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2025-01-08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精选10篇)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1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 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 发现有太多的学生缺少逆境求生的意识与勇气, 一遇挫折, 便心灰意冷, 个别的还走上了绝路。没有绝望的处境, 我们作为做思想工作的教师, 首先要有自强不息的信念, 然后才能感染教育我们的学生。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这类的教育内容, 例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从这里开始”“众人划桨开大船”“有肩就得挑担子”“生命只有一次”“笑对生活”“心中要有杆‘秤’”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 以文本为例, 结合班级学生的现状, 从知识上入手, 从情感上培养, 加强学生的意志锤炼,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以文传智, 强化人生的责任意识

这里说的文本渗透, 主要是指用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为例子, 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灌输, 不要一提到“灌输”就和“注入式”教学形式划上等号, 思想的教育大多是从阶级政治观点上去考虑问题的, “灌输”是其主要的观念, 而不是教育的方法。要让学生敢于直面绝境,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 人生舞台的大幕一经拉开, 我们只能欣然表演, 无谓的躲避只能带来更重的心理伤害。“想走最近的捷径, 往往是最坏的选择。” (培根) ;其次要教给他们一些面对绝境的策略, 这些策略虽然许多是“过来人”的, 但其中必有启迪, 只要用心去揣摩, 一定会有所感悟;最后要学习这些文本的知识, 主要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 对照自己, 践行为上。

例如, “有肩就得挑担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1) 欣赏歌曲《不想长大》并讨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你们长大了?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说长高了, 有的同学说长小胡子了, 有的同学说女同学的胸围大了, 还有的同学现在想法多了, 女同学的烦恼多了, 大家的脾气也长了, 家长老师也说我们开始叛逆了。面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要引导他们, 并让他们明白这都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程, 就如桃树开花, 东风正劲。

(2) 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长大不成人”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有的同学举出了有人一遇批评就走的例子, 也有的同学举出了南京某名牌大学的陈博士当乞丐, 逾越了自食其力的伦理底线的例子, 这类人就是一种“长大不成人”的表现。

(3) 出示名人“有肩挑担子”的故事:刘胡兰14岁, “生的伟大, 死得光荣”;伏明霞14岁, 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舒伯特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

(4) 展示有关“责任”的名言, 例如,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等, 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

(5) 找出自己的一个优点, 看你能坚持多久, 并且有进步。同时, 找出自己的一个缺点, 看多长时间能够改掉, 或保持多长时间不反复。

二、以情动人, 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初中思想教育中, 要想找准着力点, 必须要有针对性, 要有针对性就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要研究的深透, 就必须走近学生, 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情感教学,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漠视, 对学生来说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走进学生的方法有很多, 经常性地和学生“闲谈”, 他们会在一种放松状态下, 很自然地讲出班级里的各种小秘密, 也会不知不觉地讲出他们心中的快乐和烦恼。教师可以通过课间游戏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心理, 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间接地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 还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记得有一天, 一个女生找我聊天, 聊着聊着, 她的眼泪就出来了, 怎么回事呢?她说:“老师, 我想死了?”“那你想好怎么死了吗?”我故作镇定地紧追了一句, 然后在心里祈祷:千万别告诉我, 已经想好了怎么死。“老师, 我还没想好。”她说。谢天谢地, 我知道, 就目前状况而言, 还不一定要通知家她家里人, 说不准, 我就能做好她的思想工作。“老师, 人怎么就那么可怕的呢?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叫李XX, 他想和我交朋友, 我开始是不同意的, 可他的一帮朋友都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后来, 我还是和李XX交上了朋友, 但是交上朋友后我才发现, 他会抽烟, 抽烟可是不好的事啊。我哥哥原本是我的偶像, 上高中的时候, 他在班级里成绩都是前三名, 可是后来他抽烟, 高考时, 只考取三本。在结婚后, 他还经常打我嫂子, 你说可怕不可怕?”我说:“那你希望他如何做呢?”“自然是希望他把烟戒了。”“怎么戒呢?”于是我就和她商量, 她沉思了许久, 最后想出了五种戒烟的方法, 其中有一招是“美人计”, 我对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让她自己认识到有些策略的把握要拿捏分寸。我们又接着探讨:如果李XX把烟戒了, 又该如何处理和他的关系呢?这样处理的利弊在哪里呢?在诱导的过程中, 对于她如何处理与李XX的关系, 其实是不能帮她决定的。笔者在与学生的长期交流中, 发现这种诱导的方式效果常常优于训导的方式。

总之,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 要以文传智, 以情动人, 把思想工作做细做实。让学生直面挫折, 引导他们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例谈初中生青春期教育 篇2

关键词:青春期;有意义的对话;螺旋上升的交流;文化生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59-2

案例呈现

没有经验,不够坚强

——但我依然爱着你们

1.教室里

我轻轻的走过廊台,重重地跨进教室门框。只见围观的同学大笑,有人用正直的十名指指着你,然后,他口中说出了六个字——“老班,他抄作业!”

