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筑市场

2024-08-18

水利建筑市场(共10篇)

水利建筑市场 篇1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我国水利建设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同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势必将被催热。面对如此利好形势,诸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早已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

投资带来新需要

山重建机总经理夏禹武表示,“我国水利建设将迎来了加速发展时期。工程机械,特别是土石方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势必大有作为。面对如此利好形势,诸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已经紧锣密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相应的,水利建设的特殊性会对工程机械工况适应性提出新的或者更高的要求,如在湿地、涉水和水下作业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而且必然催生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水利施工的专用产品。如渠道、小型堤坝表面一次性成型施工机械、开沟钻孔设备等等,这些都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市场机遇,将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建设投资方向。

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主要是农田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这一类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量县市级水利工程,中小型挖掘机的潜能将得到极大发挥,其工作灵活、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的特点再加上衍生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的需要。

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南水北调等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及配套工程建设将给中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和旋挖钻机并及其连带的各种附属装具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

促推技术多元化

水利建设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带来积极的影响。夏禹武认为,“全国范围内水利建设机械化施工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同时,为了满足各种水利施工的要求,如开沟、清淤、边坡修整等工况,挖掘机等土方施工机械的工作装置将更加多元化。”

面对多元化的市场形势,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势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成立多元化小组,对各区域市场进行针对性的调研,让企业的产品能更好地适用和服务于新形势下各地的水利施工工程需要。“这同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对企业研发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还应基于对工程需求量、用途、工况进行系统评估后,形成相关具体的战略决策。”雷沃重工挖掘机营销公司常务副经理王光辉建议考虑水利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时要从实际出发。

当谈到水利施工对工程机械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时,夏禹武、王光辉都认为对产品的要求将更高更新。

对于防汛抢险施工机械应具备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的特点,便于在道路条件较差、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使用,建议采用模块式组装结构,便于现场运输安装,如超长伸缩臂式挖掘机、轻型快速打桩机、编笼及抛笼机、多功能抢险船、快速堵口设备等;我国江河湖库众多,水情、气候、地质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像河道疏浚机械应开发门类、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施工条件的需求。

对于在河面和水下施工的水利机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于普通的工程机械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水利施工机械零部件应当具备对各种水质的抗腐蚀能力。如挖掘机涉水作业时如何保证其液压缸及各运动部件的良好润滑而不被快速磨损影响寿命。同时,未来水利施工机械的设计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实施绿色环保施工,防止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

对于如何更好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王光辉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应深入终端客户市场调研,针对不断提高的客户需求进行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客户满意的产品”。而夏禹武认为解决方法有3种,“水利施工单位或管理及研究机构与工程机械企业联合开发:工程机械企业根据水利施工要求独立开发:对于国外有成熟技术的产品,可通过跟踪或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方式开发。”无论哪种方法,都会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产品加快创新效率、增加应用功效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基于工程机械产品良好的销售势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放力度加大,将吸引更多的新品牌进入这个行业,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市场竞争也会愈演愈烈。”王光辉看好水利建设对工程机械行业的拉动作用。在市场拉动力强弱的问题上,熔安重工技术总工耿跃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考虑到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的市场保有量,以及2010年的爆发式增长,2011年的工程机械市场增速有可能减缓。虽然水利建设投资会对市场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效果不会很明显,最多带动5%~10%的增长。对衍生设备的需求可能比较突出。

水利建设是工程机械产品的重要市场,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接近尾声时,国家关于水利建设的投资政策又紧跟出台。未来5年,水利建设将成为继高铁之后,又一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而随着水利建设投资的逐步到位,水利基建即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又一强力支撑。此外保障房、高铁的建设对保证2011年工程机械销售维持高位运转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以预见2011年工程机械市场或将继续快速增长。

探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筑设计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事业也不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很多水利建筑和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借助旅游景点的风格增加视觉效果。 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应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在水利科学研究中,需在充分了解社会、人、与水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提出水利方案,并进一步探讨分析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1、水利工程建筑的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1.1 总体的平面设计

一般坐落在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的水利建筑,常和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水利工程的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构成水利建筑总体的平面设计,其中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以包括泵房、配电虏、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的泵站枢纽为例进行总体的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体的平面设计首先要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其次要按功能分区,内部交通流线合理有序,建筑物之间衔接便捷,且注重环境设计,另外,应根据具体环境,选择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的布置方式。

1.2 建筑的平面设计

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和总体的平面设计基本一致。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对专业设备的布置要求,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注意在总图布置中建筑和交通的联系,建筑物本身的防火、使用规范、安全性、内部交通等,从而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为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与建筑专业相结合并按照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对水利工程建筑进行结构布局。水工设计身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的技术保障的同时, 也是新型的水利景观、城市化水利工程的基础工程。 将水利工程和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可实现节约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的目的。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提高的配合过程,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中,创新意识对设计思路非常重要。

1.3 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应根据具体环境相协调并进行设计,不可凭空想象或者一味的追求时尚,因为建筑造型设计所要反映的建筑特点就是由一幢或一组建筑就可表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间存在统一性的同时,各个建筑物的体量不同造成各个建筑的性格特点差异。 建筑的风格常受到当时流行元素,建筑单位的喜好的影响,但主要还应由设计师设计出与理特征,人文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综上所述,整个水利工程外观的好坏取决于建筑风格,因此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探讨,预计建筑完成后的实际效果。

1.4 建筑材料

建筑造型的效果受到建筑材料的影响,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的颜色和质感。 在颜色方面,水利建筑一般采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建筑造型效果。 一般处在野外的水工建筑都面临着抗风性和耐脏性的相关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常采用能承受超常的风荷载的门窗,而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

2、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思路

很多水利工程坐落于山水之中,与大自然相得益彰。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时,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并非全年运行,长的运行时间也几个月,短的运行时间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的特点。 水利建筑应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原始生态景观,并与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相结合,将原本只有单一功能的水利工程建筑转化为不仅具有水利功能还能观光旅游的水利工程观光景区,最终实现观光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对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工程建设环境系统和地质环境系统叠加构成了统一的水利工程环境地质系统。

2.1 水利工程的特点

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和其他一般的工程有所不同,且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需要对水利工程要求必须特殊严格。 这种不同在地质方面的体现如下:

