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发展

2024-06-10

心理素质发展(精选12篇)

心理素质发展 篇1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反过来就是说, 教师的不良人格或不健康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并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言语行为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 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教师行为不当或精神不振, 或不善于调控情绪等, 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由于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 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 在教学环境中,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影响学生,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2.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学工作效率。

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 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教师, 精神会更加饱满,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工作热忱也会更高, 对学生也会更加关爱。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耐心友好, 能促使学生努力上进, 使学生不仅对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 而且对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也会热心钻研, 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反之, 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不友好, 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也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压力。

长期以来, 社会上存在着行业收入不公平现象。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很高。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与教师的付出都是有差距的。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有时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 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

2. 工作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 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 又有来自社会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 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都存在着竞争, 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意味着教师的水平高, 教学有成效, 教师的声誉、威望和相应的待遇也随之提高。反之, 教师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教师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工作, 这就决定了教师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很多,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必然比其他工作更大。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面对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教育对象, 面对复杂而又单调的教学工作, 有的教师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而且不良情绪不能在学生面前随意宣泄, 这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的压力。

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人际关系较复杂, 要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与学生的关系, 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教师相互之间的关系, 还有教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等等。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态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理解和支持, 教学中教师间的合作是否愉快, 学生是否懂事, 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认同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学中的竞争, 教育理念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 会导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紧张。领导的不恰当批评, 学生家长的不信任或指责, 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不支持, 等等, 都会使教师有一种无形的人际压力。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下, 会心情忧伤、烦闷抑郁, 影响心理健康。

4. 教师的个性品质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性格内向孤僻, 沉郁压抑, 急躁冲动, 固执偏激, 不善人际交往, 自卑等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师的一些心理问题都是和这些不良的个性分不开的。

三、如何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 以及教育对象 (学生) 的多变性与差异性, 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 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

这是因为,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 影响深远。因此,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少说气话, 多办实事, 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特别是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 教师更要减负, 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 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 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 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 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加强师德修养, 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 在教师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 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3. 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1) 热爱教育事业, 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一个能够自我接纳, 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 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 见效慢, 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以及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 矫正不良性格,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 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 (1995年) 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 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 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 不要闷在心中, 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 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 转移注意, 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 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 讲几句话, 笑上一阵, 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 将挫折化为动力, 将压抑变为激励,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能使人忘却烦恼, 给自己带来愉悦, 等等。

(4) 提高自我修养, 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 既是师德的规范, 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 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 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能思索自己的存在, 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 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 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 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不断完善自己, 获得成长, 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3]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5) .

[4]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1) .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6]王建平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心理素质发展 篇2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0).

[10]辛锋,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心理素质发展 篇3

一、研究对象

上学期我担任初一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素质非常出众,特别是一个小女孩,她的成绩优异,个别项目甚至能够达到男生的水准。这令我感到惊喜,一个好苗子得来不易。暗喜之下,也打定了好好“琢磨”这几个学生的主意。

一个学期过去,我们迎来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本次测试办法是每班选出5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考核,项目是立定跳远和前滚翻。了解了考核方法和项目后我成竹在胸,因为这都是我平日训练的项目。于是我把那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找来,进行准备活动,我发现学生都跃跃欲试,心里就更加放心了。

先进行立定跳远考核,监考老师核对完学生姓名,每个学生先试跳一次,考核就开始了。第一个是个小男孩,看他双臂一摆,两脚一蹬,“嗖”,身体像箭一样飞了出去,“2.10米”,成绩不错,我满心欢喜。接着的三个学生都跳过了2米。最后一个就是那个小女孩,这个唯一的女生,也是我最放心的一个,因为平时的测试成绩都超过了2米。但是,我感觉好像有些不对劲。她站在起跳线后的神情有了明显的变化,双眉紧锁,脸色发黄,神色慌张,两肩有明显的颤动,这些都是赛前紧张的表现啊!“1.9米,成绩都达到了优秀。”监考的老师说。其他的老师也对我表示了祝贺,但是我心里却觉得梗着点儿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么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在一个简单的考核面前出现紧张情绪。

回到办公室,我对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认真思考:学生的成绩不稳定、平时训练不够、准备活动不充分,不是,都不是。那为什么优秀运动员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突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刘翔”,110米栏奥运会冠军,12″88世界纪录保持者,人们赋予了他许多闪耀的光环,但是这么优秀的运动员,在国内的一次比赛中连续两次抢跑被罚下了赛场。

