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旅游(精选4篇)
水利旅游 篇1
水利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水域景观和人文水利工程类景观,水利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围绕水利旅游资源的内涵[1,2]、分类[3,4]和开发利用[5,6,7]进行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一直是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热点,但涉及水利旅游大多做区域性总体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毛明海等[8]将浙江水利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水利资源,又根据其开发潜力分为4个等级,得出开发潜力等级越高,资源数量越少的结论;杨淑琼等[9]对湖南省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得到其环境因子得分较高,而管理因子得分较低的结论。汪建等[3]认为杭州市水利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价值较高,具有良好开发前景。除了对水利旅游资源整体进行研究外,最近也陆续出现了对某一类型水利旅游资源的研究:海岛型旅游环境容量普遍较高,资源价值潜力主要与气候相关[10];钟林生等[11]计算了西藏温泉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并分为3个等级,其中阿里、那曲和山南地区为低潜力区,昌都地区为中潜力区,日喀则、拉萨地区、林芝地区为高潜力区。
可以看出,我国水利旅游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注重对某些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而对于水利旅游资源群的研究较少,水利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亦有待完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系统梳理,并提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其次,构建了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的理论模型,并从所得资源分类体系和行政区划2个角度结合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进行其开发潜力的比较;最后,对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1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
1.1 水利旅游资源的定义
关于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的阐述,国家水利部2004年颁布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指出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黄显勇等[12]认为水利旅游资源指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袁林[13]提出水体资源包括江河、湖泊、瀑布、海洋、温泉、冰川等自然水体和各类水库、游泳场、海底世界、园林涉水池等人工水体,并指出并非所有的水体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只有那些具有旅游吸引功能,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水体才可以称为水体旅游资源。结合前人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提出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水利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水域景观和人文水利工程类景观,即只要具有旅游吸引力并能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水利资源,都属于水利旅游资源的范畴。
1.2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目前国内关于水利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种类较多,如张忠旺[14]将水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生态水文化、传统水文化、现代水文化3类;付景保[15]按旅游资源的属性将自然水域旅游资源划分为江河、湖泊、泉水、瀑布等类型;毛明海等[8]按时间因素将人文水利旅游资源分为古代水利设施、现代水利工程等类型;丁枢[4]按旅游资源的工程属性将人文水利旅游资源分为工程设施、水库、城市堤防等类型;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自然水域风光归为一个主类,而将水工建筑亚类划归建筑与设施主类。
笔者提出水利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是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国家颁布的国标,并将水利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为保证分类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易评价性,主要遵守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a.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划分出的同级同类型的水利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明确景观属性的前提下,根据水利旅游资源的成因、形态等基本特征确定水利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差异,进一步对水利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更细的划分。
b.标准的统一性原则。划分类型所采用的原则必须用同一标准,区分类型才能合理。
c.系统性原则。水利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分类时应逐级进行分类,避免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误。
d.有利于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水利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应考虑到对应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1.3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依照上述的分类依据和分类原则,笔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2个主类、9个亚类及26个基本类型,见表1。
1.4 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定义
水利旅游资源群是某一类型水利旅游资源单体的集合,能够表现出旅游资源个体所不具备的系统性的水利功能以及观光功能。笔者根据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的现状,将资源单体数量不足的瀑布和冰雪地2类剔除,将水利旅游资源群分为江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泉、河口与海面、水工建筑单体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等6个亚类。
2 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模型构建
