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

2024-09-18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共6篇)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 篇1

教学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师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而且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做法,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化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的过程。学生学习化学效率的高低,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教师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

二、在实施教法之中教授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 教学生学会听课。

对于学生来说,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取各门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一形式,所以会不会听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初中学生已经听过很多教师的讲课,然而究竟如何听好教师的讲课,如何听好某一科、某个教师的讲课,却是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某个化学教师的讲课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他的教学,听好他的讲课,就更少有人研究了。通常教师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遵守纪律。有一些学生脑子正常、智力不错,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一问三不知。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是不会听课,抓不住教师讲课的要领。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有机地讲述: (1) 初中化学学科的课堂授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学科有些什么不同; (2) 初中化学中各章节有哪些不同,初中化学各种类型教材在讲授方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3) 自己讲化学课有哪些习惯,学生应如何做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听好课。

2.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在实验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应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验现象,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 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教师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教师的思路的展开而展开,这样学生就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能力。学习初中化学,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教师要教会学生注意几个要点: (1) 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2) 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 (3) 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 (4) 搞懂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化学概念,才算抓住了要领。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还应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加深对它的理解。例如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而且应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样正、反结合,学生就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基本概念。

三、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讲授、示范外,在课后的辅导中、在学法上给予指导和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我认为主要应抓住如下四点。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加强记忆,战胜遗忘。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一切学习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会记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初学化学时,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记忆,可边学边记,也可提前记。化学课学习是接受、整理、消化和贮存知识的过程,记忆是重要的手段。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教师常常强调注重理解,反对“死背硬记”,但这常常被一些学生误解,把必要的认真阅读教材,对化学概念、公式的记忆都看成是“死背硬记”。所以我认为在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中,教师除继续强调注重理解、反对死记硬背外,还应抓好两点: (1) 充分认识记忆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正确区分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记忆与“死背硬记”的界线,提倡认真记忆。 (2) 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为提高记忆效果,战胜遗忘,必须帮助学生在认识记忆和遗忘的生理过程及性质、加强记忆力的心理要素的基础上,逐步练习应用系统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辨别特征记忆法、及时记忆法、分布记忆法、交替记忆法等有效的记忆方法,与遗忘作斗争。

2. 在指导学生做习题中,引导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三步走:一是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分清问题的属性,弄清哪些是直接可知,哪些是间接可知,哪些是显性未知,哪些是隐性未知。二是认真分析题意,学会两种分析方法,即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及所用原理、规律等。三是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问:“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想?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给学生留思考题,埋伏笔。

教师要把教材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争论,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4. 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

教学生列内容提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较好形式,其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看书和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

5. 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开展智慧的翅膀。例如在学完水分子的运动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家庭小实验:在一只盛满冷水的无色透明玻璃瓶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搅拌均匀后,用细线拴住小玻璃瓶并将其缓缓沉入盛满热水的大玻璃杯杯底,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学生在这一实验中通过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建立错题档案是有效的学法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每次考试结束或学习中出错的题建立错题档案,包括对错因,更正,举一反三,当时情景等认真总结。建立错题档案是学习化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错题档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选择纠错的重点。

错题整理应该有的放矢,对于一些识记性的错误和一些涉及应试技能技巧导致的失误,就在试卷或作业纸上进行订正。学生应该重点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点进行整理,每周整理的错题数量不宜多。

2. 明确错题的考点。

教师训练学生找出错题的考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错题考查的知识点,学生应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正误笔记中一一罗列出来。

3. 找出知识的盲点。

学生应对错题的错因进行重点诊断,找出错题考点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即盲点),并用色笔在正误笔记中醒目标志。

4. 链接相关知识点。

纠错固然重要,领悟提高和知识迁移更加重要。学生应对该错题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解体思路进行整理,形成规律;对同类的题型进行归类,实现知识迁移,以求事半功倍。

5. 列出解题注意点。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应针对错题的考点﹑盲点﹑知识链接点和应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出几项注意点,务求纠错必尽,实现考后一百分。

6. 提出存在的疑点。

错题经教师讲解还没透彻理解或在错题订正中进行联想﹑延伸仍有疑问的,学生应在错题笔记中进行质疑,请求教师或同学帮助解决,以发挥错题笔记的最大效益。

摘要:本文对初中化学的教法与学法作了一些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学法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 篇2

