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共12篇)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1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程的创新教育,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的化学知识,而应该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创的和谐的民主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探究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把创新教育理念体现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创造性素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结合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使命感
当今是知识更新迅猛的信息化社会,教师要适时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最新成就“引进课堂”。如通过介绍“绿色化学”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增强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一时疏忽,就会与机会擦肩而过。在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之前,法国一化工厂将一瓶液体样品送与李比希请他给分析一下这瓶液体的组成。当时李比希并没有详细的进行分析测定,就贸然断定这瓶液体是氯化碘。后来,李比希听说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突然意识到他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草率的。他又重新化验,测定瓶中的液体的确就是溴,真是后悔莫及啊!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前人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多次或是许多次的失败中获得的。诺贝尔在研制硝化甘油的实验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弟弟和四位助手都被炸死了。但是这些压力并没有把他吓倒,他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终于在不影响其他人的一个湖中的一只小船上实验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治学时要有一种韧性和顽强的毅力。
四、教师主导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由于课程的特点,化学课堂有时会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精心备课,挖掘素材,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化学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消除传统上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师生和谐、顺畅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变成高效的化学课堂、创新的化学课堂。
五、兴趣与好奇心是创新的导师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开始,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所以,创新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化学趣闻逸事的学习、通过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的同时,养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创新意识。例如初学“盐的水解”时,教师可以“盐”为突破口,设计引言: “盐,同学们都吃过,都很熟悉,应该是天天都在吃,那它是不是属于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学过的‘盐’呢?我们回忆我们做饭时经常用到的、俗名叫作‘纯碱’的那种物质,化学名称叫什么?这种物质我们平时把叫它‘碱面’‘面碱’等,说到这里哪位同学有什么问题没有?”这样,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盐”入手,让学生感到很熟悉又很“新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平时为什么又叫它‘碱’呢?”紧接着又把学生引向下一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动手做这么个小实验:把少量的醋酸钠(NaAc)、醋酸铵 (NH4 Ac)、氯化铵(NH4 Cl)、氯化钠(NaCl)晶体分别投入4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震荡试管使它们溶解后,用pH试纸分别测定其酸碱性。这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兴趣,会使之成为稳定的、持久的创新意识的动力。
六、巧设问题情境,化“难”为“宜”
注重分析知识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和阶梯性,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如800千克含CaCO3 75%的石灰石中含Ca多少千克?这对于刚学化学计算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了些,但如果把它拆成两个题目:“800千克含CaCO3 75%的石灰石中含CaCO3 多少千克?”和“这些CaCO3 中含Ca多少千克?”,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就比较适宜了。
七、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散思维素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要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引导学生大胆求异,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如讲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假设:当氮气不存在时,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引导学生提出第二种假设:如果氮气变得非常活泼的话,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对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更要加以鼓励。
八、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的“东西”
教学中我尽量多设计问题,把思考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课堂小结都是由几个学生来完成,但最后我都问上一句:“现在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在鼓励学生在总结本课知识点的同时,我还要想一想有没有“新”的想法,以发现和开拓学生的“新”的想法或空间。另外,章节小结我还鼓励学生撰写章节小体会。如在讲完铁的性质这一节后,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写法写一篇关于铁的知识小介绍或总结之类的小文章,可以不是特别完整、只要有自己的创新或独到之处就可以。学生们异常活跃,他们阅读有关资料、走访家长、到工厂去参观,写出了《铁的自述》《我就是铁》等多篇小论文。
总之,充满创新的化学课堂是信息社会迅猛发展对化学课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品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2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基础教学与创新教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成为教学的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基础 创新 初中化学教学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初中化学必须要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初中化学必须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化学基础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突出化学思想的教学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化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的教学精神和理念。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科学技术以及国防建设相联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双基,根据学生的实际要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能力,要初步确立分层教学的模式。同时也需准备好不同目标层次的习题和检测,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质量监测,一课一练一评,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强其学习的目标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达到学历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能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首要因素是要树立教学中的平等、民主与尊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假想,鼓励学生对提出的质疑和假想设计方案和进行探究,即使存在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简单的给予驳斥,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向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培养学生方法、技能、创新精神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在基础教学和创新培养的积极作用。
