋英 ( 2004) 、徐洁 ( 2009) 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类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方面与国内常模存在差异显著;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 一年级多于二、三年级[1,2]。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艺术类高职段一年级学生要面临舞台表演、作品展演中同班同学之间的竞赛、选拔的压力, 在专业学习第二年逐步出现在校内外、国内外的青少年艺术表演赛场上, 因此他们比同龄人更早更多的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选拔和压力。 艺术院校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明星, 但明星不只活在公众的光鲜追捧之中, 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 艺人所面临的压力比寻常人更大, 成名的欲望, 外界的关注, 舆论的苛责, 恶意的炒作, 经济的打理, 情感的困扰, 高落差的境遇等等都成为他们生活的压力源。加之, 艺术生一般内心世界都更丰富、细腻、敏感和激情, 更在意外界的评价, 因为追求完美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差, 因而明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比普通人更严重。 顶不住压力时就难免做出一些反常行为, 如吸毒、乱性, 甚至轻生。

针对这种情况, 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学习平台进行专题学习, 既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又强化了学习效果。 比如, 在实际的教学反馈中发现, 表演类学生对“ 压力与应对”专题兴趣浓厚, 课后学习与提问的频次明显多于非表演类学生。

实践结果表明, 心理健康学习平台的建立对艺术类高职阶段学生适当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了解压力与应对的知识是有益且有效的。原因之一是艺术类学生有更多概率遇上压力性事件, 每一次表演都伴随着压力和激烈的情绪变化:有研究表明, 过于突然的、强烈的, 以及持久的压力性事件增多可以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3]。 原因之二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改善是有效的:刘贤臣 ( 1998) 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在面对相同压力时, 选择的应对方式不同, 那么压力对个体的作用结果也不同[4];因为应对是在寻求一种理解并设法改善个体适应应激的心理机制[5];在应激与健康的关系效应中, 应对被看作是一种有效和成熟的自我过程[6]。而且, 应对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若采用指向问题解决、退避等应对方式, 可以增加自我肯定, 减少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若采用发泄、忍耐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则容易产生心理问题。[7]因此, 艺术类高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学习平台进行专题学习, 是有效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之一。

另外, 依据过去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我们在专题学习资料的建设中, 侧重于心理调适、学习方法指导、生活指导、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指导, 并不断地结合学生情况相应地调整课程内容, 以增进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 帮助学生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

高职阶段, 我们将结合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的测量, 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应对方式, 认识到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个体差异、应激情境、人格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讨论具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 ( 尤其是学生自己) 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结合个体生活事件探讨情境因素、人格特质在应对中的交互作用, 以及在应对过程的不同阶段中, 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变化与发展———这个过程既能提高高职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个体的差异性, 从而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行为, 在逐步形成稳定的职业素质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宽待他人。

2 基于“ 职业知识”、“ 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有益于学生建构健全的职业人格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按照“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的要求,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丰富了“ 职业学力”的内涵, 内容上强调“ 职业知识”、“ 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三位一体, 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问题思维、创新意识、创造力、服务意识的训练。 为了利于学生建构健全的职业人格, 我们既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体验, 又注重培养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的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将行动力作为提升和改变个人素质的一种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

我们提供了《 艺术生的心理读本》 的电子版本, 学生反映良好。 这些内容:一是, 注重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注重职业岗位的实际发展需求, 在分析艺术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础上, 强调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二是, 以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关注学生个人体验为主线, 以“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目的, 将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划与个人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多层面、多角度地提供与行业、专业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 比如, 我们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 发展心理学》 、《 健康心理学》 的相关内容———身体发育和衰老、健康,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既能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 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也为学生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择业就业 ( 幼儿艺术教育、青少年艺术教育、老年人文化服务) 提供科学的职业知识, 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次, 增加了青春期学生关注的有关情感与爱的《 社会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内容, 为学生一生的情感发展、与他人交往提供心理学知识的支持, 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理, 既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也利于学生提高情商、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再次, 强化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相关的知识———气质与才能、情绪管理等,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 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 提升职业素质,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让自己在职场、生活中获得快乐。

在打造“ 职业知识”、“ 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积极引用在职场研究成果中最新的、具有权威性、前沿性与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增强职业教育的时代感, 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学有所思。

摘要:本文论述了艺术高职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提出基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的建设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逐步完善了递进式心理课程体系, 有益于学生建构健全的职业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专题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宋英.艺术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山东精神医学, 2004, 17 (3) :171.

