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影响(精选12篇)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1
1. 前言
近年来, 体育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课程理念, 是形成以身心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 是构建与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中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在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们要稳步快速地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在新的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区。为了满足当今时代的教育要求, 我国已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 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与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成为了一个新的深刻的课题。笔者认为它不仅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 更是继承与发扬体育事业的动力与源泉。
2. 影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对大量的体育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 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制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罪魁祸首”。教育观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运行模式, 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先进的教育理念会产生及积极的教育效果并最终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而落后的教育体制则会极大地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教育改革的发展史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取代落后陈旧的教育理念的一个过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要换掉一个模式简单, 但如果要我们彻底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涉及到一切可能参并影响体育课程活动的各类人员所具有的全部思想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只有教育理念的变化才能引起对体育课程资源管理与教育立法的变革, 才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从而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教育体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有着很大影响。教育体制是全社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实践证明教育体制并不会对于体育教育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第三是教师的影响。要想进行教育变革,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是教育的载体与传递者, 体育课程的每一项开发与利用都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完成, 但由于教师没受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训练, 所以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也成为了制约体育课程的主要因素。
3. 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体育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与基础, 运用好课程资源对顺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从而避免课程资源的低效与盲目, 并及时地弥补了课程资源的闲置和短缺。另外发展体育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单位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 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解放, 努力提高教师对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该作为资源开发的首要目标,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建立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是发展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法。要想发挥教师的光和热就必须要在职称评定、教师地位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 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并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做贡献。
其次要在开发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上下功夫,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支持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多让学生自己创编新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 并对体育竞技化成人化进行规范管理, 还要邀请一些社会有经验的体育指导员或是有体育特长的人群来给学生们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发展方向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资源的开发广度与深度, 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学生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
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 落实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才能够督促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行动。教师要收集学生们的意见, 改编吸收体育活动项目, 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资源利用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
最后还需要引导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的发展能引起体育课程资源管理的改革, 使大家关注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引起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外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体育器材是开展体育课程的保障, 解决我国有些地区体育设施资源欠缺的问题, 对有困难的地方学校给予财政补助, 实行国家与地方的双向支持, 发挥各自的职能, 解决资源欠缺的问题。
4. 小结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影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对影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既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重要影响者, 不断加强改进体育教育参与者的意识和行为是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重头戏。希望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共同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努力。
摘要:体育课程资源是保证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是开展体育课程的前提, 同时又是形成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与媒介。它包括体育课程素材性资源, 还包括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深入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影响因素, 对于未来积极主动参加体育事业的人口提高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周本权.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2, 10:59.
[2]魏林坤, 赵朋霞.影响山东省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J].体育师友, 2010, 1:66-68.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2
一.什么是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矿中齐全,储量丰富
2.矿产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3.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短缺
4.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
(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阀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方的建筑变形乃至破坏。
(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熔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慢。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地表水的影响。河流是地表水的主要部分,其改造的主要手段是侵
蚀和堆积,在自然状态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而采矿会打破这种平衡。从矿井中排出的未净化的水会污染河流。
(2)对地下水的影响。首先,破坏了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及其在矿井工作面周围的分布。其次,采矿不可避免的把油污、有机物带入地下,使水质恶化。
3.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侵蚀
(2)土壤污染
(3)土壤酸化
4.产生“三废”污染
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固体废弃物污染
(2)废液污染
(3)气体污染
5.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达到106万公顷。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136位。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三.总结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而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的增加,但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给国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却给矿区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地区,矿藏的开采、洗选、冶炼等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用水,因此,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废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除此之外,开采残留的固体废弃物,气体污染物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开采矿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具有分布广、多种矿共生、复杂难选、品位低等特点。
中国国域内地层发育完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多样以及成矿过程不够充分等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几千年,多种优质资源接近枯竭。目前中国矿产资源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一、我国已探明矿产中贫困占比大,富矿较少,铁、锰、铝、铜、磷这几大国民经济用途广泛、需求量大的支柱矿产中贫矿占比分别高达97.5%、98%、93.6%、64.1%、93%,但目前探明的储量中矿产资源平均品位竟达不到世界同类矿产平均品位的50%。二、矿产资源多共生,少有单一矿种。已探明的我国有色金属矿85%以上是多共生的综合矿产,其中铜矿的共伴生矿占已知铜矿的72.19%,生活中最常用的铁矿其共伴生矿产存量也占总存量的31%。矿产共伴生复杂,导致很多共伴生矿产无法全方位利用。例如多地铁矿除含有铁元素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硫元素,锰元素等,因为技术和冶炼回收成本问题,开发利用了其中的铁后被大量遗弃荒野,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三、矿产资源中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已知我国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中,除了复杂性的共伴生影响外,矿产资源中占比较大的矿产还具有多种矿物以微细粒状态互嵌共生,更有矿产富含有害有毒元素难以实现开采、选矿和冶炼,这些难选矿产不能用传统的开采、选矿和冶炼,对新技术依赖性极高。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因素
1、技术落后,引起资源大量浪费、遗弃,造成环境污染。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技术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我国矿产开发利用率极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惊人,共伴生矿产组分的分选利用矿物占比矿产资源矿物含量的40%~70%,在矿产的综合回收率方面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仅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仅为30%,与发达国家的综合回收率相比较低了近20个百分点。未被回收利用的矿产资源随着矿渣和排放的尾气、废水,进入空气、河流和土壤中,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考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世界的具体行为,矿产开发利用将诱发环境的改变。盲目的市场经济利益追逐显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依靠市场调节,会缺乏对生态的保护。一些区域不明确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权益关系,尚未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忽略环保,造成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使之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占比关系。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支持,各大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又会反过来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方式,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变化。个别区域高度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大、产能过剩等状况,呈现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的区域性差异。
三、如何减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探究
1、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影响机制。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我国矿产的综合利用率,必须进行企业改革创新,推动技术提高,以达到高效、高利用、节能环保的标准。技术提高、效率改善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提高矿产资源开采、选矿、冶炼的综合利用率,可以降低每日原矿开采量,减小生态破坏;可以实现矿元素综合利用,减少矿渣和矿渣中含量矿元素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减少工厂尾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废气废水中污染源的含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政府强监管、环保入人心影响机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立法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绿色发展得法律、法规,以绿色高效发展为根本,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失灵部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倡导管理体制改革,下放权力到地方政府,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尽可能的实现本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效益最大化。98年,中国政府实施的国土资源部门改革,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鼓励生产技术革新,建立全民参与的环境监督体系,狠抓严惩违规排放,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现人人参与。
3、产业结构影响机制。2015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速放缓,“调结构,保增长”,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得新主张。2016年,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大量矿产资源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出现难以卖出,工厂停工,工人下岗,众多企业亏损倒闭,产能过剩出现。去产能,调结构、创新创造、培养新型有事产业成为时代主题。产业结构是造成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只有逐步实现企业转型,去产能化,取缔高污染、低效率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攻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题,才能更好的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结语:本文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明的分析,结合实际,总结了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能减小对环境影响的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有助于我們保护环境,实现矿产开发企业技术革新、资源高效利用和国家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持续推进,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纪明,纪玉山,刘洋.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09:250-253.