例如初中化学《酸碱盐》一章有概念多、物质多、实验多、规律多、重点和难点多、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等特点,对此可以采取自学指导和实验指导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加强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来认识物质、探究物质的`性质等,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学习,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的内容。这样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虽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学生通过自己进行实验能更好的体验知识,而且从教师的实验准备中也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耕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较为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在总复习的教学中采取这种方法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更能体现出基础与创新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功能了。比如在进行物质鉴别与推断及探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开放实验室的策略,为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学习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提供方便。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由教师确定若干命题,由学生来设计方案来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对若干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学生对方案不断完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
初中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创新教育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并且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创新教育所要求呈现的内容和传统教育内容有所不同,即不仅仅是前人的思维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科学发现的认识方法和显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设计化学教育内容时,首先要注意调整教材,即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处理加工,选择创新性教学的知识点设计创新性教学程序,使教材内容组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序列。如;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课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给予启发引导,对于方案设计的评价权力也应交于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必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适宜的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究心理的推动力,在创新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新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如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向学生提出碳酸钠是盐,为何又俗称纯碱呢?学生马上产生了好奇心理,通过测定其水溶液的PH值,学生就得出了结论,并且也明确了不是所有盐的溶液都是呈现中性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师的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活动,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
三、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是指让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原有的经验背景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框架式教学适合于进行单元知识复习,学生在基础知识已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最合理的方法就是使他们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框图。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起它们之间反应的内在联系。此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上的再创造,学生设计的知识框图可能多种多样,其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课外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现有教材阅读材料较多,这些材料内容丰富,具有较多的教育功能。另外,充分利用课外学生的学习资料,如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就很好,上面内容丰富而新颖,紧跟教学内容而又联系实际,化学史料及故事对学生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及因特网也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化学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登陆学习,教师还可就某些问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利于学生在假期浏览学习与交流。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现代初中化学教学的旋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效的,它的培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邱少华主笔:《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2016年1月出版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篇4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变注入为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作用,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是典型的注入式教学, 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将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动力不强, 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地记忆知识。衡量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看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 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 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这种注入式教学是单向地从教师转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 无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生排除教学之处, 使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这样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注入为引导。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 只要我们多加诱导,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机会来探究知识, 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在教学中我们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 把学习的讲台让给学生,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将学生的创新的火种点燃, 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与家庭小实验。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设计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前,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来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程序是:提出猜想———制订方案———进行论证———归纳结论———评价反思。也就是说在教师设定课题后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地提出猜想, 并就此来制订实践方案, 通过实验、调查等多种渠道来进行论证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然后对一系列的资料、实验现象等进行归纳总结, 透过表象看出本质, 总结出规律。这样的探究活动,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来, 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 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活动。如关于银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交点处的“—”, 教材的意思是“在溶液里发生了水解反应”, 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氢氧化银是否存在?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以充分调动。积极地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 充分利用实验室里的仪器来展开实验。学生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互滴, 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这样一个实验现象:瞬间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并积极地查阅资料, 请教教师, 在学生间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一致认为瞬间产生的白色沉淀物是氢氧化银。