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探讨

2024-11-03

稳健性探讨(共10篇)

稳健性探讨 篇1

一、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1. 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在会计目标上的表现

在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稳健性处于很重要的位置。不过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 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逐渐发展到决策有用观。企业的权益不像以往主要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 而是分散在众多的中小投资者的手中。这些中小投资者不参与企业的管理, 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向企业进行投资, 这样他们就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来作出相关的决策。因此在决策有用观下股东们在意的不光是企业的业绩, 而是更多的需要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包含未来资金流动的金额、时间以及其他不确定的信息。所以说, 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逐渐变化中, 会计稳健性是在相应的减弱。

决策有用观提出会计目标在于决策, 要求对现有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因此决策有用观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是关于未来的信息, 而不是过去的信息。公允价值是基于公平交易市场的客观价值, 反映不同时点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即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 主要通过现值、可变现净值、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等来表现。公允价值通过提供及时、客观的会计信息来达到决策有用的目标, 更加符合决策有用观。

2.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博弈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组合的选择归属于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诸多因素有关。这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工作, 还涉及到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企业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然与各方相关利益主体签订契约, 形成一种不断协商博弈的关系。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的权衡问题是企业管理者与各方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博弈。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企业利益关系人, 他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都会本能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影响企业的年度收益, 进而对不同的利益关系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会计政策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会计利润的分配是不同利益关系人关注的热点, 他们会希望企业采用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 这里就包含公允价值计量或会计稳健性的选择, 因此利益关系人又将其希望采用的会计政策反馈给企业, 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企业施加力所能及的压力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可知, 在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下, 企业会计政策和决策的选择, 是不同利益关系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契合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相互影响, 公允价值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增强, 并且能够满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相对于会计稳健性原则, 公允价值计量更加能够满足股东的决策需要, 公允价值的应用程度将逐渐加深。会计稳健性水平会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而降低, 公允价值计量替代会计稳健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是共存的, 这两者还会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阶段。目前来说, 完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摒弃会计稳健性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只有当相关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和应用条件完全成熟以后, 公允价值计量取代会计稳健性才会成为一种必然。会计稳健性发生于过去, 公允价值的完全应用还要等到未来, 目前正处于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的相互融合、彼此影响的阶段。在当前的状态, 不能彻底否认一个而全盘接受另外一个, 尤其是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尚不成熟的条件下, 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相互弥补、相互作用, 一起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二、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表现

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产生的结果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 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表现为:

1. 会计信息要求满足及时性

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人员必须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交易和事项及时进行处理, 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否则过时的会计信息对于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做出有关的决策没有作用。越是及时的会计信息, 相关性就越高, 对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越有作用。然而会计稳健性只是对预期未来价值或收益下降的不确定事项进行及时的反映, 却对于前景好的不确定事项不予以确认, 这样就造成了对会计信息反映的不及时, 对企业的各方利益关系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进而就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预测价值的判断, 不符合及时性及预测价值要求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相关性, 会计稳健性下,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程度比较低。

2、会计信息要求满足可靠性

可靠性包括可稽核性、如实表述、中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稽核性是指不同的人员如果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事项计量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如实表述与中立性则要求客观真实地计量某一交易或事项。会计稳健性要求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价值下降或损失增加的事项要予以提前确认, 而这些事项尚未发生, 因此, 稳健性违背了如实表述的原则。同时会计稳健性在计量不确定事项时, 经常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样就带有人为估计的成分在内, 计量的金额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这样就难以保证满足客观性和中立性的要求。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 会计稳健性是不能完全保证可靠性的, 由于不确定事项的存在, 会计稳健性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可靠性的下降。

在可稽核性、如实表述、中立性方面, 公允价值则有着良好的计量效果。公允价值对一项资产的如实表述主要是在于后续计量上。不管是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 在资产初始计量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着力于公平交易, 采用各种计量技术与计价模型, 尽可能真实准确地记录会计要素的价值。公允价值在保证要素价值相关性的时候也在追求会计要素计量的准确性。在市场价格难以获得时, 公允价值就会采用估计或者假设等手段来计量会计要素的价值, 虽然这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不过只要估计技术和假设与交易事项的情景相适合, 并不会使得计量结果不可靠。估计结果的可靠与否将取决于会计计量过程所选用的技术和手段的可靠性, 随着经济、数学、金融等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公允价值的各种估计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公允价值使用的是公平交易市场的信息, 不是基于单个特定的信息, 因此, 当市场价格可以比较容易取得时, 公允价值能够为利益关系人提供既客观又可靠的会计信息。

3. 会计信息要求满足相关性

会计稳健性长期以来影响着会计人员, 这一观念在日常会计账务处理中已经深入会计人员内心。会计稳健性在低估收益、高估损失的同时, 也进一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其他特征。相比较会计稳健性而言, 公允价值计量不仅计量预期价值下降的交易或事项, 而且计量预期价值上升的交易或事项。公允价值计量对不确定的事项进行双向计量, 比较好的满足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平衡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对策

1. 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要求

因为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两者之间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所以在会计实务中应该灵活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结合的程度, 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平衡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在经济萧条的时候, 尽量多地采用会计稳健性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这样可以避免资产的市场价值过度低于初始价值从而导致预期的损失。在经济繁荣的时候,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夸大资产的价值, 也可能引起价值的大幅度波动, 这时就要结合会计稳健性有计划地计量交易和事项, 可以平衡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价值上升引起的泡沫。

