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性学习

2024-09-30

心理研究性学习(共12篇)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与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 能够使师生的心理素养得到提高, 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 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 有利于平衡心理, 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 又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想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 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 对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 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 (或意识) 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要完成研究任务, 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 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 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 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 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的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 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 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 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 注意关心他人, 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 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

九、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 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困难, 要达到预定目标, 就需要调控意志, 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 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 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提高;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 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 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2

A:因为不学习就没有将来,而且父母和老师都想我们好好学习,社会也是这么希望的。Q:那你自己呢?抛起别人的看法你为什么学习呢?

A:因为我以后要工作

Q:那你为什么要工作呢?

A:因为要吃饭

Q:为什么要吃饭?

A:因为要活着。

Q:那你为什么要活着呢?你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A:活着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为了存在。以及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Q:那你可以单纯地存在并追求其意义啊,又为什么要学习呢?

A:如果不学习就没有认知,就不能知道很多的东西,就没有是非的观念。

Q:但这种学习只是人生的学习吧。学校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呢?只是为了工作么? A:算是的,而且知识也是相通的,学了语文能认字会说话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知识在生活中是确实有用的,即使是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在两者间都没有的知识是用来考试的。现在有很多东西都要考试。

Q:那你学习的目的呢?为了吃饭么?那活下去就成为了你学习的动力和目的咯? A:最更本的意义是存在,以及存在所要追求的幸福和快乐。

会心烦气躁,独立自主的心理逐渐变强,不爱受管理,喜欢一个人,不会对家人说出自己的心事,反而说给一些朋友,甚至是网上的一些网友听,与家人有代沟,不会听人的意见,总认为 自己可以办到,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有些会逐渐变成一种自负的心理,叛逆心理严重.如何解除中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3

摘 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合作学习与传统式教学的差异点及共同点,分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包括学生自身及外在原因。在论述心理疏导的途径时,阐述了心理疏导的原则,提出了即时疏导、发展疏导、挫折教育等方法,强调了学生进行自我疏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心理疏导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严格纪律轻自由发展,重知识灌输轻学习能力培养。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确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丰富的人,但培养出来的人缺乏鲜明的主体性,并缺乏自主创新与合作精神,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如何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运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相应的任务,又能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就是我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由此可见,合作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過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二、合作学习与传统方式的比较

当代学生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许多学生由于受生活、学习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出现了孤僻、自闭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问题依然存在。所谓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由此可见,过分在意学习的结果,难免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在于言行与心理层面探讨研究

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奋勇的拼搏精神,是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是非常强调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朱熹说:“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以次第著立。”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种种学习上的外部困难,导致内部困难,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躲避困难,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合作学习最终是促进全体学生的需要及发展。透过合作式学习,学生与老师、同学有较好的互动可增长学员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良好精神。

四、个案研究

在中学时期,某一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师长经常找他谈话,要求他努力学习,父母也时该提醒他要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背书,争取考上重点高中。他感觉同学们都在嘲笑他笨,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调适不当,造成自我封闭、不愿学习,甚至逃学。最后连高中也没考上,父母为此伤透了心。

正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理解力不足或学习曲线较长的学生常会受到他人的异样眼光及对待,造成学生过大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若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会更有弹性。一方面可增加团队精神,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课程投入性及增长学习力,有效改善学生学习不佳问题。

五、总结分析

新课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琪.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9(36).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研究 篇4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基本条件相似的两所小学3~5年级全部LD学生86人为研究对象, 对甲小学44名LD学生进行干预 (干预组) , 以乙小学42名LD学生作对照观察 (对照组) 。全部LD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低于该校同一年级平均分一个标准差, IQ测验均大于80分。

