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共12篇)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 “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 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 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 独创精神欠缺。因此, 在化学教学工作中, 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构建新的模式, 探索新的途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创新, 离开创新, 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 化学教学显然难于奏效。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教学中是什么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 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 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以上情况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 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 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 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 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 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 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就其目的而言, 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 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 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化学教学来说, 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做到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是在保护学生天性的同时, 据其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一) 创设情境, 活跃气氛。
创设教学气氛, 给学生安全、自由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听他说, 鼓励和赞美”。
(二)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要加强课堂讨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 H<7, 碱溶液p H>7, 那么Na 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 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通过小组讨论, 建立同学间协作学习方式,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设疑布阵, 激发求知, 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 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让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 并得出结论。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 确实难了一些。如何把它拆成二个题目呢?尝试让学生去解决问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发现新问题。
(四)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增添创造意向, 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 支配自学探索活动, 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刘诫玲.创新的策略[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
[2]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C].北京教育, 2001年5月.
[3]肖云龙.创新教育论[C].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3年3月.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2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基础教学与创新教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成为教学的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基础 创新 初中化学教学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初中化学必须要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初中化学必须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化学基础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突出化学思想的教学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化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的教学精神和理念。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科学技术以及国防建设相联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双基,根据学生的实际要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能力,要初步确立分层教学的模式。同时也需准备好不同目标层次的习题和检测,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质量监测,一课一练一评,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强其学习的目标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达到学历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能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首要因素是要树立教学中的平等、民主与尊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假想,鼓励学生对提出的质疑和假想设计方案和进行探究,即使存在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简单的给予驳斥,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向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培养学生方法、技能、创新精神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在基础教学和创新培养的积极作用。
例如初中化学《酸碱盐》一章有概念多、物质多、实验多、规律多、重点和难点多、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等特点,对此可以采取自学指导和实验指导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加强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来认识物质、探究物质的`性质等,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学习,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的内容。这样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虽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学生通过自己进行实验能更好的体验知识,而且从教师的实验准备中也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耕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较为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在总复习的教学中采取这种方法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更能体现出基础与创新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功能了。比如在进行物质鉴别与推断及探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开放实验室的策略,为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学习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提供方便。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由教师确定若干命题,由学生来设计方案来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对若干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学生对方案不断完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篇3
一、 以趣诱学,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好第一堂化学课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通过“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介绍镁燃烧的应用,如信号弹、照明弹、节日的焰火等,使学生情绪高涨;通过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漂亮的蓝紫色火焰再次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一片菜叶,菜叶慢慢变黄,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适时增加补充诸如“玻璃棒点酒精灯”、“会变色的小
猫”,把学生带入了神奇魔幻的化学世界,既开阔了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有知识、无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暂时兴趣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加工,例如:分子、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的重新组合的教学,在化学上属于微观世界的知识,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形式,使分子原子的结构、原子的运动、原子重新组合生动化、形象化,使得所教知识学生易于理解记忆。通过课堂教法的多样性,实验现象奇趣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悬念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积极鼓励,勇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
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那么使之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呢?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让学生探究是二氧化碳、水、还是酸性物质使之变红,从而得出结论;再如学习盐酸的性质时,教材上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中都用的是HCl,盐酸和氯化氢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又是否相同呢?于是又补充了盐酸和氯化氢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的探究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酸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存在氢离子的原因。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四、 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到甲烷的燃烧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的燃烧,通过比较三种气体燃烧时的现象和产物的不同,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区分这三种气体;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就让我们教师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为目标,寓创新教育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力都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初中化学教育创新思维的探究 篇4
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 特别是注意结合化学内容将“创新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就会被激活, 化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碰撞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所教学生就会具有更强的化学创新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 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 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下面举两个例子。
1、“水中生火”:
通常我们都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是白磷在水中自燃的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水火相容”的事实。当把少量白磷放在温度高于40℃ (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的水中, 用导气管把氧气通入水中, 使氧气与白磷接触, 白磷立即在水中燃烧起来, 产生的火光异常明显。这种现象在没有见过此类实验的人难以想象的。
