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问题

2024-10-24

心理素质问题(精选12篇)

心理素质问题 篇1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哪一级别的大小赛事, 只要存在激烈的竞争, 就会出现一些以强负弱、以弱胜强的情况。尤其在田径运动项目中, 由于它具有以夺取锦标为目标的竞技属性, 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 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平时训练中, 有些田径运动员的最佳成绩令人振奋, 即使在赛前的备战阶段也是状态良好, 但是到了真正的竞技状态, 原本十拿九稳的比赛成绩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拱手让人。事后分析, 这种强者不赢的反常情况, 其实不是输给别人, 而是实实在在地输给了自己, 准确地说, 是输给了自己的软实力——欠佳的心理素质。因此说, 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与有效培养对于田径运动或者运动员来说, 不仅必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方面。

一、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因素一般分为积极性心理和消极性两大类, 对人的言行活动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功作用。那么, 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发挥的消极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本文经过梳理,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田径项目一般要历经预赛甚而复赛才能最终进入决赛, 如跳远项目必须要通过前三跳才能通向后三次的决赛, 如果前三次试跳发生助跑步点不准或者自己明显低于其他队友时, 运动员的心理就会显得紧张、急躁甚而失去信心和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从而无法控制自己, 大脑思维呈现出无比混乱的状态。二是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因为当前比赛客观上还是“唯成绩论英雄”, 人们始终“不看过程, 只重结果”, 再加上人总是有种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 所以田径运动员也不免得压力过重, 在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的思想负担往往较重, 很多时候会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以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将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三是历史上的阴影挥之难去。人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的”, 田径运动更是如此。因此, 曾经的失败在再次获胜之前要想完全忘却是不很现实的, 这种阴影往往就成为后来比赛中的心理障碍。四是来自非自身性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员由于多种原因, 对外适应性不是很强, 也是影响他们比赛正常发挥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方法

本文所说的心理调控主要指赛前和赛中两个阶段, 至于比赛以后的调控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后定。

1. 对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眼看实战在即, 心里有些紧张在所难免。但是过于患得患失, 势必会削弱运动员的参战实力。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和稳定, 以激发比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一是要通过心理“减压”进行多鼓励。二是要制定好赛前方案和应对措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制定赛前方案时, 要力求全面、详细和周密, 充分考虑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尤其要尽可能熟知对手情况, 只有知彼知己才能镇定自若。盲目行事和仓促应对显然是险中求败。三是对于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作为教练要给予积极性引导和疏通, 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自我调节工作。

2. 对田径运动员赛中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即使赛前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再好, 由于赛场上的变数较大和赛事的不可预估性, 所以做好运动员在此赛中心理训练和调控是必需性工作。一是要始终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清楚的头脑。这是一个重在养成的问题, 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凑效的。因此, 平时要特别注重对田径运动员进行思维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不断提升他们的随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 在比赛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 他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应变和稳定自己。二是要教会田径运动员自我暗示的方法。自我暗示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和自我包装”行为, 可以帮助运动员纠正认知偏差, 克服不良的情绪甚至恐惧心理。三是来自如教练、队友等外力的鼓励能够帮助田径运动员在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如当田径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生苗头性心理失常时, 作为熟知其秉性的教练和队友, 只要及时地发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微笑和一句鼓励性话语等, 都能有效发挥提振士气、催促精神的作用, 让运动员雄心再起、豪情勃发、再接再厉。

3. 对田径运动员赛后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无论比赛的结果是喜是悲, 帮助运动员进行赛后的心理训练和调节总是有利无害的。着重是对其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获胜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 有心训练和培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素质, 为今后的更好训练和更多比赛做准备。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 在激烈的田径比赛过程中, 决定赛事最后结果的不仅是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强烈比拼, 同时还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番上下较量;尤其是竞技硬实力介于伯仲之间的田径运动之争, 心态之类的心理因素则是左右局势的最大平衡砝码。因此, 造就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坚持软硬实力“两手抓”, 就是说在对运动员强化体能和技能同时训练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时的不良心理因素开展简要研析,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粗浅提出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 以期赢得抛砖引玉式的商榷和指正。

关键词:体育教育,田径类运动,心理素质,训练与培养

心理素质问题 篇2

小胖墩越来越多,单杠一个拉不上,体育长跑测试中有考生晕倒,河南某高校3000米长跑纪录51年没人打破……近年来,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下滑,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我省而言,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昨天,大河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日前,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发布。来,一起看看吧!