我看到你停止了慌乱,迅速地收起了作业本。然后面无表情的跟我说了三个字——“我没有”……

2.课堂上

上课铃响,我扯开了嗓门:“上课!”所有人都自觉地站了起来,唯独你没有。

我抛出了问题。你先是讨论,班里一团糟……我急了,提醒你举手,别人在举手,而你却不举手并且报出了所有的答案……

又是回答问题,只不过是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这位同学没有思考完善,你没有等这位同学说完话、也没有等我开口,你只是用了10000分贝的音调和他争论,全班同学都看着你们俩,我们被抛在了一边……你又大笑……

3.生活边缘处

那天,是你值日。你在教室里干坐着,是我走近你提醒你去值日。你很难得地给了我面子没有给我难堪,我记得你的背影去了包干区……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包干区你值日时应该是有故事发生了吧?你和别人因为1.5元钱拌嘴,我知道你有气,但为了防止你们打架,我呵散了你们……

你很气,来到班里,呆坐在座位上不动,我为了让你们这一小组同学心理平衡,让你拖地,可是,你却借口没有拖把了……

你可知道?我,依然爱着你……

行动分析

第一,因为身处过渡期,所以成熟行为倾向与非成熟行为倾向并存。青春期的学生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初中学生成熟行为倾向和非成熟行为倾向并存。

第二,因为身处变化期,所以个体可塑性和个体可恶性并存。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在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而从教育的层面上来看,这种“不可预测”,正是最佳的教育时机。

第三,因为身处反抗期和负重期,所以攻击性和社会性并存。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学生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他们要应付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心理压力相对增大。他们必须抛弃各种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初中学生在应付自己的反抗倾向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

行动策略

一、关爱“真一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些有恶的心思的少年,这些少年行为诡异不合常理、言语混乱不合常人逻辑,看着可恶,相处也着实可恶。他们常常会制造祸端,会我行我素不听善言劝阻,会跟公平正义、法制良知对着干,甚至会因心中已有的恶心思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成不成功往往就在于能不能让他们重新接受善、信仰善并且从善。正因为如此,教师垦心至善,祛除这些少年深埋内心的恶的杂念,向善的引导和向美的影响才显得尤为重要。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就像上述案例分析的那样:真正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的爱,而是能唤起学生的爱。

二、理解“全一点”: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

“道理确实是那样,但他怎么不会变通呢?怎么跟他就说不明白了呢?……”教学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会执着地相信一些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真理时却少了一些辩证看待的眼光和恰当妥协的智慧。我们的教学要“有作为”,必须要拨正他们基于真理的错误认知,否则他们会因这些错误的认知而屡屡碰壁,未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缺少幸福感。教学要拨正他们的这些错误的认知真的很难,但辩证的眼光和主流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传递给学生的。要辩证的眼光,就需要教师多维度地分析情境素材,既看到情境素材的积极面又看到消极面,并能感同身受从积极面到消极面转化的具体情形。要主流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真理产生怀疑,要在继续相信这个真理的基础上能够恰当地运用真理。

三、尊重“实一点”:关注学生的品德构建

第一步,营造对话的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师生对话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基本方式,真正的师生对话应当基于“对话氛围”的营造,而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应当是“对话”的应有之义。“对话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对话双方都有一个心灵轻松的状态,教师的生活用语在特定语境下往往会对学生行使“心灵按摩”的作用,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到心灵的放松。只有心灵的放松才会有真诚的对话,只有真诚的对话才会有真诚的接纳。

第二步,螺旋上升的交流,深剖学生内心。师生的课堂对话不能只是“闲聊”,当师生对话有了比较理想的对话氛围后,教师的教育就要在对话中有效跟进,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有意义的对话”是矫正学生失范行为的关键。对话应当指向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巧妙的“思维风暴”,引导学生当下思考。这需要教师降下身子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深刻洞察学生的问题和误区;其次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的机智简单地呈现问题的实质,螺旋式上升地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已有的行为取向,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和态度的改善。