2.1.1 对环境地质的普遍性和深远性影响

水利工程包括拦水建筑物,引水、导水建筑物及被拦蓄而形成的水体。 由建筑物和水体的自身重量,水体的侧压力、渗透压力,风浪压力及水体渗入地下诱发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开挖人工边坡、地下洞摩引起岩体应力重分布而出现的附加应力等等均作用在地壳表层。水利工程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工程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反作用更是巨大,对工程本身,生物的生存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甚至是其他经济活动等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会因为水工建筑物和库水形成的附加应力、渗流作用范围内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重力坝坝基下沉、滑移、旋转;拱坝拱座压缩变形;围室洞岩变形破损;水库蓄水会影响水库周围的水文地质变化,诱发地震,砂土液化,区域稳定性低等等。

2.1.2 环境地质的严谨性

为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对地质环境的质量、容量提出了特殊严格的要求。

2.1.3 地质环境改变的复杂性

水利工程绝大多数取决于经济地理环境条件选址,很少依据地质环境条件选址, 因为能满足水利工程要求的地质环境条件十分稀少。近年来,水利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要求的地质环境条件越来越少,需要改造地质环境的任务越来越重。 建设水利工程时不仅要改造地质环境,同时还要保护地质环境、减少以至消灭地质灾害,无疑是增加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难度。

2.2 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设计初期要事先调查好当地的地质情况等,尽量在设计前就提好工程技术的防范措施。 在减少变形破坏的同时,还要注意水体环境对地质影响的作用。 地质的构造对形成滑坡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破碎带,在风化的影响下易形成滑动面,当其与水体环境结合时更加剧了对地质的破坏。 由于水利工程是将地质内的土壤水位提高,使其土壤水量饱和、升高,减小内聚力等。 为了不造成地表因不匀称沉降,就要有效的增大土体抗剪强度,这也是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 在考虑水体影响的因素下,也要注重黄土地区的勘察。 由于黄土是因特殊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因此要多加注意其微观形成。 我们还要从各个方面综合研究分析出抗震、经济合理、功能俱全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对水库工程建设的影响,比如水库周边的边坡再造问题及环境地质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及环境地质沼泽化的影响,再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 无论因为水利工程水位上升,还是因为水位下降都会改变原有的水体的地质环境。 例如,抽取地下水就会造成局部的水位下降等。 根据现代新的治水思路,要在坚持建设水利的同时始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水利建设的技术人员要注意各个阶段的环境变化来进行更加深入的问题研究以及更好的全面发展。

3、结论

水利工程建筑项目日常管理探析 篇3

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不仅会给施工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而且还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通过正确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我国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现状

2.1 管理模式的落后

受我国建筑行业的改革的影响,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好的管理模式不仅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有效保障,而且也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施工进度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反观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筑,由于管理模式的滞后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观念的落后阻碍了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模式的方法运用不当,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而且管理人员陈旧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建筑业的有效发展。

2.2 制度保障的不完整

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是制度保障的不完整。纵观目前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利项目管理体系,以至于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不热情,自由散漫;在工程进度方面建筑企业没能科学合理的执行进度控制;在质量管理方面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而且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多隐患。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体系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各企业应引起重视。

2.3 质量监管的力度不够

质量管理不力是当前我国整个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的质量监管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工程的长远使用影响也很大。造成质量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有:(1)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不正确,管理人员往往不能根据施工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也比较差;(2)一部分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玩忽职守,没有责任感,工程监理监督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相对较差,影响了我国水利工程建筑业的发展。

3 我过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管理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变管理模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因此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观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2)时时关注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了解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方面的发展动向及其热点,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加强对管理方式的改革,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管理模式。

3.2 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体系中,要想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还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管理制度的保障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提,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它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团队,时时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使用的管理制度。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并且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绩进行考核,实施奖惩措施,优化管理体系。

3.3 加强质量监管

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如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还有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为了提高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在监管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监督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企业的盈利,管理人员要把质量和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2)注重管理者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进行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他们往往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所以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处理工程施工中的突发状况,有条不紊,提高效率。因此,企业在选择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水利建筑工程行业也在稳步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的整体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全方面的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本文从分析我国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出发,指出了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现状,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培良.建筑监理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7):264-265.

[2]于惠兴,张凤宾.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6):50.

[3]黎火林.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0(36):299.

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探析 篇4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结构检测其实就是对建筑工程完成后的实体进行检测,在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工程建设规范的相应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分析、计算检测中所获得数据,将这些分析数据作为建筑实体科学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建筑工程建设施工更符合工程需要。可以说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检测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具体实施检测其实也就是对建筑结构性能与质量进行检测。通过对水利建筑工程实行检测,可以进一步了解水利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促使水利工程在实际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1 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基础建设力度正不断加强,这样不仅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推动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水利建筑工程建设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建筑工程有利的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1]。但是在水利工程建筑建设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该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工期长、规模大的特点,因而对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会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工程安全质量,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整体性能的发挥。针对此种情况,为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质量实行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检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制定出检测方案,定期展开水利工程结构检测与判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在水利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唯有这样开展结构检测,才可以保证水利工程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就当前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就可以了解到,我国水利建筑工程如今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水利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利建筑工程建设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水利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将可能直接造成监管不到位,监管效果差等情况。进而也就影响水利建筑工程性能的发挥。针对此,采用结构检测技术,可以针对质量较为薄弱的地方重点控制,从整体上控制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性能,并且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将自动化与智能化在各行业获得广泛的应用于发展。在此种发展背景下,针对水利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结构检测技术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这样在建筑工程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更新水利建筑工程建设计划,进而保证水利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促使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符合当前建筑发展的趋势。

2 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的过程中,通常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混凝土指标、钢筋锈蚀指标与耐久性指标。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这几项指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应用标准与要求方面也存在差异。

2.1 混凝土检测指标

针对水利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检测的指标通常包括耐久性、强度与刚度。因此在实际结构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三方面来系统的分析。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对水利建筑混凝土质量检测提出了正式的文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检测的时候将此项文件落到实处,并且部分检测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将混凝土检测指标作为检测依据。可以说,混凝土检测指标为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并且在此基础上,水利建筑混凝土检测获得高度的重视,同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针对水利建筑工程混凝土的相关要求,应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同时结合当前检测技术发展状况,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2.2 钢筋锈蚀指标检测