——吴文友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对于我们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我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

首先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这两年来化学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多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都喜欢做实验,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开展分组实验外,尽量让演示实验也变成“分组实验”。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临近观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分组讨论教学,心理学上说过:人能集中精力听别人讲话时间最多在10——20分钟,因此不难理解学生上课会偷偷说话,做小动作。如果我们开展分组讨论教学,给学生讨论的话题,学生有“机会”说话。

三、“三想学生”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讲CO的性质时,播放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Flash动画,同学们看到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同学们联想到H2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氧化铜还原的是否一定是H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H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CO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想学生之所难。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时,提出假设,在教师眼里,不就是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三种假设吗?可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实际生活中例子如:教师拿起两支粉笔,一支放左手,一支放在右手,问:“同学们说哪支粉笔重?”有同学会说右手粉笔重,也有同学说左手粉笔重,还有同学会说两只同样重,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就会想到对一个事物判断有肯定、否定、可能,还有大于、等于、小于等情况,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3、想学生之所忘。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象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也从尊重学生角度思考。遇有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我谈谈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

一、实验教学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学方法,但所需时间太多,我们教学进度有要求,怎么处理这矛盾?

谈初中化学启蒙教学 篇3

一、加强化学实验

如在讲授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作法的原理中, 不能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 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固体物质, 如鸡蛋壳, 石头, 水泥, 纯碱, 草木灰 (大小能放到试管里的) 和家用的白醋, 再提供稀硫酸和稀盐酸。导入新课后, 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试验它们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那么能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在学生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 再去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通过以前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部分的认识。在教学中, 只不过是帮助他们去健全和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先让学生自带空的矿泉水瓶, 用来收集二氧化碳, 探究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和生成碳酸的变化, 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交流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当学生把二氧化碳制取, 性质及用途实验探究完成后可指导学生设计新型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自制灭火剂。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旧灭火器, 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 了解使用原理, 然后提出问题和讨论要求:可以借鉴旧灭火器原理, 脱离旧灭火器原形设计出新型的灭火器。学生很快能够很据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氧化碳性质以及从灭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相互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把设计方案端了出来。同学们的踊跃发言, 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看到应观察的实验现象和实物, 使学生对所学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现象在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除实验以外, 还要适当运用网络技术, 多媒体科学手段通过影像使微观现象宏观化, 抽象内容具体化。

二、努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化学能够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是“化学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奥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让学生从化学角度来认识生活, 科技, 生产, 环保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等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或习题设计中要紧密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联系周围社会问题。当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后, 就会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求知欲望, 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复习巩固,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化学中描述性的材料比较多, 化学运动形式也比较复杂, 规律性没有物理那样强。相对来说, 要记忆的知识比物理要多。学生也常常反映化学知识一学就会, 一久就忘, 一多就乱。因此, 在教学中复习、巩固工作更显得重要。在讲课时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 要步步为营, 除加强联系外, 还要安排一定的练习课和复习课, 特别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大量出现, 要及时复习整理, 使知识系统化。复习要适当变换形式, 避免机械重复, 否则学生容易困倦和产生消极情绪。要加强课外练习, 通过练习使知识点得到巩固。

学生学化学往往囫囵吞枣, 似懂非懂, 平时学得不好, 临考背笔记。因此, 要教育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掌握性质制法, 用途之间的关系,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理解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往往只顾做习题, 不阅读课文, 不复习课本中的内容,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

四、培养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培养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会其如何自学, 并真正形成自学能力, 是学生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 出现一个质的飞跃的关键。学生自学时, 限于年龄, 知识的储备以及水平, 能力等, 多数学生的自学只能进行到知识的表面或虽有一定深度, 但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概念的辨析和课文习题中重要的字、词、句、段落的研讨, 要特别注意每节课结束前的本节知识小节和上一节知识的回顾, 让学生在自己总结和其他同学总结的基础上记牢, 记准, 理解和消化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会更细致更深入。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使他们能够自学, 培养他们自学的兴趣, 自学的习惯, 自学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学校, 担任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 去实践, 去努力,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使学生终生受益。

摘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化学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 篇4

