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品德教育

2024-12-06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精选12篇)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 篇1

一、前言

树立儿童道德观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期, 所以在这个时期, 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情感是动力, 行为是关键, 习惯是归宿。如果将情感品德教育从细微处着手, 渗透到日常生活活动之中, 并注意家园配合, 因势利导,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整合活动的功能, 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1. 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 渗透品德教育

鲁迅说: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以让儿童全身心投入, 乐在其中,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寓教于乐, 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 完成德育任务,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1)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在该年龄段中, 快乐活泼的音乐活动也能体现品德教育。如在上次春游活动过程中, 我班经过操场边的小树林时, 周××小朋友摘了一片树叶扔在了地上, 这一举动被小朋友看在眼里, 好多孩子跑过来给我“告状”, 见此情景, 我认为这是一个开展爱的教育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 很动情地唱起了《小树叶》这首歌, 并随机改了一下歌词: “春天来到啦, 小树叶长出来啦, 小树叶却离开了妈妈, 飘呀飘向哪里, 心里可害怕?”我边唱边做动作, 表现出离开“妈妈”后很难过的表情。我唱着唱着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 有的孩子眼睛里还闪着泪花。于是我说: “孩子们, 你们看, 小树叶离开了小树妈妈多伤心呢, 我们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 “以后再也不能摘小树叶了。”有的孩子说: “咱们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吧”。这时, 只见周××小朋友一句话也没说, 捡起那片小树叶向小树走去……再如音乐游戏《好娃娃》《李小多分果果》、歌曲《我的好妈妈》, 幼儿在演唱、表演这一系列活动中, 能形象地体验到劳动的辛苦, 从而培养了幼儿尊重长辈、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格。

( 2) 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角色游戏是社会性的, 它来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的学习性很强, 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一次下午的生活游戏活动中, 我们设计了“我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 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玩“娃娃家”了。游戏一开始, 孩子们经过自己协商各自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角色, 不一会就进入情境之中。只见扮演“奶奶”的彤彤系上小围裙在厨房里刷锅、洗碗、掌勺地忙活起来, 还大声地喊道: “‘老头子’, 还不过来帮忙。”扮演“爷爷”的小佳成赶紧跑过来说: “来啦! 来啦! 我来帮你洗菜、切菜吧! ”“爸爸”“妈妈”也没闲着, 帮着布娃娃整理床铺、穿上漂亮的裙子、梳理头发, “妈妈”还小声对“爸爸”说: “今天是宝宝的生日, 我们给他打扮的漂亮些。”等他们准备好了饭菜后, 老师也以朋友的身份给宝宝送生日蛋糕加入了游戏, 敲门说道: “我们来给娃娃过生日了, 你们怎样招待客人呀?”这时“爷爷”急忙跑过来说: “老师好, 老师好, 欢迎欢迎, 快请进! ”这时“奶奶”“爸爸”“妈妈”也都很有礼貌地向客人招呼。大家唱着生日歌, 还请“爷爷”“奶奶”先吃蛋糕, 开开心心地为娃娃过生日, 其乐融融。在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中, 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学以致用, 从而让幼儿在家懂得尊敬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亲社会行为。

( 3)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 老师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户外游戏或自选活动内容, 给孩子们提供表现爱心、责任心的机会和条件。如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大带小”的户外游戏活动, 老师先对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明确要求, 并给予指导, 充分体现了大帮小、大让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活动中, 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带着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分散到各个活动区域, 开始了他们的献爱心活动。如带领“小弟弟”“小妹妹”有秩序地排队滑滑梯, 并告诉他们不能拥挤, 要互相谦让; 当“小妹妹”摔倒时, 马上把她扶起来说: “小心点, 没伤着吧, 吓死我了”。“大哥哥”想去厕所, 还嘱咐中班的姐姐帮着看会“小弟弟”, 当“小弟弟”不见时, 他们会着急, 并马上把他找回来, 告诉他们“不能乱跑, 会被坏人偷走的, 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小妹妹鞋带开了, 大姐姐主动帮着系鞋带, 还给小妹妹讲解系鞋带的方法。小弟弟口渴了, 大姐姐忙着去接水, 还试试烫不烫等。孩子们此时俨然变成了“老师、爸爸、妈妈”, 他们把成人为他们的付出, 都真实地反馈到了弟弟、妹妹身上, 从而强化了幼儿爱心、责任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 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 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 抓住每个教育契机, 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 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 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 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 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巩固幼儿 良好品质的形成

可见,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 家长的处事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 孩子们的表现, 犹如一面镜子, 映射出家庭的美好, 也呈现出不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好的模仿对象, 要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总之, 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 特别是良好的品德行为更是应从生活中去挖掘。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 锻炼他们沉稳应战, 胜不骄而败不馁, 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参考文献

[1]隋波.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1) .