针对钢筋锈蚀检测,通常需要对两方面进行检测,即钢筋锈蚀的程度与钢筋锈蚀的速度。这两个检测方面与水利工程建设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关系[2]。对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而言,钢筋锈蚀检测指标与工程的使用寿命与安全稳定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的过程中科学检测钢筋混凝土锈蚀,将对水利工程稳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结构耐久性指标检测

水利建筑工程是我国重点建设项目,在使用寿命方面需要严格的控制。在此种情况下,需要针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水利建筑工程耐久性的检测针对的内容主要是这么几点。首先,混凝土受损的程度;其次,混凝土防渗的效果。如果在水利建筑工程检测的过程中获得有效、准确的耐久性检测结果,就需要对水利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抽样检测,这样对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水利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结构检测技术被应用到水利建筑工程中。在此种情况下,水利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方向有这么几项特点。首先,新型的建筑工程检测技术不断应用到水利建筑工程中。在水利建筑工程检测需求不断加大的过程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操作方法的便捷性都在不断提高,进而促使新的结构检测技术不断开发与应用。其次,改良的检测仪器。在结构检测的过程中,仪器将直接影响检测质量与实际项目的运行状况。因此,在今后的水利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方面,仪器朝着改良的方向逐步发展。最后,高新技术不断被引用到水利建筑工程结构检测中,对扩展范围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水利建筑结构检测对建筑结构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材料应用与结构设计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检测技术同样需要不断地改进。灵活掌握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有效保障水利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思路分析 篇5

本文主要阐述平原地区的水利建筑设计。水利建筑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泵站;第二部分是地涵。除了上述的两个主要部分之外还有其他的建筑群。我们称其他的建筑群为枢纽工程。我们在水利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设计部分为管理房、泵房、控制室、变压器室以及配电室等。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设计要素有总平面布局;建筑物基本造型设计布置以及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等要素。本文主要的阐述内容就是根据上述的3个设计要素来进行阐述以及分析。

1.1简述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总平面布局要素

在水利建筑设计的时候, 我们的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了水利工程的建筑主体和相关的配套建筑的平面布置等。首先应确定建筑物所坐落的基础平面, 我们在这一设计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后续的配套建筑的设计布置, 在平面布置的过程中要做到各项建筑功能的合理区分, 让每一个建筑具有联系方便以及功能区分明确的特点。在平面总布置的过程中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合理地保护以及布局, 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周边环境的绿化以及保障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这样的总平面布局方案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平面布局。

1.2简述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建筑平面布置要素

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的平面布置最主要的部分是水工以及相应的设计人员要针对工程现场的土建、金结、水机以及机电等设计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以及设计因素来设计水工建筑的布置。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来进行建筑空间的布局, 针对建筑空间是否合理进行详细地论证, 保障建筑空间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被利用。涉及到的设计要素有建筑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物内部的交通便利性。在保障建筑空间的前提下, 进行建筑物的基本外形尺寸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参考相应的设计要求以及设计原则来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专业的建筑设计能够看出, 我们只有各个设计专业共同沟通以及合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设计的质量以及设计的提升空间。整个建筑平面的布置过程就是各个不同设计专业磨合与沟通的过程。

1.3简述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水工建筑物基本造型设计要素

在水利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物的基本造型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每一个水利建筑工程的外形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建筑的建筑风格。因此一座水利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主要同一县在建筑的外形设计上,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水利建筑的外观设计必须要充分地体现整个建筑的特征。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要针对建筑物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风土环境来进行设计。在主观设计能动性的前提下, 我们还要结合现阶段最先进、最流行的设计元素来进行水利建筑的外观设计。尽量保障水利建筑外观特点突出, 造成独特新颖。

2.我国水利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设计思路

2.1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施工的当地文化以及当地环境进行充分地了解, 让整个建筑更加的融入当地环境, 体现当地的文化。

当今的水利建筑工程不仅仅承担着水源供给以及水利发电, 防洪泄洪等作用, 还能够成为一个风景区, 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的环境以及文化来进行设计, 要有针对性地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赋予建筑物符合当地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求设计的水利建筑必须要充分地反应当地的环境以及人文特点。设计人员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想象来凭空设计, 必须要让水利简述有内涵和内容。

2.2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同工程建设的业主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 这样能够保障水利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顺利的落实各项设计要求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注重与业主的沟通, 充分尊重业主的意愿, 将业主的想法在设计方案中加以体现, 因为建筑设计不只单纯是设计人员的工作, 再好的设计得不到业主的认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能顺利实施。因此在水利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在不遵守规范要求的同时按照工程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 遇到设计问题以及异议, 要及时地和工程业主进行沟通协调。

2.3在水利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重视, 最大限度地保证水利建筑的外观具有独特性。

与建筑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的是建筑材料, 多年来水工建筑物大多以清水混凝土本色为主, 往往给人以很土的感觉, 而建筑材料的质感与颜色亦是影响造型设计风格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工建筑的外观和装饰亦应与时俱进, 在不影响质量安全检查的情况下, 尽可能美化。

参考文献

[1]徐景龙, 董刚.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 :25-26.

[2]马景玉.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及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 (下) , 2011 (1) :45.

[3]蔡新荫.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2 (1) :78.

农田水利市场化政策评价 篇6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市场化政策发生了两次转型:由分级包干制转向民办公助制, 进而转向项目制。政策改革成效如何?不同政策绩效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绩效改善的路径何在?这些问题都亟待客观解答。

基于文献梳理, 我们发现既有研究主要侧重水利市场化政策总体效果评判, 而较少关注不同阶段政策的绩效及其差异。方法上, 注重经验归纳或案例分析, 而定量分析较少。为此, 基于史料信息挖掘, 我们将系统考察我国农田水利政策演变路径, 并以河南省为例, 量化解析其绩效演变轨迹与原因, 进而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市场化政策演变进程

农村税费改革后, 为应对乡村组织退出造成的农田水利产权归属、建管主体和管护机制缺失问题,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市场化政策, 根据其设计宗旨和功能作用差异,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政策体系。

1. 分级包干制政策

为理顺投资渠道, 推进水利产业化, 2000年5月, 国务院批转国家四部委《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 负责落实工程建设计划和资金, 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