一、更新观念, 用好用活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它是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也是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 新教材在结构安排上凸显了特色, 在内容上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融进了先进的教学经验, 有着以往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

1. 拓宽了知识面, 降低了难度。

很多学校都是在初三开设化学课, 学生初次接触, 未免感到生疏。以往的教材, 概念繁多, 习题难度大, 远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很多学生接触化学感到枯燥乏味, 对此新教材降低了学习难度, 尤其是习题的难度, 学生的计算题题量也有所降低。化学教材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注意与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的联系。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又与实际联系紧密, 教材注重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 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却宽了, 由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 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解决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内容编排科学合理,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化学教材的编排, 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科学, 主干知识明晰, 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 使得学生在初学化学时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学习, 不会感到内容的不适应, 反而感到生动有趣。

3. 教材语言生动有趣, 版面图文并茂。

初中生的学习最忌死板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新教材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难理解的现象,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乐于阅读, 在版面设计方面, 有图画, 有文字说明。图画可观可感, 文字说明有感染力。学生打开教材, 就会被教材的精美设计所吸引,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重视实验教学, 趣味性强。

化学是实验学科, 不能靠学生背化学方程式如背实验步骤来进行化学教学。教材增加实验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实验的天地里去欣赏多姿多彩的实验过程, 感受各种实验的妙处。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 使每一位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化学就感到化学的趣味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材有着如此的优势, 那么, 教师该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 充分利用好教材,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学好用好教材是关键。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必须把教材看做本, 研究好教材, 把握教材的实质, 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通过教材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用好教材就是要用活教材。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一个范例, 不能就教材教教材, 而是要灵活运用教材, 活学活用, 创造性使用教材, 从而用者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结合教材内容, 采用边讲边实验法

教材的变化, 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化学是实验学科, 教师不能靠讲实验来让学生学实验, 不妨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感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枯燥, 是以活生生的实例为基础的。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 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走进问题当中, 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具备问题意识, 形成探究能力。如果学生对问题感兴趣, 就会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 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 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 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 从宏观到微观, 从实践到理论, 自然形成,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 学习内动力大, 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 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然后在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 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得出结论。

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 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 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 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 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 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 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的启蒙教法 篇5

一、归中思想

归中思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概念, 但是在实际解题运用中已经成为一种简便快捷的解题思想。所谓归中即两个不相等的量, 混合后所得的均值一定介于这两个数之间。

例如:不纯的硝酸铵 (NH4NO3) 中氮的质量分数36%, 则此硝酸铵 (NH4NO3) 中混入的杂质可能是 ()

A、NH4HCO3B、 (NH4) 2SO4C、CO (NH2) 2D、NH4Cl

解析:该题中已知该硝酸铵中混有杂质, 所以导致混合物中氮的含量与纯硝酸铵中氮的含量不同, 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以算出纯硝酸铵中氮的含量为35%, 通过比较发现混有杂质后氮的含量变为36%, 则混有的杂质中氮的含量必须大于36%, 才能使混合后的氮的含量可能达到36%。所以根据四个选项中各物质的化学式算出它们的含氮量, 只有尿素中氮含量大于36%, 故该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二、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 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 实现数形结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形结合思想有精辟的描述:“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例: (08山东临沂中考题) 刘明用石灰石 (杂质不与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 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 他决定利用该废液, 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 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 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 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 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Cl2外, 还含有_____________;

(2) 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由图中可知, 起点坐标为 (5, 0) 说明刚开始加入Na2CO3溶液时未产生沉淀, 此时溶液中存在酸,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在0~5g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当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为5g时开始产生沉淀,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为25g时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 此时反应结束最终产生沉淀的质量为5g, 所以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在5g~25g时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H2O。根据产生沉淀的质量5g算出参加反应的Na2CO3的质量, 产生沉淀消耗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为 (25-5) g, 从而求出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所以, 在解决坐标型的化学计算题时, 关键是找出图形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各点所表达的化学意义, 从而用各点数据进行化学计算。

三、守恒思想

守恒思想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 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总数绝对值相等、复分解反应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量相等作为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守恒思想解题既可以避免书写繁琐的化学方程式, 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可以避免在纷纭复杂的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 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 (2003年全国化学竞赛题) 50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 蒸发后得218g固体 (已经换算成无水硫酸盐) 。则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