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前人已做过较多研究,学者们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分别提出各自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被分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市场潜力及生态环境4类[16];森林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被分成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和区位特征3个基本类型[17];滨海旅游城市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被分为资源禀赋、市场开发潜力、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五大类[18]。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主要从资源、市场、环境3个大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但大多是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分析。
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评价模型首先由席建超等[19]首先提出,其认为从长远来看,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应和资源的空间组合方式相关,而不考虑交通,资金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制约条件。张君[20]、张树萍[21]和田慧然等[22]做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都沿用了席建超等[19]的理论模型。
笔者重点探讨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与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关,但是这里的空间除了表示简单地域空间的概念外,还有人类活动场所的含义。旅游活动是指人类除工作或移民以外,离开常住地外出的活动,人类是旅游活动的承载主体和服务客体。所以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除了体现在旅游资源群自身禀赋上,还应体现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上。综上所述,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应包括2个部分,一是基于水利旅游资源自身空间相互关系的资源开发潜力,二是基于水利旅游资源与城市居民空间相互关系的市场开发潜力,见图1。
2.1 资源开发潜力
2.1.1 理论基础
在席建超等[19]对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主要受其资源禀赋和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包括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3个指标。由于水利旅游资源必须处在水系周围的空间限制下,不能简单借用前人的等权法构建的计算公式,这里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从而得出结果。
2.1.2 计算方法
a.规模度指数:指单位面积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它是衡量某区域旅游资源群规模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Di为某区域i类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指数;Ni为某区域i类旅游资源群的旅游资源单体个数;Ai为i类旅游资源群区域面积。
b.优越度指数:指衡量某类旅游资源群质量的指标,表示某一地域空间资源本身的禀赋。优越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i为区域内i类旅游资源群的优越度指数;Hi为i类水利旅游资源群中各个单体在该次普查中资源得分总和;N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旅游资源单体总数。
c.聚集度指数:表示旅游资源群的个体在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旅游资源群中单体之间的联系程度。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程度越大,单体间的屏蔽效应或竞争效应就越大。区域某类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Ri可以用最邻近点指数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最邻近点之间实际距离的平均值;D为点密度;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可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式中:A为区域的面积;n为点数。R值越小时,说明某类旅游资源群在区域上的分布越集中。
d.综合计算。一般而言,一个旅游资源群中旅游资源点的规模度越大,优越度指数越高,旅游资源点在空间越聚集,资源群资源开发潜力就越强。考虑到集聚度指数与资源开发潜力呈负相关,运用max-min标准化法使各项指标得分无负值,设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评价指标的j值为1,2,3。则得到i类旅游资源群3类指标的标准化得分ri1,ri2和ri3。
j为正指标
j为负指标
熵权法是一种可以用于多对象的权重计算方法,其评价值依据客观资料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运用熵权法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到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的权重w1,w2,w3。
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比重Pij: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
根据所得权重计算i类水利旅游资源群资源开发潜力:
2.1.3 数据来源
笔者借助arcgis软件,将2014年江苏省河道局推行的水利旅游资源普查所得的资源点放在江苏省地图上,计算各资源群的点密度和最邻近指数,优越度依据各资源单体的实际情况由4位专家打分后累计,计算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
2.2 市场开发潜力
2.2.1 理论基础
由于旅游资源群是某一地域空间内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集,所以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群市场开发潜力可以看作旅游资源群单体市场开发潜力的均值。市场开发潜力主要由其所在地理区位条件所决定的,表现为和人的空间相互作用,不受资源单体本身的强度影响,故笔者运用旅游资源对市场的吸引力来表示市场的开发潜力。
2.2.2 计算方法
威尔逊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在一个区域系统中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指数衰减规律[23]。由于文中一些水利旅游资源单体和客源地县市距离较近,不适合传统引力模型,笔者借鉴前人研究[24]引入空间作用力的距离指数衰减模型对吸引力进行估算。
式中:f(r)为景点和城市之间的吸引力;p为城市人口数量;R为水利旅游资源的资源强度,在文中取值为1;r为旅游资源和城市交通距离;U为阻尼系数。由于水利旅游景区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没有门票或关于休闲体验的盈利,故f(r)与城市人口和交通距离相关,最终得到水利旅游资源群市场开发潜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某一定条件下的水利旅游资源群单体;j为该资源单体所能辐射到的所有城市,借鉴李山等[24]对空间阻尼作用的研究成果确定辐射半径为300 km;fij为i类某个水利旅游资源单体的市场开发潜力;pj为城市j的常住人口;Uij为资源单体i到城市j的阻尼系数,参照李山等[24]对旅游空间引力模型的研究,跨地市、跨县、跨乡镇的阻尼系数分别为0.001 4、0.004 4以及0.014;rij为资源单体i到城市j的交通距离。