为使农田水利走上产权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养护市场化道路, 2002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将农田水利工程单位定性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开展以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灌区水管单位“吃大锅饭”和用水农民“吃大锅水”问题, 2003年, 水利部出台《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 以明晰不同类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归属为核心, 用3~5年时间, 通过私有化、股份化和企业化, 全面完成现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骨干工程设施按照管养分离和维修养护市场化的原则, 交由企业化改制的供水单位实行自主经营、以水养水。基层水利机构被精简甚至被取消, 保留的水管单位普遍实行了企业化改制, [1]实行人员和业务经费包干;田间灌排设施则下放给村民组织管理, 许多具有经营价值的设施交由水利承包户、租赁户或联合体经营。[2]

2. 民办公助制政策

为解决筹资筹劳问题, 2005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按“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原则, 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国家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实行补助的试点;同年7月, 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制定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办法》。由此开始了民办公助政策实践。

2005年9月, 中央五部委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提出农田水利建设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一是要求加快实施灌区管理机构定岗定员和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妥善解决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 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原则,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小型农田水利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2008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创新农田水利投资机制, 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 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3. 项目制政策

针对水利欠账攀升、建设筹资难、组织管理难导致的农田水利功能衰退、效益锐减的发展困境, 2009年, 国家开始试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探讨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分成投资、县级政府统筹规划、乡村组织自主申报和农民“一事一议”参与管理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 由此开启了农田水利市场化的项目制政策。

根据折晓叶和陈婴婴关于乡村公共品供给项目制[3]的观点, 我们在文中提到的所谓的项目制政策是指国家部门通过“发包”项目, 自上而下地发布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重大问题的焦点事项, 向地方传达国家发展农田水利的意图和责任, 动员地方财政、乡村、农户以配套的方式向项目指引的专项建设任务投入。

为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201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保障作用;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针对不同水利工程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 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为解决服务组织缺失问题, 2012年6月, 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明确界定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与职能, 并要求将基层水利组织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 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农田水利政策效果评价

1. 农田水利政策效果表达指标选取

我们将突破既有研究的定性或案例分析的做法, 以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绩效为表征变量, 量化考察农田水利政策措施的实践效果。一是通过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抗灾减灾面积、节水灌溉面积、耕地粮食产能等指标刻画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绩效。二是为避免多个量纲数据不可累加问题, 我们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选取5项指标:X1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 , X2 (旱涝保收面积/耕地面积) , X3 (节水灌溉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 X4 (1-成灾面积/受灾面积) , X5 (粮食亩产的年际增长率) 。三是邀请20位国内相关专家对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绩效的五项指标的重要性打分, 分别赋予权重;根据大数原则, 择定五项指标的权重, 进而得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绩效 (简称为农田水利绩效指数) 的表达式:农田水利绩效指数=0.2X1+0.1X2+0.25X3+0.20X4+0.25X5。根据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 推算出不同年份农田水利绩效指数值。

2. 数据说明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 河南农田水利发展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缩影, 具有代表性。因而, 我们以河南为样本, 量化评价农田水利市场化政策的效果。鉴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绩效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相关数据可得性, 特别是受灾成灾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的官方统计数据发布较为滞后, 我们选取了2000~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 (2001~2012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历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

3. 农田水利政策绩效演变的统计性描述

根据农田水利绩效指数计算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 算出河南省农田水利绩效数值, 进而绘出2000年~2011年河南农田水利绩效演变态势图 (见图1) 。

由图1可以看出, 河南省农田水利绩效指数可划分为三个区间。一是低水平徘徊期。2002年, 农田水利绩效指数小幅上扬, 2003年下降至2000年的水平。二是波动提升期。2004年, 农田水利绩效指数止跌回升, 2005年小跌之后, 2006年再度拉升到2004年的水平, 之后的两年农田水利绩效指数从高位逐步下滑至2000年的较低水平。三是2009年之后农田水利绩效指数一路上升, 2011年达到近12年的最高值。

4. 政策评价

根据2000年~2011年河南农田水利供给绩效演变趋势及其与农田水利政策的相关度分析, 可以对新世纪以来三阶段的农田水利政策绩效做出如下评价。

(1) 分级包干制市场化政策效果微弱。2000年~2002年, 农田水利绩效指数小幅上扬, 之后的2003年又下降至2000年的水平, 表明2001年和2002年推行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建管一体化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这两项政策的目标指向非农田灌溉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 因而, 农田水利供给绩效改善非常微小。2002年出台的大中小型项目建设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政策, 使得农村公益性中小水利工程质量、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有所提高, 所以2002年的绩效指数小幅上升, 但绩效指数仅比2001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 民办公助制政策作用明显, 但激励功能不足。2004年, 农田水利绩效指数止跌冲高, 但2005年再度小幅回落。这源于当年河南省开始实施“一免三补” (免除农业税, 发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政策。其中, 国家按耕地面积发放的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含电动机、水泵等) , 激发了农民加强灌排设施投入和灌溉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田水利绩效大幅度增长, 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是, 财政补贴政策只是为农民投入农田水利提供了微弱的资金补贴, 并未很好解决农民合作参与意识淡薄、组织能力差造成的问题。[4]结果2005年农田水利绩效出现下滑, 由0.39跌至0.36。2005年末、2006年初, 各地落实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末级渠系管理规范农业水费计收工作的意见》, 明确“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主体”, 逐步推行终端水价, 规范农业末级渠系水价, 部分解决了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筹资筹劳和行动主体问题, [5]农田水利供给绩效得以提升。

2006年以后, 国家出台的“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把农田水利建设责任推给了农民。[6]由于粮食收益偏低, 以及农户自建小微水利与大水利对接的交易成本高, 导致大中小水利体系被割裂, [7]农田水利设施运营陷入困境, 结果导致农田水利绩效指数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下滑, 接近2000年的最低水平。

(3) 政府主导的项目制政策成效显著, 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2009年~2011年, 农田水利绩效指数一路上升, 2011年达到十二年来的最高水平0.43。这与这三年农田水利相关政策不断改善是紧密相关的。

(1) 2009年,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政策, 农户一事一议参与水利管理财政奖补力度加大, 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率得以改善, 农田水利绩效得到大幅提升。

(2) 201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规范了农田水利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但是由于筹资标准低, 不能满足农田水利投入资本密集化的需要, 因而2010年农田水利绩效指数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

