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特征(通用9篇)
事件特征 篇1
媒介事件、网络媒介事件和“微博事件”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事件”解释为“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所谓事件具有发生、不平常、影响力大的特点。丹尼尔·戴扬和卡茨对“媒介事件”的研究有过重要贡献, 1992年他们对媒介事件进行了界定, 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 (1) 戴扬等人主要研究电视直播的历史性的国家级仪式事件, 他们将媒介事件分为竞争、征服和加冕等三种叙事类型。 (2) 但近年来戴扬和卡茨多次对他们提出的“媒介事件”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2007年卡茨和利布斯指出, 媒介事件的三大类型已不能充分概括电视上的新闻事件, 灾难、恐怖、战争已成为媒介事件的新类型。 (3) 2008年, 戴扬也指出除了卡茨和利布斯提出的冲突类型外, 还有幻想破灭和脱轨两种类型。 (4)
媒介事件是在以电视为主导的语境下提出的, 在以网络为主导的今天, 学者在媒介事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媒介事件这一概念, 并将其总结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体互动生发的公众舆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讨论、争议等,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动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媒体联动效应甚至行动, 其具有突发性、议程设置主题的多元性和短时公共空间的占有性、分层性、即时性、媒体联动性等特点。 (5) 从媒介事件到网络媒介事件, 不仅关涉技术形态上的转变, 同时也包括在传播内容、话语权、媒体系统内部互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新趋势。
本文讨论的“微博事件”属于网络媒介事件的一种, 是指那些发生、发展与微博有密切的联系, 微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事件, 具体包括:在微博上首发的事件;在微博上引发大量关注、转发的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热烈讨论的事件;通过微博进行社会动员的事件。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析角度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首先, 2010年多家媒体在年度总结时都有评选当年的微博事件, 如《2010年十大微博事件》等文章, 因此本研究在选择2010年的微博事件时, 主要参考的是媒体的榜单。其次, 2011年从年初截止到3月31日, 则主要是参考新浪微博上的每日热门话题榜, 并结合在网络和专业媒体上的影响力, 来判断筛选挑选出了24个微博事件。 (6)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微博事件进行研究, 分析的角度具体包括:事件发生的地域、所涉及的社会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等。因为在新浪微博上可以检索到2011年以来每日热门话题的数据, 故而对2011年的8个微博事件还分析它们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的表现情况, 以及专业媒体的报道情况。
研究结果分析
微博事件的地域特征。24个微博事件中, 全国性事件8个, 地方性事件14个, 涉及国外的事件2个。地方性事件中, 发生在大、中型城市的8个, 发生在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的6个。涉及国外的事件, 即菲律宾人质事件和日本地震, 皆与我国有密切的关系, 前者由于被劫持的人质是香港旅行团的游客, 后者历来都是我国国际新闻重点关注的国家, 且日本地震以及其后的核泄漏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地域特征来看, 全国性的或在大中型城市里发生的事件更容易成为微博上的热点, 而发生在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的事件, 只有在契合当前的热点 (如拆迁、矿难) 或影响特别重大 (如严重自然灾害) 时, 才有可能被人们所关注。
微博事件的所涉群体。从微博事件的所涉群体来看, 其中比重最大的为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 包括拆迁户、乞讨者、儿童、重大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众、矿难工人、被绑架人质等, 相关事件共13起, 占事件总数的54%。其次为涉及名人名企的5件, 涉及普通人的4件, 涉及政府管理人员的3件。 (7) 尽管在网络媒介事件中也时常出现需救助的社会弱势人群, 但是他们在微博上却成了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 这与微博的传播特点不无关系。140字符的限制、裂变式的传播, 使得微博特别适宜于承载碎片化的信息、意见和情绪。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事件比较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怜悯、愤慨等情感, 而微博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简单、迅速的意见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渠道。
微博事件的类型。本文主要是从议题与性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微博事件的类型。首先, 微博事件所涉议题较为多元, 但其中最多的是有关灾难事故 (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的事件, 有8件。此外还包括了拆迁、名人婚姻家庭、药品食品安得注意的是, 这些议题在微博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结合与转换。其次, 从事件性质上看, 绝大部分微博事件都是负面或中性的, 正面事件极少。这说明相比正面事件, 负面或中性事件对于人们的刺激更大, 更容易引起关注。
最受关注的微博用户类型。在网络媒介事件中, 意见领袖特别值得重视, 他们的观点不仅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且往往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关键作用。那么何种类型的用户最有可能成为微博事件中的意见领袖呢?本研究检索出了21个微博事件 (8) 在新浪微博上转发最多和评论最多的微博, 并对这些微博的用户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是转发最多还是评论最多的微博, 名人微博所占比例都是最大, 其次才是专业媒体和草根的微博。 (9) 尽管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人人都可以在微博上畅所欲言, 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会受到同样的关注。和现实生活中一样, 一方面话语权仍然较多地掌握在少数精英或权威手中, 专业媒体也成功地在微博上延伸了其现实优势;另一方面大部分普通人的声音则被淹没于众声喧哗之中。
检索出的25条转发最多和评论最多的微博, (10) 从表现形式上看纯文字的有13条, 文字+图片或文字+视频链接的有12条。单就形式而言还是内容丰富多样的微博更容易引起关注, 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发微博时都会选择以“图文并茂”来吸引眼球。
微博与集体动员。24个微博事件中, 有9个存在集体动员, 并且都成功引发了实际行动。除了使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 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场之外, 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和手机短信、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一样, 微博发起的社会动员具有如下特点:发起机制的民间性, 动员网络的扁平性, 动员的人情基础和动员的高效率。 (11) 尽管目前微博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只是初露端倪, 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能量, 它可以突破虚拟的网络, 促成现实中的集体行动。
微博舆论与事件解决。微博上的舆论与事件解决之间的关系分为正向、负向和中性三类。具体而言, 微博舆论对事件的发展具有明显正面促进效果的为正向;具有明显负面消极作用的为负向;对事件的解决无明显效果的为中性。根据这一界定, 借助检索工具对24个微博事件的发展以及最终解决结果进行了跟踪考察, 发现其中微博舆论起到正向作用的有18个, 中性的有4个, 而在金庸去世和碘盐事件中微博上的舆论则同时兼具了正向和负向的作用。数据显示, 对于事件解决起正向效果的微博舆论占了绝大多数, 而起中性作用的微博舆论, 如谷歌退出中国事件, 虽然没有明显地促成事件的正面解决, 但是也起到了信息传播、满足人们知情权的作用。
微博事件的传播特征。通过分析2011年的8个微博事件发现:首先, 这8个微博事件虽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但它们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上停留的时间却非常有限, 一般都不超过一个星期, 最短的碘盐风波上榜时间只有3天, 可谓是“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通过观察也可以发现, 极少有话题、事件能够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长期停留。有限的, 呈现出碎片化与表面化的趋势, 所以他们很难在微博上对某一事件进行长期深入的关注。
其次, 通过比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和专业媒体的报道发现, 事件在微博上爆红最容易出现在其发生的初期, 即在相关信息不充分、不清晰的时候, 此时有充足的空间可以由用户来补充、拼贴信息, 表达观点、态度等。而一旦媒体全面跟进, 相关信息丰富清晰, 事件进入稳定成熟期之后, 就很难再成为微博上的热点话题。
再次, 虽然我们将其称为“微博事件”, 但是它的最终形成是媒体协作的结果。当前, 微博越来越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而目前专业媒体也非常注重在微博上寻找信息源, 一旦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媒体就会跟进报道。短、平、快是微博的特点和优点, 但140字符、碎片化的表达也限制了信息的广度与深度, 进一步详细、深入的内容还是需要依靠专业媒体的挖掘。因此, 事件如果只在微博中传播, 其影响有限, 而经由专业媒体的协作、共鸣, 才能进一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媒体的协作最终造就了微博事件, 在微博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媒体各自发挥长处, 各司其职, 共同还原了事件的面貌, 并向社会扩散其影响。
结语
对于微博事件的系统研究使我们对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除了那些被经常讨论的正面意义之外,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暴露出来。“话语权的下放、把关人的缺失, 以及微博所具有的强大的媒体融合功能、碎片化表达等, 也使得微博成了谣言滋生、蔓延的温床。” (12) 此外, 对于微博在集体动员中所显现出的能量, 尤其需要重视并善加引导, 否则很可能滋长不安定因素, 影响社会稳定。
摘要: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关键词:网络媒介事件,微博事件
参考文献
[1][2][5]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国际新闻界》, 2010 (6) 。
[3][4]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6]24个微博事件具体包括: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唐骏学历门、《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微博求助、金庸去世、犀利哥、山西疫苗案、李刚门、上海胶州路大火、厦门警方微博破案、王家岭矿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宜黄强拆、智障黑奴工、乐清钱云会事件、菲律宾人质事件、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姚晨离婚、梁洛施李泽楷分手、南京拯救梧桐树、两会微愿景、日本地震、碘盐风波、瘦肉精事件。
[7]《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微博求助事件, 涉及记者和政府管理人员, 因此重复计算了一次。
[8]因宜黄强拆、金庸去世、《经济日报》记者仇子明微博求助事件中的原始数据已经被删除, 所以对这三个事件不进行统计。
[9]在21条转发最多的微博中, 名人微博9条, 专业媒体的微博6条, 草根微博6条;在21条评论最多的微博中, 名人微博11条, 专业媒体的微博5条, 草根微博5条。
[10]在同一事件中, 如果转发最多和评论最多的是同一条微博的话, 就不重复计算, 只计为一条。
彭兰:《网络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010微博年度报告发布:微博成为网民爆料首选方式》, http://news.youth.cn/sh/201012/t20101230_1445422.htm
事件特征 篇2
2015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仍居高不下,对中国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社会与政治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基本态势
由于有关方面并没有公布全国群体性事件的数据,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研究和2015年社会发展的形势得出初步的判断,即,2015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上继续增长。在参与者的群体身份方面,工人(含农民工)、农民、业主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加群体,但以商户、出租车司机以及投资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增长迅猛。下面,我们将按照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缘由简单分析2015年的群体性事件的大致情况。
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仍居高不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此类事件被主流媒体报道得较少,被曝光的此类群体性事件大多规模较小,但并不能就此认为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已经明显下降。此类事件被媒体曝光的往往只是那些发生了命案或较为严重暴力的冲突。
例如,云南镇雄县以勒镇部分村民因为不满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而阻挠房屋量测工作,导致十余名工作人员受伤、7辆公务车被砸坏。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土地转让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或违法行为导致了不少悲剧的发生,并未得到有效根治。
例如,9月14日,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后东固村村民张纪民在捍卫土地的过程中因火灾身亡。11月,离北京只有数十公里之遥的河北燕郊发生了多起村民因征地拆迁纠纷被砍事件。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不仅容易侵犯相关居民的合法利益,而且容易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因欠薪、降薪、裁员、社保待遇等劳资关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该有增无减。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普遍经济低迷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导致低端制造业陷入困境,大量企业倒闭或搬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全国范围内因欠薪等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近两年居高不下,在所有群体性事件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2014年,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相当惊人,而2015年此类事件呈增长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15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比2014年更加严峻,经济增长速度将至25年来最低水平。根据广东有关方面的统计,广东省在2015年因欠薪问题引发的3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高达数百起,占全省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70%以上。广州、东莞、中山等地连续发生多起千人以上工人罢工事件,抗议相关企业的裁员等举措和当地住房公积金新政策。
