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共12篇)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1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 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 自觉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之在不断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下, 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公民。
其次,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 决定着一个人的成才方向。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则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实现。而心理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首先,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目标中又具体指出: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和控制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说明, 二者的内容既是交叉的, 又有相互包含的内容, 共同作用于一个客体——青少年群体。
其次, 道德素质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是相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倾向。任何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或不能正确遵守道德规范而导致行为上偏离规范的结果。人的心理是人大脑的一种机能, 心理问题是主观不能适应客观所产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的偏离。二者有相通之处。前面列举的事例, 既是心理素质问题又是道德素质问题, 纯粹的心理问题和纯粹的道德素质问题是不存在的, 二者是结伴而行的。
再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政治保证。因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越好, 就越能自觉地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 自觉地和主动地适应环境, 自觉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和阻力,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 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最后,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途径和方法是相同的。政教处、共青团、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政治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二者共有的途径。个案指导法、心灵陶冶法、心理激励法、心理暗示法、面谈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是二者常用的方法。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一棵树, 那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这棵树上的并蒂莲, 既有各自的功能, 又相互区别。所以, 二者必须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2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如果因某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将会对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允许学生动摇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我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这样,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他们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内化,潜能得到发展,情感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心理健康要素,教师只要对课本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例如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安全。再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健全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以致于使这些学生的思考过早地结束;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则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解法”等话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常用做法。
四、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学会交往》的内容时,我就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赋予学生心理自信
俗话说“拥有自信心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没有自信便会失去一切”,因而,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而有效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思想、心理上的叛逆期和不良事件的高发期,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在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者互相取代,两方面必须配合得当。它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班级设置“文明监察员”,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文艺表演,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好处就在于可以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学校给家长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监督和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关资料表明,现在的中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挫折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逆反心理,做出过激行为,有的甚至走向了绝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相结合。所以,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运用教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消除中学生心理的紧张和淡漠,形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例如增加投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包括墙壁的粉刷、教室的布置、宣传展览品的粘贴和悬挂、花草树木的种植、景点的安排等,从育人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再如,对所有教师强调师表和身教,争当“文明教师”、“爱生模范”,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另外,很有必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和完善也有独到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得以直接实施。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心理辅导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校园网心理咨询处、真情告白、道德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栏,与被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网络互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索探 篇4
理
健
康
教
育李振邦的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将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和在校生活、人际交往等, 最终可能造成一生的遗憾。事实证明,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在于知识储备能力和健康的体魄, 还要具备健康人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课, 还必须在各科教学中行之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教材内容细心挖掘、善加利用, 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突出, 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 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学生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的负担日益加重, 学习中各
教材教法
--------
种矛盾和竞争加剧, 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 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厌学现象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只有当教师说了一件有趣的事时, 才抬起头来“拎个乐子”。学生多数还有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等心理问题。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二、正确认识自我, 克服自卑, 增强自信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动荡不安的发展关键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可塑性,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让初入青春期的学生理解在物竞天择的生命形成过程中,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来之不易, 任何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 都将可能扼杀弱小的生命萌芽;但每一个生命又是如此顽强, 世界因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存在而丰富多彩。生命属于我们, 每个人只有一次, 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生命。要懂得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要满怀感恩之心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能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和伤害他人的生命, 要让学生在感悟生命形成中,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生活中, 尊重教师的劳动, 珍惜同学的友谊,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活信念, 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 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深入了解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孤僻、离群现象和自卑心理, 对症下药地增强学生自信,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树立榜样, 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坚强意志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九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重在教育学生亲近社会, 学会交往合作, 正确对待竞争。让学生在小组竞赛等合作活动过程中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遇到困难挫折时自怨自艾或推卸责任都无济于事, 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 就要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去适应环境, 走出困境。
四、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丰富课堂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
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 (词语) 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 完善性格, 学会团结协作, 与人和谐相处,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
异, 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 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继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形成健全人格。尊重学生个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 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 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时, 也不要被动地吸收, 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 有选择地吸收和把握。
4. 从新课改要求来说, 学生要学