王克楠、彭勃,跳水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双人三米板比赛中,前五轮成绩排名第一,领先第二名30多分,最后一跳只要正常发挥,冠军非他俩莫属。但是就是这最后一跳,王克楠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失误,也让十几亿中国人的心从炙热骤然变得冰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发生呢?我认为除了某些客观因素外,不得不提出这一概念——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此阐述:“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明确提出“心理”的培养目标。实践证明它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体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众多内容中的一个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点。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和激励者,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点,建立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2.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幽默的言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布置的合理、卫生、美观,教材内容难易适度,教学目标分层要求合理,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活动都是活动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和认识,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4.提倡学生自主学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练习、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勉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拥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形态,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过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能力,并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6.组织合作性学习。弥补传统的单向师生交流的缺陷,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获得未来社会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7.合理安排游戏和竞赛。游戏的精彩迷人和生动有趣,竞赛的紧张激烈和结果未知,是体育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技能储备、生理心理特点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恰当地安排游戏、情景教学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促使学生终生体育观的树立。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体育教育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联系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潜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心理素质发展 篇4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社会上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的渗入, 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 一些影视公共场所, 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 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 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 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

3. 学校方面教育影响。

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 仅以为“授业”, “解惑”才能让学生有知有识, 轻德育、体育、课外教育, 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 学生感到枯燥, 信心不足;对那些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不遵规守矩的学生则视为异类、调皮。同时不当的教育方法, 如对学生体罚、心罚、嫌弃后进生等, 会使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4. 青少年有自身的存在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 生理上迅速发育, 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青少年思维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 感情丰富, 但又有冲动性, 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针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 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要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提倡树新风正气, 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 保证让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 并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 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学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其次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开展心理咨询, 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 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 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 指导他们自我调控, 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 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第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并积极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造就一支自身心理健康, 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 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

3. 加强家庭教育, 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 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而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 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更重要的, 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发展 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了解全市13-1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于6月-5月,针对13-15岁的儿童心理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抽取了海淀区、崇文区、东城区、大兴区、平谷区5个区25所学校的1500名儿童。零点调查公司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式,于20底完成调查数据报告。 调查发现,总体上,北京市儿童无论是在生理发展方面,还是在心理发展方面整体状况都属良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儿童的生理发展符合正常指标,尤其体现在身高、体重和第二性征方面。本市的儿童心理发展处在健康状态,并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研究发现,北京市儿童的心理素质虽然整体情况属于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 在生理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是儿童的视力。 心理素质发展方面: 1、对自身和周围的变化,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尚需指导。 2、部分学生负面情绪比较高。 3、在学校和家庭都存在心理沟通不畅。 4、本次调查发现,负面情绪和反抗情绪多集中在15岁年龄段儿童中,他们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最值得关注的群体。 考察以上调查结果,虽然本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整体情况良好,令人欣喜。但我们必须看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其未来成长,因此对于调查所显示的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理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内因来分析,儿童正处于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伴随其心理发展过程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 1、新的独立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2、自我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矛盾。 3、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其次,除了内在原因,儿童心理发展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学校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向社会各界、向各位家长呼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1、倡导尊重权利、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理念。 2、营造尊重权利、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心理环境。 3、充分发挥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净化儿童的社会成长环境。

心理素质发展 篇6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4、加强问题研究、积极有效干预

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与职业发展 篇7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一)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 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 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

(二) 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仍然“不尽如人意”。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 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社会赞美教师强调的是奉献、责任, 可是相比较而言, 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 对他们的关爱不够。

(四) 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在一些地方许多教育、教学弊端没有改变, 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 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 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 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不少教师不堪重负。所以, 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解析

(一)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 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集体领导者, 模范公民, 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 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 无所不知。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 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 自我期望值过大, 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 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 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 当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对自己自怪、自责, 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

(三) 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 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 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 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 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 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一) 热爱教育事业, 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 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 一个能够善待自我, 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二) 面对现实, 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 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 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 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 降低工作效率。

(三)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首先, 认识、接纳自己, 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 不断超越自我, 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国外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 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 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 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 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 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 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 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 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 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教师心理教育素质发展现状之我见 篇8