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 给了学生充分展现的空间,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突破教材的限制, 再次阅读文章, 更深地体会到了“我”对新家的感受及“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 探求新知, 去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大胆地进行假设, 并积极地设计方案来验证。这其间学生有了更广的思考空间, 突破常规就是一种创新, 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开展课外化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篇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应侧重遵循的主要原则,并通过案例介绍了探究性实验课的设计视角,反思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化学课程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能较好地传授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际价值。目前广大一线教师正在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探究性实验课案例。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听课经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新设计探究性实验课。
一、设计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为原则,在本质上应该以学生全程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标志。实施过程中除了遵循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安全性、绿色化等)以外,还应侧重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有科学性。对未知物成分与性质的研究,有关观点 的质疑和异常现象的思考等,原理要求正确,不能给学生误导,更不能任意假设而变成“为探究而探究”。同时教师在整体上把握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的内部联系,准确认知教材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做到符合教材的整体逻辑,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教学过程的内在完整、合理和可操作的教学逻辑。2.简约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有简约性。整个实验的设计要体现“器材选择范围广、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特点,力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过繁或过于复杂的装置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思考。3.方法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侧重方法性。以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本身要基于一定的思维方法基础,如对比试验法、控制变量法、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推理法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的方法、新的感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疑,有批判,有创新。因此在素材选择上要摒弃那些变相简单重复的实验,善于嫁接和整合多种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开阔思路,让学生在实验课后感到余味无穷。4.发展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体现发展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
应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和今后学习潜能开发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个实验、某个知识有疑问或想法时,恰恰是学生想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就是协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把握教材在探究内容的基础性、思维的深广度、实践的难易度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将某些探究性实验分解到新授、单元复习、总复习中,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不断发展、创新、提升,实现教学的增值效果。
二、设计视角
1.思考实验异常现象,从实证的角度来设计
在课堂实验中,有时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仅凭教材的粗略解释难以让学生信服,也容易扼杀学生探究欲望。如:某些实验后的产物与预期的情况不一致,或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其它现象,有的是产物中含有其它杂质,有的甚至是得不到预期的产物,这些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实。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在课堂实验中生成的问题,设计实证性实验探究课,引导学生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思维能力。
[案例1]“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异常现象的探究”片段: 师:[问题1]镁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你预计的现象是什么? 生:[学生回答]镁条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有蓝色逐渐变为无色。师:[问题2]如何操作来验证你的预计?
生:[实验]将镁片用砂纸打磨,将其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①镁片表面有大量气泡;②有黑色固体聚集在镁片上,有的脱落;③溶液由蓝色澄清透明逐渐变为不透明。
师:[问题3]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你的猜想是什么?[资料]产生的气体是H2。
生:[交流讨论]产生H2的原因:① 镁条与水反应,② 硫酸铜溶液的显酸性。③ „„
师:[问题4]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生:[实验] 1.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水中,2.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性。[观察现象]1.无气泡,2.pH<7。[解释](略)。师:[问题5]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铜?[资料] 固体的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例如细铁粉为黑色。
生:[交流讨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资料作出猜想:黑色固体可能含有铜。[设计实验](略)。„„
这类对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再思考而设计的实验探究课,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平时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同时也要求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过程,抓住实验的细节:反应物(种类、纯度、用量)、实验操作的步骤、反应的条件等因素。在课堂讨论中要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充分运用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和推理。类似上述实验的素材还有:浓烧碱溶液与酚酞变色的研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产
物、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等。2.质疑有关化学常识,从反思的角度来设计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科的特点,有些现象的说明涉及到许多知识,往往还不能比较精确地解释到位,甚至就先用一些粗略的观点来说明。但学生的思维在形成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质疑,教师对这些问题却不能回避。这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反思性实验探究课,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常识再质疑,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2]“灯火实验可靠吗?”探究片段:
师:[问题1]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人们常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实验”,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
生:[交流讨论]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实验,如果蜡烛熄灭,说明CO2的浓度已经过高,人就不能直接进去了
师:[问题2]资料显示:当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6%时,人就可能因窒息而死。那么:达到6%时,燃着的蜡烛会立刻熄灭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生:[交流讨论]二种猜想。粗略收集一瓶CO2的体积分数为6%的空气样品的方法:在集气瓶内预先装总体积的6%的水,在用排水法收集CO2,恰好排掉里面的水即可。[分组实验]量出集气瓶的容积→计算出容积的6%→量出相应体积的水→倒入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将燃着的蜡烛迅速伸进集气瓶。[观察现象]未熄灭。„„
师:[问题3]如何测出当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时空气中CO2的浓度极限?