(3) 2011年, 农田水利供给绩效指数提高到12年来的最高值, 主要得益于2011年8月、9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使得政府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加的财源制度化, 为政府社会协调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 我国十二年的农田水利政策绩效不断提高的态势, 其中市场化分级负责政策绩效最低, 民办公助分级所有政策绩效较好,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政策绩效相对最好, 这表明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三类政策的绩效差异明显, 而且项目制市场政策绩效水平尚有较大改进空间。究其原因有几点。一是现行政策与当下农村经营制度、农户生产分散化、水利投入资本化等制度环境不相匹配。特别是, 水利产权机制和组织机制设置难以为政府社会利益契合、资源整合和行为协同提供制度激励和权益保障, 从而失去必要的实施基础和执行主体。在农村市场发育不良、农民水利投资能力微弱、农业供水盈利性弱的现实国情下, 不能为农民节支盈利提供必要激励和支撑的市场化政策注定是低效的。二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使用环节的现有政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脱节、功能分立等问题, 削弱了其激励约束功能。而且, 现行政策侧重于水利工程经营权、使用权市场化转移、小微水利建设权的社会化让渡, 将本应功能配套、衔接互补的水利体系割裂为彼此独立的水利单元, 水利工程设施的兴利除害功能大大削弱, 导致政策激励效应难以发挥。三是政策改革虽然解决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某些问题, 但仅靠水利市场化、自治化、民办公助或政府主导等单项政策措施, 不能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责任主体缺位、效益低下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组织支撑、制度保障, 难以推动农田水利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此, 要切实提高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成效, 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提高农田水利建管制度耦合度。

1. 从重经济效益转向重公共福利, 特别是农户福利

必须明确农田水利的公益性地位,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以增进公共福利为核心, 以增进农户生产生活福利的标准, 凝聚政府与全社会力量, 促进“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发展格局的形成。

2. 打破大小水利割裂的产权配置方式, 建立彼此衔接的水利工程建管体制

根据区域水系的关联性, 赋予农民和基层组织中小骨干水利工程初始水权和相关协管责任, 让农民的小微水利产权向骨干水利产权延伸, 提高整体水利产权空间的连续性和产权价值的稳定性;加快农田水利产权及其关联要素产权市场的交易主体培育和交易体制机制建设;从投入主体、组织形式、成本分摊、参与激励约束、权益保障等方面, 提高各类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等制度的衔接耦合度, 为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 进一步激发乡村水利组织活力, 再造水利体制

改革政策能否实实在在“着陆”, 关键在于基层水利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下一步改革必须从体制外改革转向内外兼修:一方面, 要对政府部门实行转变政府职能、明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权力空间、规范政府水利产权配置空间、强化政府的水利开发利用规划、财力投入、要素市场建设、公平竞争体制建设和水权交易秩序监管责任;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村基层水利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农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增强农村民间治水组织的竞争意识和执行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兴佐.论新中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J].探索与争鸣, 2011, (08) .

[2]宋洪远, 吴仲斌.盈利能力、社会资源介入与产权制度改革——基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3) .

[3]折晓叶, 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4) .

[4]贺雪峰, 郭亮.农田水利的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收益分析——以湖北省沙洋县农田水利调查为基础[J].管理世界, 2010, (10) .

[5]孙小燕.产权改革反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路径选择——基于山东省县 (市) 的调查[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2) .

[6]郑风田.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机制亟待重构[N].金融时报, 2011-01-28.

水利建筑水环境特性及其价值研究 篇7

水利建筑, 不同于房屋等其它建筑物的建筑, 它的建设过程与水息息相关, 水利建筑的核心意义就是对水资源的调控, 防止水资源带来的灾害。对水利建筑中水环境的认识和研究是水利建筑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1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特性

下图1为建筑水环境特性体系图;

水利建筑水环境是水利建筑空间与水环境有机结合的整体, 是以水利建筑为核心, 加之周围活动的人群、生物, 以及它们所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 水景环境的总和。

由上图知,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特性, 主要有水体特性和水空间特性, 水体特性主要是由水面积、水质和水的动态性决定;水空间特性主要由临水性和亲水性所决定。

1.1 水体特性

水体特性, 是水环境本身所自带的物理性质, 如水体面积、水体质量等, 在水环境的所有性质中水体特性是最为重要。

1.1.1 水面积。

一定量的水体是构成建筑水环境的前提。对于面状水体, 水面积是水体的主要表象, 是建筑空间中应用最广泛的水体特性, 具有联系、映衬、烘托等多种空间作用。

1.1.2 水质。

水体质量是评价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资料显示, 水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大致以S型曲线分布。水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水利建筑的价值, 当水质好时, 水利建筑的价值可借以提升, 同时拥有好水质的水体, 有很强的自洁能力, 对于外界的小污染, 可通过自身的清洁能力去除。当水质很差时, 建筑的价值就会随着水质的状况而呈现大幅度的变化, 水质差的水体, 本身的自洁能力也非常差, 对于外界的干扰失去了自洁能力, 这不仅导致水利建筑无景观可言, 甚至会由于水体的污染而危害人们的健康。

1.1.3 动态性。

水的动态就是由水流速以及水节奏的变化而产生的韵律, 这种韵律促成了各种如喷泉、瀑布等动态水景观, 这些动态水景再辅之以声, 就有了音乐喷泉的美妙。基于水体的动态性还能够衍生许多水边场所, 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且协调, 让人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利用水体的动态性还可以软化建筑实体, 滋润绿化。

1.2 水空间特性

水空间特性就是指水利建筑水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程度。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就要综合考虑水环境各个因素, 对其周围的环境做详细的考察, 集合所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最终位置, 使建筑物能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与水利建筑相关的公园、假山等设施, 也要做到与水环境无间融合。此外, 水空间特性还包涵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人与水体的互动性。

1.2.1 临水性。

临水性是指水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 通常以人的视角和建筑物的高度以及人与建筑物的距离等作为设计要素综合考虑, 主要依据人的视觉而形成, 强调的是人在其中的心理体验。临水性是一种感觉, 人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同一建筑临水性感觉大大不同。根据水与建筑的空间位置临水性可分为建筑滨水空间、建筑内水空间、内外交织型水空间。