例如,2月,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裁员引发上千名工人抗议。3月,位于东莞的兴昂鞋厂和裕元鞋厂相继爆发了数千人参与的罢工。10月,深圳福昌电子公司倒闭,三千多名工人维权。其他省份也爆发了一些劳动关系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由环境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处于高发态势。其中,由于相关设施污染环境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地不时爆发。
例如,8月,江西乐平市数千居民上街抗议工业园区长期污染当地环境。由于担忧相关项目建成之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居高不下。深圳、广东河源、上海金山区宝山区、广东陆丰、南昌、广西北海、广东阳春、武汉等多地先后爆发了抗议兴建(扩建)垃圾焚烧场、火电厂、PX项目、变电站、核电站、码头、康复医院等邻避设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此类事件在当地往往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深圳数千居民抗议该市东部垃圾焚烧处理厂项目。陆丰市碣石镇上林村部分村民持械阻止修建核电站,最终19人被抓捕。
房屋业主由于不满物业公司服务、房屋质量和房屋受损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居高不下。仅根据笔者通过互联网、报纸和期刊所看到的信息,四川、湖北、甘肃、天津、内蒙古、河南、广东、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业主发起的群体性事件被曝光。其中,天津上百名受天津港爆炸事故影响的业主到政府机关门前聚集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个体经营者(如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商户)由于利益受损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2015年增长迅速。出租车司机发起的罢运等群体性事件在2015屡屡吸引全国人的注意。1月4日,沈阳市爆发数千辆出租车罢运事件。南京市部分出租车司机在1月8日开始停运,并阻挠、打砸其他继续运营的出租车。1月13日,出租车罢运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时进行,包括长春、济南、成都、南昌在内的多个城市爆发出租车罢运事件,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出租车罢运事件。这场出租车罢运**此后不断上演,武汉、北京等地相继爆发了出租车司机抗议专车抢生意而罢运的群体性事件。此类事件在2016年可能仍将不断上演。
2016年以来,深圳、南昌、济南、成都等地先后发生出租车司机抗议专车的罢运事件,对当地的交通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地方的专车司机也不甘示弱。例如,武汉、广州的部分专车司机集体抗议有关部门的执法。商户利益受损而发起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时出现。1月,山西太原上千商户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多家物流公司跑路产生的债务问题。上海、海口等地也发生了商户抗议有关部门的群体性事件。
投资者利益受损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涌现,上升势头较猛。成百上千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投资者先后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发起群体性的维权活动,并且到国家信访局、证监会等国家机关表达维权诉求。河南西峡县某房地产公司违规吸纳民众资金违规建房,且未按期交房,导致数十名投资者阻拦列车。此类事件的发生与大的经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
由于捍卫某些权利(如教育权利、女性权利、同性恋者权利、社会保障权利)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增长。例如,3月19日,中山大学的5名大学生聚集在广东省教育厅门前抗议高校教材将同性恋视为心理疾病,也要求有关部门回收对同性恋有污名化的教材。5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失独者在国家卫计委门口聚集抗议计划生育和相关的政策,要求政府保障其相关的权利与利益。围绕着子女教育权利的抗争值得关注。
9月17日,北京市近千市民到北京市政府门前抗议985、211高校对北京生源减招以及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全国掐尖侵占北京高招名额等问题。主张女性权利、同性恋权利的新社会运动近些年在中国呈现发展态势,大多数时候以个人性的、言论性的形式呈现,较少出现集体性的街头抗议活动。但是,未来此类新社会运动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以街头抗议的方式呈现。
由极端宗教思想和分离主义思想引发的恐怖主义事件、暴力事件在新疆等地不时出现,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形势造成较大的压力。在过去的2015年,恐怖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加剧的趋势。除了中东以外,法国、美国、英国也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其中,多名恐怖分子共同制造的法国巴黎恐怖事件震惊世界。
由于表达对某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愤怒而引发的泄愤事件也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我们关注。2015年12月底,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未成年女孩在某商场偷巧克力遭到商家和母亲辱骂之后跳楼自杀继而引发数千居民围攻警方,打砸公共设施,并造成市长受伤。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折射出抽象愤怒和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在整个社会的蔓延,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由于争夺某些特殊利益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值得我们关注。此类事件的一个典型是被部分媒体或网友称为“保路运动”的抗争事件。1月,河南新野、邓州两地居民要求郑万高速铁路襄阳到南阳段在自己家乡设站,并在多地发起集体活动。5月,四川省邻水县爆发了上万人上街头要求正在规划中的达渝城际铁路经过邻水,并且爆发与警察的暴力冲突。
此外,对村干部或政府工作人员不当行为不满、医患纠纷等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值得我们关注。
简而言之,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纠纷、业主维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群体性事件的相当大比重,个体经营者利益受损、投资者利益受损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长迅猛,而恐怖主义、主张某种权利的社会运动、泄愤型群体性事件虽然数量较少,却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二、基本特征
2015年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从事后救济型维权转变为事前预防型维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身的利益、权利尚未遭受切实的损害之时就采取多种方法表达自身的诉求。这种特征与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增长存在密切关系。这种特征在邻避事件中表现得最充分。预防型维权在一些罢工事件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3月爆发的裕元鞋厂工人罢工事件中,工人们担心工厂合并是裁员的前奏,要求立即发放住房公积金。有关部门应该正视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增长。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缘由以经济利益冲突为主,但朝着日益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导致许多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专车、快车在许多大城市严重冲击了出租车司机的利益。网店冲击了许多实体店的生意。经济利益纠纷虽然仍是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缘由或原因,但经济利益受损、权利意识增长、政治心理的变迁等因素往往混合在一起发酵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动员与宣传日益依赖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线上线下的联动日益深入。除了在一些农村地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使用或较少使用互联网进行动员和信息传播以外,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在酝酿过程中和爆发之后都依赖互联网。抗争的领袖和积极分子使用互联网进行动员和信息传播,大大地提升了动员速度、社会参与度和关注度。手机和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自媒体成为群体性事件动员的重要载体,成为抗争者的重要抗争资源,对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曝光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一点特点,通过互联网进行动员和传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实消息的扩散。
群体性事件的参加者和同情者日益超出地理界限。这一特点在徐纯合之死引发的网络热议和外地网友前往庆安抗议中得到充分体现。徐纯合身亡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导致部分外地人前往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抗议“徐纯合被枪杀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群体性事件的这一特征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对其行政与政治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传播者的打击力度加大。在许多群体性事件中,组织者和积极宣传抗争信息的积极分子受到警方不同程度的处罚。
事件特征 篇3
关键词 高校群体事件 预警机制 和谐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通过网络发表观点、寻求支援、发起倡议、组织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如近年来的“马加爵杀同学”、“宁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钓鱼岛与反日游行”等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带来了各类思维观点的碰撞与裂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危机高度重视,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预警防范机制,相应的法律体系业日趋完备。在国内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当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权威而准确的概念。较为准确的理解是,针对重大政治事件、自然灾情疫情、各种社会热点等现象,大学生在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上,发布一些煽动性、不客观、甚至是随意编造的信息,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危及高校、甚至是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
1、现象分析
以网络为平台,利用校园 BBS、微信、微博、博客、QQ等即时通讯方式,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来发表观点、寻求支援、发起倡议、组织活动等,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使得其通过网络发酵,从而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往往爆发突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期往往表现为网络跟帖、短信群发,后期一般会发展为集体罢课、静坐游行等不理智的行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般没有预兆性,这让校方事先难以防范,事中难以控制,事后难以根除。
2、诱因分析
尽管整体上大学生有一定是非辨别能力,但不能排除少数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上网充满娱乐心态和发泄心态。这部分学生对不确定的信息或者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随意传播,任意跟帖。特别是在境内外反华势力蛊惑、煽动下,一些思辨能力不强、的部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都有可能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舆情危机。
3、结果分析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舆情引发网络群体事件,会推动事件得到有效、合理、公正的解决;但同时,由于网络舆情中的一些情绪化的、负面的、不理性的看法,会促使网络群体事件朝着恶性的方向滑坡。
三、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地方高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的意义
如何防范与应对地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危机,已成为当今地方高校及政府管理者新的挑战。这对于维护地方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营造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但思想也不成熟,充满朝气但容易冲动,对国内外的形势关心且反应敏锐但缺乏理性。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 各种社会价值观的碰撞, 各类网络突发事件出现的概率更大。因此,从正面引导、教育、凝聚学生,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从而有效的预防并积极的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形成健康干净、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风气。
2、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高校实现科学决策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其发生与发展、变化与变革,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当下大学生正在关注的校园及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这推动着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朝新的研究方向发展。同时,构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高校实现科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到全面收集、分析、监控舆情,才能理顺情绪,舒缓矛盾,解决问题。
3、有利于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关键是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采取有效的、适当的预警措施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果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不到位,响应不及时,处理不妥当,不排除高校群体性事件演变成社会性的群体危机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预警研究暂且还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内涵与特点、现象与诱因,预警机制的性质模式与构建方式等尚未完全界定。为此,要全面地、客观的、辨证地去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预警及管控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预警主体、研究者积极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真正占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更好的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卢荣华,刘海英,詹沐清.网络舆情及其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3(12).