[2]徐洁.艺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调节手段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29 (11) :94.

[3]Joseph E Schwatz, John Neale, Chris Marco, Saul S Shiffman.Does Trait Coping Exist?A Momentary Assessment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rai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7, No.2:360~369[J].

[4]刘贤臣, 等.青少年应激生活事件和应对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1) :46~48.

[5]程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4:4~13.

[6]Edwards J R, Cooper C L.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8, 18:15~20[Z].

[7]冀肖力.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1:58.

[8]James.A Beane著.课程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110.

心理和学习 篇7

课堂学习心理氛围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 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 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内隐性与外显性:

内隐性是指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的不外露性。课堂气氛的情感基调是研究课堂氛围的最重要维度, 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外露性, 师生通过各自对学习情境的定义, 采取相应的反应以适应情境, 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又总会有其明显的外在表现, 即具有外显性, 师生在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影响下, 必然有与之相应表现。内隐性和外显性并存, 决定了对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的认识要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既要仔细观察其外存表现, 更要对隐藏于其中的心理进行研究。不同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会有各自不同的外在表现。同样的外在表现, 也可能代表着截然相反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2、稳定性与易变性:

稳定性是指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作为一种占优势的群体情绪状态, 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持久固定性。同时,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又具有易变性。师生双方的情绪状态、教学内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 都会导致课堂学生学习心理氛围的变化。一般来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人格、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往往决定着课堂学生学习心理氛围的方向。

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的因素是多样的, 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面的。我们应加强思想政治课课堂学生学习心理氛围的研究, 探讨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及教育作用,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激发兴趣,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以“趣”为导, 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活跃学生的“思”, 培养学生的“智”, 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育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后就愿意去学、探索、求知,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固掌握知识, 从而达到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的目的。

2、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30%, 如果得到激励则能发挥出90%。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应立即做出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需求和渴望, 即成功需求。满足体验成功的需求, 不仅能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而且能使人产生自信心和胜利感, 促使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研究表明, 学习上获得成功, 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 并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 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失败的体验, 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心情, 并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甚至对学校生活也产生畏惧和反感。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 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得到维持。教师要帮助各类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都能够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运用激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原则,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起到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的目的,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 信其道。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应以把爱心带入课堂, 使教学成为情感交流活动, 尊重和宽容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的接纳是情趣盎然的课堂平等的对话、双向的互动。欣赏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奖赏, 老师一次善意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诚恳的表扬都如同一场适时的好雨, 滋润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学生被老师欣赏是一种幸福, 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 他们会在被欣赏的喜悦中体验奋发、尝试崛起。“倾听——接纳——欣赏”, 不仅是一种师生交流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亲和的氛围, 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 能够促进学生高尚品格与高雅情趣的塑造, 有利于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思想政治课堂是一个舞台, 而一个能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课堂就会是一个精彩的舞台。在思想政治课改实践中, 我体会到, 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心理氛围, 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轻松自如地展现自我的舞台, 而且也让作为教师的我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3].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和学习 篇8

关键词: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学生

学习能力低下并非学习障碍。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曾认为学习障碍是多种异源性失调, 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1]。而学习能力低下主要指感官和智力正常, 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 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与其智力相应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试图探讨个体心理干预和学校干预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改善的作用, 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8月从遵义市随机抽取415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201人, 对照组214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 (FAT) 问卷[3]。问卷由在校的学习方法、在家的学习方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6个因子构成, 折半相关系数在0.76~0.88之间, 重测相关系数在0.75~0.90之间。

1.3 实验步骤

1.3.1 前测

心理干预前采用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 (FAT) 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并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制定心理干预方案。

1.3.2 心理干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3周1次, 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游戏和团体咨询, 内容主要为如何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 如何与父母、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 情绪调节, 感觉统合训练, 学习方法指导, 自我管理训练, 归因及自信训练等;学校设置多种形式支持系统, 校长直接参与组织课题开展, 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 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对首次心理测验中需要进行及时心理干预的同学给予关注, 如有需要便给予个别心理辅导;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公布心理教师的联系电话, 随时接听咨询电话。