好思想品德,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外, 还应做到: (1) 多观察社会; (2) 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3) 利用课外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5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心理健康的思品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摸索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客观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不同时期的特殊心理及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前“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的学习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弱的学生态度冷漠,对他们的表现有偏见等,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必然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建立高尚品德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确树立,可塑性很大,易受外围环境的影响,思想往往复杂多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不仅传播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他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有甘作人梯的无私精神;对工作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勤劳肯干,他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不偏爱权贵子弟,不歧视贫寒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无私贴心的帮助。“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这些高尚的品德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这种无声的行动比有声的命令更让学生信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高尚的优良品德。反之亦然,正所谓“近墨者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态度恶劣粗暴,心胸狭窄,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等不良品德。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信任,并待以爱心与真诚相待,教师的影响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依恋感,自然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道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进敬其师,效其行。”这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教育。
三、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主要的决定作用,而情绪则有很强的感染性。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豁达诚挚。对待学生能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目前的不足和缺点,并用期待坚信的目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思想品德教师怀着这种智慧的教育心态,每天把微笑带进课堂,让他的课堂充满欢笑和愉快;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天天中增强;每天让学生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天天有尊严地成长;每天都用欣赏的目光赏识自己的学生,让他的学生日日都如沐春风。教师在这种健康的心态下,对他的学生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烦人的说教,也没有粗暴的惩罚;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温柔的话语,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学生每天都体验和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最终得到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的教学理念。
四、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几种不同类型性格的教师各自带一个班级教学,一段时间后,结果各班学生的性格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格温和、办事民主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积极主动,待人接物态度友好,尊敬师长,有礼貌;性格严厉、做事独断专行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暴躁、不合群,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团队观念较差,有的还有攻击倾向;而性格冷漠、做事不负责任的教师,其学生易处于不遵守纪律状态,性格变得漫不经心,无所谓。实验表明,教师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良好的性格,而教师的良好性格就是一颗种子,一旦播在学生的心里,在每日与教师的接触和影响下就会绽放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同样,一个有不良性格的思想品德教师,其学生的心田只能是长着杂草和荆棘,可见教师的性格优劣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浅谈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具体来说,首先,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其次,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
再次,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而且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就是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别人也好,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别人也好,你既有礼,礼就是尊重,又有仪,仪就是表达。没有礼是没有仪的。
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律己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要时常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
平等。礼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平等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的体现,其核心问题是尊重以及满足相互之间获得尊重的需求。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的行为。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
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礼仪的主要功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外塑形象美化自身;再者就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6
关键词: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初中思想品德课标》规定在初中阶段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体系,并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一、 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的同时,碰到种种障碍或问题,又使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现在的社会问题和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是“小皇帝”,使他们形成仗势欺人的恶习;近年来,特别是网络的负面影响,早恋、逃学、敲诈勒索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
由于教师较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业成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1、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加上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出现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就业难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重智育轻德育,“唯有读书高”价值取向驱使下,学生对如何“做人”,“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产生困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我讲述《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这一课时,除了提到课文中的徐虎,李素丽外,我还列举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洪战辉、邰丽华、王顺友等,并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生活中,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别人的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看法: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对社会做有益的劳动,也是贡献,也是人才。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阅纳自我能力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就像青涩而味甘甜的青橄榄,。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感到惶恐,不知所措, 面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而茫然,,常常陷入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谈心代替说教。
蓝文海同学。由于基础差,他感到很自卑,不敢和别人交往,怕被别人瞧不起,课堂上不管别人如何地积极发言和讨论问题,好像都与他无关,他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于是我就找他来谈话,第一次谈话时由于过度紧张和害羞,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就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也许你在别人眼里有很多不足,但在我眼里,你是最棒的!因为平时上课的时候,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会听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他听到这些话后,用一种激动的眼神看着我,好像看到了希望。当天我就教他思想品德科的方法,他竟然用两天时间就掌握,我感到很吃惊,觉得他是块学习的料,继续鼓励他说:"你的潜力很大,对于你来说,只要好好挖掘,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相信你将来一定有所成就!"在我的鼓励下,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人来到教室,最后一个人离开教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期末检测成绩都达到优秀等级。
所以,老师正确的评价,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比金子更宝贵的自信。
3、关心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我在班里开设“师生交流信箱”,让学生说说心里话。有的同学写到:“我只对上网感兴趣,一点都不喜欢学习,而且,刚学的东西,为什么一下就忘记了呢”“我也想学,但我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希望老师能关注差生”……我给每个同学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如单元小测试,每一次都比前次提高,哪怕是一点点。对于学困生,我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如有些同学由于基础差,发言文不对题,引得同学们发笑,该同学越就不敢回答,此时,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并巧妙地化解:“让他换思维轻松一下,再想想,一定能说得不错”。在大家友好的笑声中,这位同学就不感到尴尬与畏惧了,顺着自己的思路,把问题解答完。适时的赞扬,肯定了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让教师更进一步走近学生。
4、拓展活动领域,提高学生心理耐挫能力