[2]陈军,成金华.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3:111-119.
[3]赵秋来.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143.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4
农民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体,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 大部分农民收入低, 生活水平不高, 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大部分农民的思想陈旧、科学知识匮乏等原因导致农民整体索质不高, 随着市场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到来, 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所以无论从事什么样行业的农民增加收入都十分困难, 随着城乡差距的越来越大, 相对来说农民变得越来越贫困。
解决农民问题, 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现阶段许多经济学家一谈到增加农民收入往往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入手, 很少有人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入手。笔者认为, 农村之所以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是农村大量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居世界前列, 有近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也就是说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 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最新统计, 我国农村总人口约为9.34亿, 现存劳动力为4.82亿, 约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在1978年至1997年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为15323.73万人, 年均增长2.28%。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若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出来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有数量巨大、增长快的特点, 但其素质普遍低, 却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还没有实现, 到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7.8%, 初高中程度的劳动力占59%, 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5%, 在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3.6%。这同世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 如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1年, 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虽然近几年农村的文盲半文盲比率与前些年相比已有所下降, 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他们仍是我国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二) 农民的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 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等原因, 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 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转化为生产力, 为农民带来效益。此外, 我国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技术人员匮乏。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共有3.4万个乡镇, 平均每个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约为0.6人, 全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会有一名。
(三) 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 主动性差
由于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缓慢, 城乡间的收入逐渐加大, 农民致富的欲望很强烈, 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效益, 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在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 大部分农民认为上学就是浪费时间, 完全不懂得教育也是一种投资, 是会带来长远效益的。
(四) 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人力资本是由于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技能、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 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对农村地区工作不够重视, 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 导致农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太差, 农业技术人员地位低, 得不到重视, 使得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 下不去, 留不住。建国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l30万大中专毕业生, 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 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 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 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
二、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直接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经营范围的日益拓展, 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差异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表1是农业部对不同区域的农民文化程度及农民人均收入进行的调查, 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民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对其收入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 农民素质越高、文化程度越高, 其收入必然越多。
资料来自于:《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
(二)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 采取“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但进入90年代以后, 由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资本密集度迅速提高, 使其自身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而且农民自身素质也已经无法满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 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 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 即便低素质的农民进入城市, 他们也只能从事传统的、低级的、简单的、收入很低的劳动, 严重限制其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三) 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深度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对新科技、新成果吸纳和应用能力差, 思想观念过于守旧, 心理素质脆弱, 不轻易, 甚至不敢接受新技术, 所以造成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农机装备无法应用推广。据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只有30%-40%, 这就意味着我国只有1/3的科技成果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此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现存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随着农村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 原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缓慢, 不能有效地指导农民掌握优良品种的栽培要点及对气候的适应性的把握等等;另一方面,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但由于技术人员对现代设施的使用指导不当, 挫伤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 由于某些地区缺少技术推广人员, 使得有些农民竟没有识别种子或化肥真假的基本能力, 常常遭受欺骗, 造成惨重的损失。
(四)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 政府指导、控制不到位, 农民只追求经济效益, 盲目垦荒, 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 进一步加剧了农业资源的破坏。例如2000年, 在广东一带兴起了吃“发草”, 这种野生植物是生长在内蒙地区的大草原上, 有许多农民见其利润很高, 便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采挖, 使得大量的草场被破坏, 导致了沙尘天气。此外, 由于某些农民只知道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会使作物良好生长, 在没有掌握其使用知识及技术的情况下就盲目的使用, 造成我国化肥及农药利用率低, 土壤肥力下降, 效力逐年减小, 使农业投入产出间出现异常“倍比关系”, 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 便对农业失去信心, 甚至又有不少地区出现大片耕地荒芜和低效率利用。
(五) 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农民收入增加出现了停止或减少现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前进缓慢。据资料显示, 我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140元, 比2006年增加553元, 这相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差距依然很大。2007年, 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053元, 虽然比上年增加501元, 同比增长14%, 但这点增长距离我国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 开发人力资源重在素质教育
(1) 进一步强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 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 (3) 加强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 (4) 做好劳务输出的培训,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 继续实行“绿色证书”工程, 对从业农民实行技术许可证制度; (6) 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
(二)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1) 大力加强教育投资; (2)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确保受教育机会平等。
(三)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四) 政府要有计划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避免盲目性。
通过以上途径进一步实施农村发展计划, 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完善农村的教育环境, 积累农村人力资本等途径, 来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以此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使农民真正富起来。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农民增收,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姚红.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梁书升.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4[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黑龙江省年鉴-2006[M].哈尔滨:黑龙江年鉴社, 2006 (10) .