背景

抽样检测全省5.1万名学生

9月,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2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实施方案》,我省启动对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延用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建立以来的抽样原则,即根据我省各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好、中、差三片(“片”即市地),然后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优先确定调研点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调研样本。

调研对象涉及我省郑州等10个省辖市、96所大中小学的51077名学生,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常见病患病状况、内外科检查等方面;同时对小学4年级以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膳食、睡眠、课外体育锻炼、课业负担等;对初、高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继1985年、1991年、1995年、、和我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以来,又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性、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工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数读

关键词身高、胸围、体重

-年期间,我省城乡男女7~22岁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胸围三项主要指标的平均值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城市学生身高涨幅较明显。

身高

城市学生男生平均提高0.48cm女生平均提高0.39cm

体重

城市女生平均提高1.14kg乡村女生平均提高0.93kg

胸围

城市男生平均提高2.06cm乡村男生平均提高1.98cm

小结:与-20期间相比,我省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形态总体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男女学生形态指标的城乡差异仍然存在。除22岁城市男生胸围均值比乡村男生小0.4cm外,男生其他各年龄组无论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是城市大于乡村。

关键词

身体素质

A

中小学生有升有降,下滑趋势有所减缓

力量素质

在握力方面,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省各年龄组学生力量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7-12岁城市男、女生水平分别平均提高了0.67千克、0.97千克;乡村男、女生水平分别平均提高了0.58千克、0.98千克。

耐力素质

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省除小学阶段农村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外,其他年龄段学生呈下降趋势。如13-18岁1000米跑、800米跑,城市男、女生分别下降了2.58秒、0.03秒;乡村男、女生分别下降了5.73秒、3.35秒。

小结:与2010年相比,我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测试水平有升有降,下滑趋势有所减缓。

B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

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降多、升少,且下降明显。2014年,我省19-22岁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指标与2010年相比,除速度、男生握力、女生仰卧起坐水平有所提高外,其他身体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例如:引体向上,城、乡男生分别下降了2.3次、1.8次,1000米跑城、乡男生分别下降了23.2秒、7.8秒,800米跑城、乡女生分别下降了16.3秒、13.6秒。

关键词近视眼

仍呈上升趋势

通报指出,我省学生视力不良率持续增长。1985年,我省7~22岁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34.85%,1995年为39.58%,20为40.73%,20为50.52%,2010年为53.48%,2014年为56.09%。

小结:我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呈不断增长的势头。

关键词心理健康

超4成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结果显示,我省中学生心理状况正常者占58%。

有4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者占38.2%中度心理问题者占3.7%重度心理问题者占0.1%

小结:跟我省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相比,2014年河南省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改善。如河南省中学生心理状况正常检出率较20的54.3%提高了3.7个百分点;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下降2.5个百分点。

关键词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城乡差异明显

我省7-22岁农村男生体重比城市男生平均低3.69kg,农村女生平均低2.53kg;农村男生胸围比城市男生平均小2.48cm,农村女生平均小1.75cm。

小结::各项分类数据显示,我省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城市。

关键词超重、肥胖

我省7-22岁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1.9%,肥胖的检出率为6.1%。

在城市学生中,超重检出率达到14.1%,肥胖的检出率达到7.8%,二者所占比例接近学生总数的22%。

分析

缺乏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学业负担过重成影响健康主因

通报分析,体育锻炼缺乏,生活方式不健康,学业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

我省曾明确规定,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结果显示,我省有66.8%的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到1小时。另外,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少与学生缺乏锻炼意识、主动锻炼不足有一定关系。也与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和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有关。

目前,一些中小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此外,中小学生放学后平均每天用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越长,近视的检出率越高。每天做家庭作业时间少于1小时学生视力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亦明显低于每天做家庭作业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

要求

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心理素质问题 篇3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价值取向 心理素质