生:[交流讨论]猜想CO2的浓度极限可能为:10%-15%,15%-20%,20%-25%,25%-30%。[分组实验]同上。[观察现象] „„
师:[问题4]在菜窖里做“灯火实验”,导致蜡烛熄灭的因素CO2吗?你对刚才所做实验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生:[交流讨论]地窖中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导致O2的浓度偏低,CO2的浓度偏高。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的原因是O2的含量低,所以应该测定使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的O2的浓度极限更为科学。
引导学生质疑反思,是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类探究性课题的选择要求教师把握问题的核心,巧妙设计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探究实验,这样可以使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让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类似上述实验的素材还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一定是纯氧吗(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最小值),“烧不坏的手帕”实验中手帕真的烧不坏吗(酒精和水混合的比例范围)等等。3.拓展相关化学原理,从推理的角度来设计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与原理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某些原理或现象只能先作原则性、一般性的解释,甚至要先作为特例记住。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却经常遇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或者在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又必须告知学生,这时就需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或者有意识地设计相关问题的推理性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案例3]“有关燃烧条件的再探究”片段:
师:[问题1]将集气瓶罩在蜡烛上,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生:[实验1] 蜡烛熄灭。[猜想](1)瓶内的氧气耗尽了;(2)瓶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3)上述两种猜想兼而有之。
师:[问题2]是不是瓶内就真的没有氧气了呢?我们再用另一种物质在里面烧烧看。
生:[实验2]如图1所示。[观察现象]蜡烛熄灭,白磷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讨论交流] 燃烧不仅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
师:[问题3]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氧气被消耗了,而N2和CO2有剩余呢? CO2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助燃性呢? 生:[实验3]如图2所示。将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引燃,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瓶壁上附着有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
„„
设计这类推理性实验探究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设计时要充分
考虑学生的基础,科学处理好相关内容,巧妙隐藏有关结果,适当延伸学生的努力,给学生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盐类溶液酸碱性的再探究,气体溶解性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再探究等。4.分析未知物质成分,从验证的角度来设计
新课程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实验方案及装置的设计、改进和评价”的相关知识点在难度上有了明显的降低,但在活度上却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加侧重于运用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来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到身边的实际问题中,设计一些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性实验,增强应用性、注重综合性、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化学、会学化学”到“理解化学、亲近化学”,最终“懂得化学、钻研化学”。
[案例4] “‘污渍爆炸盐’成分的探究”片段:
师:[创设情境]介绍“爆炸盐”。(展示图片、实物、商品信息及相关资料)。
生:[观察]获取信息(图3):“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其溶于水后,会产生一种碳酸盐和另一种化合物。
师:[问题1]这种碳酸盐和另一种化合物分别是什么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生:[猜想与交流] 两种物质可能是碳酸钠和过氧化氢。验证碳酸盐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验证过氧化氢的试剂是二氧化锰。[实验]验证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存在,并交流结果。
师:[问题2] 怎样设计一套既能验证过氧化氢,又能验证碳酸钠的实验装置。
生:[交流与讨论] 如何来放置试剂和控制开关顺序?(设计的装置如图4所示)
„„
对未知物成分的验证性实验探究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常见物质的检验原理,能排除对混合物中几种成分检验时的干扰,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优先检验的技巧、间接检验的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时要抓住主要问题,使探究的目标更明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尝试,通过验证发现结果并形成报告,整个过程中更注重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体操运动员手上涂的“镁
粉”的成分、制作糕点用的“膨化剂”的成分、“融雪剂(化冰盐)”的成分、塑料袋的成分、热水壶底水垢的成分等。5.优化有关实验方案,从定量的角度来设计
在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定量研究,实验前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思考:运用什么原理,需要测定的哪些数据,怎样来测定这些数据,有哪些方法,哪些数据是有效的,测定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因素干扰,怎样避免干扰。教师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计一些定量性实验探究课,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的化学原理进行综合应用。在搜集多种方案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和实验评价能力,学会分析误差的原因并设计实验来减少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案例5] “工业纯碱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 片段: 师:[问题1]工业纯碱(只含Na2CO3和NaCl)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如何测定?