[4]傅龙波.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政策[J].经济问题, 2000 (2) :39-40.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5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生态等生存条件的特殊性,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且文化底蕴深厚。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西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和固化物。
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特色。独具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是高层次和可持续的.。开发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其包含的民族地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增加旅游文化的含量、促成旅游文化的形成都具有开源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民族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及其迪庆香格里拉和丽江等旅游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都是经过对这些民族地方文献进行发掘的结果。香格里拉的开发是具有国际眼光的大手笔,是经有关专家学者认真考察、踏勘和资料查证而建设成为“人间圣境”的;丽江的开发是富有创意的大手笔,是经过对纳西东巴文化、象形文字、纳西古乐、四方街古城等方面的深度开发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古朴雄奇的丽江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又如湘西州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申报,西部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打造,也是由于当地沉淀深厚、无比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和地方民族文献资源奠定的坚实基础。这里的民族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记载着该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有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文物古迹,还有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画家黄永玉等名人名事。当地政府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了张家界-猛洞河-凤凰南长城这一全国著名的西部旅游品牌。
2.2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发掘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以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新的生长点,对地方旅游业的开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文化含量的增加,将对旅游产业产生如下的影响和作用:
2.2.1 增加旅游文化含量可促进旅游产业化。a.旅游资源文化含量越高,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就会扩大游客数量;b.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越丰富,可增加旅游消费项目和商品,提高消费水平,加大消费规模;c.旅游文化含量越高,越能丰富旅游资源,给神奇的山水风光自然资源增添神秘的民族文化色彩;d.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积淀深厚、丰富无比的文化资源,发掘成旅游文化资源的成本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率,有利于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2.2.2 增加旅游文化含量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凭借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大多缺人文内容,在开发项目时,可利用其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地方文化,合理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增添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含量,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美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民族的文化氛围,感受到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如此开发的旅游业就是一种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朝阳产业,是一种适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产业。
2.2.3 增添旅游文化含量符合时代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资源,信息流动和交换将带来倍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3 开发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策略
培植西部旅游产业,打造西部旅游的品牌,必须提高旅游文化味,增添民族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建设西部旅游文化,开发旅游产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采用何种开发策略,将导致开发效能的高低,为此提出如下原则性的开发策略:
3.1 多途径、多手段、多方式的广为宣传开发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发民族地方文献是发掘旅游景点中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众多神话传说,民族习俗均能在当地的文献中寻得踪迹,求得诠释和注解。重视开发文献中各类信息,将会拓展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思路,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利润的增长又将刺激对地方文献的重视和加速其开发利用。为了有效地宣传开发民族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第四媒体---网络来深入宣传开发的重要性,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助,保障对地方文献实质性的开发。
3.2 广泛收集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为开发地方旅游业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针对地方旅游业开发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方法广泛收集并筛选民族地方文献。建立完整,且具特色的收藏体系,以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获取文献信息,拓宽收集渠道,对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种形式文献都要加以收集。对散落于民间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要进行抢救性收集。同时,加强横向信息交流,建立西部地区文献信息网络,并加强对网上民族地方电子文献信息的收集。
3.3 加强对文献的保护、整理和挖掘,为开发地方旅游业提供信息服务 文献保护是进行文献整理和挖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完善地保护好文献,才能有效地对文献加以整理和发掘。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文献进行科学化和规模化的管理、保护,特别要对反映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文献进行重点保护。以湘西州为例,这些民族文化如巫傩文化、楚巫文化、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等,及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戏剧如阳戏、花灯戏、傩戏、侗戏等,民间歌舞有土家族比兹卡舞、摆手舞、茅古斯舞、哭嫁歌、山歌、苗族对歌、跳芦笙等,这些戏剧、歌舞中还保存着相当多的原始艺术,如对这些文献和文化进行整理和挖掘,可开发出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和商品,为旅游业增添旅游文化内涵。还可利用沈从文作品、楚巫文化资料等一批地方文献发掘出沅水流域的湘西泸溪老城、浦市古镇、箱子岩、盘庙、辛女岩,还有“五溪”酉水流域永顺王村、不二门、保靖“天开文运”河岸等一些独特而富有神话传说的旅游资源。另外,可对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编制出适合地方旅游特点的文摘、目录、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如吉首大学图书馆近年来编制的《土家族研究目录》、《苗族文献目录》、《湘西文化研究索引》、《沈从文研究目录》、《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带动自治州经济起飞》(调查报告)、《里耶考古资料汇编》、《苗族文献目录光盘数据库》等有关民族文化的旅游信息的专题资料,为地方旅游业的开发提供坚实的文献信息基础。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扩大文献的利用面 各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由于资料较为珍贵,加之文献内容的特定地域性以及收藏地的特定地域性,阻碍了文献的广泛利用和深入挖掘。为此,只有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纸质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将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整合成可于网上发布的数字资源,方便各类、各地区研究人员参考利用。
总之,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作用是明显的,增效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宣传部.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求是,;(1)
2 王兆峰.湘鄂渝黔边旅游优势产业发展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2;(2)
3 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旅游管理,;(1)
4 王月娥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图书情报工作,;(5)
5 李文生.关于塑造湘西旅游整体形象的几点思考 团结报,2003.08.16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6
可持续发展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具体到档案工作领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档案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有关调研报告指出:“文件和档案是构成国家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成份。”档案信息资源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诸多领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力:
(一)档案可以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和各种利益,这对于一个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一个主权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档案信息资源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巨大是其他文献资料无法比拟的,它较完整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事物的源流本末与具体细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历史的全貌,这是档案信息的特殊价值。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承担着记录与留传人类社会经验与知识的历史使命,人类文明进步到什么程度,档案信息资源就会相伴共生、丰富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参与和拉动经济发展。一是作为管理要素参与管理活动,可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生产管理的水平,如通过利用档案而降低技术开发、生产设计、生产过程的成本,引导物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非物质生产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获取经济收益。
(三)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对社会进步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文件、档案等政府信息的公开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为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民主管理提供条件;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走向法制与诚信;档案在维护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益,保障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档案的知识属性使之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档案的文化属性使之可以满足人们查证历史、寻根溯源、了解社会活动真实面貌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衡量人类社会是否在正常运行与顺利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于是否拥有并善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已经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职能的转变,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家都知道,档案是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活动的记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参考信息,尤其是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更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价值。以企业为例,档案对企业权益或资产归属的权威性证明,可以使企业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通过借鉴参考档案,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力促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实现企业科技进步,推動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活动是一种继承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企业里设备进行更新,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工程设计进行修改等,都是在原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都离不开档案。因此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帮助企业科技人员继承前人劳动成果,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速科技进步进程,推动生产力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7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员工工作知识, 提升员工工作技巧, 提高员工工作能力, 以达到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的目的。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有进行员工培训、实行激励措施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开发员工内在潜力,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人才是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运营中的核心战略, 是企业长期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2.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首先, 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革, 管理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方式, 在此背景下, 职业能力的提升成为员工最关注的问题。 高水平的职业能力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 也就意味着高职位、高薪资、优待遇, 是员工追求的目标。 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为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升带来机遇, 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保障。