[2]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 2010, (6) .

[3]刘桂云.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 篇2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和希望,“德是为人之本”,是人一生的基础。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培养道德品质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二、幼儿园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三、家庭、社区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品德培养 活动 环境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7-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呢?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贴近幼儿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活动,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吸引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1)以生活为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是指在生活中攫取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育。这样的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有次轮到我们班的孩子当升旗手和护旗手,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地神气,在看照片时,易念说:“老师,我要画下来给爸爸妈妈看。”其他的孩子也争先恐后地说:“我也要”。我一想,这是个很好的爱祖国教育活动,就设计了美术活动《小朋友们爱国旗》。我重新模拟了孩子们升旗时的情景,孩子们都特别投入还唱起了国歌。再请幼儿讨论升旗时应该怎么站,并请两个孩子来示范,然后我演示侧面和正面人物的画法,孩子们都学得很认真,每个人的作品都完成得很好,有的孩子还画出了奥运冠军登台领奖的画面。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升国旗真神气!我们的祖国真棒!”我接下去问:“那我们要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呢?”“要好好学本领!”“要保护环境!”“要遵守交通秩序”……这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让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落到幼儿心灵深处。

(2)融合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它对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传统美德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3)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品德培养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行品德熏陶。

陶行知先生对环境是尤为重视的,他认为“大凡思想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适于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1)营造良好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环境布置的教育性是我们布置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在“祖国祖国我爱你”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班上挂上了国旗,贴上了中国地图,与幼儿共同收集“祖国的骄傲瞬间”图片展。幼儿在收集和布置的过程中,萌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自然角中,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激发了幼儿参与劳作的积极性,渐渐地养成了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另外,我们还专门开辟了“大家来学习”展区,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道德行为和故事画下来,鼓励大家一起来学习等等。以环境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和熏陶。

(2)注重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一个品行好、有师德的教师不仅能教会孩子知识,还能教会孩子做人。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注意以身作则,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当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我会弯下腰捡起来放到垃圾箱;每次拿书或盖琴盖时我都会轻拿轻放;在我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我会说:“对不起,老师刚才错了,给我个机会改正,好吗?”。除此之外,我们还重视家长和同伴对幼儿的影响。我们与家长共同分析,探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措施。我们还举办了“家教经验交流会”,请家长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中的经验和心得。每个星期五,我们会评出“每周之星”,让幼儿来说说谁的表现好?为什么?谁需要加油努力,应该怎么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三、加强训练实践巩固品德行为。

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到内化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为训练和实践是巩固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很大声,常规习惯差。于是我开展了“我要轻轻”的行为训练活动。要求幼儿说话时要轻轻,走路时要轻轻,玩玩具也要做到轻拿轻放。在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后,幼儿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养成了做事轻轻的习惯。另外,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总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将在生活这一土壤中,持之以恒,为幼儿提供感受和实践的机会,让品德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3]叶良骏.《陶行知箴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践与研究 篇4

一、创设教育环境实施品德教育

(1)品德教育环境具有互动性。创设环境时,要注重幼儿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比如:在美工区张贴操作区具体的规则儿歌,既创设了自由操作的空间,又提示孩子们要学会有序操作,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在表演区,由孩子们讨论并形成游戏规则,然后图文并茂张贴上墙,创设互动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2)精神环境的创设需健康、和谐。幼儿模仿能力极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之间形成文明、友爱、和谐的精神氛围。孩子耳濡目染后,自然会模仿并向老师学习,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亲切和实在感,从而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通过多样教学活动实施品德教育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需激发幼儿的潜能,尊重幼儿的学习需要,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优良品质的学习行为转化为幼儿自觉主动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例如:在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教学中,幼儿了解“嗯嗯”(大便)掉到小鼹鼠头上,小鼹鼠通过“嗯嗯”的形状、颜色不断寻找是谁随便“嗯嗯”的,最后找到了是大狗做的不文明的行为,使幼儿感知到大狗的行为是错误的。通过故事,使幼儿明白做错事要主动认错,才能获得谅解。

