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精选9篇)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1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 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育, 唤醒学生内心灵性、昭示本性的善良、运用心理学进行思想教育升华其思想品质等内涵尤为突出。笔者在教学方面略有体悟, 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 课本的榜样是感人至深的,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 有些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 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有限, 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 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 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
学生要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 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 这时帽子不小心被挤落在地上, 原来他是个秃子, 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 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 他是卖假药的骗子, 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 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 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二、通过实践化难为易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许多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 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得了。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 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 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真诚、善良、诚实、勇敢、好学、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等美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基于学校周围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条件来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断动手、动脑、动嘴, 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更新知识结构, 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方面,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另一方面, 学生的“创作性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学生要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创作, 讨论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上机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个和同学、教师共同协作的过程, 在此整体教学过程中必然有创新意识产生。
教师要将创新的思想纳入到备课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学生探索或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的意义, 并于探索中受到启发, 获得创新的动力。
四、关注生命教育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不断出现, 学生的生命教育缺失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 同时与全社会的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生命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和谐, 人心需要稳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因此, 学校、教师、家长联合, 对学生开展社会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升华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 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教师要深入学生内心, 要融入学生的生活, 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德才兼备, 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2
一.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虽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窄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行为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⒈压抑心理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⒉自卑心理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⒊失落心理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4.单恋心理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5.嫉妒心理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6.孤独心理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7.从众心理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8.逆反心理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9.脆弱心理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以上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表现得很突出。
四.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⒈是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
⒉是基于生理特点;
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⒈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⒉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⒊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⒍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 ,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从报刊杂志的报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已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团体重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部分学校除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外,还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许多中学还加紧派老师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老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老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
[1][2]下一页
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心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5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中学生因不堪压力而跳楼的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生心理状况做了论述,并着重探讨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造成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对物质经济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给中小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学校依然把分数当成孩子成长的重中之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人,能够承受任何环境带来的各种挫折,不断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用心去耕耘、灌溉,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并成为人格健全的新型人才。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据分析研究,当前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能力差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在新的环境里适应能力降低,对新事物往往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往往出现在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中,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科目难度的增加,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
(二)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人生阅历尚浅,中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够
生对股票有了大概了解,进而认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点扩展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思想政治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4.通过创设合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相关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理论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课知识来说,如果和实践相分离,就会使其黯然失色。在“翻转课堂”中或者课下,教师可通过创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即时提出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从而得出最终的正确结果。比如在学习《公民的储蓄》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在这个问题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需要的资料,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小组交流。这样,一方面拓展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小组讨论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并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思想政治课拘于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即使教师如何辛苦地讲授但教学效果仍不见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此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并阐述了该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鉴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方面优点,相信该教学模式将会有好的应用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
[2]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 .
[3] 李娟,程静飞,程彬.基于播客的课堂改革——“翻转课堂”[J]. 轻工科技,2013(4) .
[4] 薛奇秀,薛峥.基于澔奇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health food教学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 .
