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学习

2024-10-23

心理素质学习(共12篇)

心理素质学习 篇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在抓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将情感因素运用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小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者。

1小学英语教学中贯彻心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建立“学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课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尤其需要注意对小学生心理接受的关怀和照顾。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于很多知识进行学习但不一定能够接受,接受但不一定会用,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教育要尤其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要把英语学习的倾听当成一种手段,帮助学生聆听英语,同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反馈,捕捉学生的内心情感;说作为一个英语语言应用的过程,不仅需要小学生能够会发音,还要求小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跟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从听说读写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关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英语教学不可以因为大班教学,就忽视小学生的情感需求,正确认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把单纯的复述和模仿转变为怡情教学,科学地实施小学英语情感教学,使情感因素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效果。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说到个性化,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是说由着学生自由发展,而是在满足前提条件下的学生能力提升。个性化教育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了解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要适应这种差异性,要把学生培养成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人,而不是呆板的、千人一面的学习工具。学习本身是学生主观上的一种能动性的探究,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影响、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经验,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的独特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享受探索的过程,并且愿意把自己学习的乐趣与大家分享,影响更多的人。让学生乐学,这是自主学习的目的所在,也是对学生情感层面的最高关怀。在小学英语情感教学中,个性化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积极的情感因素对小学英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积极情感因素包括兴趣、自信心、动机、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抑制焦虑、紧张、沮丧、失落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记忆知识的速度是情绪低落状态下记忆速度的五倍还要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升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愉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保持适度的压力感,把学习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享受在愉快状态下达到目标的过程,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二次满足感的生成。如果单纯给学生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只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意愿表达,但是却不给他们明确的目标,那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达不到理想的促进效果。要让小学生对重点的知识进行明确识记,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教师作为课程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适度,既不过分要求又适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尽量做到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够学饱和学好,这是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2小学英语心理素质教学的实施策略

(1)广泛取材,促进学习动机生成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多数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小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更能使小学生体验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例如很多英文儿歌、寓言故事,本身流畅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感,对于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都有助于学生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2)运用鼓励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主要是间接兴趣,因为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心理更多地倾向于来自外在的肯定、评价和引导,如老师对其学习能力的赞赏、同学对其学习能力的肯定等等,都可以使其对某一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注意间接学习兴趣对儿童英语学习的作用,使其发挥更好的功能。鼓励小学生参与英语版报的制作,在学生英语朗诵过程中对他们的成果加以肯定,对于书写优秀的英文卷面提出表扬等都是不错的鼓励手段。

(3)运用生动的教具因势利导

对于刚刚入门学习英语的小学生而言,对于他们学习动机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运用具有形象性、参与性、表现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学习,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比学习方法的传授有效得多,也持久得多。方法只是他们获得知识的手段,而兴趣则是他们以后学习发展的必要条件。让小学生在做、玩、演、唱等中内化语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英语学习过程自然就会产生。

(4)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

师生关系问题是伴随教学研究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本人,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希望时,他就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并努力把这门课程学好,以期待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这种抵触情绪必然影响知识的接受和学习。

(4)重视学习反馈

教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程设计的是否方便学生接受,课后反馈是否有效准确,教师语言运用是否形象生动,所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讲求语言传导技巧,“以情发声”“用声传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艺术地传导教学内容的情感,只有真挚朴实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倍受感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做出合适的调整,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

3小结

小学英语教学,做为学生启蒙阶段的学习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从小就热爱英语,爱学习,那么后续学习的过程就会持久而深入,学生更加乐在其中;而如果启蒙阶段就给学生很枯燥的很陌生的感觉,以后只会更加吃力。因此小学阶段主要照顾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的学习手段、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感染和影响,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一定会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剑.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J].学周刊,2015(9).