第三步,助产正确的选择,触动学生心灵。教育不是教化,德育不能灌输。真正的德育是师生一起建构一个比较科学的价值观,放手让学生多一个正确选择的心灵对话的过程。

四、信任“高一点”:关注文化生态的生成

一是课堂文化生态的形成。课堂文化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心理条件。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目标指向。要营造启发思考、激励参与、鼓励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要打造师生平等、人人平等的课堂气氛和交流的话语氛围;要鼓励创新,鼓励求异思维,爱护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3

一、在折纸“百合”中渗透团结友爱教育

团结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 是幼儿在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目前, 我们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长辈成天围着一个“小太阳”鞍前马后地小心伺候, 宠着、惯着、百依百顺。结果, 多数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方面存在任性、自私等问题。他们动不动就生气, 不理人。

奕奕和昊雨的妈妈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 她们一起玩耍, 一起长大, 一起上幼儿园, 又分在同一个班。一天, 室外活动结束时, 我让小朋友收拾玩具。奕奕动作迅速, 很快就收拾完所有的沙包, 我表扬了她。昊雨见状, 赶忙过来, 伸手想帮奕奕抬放有沙包的筐子。受到了表扬的奕奕, 此时很得意, 不想与别人分享成就。她一闪身, 昊雨拍了个空。遭到拒绝的昊雨恼了, 顺手猛地一推, 奕奕险些跌倒。她放下筐子回击昊雨。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我赶忙过去打圆场。

虽然, “战争”被平息, 可两个小家伙都不服气, 一个歪着脖子, 一个斜着眼睛, 嘴巴都翘得老高, 能挂起油瓶, 你不理我, 我也不理你。接下来的集体活动是中班折纸———美丽的“百合花”。小朋友们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 根据折法示意图, 折出了五颜六色的百合花。看看这朵美, 看看那朵也很美。作品评价后, 我又组织她们进行互动:把你折的百合花送给身边的小伙伴。赠花活动立刻开始了, 奕奕和昊雨一会儿低头看看手中的作品, 一会儿抬眼看看对方, 欲送又止。我走过去, 对她们俩说:“哇塞, 你们的手真巧, 折的百合花多漂亮呀!怎么不送给朋友呢?”昊雨机灵, 经我这么一说, 赶忙把手中的百合花举到奕奕面前:“对不起, 请你不要生我的气。”“你也不要生我的气。”奕奕伸手接过昊雨的花, 同时也把自己手中的花儿递给了昊雨。看着两个又和好了的“小冤家”, 我开心地笑了。

二、在制作贺卡中体会感恩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就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就会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学习着, 工作着。然而, 现在的幼儿在家备受宠爱, 要什么有什么, 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长辈的爱“照单全收”, 不懂得感谢养育之恩。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 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懂得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身边的一切。国际“三八”妇女劳动节快到了, 我想让这些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们给妈妈送一份特别的礼物, 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妈妈最喜欢的是你的‘进步’。如果你亲手给妈妈做个礼物, 让妈妈看到你长大了, 妈妈最喜欢。美术活动课上, 我给小朋友们提供了卡纸, 不同颜色, 大小不一的蜡光纸片, 小剪刀, 浆糊等, 他们经过画, 折, 剪, 贴等加工终于完成了一张张深表他们感恩之心的贺卡。

三月八号那天, 我邀请宝妈们来幼儿园, 和孩子们一起过节。当孩子们把亲手做的各种贺卡送到妈妈们面前时, 她们笑了, 笑得那么甜, 笑得那么灿烂。虽然这是一张小小的贺卡, 但能代表的是孩子们深深的祝福和感激。

三、在剪纸非洲鱼中渗透关爱他人教育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他们对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并尚无明确的认识, 也不懂得它的社会意义, 可是他们富有同情心, 这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老师, 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让爱心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尤其是“大带小”活动不仅能给幼儿营造一种相互交流的舒适氛围, 还能渗透关爱他人教育。