三、结合各种活动拓展品德教育

要善于捕捉对幼儿实施德育的每一个教育契机,结合多种活动,拓宽品德教育的渠道。(1)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在游戏中,能体现和培养孩子许多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我认真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时掌握他们的各种想法和动向,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如通过玩滑梯游戏,可以使幼儿懂得遵守规则,让幼儿在愉快、形象的游戏中接受品德教育。(2)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在生活中,我充分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在教师节来临之前,我园组织了“向老师表达爱”的活动,学生们用幼稚的话语“老师,我爱您”,或者一个简单而亲切的拥抱,足以融化教师的心,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还通过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教育幼儿热爱老人、热爱祖国,让孩子心中充满爱的力量。(3)设计主题活动进行品德教育。为了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我设计了“中国娃”主题活动。通过表演儿歌《我最爱的祖国》,让幼儿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小小升旗手”活动,让幼儿了解升旗礼仪,增强尊敬国旗、爱护国旗的责任感;通过收集少数民族的服饰、装饰物、图片、食物,举办民俗展览会,让幼儿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中国人团结、勤劳、智慧,教育幼儿从小热爱学习、增长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四、在生活中相机渗透品德教育

“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吃午餐、吃点心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在厨房做事的奶奶工作很辛苦,教育幼儿要尊重她的劳动成果,要爱惜粮食。生活中善于抓住教育机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一天午饭后,我带领幼儿在草地上散步,我看到地上躺着一个牛奶盒,于是把它捡了起来,告诉孩子们“: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小朋友们,牛奶盒的家在哪儿呢?“”垃圾篓。“”真棒!垃圾桶是牛奶盒的家,牛奶盒躺在草地上多难看啊,我们请同学把它送回家好不好?”我继续说“:如果以后有人乱扔脏东西,我们就提醒他好吗?”对于这番话,孩子们记得很牢。从那以后,班上乱扔废纸、果皮的现象没有了,即使偶尔有小朋友乱扔东西,也会立刻有人站出来提醒他。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并运用好身边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家园共育实施品德教育

对幼儿进行家园共育,会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班级“家园直通车”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达成育儿共识,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我还利用入、离园这些边角时间,每天有计划地和家长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他们以帮助和指导,传递给家长最新的育儿理念和信息,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对于家长一些好的方法,我们会在班级推广,让家长做一些经验交流,使其他家长从中受到启发,从中汲取新鲜的养料。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思想统一了,家园关系更加密切了,教育幼儿方法得当了,幼儿身心得到了阳光般的滋润,更加茁壮地成长。

从案例中看幼儿品德教育 篇5

案例1: 在建筑区区角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刚开始还自己选择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可不一会儿,就有看见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还不停的说:“我的玩具,我的玩具,双方争执不下,这时一方的孩子在拉扯的过程中开始动手打人。我将孩子分开,建议一人玩一会儿,可孩子嘴里一直在不停的说:我先拿到的,是我的玩具,并将玩具抱得更紧,丝毫没有与人分享的意思。案例2:

我班幼儿西西,是家中的宠儿,由于家人的溺爱,在班上称王称霸,动不动就欺负小朋友,在别人游戏时,常常“搞破坏”,老师多次帮助教育,他根本不当一回事,和家长交换意见时,家长总是满脸堆笑对孩子说:乖乖,你怎么打人呀?”然后带着孩子就走到了,到了第二天依旧重复着这样的问题。

上述的情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是常见的,特别是在溺爱家庭幼儿的身上,更是常见的问题。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的品德行为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唯我独尊。根据幼儿的家庭状况调查,如今的孩子多数都受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几代人的呵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幼儿中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随心所欲等现象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孩子在家中,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不多,通常大人们会满足他的需要,就更不会有正抢的现象了,但当他踏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一切就不在以自我为中心了,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又哭又闹,甚至蛮横无理。如案例中的孩子由争抢玩具转化为动手打人,由此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会孩子之间的交往,阻碍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2.幼儿合作意识差。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在家得到家人的宠爱,好东西先吃,玩具一个人玩,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家长在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时,往往忽视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幼儿的合作意识较差。而在幼儿园里的各种活动中又往往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因而就出现了案例中说到的不能与同伴共同游戏,不能合作交往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幼儿能够遵守规则,协商解决争端,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愉快呢?我认为:

1.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

陶行之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接人待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一次,在教室里和同事谈话中,我说我最讨厌在过道上碰见倒垃圾的清洁工,因为他们挑的垃圾实在太臭了,每次闻到都恶心。事隔不久,我上了节社会课“为我们服务的人”教育幼儿要尊重劳动者,有孩子就说:“老师,倒垃圾的人很臭,老师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听到孩子的话,我深深地感到内疚,这不正是因为老师的道德情感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感染和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才能影响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2.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当前思想状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道理会不容易理解,可利用幼儿喜欢的故事、歌曲中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孩子。如:歌曲《拉拉钩》,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体育游戏《送衣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分享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孔融让梨》让孩子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总之,应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3.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

现今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与此同时,家长却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往往对幼儿的行为迁就和放任,对幼儿品德培养只是简单的灌输;有的家庭甚至向幼儿灌输不吃亏心里、虚荣心理,使幼儿产生独霸、傲慢、虚伪等不良品德行为。因此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如:孩子的玩具乱了,鼓励他自己去收拾;孩子做错了事要他明辨是非,知道错在哪里,并承担后果。给他们有自我服务或是为他人服务的机会,给他们适当吃苦和受挫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第三,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自身的言行要一致、教育态度要一致、爱子之心和育子之举要一致等。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习惯 篇6

【关键词】言传身教 树立榜样 寓教于乐 家园共建

受家庭环境、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现在的孩子思想意识较淡薄,存在许多不良的品德行为,这就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帮助孩子在幼儿时期及时纠正不良习性,培养良好的品的行为习性,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每当与大班幼儿离别,家长道一声“谢谢”,孩子说一声“再见”时,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不正是良好品德的再现吗?因此,幼儿园应该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习惯。

一、言传身教,让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事实上幼儿的模仿力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都会影响到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时,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幼儿搬椅子时要轻拿轻放,首先教师要做到,在引导怎样搬?即左手扶椅面,右手扶椅背,轻轻放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搬椅子方法,而且养成了从小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二、捕捉优点,以榜样的力量规范幼儿的言语行为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因此,孩子们平时的行为表现不一样,这时,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在班级中树立榜样,使这些良好品德行为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并以此调动更多幼儿去努力达到这一行为标准。如:我班韩京颐小朋友每天坚持向老师问早、问好,老师表扬了他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于是全班幼儿形成了每天能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的文明习惯。

三、寓教于乐,让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得以巩固

幼儿品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就能形成的,而要贯穿、渗透在日常生活及游戏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和巩固。

再教育领域中,选择一些德育教材,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关心他人、诚实等良好品德。如歌曲《让座》,让幼儿懂得要尊老爱幼;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教唱《国歌》,知道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如入园讲文明、讲礼貌,会关心、帮助别人;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分享快乐;洗手时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进餐时不挑食,不掉饭粒,懂得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午睡时不打扰别人,培养幼儿集体主义观念。平时,教幼儿学会收拾、整理物品,不丢纸,培养幼儿学会体贴别人的劳动,使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在游戏活动中贯穿品德教育。如组织幼儿玩“过大街”游戏,渗透了交通规则意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懂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在玩“运西瓜”游戏中,懂得要团结协作才能达到目的,在玩各类角色游戏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的良好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得以巩固,进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家园共建,将健康的品德意识转化成良好行为

孩子的思想意识与家庭、幼儿园、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这三方面要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同步教育效应。当今社会,提倡环保意识,重视城市卫生和城市建设,各部门齐抓共管,这就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健康的思想品德意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不再丢废纸了,而且还会主动找垃圾;在家庭当中,孩子们学会了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的习惯。这些都说明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他们的思想意识会逐步走向成熟,久而久之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便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许就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实际教育中,对于那些不谙事故的孩子,我们既要学会赏识学生的長处,又要容得下学生的短处,要以一颗美好包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地成长。幼儿品德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并真正落到实处。作为幼儿园、家庭、社会都应负起责任,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幼儿教育学》99页第六章-----幼儿德育