[2]胡敏.我国小学英语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万红艳.浅谈中小学生英语学习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心理素质学习 篇2

教师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全方位的、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如果我们看远一点,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未来,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学习:

1、加强人本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心理动力源;不断改进方式和作风,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贯穿在管理的全过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种和谐的人文氛围中积极投入学习中,乐于合作,全面提升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

2、认真学习心理理论,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坚持学习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完善教师的心理品质。如怎样对待迟到的学生、怎样看待早恋的学生等等;通过实践中体验让教师对各种诱发心理问题的个案进行解释和评价,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问题。

3、改善认知倾向,增强教学效能感。不断完善教师的师范素质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力,增强其获得成功的欲望和对工作的兴趣,体验教育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前提,上好课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基础,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效能感,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4、加强教学反思,悦纳教师职业。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反思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教师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因此,管理中要善于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尝试完善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消除职业倦怠,爱岗敬业,增强成就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5、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增强教师心理保健意识。教师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各种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善于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减少不良心理问题的诱发;看问题学会看主流、看发展,能够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要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认识是正常的,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遇事学会“想得开”,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自己“想得开”,学会“想得开”是追求人生多一分清醒、多一份睿智,“想得开”的实质是心理问题的自我疏解和释放;也要学会自我调试心理问题,调整认知,找准问题源,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通过这些办法来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非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加强对心

心理素质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心理素质 教学指导 分析

小学生初进校门,不光要学习英语,还要学习写语文,数学等等很多科目。所以对于初次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来讲,心理的压力要高于学习压力本身。我们教师要时刻根据小学生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用高度的热情及责任心来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指导工作。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工作中,不要操之过急,由于小学生都是刚刚接触英语,教师要给予极大的耐心,使学生爱上英语,从而将英语学习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慢慢提高。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瓶颈

1.对于字词掌握有待提高。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汉语拼音和英语字词不能有效区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使得很多语句和固定句式都被打乱,运用不恰当。

2.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由于认知差异和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同,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已经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及时调整并补救,后续学习过程中之后使得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关照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3.学习缺乏目的性。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缺乏动机和目的性,只是机械的在这里听课,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效果最差,而且学得的知识记忆也最不牢固,走马观花似的边写边忘,很难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二、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几点探索

1.有效的对小学英语和语文拼音区分学习。第一、我认为可以通过几首英文歌去记 用旋律辅助发音。第二、记英文单词时可以联系类似的英文单词,比如B (bea 蜜蜂)T(tea 茶)汉语拼音举例:a 阿 S (扑克牌A)。第三、这两套发音 其中有相似的发音,比如:l,m,f,j,k,o,p,q,r,s,u,v,w。其他的不同的再进行特俗区别记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把握好汉语拼音的特点:汉语拼音没有复辅音(b p m f d t l n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y w),这辅音字母是不会连用的,而作为英文字母是则可以连用,如empty(空的),其中m p t y 在汉语拼音中属于辅音字母,是不能连用的。汉语拼音有声调而英文字母则没有。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表示一个汉字。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的读法不同,汉语拼音字母依次读作:啊摆猜逮鹅……英文字母读作ei鼻席笛姨……

如果让孩子同时学习拼音和英文字母实在是为难人,其实最好就是以其中一个为主教,我就建议先学好拼音,熟了以后在主要学英文字母孩子自然自己就能轻易分辨出其中不同了。必要时可以交一些记忆技巧,实在不行死记硬背也行。

2.你争我抢——我要和你比一比。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英语的兴趣,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孩子贪玩和好动的本性,于是,我们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大家利用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互相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小组内部的同学要有足够的互相约束力,大家互相监督学习的情况,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来检测他们。检测的手段我们也不是用的普通的听写,而是让大家看图说话,我把一幅或者几幅小图画放在大屏幕,让小组内同学共同研讨组织一段话,然后由代表上台为我们诵读。大家互相比一比,看看哪组同学写得好。就是这个简单的小组PK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刚开始还是由我指定图片大家来讲,后来善于表现的学生自己看的有趣的图片就喜欢联想和造句,所以后来的课堂大部分成了学生们的挑战赛。A组选好一幅画,为我们讲述一个生活化的故事,B组同学又拿出另一幅优秀作品,生动的给我们展开另一个故事,一节课就在学生愉快的比赛中结束了。不仅锻炼了大家的组词造句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演讲能力,还有很多同学在演讲过程中配以生动的表情,逗得大家满堂喝彩,学习兴趣一下就提了上来。

三、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

师生关系问题是伴随教学研究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本人。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和希望时,他就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并努力把这门课程学好,以期待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这种抵触情绪必然影响知识的接受和学习。

教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程设计的是否方便学生接受,课后反馈是否有效准确,教师语言运用是否形象生动,所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讲求语言传导技巧,“用声传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艺术地传导教学内容的情感,只有真挚朴实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倍受感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做出合适的调整,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