式中:Fi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n为该类型资源单体的总数目。
2.2.3 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江苏统计年鉴2014》《安徽统计年鉴2014》《山东统计年鉴2014》《上海统计年鉴2014》和《浙江统计年鉴2014》获得4省市县的城镇人口数量,运用gis软件的缓冲区与叠加分析得出每一个资源点旅游吸引半径300 km范围覆盖县市,并通过对百度地图api平台的javascript语言的数据挖掘获取1 390个资源点到旅游吸引半径所覆盖市县中心的交通距离,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旅游资源群总体市场开发潜力值。
2.3 综合开发潜力
综合开发潜力受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影响,表示某一旅游资源群在一定时间段内发展的可能性。笔者利用熵权法计算出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的权重wE和wF,最后得出综合开发潜力值。
式中:Ei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资源开发潜力特征
3.1.1 总体特征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得到了江苏省6类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值,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水工建筑单体的开发潜力最高,为0.687;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这2类水利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分别为0.415和0.409;天然湖泊与池沼、泉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开发潜力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267、0.217和0.216。
3.1.2 空间分布特征
依据公式计算出资源集聚度、优越度和规模度的权重分别为0.25、0.27和0.48,按照主城区和其他区县将江苏省分为64个区域。各主城区和其他县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
从整体来看,全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东高西低,南北高而中间低。用gis计算出全局莫兰指数为0.234 4,说明资源开发潜力呈现弱空间自相关性。从行政区域来看,盐城市的响水县、滨海县,连云港市全市,南通市的启东县,淮安市的洪泽县、盱眙县,苏州市除主城区外其他县区及沿长江流域泰州市的靖江市、泰兴市、扬中市,镇江市的主城区、句容市和南京主城区的开发潜力较高。而扬州市的高邮市、宝应县、仪征市,南通市除启东市外其他地区,常州市全市,南京市溧水区和苏州市主城区的开发潜力较低。
究其原因有以下4点:①盐城北部和连云港地区处于故淮河和故黄河入海口的冲积平原,由于历史治水和灌溉需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设施;②洪泽、盱眙以洪泽湖为基础,水利旅游资源丰富;③长江流域地区水利资源丰富且优越;④苏州东部地区处于太湖东部,而太湖的子湖泊绝大多都位于此,在这基础上形成了高开发潜力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旅游资源群。
3.2 市场开发潜力特征
3.2.1 总体特征
市场开发潜力值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全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较为相似。其中水工建筑综合体最高,为98.830;水工建筑单体最低,为95.222。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之间相差较小,其中泉的市场开发潜力较高为96.534,其次是江河段96.190,天然湖泊与池沼和河口与海面这2个类型市场开发潜力较低分别为96.019和95.921。
注:由于运用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采取不同类型的计算方式,所以计算结果的数量级有所差异,这里主要进行空间上的比较,计算结果在之后的综合计算中会进行归一化处理。
3.2.2 空间分布特征
江苏省64个主城区和其他县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空间分布见图5,和资源开发潜力相比,市场开发潜力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达到0.797。整体而言,市场开发潜力具有南高北低的基本特征。按市场开发潜力值可分成4个梯次: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的市场开发潜力最高;其次是长江沿线的南京市、镇江市、南通市3个地区;徐州主城区及周边的宿迁主城区、沭阳县,连云港市的主城区和东海县为第三梯次;苏北其他地区开发潜力较低为最后梯次。
究其原因有以下2点:①苏南交通较为发达,沪宁沿线高速网密布,而苏北地区面积虽大,但道路密度较小;②由于苏南较为富庶,居民旅游意愿较强且其整体的旅游客源地市场发展水平领先苏北。
3.3 综合开发潜力特征
3.3.1 总体特征
由于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的计算方式不同,需要将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经过归一化处理后,依据2.3中的方法计算出综合开发潜力值,见图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水利工程景观类旅游资源群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自然水域景观类。分成2个大类来看,水利工程景观类中水工建筑单体类(0.622)的资源群开发潜力略高于水工建筑综合体类(0.608);而在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旅游资源群中,江河段(0.497)和河口与海面(0.464)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较高,泉(0.369)和天然湖泊与池沼(0.356)的综合开发潜力值较低。
3.3.2 空间分布特征
计算权重得到资源开发潜力与市场开发潜力的权重分别为0.59和0.41,以此计算各个县区的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得分,并作出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空间分布图,见图7。
由图7可知,苏南地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整体高于苏北地区。从区域看,启东、太仓、昆山等地区综合潜力最高;苏州主城区、张家港、常熟、无锡、江阴等地区处于第二梯队;其次是是沿长江流域带,包括南京主城区、句容、镇江主城区、丹阳、句容、扬中、泰兴和靖江。而苏北地区则只有徐州的沛县和连云港主城区的综合开发潜力较高,其余县区则处于较低水平。
4 结论
a.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其中,故淮黄入海口、长江流域和太湖东部群湖地区的资源开发潜力值较高,都处于0.4以上,淮安南部、扬州北部、常州南部以及南通中部地区资源开发潜力值较小,处于0.15以下。资源类型上,水工建筑单体的资源开发潜力最大为0.687,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其次,为0.415和0.409,天然湖泊与池沼、泉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的资源开发潜力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267、0.217和0.216。
b.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南高北低的基本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强。苏南、苏北市场开发潜力的峰值分别出现在苏州近上海县区和徐州主城区,分别为113.62和96.321。资源类型上,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市场开发潜力最大,为98.830,其次是泉为96.534、江河段为96.190、天然湖泊与沼泽为96.019、河口与海面为95.921,水工建筑单体最小为95.222。