1.3.3 效果评价

干预时间为18个月左右, 干预结束后再次用FAT问卷进行评定, 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

1.3.4 统计方法

将测验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6. 0统计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 实验组学生在干预前、后在校学习方法、在家学习方法得分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的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上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P<0.05, **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实验组学习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和家庭环境的改善几个方面, 这表明心理干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切实可行的作用。

在本次制定的心理干预方案中, 认知调节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克服和补偿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偏倚, 通过视、听通道的激活和整合, 使其学习建立专门化的通道[4];对人际关系的指导, 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外围环境, 为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交往与归属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在满足该需求的基础上, 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人际关系的指导还可以为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基础。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主动的学习者在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基础上, 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便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过程[5]。学习策略有2种基本成分:一种是基本策略, 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 即学习者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6]。在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具备基本学习策略, 缺乏辅助性学习策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制定计划, 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因此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并提高其自我监控的能力, 通过归因及自信训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量研究表明, 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 如运气、他人的帮助等, 而将失败归之于自己能力不行 (更多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7]。在研究中通过团体训练法和强化矫正法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学习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出正确的归因, 并对于学生的积极归因给予肯定和奖励, 对其消极的归因或较少做出积极的归因时, 适当地给予暗示和引导, 促使其形成正性的归因倾向。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增强自信心的行为训练方法, 以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 要求学校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 形成多种形式支持系统, 有助学生学习能力改善效果的维持。

一般来说, 阻碍学生学习能力是个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结果所导致。但在本研究中, 由于时间和干预人员的有限以及学生家长不能长期及时参与的缘故, 未能对学生家庭进行干预, 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也有明显的影响[8]。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不能用单一的手段, 而必须从个体、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进行, 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牛卫华, 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 2000, 23 (1) :115-116.

[2]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19 (6) :46-49.

[3]周步成.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991:5.

[4]高华, 祝英禄, 孙梦月, 等.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0) :110-111.

[5]周永垒, 张奇, 韩玉昌.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3 (3) :55-5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7]NUNEZ JC, GONZALEZ-PIENDA JA, GONZALEZ-PUMARIEGA S, et al.Subgroups of attributional profiles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goals.Learn Disabil Res Pract, 2005, 20 (2) :86-97.

心理和学习 篇9

一、研究对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共有39个教育班, 在校生有1270人, 2009年新生为460人。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 实验对象

全体2009级新生。

(三) 实验方法

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辅之以测量法、个案法。

(四) 实验因子

1. 开设心理辅导课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 以谈话法、目标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结构是“激兴、自学、研讨、明理、导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通过讨论, 学生将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 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并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辅导课中, 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按每课的自我训练要求去做, 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 设立“海内寸知己”QQ平台

我们设立了“海内寸知己”QQ平台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 将请心理咨询教师每周二、四午后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然后逐个填表登记, 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和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 检查结果。

3. 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军训期间对大一新生所进行的SCL-90测量的结果, 确定班级中心理素质较好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 建立“个案卡”, 进行个案研究。我们通过“个案卡”对学生家庭情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专栏

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书籍、电影和图片等, 以丰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

5. 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训练

进行如“天使在行动”等赞美式训练;“人生五样”的人生价值的探讨, 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结”的团体合作训练, 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快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五) 实验工具

本实验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负向因子的“抑郁”、“焦虑”的自评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根据王登峰、黄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所揭示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不和谐因子揭示的问题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 可以解释问题的原因, 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而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工具之一, 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定的工具之一。总体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 根据以往的研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抑郁与焦虑一直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 高职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高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其中, 在刻板性上,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但结果不显著;灵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数越低越灵活, 在灵活性上, 实验后大一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大一新生的得分, 但结果不显著。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大一新生显著高于实验前大一新生, 但差异不显著。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 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 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 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全新的环境使他们易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他们甚至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 使得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 幸福感下降, 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的一年级学生, 从生理角度看, 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 往往兴奋占有优势;性生理已经成熟, 而性心理尚未成熟, 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 导致他们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出现自我不和谐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下降。二是, 随着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 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长, 思维上更成熟, 认知上更易变通, 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 根据李昊等人的研究“积极应对对自我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自我灵活性增强, 这都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控制和调节增强, 更能理解生理上的变化, 具有更合理的性观念、更健康的性意识;能够对新环境尽快地适应, 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活动更有兴趣, 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等, 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自我和谐程度较高, 总体幸福感较高。