[2]赵会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研判与预警的重要性[J].河北法学,2010(10).
[3]龙雅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媒介体育事件的记忆特征比较研究 篇4
城市民众随机调查A项目和B项目。城市民众随机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23日—27日, 主要针对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各广场健身人群、繁华地段逛街人群和居民社区闲散人群。问卷实行现场点对点发放与回收, 问卷填写完后, 课题组赠送一本笔记本, 共发放问卷866份, 实收问卷866份, 回收率100%, 实际有效问卷866份, 问卷有效率达100%。在校大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23日—27日, 调查项目为后北京奥运民众认知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一新生和大二体育选项班。随机抽样本单位年轻教师3名, 对该教师所带班级进行调研, 共计14个自然班, 共计572人, 其中有7人因个人原因错过调研时间。问卷实行任务式的现场点对点发放与回收, 发放问卷565份, 实收问卷565份, 回收率100%, 问卷有效率达100%。
2 媒介体育事件的记忆特征比较研究
如表1所示, 三大群体印象深刻事件集中反映在“刘翔退赛事件”和“奥运会开幕式”上, 这从局部与整体两个纵面反映观者的记忆状况。在消费社会与明星时代, 精英运动员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表现, 如美国的菲尔普斯、中国的刘翔、牙买加的博尔特等, 这些世界优秀运动员构筑了国家或民族的心理防线与文化认同, 比赛在更大程度上就是运动明星的景观展示, 是超越国家与地域边界的, 明星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成为景观中的景观。刘翔退赛之所以影响广泛深刻, 最重要的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 在没有完成第一轮比赛的前提下, 甚至在没有跑完全程的前提下, 属于突发性的公共文化事件范畴, 竞技体育的不可判断性或曰竞技体育的巨大魅力所在突显出来, 这一定程度也映射出人们把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过度集中在刘翔身上, 实质上是全民过度崇拜明星运动员, 有过于跟风追星的盲从表现, 这同时是对全民体育意识行为的批判。刘翔退赛事件本身的记忆程度略高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二者并驾齐驱, 说明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与社会影响力广泛, 是展现民族与国家文化的重要记忆景观。总体上来说, 民众植根于日常生活世界, 比较关注民生问题, 如饮食、股票、金融问题, 相对应的三鹿事件、股市大跌和全球金融危机等获得了民众的较高关注, 在事件发生的未来2年中形成了较深的认知印象。而
与此同时, 中国过分依赖女性体育的单项投入, 藉此提升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在1991年的第一届女子世界足球锦标赛中, 中国闯入了最终的决赛。在1996年中国女足夺得了奥运会银牌。在1998年夺得了世界杯银牌, 而男子国家队什么奖牌也没有得到, 形成的差距再也不能被拉大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女性运动的黄金时期, 对女足的期待由此也越来越高, 奥运会的前景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是一种既可以预料的事实, 又是一种上天注定的结果。在那段黄金时期, 从1990年到2000年, 中国共获得923个世界冠军, 其中有575块金牌 (62.3%) 是女子获得的。这种结果被说成一种现象“阴盛阳衰”, 依事实看来, 似乎没什么争议。从1978年到2003年的二十五年里, 女子一直保持着占总金牌数 (62.3%) 的好成绩。在1998年, 十强运动员中只有一个男生, 女性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成功, 提升了女运动员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在21世纪, 也有男性在某些邻域取得骄傲的成绩, 比如刘翔。从2003年到2006年中, 中国获得的420个世界冠军中, 女子共获得270枚, 占64.3%。[3]这便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奥运优势项目诸多, 而这些单项却在时间和历史的演进下却产生不出记忆内容的原因了。
此外, 菲尔普斯的8面金牌赢得了中国观者的记忆内容, 包括牙买加的博尔特的竞技表现, 这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肯定与颂扬。美国篮球梦之队更是赢得了中国观者的青睐, 究其原因, 是NBA的中国影响力以及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普及程度使然, 这为篮球运动的市场氛围与社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奥运会篮球属于该项目顶级比赛, 美国队的竞技表现超越了一般的竞技范畴, 成为身体艺术性的表演范畴, 更多的文化象征和身体性意义突显出来, 扩延了竞技意义的空间维度。
3 结论
三大群体印象深刻事件集中反映在“刘翔退赛事件”和“奥运会开幕式”上, 这从局部与整体两个纵面反映观者的记忆状况。在消费社会与明星时代, 精英运动员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表现。明星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成为景观中的景观, 成为身体艺术性的表演范畴, 更多的文化象征和身体性意义突显出来, 扩延了竞技意义的空间维度。
摘要:以在校大学生、民众和运动员三个群体为调研对象, 对三大群体反映出的媒介体育事件记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三大群体印象深刻事件集中反映在“刘翔退赛事件”和“奥运会开幕式”上, 这从局部与整体两个纵面反映观者的记忆状况。在消费社会与明星时代, 精英运动员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表现, 如中国的刘翔、牙买加的博尔特等, 这些世界优秀运动员构筑了国家或民族的心理防线与文化认同, 比赛在更大程度上就是运动明星的景观展示, 是超越国家与地域边界的, 明星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成为景观中的景观, 成为身体艺术性的表演范畴, 更多的文化象征和身体性意义突显出来, 扩延了竞技意义的空间维度。
关键词:媒介体育,记忆认知,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Stephen Wagg, Andrews David L.Beijing2008:Preparing for Glor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7:15-32.
[2]黄璐.国际舆论导向下的中国唯金牌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4) :341-344.
[3]黄璐, 王金福, 付晓静.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政治战略与国家身份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1) :18-20.
[4]吴新宇, 黄璐, 许晓峰.北京奥运会国际媒体政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5]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资源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 (3) :23-27.