小结:小学英语教学,做为学生启蒙阶段的学习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从小就热爱英语,爱上学习,那么后续学习的过程就会持久而深入,学生更加乐在其中;而要是启蒙阶段就给学生很枯燥的很陌生的感觉,以后只会更加吃力,因此小学阶段就要主要照顾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的学习手段、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感染和影响,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一定会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学习 篇4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瓶颈

1.对于字词掌握有待提高。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汉语拼音和英语字词不能有效区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使得很多语句和固定句式都被打乱,运用不恰当。

2.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由于认知差异和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同,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已经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及时调整并补救,后续学习过程中之后使得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关照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3.学习缺乏目的性。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缺乏动机和目的性,只是机械的在这里听课,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效果最差,而且学得的知识记忆也最不牢固,走马观花似的边写边忘,很难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二、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几点探索

1.有效的对小学英语和语文拼音区分学习。第一、我认为可以通过几首英文歌去记用旋律辅助发音。第二、记英文单词时可以联系类似的英文单词,比如B(bea蜜蜂)T(tea茶)汉语拼音举例:a阿S(扑克牌A)。第三、这两套发音其中有相似的发音,比如:l,m,f,j,k,o,p,q,r,s,u,v,w。其他的不同的再进行特俗区别记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把握好汉语拼音的特点:汉语拼音没有复辅音(b p m f d t l n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y w),这辅音字母是不会连用的,而作为英文字母是则可以连用,如empty(空的),其中m p t y在汉语拼音中属于辅音字母,是不能连用的。汉语拼音有声调而英文字母则没有。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表示一个汉字。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的读法不同,汉语拼音字母依次读作:啊摆猜逮鹅……英文字母读作ei鼻席笛姨……

如果让孩子同时学习拼音和英文字母实在是为难人,其实最好就是以其中一个为主教,我就建议先学好拼音,熟了以后在主要学英文字母孩子自然自己就能轻易分辨出其中不同了。必要时可以交一些记忆技巧,实在不行死记硬背也行。

2.你争我抢——我要和你比一比。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英语的兴趣,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孩子贪玩和好动的本性,于是,我们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大家利用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互相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小组内部的同学要有足够的互相约束力,大家互相监督学习的情况,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来检测他们。检测的手段我们也不是用的普通的听写,而是让大家看图说话,我把一幅或者几幅小图画放在大屏幕,让小组内同学共同研讨组织一段话,然后由代表上台为我们诵读。大家互相比一比,看看哪组同学写得好。就是这个简单的小组PK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刚开始还是由我指定图片大家来讲,后来善于表现的学生自己看的有趣的图片就喜欢联想和造句,所以后来的课堂大部分成了学生们的挑战赛。A组选好一幅画,为我们讲述一个生活化的故事,B组同学又拿出另一幅优秀作品,生动的给我们展开另一个故事,一节课就在学生愉快的比赛中结束了。不仅锻炼了大家的组词造句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演讲能力,还有很多同学在演讲过程中配以生动的表情,逗得大家满堂喝彩,学习兴趣一下就提了上来。

三、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

师生关系问题是伴随教学研究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本人。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和希望时,他就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并努力把这门课程学好,以期待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这种抵触情绪必然影响知识的接受和学习。

教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程设计的是否方便学生接受,课后反馈是否有效准确,教师语言运用是否形象生动,所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讲求语言传导技巧,“用声传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艺术地传导教学内容的情感,只有真挚朴实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倍受感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做出合适的调整,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