现在的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 。一旦碰到挫折往往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为此,我多次组织开展了各种主题班会,如:“我怎样面对老师的批评”,“如何赞赏对方”等,内化学生挫折意识;举行“今天我当家”,“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怎样解决生活困难” 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进行一些演讲比赛,如“假如比赛落第”、“当老师批评我时”“我迷路了”等,让学生体验“挫折”,老师从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挫折感受的难受和不安之中培养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忍耐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通过讨论、座谈,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了认识。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体验挫折的途径。如开展校园大扫除、整理内务、做值日生等活动。磨掉学生的娇气,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又增强了抗挫折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劳动的兴趣,积极的参与锻炼,可适时开展一些劳动竞赛,如:“宿舍卫生评比” 、“野炊活動”等。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的成长。让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这心灵世界里耕耘、播种、培养、采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创建属于他们的美好精神家园吧。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刘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学》 劳凯声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 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 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 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 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 受教育是快乐的, 发展是愉快的, 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 让潜能得到发展,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二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触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 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 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 感受生命的精彩, 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走近中学》一课, 让学生们认识到怎么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 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自强不息》一课, 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 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走向自信……再如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 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三三、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加强学生心理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 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 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 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 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 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充分体现出来。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的学生, 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 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向来继续考虑”、“请你再……, 你会想出来的”等;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捷的解答, 可以用“你的解答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方法”等语言来激励, 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四四、转变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 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的教学设计, 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 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获得友谊的方法, 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 要理解, 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更注重自己的言行, 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掌握了交友的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 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 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五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 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 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 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 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 提高学习技能、保持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物学科有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 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 结果, 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知识, 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 就容易发生问题, 阻碍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 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 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所在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 这主要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智还不够健全, 他们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与诱惑, 如果学生在这阶段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那么必将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除此之外,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很容易受到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的影响, 例如, 学生的家庭矛盾比较频繁, 个人在小的时候一些痛苦的经历或者是有过疾病伤痛等不良影响, 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设置一定的障碍, 也很有可能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都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为此, 初中院校希望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 如果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一味的向学生宣传教育, 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的程度,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在学生心理方面问题上的解决更不会有什么起色。
中学学校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与学生多多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 如果发现学生心里方面存有一定的健康问题, 那么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调节, 从而引导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念等等, 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探索
要保证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两者结合发展, 有效消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展。
(一) 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在。有调查显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不敢面对问题、严重的缺乏勇气与俺当以及没有主见, 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学校应该制定一套良好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问卷, 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考察, 通过对他们的考察, 去了解更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的形式, 从而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收集一定的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二) 在校园内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
中学阶段的学生很难认识到自身的心理与性格上存在的问题, 他们不愿意去反思自己, 更加不会否定自己所做的事情等。为此, 学校要想更好的了解学生的
心理健康问题, 并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针对大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例如, 学生的自闭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以及遇到事情悲观心理等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 让学生自行考虑自身的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反省, 以确保学生消除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事实上,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合理分辨, 还能够向学生传授一些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开导学生,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例如, 当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时候, 应该怎样去缓解与开导学生等。
(三)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 都无法清除的认识到事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这是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前,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心理健康问题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典型案例, 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一定的讲解, 通过案例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问题会给学生的发展以及自身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让学生从思想上原意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另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向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 还需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疏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典型的形象, 比如、乐观的性格、在生活中乐观的人物形象等, 都可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学习, 启发自己的心灵,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用正能量人物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 健康发展。
总结
我们都知道, 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发育不够健全,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从而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 当前很多院校都希望通过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去引导学生, 希望通过思想品德教学的引导, 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其目的在于通过二者的结合,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的环境, 从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 很多中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同时, 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 确保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情况下, 其心理素质等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本文主要将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学习态度等。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俞雷.借鉴心理教育手段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9 (6) .