融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于一体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体验式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 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辅导员根本就达不到目的。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通过让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学科的相通之处。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于一体呢, 下面我浅谈几点自己的随想。
1 教师须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才能因势利导,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直接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 只有健全教师的人格, 才能造就大批健全人格的学生。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们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 不断进步, 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剖析教材,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 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 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有研究表明, 学生喜欢某位教师, 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 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 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用过激的语言, 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 处理事情不公平等, 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要不断充电, 完善自我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河。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尤其要重视对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 才能担负起教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任。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 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 难解的怨气, 无名的惆怅, 保持平常心态,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自我充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 不断学习新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 防止产生油尽灯枯的感觉, 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
正确看待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这也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尤其要正确对待“学困生”, 给他们找优点, 寻路子, 让他们也能体会集体和老师的温暖。一个有用的人才不一定都必须得是研究生、博士生, 我们需要画图纸的, 同时我们也离不开铺路架桥的。我们教师本着这样的教育心态和理念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3 进行体验式教学
3.1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 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 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 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 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 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3.2 融入情境, 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 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 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 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 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 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 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 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 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 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 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3.3 超越情境———解决问题, 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 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 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 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 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 才能达到情境中学习, 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 而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经过亲身感受和直觉体验的内化过程, 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感悟、内省和评价自己, 从而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因此, 思想品德教师平时应尽量创造机会或借助课本中设置的活动, 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思想, 解决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而带来的焦虑、紧张、忧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5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龙塘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巧创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很快地把学生分散的思想一下子聚拢过来。例如,品德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先向同学们讲一讲歌曲——《真心英雄》,然后提问:“这首歌中最令人激动、振奋人心的那一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继而指出:的确,在人生道路上决非像人们祝愿那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总会经历一些或多或少的挫折和磨难,为什么挫折总是难免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几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了。
二、以学生为主导,开展学生自讲活动
当代的中学生,生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吸收的信息比较多,个性突出,喜欢有独立的见解,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而时代的发展又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我们应当经常给学生显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获得长足的进步。
品德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力较差,加上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听起来没兴趣,但迫于考试压力,又不得不学,久而久之成了教师单调地讲条条 1
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的呆板模式。学习品德课成了“背品德”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我尝试改变教师的“一言课”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实践,以加深他们对品德课内容的理解,并满足他们表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
三、形象贴切的比喻
形象贴切的比喻能够把抽象、晦涩的品德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日益高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时,我把生产力比喻为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喻鞋子。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脚就需要有什么样的鞋子与之相应,脚大了,鞋子也需要相应的更换;同样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就取代了旧的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正像合脚正常发育。经过这样一讲解,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该知识点。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6