2. 研究方法

(1) 工具: (1) 用自制调查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与职业、家居条件、家庭教育方法及态度等24项内容; (2)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第三部分 (CBCL) 测查儿童行为问题[3]; (3) 采用Conners教师用表 (TRS) 测定儿童注意缺损及多动情况[4]; (4) 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 (CRT) 测量学生智力水平[5]。 (2) 干预方法: (1) 心理干预: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员及心理辅导教师为主, 运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对LD学生共同的问题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个案进行个别辅导; (2) 教育干预:由班主任及有特殊教育经验的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管理儿童; (3) 家庭干预:由研究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 并和家长交流、座谈以及让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 使家长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一些良好有效的教育知识, 学会正确的家教方式; (4) 自我干预:在上述干预的同时, 研究人员、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要鼓励LD学生克服自卑, 提高自信, 经常性地自我检查与对比, 发现不足并修正, 肯定进步并坚持, 使每一个LD学生从主观上坚定改变的信念。以上干预连续进行了两年。

3. 统计处理

效果评价采用卡方及t检验。

二、研究结果

1. 干预组、对照组学习成绩比较

干预1年内, 学习成绩变化不明显, 干预1年以后, 干预组与对照组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 (表1) 。

说明:干预两年后与干预前比较t=9.91, P<0.01

2. 干预组与对照组检出心理问题情况比较

(1) 经过两年干预, 干预组检出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减少, 而对照组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表2)

说明:干预组干预1年及2年后与干预前进行比较, 干预1年, χ2=4.33, P<0.05;干预2年, χ2=4.01, P<0.01。

(2) 干预组与对照组CBCL总分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的CBCL量表行为问题测评分值下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表3)

说明:干预组干预两年后与干预前比较, t=2.0089, P<0.05

(3) 干预组与对照组TRS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通过两年干预, 干预组TRS量表各因子分均不同程度下降, F3因子分下降最突出 (48.24±5.89/55.01±8.87, t=4.82, P<0.01) 。F1因子分 (49.10±6.00/54.01±9.05, t=3.66, P<0.05) 、F4因子分 (49.98±7.99/53.99±9.87, t=2.62, P<0.05) 以及F3因子分 (49.78±7.91/53.89±9.91, t=2.31, P<0.0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同国内其他研究相似[6]。说明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冲动现象 (F3因子) 、品行表现 (F1因子) 、多动症状 (F4因子) 的干预效果良好。

(4) 干预组与对照组IQ测验比较

干预后学习障碍儿童平均智力水平比干预前略升高, 无显著性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表4)

说明:t=0.89, *P<0.05;t=2.90, **P>0.05

三、讨论

学习障碍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基本学习能力不足, 包括视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感觉能力, 以及多动-注意障碍等行为问题[7]。本研究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基本学习能力不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相关测验的基础上, 采用以心理干预为重点并配合教育干预、家庭干预等措施, 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干预, 两年后取得明显的效果。

从干预的效果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员及心理辅导教师, 运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对LD学生共同的问题定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针对个案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及有特殊教育经验的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管理;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学会正确的家教方式;LD学生自我干预, 提高自信, 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等。这些均能够明显降低LD学生心理问题, 尤其是儿童行为问题和注意力问题的改善非常显著。在消除心理问题后, LD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 智力水平 (IQ) 也会有所提高, 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正如相关研究所证明的一样, 非智力因素的改善可以保证和促进智力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是潜在的智力因素[8]。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关注和改善LD学生心理问题, 采取良好而有效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方式与手段, 全社会紧密合作与配合, 就能够形成合力, 使LD学生顺利地学习和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彦伶, 马胜利.认知并语言训练改善儿童学习障碍.中国临床康复, 2003 (10) .

[2]罗丽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学习能力及行为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 2003 (28) .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徐韬园.connelffi儿童行为问卷.上海精神医学杂志, 1990, 2 (增刊) .

[5]李丹.瑞文测验联合型 (CRT) 中国修订版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许道琳, 许道农, 许道莲.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干预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07 (6) .

[7]吴汉荣.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及矫治.中国学校卫生, 1999 (5) .