其次, 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企业的发展史, 人才往往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 尤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 人才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战略,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最后, 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 21世纪以来, 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 但与国际上的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理念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异, 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以人为本的宗旨, 强调人才的管理与开发, 恰好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融入国际环境的契机。
3.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第一, 提高员工素质。 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初衷, 是最基本的目标。 每一位员工的进步就意味着整个企业的进步, 因此企业利用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企业更高效地运营, 实现更大的利益。
第二, 营造组织文化。 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为员工制定较为统一的行动标准, 使员工在统一行为的同时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养成优秀的习惯, 从而更自觉地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第三, 完善组织职能。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 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素养、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 完善各部门的职能, 从而形成完备的管理系统。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能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进步, 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提升区域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员工培训、激励措施等各项活动对人的智力和能力进行开发, 其主要原理是向员工灌输其所在岗位的工作知识和技能, 通过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工作流程, 并辅以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定额、超额完成任务, 从而满足企业的运营要求, 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各项活动发掘人的才能, 通过增强人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并通过各项激励措施激发人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 有学习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为提升员工工作素养, 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优化区域人才结构。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提升区域人才的素质, 提高区域人才竞争力, 更能为区域人才结构的调整提供保障。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的途径, 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开发要与时俱进, 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人力资源不仅需要高数量、高素质, 更需要科学合理的结构, 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区域经济调整的重要部分必须着重调整人才培养重点,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3.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是区域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之中, 表现为区域内多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优的配置, 从而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的收益。 人才素质的提升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 也意味着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会更优, 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正是区域内各种要素增长的源头,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丰富区域内的优质人力资本, 提高区域内人员利用效率,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更能够连接生产与消费中的各种要素, 推动新需求的产生,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能够在保证区域人才优势的同时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必须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着手, 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强化人才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因此, 地方政府必须从教育入手, 以人才进步促经济发展。
首先, 要加强正规教育,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加强正规教育, 要求政府完善教育体系, 增加教育投资, 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技巧、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系统性地优化区域内的人力资本。
其次, 要强化职业教育,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与正规教育不同, 职业教育主要强调职业导向, 为满足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 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建立区域内的人才开发管理培训机构, 不仅要为企业提供管理建议, 更要起到培训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作用,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质职业人才。
此外, 要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建设, 完善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国家制度的保障, 需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促进, 因此, 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逐步开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全面提升区域人员素质,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开发农村人力, 优化主体结构。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最薄弱的环节, 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村占比较大, 且人力十分丰富, 给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农村人力数量大、素质偏低的现状, 我国应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发挥作用, 充分提高生产力。
首先, 可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机构, 整合弱势工作群体, 以提升技能为主, 集中培养主要工作技巧,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其次,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通过就业信息网等途径为农民工展示就业信息, 提供就业选择。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求职更多地要通过网上信息来沟通进行, 就业信息网能够为农民工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平台。
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 我们还要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的主体结构要积极向第三产业转变, 培养更多优质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 同时, 国家政策要着重向人力资源倾斜, 凸显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在优化人力资源主体结构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完善管理体系, 促进合理布局。 首先, 区域内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 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出台有效的规范政策, 整肃和厘清整个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 完善整条人力资源支持链, 为区域经济市场化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保障。
此外, 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布局也至关重要。 区域经济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内部的推动, 也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沟通交流, 以培养互补性人才市场结构为目标, 有计划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在内部对各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员配置, 集中对金融、互联网等服务业提供优秀人才, 以人才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结合周边地区农业、教育等产业的人力资源, 进行优势互补, 形成完备的人员结构布局, 优化人才配置, 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4.优化经济框架, 聚集优秀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纲, 要求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确保自身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经济框架就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发展结构, 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结构, 提供合理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在优化经济框架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着重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政策要倾向于积极吸引优质人才, 更要有意识地完善人才在各行各业的配置。 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让优质人才感受到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积极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 要保障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也必须从人才抓起, 要有计划地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培养各产业的优秀人才, 将其配置到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发展领域, 使区域中的各大行业都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因此, 区域必须有意识地聚合高素质人才, 将优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促进区域的不断进步。
四、结论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 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营造组织文化、完善组织职能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在提高了企业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区域人才的素质, 完善了区域人才结构, 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做到强化人才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农村人力, 优化主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 促进合理布局;优化经济框架, 聚集优秀人才。 企业应积极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 人才作为竞争的核心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力资源的开发也由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力资源开发既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 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从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出发, 挖掘人的潜力, 提高人的积极性, 在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包括其定义、作用和目的,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杰.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4 (01) :276.
[2]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12.