小结:小学英语教学,做为学生启蒙阶段的学习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从小就热爱英语,爱上学习,那么后续学习的过程就会持久而深入,学生更加乐在其中;而要是启蒙阶段就给学生很枯燥的很陌生的感觉,以后只会更加吃力,因此小学阶段就要主要照顾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的学习手段、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感染和影响,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一定会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何利用学习心理素质影响学生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也很有意义,认真探究小学生英语学习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心理素质,教学指导,分析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心得 篇5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表现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也就是人能将自己的情况,包括外观、生理情况及自己的感知、思考、体验、意图、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及其特点报告给自己。在婴儿后期——幼儿早期,形成最初的比较薄弱的自我认识。在幼儿后期,对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逐渐有了较实际的认识,并学会了按一定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对自己外部的评价,而且基本上是“复写”成人对他的评价和要求。到了少年期,已能对内部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进行自我评价,但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青年期,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进入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们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情绪的长期压抑对个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情绪最基本的4种表现: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痛苦是最普遍的消极情绪。“心境”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活、工作和人际活动能力的人,他们的压力少,情绪也比较稳定、成熟。健康方面——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人际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工作方面——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生活的情趣——情趣和乐观。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的情绪是什么?」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著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著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会变成一只刺猬,忙著防御外来的攻击,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著想,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适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飙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而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适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是一个困难的课题。我们常常会在关系中“忘了我是谁”,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接纳真正的别人。如何直接面对对并且梳理这些过程对于拥有健康的关系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实现个人生命抱负的秘诀。

一般说来,在关系中,我们的焦点通常会放在如何去处理它,却忽略了如何使关系加深及成长。了解如何加强关系的深度,而不是只去维持现状,给了我们机会去选择创造一个令自己满意同时也值得尊重的生命。亲密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 篇6

现代教育领域,从“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个体主动发展尤为关注。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关注教育的发展。20世纪末“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趋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自身素质的自我主动提高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主题。教师个体专业角色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心理成熟水平,其中教师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讲,目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学历的硬件上,不能不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已经不在少数。教师的基本功应该说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基本条件,但是,上得了一堂好课,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比如,教师不懂学生心理,也无视学生的需要,常以己度人;从道理上知道教师要爱学生,工作中却常常“跟着感觉走”;不敢体罚,却“精神虐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诸如此类的不当做法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重视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修炼,而是许多教师根本就不懂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因此,让教师了解什么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重视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修炼,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同时也开始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

目前,对心理素质的概念作专题论述的极为少见,但散见在各种文章中的表述已经不少。有的属于理论探讨中的心理素质概念,有的是实践操作中的心理素质细则。人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统一在科学心理学的大范畴之内,是一种广义的、泛指各种心理因素的品质及其构成要素。而狭义的心理素质应该着重于人的心理生活层面,就当今社会来说,以心灵感受的自由、自觉和自主为前提,人们在主动追求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注重自我的完善和成功。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对客观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保持个体的内心平衡。能否实现平衡,则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就涉及到狭义的心理素质。狭义的心理素质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主体自知、自控能力以及协调和平衡能力。这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

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目前也有不同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唐讯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文化素养、教育才能和人格品质的合金。其中,文化素养和教育才能是教师心理的社会文化形式,人格品质则是教师素质的心理形式。本人认为,前者倾向于在科学心理学范畴内,是对教师心理素质作出的广义的界定;后者侧重于从文化与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作用和形式上划分,而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应该有其具体内涵。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

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分层、分类地剖析。这里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概略分析。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

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从形式上划分的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是能被人所意识到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认知

教师角色认知是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比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复杂难测,它包含教师自我归因、心理控制、社会推理与解释等。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教师角色体验

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里一方面包括教师情绪的自觉能力,即教师对自己情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引起的他人的不同态度或受到不同评价时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或自卑感、挫折感等。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

3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一是自我期待,个人对自己教师行为及其发展的期望;二是社会期待,是社会上他人对教师个体角色行为的看法、评价和期望。两种期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实中教师不仅要有适度的自我角色期待,还要能够不断地认同与内化社会期待的教师角色,这样才会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不断地根据教育需要做好教师角色换位,从而减少角色混淆和角色冲突。

4教师品格

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譬如,要求教师道德高尚、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诚实善良、严与律己、宽以待人等角色特征。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种特征。我国学者也曾对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一致性的结果。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协作能力差、功利性强”,具有“心胸狭小、行为怪异、性格孤僻”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呢?