(二) 高职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高职大一新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过渡期, 面临全新的环境, 如由熟悉的校园环境过渡到生疏的校园环境, 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 由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 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 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些变化会使大部分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心理对父母依赖程度较深, 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造成人际冲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 或如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 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 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 同时大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 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 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闷、焦虑和抑郁。经过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 实验后的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焦虑抑郁情况较少, 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四、教育建议

(一) 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低的特点, 在新生入学开始, 就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通过给新生讲解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建设历程, 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 了解学校, 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避免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 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大力支持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咨询、指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工作。二是投入专款, 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 以兼职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建立三级防护, 主动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防预机制, 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发生, 保证每个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 (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的建设,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 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 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 思想得到提高, 意志得到磨练,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四) 建立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仍摆脱不了中学的模式, 依赖性、被动性较强, 对教师寄予的期望很高, 常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为其解决一些入校所遇到的问题, 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真谛。但是, 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新生的心理特点, 只教书而不考虑育人的职责。表现是上课匆匆来, 下课匆匆去, 与学生缺乏沟通。因此, 学生对教师所抱期望不大, 上课只是听讲。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擅长循循善诱的教师, 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一。二是配备负责任的辅导员或班导师。高职院校班导师和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有所不同, 其责任较中学班主任更重。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而有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这要求给新生所配备的辅导员或班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广博的爱心和工作的热情。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数据得出:大一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学习适应的能力, 可以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 布里奇斯.转变.机械工业出版社:12-15.

[2]毛灿月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45-56.

[3]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126-1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05-214.

[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314-317.

[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4:83-86.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235-236.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999:194-195.

[9]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 2006增刊.

[10]陈继红.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初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2.

[11]李昊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

心理和学习 篇10

关键词: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行为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反映。“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是当代课堂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转向可操作的重要桥梁”[1]。

目前,公开课与常态课及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文献研究,国外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变和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2]。国内多数文章都是在批判公开课的“演戏”和常态课的乏味[3],有些文章倡导将二者融合——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而对于在公开课和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关注不足,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2],尚未形成一种与国内课堂教学研究相宜的方法,难以对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4]。

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在常态课和公开课上的学习效果差异,尝试具体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1.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有各自不同评定。冀芳认为: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2]。高巍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的,教师行为是学生发展的外在依据[5]。教科书中对学习行为是这样界定的: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6]。笔者认为,这一概念阐述的共同点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表现。

目前,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然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公开课与常态课一样,没有刻意加工,但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2.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学习行为差异

笔者选择了四个行为项目作为观察维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尝试进行总结,具体行为表现见下表(学生学习行为分解表)。

学生的行为表现差异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3.产生行为差异的因素

开设公开课的班级,经过了精心布置,教师也是穿着讲究,精神抖擞,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开课的班多了听课的老师。然而,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3.1充分的“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准备还是心理的准备都是最充分的;对教师来说,笔者觉得更多的就是心理的准备。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被认可的心理,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因此,公开课上教师的投入度更高。教师无论从语调、表情还是动作都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力量,感染学生。

3.2精彩的“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感觉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自己,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展现自己,不愿意在那么多老师面前丢面子。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有充分准备,所以他们的展示很自信,也很精彩,这正是中学生的年龄特质。然而,在常态课上,我们也许忽视了学生喜欢展示、表现自己的本性,习惯了“灌输”,而学生好像也习惯了公开课上的“展示”。

3.3欣赏的“评”

教师在公开课上经常会说一些真诚温馨的话语,无疑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有效保证。在公开课上,我们少了常态课的批评、指责、说教和啰唆,多了中肯的表杨和赞许,这也许是形成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源。

4.给教学的建议

心理学研究认为,高度信任者比低信任者更倾向于合作,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7]。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从而感染、吸引学生;多鼓励赞美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靠教师调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避免学生出现被动、消极情绪,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2]。

最后,公开课的高效主要归因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常态课是主体,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我们应该利用公开课的优势改进常态课的不足,使二者和谐共存,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30(9):42-46.