2.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相关信息的披露

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两者都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事项进行反映。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便于利益关系人更容易地理解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应该对各种不确定事项的重大程度进行划分, 而且还要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 同时披露不确定事项的会计处理方式, 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导致结果较大的差异, 对利益关系人作出相关决策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强化法律法规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立足于我国具体的经济业务环境, 建立适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保证具体准则在企业实务中的应用和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规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原则, 不过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和计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为了提高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进行合作, 开发出更加先进和可靠的计量模型和计量方法。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给了会计人员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进行会计数据调节的空间, 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可能故意过度使用会计稳健性, 达到多计费用少确认收入的目的, 这将导致企业本应当期确认的收入没有入账, 从而偷税漏税。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制定惩罚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只有这样, 才能为会计提供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

摘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投资者以更稳健和更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真实价值, 会计稳健性是为了规避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表现, 提出了平衡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对策, 使得两者能够更好的融合, 为企业利益关系人提供更加相关与可靠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细寿.论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兼顾[J].财会研究, 2009 (6) .

[2].梁婷.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性分析[J].企业导报, 2013 (1) .

[3].林钟高, 陈晓丽.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2) .

浅议会计稳健性 篇2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职业判断;充分披露

一、理论基础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或审慎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保持谨慎、安全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便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会计稳健性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稳健性定义为:“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的谨慎,比如说资产或者收入不可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可低估。”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在基本会计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明确提出稳健性。近二十多年涌现出大量的针对稳健性的研究,使得稳健性理论得到丰富,但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会计稳健性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稳健性要求不得多计资产和利润,不得少计负债和损失,是对会计要素确认的约束和规范。但在实务中,由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计目前还普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即便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公允价值,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允。所以,稳健性只是一个概念范畴,具体实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如企业在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导致情况类似的企业披露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样也给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2.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随意性,使得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明确提出了八项要求。这八项要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约束会计信息的内容。但这八项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在预计负债领域稳健性就与相关性存在冲突;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与可靠性存在冲突;在存货计价方面又于可比性有矛盾。

三、建议

1.提高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需要多少会计准则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个问题没人知道答案,不同环境下制定的标准也不一样。但现阶段的趋势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增加。所以制定更多的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助于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目前一些企业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稳健性原则相关条款的规范程度,尽快制订会计准则的统一标准,如“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等问题应尽量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从而限定企业操纵利润,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样就能较好地使稳健性原则应用的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稳健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稳健性增加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范围。企业如何选择符合客观事实的稳健性的会计政策、方法,如何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判断。为保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做到依法理财。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时能够胜任地平衡各信息质量要求,有效地完成会计的目标。

3.对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有效市场理论表明在有效市场中,任何公开的信息都会反映在决策者的选择中,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只要和会计信息一块披露,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就不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虽然目前的市场没有达到强势有效,但完全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已是共识。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并且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为了便于信息使用者能够充分理解稳健性原则对会计报告的影响,应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的结合起来。凡是与稳健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做出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充分披露,包括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运用范围、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陈圣飞,张忠寿,王烨. 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基于契约观和信息观的视角[J]. 会计研究, 2011,04.

[2] 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 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012,02.

[3] 张敦力,李琳.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述评[J]. 会计研究,2011,07.

稳健性探讨 篇3

一、会计稳健性影响公司投资行为

会计稳健性能够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 主要表现为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行为,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会计稳健性要求对损失进行及时确认。由于过度投资导致的损失会被及时确认并反映在会计盈余中来, 进而公司的经理人将会自己承担因过度投资而造成损失的责任, 而不能通过推迟确认这种投资损失将其责任转嫁给后任经理人。因此, 现任经理人为避免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减少过度投资。此外, 会计信息是订立债务契约的重要依据, 不能够及时准确的确认过度投资造成的损失会使公司的会计指标加速恶化, 因此债权人为了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可靠进而会加大对公司各方面的监督和干预力度, 对企业的过度投资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然而与此同时, 同样是由于要求对损失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 会计稳健性也有可能会抑制公司的正常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往往持续时间较长且风险较大, 因此一旦投资失败, 损失会被及时确认并反映在会计盈余中, 公司经理人将因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出于此原因, 谨慎的公司经理人为避免投资失败所带来的私人损失, 有可能放弃净现值为正值但风险较大的合理投资项目, 进而导致公司的投资不足。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进行,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将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并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9年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被扩大为四项, 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2001年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又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 新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 除此之外,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被确定为八项, 较为全面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这个体系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比美国通用的会计体系所披露的信息标准更加详细。所以, 我们的研究充分利用了我国会计体系的这一优点。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下, 资产的确认要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 但是, 资产会由于本身的安全性、技术性以及物价波动和利率波动等其它相关原因而发生价值变动。所以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能够真实的反映资产和利润虚增,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显得必不可少。因此,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满足会计稳健性“不能确认所有不确定的收益, 但是要及时确认所有可能发生的亏损”的要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采用“孰低法”, 从这一方面也体现了“资产和收益不可高估, 负债和费用不可低估”的会计稳健性这一基本原则。综上所述,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对会计信息稳健性影响企业的过度投资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是对经济损失进行及时确认的很有说服力的说明。

二、会计信息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测度方法的分析

(一) 会计信息稳健性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在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实证研究当中进行定量评价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 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一般都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会计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

1. 以信息披露质量代替会计信息质量。

因为上市公司主要都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披露会计信息, 有些学者利用会计信息质量来对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 以会计确认的稳健性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由于会计稳健性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 所以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映程度要敏感于经济利润, 因而把这种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和经济收益的及时性作为会计稳健性的测量方式。许多学者利用上述反映会计信息稳健性的模型来替代会计信息的质量, 研究投资决策和会计信息的关系。