5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与教师品格一样,并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而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机能的表现。同时,自我意识还是教师人格形成的基础,它蕴涵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主体自我构建的,教师是这一社会角色的担当者,教师作为个体的本质特征富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的潜能。正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角色的同时,对面临的教育问题产生认知困难或认知冲突,由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或认知失调,使教师不断地按社会的要求调整自我,才使教师心理素质有所发展。因此教师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构成了教师心理素质表现形式的主体。

四、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既授课堂学业,更授立身之业;既解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教师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教师的“共情”,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共情”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高兴时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不高兴时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学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现实也正是如此,缺少承受力的教师是很难与“诲人不倦”相提并论的。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而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从何产生呢?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心理素质学习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学习心理,调控,员工素质,培养

中职学校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企业人才的“员工素质”要求接轨, 将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技能精良、身心健康、有责任心、团结合作、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现代企业人才。也就是说, 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使命和任务。然而,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文化课、专业课轻德育课的教育思想影响, 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 受课程设施、师资配备和教学方法等的制约, 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普遍不足。下面是对本校高一和高二各4个班共423位学生进行的关于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抽样调查。

审视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 学生德育课堂学习状况普遍欠佳, 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无信心等等, 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往往是学习上的落伍者和失败者。学习上的一次次挫折和失败, 使相当部分的学生丧失了德育课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自卑、消极、自弃等的不良学习心理日益滋长, 进而严重影响到中职德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是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必须直面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基于“员工素质”培养的中职德育学习心理调控, 就是强调从现代教学心理理论、学生学习心理和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等出发, 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 运用多边互动的激励机制, 调节并控制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 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积极性, 点亮学生乐学心理的一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要想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快乐, 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在成功中找回自我, 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保持最佳心态, 自觉地接受学习任务, 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真正做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进而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培养并提升中职学生的现代“企业员工”素质。

一、从学习需要出发, 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激发学生基于“员工素质”培养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独立理性的人格心理是在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就是培养兴趣、克服困难、磨炼意志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 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中职学生的学习最为缺乏的是目标和兴趣。因为学习目标不清, 学习内容不明, 多数学生对德育课抱着“无所谓”心理, 学习得过且过, 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机会。由此, 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编。针对教育部中职德育大纲关于中职德育必修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课程的规定, 我们在认真分析中职学生专业特点、学习实际和学习心理的基础上, 结合学期和学年尤其是专业的不同情况, 突出了学生“员工素质”培养这一主题的德育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并明确了相关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编。就中职整个德育教学来说, 我们在高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 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高二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课, 重经济法制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还选用《心理健康》、《创业指导》及校本教材《3Q7S管理推行手册》、《学生手册》等, 作为促进学生“员工素质”教育的辅助教材。就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来说, 我们根据教材的“知荣辱, 有道德”和“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等五个单元的内容, 制订层级目标, 确定相关内容, 突出了学生“员工素质”培养的教学。这些安排和举措让每位学生在进入中职德育课堂学习时就能在“员工素质”培养这一德育学习目标和计划的指导下, 明确德育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从而有了学习的“规划”和兴趣。

德育教学隐性因素多, “员工素质”教育和“员工素质”形成周期长, 德育认知和行为的积累是一个渗透的过程。其中, 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态度,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培养学习兴趣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开始时, 我们常常采用适当地降低教学目标和放慢教学进度等手段,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尝到学习的甜头和乐趣, 并找到自信的自我。这样既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德育课的无所谓心态,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德育课堂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二、从专业特点出发, 努力搭建德育实践平台, 锻炼学生基于“员工素质”培养的学习意志

德育就是生活, 德育课堂更应该注重活动。现代教育实践证明, “活动”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克服有效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和概括能力差等弱点。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能使德育课堂教学“活”起来, 能使德育体验在“走进专业”中“回归生活”,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德育课学习意志的形成, 而且更有利于德育认知和行为的内化, 进而让学生养成具有行业要求的“员工素质”。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德育教学、专业特色和实践活动三者相互促进的优势, 努力搭建实践平台,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在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活动过程中, 锻炼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和体验的意志。下面就以我们在09烹饪 (1) 班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单元“职业理想的作用”这一课为例, 说说学生学习意志的锻炼。09烹饪 (1) 班男生多, 学习习惯差, 学习意志弱, 喜欢活动等。在教学中针对这班学生对“理想的作用”这一内容不感兴趣, 注意力易分散和有效学习难以持久的现象, 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程序和手段, 专门安排时间, 结合教材“学以致用”中“社会调查”和“演讲比赛”这两个教学环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走访本校90届烹饪班一位校友。走访过程中, 同学们被这位校友的职业生涯所感动。他在不被他人理解的环境中, 树立职业理想, 认准学习目标, 锻炼学习意志, 克服种种困难, 利用一切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然后开始自主创业。从最初一名中职毕业生, 到酒店学徒、主厨, 再到今天的酒家老板, 终于取得成功。二是举行“理想开启美好人生”的班级演讲比赛。课堂上同学们结合创业者的事例, 有演讲, 有点评, 大家畅谈学习感受和启发,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些切合本专业实际的德育活动课,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同学们对“理想与职业”关系的认识, 又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德育课学习的意志。