积极心理学行动研究学习体会 篇5

一、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内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

2、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3、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4、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研究——智力、情感、性格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铸造。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现实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有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止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三、通过学习学到了很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倡团体自主训练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因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突出自立、自强、自救,同时强调群体互动,资源共享,传播幸福,共同进步;由于共性并不能取代个性,团体自主训练有时可能满足不了特殊学生的需要,因而对特殊的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必须给予必要的个别咨询辅导或干预。

在学习过程中钟志农教授比较具体系统讲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他讲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包括四个方面,即: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班级心育,课堂心育,其中班级团体辅导是最主要的方面。他用一堂示范课讲解了一堂心理辅导课应具备的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团体热身,大体需要5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氛围,构造关系,可利用游戏、活动、歌曲等;第二个环节:团体转换,大体需要10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思想;第三个环节:团体工作,大体需要20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把团体动力激发起来;第四环节:团体结束阶段,大体需要5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体会成长的快感,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6

1、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3、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4、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6、训练教师的记忆力。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7、丰富教师的想像力。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8、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9、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10、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11、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12、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自己的健康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远远不只这些。

物理学习及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篇7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学生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观察、听讲、复习巩固、应用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发展智力和能力, 形成良好品德和作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是高效率、高成效的, 但实际上, 学生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差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不能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育中, 我们不但要会选择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人是社会的人, 都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 逐渐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获得的生活知识和经验等, 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心理变化也是同客观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是可塑的、变异的。而教育 (特别是学校教育) 是环境的一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改变人的行为并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近年来, 中国科技大学针对智能超常少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的特点, 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激发了少年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超常教育效果。可见, 研究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的良好环境, 是很有必要的。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从事自觉的活动, 可驾驭自身的发展。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和能动的人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主动发展的教育, 而不是被动的教育。因此, 教育必须使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物理学习及学习心理的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就是实事求是。方法是学海中的船, 学习心理素质是驾驭船的内动力。因此, 我提出“物理学习及学习心理的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许多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育) 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研究。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课题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学习理论中, 学习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 它是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也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说, 动物的学习是无意识的且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且学习的目的是能动地认识和利用环境。此外, 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 以言语为中介来掌握人类的历史经验, 这是动物无法比拟的。心理学家通常把学习定义为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 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经验, 产生行为 (或行为潜力) 比较持久的变化。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实践和经验的结果, 它依赖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只有通过体验, 才能发生学习;学习的结果是使人的行为 (或行为潜力) 发生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反映为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学习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

二、目标与内容

(一) 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物理学习的原理、过程、方法和学习心理。重点探究学习活动原理、方法、学习心理及学习质量的提高等。中学生在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的需要下从事学习, 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有时相同, 而学习动机是各种各样的, 例如, 同样希望成为优等生, 但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 有的可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即使学习动机相同, 而所想达到的目的也可能不同, 有的只想得到一张毕业证书, 而有的想增强能力, 为今后升入高等学校而努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 促使动机与目的的良性转化, 激发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努力掌握科学技术”“为祖同富强而勤奋学习”的学习动机。

(二) 内容

1.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原理、过程和方法

认知的整个过程包括: (1) 要利用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学习动机。 (2) 组织教材内容, 使之符合学生接受信息的认知顺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开展有研究性的独立学习。 (4) 及时评价学习结果, 做到及时反馈。这是学习的一般规律。根据物理认知学习理论, 中学生物理学习有两个基本过程, 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把物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即学习准备阶段、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阶段、物理问题的解决阶段。

2.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需要和动机, 思维和迁移

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形式。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由他们从事新的学习时的生理发展水平, 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准备和适应性来决定的。所以, 创设良好的学习准备条件, 应从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和情感因素以及个体的成熟水平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心理学中, 人们把动机理解为动作和行为的直接动因。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激发的。动机一旦被激发, 个体的行为 (如吃、玩、学习、工作等) 就表现出对追求某一事物或从事某一活动的主动积极的情感, 强烈的注意和顽强持久地克服困难的意志能力。中学生在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的需要下从事学习, 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有时相同, 而学习动机则是各种各样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 查阅有关资料, 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 指导实验研究, 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 并更新教育观念, 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

通过问卷、开座谈会和观察等多种形式, 对本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经过综合分析, 找出影响物理学习效率的症结所在, 为制定对策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逐步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学习心理, 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和检验, 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个案法