事件特征 篇5
关键词: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特征,成因
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利益再分配, 社会发展愈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态势, 各种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中, 有一类突发事件是经由网络传播形成社会热点, 我们称之为网络诱致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遵循一个规律:本体事件在现实或网络发生, 由网络诱致扩散, 其间受到各种舆论影响, 进而广泛传播甚至演变出变体事件, 引起相关领域讨论, 最后得以解决或平息。
一、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 突发性
主要强调时间维度内的瞬时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输一般采取点对面甚至点对点模式, 但互联网是高效的面对面网状传输模式, 能够使信息传输时间差无限缩小, 效率大大提高。因此, 信息可以瞬时传送到网络的任一角落。而网络媒体的迅速跟风、即时评论, 使得一个事件能迅速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事件, 瞬时由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网络诱致的突发事件。
(二) 急速扩散性
急速扩散性指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易于扩散。这类事件可大可小, 无法准确界定扩散边界, 在其初期爆发和中期传播过程中, 往往是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一部分人成为事件传播的主体, 推动事件进程和发展, 但基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围观心理”, 事件的急速扩散则成必然。
(三) 公众性
包括涉及议题的公众性和涉及范围的公众性。就事件本身而言,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官员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 这些领域触及公众的敏感线, 一旦发生很容易引发关注。就事件参与者而言, 他们来源多样, 立场各异, 一方面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网络对本体事件进行关注、发表评论;另一方面参与者跨越地域身份, 其看待事件的角度和立场都不尽相同。
(四) 不确定性
一是时间爆发的不确定性。普通突发事件一般只有一个时间爆发点, 即主体事件的爆发;而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本体事件、网络诱致过程、变体事件都可能存在爆发点, 事件的进程和爆发充满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的不确定性。就未来发展而言, 任何本体事件都有演变成变体事件的潜在可能。但即使经过网络的诱致过程, 是否能够发展成变体事件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至于演变出何种变体事件也是一个未知数。
二、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成因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作为现实因素与网络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产物, 不可能脱离二者的任一单独存在。
(一) 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矛盾冲突加剧
(1) 制度缺陷。首先, 缺乏理性的沟通机制, 公民的发言权在现实中受到限制从而诉诸网络。当群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表达利益要求, 政府也不能适时根据群众意见做出政策调整, 社会张力得不到释放, 社会难免脆性崩塌。其次, 缺乏完善的社会监控和预警机制, 特别是针对公权力的监管机制, 以至于公权力不断扩大, 个人在面对公权力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最后, 缺少制度化的渠道和措施, 长期积累的民愤只能通过非制度化的网络得以宣泄, 这就提高了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和影响广度。
(2) 信息的不对称。在社会整体结构中, 优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往往掌握更多有利信息, 他们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远超弱势群体的额外利益, 进一步拉大社会差距, 这使得弱势群体在面对优势群体时极易失去判断能力, 并在心里对其产生不满或积怨, 引发冲突。
(3) 信任危机。当前中国的信任危机, 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民众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市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及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网络时代多渠道的传播使得信息难以被掌握。因此, 政府对信息任何的试图推迟、隐瞒、欺骗等手段, 都会加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进而引发声势浩大的网络诱致突发事件。“7·23甬温线特大高铁事故”就是典型的案例。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 既包括不同阶层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也包括家庭公司单位和社会普通成员间的信任危机。从“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这句口号中, 贫富阶层中的信任关系不言自明;而“专家”变“砖家”, “教授”成“叫兽”更是说明当代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的信任鸿沟。
(二) 流动网络给网络诱致突发事件提供了平台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准入审查的弱化使得对内容的限制相对宽松, 由此众多舆论能够流动起来, 并随着流动的扩散性传播愈发繁荣。网络上的流动舆论, 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同舆论之间的流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能成为舆论制造者, 巨大的舆论数据造成网民的选择性关注, 不断更新的舆论“爆点”使得上一条舆论变得无人问津 (在相似舆论发生后或许会重新得到关注) , 如此循环反复, 正是网络流动舆论的真实写照。二是舆论本身的流动。网络的交互性使反馈及时丰富, 个人的观点容易得到回应。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得信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快速的搜索反馈不断吸引着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任何人进入, 这种涟漪效应般的合力推动着舆论事件的进展。
(三) 网民群体作为主要参与者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一方面, 互联网的匿名性为虚拟社群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保证了虚拟社群中每个人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利。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权性的虚拟社群平台, 自由的话语表达推动了主体事件的网络诱致过程;另一方面, 网民大多通过网络围观参与事件, 网络围观可能包含一定的利益诉求, 但更多的是看客角度下的好奇心理和娱乐心理。网络围观极易形成非理性的表达, 甚至引发网络暴动。但不可否认, 它同样有积极的作用, 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提供更多平等表达的机会, 用爱心围观的力量帮助他人等。
三、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主流, 自媒体更加深入人心,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如何运用这样一把双刃剑去引导和控制舆论, 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事件特征 篇6
1998年,中国民航(总)局发布适航指令,要求全国所有商用客机加装快速存取记录器(QuickAccessRecorder,QAR)设备,自此以后,QAR译码工作在中国民航系统中广泛地开展起来。QAR设备能够记录下飞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运行参数,其信息之完整使得工作人员即使在航班后也能够了解到飞机飞行的主要情况。
QAR设备的应用使通过实际飞行数据客观衡量飞行员的具体操作能力成为可能。QAR数据不但数量充足,而且取用方便,不会干扰航空公司正常的生产活动。通过研究QAR设备记录的大量飞行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在飞行活动中民航飞行员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及处理过程,并可对其进行统计与评估,得出基于事实的、较为可信的结论。
本文试图建立一种通过计算数值分布差异来研究飞行超限事件数据与飞行参数的方法。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丰富的QAR数据进行飞行事件与航空安全研究的方法。
2 飞行参数差异分析
2.1 基本思路
我们希望寻找一种通过飞行参数进行航空安全研究的方法。一般来说,航空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外部大气环境(风速、风向、大气总温等)、飞机本身的机械因素(发动机状态、各种操纵面的位置等)、飞行员的基本能力(空间知觉,记忆力,注意力)以及飞行员的心理状态(疲劳程度、心理状态、情绪稳定性等)。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这些因素不断随时间发生着变化,同时对飞行活动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总的来说,由于影响关系纷繁复杂,对所有因素同时进行研究就显得不够现实。因此,需要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个关键参数,来对某些典型飞行事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变化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从中发现某些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固有因素。
QAR超限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常飞行事件。超限事件的探测是基于对航班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参数数值的译码分析。超限与未超限事件的差别体现在飞行参数是否符合某一个或几个参数判定条件。
根据事件链理论,某飞行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之前一连串事件环环相扣共同引起;只要其中有一个事件得到有效控制,该飞行事件就不会发生[1]。对于飞行超限事件,各飞行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链的结构。一个飞行超限事件对应着一个参数判定条件,相应地对应着一连串相互关联的飞行参数。一般来说,一个飞行参数发生了符合超限事件探测的情况,在事前事后都可能会导致数个其他参数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通常反映在其与正常飞行数据之间的差异上。于是,发现这种差异,就可以藉此对与某超限事件有关的参数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衡量这些参数对飞行超限事件的影响。
飞行参数的变化十分复杂多样,在许多情况下,其可能具有某种无法进行简单假定的分布形态。例如500至50英尺(foot,以下简写作ft)的进近速度,在静风条件下,通常飞行员会将空速控制在VREF+5(参考速度+5节,以下以相同方式表示)附近,而在QAR超限事件监控标准中,“进近速度小500ft以下”超限标准为空速小于Vref,“进近速度大500-50ft”超限标准为空速大于Vref+15,两超限并非以Vref+5为中心的双侧对称值。因此,为避免发生超限,飞行员对空速偏小和偏大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对空速的控制也带有偏向性,这就导致该阶段空速采样总体分布的各项参数难以进行事先假定。因此,若要对飞行参数的多样本采样进行差异检验,最好选择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
两样本比较的非参数方法中,较常用的有Wilcoxon法、Mann-Whitney法、Kruskal-Wallis法及Median法四种。其中,Kruskal-Wallis法无论是在小样本还是在大样本情况下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检验功效[2]。
因此,本文的计算分析选择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
2.2 Kruskal-Wallis检验
Kruskal-Wallis检验(KW检验)是一种推广的多独立样本平均秩检验。其原假设为:
H0:样本来自的多个独立总体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该检验属于一种非参数检验,并不要求被检验的样本总体具有已知的分布形态。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将多组样本混合按升序排列,并记第i组的ni个样本的秩为:
之后对多组样本的秩分别求平均值。如果各组样本的平均秩大致相等,则可以认为多个独立样本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如果多样本的平均秩相差很大,则不能认为多个独立总体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于是,令:
则构造KW统计量如下:
式中:Ri—第i组样本的平均秩;
R—总样本平均秩;
k—有k组样本;
ni—第i组样本的观察值个数;
N—样本的总个数。
若H0不真,K有偏大的趋势。因此,拒绝域有如下形式:
其中,c由PH 0{K≥c}=α确定。
KW检验可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方便地实现。在分析时,SPSS将自动计算KW统计量,并依据KW检验临界值表给出KW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如果相伴概率小于或者等于用户的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H0,认为多个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如果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则不能拒绝零假设H0,认为多个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
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用于比较发生与未发生超限事件的航班参数各自所具有的表现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判断某一飞行参数对于其之后发生的飞行超限事件是否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2.3 飞行参数选取
飞行参数的选取应基于具体的飞行超限事件进行判断。对于不同的超限事件,其对应的一连串相关参数很可能并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按照飞行阶段大致划分我们所关注的飞行参数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飞行过程中,在相同的飞行阶段中所要关注的重要飞行参数也经常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超限事件的判定大多是集中在一小段时间范围,因此,只需要选择相应超限事件发生时刻或附近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鉴于起飞爬升和进近着陆阶段是飞行不安全事件的高发阶段,以下主要选取这两阶段的超限事件作为飞行参数选择的基础。对此,综合考量已有数据,选择以下三项超限事件作为分析举例:35-1000ft无线电高度范围内出现的爬升速度大超限事件、2000-1000ft无线电高度范围内出现的下降率大超限事件以及接地点远超限事件。此三项均为日常飞行过程中发生较多的超限事件。依照经验对以上三项超限事件设置数个可能具有一定影响的采样参数并确定其对应的采样算法。具体项目及采样方法见表1。由于我国民航飞行中仍主要使用英制单位,为了使专业人员在阅读本文时更加方便,本文中各参数均直接采用由QAR所得到的英制单位数据。
3 数据分析
本文的分析使用了采集自波音737-300飞机的共134套航班数据,其中爬升速度大超限30起,下降率大2000-1000ft超限17起,接地点远超限37起。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资源,在分析某一个超限事件的时候,同时利用了发生其他超限事件的航班数据,但是要求两超限事件不能发生在相同的时间段、高度段或以其他方式标志的阶段内。
将采样数据输入SPSS进行KW检验,并设显著性水平为0.05,得到如下结果。
3.1 爬升速度大(35-1000ft)超限事件分析
计算采用超限航班数据30套,正常航班数据90套。
检验参数值见表2。其中秩均值表示每个分组数据中秩的平均值,其单位为无量纲;显著性则为KW检验中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值。由表2可知,数据在所选择的三个飞行参数采样上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对于正常航班数据,超限航班数据表现为拉杆时空速、地速及初始爬升阶段爬升率均值偏大。根据经验判断,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对于超限事件所涉及到的参数规律具有一定程度的分辨能力。
3.2 下降率大(2000-1000ft)超限事件分析
计算采用超限航班数据17套,正常航班数据117套。
检验参数值见表3。由表可知,数据在整段下降率均值,后半段下降率方差,后半段空速均值,整段发动机转速均值及前半段发动机转速方差对应的7个采样上具有显著差异性,而在前半段空速均值上具有不太显著的差异性。相对于正常航班数据,超限航班数据表现为整段下降率大,后半段下降率方差大,后半段空速均值大,整段发动机转速小,前半段发动机转速方差小。另外经过检视数据发现,大下降率大多开始于2000-1000ft高度范围的前半段,部分会持续到后半段,而伴随大下降率的通常是较小的发动机转速和飞机仰角;同时,对于大多数航班而言,发动机转速在5000-1000ft高度范围内出现了一次或数次明显下降,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明显回升的情况。由此,我们对于检验结果可做出如下解释:
(1)整段下降率大是显而易见的参数表现。
(2)前后段下降率方差在显著性上的差异可以认为是由于超限航班在通过2000ft无线电高度附近时就已经带有下降率偏大的趋势,并在前半段逐渐突破临界值发生超限。但其在该阶段数值的变异并不比未超限航班严重,因此前半段两组数据下降率方差的分布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后半段,发动机转速及仰角的回升使得超限航班的大下降率逐渐得到纠正,这造成下降率数值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未超限航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超限航班的后半段下降率方差偏大。
(3)下降率是空速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因此大下降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意味着相对较大的空速。
(4)前半段超限航班在发送机转速方差上相对于未超限航班偏小,说明超限航班在前半段相对未超限航班较少进行油门上的改变;而在后半段,超限航班与未超限航班在发动机转速方差上的分布差异并不明显。同时,在整个高度范围里,超限航班相对于未超限航班,发动机转速均值明显偏小。因此有理由认为超限航班倾向于更晚地进行油门操作,而且其操作时的无线电高度集中在1000ft附近或更低。
3.3 接地点远超限事件分析
计算采用超限航班数据37套,正常航班数据61套。
检验参数值见表4。由表可知,数据在200-50ft地速均值及50ft处发动机转速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同时还注意到,在200-50ft空速均值数据并不像地速一样具有显著差异。这可以解释为:
(1)在着陆过程中,飞行员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保持空速,而接地点远超限事件的判断则是依据50ft至接地范围内的地速进行。这样,当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空速地速差别较大时,虽然飞行员通过主动控制使空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但是却有可能由于地速偏大而造成接地点远超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换而言之,导致发生接地点远超限事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顺风与逆风的影响,即环境因素。