[2]甘立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z2) .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 也是其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如果因为某些特定原因造成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 对他今后的学习、人际关系甚至整个人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摇篮”, 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问题
主观问题主要指学生自身存在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 其中包括了认知、情绪和个性等因素在内。具体地讲, 厌学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厌学产生的主要主观原因就是学生个体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 无法满足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心理上被认可的雪球。
2.客观因素
首先, 家庭氛围不和谐, 亲人之间情感冷漠, 家庭矛盾不断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甚至是家庭以外或者变迁, 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极容易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异常。其次,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学校生活的影响。不良的学风和校风, 学习压力过大, 教育方法不恰当, 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压抑、精神紧张等, 如果不进行及时地调整, 就会导致心理失调, 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当中, 需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真核与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学习意识, 以此种方式保障小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与人格。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这一体系当中, 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换句话来说, 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需要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关注学生思想建设的关键学科, 需要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强调对于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 以保障学生人格的健全。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1.创造和谐的情感体验,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和谐发展, 这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和谐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格的和谐发展。正如苏霍林姆斯基所说,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载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以及情感活动中,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例如, 在走进一个新的班集体的时候, 教师应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印象中, 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帮助”等,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互相探究。学生们通过探究、思考, 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 使小学生的觉悟有了提高, 还在相互交流中增长了知识, 加深了小朋友们之间的友谊。
2.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小学的思想政治教材中, 有这样一些内容, 即怎样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如何和周围的小学生处理好关系?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作为思想品德老师, 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班内一部分同学没有自信心, 有的同学自卑, 因此,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让小学生们把对某个同学的好感写在纸条上, 学生们都会认真思考, 仔细的写下自己的看法。在阅读纸条的过程中, 被赞扬的小学生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光芒。等到快要读完的时候, 我发现没有被表扬的学生脸上尽是沮丧的表情, 老师就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拿着提前准备好的纸条, 读着表扬这些学生的语言, 发现每一个小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快乐的微笑。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第一,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能够用欣赏的眼光与人相处, 可以快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有关教学内容, 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同学之间相处, 要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或长处, 这样有利于改善同学间彼此的关系。老师一定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第二, 要善于倾听。
聆听别人的倾诉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往往会忽视了这种品质, 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 能够耐心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够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才能够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小学生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 总是难免成长的烦恼, 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 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是矛盾的, 这时候要开到学生不要紧张, 要大胆地交流和倾诉, 更不要自己胡思乱想。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4.提高学生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己的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
就目前情况,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温室里长大, 没有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遇到一点困难就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可闷之中, 甚至有的开始打退堂鼓。不能坚强地面对挫折, 在挫折面前自我否定、自暴自弃, 甚至有的会因此走上绝路。由此可见, 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的心理是多么重要。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教育者, 小学教师也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 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课上, 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魏琼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12, (32) .
[2]黎晓灵.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2012.
[3]李婷.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金色年华, 2012, (5) .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健康问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 整个社会发展呈多变和多元状态, 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 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要达到这些目标, 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堂, 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及时抓住课堂上的契机,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疏导,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每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学校的中心环节, 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最多。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能使教师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例如, 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节时, 注重学生的感受。笔者列举邓亚萍的例子, 后引导学生讲身边的例子, 激发他们想说的积极性。有的说, 某人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遥远山区搬到城里来, 起早贪黑地打工;有的说, 邻居为了孝敬老人, 不仅给老人吃的、用的, 还抽空找时间陪老人。当时就有两个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节课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同时学生心理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学本身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主要是通过言行体现出来的,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形象、富含哲理、充满情感的故事组成的。例如, 在讲“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例子、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的故事等, 都是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说, 心理健康教育蕴藏在思想政治课的字里行间。
三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 还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行为。首先, 认知目标。它包括认识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身、口、目、脑齐用, 而且其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认识的基础上领略了大量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心理的完善。其次, 情感目标, 它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例如, 讲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他前后用了27年的时间。如果李时珍不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远大抱负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意志行为习惯, 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完善, 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介绍
1. 创设情境, 净化心灵
在思想政治课上创设情境, 给学生以宽松、恬静、优雅的学习气氛,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放心灵空间, 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 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 课堂上以情感为纽带, 实现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改变, 让学生从内心世界的变化来感悟人生。例如, 在讲“苏霍姆林斯基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这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
李芳四川省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须服务于学,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首要的任务, 让其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 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学生的参与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参与;二是指学生思维的参与, 也就是说他未必说话, 但是他的思维是参与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让学生参与备课
参与备课, 就是让学生在上课前搞好预习。让学生充分预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是课堂发言的基础和动力, 通过预习, 让学生弄清症结所在, 让学生明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明白每节课哪些懂了哪些还不懂, 自己懂的如何才能给其他同学讲懂, 这样在上课时学生知道了学习的方向,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
但要注意:在指导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降格处理”, 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节时, 事情是这样的, 他的学生无故打死了一只麻雀, 为了教育学生, 他把学生带到鸟巢旁, 里面几只雏鸟嗷嗷待哺, 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 现在谁也无法救治它们。”这个情境使学生非常懊悔。很多年后, 学生们仍记忆犹新。可见, 人性化的教育可以震撼人的心灵, 使人终生受益。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课前利用3分钟的时间开展让学生讲故事、说新闻、表演等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情感,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本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 把课本与社会的大教科书结合起来, 集课内、课外于一体;熔社会、学校为一炉;走出个人小圈子, 发展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3. 给学生以常识, 增强自信心