开学了, 我们又迎来了许多新幼儿, 他们由于刚刚离开父母, 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 又哭又闹。开学初的一天上午我班的美术活动是《剪纸非洲鱼》, 作品欣赏过后, 孩子们的创作兴趣盎然, 都很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当我们在进行作品展示的时候, 从楼上的小班传来了哭闹声。我灵机一动:“你有什么办法让小弟弟小妹妹不哭吗?”“带他们玩玩具。”有的说。“送给他们礼物。”一个孩子们举起手中的剪纸作品说。“你的办法不错, 同意将这次的作品送给弟弟妹妹的请举手。”我刚说完, 大家都纷纷的举起手来。也许是因为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使得小弟弟小妹妹感到意外和惊喜, 也许是大哥哥大姐姐手中美丽的非洲鱼太夺目, 一下子, 吸引了小弟弟小妹妹们的眼球。小班的老师此时就说大班的哥哥姐姐喜欢爱笑的宝宝, 谁笑得开心, 他们就送给谁。那些刚哭过的孩子赶忙擦干眼泪, 露出了笑容, 有的比较甜美, 有的比较勉强。这时, 我示意大班的孩子每人找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 把礼物送给他 (她) , 并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 大家玩的可开心啦!

这次大带小的活动, 以“兵带兵”的形式有效地帮助了小班的孩子消除了焦虑心理, 增强了大班孩子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能培养了大班孩子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们不能把纸艺活动当做纯粹的手工活动, 要把它当做一个平台,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 实现纸艺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特别是利用它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萌发幼儿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情感, 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周静.巧手折出缤纷世界——在纸艺活动中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J].教育艺术, 2009 (3) .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篇4

[关键词]语言艺术;挖掘教材;实践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促使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策略上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利益同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而要达到这一标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就得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从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挖掘教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塑造教学新形象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在德、智、体方面各有差异,产生的需求也不相同,而教师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以一敌百,要想取胜,就得要有相当深厚的功力才能技压群芳,才能让人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关键是处理好最基本的教育艺术。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富有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教育幽默艺术,那么他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学生便会产生喜欢这位老师的教学而喜欢这门课程。

三、充分挖掘教材,发挥教学优势

利用教材的方式很多,在新的初中思品课本中,每篇课文每框题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搞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在教学中就如何把插图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它们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教材中的插图很具体很直观很吸引学生的眼睛,可以把它在教学中作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好素材。正所谓“任何人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使它成为我们教与学的帮手,使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产生丰富的联系和想象,开发他们的智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奠定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精美的插图除了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想象和深刻的思索之外,还可以在美妙的音乐中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通过在流动的音乐环境里鉴赏插图的新奇和精致,使学生神思飞扬,提高思维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同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作用于实际生活,新编教材每一节都安排有活动课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传授思想品德课知识和技能时,要注意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对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收集、整理,保存政治学习的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信息,广泛阅读各种报刊杂志等活动形式,不仅让学生拓宽白己的知识视野,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在对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训练要有度,评价要有激励性

训练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有针对性,不能随意布置练习题,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做到求同存异。同时,在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学生在练习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哪怕只是一小点新意,也应该激励。当然对于有偏差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5

对此,新课标对学生和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做出了相关论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反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体现了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就应摈弃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改变自身是教育权威角色的观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育学家崔允漷先生在《有效教学》一书中这样表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做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我们教师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前提,既有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能力, 也有对学生学习全面了解的基础,更有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基于儿童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出现,进而演绎精彩课堂呢?本文就以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学习前提、学习情境和学习落脚点三个方面来诠释教师引导者角色的定位与实施。

一、引发兴趣—引导者 角色的前提性把握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品德与社会》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如“我是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 等内容,就不如“校园里的一天”“欢天喜地过新年”这类课受孩子的喜爱。但是类似“我是小小安全员”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参与,寓教于乐,这样形式多样、放飞童思、愉悦童心、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安全意识、防范能力以及学生的道德认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巧用游戏,活跃气氛

本课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面对这个目标,对象(五年级的学生)却是一群正处于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的“小大人”,在课堂中我着重想培养学生防溺水方面的知识。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带道具(一个装满水的脸盆)。对于这些“小大人”,我提出了“你会游泳吗?你游泳时感觉自己的水性好吗?这一脸盆的水会危及你的生命吗?你会敬畏自己的生命吗?”等几个问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王楠军说“我会游泳”“我水性很好”,王明轩又叫道,“这点水也能淹死人?”班上出了名的“开心果”周毅高声嚷着……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戏水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推荐水性最好的同学同时上讲台演示。我开始宣布游戏规则, 四位同学听到口令,把脸同时沉入脸盆的水中,第一个感觉憋不住了而离开水的同学为失败者,第二个次之,依次类推。当我宣布开始,1秒,2秒……第40秒王楠军第一个败下阵来,第44秒陈泽新妥协了,第46秒“开心果”周毅宣布投降,几乎同时冠军王明轩也站了起来。让这四位同学发表感言时,个个都气喘吁吁,几乎都说“我以为自己水性不错,这么一下子就受不了了”。我于是因势利导:“水利用得好,会造福百姓;利用不好,会祸害一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万万不可独自一人下河游泳,水性没有最好,刚才四个同学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用‘戏水的游戏’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

