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营型银行

2024-10-23

综合经营型银行(精选12篇)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1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及金融业全面开放的不断发展, 国内银行也开始向着开展综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 同时开展多元化的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分析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所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 对我国银行综合经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以期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

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国内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开展综合经营业务的过程中, 大多数的银行都面临着如何降低经营过程中累计的风险, 以及如何应对不断变化及涌现出的新的风险形式。由于综合经营所面对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 其受到得影响因素更加多, 风险的传递更加迅速, 风险的影响面也更广, 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而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 对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 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也过少。因此, 为了在银行业务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确保竞争力, 研究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构建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所存在的风险分析

下面主要从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两个层面来探讨银行综合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一) 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存在的风险

(1) 信用风险。这里所提到的信用风险不再是传统的当实际违约发生时产生的信用损失,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及风险环境的变化, 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 信用风险具有了新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现代的金融手段更加灵活和多变, 风险计量的手段更加精确,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应该是指由交易对手直接违约以及由于交易对手违约的一种可能性而给整个投资结构所带来的损失的风险。从这一点来看, 现代的信用风险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 给经营带来的冲击更加大。

(2) 市场风险。它是金融行业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变量的变动而造成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风险以及价格风险。随着国内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内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创新及综合经营的不断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涉足诸如有价证券、外汇、黄金以及衍生产品的交易等, 创新业务将成为弥补传统业务的主流。而这些衍生产品的交易更加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3)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 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新的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该为抵御操作风险而导致的损失安排资本, 同时将资本的约束范围拓展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明确地指出要将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围内。

(二)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存在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存在的风险较多, 包括有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透明度降低造成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法律和制度风险等。下面主要对内部交易风险以及内部管理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

(1) 内部交易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主要是指公司集团内部被监管的实体直接或者间接的依附于集团内部的其他的实体, 以此来进行包括契约性或者非契约性的、支付性或者非支付性的所有交易行为。通常而言, 它包括有:交易性运营、集团内部短期性的管理以及实体间的资产购买和出售等。集团内部关联性的交易随着金融市场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获取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的同时, 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和金融市场的危害。

(2) 内部管理风险。集团公司内部机构的种类繁多, 集团公司对各个机构的内部管理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同时, 各个子公司内部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直接导致内部管理风险趋于多样化。

二、我国银行综合经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 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影响较多, 因此风险管理的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它主要受到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律、金融制度、相应的监管措施以及公司自身开展的业务特点、发展背景等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金融控股公司综合业务经营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来讲是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金融控股公司是由几个在法律意义上具有独立经营资格, 而在产权上属于一个共同的控股母公司组合而成的金融集团。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 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以母公司为主体构成的集团管理体制。

(2) 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政策与程序、风险限额的制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风险的度量等。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时要从集团控股公司及子公司两个层面来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执行程序。制定风险限额主要是要对关键的风险指标设置一定的限额, 然后以此作为根据对所开展的业务进行监测和控制。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风险管理人员及时的发现风险、度量风险、掌握风险并最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根本保证。然后以此作为基础, 对各种风险进行度量和筛选, 最终对风险进行定性的识别和管理。

三、结语

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由于影响因素颇多, 是一门较为复杂的金融管理分支。在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时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 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建超.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05.

[2]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张丽娟.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04.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2

摘 要: 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的关键路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综合经营可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协同效应、多元化优势等战略优势。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综合化经营,协同效应,金融脱媒,银行保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等模式转变,其中的关键是综合化经营。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还能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增加盈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综合化经营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二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一些

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内实践看,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代理销售;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模式;三是合资模式,如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四是境外机构并购,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开展综合化经营;五是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这

些做法对于推动综合化经营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子公司事实上仍实施专业化经营,而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这既没有打破分业经营的大原则,又可以达到综合化经营的实际效果,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我国当前法律环境及监管体制的冲击。

关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途径问题,可以在坚持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或现实选择。也就是说,建立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以商业银行为母体或核心,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以辅助角色进入金融控股集团。因为中国的金融企业,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信誉、稳健性、品牌、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较其他金融企业更为显著。这一点,从国外金融控股集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国外金融集团大都是以银行为核心来组建的,如花旗集团、瑞穗金融集团、瑞士银行集团、汇丰集团、荷兰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等国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金融集团,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进行运转的。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而且由于金融业本身的一些

特性,比如各种业务、资源之间强烈的相关性,从而使得金融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协同效应,获得比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多的收益。而且金融业自古以来就有混业经营的内在冲动。金融控股公司在销售渠道、信息资源共享,分散并降低风险,节约管理成本,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综合产品定价等多个方面潜力巨大。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的近期策略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还能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

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

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

2、代理业务。利用

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代理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

机构网络优势开展代理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

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

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

4、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介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二)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如票据业务、消费信贷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而且要积极探索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为综合化经营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市场性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

(三)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

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

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

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是在8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

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已占利润总额的30%~70%,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如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和私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占到60%以上。

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关键是要求

商业银行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五)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实现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战略联盟有

合资企业式、功能协议式、股权参与式和宽框架协议等具体形式。通过战略联盟,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综合经营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

资源,减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从而扩大各类金融机构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目前,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太平人寿在内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内外保险、证券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质性启动,开创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模式。

(六)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

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国际上实行综合化经营较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拥有一批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将因人才不足在综合化经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着手,按照综合化经营的需要,超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外综合型商业银行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在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引进一些

优秀的复合型金融骨干。

(八)建立综合化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

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实施综合化经营的技术保障。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综合化经营后,原有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管理

一、 背景

随着金融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同时强调,要积极引导条件充足的金融机构,在充分防范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尝试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有12家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10家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5家商业银行参股信托公司。其中,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等已基本实现全牌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平安、中信、光大已实现全牌照,其他中小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步伐也在加快。

传统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分散化、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主体风险,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经营业务多元化、管理层级复杂化会增加代理成本,从而增加风险管理的难度。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演化历程,也在提醒我国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7月1日,新版《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正式实施,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日前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里,特别提出金融风险的防控,要求加强相应的金融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强调监管的统筹协调,完善相应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适应我国实际、同时符合国际监管要求的监管规则,完成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监管的重视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管理提供规范和指引,但商业银行不断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新的经营模式带来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更应引起商业银行自身的重视。

二、 综合化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进入非银业务领域,首先将面对新业务其自身的个体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部分非银金融业务信息传递、市场反应更加迅速,风险暴露速度更加快,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同时,开展综合化经营,业务之间的交叉风险也不可避免,如何降低交叉风险,实现综合化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管理的需解决的难题。

1. 个体风险。商业银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新业务领域自身的经营风险。新的业务或经营主体面临的个体风险已业务主体特有风险为主,最主要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几个方面。以下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面临的个体风险。