一、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物质贡献价值和精神贡献价值的统一,现有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统一。”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各种升学压力,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产生许多的不适应,同时,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无一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意识增强。许多大学生受其冲击,生活中到处体现着“竞争”二字,大学班级学生班干部的担任必须经过竞选,期末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获得要经过成绩和综合量化分的竞争,校学生会干部的担任要竞争,党员的申请要竞选,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要竞争等等。(2)学习观和职业观意识增强。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学会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些价值观背离现象,受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冲突。(1)责任意识淡薄。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渐渐形成了我行我素、为我独尊的个性,在生活中,这类大学生往往不懂得珍惜所有,在学习中,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毅力不够顽强,(2)诚信和互助精神缺乏。如今大学校园里考试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代考行为屡见不鲜,朝夕相处的同学情谊在大学里显得并不怎么重要,大家好像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着。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年龄普遍存在于18到25岁之间,在个性特征方面,具有外向、开放、爱挑战、富于幻想等特点,但也存在责任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的问题。

1. 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大学校园谈恋爱如今已经相当常见,有些学校甚至提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谈一场恋爱,但也不排除存在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等等问题的存在,大学生的心理年龄尚未成熟,青春期特别容易冲动,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身心疲惫,更有甚者,因为情感受挫,为了报复,走上了一条犯罪的不归路。

2. 就业压力大。新形势下就业相当严峻,不少大四的毕业生由于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向往大城市高档的工作,未能从自身出发做出正确的评估,导致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由此引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暴躁、悲观和抑郁等。近期调查研究发现:47%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一片茫然。

3.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其中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人数占到很大的比例,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因此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比较贫穷,在一个大的集体中相处,这些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和嫉妒的不良心理,在各种攀比下更有甚者会有自杀的念头。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2. 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加上父母与孩子往往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了解,所以父母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思想,言传身教,用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3.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尤其是各类网站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把握好正确的导向,杜绝网络中的落后文化以及腐朽文化,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倡导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四、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1. 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不一样的,进入大学之后首先要学会努力去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尽快找到自己的方法,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涉猎一些其他领域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形成一个合理的分析、正确的定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唯我独尊,同时也不可以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要学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地看待自我。

3. 要有坚强的品质,勇于面对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总是在所难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培养顽强的毅力,不能被困难所打倒,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努力做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青年。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编写. 思想道德修养[D].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教育网.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http://www.eol.cn/.

心理素质问题 篇4

一、培养高校辅导员丰富的教育情感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高校辅导员的情绪可最为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已的工作状态, 所以他们对情绪的调控, 是其做好工作的关键。一个人的情绪是变化多端的, 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首先要有自信心。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都不应该失去信心, 既要相信自己, 也要相信学生, 更要相信组织。万不可随意处置。其次要有抗压能力。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对象十分复杂, 无论是人的对象, 还是事的对象, 可变性大, 可预性小, 加之各种关系的困扰, 要想及时、公平、准确地处理好问题, 抗不住各种压力是不行的, 特别是有些不能自拔的事更应该挺得住, 否则贻害无穷。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完美的人格魁力

(一) 高校辅导员优秀的思想品德是其人格作用的楷模

崇高的教师从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阳光”。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为我们树立了教师人格的榜样, 是教师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表率的人。

(二) 高校辅导员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人格完善的根基

高校辅导员高尚的人格要依托其文化知识底蕴, 没有广博精深的学识水平, 没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影响高校辅导员人格的形成, 所以, 他们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不断地参加学习, 不断地掌握新的技术,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过去的那种“杯水关系”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三) 高校辅导员健康的美好心灵是其人格塑造的内力

教育维系着国家的命运, 时代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远远高出其他职业者。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 加强个人修养, 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会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以达到完善自我, 塑造良好人格的目的。

三、培养高校辅导员顽强的意志品质

(一) 高校辅导员对本职工作要有宽心

高校辅导员在面对本职工作繁重任务压力的同时, 还面对着自己“小家”的各种压力。例如:他们会经常遇到, 自己孩子的教育与教育学生之间的矛盾, 全职家事与全职工作之间的矛盾, 自己与他人复杂关系之间的矛盾等两难选择问题。一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若能坚持下来, 并能够做得很好, 需要有宽广的胸怀来面对现实, 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支撑, 更需要有奉献的精神来对待。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 高校辅导员对教育对象要有诚心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 学生是人而不是物。人不同于物, 人都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具有独特的个人品质, 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 学生也可以不接受乃至反感、讨厌或反抗指导。面对这种情况, 高校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 他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 用自己的爱心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相配合, 而不是草率地压抑学生的个性, 因为那样只会使师生关系僵化。