注意运用典型案例, 进一步总结、提炼和优化不同类别的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丰富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增强所形成结果的说服力及科学性。

(二) 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我校在校生近万名, 各年级轨制齐全, 课题研究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

2.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2008年5月—2008年12月) :申报课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讨论, 进行个案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负责人:丁才林、李爱华、李风光、周兵、王远虎、范荣祥等。

第二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5月) :实验论证。具体实施研究计划, 立足课堂, 深入研讨, 分析综合, 反复论证、归纳, 撰写阶段性理论报告。负责人:周九亮、郑德亮、王卫华、朱国本、朱静、姜海东、赵中洋、范荣祥、姜彭年、陈斯道、刘铁昌等。

第三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系统总结。通过研究资料, 查阅文献, 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 总结归纳, 形成系统理论材料。负责人:李爱华、范荣祥、李风光、徐会、王晓宁、顾庆华、刘铁昌、陈斯道、郑德亮等。

(三) 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调查研究和分析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确立调查目的, 并考虑到满足物理教学研究的需要, 在确定调查内容时没有局限于学习心理学通常侧重研究的概念体系, 而是根据“心理”的存在和形成, 将调查扩展到我们需要了解的在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有关的认识和想法。

通过对逐题分析所得的结论进行归纳、抽象和概括, 本次调查结论归纳如下: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基本心态是积极和健康的, 对物理学习有天然的兴趣和较稳定的动力。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成就性动机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衰退的对物理的兴趣, 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物理学本身的难度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顿悟, 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部分正确方法, 并积淀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分析演绎能力及一定的分类能力、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是, 学生难以经过自身体会的积累对实验、概念、规律、运用、数学等影响物理学习质量的因素在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正确认识;基本不能较全面和较深刻地理解物理学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科学思想方法, 基本处于以物理习题的解题思维代替物理学科学思维的状态;相当缺乏, 且又不甚重视与物理学特点和个人条件相适合的良好学习习惯;有过度依赖教师的倾向且极度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 并表现出相当明显的权力主义人格和附庸人格的倾向;学生的联想、抽象、物理言语和迁移等几种能力, 在一题多解之外的发散思维, 以及根据物理学的因果图像和因果逻辑使用物理知识和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意识, 都非常薄弱。

2.学生学习方式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为了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现状和学生学习效果, 深入掌握教与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我课题组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表, 分别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设置了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要通过不断指导, 长期熏陶, 不断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面对问卷调查的结果, 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 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能快乐、轻松、高效地学习。

3.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特点调查研究和分析

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系统地掌握人类的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和潜在能力尽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它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系统地规定了学习内容, 循序渐进地组织学习。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展开分析研究。

4.中学生物理学习的过程调查研究和分析

物理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不同理论看法不一。行为派提出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简称“试误”。认知派提出了学习过程是一个突然的领悟, 简称“顿悟”。而社会认知论则综合了行为派与认知派关于学习上的一些见解, 突出其理论, 强调认知因素在社会性行为产生中的作用, 在1986年更名为“社会认知论”。尽管上述理论对学习过程的看法不尽一致, 但都有其合理性。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来正确地运用其中的规律。

5.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策略调查研究和分析

我们常见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觉能力, 并表现有一定的学习策略的能力。那么, 如何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摒弃那些无效的策略, 使学生学会物理学习, 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学会物理学习, 亦即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具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这是教育方式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并实践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物理学习策略, 简单地说, 就是学习者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效率的活动方式或方法。一般认为其主要成分为策略选择运用和元认知。自认知心理学兴起, 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日渐为教育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对学习策略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已有文献来看,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过程、程序与步骤。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 学习策略是能促进信息的获得、储存及应用的一套过程或步骤。学习策略是一种计划或方案, 也是一套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技能或能力。这几种观点从不同侧面提示了物理学习策略的特征。综合来看, 物理学习策略是物理学习者通过物理学习而形成的、用以主动调控物理学习过程、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 阶段性成果

1.2009年9月完成《物理学习及学习心理的研究阶段总结》。

2.2009年9月完成《学生学习方式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3.2009年9月完成《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4.2009年9月完成《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的心理学分析》。

5.2009年12月完成《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特点调查研究和分析》。

6.2010年3月完成《中学生物理学习的过程调查研究和分析》。

7.2010年6月完成《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策略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 近期发表论文

略。

(三)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发表的论文

略。

(四)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

略。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06.