三十多年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以78岁高龄写了一篇文章《错字小议》, 呼吁“让所有写稿子的、编稿子的、排字的、校对的, 乃至于广大读者, 联合起来, 向错字宣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媒体的错字病句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 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扑来。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不禁要问, 这是怎么了?
一素质教育出现了问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 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也就是对待人、事、物的看法, 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另外, 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 还是针对全体国民 (包括成年人) 的教育。
然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却并非如此。对于在校学生,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学习唱歌、跳舞、绘画、体育运动等, 从而要求学生学习这些技能而忽视其他。殊不知, 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 儒家就强调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这“六艺”中的“书”不仅指识字, 书写文字, 还指书法。也就是说, 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不仅能正确地辨认、书写、朗读文字, 还要把文字写好, 有美感, 让人赏心悦目。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孔乙己“回”字的四种写法, 在小说中虽有讽刺他迂腐的意味, 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学者对文字学习的高度重视。反观现在,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大多重视外语, 不重视汉语;重视考试成绩, 不重视基础学习 (包括语言训练)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严重缺乏严格语言训练的学生不写错字不出病句是不可能的。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曾经感慨地说, 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写的文章错字一大堆, 甚至很多句子都不通。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素质教育的问题:错字病句太平常。而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进入媒体工作, 写出的稿子质量令人堪忧。
而在各媒体工作的编辑、记者、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大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以为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事, 与自己无关。殊不知, 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 还是终生教育。2008年4月24日,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在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筹备大会上说, 人类正在毁灭自然, 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 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 各位教职工作者 (当然也包括全体国民) 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他还说, 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 这就是一种素质。带走水是人的一种素质, 不出错字病句应该是全体媒体人的一种素质。
总而言之,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 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异, 做一个健全、完美的人。然而对于素质教育持有偏见的媒体人一旦不重视继续教育和自觉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出现错误终将不可避免。
二文化心理出现了问题
一是急功近利、轻率浮躁;二是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羞耻之心。
近年来, 各类媒体出现错字病句的问题其实不是孤立的现象, 它反映了我国的文化产业以及传播媒介都存在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倾向或弊端。媒体出现错字病句不只是媒体自身的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决定的, 还与当代学术文化创造主体的素质以及学风密切相关, 是当代学术文化事业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反映。自20世纪以来, 我国的学术文化领域真正享誉世界的大师巨子极少, 这与长期抄袭他人的学风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学术文化主潮是“别求新声于异邦”, 学术界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无意间走上“抄袭他人”的歧途。与此密切相关, 我国的学术文化建设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 教育特别重视外语和数理化, 对于铸塑人的灵魂的人文社会科学则重视不够, 因为这些知识似乎无关“实务”不能立即见效。有百科之母美誉的语文, 更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做客观题, 忽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必然会导致文化创造主体 (各种文字工作者) 的素质下降, 也就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另外, 很多单位评奖或评定“技术职称”一般都需要有“成果”, 单位为了“便于操作”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去衡量参评者, 只强调作品的数量, 不重视作品的质量, 导致浮躁风气如火趁风势, 蔓延全国。这种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风气将直接导致媒体失范出错, 而无人问责的失范出错又助长了其他人竞相效仿的浮躁风气。
除急功近利之外, 一些媒体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羞耻之心是媒体出现错字病句的另一重要原因。认为错个别字没什么, 这种事时有发生, 我又何必太认真。这实际上就是缺乏责任心、羞耻心的表现。我国宋代就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和要求, 有羞耻之心才会极力避免做错事违背伦理道德。在浮躁成风的今天, 如果我们不重提责任、不讲究道德, 错字病句现象将难以消除。
三努力消除错别字
为了消除错字病句, 我们有必要重提吕叔湘先生的要求:向错字宣战! (1) 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要自觉学习, 加强素质教育, 加强语言训练, 熟练运用汉字。媒体工作者应该做“说”和运用标准汉语的楷模, 他们读音的正误、字词的运用影响很大, 这些关口把好了, 读错字写错字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2) 养成严谨求实、严格认真的态度, 不写急就章, 完稿后再多看一遍。“态度决定一切”, 媒体人在写稿或编辑时如果有反复推敲字词句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消除错字就成功了一半。 (3) 建立严密的检查制度, 及时发现错字。 (4) 查出来的错字要更正, 不要怕丢面子。 (5) 请求读者、观众、网民帮助监督。 (6) 错字问责。媒体要做到有错必查, 有错必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将各环节出现的错别字认真登录, 定期张榜公布, 并与年终考核奖惩挂钩, 照章办事, 决不含糊。
我们相信, 通过媒体人的共同努力, 消除错字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错字小议[J].读书, 1982 (2)
[2]余运萍.书业质量的文化透视[N].中国文化报, 2000.11.8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7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强, 合作意识薄弱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家长的娇宠下长大, 追求另类, 自我意识极强, 凡事强调个性, 拒绝平庸, 富有挑战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因为家长的长期溺爱导致“90后”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 心理承受能力弱
“90后”一直顺风顺水地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 受到的伤害就是前所未有的大, “90后”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 自尊心极强。
(三) 崇尚民主、平等
“90后”生长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对于民主平等的口号, “90后”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遇到不平等现象, 他们据理力争, 但是他们在为平等宣扬的过程中, 容易冲动。
(四) 感情丰富, 喜欢交友, 然而缺乏交友技巧
“90后”大学生热情爽朗, 情感丰富, 愿意交友, 但是却缺乏交友的技巧, “90后”大学生爱憎分明, 对能够使自己信服的人毫不犹豫地表示钦佩, 对看不惯的人也能毫不犹豫表示不屑,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剩, 交友极其谨慎。
二、“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一) 个性张扬, 非常崇尚自由