四、培养高校辅导员完善的心理智能

(一) 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加强现代化理论学习。高校辅导员应努力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发展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懂得教育活动规律,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重视时事学习, 关心国内外大事, 并把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与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增强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 增强科技意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等等。

(二) 把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校辅导员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对教学结果还是对自身的提高,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完善高校辅导员的智能素质, 还可以为他们创设其发挥创造性的良好环境, 构建其创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其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场所等等。

摘要:本文从丰富的教育情感、完美的人格魁力、顽强的教育意志和完善的心理智能结构等方面, 分析论述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篇5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一书。读后我的感慨很多,收获颇多。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书后,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们都一直并且反复强调:我们当教师的与其它行业不同,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当教师的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更加强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健康的心理,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教师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现代人的保障。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质量,社会的质量。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最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达到既教书又育良好品质接班人的最佳效果。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做教师的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或不开心的事情,给我们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分析这些压力 1的来源,学会自我解压。书中介绍的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相符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和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实际教师每天授课的时间仅仅是工作时间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上自习、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班级管理等,才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一般教师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他们的工作很有规律,但饮食起居又往往是反规律的,许多教师都会因工作之故寝食违节,休息失常;由于班级学生偏多、教学任务偏重,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身心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更多的公众压力,学校众多的考核指标和教学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少数学生对教学的反叛,家长本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评价,社会强大的舆论监督乃至非专业的指责等。面对这些过度的工作、心理压力,加上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缺乏调适,以致不少教师自然心理失衡,心理被挤压扭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传统的角色心理仍时时羁绊着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加剧着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教师也把“完美”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这种完美主义心态很容易忽略自身条件,诸如个性、能力、机遇等的限制,忽视社会条件的限制。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

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自责甚至对他人的对立情绪等,对学生的态度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给学生施加不应有的压力;要么不负责任地对学生放任迁就,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

排在第三位的是: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内心压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使得他们对课改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不堪重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显露:长期应试教育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在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新一轮教改却要求教师迅速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们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屈从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课改的要求努力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作艰苦长期的斗争,从而使不少教师身陷茫然,个性受到压抑,心理产生失衡,心理的焦虑、困惑自然与日俱增。虽然有我们面前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我们的心理压力,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地心态来应对这一切,当问题出现时,不能逃避,要想办法去解决。由于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也必须从学校、社会、教师自身等方面着手。

但作为我们自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新的教育实践也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总之,现如今的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并且处理好与他人的情绪关系。感到压力时,要学会找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深呼吸、听音乐、运动、旅游、看电影、聊天、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最好的解压的方法,因为只有我们静心读书时才是最快乐。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 篇6

现代教育领域,从“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个体主动发展尤为关注。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关注教育的发展。20世纪末“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趋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自身素质的自我主动提高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主题。教师个体专业角色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心理成熟水平,其中教师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讲,目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学历的硬件上,不能不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已经不在少数。教师的基本功应该说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基本条件,但是,上得了一堂好课,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比如,教师不懂学生心理,也无视学生的需要,常以己度人;从道理上知道教师要爱学生,工作中却常常“跟着感觉走”;不敢体罚,却“精神虐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诸如此类的不当做法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重视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修炼,而是许多教师根本就不懂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因此,让教师了解什么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重视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修炼,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同时也开始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

目前,对心理素质的概念作专题论述的极为少见,但散见在各种文章中的表述已经不少。有的属于理论探讨中的心理素质概念,有的是实践操作中的心理素质细则。人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统一在科学心理学的大范畴之内,是一种广义的、泛指各种心理因素的品质及其构成要素。而狭义的心理素质应该着重于人的心理生活层面,就当今社会来说,以心灵感受的自由、自觉和自主为前提,人们在主动追求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注重自我的完善和成功。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对客观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保持个体的内心平衡。能否实现平衡,则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就涉及到狭义的心理素质。狭义的心理素质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主体自知、自控能力以及协调和平衡能力。这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