3. 以会计盈余质量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时, 许多学者采用了计量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之间关系的DD模型中的残差项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Biddle却是采用改进版的DD模型中的残差项作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

(二) 对过度投资测度方法的研究

Richardson将过度投资定义为超出企业资本保值和净现值作为正值的新投资后的投资支出。在目前的会计学术界对过度投资计量模型的运用也从未达成共识, 目前应用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Vogt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互乘项判别模型。

Vogt根据现金流水平和企业成长性交叉项的系数符号来区分两种效应。当自由现金流假说的投资过度行为存在时, 交叉项系数为负;当融资约束进而导致投资不足时, 交叉项系数则为正。

2. FHP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判别模型。

FHP认为, 托宾q值和现金流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 通过进一步的推导得出了模型, 计算出理想投资规模, 此模型也可以利用于计算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 进而获得融资约束程度的替代变量。

3. Ri char dson残差度量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共同的问题就是都不能对每一公司一年度的非效率投资进行系统的量化。模型通过投资模型的残差进而对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进行了量化分析, 其将净投资的资产分解为预期投资和非预期投资两部分, 后者为实际投资与预期投资之间的差额, 负残差则为投资不足, 而正残差表示过度投资。

三、会计稳健性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制约

由于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的存在, 所以就产生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 所以说, 解决代理问题的同时也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了有效的治理。公司治理正是应代理问题而产生的。董事会的职责是直接监督经理行为的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权聘用及解雇经理、决定经理的报酬、批准重要的企业经营决策在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内。但是财务会计信息通常是由经理所提供的, 经理当然倾向于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会计信息稳健性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融资的约束 篇4

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行使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过程中,应相对保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只要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只要一旦发现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就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言,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而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实施谨慎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不但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且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融资约束理论

现有的投资理论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是确定性条件下的投资理论;第二与第一相反,即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投资理论;第三则是本钱束缚性——融资束缚性的投资理论,此种传统的投资理论是确定性的理论。就目前而言,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会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其中第一个是在投资理论中加入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另一个是在投资理论中加入融资束缚理论进行阐述。

融资束缚理论虽然阐发了本钱提供特色和阐发这类提供特色影响投资行动的工作,但却轻忽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的阐发,因而是不全面的。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避免危害,而在面对危害的情况下若是实行严谨原则,就能在危害现实产生以前避免危害,并提防危害,不单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谋划决议计划,并且有利于庇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好处,从而进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制止不必要的丧失和危害。

稳健性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和短时间投资的期末计价都可采取本钱与市场的孰低法,就是说可以提取存货贬价的筹办和短时间的投资贬价筹办,并可以将时价低于本钱的金额确认为是当期损耗。企业应当针对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按期按时地逐项进行仔细检查,若是碰到市场价格延续下跌或被投资单元谋划状态转变等情况,致使其可以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帐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本钱公积筹办项目,不敷部门冲抵的差额部门应确以为当期的投资丧失。

加速折旧法的采用。对加快折旧法的法子采取的是1992年公布的会计制度,对其使用范围的划定中的条例,而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中对加快折旧法的使用范围没有加以限制成果,因而企业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的性子和耗损体例恰当的选用折旧方式。

无形资产的摊销。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在详细具体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按条约或法令划定的刻日与谋划期孰短的年限摊销,若是条约或法令中没有划定年限的按不跨越10年进行摊销,而行业财会轨制划佳构不少于10年进行摊销。而目前对于开办费的摊销,行业财会制度规定了时间按照不少于5年的期限进行摊销费用,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具体准则中改为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费用,其中如果开办费不大的,也可以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计人损益以示结束。

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中划定,以抛却非现金资产获得的持久股权投资,投资本钱按所抛却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平代价肯定,公平代价超过所抛却的非现金资产帐面代价的差额,扣除将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本钱公积的筹办项目,若是所获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平代价更加清晰,也可以获得股权投资的公平代价肯定。长期投资股权投资采取权柄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本钱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柄份额之间的股权投资差额,国家规定应按必然的刻日均匀摊销,计人损益。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划定投资刻日的,投资本钱跨越应享有被投资单元所有者权柄份额之间的差额,一样平常按不跨越10年(含10年)的刻日摊销,投资本钱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元所有者权柄份额之间的差额,一样平常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刻日举行摊销。

以上对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的增值和减值与长期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之所以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收入(投资收益)的确认。行业会计制度中对收入的确认作了比较简单、硬性和表面化的划定,如“商品已发出,劳务已供给;已收到货款或已获得收到货款的有关票据”等等。而《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对收入的确认尺度划定要坚持比例原则,重视买卖的经济本色。如在商品销售的买卖中,请求企业准确判定是不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首要危害和报答在实质上转移给了卖方;是不是企业既没有保存凡是与所有权相联系的连续办理的权力,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行节制;是不是与企业买卖相关的经济利益可以流入企业;是不是相关的收入和本钱可以计量。只要此时此刻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或即使已经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入。又如,在企业供给的劳务收入的确认上,若是劳务的起头和完成分属分歧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对该项买卖的成果作出的估量,应按劳务的完成水平确认收入;若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不能对买卖的成果做出靠得住的估量,应按已产生的共估量可以或许抵偿的劳务本钱确认收入,同时,按不异的金额结转本钱;若是已产生的劳务本钱不克不及全数获得抵偿的应按可以或许获得抵偿的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产生的劳务本钱结转本钱,确认的收入金额小于已产生的劳务本钱的差额,确以为丧失;如若是估计已产生的劳务本钱全数不克不及获得抵偿,则不确认收入,但应将已产生的本钱确以为当期用度。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划定的收入的确认原则加倍妥当、靠得住。