现行中职德育教材增加了德育课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内容, 这为学生德育课堂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拓展了空间。诸如“走访创业人士”、“低碳环保活动”、“专业调查”和“德育辩论会”等德育实践活动, 都需要学生深入生活, 走进社会。“活动课”可以丰富学生的德育生活, 符合“人的发展在活动中形成”的规律, 让学生摆脱了学习被动接受的心理惯性, 大大促进了学生以更自信、更主动和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德育课学习之中。

三、从学习差异出发, 注重运用多元评价激励, 强化学生基于“员工素质”培养的学习内驱力

《学习的革命》一书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同样“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者鞭策学生发奋努力”。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熟知其音域, 便可奏出美妙的乐章。基于学生“员工素质”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内心的这根独特的琴弦——属于他自己的优点, 并通过多元评价激励为他们的优点喝彩。

面对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并且学习差别较大的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了解并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 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学习机会, 努力激活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是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标分解层次, 教学内容讲究难易,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与人生”这一课时, 我们针对会计班和计算机班同学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 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在10会计 (4) 班, 我们增加了“矛盾发展变化”这一方面的哲学知识;而在10计算机 (3) 班, 我们增加了“正确处理矛盾”这一方面的人生事例。通过因材施教, 多设台阶, 分层递进, 逐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发展区”取得成功的机会, 从而在差异性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二是采用多元激励评价。一方面, 对同一班级的同学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手段。比如, 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时, 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上、中、下三大类, 并给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对法律和经济的一些名词概念, 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准确理解并能默写, 同时作业方面增加数量和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一些名词概念即可, 同时作业方面只做基础题。另一方面, 在德育课考评方面我们采取理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分卷进行的办法, 在不降低德育课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突出不同专业的“员工素质”考核内容, 如会计班突出“经济法”方面的考评, 宾旅班突出“服务道德”方面的考评, 机械班突出“技能创业创新”方面的考评。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要求, 为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创设了获得成功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大大激发了学生德育课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三是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以“员工素质”培养为载体的各项展示活动, 如开展德育类演讲、编小报、讨论会和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既充分展示各自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风采, 又进一步激活并强化学生在德育教学全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和动力。

要说明的是分层教学和多元评价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学生差异, 而是通过学习心理调控, 力求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不同的德育教学目标, 使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使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收获, 从而促进基于“员工素质”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德育学习心理的调控是多维的复杂的系统的心理活动。基于“员工素质”培养的德育教学包括精神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等, 但最终的落足点是运用心理学原理, 通过学习心理控制和调节,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自我内化和外化, 实践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 这也就是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本性、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具体体现。针对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困难的心理和学习不成功的实际, 每位教师都要想方设法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 运用各种方式, 从学习心理调控着手, 努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强化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让学生在愉悦学习的体验中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 从而不断培养并提升现代企业所要求“员工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2004.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用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倪成伟.经济·政治·生活[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香卓伦.中职创业教育新理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8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心理素质学习 篇9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项职业, 有研究表明, 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1]。21世纪的到来, 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将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干部保健护理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2], 这种职业危险会给护理事业带来重大影响[3]。随着保健医学的发展, 干部保健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在保健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4]。护士的多种角色体现在干部保健护士对保健对象价值的关心与关注中。本文就以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内容, 满足了保健对象的健康需求, 提高保健对象对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干部保健护士成功扮演多种角色以及加强保健护士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

1 护士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要求

干部保健护士一般都是全院中通过各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护士, 由于这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干部保健护士具备:优异的专业成绩、良好的思想品德、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广阔的知识面等。干部保健对象一般是在职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 他们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这就对干部保健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疾病, 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康复。

1.1 政治修养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能够自愿地以解除保健对象的痛苦为中心去工作, 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干部保健工作和普通护理工作不一样, 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服务热情周到, 态度好, 在业务上不断钻研, 刻苦学习。