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目前也有不同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唐讯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文化素养、教育才能和人格品质的合金。其中,文化素养和教育才能是教师心理的社会文化形式,人格品质则是教师素质的心理形式。本人认为,前者倾向于在科学心理学范畴内,是对教师心理素质作出的广义的界定;后者侧重于从文化与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作用和形式上划分,而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应该有其具体内涵。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

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分层、分类地剖析。这里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概略分析。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

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从形式上划分的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是能被人所意识到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认知

教师角色认知是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比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复杂难测,它包含教师自我归因、心理控制、社会推理与解释等。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教师角色体验

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里一方面包括教师情绪的自觉能力,即教师对自己情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引起的他人的不同态度或受到不同评价时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或自卑感、挫折感等。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

3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一是自我期待,个人对自己教师行为及其发展的期望;二是社会期待,是社会上他人对教师个体角色行为的看法、评价和期望。两种期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实中教师不仅要有适度的自我角色期待,还要能够不断地认同与内化社会期待的教师角色,这样才会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不断地根据教育需要做好教师角色换位,从而减少角色混淆和角色冲突。

4教师品格

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譬如,要求教师道德高尚、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诚实善良、严与律己、宽以待人等角色特征。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种特征。我国学者也曾对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一致性的结果。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协作能力差、功利性强”,具有“心胸狭小、行为怪异、性格孤僻”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呢?

5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与教师品格一样,并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而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机能的表现。同时,自我意识还是教师人格形成的基础,它蕴涵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主体自我构建的,教师是这一社会角色的担当者,教师作为个体的本质特征富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的潜能。正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角色的同时,对面临的教育问题产生认知困难或认知冲突,由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或认知失调,使教师不断地按社会的要求调整自我,才使教师心理素质有所发展。因此教师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构成了教师心理素质表现形式的主体。

四、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既授课堂学业,更授立身之业;既解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教师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教师的“共情”,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共情”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高兴时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不高兴时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学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现实也正是如此,缺少承受力的教师是很难与“诲人不倦”相提并论的。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而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从何产生呢?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心理素质问题 篇7

关键词:心理素质,管理教育,主要措施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为了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避免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本文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UPI) 两个表对09级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希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更好的实践基础。测试量表由测试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构成, 测试对象涵盖文、理科, 主要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西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地理学院、东语学院、斯拉夫语学院、文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等20个院系的09级新生。

(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 (yssmptmo Chekchst90, 简称SCL—90) 是20世纪70年代由Doergatis.LR编制的。此表共90个项目, 每一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 “无”为1分, “轻度”为2分, “中度”为3分, “偏重”为4分, “严重”为5分。SCL—90分为9个因子, 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涉及了83个项目, 其他7个项目作为“其他”来处理, 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SCL—90症状自评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从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含病理心理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

1.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数据统计总体情况。在7234人 (有效问卷人数) 中, 测查结果表明, 有心理困扰的人员有2506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34.64%;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人员有577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7.98%。按全国常模结果 (为1—5的5级评分) 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筛选阳性, 须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 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见表1。

注:因子分≤3为轻度症状;3<因子分≤4为中度症状;因子分>4为重度症状

2.2009级新生SCL—90问卷测试十大症状排行。SCL—90量表中学生选择十大症状排行, 见表2。

(二) SCL—90与UPI多量表筛选预警结果

我们按SCL—90总分≥200分, 各因子分≥3.5分, 同时UPI总分≥25分, 确定预警学生。经筛查确定预警学生人数为324人, 占总数的4.48%, 见表3。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此社会环境复杂程度、发展速度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使得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的大学生感到内心矛盾、心理迷茫, 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挑战, 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1]。

(二)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的成长, 左右着孩子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活给了大学生很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这就促使很多大学生在闲暇的时间去逛街购物、聚会等等, 那些家庭富裕的大学生, 在他们追求享乐的同时, 无形中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 因此这些贫困学生就把家里寄来的有限的生活费省吃俭用, 用这些从“牙缝里”省下的钱去购买名牌服装、时尚手机, 以达到被别人“认同”甚至“羡慕”的目的。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勤工俭学, 有些大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 也有的大学生进行偷盗、抢劫等违法活动。

(三) 学校因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 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认识都有所提高。个人在心智健全之前, 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所以,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波动的状态,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但还不能完全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此时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大学教育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如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变得非常重要。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学生把重点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 过分地追求高分, 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 反而使心中的压力与日俱增, 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无形中被忽略了, 从而学校生活也变得无聊、压抑、缺乏乐趣, 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四) 个人因素