投资准则划定,除收到已记人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钱外,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钱,应在现实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价值,而不得确定为当期收益。

基于两类稳健性视角的研究

基于各类科学分析,实践经验得出管帐妥当性程度越高,公司所受融资束缚程度越低,公司资产范围与融资束缚程度基本上都呈明显的负相关,这也是支撑了以前将公司资产范围作为判定融资束缚程度的首要尺度之一;若是企业经营ROA与融资束缚呈负相关,因而ROA越好,融资束缚水平越低;假若公司有形资产比例越高、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越多,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对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融资束缚水平较低,表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特色——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轻易从大股东那边取得融资撑持;经调查研究暗示会计信息质量的进步,有利于减缓企业的融资束缚;相对过后的妥当性处置,公司会计制度本身的水平对减缓融资束缚的结果更加明显。这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实务供给了主要启迪:经由过程增强公司会计制度本身的妥当性处置,可以从根本上进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增添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非前提妥当性内生于会计准则和规制自己,它独立于外部环境,而前提妥当性则是对公司所受融资束缚的过后反映。

稳健性探讨 篇5

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稳健性原则也被称为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稳健性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会计人员在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充分考虑了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配比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会计不确定性程度大小“谨慎”的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一种要求。

二、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存在着主观臆断性的问题

所谓的主观臆断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可变现净值的估计问题上。在可变现净值的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要对项目进行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工作,即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有任何一个估计没有达到实际的计量值,或者是和实际的计量值脱离程度比较大,那么,这个可变现净值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可能正确的,如果不管估计的工作是否达到标准,就对其进行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那么最后就会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验证性。

(二)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运用中存在可变现净值过低的问题

从第一点可以得知臆断性问题的体现也是可变现净值,稳健性原则本身就在具有非常强的倾向性的同时,也具有隐蔽性。例如:计提存货的准备没有进行有效的计算,那么当期利润的计算也就会偏低,从而企业会计期末的存货价值也就会比实际的少很多,最终就导致了企业以后的销售成本偏低,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得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多。

(三)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运用中存在资产和利润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由于,企业会计的政策有很多,选择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因此,有些企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理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即将遇到的困难,和稳健性原则走相反的路线或者根本就不与稳健性原则的法律法规沾边。

三、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正确运用

(一)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正确运用或有事项

所谓的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在稳健性原则中将或有事项分成了两种两种事项有: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或有资产的正确运用

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或有资产的正确运用是保持对或有资产不予以披露也不予以确认的态度。

2.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或有负债的正确运用

首先,对或有负债中的对象进行认真的、有效的、可靠的计量,并且把或有负债的对象确认为预计负债。其次,当对或有负债中的对象进行有效的、认真的计量后,发现它是属于不可靠的计量或者可靠度是非常小的,那么,这个或有事项的对象不给予确认为预计负债,并且不要对外披露。

(二)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对于收入和资产的确认的正确运用

1.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对收入确认的正确运用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对收入确认的正确运用中是要求当若干相关的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才能对收入进行确认。

2.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勾兑资产确认的正确运用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改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稳健性原则中,明确体现了在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还要满足和项目相关的经济利益已经或可能会流入企业,并且要确保企业项目的价值或者成本的计量能够达到可靠的要求,最后才能对此企业的资产进行确认。

(三)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企业资产减值的正确运用

当企业获得的各项资产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里的规范规定,对企业资产准确的进行计价,并且有效的、真实的确定企业入账的价值。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企业资产减值的正确运用体现在以下四点:(1)对企业资产减值要正确的对存货计提跌价做准备;(2)对企业资产减值要正确的对应收款项的计提坏账做准备;(3)对企业资产减值要正确的对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的减值做准备;(4)对企业资产减值要正确的对企业短期投资跌价做准备。

四、总结

综上所述,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有效的将稳健性原则运用在企业会计中,不仅可以有效的、可靠的、合理的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还可以有效的、及时的防范风险。有效的将稳健性原则运用在企业会计中,不仅有利于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时候,做出正确的经验决策,还有利于保护企业中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且还可以不断的、有效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摘要: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和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本文先探讨了稳健性原则的基本概念, 接着探讨了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最后探讨了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正确运用。

关键词:基本概念,稳健性原则,企业会计,问题,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稳健性探讨 篇6

一、银行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想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对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在1998年, 约翰林杰瑞等人就对银行的稳定性下了一个较为准确同时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定义, 那就是“大多数银行有偿付能力, 而且可能继续具有这种能力。有偿付能力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净值是正数。……保持具有偿付能力依靠的是银行盈利, 管理好、资本充足能抵御消极事件。”也就是说, 稳健性应该是银行保持流动性和持续盈利性的一种能力, 它使得银行的运营不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过多干扰。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冲击时, 银行依旧能够满足市场或是存款人对资金的要求, 它是属于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 它更是维护金融秩序, 使得银行适应经济发展, 进行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对银行稳健性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 银行稳健性对于银行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 现代经济的主要核心就是金融业, 而对于我国而言, 金融业的核心部分就是银行, 由此可见, 银行的稳健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银行作为货币资金流动的主要载体, 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命脉, 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整体体系是由保险、银行以及证券组成的, 但是通过相关数据表示, 银行业在我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中, 不可能被其他两个行业所取代的。这是因为, 我国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占据了全部金融机构体系的百分之八十九[1]。