生:[交流讨论]
1、气体分析法:将Na2CO3转化为CO2,通过测定CO2的体积或质量来推算;
2、沉淀分析法:将Na2CO3或NaCl转化为沉淀,通过测定沉淀的质量来推算。
师:[问题2]气体分析法:如何测定CO2的体积或质量?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分析实验装置是否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生:[交流讨论]选用的装置如图5、6、7、8、9所示:
师: [问题3]沉淀分析法:所用药品、操作步骤、误差原因等。生:[交流讨论]操作流程如图10所示。讨论下列问题:(1)沉淀A的化学式,溶液M中的溶质的化学式;(2)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3)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4)导致测定的结果偏大的原因。
„„
这类对实验方案再优化而设计的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化学原理要比较熟悉,实验目的比较明确,学会运用“头脑风暴”法搜集多种方案并进行评价和选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验的情景,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排找实验不严密的部分并设法改进。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测定变质后的烧碱固体中NaOH的质量分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再测定,测定Cu-Zn合金中Cu、Zn的含量,测定人呼出的气体或竹节内的气体或鱼鳔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等。
三、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其内容要素、内容框架、编写思路,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确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时,要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始终把握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点”。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双超”的探究性实验课的案例,使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的过程,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另一方面要凸显教学过程这一“闪亮点”。以“有效”为标志,打造高效的课堂,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这就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探究性实验课设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空间、思维氛围以及合理的思维长度,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在身边配备必要的工具书,订阅化学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杂志,研究现代教学方法、教
学设计,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和关注化学前沿知识、化学史的相关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巩固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做到“专”与“博”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不断设计出有创意、重能力、有思想的探究性实验课。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谈 篇6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是一种愿意去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优势,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产品丰富多彩,实验手段多样,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于是学生会问灯泡中为何填充氮气,干冰为何能降雨,石灰浆为何能使鸡蛋保鲜,鬼火怎样产生等等?这些若干个为什么,很容易激起学生开展化学研究的兴趣。因此,化学教育中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索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问题梯度,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创造机会让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对化学的迷恋留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2)将所得的溶液加热到沸腾后有什么现象?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4)继续通入CO2又会有什么现象?
这几个问题比较直观,给中等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于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接着,又提出几个难度稍大的问题:
(5)水壶的水垢主要成分是什么?
(6)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7)怎样才能洗去水垢?
(8)溶洞中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几个问题,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让优秀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样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不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现象和本质,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教材中未出现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在做完演示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后,进一步问: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对于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回答得很快,但是水中的白磷,学生只想将其拿出水面,老师肯定后继续问:若不拿出水面,怎样才能使其燃烧呢?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势,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了解科学家的轶事,激力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勤奋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学时我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化学家创新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从分析由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由化合物制取的氮气,密度相差几毫克的事实出发,反复实验,精确测定,发现氩;讲"纯碱"时,介绍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得出"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和侯氏制碱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由此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才获得的,自己应像科学家一样要有实事求是、严谨、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 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重视自学方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自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就诱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时要求学生先自学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同时提出:可用哪些方法制取CO2?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并要求自己去探究。学生通过看书本、查资料、到实验室验证,知道了很多方法可生成CO2,同时明白了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
2、拓展实验内容
针对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的特点,我除了落实书上的探究实验外,还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NaOH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NaOH溶解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除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证明外,还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到气球胀大或红墨水外移,从而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出了热量。随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开放性的试题。一题多解如:向5克灼热的CUO中通入H2一会儿剩下4克固体,则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是多少?一题多变如: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搅拌,待反应完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含的固体有哪些?若该题往滤渣中变成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滤渣中含的固体又有哪些?由于开放性试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应变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摭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7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老师不但备课内容要有创新性, 而且在课堂上我们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根据将要学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合理计划, 创造一个和教材内容有关的环境, 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从而走进学习的情境中, 探究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 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 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结束”。所以说, 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 一个场合中去经历, 去感知、认识, 他们才能真正探究到知识的真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就会从被动接受知识, 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所以, 作为初中化学老师, 要在情境教学中, 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 才能推动他们的探究心理, 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常见的盐”时, 向学生提出碳酸钠是盐, 为何又俗称纯碱呢?学生的好奇心理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心里会出现一个问号:为什么?这时老师通过测定其水溶液的p H值, 学生就得出了结论, 并且也明确了不是所有盐的溶液都是呈现中性的。有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但容易走进所学内容, 而且也没有过多的压力, 容易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点。
二、巧妙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学会创新