幼儿品德教育不容忽视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 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幼儿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如果把学习作为教育的重心, 就会使教育出现倾斜, 造就出只有知识没有品行修养的人。幼儿教育好比一座金字塔, 幼儿品德教育就是基石, 只有打好基石, 才能建造好金字塔, 才能培养出一个乐观向上、德才兼备的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不懂事, 以后再慢慢教育, 长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 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动画故事等内容之多, 范围之广, 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 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 学习做人的奠基期, 这个时候必须要正确引导和启发,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错过了幼儿期的教育, 以后再纠正就难了, 就像树木要成才, 必须在树小的时候就开始修剪枝杈。现在青少年犯罪案件直线上升, 打架、偷窃、抢劫、强奸、杀人的案件很多, 有些案例让人看后, 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像马嘉爵杀害寝室的几位同学, 仅仅是因为同学说了他几句, 就怀恨在心, 可见他的心胸是多么狭窄, 冷酷无情又孤僻多疑。还有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 四个孩子就因为网管说他们年龄不满18岁, 不让他们进去上网, 就点燃大火反锁上门, 烧死了网吧里25个人。多么的任性无知, 多么凶残, 这些案例让人痛心不已。其实类似这种案件还有很多, 并且每年的青少年犯罪比例急速增长, 这就说明,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严重缺失, 促使这些孩子长大后变成这样, 从小到大没有人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 只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 从小事抓起, 从日常生活抓起。家长们也常常说很重视子女的教育, 但具体到小事上就做不到。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家长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孩子百依百顺, 要什么给什么, 比如家里有很多玩具, 可是孩子还要买, 经不住孩子哭闹马上就妥协, 养成孩子任性、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有的家长过分溺宠孩子, 凡事都包办代替, 三四岁了, 还需要家长喂饭, 入园、离园不是背就是抱, 任何东西都是家长拿, 不会换鞋、穿衣。结果造成孩子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 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卑, 不能照顾别人, 长大后让他如何去适应社会?

还有的家长, 不管孩子行为是对是错, 一旦与别的孩子发生纠纷, 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 指责别人的错;或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 教他什么事都抢在前面, 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甚至在解决某些问题时, 言传身教, 做孩子的负面榜样, 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唯我独尊的性格, 没有团队的意识, 缺少协作精神。

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 一个女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妈妈很疼爱女儿, 什么好吃的, 女儿爱吃的, 她从来都不吃一口。一天女儿想吃香蕉, 她买回来后很想吃, 就吃了一根, 没想到女儿回来后, 大发脾气:我的香蕉, 谁让你吃了?并把买回来的香蕉都摔在地上, 用脚踩烂, 妈妈惊呆了, 妈妈的心碎了, 女儿的行为像一根木棒, 一下把她打醒, 是她在孩子小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 娇宠溺爱, 没有教过她要孝顺长辈, 尊老爱幼, 现在如何要求孩子要有孝顺之心?试想一个连自己妈妈都不爱、不关心、不尊重的人, 长大后她还会爱谁?她能爱周围的人吗?她能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吗?她只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道德缺失的人。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母三次搬家, 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篇8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性。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同步富足,于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自私和没有同情心。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一、结合道德知识的灌输,加强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

案例:课堂上老师非常生动地向幼儿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将三只大小不一的梨呈现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体会孔融是如何舍大取小的。故事结束后,老师问:“小朋友们,如果家里有三个苹果,最大的该给谁吃?”有的说给妈妈,有的说给爸爸,有的说给奶奶,就是没有人说给自己,但事后据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后却为爸爸妈妈多吃了他的几口零食而发脾气。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堂课应该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或者说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内化为孩子内心的行为准则,我想对部分孩子来说,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是我们把道德的内化等同于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的学习简单等同于道德行为的习得。

如何改变这种灌输式德育的弊端?首先要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一种价值之知,即人们对它的认同必须有情感的渗入,一个内化的道德规范必然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合金。为此,不少专家提倡体验的道德教育,促进“知”向“行”的转化。例如,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让”上,而要从中挖掘“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并通过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如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做点事,准备一些爸爸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从中观察和体会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回到幼儿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就能促进幼儿去体会,去感受,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弱化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尊重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