(1)信用风险。传统意义来讲,信用风险被认为是发生违约后产生损失的风险,故而,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然而,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变化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这一定义已经难以充分反映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与特点。融资租赁、信托、保险甚至证券、基金等业务均会面临信用风险,但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等资产面临的违约风险带来直接损失不同,现代金融市场对信用风险更为敏感,信用风险、履约能力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金融产品的估值。另外,商业银行长期从事信用业务,对信用风险尤为敏感,特别是附属机构的信用风险极易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商业银行金融非银领域,信用风险仍是最需引起重视的风险因素。

(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由于资金、货币、股票以及大宗商品等的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使银行表内或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不同因素带来的风险差别,我们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市场风险、股票市场风险、外汇市场风险和商品市场风险,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产品逐步实现风险定价和市场定价,金融机构对产品定价以及对金融产品价格的预测难度加大。随着杠杆产品的不断推广,意外冲击引发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加难以判断,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提出更高要求。

(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操作以及内部信息系统,包括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相对于我国银行业日益严苛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监管机构对其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较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则略为宽松。在2013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因光大证券的程序设计缺陷,引起上证综指、沪深300等大盘指数和多只权重股在短时间出现大幅波动;同样也是在2013年,美国高盛集团因技术故障,向纳斯达克、芝加哥等期权交易所发送了大批错误订单,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对高盛及其交易对手都造成了巨额的财务损失。由此可见,金融机构操作风险不仅会对其自身带来损失,对金融市场也会造成冲击,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需引起重视并强化。

2. 交叉风险。商业银行集团开展综合化经营,将逐步进入证券、基金和保险等非银领域,加之之前主营的银行业务,在同一个主体的运营过程中,不同业务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业务交叉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交叉风险,即形成混合金融风险。特别是商业银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将会增加集团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代理成本,导致集团内信息传递的难度加大,进而引发内部交易、利益冲突等内部治理方面的风险。

(1)内部交易。199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IS)、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和保险监管国际防会(IAIS)联合发布了《集团内部交易和风险控制原则》(Intra-Group Transactions and Exposures Principle's),这一文件列举了十类金融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形式。内部交易在我国《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中的定义如下,商业银行下属机构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下属机构的信用类业务(贷款、同业、贴现、担保等)、交叉持股、金融市场交易和衍生交易、理财安排、资产转让、管理和服务安排、再保险安排、服务收费以及代理交易等。商业银行内部交易,实际上能够通过协同效应体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但是内部交易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也相应增加风险的传染性。金融集团内部交易容易产生不当利益输送、风险延迟暴露、监管套利、风险传染和其他对银行集团稳健经营的负面影响。

(2)利益冲突。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式时,容易形成利益冲突。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利益冲突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由于本机构与外部主体,包括客户、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导致的外部利益冲突;另一类存在于机构的内部,由于内部部门、职员以及业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形成内部利益冲突。外部利益冲突多以捆绑销售、误导销售、滥用客户信息甚至违背信托义务向客户抛售债券敞口等形式存在。内部利益冲突包括内部上下级之间,平行部门、以及分支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讲,集团总部会根据集团战略为子公司配置资源和布置任务目标,有限的资源和总部的战略目标并不一定能与每个子公司业务部门相匹配,此时,银行集团与附属机构之间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除此之外,附属机构之间、平行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也会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从而成为竞争对手,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集团整体利益受损。比如,银行信贷部门与租赁类子公司可能会为信贷类客户发生利益冲突。

(3)杠杆风险。商业银行通过综合化经营形成集团公司后,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形成很强的杠杆效应,扩大负债能力,这种杠杆的扩大,可以通过控股的形式使银行集团的规模日益庞大,以较少的资本支撑更大的资产规模,形成较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集团内部资本的重复计算问题,从而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不足,对集团经营造成威胁。财务杠杆主要通过举债注资、抵押投资以及担保投资等形式实现。但是,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可以通过集团公司向附属机构拨付资本金,或者附属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实现。银行集团的这种高杠杆经营,虽然能够对其资本规模、资本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令控股母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降低风险抵御能力。杠杆经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显著特征,杠杆经营的风险也是金融机构的特点,综合化经营在原有杠杆基础上继续增加杠杆比例,风险进一步扩大,银行集团杠杆经营需更加谨慎。

(4)风险传递。由于财务上的关联,集团内一个主体发生风险或危机可能会传递给其他主体,甚至影响整个集团。风险的传递可能会使风险从集团内不受监管的主体转移到受监管的主体,或出现在集团内不同金融业务部门间的相互转移,这一过程就是风险传递(Risk Contagion)。在金融市场上,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代表银行集团从事相关业务,分支机构出现风险或者危机,可能导致市场对整个集团失去信心,或引发声誉风险。由于在风险传递过程中,集团内部的各种金融业务风险具有叠加性,风险传递会大幅增加集团特别是银行面临的风险,甚至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所以,风险传递是银行综合经营而带来的最显著问题之一。

集团内风险传递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资金来往。银行集团内部附属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类资金往来,当某一附属机构或业务主体收到冲击,发生流动性等资金问题,则有可能将风险传递到其他业务运转正常的主体,从而引发集团整体风险。二是共同客户。控股集团各主体可能拥有共同的客户对象,一旦此类客户发生违约等风险,相应风险将不可避免的在各个主体之间传染。三是担保或承诺。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或其他主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担保的关系,这种担保的规模和复杂城都影响风险在各机构之间的传递,进而影响集团整体风险。

三、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措施

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可以通过范围经济实现收入多元化,金融服务以及产品的综合化发展,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从而降低银行集团的经营风险。然而,由于委托代理等问题的存在,综合化经营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可避免的带来新的风险点,而不同业务以及业务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叉所带来的交叉风险,也是综合化经营带来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商业银行集团进入资本、衍生产品等市场后,高杠杆率、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为从事稳健运营商业银行增加经营风险。面对新的经营方式以及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 公司治理。首先,商业银行集团从事综合化经营,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该公司治理架构应覆盖集团母体以及各附属机构,并符合集团整体规模的要求,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同时,该公司治理架构应明晰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理清报告路线,从而实现较高的透明度;其次,完善的公司治理要求建立集团内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主要负责人,负责整个银行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制定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和以风险偏好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而集团所有附属机构和业务部门都应涵盖在本集团的风险偏好政策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内;最后,确保分支机构的决策自主性,银行集团甚至股东都存在可能存在短期逐利的驱动,干涉附属机构的正常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依靠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来避免这种随意性,保证分支机构的经营决策独立性,在明确责任中心的基础上保护其独立性。

2. 内控制度。从事综合化经营的银行集团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的风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为了将此类风向降到最低。银行集团的内控制度,应对整个银行集团负责,而非针对母公司商业银行,或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内控制度能够将风险在集团内部传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要求集团附属机构独立稳健运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要求银行集团及其附属机构都应提出针对自身的原则性要求,并形成相对应的工作流程和制度,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授权责任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制度,而以上要求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以此为依托,保护子公司可以作为独立法人行使职能。