1.2.2 亲水性。

水环境的亲水性讲的是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 简单的表达就是人是否能接近水, 它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含义。物质层面的亲水性, 源于人们对水的喜爱和依赖, 将亲水作一种娱乐消遣活动, 比如游泳、垂钓等。精神层面的亲水性, 源于人们在内心对水的感情, 将水视作至美的物质, 通过滨水景观使心理和情感得到满足。亲水性主要强调的是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 因此娱乐消遣中, 池岸的高度, 水的深浅等, 决定了水的形式能否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

2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价值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对周边的日常生活及生态环境所提供的效益和价值是巨大的。一般而言, 水利建筑的水环境主要分两部分: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 顾名思义, 人工系统即为人为对水环境的改变, 包括水库及沟渠的建设等。自然环境即为水环境自认所形成的特性, 如河道的走向等。水利建筑水环境的价值应以自然水体为核心, 着力于构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1 水环境的文化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具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包揽万象, 其中就包括水文化, 水利建筑是与长城、古塔、故宫等在文化上有相同的作用, 即历史文化的特质载体, 它可以将相关的文化延续下来。通常来讲, 每个地区的水文历史都记录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灾害及社会变迁等大事件。可以为研究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提供重要的历史数据。

2.2 水环境的功能价值

水利建筑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产物, 它在人类的发展中逐步经历了诸如供水、灌溉、防洪、排涝、养殖及发电等重要功能, 是人类兴利除害、利用自然的文明产物。各类水利建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

2.3 水环境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价值方面, 水利建筑也功不可没, 它不但能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 还可以为周边的人们提供休闲、疗养、娱乐等活动场所, 使人们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 更加贴近自然。此外, 在水利建筑的水环境基础上, 开设一些温泉度假区、旅游景点等, 不但可以节约成本, 更可以提高当地的GDP, 由此可见, 在社会价值方面, 水利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水环境的生态价值

近几年来, 水利建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已日趋显而易见并深入人心, 其主要表现在水体有自我清洁能力, 并能利用水的循环, 使水分子与空气中的分子碰撞产生丰富的氧离子, 使空气更加清新。并且, 在水土保持方面, 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壤由于缺水造成的干裂进而变硬、风化。水利建筑还以使当地的地下水得到补充, 避免因为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的地表坍塌, 还可维持地下水循环的生态平衡, 维持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 降低地区内的降水、径流和蒸发等自然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使水环境与自然系统保持相应的稳定。

3 结束语

水利建筑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在于大自然斗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 它充分将局部地区的水纹特性与建筑特性相结合, 使其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及功能价值。合理的水利建筑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建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充分发挥水的功能同时, 减少人类建筑对自然的破坏, 使它显得不那么突兀。并给研究水环境特性及价值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人类在更好的利用自然却不破坏自然之间提供了一个可寻求平衡点的平台。

摘要:水作为建筑景观中重要的因素, 在各种建筑中被大量的利用, 如果利用合理, 可以为建筑景观或是水利事业增色不少, 但是如果利用不当或是过于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就会使本来水资源就短缺的现状更平添很多问题。因此, 无论是在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还是在其他建筑工程水景观的建设中, 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建筑,水环境,特性与价值,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雨前, 魏春雨.水与建筑[J].中外建筑, 2008 (4) .

[2]黄杏玲等.冰体与建筑表达[J].建筑学报, 2002 (10) .

[3]刘冠美.水丁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4]宋传君, 胡望社, 江智磊, 寇佳.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与表达-水[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 .

探究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水利建筑,应用

1 前言

我国现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现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同时已经有了显著的效果。水利项目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 为了确保水利项目得以正常运行, 首先应确保水利建筑的施工质量, 从这一角度上来看, 有必要将信息技术融合使用到水利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 进而使施工进度、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等, 得到更为有效、充分的管理, 同时使水利部门及时了解到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情况。从而增强水利建筑事故防范以及问题处理的效率。

2 数字测量信息技术于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方面, 现常用的几种数字测量信息技术为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GPS数字测量技术以及地面数字测量手段。其中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指的是, 通过各种软件、设备, 如绘图仪、扫描仪器以及数字化软件与绘图仪等处理、操作以及测量所收集到的数字地形, 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非常精确的测量结果。由于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只是将所测绘得到的地貌以及物体及时的体现于白纸成图上, 精确度要略差于原图, 缺乏一定的实际性。所以为了提升成图的精确度, 还需选取补测以及修测等手段来弥补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的缺陷, 从而保证原图精确度;地面数字测量手段常被应用在地质情况较为特殊, 以及没有大比例尺地图的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工作中;在使用GPS数字测量技术进行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工作时, 需着重处理测量的选点以及观测这两部分。选点上需基于水利建筑项目所确定的埋设地点设定埋点, 然后需根据顺序建立编号。一般来说选点需尽量布设于视野开阔的区域, 从而使GPS接受仪器能够牢固安装。了在选点时, 应当确保周围无无线电发射源, 从而防止GPS接受仪器受到高压线以及无线电信号的不良影响, 确保GPS接受仪器能够准确而又快速的接受信息。应尽量防止选点周围存在障碍物, 以防止GPS信号受到遮挡。除此之外, 在选点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水准联测施工, 同时对水准路线进行实地勘察, 从而提升选点的稳定性;在观测方面, 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要求开展埋设施工, 同时基于此开展GPS观测作业。另外必须要保证埋置点的可靠、稳固性, 最好能够使埋置点经过一段雨季的测试, 确保埋置点稳定后才能够开展观测作业。在开展观测作业时, 需对观测设备实施严格、仔细的检查, 同时通过GPS软件对可见性报表进行详细查找, 并基于根据报表确定最佳的观测点, 同时编订观测计划, 确保观测工作的效果。在观测工作中, 需使用GPS技术的静态定位模式开展观测作业, 并确保作业时间不超过所规定时间要求, 并做到对同一个卫星系统实施同步观测。