教室里呈现出一片“紧张”的气氛。这种游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学生既学到了安全知识,又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

2. 精心设计,展现自我

在游戏开始后,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想达到畅所欲言,这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交通安全、防溺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要想让学生很“随性”地跟着兴趣参与到课堂 中来,那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真正地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带路老师”。

在本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提取、利用和创新。对于“冠军”王明轩同学的获奖感言,我把它录音后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真情告白”,让学生先谈谈他的表现,再顺势创新说:“王明轩最大的优点是勇于面对困难,做事敢于坚持到底,同学们猜猜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就很大胆地在别人的思维上加上许多自己主观的想法,如:他是想告诉自己他水性好;他想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勇于战胜困难;他想告诉我们生命很可贵,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他们此时已经对防溺水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让学生在手形卡纸上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完全是兴趣所至。

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讨论、调查、情景模拟、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方式。要使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 精心设计。

二、情境创设—引导者 角色的过程性把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只需要扮演一个情境创设的设计者就可以了,把发现、研究和探究者的角色都还给学生吧!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 学生能够在老师、同学、家长等的帮助下,全面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以防溺水现场演练的形式, 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戏水组、打捞组、施救组、善后事故处理组以及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让学生都参与到现场演练中去,当然课堂现场还有上课和听课老师,但教师绝不能“抢走”学生的主动权,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入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此时,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而又自然的真心话语,把课堂上发现、研究、探究的主动权悄然无声地还给学生。

“同学们,刚才每一组同学的表现都很投入都很精彩,戏水组的同学悠然自得、打捞组同学奋不顾身、施救组和善后事故处理组的同学全力以赴、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的同学万 分焦急,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想说的同学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这样一段简短的话语,让学生大胆地评论自己和组员的表现,评论防溺水现场演练活动,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设身处地谈了家长的感受。课堂上顿时一片沸腾,有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评价刚才自己的表现,有邀请老师评价本组的表现,还有邀请不相识的听课老师评价自己的现场表现,甚至有请求电话连线父母,发表自己防溺水的想法和决心……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从原来教学预设中的“被动者”变成了课堂情境中“主动者”,并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成为“课堂”甚至“社会”主人的强烈需要。

三、步入社会—引导者 角色的结果性把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目标。“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有效的教育,教师最终还要扮演学生步入社会的引路者这一角色,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求教师评价现场演练中的自己及走出校门面对这类事情该如何处置,就是学生的小脚有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的冲动,此时如果教师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学生也十分乐意参与到社会当中去。如教师可以这样顺势把学生推入社会生活中去: “‘六一’儿童节前后,学校准备筹划一台安全专题晚会,并邀请了许多家长、领导观看,如果请你们小组参加这次晚会,你们会怎么安排每个人的分工,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优点。”

虽然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面临许多社会关系的处理,如:人员组成、组员分工、节目安排、晚会效果等。在我的种种担心下,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既能发挥组员的个人优点,还能发挥团队精神,分工时舍弃了许多个人利益,考虑更多的是集体荣誉。

这一意外的收获,让我惊喜地发现: 我们教师只要演好引路者这一角色,学生的“品德课堂”一下子就可融入“社会课堂”。什么刻意的安排,什么额外的担心,全部荡然无存了!