除此之外, 能够对我国整个社会资金进行配置的最好方式就是金融体系,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全社会资金配置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除了关乎银行的自身发展和运营之外, 更是对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稳定十分重要, 一旦银行的稳健性发生突变, 那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 中国在世界上属于经济大国, 假如银行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甚至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状况

我国银监会根据相关依据, 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具体分为了三个大类, 分别是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 (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 组成的第一类, 由12家股份制银行 (如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 组成的第二类以及由地方性商业银行 (如宁波银行等) 组成的第三类。目前, 国际上对于银行稳健性的研究一般是以CAML的评级系统为参考依据, 并分别从盈利水平、资本状况与质量以及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然而, 通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大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同样可以从那四个评估方面进行探讨。首先, 根据近年来各大银行的资本状况上面来看,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07年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得银行的各类业务 (如代理业务、理财业务等) 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减少, 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股票市场不景气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 股票是进行资本金补充的良好方法, 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 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补充受到了影响, 导致资本状况不佳。除此之外, 国家的货币政策也给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

当然, 除了资本状况, 资本质量、盈利状况以及流动性水平的变化, 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比如说, 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贷款、盈利状况中的盈利能力等, 这些因素的大幅度波动, 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 才使得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状况不容乐观。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

从1995年起,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金融危机的阴云就始终消散不去, 不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 都给全球的经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 中国的经济市场想要独善其身是十分困难的, 特别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 他们需求的减弱使得我国产生了一系列如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 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有放缓的趋势。银行作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整的最主要载体, 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3]。

从静态方面来看, 由于我国及时推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暂时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的, 然而, 根据相关数据表示, 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部分已经快要接触到警戒线, 所以, 调整相关的政策或是管理手段来稳定银行的运营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动态方面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指标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盈利水平的下降和贷款量的猛烈增速,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有了明显的下降。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是影响其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国际上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有所缓和, 但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 根据相关数据推测,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可能会受到这两个市场所埋下隐患的强烈冲击。

当然,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之外,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问题也对稳健性的保持造成了影响, 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金补充不及时等问题,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 而想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效稳定银行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在最近50年中, 我国的银行体系愈加开放, 与国际上的合作也日益增多, 这个形式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机会增多,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面临的环境会愈加复杂, 保持稳健性的难度也会增大, 所以基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经济危机下稳健财务管理策略探讨 篇7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面临着前所未未有的困难, 突出表现在资金压力、成本压力和出口压力等方面, 众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1、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同比涨幅达6.9%, 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企业成本大幅增加, 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对于集中于传统产业、主要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粗放式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 是一种沉重打击。更令人忧心的是, 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我国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把上升成本有效地向上游或下游转移。

2、劳动力成本增加

新《劳动合同法》对于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农民工收入意义重大。《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对制度规范、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企业影响不大, 但对劳动密集型、接单出口、贴牌生产的企业的用工成本影响较大。2008年企业用工成本同比上升了10%左右, 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成本甚至增加了20%-30%。

3、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2007年7月1日, 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 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 10项商品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 涉及纺织、冶金等几大传统优势行业。对于主要依靠价格、劳动力的微弱优势获取微薄利润, 甚至靠退税款维持利润水平的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很难通过涨价方式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国外进口商或是内部消化退税率降低增加的成本, 因此退税品种的减少和额度的下降, 加上不断增加的成本支出, 使中小企业的利润受到上下游的同时挤压。自2008年12月起, 国家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

4、资金紧缩效应加剧企业融资难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 很多中小企业购买原材料只能现金交易, 不能延期兑现, 从而影响到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周转和长期投资需求的增长, 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2008年前3季度, 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 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普遍吃紧, 特别是那些定位于企业的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已逼近25%的警戒线, 超额准备金比率也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信贷限额控制引发“保大压小”行为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 同时“一刀切”的信贷紧缩政策的极端化使得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成为“错杀”对象。由于短期内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比远低于大型企业, 且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控制风险和追求盈利的综合考虑下, 商业银行在执行“有保有压, 区别对待”政策时出现极端化趋势:从信贷客户结构来看, 中小企业成为信贷压缩对象, 甚至包括一批优质的中小企业;从信贷产业结构来看, “两高一剩”行业是调控的主要对象, 但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环保要求、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也不能例外, 面临贷款难题。尽管2008年11月央行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政策, 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将使得这些政策的时滞效应拉长。

二、稳健发展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稳健发展又称平衡增长, 是在保持既定资本结构的情况下, 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的增长或者外部的负债增长。保持企业销售增长与财务资金增长同步, 使企业持续均衡的发展方式。从企业财务资源的角度来看, 企业稳健发展是在不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 企业销售额预期增长的最大比率与实际增长比率之间的差额。该差额越小, 表明企业基于财务资源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水平越高;而该差额越大, 则表明企业基于财务资源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水平越低。企业必须在销售额目标与经营效率和企业财务资源方面搞好平衡, 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不过在前几年, 很多企业快速飙升的销售量通常需要生产设备的扩张和存货的大幅度增加, 随着销售的增长, 往来款项也会大幅增加, 当销售增长率超过一定数量后, 通常会出现资金短缺。不过在经济危机下, 企业出口严重萎缩, 内需打不开市场, 这就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中突然陷入了财务危机。为此, 保持企业的稳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经济危机下稳健财务管理的策略

财务策略是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在分析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基础上制定的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总体目标。财务策略目标是财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它规定了企业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活动的方向和任务。从稳健发展的角度来讲, 财务策略目标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化, 即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获利能力三个综合能力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应围绕这个战略目标, 使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达到协调统一。