[3]李冰.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论, 2015 (15) :120-122.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8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在科技不断创新、资源共享以及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模式,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1 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
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发展,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影响较大的具体包括:管理者意识比较落后、档案设施不完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等。首先是管理者意识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时,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对于一些先进的办公技术,没有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档案工作队伍没有重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存在意识淡薄的现象,负责档案工作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其次,在档案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造成档案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边远地区或者落后地区,其档案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其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在使用档案信息资源时,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造成了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软件设施不能有效的与硬件设施相互配合,使其具有的作用未充分的发挥出来,一些地区还未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局域网的建设,造成在管理档案时,只能进行检索与制作目录,资金的缺乏给信息中资源开发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传统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受到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的影响,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拓宽了人们取得信息资源的渠道,加之管理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比较严重,对于新型技术或者管理观念,很难做到第一时间便接收与利用,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难以快速发展,其中有些单位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将电子档案放在次要位置,档案信息资源不可以灵活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况且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由此增加了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2 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对策
2.1 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思想观念
就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要想不断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首先就要转变管理者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念,使其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提高其重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将落后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以改进。
除了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外,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也需要改变其管理思维模式,及时适应新的档案信息观念,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档案管理知识,扩大档案知识层面,以提高自身适应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而档案管理部门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管理,重视培养人员的工作素养,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先进的开发与管理技术做好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技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档案文献编研的能力,包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立卷以及鉴定等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图形设计以及电脑操作技能等,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及时了解相关知识,为档案开发工作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2.2 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提高档案资源的建设水平,由于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同时还需要做好档案记录工作,由此需要构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推动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立数据库利用搜索引擎等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快速查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效率与水平,为进行档案调阅使用或者档案归档时,提供方便快捷的使用途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时空操作,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提高档案室的条件,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是纸质材料或者光盘等,这些载体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传递,所以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威胁,尤其是储藏室与信息控制机房的环境,需要做好防尘、防电磁与静电的干扰,同时还需要做好防雷电等措施,保持档案信息资源储藏室的环境卫生,这也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要严格控制存放档案信息资源室内温度,尤其是一些光盘等材质的载体,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由此需要温度严格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 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而言,档案信息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国家、社会、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利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系统,做好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建设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未能给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完整的法律依据以及保护,尤其是当出现档案信息资源泄漏或者资源被窃取情况后,没有具体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由此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出具体的、科学的、针对性的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窃取档案信息资源的行为,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保护档案信息资源,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
2.4 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现代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需要利用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以及其他先进设备,这也是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现代档案室的建设,同时做好电子档案的推广使用,政府可以与专业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且安全性比较高的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保证用来储存档案信息资源与利用的关键设备,是由我国进行自主研制并生产的。
由于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主,极易出现黑客盗取信息资源的情况,而且极易受到网络病毒的攻击,需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系统防火墙的建设,提高网络档案资源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严格规范使用者按照正确操作方法使用档案信息资源,针对极易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做加大处理力度,做好防范措施,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现状,进行不断地分析与总结,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同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将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作为主要内容。
3 结束语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文中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因素做了简单的论述,主要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工作人员工作素养、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意在为提高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钱程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4):30-31.
[2]朱兰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问题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1,(03):79-83.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9
石墨是非常珍贵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也是机械材料、军工国防、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1], 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石墨资源丰富, 储量及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 在国际石墨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石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 导致了石墨资源的过度损耗和严重浪费。为了更好地运用石墨资源优势, 针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探讨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石墨资源的方法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黑龙江省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现状
黑龙江省石墨资源丰富, 储量居全国第一, 已开发石墨储量2 200 万t, 主要分布在鸡西市麻山、双鸭山市岭西、萝北县都鲁河[2]。“中国石墨之都”鸡西市是黑龙江省石墨的主要集中地, 石墨产业发展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 正在开采的露天石墨采场, 受开采水平和上部含水流沙层限制, 开采条件越来越恶劣, 已有的生产规模也很难继续维持, 有效开采年限越来越短[3]。石墨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然也存在着重大挑战, 石墨矿区所拥有资源质量方面存在地质条件复杂、采选成本较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对矿区进行长远规划, 研究可持续发展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2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内容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石墨资源开发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问题, 本文研究分析开发规划的布局、结构和规模的合理性[4]。
2.1 开发规划布局
石墨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分析矿区石墨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等各个方面, 这是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继而分析与石墨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等配套的其他资源的分布和供应情况,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其他矿产资源等, 分析这些是否满足矿区石墨资源开发建设的需要。
2.2 开发规划结构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结构分析, 主要是侧重矿区利用石墨资源的发展方向。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石墨资源开发利用是否衔接, 石墨资源的开发规划结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否密切联系, 能否保证石墨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规划结构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4],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 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进步的多元化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矿区。