1. 心理教育素质与心理教育能力

心理教育素质, 简单来说就是从事或进行心理教育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类素质。将之与心理教育能力相比, 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 心理教育素质内涵的层次更为丰富, 而心理教育能力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层面;其次, 心理教育素质所涉猎的研究范围更加宽泛, 甚至己经突破了人的心理领域, 上升到人的综合素质层面;再次, 心理教育素质的发展和养成更加复杂, 它不仅是依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所形成的教育能力, 还包括个体所不尽相同的、先天具备的、进行心理教育的其他条件, 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心理教育方面所投射的隐性因素。

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是以教学为载体, 以心理教育为工具, 以促进学生“人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育理念。[1]心理教育能力的集合构成了教师个体的心理教育素质。心理教育素质的特点是“内凝”, 是教育者在其活动过程中的非对象化的结晶, 在教育情境中更多地表现在对各种能力的运用上。而能力作为一种“外显”的特征, 必须以素质为基础, 是教育者在其活动过程中的对象化的呈现。

2. 教师心理教育素质的构成

教师的心理素质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二是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前者是教师应具备的一般心理品质, 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内在心理品质构成;后者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 体现为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 是职业发展的外在需要在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集中体现, 包括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及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能力等五方面。按照其发展水平可以分为新手、熟手和专家三种层次的心理机能状态, 大多数教师的心理机能状态介于熟手教师层次与专家教师层次之间。

二、教师心理教育素质的发展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东北地区26所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按照理论假定的的五个维度, 结合调查数据得出教师心理教育素质发展所存在的如下几方面问题。

1. 缺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层面, 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解决的是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 而非智力因素解决的是愿不愿学的问题。[3]在教育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指导方式只能局限于让学生学会知识经验, 却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现代学习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 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构建自身的学习体系。在现代学习观的指引下, 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再停留在“授人鱼”的层面, 更要在“授人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的把握, 以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激发和引导是帮助教师实现“授人以渔”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心理教育素质如何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2. 对新课改目标把握模糊

新课标把教学中的情意和过程与方法两个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情意的三个构成要素,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理连续体, 构成了学生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完整结合。过程与方法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具备良好心理教育素质的教师所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特定知识的积累, 同样也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动态发展, 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性发展。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把学科知识放在首位, 其次才是学生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这种只强调认知性目标, 而忽视了情感和方法目标的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标的灵魂作用和发展性功能的实现。

3. 对学生心理发展了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必须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体, 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并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的能力, 而且要具备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无异于在沙滩上建筑高楼大厦。

4. 缺乏有效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 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纵观我们的教学实践, 师生沟通并不如我们期许中的和谐, 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听得少, 致使师生沟通走向误区:第一, 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仅凭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作出评价, 难免产生偏见和成见;第二, 受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 在师生之间筑造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三, 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

5. 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存在认知偏差

弩驾课堂、管理课堂的能力是教师心理教育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不同的外化处理方式既反映出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 也蕴含了教师心理教育素质在“特殊”教育情境、教育对象上的运用能力。社会标签理论认为, 教育中所标签出来的学生问题行为, 几乎都是一种人为的主观事件。一旦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被教师或其他重要他人贴上了某个标签, 这个标签就会对学生产生两种心理效应[4]:一种是形成难以改变的烙印, 另一种是自我形象的修正。无论哪种效应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有关教师心理教育素质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转变教育观念和自身角色, 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及合作者。

3. 改变固有的认知与理解模式, 建构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心智模式。

4. 加强教师心理教育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论心理教育目标的价值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830.

[2]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49-51.

[3]曾智.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在学生“问题行为”转化中的应用.教育探索, 2007 (3) :98-99.

[4]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心理素质发展 篇9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既是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以及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与提升的必然, 同时更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鉴于高职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我们对这一渗透模式理应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我们认为,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模式的实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 专业渗透与专业教学

专业课程渗透是指依据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 从学科特点出发, 抓住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结合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可见, 学科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都是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服务的。就整体功能而言, 从心理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 从而把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做到“以教育心”;从学科教学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学科教学的功能, 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以心促教”;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有利于解决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分离状态, 结束学科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长期缺失的问题, 有利于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 学科渗透是学科教学功能的拓展,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逻辑性的深入。

(二) 不同性质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教育实施要认识到不同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的不同, 其渗透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渗透实施时, 我们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各学科间的差异性, 找准某学科的最佳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内容, 比如社会科学类学科、可以较多地直接取用教材内容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而自然科学类学科则可以更多地从教学过程中发掘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具体学科而言,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潜在性和濡染性等特点, 所以渗透学生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恰当;数学学科以其独具的思维性、逻辑性等内在性质成为培养学生元认知等的强势学科。