1.2 心理素质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和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满足保健对象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干部保健护理工作是平凡而高尚的工作, 要能不为名利所诱惑, 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高度的自觉性和坚韧的耐受力, 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困难, 尽自己的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完成好各种保健任务。护士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情绪要始终保持稳定和积极向上。护士的情绪变化对保健对象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护士与保健对象之间的关系要相处好, 这样有利于保健对象身心健康, 有助于医疗保健护理计划的顺利完成。

1.3 人文素质

保健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要掌握和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欣赏力、鉴别力、思维和表达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品德。这样才能适应干部保健工作所服务的特殊群体, 还要注意语言的应用, 适宜的语言是与人良好沟通的工具。干部保健护士还必须拥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这是做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 这样才能有效解除保健对象的病痛, 使他们早日康复。

2 护士多种角色的担当

2.1 应付突然病情变化的角色

干部保健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应急能力, 适应快速多变的要求,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快、准、灵活、果断的工作作风。保健护士平时应做到定期检查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完好率, 并呈备用状态。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保健对象出现突然的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应对。

2.2 保密角色

由于干部保健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护士应在工作时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在工作时间“不该问的不问, 不该说的不说, 不该看的不看, 不该听的不听”, 对保健对象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保密, 不得随意往外谈论。

2.3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是指护士应该具备观察与分析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应对与处理能力、开拓与创新能力。多多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这样才能在护理工作中知道保健对象需要什么, 怎么样和他们更好地沟通, 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保健工作, 实现干部保健工作人性化护理的需求, 使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达到身心愉悦, 早日康复。

2.4 整体协调的角色

保健对象在诊疗的过程中, 护士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 工作要有机动灵活性, 创造和维持一个有效的绿色通道和沟通网络, 使诊断、治疗、护理等各项保健工作得以协调进行, 保证保健对象能获得最适宜的医护照顾[5]。

2.5 心理指导的角色

由于保健对象的特殊性, 这样的人群在心理上已经承受很大的压力, 加上患有疾病更易引发心理问题。护士应该对保健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 使保健对象能对疾病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对疾病治疗积极配合的态度, 这样才能使保健对象早日康复。

2.6 健康指导和保健预防的角色

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 为增加病人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 给他们宣讲一些保健常识, 提高病人的疾病预防能力, 并且能够指导病人保持健康的习惯, 以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质量。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工作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 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新时期干部保健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保健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对保健护理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就一定要加强对他们心理特征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保健医学的发展中应当成功扮演多种角色, 把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并且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 都能不懈其志、不失所为, 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任何情况下, 永远把保健对象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先进的工作理念、知识和技术引入干部保健工作中, 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新时期干部保健护士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 保证老一辈离退休老干部和目前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干部的身心健康, 推动我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2]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

[3]郭瑛, 张卫东, 方玉华, 等.护士应对方式问卷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2) :176-178.

[4]倪静, 黄伟萍, 郭神.浅谈干部保健护士的角色[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10 (6) :640-641.

心理素质学习 篇10

我们应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但是, 由于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所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这是我们做好心育工作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 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面积地科学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必须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此, 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定期参加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2) 建立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掌握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3) 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教师定期不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自测, 并不断反思;

(4) 组织全员教师参加市、县举办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使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心理素质学习 篇11

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1、有的同学学业水平差,自觉无颜见人。

有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便破罐子破摔,与同学、老师和他人相处时,感到自卑,觉得无颜见人,变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长期以来 ,就养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有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差,自觉低人一等。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使用上也开始追求档次,相互之间进行攀比,有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到自己的健康成长。

3、有的同学自认为相貌不尽如人意,在同学面前自渐形秽。

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很靓丽,变对自己求全责备,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渐形秽,不敢与其他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孤言寡语,不利于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4、有的同学看到就业压力较大,对前途丧失信心。

有的同学看到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家中有人下岗人员的同学,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的前途丧失信心。

5、有的同学存在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对事事存在逆反心理,在学校不听老师的,在家不听家长的,认为老师和家长处处与自己作对,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劝告置若罔闻,要求他这样,他偏偏那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智力水平的发挥。

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占调查人数的20%左右,说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较低。学生中普遍存在虚荣、自卑、孤僻、离群、逆反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个智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当务之急。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随着我国中学生阶段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多数中学生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心理素质不高越来越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绊脚石”。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渗透心理教育,激发成就动机。