调查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 很多患精神发育不全、性情怪僻、狂躁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患者, 他们都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除了精神疾病外, 严重的身体疾病同样会造成个体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严重的内分泌失调会使人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较大、自制力较弱等心理异常现象。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从智力、情绪、人格、交际能力、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智力低下使个体的认知能力不健全, 认知能力的缺陷直接导致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则期望提高认知水平的愿望就越强烈, 如果这种不平衡长期得不到缓解, 则个体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导致人格变态。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不足, 以及不能正确地面对就业形势, 也会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消极的情绪[2]。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往往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应该全方面地去分析和诊断, 找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给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3]。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观念滞后

思想认识上观念滞后主要指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校心理教育的规模不大, 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岗位或者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等。虽然有些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的相关机构, 但是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开展却力度不够, 出现了某些教育环节欠缺, 机构形同虚设, 这些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的大学虽有其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致使部分学校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去广泛地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以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经常与德育混淆不清,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用解决德育问题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 实际工作中存在不足

1. 忽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由于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学校只重视主动来咨询的学生的心理疾病, 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致使高校在出现了诸如大学生因无法缓解学业和就业压力而轻生, 或者因无法正确处理恋爱关系而杀人或自杀的情况出现后才想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得教育的对象范围变窄, 降低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地位[4]。

2. 心理咨询的途径单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高校通常是采用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 但这些措施如何正确地应用到有这些问题的大学生身上呢?仅靠敞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是不够的, 毕竟大多数学生在跨入那道门之前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 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而这些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释放和缓解, 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和谐校园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构建多视角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1. 在宏观上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普及化。

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普及课程计划之中,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 编写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理论教材、案例分析材料, 设计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活动, 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 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

2. 在中观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

高校应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进而缓解大学生想要寻求心理帮助却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而带来的压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纯粹的活动, 为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的变化, 从而获得生动的心理健康的知识, 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上, 而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 强调行为方面的训练, 才能收到很好的实效, 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在微观上实现心理咨询本土化。

虽然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研究得较早, 发展速度比较快, 发展程度也比较完善,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使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吸取国外的心理学精华, 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二) 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 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通过课堂大学生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要想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精髓, 就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目前, 很多大学都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他人的信任和自信、勇于面对挑战和挫折等等, 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大学生更需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审视自己的行为等, 所以高校应该始终坚持组织大学生开展有益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 利用校园传媒, 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教育氛围。

高校可以利用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有很多, 如校刊、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栏和橱窗等媒介。学校利用这些校园传媒经常对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进行宣传普及, 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贴近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案例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分析。不断地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障碍的排除, 营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使校园处处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5]。

3.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辅导。

目前, 不上网的大学生可以说非常得少, 有很多大学生刚一进入大学就配置了电脑,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买电脑, 也会去校园网络实验室或者校园外的网吧去上网, 这就为高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辅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的手段, 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的交流, 使他们愉快地和自主地敞开心扉、接受引导[6]。

参考文献

[1]众心.世界教育重心心理学大转移[J].教育文摘周报, 1999, (9) .

[2]周素珍.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前沿, 2008, (3) .

[3]李静.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4]曹英, 胡鸿, 肖丽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7) .

[5]张庆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2) .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8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心理素质问题 篇9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项职业, 有研究表明, 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1]。21世纪的到来, 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将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干部保健护理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2], 这种职业危险会给护理事业带来重大影响[3]。随着保健医学的发展, 干部保健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在保健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4]。护士的多种角色体现在干部保健护士对保健对象价值的关心与关注中。本文就以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内容, 满足了保健对象的健康需求, 提高保健对象对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干部保健护士成功扮演多种角色以及加强保健护士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

1 护士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要求

干部保健护士一般都是全院中通过各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护士, 由于这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干部保健护士具备:优异的专业成绩、良好的思想品德、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广阔的知识面等。干部保健对象一般是在职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 他们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这就对干部保健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疾病, 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康复。

1.1 政治修养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能够自愿地以解除保健对象的痛苦为中心去工作, 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干部保健工作和普通护理工作不一样, 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服务热情周到, 态度好, 在业务上不断钻研, 刻苦学习。