[2]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S.M.索里, 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4][苏]米尼沙尔达科夫.中小学学生心理学概论.朱智贤,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5][美]G.H.鲍尔, E.R.希尔加德.学习论: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邵瑞珍,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6]杜晓新, 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7][美]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优秀运动员学习心理研究 篇8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运动员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十分不乐观, 其具体表现为:第一, 训练时间长, 学习时间短。各省市优秀运动队一般白天时间、有时甚至晚上均要训练, 文化学习的时间很少。一些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的训练安排与优秀运动队也基本类似。第二, 教学条件差, 师资不尽如人意。体育系统附设的体育大专、中专和中学的教学条件及师资水平与普通学校相差甚远,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第三, 有限的学习时间经常会被完全占取。当各种大赛临近时, 运动员往往会完全放弃文化学习, 全力投入训练, 造成长时间不学习。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一些运动员连普通初中毕业学生的文化水平都不具备。由于文化知识素质偏低, 运动员退役后的继续深造学习及进入社会后的个人发展困难极大, 运动员思想和心理也不同程度的承受了无形的压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国家投入了极大地努力针对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改善。其中, 针对运动员学习心理的研究对改善运动员学习效果, 提高运动员学习成绩提供了科学的帮助。

所谓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专门研究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的一门科学。学习心理学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本质, 从人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理机制、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记忆原理、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学习迁移等领域的研究, 总结出一系列的学习理论和学说。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 达到科学地学习效果。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指导和现今优秀运动员的学习现状, 运动员的学习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 优秀运动员的学习动机。首先, 社会要求越来越多的品学兼优, 博学多才的人才, 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 而且要专业知识过得硬。这就从侧面激发了运动员不仅要对自己的运动成绩用心, 也要对自身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加以重视。其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国际化的不断延伸, 知识和修养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关键要素。运动员不仅仅只活在自己的运动圈中, 在他们人生的旅程中, 更多的篇幅将会描述个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因此, 掌握足够的知识, 拥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将为运动员退役以后的生活打好扎实的基础。

(2)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优秀运动员学习的效率。由于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的特殊性所致, 大多数运动员学习时间少, 特别表现在课堂时间的不足。所以, 教师要发挥良好的角色对位作用, 更大程度上调动运动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不仅依靠课上的书本教育传播知识, 还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发掘、摄取知识与信息, 用有效地手段获得知识的力量, 培养运动员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3) 学习对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重视运动员品德素质的养成, 有助于运动员更好的体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正确看待荣誉与使命。文化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越能更好地理解教练员的训练意图, 领悟技术要领、掌握战术规律。并且, 思维活跃的运动员可以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快速发掘自身的潜力。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可以带动全队的成绩提高, 甚至对项目的开发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合优秀运动员的学习心理特征, 不难看出, 忽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是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的, 也是违背奥林匹克宗旨的。为此, 体育部门与学校应加强联系和合作, 从重视优秀运动员人才的全面发展出发, 使体育沿着正确、科学的道路持续健康、发展, 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9

一、对教师的影响

语文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与学生一道策划、组织、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不但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而且还能够促使自己的心理素养日益提高, 促使自身心理健康地发展。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求知兴趣和求知需要

语文教师要更好地组织、促进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就必须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并掌控全局。自己不会怎么教学生, 所以为了教好学生?这无疑就会刺激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和求知需要, 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 有利于增强教师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 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及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 教师自己要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 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所以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 乐意并善于与他人交往。