A、2gB、3gC、3.5gD、4.5g

解析:此题初步看来好像无法下手, 仔细思考将发现,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时, 盐中的金属元素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金属单质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 生成的218g固体中金属元素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镁、锌、铁的总质量, 则可以先求出SO42-的质量:218g-50g=168g, 然后求出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 (反应前后SO42-的质量也是守恒的) , 168g÷9896×100%=171.5g, 参加反应H2SO4中氢的质量即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171.5g-168g=3.5g。故此题选C。

四、代换思想

在化学解题中, 我们如果能够依据解题的实际需要, 先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中的某一部分通过其它结构进行适当“代换”, 然后再思考解答, 那么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

例:在KHSO4, CaSO3的混合物中, 已知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求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K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 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在KHSO4中K、H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40, 与Ca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所以在KHSO4中可以将KH代换成Ca, 这样可以将原混合物看成是Ca SO4、CaSO3的混合物, 两种物质中Ca、S的质量比都是40:32, 故混合物中Ca、S的质量比也应是24:32, 已知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则Ca的质量分数为, 所以氧的质量分数为

五、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方法是富于创造的一种方法, 是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 推出它们在别的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当我们的思维遇到障碍时, 运用类比推理, 往往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将已学过的知识或已掌握的解题方法迁移过来。

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 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 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 让其相信没有任何印象的东西。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 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 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 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 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 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漫谈初中化学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 篇6

一、努力改进教法, 开拓学生学习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 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 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 是各个环节的基础, 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每章节教师都应列出阅读提纲, 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思考疑难, 找出答案。

“做”, 是加强实验教学,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 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议”, 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 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 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发问。

“讲”, 是水到渠成的阶段, 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感知, 如果能得到老师点拨, 必将产生质的新飞跃。

“练”, 是知识实验阶段, 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 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 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 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 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 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二、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 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有的学生说:“学化学跟学英语一样, 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因此, 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开启化学知识宫殿的“金钥匙”,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1.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

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多提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用眼看, 动脑想, 动口议。

在实验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在每一个实验中, 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 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学习“提纯、除杂”的问题:要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部分学生习惯考虑到CaCO3能与盐酸反应制CO2 (溶于盐酸) , 便设计加稀盐酸溶解去掉CaCO3, 而忽视了CaO与盐酸的反应。这时教师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动手试试, 通过观察到二者全部溶解学生恍然大悟。比教师声斯力竭地讲多次效果好。

2.激发学生多思维、多质疑、多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勤于思考的习惯。每学习研究一种新物质时, 教师要尽可能将其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该物质的性质、用途。这样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 因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有感知的第一手材料, 学习兴趣浓、学习劲头足。他们的思维能力很快得到极大的激发,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来, 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解答, 大大强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并使相关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步步增强, 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日益养成。

3.指导学生会记忆、会整理、会收藏

学好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 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 所以教师必须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协同学生归纳记忆方法和记忆诀窍。如指导学生学会多用“简化记忆”:过滤操作在点“一帖、二低、三靠”, 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等、四注”;“关键词记忆”: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这样做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能使不少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 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 动脑、动手、多思、多做, 从中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兴趣和灵感, 产生创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完氧气后带领学生去修配厂实地了解氧气的用途。蓝蓝的氧炔焰在工人师傅的手中一会儿用来焊接零配件, 一会儿用来切割钢板, 学生看过后学习兴趣快速提升, 求知欲望大为加强, 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2008届, 学完CO2后组织学生带着“为什么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 干旱与洪涝泛滥成灾”的问题去2007年严重遭遇洪灾的学校邻近村考察。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看, 发现该村大面积森林过度砍伐, 植被严重遭到破坏, 导致绿色植物吸收CO2能力下降, 加上光秃秃的山头对水分涵养能力极差, 遇上暴雨, 山洪直流急下, 洪涝灾害自然难免, 正好印证了“CO2的温室效应”。一大堆学生脑海中的疑难问题, 一次实地考察, 一下迎刃而解, 学生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了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总结

“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 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各个要点, 认为应重在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通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改革,学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淑红.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

上一篇:GPIB测试系统下一篇:天然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