案例:绘画课上,小华因为没有将红色的蜡笔借给小强,和小强发生了争执。老师走过来说:“小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呀。”小华委屈地将蜡笔借给了小强。事后了解到,其实小华不是不愿意将蜡笔借给小强,而是小强经常借他的东西不还,因此他不想再借给他。

小华不借给小强蜡笔,只是他外在行为的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原因却不为老师所知。在德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简单地从幼儿的外在行为或言语来判断和评价儿童的道德状况。

从品德心理的角度看,人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完整的品德结构最基本的应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统一。例如,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然在观念上认识助人的意义,在情感上接纳和认同助人,同时在实践上积极践行助人。所以,面对品德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对儿童的品德评价就不应该简单地从某个角度来做出判断,而应该综合考察,不仅听其说,观其行,更要入其心。上例中,教师如果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三、注重家园联手,共育品德之花

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唱《一分钱》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唱着。老师问:“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办呀?”“还给别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的路上,小玲看到地上有一角钱,正当她要捡钱的时候,妈妈却对他说:“不要捡,脏!”小玲只好作罢。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一辈子的良师。父母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不可分割,必须坚持教育同步性和一致性。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更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指明方向。不应过分溺爱幼儿,满足幼儿过分的要求。而且父母要对幼儿在生活中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幼儿园要加强家园联系,让教师通过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地给家长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指导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幼儿园也可给幼儿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如开展“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社区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最后还要协调好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关系,家园合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家园联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篇9

一、在日常生活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幼儿的品德又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影响, 并且还为幼儿行为的反复练习与实践提供了机会, 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幼儿园日常生活包括:幼儿入园、早操、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盥洗等等。结合这些贴近幼儿生活活动, 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 提出具体、切合实际的要求, 合理组织并科学教育, 使其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机地成为一体, 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良好品德习惯, 身心健康地成长。如, 在接待幼儿入园时, 要教会幼儿对老师打招呼;和自己的家长说“再见!”;和自己认识的小朋友问早等等。再如, 盥洗活动中, 要告诉小朋友节约用水, 不要在盥洗室内用水打闹;用完水的时候, 一定要关好水龙头再离开。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德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也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在游戏活动中, 他们处于思想活跃、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的状态中, 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 幼儿容易接受, 教育效果好。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 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 限制自己, 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例如, 在角色游戏“马路上”, 有的小朋友扮演行人, 有的扮演交警, 还有的扮演司机等等。在马路上, 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开车的, 坐车的和行走的, 每个人每辆车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 绿灯行, 黄灯亮了等一等,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人车都要右侧通行等等。这些规则都可以在游戏中一一展现出来, 幼儿在游戏的同时, 掌握了交通规则, 懂得了要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搭积木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一个游戏, 小朋友用自己手中的积木搭建漂亮的房子, 发挥想像力, 大家可以分工合作, 一起努力。

三、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组织幼儿劳动, 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接受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园的各种劳动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 比如, 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 幼儿的意志品质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能得到发展。在参加劳动过程中, 幼儿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 最简单的系纽扣、穿鞋袜等自我服务劳动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 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或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 互相配合, 协调工作, 共同创造出劳动成果, 这样就容易养成幼儿与别人合作的习惯, 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例如, 可以在幼儿园里养蔬菜花草树木等植物, 教师定期组织幼儿去浇水, 施肥, 捉虫等, 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热爱劳动。在他们知道了劳动的艰辛之后, 还可以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不乱折乱踏。

四、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促进幼儿

品德发展

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 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 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 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来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应将品德教育与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五大领域相互结合渗透,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充分考虑幼儿各方面的特点, 活动的组织应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有吸引力, 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品德上的和谐发展。

如, 给幼儿上语言课《孔融让梨》时, 在给幼儿讲完故事后, 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小朋友, 如果你是孔融, 你会挑哪个梨呢?”再叫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然后给他们讲要谦让的道理。接着延伸这个话题, 告诉幼儿在玩滑梯的时候也要互相谦让, 不要拥挤;如果玩具不够了, 要先让给别的小朋友玩, 或者学会分享, 几个人一起玩等等。这样, 在让孩子了解《孔融让梨》故事情节的同时, 还对幼儿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将德育与教学活动自然融为一体, 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

综上所述, 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要将幼儿德育生活化, 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平时的教育活动当中,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思想意识、思想行为的一代新人, 这对我国未来的良好社会风气、崇高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摘要:幼儿德育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智力开发、身体锻炼, 同时也要重视幼儿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养成。本文就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幼儿,品德,培养