总之,教师的角色变化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正如一名教育家说过的:“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没有学生参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这样的教育也是空洞的说教,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提升。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真正从多维度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真正理解角色演绎的主要侧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灵动”中去感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有所作为。教师的角色变化无疑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导者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教学行为的演绎。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引导者角色并演绎和生成正确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相关课堂教学案例,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学情境创设及提供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三个方面涉及学生学习前提准备,教学过程及最终归宿的理解和把握。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6

一、结合教材内容, 利用时事导入

语言是一种技巧, 也是一门艺术, 课前导入时教师的语言也是如此。由于课前导入没有固定的语言方式和固定的谈话内容, 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场景采用不同的、灵活多变的语言技巧。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政治教学中利用时事导入创建问题情境, 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效果。如, 在讲《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 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人民当家作主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最终确立等等。通过多媒体将最新的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等展示给学生。时事导入是拉开成功课堂的“序幕”。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前导入并高度重视课前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主动地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

二、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

只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才会有质疑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提出问题, 逢事要问个为什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提出问题也很重要。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感受热点问题以及政治内容, 创建精彩的问题情境, 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提出政治问题, 分析政治问题, 探究政治问题, 解决政治问题。

比如在教学《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新闻视频。通过新闻说明, 只要人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是可以战胜不良诱惑的。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达到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 学生在关注时事的同时, 也会打开求知的窗口提出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文本, 及时捕捉学生信息, 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 就能够让学生产生诸多的好奇与疑问, 从而让学生在好奇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应该在学生提出质疑后,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问题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学生有了求知欲望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整合时事“嫁接”到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透视社会热点, 及时抓住时代发展趋势。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时事小广播的形式将时事带进课堂, 在课堂中融入社会的声音以及世界的声音。长此以往, 学生必将形成习惯, 自主地将时事与政治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如在讲《法不可违》时, 教师可以先指出社会阴暗现象虽然存在, 但毕竟是少数, 并且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如, 重庆自打黑以来, 近200名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骨干成员被公安部缉拿归案;文强、彭长健等多名涉黑官员相继被抓, 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只有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才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以及错误思想,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与欲望, 让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 学生不仅拓宽了思路, 也接触到了教材以外的知识。由此可见政治教学以时政为背景, 再选取经典案例“嫁接”到教材上, 就会使教材知识清晰明朗, 学生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学效果自然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 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时政教育进行整合, 顺应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 将时政教育引入政治教学, 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 让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沈杰.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陕西教育 (教学) , 2006 (4) .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 篇7

第一, 认识不到位, 重智育、轻德育。思想品德课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这个问题单靠学校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 给德育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机制。当前对智育的评估非常具体, 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 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在考评的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 可操作的量标, 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

第三, 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的道理, 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消。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几乎等于零。另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 适时地进行教育。

第四, 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认识有偏差, 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的事, 所以往往搞活动, 也是应付差事, 流于形式。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要求, 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一、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导向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 首要任务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的世界观, 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同时必须看到, 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 既有逐渐成熟的条件, 又有着的可塑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学生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逐步养成正确的, 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发挥导向功能, 塑造功能, 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 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的能力,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做起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 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 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 分清层次要求, 思想品德教育, 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 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

二、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做起

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要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探究热点问题。

三、从养成教育“量化”做起

思想品德教育有特殊性,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就要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教育, 可以量化, 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 个性心理的指导, 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潜移默化”的办法, 才有较好的效果。

四、从言教加身教做起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 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它不带任何强制性, 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 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 “打铁先得自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 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五、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做起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8

(1) 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初中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 极端利己和个人至上的思想漫延,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后果将不堪设想。有些初中生会埋怨父母无能, 更有甚者还打骂父母, 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 完全置父母的恩情于不顾。一些初中生对教师也缺乏感恩, 对教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 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手机, 更有甚者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出言顶撞、给教师起外号或殴打教师。种种现象表明,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感恩教育还有待加强。

(2) 社会公德心的缺失。当代初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初中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讲脏话、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闯红灯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道德观念模糊, 是非不分。一些初中生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事物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崇拜一些所谓“上不怕天, 下不怕地”的街头小混混, 甚至被人无意撞下, 就呼来数十人对其乱打一通。这样下去不仅容易迷失了自我, 也使社会上人心惶惶, 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一大挑战。

(3) 法律意识的缺失。近年来, 初中生偷盗、抢劫、吸毒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拉帮结派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初中生的这些行为既让家长痛心, 又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报纸上曾报道:2015 年7 月16 日, 宿迁市初二学生小博遭打身亡, 而杀人者居然是和他一样年纪的几名少年。为什么少年们如此凶残?据说小博和杀人者朱某有一点矛盾, 于是朱某叫来许多人“教训”他。事发当晚, 小博刚走到拐弯处就遭人殴打, 被大木棍打中头部, 满身是血, 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有人发现, 可惜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暴力屡禁不止, 不少网友表示一定要严惩校园暴力。