针对内部交易,银行集团和附属机构相应的关联交易应符合监管要求,内控制度应制定相应关联交易政策,明确风险敞口计算方法以及范围。银行集团关联企业的相应交易中,有可能存在为银行集团第三方交易提供担保支持,此类交易同样应当体现在其对关联企业的风险敞口内。内控制度要求将商业银行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必须控制整个集团的风险集中度,另外,相应的风险集中度必须有一定的内部限制,其中,信用风险的集中度尤为重要。

3. 防火墙。设置内部防火墙的目的一方面是隔断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另一方面是避免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银行集团内部各附属机构应具备独立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综合管理体系,以保证相应的决策和管理岗位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各机构的独立管理和独立经营,同时,内部防火墙要求各附属机构之间建立清晰的风险责任边界,完善集团内部资金流动的限额以及调整程序。银行集团包括其附属机构,应建立完善机制,以保证在业务环节中实现责任分离,避免出现前、中、后台等业务环节中出现利益冲突。业务操作中应将自营业务和代理业务严格区分,明确责任主体,并保证客户对相关责任主体清晰明了,从而减轻传递的风险另外,为保护客户信息,银行集团应建立起相应的信息防火墙,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合理使用管理客户信息,避免信息泄露或移作他用。同时,信息防火墙的建立,有助于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建立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其综合利用集团信息的能力。

最后,综合化经营下的风险管理要求集团附属机构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从而避免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然而,假如集团内部各个分支机构完全独立,相互隔绝信息传递,那么银行集团的综合化经营无法体现协同效应,从而难以实现范围经济,能够获取的只有纯粹的财务投资收益。因此,银行集团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信息和资金流动是必要的,银行集团应建立业务协同机制,综合配置集团内部资源,在避免利益冲突、将内部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基础上,在集团内部和集团附属机构之间,开展产品的交叉营销,共享信息系统开发、产品研发等知识密集业务,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加强集团内部的合作,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实现综合化经营的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 丁慧.我国银行集团内部交叉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学位论文,2013.

[2] 刘浩.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

[4] 宋翰乙,刘明坤,周颖.综合化经营国际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J].金融论坛,2014,(9):005.

[5] 张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动因,发展特点与路径选择[J].浙江金融,2015,(2):006.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4

一、现阶段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 管理制度缺乏标准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 银行内部的各种纪律条款和规章制度也在日渐增多, 但是, 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规章制度的制定速度, 因此, 目前很多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滞后性等问题, 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有些条款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 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 由于银行自身结构的特殊原因, 使得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 这些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往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条文规章, 这些条款一般缺少一定的标志性, 导致了制度上的混乱局面。这些缺乏标准性的条文规范使得银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 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

2. 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 简单地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在实施具体的业务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意识到当前的操作所隐含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 也许单一的操作行为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经营管理问题, 但是, 如果这种不合理的操作行为广泛存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的时候, 将面临严重的管理危机, 将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银行的商业信誉从根本上来源于全体银行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同样, 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也最终取决于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的实际落实情况。因此, 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问题, 同时也是普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普遍存在的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缺失是制约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不合理。

现阶段, 我国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对相关业务定期地监督和检查、打击洗钱行为等, 但是对于具体管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应该如何对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处罚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这就使得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在实施具体业务的时候控制经营风险的意识淡薄, 而且在管理问题出现后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 而不是积极地对相关管理漏洞进行填补和评估, 这样在无形中便增加了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所以, 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与巴塞尔银监会所倡导的“风险的监控、识别、量化、评估和报告”等管理制度相比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二、完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1. 制定规范化的经营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进行银

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 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经验来制定一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的具体职责, 并对实施相关银行业务作出具体的程序方面的规定, 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为控制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 相关的规章还要对管理问题发生后的责任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 具体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承担, 这样将极大地规范银行的监督管理行为, 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端正其工作态度。与此同时, 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绩效评估相结合, 将银行的整体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每一个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意识。

2. 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对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授权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职权, 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经营风险管理规则, 了解和跟踪与商业银行管理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变化等, 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合理评估, 通过这种专业化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该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具体银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既可以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 又可以在银行其他部门内部设置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本部门范围内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不论如何, 一定要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确保其职责履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因此, 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该部门划归银行高层垂直管理, 避免各个下级部分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

3. 培养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造成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和责任心的缺失, 因此, 提高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银行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养和风险管理意识, 同时也有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峰.德国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 2008, (1) .

[2]张林.国外银行合规管理经验[J].农村金融研究, 2006, (2) .

经营银行的要点是经营客户 篇5

经营银行的要点是经营客户

总想牵上客户的手,跟着市场走,不知不觉中客户已经行进,落伍的.还是经营者;总以为银行人才济济、高瞻远瞩,到头来还是错读了客户需求;总想用完美的产品去引导客户,却未必赢得鲜花与拥抱,客户总是走着自己的路.客户之伟大在于他们决定着市场、引领着市场,而经营者之渺小在于他们总够不着人们的期望、读不懂平凡的奥秘、摸不准常态的脉搏、看不清明天的动向――尽管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客户真捉弄人,经营者有时时来运转,有时输个很惨,命运就是这样把客户捧为上帝,让市场变得神圣.

作 者:张衢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刊 名:金融博览英文刊名:FINANCIAL VIEW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南京银行“金梅花”理财稳健经营 篇6

2009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成本可算、收益可测、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透明、细分客户群体、向不同客户销售适合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今年以来,南京银行继续秉承“稳健经营”的发展思路,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理财业务,尤其是重点发展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前三季度该行已发行理财产品33期,发行规模超过30亿元。截至10月末,已到期的理财计划均按预期理财收益率兑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金梅花理财”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

“聚金28号”安全有保障

根据统计,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希望能在中短期限内获得固定收益的回报,愿意为此牺牲部分流动性并承担一定风险。因此,挂钩优质信贷资产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符合这类客户的需求,即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为其提供本金更加安全、收益更有保障的产品。南京银行本期发行的金梅花理财“聚金28号”8个月期理财产品正是按照这一需求设计的。

“聚金28号”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南京银行“金梅花”系列理财产品低风险等级的理财计划。本期理财产品属于期限适中、风险可控、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主要针对低风险偏好的客户发行。投资对象为优质信贷资产,并部分配置银行间市场国家债券、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产品期限8个月,产品经测算可达年化收益率3.8%。据悉,近期还将有多款信贷类产品即将上柜。