3.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需要有敏锐的知觉。对教师尤其如此。教师要全程把控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 就必须做到“先知先觉”, 因此, 语文研究性学习能锻炼教师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而且, 语文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创造性想象, 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 要扩大知识的范围, 增加表象的储备, 力争做到对学生的想象“先知先觉”。长期进行这样的想象活动, 会使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 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

二、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除了能够获得知识,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之外, 还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一改以前的授课式教学, 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为主, 这对好奇心比较强、敢作敢为的高中学生来说, 是一个改变, 也是一种激励, 学习兴趣大大地增强, 从而敢于动手, 敢于想像发挥, 敢于创新。

2.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激发他们求知的需要;强调与人交往、分享、合作, 有利于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在自我探究中善于发现、分析, 从而获得知识, 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需要。需要满足了, 不仅可以令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且可以使其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常是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 从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探究活动, 都会要与他人交流, 在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研究性学习, 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另外, 在组织、策划研究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组织、策划、把控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发挥。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心智, 对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4.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优势。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10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几种消极心理

正确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是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前提, 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消极心理可归纳为学习自卑心理、学习焦虑心理、学习倦怠心理、学习实用心理。

1.学习自卑心理。

高校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特别是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 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1]。 学习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中考、高考失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都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利, 这是人生学习成长历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易产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如别人的心理阴影。 二是受社会对成教文凭消极评价的影响。 长期以来, 社会普遍认为成教文凭含金量比不上正规文凭, 有的单位对一些成教文凭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关键评价方面不予以承认。 一些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 认为成教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不上普通大学生, 不招聘成教大学生。 这样往往使成教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教文凭最终价值不高, 社会不认可, 于是对成教生在校学习的意义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 导致心理自卑, 在学习上容易悲观、失望, 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

2.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困难, 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2]。 这种焦虑心理影响了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 成教大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这样容易受影响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二是理想目标值过高, 理想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要适合自己的能力, 要与现实接轨, 如果把学习成绩或实现的目标设定过高, 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易产生焦虑。 三是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 有的成教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从本质上看,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一种挑战, 迎接挑战的过程是成长提高的过程, 不能正确理解压力,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3.学习倦怠心理。

一般来说, 成教大学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而来求学, 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较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 随着对大学新鲜感的消失, 再遇到专业课程学不懂、学习困难、考试失利等挫折, 热情骤减, 由希望到失望, 失去学习热情, 学习动力也随之降低, 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突出表现出学习情绪低迷、上课精力不集中, 时常迟到、早退、不听课甚至逃课、考试作弊等一系列不当学习行为。

4.学习实用心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成教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更明显的职业性, 更突出的深刻性, 以及更显著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他们的学习动机总是与现实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3]。 重实践运用的学习目的是好的, 但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 实践本领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作基础, 有的成教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心态上则表现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这样对大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疲于应付。 有的甚至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混文凭”上,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表现。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

1.外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

一是家庭方面因素。 家长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对成教大学生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高, 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认识合理, 孩子更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二是学校方面因素。 成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 这种无形的文化学习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评价及自身的好学、 乐学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学习。 同伴群体中他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方式等都对置于其中的大学生有重要影响。 三是社会方面因素。 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在认可成人高等教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氛围引导下, 成教大学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内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

一是学习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个人智力因素、过去经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二是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态度端正, 决定着学还是不学, 决定着学习的行动。 当学习态度正确时, 学习能力便能充分发挥, 就会取得优异成绩。 三是意志品质方面,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也会受到一些玩乐的诱惑, 意志坚强、积极自信、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强的学生, 往往有决心、耐心克服困难, 从而强化动机, 提高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反之, 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 久而久之, 则信心不足,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以致学习消极被动。