“90后”大学生个性非常张扬, 对自己认识比较深刻, 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十分清楚, 自信心爆棚, 极有个性, 但是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就比较薄弱, 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 只考虑自己, 不顾全大局, 考虑不周。“90后”大学生对自由的崇尚程度也是远比之前的大学生更深刻, 崇尚自由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崇尚自由过度, 就会使得他们憎恶集体制度的束缚, 导致不服从集体的管教, 个人主义盛行。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在一方面来说是他们的优点, 但是过度的话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遇到事情, 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这就显得很自私。
(二) 沉溺网络, 漠视周围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 网络信息技术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通过网络可以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网络成为“90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网络, “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反应更加敏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为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会造成一些“90后”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遇到问题, 懒于思索, 直接“内事不明问百度, 外事不明问Google”, 沉溺于网络营造的虚拟刺激之中, 对周围的人或事显得漠不关心。
(三) 独立叛逆, 内心敏感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 顺风顺水, 没经历什么挫折, 内心孤独而敏感, 一句稍微重一点的话就使得他们义愤填膺或者心灵受伤, 虽然他们生长环境不错, 但是他们反而非常独立, 也非常叛逆, 常常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网络上“90后”崇尚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代表。
(四) 现实主义,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部分“90后”受到社会的影响, 年纪轻轻就功利心十分重, 不谈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也不谈什么崇高光明的理想, 金钱至上, 推崇“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90后”获取资讯的途径很多, 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功利面, 使得他们看淡世间的人情冷暖, 变得十分现实, 这样导致他们遇到任何事, 首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 学习方面的影响
学校是做学问的场所,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只是调剂, 学习才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才能对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在学业上心理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 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安排得那么紧凑, 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 这就造成学生过度放松自己, 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方式上,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消极情绪在心底滋生, 还有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没有兴趣, 心底十分抵触上课, 一提到有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 就感到非常厌恶, 还有的学生挂科门数过多, 提到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消极负面的心理,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二) 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 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学生往往自信开朗, 抗挫折能力强, 所以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90后”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90后”学生缺乏沟通技巧, 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稍欠火候, 交不到自己意象中性格相合的朋友, 有时候往往还将别人得罪于无形中,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内心非常渴望结交朋友, 却往往迈不出心里的那道坎, 挫败和压抑感随之而来, 这就造成他们越发孤僻自卑, 沉默寡言, 甚至减少外出的次数, 成为一个“御宅族”。
(三) 恋爱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恐怕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希望, 大学时期的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处在恋爱中的人往往心情愉悦、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大学时期的恋爱有很多正面的影响, 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摩擦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 容易造成落落寡欢, 过分自责的负面情绪, 恋爱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大受打击, 情绪极度不稳, 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对于学校和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 就业方面的影响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推广, 国民的受教育面积逐年扩大,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不胜数, 社会上的岗位供不应求,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90后”大学生在学校被当成天之骄子般对待, 在家里被奉为珍宝, 这就导致他们非常自信, 对职位、薪金等期望要求比较高, 但是社会上的人才竞争激烈, 大学生由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在找工作的时候, 大部分企业不愿将重要职位交到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手上, 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在就业难的大局面下, 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茫然、恐惧等消极的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求职表现。
四、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 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 崇尚自由, 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理想追求, 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惘, 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克服心理障碍。
(二) 加强文化氛围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 文化氛围的建设意义重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和品性。比如, 高校经常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修养提升、展现魅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软件条件是一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 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做到平衡, 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广博, 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相关知识, 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还要不间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相关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个性化服务
“90后”大学生是一群崇尚个性的群体, 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将“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考虑在内,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特点, 又能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例如, 可以通过团队辅导、心理访谈等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 “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大学的主力军, 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 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90后”大学生,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采用科学的方法, 完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15) :79-83.