c.苏南地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苏北地区。其中,苏南地区的太湖流域及长江流域较高,处于0.52以上;苏北地区普遍较低,除丰县和连云港主城区少部分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处在0.34以下。水利工程景观类的开发潜力值高于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工程景观中,水工建筑单体综合开发潜力值为0.622,高于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值0.608。自然景观类中,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类较高,分别为0.497和0.464;泉和天然湖泊与池沼类较低,分别为0.369和0.356。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江苏省应重点打造水工建筑单体、河口与海面及江河段3类水利旅游资源。各地级市在开发时,应重点发展苏州东部和沿长江流域区域,同时应避免各地级市对相同类型的水利旅游资源重复开发,造成水利旅游特色雷同所带来的屏蔽效应或竞争效应,以实现江苏省水利旅游特色互补、错位发展。
摘要:在构建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最新普查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建立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评价模型,由规模度、优越度、集聚度、交通可达性、人口数5个影响因子来对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市场开发潜力以及综合开发潜力的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空间自相关性较弱;水工建筑单体类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最高,泉类资源群最低。2市场开发潜力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且空间自相关性强;水工建筑综合体类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最高,而水工建筑单体类资源群最低。3苏南地区综合开发潜力大于苏北地区,水利工程类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自然景观类。
关键词:水利旅游,开发潜力,江苏省
水利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篇2
近年来,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旅游环境舒适性的追求, 水利旅游赢得了快速的发展。实践上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对水利旅游的研究热潮, 然而在基本理论上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水利旅游资源具有区别于一般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深刻认识它的分布规律, 有助于按照水利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从而为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一、地理空间分布特点
水利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总的来说包括内陆江河型、沙漠绿洲型和临海海洋型。为了和地理环境相适应, 这三种类型在水资源利用上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特点。
(一) 内陆江河型
内陆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江河的利用, 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河流具有分布广、水量大、循环周期短、裸露在地表、取用方便等优点,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淡水资源。不论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 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环境。古代四大文明的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与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此外河流还是水上交通的通道, 不少江河都以“黄金水道”著称。河流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着动力资源。一些大江大河多发源于高原山区, 源远流长, 落差巨大, 蕴藏着丰富水能资源。
江河不仅为人们带来供水、灌溉、舟楫、水产、电力等方面的利益, 还造就了峡谷绝壁、溪流飞瀑、山光水色, 如雄险奇秀的长江三峡,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 水碧山清的漓江春色,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1]。
(二) 临海海洋型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 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利用“宝库”。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临海海洋水利的始萌期, 最初的临海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随着航海水利的发展, 发现新大陆、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 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利用相关的活动。15世纪后,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 都是对海洋交通争霸而发家的。20世纪50年代后, 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亚洲经济腾飞。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 亚洲四小龙兴起, 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 发展海洋经济。
21世纪, 全球已进入海洋经济大时代。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 而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洋水利越来越丰富多样,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与仓储、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水淡化也是人类利用海水的重要形式, 解决了全球1/5的人口供水问题[2]。
(三) 沙漠绿洲型
由于沙粒的高透水性使得同样量的降水被蒸发比黏土少, 沙粒的凝结水可造成空气中的水分被拦截下渗, 因此沙漠的浅层丘间积水和深层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资源对支撑沙漠地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的沙漠地区, 如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和河西走廊等, 都是盆地结构, 周围有积雪的高山。盆地里特别是靠近巨大山体的山麓地带, 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沙砾物质, 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贮存条件。源自山区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 在流注盆地后, 河水除一部分消耗于蒸发外, 大部分都渗漏到松散的地层中, 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这些地下水资源, 如能加以开发利用, 对工农业的发展会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在中国沙区特别是新疆地区, 利用地下水灌溉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开挖坎儿井, 利用地下水灌溉, 就是最成功的创造。