本期理财计划的管理人与托管人均为南京银行。南京银行是首批进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最早获得银行问债券市场的各类业务资格,具备国债、国开债、进出口债、农发债以及多家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团成员资格,是全国首批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首批9家债券做市商之一和最早的债券结算代理试点行,是中国国债协会常务理事会员单位以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常务理事会员。

多款短期理财产品正在热销中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7

近期, 农业银行逐渐加快了上市的进程, 上市之路渐行渐近, 届时我国国有四大银行将全部完成上市, 加上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从最早的深圳发展银行2002年起, 至今已陆续有十几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上市一方面是为筹集资本金外,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为达到完善公司治理、加快现代公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目的, 总的来说, 是希望能够达到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目的, 以加速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接轨, 缩小与它们的差距, 特别在当今竞争剧烈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 加快自身综合竞争力更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估及其分析, 有助于我们审视我们所存在的差距, 也为我国今后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制度建设、银行监管以及其他商业银行上市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估的目的

2.1 评估商业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

银行综合经营状况是绩效评价的核心所在, 绩效评价获取了商业银行包括营利性、安全性、成长性、流动性等相关的财务指标, 从而可以真实、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

2.2 动态适应银行的先进管理思想

现代银行管理中的全面战略管理、目标管理、价值管理等都需对过程进行动态的考核和评价, 指标的灵活选择可以动态适应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需要。

2.3 有助于揭示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关键因素或驱动因素

对银行经营决策或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判断银行的业绩是否改善, 通过指标的变动, 也能相应了解业绩提高或下降的原因。

3 实证分析

3.1 综合评估方法

本文采取的评估方法为因子分析法, 并以2009年我国上市银行各财务指标为基础,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更好、更全面反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因子分析方法是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并通过因子检验、因子旋转、公共因子提取等一系列步骤之后, 根据公共因子权重以及数值, 得到因子分数, 从而达到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目的。

3.2 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达到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绩效的目的, 以2009年为基期, 我们分别从商业银行营利性、资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成长性四个方面, 并兼顾上市银行股票市场的表现, 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从而能够达到综合反映商业银行各方面经营状况的目的。

3.2.1 指标获取

我们将选取以下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

赢利能力指标:收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分红转赠能力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

现金流量指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 净利润现金含量;

资本结构指标:股东权益比率、权益乘数;

经营发展能力指标:净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资产管理能力指标:每股收益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

每股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营业利润;

市价比率指标:市盈率、市倍率、市场附加值 (MVA) ;

安全性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

其中对于市场附加值, 我们以2009年年末每股市值与每股净资产的差额作为计算方法,

3.2.2 指标修正

因为有些指标并不是越大越好, 如不良贷款率, 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修正才合理, 对于不良贷款率, 我们以“1-不良贷款率”作为我们选取的指标, 从而能正向反映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3.3 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我们将以上整理的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以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我们取2009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分别代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数据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以及各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年报。

3.3.1 总方差分解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SPSS软件因子分析, 可知六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7.321%, 这六个公共因子几乎代表了所有24个财务指标的信息, 因此它们基本反映了银行总体综合经营状况, 而且鉴于因子分析法的原则, 公共因子之间互不相关, 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存在。

3.3.2 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旋转

表2是按照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旋转后的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到, 总体而言, 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都有较高的载荷, 它反映了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体现了公共因子对于原始变量所代表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概况, 因此, 经过旋转后,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因子F1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情况, 主要揭示了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方面的状况;第二个因子F2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主要揭示了商业银行赢利方面的状况;第三个因子F3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状况, 主要揭示了商业银行的成长能力状况;第四个因子F4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能为股东所创造财富的能力, 主要揭示了商业银行能为股东带来收益的能力状况;第五个因子F5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运营能力状况, 揭示了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状况;而第六个因子F6则基本反映了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值状况。

3.3.3 综合得分函数的构建

由表1及表2, 我们可分别得知各公共因子权重以及各公共因子的值, 所以我们可构建综合得分函数即表达式如下:

Fj=α1Fj1+α2Fj2+α3Fj3+α4Fj4+α5Fj5+α6Fj6, j=1, 2, …, 14

其中Fj为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Fji为商业银行公共因子;αji为公共因子的权数。i=1, 2, …, 6。

3.3.4 综合经营绩效计算

我们将表1及表2的数据代入函数表达式中, 我们可得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绩效如下:

3.4 实证结果

从以上实证来看, 总体而言 (如表3所示) , 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华夏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靠前, 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地方银行来说, 则都相对比较靠后。

对于兴业银行来说, 除后面几个公共因子的值较低之外, 其在F1、F2及第F3的值相对较高, 反映了其在资本机构合理方面、赢利能力方面以及成长能力都相对比较有优势, 因此它的综合经营绩效在所有上市商业银行里面是最高的。

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绩效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靠后, 除在成长能力相对比较有优势外, 其他方面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 都处于不利的状态, 因此导致综合经营绩效较低。对于地方商业银行来说, 鉴于其资本资产实力较弱, 从而导致其经营战略调整较灵活, 故赢利能力较强, 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弱势, 导致综合经营绩效最低。

4 研究分析及建议

4.1 结果分析

从以上实证结论看, 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绩效评估普遍较靠后, 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绩效评估普遍靠前, 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资本实力较强, 市场业务占有份额很大, 但由于股份制改革较晚, 其上市时间也较晚, 现代公司制改革以及各项制度建设也尚显滞后, 所以依然摆脱不了管理落后、人员冗余以及由于行政干预过大而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与不良资产过多等的问题,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营运能力、赢利能力、资本机构合理方面都形成了劣势。

同时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前进行了一系列股份制改革, 但总体而言都是“一股独大”, 因此真正反映公司股东权益的流通、股东权益的传达没有畅通的渠道,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意识不够强, 导致其在这方面形成弱点。

而对于其他股份制银行来说, 综合经营绩效比较高, 但对总体经营状况而言, 不够均衡, 各项指标不够一致, 因此潜在经营风险较高。

4.2 建议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鉴于股份制改革滞后, 加强现代公司治理的完善、摆脱行政因素的制约, 从而逐渐向国际先进银行靠拢, 将是恒久不变的目标, 对于上市银行而言, 上市不仅仅是达到筹资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为达到现代公司改制的目的, 要重视商业银行上市的实质,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 要开展多元化经营, 加快中间业务等主营业务以外的各项业务开展的步伐, 实行均衡性经营。因为经营的不均衡虽然在短期不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但长期来说, 它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从而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 同时在金融危机时期削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体而言, 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期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估, 主要是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及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上市提供一种思路及参考。

摘要:近期农业银行上市在即, 我国上市银行数量在农业银行上市成功后, 将会达到15家之多。我国商业银行上市一方面是为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外, 另一方面更多是为了加速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接轨, 从而实现自身资产结构、资本质量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本文将以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经营绩效, 并进行分析, 从而进一步反映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以及监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因子分析法,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潘琰, 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分评价方法[J].会计研究, 2000 (1) .