[2]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8 (17) :223-225.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8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共有五本, 其中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有心理学知识,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中有运用心理测量对学生进行智力、人格、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儿童行为量表 (CBCL) 》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学生, 发现存在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方面障碍的学生, 使家长和教师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问题,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中涉及了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关系图, 即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可以用这一定律来描绘考生的紧张程度与考试发挥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这个定律给学生解释为什么适度紧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 而过度紧张为什么会导致考试中发挥失常, 成绩下降。学生明白这个定律后,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 如认知调节法、积极暗示法、深呼吸调整法, 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体验, 在考试前提醒学生运用这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 便于达到调节、避免和克服考前过度紧张的心理, 这对于学生从容应考、发挥真实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教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涉及情绪和情感的知识, 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如:认知调节法、理智控制法、合理宣泄法、心里放松法、行为调节法、理性升华法, 使学生能够调节不正常的、消极的情绪, 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和培养积极的情绪,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传授给学生培育高尚情感的方法, 如:感受理智法、体验道德法、欣赏美好法, 培养学生丰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 有助于调节、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 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绪。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 培养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情趣, 远离假恶丑,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中讲授了“从众现象”这一心理学中的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逐步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学会抵制外部不良诱惑, 找到真正的自我。针对初中学生“追星”的普遍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明星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 而不是盲目从众, 哪个明星红就追谁, 盲目崇拜、疯狂迷恋明星, 以至丧失自我, 妨碍学习, 影响生活。
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与挫折同行》中讲授了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 受不得一点委屈, 听不得老师家长的半点批评。关于学生动辄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的报道不时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出现。所以, 挫折教育是近几年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教育方面的热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挫折和逆境真的到来时, 没有好的心理素质, 没有正确的态度, 没有一定的战胜挫折的方法, 是不能很好地战胜挫折的, 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既然挫折是不能够避免的, 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 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会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 进行自我疏导, 比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 增强自制力。通过平时这一系列的积累和储备, 当挫折真正到来时, 不会手忙脚乱, 悲观失意, 自暴自弃, 而是能够理性地审视挫折, 从失败中汲取力量, 为今后能战胜困难而积累经验。
除以上所述,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出现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 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方面渗透自己知道的心理学知识, 全方位塑造学生的性格, 使之具有自尊、自爱、自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认真负责的积极的健康的性格特征。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定要真诚而又细心地关注、了解、理解, 帮助他们进行选择, 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路径着眼, 应从小抓起, 步步抓好;从学生的发展环境而言, 这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 再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而又积极的发展是所有教师的天职。
参考文献
[1]谢琳.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 篇9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一) 教育性原则
失去了教育性, 教学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育性原则。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以可亲的教学态度、生动科学的教学形式,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讨论, 抛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二)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科内容的来源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因为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影响、个人经历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 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行为习惯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式也因人而异。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征以及当前的思想实际, 提出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力争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三)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宗旨之一, 是教育过程民主化的根本标志。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必须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建立互尊、互助、互爱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 所处的地位不同, 但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所采取的措施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遵循着由外化再到内化, 再由内化演变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 他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才会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转变认识和观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处理好各种素质间的关系, 把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并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尤其要注意对占心理不健康学生多数的差生的心理疏导和培养, 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科学的教学情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科学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 教学中可选择学生喜爱的名人作为分析的对象,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些人物的心理医生, 在分析比较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分析能力。
(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重情感渗透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 还包括两者的心理活动。教学是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过程, 是一种人际沟通活动。良好的情感互动能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顺畅、融洽的交流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 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走近学生, 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这样学生就慢慢地喜欢和老师进行交往。另外, 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要平等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后进学生, 给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情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逆反心理与情感的深度成反比例。在教学活动中, 假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情感对立, 即使教师的观点正确, 学生也可能唱反调。因此,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情感渗透, 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重鼓励原则, 克服心理惩罚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种种因素很多学生都有自卑心理, 尤其是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 但他们又很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肯定, 心理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彻底克服对学生的心理虐待和惩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为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寄予希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教育的力量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事, 而在于你满怀期望的热忱之中。”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手势, 也许就会激发起学生心底那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肯定和表扬。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 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所以教师要引导差生全身心投入他们应该从事的最为“积极的活动”———学习, 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及时肯定他们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 并适时在同学面前提出表扬。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增强自信心, 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逆反心理也会减弱或消失。
(五)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特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 要对教材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再创造, 要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原有的心理背景, 使教材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资源。
【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11-29
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07-06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10-27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07-03
教育品德07-23
儿童品德教育06-01
加强幼儿品德教育07-21
幼儿之品德教育10-14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6-06
数控专业品德教育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