心里不健康,学习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同学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学习基础不扎实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没有下切实的功夫去学习。因此,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营造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力争上游,无坚不摧的意志,增强自信心,靠勤奋努力,学习就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都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应教育、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不要盲目攀比,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仔细分析自己的家庭经济结构,找出经济状况差的原因,制定切实的脱贫解困措施,尽快提高家庭收入,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而没有必要因此自觉低人一等。

3、加强自身修养,反对以貌取人。

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生来俱有的,我们应该正视而不应当回避这个现实。徒有一张漂亮的外表,而不是加强自身修养,没有一颗纯朴、善良、充实的内心,是不能为他人所敬重的。我们应教育、引导学生摒弃以貌取人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应对挑战。

有市场必然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将来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同样也要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艰辛的工作环境,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完善和提高。要做好这一切,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技不压身”的道理。从而努力学习,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理智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从容地应对挑战。

5、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多方面求知的需要。

青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时期,凡事都想探个究竟,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地心理效果,激发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6、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心理素质学习 篇12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包涵积极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现在的高职学生, 大部分心理素质是健康的, 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 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也比较多, 总体上呈现出心理亚健康的特点。

1. 个人定位不准。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 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高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 用自身的短处比普专生的长处, 而产生自卑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 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

2. 就业压力增大。

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难, 性别歧视又会使高职女生就业难上加难。这是高职生毕业时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也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职学生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3. 应试教育影响。

由于学业成绩不算优秀, 高职生的心理亚健康在中学阶段就埋下了伏笔, 一旦从考试的“牢笼”出来, 进入大学的素质发展氛围, 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

4. 入学心态失衡。

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 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自卑感较强, 出于无奈进入高职的校门。因此, 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上动力不足, 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缺乏。

5. 家庭教育缺失。

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存在着缺陷, 而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自小就形成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偏见,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大度地与别人交往等。

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

1. 目标不明, 定位不当。

高职的部分学生对于人生目标不够清晰, 对自己定位不清或不当, 没有认清自身学习的缺点, 没有确认自己的身份,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难以完成角色的转换,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向本科大学生看齐, 或对专业缺乏了解, 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或具体的学习计划, 极少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自我期望低, 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情境, 缺乏后劲。

2. 调控因素的缺损是高职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 学生性格差异与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好胜性因素和沉稳性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这些优良的性格特征对心理状态具有调节功能、控制功能和维持功能。有较多的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性格特征, 缺乏必要的自觉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3. 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高职学生迈入高职院校校园后首先遇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入高校之前他们都富于幻想, 但到了学校之后, 往往又大失所望, 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与自己的想象相差很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矛盾的产生。有的学生由于进入职业院校, 觉得低人一等, 出现自我认知失调、社交不适、情绪失衡等心理不稳定现象。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体, 我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给予全面考虑。

三、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要求

1. 能从心理上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安然处之。

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事实, 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3. 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 在与人相处时, 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4.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 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5. 具有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他们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 他们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6.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的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四、怎样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强化理想和自信心的培养。

高职学生中自信心普遍表现不足, 呈两极状态, 一方面是自卑, 自觉自己高考考分过低, 羞于与考上本科甚至重点大学的同学相比, 因而或怨恨自己, 或意志消沉, 或转向攻击社会。另一方面是考分在同类学生中偏高, 由于某种原因未被本科大学或自己所理想的学校录取, 因而表现傲慢, 瞧不起同学甚至老师, 不听课, 也不阅读课外书籍, 只沉湎于网吧或其它游乐活动,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 把学习心理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对高职学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不会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中学学法的定势作用, 因而难以适应高校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

3. 重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努力改善非智力因素水平, 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

高职学生智力因素并不差, 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 关键是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差。改善非智力因素, 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

4. 调整高职院校教育目标, 构建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体系。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在学科教学上, 应侧重技能培养和训练。高职的教学要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 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摘要:笔者多年从事高职学生的政教工作, 了解到学生心理状态中, 有很多不正常的情况, 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却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本文从高职生心理状态的特点谈起, 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职教论坛, 1998, 8.

[2]李铮, 张履祥.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综合经营型银行下一篇:单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