对于沙漠化国家来说, 水利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和希望。沙漠化国家纷纷拓展水利工程多样性, 如大力普及滴灌、喷灌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加大水库建设和维护以强化国家战略水资源安全;注重开发新的水资源, 开发雨水、地下水等新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水资源, 经处理过的废水采用滴灌技术可以用于植树造林领域[3]。
二、时间分布特点
水利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从人类有史以来到18世纪中期, 为古代发展阶段;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乃至20世纪40年代, 为近代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 进入现代发展阶段[4]。
(一) 古代水利旅游资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人类有史以来到18世纪中期的几千年中, 世界各地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 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 加快物资流转, 发展商业,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
1. 用于灌溉的沟渠、堰等工程景观。
如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及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 通过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分布于伊朗、中国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在西汉之前就有了, 人们根据当地雨量稀少, 气候炎热, 风沙大的特点, 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 其下有暗渠, 然后通过明渠把水送到农田里灌溉。
2. 用于农业的排水工程。
早期农业是在河流沿岸发展起来的, 需要排干沼泽, 进行土地垦殖。荷兰的排水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它是与围海造田联系在一起的。如公元4世纪, 这一带就开始出现人工海堤。从10世纪开始, 盛行筑堤造田工程。最初在圩田内实行自然排水。1612年开始利用风车抽水围垦沿海低地。几百年间, 依靠人工堤防共围垦出7 100km2以上的土地, 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1/5。
3. 用于交通运输及灌溉的运河工程景观。
运河是人工开挖的通航河道。古埃及已有记载, 中世纪以后在欧洲得到大发展。19世纪以后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 规模也越来越大。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运河是公元前1887至前1849年, 古埃及塞劳斯内特三世时期建成的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古苏伊士运河。法国于1642年建成了布里亚尔运河, 把卢瓦尔河与塞纳河联接在一起。1681年完成的朗格多克运河长250km, 把比斯开湾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这条运河沿途建有108座船闸, 一条165m长的隧洞和三座大渡槽。1893年, 希腊的科林斯运河开挖成功, 把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联接在一起。
4. 用于防洪的堤防工程景观。
自古以来, 世界上最普遍的防洪措施就是沿河流两岸修建堤防。公元前3400年左右, 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 以保护城市和农田。尼罗河大堤从开罗至阿斯旺约有900km, 并向上游继续延伸200km。公元前2000年左右,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保护土地的堤防。此外意大利的波河河谷、法国的低洼地、英国的沼泽地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内都有许多古老的防洪堤防。
5. 用于地下水开采的井灌工程景观。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 其年代为距今约五千七百年[5]。
(二) 近代水利旅游资源
1824年, 英国人阿斯普丁 (Joseph Aspdin) 发明了硅酸盐水泥, 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 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也大力推动了水利资源开发的飞速发展, 也导致了19世纪70年代水电站的出现。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水电站, 其后水电站大量出现, 世界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是瑞士于1879年建成的勒顿抽水蓄能电站;1913年建于德国北海之滨的水电站是世界第一座潮汐电站;中国大陆最早建成的水电站是1912年云南省昆明市郊的石龙坝水电站[6]。
(三) 现代水利旅游资源
20世纪40年代, 是近代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折点, 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资源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在水利资源开发与建设中, 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水电站的数量和装机容量均有很大发展等。20世纪80年代末, 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如瑞士和法国的水能资源已几近全部开发。现代水利旅游资源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都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应用, 包含了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旅游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科学知识。
这一时期的典型水利旅游资源有:1982年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共建的伊泰普大坝;1989年完工的塔吉克斯坦罗贡坝;1970年竣工的埃及尼罗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阿斯旺高坝;1985年投产的美国巴斯康蒂抽水蓄能电站, 是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建于圣玛珞湾的朗斯潮汐电站;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建于圣玛珞湾的朗斯潮汐电站, 装机24万kw。1978年建成的日本海明号波浪发电试验船, 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波能发电站;2009年完工的中国三峡水电站,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7]。
参考文献
[1]靳怀堾.中华文化与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5.
[2]王颖.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EB/OL].中国海洋报, http://www.shuiwenhua.org/showart.asp?cat_id=6&art_id=1775, 2008-03-10.