3 通过信息手段, 控制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技术、材料

由于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周期较长, 具有诸多分部分项项目, 所以为了确保水利建筑项目能够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 有必要使用通过信息手段, 控制其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技术、材料。首先在施工材料的控制方面, 可通过科学使用信息监测技术能够帮助水利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到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质量情况;在控制施工进度时, 可通过网络计划技术实时显示各关键特性, 比如说相互制约关系、关键工作以及机动时间等内容, 同时还可以以施工进度为基础, 对资源施以及时的调整, 并及时优化施工时间安排, 满足施工现场不同时期的需求;在控制施工质量时, 需通过质量管理软件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实时控制, 通过对质量管理软件的有效运用, 能够使施工管理人员得到更为有效的质量监测结果;在控制施工技术时, 由于水利建筑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 所以需根据各个技术选择相应的技术控制软件, 比如说在管线设备安装方面, 可使用三维效果设计程序, 大型构件吊装施工可通过自动化控制软件完成, 通过专业软件开展深基坑设计以及计算方工作等等。

4 编制标准化以及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从项目流程角度上来看, 水利建筑项目主要是由管理系统的确定、职能分解、管理设计以及信息管理流程与不同管理规则等管理任务构成, 各管理任务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所以为了对所有管理任务均进行有效的管理, 有必要建立起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所涉及到的管理领域, 需要包含水利建筑项目的方方面面, 从而提供给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方面的信息交流途径。从施工流程角度上来看, 水利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会涉及到资金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质量安全管理与定额成本管理等几部分。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 需全面考虑以及整体分析上述因素从而确保各个管理工作均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另外还需要处理好项目管理阶段各部分管理之间的关系, 从而打造出一个科学以及系统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水利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不但代表着管理技术的改革, 同时更是代表着管理模式的更新。为了使信息技术更为充分的被应用到水利建筑项目施工建设管理过程中, 确保施工材料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使施工进度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 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思维习惯, 优化管理观念, 从而使信息技术被投入应用到水利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除此之外, 领导人员也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水利建筑项目的重要意义, 做到整体规划以及系统性推进, 从而推动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由粗放型管理逐步转为集约型管理。

参考文献

[1]于世坤, 王波.基于BLM的世博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探究[J].科技与管理, 2011, 03:49-53.

[2]龚升乾.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5:76+78.

[3]劳洪岭.探究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J].才智, 2014, 36:380.

[4]崔江.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4:191-192.

[5]叶格林.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技术探究[J].城市建筑, 2014, 04:135.

水利建筑工程中防渗施工技术 篇9

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 25001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利建筑工程建设中运用了很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然而,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渗漏。在水利建筑工程中,因为渗漏问题,不仅会影响水利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工期,还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影响,甚至会对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所以,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重视防渗施工技术的运用。文章主要对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施工;问题;措施

1 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渗漏现象。产生渗漏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工程防洪标准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与有关要求;工程建筑物存在着老化的情况;坝基内存在着渗透、渗漏等破坏,这些均是影响水利建筑工程正常运行的因素,进而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产生一定的人员伤亡。所以,在水利建筑施工中,必须有效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加强防渗墙、灌浆等技术措施的落实,保证水利建筑工程的有效防渗,实现水利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般而言,在采取防渗措施的时候,均要对水利建筑工程出现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其产生渗漏的因素,这样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防渗措施。

2 水利建筑工程防渗的措施

2.1 防渗墙的分类及应用

防渗墙施工方式比较多,可以在不同性质的工程中予以运用。在工程中运用时,防渗墙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點:其一,根据成墙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桩排式防渗墙、槽板式防渗墙、混合式防渗墙;其二,根据墙体用途可以分为:防渗墙、永久挡土墙、临时挡土墙等;其三,根据墙体施工材料可以分为:预制墙、钢筋混凝土墙、泥浆槽墙、塑性混凝土墙、自硬泥浆墙、固化灰浆墙等。

2.2 防渗墙的作用及原理

通常情况下,在水利建筑工程建设中,均是利用泥浆护壁作用以及各种挖槽机械,在地下进行沟墙挖掘,并且进行适当的浇筑,形成连续性的墙体,发挥防渗作用。防渗墙施工工序及原理如下:

2.2.1 冲击钻进

在此操作过程中,主要就是进行钻头的向下冲击,对坝土、基岩、卵砾石等进行破碎。在开展钻进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冲击钻钻具重量处在1000-1300千克之间,钻进深度为120-150米之间。通过钻头的冲击作用,逐渐产生槽孔,之后挤压槽孔两壁,使其不断密实,保证其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2.2.2 泥浆固壁

在松散路基中进行长槽的挖掘,并且在泥浆作用下,保证槽孔的逐渐稳固,防止产生坍塌现象。首先,泥浆具有渗透特点,而地基与坝土之间具有一些空隙,在进行泥浆浇筑的时候,就会逐渐渗透到这些空隙当中,并且逐渐凝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坝土与松散地基的抗剪强度。其次,泥皮影响槽孔质量。在施工中,必然存在着泥浆失水、粘土混入的情况,这样就会在孔壁上形成泥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槽孔的稳定性,防止了泥浆流失问题的产生。最后,静压压力。通常情况下,槽孔中泥浆高度都要比地下水水位高出一些,和水比重相较而言,泥浆比重更大一些,所以,泥浆对静液压力会大于地下水,对槽壁而言,发挥着良好的支护作用。

2.2.3 混凝土浇筑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对导管内与导管外混凝土面与泥浆面压力差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和易性,进行有效的填充施工,进而完成防渗墙的建设。

2.3 水利建筑工程防渗灌浆施工措施

一般而言,水利建筑工程中灌浆防渗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土坝坝体劈裂灌浆法、卵石层防渗帷幕灌浆法、高压喷射灌浆法。

2.3.1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法

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分析坝体应力分布情况,根据灌浆压力条件,对沿着轴线方向的坝体予以劈裂,之后展开泥浆灌注施工,完成防渗墙的建设,同时对裂缝、漏洞予以堵塞,并且切断软弱土层,保证提高坝体的防渗性能,通过坝、浆相互压力机的应力作用,使坝体的稳定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保证工程的正常使用。在对局部裂缝予以灌浆的时候,必须运用固结灌浆方式展开,这样才可以确保灌注的均匀性。假如坝体施工质量没有设计标准,甚至出现上下贯通横缝的情况,一定要进行权限劈裂灌浆,保证坝体的稳固性,实现坝体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3.2 卵石层防渗帷幕灌浆法