2.3 开发规划规模
石墨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矿区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成正比。开发规划过程中要详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结构类型、产业发展情况[4], 对石墨资源的需求量以及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2.4 生态环境影响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矿区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石墨资源开发对当地土地的影响, 土地表面下沉引起的土壤和植被破坏, 造成周围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二是石墨资源开发对矿区水资源的影响, 造成地表水体的破坏和周围水资源的污染。三是石墨资源开发对矿区周围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周围动植物资源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2.5 开发规划内容流程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场址选择、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投资预算、确定开发顺序。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3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3.1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评估、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和技术创新四种因素。
3.1.1 资源评估
资源评估是开发规划的前提, 是进行资源选址、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的基础。然而, 由于资源详查工作比较薄弱, 缺乏高效准确的勘探技术, 资源的评估工作相对困难。可以采用数据推算和模型模拟的方法, 但由于地表粗糙度、环境状况及模型可靠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计算结果一定存在着不确定性, 不利于准确分析资源的情况。
3.1.2 地质条件
在规划阶段进行地质条件勘察, 可以为资源开发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有助于详细分析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 将由不可预测的自然条件引起的潜在风险降至最低。地质条件与支撑结构和地基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对安装技术和资金花费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在资源开发规划中, 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非常重要。
3.1.3运输条件
设备的运输和安装是开发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部分。资源开发的设备都要选用大型的运输工具来进行运输传送, 运输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资源开发的进度。所以, 在资源开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运输的成本, 为设备安装创造良好的运输条件。
3.1.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用现在已有的知识和物质, 改进和创造新的事物, 运用各种方法、路径、技术等, 获得一定收益的行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将导致社会经济的根本变化。科学是技术的源泉, 技术是行业的源泉, 技术创新基于科学理性, 可以促进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能源消耗减少, 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质的改变。
3.2 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法, 该方法擅于解决多层次、多目标系统的评估和策略等问题。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图2 所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2 所示。一级指标为资源评估、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和技术创新。
(1) 资源评估。资源评估包括选址、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三个部分。选址表示石墨资源开发规划之前对所选地址进行论证和计划的过程。选址与其他因素相比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开采量估算是对石墨资源进行整体的估算, 以准确开采和管理石墨资源。经济概算是对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各种费用进行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 用以大致了解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
(2)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和矿区特征。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所有组成部分的形态与其相互连接方式和形貌特征的总称, 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矿区特征是石墨资源所处矿区的特征及特点。
(3) 运输条件。运输条件包括运输设备和运输成本。运输设备是货物从一个地区运往其他地区的载体, 是一种运输工具。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使用一定的运输设备。运输成本是运输活动的综合指标, 它可以全面地反映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运输量, 劳动生产的效率, 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利用率, 材料、燃料、电力消耗的水平, 货币资金的运用情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等, 最终都通过运输成本反映出来。因此, 不断降低运输成本是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方法路径指为了让石墨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好的方法路径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减少或避免发生的不必要浪费。科学技术是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关规律, 获得有效、简便、低消耗、高产出等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3.2.2 确定各层次因素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邀请石墨资源方面的专家共10 人, 对各个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价,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设评价目标层的权重为1.0, 判断矩阵的元素使用Santy的1-9 的标度方法。表1 为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的公式:
其中:Wi′为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Wi为矩阵中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
根据10 位专家的分析判断, 利用数学方法和Expert Choice软件, 对各个因素进行比较排序, 对评价指标值进行处理, 权重计算结果为 (0.205;0.186;0.147;0.124;0.093;0.078;0.062;0.058;0.047) T。由此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程度重要性排序为选址、开采量估算、经济概算、运输成本、地质构造、运输设备、方法路径、科学技术、矿区特征。
3.2.3 评价结果分析
上述影响因素中, 将权重超过0.1的因素看作是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影响较大的因素, 即选址、开采量估算、经济概算和运输成本。对石墨资源进行开发规划, 首先要先确定石墨资源的位置, 对石墨资源进行选址, 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石墨资源接下来的各项工作。石墨资源的选址工作结束后, 要对资源进行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 对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各项费用进行估算, 以准确地对石墨资源进行开采和管理。各项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成本, 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资源开发的程度, 控制成本有助于石墨资源的发展。
影响权重小于0.1的因素包括地质构造、运输设备、方法路径、科学技术和矿区特征。石墨资源的地质构造和矿区特征是其开发规划发展的内因, 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石墨资源的构造使其具有被开发规划的特点。运输设备使石墨资源具有被开发规划的条件, 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使石墨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
4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策略
分析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各个影响因素, 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提出必要的开发规划策略。
(1) 石墨资源在进行开发规划之前, 要对石墨资源进行评估, 对其地质条件、结构特征、开采量和经济价值进行了解和概算, 估算运输设备和各项成本, 掌握一定的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 对石墨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地开采利用。
(2)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能够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 全面分析石墨资源条件和开发新技术, 从整体上把握发展方向和产业规模, 科学开发规划石墨资源。
(3) 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矿区,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建设是新型产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域生态性原则就是对石墨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源治理规划, 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利用规划,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石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4)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首先是供决策管理者使用, 为政策制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管理服务, 同时也是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要有充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要做到简明规范。石墨资源在开发规划指导下, 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是在对市场需求预测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本身就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要有前瞻性, 能够把握未来发展变化的大趋势, 为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以适应未来各种条件变化的发展要求。无论是石墨资源状况, 还是资源开发技术, 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 每一个规划都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够随情况的变化做出必要准确的调整和变更。
(6) 针对石墨资源加工产业, 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石墨产业的优化, 建立地理和规模集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石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竞争环境为核心, 形成技术层次分明和体系完整的战略结构。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促进自主创新, 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快建立以石墨资源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技术实力, 增强发展后劲。
(7) 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 解决发展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又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及引进。优化组织形式, 增强产业集中度,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发展。加强技术指导, 构建科技平台, 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并鼓励科技成果的经济化。提升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加强环境宏观调控, 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资源开发, 建立多元化的资源环境保护投资机制。
5结束语
石墨资源开发比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特殊和复杂许多, 特别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难以估计, 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由于石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如何合理有效地对石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因此做好规划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石墨资源开发利用应当先编制开发规划, 以规划为引导,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做好石墨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通过合理规划, 积极促进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 运用技术创新, 降低开发成本, 为大规模石墨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惠彬.对我国石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J].中国矿业, 2001 (6) :24-26.
[2]高松凡.黑龙江省石墨产业发展状况研究[J].统计与咨询, 2013 (5) :12-13.