[2]易传和, 邦丽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经济利润测算[J].银行家, 2007 (1) :61-63.

[3]张继江.中国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实证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 2005.

[4]王青照.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陈孝新.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J].科技广场, 2006 (9) .

[6]傅是, 李向军, 李永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87-94.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8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2005年前) ;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 (2005年至今) 。

(一) 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 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 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 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 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 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 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 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 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 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 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 (工商东亚) , 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 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 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亚洲) 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 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 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 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 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 (香港) 有限公司, 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 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 (中银国际) , 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 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 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 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 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 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 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 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 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 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 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 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 截止2011年底, 在上市银行中, 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 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 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 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 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 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 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007年, 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 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 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 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 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 在金融租赁方面, 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 截止到2010年底, 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 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 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 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 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 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 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 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 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 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 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 通过2008年的运作, 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 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 “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 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 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 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 (集团) 公司等, 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四) 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 在一定程度上, 金融危机会导致我国金融监管加强, 但是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并非在混业经营本身, 而是金融监管缺失下的过度混业经营以及投资银行盛行的金融市场环境。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为主导, 投行、信托等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

从政策导向来看, 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大方向是确定无疑的, 可以预期, 今后商业银行将继续稳健地推进综合经营。由于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这几项业务的发展前景不同, 政策限制、投资规模及经营难度也不尽相同, 各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的选择上, 可能会有所偏好, 而不是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分具体业务来看, 由于保险业务涉及的专业保险内容较多, 与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对象出入较大, 且在管理文化方面, 保险经营风险的大数法则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潜藏着管理风险。故商业银行可能更多以投资入股或并购的方式进入保险业务, 自行发起设立的可能性较小。而金融租赁、基金、信托等业务不仅前景广阔、可依托商业银行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便利的销售渠道发展自身业务, 而且, 金融租赁等业务也是融资贷款的一种方式, 业务模式有类似商业银行之处。因此, 商业银行在金融租赁、信托等业务领域可能较易入手。

三、存在的风险及风险防控措施

综合化经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虽然是未来潜在的利润增长点、经营转型的方向, 但其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也可能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败笔。因此, 对于综合化经营问题, 商业银行要慎之又慎, 稳健推进, 特别要注意各种业务交叉经营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

(一)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风险因素

1. 商业银行以单一业务经营为基础

的风险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跨市场跨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 风险管理的任务和范围由单一的银行业务逐渐扩大到包括证券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信托等的多重领域, 这必将带来风险种类的增多及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大, 对多领域、多层面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商业银行对跨市场、跨领域的风险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商业银行在推进综合化经营过程中, 可能会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既有全资控股的, 也有绝对控股的;既有新设立的, 也有调整重组的;既有通过股权收购的, 也有合资控股的;等等。这些机构与母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能否把跨市场、跨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整合好, 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模式,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 以解决跨业风险传染为核心的并表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 商业银行的并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包括并表层面风险的评估机制、并表管理的内审机制, 后评估机制以及对跨行业子公司全面风险的识别、监控、管理和预警机制等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商业银行实施综合化经营后, 由于对附属机构的管理能力有限、并表计算口径不明确、集团客户业务庞杂以及部分国家信息输出限制等, 在银行集团层面对大客户和内部交易的风险进行统一识别和有效控制还存在一定困难。

4. 综合化经营不善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导致风险积聚和放大。

在综合化经营的情况下, 附属机构的风险很容易传递到母银行, 一些附属机构的风险事件或丑闻也会给整个集团带来声誉风险, 从而扩展为整个集团的系统性风险。另外, 综合经营下, 客户的全部金融业务往往集中于一家金融集团, 如果对单个业务不设定风险限额, 各业务条线将会按照客户的总体资产实力确定风险敞口, 那么总起来就会大大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 给整个集团带来很大风险。

(二)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风险防控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证综合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 辅以有效的外部监管制度。但是,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和能力与开展综合化经营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如何建立严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措施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课题之一。

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综合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明确各层级综合性风险管理的职责。二是建立健全跨市场、跨领域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业务领域实行严格的风险隔离和交叉控制, 建立严密的授权制度、风险监测控制制度和风险报告制度。三是健全并表监管制度, 提高并表监管能力。细化并表监管指引的具体要求, 增加防火墙机制的定量指标, 增强其隔离风险的可操作性, 有效防止风险跨业传染。

2. 制定适宜的综合化经营战略选择与风险偏好。

由于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管理难度远大于商业银行从事单一业务, 因此, 商业银行在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时,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 选择经营难度小、与自身业务经营领域关联度强, 相对熟悉的业务领域先进入, 循序渐进, 稳健推进。不仅如此, 还要结合风险管理能力来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 在风险管理能力跟得上的领域开拓业务。

3. 不断创新风险管理, 适应综合化经营的新变化。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因此, 开展综合化经营的风险防控也要坚持持续创新的原则, 用创新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例如, 并表管理中附属机构与集团风险隔离问题, 属地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问题等。

参考文献

[1].龚明华, 陈璐.综合化经营下的风险管控[J].中国金融, 2011 (2) .

[2].陈莉.我国金融综合经营风险分析与模式选择[J].管理观察, 2009 (15) .

[3].韩雪, 韩庆峰.我国金融综合经营风险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经济师, 2012 (5) .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9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

商业银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包括相关业务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准备资金支出、营业外支出等等。其中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的所以成本进行控制, 并为商业银行成本降低提供动力, 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进行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时, 需要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进行成本管理, 实现商业银行的成本降低, 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上, 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 积极促进商业银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取。

二、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成本管理责任不明, 筹资成本过高

现阶段, 商业银行在检查经营成本管理时, 经营成本管理的相关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够强, 同时, 也存在筹资成本过高的情况。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员工的经营成本意识不够强, 针对经营成本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对经营成本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没有直观地对经营成本进行认识。也就使得商业银行达到相关员工不能积极地参与到经营成本控制。此外, 经营成本管理中, 相关责任不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的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成本资料进行充分的统计和分析, 使得经营成本管理效果不够明显。此外, 在进行筹资时, 忽视成本的管理, 也就导致筹资成本过高, 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

2.经营成本管理制度体系设计与执行脱节

尽管, 许多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经营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也十分完善。但是, 相关制度体系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制度和经营成本控制的决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这也就使得决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够, 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执行严重脱节, 导致商业银行的制度体系的价值和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严重时, 会给整个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经营成本管理方法精细度不足

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核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能精细化的对经营成本进行管理。在实际的经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仅仅是将相关的费用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没能有效的将经营成本进行细化, 也就使得经营成本核算十分笼统。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核算笼统就会使得一些实际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核算, 例如:商业银行的各项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这也就使得商业银行针对成本发生的相关因素不够清晰, 不能有效的为后续成本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制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