(2)50ft发动机转速上的统计学差异,也许可以解释为造成超限事件发生的另一项原因:着陆阶段油门偏大或收油门偏晚。不过该采样在检视数据时发现,超限组与未超限组虽然在秩均值上有一定差异性,但是在数值均值上相差较小,基本属于同一发动机推力范围,因此其差异性也可不予考虑。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检验的QAR数据分析方法,并选取了数个典型超限事件进行分析。文中对部分可能与事件相关的飞行参数进行了采样,使用KW检验方法对采样参数进行处理,以此判断超限与未超限航班飞行数据之间的分布差异。经过研究性试用,该研究方法在处理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QAR飞行数据方面具有可行性,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对于飞行超限事件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飞行数据的数学分析,可以提取出其中所包含的数字特征;然后通过对数字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理论分析与经验判断,可以得出飞行事件的形式化描述,并确定相关的影响参数,然后对事件机理进行解释说明。这对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减少飞行超限事件的发生、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由于论文篇幅及数据数量所限,本文没有对三项超限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释。加之飞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影响关系错综复杂,很多时候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也难以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因此,本文的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QAR数据,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摘要:提出一种利用差异检验对QAR超限事件与飞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以从海量的QAR飞行数据中提取出带有指导意义的信息。首先研究了将KW检验应用于QAR超限事件分析的可行性;然后针对某超限事件进行典型参数选择,并对发生与未发生该超限事件进行分组,对所选择的航班采样数据进行KW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某飞行阶段中被选择的典型参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于存在显著差异的参数,分析其参数特征,通过理论与经验对其进行解释,研究其对于超限事件的影响。通过对爬升速度大(35-1000 ft),下降率大(2000-1000 ft)及接地点远三项超限事件进行举例分析,可以看出KW检验能够分析飞行参数的分布差异,进而为事件分析提供经验性的判读依据,并为飞行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飞行超限事件,KW检验,飞行参数,QAR
参考文献
[1]刘汉辉,孙瑞山.基元事件分析法[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7,15(3):1-9LIU Han-hui,SUN Rui-shan.A Method of Basic ElementAnalysis of Aviation Accidents[J].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Institute of China,1997,15(3):1-9
[2]张超,胡军,陈平雁.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非参数方法的检验功效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30-235ZHANG Chao,HU Jun,CHEN Ping-yan.The Compari-sons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Nonparametric Tests on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of Independent Samples[J].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2008,25(3):230-235
[3]范金城,梅长林.数据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
[4]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股份QAR超限事件监控项目与标准2008版[S].2008
[5]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Neil A HCampbell.The Evolution of Flight Data Analy-sis[OL].The Australian Society of Air Safety Investiga-tors.http://asasi.org/,2007
[7]Thomas R Chidester.Understanding Normal and AtypicalOperations through Analysis of Flight Data[OL],NASAAmes Research Center.http://apms.arc.nasa.gov/,2003
[8]史亚杰,陈艳秋.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3):116-120SHI Ya-jie,CHEN Yan-qiu.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aviation safe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3):116-120
[9]陈艳秋,史亚杰,张元.航空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3):152-157CHEN Yan-qiu,SHI Ya-jie,ZHANG Yuan.Problem sand counter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supporting system of civil aviation safety in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3):152-157
[10]郇秀霞,王红.基于数据仓库的QAR数据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685-2688HUAN Xiu-xia,WANG Hong.Analysis of QAR databased on data warehouse[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Design,2008,29(10):2685-2688
[11]冯兴杰,李胜,郇秀霞.基于小波尺度系数的民航QAR数据约简及其性能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5),1255-1258FENG Xing-jie,LI Sheng,HUAN Xiu-xia.Civil avia-tion QAR data reduc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analysisbased on wavelet scaling coefficient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9,30(5),1255-1258
事件特征 篇7
1.1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从新闻事件中衍生而来的一类流行语, 通常是用词语或短句高度概括新闻事件的内容, 表达了民众的态度。这些词语或短句或是引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一句话, 或是由广大网民根据某一新闻事件创作而来。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1]与一般网络流行语相比,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更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问题。
1.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2.1 句子类
大部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短句, 以具有完整句子格式的语言形式呈现。这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新闻事件”密不可分。网民通过直接截取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句子或新闻当事人的一句话来代指整个新闻事件。此外, 网民也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内容进行概括, 自我创作, 这类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完整句式的特点。
1.2.2 词语类
词语类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如不深入了解, 可能较难看出其背后的新闻事件。根据音节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单音节流行语与多音节流行语。但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相比,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音节的结构更复杂, 多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形式。
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分析
2.1 新闻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因其自身具有的新闻性而引人注目, 进而被广泛流传。此类新闻事件大多是社会民生类事件, 贴近大众生活, 具有极强的接近性和及时性, 满足了人们了解社会新闻的需求, 因而赋予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以新闻价值。此外, 新闻性能引导人们关注和探索新闻事实, 进而激发传播的欲望。
2.2 态度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通常利用短句或词语浓缩概括新闻事件, 通过讽刺、调侃等方式, 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或争议, 由受众促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受众通过网络流行语这种表达方式, 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话语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 释放生活中承受的压力, 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2]网络环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并各抒己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较小, 人们可以针对同一事件, 自由表达不同的看法。因而, 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众态度的直接表达。
2.3 快捷广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媒介, 决定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快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大多是由社会民生类新闻人物的一句话或举止行为发展而来, 具有简洁精炼、易记通俗、贴近生活、便于查找、在网络环境中使用频率高等特点。从传播媒介看, 互联网具有高度双向互动性、信息传播及时性的特点, 使传播者和接收者能快速做出反应, 加上社交媒介的多样化, 受众可以通过QQ、微信、博客等渠道传播网络流行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5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3]由此可见, 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 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使用网络, 推动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广泛传播。
2.4 多元化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单一化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而,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播多样化可分为两方面的多元化, 第一, 传播主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情况已经不能出现, 个体刻意通过新技术, 实现信息的发布和共享, 成为传播的主体。在传播形式上, 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越来越多社交媒介被开发出来,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 多元化是受众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受众的兴趣、爱好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分裂, 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 这些受众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持有不同态度看法, 因而, 此类网络流行语在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2.5 开放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开放性, 体现在传播平台、创作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网络传播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 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进行自我创作。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大多表达的是人们对社会民生事件的看法, 内容不具私密性, 因而这类流行语是透明化的自我展现。人们既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 又是创作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 因而, 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较强的个性感情色彩。这种开放性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得到强化, 人们凭借群体的智慧, 为此类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和多样的创作形式, 有数字、词语、短句等形式。
2.6 线上传播为主, 线下传播为辅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因而, 其传播主要发生在线上。但因此类网络流行语贴近生活, 易引发受众共鸣, 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人们的态度看法, 因而被人们引用到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口头上使用此类网络流, 借以表达自身的看法。
2.7 传播理念自主化、平等化
随着微信、微博、QQ空间的兴起, “人人为主播”、“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越来越显著。网络传播模式使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自主化、平等化的特征,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释放自我、独立发表个人想法的空间和平台。人们可以就新闻事件, 自行创作出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束缚, 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而体现了自主性和平等性。
3 新闻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3.1 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 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因其接近性和社会性, 加速了与此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传播, 提升了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受众的态度, 容易引起共鸣, 并使受众成为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此外, 此类网络流行语不仅指向某一新闻事件, 还能反映其背后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心态, 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能引发民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引起媒体对类似现象的报道和分析。
3.2 便于舆情监督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由社会新闻事件衍生而来, 因而具有社会性, 表达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是网络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自媒体时代, 个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利。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突发, 当发生房价、物价等相关新闻时, 人们往往会发出质疑、不满, 这些声音能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 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 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如果公众强烈质疑某件新闻事件的真相, 或不满于的处理方法, 这些情绪急剧扩散和聚集, 极有可能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事件当事人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舆论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后, 能促使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 调查事件, 解决问题。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这个东西就是民间的情绪和意志, 流行语用一种变异的形式为情绪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这就从本源上决定了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社会性。[4]在网络平台上, 舆论监督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监督的对象包括社会各种角色, 从国家政府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各种体制和机制以及各种不良社会现象,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3 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 探究其深层意义;可以掌握社会心理及问题所在, 并及时化解危机;研究其传播过程和效果, 可以了解网络传播的价值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 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要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展开, 加强学科融合借鉴, 从而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4 结语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 是时代的反映, 也是民众舆情的反映, 与人们的心理状况、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网络流行语必将进一步发展, 这是互联网时代发展必然现象。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 在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网络舆情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公众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并通过研究和引导提高其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 2002 (2) .