一般而言,对卵石层展开防渗帷幕灌浆施工的时候,混合浆主要就是由粘土与水泥组成,进而予以灌注。在进行灌注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独立钻孔,为此,在实际施工中,均是通过打管灌浆、阀式灌浆等方式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施工要求效果。因为施工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在进行泥浆灌注的时候,无法对其填充范围予以明确的控制,而为了确保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通常可以利用三排以上的灌浆孔展开施工。现阶段,在实际施工中很少运用此种方法,其只是一种勘探方式,可以对渗漏点展开集中治理,通过少量灌浆的方式得到进一步地改善,实现工程的防渗效果。

2.3.3 高压喷射灌浆法

在进行高压喷射灌浆之前,需要先进行布孔,保证管内存在着一些水管、风管、水泥管,并且在管内设置喷射管,通过高压射流对土体进行相应的冲击。经过喷射流作用之后,互相搅拌土体与水泥浆液,上抬喷嘴,这样水泥浆就会逐渐凝固。在对地基展开具体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设计方向、深度、结构、厚度等因素的考虑,保证地基可以逐渐凝结,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壁状凝固体,进而有效达到预期的防身标准。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按照防渗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定喷、摆喷、旋喷等。灌浆法具有施工效率高、投资少、原料多、设备广等优点,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对其缺点进行充分地考虑,如地质环境的要求较高、施工中容易出现漏喷问题、器具使用繁多等,只有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才可以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进而确保水利建筑工程具有相应的防身效果,实现水利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运用防渗施工技术的目的就是对堤坝两侧水利联系予以隔断,有效控制堤坝的渗透系数,通过防渗墙、灌浆等方式实现防渗效果。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防渗施工的因素,这样才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并且取得预期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苗莉,程海洋.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

[2]张桂东,韩啸,赵.浅谈水利工程防渗施工处理技术应用[J].科技资讯,2011(14).

[3]敬海峰,王宝,韩雪东.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浅谈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 篇10

1.1 总平面设计

当前水利工程中的总平面设计主要由水利工程的主体建筑以及其配套设施的总平面设计组成, 其中主体建筑通常由闸、坝、泵站等建筑组成, 配套设施主要是指使用的房屋、绿化、场地等设施。例如:一些水利工程的泵站, 在进行总体平面设计时, 需要进行设计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室、办公楼、宿舍、食堂等多个建筑。但是在传统的设计中, 设计者往往只是注重水利工程主体设施的设计, 而对于其他的配套设施以及整体的环境规划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考虑, 这样得到的总平面设计中就会出现大片的空白区域, 而建设单位对于这些空间的利用又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 应该仔细进行相关建筑的总体规划以及环境设计工作, 由于水利工程往往建设在一些偏僻的地方, 经常会和一些风景区相联系, 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时, 不但需要符合基本的水利工程要求, 而且要对不同建筑按照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 使建筑物之间能够进行方便的联系, 尽量降低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 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对绿化设计、休息空间、运动场地等进行合理布局设计, 使总平面设计得到丰富和充实。需要指出的是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 需要采取哪一种方式,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2 建筑平面设计

相对于总平面设计而言, 建筑平面设计与其具有类似之处。通常来说,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步骤都是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机电专业以及电气专业三者共同提出相应的设备布置要求, 而后由水利工程专业以及建筑专业二者共同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平面设计进行确定, 其中建筑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建筑物在总布局中与交通的关系, 保证建筑物本身的防火。尺度、安全等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此外, 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还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设计中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及利用情况。

在水利工程中, 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往往都是以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为依据, 以符合水利条件以及相关设备安装要求为前提, 水利工程建筑与建筑专业的配合, 需要经过长时间、多回合的探讨才能够实现相互补充协调, 长久以来, 水利工程结构与建筑艺术之间的配合, 需要经过不断的磨合和适应。水利工程设计是开展水利建筑艺术设计的技术基础和保证, 同时也是建设优美景观水利工程和城市化水利工程的必要基础。通过水利工程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 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投资, 而且能够起到水利工程优化以及提升环境的作用, 因此, 努力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 对于改进水利工程设计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需要设计者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3 建筑造型设计

对于一栋建筑物来讲, 建筑造型设计可以充分的体现其“性格特点”, 而建筑物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应该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并不是在进行设计创作时的简单想象, 或者随意添加一些所谓的“时尚设计”。此外, 在一些整体环境下的建筑物群中, 由于各个建筑物之间的体积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建筑物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需要在设计时进行统一的整体设计。比方说泵房一般体积较大, 因此其具有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大度豪迈, 这种水利工程建筑并不像公共建筑那样可以进行形体上的组合对比, 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粗细结合的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其大体积的特点, 在开窗方式以及墙面与柱子之间的进退等方面进行细化的设计, 从而使整个泵房看起来不至于过于单调。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泵房附近的配电房进行整体设计, 将泵房和配电房进行整体的设计考虑, 进而实现形体对比的整体效果。

在进行启闭机房以及两侧桥头堡建筑物的设计时, 因为机房的整体长度较长, 可以在设计时充分利用“韵律”的设计手法进行整体设计, 将每一跨作为一个造型组成部分, 从而实现整体上的韵律和节奏。而桥头堡可以作为整个韵律的结尾部分, 就好像音乐中的结尾高潮部分, 将桥头堡设计成一些体积较大的、具备标志性的建筑, 从而使人们对整个建筑设计印象深刻。需要说明的是, 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 一方面受到设计者的设计风格以及当时的流行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根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完美统一。

1.4 建筑材料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 建筑物的颜色、质感以及建筑物的设计都与建筑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水利工程建筑物大多建造于户外, 因此, 对于建筑物的抗风、耐污性能要求较高。水利工程建筑物在设计时, 应该选择那些抗风性能较强的门窗, 此外, 建筑物表面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较好的耐脏性, 建筑材料上不容易产生积土, 而且能够长时间承受水的冲刷作用。还有就是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颜色选择上, 常常以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为主, 但是在进行设计时, 并不是一成不变, 有时采用一些暖色系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 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 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 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 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 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 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 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 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 让环境创造价值, 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 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 从而吸引社会消费, 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 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 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 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 结语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水利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显出来。所以, 相关的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位应该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统筹安排, 建设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 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宗剑英.关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的探讨.科技风, 2011.

[2]张臣.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上一篇:重要的是不是水墨下一篇: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