4.费用配置模式导致费用使用效率低下

现阶段, 商业银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营业费用的配置模式与主要的经营指标考核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是考核机制却以激励为主。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在落实存、贷款任务、中间业务收入时, 会造成资源浪费, 资源配置重复的状况, 这样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无效环节过多, 造成经营成本过高, 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的获取。

三、优化经营成本管理措施

1.转变经营成本认识, 明确经营成本管理责任

首先针对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对经营成本管理的认识不清的情况, 需要率先转变相关工作人员对经营成本管理的认识, 强化对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 并积极地参与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中, 尤其是在日常经营中, 商业银行员工明确自身承担的经营成本管理责任, 规范自身行为, 从而积极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效果, 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此外, 管理人员也需要明确自身责任, 对相关成本资料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 强化经营成本管理效果。并在进行资金筹措时, 注意经营成本控制, 从而有效降低筹资成本。

2.强化相关决策和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度

针对商业银行已经制定了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有效的经营成本控制情况, 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对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度进行监控, 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通过责任制度是将制度和决策的执行的效果与其绩效相挂钩, 从而充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 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参与经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通过严格控制决策和制度体系的执行力, 促使商业银行制度体系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3.推行精细化经营成本控制, 并结合计算机技术

在进行精细化经营成本控制时, 需要强化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确保相关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符合经营成本管理的需求。并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严格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行细化分析。合理、精细的对商业银行的成本进行核算, 充分的将各类成本发生的因素进行整合, 有效的为后续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在进行精细化经营成本管理的同时, 需要充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将成本核算与相关的信息系统相结合, 通过相关软件, 实现对成本信息的核算, 加快了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有效地实现多且庞大的数据处理。

4.创新经营费用配置思路, 促进经营成本管理效率

针对传统经营费用配置重复、资源浪费的现象, 积极的对经营费用的配置进行创新, 强化配置导向, 针对重点业务进行足够的资源配置。此外, 还需要建立以分产品贡献为主导的、新业务为重点、以提升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绩效费用分配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落实存、贷款任务、中间业务等的规范, 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 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积极推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金融行业间的竞争。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优化经营成本管理,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成果, 实现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商业银行是一类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较专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业务更为综合, 功能更为全面, 经营着金融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 所谓金融零售是指门市服务, 而批发业务是指大额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随着商业行业的业务的经营范围逐渐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也就增大了商业银行的间的竞争。因此, 商业需要积极的对经营成本进行管理,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本文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的优化经营成本管理措施, 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积极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成果提升, 实现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经营成本,成本管理,商业银行,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志扬, 张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7) :93-99.

[2]徐晓利.全面成本管理——农村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开端[J].现代商业, 2014, (14) :140-141.

[3]王冬梅.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管理与改进措施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30) :81-82.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10

(一)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是指现代银行出于扩大利润、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等一些动机, 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 将经营业务的区域范围由国内不断拓展至海外, 从而形成国际化经营格局的过程和状态, 主要包括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监督国际化等, 从而实现银行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二)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看, 中国银行1997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 最先迈出国际化步伐, 是迄今为止境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的中资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 中国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613家境外机构 (如图1) , 海外资产总额高达31342.31亿元 (如图2) 。从1992年建立新加坡代表处以来, 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以新设和兼并重组的方式在香港、东京、汉城、纽约、法兰克福、卢森堡、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经贸往来地区建立了252家境外分支机构,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4766.54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首尔、东京、约翰内斯堡和法兰克福等地设有10家分行, 并拥有2家代表处和4家境外附属公司,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3938.78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设立了4家分行, 并在东京、纽约等地设立了代表处,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1643.08亿元。此外, 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年报

(一) 垄断优势

1960年, 美国学者海默 (H.HYMER) 在其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 保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 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 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 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或者造成市场不完全的政府对企业竞争的干预, 而使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了垄断优势, 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对商业银行来说, 影响其经营国际化的市场不完全或不完全竞争有以下情形:金融产品市场的不完全、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和政府政策带来的市场不完全。

日本在进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之初, 美国的跨国银行早已遍布全球, 西欧国家的海外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 “新来者”日本须拥有雄厚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手法,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日本银行利用自己潜在的经济效益和国内的高储蓄率, 大胆采取了低利息、大规模的战略:即以低于竞争对手的利息率扩展资产业务, 选择市场中对数量敏感和价格易变的产品或者区域作为突破口, 实行大业务量来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两种手法的结合使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2006年12月11日起, 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国内银行或设立分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资银行来说是一个政策支持, 同时中国也具有日本高储蓄率这一优势, 中资银行在2006—2012年间的海外扩张中取得了质的飞跃。

(二) 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由伯克莱 (Pete J.Buekley) 和卡逊 (Mark C.Casson)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用于系统说明跨国公司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国际化是企业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 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 罗格曼 (Rugman) 等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国际银行活动。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特定的差异, 国际化银行成为这些不完善性内部化的载体。他认为, 由于国际市场上各个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 国际化银行可以利用国际多样化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 国际金融市场上内部化利益要大于国内市场。在内部化过程中, 国际化银行能比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的国内银行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 要负担生产成本及其他额外成本, 而跨国银行仅在外国市场上从事金融服务业务活动, 其成本较低, 因此, 跨国银行业的潜在优势要远远大于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分行, 可以共享便利的金融环境、高端的金融人才和良好的金融氛围;通过在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设立海外机构, 可以扩大客户群体;通过在政策放松的东道国设立海外机构, 可以享受东道国政策的优惠, 再加上跨国银行在海外市场从事金融和销售活动负担的成本较低, 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海外机构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日本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 竞争战略

日本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高居发达国家之首, 平均达20%以上。战后相当长时期内, 证券金融发展滞后, 使银行处于资金分配的主渠道地位。资金几乎完全通过银行储蓄注入国内经济循环。1973—1975年危机之后, 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 国内吸收储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 巨额的贸易顺差资金也要寻求出路。如果这些资金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不但会扰乱国内经济秩序, 还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结果, 大量资金流入日本银行的国际活动中, 给日本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布局战略

日本银行网的分布相对集中, 具有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集中于各国际金融中心, 如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巴林及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二是集中于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加拿大、拉美、东南亚、西欧和中东。

地理分布特征反映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中的布局战略:既要维护与日本企业的传统关系, 又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有利机遇。日本倚重伦敦的重要原因有取得外币资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来提高知名度、熟悉先进的国际金融市场、以此为中心向欧洲市场的其他地区辐射。日本银行还逐步深入英国经济内部, 向英国公司及英国地方当局提供信贷, 涉及的部门包括金融服务、商业、建筑业及制造业等。在美国, 日本银行集中于两个区域:在纽约参与国际金融交易, 在加利福尼亚州集中于工商客户的金融服务。因为加州是日本企业最密集的地区, 是整个亚太地区对美贸易的重要口岸, 也是美国众多小银行的根据地, 日本有意通过兼并这些小银行来拓展其业务。从总体上看, 日本银行在美国偏重于工商客户服务, 因为美国是日本商品的最大输入国。在中东, 作为日本所需石油的重要供应地, 日本银行在中东设立分支机构, 其目的是保证石油供应稳定。