[2]毛贺祺张坤.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J].今传媒, 2013 (1) .
[3]不详.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015-07-22[2015-12-01].
事件特征 篇8
音视频中暴力与色情内容的自动分析与检测已然成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新鲜热点之一, 而倍受各方广泛关注。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包含过多儿童不宜观看内容的音视频, 如果只是依靠人工审核, 即使耗费大量的人力及财力也难以即时发现不良信息。本文即针对电影中所包含的音频暴力片段进行研究, 提出了基于音频长短时特征与统计特征相融合的组合量特征, 由此而实现了一种基于音频的长短时特征与统计特征融合的暴力内容自动分析系统。
对于什么是暴力, 一直没有给出过权威的定义。目前以Media Eval竞赛为标准的暴力定义[1]是:“身体暴力或事故导致的人体伤害或疼痛。”鉴于视频数据的直观、特征可分性强等优势, 前期暴力检测工作的重点多是关注于视频数据的分析, Chen等就使用了平均运动强度等特征检测了打斗、流血等暴力镜头, 平均识别率达到了85%[2]。Zhang、Chen等则使用了基于内容的HOF特征进行打斗场景的识别, 也取得了86%的识别结果[3]。而基于暴力场景中经常采用特定音频事件来渲染气氛的特点分析, 随之即进一步展开了对基于音频特征暴力场景识别的有关分析与研究。其中, 由于能量熵可以反映短时间内的能量突变, Jeho和Ahmed就将其作为运动强度、火焰特征、流血特征等视频特征的辅助性能来完成基于事件的视频摘要提取工作[4]。为此, Theodoros等即使用了能量、过零率等八种音频特征对固定长度的音频段进行了暴力与非暴力的分类[5], 并且取得了90.5%的识别结果。时下大多数工作也只尝试对一种或少量几种暴力音频事件进行了检测。例如, Huang等使用能量和基频特征对尖叫事件所进行的检测, 最终取得了86%的识别结果[6]。Pikrakis等更使用了MFCC、能量熵、基频等在内的统计特征进行了枪击的检测, 相应地取得了90.6%的识别结果[7]。Penet又使用MFCC、能量等特征, 对枪击和爆炸产生的音响进行了识别, 分别取得了80%和72%的识别结果[8]。
在电影暴力内容的分析工作中, 基本单位多为镜头, 但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却有所不同。因此, 除了镜头内的短时音频特征, 同时更要提取短时音频特征的长时统计特征, 如此才能进一步体现镜头内特征的变化。与其相应地, 本文即提出一种基于音频多尺度时长特征的暴力镜头中音频事件的自动分析与检测技术。
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基于长时特征以及统计特征的音频特征提取, 对暴力音频事件音频特征进行分析与提取;第二部分即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以及给出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1 多尺度时长下暴力音频特征的定义与提取方法
电影中的声音对电影信息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暴力镜头中, 声音的作用更是突出。若要对音频事件进行有效的识别, 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特征。大多数音频场景分析通常采用短时特征, 且特征所对应的音频信号单元也多为定长[9,10,11], 如MFCC、短时过零率、LPC等特征都是研究过程的常见选择。
而电影中的镜头构成场景的声学事件多为不定长的音频片段。并且, 由于音频事件差异性较大, 使其持续的时长与特征也有本质不同。例如爆炸声和尖叫声、枪击声在子带能量、频谱质心和过零率等特征上均呈现不同的分布。本文中的长时特征, 即为体现出特征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可通过计算相应的统计信息而得到, 具体来说包括了子带能量的均值和方差、音频能量的均值和方差、帧间的一阶以及二阶差分等。
1.1 定时长短时音频特征的提取
定时长短时特征, 即通过对音频信息进行预处理、分帧之后提取的每帧的特征, 包括MFCC、基频、LPC、能量熵等。现在将各个特征的提取方式依次给出, 具体内容如下:
(1) MFCC是将人耳听觉感知特性和语音的产生机制相结合而来, 因此将更加接近人们的听觉认知习惯, 已经广泛用于音频信息分析。在此, 可划分26个mel频带, mel系数选取12, 这样本文共提取12维MFCC特征。
(2) 基频体现的是声音的知觉特性, 并且这种知觉特性在人们听闻和理解不同的声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暴力声音, 如:尖叫、枪击等来说, 其音高均不相同, 因此可以采用音高特征作为本文音频事件的识别特征。
(3) LPC是根据理想的声道模型计算得到的, 为此根据爆炸、枪击和尖叫所发出声音的通道也是不同的, 可应用LPC及其倒谱系数LPCC特征来共同确定暴力音频的声源性质。
(4) 能量熵。能量熵是一帧信号中的能量变化程度。通过将每帧音频信号分为固定长度的K个大小相同的子窗口, 而对于每个子窗口i均要计算其经过标准化的能量σ2, 标准化过程就是将每个子窗口的能量除以整帧信号的能量, 具体计算如公式 (1) 所示。
本文中, K=5, 即每个子窗口长度为5ms, 在这个时间内的信号可定义为是稳定的。
1.2 变时长音频特征的提取
由于音频事件差异性较大, 且持续的时长与特征多有本质不同, 只是单纯提取短时特征即会造成大量信息丢失。因此本文工作中给出了根据暴力音频持续的时间差异, 分析获得不同时间长度内的统计特征, 包括能量谱质心和频谱质心特征、子带能量的均值和方差、音频能量的均值和方差、帧间的一阶及二阶差分等。下面将逐一分列其对应的计算模型, 详情如下。
(1) 能量谱质心和频谱质心特征
频谱质心是功率谱分布的重心位置, 能够作为度量音频亮度的近似指标, 并且不同暴力音频场景 (尖叫、爆炸、枪击) 会有不同音频亮度。因此频谱质心即是一种检测音频事件的有效特征。同时, 不同音频事件的音频信号频谱在其频谱质心周围的分布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计算信号在经过傅里叶变换后将统计前256个频带的μ (μ=1, 2) , 也就是频谱质心和能量谱质心计算如公式 (2) 所示。
相应地, 当μ=1时, 计算可得频谱质心, 当μ=2时, 计算得到的则是能量谱质心。
在本文中, 还将计算语音信号频谱在其频谱质心周围的分布情况, 即频谱散度 (Spectral Spread, SS) , 其计算可见公式 (3) 。
(2) 归一化子带能量的均值和方差
子带的能量可以反映信号的不同声学特性。不失一般性, 本文应用数据的采样率为8k Hz。在此采样率下, 划分了十六个频率子带, 分别为[0-500 Hz], [500-1 000Hz], ..., [7 500-8 000Hz], 统计计算不同暴力音频事件在每个子带能量的均值和方差, 再将相同子带上的能量取均值并归一化, 使得各子带上的能量累加和为1, 从而得到能量在不同子带上的分布。
(3) 能量均值和方差
在不同的电影中, 整体的能量可能偏大或偏小。因此, 为了能够使相应的识别效果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即提取了一个镜头内音频能量的均值和方差。
(4) 帧间差分
通过帧间差分提取一个镜头内的特征的差异程度, 体现镜头内的一个长时的变化, 本文则采用HTK中计算差分的方法, 对文中提取的特征计算其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其中, 一阶差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ct表示当前帧, Θ取2。
得到一帧信号的一阶差分后, 在一阶差分的基础上再进行一重差分, 就得到信号的二阶差分at, 其计算公式可表述如下。
综上所述, 本文中所提取特征及维数则如表1所示。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Media Eval 2012 Workshop[1]是目前公开的、较权威的暴力检测竞赛, 该竞赛所使用的视频数据主要选自Hollywood电影。本文即采用Media Eval 2012 Workshop所提供的数据库, 具体可称作VSD (Video Scenes Dataset) 。
数据的预处理, 主要对音频信号进行预加重, 并加汉明窗。本文中数据采用帧长为25ms, 帧移10ms。本文所使用数据库中包含的电影名称以及每个电影中包含特定暴力音频事件的镜头数目统计如表2所示。对于每一种音频事件皆选取4/5的镜头特征作为训练, 剩余的1/5作为测试集。
评测指标采用经典AED (Audio Event Detect) 中获得广泛采用的评价指标, 也就是Precision、Recall、F1, 其计算即如公式 (6) 所示。
其中, β表示Precision和Recall之间的平衡因子, 本文中β=1。
本文主要设计三组实验, 分别针对三种暴力音频事件和正常音频场景的识别、三种暴力音频事件之间的识别以及三种暴力音频事件和正常音频的四类问题。其中分类器采用的则是SVM[12]。
实验一:针对三种暴力音频事件和非暴力音频的识别, 即爆炸和非爆炸, 枪击和非枪击, 尖叫和非尖叫。其中设定了5折实验, 而且分别使用短时特征以及长短时特征的结合来进行实验, 具体识别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通过表3, 表4可以看出, 仅仅使用短时特征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但如果能够加入长时特征, 整体的识别结果仍会得到更为显著的提升。同时, 由上述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 Precision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则与选取数据库中的暴力镜头和非暴力镜头的数量差异直接相关。
实验二:主要针对三种暴力音频事件的两两组合间的识别, 以此来验证本文所提取的特征在不同暴力音频事件上的各自识别效果。此处, 只是选取爆炸、枪击和尖叫的镜头进行实验。同样, 本实验也是使用短时特征以及长短时特征的结合而设定了两组实验, 实验结果则如表5、表6所示。
通过表5和表6可以看出, 整体来说爆炸和枪击对尖叫的区分效果较好, 但爆炸和枪击二者的区分却要差上一些。这可能是由二者的特性所导致, 毕竟二者在发声上有较大的近似。只是进一步地, 通过加入长时特征, 就可以将三种暴力音频事件实现有效的区分。
实验三:四类识别。实验数据包括三种暴力音频事件镜头的特征, 以及所有不包含三种音频事件镜头的特征。共四类数据。与上述实验一样, 采用了5折验证, 并且也使用了短时特征以及长短时特征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别如表7、表8所示。
由表7和表8可知, 在进行多类的识别时, 加入长时特征, 也可以提高实验的识别效果。总体来说, 对于当前所使用的数据库, 加以客观条件所限, 本文取得的结果已是较为理想。而且, 对于处理不定长的音频段, 利用长短时特征的融合, 亦可以有效地提高相应的识别效果。
3 结束语
现阶段对于电影中的暴力检测研究仍属稀少, 而且已有研究基本都采用视频数据进行对暴力镜头的检测。使用音频进行检测仍尚属罕见, 尤其是暴力电影中的音频事件 (爆炸、枪击、尖叫等) 检测。本文使用上述所介绍的音频特征同时对爆炸、枪击、尖叫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暴力音频事件进行了检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最高的为爆炸, 达到了93.3%;最低的为尖叫, 也达到了81%。总体来讲, 本文提取的特征是有效的, 而且能够产生较好的识别结果。大部分的暴力音频检测在较短的音频段进行和实现, 而对电影中以镜头为检测粒度的工作及文献还较少见到, 因此, 对于一个镜头中的音频特征的提取和使用则是后续需要进一步深度研究的工作内容之一。与此同时, 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要考虑使用其他的分类算法, 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识别结果。另一方面, 暴力音频事件的检测更是对电影中暴力镜头检测工作的一部分。因此, 未来应该可以与视频特征相结合进行暴力镜头检测。
摘要:暴力镜头检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早期的暴力镜头检测主要依赖视频特征, 由于音频信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在不同文化和人群之间的一致性,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音频信息的使用。为此研究使用音频特征对电影镜头中的暴力音频事件进行检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时长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除MFCC、LPC、能量等短时特征以外, 还提取了能量均值方差、子带能量均值和方差、帧间差分等长时特征。暴力镜头中出现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音频事件有爆炸、尖叫、枪击三种。本文以电影的镜头为识别单位, 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实现了一个检测系统。通过在15部好莱坞电影上的实验, 表明本文基于多尺度时长的音频特征在暴力音频事件检测工作中, 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暴力镜头检测,多尺度时长特征,音频事件检测,支持向量机
参考文献
[1]DEMARTY C H, PENET C, GRAVIER G, et al.The mediaeval2012 affect task:violent scenes detection in hollywood movies.MediaEval 2012 Workshop, Pisa, Italy, October 2012:4–5.
[2]CHEN L H, HSU H W, WANG L Y, et al.Violence detection in movies[C]//Computer Graphics,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CGIV) , 2011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1:119-124.
[3]CHEN Y, ZHANG L, LIN B, et al.Fighting detection based on optical flow context histogram[C]//Innovations in Bio-inspir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IBICA) ,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1:95-98.