(三) 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辅导的协同

学科渗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不但有一石二鸟之效,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但是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弱点: (1) 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和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 内化整个渗透思想; (2) 学科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是按照学科自身内在逻辑性而编排的, 其中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分散与潜在性, 这非但不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性相符合, 而且学科渗透自身的特征又注定了其难以从整体上严格地按照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3) 学科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所以,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中, 我们需要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的协同, 三者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与提高。

二、严格把关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选择

学科渗透作为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内容选择理应依据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主线进行综合安排, 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学科渗透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渗透培养。

(一) 广泛性和多样性

学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 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个性以及社会性等诸多内容。具体到一门学科, 甚至一个单元、一节课, 所涉及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往往也是多种多样、多侧面、多维度的。因此,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内容, 善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二) 分散性

学科教学是以各门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主线编排的, 其主要遵循学科逻辑, 反映的主要是知识序列。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则是一种心理逻辑, 学科渗透难以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 由此注定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散的特性。这成为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瓶颈”, 致使学科渗透显得凌乱, 有失系统性。

三、注重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自然融合, 采取适度有效的策略, 创设互动情境, 鼓励学生多参与, 从而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 自然融洽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点就在于渗透的自然性、融合性、濡染性, 它应与整个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是浑然一体、自然融合的。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 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教育。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 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误区。学科渗透贵在自然、贴切, 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 是有机融合的。

(二) 灵活多变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是一门教育科学, 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 其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而且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则更需要教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巧妙地加以解决。虽然有可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联系, 但学科教学渗透实施过程中却不能置之不理、随意放过, 更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简单处理, 肆意压制。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处理, 将其转化为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活“教材”。老师就应该及时灵活地采取措施让学生情绪迅速稳定下来, 并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克制、调整自己情绪的策略与方法。

(三) 创设互动情境策略

互动式情境的创设是学科教学的必需, 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色。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学科渗透教学通过创设互动式情境, 激活学生心理活动,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进而促进学生的行动需求, 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人际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有效的教学必须通过在情境中的交际互动使用来实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探究等手段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练习, 在不断构建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 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 鼓励参与活动策略

学科渗透中鼓励参与活动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外部行为操作, 如在课堂中的具体行为实践活动。二是学生的内部心智操作, 如内心的思考、体验、感受、反思等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活动是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是心理的本源。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产生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是活动与交往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表明, 主动参与活动是心理素质培养发展的前提, 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自我、探究原因、寻求方法、反思体验, 形成思想、观念、能力。具体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登台表演、游戏、分组竞赛、合作学习等。

综上可知,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科渗透成功实施的前提,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和知识掌握的心理过程是学科渗透的心理基础, 知识教学是学科渗透的支架, 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科渗透有效性的保证”。因此,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同时要辅以知识教学,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10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心理素质发展 篇11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让学生用心理咨询信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理烦恼或心理问题,署名用代号(每月活动一次)。

第二步:把学生写好的心理咨询信统一收齐,然后交错发给每位学生。学生接到别人的咨询信后开始认真阅读,并按咨询内容有针对性地写好回信。

第三步:老师收齐回信,再按被咨询者的代号发给学生。被咨询者反复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评议或意见,即是否认同“心理医生”的回信,并判上中肯的分值(满分100分)。

第四步:老师分类收好心理咨询信、回信及“ 意见”,进行认真评阅(以鼓励为主,书面肯定、表扬和赞赏),然后,再按“ 心理医生”的代号把被咨询者的“ 意见”发给他们,让“ 心理医生”了解自己的回信结果(认同程度)。

第五步:收齐并归类所有资料,分别列入个人档案,老师对心理障碍相对严重的学生,给予加倍关注并及时进行帮助。

学生咨询的问题很多,大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譬如:考试焦虑怎么办?如何与异性交往?自卑又嫉妒他人怎么办?怎样才能自控?父母偷看日记怎么办?怎样看待上网、早恋?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怎么办?怎样才能减轻学习压力?情绪一直低落怎么办?怕与男生讲话怎么办?怎样与老师沟通?怎样才能自强?如何与人相处?怎样才能解除暗恋的苦恼?外班同学给我写情书,我该怎么办?……