2、“一杯盛两杯物质”:
一杯如何盛两杯物质呢?在化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取一杯水, 一杯子糖, 当把水缓慢地倒入盛有糖的杯子里时, 糖不见了, 水也有了甜味。我们看到一杯盛了两杯物质。这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当水倒入糖中时, 水分子与糖分子互相占有空间, 从而使体积减小。以上两例, 让同学们看到了平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可能”发生。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大胆假设, 才有可能发现别人不可能发现的新事物。
二、教学中激励学生,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 教材上用纸筒来收集氢气, 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来证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 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 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 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 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氢气”的答案, 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 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 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 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 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 要进行表扬和奖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学习中的小型科技活动开展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 教师要进行引导, 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 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 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
摘要:培养化学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教学观念, 集中表现为创新思维。教学的创新思维, 具体指的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发散思维、辨证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以及逻辑思维。本文对初中化学教育创新思维进行了深入探究。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5
开 题 报 告
沂源县历山中学 段升苗
一、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
近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前进,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讲授,轻实验”的偏向,演示实验“完任务”,分组实验“走过场”,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学生高分低能——笔试分数高,观察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探究创新能力更差。如今,通过课改,这种现象慢慢的变少了,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课本的实验及课外的家庭小实验,部分学生在探究中不能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的乐趣,觉得没有必要去探究,实验做起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去改进实验和创新实验,增强探究实验的乐趣,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有些实验按照书本的探究也只是停留在为了掌握书本知识的探究,化学实验局限于书本,缺乏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尤其是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深入实施的历史时期,研究如何去改进实验和创新实验,充分发挥所配教学实验仪器的效益,让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将是新一轮课改的要求。
2、理论意义
新课程标准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课程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普遍地受到重视,但其科学态度和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
三、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突出化学学科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化学任课教师永恒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 ;
2、探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
3、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发展趋势。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优化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3、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
4、改部分学生分组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5、改家庭小实验为活动课实验。
6、做好补充实验。
7、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检验研究法。按照“研究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小结”的程序,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与学习测量等方法,全面了解、分析理化学学科的实验课教学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
3、文献研究法。对省内外有关实验教学的教研教改成果进行广泛搜集,深入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法。通过课件等信息化教学媒体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8年10月——2011年8月)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通过调查研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二)主体实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和实践,写出2个教材实验的改进方案和2篇有关实验教改的经验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篇6
一、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1.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抒发不同的见解,消除上课的时候过分拘谨的场面,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挥。
2.引发学生学会提问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资,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初中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就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开始,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行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3.精巧设计问题的情境
设计疑问是探究科学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水平的提问技巧呢?教师应该准确定位好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摸清学生的层次,挖掘疑问的源头,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时候寻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轻松愉快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情境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提高了初中化学的解题能力。
二、培养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品质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刻苦的、追求实事求是的、不懈探究的敢于冒险的优秀品质,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探究心,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称为学生的持之以恒的行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冒险的敢于挑战的创造性的优秀品质。
1.产生创新的动机因素
动机可以从好奇心和好奇感产生,没有好奇心作为持久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性活动难以持久,也很难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所以,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育学生持续持久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维持创新的严谨品质
我们知道很多创新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如果失去机会,就会造成巨大的遗憾。当年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其实,在他之前,法国的化工厂就将液体送给了李比希,让李比希研究液体的组成,李比希觉得是氯化碘,没有认真研究,结果巴拉尔发现了溴,李比希马上感觉到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经过重新化验,果然证实是溴。粗心大意让他没有早几年发现,所以,他缺少严谨的品质,就没有产生创新性的伟大的发现。
3.创新品质的重要因素顽强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千万次的挫折中产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就很顽强、冒险,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军事产品中研究,制作硝化甘油的时候,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化学研究。市里不准研究了,他就在湖中的平底船上研究,最终获得成就,成为大发明家。创新需要顽强拼搏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很多发展史上的创新的人才甚至为创新失去了生命,才有了伟大的创新成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顽强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品质基础。
三、科学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创新性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累积知识的能力,仔细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就可以从驾驭教材开始。
1.给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师主动有准备地让学生联想,带领学生猜想、幻想、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并及时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灵感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的训练,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突破定向思维的困扰。