化学教学中常常要涉及实验, 所以作为初中化学老师, 我们要巧妙设计实验, 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为解决问题, 而学会创新。实验设计需要手脑结合, 才能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何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除了实验这一方法, 其他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如, 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根据课本上的说明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并用实验进行验证。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 我在教学生这一节时给学生准备了大理石、纯碱、草木灰和两种酸 (稀硫酸和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 并介绍了两种实验装置, 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并通过实验找出装置的不足之处。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他们经过实验、讨论, 再实验、讨论, 选出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 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探究性实验。这样精心设计的实验课堂, 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让他们在竞争中有了创新的动力与兴趣。
三、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围绕新课标指出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俗话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样, 问题在化学的教学与学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开启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所以,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比如, 我在一次教学中拿出一支温度计, 我知道大家都用过。但是我问他们, 你们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该注意哪些吗?同学们都茫然地摇头。给学生抛出了这个问题, 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激活了, 这时, 一边引导他们实验, 一边让他们自己在实验中寻找答案。最后, 同学们得出了结论。这样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 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 而且还能激活他们创新思维, 能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实验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当前教学中是什么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 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 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以上情况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 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 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 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 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 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 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就其目的而言, 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 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 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化学教学来说, 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做到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是在保护学生天性的同时, 据其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一) 创设情境, 活跃气氛。
创设教学气氛, 给学生安全、自由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听他说, 鼓励和赞美”。
(二)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要加强课堂讨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 H<7, 碱溶液p H>7, 那么Na 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 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通过小组讨论, 建立同学间协作学习方式,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设疑布阵, 激发求知, 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 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让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 并得出结论。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 确实难了一些。如何把它拆成二个题目呢?尝试让学生去解决问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发现新问题。
(四)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增添创造意向, 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 支配自学探索活动, 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刘诫玲.创新的策略[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
[2]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C].北京教育, 2001年5月.
[3]肖云龙.创新教育论[C].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9
1 诱发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的燃烧、面粉的爆炸、魔棒点灯、水中有火等, 这些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 活跃学生思维, 诱发创造潜能, 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2 让学生明确化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创新的过程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连创新欲望都没有, 就不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要告诉学生,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才能,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创新就是要敢想敢干, 只要敢想敢做, 也就等于迈进了创新的门槛。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介绍化学家在生活中、工作中, 如何发现新现象、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 创造新理论的。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夜态汞变成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后来把这种气体称为氧气。再如我们在初中化学学习溶解、过滤这些知识, 引导学生可以自制一个净水器, 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可以饮用,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是有好处的。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中, 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并有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来获得化学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 变革实验, 训练思维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 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 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 不迷信权威, 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置疑, 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 找出其缺陷和不足, 进行修正和改进, 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 在探究原理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 分析反应特点, 对照实验装置大胆置疑、评判, 指出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并改进。
2.2 改进实验器材和药品,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改变实验器材, 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实验手段, 这就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新的实验器材来完成同样的实验。例如, 教科书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器材, 长颈漏斗、锥形瓶、塞子、导气、管集气瓶、玻璃片、药品、碳酸钙、盐酸等。然而在学生手中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思维, 去我们生活中找替代品, 细颈的软塑料瓶、盖子、饮料管、纸杯、药品、小石块, 醋酸等, 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像这样做任何化学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替代品来完成同样的实验, 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改变实验条件, 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化学中, 利用同样的器材, 改变所需的条件, 要求学生在新的条件下, 会是怎样的结论呢?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可以假设三种条件:1) 常温下看有无氧气产生;2) 在加热条件下看有氧气产生;3) 在加热和加催化剂的条件下看氧气产生的快慢。这样学生根据实验条件的改变来创造性的探索新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4 认真观察,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让学生除得到书本上的知识, 还有其他新的思维。如:我们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上方, 的确有水珠水雾, 还能使石灰水变混浊。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目的, 但是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 还发现杯壁有黑色的物质, 那么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黑色的物质呢?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开设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反映创新活动的发展。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 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 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的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 也要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厂矿企业、农村、商店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并帮助实施。