不要小看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常识, 看似简单, 作用不小, 美好的记忆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例如, 笔者平时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成绩不高的学生, 发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很强, 于是就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 这些学生从教师的表扬中找到了自信, 找到了自我, 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收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艺术, 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统一合力的作用下,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责任编辑:庞远燕]
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胜县乐善学校
度下降, 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 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
2.让学生参与讲课
让学生参与讲课, 就是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
第一, 竞赛激励, 使学生乐于参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竞争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课堂上, 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氛围, 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每节课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讲解情况、参与合作情况等给每组实行计分制, 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乐于参与。
第二, 设置认知冲突, 让学生想参与。学生的参与欲望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而他们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也是其积极参与思维的重要原因, 因此, 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57-01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嫉妒、冷漠、自私、偏激、任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
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并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初中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决定了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将越来越成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都重视学生的生理成长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未能实现和谐统一[1]。所以,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优化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实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先要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样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创设出宽松、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估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袒露自己的心声。优化课堂氛围,能够确保在思想品德课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自己人格去影响学生,确保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健康教育
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来看,很多内容都能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兴趣,客观的评价自己,形成完善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从而让学生的最大价值得以实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里面,有很多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这是我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人之根本》等,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多途径,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辩论竞赛、小品表演、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2]。对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摒弃以往说教式的方法,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例如:在《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先为学生提问:“人生的道路应该如何选择?”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即在人生旅程中,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人生的方向,不能被假象迷惑,不能埋没自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阳光,亮出真我的风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乐观向上,敢于挑战磨难。
4、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心智
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而且还能够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在课外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制力、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队伍中,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而且还能够适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高尚连接的人格去引导学生,言传身教,以德育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出高品质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作用,为学生创造优质、健康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健康发展,提高素养,优化品质,使得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纯洁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正华.思想品德课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国企研究,2014,(2):98-99.
[2] 陈默涵.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06):64.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 篇12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势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处于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 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焦虑感, 这些不良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 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心理素养, 向学生展现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 将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活泼生动,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本身巨大的魅力, 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传染给学生, 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步伐, 同样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拥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还要加强心理健康学习, 要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有修养、有涵养、有恒心、有毅力, 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 乐观生活, 快乐工作。为此在平时教师既要认真研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等资料, 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认真研究教材, 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找准最佳切入点,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间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得到心理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相机渗透, 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生活于温室中, 他们极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没有信心, 总是习惯于求助于他人, 过于依赖他人, 缺乏独立性, 这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能够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勇于挑战。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 在教学中我们要与这些内容紧密结合, 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增强自信。如在学习“排解不良情绪”这一内容时, 我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困难, 非常沮丧, 他选择了逃避。假如你是这位同学, 你又会如何面对?请同学们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支招。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总结出了许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地学习了新知, 而且体验了成功, 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便不会选择逃避, 而是积极面对, 勇敢地接住命运所抛给我们的一切, 包括美好与困难。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赞赏, 要用赞赏来激发自信。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尤其对于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 赞赏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 都可能成为增强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 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这样在无形中便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 对于学生, 我们要少一些包办代替, 多一些自主权, 少说几句“他能行吗?”多说几句“他一定行”, 让学生在我们的信任与期待中找回自我, 找回自信, 做生活的强者。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切体会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只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 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 说一套做一套, 而是要实现道德的内化,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有些学生只会说遇到困难时如何如何, 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 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一直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枯燥的说教, 代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 建立直接联系, 在活动中感悟、体会, 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行为,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一) 多媒体重现场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 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来动态地展现给学生, 重现场景, 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形象性, 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获取直观信息, 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情景表演再现
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与表现力, 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来编排各种情景剧, 可以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二者间的直接联系。实践证明, 采用情景表演再现生活,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 学生在表演中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与深刻的感悟, 这样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增强团结意识, 这正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最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