3.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产生发现的行动基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创意的实现融进到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路径中来,帮助学生构造创新性研究的桥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加大课堂内外的化学实验研究,增加学生实验,重视从学生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方面发现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现象,形成学生积极观察的好品质。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得到一些实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仔细观察中享受创新的快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教育的高境界,教师要构造活力的创新课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创新的活力和光辉,展示给学生人格的魅力,带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变注入为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作用,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是典型的注入式教学, 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将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动力不强, 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地记忆知识。衡量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看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 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 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这种注入式教学是单向地从教师转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 无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生排除教学之处, 使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这样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注入为引导。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 只要我们多加诱导,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机会来探究知识, 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在教学中我们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 把学习的讲台让给学生,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将学生的创新的火种点燃, 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与家庭小实验。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设计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前,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来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程序是:提出猜想———制订方案———进行论证———归纳结论———评价反思。也就是说在教师设定课题后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地提出猜想, 并就此来制订实践方案, 通过实验、调查等多种渠道来进行论证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然后对一系列的资料、实验现象等进行归纳总结, 透过表象看出本质, 总结出规律。这样的探究活动,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来, 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 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活动。如关于银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交点处的“—”, 教材的意思是“在溶液里发生了水解反应”, 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氢氧化银是否存在?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以充分调动。积极地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 充分利用实验室里的仪器来展开实验。学生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互滴, 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这样一个实验现象:瞬间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并积极地查阅资料, 请教教师, 在学生间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一致认为瞬间产生的白色沉淀物是氢氧化银。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 给了学生充分展现的空间,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突破教材的限制, 再次阅读文章, 更深地体会到了“我”对新家的感受及“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 探求新知, 去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大胆地进行假设, 并积极地设计方案来验证。这其间学生有了更广的思考空间, 突破常规就是一种创新, 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开展课外化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浅论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8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1.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不是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 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 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 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3. 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 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 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 也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 顺藤摸瓜, 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 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 经长期研究, 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 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 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 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 一时疏忽, 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 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 在巴拉尔之前, 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 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 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 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 后经重新化验, 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 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 做任何事, 特别是科学研究, 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 在制酸化甘油时, 多次发生爆炸, 他本人被炸伤, 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 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 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 从而获得成功, 成了大发明家。所以, 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 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 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 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N2不存在N≡N, N2变得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加以肯定, 并加鼓励。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 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 Cl3溶液滴入Na OH溶液中和Na OH溶液滴入Al 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 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Cu (OH) 2蓝色沉淀。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9
1 诱发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的燃烧、面粉的爆炸、魔棒点灯、水中有火等, 这些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 活跃学生思维, 诱发创造潜能, 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2 让学生明确化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创新的过程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连创新欲望都没有, 就不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要告诉学生,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才能,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创新就是要敢想敢干, 只要敢想敢做, 也就等于迈进了创新的门槛。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介绍化学家在生活中、工作中, 如何发现新现象、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 创造新理论的。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夜态汞变成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后来把这种气体称为氧气。再如我们在初中化学学习溶解、过滤这些知识, 引导学生可以自制一个净水器, 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可以饮用,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是有好处的。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中, 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并有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来获得化学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 变革实验, 训练思维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 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 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 不迷信权威, 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置疑, 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 找出其缺陷和不足, 进行修正和改进, 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 在探究原理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 分析反应特点, 对照实验装置大胆置疑、评判, 指出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并改进。
2.2 改进实验器材和药品,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改变实验器材, 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实验手段, 这就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新的实验器材来完成同样的实验。例如, 教科书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器材, 长颈漏斗、锥形瓶、塞子、导气、管集气瓶、玻璃片、药品、碳酸钙、盐酸等。然而在学生手中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思维, 去我们生活中找替代品, 细颈的软塑料瓶、盖子、饮料管、纸杯、药品、小石块, 醋酸等, 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像这样做任何化学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替代品来完成同样的实验, 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改变实验条件, 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化学中, 利用同样的器材, 改变所需的条件, 要求学生在新的条件下, 会是怎样的结论呢?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可以假设三种条件:1) 常温下看有无氧气产生;2) 在加热条件下看有氧气产生;3) 在加热和加催化剂的条件下看氧气产生的快慢。这样学生根据实验条件的改变来创造性的探索新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4 认真观察,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让学生除得到书本上的知识, 还有其他新的思维。如:我们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上方, 的确有水珠水雾, 还能使石灰水变混浊。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目的, 但是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 还发现杯壁有黑色的物质, 那么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黑色的物质呢?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开设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反映创新活动的发展。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 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 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的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 也要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厂矿企业、农村、商店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并帮助实施。