[3]丁易, 张豫生.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煤炭工程, 2002 (9) :27-28.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10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这方面档案部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其主要原因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索, 如何趋利避害, 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利用是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档案意识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性质、价值和档案工作的本质、作用、地位的看法, 为承担的保护档案的义务的认识和利用档案的要求。社会档案意识强, 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就更多, 就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反之, 档案部门就会缺乏社会的支持, 得不到社会的理解, 无法与社会进行信息的交换。因此, 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渠道加强宣传, 使社会成员了解档案的价值、开放利用的政策和具体规定, 从而赢得社会的支持, 提高公民的档案信息意识;要尊重公民利用档案的法定基本权利, 牢固树立“利用档案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的观念, 积极了解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倾向, 了解各种用户的需求特点, 据此制定档案部门开发利用的规划和措施, 并加强档案部门相互间的联系, 以发挥档案系统的整体效应。现阶段, 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更多取决于公众从档案利用中得到的实惠。因此, 档案服务要贴近民众, 加大开发更多反映社会和生活、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产品。
二、经济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经济因素, 包括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信息需求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市场的形成, 促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信息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核心, 以服务广大信息用户为宗旨, 通过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且获得社会经济对其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其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信息成为发展的战略资源, 知识和信息的及时传输、处理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档案信息作为国家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其他信息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把握机遇, 增加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科技含量, 从档案信息资源中提炼、重组出适用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产品, 才能使档案工作的层次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最后, 经费不足是困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难题。在开发利用工作中运用现代技术、设备购置和人员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此,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指出: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专业主管部门增加对档案事业的必要投入 (包括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保护、档案征集、档案编纂出版等方面) , 逐年增加档案事业经费, 使之与国家对社会事业总投入的增长保持适当比例。因此, 笔者认为, 不走出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科技进步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以磁带、磁盘或光盘为介质的数字档案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对象, 档案信息资源将通过网络、电视屏幕、报刊广告等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为人们所利用。在信息社会, 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纸质档案的“一统天下”格局将被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并存的格局所取代, 传统的档案利用模式也已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从档案人员的素质结构来看, 理工科的专业人员较少, 对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技术的不适应表现得比较突出, 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虽然现在很多省、市、县甚至乡 (镇) 、村档案馆 (室) 都较普遍地配备了计算机, 但大多数的档案馆 (室) 只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目录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极大地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 从开发利用的介质来看, 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信息存储载体、传递渠道及信息处理方式, 使得档案信息数量剧增, 形式各异, 档案缩微制品、录音录像制品、印刷品等各种载体形式大量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 电子文件 (档案)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虽然电子文件的利用目前尚未普及, 但如何借助网络, 扩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 突破档案馆 (室) 藏的地域和实体界限,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利用服务的网络化将成为我们所期待的目标。最后, 从开发利用方式和环境来看, 数据库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变得更加快捷、充分、深入和有效。传统的由单一档案部门各自为政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狭小的作业环境。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各档案部门必须加强合作,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网络, 不仅使档案机构内部的各项工作连成整体, 还将各个档案部门和机构也纳入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系统中, 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一些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11
【关键词】 生态文化;农场开发;傣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05-02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其他许多领域。生态文化就是通过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人类形成的生态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采取的各种行为。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为笔者探讨西双版纳傣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1]。
1 西双版纳农场概况
西雙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全州土地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辖三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磨憨经济开发区)和一市两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有1个街道办事处和31个乡镇, 22个社区,222个村委会,2223个自然村,12个农场,辖区内驻有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2]。2013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为11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7.2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5.33万人,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2.7万人。西双版纳地理纬度较低,位于北纬21°~25°,东经97°~102 °之间。处于热带北部边缘,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终年无雪,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1700mm之间,且多集中于5~9月。没有明显的春夏秋冬之分,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满足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开始在西双版纳建立国营农场,包括景洪农场、东风农场、勐养农场、橄榄坝农场、勐醒农场、勐腊农场、勐捧农场、勐满农场、大渡岗农场及黎明农场等,并大力推行了橡胶种植计划。西双版纳最早的橡胶园是1948年泰国华侨钱方舟组织马帮托运2万多株橡胶苗到西双版纳橄榄坝,在当地开垦的300多亩胶园。在此后的50多年间,橡胶种植业得到了飞速发展[3]。
2 农场开发带来的影响
2.1 农场开发的积极影响 农场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汉族移民,同时也带来了汉族的文化和观念,出现了汽车和公路,出现了现代化通讯设备,也带来了医院和学校,使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处于“原始社会”的西双版纳产生了巨大变化。另外,橡胶的种植和加工增加了西双版纳州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据统计,截至2006年,西双版纳10个国营农场、6个直属单位一共拥有土地面积151.14万亩,其中橡胶面积是140.6万亩,实现农业年产值17.7亿元,西双版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8%[4]。
2.2 农场开发的消极影响 农场的开发,橡胶产业的发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农业产业、气候、水源、动植物种类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森林面积的减少是最直接也最突出的。历史上的西双版纳地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森林茂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传统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森林和植被,而农场的开发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1953年的云南省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为60%以上,1963年减少至40%,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1984年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至34.28%。随后通过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西双版纳森林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被普遍归结为人工林面积的增加,而其中橡胶种植形成的人工林占了70%左右的面积。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原有的一些动植物物种和野生傣药资源的减少。“我年轻的时候,傣药很好找。现在山上很多都是橡胶林,胶林里找不到傣药,必须到比较远的原始森林去找。我现在年纪大了,走不了那么远,所以找不了傣药,很多病也就治不了了。”(笔者于2016年1月访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曼令村依罕叫摩雅资料整理所得)。“傣药的话,山上很多的。但附近都是胶林,要走很远才可以找到。去找一次傣药需要几天时间,我儿子女儿都不太愿意去,太辛苦。很多时候需要在山里住,遇到下雨就更麻烦。所以他们(儿子们)都没好好学习傣药了。”(笔者于2015年7月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梭醒村岩迈捧摩雅资料整理所得)。
3 保护傣药的对策建议
3.1 西双版纳傣族药用植物的人工种植 西双版纳州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生长发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同时很适宜人工种植和栽培。所以,应该根据我国《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植物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加强药用植物的品种选育、种植规范、种植技术等的指导和研究工作,才能保护当地傣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合理开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规范化种植,使西双版纳傣族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持续稳定的保护和开发,为传统傣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如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傣药园的打造就是很好的示范,科研人员到野外采集种苗移栽至医院。目前,已种植宾蒿(白花臭牡丹)、比比蒿(白花丹)、文尚海(竹叶兰)、皇曼(板蓝根)、恩倒(闭鞘姜)、娜龙(冰片叶)、芽英忍(大车前草)、咪盾(刺蕊草)、摸哈郎(大驳骨丹)、洪夯喃(大狗响铃)、波郎(大黑附子)、故季马(大莲座蕨)、帕接玉哇(大仙茅)、短肯(大叶火桐)、贺嘎(傣草寇)、埋丁别(灯台树)、拉勐龙(对叶豆)、保龙(光叶巴豆)等一百多种傣药。