1、树立稳健发展理念

企业要用稳健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取代传统成本管理思想。首先, 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其次, 企业要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措施实现管理手段、方法的科学化, 进而将降低成本与实现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框架体系。在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 要以市场为导向, 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企划、目标成本管理、预算控制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建立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2、合理筹资管理

任何企业想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都必须首先筹集到其经营规模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所筹集到的资金既要能够满足正常经营和特定投资计划的需求, 也要能满足归还各项到期债务和支付利息及股利方面的要求。筹集所需要的资金是企业能够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筹资管理就是要解决如何筹集所以需要的资金, 包括向谁筹资、什么时间以及筹集多少资金等问题。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由于不同的筹资成本, 资金使用的时间、条件也不尽相同, 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大小也就不同。稳健财务筹资管理的目标就是正确权衡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采用最适当的筹资方式来筹集资金, 使风险适度的情况下, 资金成本最低。

3、严格投资管理

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 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将各种资金有效组合起来, 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依据企业的具体经营目标和管理要求, 合理配置各类资产, 并对有关投资事项做深入分析, 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 不断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在稳健的财务管理下, 企业需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比较, 决定投资对象。长期投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和长期有价证券的投资, 其投资收益较高, 但是流动性差、风险大。因此, 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 要仔细进行风险因素分析, 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注重分配管理

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等都能获得利润, 对利润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财务管理应该努力挖掘各项潜力, 促进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加公司盈利, 提高公司价值。同时, 财务管理也要根据公司的具体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正确处理好各项财务关系, 确定有效的税收方针, 定期考核总体及各部门的经营业绩, 进行全面财务分析, 为未来更加稳定和长期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指明方向。在稳健财务管理策略下,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配时, 既要考虑股东的近期利益, 也要考虑股东的远期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发展。过高的股利支付率会影响再投资能力, 不利于长远发展, 会损害股东的长期利益, 从而导致股价下降;过低的股利支付率则可能引起现有股东出现不满情绪, 纷纷抛售股票, 导致股价下跌。财务分配决策的确定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税法对股利收入和出售股票的资本利得收入的不同处理、资金来源与成本、未来的投资机会、销售收入的稳定性、公司对流动性的偏好、股东对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相对偏好等。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合理做出财务分配的决策,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5、完善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调整、持续运行、重组或终止该财务制度的重要依据, 是确认制度价值和制定目标的重要手段。完整的企业财务策略运行过程, 除了制定和执行之外, 还需要对执行财务策略以后的效果进行评判, 以确定财务制度的价值。企业必须建立以稳健发展为导向的财务策略评价制度, 通过选定具体的财务策略评价指标, 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 以差异情况作为未来财务策略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杜菲:试论企业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会计研究, 2004 (11) .

[2]黄永红: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2 (12) .

[3]姚文韵:财务战略矩阵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 (理论版) , 2006 (12) .

[4]汤谷良、李东燕:经理人要利用财务原理驾驭公司持续增长[J].商业会计, 2003 (4) .

[5]汤谷良、林长泉:德隆事件印证财务规则[J].财务与会计, 2004 (11) .

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之辨析 篇8

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在概念上的混淆是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对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的进一步区分, 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传统稳健性概念中容易引起混淆和争议的内容。因此, 本文首先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历史溯源与概念梳理, 接着在评述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辨析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一、稳健性概念的起源

稳健性原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主要是财产托管人推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早期的稳健性原则更多是从“实用主义”出发, 具体就是尽可能地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 少计可能的资产和收入。至于为什么这样做, 则缺乏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理论解释。Bliss (1924) 对早期会计稳健性的思想曾有明确表述:不预计利润, 但预计所有损失。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危机的冲击促使美国各界对财务会计的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 稳健性原则受到普遍重视, 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损益表。在“决策有用观”下, FASB在其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 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 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予充分的考虑。FASB认为, 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需要秉持稳健的态度, 说明它认可了稳健性存在的合理性, 但同时又表示了一定的担心, 故而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一段话。FASB的定义并没有指明何为稳健性所需要的“审慎反映”, 也没有解释这一审慎反映是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地考虑”的 (Givoly和Hayn, 2000) 。但是FASB意识到了早期稳健性一味低估资产和收入的机械性做法, 认为会计人员要在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运用稳健性原则, 不能损害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对于稳健性还有很多传统的定义, 但基本上没有超出FASB对稳健性概念的界定范围。稳健性的传统定义是模棱两可的, 因为一个企业的盈余总数在其生命周期内是固定的 (或者超过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 , 一个会计期间的稳健性会导致后续期间的非稳健性 (Givoly和Hayn, 2000) 。在上述定义下难以发展出可适用的计量稳健性的技术, 因此稳健性研究在实证方面一直停滞不前, 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观。

二、稳健性研究的新进展

Feltham和Ohlson (1995) 提出的定义实质上构成了后来无条件稳健性概念的规范化形式, 可具体表述为:如果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市场期望价值和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账面价值之差在!趋于无穷大时大于零, 则可以认为企业的会计处理是稳健的。用公式表示就是:!→∞limE[B!+t]/E[V!+t]<1, 其中, 分子表示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账面价值, 分母表示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市场期望价值。该定义反映的是稳健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征, 也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导向的稳健性原则”。