1.2 心理素质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和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满足保健对象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干部保健护理工作是平凡而高尚的工作, 要能不为名利所诱惑, 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高度的自觉性和坚韧的耐受力, 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困难, 尽自己的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完成好各种保健任务。护士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情绪要始终保持稳定和积极向上。护士的情绪变化对保健对象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护士与保健对象之间的关系要相处好, 这样有利于保健对象身心健康, 有助于医疗保健护理计划的顺利完成。

1.3 人文素质

保健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要掌握和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欣赏力、鉴别力、思维和表达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品德。这样才能适应干部保健工作所服务的特殊群体, 还要注意语言的应用, 适宜的语言是与人良好沟通的工具。干部保健护士还必须拥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这是做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 这样才能有效解除保健对象的病痛, 使他们早日康复。

2 护士多种角色的担当

2.1 应付突然病情变化的角色

干部保健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应急能力, 适应快速多变的要求,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快、准、灵活、果断的工作作风。保健护士平时应做到定期检查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完好率, 并呈备用状态。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保健对象出现突然的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应对。

2.2 保密角色

由于干部保健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护士应在工作时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在工作时间“不该问的不问, 不该说的不说, 不该看的不看, 不该听的不听”, 对保健对象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保密, 不得随意往外谈论。

2.3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是指护士应该具备观察与分析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应对与处理能力、开拓与创新能力。多多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这样才能在护理工作中知道保健对象需要什么, 怎么样和他们更好地沟通, 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保健工作, 实现干部保健工作人性化护理的需求, 使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达到身心愉悦, 早日康复。

2.4 整体协调的角色

保健对象在诊疗的过程中, 护士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 工作要有机动灵活性, 创造和维持一个有效的绿色通道和沟通网络, 使诊断、治疗、护理等各项保健工作得以协调进行, 保证保健对象能获得最适宜的医护照顾[5]。

2.5 心理指导的角色

由于保健对象的特殊性, 这样的人群在心理上已经承受很大的压力, 加上患有疾病更易引发心理问题。护士应该对保健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 使保健对象能对疾病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对疾病治疗积极配合的态度, 这样才能使保健对象早日康复。

2.6 健康指导和保健预防的角色

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 为增加病人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 给他们宣讲一些保健常识, 提高病人的疾病预防能力, 并且能够指导病人保持健康的习惯, 以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质量。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工作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 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新时期干部保健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保健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对保健护理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就一定要加强对他们心理特征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保健医学的发展中应当成功扮演多种角色, 把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并且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 都能不懈其志、不失所为, 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任何情况下, 永远把保健对象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先进的工作理念、知识和技术引入干部保健工作中, 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新时期干部保健护士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 保证老一辈离退休老干部和目前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干部的身心健康, 推动我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2]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

[3]郭瑛, 张卫东, 方玉华, 等.护士应对方式问卷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2) :176-178.

[4]倪静, 黄伟萍, 郭神.浅谈干部保健护士的角色[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10 (6) :640-641.

心理素质问题 篇10

我们应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但是, 由于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所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这是我们做好心育工作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 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面积地科学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必须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此, 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定期参加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2) 建立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掌握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3) 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教师定期不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自测, 并不断反思;

(4) 组织全员教师参加市、县举办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使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心理素质问题 篇11

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1、有的同学学业水平差,自觉无颜见人。

有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便破罐子破摔,与同学、老师和他人相处时,感到自卑,觉得无颜见人,变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长期以来 ,就养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有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差,自觉低人一等。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使用上也开始追求档次,相互之间进行攀比,有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到自己的健康成长。

3、有的同学自认为相貌不尽如人意,在同学面前自渐形秽。

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很靓丽,变对自己求全责备,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渐形秽,不敢与其他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孤言寡语,不利于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4、有的同学看到就业压力较大,对前途丧失信心。

有的同学看到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家中有人下岗人员的同学,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的前途丧失信心。

5、有的同学存在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对事事存在逆反心理,在学校不听老师的,在家不听家长的,认为老师和家长处处与自己作对,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劝告置若罔闻,要求他这样,他偏偏那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智力水平的发挥。

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占调查人数的20%左右,说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较低。学生中普遍存在虚荣、自卑、孤僻、离群、逆反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个智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当务之急。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随着我国中学生阶段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多数中学生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心理素质不高越来越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绊脚石”。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渗透心理教育,激发成就动机。