参考文献

[1]韩玉主编:《学前心理与教育》,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年9月。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 篇10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品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社会出现的品德问题来看,就是品德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品德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学,就必须重视品德工作,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德。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膨胀,而品德教育作为反映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面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品德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现状

(一)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全班,甚至是全园的幼儿而进行的,然而就当前幼儿园教育来看,教育重心依然是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教导幼儿识字、数数,注重技能的教育,而对品德教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了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二)游戏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游戏活动符合了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投入到教学中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然而就目前来看,游戏活动中根本就没有渗透品德教育,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生活中忽视品德教育。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地方,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比较好奇,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个阶段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好阶段。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大多是采用那种生硬的说教方式,教师没有及时的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的好坏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好的品德也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故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教育特点,全面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除了要注重幼儿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从小打好基础,进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1]。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品德教育教学环境,要在幼儿园内张贴幼儿喜欢的图画,让幼儿感受到欢乐;其次,教师必须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要融洽消除,教师要主动打入幼儿内部,与幼儿交朋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多给予幼儿帮助,要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帮助[2]。

(三)游戏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好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合理、科学的游戏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幼儿,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如何去进行沟通。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当自己犯了错误,导致整个游戏失败时,要教导幼儿说对不起,争取他人的原谅,对于其他幼儿,则要教导他们增氧善待他人,要介绍别人的原谅[4]。

(四)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二课堂,幼儿的日常生活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必须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要教导幼儿懂得和别人分享,要团结友爱。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执行人,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为此,幼儿园必须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对内,不仅要加强教师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外,要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壮大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为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在执行教育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幼儿要有爱心,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引起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摘要:品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品德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人们的素质,故此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高尚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优秀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2]李盼.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08-109.

[3]张艳.试论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1:92.

幼儿品德教育探讨 篇11

关键词 幼儿 品德 教育

“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因而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本身不只是为传授生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据教育学者的跟踪研究,发现成才最大的原因不是在于智力的差别,而是在于个性品德的不同,因为德能补“智”。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

一、利用幼儿园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学龄前儿童由于其身心特殊,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片面性、表面性。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是非观念往往取决于与他亲近的成人或事物的表面。如,2岁以前的幼儿往往谁给他好吃的东西,谁对他和蔼可亲,他就跟谁亲近,对谁有好感。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幼儿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活动当中。

(一)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班杜拉提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可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店”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二)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老师可以向幼儿讲《大公鸡与漏嘴巴》、《小米粒生气了》的故事及古诗《锄禾》,使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又如: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通过看图讲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让的精神,渐渐养成“尊敬长辈”、“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把提高认识与激发情感紧紧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

1.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给幼儿观看奥运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于之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等等。

2.在各种“节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老人节,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载歌载舞,念儿歌,给爷爷奶奶送去问候。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付诸于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前,幼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但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上的加加减减,而是应基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的思考。正如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否则,一旦养成就很难去纠正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利用家庭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正确、合适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给幼儿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他们往往把教育的重任寄托给幼儿园、寄托给老师,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齐抓共育。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因此,在家里家长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形成良好品德教育的氛围,是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家长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有人说,坏孩子就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如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以肯定的口气当着孩子的面对人说:“这孩子精得很,吃东西专爱挑大的、好的吃”。或说“这家伙不知多鬼,不管要什么都想尽办法一定要到手。”这些语言很容易误导孩子,因为孩子的认识是直接的,使孩子把这些话信以为真,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自私、刁蛮的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做父母的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否则,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家长的待人接物,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爱和谐的重要,这对孩子是一种品德教育的无形投资,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孩子离园后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较快,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引进技术和开拓性经济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流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又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负效应。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具有辨别能力差,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这样,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所收到的效果还剩几许?如有的孩子从武功片中,不用老师教就学到了一套“拳打脚踢”的歪本领,并用来对付班上的同伴。有的男孩子好奇地模仿电视、电影镜头,让女孩子把脸抓破了。三、四岁的女孩也要求家长给他们“化妆”等等。因此,社会环境中的这些消极因素,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德。

总之,品德教育是“教无定时”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微言行进行教育。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步调一致,促进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把今天的幼苗培育成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赵红云.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1).