使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取得关键突破的是Basu。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分析, Basu (1997)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条件稳健性”这一会计术语, 但首次探究了条件稳健性的含义, 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更严格的可证实性”。只要坏消息 (经济损失) 比好消息 (经济收益) 被更及时地反映, 就可以认为会计上是稳健的, 但是这个条件并不因尽早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在日常的基础上从低报告收入或账面价值等传统做法而得到满足。这种“损失确认的及时性”观念因为要求盈余反映当期的经济损失, 后来被Ball和Shivakumar (2005) 称为条件稳健性。Basu给出的定义便于对会计稳健性予以量化, 因为消息的好坏可以利用股票回报作为参考变量, 其应用的反向回归方法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为借鉴。

在Feltham、Ohlson (1995) 及Basu (1997) 的基础上, 最近的文献进一步将会计稳健性明确区分为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 (Ball和Shivakumar, 2005;Beaver和Ryan, 2005) 。两种类型的区分使得人们对稳健性原则概念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条件稳健性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消息依赖稳健性和事后稳健性, 它起源于上述Basu (1997) 的稳健性定义, 指的是盈余反映当期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在Basu (1997) 的模型中, 条件稳健性体现在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不对称的及时性, 这种不对称的及时性来自于会计人员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要求更严格的可证实性。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 (Beaver和Ryan, 2005) 。无条件稳健性, 又称为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独立于消息的稳健性及事前稳健性, 它是一个总体的偏见, 和当期消息没有关系。无条件稳健性倾向于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确认而从低报告权益账面价值。无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内部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的立即费用化, 资产、厂房、设备的折旧采用超过其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等。

三、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的区别和联系

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存在的基础相同, 都源于经济环境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终都造成净资产账面价值被低估。而且, 两者被一些共同的因素所激励。例如, 投资者所感受到的不对称的损失函数———由相同数量收益而增加的效用要小于由同样数量损失而减少的效用。

两种稳健性概念的核心区别体现在和当期消息的关系上。条件稳健性要求会计政策能够反映当期的经济事项, 并且是一种不对称的反映。会计上是否稳健是以坏消息 (经济损失) 比好消息 (经济收益) 被更及时地反映为条件的。而无条件稳健性和当期的消息无关, 它是事前的和总体的偏见。只要在资产的生命周期内其市场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也就是账面价值被低估, 就可以认为是稳健的。它并没有指明在某个期间内什么情况下会计政策选择才是稳健的, 其实它也无法指明特定期间稳健性适用的条件, 因为会计政策事先确定, 本期的稳健会导致后续期间的不稳健, 这是无条件稳健性始终无法圆满回答的问题。所以说无条件稳健性是一个总体的偏见, 和当期的经济事项无关。

在契约和公司治理的背景下, 两者的作用和性质有明显的不同, 条件稳健性最初的动因是抵消经理向上虚报会计数字的动机, 增进缔约的有效性, 其“损失确认的及时性”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稳健性在缔约时扮演的角色。譬如, 由于盈余对消息的好坏做出不对称反映, 经济损失相对经济收益被更及时地确认, 同样条件下由于盈余更及时地反映了坏消息, 可以更快地向债权人传递债务契约条款可能被违背的信号, 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样, 及时确认损失可能有效避免经理开展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或者很快放弃正在损失的项目, 因此也增进了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在无条件稳健性原则下, 探究稳健性在缔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却是很困难的。因为众所周知, 无条件稳健性下资产估值的偏见是事前的和总体的, 理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往往会在签约时予以纠正。譬如, 如果资产被低估的比例为!并为人所知, 那么债务条款就会按因子1/ (1-!) 计算所增加的可以借贷的资产比例 (Ball和Shivakumar, 2005) 。

综上所述, 正是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条件稳健性突出了经理在接收到消息时做出的政策抉择, 其行为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制度因素的相互作用, 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内生性的本质。可以说, 条件稳健性概念的提出将会计稳健性研究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至于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的关系是同时增进还是相互替代, 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Beaver和Ryan (2005) 最早构建模型分析了两种稳健性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 其结论是, 两种类型的稳健性都会使净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账面价值, 它们相互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反作用。Givoly和Hayn (2000) 的实证结果显示, 盈余稳健性和市账比 (MTB, 一般当做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量化指标) 在近几十年都是增加的。而Pae、Thornton和Welker (2005) 的研究表明, 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负相关, 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稳健性 (盈余对好、坏消息的敏感性有更大的差异) 。并且他们发现, 盈余的应计成分 (而不是经营现金流成分) , 在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比在高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更稳健, 符合会计应计导致会计稳健性的观点。Roychowdhury和Watts (2005) 认为, 在短期内计量时, 及时性差异和MTB之间负相关, 期初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会影响该期间的盈余稳健性;在长期内计量时,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该结论恰好解释了Givoly和Hayn (2000) 与Pae、Thornton和Welker (2005) 的发现。上述研究至少表明了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确实存在相互作用, 在度量条件稳健性时需要控制无条件稳健性的影响。条件稳健性是理解会计稳健性在契约背景下性质和作用的一把钥匙。我国的转轨经济特征为条件稳健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制度背景, 有益于从不同视角深化对稳健性原则的理解。会计稳健性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 若要深化对稳健性概念的理解, 明晰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尚需更有力的实证证据和更基础的分析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lnformation.Nor-walk, 1980

[2].Ball R, Shivakumar 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05;39

[3].Beaver W H, Ryan S G.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Concepts and model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10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评述 篇9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投融资活动

会计稳健性, 又称为谨慎性原则, 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Devine(1963), Sterling (1967) 及Staubus (1985) 指出会计的稳健性普遍存在于外部财务报告中。Ball, Kothari和Robin (2000) 与Ball (2001) 都认为与稳健性相关的经济损失或坏消息的及时确认是财务报告最重要的特征。