[3]左强.埃及的水资源及水战略[J].世界农业, 1996, (11) :43-45.
[4]钱正英.中国水利六十年:下[J].江淮文史, 2010, (5) :4-19.
[5]蒋超.世界水利史[EB/OL].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053897.html.
[6]高安泽.中国水利百科全书.著名水利工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水利旅游 篇3
我国水利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旅游是国家水利部原水利管理处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是指社会各界利用水利行业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开展旅游、娱乐、度假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总称。近20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各级水利部门的努力下,全国水利旅游业已初具规模。2008年有42家水利风景区列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2009年又有56家水利风景区列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
各地水利风景区都在积极搞好环境问题,把水利设施与自然风光融合到一起,为发展旅游做好铺垫,希望尽早进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之列。但是,我国发展水利旅游还存在以下问题:水环境破坏严重;水利设施基本功能弱化;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等,这是水利风景区当前的发展现状。
2 水利风景区游客管理
综合水利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控制游客行为,引导游客积极健康的开展旅游活动,即通过游客管理来达到促进水利风景区环境保护和优化。
2.1 游客管理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游客管理的目标是,在不破坏旅游地资源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同时实现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学者用多种理论来解释并支持游客管理,学者们先后提出“游憩承载力”、游憩承载力(RCC)、游憩机会序列(ROS)、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客风险管理(VRM)等理论。
在我国,游客管理最早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旅游目的地。最初学者只关注到了游客数量管理,认为控制游客数量就能有效实现景区生态保护的目的;在控制游客的旅游活动行为方面,方式方法不当;在对游客的宣传方面,内容和方式一成不变等。后来学者发现单纯控制游客数量并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游客内心体验和感受,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体验视角的游客管理。贾县民,王喜莲(2008)将体验经济的两大内涵(游客参与理论和游客关系理论)确定为游客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游客参与、游客关系与游客体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目前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客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游客管理的模式研究和游客管理的技术和措施等方面。
2.2 水利风景区游客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水利风景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方面,如要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加强水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协调等内容,没有对游客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游客管理真正用于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此类研究比较少。
3 负责任旅游理念下的水利风景区游客管理
3.1 负责任旅游的理念
“负责任的旅游”由约斯特·克里鹏多夫提出,他极力呼吁发展一种全面和贴切的旅游方式——负责任旅游,“这种旅游方式将给所有旅游业的参与者——包括旅游者、旅游区的人们和旅游业带来尽可能大的收益,同时,又不对旅游区造成无法容忍的环境和社会性破坏。”负责任的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出自个人的责任感,而非通过权威的命令与外界的压力。
1999年9月底,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中,一共八次使用“负责任(responsible)”、“责任(responsibility)”、“负责任地(responsibly)”来描述修饰旅游或旅游相关利益者。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了该《规范》,决议“强调必须促进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旅游,这将对社会各部门都有益”。
3.2 基于负责任旅游的水利风景区游客管理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正常发挥。基于负责任旅游,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游客进行有效的管理。鉴于此,本文提出针对负责任旅游,提出三维游客管理角度: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情感管理(见图1)。
3.2.1 时间管理
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实现旅游的责任化。时间管理分三部分:游览时间,游览时长,游览密度。
(1)游览时间。
游览时间是指游客进入水利风景区的季节、时节以及每天进入的时间点等信息。
(2)游览时长。
游览时长是指游客从进入景区到离开景区的时间长度。控制游览时长首要目的是减少破坏,把游览时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实现游客与景区双赢。
(3)游览密度。