要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普遍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统一思想, 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10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阵地, 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都是在课堂完成的。因此, 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课堂环境极为重要。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广大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都是从疑问中得出的。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进步。因此, 上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 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创设新颖且有悬念的导语, 在上课的2-3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新知识的传授上。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典故作为整个课堂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去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进行中, 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倡导师生多向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氛围, 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要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这门学科表面看上去枯燥乏味, 但是好多概念和内容都是用实验来表达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处理好该如何让学生去学习化学, 那么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就没有兴趣, 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学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造就他们的未来, 就成了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而初中化学又是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的, 正如俗话所说,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 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上好第一堂课,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激发兴趣、树立信念, 而不是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堂课的主要程序如下:先是制造趣味, 即做几个实验让学生急切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从而达到让学生认为化学“好玩儿”, 想学化学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当学生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后自己还可以动手做实验时, 学生会更加兴奋。然后教师利用课本中的实验, 通过分析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 这时再简单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以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 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H<7, 碱溶液pH>7, 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通过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新知。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广大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的开发和引导, 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 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一些实验会证明一些气体的特性, 这些气体的特性我们不能死记硬背课本而是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掌握。
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 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 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教师要把这个知识点变得直观化就要想想我们实际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实例。教师首先准备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 然后混合后看看与原来的体积是不是一样。这个时候学生回答不一样。解释其原因, 即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把一些抽象的定义和定理通过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11
鉴于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Rayleigh)发现稀有气体——氩气的历史,他能关注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氮气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也就是要善于抓住这“微小差异”,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发现与论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如:足球状的C60分子、纳米技术(1nm=10-9m)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也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学说、某些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应该着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对纯碱工业的重大贡献,发明“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培养創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条件,采用直观方法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与探索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如在学习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在做完教材的实验后,问学生要证明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否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呢?然后将实验改进为:先在表面皿上放3.0g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然后加入3.0mL浓硫酸搅拌,片刻后观察到固体由蓝色变成白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浓硫酸吸水性的感性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
另外在课堂上和实验中,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片时,为什么先要将砖和瓷片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为什么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为什么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學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手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问题探究 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也是我国提出的“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注“人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先导和基础。作为一名教师, 应树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 初中化学实验在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展示各种创新潜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氛围和空间。
一、创设趣味实验, 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记忆。但如果只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去做, 时间久了,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为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在探索中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力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以往有学生反映, 学习化学很困难, 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 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 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所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 效果就很理想。奇妙的实验表演, 会引起一片哗然、带来众多欣喜,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还可以做家庭小实验, 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 需要独立思考, 努力去想象、去钻研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二、化学实验创新有助于学生开拓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在同一题材中去探求不同的、更好的答案。利用化学实验, 可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创新思维, 让学生大胆地改进课本实验。如“验证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实验中, 可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创新, 引导学生利用废物设计一个“会开的小花”实验。用一根细线依次系住三个被无色酚酞湿润的纸花, 用废弃的矿泉水瓶罩住, 矿泉水瓶下端放一瓶浓氨水, 可以看到小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这样, 不仅环保, 节约药品, 而且现象明显, 还可以使微观粒子宏观化, 形象地看到分子运动的路径。实验创新重要的不在于结果, 而在于探索和开拓思维的过程。以此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激活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这种验证功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确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实验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从书本或教师的授课中知道的东西, 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化学实验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获取知识,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 使学生摆脱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 主动探索知识,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 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
四、开展家庭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等, 展现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07-08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08-30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09-12
初中化学成功教育法05-26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09-09
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11-30
初中化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11-09
善用表扬勤于激励-浅谈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5-21
初中化学教材05-13
初中化学教学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