2.初中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1) 初中生身心特点与情感孤独。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在2 至3 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 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容易出现情感孤独症。这些孤独的学生, 容易缺乏安全感, 感到学习的乏味甚至人生无意义。情感孤独症的学生内心很累, 很忧郁, 他们也许表面很阳光, 和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内心却非常柔弱, 甚至非常害怕独处。由于长期孤独, 他们的人格中形成了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特征, 他们变得压抑、沉默、内向, 一生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2) 家庭环境的影响与情感自闭。一些初中生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出现语言障碍, 交流起来紧张害羞, 个性脆弱敏感, 很少主动与同学、教师打招呼, 大多数时候是独来独往。这些学生实际上大多比较自卑。原因可能是成绩跟不上, 或身体比较差, 或父母家庭不和, 或家庭出现了各种变故。本是充满理想与活力的青春季节, 可是他们眼中的天空失去了斑斓色彩, 他们的脸上非常难见灿烂的笑容, 他们的纠结只能掩藏在内心深处。他们虽然年纪很小, 但是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并不比成人低, 只是作为学生默默地承受着。

(3) 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情感极端。情感极端是指情感意志与情绪容易变化、冲动, 自制能力差, 缺失情感的监督与理性。初中生处于情感成长阶段, 对情感特别渴求, 但对情感无法做到理性处理。当友谊遭到背叛, 当学习遭到打击, 当生活出现挫折, 当现实遭到压抑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会走向极端, 表现为暴力、出走、自虐甚至自杀。由于各方面的教育没有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 没有从学生内心情感需要出发, 反而造成了初中生的叛逆个性, 致使他们最后产生了极端行为。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

(1) 对学生投入真感情, 用爱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 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堂是一个充满爱的课堂, 思想品德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更多的了解, 更多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境, 架起与学生心灵相互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师的关爱和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切情感。

(2) 课堂融合公民教育, 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 引导学生从国家视角和公民视角去看待问题。公民教育进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仅仅讲一些公民教育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去体验现实的公民生活。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树立初中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遵守社会公德。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渗透;分析探究

情感指的是人们对特定对象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现代初中生情感较脆弱且具有不稳定性,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周围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符合自身幻想,必将对其兴趣全失或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很难将枯燥的思想品德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不能够主动接受课堂信息,不利于课堂发展与需要,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操等,情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行分析探讨。

一、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教育与基本的马列主义知识教育。这些教学内容不仅是我国社会科学教育知识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真实性与实践性,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采用情感渗透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很多学校的警示栏中经常出现“知行合一”的语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情感教育与知识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的预期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实践与渗透

根据新课改后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可见,增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质,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基本行为,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一名四有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注意,不应该在教学中将学生仅仅当作某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看待,而是要创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谈,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敏感的心灵与日常情感变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不仅应当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充分进行情感渗透工作,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完善其内在品格,将会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国嵘.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3(1).

[2]温志荣.初中政治教学情感教育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3(2).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要求教师用更多的爱去浇开学生心灵之花的活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奉献爱心的过程, 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坚信, 关爱学生,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 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尊重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因此, 教师在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改变其面貌时, 注意充分理解, 信任和尊重学生, 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才能实现情感交融, 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关爱学生, 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 教师关爱学生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以朋友的身份, 真诚地面对学生, 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热情, 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爱心能点燃希望之火, 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爱心能扬起生活之帆,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愿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献出自己的爱心, 用爱去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 让祖国这个大花园永远都是争奇斗艳, 生机勃勃。

二、转变观念, 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地、公平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不厚此薄彼,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上不能一遇学生的违纪就大声的训斥, 要学会运用委婉迂回的策略来处理, 若能用幽默的方法来解决, 那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余的时间放下“架子”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 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 学会倾听他们的观点, 了解他们的疑惑和要求, 多用激励性和亲和性的语言, 多用商量的口吻, 多用赞许的目光,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话题,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课堂上教师也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 发号施令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建构新知,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三、树立新的教材观, 用好教材, 活用教材,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 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可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活用教材, 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 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为学生服务。首先教师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 让学生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 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切实性和有效性。其次, 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再次, 拓展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 而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生, 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当然, 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思品课教师一定要把更多的“热点材料”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去, 平时有一个及时把时事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关注人文, 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思维空间, 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音像资料下一篇:微博的价值与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