三、针对成人高教学生消极心理的若干教育引导对策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学习消极心理, 应从加强成教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三个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消极心理, 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帮助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1.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成人高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泉, 培养成教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 要树立自主学习观, 逐步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是明确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 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引大学生的学习方向。 帮助指导成教大学生探索建立具体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每学期、学年都要有切实可行、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 围绕目标的实施, 制订好具体学习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 三是掌握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分配时间, 劳逸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加一些课外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 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 减缓学习压力, 保证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 自立、 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针对影响成教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一要发现发挥自身优势, 增强自信, 消除自卑心理。成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生, 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动手操作、工作忠诚度方面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所以成教大学生要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锻炼, 不断增强自信心。 二要积极面对现实, 在挫折面前合理归因, 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正确认识自己,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 不能否定自己, 而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 进行恰当归因, 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分析思考, 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争创优良成绩。 三要广泛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 要紧密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 把握其思想脉搏, 深入了解其学生生活工作实际, 帮助发现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帮助,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根据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更加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实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理解心理学知识, 提高心理调适技能, 实现自我成长。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 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力量源泉。 要注意转变学生以应付考试、获得证书为主要目标的外在的低层次的表面型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兴趣取向、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素质等深层型学习动机[4]。

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管理, 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习环境, 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要加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尊重差异、包容差异,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实践应用能力, 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未来。 三是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考核标准, 突出平日表现和平日成绩的考核, 突出实践应用的考核。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内容上, 要善于研究学科前沿和最新知识, 保证内容新;要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水平授课, 保证所教授内容能够理解、难易适中;要深入思考、精心提炼, 以最丰富、最简单的语言传授课本知识。 在教学方式上, 多采用案例、实例教学, 多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活动课堂氛围;多采注重实践教学, 以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帮助成教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王玉彬.关于高校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初探[J].大家, 2012 (10) :203-204.

[2]刘国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3]冯铁臣.成人高教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及其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9-10.

心理研究性学习 篇11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二、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三、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五、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六、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物理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研究 篇12

关键词:物理,心理障碍,学困生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通过对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分析,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般地说, 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 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物理学困生身上尤为突出。由于学困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 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 其心理障碍也不尽相同。我对我校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我校物理学困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这是由于学困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 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研究发现, 学困生也有自尊自强的愿望, 也奋发上进, 也有摘掉学困生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不遵守课堂纪律或屡犯错误,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 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 指责多于鼓励, 惩罚多于引导, 看惯了家长和老师的“白眼”, 于是自己认为自己无药可救, 低人一等, 破罐子破摔, 时间长了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恐惧心理。物理被认为是初中学科中较抽象的学科, 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低下, 加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 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 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症”。有困难不敢向老师请教, 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 考试怯场, 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女生学困生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疑虑心理较重, 不能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一片用心, 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 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 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 因而产生对立情绪。

4.惰性心理。物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 思想上不求上进, “玩”字当头, “混”字领先。

物理学困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特点。多年送毕业班的直觉告诉我,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物理, 初学物理者都会有强烈的兴趣和学好的愿望, 但是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逻辑性强、推理性强、实用性强、难度大, 随难度的增大, 有部分同学开始掉队, 厌烦学习, 有问题不问或不敢问, 又怕考不好, 考试时又怯场, 心理失去平衡, 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因素。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但并非所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积极作用, 如教育方法的失误, 对学生评价不公, 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 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教师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困生, 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 逆反心理会逐渐增加, 索性破罐子破摔, 产生心理障碍。

怎样消除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 进行心理调适呢?我认为有如下对策: (1) 施以爱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拇指教育是爱的灵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尊重学生。”老师的嘴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在孩子的世界里, 伟大不是大海, 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 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 一声同情和劝慰,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次理解的微笑, 一切亲切的抚摸, 都是最好的奖赏。多鼓励多了解, 这是爱的教育的前提。亲近他们, 消除其戒心, 师生要以诚相待, 心心相印, 使学生感到爱的真谛, 产生一种信赖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给予发挥其长处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从阴影中走出, 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2) 持之以恒, 永不言弃。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当厚德载物。我们知道,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更因为物理学科的特点, 所以我们教师不能要求这些学困生必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应该用和风细雨去解决, 其关键在于必须有恒心和信心, 不轻言放弃, 不要怕反复, 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因此要进行心理调适, 不能急于求成, 只要心理不滑坡, 办法总比理由多。

上一篇:怎么会这样下一篇:GIS高压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