一、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研究会计稳健性形成原因的文献,而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且出现时间较晚。我国则从2008 年开始出现了少量针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检验,包括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务融资效率和权益融资效率的影响;其二是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用检验,主要是通过考察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现有投资项目和未来投资项目的影响,从而检验会计稳健性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一)会计稳健性对融资活动的影响

就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融资效用的影响来说,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Watts,2003),债务契约是稳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杨华军,2007) ,因此对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契约中所发挥的真实价值进行验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Moerman (2008) 则从稳健性对二级贷款市场买卖价差的影响考察稳健性在债务融资中的效用,认为如果稳健性能够减少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那么贷款的买卖价差就会降低,结果表明稳健性对贷款买卖价差的影响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证明了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债券二级交易市场的效率。

与会计稳健性的债务融资效用研究相比,对权益融资效用进行检验的文献则相对较少。Francis,LaFond,Olsson 和Schipper ( 2004) 检验了盈余质量与投资者要求回报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盈余质量较差的公司对应着较高的债务和权益成本,然而在以会计稳健性替代盈余质量时,却并未发现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显著关系。Lara,Osma 和Penalva ( 2006) 认为Francis,LaFond,Olsson 和Schipper ( 2004) 选用的稳健性计量方法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与稳健性之间的相关性,他们采用多种计量组合的方法对稳健性进行计量,实证结果证明了稳健性与事前资本成本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首次验证了会计稳健性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会计稳健性对现有投资项目的影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管理者为了防止被解雇,存在隐藏不利投资项目损失的动机,稳健性能够使股东和董事及时得到投资项目净现值为负的信号,针对不利投资项目采取适当措施(Watts,2003)。Ahmed和Duellman(2007) 认为如果稳健性能够降低管理者执行负净现值投资项目的动机,那么越稳健的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就会越高,同时未来特殊项目支出的可能性就越低。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与Watts (2003) 以及Ball 和Shivakumar (2005) 的观点一致: 稳健性能够降低与管理者投资决策相关的代理成本,而并不是如准则制定者认为的那样不是财务报告的一个可取的特征,但并未对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直接证据。

由于与未来投资项目相关的资产并未反映在公司当前的报表中,因此相对于会计稳健性对现有投资项目的影响而言,会计稳健性与未来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Roychowdhury,2010)。会计稳健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到公司的未来投资项目,一方面,会计稳健性能够使投资决策的结果在管理者任期内及时得以反映,抑制了投资过度;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有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外部资金,缓解投资不足。

二、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从研究领域看,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企业融资效率体现为很多具体的方面,如债务资本成本、企业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权益资本成本等,会计稳健性对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从融资的渠道看,我国现有文献集中于会计稳健性在银行信贷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其他方面涉及较少。与此同时,会计稳健性融资效用的内在形成机理在于其有助于保护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但稳健性对投资者的利益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还缺乏直接的经验证据。在会计稳健性的投资效用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观测到的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稳健性对投资的直接影响,而可能反映了会计稳健性与好的治理机制共同对投资产生的影响,会计稳健性与其他治理机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深入探讨。另外目前关于投资不足问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考察会计稳健性对融资的影响,间接地检验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寻找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1] Ahmed,A.S., Billings, B.K., Morton, R.M. and Stanford - Harris,M.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 - 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4).

[2] Ball,R.and Shivakumar, 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

[3] García Lara, J.M., B García Osma and F.Penalva. Cost of Equity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 Working Paper,2006.

[4] 孙铮, 刘凤委, 汪辉. 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6).

[5] 牛建军, 王立彦. 会计准则改革与谨慎性分析[J].首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2006.

[6] 刘凤委,汪杨.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5).

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篇10

一、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情况的历史回顾

基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我国在1993年实施的“两则”“两制”中首次引入了稳健性原则, 在1997年以来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以及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进一步加强了该原则的运用。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界对稳健性原则的认可, 也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 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愈显突出, 诸如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商誉的计量、或有事项的计量等会计问题给会计界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 引发了会计界如何从财务与会计角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考。由于稳健原则具有防范风险的固有功能, 因此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稳健性原则的最新发展是适度稳健概念的产生。所谓适度稳健, 是指对于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情况, 不论其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 只要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金额能够合理地加以估计, 就应当予以反映。为了使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和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 会计确认方面。

(1) 关于资产的定义。在新准则中, 资产被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这一定义, 企业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 如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收回无望的债权等不良资产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 这增加了资产的稳健性。 (2) 关于商誉的确认。会计准则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 只有在发生企业合并的情况下, 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才确认为商誉。这也是为避免企业对自创商誉虚夸价值, 虚增企业资产而作出的更稳健的选择。 (3) 新会计准则中, 金融工具可以而且应该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能够改变金融工具长期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的尴尬局面, 使得金融风险的控制有了依托, 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或是投机获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2. 会计计量方面。

会计计量包括两个方面, 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 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 而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 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成立的一个基础, 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价格, 并同时兼具稳健性的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均要求以公允价值对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较为谨慎。

三、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1. 与可靠性原则的冲突。

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 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 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但在稳健性原则下, 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当企业接受捐赠、投资、盘盈固定资产时, 需要对这些资产估价入账, 从稳健性原则出发, 对资产评估价值宁低勿高, 因而以低估价入账, 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

3. 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可比性, 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 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 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四、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的缓解对策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而稳健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原则间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 但我们却可以采取必要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冲突。

1. 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可靠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 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可靠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稳健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 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 优先考虑前者, 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 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2. 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上一篇: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下一篇: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