(三) 组织战略

以什么方式、通过哪种途径、以何种组织形式进入市场, 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内外部众多因素。从内部来看, 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经济实力、承担成本费用的能力、业务特长、客户的地理分布和业务需求、人才的配备、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市场的结构、竞争程度、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经济前景。日本银行在其国际化发展初期, 主要采用设立附属机构的形式向美国扩张, 到了20世纪80年代, 日本则凭借其巨额贸易盈余和剩余资金在境外进行并购。并购迅速高效地解决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将日本银行国际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三点重要启示:第一, 竞争战略选择方面。日本利用当时国内资本充裕的有利条件, 进行大规模的低息战略, 为其国际化打开了通道, 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第二, 布局战略选择方面。日本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 注重选择与日本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 并且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既保证本国对外贸易的需要, 又使日本银行充分参与世界的金融活动。第三, 组织战略选择方面。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 日本银行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结合进入市场的目的, 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通过这些多元化路径的选择, 日本银行成功地以较合适的方式, 进入了别国市场。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一) 建立境外机构

1. 建立境外机构的组织形式

(1) 建立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

中国农业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和境外代表处;中国银行是中国首家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 各行境外机构总数及选择的方式如表1。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

(2) 并购

银行海外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银行合并组成一家银行, 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银行吸收一家或者多家银行。收购指一家银行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 以获得对该银行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或对该银行的控制权。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以及公开数据

2. 建立境外机构的区域

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地区, 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海外机构数量还比较少 (见表3) , 如何改变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布局, 李咏梅 (2007) 提出, 银行国际化一般都按桥头堡式—重点式—全球式布局的演变顺序由简单到复杂地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国际业务。桥头堡式布局, 只在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中心或对外业务量集中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作为母行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桥梁, 起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的前哨作用。重点式布局, 在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有重点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全球式布局, 在全世界各个金融和贸易地区, 广设分支机构, 开展全球式的业务活动。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布局应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确定区域重点。

(1) 以香港市场、新加坡市场为中心辐射亚洲市场

香港、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中心, 金融市场相当成熟, 市场规范、法律健全、监管严格、与国际接轨, 居住的群体大部分是华人, 且都实行自由港、低关税制度, 另外地理位置优越, 是我国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

(2) 向欧美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进

目前, 中资商业银行在欧美地区建立的海外机构数量较少, 原因是欧美有些地区对中资商业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欧美市场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丰富的金融资源, 充裕的融通资金, 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 努力发展欧美市场将有助于我国银行进入国际主流金融市场, 全面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欧美地区建立分支机构, 可以使得中资商业银行享受到国外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制度和自由的金融竞争环境, 得到最健全的发展。

(3) 以日韩为区域国际化经营重点

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跟随客户, 也就是说跟随其客户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并为之服务。由于银企之间这种密切联系, FDI的增加必然会刺激跨国业务的发展, 带动银行网络的扩大。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韩国际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因此, 在日韩两国设立经营机构是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同时, 我国加入WTO以后, 日韩政府也打破以前的种种限制, 采取对等开放的原则, 欢迎我国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本国建立分支机构。

(4) 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南非、南美、中东等地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近些年, 中国开始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也应该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资料来源:各银行年报

(二) 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

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覆盖范围较广。但是除了中国银行已经达到了国际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和服务, 距离跨国银行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并没有全方位开展业务, 市场份额较小。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锁定特定目标群, 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 扩张海外业务,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这样也可以实现目标范围的差异化或者低成本。

1. 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

(1) 亚洲新兴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在亚洲新兴国家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除了具有区位优势以外, 还由于观念、文化等的相似降低交易成本。

(2) 对外贸易密切, 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民币已成为边贸重要的结算币种, 并非正式地成为边境地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货币。

(3) 亚洲国家除了新兴市场以外, 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并不发达, 竞争力相对较低, 增长势头良好。

2. 拓展欧美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 开展批发和投资业务

在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初期, 竞争优势不突出, 只能根据企业国际化的要求和东道国的国际中心优势, 有目的地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批发投资业务, 熟悉市场, 积累一定的经验。随着本国跨国公司日益增多之后, 国际业务和客户基础越来越大, 在时机成熟时, 利用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扩张, 全面进入当地市场。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具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银行国际化是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国内银行或设立分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 国内部分银行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化水平。然而, 由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 目前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 因此, 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国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特别是借鉴日本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布局战略、组织战略, 从境外机构的建立和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两方面制定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中资商业银行,日本,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吴晓云, 陈怀超, 李辉.中资银行跟随客户的国际化动机与区位特征:基于2005—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 2012 (2) .

广发银行特色经营创新带来的启示 篇11

为应对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作为全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的广东发展银行,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走“特色经营”之路的发展战略,从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市场定位到产品开发等方面,逐步向规范化、特色化方向转型,并实现了较快发展,在中国银行业的大格局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金融界最具权威性的英国《银行家》杂志2002年7月号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定的最新位次,广发银行2002年排名第421位,比上一年度的466位上升45位。截至6月末,广发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机构网点遍布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南京、杭州、宁波、郑州、昆明等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初步形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格局。

打造北京最大的金融合作社区

首都金融文化节暨北京国际金融投资理财博览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首都金博会的主题之一是“理财服务进社区,为老百姓带来金融服务实惠”。组委会分别在西单文化广场和天通苑喷泉广场设立了大型主题分会场。此次博览会上引人注目的是广发行的大手笔。

在天通苑分会场,广发银行的展位占据了整个分会场的绝大部分。“天通苑”社区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之一,为了满足社区业主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使业主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存取款、居家理财、费用缴纳等各项金融服务,2004年5月广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金融合作,一年多来,广发银行在该社区发行了集存取款、缴费、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广通卡”,社区业主可通过广通卡实现个人外汇交易、银行卡转账、代缴物业管理费、市话、手机费等一系列银行自助服务。同时作为配套设施,广发行还在社区建立了3家自助银行。此外还开办了“家多好”理财型房屋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299电话缴费业务等,今年即将设立的天通苑支行,将联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推出“银证通”、“银保通”、“银基通”、“银期通”等业务。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金融需求,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理财等功能于一身,实现社区与金融一体化,做到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各项金融业务,使之成为北京市银行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超市。