[2]任秀娟.运用渗透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5).

[3]肖雁文.幼儿德育方法浅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01).

[4]信燕.幼儿德育教育方式浅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5]徐丹.试论新时期幼儿品德教育[J].中国教师, 2009,(S1).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 篇12

一、品德教育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在幼儿园小班日常上课中, 老师运用与小朋友交流沟通的技巧。老师在幼儿教育中是指导者, 但同时也是幼儿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不能以命令、呵斥等语言进行教育, 而是要采用谈论、商量的语气开展幼儿教学, 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新鲜事物。例如课堂结束后, 让小朋友帮助老师整理书本、玩具, 如果小朋友不愿意, 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 让幼儿在你的耐心引导下学会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上美工课的时候, 幼儿剪纸的纸屑要扔到垃圾箱里, 此时幼儿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老师应委婉的提醒幼儿, “给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引导幼儿将地上的纸屑扔进去, 不要养成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开展课堂活动时, 老师将语言“趣化”、“诗化”,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也要根据幼儿的喜好设置教学内容, 积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教育内容在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 游戏活动是最有效的品德教育渗透途径。但游戏活动并不是老师不管不问, 让幼儿沉浸在自我游戏中, 而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合作性质游戏, 在交往合作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纠正问题。例如将幼儿分为不同的游戏小组, 或是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 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至不同的情境活动中, 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合作交流的自信心。针对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冲突的幼儿, 老师要教他们如何利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 而不是一味的哭闹。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木偶戏、角色扮演等活动, 或是组织幼儿阅读儿童读物, 缓解幼儿不安的情绪, 减少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的攻击性。《拔萝卜》是小班幼儿十分喜欢的节目, 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 并给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讲这个小故事, 然后再让小朋友们组织起来, 合作为大家表演, 在节目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并在今后的游戏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在班级中设置装饰墙, 开展装饰墙活动, 小朋友们相互合作一起张贴可爱的贴纸, 在兴趣中激发幼儿参与合作的热情。午睡前后相互帮助解扣子、脱衣服, 一起看童话书, 一起玩玩具等;开展唱歌、跳舞、表演、累积木等合作活动。

三、品德教育内容在生活教育中的渗透

幼儿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园内, 老师应充分运用日常生活教育时间, 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 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再加上溺爱的影响, 自主生活能力较弱, 例如不会自己穿鞋、吃饭, 老师在教小朋友正确区分鞋子左右脚时, 运用童谣的形式“左边的鞋是鞋爸爸, 右边的鞋是鞋妈妈, 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 永远不吵架。”, 这样不仅吸引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还郎朗上口、方便记忆, 相比于课堂枯燥的教授式更加适合小班幼儿。在迁移默化中幼儿就学会如何正确穿鞋子, 并知道自主独立, 从小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天早晨家长送孩子入园,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与家长说“再见”, 与老师和同学说“早上好”, 学会运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而不是一个人独占玩具和图书, 学会与同伴共同游戏、相互帮助。午餐时间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告诉他们要饭前饭后洗手、不浪费粮食、不挑食不剩饭、不抢同伴的食物, 带动会自主进餐的小朋友去主动帮助不会的同伴等, 在生活小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品德教育内容在同伴交往中的渗透

积极开展幼儿同伴交往活动, 使幼儿学会关心和尊重, 提高幼儿的利他行为水平, 减少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例如开展混龄活动, 让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一起游戏、做活动, 混龄互动活动让中班幼儿给小班幼儿作为榜样, 幼儿在活动中, 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交往中相互模仿、相互影响, 感受到同伴关系的乐趣。例如小班幼儿初入园中, 在日常玩玩具活动中, 玩完后不知道将玩具归还原位, 常常仍的教室到处都是。而中班幼儿经过一年的学习, 已经形成良好的玩玩具习惯, 认识到整理玩具、爱护玩具的习惯, 每次结束后会整理玩具和材料。小班幼儿模仿哥哥姐姐的良好习惯, 中班幼儿也会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交流、玩耍、学习, 给小班幼儿做出良好示范, 潜移默化中影响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是情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应将品德教育渗透至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 多数是独生子女, 或多或少受到亲人溺爱的影响, 在幼儿园学习中存在个性强、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但幼儿的可塑性强,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内容,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 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品德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 2013, (10) :133-134.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下一篇:过热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