游览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游客进入的人次数。这个指标是时间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时间管理的核心。利用峰化指数能将有关不同时间内使用模式的大量数据概括为单一数值,集中程度越高这一指数的值愈大。
3.2.2 空间管理
游客所到之处几乎都会对植被生长、野生动植物栖息及水环境产生影响。
(1)水域水体空间管理。
水域水体多开展垂钓、划船、漂流等项目,要对游客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引导,减少意外发生及环境破坏。水上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景区管理规定进行,要有特定的水域面积限制,项目的设置尽量坚持无污染化管理,对游客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2)岸地空间控制。
岸地植被对于水利风景区环境的恢复有重要影响。岸地空间范围管理除了要进行水土保持,还要增加风景美化功能,使岸地与水体的风景交相呼应。在景区建立游客游憩区域、休息区域,合理规划使用岸地空间。
(3)界面交界处管理。
水域和岸地交界处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也容易出现环境交叉污染,增加污染的面积。在界面交界处的过渡地带,增加解说宣传,以此对游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对这类界面的管理能有效解决水利设施功能减弱的问题。
3.2.3 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游客管理的第三维。情感反映人的喜怒等情绪、内心深处的利益和价值取向,期望和感受等。情感管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游客自身体验与期望的关系。
游客的体验能否达到期望的程度对游客的心理情感有很大的影响。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在风景区适当增加贴近自然的小景观和接待设施,可以使游客真实体验与感受相当。
第二,游客与游客之间的关系。
游客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益层面显示出来。要维护每位游客的利益,公平参与景区旅游,遏制不良行为,形成良好景区秩序。
第三,游客与导游的关系。
导游代表景区形象,良好素质的导游不仅能增加景区吸引力,更重的是他们能够引导游客行为。在负责任的导游的引导下可以促进良好的主客关系的形成,建立互信,为景区长久发展做铺垫。
第四,游客与景区企业的关系。
旅游企业是景区内食、住、行、游、购、娱等的重要载体,与游客接触面最广,机会最多。因此游客与景区相关企业摩擦不容忽视,能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景区的长远发展。
第五,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游客体验的不仅仅是水利景区的风景,更重要的在于景区文化,而这种文化最真实最集中的内容通过风景区附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体现出来。在与居民接触的过程中,两种文化会发生碰撞,经常会出现摩擦。负责任旅游要求我们尽量减少旅游对景区文化的破坏,进行游客管理,理顺两者关系。在进入居民区前设置缓冲地带,在缓冲地带游客可以领略到当地的奇风异俗但不能对原真的文化造成破坏。这样就为游客与居民搭建了一个融洽交流的平台,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互信。
3.3 保障措施
(1)负责任意识的有效宣传。
通过对游客行为的积极引导和规范,让水利设施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使水利功能与旅游功能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整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风景区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水利设施最基本的功能是防洪、抗旱、蓄水和减灾等,旅游是在充分发挥水利功能的基础上延伸的功能,属于附加功能,因此水利旅游活动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水利设施的有效使用来开展。确定为水利风景区以后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利用现有设施保障旅游者获得满意的旅游效果。在景区道路等其他设施设备的解说上增加可视性和人性化,既能满足游客对水利知识的了解又能满足视、听等感官享受。
(3)风景区规划的预见性。
水利风景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景区,水利设施的兴建属于硬性设施,可变性比较小,且主要以水利功能的发挥为前提。在划归到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后可以进行景观上的美化,新建的旅游设施设备要实现景观化,考虑到风景区的最大容量,考虑到水利风景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环境变化,合理设置游览路线和活动项目。
4 结论与展望
水利风景区的管理要坚持负责任旅游理念,从时间、空间和情感三维角度来对游客行为加强引导。对于水利风景区的研究及景区环境容量的确定、游客不同界面之间的转换等问题仍是值得研究的内容,将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渐深入,继续探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燕舞.湖南水利旅游形象分析及推广[J].市场论坛,2009,(4).
[3]邹力.发展水利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吉林水利,2003,(5).
[4]曹霞,吴承照.国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李娜.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以北京欢乐谷为例[D].2008,(5).
[6]王喜莲,董红梅.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6).
[7]贾县民,王喜莲.基于体验经济的游客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
[8]王会战.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
[9]哈罗德·古德温.超越生态旅游[J].2006.
[10]刘堂.负责任旅游及其对未来旅游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7,(33).