要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普遍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统一思想, 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10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阵地, 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都是在课堂完成的。因此, 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课堂环境极为重要。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广大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都是从疑问中得出的。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进步。因此, 上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 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创设新颖且有悬念的导语, 在上课的2-3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新知识的传授上。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典故作为整个课堂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去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进行中, 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倡导师生多向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氛围, 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要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这门学科表面看上去枯燥乏味, 但是好多概念和内容都是用实验来表达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处理好该如何让学生去学习化学, 那么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就没有兴趣, 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学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造就他们的未来, 就成了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而初中化学又是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的, 正如俗话所说,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 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上好第一堂课,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激发兴趣、树立信念, 而不是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堂课的主要程序如下:先是制造趣味, 即做几个实验让学生急切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从而达到让学生认为化学“好玩儿”, 想学化学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当学生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后自己还可以动手做实验时, 学生会更加兴奋。然后教师利用课本中的实验, 通过分析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 这时再简单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以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 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H<7, 碱溶液pH>7, 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通过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新知。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广大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的开发和引导, 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 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一些实验会证明一些气体的特性, 这些气体的特性我们不能死记硬背课本而是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掌握。
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 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 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教师要把这个知识点变得直观化就要想想我们实际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实例。教师首先准备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 然后混合后看看与原来的体积是不是一样。这个时候学生回答不一样。解释其原因, 即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把一些抽象的定义和定理通过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11
一、通过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营造创新意识的土壤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人格魅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课堂中发扬民主,鼓励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 尊重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性,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调动学习兴趣, 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创新动机。教学中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积极设置情景问题,增设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鸡蛋潜水等趣味实验,举行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课外活动,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将化学实验成果赠送学生,这些措施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肯定,哪怕是一句表扬和赞赏,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坚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外, 还可通过增设如天然水的净化及制取蒸馏水、探究酸碱对一些植物花卉颜色的影响等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即思维的多向性。
设计性实验能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并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学校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以上的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运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编入十多个家庭小实验,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强化创新能力
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功能,它赋予了创新教育更宽广的外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如针对初中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我拟出以下内容的课外活动实验:提纯含有沙子的氯化钠,检验汽水、啤酒中是否溶有二氧化碳,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备硫酸锌,测定雨水的pH 并起草给当地环保部门的倡议书等。为了达到以上实验目的,有的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有的到学校查阅资料或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有的甚至到附近的科研机构去请教等。通过积极参与获取和占有资料,通过和教师、同学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多种实验方案,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训练了创造性思维,加强了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任重而道远。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选择不同的教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日常的教学活动, 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看到了创新的成果, 而且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创新过程。为此, 我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少而精”, 讲到“点子”上 (重点、、难难点点知知识识点点、、疑疑点点、、考考点点等) , 多用启发的的方方法法, , 把把精精力力用用到到引引导导学学生会学上, 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对一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启发讨论, 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善疑多问, 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化学方程式时, 先介绍化学方程式原则及举例, 然后启发: (1) 把磷在空气中燃烧用化学式表示, 此式能否称为化学方程式? (2) 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你认为应作如何改动, 才能使其成为化学方程式?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解答过程与书上一致时, 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
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 就不会有灵感, 更别谈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第一节课上, 我不急于让学生学习绪言这一节, 而将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上, 一是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描述, 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二是用一些精彩的实验, 如用二氯化钴溶液在白纸上写字, “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几个趣味化学实验, 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 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知识天地, 从而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 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为今后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课外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 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形式可以各异, 内容可以不尽相同, 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 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四、介绍化学史和先进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新。我在教学中结合知识, 适时地介绍我国古代领先方面的化学成果 (炼丹术、火药、冶炼) 和近代化学科技的落后对比, 还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人工合成新元素, C60, 纳米材料, 还适时插入一些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例如水的污染及防治,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等, 让学生重温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感受化学家治学精神、人品道德等人格力量, 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08-30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09-12
初中化学成功教育法05-26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09-09
善用表扬勤于激励-浅谈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5-21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0-27
初中化学的复习策略07-10
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07-13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08-04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