3.2 弘扬傣族传统森林生态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生态观念认为,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稻田,没有稻田就没有鱼和米,没有鱼和米傣族人就不能生存繁衍。在桑木底创立“勐神、寨神”后,西双版纳傣族先民创立了勐神林和寨神林。村寨中的水源林被敬奉为寨神林;一个地区或一个坝子的水源林被敬奉为勐神林;地球上所有的水源林是人类共有神林。凡是神林范围之内的一切动物、植物、土地、水源严禁人们进去砍伐、狩猎、采集和开垦,神圣不可侵犯。神林中被吹下的枯枝、干树叶、熟透的果子只能让其自然腐烂,不允许人们进入拾捡。人们还选择高大的榕树或老树进行祭祀,祈求人畜平安、丰衣足食。如果人们违反相关禁忌就会得罪树神,给村寨和人们带来灾难。傣族先民的传统习俗、自然崇拜和一些禁忌维持了生活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了人类和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然而随着农场的建立,橡胶的种植,带来了傣族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富裕,但人们的传统生态观念和神灵信仰也产生了变化,许多村寨不惜砍伐神林来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导致原始森林面积减少,许多河流干季时干涸而雨季时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建立健全的傣族传统习俗和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制度迫在眉睫,开展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弘扬傣族传统森林生态文化,实现传统资源的合理获取。
3.3 动员广大民众参与 傣族人民对其生活的环境有着最真挚最深刻的感情,是保护原始森林、传承傣族传统生态文化最忠实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应该加大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探索和完善当地民众参与式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农场的开发、橡胶的种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改善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负面的生态后果,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致使动植物种类减少,傣族传统药物难找等问题出现,近年尤为明显。政府已经采纳相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禁止民间和农场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和规模。但是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傣药的减少已是现实。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开展抢救性保护,才能使傣族传统医药得以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郇庆治.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4(1):21-34.
[2]邹惠莲,饶华.关于傣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初步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0:69-70.
[3]尹绍亭.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变迁[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2004,5::325-336.
[4] 杨为民,秦伟.云南西双版纳发展橡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态经济,2009,5:336-339.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篇12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目前,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由于档案开发的不足, 还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这大大阻碍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进程。因此, 分析影响档案资源开发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1. 档案意识问题
现阶段,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落后于社会发展, 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意识落后主要体现在:档案工作采用传统方式, 现代办公技术应用化程度低, 档案工作效率低下;某些领导不理解、不重视档案工作, 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 只需要保管好就行了;某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薄, 缺乏创新精神等。影响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是意识问题, 如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必会给予相应的评价, 从而成为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 由此可见,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档案意识的影响。
2. 档案设施问题
由于档案工作未得到普遍重视,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档案工作缺乏资金投入, 档案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尤其是不发达地区, 档案工作的硬件设施落后, 软件得不到硬件环境的支持,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网络设施不健全, 甚至没有建立局域网, 一些档案馆还停留在单机管理软件, 只支持简单的目录制作及检索。相对发达地区虽然硬件环境达标, 但由于对档案工作不重视, 投入资金少, 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慢。同时长时间不重视档案工作, 档案部门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 这些都会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信息化进程。
3. 思维定势问题
档案工作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不同时期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同。过去档案信息资源主要采用实体性信息服务方式, 档案信息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 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与此相比, 档案信息资源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 还把纸质文献的载体作为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的主体, 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造成异地传播难、共享难度大等问题。这些因素会使得人们放弃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转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所需信息, 从而延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进程。
4. 管理模式问题
过去档案主要以实体档案作为管理对象,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空白。信息化时代, 档案部门的职责主要在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拓展、费用降低、效率提高, 而档案信息开发管理模式落后, 人们获取信息不那么容易, 导致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被遗忘。因此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共享档案信息资源迫在眉睫。但档案计算机管理模式、信息服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 缺乏相应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模式滞后, 服务方式不灵活, 服务手段不快捷, 这种档案管理模式, 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
1. 更新思想观念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现代观念:首先树立现代化服务观念。也就是说档案工作要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各行各业, 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积极开拓有偿服务领域, 建立产业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其次树立开放观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遵循严防泄密和利用开放的原则, 确定档案开放的时间、方式等, 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再次树立效益观念。档案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围绕档案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进行。
2.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前要收集档案信息、丰富馆藏资源。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重要人物档案, 要确定其收藏价值。档案馆还可以为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单位、个人等提供有偿档案保管服务, 确保档案不会流失。其实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取决于对档案工作的加工整理, 这要求档案工作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科学的加工档案信息资源,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完善的物质基础, 即档案基础设施, 这是影响档案工作的关键因素。当前, 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三点:首先是档案资源建设, 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等。其次是建立标准的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分类整理、存放,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再次是构建档案资源网络平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建立网络化档案工作平台, 借助网络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 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人才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要加强人才培养, 造就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既要学习档案管理专业知识, 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当前档案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 这对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高要求。所以, 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能, 还要不断地学习, 扩充知识面, 以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
摘要: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直深受关注。档案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为社会服务。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远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因此探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分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入手, 探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钱程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 2010 (14)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资源开发论文08-25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06-15
高级人力资源开发06-19
特色人力资源开发06-26
人力资源开发探讨09-01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10-08
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05-17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06-12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06-29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08-18