全国首家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广发银行近年来在产品特色化方面走在中国银行业前列。该行在全国第一家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提出“您的信用记录从广发贷记卡开始”,为培育个人信用,推进消费信贷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广发贷记卡在国内贷记卡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被国际VISA组织授予2000年度的“市场创新奖”和“最佳贷记卡奖”;广东发展银行是最先在全国真正实现通存通兑的商业银行,并较早开办了出口退税、买方信贷、仓单质押贷款,以及流动资产质押——保全仓库等新业务。该行还是VISA卡三大境内银行成员之一,广发外汇卡在境外使用起来最为快捷、方便,成为国内居民出国、出境商务、旅游、留学等的首选金融产品之一。

广东发展银行一直致力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已经形成亲切、快捷、周到的特色化服务。据国内权威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程序,对北京、广州、上海、郑州4个城市的8家商业银行用户进行的随机调查,在国内银行的7项服务指标评价中,广东发展银行有6项指标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列第一位,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亲切态度(52.17%)、服务效率高(28.26%)、能提供个性化服务(30.43%)等。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遗余力

广发银行的特色还在于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个分支机构与当地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近年来,该行支持了广深铁路、中石化、上海港务局、广东移动等大型项目建设;向中国华润集团、招商局蛇口工业区、TCL集团、柯达公司等提供贷款和综合授信,以及系列的外汇、票据等优质银行服务等。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新增的贷款注重投向民营中小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为各地的企业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增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低于2%

广发银行之所以能形成特色产品和服务,关键在于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实行了规范化的“特色”管理,即改变建行初期与国有银行在同质化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根据市场细分和客户需求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制度规范运作,打牢基础,实现稳健经营。由于该行连续推行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效率,近三年来,新增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内,为资产优质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广东发展银行已与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全面合作,在全行推行ERP系统,从内部流程、成本核算、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提高运作效率。据悉,最近该行还将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按照现代银行业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综合经营型银行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 在金融业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必会与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 由于我国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具体组成成分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关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或是只停留在对商业银行综合影响方面, 并没有对其某一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这一点, 本文将主要对几种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现代影子银行的概念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包括债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但是在中国, 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易宪容给出了以下定义:“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而袁增霆称: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是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 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 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二是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 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结合诸多定义, 本文给影子银行这样界定:凡是能创造信用、但不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的机构和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范畴。本文认为, 现阶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以及民间金融。

(二)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共同作用, 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 由于投资及融资的渠道增多, 投资组合策略更具有了灵活性, 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 所以提高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当前商业银行体系很难满足丰富的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贷款目标交集较小, 因此贷款的替代效应较小;而存款客户交集较大, 替代效应较大。此时, 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补充效应就要大于替代效应, 影子银行就可以扩大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所服务的群体, 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

2、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足再加上其长期游离在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 导致影子银行过度扩张, 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使得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大量的风险。一旦风险超过限度, 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导致金融体系塌陷。另外, 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可以将收益和损失放大, 因而陷入危机。而此时, 商业银行会卷入这场风波, 而且会严重受到影响, 很有可能还是受伤最深的主体。

3、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机构, 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经营业绩。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势必最关心对自身经营业绩的影响。下面具体分析三种影子银行的影响。

(1) 银行理财产品。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来看, 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虽然说发行及购买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这一流程中,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隐性地使用政府和银行的信誉担保, 实际上风险并没有转移出去, 而是累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 这样会增加系统风险, 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付出更大的流动性代价;但是, 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资产转让和信贷资产转让等行为, 将这些资产“表外化”, 不占用贷款额度, 也不用提交存款准备金, 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水平, 就会直接提高商业银行的业绩。

(2) 委托贷款。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 委托与受托双方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获得更大的利润使得双方都有动力来进行这项合作业务。具体来讲, 作为委托方的大中型企业, 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进而通过贷款转贷给中小企业, 这样可以收取较高利率, 获取利润。同时, 商业银行起到了中介人的作用, 收取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和贷款利息, 且不承担其中的风险。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 传统信贷业务不能使得商业银行适应当前的经济潮流, 所以商业银行就要发展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商业银行肯定会积极参与委托贷款业务的, 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 委托贷款占了很大比例, 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利润来源。

(3) 民间金融。

虽然说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间金融的发展, 使得中小企业很可能不努力去向商业银行争取贷款额度, 就会使商业银行少了一部分客户, 此时一些商业银行就会意识到更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存在, 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 可能会加快金融创新, 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经营利润。

但是, 民间融资行为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替代品,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一, 民间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的竞争构成威胁;其二, 民间融资产生的风险很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受到损失。由于民间融资的利率一般较高, 一些套利者会以合法的手段从商业银行贷款, 转而进行民间融资行为, 获取利差。这部分民间借贷有很强的隐匿性, 一旦资金链断裂, 民间借贷的风险将转嫁到银行业, 从而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与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比消极影响要大, 而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负面效应较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大部分是从影子银行的创新产品获得的, 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带来的创新。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分析, 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

对于影子银行的挑战, 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创新求变, 认真学习分析影子银行的业务创新机理, 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出新产品, 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子银行的替代作用。

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相应的防火墙机制, 严格按照“三个办法, 一个指引”的要求, 严格按照贷款全流程管理, 防止影子银行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 保证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业务风险可控。

(二) 从监管机构的监管角度来看。

监管不完善是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产生消极影响的一大重要因素,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 具体如下:

1、监管主体要明确,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目前在我国, 法律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主体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 一些非金融机构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监管或者没有监管。另外, 银监会对这些公司没有权利进行监管, 像人人贷公司, 运作模式上属于中介业务, 只是提供了资金双方匹配的渠道, 本质上不属于金融行业。但是, 这类公司又属于典型的影子银行体系, 这就造成了监管多头或者遗漏, 不统一和不成体系, 彼此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金融行业标准, 降低金融监管门槛, 逐步让这些金融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到监管部门管辖之下, 使这些机构阳光化, 以便更好地发展。

2、监管部门要适度监管。

影子银行的发展就证明了其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严格的禁止就会使得金融效率降低, 并且会逼迫很多资金转入底下;但是, 如果放纵它的发展, 势必又会造成其发展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因此, 监管部门既不能过紧, 也不能过于疏忽, 要以适度原则进行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千差万别, 主体不同、运作方式及运作范围不同, 业务以及影响范围不同, 受到的监管强度和监管政策也不相同。总之, 就是不能因为影子银行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而放任, 也不能因为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而强制其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范围进行界定, 之后在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笼统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对我国现阶段三种主要类型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并得出结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要大一些, 而民间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要大一些;商业银行应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带来的积极或是消极影响, 监管部门应更加努力配合。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苗晓宇.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 2012.3.

[2]邢成.后危机时代中国信托业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 2010.6.

[3]沈悦, 谢坤锋.影子银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金融论坛, 2013.3.

上一篇:皮下引流下一篇:心理素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