水利旅游 篇4
我国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自古有之, 始于漕运, 在春秋时代即有记载。近代国内水利事业发展迅速, 各种水利水电工程鳞次栉比, 这些工程在创造了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逐渐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但是水利工程旅游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当前的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合分析水利工程风景区的上下游水情, 兼顾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意见, 合理的对水利工程风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 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和循环利用。
2. 保护为主原则
在水利工程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注重资源的保护、工程设施的维护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尽可能采用高新科技手段,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避免对工程设施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3. 商业化原则
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应采取商业模式运作, 采用企业管理的形式进行产业化推进。旅游开发必须面向市场, 使得开发能够切实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 特色化原则
水利工程风景区的开发过程, 必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工程设施特点进行设计, 避免千篇一律, 要做到有特色, 有看点, 才能做到真正的成功开发。
三、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现存在问题
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但是水利工程旅游开发过程中, 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完善的制度约束,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 规划不足
由于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具有特殊性, 其水利工程与景区同时存在, 且存在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安全、水区的保护等问题, 而不能单纯的追求景区的利益而损害工程设施。
2. 思想不够重视
部分地方政府, 对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急于求成, 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并且缺乏长远规划的景区项目也缺少吸引力, 景区质量难以保证。
3. 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是环境保护和水利发电, 在其周围开发景区也应基于这两点, 旅游开发只能属于附属功能。但是各级政府财力不足, 难以支持此类公益性的旅游项目, 再加上旅游行业内部的融资渠道不够广泛, 限制了水利工程旅游项目的开发。
4. 缺少专业化管理
现存的水利工程旅游景区, 大多采用集中化管理, 将景区管理附属在工程管理之下, 导致了管理的粗放, 缺少专业的维护和管理队伍对景区进行日常养护和市场运作, 因此景区的经济效果并不明显。
5. 环境保护不力
水利工程的旅游项目大多依靠水库、河流和工程建筑为主要旅游元素, 项目完成后, 大量游人进入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区, 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了损害,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程的日常运作。
四、应对举措
当前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项目重复率高, 建设内容单一, 依然停留在单纯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阶段, 项目整体缺乏远景规划和专业化的市场运作, 使得项目建成后既不能很好的保护工程设施和附近环境, 又不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来应对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现存的问题, 从而改进水利旅游景区的整体现状, 提升此类景区的服务性和竞争力。
1. 增加水利工程旅游项目建设种类
当前水利工程旅游项目种类单一, 大多为游泳、划船、钓鱼之类的传统项目, 缺乏吸引力。应深度开发水利资源, 增加服务项目种类, 扩大旅游目标群体。首先, 可以对水利工程项目本身进行开发, 将工程设施的可开放部门进行规划, 有限制的对游客进行开放, 同时对水利工程的内容进行宣传;其次, 增加水上娱乐项目, 满足游客对亲水性的需求;最后, 可以修建大型娱乐设施, 抛开水利的吸引力, 单纯的建设游乐场、特色风情区等项目, 将商业运作和风景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景区利于最大化。
2. 水利工程建设和景区同步规划
目前现有的水利工程景区大多属于水利工程建设的附属规划, 即先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工程运转之后, 再进行单独的景区规划和施工, 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缺陷:
(1) 开发成本递增。由于工程设施和景区规划分开进行, 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进行的道路、电力、基础设施等辅助设施的建设都按照工程最优的原则进行, 进入景区开发阶段后, 此类设施需重新进行改造, 并且由于开发的不同步, 导致了整体设计并不能顾全所有, 资源浪费现象不可避免。
(2) 景区发展空间不足。水利工程先行设计开发的优点在于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工程设施, 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但是在后期的景区开发过程中, 先期建造的工程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观赏性、环境协调性、旅游舒适度的提升, 同时预留给旅游开发的土地有限, 这些都导致了景区发展的空间不足。
(3) 可持续发展难度大。工程建设和景区建设规划的不同步, 除了限制了景区的发展, 也为景区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阻碍, 由于两者的设计并不能进行互相融合, 因此设计之间的空白区域就成了环境保护的难点, 旅游区的发展也因设计的先天不足而很难长久。
3. 协调景区与环境关系
由于水体流动性大, 导致水质变化的影响范围远超过了景区覆盖范围, 因此景区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保护好景区覆盖面积内的地面水体和地下水系。
4. 管理职能衔接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 注意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向景区管理部门的转变衔接, 职能发生转变的同时, 及时调整管理队伍, 避免因权力交接导致建设项目无人监管, 造成项目质量低下的现象。
五、结束语
虽然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乐观, 且国内已经有很多的成功先例, 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旅游开发之前, 依然需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和详细的评估、规划, 要做到开发一例, 成功一例。同时在开发过程中, 要将环境保护和工程维护放在首位, 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真正的实现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J]湖南水利水电, 2005 (4) :76-77
【水利旅游】推荐阅读:
水利市场旅游管理11-06
水利工程下农田水利10-26
水利工程与水利施工论文11-16
水利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11-03
水利闸门07-16
水利基础10-17
水利期刊05-09
水利防渗05-13
水利工作05-16
水利节水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