[4]NAM J, TEWFIK A H.Event-driven video abstraction and visualization[J].Multimedia Tools Appl, 2002, 16 (1-2) :55–77.
[5]GIANNAKOPOULOS T, KOSMOPOULOS D, ANDREASARISTIDOU, et al.Violenc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using audio features[C]//SETN, 2006:502–507.
[6]HUANG Weimin, et al.Scream detection for home applications[C]//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ICIEA) , 2010 the5thIEEE Conference on.IEEE, 2010.
[7]PIKRAKIS, AGGELOS, GIANNAKOPOULOS T, et al.Gunshot detection in audio streams from movies by means of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bayesian networks[C]//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8.ICASSP 200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08.
[8]PENET, CDRIC, et al.Audio event detection in movies using multiple audio words and contextual Bayesian networks[C]//Content-Based Multimedia Indexing (CBMI) , 2013 11th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IEEE, 2013.
[9]CHENG W, CHU W, WU J.Semantic context detec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audio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5thACM SIGM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03:109–115.
[10]NAM J, ALGHONIEMY M, TEWFIK A H.Audio-visual content-based violent scene characteriz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1998:353–357.
[11]Temko A, Nadeu C, Biel J I.Acoustic event detection:SVMbased system and evaluation setup in CLEAR’07[M].Multimodal Technologies for Perception of Human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354-363.
事件特征 篇9
一、江苏“塑胶跑道”事件舆情的五个阶段
2015 年12 月25 日, 笔者通过谷歌以 “塑胶跑道”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找到约406,000 条结果;以“江苏塑胶跑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约337,000条结果,约占“塑胶跑道”总检索结果的83%。 可见,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江苏作为舆情发源地是网络媒体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网络及媒体对“江苏塑胶跑道”关注报道的分析,发现该事件舆情的发展、演变大概历经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舆情萌芽期:2015 年9 月中下旬,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引燃”舆情
2015 年9 月9 日上午, 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出现多名学生流鼻血的情况, 家长怀疑可能跟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的刺激性气味有关, 并将此事向澎湃新闻进行反映。9 月11 日,澎湃新闻最早就此事件刊发相关报道, 该报道在刊发两日内被数十家媒体进行转载,至此此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9 月18 日,凤凰网等媒体对该小学塑胶跑道事件的新进展进行了报道。报道称,该校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有些教室空气中甲醛含量已经接近临界限制。因为此事在网络上已有一定的关注度,检测结果一经曝出加之各媒体转载报道不断,瞬间“引燃”了“塑胶跑道”事件舆情。
(二)舆情发酵期:2015 年10 月中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四地多校被曝出塑胶跑道问题,舆情不断升级
2015 年10 月12 日,江苏新闻广播(FM93.7)以《有毒的塑胶跑道———校园“隐形杀手”独家调查 》为题播发了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的报道, 报道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塑胶跑道进入校园的原因, 多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踪报道使得事件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引发网民热议。 10 月13 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刊发题为《多地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有毒物质过量或致男孩绝育》的报道,对此,中国青年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 “毒跑道或致男孩绝育”相关报道言辞吸睛,以致白血病、不育的流言横飞,引发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舆情事态不断升级。
(三)舆情高潮期:2015 年10 月19 日—10 月23日,镇江市丹阳前艾中心小学出现问题跑道,将舆论推向高潮
2015 年10 月21 日,澎湃新闻刊发题为《江苏丹阳一小学“疑似有毒”塑胶跑道检测全合格,已暂时停工》的报道,报道称,前艾中心小学塑胶跑道是由江苏省塑胶办统一援建的同类项目中第一个因疑似出现质量问题而遭到投诉的。 此援建问题跑道一经曝出,立刻引发网民强势围观,将舆论再次推向高潮。
(四)舆情持续期:2015 年11 月中旬至11 月底,塑胶跑道问题上升为全国性舆情, 因而引发对江苏塑胶跑道事件处置情况的回顾,舆情热度居高不下
2015 年11 月中旬,全国范围内已有上海、浙江、广东等10 多个省市相继曝出疑似塑胶跑道致学生不适事件。 11 月2 日,深圳福田美莲小学跑道经检测甲苯、二甲苯平均超出国家标准20 倍,公众哗然。 11 月中旬起,各大媒体纷纷刊发评论文章,形成舆情高峰。11 月21 日上午9:52,人民网刊发文章 《江苏多地校园塑胶跑道被疑“有毒”,六疑问待解》,将舆情焦点又一次集中到江苏。同日12 点,江苏省教育厅通过厅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等平台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塑胶场地建设及近期督查情况的通报》,当日,新华社对江苏省教育厅的通报内容进行了播发,其他媒体均做了转载。官方回应再次引发媒体和网民的集中关注,舆情热度仍居高不下。
(五)舆情消退期:2015 年12 月初,江苏省发布全省塑胶跑道检查工作,并就监管不力严查责任人,使得舆情热度开始降温
2015 年12 月4 日晚, 江苏省教育厅门户网站“ 江苏教育网” 与厅官方微博 “ 江苏教育发布” 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学校塑胶运动场地检查工作的情况通报》。 随后,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就通报内容进行相关报道或转载。由于江苏省当地政府对此次塑胶跑道督查处置措施得当,加之诸多媒体对于江苏省回应处置情况的报道和转载,大多数网民表示肯定和支持,至此江苏相关舆情开始消退。
二、公共卫生类事件舆情特征
(一)舆情发展迅速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 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有别于以往传统媒体掌握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绝对主动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即时性成为网络传播最显著的特征。 同时,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也导致了危机事件的爆发呈现常态化, 这也是为什么早些年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塑胶跑道”事件近期才密集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舆情演变复杂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在给社会公众提供表达言论自由和发泄个人情绪平台的同时,也导致一些网民因为不良动机或者纯粹“恶搞”性心态发布具有明显情绪性及非理性特征的言论,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演变的复杂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部分媒体和网民为了博取眼球, 不加核实就大肆传播塑胶跑道容易导致男孩绝育、患白血病等言论,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 同时在此次舆情事件中,网民舆论演变呈现一边倒的负面言论倾向:从质疑无良商家到质疑相关部门腐败再到质疑管理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等, 公众舆论议题的不断嬗变导致事件舆情反复波动且质疑政府、学校等的次生舆情泛滥成灾,从而造成有关“塑胶跑道”的舆论热度“高烧不退”。
笔者梳理“塑胶跑道”舆情发展过程发现,相关舆情发酵历经数月之久,有关“塑胶跑道”的舆情热度仍居高不下。 舆情演变的复杂性可以说是“塑胶跑道”舆情难以降温的根本原因,此次舆情事件是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 其舆情传播路径大致如下:“个案爆发—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网民围观”,自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问题“引燃”舆情以来,其他新增个案时时涌现, 该事件舆情传播按照以上路径进行循环,从而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话题热点。
(三)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
舆情传播的广泛性, 首先体现在舆情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公共卫生类事件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事情一旦爆发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 另外,舆情传播的广泛性还体现在传播地域的广泛性。 回溯“塑胶跑道”舆情发展,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塑胶跑道”事件是江苏塑胶跑道舆情事件的开端,此后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多所小学、幼儿园陆续陷入“塑胶跑道”的风波中,从而使得“塑胶跑道”事件舆情全面爆发,也因此使江苏省成为舆论话题的中心之一。 截至2015 年12 月,全国范围内大量类似舆情事件出现“井喷”式增长,“塑胶跑道”舆情也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广泛关注、热议的事件舆情。
(四)舆情处置艰难
公共卫生类事件往往事发突然, 不但具有以上所述的事件舆情发展的快速、演变的复杂性、传播的广泛特性, 同时兼具向社会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可能性, 以上诸多舆情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的艰巨性。
自媒体门槛低且相对自由,传播快,容易成为流言滋生的温床。 舆情处置的艰难之处还在于网络流言的存在,流言往往会挑战或者暗合某些受众心理,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这些都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态势难以得到管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部分媒体中提及的“或致男生绝育”等流言,导致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情处置难度。