心里不健康,学习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同学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学习基础不扎实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没有下切实的功夫去学习。因此,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营造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力争上游,无坚不摧的意志,增强自信心,靠勤奋努力,学习就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都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应教育、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不要盲目攀比,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仔细分析自己的家庭经济结构,找出经济状况差的原因,制定切实的脱贫解困措施,尽快提高家庭收入,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而没有必要因此自觉低人一等。

3、加强自身修养,反对以貌取人。

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生来俱有的,我们应该正视而不应当回避这个现实。徒有一张漂亮的外表,而不是加强自身修养,没有一颗纯朴、善良、充实的内心,是不能为他人所敬重的。我们应教育、引导学生摒弃以貌取人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应对挑战。

有市场必然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将来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同样也要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艰辛的工作环境,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完善和提高。要做好这一切,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技不压身”的道理。从而努力学习,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理智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从容地应对挑战。

5、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多方面求知的需要。

青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时期,凡事都想探个究竟,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地心理效果,激发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6、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心理素质问题 篇12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包涵积极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现在的高职学生, 大部分心理素质是健康的, 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 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也比较多, 总体上呈现出心理亚健康的特点。

1. 个人定位不准。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 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高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 用自身的短处比普专生的长处, 而产生自卑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 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

2. 就业压力增大。

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难, 性别歧视又会使高职女生就业难上加难。这是高职生毕业时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也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职学生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3. 应试教育影响。

由于学业成绩不算优秀, 高职生的心理亚健康在中学阶段就埋下了伏笔, 一旦从考试的“牢笼”出来, 进入大学的素质发展氛围, 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

4. 入学心态失衡。

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 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自卑感较强, 出于无奈进入高职的校门。因此, 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上动力不足, 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缺乏。

5. 家庭教育缺失。

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存在着缺陷, 而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自小就形成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偏见,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大度地与别人交往等。

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

1. 目标不明, 定位不当。

高职的部分学生对于人生目标不够清晰, 对自己定位不清或不当, 没有认清自身学习的缺点, 没有确认自己的身份,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难以完成角色的转换,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向本科大学生看齐, 或对专业缺乏了解, 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或具体的学习计划, 极少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自我期望低, 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情境, 缺乏后劲。

2. 调控因素的缺损是高职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 学生性格差异与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好胜性因素和沉稳性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这些优良的性格特征对心理状态具有调节功能、控制功能和维持功能。有较多的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性格特征, 缺乏必要的自觉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3. 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高职学生迈入高职院校校园后首先遇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入高校之前他们都富于幻想, 但到了学校之后, 往往又大失所望, 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与自己的想象相差很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矛盾的产生。有的学生由于进入职业院校, 觉得低人一等, 出现自我认知失调、社交不适、情绪失衡等心理不稳定现象。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体, 我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给予全面考虑。

三、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要求

1. 能从心理上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安然处之。

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事实, 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3. 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 在与人相处时, 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4.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 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5. 具有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他们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 他们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6.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的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四、怎样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强化理想和自信心的培养。

高职学生中自信心普遍表现不足, 呈两极状态, 一方面是自卑, 自觉自己高考考分过低, 羞于与考上本科甚至重点大学的同学相比, 因而或怨恨自己, 或意志消沉, 或转向攻击社会。另一方面是考分在同类学生中偏高, 由于某种原因未被本科大学或自己所理想的学校录取, 因而表现傲慢, 瞧不起同学甚至老师, 不听课, 也不阅读课外书籍, 只沉湎于网吧或其它游乐活动,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 把学习心理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对高职学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不会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中学学法的定势作用, 因而难以适应高校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

3. 重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努力改善非智力因素水平, 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

高职学生智力因素并不差, 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 关键是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差。改善非智力因素, 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

4. 调整高职院校教育目标, 构建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体系。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在学科教学上, 应侧重技能培养和训练。高职的教学要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 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摘要:笔者多年从事高职学生的政教工作, 了解到学生心理状态中, 有很多不正常的情况, 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却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本文从高职生心理状态的特点谈起, 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职教论坛, 1998, 8.

[2]李铮, 张履祥.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收费人员下一篇:决定胜负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