可别小觑这些十三四岁的中学生,面对这些敏感的问题,他们虽然不是心理专家,回信时也没有什么“焦虑症”、“强迫症”、“异性恐惧症”之类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对心理咨询信特别感兴趣,凭着他(她)们的好奇、天真、聪慧、博览、热情、理解、关爱和真诚,为被咨询者写出了一封封条分缕析、颇有创意和令人折服的回信。这种同龄人之间的互相沟通,极易产生心理共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里我举出学生的几封回信:

白雪的回信

苦瓜妹妹,一年前我和你一样,与妈妈的关系也特别紧张,为此,我很苦恼,还流过不少泪。后来,我和妈妈和好了,妈妈还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其实,与父母成为朋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进行沟通。在这方面,我们不妨这样去试试:当我们不能接纳父母的意见时,就学着来一点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父母的位置上来看待自己,这样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父母所有的用心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关爱与呵护。

苦瓜妹妹,必要时,你不妨给母亲写封信,倾诉一下心里的苦恼,在母亲心情愉快时,你最好和她多谈心。要学乖巧点,多帮母亲干点儿家务。当母亲心情不好时,要想办法给母亲一个惊喜,比如自制一张贺卡,写上几句祝福语。要学会欣赏母亲,赞赏母亲,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母亲过生日,不妨买件小礼物。要知道,这都会给母亲带来欢乐。总之,有什么事要和父母和和气气地说,快快乐乐地谈,要多找找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上,更要下点功夫,为父母争气。这样,父母和我们的心就能碰到一起,融合在一起。苦瓜妹妹,你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试,希望你尽快与母亲能够成为最好的朋友。

冰 儿 的 回 信

异性同学在班里几乎占了一半,拒绝与异性交往,就等于放弃了一半朋友,这怎么行呢?其实,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互补不足,无论是对我们的成长,还是成才都很有好处,怎能一概拒绝与异性正常的交往呢?我认为,与异性交往只要把握好一个“度”字,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体会是,与异性交往首先要尊重他人,要平等互助,学会宽容,要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尤其是说话,要自然大方,不拘谨,不腼腆,不与异性打打闹闹,更不能一对一地偷偷交往,最好在集体场合公开交往,否则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非议。我们都正处在花季年龄,不能太多地分心。要学会自控,决不能冲动。要知道,一旦超越友谊界线,就会陷入早恋而难以自拔,甚至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苦果……

也许我们不会相信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能当好同伴的心理医生,可事实上从反馈的信息统计来看,有96%的被咨询者对回信“ 感到十分满意”,并判为95分以上,其中有18%的“ 心理医生”获得了100分。这里不妨摘录几则被咨询者的“ 意见”如下:

“ 晨晨同学,我非常感谢你帮我出的主意,你的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你的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试着去认真采纳。但愿通过你的方法能够解决我们家的矛盾,让父母和和睦睦,让家庭重新充满欢乐。”

“ 橘子,看了你的回信,我很惭愧,你使我真正理解了父母,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不足。你在文中以巧克力为喻使我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你说得很对,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十分重要。说实话,你的话像一缕阳光驱散了我心头的乌云。”

“ 小叶,我真会把你当成心理学家,真的,你对我提出的问题,想不到回答得那么好,好像经过你这么有条有理的一说,我心里的苦恼一下子就消除了,我真的感到很轻松。”

“ 雪娜同学,你虽然不懂‘上网’,可你能够以大量事实提出‘上网’时要注意的六个问题,作为一个‘上网’迷,值得我很好地反思。”

“ 梅子,你的回信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让我明白了交友要注意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会使我在今后的交友中拥有真正的好朋友。”

“ 反复看了你的回信,我非常内疚,我真不该自卑自弃。你的信使我又振奋了精神。你说,做人当自强,是的,我一定会克服自卑心理的。”

实践表明,这种“心理互助”活动的效果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 心理互助”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 心理互助”活动是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他(她)们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而当他(她)们面对家长和老师时则是一种回避的心态。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许多学生也仍只是望“ 室”生畏,望“ 箱”发怵,不敢说出心中的痛苦,而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则符合他(她)们的心理需要,从而达到“ 互助”目的。

“ 心理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心理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

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可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不断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

“ 心理互助”可帮助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可进一步使老师掌握翔实的材料,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 心理互助”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

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关心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这对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 心理互助”可提高学生的认识、创新和写作能力