[2]姚纯贞,米建荣,王红成.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9(10):48-50.

[3]庞玉莲.常态课上的尴尬与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2013(1):54-55.

[4]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3):40-43.

[5]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3):100-106.

[6]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心理和学习 篇11

1、许多学生学习兴趣开始下降, 产生厌倦情绪;2、对化学未学先怯, 从开始就产生退缩心理;3、有些学生听信了父母或同学之间的暗示:化学很难学。心理上有阴影, 存在畏惧心理;4、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或能力持怀疑态度, 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教师做事不公正, 课堂教学枯燥, 沉闷, 教学质量一般等等;5、一些同学主观上愿意学习化学, 但无论个人怎样努力, 成绩总是不理想, 内心失落, 逐渐失去信心, 出现焦虑心理;6、极个别学生学习习惯差, 课堂不认真听讲, 化学作业不交, 学习任务完不成, 任课教师放松对其管理。其他一些不自觉的同学, 看在眼里, 记在心中, 于是效仿这些学生, 出现不良的效仿心理。

针对上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非常有必要加强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进行调适, 慢慢改变异常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 一视同仁, 同时也要做到宽严相济, 杜绝从不做作业的“另类”学生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 常会有一些学生出现违反纪律或开小差, 乱说话等行为。教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网开一面, 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厉言训斥, 这种行为往往令许多学生反感, 认为教师处事不公, 存在歧视差生的嫌疑。此种情况下, 教师要做到处理公允, 同样的课堂违纪行为, 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 都应指出其违纪行为, 批评并责令改正错误。处理问题公正, 会令全班同学觉得该任课教师是一个客观公正的人。在对待学生化学作业及默写上也要做到相对的一视同仁,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布置课后作业或默写, 总有几个偷懒的学生以各种借口拖着不完成, 开始几个人, 后来可能发展到十几个人, 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 会很难控制。所以开始时就要把这种偷懒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让每个学生清楚地知道, 作业不做或化学默写不订正是行不通的。

二、课堂教学要精彩, 有趣,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沉闷呆板的课堂教学会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采取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利用直观教学, 引起学生兴趣, 化学教学内容里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及各种各样的模型等, 新奇生动, 变化多端, 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些简单有趣的趣味实验则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联系生产特别是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像通过讲述所学具体物质及其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师还要善于改进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让学生感到上化学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课堂教学中, 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 并加以正确引导。切忌用偏激的语言或冷漠的态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传授学习方法, 提高考试成绩, 令他们对化学学习有成就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化学有自已的学习规律, 虽然属于理科, 但与文科差别并不大。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考试成绩, 比如化学课堂怎样听讲, 怎样做课堂笔记, 课后要及时复习课堂笔记, 并对重难点知识理解记忆, 课后作业自主完成, 不会做的留个标记, 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或课后请教其他同学, 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去问老师等等;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才更有效, 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学中激励为主, 帮助克服化学学习心理障碍, 同时加强个别学生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措施有:一是期望激励, 老师一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 表达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在于个别学生谈话时, 教师以“我希望你……”, “我相信你一定能……”, “你能够……”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 使学生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 在教学中多表扬, 少批评, 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 教师要尽力发觉其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三是成功激励, 创设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 特别是成绩不佳的学生, 获得成功的机会,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信心。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在课后可以个别辅导, 跟他们谈心, 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 树立必胜信心。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消除对化学的畏惧心理, 增强学习动力。

五、取得得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 对学生正面引导, 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重视

为了让学生重视化学学习, 仅仅由化学教师强调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 促使同学们认可并愿意努力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每年开学时, 我都会请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谈一谈化学的重要性, 同时也为为化学老师及化学学科美言几句, 让同学们感兴趣。毕竟在学生的眼中, 班主任的话还是非常权威的, 学生是非常认可的。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 恳请家长朋友多关心孩子的化学学习, 家长重视, 孩子自然也会重视;不要以自己的化学学习失败的经历在孩子面前诉说化学的诸多不是, 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并支持孩子努力学好化学。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助, 对学生积极学习化学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价格竞争优势下一篇:活髓隐裂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