此外, 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较容易衍生系列评论性文章,容易引发社会各界对相关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讨论,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当地政府对于此次舆情事件的处置和引导工作十分艰巨,其复杂性决定了其只能由也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开展联动合作。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政府公关中,舆情危机处置经验的不足导致每次新闻发布会都会出现多个次生舆情,正向回应遭遇次生舆情覆盖,网络传播中不断生成新的质疑和吐槽,政府公信力受损。 与之相反,江苏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处置过程中应对得当,引导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三、地方政府部门“塑胶跑道”事件舆情处置可圈可点
(一)面对舆情危机, 官方回应及时、 表态迅速,为危机化解创造条件
此次舆情危机爆发后, 为将舆情波及度缩减至最小,2015 年10 月14 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及时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回应,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绝大部分媒体在新闻通气会的报道和评论中, 均对江苏省教育厅主动回应和明确表态予以高度肯定, 这对引导本次舆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根据首因效应规律可知,在事发后谁先说话、谁早表态,谁的观点和想法就会产生较大影响力,就会对后表态的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2]党政机关如果先从正面的角度对某些问题进行一个总体的描述或说明, 就有助于后面的人用一种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快速反应原则是地方政府舆情应对工作中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即时性要求地方政府能够迅速掌握舆情事态,把握舆情应对的“黄金24 小时”甚至是“黄金1 小时”,发布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回应表态。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最先关注的是相关政府的态度,江苏省教育厅在事发后立即召开新闻通气会,并且在通气会上态度积极诚恳, 给公众留下了一种回应及时迅速、勇于承担、令人信任的第一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平复了负面舆情发酵, 挽回了政府的公信力。 相反,如果地方政府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没有主动引导舆情的意识,而是固守传统惯性思维,一味地采取对相关报道和网络言论进行封堵、 压制的鸵鸟政策,不予理睬、回应和解释,那么最终就会导致谣言肆虐,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一系列更大的舆情危机。[3]
(二)借助媒体,持续发布信息,占据舆论制高点
2015 年11 月14 日上午,中央驻苏和江苏省3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通气会,结合媒体报道及舆情变化规律,教育厅新闻通气会内容已发挥主导作用。 当天中午,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及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气会内容,并通过全省微博微信联盟平台,要求各地各校新媒体及时转发权威传播新闻通气会的内容,积极引导舆论。 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及时予以转发和评论,效果明显。 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信息发布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也更大,江苏省政府善于利用主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切实做到了“以快对快、以新对新”,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明确要求政府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国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并通过推进新闻发言人、 制定相关规定的方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增进公众和公权力部门之间的沟通。[4]政府舆情处置工作中信息发布不但要及时, 更要真实、透明、有技巧,政府信息发布技巧要遵循六说:速说态度、简说过程、巧说事实、慎说原因、跟说进展、后说评价,[5]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舆情往往复杂而敏感,极易引发公众的不安情绪。 因而相关政府部门更应该谨慎稳妥,既不能秉承“谣言止于智者”的惯性思维闷头处置,事后一次性发布信息,更不能在没有掌握清楚情况之前乱说一气,而是要及时进行动态性发布,先点后面、先局部后整体地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舆情事件发生后,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事件调查,并将相关的进展和动态公布在其官方网站、微博上,对公众关切的问题逐一进行解释和交代,有效避免了舆情事态的恶化。
(三) 及时协调沟通, 有效开展舆情的收集和研判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情绪和态度表达的主要平台。 相关政府部门要认识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的巨大差异性,编制网络舆情预案,通过应急预案实现对可能的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进行预测和分析,识别可能带来的威胁, 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相应的预备性处置方案。[6]一旦预测的舆情发生,就立刻按照预定的方案采取行动,同时根据具体的舆情发展及时调整方案以控制事态,将可能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点。 江苏多地“塑胶跑道”问题被报道后,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新闻办)即刻向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四地教育局下发 《舆情通知单》。 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舆情预警、 研判工作的举措可以说十分契合当下舆情复杂的发展态势, 且更有利于督促各地协调配合做好舆情的收集、研判工作,做到有新情况随时上报,进而制订动态舆情应对方案,把握舆情应对的主导权。
四、政府应对处置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的启示
(一)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工作,跟进舆情动态,重视当下公众诉求,可以避免其负面情绪反复发作
江苏省“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一波三折,舆情发展阶段不同舆论的议题也不同, 因而公众诉求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及时掌握事件舆情的发展动态,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如果有条件应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对各个网站的网络舆情内容进行全天候密切关注。 另外,面对重大舆情处置工作,更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作。 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要联合行动、分工协作、彼此配合,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引导和控制,从而有效实现共同的危机管理目标。[7]
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 应着重对重点论坛和网站加强监控,及时了解掌握舆情动态,加强对动态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并可以采用互动、回帖等方式,及时解答网友们对事件的疑问。 此外,还应针对当下民众诉求制订处置方案,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相反,如果忽视民众诉求,不但不能平息公众舆论,反而会使网友舆论一边倒,使问题更为尖锐,舆论热度也会随着官方回应呈上升趋势。如果相关部门在回应之前做好舆情研判,及时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负面舆情的反复发作。
(二)彻查事情原委、迅速问责,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论的釜底抽薪之法
校园连曝“塑胶跑道”事件,说明此问题由来已久,只是近日才集聚爆发,而一经爆发舆情热度便居高不下。 其原因是塑胶跑道进校园本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如今却成了威胁学生健康的罪魁祸首。 对此,相关管理部门难逃其责,公众舆论和主流媒体也纷纷发言问责,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当正视公众正当诉求,强化“解决问题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的理念,通过彻底查清“塑胶跑道”频现之原因、加大惩戒过失方等,切实解决好现实问题。
江苏省教育厅在事发后分别于2015 年10 月14日、10 月15 日、10 月16 日、10 月19 日发布工作进展和涉事塑胶跑道的送检结果、 事件调查、 处理结果,并于11 月份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塑胶场地建设及近期督查情况的通报》,公示了媒体报道的江苏省部分地区个别学校塑胶跑道问题核查和处置情况。 江苏省教育厅积极督查和公布存在问题学校的整改措施、处置方案和处置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负面舆论, 有效地防止了各种猜测和质疑,平息了不断发酵的舆情事态。
(三)官方应持续高度重视,借助多种渠道正面宣传,有效地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了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 其中,恢复工作是舆情危机事件得到控制后的首要工作,不但包括危机发生并得到控制后着手后续形象恢复和提升,还包括在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结阶段,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支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8]危机管理4R模式中关于恢复的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事件同样适用且有其必要性。 在此次“塑胶跑道”舆情事件中,因舆情涉及师生的身心健康, 只有持续关注、 积极恢复才能使舆情彻底平息。 因此,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此次舆情事件的处置结果公布后持续重视, 注重借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和“舆论领袖”发表评论性文章,加强跟进舆论动态,做好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有效树立地方政府规范管理、严格治教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9]此外,在“塑胶跑道”舆情事件得到控制后,地方政府还应当就此次舆情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相应的汇总报告, 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相关政府官员进行学习交流,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舆情处置能力。
摘要: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来,随着江苏、广东、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塑胶跑道”个案接连不断被曝光,“塑胶跑道”舆情密集迸发,且逐渐扩大为全国性的话题。分析该事件舆情及其处置发现: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工作,跟进舆情动态,重视当下公众诉求,可以避免其负面情绪反复发作;彻查事件原委、迅速问责,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论的釜底抽薪之法;此外,官方还应持续高度重视,借助多种渠道正面宣传,才能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塑胶跑道,网络舆情,政府
参考文献
[1]刘鹏程,孙梅,李程跃,等.H7N9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84-786.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7.
[3]蒋静.公共卫生安全类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2008.
[5]刘伯贤,李星驰.新媒体语境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影响及治理[J].桂海论丛,2015(3):98-102.
[6]岳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王爱军.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4.
[8]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