开展“ 心理互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连续三届的“ 心理互助”实验活动,笔者深深感到,开展这一活动,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班集体的建设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开朗活泼、心理健康、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和谐、真诚、宽容、理解、互助;班纪班风严明纯正,班级生活井然有序。

心理素质发展 篇12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项职业, 有研究表明, 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1]。21世纪的到来, 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将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干部保健护理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2], 这种职业危险会给护理事业带来重大影响[3]。随着保健医学的发展, 干部保健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在保健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4]。护士的多种角色体现在干部保健护士对保健对象价值的关心与关注中。本文就以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内容, 满足了保健对象的健康需求, 提高保健对象对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干部保健护士成功扮演多种角色以及加强保健护士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

1 护士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要求

干部保健护士一般都是全院中通过各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护士, 由于这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干部保健护士具备:优异的专业成绩、良好的思想品德、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广阔的知识面等。干部保健对象一般是在职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 他们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这就对干部保健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疾病, 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康复。

1.1 政治修养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能够自愿地以解除保健对象的痛苦为中心去工作, 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干部保健工作和普通护理工作不一样, 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服务热情周到, 态度好, 在业务上不断钻研, 刻苦学习。

1.2 心理素质

干部保健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和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满足保健对象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干部保健护理工作是平凡而高尚的工作, 要能不为名利所诱惑, 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高度的自觉性和坚韧的耐受力, 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困难, 尽自己的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完成好各种保健任务。护士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情绪要始终保持稳定和积极向上。护士的情绪变化对保健对象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护士与保健对象之间的关系要相处好, 这样有利于保健对象身心健康, 有助于医疗保健护理计划的顺利完成。

1.3 人文素质

保健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要掌握和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欣赏力、鉴别力、思维和表达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品德。这样才能适应干部保健工作所服务的特殊群体, 还要注意语言的应用, 适宜的语言是与人良好沟通的工具。干部保健护士还必须拥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这是做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 这样才能有效解除保健对象的病痛, 使他们早日康复。

2 护士多种角色的担当

2.1 应付突然病情变化的角色

干部保健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应急能力, 适应快速多变的要求,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快、准、灵活、果断的工作作风。保健护士平时应做到定期检查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完好率, 并呈备用状态。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保健对象出现突然的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应对。

2.2 保密角色

由于干部保健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护士应在工作时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在工作时间“不该问的不问, 不该说的不说, 不该看的不看, 不该听的不听”, 对保健对象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保密, 不得随意往外谈论。

2.3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

人性化护理的角色是指护士应该具备观察与分析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应对与处理能力、开拓与创新能力。多多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这样才能在护理工作中知道保健对象需要什么, 怎么样和他们更好地沟通, 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保健工作, 实现干部保健工作人性化护理的需求, 使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达到身心愉悦, 早日康复。

2.4 整体协调的角色

保健对象在诊疗的过程中, 护士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 工作要有机动灵活性, 创造和维持一个有效的绿色通道和沟通网络, 使诊断、治疗、护理等各项保健工作得以协调进行, 保证保健对象能获得最适宜的医护照顾[5]。

2.5 心理指导的角色

由于保健对象的特殊性, 这样的人群在心理上已经承受很大的压力, 加上患有疾病更易引发心理问题。护士应该对保健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 使保健对象能对疾病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对疾病治疗积极配合的态度, 这样才能使保健对象早日康复。

2.6 健康指导和保健预防的角色

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 为增加病人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 给他们宣讲一些保健常识, 提高病人的疾病预防能力, 并且能够指导病人保持健康的习惯, 以提高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质量。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工作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 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新时期干部保健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保健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对保健护理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就一定要加强对他们心理特征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保健医学的发展中应当成功扮演多种角色, 把保健护士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理解沟通促进、工作的灵活性等方面作为干部保健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并且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 都能不懈其志、不失所为, 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任何情况下, 永远把保健对象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先进的工作理念、知识和技术引入干部保健工作中, 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新时期干部保健护士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 保证老一辈离退休老干部和目前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干部的身心健康, 推动我国干部保健护理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2]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

[3]郭瑛, 张卫东, 方玉华, 等.护士应对方式问卷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2) :176-178.

[4]倪静, 黄伟萍, 郭神.浅谈干部保健护士的角色[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10 (6) :640-641.

上一篇:电网电压同步坐标系下一篇:和谐校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